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农业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功能设计

信阳农业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功能设计

一、信阳市农业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功能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龚天聪[1](2021)在《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景区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茶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久远。茶产业与旅游融合是从中国改革开放开始的,当时中国各茶叶产地纷纷推广饮茶文化、普及茶叶知识,力图通过茶产业与旅游融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在1990年的国家级评选中,信阳毛尖品牌的绿茶综合品质就赢得了第一名,被冠之“绿茶之王”的美誉。早在1915年信阳毛尖就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面爆发以来,旅游业经历了一年多时间的反复性的考验,需要在疫情有效防控的基础上,发掘国内消费潜力,完成产业转型。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强、带动性强的行业,通过茶旅融合发展,可找到茶产业和旅游契合点。自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信阳市浉河区以茶旅融合为主线,通过多渠道及多平台促进茶旅融合发展。但是目前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景区融合度不足,和茶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研究结合SERVQUAL理论评价方法,从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五个方面建立了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田野调查的研究实例结合数据分析来论证,提出了影响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发展质量的三个关键性因素,即旅游战略提升、茶旅融合质量、旅游体验质量,以期为茶旅融合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并为未来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作用。本文的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诸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介绍了国内外产业融合、乡村旅游、茶旅融合、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现状,并说明了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二部分是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对茶产业、旅游产业、茶旅融合、茶旅融合景区、旅游高质量发展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产业融合理论、旅游体验质量理论、旅游服务质量理论,以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发展概况。对信阳市浉河区茶产业发展历史与现状、访谈茶产业中茶农和茶企的现状以及茶旅融合后的发展、信阳市浉河区现有茶旅融合现状三方面分别进行了概述和分析。第四部分是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发展质量评价研究。用SERVQUAL模型构建了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调查样本进行了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质量分析,包括信效度分析、总体感知服务质量差距分析、各维度间服务质量差距分析、各指标间服务质量差距分析。第五部分是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发展质量提升策略。根据田野调查获得的资料和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指标评价体系的分析结果,得出目前与旅游的优质发展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的结论。为了促进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提质增效,应该从旅游战略提升、茶旅融合质量、旅游体验质量三个方面来促进旅游质量的提升。第六部分是结论及展望。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指出了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进行展望。

董亦如,周岚,李星佑[2](2021)在《基于旅游数字足迹的信阳市休闲农业示范区发展潜力探析》文中认为通过检索携程网、大众点评等旅游网站上关于信阳市休闲农业示范景区的评论及游记,采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得出信阳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游客对信阳市休闲农业有较高的满意度,在情感分析中,积极情绪占比达到76.22%,信阳市休闲农业发展呈现向好势头;但对负面情绪进行分析发现,信阳市休闲农业存在自然景观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门票价格过高、卫生条件差和交通不便利等问题。因此,提高信阳市农业生产与景观游赏的契合性,促进信阳市休闲农业的文化潜力建设,重视休闲农业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培训和游客信息利用成为信阳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必经之路。

杜其格[3](2021)在《产业转型背景下陕南地区乡村三生空间协同发展路径 ——以店坊河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王帅[4](2020)在《基于碳排放约束的河南省县域农业水土资源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农业水土资源错配及其利用不合理是农业碳排放的主要原因之一。农业水土资源开发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是密不可分的,且农业生产活动的物资和能源投入主要集中于水土资源开发。同时,由于自然条件、种植结构、灌溉方式等的差异,不同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地投入、能源和水资源的使用量不同,从而导致水土资源开发效率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因此,开展碳排放约束下的水土资源优化研究不仅有助于科学评估水土资源管理的碳减排潜力,而且对于资源节约、提高水土资源开发效率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研究基于河南省65个村庄的农业生产调研数据和河南省相关统计数据,测算了村庄、县域的农业水土资源开发碳排放,基于农业投入产出原理运用Super-SBM模型测算了碳排放约束下县域单元的农业生产效率,对河南省县域单元农业水土资源开发碳排放和农业生产效率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参照国家和河南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中的市县约束目标,求出各县域单元的的农业碳排放阈值,最后,基于碳排放最小化和粮食产量最大化的目标得到县域单元农业水土资源优化开发模式。主要结论如下:(一)调研村庄和县域的水土资源开发碳排放强度空间差异显着,总体上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即豫南、豫北调研村庄的碳排放强度高于豫中,且同一纬度村庄的农业碳排放强度相当。