马家河水电站建设

马家河水电站建设

一、马家河水电站的施工(论文文献综述)

韩炜,梁慧,李珍,汪在芹,肖承京,邵晓妹[1](2021)在《新型水免疫聚脲混凝土表面防护材料研究》文中指出长江科学院自主研发的水免疫聚脲混凝土表面防护材料以改性聚天门冬氨酸酯和异氰酸酯为组份,通过结构调控制备得到,其不受所处环境中水的作用而产生劣化,对水具有免疫功能即水免疫性,从而降低服役环境对材料施工和性能的影响,解决了聚脲工程应用关键性问题。该材料通过近10 a来在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中线高填方渠道、穿黄隧洞、溪洛渡水电站以及尚家河水库等大中型重点工程中的应用,显示出优异的防护效果。在水利水电领域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与应用前景,并可向市政、交通、海洋工程等其它基础建设和国民生活领域拓展。

成胜[2](2020)在《隧道工程作用下华蓥山中部岩溶水流场演化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华蓥山是四川盆地东缘延绵横亘的天然屏障,总体上是呈NNE向的复式褶皱、并伴生多条纵向延伸的长大断裂,广泛出露三叠系、二叠系碳酸盐岩,G42、G5515高速公路华蓥山隧道及龙滩煤矿平硐等工程建设过程中均遭遇不同程度的岩溶涌突水灾害、并对地质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华蓥山在建或拟建的隧道工程有4条,而在川东平行岭谷区则有十余条之多,在新的工程活动扰动下,既有的岩溶水流场继续演化,势将面临新的涌突水风险并引发相应的生态环境问题,亟需系统全面研究华蓥山地区岩溶的发育规律及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岩溶地下水流场、生态环境演化规律,为华蓥山及川东平行岭谷区线路选线、岩溶隧道涌突水预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本论文通过对华蓥山地区既有工作、研究成果的分析研究,结合野外水文地质调查,归纳分析了华蓥山中部岩溶发育特征、影响因素,从系统的角度划分了不同岩溶水系统,详细论述了各岩溶水系统基本水文地质特征。利用数值模拟手段精细刻画了华蓥山中部复式褶皱三维地质模型,对华蓥山中部的地下水天然流场、煤矿平硐扰动下的地下水流场、G42华蓥山隧道影响下地下水流场进行了反演分析,并对拟建的广邻快速通道华蓥山隧道建设后的地下水流场、环境影响进行了预测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从地下水系统理论角度对华蓥山地下水循环及研究区的次级岩溶水系统进行了划分。华蓥山地区大区域性地下水循环主要受嘉陵江、长江等贯穿性河谷控制,但深部地下水的循环除贯穿性河谷控制外,还明显受控于横向深切沟谷,将华蓥山中深部地下水循环划分为南段(嘉陵江至华蓥山大峡谷/杨家河)、中段(华蓥山大峡谷/杨家河至龙门峡河)、北段(龙门峡河至州河),华蓥山中部岩溶地下水分为3个一级岩溶水系统、9个二级岩溶水系统,一级水系统分别是天池向斜岩溶水系统(Ⅰ)、宝鼎山背斜岩溶水系统(Ⅱ)、绿水洞背斜岩溶水系统(Ⅲ)。(2)建立了华蓥山中部精细的三维水文地质模型,对G42华蓥山隧道影响之前的天然及煤矿平硐影响下的岩溶水流场演化过程进行反演分析。