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造纸专利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任长秋[1](2020)在《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农村正处于贫困地区全面脱贫、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发展壮大村集体股份经济的关键时期,深入探讨农产品加工工业技术进步、加快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具有一定积极意义。本文以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为研究对象,基于引进农产品加工业FDI可能促进本土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学习进而提高本土企业绩效的基本假设,围绕分析回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随时间变化的样态是什么?溢出快慢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旨在揭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的动态过程及整体影响因素框架,以便更好的优化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领域的引资工作并加快推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学习速度。1、本论文应用FDI技术溢出、组织学习、技术追赶、时间压缩不经济、“干中学”、技术扩散等理论知识,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专利数据库和大量统计资料,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的动态过程及整体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文献和理论分析。这部分主要对FDI理论进行回顾并调研FDI技术溢出的相关文献。本文首先界定FDI技术溢出的基本概念,并回顾它的重要理论基础。然后,围绕FDI技术溢出作用机制、FDI技术溢出经验证据、农业领域FDI研究,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工业领域的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展开文献调研,进而为本研究的视角选择、理论阐述、方法选择、创新点凝练等提供充足的文献支撑。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的整体理论分析框架。现有文献对FDI技术溢出的作用机理主要从静态视角提出,回答FDI技术溢出是否存在,而未涉及FDI技术溢出的时间问题。因此,本文一方面拓展FDI技术溢出作用机理的时间维度,另一方面借鉴组织学习、技术追赶、时间压缩不经济、“干中学”、技术扩散等多种理论视角,对FDI技术溢出的时间效应做出理论推导。本文进一步从机会、动机和能力的维度构建影响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的整体框架模型,分别选择2个代表性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详细论证它们对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速度快慢的作用机理。(2)描述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及FDI投资情况,并初步探索他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基于统计数据基础上,描述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及FDI利用现状、发展趋势、特点等,并在宏观层面建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对宏观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FDI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之间的量化关系。(3)实证研究的主要数据和方法。主要包括数据来源及清洗,以及数据匹配工作,并围绕本研究理论推导的验证,进行模型构建、样本选择、变量测量等工作。(4)实证结果部分。这部分采用规范的实证分析方法对本文提出的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溢出速度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并使用多种分析方法对研究结论的稳健性和内生性问题进行处理,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稳健性。2、本文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逻辑思路展开研究,研究结论表明:(1)从理论上看,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存在时间效应。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会随着进入我国的时间长短而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产生影响,农产品加工业FDI进入我国的时间和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中获得的技术外溢呈正相关关系。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中能获得的技术外溢也会降低,呈逐渐减弱的发展态势。(2)影响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的因素可以纳入一个整体的“机会—动机—能力”分析框架中。机会、动机和学习能力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影响FDI技术溢出的时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首先要有获得学习FDI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机会才能快速学习农产品加工业FDI的先进技术和管理,但这种机会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本土企业的良好绩效和生产效率,需要本土企业积极主动的寻求和利用这种机遇,而这取决于本土企业的学习动机。最后,有了机会和学习动机,本土企业还需要学习能力去实施学习。当三者都具备时FDI技术溢出才可能发生,并且学习速度和FDI技术溢出才会加快。(3)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近20年来取得了较快发展,产业发展在细分行业和区域上都呈现不均衡发展态势。1999—2017年农产品加工业的TFP平均增长率为4.18%,农产品加工业对经济的带动性强,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对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以及就业分别增加5.81%,5.93%和1.87%。从农产品加工业利用外资情况来看,我国农产品加工业FDI企业数量和投资规模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在农产品加工细分行业和区域上也呈现不均衡分布特征,主要集中在纺织业和东部沿海省份。从农产品加工业利用的FDI和其技术进步的协整关系来看,农产品加工业利用FDI是推动行业TFP增长的原因,而TFP增长不一定导致农产品加工业利用外商投资的增加。农产品加工业利用FDI对TFP的影响作用随着时间逐渐增大,在滞后5期之后,农产品加工业TFP的变化有约20%来自于其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此外,方差分析表明,农产品加工业利用FDI每增加1个单位,农产品加工业行业的销售收入、出口和就业人数分别增加35.5%,10.5%和31.7%。(4)农产品加工业FDI进入时间与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得的技术外溢成正比关系,但随着FDI进入时间增加,这种正向作用的边际收益率呈现递减的趋势。其中,来自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FDI比来自港澳台农产品加工业FDI的技术溢出速度快,农产品加工业FDI有节奏进入比无节奏进入的技术溢出速度快,但它不调节前向农产品加工业FDI进入时间的作用。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从农产品加工业FDI获得技术溢出速度快,要素市场扭曲负向调节FDI进入时间对技术溢出速度的影响,但是不调节前向FDI进入时间对技术溢出速度的影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同农产品加工业FDI企业之间的技术距离正向调节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速度,地理距离负向调节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速度。