调研村庄农业碳排放强度主要分布在中等强度区和较高强度区,占调研村庄总量的63.08%。调研村庄的农业碳排放强度高值分布相对离散,但是也存在相对的高值区域,即豫北地区。县域单元农业水土资源开发碳排放强度空间差异较大,同调研村庄农业水土资源开发碳排放强度类似,土地资源开发碳排放强度远远大于水资源开发碳排放强度。其中浚县农业水土资源开发的碳排放强度最大,为1664.67 kg/hm2,新县的最小,为350.31 kg/hm2,县域空间水土资源开发碳排放强度的平均值为918.10 kg/hm2,土地投入碳排放强度明显高于其他投入方式。(二)河南省县域单元农业生产效率差异悬殊,其高值主要聚集在豫南、豫北及豫中开封等地区,同时豫西县域的农业生产效率未来仍需进一步提升。县域单元的农业生产效率值主要集中于Ⅲ、Ⅳ类之间,占全省县域总体的77.2%。其中,淮滨县的农业生产效率最大,为1.7209,林州市的农业生产效率最小,为0.1987。河南省县域单元农业生产效率的平均值是0.8419,小于平均值的县域有58个,大于县域平均值的有67个。(三)耕地灌溉水平、土地投入强度、耕地资源禀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生产效率有显着影响,且都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着性检验。耕地灌溉水平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较为显着,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生产效率影响相对较小。耕地灌溉面积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生产效率有着正向的影响,土地投入强度、耕地资源禀赋对农业生产效率有着负向的影响。(四)河南省“十三五”碳减排目标分解后各县域土地资源总碳排放强度为93052.67kg/hm2,各县域土地资源总碳排放强度阈值为91413.42 kg/hm2,总体上减少了1.76%,水资源总碳排放强度为157.43 kg/m3,各县域水资源总碳排放强度阈值为154.81 kg/m3,总体上减少了1.67%,阈值的设定符合国家和河南省的碳减排目标。(五)优化结果表明,本文的优化方案不仅提高了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农业直接和间接能源和物资消耗的碳排放强度,而且实现了粮食产量的提高。河南省县域单元水土资源优化后粮食总产量增加,由原来的6238.48万t增加到6738.79万t,增加了500.31万t,达到了河南省“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中6500万t的既定目标。农业碳排放也大幅减少,根据“十三五”规划约束所求的阈值碳排放为922.48万t,优化后农业碳排放为830.97万t,减少了91.51万t。同时土地资源投入如化肥、农药、农膜的使用量也大幅减少,符合国家和农业发展需要,化肥由原来的的806.66万t减少到602.93万t,农膜由原来的156250.94t减小到145011.40t。(六)结合以上结果,对未来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完善农业政策法规,转变农户生产观念;(2)优化水土资源组合模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规模化经营;(4)以农业水土资源潜能划分为基础开展农业精准管理。

田丽娜[5](2020)在《河南省乡村振兴空间关联格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应对当前中国乡村社会经济衰退现象,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代经济社会空间分布的普遍特征是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也一直是区域社会经济空间研究的热点问题。为对河南省乡村振兴进行定量研究,本文基于ESDA空间统计分析理论与方法,结合GIS技术,以河南省四大经济区为区域划分标准,选取河南省18个省辖市(区)为研究单元,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大项作为乡村振兴分析指标,来分析河南省乡村振兴各项指标的空间格局、空间关联以及空间集聚特征。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研究三个方面: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及t检验研究河南省乡村振兴指标体系的相关性;利用GIS自然分裂法研究河南省乡村振兴空间分布状况;运用Moran’s I指数、Moran散点图及LISA集聚图进行河南省乡村振兴空间关联性分析。第二章节系统介绍乡村振兴空间关联相关概念及文章研究涉及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对研究区乡村振兴现状进行概述,主要对河南省乡村振兴实施成效以及实施中存在问题进行阐述分析。第四章主要列出了文章分析涉及的研究方法以及对数据的处理过程,构建乡村振兴指标评价体系、选取研究单元以备后续研究分析。第五章为实证分析部分,主要对河南省乡村振兴指标评价体系的系统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乡村振兴发展程度的空间分布状况并分析空间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四大经济区乡村振兴实施成效的地区发展差异较大,中原城市群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处于领先地位,豫西豫西南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处于落后地位;(2)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总体呈现较为显着的正向空间相关性,中原城市群地区以及豫北地区形成了乡村振兴水平高值“热点区”,豫西豫西南地区以及黄淮地区呈现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边缘化落后现象。最后依据区域空间发展特征提出培育新型增长极、提升重点功能区、构建省界发展带、串联四大经济区四点政策性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将空间统计学理论和空间关联度分析应用到乡村振兴区域分析中来,定量、定性且直观展现了空间可视化的乡村振兴分析。通过对区域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以及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表示,能够直观的看出河南省乡村振兴空间集聚特征;接下来的局部自相关分析也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局部关联性的定量化表示。基于区域乡村振兴空间集聚特征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地区之间潜在的区域社会经济关联性,可以为下一阶段乡村振兴空间结构调整、实施空间调控政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路杰[6](2020)在《信阳大别山北麓浅山区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研究 ——以青山镇南部浅山区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笔者多次参与乡村精准扶贫及乡村振兴项目的相关规划设计研究,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对信阳大别山北麓浅山区乡村振兴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现场勘查调研及规划设计。通过大数据平台对信阳大别山北麓浅山区资源分布进行数据统计,结合前期搜集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相关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的研究成果,采用文献调研、田野调查、归纳与演绎等方法对信阳大别山北麓浅山区乡村振兴进行规划设计研究。本文内容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大部分内容主要为前期大量理论及优秀案例实践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查找乡村振兴相关研究的漏洞,并确定本课题的研究方向。第二大部分内容主要为乡村振兴评价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的研究,通过加权平均法对影响乡村振兴的5个一级指标、15个因子分别进行赋分并优化权重,以柱状图形式归纳分析出信阳大别山北麓浅山区乡村振兴现状。第三大部分内容主要通过现状评价找到信阳大别山北麓浅山区乡村振兴现存的问题,即资源碎片化严重,缺少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存在短板,生态环境问题较大;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集体凝聚力不强;科技创新不够,人才培养难等4大问题,并针对以上找到的问题分别提出了统筹资源,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增强核心凝聚力;加强科技建设,培养新型人才4大乡村振兴应对策略。第四大部分主要将信阳大别山北麓浅山区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研究的经验规律应用到青山镇南部浅山区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研究中,针对其特定问题联系实际,进行深入、细致的规划设计,并验证前期研究成果,为今后信阳大别山北麓浅山区乡村振兴提供参考依据。以乡村振兴为切入点,整合梳理信阳大别山北麓浅山区资源,统筹研究信阳大别山北麓浅山区乡村振兴规划设计,是本文创新之处。