垂直于岩层走向在研究区范围共布置24条剖面,剖面密度条/1-1.5km,在剖面线布置钻孔读取各岩层高程,统计整理高程数据,利用GMS、Modflow软件精细刻画研究区复杂褶皱三维水文地质模型,边界及初始条件输入模型,将模拟范围内的进、出地下水量与研究区内各河流、地表汇流、暗河等流量进行水均衡比对分析,从而进行模型的识别与校验,后经稳定运行即反演出研究区的天然流场,结果显示在绿水洞背斜倾覆段的岩溶管道对岩溶地下水流场扰动明显,管道沿线形成明显的低势水位,而在绿水洞煤矿平硐的排水共同影响下,该背斜倾覆段地下水位影响范围更广,平硐两侧形成降位漏斗,岩溶管道沿线的低势水位因水量被平硐袭夺而逐渐消失。(3)定性分析了G42华蓥山隧道西段涌突水成因及隧道持续排水形成的地下水流场。华蓥山隧道西段突水主要原因是施工至飞仙关组4段、长兴组时揭露洞湾、广洞湾暗河管道分支,这些暗河管道与隧道北侧大面积分布的岩溶负地形相通,强降雨通过负地形大量汇集直通施工隧道造成涌突水事故。开挖的隧道成为新的排泄基准,其两侧岩溶地下水均向此汇集,造成隧道进口两侧洞湾(最大流量1.45m3/s)、广洞湾(最大流量3.46m3/s)暗河断流,绿水洞煤矿、天池煤矿平硐的排水量减流,地下水位的影响范围向南约4.5km,向北约5.5km。(4)分析了G42华蓥山隧道施工、建成后地下水流场及坏境演化过程。在煤矿平硐影响下形成的稳定地下水流场的基础上,结合G42华蓥山隧道施工涌突水总结分析资料、运营排水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定性分析,利用数值模拟对G42华蓥山隧道施工、运营过程流场演化进行反演分析,其结果显示隧道进口嘉陵江组、飞仙关组2段施工时,其对地下水流场影响较小,施工至飞仙关组4段、二叠系含水层时则水位降深、影响范围明显,最大降深达120~150m,最远影响范围达2km以上,煤矿平硐、暗河管道水量、流场均受影响;背斜东翼穿越各含水层的影响范围相对较小,但降位漏斗形式的水力坡度相对较大。隧道建成持续排水造成向北3.5km,向南2.5km地下水位下降,部分地表水文点断流或消失。(5)预测分析了拟建隧道开挖及建成10年内地下水流场的演化过程。根据拟建的广邻快速通道华蓥山勘察设计资料,以G42华蓥山隧道影响下稳定的岩溶水流场为背景,对拟建隧道施工、运营岩溶水流场演化进行模拟预测,结果显示拟建隧道施工至天池向斜核部地下水位降深达30~40m,影响范围达500~1000m,至背斜东翼二叠系地层水位降深可达100m以上,隧道北侧的影响范围在1~1.5km范围,南侧约500~1000m,此段落涌水量大,涌突水风险较高,同时相比较于已建的G42隧道在长兴组发生的涌突水事故,拟建隧道在天池向斜核部、绿水洞背斜的二叠系含水层的涌水量较大,最大涌水量达39186.51m3/d,总涌水量达126787.1m3/d,其余段落地下水影响范围、降深、涌水风险相对较小。(6)预测分析了在拟建隧道衬砌堵水或无G42华蓥山隧道情况下岩溶地下水流场的演化。为比较分析隧道不同工况条件下,拟建隧道采用相对隔水衬砌堵水10年后,拟建隧道附近地下水位有明显恢复至550~600m范围,无明显的降位漏斗。在无G42华蓥山隧道情况下,研究区地下水流场的影响主要由煤矿平硐、暗河管道及拟建的华蓥山隧道控制,红岩乡一带地下水流场主要由拟建的华蓥山隧道控制,地下水位影响范围在隧道两侧达2km以上,降深达60m以上,但拟建隧道北侧地下水位相较于G42华蓥山隧道存在的情况从540m恢复至约600m。