3、可能的创新之处:(1)研究视角的创新。从FDI研究的一般情况来看,传统FDI研究大多采取静态、截面、瞬时视角去研究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本文考察FDI技术溢出的时间维度,即动态视角,并以我国农产品加工工业为行业背景。(2)研究内容的创新。首先,本文从时间维度视角重新对FDI技术溢出的作用机制进行阐释,并采用多理论视角丰富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的理论基础。其次,构建一个完整、系统的FDI影响因素作用框架,增强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和行业及地域关联性,进而极大的拓展现有FDI技术溢出影响因素的内涵、广度和深度。最后,本文除讨论行业内溢出效应,同时还将考虑行业间的溢出时间效应问题,这也是现有研究较少涉猎的范畴。(3)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以农产品加工业微观企业作为样本观测对象,克服了宏观层面、行业层面研究对企业的同质性假设,可以引入更多的企业异质性特征,使得研究结论更贴近企业决策主体,进而可望获得更有效的政策建议。同时,研究中引入多种方法对内生性问题进行处理,确保更加稳健、可靠的估计结果。最后,对于农业企业绩效的测量,将同时采用企业总产值和创新绩效指标。这种做法既沿袭了FDI研究的传统,同时更体现了当前创新型国家战略下的企业创新现实需求,也确保了本研究能够提供更加丰富和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马晓雅[2](2020)在《基于GRU-Attention机制的高校发明专利质量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得益于知识产权战略的大力实施,中国的专利数量迅猛发展。发明专利由于其突出的特点和显着的科技进步,受到了各界的高度重视。而高校作为专利的重要产出地之一,其发明专利的申请数量也取得了显着成效。与数量的不断攀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校发明专利质量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快速准确地从大量申请的高校发明专利中评估其质量情况,从专利申请的源头上降低低质量专利获得授权的概率,提升高校发明专利的整体质量,对各个高校乃至整个国家的高质量发明专利的布局、发展甚至于社会的进步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专利的文本数据结构形式良好,但是文档冗长且存在大量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因此采用人工方式对专利文本质量进行分析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传统的方法或是基于专利的引文网络进行简单统计分析,或是基于评价指标来主观评价质量情况。但专利的引文分析存在着时间滞后性的问题,无法对初始申请阶段的专利进行评估,而指标评价方法又过于依赖专家知识,无法排除主观性的影响,这两类方法都忽视了专利文档中重要的数据信息。深度学习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高质量专利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针对专利文本结构的特点,本研究充分考虑专利的文本属性和结构化的数据信息,采取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对专利数据进行分析,基于深度学习技术构建了基于GRUAttention机制的神经网络模型。同时本研究结合专家知识构建了用于评估发明专利质量的关键数据指标和权重,以此对模型进行改进,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在训练集上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准确率。文章最后部分选取C9高校审中发明专利数据为案例,利用构建的评估模型对C9高校审中发明专利进行了质量预测。预测结果为高质量专利的比例为16.38%,普通质量专利的比例为54.95%,低质量专利的比例为28.67%。通过对C9高校发明专利现状和专利预测结果的分析,发现C9高校目前的专利发展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成果转化率较低以及针对D部类专利的科技创新明显不足的问题。最后,结合本文的研究结果和发现的问题,为促进C9高校发明专利的健康发展,本文提出了转换专利关注方向,强化专利质量意识、合理进行专利布局,基础和重点领域齐头并举和结合预测结果关注重点专利,科学管理专利的合理建议。
张魏[3](2020)在《面向轻工装备领域创新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轻工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领域,近年来发展迅速,不断提升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随着轻工业的快速发展,对轻工装备的创新制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轻工装备领域仍面临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经济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所需的轻工装备大多还依赖进口。当前,造成我国轻工装备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一方面是轻工装备领域知识复杂,缺乏系统规范的知识表示,设计者很难获取准确全面的领域知识;另一方面是产品设计水平相对较低,特别是缺乏针对轻工装备领域的创新设计方法和手段。基于本体的知识表达形式能够将复杂的轻工装备领域知识准确、全面地表示,便于知识的共享和重用;此外,TRIZ(发明问题解决原理)作为一种多学科融合的创新设计理论,在国内外应用广泛,其中的科学效应是以大量不同领域、不同范围的创新实例为基础的快速创新方法,科学地促进TRIZ理论的应用是实现领域创新设计的关键。因此,本文在研究基于本体的轻工装备领域知识表达和基于科学效应的深度知识库构建及应用的基础上,开发了面向轻工装备领域的计算机辅助创新设计原型系统。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和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改进七步法构建了轻工装备领域本体知识库。通过对本体理论进行研究,改进本体构建方法,提出基于改进七步法的轻工装备领域本体知识库构建模型,以轻工装备领域知识为基础,重点以皮革装备领域的皮革产品、加工工艺、加工设备和设备功能等知识为研究对象,运用protege工具和OWL语言构建轻工装备领域本体知识库,实现了对复杂轻工装备领域知识的表达和存储。(2)从深度知识获取、重组和应用的角度对TRIZ理论中的科学效应进行了研究。建立深度知识词典和基于科学效应库的深度知识挖掘模型,实现对科学效应知识的获取;基于FE模型构建深度知识库,实现对科学效应知识的重组;创建基于科学效应库和情景分解法的创新设计模型实现对深度知识的应用。(3)构建了面向轻工装备领域的计算机辅助创新设计软件原型系统。以轻工装备领域知识库和深度知识库为基础,基于用SQL Server 2005数据库和C#编程等技术,设计并实现了面向轻工准备领域的计算机辅助创新设计原型系统。该系统包含理论介绍模块、轻工装备领域知识库模块、科学效应深度知识库模块,能够为设计者提供支持轻工装备创新设计的领域知识和科学效应深度知识,提高创新设计的效率。(4)软件系统的实例验证。以皮革装备领域的皮革转鼓创新设计为例,利用面向轻工装备领域的计算机辅助创新设计原型系统,对现有皮革转鼓湿加工过程中鞣剂利用不充分等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获得了一种皮革真空转鼓,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实现了对现有转鼓的创新设计。同时,将该创新实例添加入系统中,验证了本系统对于解决轻工装备领域创新设计技术难题的合理性和实用性。综上,本文的研究内容有效地解决了轻工装备领域知识有待完善、创新方法和手段不足,TRTZ理论面向领域应用难的问题,为开展轻工装备领域创新设计提供了研究思路。