米瑞鹏[7](2020)在《不同城市需求下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内涝灾害频繁发生,水安全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2014年11月住建部提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相关文件,为更加系统地完善城市安全体系,为城市排水系统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技术方向,为城市的内涝问题的解决提出策略。2015年4月,以迁安、西咸新区为首的16个城市入选首批试点名单。本文基于对国外海绵城市规划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以及国内试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现状分析,得出不同城市需求类型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策略,从而指导国内其他城市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包含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本研究采用复杂系统求解的思路,设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实证分析”的研究框架分析。具体内容如下:(1)对于国际上关于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相关理论进了综述研究,对问题进行聚焦,逐步深入的剖析。明确了不同城市需求下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方法,为城市需求类型的划分和规划建设策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2)首先是对国外海绵城市的规划案例比较分析,得出对于国内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国际经验;其次是对国内试点海绵城市的“海绵体”建设进行综合评估分析,筛选出研究对象,对筛选出的试点城市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得出国内试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建议与策略。(3)通过对国内试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条件进行分析,分析得出不同类型城市的特点,总结出6种不同城市需求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类型:以池州为代表皖南平原型亚热带中小城市、以济南市为代表的的北方山区-平原温带季风型城市、以厦门市为代表的滨海型亚热带海洋城市、以南宁市为代表的南部多类型地貌的亚热带城市、以遂宁市为代表的西南部盆地丘陵型亚热带城市、以重庆市为代表的山地型亚热带城市。(4)对前面筛选分析出来的6个试点海绵城市的规划概况以及海绵城市规划思路、规划建设的需求进行分析,了解各试点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以及每个试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侧重点和特点,针对每种类型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侧重点进行针对性的提出其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参考性策略。为今后同需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指导。(5)通过上述得出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类型以及每种类型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策略,对信阳市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条件进行分析,得出信阳市海绵城市规划的类型,提出信阳市海绵城市建设的需求以及海绵城市建设的限制因素,得出信阳市及信阳市同种需求城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策略。

张浩然[8](2020)在《基于三种评价模型的河南省水环境承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水环境承载力问题也因此受到更多关注。水环境承载力研究有助于合理评估区域水环境承载能力,进而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水资源合理配置等决策过程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更好地促进水环境与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选取河南省作为研究区域,结合其经济社会发展及自然环境等现状,构建了包含3个子系统和20个评价指标的河南省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和BP神经网络三种评价模型,分别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对河南省水环境承载力展开评价研究。同时,运用ArcGis的空间可视化功能展现河南省不同区域的水环境承载能力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在2013年至2018年间,河南省水环境承载力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水环境与社会经济总体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得到的河南省近六年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均值分别为0.6010和0.5711,说明河南省水环境承载能力尚处于中等水平,水环境及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仍处于相对不协调的状态。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水环境承载力各子系统进行评价分析,得到水资源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均值为0.4352,处于IV级较差可承载区间;水生态环境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均值为0.7894,处于II级较好可承载区间;社会经济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均值为0.5824,处于III级中等可承载区间。由此可见,水资源系统是导致河南省水环境承载能力不足的主要因素。河南省水环境承载力在空间维度下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经研究分析,主要原因在于人口规模与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其中信阳、南阳、洛阳三座城市的水环境承载能力在全省范围内最为突出,省会郑州市则处在中游水平。