黄斌[3](2020)在《水电站坝前漂浮物治理方式及再利用优化建议 ——以溪洛渡水电站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中国长江流域环境大保护战略全面展开,中国现有各级各类水电站数量众多,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导致水电站坝前漂浮物治理逐渐成为环境保护重点关注的对象。在这一形势下,统筹分析水电站坝前漂浮物治理问题,需要进行全局化、综合化、数据化的分析,形成科学有效地治理方式,总结现阶段漂浮物治理存在的难点,理顺现行政策与漂浮物治理的联系,寻找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分析存在的优化完善之处,以稳步推进漂浮物治理工作,将漂浮物治理落实到位。本文以溪洛渡水电站坝前漂浮物为例,该水电站为双曲拱坝,上游流经多个城镇和村庄,平时树枝树干、生活漂浮物、工业污物等漂浮物较多,在汛期时尤为严重。大量的水面漂浮物,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库区的水面景观及水质,对周边居民生活会产生影响,也容易对机组的安全运行构成威胁并影响到机组发电效益。据此,本文参考了国内外学者对漂浮物治理的研究成果,介绍了水电站坝前漂浮物的概念和治理方式,从漂浮物的每年数量、组成成分、影响范围、处理方式等方面进行介绍,综合三峡工程、向家坝工程漂浮物治理的相关数据,分析了存在的风险、治理成本、人员管理、工作流程、信息技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内部制度、漂浮物打捞经济性、运输处理经济性、无公害化处理方式、漂浮物再利用途径等角度提出了优化建议,对水电站坝前漂浮物治理的概念、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完善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向明文[4](2017)在《巴蜀古史的考古学观察 ——以东周秦汉时期巴蜀文化墓葬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周秦汉时期是古代中国国家形态从王国阶段转向帝国阶段的重要时期。在这一大转变的历史环境中,古代中国不仅迎来了空间整合的大浪潮,也掀起了文化交融的新高潮。不论是秦、楚、齐、燕、赵、魏、韩等大诸侯国,还是巴、蜀、义渠等边地小国,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多元文化空间大融合的历史洪流。其中,秦通过军事手段,统一六国,基本完成了古代中国的空间整合,是唯一一个由王国形态成功升华为帝国形态的古代国家;巴蜀,作为先秦时期偏居中国西南一隅的两个古代国家,虽然不被华夏所认同,也未能像秦一样从偏居一隅的附庸小邦发展成为兼并天下的统一帝国,但在古代中国从王国走向帝国的过程中,巴蜀是较早融入这一过程的古代国家,而且在秦汉帝国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从巴蜀文化墓葬资料入手,在理清巴蜀文化墓葬制度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对东周秦汉时期巴蜀国及秦汉郡县制下巴蜀地区的社会变迁过程进行了考古学的观察与解释。本文的内容共分为以下九章。第一章为绪论,详细梳理了巴蜀文化墓葬研究的学术简史,总结了以往巴蜀文化墓葬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引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并对研究对象和一些关键概念进行了说明。第二章为墓葬资料分区概述,根据墓葬发现地点、空间距离以及相关历史地理环境,将巴蜀文化墓葬的分布范围划分为五个地区,并详细介绍了各区墓葬资料的发现情况。第三章为墓葬的形制分类,根据葬具形制将巴蜀文化墓葬分为船棺墓、木(石)椁墓、木棺墓、木板墓和未见葬具的土坑墓等五类,详细讨论了上述五类墓葬在长度、宽度、长宽比值、区域分布数量等多个方面的分布特征,并据此将巴蜀文化墓葬形制划分为两个大类,即船棺墓与类船棺墓、木椁墓与类木椁墓。第四章为随葬品的类型学分析与墓葬的分期研究,首次对巴蜀文化墓葬出土的绝大多数铜器和陶器进行了详细的类型学分析,并根据器物形制与组合的变化情况将巴蜀文化墓葬的时代范围划分为五期12段。第五章为墓葬等级划分与墓主社会地位的判断,首次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系统聚类和K-均值聚类法探讨了巴蜀文化墓葬等级分类的标准与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将巴蜀文化墓葬划分为三个类别和六个亚类,即A1类、A2类、B1类、B2类、C1类、C2类,各亚类墓主的社会地位分别为高级贵族、中级贵族、富裕低级贵族、一般低级贵族、富裕庶民、一般庶民和贫穷庶民。第六章为墓葬器用制度研究,指出巴蜀两地的器用制度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其最大的相似之处表现为均以形制基本相类的青铜容器、兵器、工具和陶容器作为主要随葬品,并且都以青铜器种类与数量的多少作为区别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标识,其中土着青铜兵器和青铜工具还分别形成了以戈为核心和以凿、刀为核心的等级制度。第七章为巴蜀文化社会变迁的初步研究,主要从社会文化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和社会权力结构三个方面初步观察了巴蜀社会的变迁过程,其中,社会文化结构和社会权力结构都经历了从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转变而后再解体的过程,社会阶层结构则经历了从“倒丁字型”结构优化为“金字塔型”结构而后逐渐劣化并瓦解的过程。第八章为重大历史问题的讨论,主要讨论了秦汉帝国形成过程中巴蜀国(人)在族群身份和社会形态两个方面的变迁过程,指出巴蜀人从蛮夷到华夏的转变过程大体经历了“远国蛮夷”、“夏地臣邦人”、“‘中国’汉人”等三个阶段,认为巴蜀社会从王国到郡县的转变过程大体经历了“王国早期”、“王国晚期”、“半王国半郡县”、“帝国郡县”等四个阶段。第九章为结语,对以上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主要收获进行总结,并指出本文存在的局限性和将来研究值得重视的相关课题。