武晓媛[4](2019)在《晚清民国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技术与社会转型语境的考察》文中认为传统工艺的传承和保护随一国工业演进发生、发展,是国家工业化的一种必然结果。手工艺作为一门古老的“营生”,是传统社会中人类生产生活的一项基本活动,并依赖“师徒相授、口耳相传”的知识模式世代传承。可以说,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核心生产力的手工艺,它不仅满足了人类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物质需求,而且满足人类文化审美情趣的精神需要。它既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基础,又是丰富人类精神生活的“良方”,满足着社会大众的经济、技术和文化不同诉求,任何时候都需要保有适度的存续和发展空间。尽管如此,受传统文化观念控制的古代中国一直没有给予手工艺及手工艺人应有的尊重和认同。近代以降,伴随西方的殖民侵略,近代机器技术与设备随即而来,这对传统工艺的存续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先进的机器技术刺激并促进手工技艺的改良革新,但同时又与手工艺争夺资源、抢占市场,展开激烈地竞争。就近代中国传统工艺整体发展情形言,后者成为主要趋势,机器的冲击甚至造成手工艺的全面崩溃。时至今日,中国已由传统农业国跻身现代工业国前列,并可同世界工业强国开展技术角逐,但仍无法扭转和改变手工艺的生存困境,在现代激烈地商业市场竞争中许多手工艺正急剧衰退甚至消亡。如何使传统工艺与工业化和谐共生,如何使传统工艺理性传承以更好地适应工业现代化要求,成为一个从历史延续至今的重要议题。可见,“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应如何对待传统工艺”,或者说“传统工艺应如何应对工业现代化”是一个值得反复思考和深入探究的问题。不过,这里需要说明一点,传统工艺在不同时代表现出来的功能不尽相同。在传统社会里手工艺是作为国计民生的支柱而存在的,但在现代社会中它更多地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所以对它的保护和利用因时代功能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本文重点关注关系民生日用的工艺品在近代中国技术社会转型时期的命运。基于此,本文既是一项关于传统工艺的历史研究,也是对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工艺出路问题的进一步探讨。文章围绕“传统工艺如何进入现代社会”的中心议题,即如何克服和改进传统工艺的弊端,又如何保持和宏扬传统工艺的价值,立足晚清民国的时代背景,以“中国工业化早期的传统工艺发展策略”这一鲜有关注却极具时代意义的内容作为第一研究主题,以张培刚的“农业国工业化”发展经济学基本理论为支撑,探讨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之际,手工艺的工业现代化问题。通过对中国传统工艺的源头发展策略进行考察,发现在晚清和民国两个时期,国人就手工艺的出路问题曾提出过一系列的思想和行动方案,使“日用而不知”的传统工艺呈现在社会大众的视野下。在此基础上,厘清晚清民国工艺策略在整个手工艺工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期为当前传统工艺发展提供有效的历史借鉴。本文主体内容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释了选题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难点及创新之处,提出晚清民国中国技术社会转型期应该如何思考和对待传统工艺的问题,并从源头策略上为手工艺寻找出路,以期获得一些新认识和新主张。第一章主要对工艺观念在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起步时期的演变情况进行研究。指出“工艺”是一个现代意义下的传统词汇,是经过近代多层内涵沉淀后的一种结果。立足于“工艺”的语言学考察,重点对“工艺”一词在近代包含的工业、工艺美术、手工艺等多重意义进行解读,揭示出技术转型期工艺概念演变的内在思想逻辑。同时界定了全文讨论的“传统工艺”范畴,列举了文中涉及的主要工艺门类,并以发展经济学家张培刚的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作为全文的理论支撑。第二章阐释了晚清民国时期传统工艺问题的产生。自晚明起,资本主义萌芽在以手工为技术基础的工商业中萌生,致使封建统治者与工商业之间产生了巨大矛盾。封建政府开始全面抑制工商业发展,扩大对手工业的破坏。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却采取了与钳制手工艺完全不同的态度,提倡并鼓励西方机器工艺发展,手工艺在封建政府的打压和近代机器技术冲击的双重阻滞下艰难生存。但它却并未被机器技术取代而失去社会技术主体的地位。所以,传统工艺作为中国传统技术资源究竟应该如何发展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对晚清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早期的工艺思想和行动策略进行研究,发现它们的工艺发展策略大致沿着相同路径进行。首先由社会中的有识之士、商政界代表、经济学者以及工艺美术家等从思想层面探讨传统工艺的近代多元价值及其出路问题,对手工艺的认识和理解超出了传统社会的固有意义。而后在学者论证的前提下,再由中央政府主导制定且部分推行某些工艺策略,并且不同时期的工艺策略还体现出了自身的独特性。晚清时期在毫无经验可循的前提下,一切始于初探。社会中一批极具前瞻性认识的有识之士从经济、技术、知识、社会角色以及文化的不同视角阐释了手工艺的新价值,开启了国人从思想层面探索传统工艺如何进入现代社会。清政府积极配合,一改过去“薄手艺、贱百工”的态度和对手工艺的严格管控,从推行工艺教育、创办工艺局和征集手工艺品出洋参展三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把零散、衰颓的传统工艺用新的理念和方式进行重组,适应并推动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发展。北洋政府时期工艺思想和行动策略的最大特点则是继承延续。在“循序渐进”、“以工代赈”和“全面改良”工艺思想的指导下,北洋政府沿着清末“工艺新政”的路线,对晚清工艺策略进行局部调整和修正。它主张的手工艺政策在整个近代中国工艺发展策略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南京国民政府早期,经过工商政学界和工艺美术界热烈讨论,官员和学者对手工艺的价值及其工业现代化的认识已非常深刻,进行了针对手工艺与工业化关系、手工艺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等具体问题的讨论。在此基础上,国民政府尝试构建了复兴传统工艺的政策体系,探索行之有效的工艺发展新模式,并次第开展复兴手工艺的行动计划,对中国手工艺事业作出统一规划和安排。经过三个时期演进,中国传统工艺发展策略渐趋成熟。第六章重点研究了中国国际救济委员会倡导的工艺策略。这一时期手工艺的工业现代化问题由政府主导转向由社会团体承担。“国济”作为政府支持下的社会服务团体,开始独立领导起全国的手工艺事业,提出了“建设性救济”的独特工艺思路。从思想认识上看,“国济”对手工艺的认识已接近了传统工艺问题的本质,强调了传统工艺的改进是一个牵涉多方面的问题,不只依赖于技术改良和革新,还需要组织、资金、人才、市场等不同社会要素的配合;从具体行动上看,“国济”建立了分工兼合作的工艺组织体系,创办了《手工艺》杂志,提供给国人工艺思想交流的平台。在它的组织下手工艺事业发展成为了一场社会运动,增强了传统工艺的社会认同感。第七章结论主要是在总结晚清民国工艺发展策略的演变路径和手工艺实际变化情形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分析了造成这一时期手工艺策略没有取得实效的原因。结合当前国家传统产业和乡村建设发展主题,思考工艺振兴对传统产业改造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意义,以期对当前传统工艺传承与保护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熊立春[5](2019)在《中国木材产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的动力机制、路径选择研究》文中认为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为伴,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正成为产品分工生产的最新模式,国际分工协作程度更高,生产工序分割更为精细。在此背景下,作为制造业中的重要一环,木材产业也嵌入了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世界各国分工协作生产木材产品也更加明确,对于中国来说,中国木材产业既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受益,也在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受惑。首先,尽管中国木材产业已嵌入全球价值链,但木材产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方式和程度尚不明确。其次,传统贸易统计方式下,木材产业出口贸易总额的核算存在偏误,重复计算和国外增加值被纳入到本国出口中,导致出口贸易额统计被高估,为此,有必要核算出中国木材产业的真实出口贸易增加值。与此同时,木材产业在参与全球价值链过程中是否能够实现价值链攀升,其攀升的动力机制也有待进一步识别。最后,中国木材产业是继续按照现有发达国家主导的价值链范式参与国际分工,还是通过价值链重构建立起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攀升路径值得探索。为此,本研究以木材产业为研究对象,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采用理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了木材产业全球价值链参与现状,测度了其贸易收益及其增长的驱动因素,测算了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及其攀升的驱动因素,并重构了木材产业全球价值链。最终得出中国木材产业全球价值链攀升动力机制与攀升路径,以期为中国木材产业、贸易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具体研究结果如下:木材产业全球价值链参与现状分析表明:中国木材产业主要以后向参与的方式参与全球价值链,但整体上无论前向参与度还是后向参与度在世界范围内都处于较低水平。