本文基于三种不同评价模型的河南省水环境承载力研究结果,对提高河南省水环境承载力对策措施的制定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秦艳飞[9](2020)在《信阳市气象局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内部控制建立较晚,2012年才开始建立内部控制规范,直到2016年信阳市气象部门才开始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建设逐渐重视起来,并从业务层面制定《信阳市气象局内部控制制度汇编》,之后内部控制制度逐渐得以完善。但由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展应用远远迟于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人员不能清醒地认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存在的不足,不能及时变更不相适宜的单位发展的内控制度,其不足之处也影响着单位管理活动,影响着单位的工作的开展。随着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它有助于报销手续完整,账务处理合法,减少不合规单据的形成;有助于保证提供政府参考的信息资料的可靠、公开和透明,有助于更好地服务单位决策,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可行性;有助于保证单位更好履行责任,为事业单位各环节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因此,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是当前形势所需,集中力量解决当前内部控制执行中所面临的问题,刻不容缓。本文以问题为导向,以内部控制基本理论为基础,以结合先进的COSO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方法为参考,以《信阳市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管理汇编》为指导思想,通过各文献的学习,根据信阳市气象部门自身单位特点,首先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定义、目标、原则、要素进行理论学习,增加知识储备,利用内部控制强大的功能体系编织成一张张无形的网为控制合规、资产安全、报告等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其次,通过对信阳市气象部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现状进行分析,此时简单地对信阳市基本情况和信阳市气象局单位基本情况、组织机构和财务人员情况做了初步了解,对信阳市气象部门财务部门财务人员配置、财务预算、财务收支、财务审批、政府采购、资产安全、合同管理、建设项目等方面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及风险分析,最终总结从各方面总结出信阳市气象部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对信阳市气象部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活动进行分析,针对各项业务存在的问题,分别从配备专业人员,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为规范预算管理,财务支出、财务审批、政府采购管理、确保资产安全、合同管理、规范项目管理提出可行性建议。通过以上几部分的分析,对信阳市气象部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信息进行归纳分析,对单位财务管理提供可行性方案,为今后单位正常运行提供更合理保障。

师雅兰[10](2020)在《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途径探索与实践 ——以河南省高师及其教育实习中学联合培养为例》文中指出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是学校通过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而获得的,地理教师的学科素养水平、指导能力(软件资源)和学校提供的地理实践力培养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场所、工具等(硬件资源)起着决定作用。河南省是人口大省,是全国基础教育的一面镜子,该省所存在的问题也是全国存在的问题。河南省绝大部分中学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与国家培养要求之间存在巨大差距。本研究探索了高等师范院校(简称高师)及其教育实习中学联合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新途径,不仅有助于解决中学实践资源不足的问题,而且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研究有两个目标:其一,摸清河南省中学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软件资源、硬件资源现状;其二,探索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途径。据此,选取了河南省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30所中学,通过对一线地理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归纳出中学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现存问题。针对较突出的实践资源不足问题,寻求解决方法。结合教育实习经历和组织考察经验,设计了信阳师范学院与宋基中学资源共享联合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个案,并实施操作与评价,进行途径初探。最终归纳出以“资源共享”为基础,以“教育实习生”为纽带,以“双导师制”为保障,以“合作共赢”为推动力的高等师范院校与其教育实习中学联合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新途径,并设计实践活动参考案例。研究主要结论为:(1)河南省高中地理教师学科核心素养认知水平偏低,地理实践力指导能力不全面;(2)河南省高中提供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场所、仪器、设备等与课程标准实施要求之间存在巨大差距;(3)地方高师与教育实习中学联合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原因有四:其一,高师有丰富的实践资源;其二,具有长期的合作基础;其三,教育实习生是联系中学和高师的纽带;其四,高师与中学实行的“双导师制”提供了制度保障);(4)联合培养可以达到“共赢”的效果,双方积极性较高,密切了高师与实习中学的联系,为师范生到中学实习提供便利条件,也为高师地理类专业的招生提供潜在的优质生源;(5)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学业水平有显着提升,促进其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为联合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奠定基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了高师与教育实习中学联合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途径,为中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供一条可行性强的路径。

二、信阳市农业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功能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阳市农业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功能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景区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四、研究内容、思路、方法及创新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