肖雁鸣,吕卫,曹驾云[5](2013)在《溪洛渡水电站大坝工程混凝土骨料加工、运输和储存方案深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溪洛渡水电站大坝混凝土工程量巨大,混凝土骨料加工、储存和运输方案对工程投资影响巨大。本文根据工程现场实际施工条件,分析提出符合溪洛渡工程特点的砂石骨料加工、储存和运输方案。

廖建新,孟少魁[6](2013)在《执行“三同时”制度,创建西部典范工程》文中研究表明一、概述"三同时"制度是指我国《环境保护法》中规定"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一项制度。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作为以水电开发为主的清洁能源集团,在溪洛渡水电站开发建设中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倡导推进"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批移民"的"四个一"水电开发理念,努力

李年君[7](2010)在《肖家河水电站CDM开发与创建国家碳交易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迄今面临的最重大环境课题。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认为:近50年的气温变化,很可能主要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的。如果人类继续这样活动,到2100年时,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将高达750ppm,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将比1990年上升1.4-5.8℃,海平面上升将上升0.09-0.88m。如果全球的平均温度只上升2℃,全球部分沿海城市将消失,沙漠化面积扩大,沙进人退,耕地减少,病虫害危害加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面临严重的威胁。研究认为,近百年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不仅涉及科学或技术领域,而且与社会、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等有着广泛的直接联系。由于温室气体的全球性,任何单一和局部的措施很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需要全球采取联合、综合、持久性的行动。为此,国际社会在1992年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了实现《公约》减排目标,《京都议定书》约定了清洁发展机制(CDM)、联合履行(JI)和排放贸易(ET)三种机制。由于减排单位核证与转让并不是因采取了节能与提高能效的途径,而是产业的衰退,现在附件一国家之间进行的排放贸易(ET)越来越少;附件一国家通过投资项目的方式从同属于附件一的另外国家获得减排量的合作也不多,因此现在联合履行机制(JI)作用也有限。而清洁发展机制(CDM)之所以迅速成为当今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要合作方式,正是因为一方面,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减排项目获得了减排承诺所需的CERs,同时也促进了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CDM本身让附件一国家与非附件一国家之间以项目为平台实现了包括减排技术(如能效、再生能源、生物固碳等技术)、减排政策(如欧盟的强制配额与CDM接轨)和减排市场(如国家间、地区间、企业之间开展的CERs一级、二级市场)等多种功能的融合。肖家河水电站作为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缓解当地电网供需矛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减少地区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优化电力结构;减少因化石燃料燃烧而导致的各类污染物的排放;增加贫困地区就业机会等,符合CDM的要求,项目在联合国注册成功。按照EB规定的方法学和额外性论证评价工具等分析,如按照第一个计入期7年计算,预测可为附件一国家充抵1,359,449tCO2的减排承诺,降低了国外企业碳减排的边际成本。虽然我国也会获得一定的CERs收益,但该项目同时暴露出了我国CDM项目开发中许多带共性和紧迫性问题。作为全球最大的碳信用提供国,如果不尽快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将严重挫伤我国广大业主开展包括CDM在内的合作积极性,对全球范围内《京都议定书》的实施和“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下的减排行动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创建国家碳交易所,构建我国相对统一的碳交易体系,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也将是解决肖家河CDM项目问题,提高我国碳交易国际竞争力,促进温室气体减排的有效手段。创建国家碳交易所需要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培育碳交易市场等外部法制保障建设;国家碳交易所定位,发起人选择,机构设置,基本职能,交易规则,业务模式,会员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办法以及核查和签发执行制度等方面的内部制度建设;以国家碳交易所为龙头,部分地方碳交易所并存,全国相对统一的平行、交叉的碳交易体系建设等三方面加以构建,以此将国家碳交易所建成在国内碳交易体系建设中具有龙头地位和作用,在国际碳交易体系中具有巨大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全球性碳交易所。国家碳交易所需要合理配置碳交易要素,在一定时期内国内业务需要以“单位GDP减排40%-45%”目标转换或“总量控制”为基础,国际业务需要以CERs、VERs为主体开展,按照额外性碳交易费用原理引导交易对象降低交易成本,根据不同因素对碳交易需求的影响从运行机理上采取应对措施。在国家碳交易所的选址上,武汉不仅同享庞大的碳减排市场、国内外的碳交易经验和我国的减排政策,更具有“两型社会”的国家定位所带来的政策空间,以及水电为主的项目优势、丰富的人才科技优势和中部支点的经济区位优势。如果国家碳交易所落户武汉,按照文中设想和论述,国家碳交易所将在国内具有稳定、排他性的竞争优势,在国际上具有暂时性竞争性优势。建设国家碳交易所也会面临碳税和CDM不能继续等风险,但只要我们如文中构想,加快创建国家碳交易所为龙头的我国相对统一的碳交易体系建设,依靠不断提升的我国碳市场集合力量,不仅能够避免有关风险,更能化解如肖家河水电站CDM开发中的一些问题,为推动我国节能减排,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陈雯,覃尚贵[8](2009)在《溪洛渡水电站人工骨料加工系统给排水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利水电工程砂石加工系统生产废水处理技术是水电工程行业研究的重点,至今未有一套成熟、可靠、经济的工艺,难点是废水含泥量高,间歇排放废水造成粗细颗粒相间分层,采用一般高浊度水处理工艺难以完成污泥脱水,借鉴已往经验,本工程废水处理设计中,尤其是马家河坝人工细骨料加工系统应用美国Krebs公司生产的旋流器和Sizetec强力脱水筛对粗颗粒进行分离,设置辐流沉淀池对废水进行污泥浓缩、箱式压滤机污泥脱水,取得一定效果。