实证分析木材产业前向和后向参与度的动因发现,外贸依存度,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和森林租金占GDP比重是影响木材产业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度的关键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外贸依存度,城市化率和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是影响木材产业全球价值链后向参与度的重要因素。木材产业全球价值链贸易收益测度及其增长的动力机制分析表明:在总出口特征上,国内增加值是木材产业出口增加值中比重最大的部分,占总出口的80%以上,木材加工业的国内增加值率略高于造纸业。通过增加值贸易核算也发现以往传统贸易核算方式下导致的统计误差不容小觑,国外增加值和重复计算部分占15%以上的比重。另外,从木材贸易出口国别来看,美国是当前中国木材产业出口的最大市场,年均出口额达25亿美元以上。在双边出口增加值的解构上,中国正逐渐缩小与美国的差距,与部分发展中经济体相比,中国的贸易增值能力相对占优。此外,影响木材产业全球价值链贸易收益的因素分析表明,贸易成本、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是影响木材产业及其细分行业贸易收益增长的关键因素。木材产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测度及其攀升的动力机制分析表明:2000-2014年中国木材产业总体处于43个主要样本经济的中端位置,其中,造纸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整体要高于木材加工业,木材加工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处于中端水平,造纸业分工地位处于中端偏上水平。实证分析得出,木材产业及其细分行业的出口产品质量,技术创新是影响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攀升的核心因素。木材产业全球价值链攀升路径分析表明:通过价值链重构或能建立有效的攀升路径,木材产业全球价值链重构分析验证了驱动木材产业及其细分行业贸易收益和分工地位攀升的核心因素能够影响木材产业全球价值链重构能力的提升,贸易环境(外贸依存度)、制度环境(经济自由度)也可能影响其重构能力的提升。其次,刻画了木材产业从代工生产、贴牌生产,模仿、合作生产,自主创新、产业升级阶段到掌握国际话语权等四个阶段的价值链重构实现攀升的完整路径演化过程。最后,提出了中国木材产业如何通过价值链重构实现攀升的启示。
那振芳[6](2019)在《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与中美贸易摩擦研究》文中认为中美贸易战的爆发,不仅改变了中国产业升级与经济建设的外部环境,而且为全球经济的增长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决定中美贸易战未来趋势的关键,在于其爆发的真实动因。本文将以中美两国经济利益变动为主线,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现有文献对美国发动贸易战的原因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主要结论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遏制,打压中国新兴产业的发展,解决美国的国内经济问题等。但鲜有文章从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脉络,去分析中美贸易摩擦的发生乃至激化。本文的分析,不仅可以通过厘清低生产率国家制造业竞争力提高向贸易摩擦发生的传导机制,进一步补充和丰富现有贸易摩擦动因理论体系,而且对于中国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以确保经济的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分析逻辑为,以中国加入WTO以来面临的中美贸易摩擦为研究对象,以中美两国制造业的发展情况为切入点,从产业和行业的角度,探讨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与中美贸易摩擦之间的关系,并基于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中国新兴产业竞争力提高与中美贸易战爆发之间的关系进行较为系统地分析。首先,从理论上厘清制造业竞争力与国际贸易摩擦之间的关系。根据Baldwin模型,从国家整体角度看,一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可以带来资本的广化和深化,而根据罗默模型、“干中学”模型等经济学经典理论,资本要素的增加为技术进步提供了保障,导致一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向高级化转变。Rybczynski定理和Bond、Trask&Wang模型则说明,生产要素禀赋的变化会向制造业内部结构和商品出口结构延伸。根据Gomory&Baumol模型,低生产效率国家,成为更多产业生产商的过程中,会影响到与高生产率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当两国经贸关系处于冲突区时,两国之间的利益处于此消彼长的“敌对”状态。那么,高生产率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会依赖在两国经贸关系中的有利地位,以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思想为依据,运用贸易政策进行强制干预,贸易摩擦就发生了。当高生产率国家受到的危害沿着产业、经济和国家层面不断递进时,贸易摩擦会随之不断激化,甚至转变为贸易战。需要说明的是,低生产率国家生产率的提高是市场自发行为,高生产率国家运用经济或其他形式的手段进行干预才导致了贸易摩擦的发生。其次,对中美制造业发展与中美贸易摩擦的历史进行回顾。通过对中美两国制造业发展和竞争力相对变动情况的分析发现,中国在传统产业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力,但优势在弱化,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在不断提高。美国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下降的,2009年以来呈现加速下降的趋势。中美贸易摩擦的发展历程也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界,表现出了不同特征,焦点产业开始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换。综合看,中国制造业发展呈现的结构性变化,与中美贸易摩擦呈现的阶段特征,从时间维度上是匹配的,因此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以上内容为中美贸易摩擦分析的切入产业勾勒出了基本的分析轮廓。再次,从制造业竞争力视角对中美贸易摩擦的爆发乃至激化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不管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还是危机后,中美贸易摩擦的发生都与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存在密切联系,但是影响路径不同。2008年以前占比较高的传统产业贸易摩擦,美国是因为作为中国的重要出口市场,国内产业受到中国商品的冲击,高昂调整成本的存在,导致美国政府接受国内利益集团的游说,发动贸易摩擦。而2009年以来占比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贸易摩擦,根源也在中国相应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但美国的出发点却不同,是为了扞卫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领导地位和垄断利润,所以更为激烈。中国新兴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影响到了美国未来在经济领域的领导权和垄断收益,是美国发动本次贸易战的经济根源。而中美产业竞争力的相对变动,延伸到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中,结合新兴产业的战略地位和发展特征,促使中美在政治和安全领域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这些因素与美国民族主义的碰撞,导致了本次中美贸易战的爆发。第四,对中美贸易战对中国新兴产业竞争力的冲击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对竞争力来源的梳理,总结出新兴产业竞争力的驱动因素,并以此为分析框架,对中国新兴产业竞争力可能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对华为公司成长历程的分析发现,企业乃至行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对硬实力的培育。所以只要中国新兴产业企业坚持科技创新,努力完善自身,那么就可以将本次贸易战带来的负面影响转变为发展动力。最后,对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对中美贸易战的前景进行简要分析,然后提出中国的应对策略。