    小结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茶产业
        (二)旅游产业
        (三)茶旅融合
        (四)茶旅融合景区
        (五)旅游高质量发展
    二、理论基础
        (一)产业融合理论
        (二)旅游体验质量理论
        (三)旅游服务质量理论
    小结
第3章 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一、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发展概况
        (一)浉河区概况
        (二)信阳市浉河区茶产业发展历史
        (三)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发展概况
    二、信阳市浉河区茶产业和旅游融合归纳分析
        (一)信阳市浉河区茶农访谈
        (二)信阳市浉河区茶企访谈
    三、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发展现状
        (一)宏观规划建设茶旅融合为核心的五大板块
        (二)微观打造核心环南湾湖茶旅融合精品观光带
        (三)发挥茶旅优势,建设百里茶廊
    小结
第4章 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景区发展质量评价
    一、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景区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预构建
        (二)SERVQUAL评价模型的构建
    二、基于调查样本的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景区质量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相关说明
        (二)信效度分析
        (三)总体感知服务质量差距分析
        (四)各维度间服务质量差距分析
        (五)各指标间服务质量差距分析
    小结
第5章 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景区高质量发展提升策略
    一、旅游战略提升
        (一)健全治理架构,完善整体智治
        (二)以质量效果为导向,精准定位建设
        (三)培育市场体系,优化产业发展赋能
    二、茶旅融合质量提升
        (一)加强融合平台建设,促进完成三个转变
        (二)提升景区服务水平,及时有效处理投诉
        (三)提高社区参与程度,优化社区服务供给
    三、旅游体验质量提升
        (一)提升游客信任感,加强景区监管约束
        (二)提升游客参与度,提倡个人定制
        (三)活化融合创新度,顺应数字化产业趋势
    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景区发展质量调查问卷
致谢

(2)基于旅游数字足迹的信阳市休闲农业示范区发展潜力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现状及内容概述
    1.1 信阳市休闲农业示范区概况
    1.2 对休闲农业的现有研究概述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方法
    2.2 数据来源
    2.3 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信阳市休闲农业示范点的高频词分析
    3.2 情感分析
    3.3 消极情绪文体的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2.1 提高信阳市农业生产与景观游赏的可契合性。
        4.2.2 促进信阳市休闲农业品牌文化建设。
        4.2.3 重视休闲农业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培训和游客信息利用。

(4)基于碳排放约束的河南省县域农业水土资源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业低碳发展是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1.1.2 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格局是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
        1.1.3 农业水土资源优化管理是实现碳减排的重要途径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研究进展
        1.3.1 农业碳排放研究进展
        1.3.2 农业水土资源开发碳排放研究进展
        1.3.3 农业生产效率研究进展
        1.3.4 低碳农业优化方案探索研究
        1.3.5 研究进展评述
    1.4 研究内容
        1.4.1 农业“水—土—碳”关联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
        1.4.2 河南省县域农业水土资源开发的碳排放及其空间格局
        1.4.3 河南省县域农业水土资源开发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4.4 基于碳排放约束的河南省县域农业水土资源优化方案研究
    1.5 研究区概况
        1.5.1 河南省自然条件
        1.5.2 河南省农业生产条件概况
        1.5.3 河南省农业水土资源开发条件概况
2 理论框架、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理论框架与机理分析
        2.1.1 农业水土资源开发对碳排放的影响机理分析
        2.1.2 面向低碳农业开发的水土资源优化调控机理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过程
    2.3 技术路线
    2.4 研究方法
        2.4.1 农业水土资源开发的碳排放核算方法
        2.4.2 碳排放约束下农业生产效率的计算方法
        2.4.3 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
        2.4.4 县域农业碳排放强度阈值的计算方法
        2.4.5 基于线性规划的农业水土资源优化方法
3 河南省农业水土资源开发碳排放及其空间格局
    3.1 村庄单元农业水土资源开发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差异分析
        3.1.1 村庄单元水资源开发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差异分析
        3.1.2 村庄单元土地资源开发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差异分析
        3.1.3 村庄单元农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差异分析
    3.2 县域单元农业水土资源开发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差异分析
        3.2.1 县域单元水资源开发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差异分析
        3.2.2 县域单元土地资源开发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差异分析
        3.2.3 县域单元农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差异分析
4 河南省农业水土资源开发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4.1 河南省县域单元的农业生产效率空间差异分析
    4.2 基于农业碳排放强度和农业生产效率的类型区划分
    4.3 河南省县域单元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5 碳排放约束下的河南省农业水土资源优化方案
    5.1 河南省县域单元碳排放强度阈值分析
        5.1.1 县域单元土地资源开发碳排放强度阈值分析
        5.1.2 县域单元水资源开发碳排放强度阈值分析