郑家祥,阎士勤,李翔,曹驾云[9](2008)在《溪洛渡水电站导流及主体工程施工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溪洛渡水电站规模宏大,前期项目繁多,故将施工规划分为截流前工程项目实施规划和主体工程实施规划两个阶段进行研究。根据工程需要,开展了多个专题研究,提出了符合溪洛渡工程特点的各标段施工规划方案,被业主确立为指导工程施工的纲领性文件。

王军平,王小红[10](2008)在《毛家河水电站重力坝基本体形设计回顾》文中认为毛家河水电站枢纽区由于地质条件复杂,随着地质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揭露出坝基摆佐组(C1b2)风化带内原生泥页岩夹层次生泥化普遍,新鲜基岩为炭质灰岩与炭质泥页岩互层,因此大坝深层抗滑稳定问题凸显。要较好地解决该水电站大坝的深层抗滑稳定问题,需采取相应工程措施或调整大坝体形,使其在满足抗滑稳定的前提下,施工最方便、增加投资最少、影响工期最短。

二、马家河水电站的施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家河水电站的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水免疫聚脲混凝土表面防护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材料研究
    2.1 成分选择
    2.2 结构调控
    2.3 材料性能
3 工程应用
    3.1 丹江口工程坝面混凝土表面防护应用
    3.2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总干渠淅川段高填方渠段结构缝修补防护应用
    3.3 南水北调工程穿黄隧洞混凝土表面防护应用
    3.4 溪洛渡工程溢洪道伸缩缝修补防护应用
    3.5 尚家河水库溢流坝面抗冲磨防护应用
4 结论与展望