王林[7](2019)在《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创新已成为一种潮流汹涌而来,正在影响着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基于智慧专业化理论,通过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智慧专业化追求区域创新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益,重点培育和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以优势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智慧专业化的空间分布是指不同区域之间创新资源定向投入和政策定向支持,以及区域产业的竞争优势评价。智慧专业化在发展比较优势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在确立未来比较优势和区域专业化战略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成果方面影响较为深远。通过界定区域智慧专业化产业空间分布的特征,以31个省份的权威统计面板数据为基础,从4个维度15个指标出发,运用改进的信息熵权TOPSIS法,构建了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评价指标体系与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评价模型。以智慧专业化理论为基础,基于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评价和智慧专业化指数得分,对比国外智慧专业化的发展现状及特征,结合国内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区域智慧专业化的研究内容。中国东中西部区域智慧专业化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省份区域智慧专业化水平都较高,广东省的智慧专业化水平最高,西部省份区域智慧专业化水平都较弱,且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高的区域与发展水平一般的区域存在较大的极化现象。智慧专业化的空间效应表现为聚集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创新投入对区域自身的自我强化效应,在外部创新环境的作用下,将会聚焦于该区域的经济生产效率的提升,产生区域智慧专业化的聚集效应。从投入产出维度、供给需求维度两方面,构建了区域智慧专业化的空间分布的影响体系,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投入要素、区域产业结构、区域政策因素四个层面,选取了人均GDP、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研发经费支出、省区前三年专利授权量之和、制造业占GDP比重、FDI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政府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共计7个变量指标。以中国31个省份2014-2016年的数据为基础对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的影响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科研创新的资金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科技创新基础对于省域范围内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都会存在积极促进作用。通过区位熵识别各区域的智慧专业化产业集合,构建了区域智慧专业化测度值评价体系,分析了各区域智慧专业化测度值以及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与时空格局演变。智慧专业化测度值具有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区间内区域间的差异性在增大,东部地区是智慧专业化测度值的高值区;智慧专业化测度值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关系,智慧专业化测度值强的区域其邻近区域测度值也相对较强;同类型空间关系的区域呈现出了较为明显得连片分布特征,H-H区域由东南沿海地区向长江沿线区域扩展,而西部地区连片的L-L区域没有发生改变;智慧专业化产业发展水平、智慧专业化产业促进能力、智慧专业化产业关联度以及智慧专业化产业发展环境的差异性,对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测度值呈现出不均衡的空间分布类型产生重要影响。构建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变化趋势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之上运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预测近五年区域智慧专业化指数的变化与趋势,以探索性空间分析法对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模式进行分析。当前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格局整体呈现出东强西弱的特征,这一格局在未来五年将会继续保持,但是区域之间智慧专业化差异将会趋于收敛;区域智慧专业化将会呈现出正向的空间关系,但正相关的强度将会减弱;局部空间自相关演化将会呈现出西部的部分地区将会继续处于L-L型,但东部沿海以及中部部分区域将会演化为H-H型。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不仅能够影响区域自身发展,同时也关系到临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在区域智慧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制定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总体规划、建立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选择和培育体系、重视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空间布局、强化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一体化发展,最终实现区域间和区域内的协同发展。通过协同发展来缩小区域智慧专业化发展之间的差距,从总体上提升区域智慧专业化的发展水平,推动和促进区域智慧专业化的均衡发展。
王文波[8](2019)在《贵州丹寨县石桥村苗族古法造纸工艺调研及产业开发对策》文中研究说明贵州省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的苗族古法造纸工艺在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石桥村的古法造纸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发展石桥村古法造纸产业可以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彻底脱贫,奔小康。本文在绪论部分,着重阐述了论文选题的意义所在,利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利于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利于实现乡村振兴,并对国内外研究古法造纸的文献进行综述。第一章,通过梳理丹寨县石桥村古法造纸历史发展状况,探究石桥古法造纸工艺及其存在的价值,并对石桥村古法造纸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得出了石桥村造纸产业规模逐步形成,现已开发出种类齐全,类型丰富多样的产品,但这种产业链还是初步的形态,没有形成良好的管理体系的结论。第二章,我们在看到神奇的古法造纸术的同时,在调研中发现它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交通劣势与保护意识不足,保护非遗的意识不够,人才缺失,品牌研发不足,资金与产业化管理困难,产量低、价格偏高,宣传力度不够等。在这个部分,突出对石桥村古法造纸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第三章,针对石桥村古法造纸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石桥古法造纸产业化开发的建议。其一,要充分利用好政策支持解决交通不便的问题,兴修便捷的路通往石桥村,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培养工作,确保古法造纸后继有人,同时借鉴国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保护经验。其二,注重石桥古法造纸在新技术上的研发、开发新产品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发扬传统手工艺的优势,结合现代新型旅游方式发展产业。