    5.2 河南省县域农业水土资源优化方案
        5.2.1 水土丰富区农业低碳优化方案
        5.2.2 水多土少区农业低碳优化方案
        5.2.3 水土缺乏区农业低碳优化方案
        5.2.4 水少土多区农业低碳优化方案
6 面向低碳的河南省农业水土资源优化的政策建议
    6.1 完善农业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转变农户生产投入观念
    6.2 优化水土资源组合开发模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6.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规模化经营
    6.4 以农业水土资源潜能划分为基础开展农业精准管理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及研究不足
        7.2.1 创新点
        7.2.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河南省乡村振兴空间关联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三)相关研究述评
        1、国外研究概述
        2、国内研究概述
        3、国内外研究评述
    (四)可能创新点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辨析
        1、乡村振兴
        2、空间关联格局
        3、乡村振兴空间关联
    (二)理论基础
        1、空间经济学
        2、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三、河南省乡村振兴空间关联格局研究的现实基础
    (一)河南省乡村振兴成效
        1、农业生产增产增量
        2、乡村生态意识提升
        3、乡村治理水平提高
        4、社会保障逐步完善
    (二)河南省乡村振兴问题分析
        1、乡村内生动力难激发
        2、规划落实缺乏灵活性
        3、产业布局差异较明显
        4、要素区域分配不均衡
四、乡村振兴空间关联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一)研究方法
        1、构建评价体系
        2、数理统计分析
        3、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二)数据来源
    (三)研究单元的选取
五、基于ESDA的河南省乡村振兴空间关联性实证分析
    (一)乡村振兴指标体系功能评价
        1、描述性统计分析
        2、指标相关性分析
    (二)乡村振兴空间分异
        1、分项指标的空间分布格局
        2、综合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
    (三)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四)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1、Moran's I指数散点图
        2、LISA集聚图(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1、培育新型增长极
        2、提升重点功能区
        3、构建省界发展带
        4、串联四大经济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目录

(6)信阳大别山北麓浅山区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研究 ——以青山镇南部浅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浅山区
        1.4.2 大别山北麓浅山区
        1.4.3 乡村振兴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课题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1.6 创新点
    1.7 研究范围
2 信阳大别山北麓浅山区乡村振兴资源梳理与评价
    2.1 信阳大别山北麓浅山区资源梳理
        2.1.1 信阳大别山北麓浅山区乡镇数量统计及分布特征
        2.1.2 信阳大别山北麓浅山区气候条件及水文特征
        2.1.3 信阳大别山北麓浅山区乡村资源禀赋
    2.2 信阳大别山北麓浅山区乡村振兴现状评价体系构建及方法
        2.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2.2.2 评价体系构建
        2.2.3 评价方法
        2.2.4 评价结果
3 信阳大别山北麓浅山区乡村振兴现存问题
    3.1 资源碎片化严重,缺少统筹规划
        3.1.1 资源丰富但布局零散,尚未形成产业链条
        3.1.2 农业种植规模小,经济产值低下
        3.1.3 缺少龙头产业,品牌效应差
    3.2 基础设施短板,生态环境问题较大
    3.3 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集体凝聚力不强
    3.4 科技创新不够,人才培养难
4 信阳大别山北麓浅山区乡村振兴应对策略
    4.1 统筹资源,合理规划产业布局
        4.1.1 特色农产品及深加工产业发展布局
        4.1.2 特色旅游产业发展布局
        4.1.3 民俗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布局
    4.2 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4.2.1 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加强村庄环境保护
        4.2.2 修复废弃矿山,再生矿山绿色
    4.3 完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增强核心凝聚力
    4.4 加强科技建设,培养新型人才
5 信阳市青山镇南部浅山区乡村振兴规划设计
    5.1 项目概况
        5.1.1 区位及交通
        5.1.2 规划范围及面积
        5.1.3 自然环境分析
        5.1.4 人文环境分析
        5.1.5 经济环境分析
    5.2 青山镇南部浅山区乡村振兴现状评价与分析
        5.2.1 青山镇南部浅山区乡村振兴现状评价
        5.2.2 结果分析
    5.3 当前青山镇南部浅山区乡村振兴规划设计面临的挑战
        5.3.1 村庄产业规模小,难以形成产业链条
        5.3.2 村庄缺乏环保意识,基础设施落后
        5.3.3 村庄多零星分布,公共服务设施较差,村镇组织管理难
        5.3.4 村庄缺失网络平台构建,无法与外界资源共享
    5.4 青山镇南部浅山区乡村振兴规划设计应对措施
        5.4.1 整合资源构建乡村振兴产业带,打造品牌产品
        5.4.2 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修复破损的矿山
        5.4.3 加强村镇管理,完善村庄服务设施建设
        5.4.4 构建村庄网络平台,确保村民与外界资源共享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信阳大别山北麓浅山区乡村振兴现状满意度调查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不同城市需求下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内涝灾害频繁发生
        1.1.2 政策导向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海绵城市研究综述
    2.1 海绵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2.1.1 海绵城市的研究进展
        2.1.2 海绵城市的概念内涵
        2.1.3 海绵城市中的相关概念研究
    2.2 海绵城市的实践体系综述
        2.2.1 最佳管理措施(BMPS)
        2.2.2 低影响开发模式(LID)
        2.2.3 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