(2)隧道工程作用下华蓥山中部岩溶水流场演化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华蓥山岩溶及岩溶地下水研究现状
        1.2.2 岩溶地下水系统研究现状
        1.2.3 岩溶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4 岩溶隧道涌水量及渗流场动态演化数值模拟预测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岩溶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自然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水文
        2.1.4 地表生态环境
    2.2 地质背景
        2.2.1 地层岩性
        2.2.2 区域地质构造与演化
    2.3 岩溶发育特征及规律
        2.3.1 地表、地下岩溶发育特征
        2.3.2 区域岩溶演化期次
        2.3.3 岩溶发育的影响因素
    2.4 华蓥山背斜地下水径流特征
第3章 华蓥山中部天池镇-华蓥山大峡谷岩溶水系统特征研究
    3.1 岩溶水系统概述
    3.2 岩溶含水系统
        3.2.1 含水介质及其特征
        3.2.2 含水岩组及富水性
        3.2.3 岩溶含水岩组组合关系
    3.3 岩溶水流系统
        3.3.1 岩溶水系统补、径、排特征
        3.3.2 岩溶水运动特征
        3.3.3 岩溶水化学特征
    3.4 岩溶子系统特征
        3.4.1 雷口坡、嘉陵江组岩溶水子系统
        3.4.2 飞仙关组2段岩溶水子系统
        3.4.3 飞仙关组4段岩溶水子系统
        3.4.4 二叠系岩溶水子系统
第4章 华蓥山中部天池镇-华蓥山大峡谷天然及煤矿扰动下的岩溶水流场
    4.1 华蓥山现代岩溶水流场形成概述
    4.2 研究区水文地质模型概化
        4.4.1 数学模型及模拟范围
        4.4.2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
        4.4.3 模型建立与识别校验
    4.3 天池镇-华蓥山大峡谷天然流场
    4.4 煤矿平硐扰动下的流场
第5章 G42华蓥山隧道影响下的岩溶水流场动态演化过程研究
    5.1 G42华蓥山隧道涌突水灾害概述
    5.2 隧道涌突水的直接途径及水源
    5.3 岩溶突水影响下的岩溶水流场
    5.4 华蓥山隧道扰动下的岩溶水流场动态过程模拟研究
        5.4.1 华蓥山隧道施工过程对岩溶水流场的影响研究
        5.4.2 华蓥山隧道运营期持续排水对岩溶水流场影响研究
    5.5 隧道施工运行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第6章 拟建广邻快速通道华蓥山隧道涌水量及岩溶水流场演化过程预测研究
    6.1 广邻快速通道华蓥山隧道工程概况
    6.2 拟建隧道涌水量及地下水影响范围计算
        6.2.1 基于水文地质比拟法计算的隧道涌水量
        6.2.2 拟建隧道建设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范围
    6.3 拟建隧道建设对地下水流场影响过程预测研究
        6.3.1 拟建隧道施工过程对岩溶水流场的影响研究
        6.3.2 拟建隧道建成后(无衬砌堵水)持续排水对岩溶水流场的影响
    6.4 拟建隧道堵水或无G42隧道情况下的岩溶水流场
    6.5 拟建隧道涌突水风险及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3)水电站坝前漂浮物治理方式及再利用优化建议 ——以溪洛渡水电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 水电站坝前漂浮物治理相关概念
    2.1 水电站坝前漂浮物的概念
    2.2 水电站坝前漂浮物治理的方式
3 溪洛渡坝前漂浮物治理现状
    3.1 溪洛渡水电站简介
    3.2 近年来溪洛渡水电站坝前漂浮物治理现状
    3.3 漂浮物治理政策和方式
4 溪洛渡坝前漂浮物治理存在的问题
    4.1 存在政策、安全、环保、经济等方面风险
    4.2 漂浮物治理成本较高
    4.3 人员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
    4.4 工作流程连贯性不足
    4.5 信息技术程度不高
5 溪洛渡坝前漂浮物治理方式优化建议
    5.1 进一步完善内部制度
    5.2 持续注重漂浮物打捞的经济性
    5.3 充分考虑运输处理经济性
    5.4 持续优化无公害化处理方式
    5.5 深入探索漂浮物再利用途径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4)巴蜀古史的考古学观察 ——以东周秦汉时期巴蜀文化墓葬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时空与对象
        1.1.1 时间范围
        1.1.2 空间范围
        1.1.3 研究对象
    1.2 研究简史与现状
        1.2.1 研究简史
        1.2.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思路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思路
    1.4 关键术语的界定
第2章 墓葬资料分区概述
    2.1 川西平原区
    2.2 川东岭谷区
    2.3 汉水上游区
    2.4 川南滇北区
    2.5 川西南区
第3章 墓葬形制分类与各区墓葬的形制构成
    3.1 墓葬形制分类
        3.1.1 船棺墓
        3.1.2 木(石)椁墓
        3.1.3 木棺墓
        3.1.4 木板墓
        3.1.5 未见葬具的土坑墓
    3.2 各区墓葬的形制构成
        3.2.1 川西平原区墓葬形制构成情况
        3.2.2 川东岭谷区墓葬形制构成情况
第4章 随葬品类型学分析及墓葬分期与年代
    4.1 青铜器类型学分析
        4.1.1 巴蜀文化青铜器
        4.1.2 楚文化青铜器
        4.1.3 吴越和百越文化青铜器
        4.1.4 中原文化青铜器
        4.1.5 秦文化青铜器
        4.1.6 燕文化青铜器
        4.1.7 北方文化青铜器
        4.1.8 融合性青铜器
    4.2 陶器类型学分析
        4.2.1 巴蜀文化陶器
        4.2.2 楚文化陶器
        4.2.3 中原文化陶器
        4.2.4 秦文化陶器
        4.2.5 汉文化陶器
    4.3 墓葬分期与年代
        4.3.1 期段划分
        4.3.2 年代推定
第5章 墓葬等级划分与墓主社会地位
    5.1 墓葬等级划分
        5.1.1 墓葬等级划分的研究现状
        5.1.2 墓葬等级划分的新实践
    5.2 墓葬等级序列与墓主社会地位
第6章 器用制度研究
    6.1 青铜容器
        6.1.1 土着文化青铜容器
        6.1.2 外来文化青铜容器
    6.2 青铜兵器
        6.2.1 土着文化青铜兵器
        6.2.2 外来文化青铜兵器
    6.3 青铜工具
        6.3.1 土着文化青铜工具
        6.3.2 外来文化青铜工具
    6.4 陶容器
        6.4.1 土着文化陶容器
        6.4.2 外来文化陶容器
第7章 巴蜀文化社会变迁研究
    7.1 社会文化结构的时空变迁
        7.1.1 社会文化结构的区域性变迁
        7.1.2 社会文化结构的总体性变迁
    7.2 社会阶层结构的时空变迁
        7.2.1 社会阶层结构的区域性变迁
        7.2.2 社会阶层结构的总体性变迁
    7.3 社会权力结构的时空变迁
        7.3.1 社会权力结构的区域性变迁
        7.3.2 社会权力结构的总体性变迁
第8章 巴蜀古史钩沉:秦汉帝国形成中的两种转变
    8.1 远国归夏:巴蜀族群身份变迁的考古学观察
    8.2 王国为郡:巴蜀社会形态变迁的考古学观察
第9章 结语
    9.1 本文研究的创新与收获
    9.2 本文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在学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后记