其三,石桥村古法造纸在古籍修复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维护好国内市场的同时,注重开发海外市场,借鉴日本“和纸”的发展经验,为产业化开辟新路径。其四,运用新媒体加强宣传,采用现代营销模式,适当调整价格,打开销路。最后,把全县旅游资源整合,积极走出大山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邱梦圆[9](2019)在《中国区域技术专业化的形成机制与经济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技术创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已被广为接受,创新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但由于中国不同地区在自然资源、社会和经济发展历程上各不相同,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十分显着。了解中国区域创新活动的分布规律,把握各地区的技术优势及发展趋势,明确技术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于理解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中国区域技术专业化为研究对象,从技术创新的布局结构这一新角度出发探讨创新驱动增长问题,按“理论基础——现象描述——模型探讨——实证分析”的基本思路,分析各类创新活动在中国区域间的分布特征及内在形成机制,探讨区域技术布局结构和具体技术领域的专业化对不同类型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扩展技术专业化理论的同时提供中国区域的经验证据,为各地区创新协同发展提供参考。首先,本文对“区域技术专业化”的概念及内涵进行界定,将研究范畴定为区域在技术领域间的专业化程度以及区域在特定技术领域中的专业化优势这两方面内容。同时,为“区域技术专业化”这一命题搭建理论框架,将产业集聚、地区专业化、技术进步、知识溢出等理论加以整合,重点以新经济地理学为核心,按“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与扩散——区域创新分工”的思路对区域技术专业化的形成提供理论依据;并以新增长理论为核心,从创新驱动和专业化分工这两个方面分析技术专业化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内在依据。其次,本文利用发明专利授权数、产业增加值等数据,通过计算区位基尼系数、泰尔指数、赫芬达尔指数等指标,展示了2000-2017年中国省域技术创新的分布情况,着重分析了技术领域间专业化程度与特定技术领域专业化模式的区域差异以及变动规律。研究发现,中国区域技术创新活动呈现较明显的集聚特征和层级特征,区域整体的创新集聚强于经济集聚,区域内部的技术专业化程度强于产业专业化程度。层级高的地区其创新活动倾向于遍布大多数技术领域,层级低的地区倾向于将创新活动局限于较少的技术领域。只有少数地区能在高新技术和高机会技术领域实现专业化,大部分地区在自身优势产业所对应的技术领域中实现专业化。第三,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为理论框架构造知识集聚模型,以异质的知识分子空间分布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知识集聚的形成机制,以此分析技术创新的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以及经济增长和区域福利问题,同时将广东省作为案例地,结合理论和现实对广东省的创新集聚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均匀分布的知识分子会在非对称冲击的作用下朝一个地区集聚;知识分子的异质性过强或过弱时,会由于缺乏合作动力而没有进一步集聚的趋势,出现对称分布,而随着知识扩散度和贸易自由度的提高,知识分子会全部集聚而形成知识生产的“中心——外围”空间结构,产生多样化集聚或专业化集聚。知识分子集聚时的经济增长率大于知识分子对称分布时的经济增长率,且会提高中心区域福利水平;贸易自由度和知识扩散强度的提高会缩小中心与外围的福利差异。第四,本文运用广义矩估计(GMM)进行实证分析,利用2000-2017年间中国30个地区的专利数据和经济数据,从技术结构的集中度、差异度方面考察技术专业化程度对不同创新能力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在特定类别的技术领域中,不同地区的专业化优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提高专业化程度不利于高创新能力地区的经济增长,但有助于中等创新能力地区和低创新能力地区的经济增长;对于不同地区,特定技术领域的专业化程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呈不同的U型非线性关系,因此低创新能力地区在规划技术创新路线时不应急于效仿高创新能力地区,而应选择差异化的发展路径。最后,本文对不同类别的技术专业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和影响路径进行探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构建两类不同领域的技术专业化指标,设计包含交互项的空间计量模型以及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不同类型的技术专业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和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不同领域的专业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会受技术创新能力高低的影响,在一定的创新能力条件下,专业化于自身优势产业所对应的技术领域对经济的正向作用会被削弱,而专业化于具有高技术机会的技术领域对经济的正向作用会被更有效地发挥,这与两类技术领域对经济的影响路径不同有关。此外,高机会技术领域的专业化具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
吴平艳[10](2018)在《CR公司再造烟叶业务战略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烟草行业作为全球化程度较高的产业之一,也给烟草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自中国加入WTO以后,控烟运动在国内不断推进,烟草企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同时卷烟消费者也逐步对健康意识、品牌意识、个性化需求越来越高。面对这样复杂的新环境,再造烟叶作为卷烟的重要原料之一,是卷烟进行降焦减害、功能赋予的重要技术手段,如何在当前烟草行业严峻的发展形势下突围,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以CR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再造烟叶业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剖析再造烟叶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再造烟叶业务发展战略模式,以指导CR公司再造烟叶业务未来的持续发展。首先,对研究所需要的方法、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关基础理论概念进行了阐述。并对国内外的烟草企业战略发展情况、再造烟叶的发展情况分别进行阐述和总结;其次,围绕国内再造烟叶发展现状,进一步进行CR公司再造烟叶业务的现状的梳理,并综合国内同行企业进行了调研和分析。通过运用PEST分析进行了 CR公司所处的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环境进行了分析;运用波特五力模型进行了再造烟叶行业竞争情况分析;利用SWOT分析进行了 CR公司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分析,得出了CR公司再造烟叶业务所面临形势的综合分析结论;最后,结合CR公司发展战略和前期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CR公司再造烟叶业务的战略模式组合:差异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模式。根据所选择的业务战略模式拟定了 CR公司再造烟叶业务发展对策,并进一步对支撑业务战略模式的实施进行了企业相关的保障措施的梳理,有效支撑了 CR公司未来再造烟叶业务战略模式的推进和落地。本文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CR公司再造烟叶业务的发展提供指导,也可为同行其他再造烟叶企业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二、国内造纸专利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造纸专利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资料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资料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
2.1 FDI的内涵及理论解释 |
2.1.1 FDI概念 |
2.1.2 FDI动因的理论解释 |