        2.2.4 水敏感城市设计(WSUD)
        2.2.5 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LIUDD)
    2.3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现状分析
    3.1 国外海绵城市规划案例分析
        3.1.1 纽约市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
        3.1.2 澳大利亚水敏感城市设计案例
        3.1.3 美国高点社区的《低影响开发规划》
        3.1.4 新加坡的ABC计划
        3.1.5 国外海绵城市规划经验借鉴
    3.2 国内试点海绵城市“海绵体”建设现状评估
        3.2.1 我国第一批海绵城市的区域分布
        3.2.2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
        3.2.3 权重确立和系数计算
        3.2.4 筛选分析
    3.3 国内试点海绵城市建设现状评价分析
        3.3.1 评价模型的确定
        3.3.2 建设评价的实证分析
        3.3.3 试点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横向比较
        3.3.4 试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建议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城市需求下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分析
    4.1 试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条件比较分析
        4.1.1 区位概况分析
        4.1.2 地形地貌比较分析
        4.1.3 气候气象比较分析
        4.1.4 水文条件比较分析
        4.1.5 城市下垫面比较分析
        4.1.6 经济社会特征比较分析
    4.2 试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分析
        4.2.1 试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需求分析
        4.2.2 试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概况及思路分析
    4.3 不同城市需求下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策略分析
        4.3.1 皖南平原型亚热带中小城市
        4.3.2 北方山区-平原温带季风型城市
        4.3.3 滨海型亚热带海洋性城市
        4.3.4 南部多类型地貌的亚热带城市
        4.3.5 西南部盆地丘陵型亚热带城市
        4.3.6 山地型亚热带城市
    4.4 本章小结
5 信阳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实证分析
    5.1 信阳市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条件分析
        5.1.1 信阳市概况
        5.1.2 信阳市城市基础特征分析
        5.1.3 信阳市经济社会特征分析
    5.2 信阳市海绵城市规划现状条件分析
        5.2.1 海绵城市现状问题识别
        5.2.2 海绵城市建设需求
        5.2.3 海绵城市建设的限制因素
    5.3 信阳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策略
        5.3.1 信阳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
        5.3.2 信阳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策略分析
        5.3.3 信阳市海绵化设计指引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基于三种评价模型的河南省水环境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国外水环境承载力理论研究进展
        1.2.2 国内城市水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1.2.3 国内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1.2.4 水环境承载力量化方法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水环境承载力理论研究
    2.1 水环境承载力相关理论
        2.1.1 水环境承载力的由来及概念
        2.1.2 水环境承载力的特点
        2.1.3 水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2.2 水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
    2.3 水环境承载力研究趋势
3 河南省水环境相关概况
    3.1 地理自然概况
    3.2 水资源和水环境概况
        3.2.1 降水量
        3.2.2 地表水资源量
        3.2.3 地下水资源量
        3.2.4 水资源供需现状
        3.2.5 水环境现状
        3.2.6 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社会经济概况
        3.3.1 人口
        3.3.2 经济
        3.3.3 居民生活
4 河南省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4.2 河南省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待选指标体系的建立
        4.2.2 指标筛选
        4.2.3 核心指标体系的确立
        4.2.4 指标解释
    4.3 河南省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分级标准的确定
5 河南省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5.1 数据收集与处理
        5.1.1 评价指标数据的收集
        5.1.2 数据处理
    5.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2.1 层次分析法
        5.2.2 熵权法
        5.2.3 综合权重
    5.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河南省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5.3.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5.3.2 时间维度评价分析
        5.3.3 空间维度评价分析
    5.4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河南省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5.4.1 时间维度评价
        5.4.2 空间维度评价
    5.5 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河南省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5.5.1 BP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
        5.5.2 时间维度评价
        5.5.3 空间维度评价