(5)溪洛渡水电站大坝工程混凝土骨料加工、运输和储存方案深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可行性研究设计方案
3 深化研究的提出
4 细骨料加工厂厂址设置研究
5 细骨料运输和储存方案研究
6 粗骨料储存和运输方案研究
    6.1 洞口方案
    6.2 塘房坪方案
    6.3 方案比较
        6.3.1 运输条件比较
        6.3.2 高线混凝土生产系统运行条件比较
        6.3.3 对大坝混凝土温控的影响
        6.3.4 经济方面
7 结语

(6)执行“三同时”制度,创建西部典范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二、优化工程前期设计
    (一) 重视前期规划论证, 依法适时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和环境保护评价报告
    (二) 优化水土保持设计
    (三) 优化环境保护设计
三、科学有序的管理
    (一) 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及管理机构建设
    (二) 规范合同条款, 明确施工单位责任
四、坚持“三同时”, 把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落到实处
    (一) 不折不扣落实水土保持防治措施
    (二) 按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要求认真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
    (三) 表彰和荣誉
五、结语

(7)肖家河水电站CDM开发与创建国家碳交易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4 预期结果 第2章 肖家河水电站CDM开发及提出的问题
2.1 肖家河水电站CDM开发
    2.1.1 项目活动描述
    2.1.2 基准线和监测方法学的应用
    2.1.3 环境影响分析
    2.1.4 利益相关方的评价
2.2 肖家河CDM项目开发提出的问题
    2.2.1 CDM项目注册比例低
    2.2.2 没有定价权
    2.2.3 没有提供先进技术
    2.2.4 缺少自主开发的技术标准
2.3 解决肖家河CDM开发问题的初步思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创建国家碳交易所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3.1 创建国家碳交易所的理论基础
    3.1.1 碳交易的气候学基础
    3.1.2 碳交易的经济学基础
    3.1.3 碳交易的法律基础
3.2 我国建立国家碳交易所的必要性分析
    3.2.1 建立国家碳交易所有利提高我国碳交易的定价权
    3.2.2 建立国家碳交易所有利加强我国标准体系的建立
    3.2.3 建立国家碳交易所有利技术引进
3.3 我国建立国家碳交易所的紧迫性分析
    3.3.1 建立国家碳交易所,是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3.3.2 建立国家碳交易所,是转变管理方式的需要
    3.3.3 建立国家碳交易所,是加快我国货币国际化进程的需要
    3.3.4 建立国家碳交易所是促进我国节能减排事业发展的需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创建国家碳交易所的初步构想
4.1 总体构想
4.2 以国家碳交易所为龙头,构建我国相对统一的碳交易体系
    4.2.1 国际碳交易体系概况
    4.2.2 国内没有形成碳交易体系
    4.2.3 以国家碳交易所为龙头,建立我国相对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4.3 国家碳交易所的构建
    4.3.1 国家碳交所定位
    4.3.2 国家碳交所发起人选择
    4.3.3 国家碳交所组织机构设置
    4.3.4 国家碳交所的基本职能
    4.3.5 国家碳交所的交易规则
    4.3.6 国家碳交所的国际业务
    4.3.7 国家碳交所的国内业务
    4.3.8 国家碳交所会员管理办法
    4.3.9 国家碳交所财务管理办法
    4.3.10 国家碳交所交易项目的签发
4.4 我国碳交易法制保障建设
    4.4.1 确立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4.4.2 制定培育碳交易市场的政策
    4.4.3 出台碳交易所管理办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家碳交易所运行机理
5.1 碳排放权交易中的要素构成
    5.1.1 交易主体
    5.1.2 交易客体
    5.1.3 交易合同
    5.1.4 申报、交易制度
    5.1.5 交易机构
    5.1.6 监测与核查制度
5.2 单位GDP减排的目标分析
    5.2.1 “单位GDP减排40%-45%”的内涵
    5.2.2 “单位GDP减排40%-45%”过渡转换
    5.2.3 “总量控制”目标应成为我国努力的方向
5.3 碳交易成本理论分析
    5.3.1 现有碳交易理论的局限
    5.3.2 额外性费用理论
    5.3.3 肖家河项目案例说明
5.4 影响国家碳交易所交易的市场因素分析
    5.4.1 国际碳交易需求因素影响分析
    5.4.2 国内碳交易需求因素影响分析
    5.4.3 国际政治和国内政策因素影响我国碳交易市场
    5.4.4 企业碳排放权供求因素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家碳交易所建在武汉的可行性
6.1 庞大的碳市场是武汉建国家碳交易所的沃土
6.2 我国政府、企业和百姓的重视,是武汉建立国家碳交易所的保证
    6.2.1 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气候变化
    6.2.2 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响应
    6.2.3 广大百姓开始参与
    6.2.4 国家需要武汉走在全国的前面
6.3 多种碳交易模式提供了经验和机会
    6.3.1 全球碳交易背景
    6.3.2 成功的国际碳交易模式
    6.3.3 正在摸索的国内模式
6.4 武汉建立国家碳交易所的SWOT分析
    6.4.1 优势因素(Strengths)
    6.4.2 劣势因素(Weaknesses)
    6.4.3 机遇因素(Opportunities)
    6.4.4 风险因素(Threats)
    6.4.5 劣势和风险对策建议
6.5 国家碳交易所落户武汉的四种标准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基本结论
7.2 主要成果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8)溪洛渡水电站人工骨料加工系统给排水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马家河坝给排水、废水处理与回用系统设计
    2.1 给水水质、水量和系统规模
    2.2 废水收集
    2.3 工艺流程设计
    2.4 废水处理与回用系统设计
        2.4.1 废水处理系统设计
        2.4.2 废水预处理设计
        2.4.3 废渣处理设计
    2.5 工程应用
3 塘房坪给排水、废水处理与回用系统设计
4 结 语