2.2 FDI技术溢出内涵及作用机理 |
2.2.1 FDI技术溢出的内涵 |
2.2.2 FDI技术溢出的作用机理 |
2.3 FDI技术溢出的经验证据 |
2.3.1 FDI技术溢出效应存在的支持证据 |
2.3.2 FDI技术溢出效应存在的不支持证据 |
2.4 FDI技术溢出效应产生的影响因素 |
2.5 农业及农产品加工领域FDI相关研究 |
2.5.1 农业及农产品加工领域FDI使用政策及直接效应研究 |
2.5.2 农业及农产品加工领域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
2.6 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述评 |
第3章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 |
3.1 时间效应概念 |
3.2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内涵及辨析 |
3.2.1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内涵 |
3.2.2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内涵辨析 |
3.3 FDI技术溢出“四点论”的时间效应拓展 |
3.3.1 竞争效应的时间作用 |
3.3.2 模仿—示范效应的时间作用 |
3.3.3 人员流动效应的时间作用 |
3.3.4 关联效应的时间作用 |
3.4 基于多理论视角的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形成机理 |
3.4.1 基于组织学习理论视角 |
3.4.2 基于技术追赶理论视角 |
3.4.3 基于时间压缩不经济理论视角 |
3.4.4 基于“干中学”理论视角 |
3.4.5 基于技术扩散理论视角 |
3.5 基于“机会—动机—能力”模型的FDI技术溢出时间影响因素理论分析模型构建 |
3.5.1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影响因素的整体分析框架 |
3.5.2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的机会因素—FDI来源地及进入节奏的作用机理 |
3.5.3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的动机因素—企业所有制和要素市场扭曲的作用机理 |
3.5.4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的能力因素—技术距离和地理距离的作用机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及其FDI利用现状分析 |
4.1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 |
4.1.1 农产品加工业定义 |
4.1.2 农产品加工业总体发展情况 |
4.1.3 农产品加工业行业和区域发展情况 |
4.1.4 农产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情况 |
4.2 农产加工业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协整关系分析 |
4.2.1 单位根检验 |
4.2.2 协整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 |
4.2.3 建立VAR模型 |
4.2.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4.2.5 方差分解 |
4.3 农产品加工业利用FDI现状 |
4.3.1 农产品加工业利用FDI历史考察 |
4.3.2 农产品加工业利用FDI行业及区域分布 |
4.3.3 农产品加工业FDI企业情况 |
4.4 FDI对农业产品加工业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
4.4.1 农产品加工业利用FDI与其技术进步的协整分析 |
4.4.2 农产品加工业利用FDI与其经济发展的协整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
5.1 计量模型的构建 |
5.2 数据来源与数据匹配 |
5.2.1 数据来源 |
5.2.2 数据匹配 |
5.3 样本选择与变量测量 |
5.3.1 样本选择 |
5.3.2 变量测量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的实证结果 |
6.1 描述性统计 |
6.2 主效应检验 |
6.2.1 FDI进入时间对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的影响 |
6.2.2 FDI进入时间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
6.3 影响因素检验 |
6.3.1 基于学习机会视角的检验 |
6.3.2 基于学习动机视角的检验 |
6.3.3 基于学习能力视角的检验 |
6.4 内生性及稳健性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模糊匹配主体功能的 Java 源程序及实现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
(2)基于GRU-Attention机制的高校发明专利质量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思路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1.4 论文结构 |
2 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综述 |
2.1 专利质量评估研究综述 |
2.1.1 专利质量定义 |
2.1.2 专利质量评估方法 |
2.2 文本挖掘研究综述 |
2.3 深度学习相关技术研究综述 |
2.4 本章小结 |
3 高校发明专利质量关键指标研究 |
3.1 高校发明专利质量影响因素 |
3.1.1 技术因素 |
3.1.2 法律因素 |
3.1.3 经济因素 |
3.2 高校发明专利质量关键指标设计 |
3.2.1 设计原则 |
3.2.2 关键指标体系构建 |
3.3 关键指标权重设计 |
3.3.1 指标权重设计方法 |
3.3.2 关键指标权重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4 高校发明专利质量评估模型 |
4.1 建模步骤 |
4.2 模型数据及处理 |
4.2.1 模型数据源 |
4.2.2 数据预处理 |
4.2.3 文本表示 |
4.2.4 特征选择 |
4.3 模型选取 |
4.3.1 GRU |
4.3.2 Attention机制 |
4.3.3 高校发明专利数据特点 |
4.4 模型构建 |
4.4.1 GRU-Attention机制模型构建 |
4.4.2 GRU-Attention机制模型优化 |
4.5 模型训练 |
4.5.1 训练环境 |
4.5.2 训练数据 |
4.5.3 训练参数 |
4.5.4 训练性能评价指标 |
4.5.5 训练结果对比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高校发明专利质量预测—以C9高校审中数据为例 |
5.1 C9高校发明专利现状 |
5.1.1 C9高校发明专利基本情况 |
5.1.2 C9高校发明专利转让、诉讼情况 |
5.1.3 C9高校发明专利IPC分类分析 |
5.2 C9高校审中发明专利质量预测 |
5.2.1 高质量专利预测结果 |
5.2.2 普通质量专利预测结果 |
5.2.3 低质量专利预测结果 |
5.3 C9高校发明专利发展问题及建议 |
5.3.1 C9高校发明专利存在问题 |
5.3.2 C9高校发明专利发展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总结 |
6.2 论文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高校发明专利质量关键指标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面向轻工装备领域创新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1.2.1 TRIZ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
1.2.2 知识库构建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
1.2.3 TRIZ在我国轻工业领域应用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
1.2.4 计算机辅助创新设计(CAI)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创新设计基本理论 |
2.1 TRIZ理论 |
2.2 科学效应 |
2.2.1 科学效应的概念 |
2.2.2 科学效应链 |
2.3 知识库的定义 |
2.4 知识库构建理论——本体论 |
2.4.1 本体的概念和组成 |
2.4.2 本体构建原则和方法 |
2.4.3 本体描述语言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本体的轻工装备领域知识库的构建 |
3.1 轻工装备领域知识 |
3.2 轻工装备领域知识本体构建方法 |
3.3 轻工装备领域本体知识库的构建 |
3.3.1 抽取轻工装备领域知识核心概念术语 |
3.3.2 确定轻工装备领域知识类和类的层次关系 |
3.3.3 定义轻工装备领域知识类的属性和属性特性 |
3.3.4 创建轻工装备领域知识本体实例 |