    5.6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5.6.1 时间维度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5.6.2 空间维度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5.7 提高水环境承载力对策措施的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与不足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9)信阳市气象局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2章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理论
    2.1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定义
    2.2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
    2.3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原则
    2.4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要素
第3章 信阳市气象局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3.1 信阳市气象局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基本情况简介
    3.2 信阳市气象局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第4章 信阳市气象局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完善措施
    4.1 配备专业财务人员,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4.2 规范财务预算管理
    4.3 规范财务收支管理
    4.4 规范财务审批手续
    4.5 规范政府采购管理
    4.6 规范资产管理
    4.7 规范合同管理
    4.8 规范建设项目管理
第5章 结论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10)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途径探索与实践 ——以河南省高师及其教育实习中学联合培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地理核心素养凝练与地理实践力培养动态研究
        (一)地理学发展史视角下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地理核心素养的凝练
        (三)不同国家对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要求
        (四)国内地理实践力研究热点与趋势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二章 地理核心素养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理论架构
    一、地理核心素养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二)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及相互关系
    二、地理实践力内涵
        (一)地理实践活动
        (二)地理实践力
    三、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二)建构主义理论
        (三)“从做中学”理论
        (四)“活动教学”理论
第三章 河南省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河南省作为调查对象的缘由
        (一)基础教育问题的典型性
        (二)实践资源贫乏有代表性
        (三)调查的便利度优势
    二、问卷调查
        (一)问卷调查方案与实施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三、地理教师访谈
        (一)访谈目的和对象
        (二)访谈过程及内容
    四、培养现状分析
        (一)学校地理实践硬件设备资源短缺
        (二)教师学科核心素养认知水平偏低
        (三)学校管理体系不健全
    五、开展个案实践解决资源不足
第四章 信阳师院与宋基中学资源共享联合培养个案初探
    一、信阳师院与宋基中学的合作关系
        (一)信阳师院的教育实习概况
        (二)信阳师院的实践资源概况
        (三)资源共享联合培养途径初探
    二、“茶都信阳大美浉河”综合考察个案探索
        (一)考察活动方案设计
        (二)考察活动实施过程
        (三)考察活动效果评价
    三、联合培养个案实施的优点和缺陷
        (一)个案的优点
        (二)个案的缺陷
第五章 河南省高师与其实习中学联合培养途径研究
    一、河南省高师教育实习基地概况
        (一)高师的主要职能
        (二)教育实习基地的类型及数量
        (三)教育硕士的培养概况
    二、联合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实施途径
        (一)高师提供硬件资源是联合培养实施的基础
        (二)双导师制是中学地理教师素养提升的制度保障
        (三)教育实习生是联合培养落实实施的纽带
        (四)合作共赢是高师与高中联合培养的推动力
    三、联合培养地理实践活动案例设计
        (一)观察类实践活动案例
        (二)调查类实践活动案例
    四、联合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经验总结
        (一)可由地方高师推广到含地理专业的高校
        (二)完善活动前与高中、高师、家长的沟通交流
        (三)筛选有基础且对地理学习兴趣高的学生参加
第六章 结论
    一、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四、信阳市农业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功能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景区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D]. 龚天聪.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2]基于旅游数字足迹的信阳市休闲农业示范区发展潜力探析[J]. 董亦如,周岚,李星佑. 安徽农业科学, 2021(07)
  • [3]产业转型背景下陕南地区乡村三生空间协同发展路径 ——以店坊河村为例[D]. 杜其格. 长安大学, 2021
  • [4]基于碳排放约束的河南省县域农业水土资源优化研究[D]. 王帅.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5]河南省乡村振兴空间关联格局研究[D]. 田丽娜.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6]信阳大别山北麓浅山区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研究 ——以青山镇南部浅山区为例[D]. 路杰. 中原工学院, 2020(01)
  • [7]不同城市需求下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研究[D]. 米瑞鹏.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8]基于三种评价模型的河南省水环境承载力研究[D]. 张浩然.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9]信阳市气象局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研究[D]. 秦艳飞. 长江大学, 2020(02)
  • [10]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途径探索与实践 ——以河南省高师及其教育实习中学联合培养为例[D]. 师雅兰.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标签:;  ;  ;  ;  ;  

信阳农业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功能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