(9)溪洛渡水电站导流及主体工程施工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2 工程分标
    2.1 分标原则
    2.2 分标情况
3 施工导流
    3.1 导流标准和导流方式
    3.2 导流规划
4 主体工程施工方案及进度研究
    4.1 导流洞工程
        4.1.1 施工通道
        4.1.2 主要施工方案
        4.1.3 施工进度
    4.2 坝肩开挖及缆机平台工程
        4.2.1 施工通道及主要施工方案
        4.2.2 施工进度
    4.3 大坝工程
        4.3.1 施工通道
        4.3.2 主要施工方案
        4.3.2.1 400m高程以下坝基开挖及置换
        4.3.2.2 大坝混凝土浇筑方案
        4.3.2.3 施工进度
    4.4 左、右岸地下电站工程
        4.4.1 施工通道
        4.4.2 主要施工方案
        4.4.3 施工进度
    4.5 首批发电时间及施工总进度
        4.5.1 首批机组发电时间研究
        4.5.2 施工总进度
5 施工交通运输
    5.1 对外交通运输
    5.2 场内交通
6 施工工厂设施及施工总布置
    6.1 砂石生产系统
        6.1.1 黄桷堡砂石系统
        6.1.2 中心场砂石加工系统
        6.1.3 大戏厂-马家河坝砂石系统
        6.1.4 塘房坪粗骨料加工厂
        6.1.5 塘房坪武警制砂系统
    6.2 混凝土生产系统
        6.2.1 高线混凝土系统
        6.2.2 低线混凝土系统
        6.2.3 中心场混凝土系统
        6.2.4 黄桷堡混凝土系统
    6.3 渣场规划及土石方调运
    6.4 生活设施
7 结束语

四、马家河水电站的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水免疫聚脲混凝土表面防护材料研究[J]. 韩炜,梁慧,李珍,汪在芹,肖承京,邵晓妹.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21(11)
  • [2]隧道工程作用下华蓥山中部岩溶水流场演化历程研究[D]. 成胜.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3]水电站坝前漂浮物治理方式及再利用优化建议 ——以溪洛渡水电站为例[D]. 黄斌. 三峡大学, 2020(06)
  • [4]巴蜀古史的考古学观察 ——以东周秦汉时期巴蜀文化墓葬为中心[D]. 向明文. 吉林大学, 2017(09)
  • [5]溪洛渡水电站大坝工程混凝土骨料加工、运输和储存方案深化研究[J]. 肖雁鸣,吕卫,曹驾云. 水电站设计, 2013(04)
  • [6]执行“三同时”制度,创建西部典范工程[J]. 廖建新,孟少魁. 中国三峡, 2013(07)
  • [7]肖家河水电站CDM开发与创建国家碳交易所研究[D]. 李年君. 武汉理工大学, 2010(07)
  • [8]溪洛渡水电站人工骨料加工系统给排水设计[J]. 陈雯,覃尚贵. 人民长江, 2009(03)
  • [9]溪洛渡水电站导流及主体工程施工规划研究[J]. 郑家祥,阎士勤,李翔,曹驾云. 水电站设计, 2008(02)
  • [10]毛家河水电站重力坝基本体形设计回顾[J]. 王军平,王小红. 贵州水力发电, 2008(01)

标签:;  ;  ;  ;  ;  

马家河水电站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