3.3.5 本体形式化与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TRIZ效应的深度知识库构建及应用研究 |
4.1 中文专利科学效应深度知识获取的研究 |
4.1.1 深度知识词典的构建 |
4.1.2 基于科学效应库的专利深度知识挖掘过程模型 |
4.2 基于FE模型的深度知识库构建 |
4.3 基于科学效应库与情景分解法的创新设计模型研究 |
4.3.1 情景分解法 |
4.3.2 基于科学效应库与情景分解法的创新设计模型 |
4.3.3 创新设计模型在换刀机械手设计中的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5 面向轻工装备领域的CAI软件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软件系统概述 |
5.2 软件系统体系结构、整体框架和功能模块 |
5.2.1 软件系统体系结构 |
5.2.2 软件系统整体框架和功能模块 |
5.3 软件系统开发中的关键技术 |
5.3.1 数据库开发工具 |
5.3.2 开发语言 |
5.3.3 底层数据库的构建 |
5.4 软件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展示 |
5.4.1 理论介绍模块 |
5.4.2 轻工装备领域知识库模块 |
5.4.3 科学效应深度知识库模块 |
5.5 本章小结 |
6 软件系统在轻工装备创新设计中的应用 |
6.1 一种皮革真空转鼓的创新设计 |
6.2 皮革真空转鼓创新实例的添加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A: 软件系统部分功能程序代码 |
(4)晚清民国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技术与社会转型语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缘起 |
0.2 研究现状 |
0.2.1 近代手工业经济史研究视角 |
0.2.2 传统工艺技术史研究视角 |
0.2.3 传统工艺艺术学研究视角 |
0.2.4 传统工艺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视角 |
0.3 研究思路与难点 |
0.4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工艺内涵界定和理论支撑 |
1.1 工艺内涵的演变 |
1.1.1 “工艺”词源考察 |
1.1.2 “工艺”的新内涵 |
1.1.3 本文讨论的工艺范畴 |
1.2 工艺的分类 |
1.2.1 分类依据 |
1.2.2 主要门类 |
1.3 理论支撑:农业国工业化理论 |
1.3.1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的引入 |
1.3.2 催生农业国工业化理论的根基 |
1.3.3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传统工艺的关系 |
第二章 晚清民国时期传统工艺问题的产生 |
2.1 自晚明始封建政府对手工业的打压和盘剥 |
2.1.1 封建政府对手工业扩大生产的钳制和打压 |
2.1.2 封建政府对手工业者加重摊派和勒索 |
2.1.3 手工业者反抗压榨与开明官吏求新求变 |
2.2 清中叶后封建政府对机器技术的重视和提倡 |
2.2.1 清政府鼓励创办近代机器工业的动机 |
2.2.2 全面推进机器工业发展:从军工到民用 |
2.3 传统工艺在双重压力下艰难生存 |
第三章 晚清传统工艺发展策略酝酿形成 |
3.1 传统工艺的工业现代化思想初探 |
3.1.1 经济价值:用传统工艺增进通商贸易 |
3.1.2 技术价值:用传统工艺补充机器技术促进生产与效率利用 |
3.1.3 知识价值:用传统工艺沟通实学与实业 |
3.1.4 社会角色价值:用传统工艺强化女性身份认同 |
3.1.5 文化价值:用传统工艺传承民族文化 |
3.2 清末“工艺新政”初步尝试 |
3.2.1 推行工艺教育,革新传统工艺传承方式 |
3.2.2 创办工艺局,改变传统工艺生产组织形式 |
3.2.3 征集工艺品出洋参展,拓宽传播渠道 |
第四章 北洋政府: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继承延续 |
4.1 传统工艺的工业现代化思想调整 |
4.1.1 “循序渐进”的工艺思想 |
4.1.2 “以工代赈”的工艺主张 |
4.1.3 “全面改良”的工艺思路 |
4.2 相关工艺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
4.2.1 开展工艺调查研究 |
4.2.2 普设工艺传习机构 |
4.2.3 鼓励购用手工国货 |
4.2.4 多元化的传播方式 |
4.2.5 确立保护奖禁制度 |
4.2.6 普及推广工艺教育 |
4.2.7 北洋工艺政策的不足 |
第五章 南京国民政府: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现代探索 |
5.1 传统工艺的工业现代化思想深化 |
5.1.1 工商政学界关于手工业多重价值的讨论 |
5.1.2 手工艺价值探讨:工艺美术界的参与 |
5.2 国民政府复兴传统工艺的路径选择 |
5.2.1 构建传统工艺复兴的政策体系 |
5.2.2 探索行之有效的工艺发展新模式 |
5.2.3 次第开展复兴手工艺的行动计划 |
第六章 中国国际救济委员会主导的“手工艺运动” |
6.1 传统工艺的工业现代化主导力量转变 |
6.1.1 先前的国内手工业团体 |
6.1.2 中国国际救济委员会:政府支持下的社会服务团体 |
6.1.3 “建设性救济”工艺思想的形成 |
6.2 传统工艺的工业现代化思想升华 |
6.2.1 召开成都手工艺集谈会 |
6.2.2 “建设性救济”工艺思路的集中展现 |
6.3 “国济”振兴传统工艺行动方案 |
6.3.1 建立分工兼合作的工艺组织体系 |
6.3.2 提供社会工艺思想交流平台—《手工艺》 |
6.4 形成了一个社会运动—手工艺运动 |
第七章 结论:晚清民国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的反思与借鉴 |
7.1 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的演变 |
7.2 传统工艺的实际变化情形 |
7.3 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的反思 |
7.4 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的借鉴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中国木材产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的动力机制、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分析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相关概念、研究对象和数据说明 |
1.4.1 概念界定 |
1.4.2 研究对象界定 |
1.4.3 数据来源说明 |
1.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
2.1 相关理论 |
2.1.1 国际分工理论 |
2.1.2 产业关联理论 |
2.1.3 产业升级理论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进展 |
2.2.2 全球价值链攀升经验研究进展 |
2.2.3 文献述评 |
3 木材产业贸易发展现状:传统贸易视角 |
3.1 林产品贸易发展现状 |
3.1.1 世界林产品贸易市场概况 |
3.1.2 中国林产品贸易市场概况 |
3.2 木材产业进出口贸易概况 |
3.2.1 中国木材产业进出口贸易概况 |
3.2.2 世界与中国木材产业进出口贸易比较 |
3.3 中国木材产业出口贸易特征分析 |
3.4 中国木材产业出口贸易结构与竞争力分析 |
3.4.1 木材产业出口贸易结构变化 |
3.4.2 木材产业出口贸易竞争力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木材产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现状:增加值贸易视角 |
4.1 理论基础 |
4.2 基于生产分解模型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指数 |
4.3 木材产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测算 |
4.4 木材产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动因 |
4.4.1 木材产业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度的驱动因素 |
4.4.2 木材产业全球价值链后向参与度的驱动因素 |
4.4.3 稳健性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5 木材产业贸易收益测度:基于增加值贸易核算法 |
5.1 理论基础 |
5.2 增加值贸易分解模型及其应用 |
5.3 木材产业增加值贸易总出口分解 |
5.3.1 增加值贸易分解:总产业层面 |
5.3.2 增加值贸易分解:细分行业层面 |
5.4 木材产业增加值贸易的出口国别分解 |
5.4.1 出口主要国家增加值分解 |
5.4.2 双边木材产业增加值贸易分解 |
5.5 本章小结 |
6 木材产业贸易收益增长的驱动因素分析 |
6.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说 |
6.1.1 贸易成本对木材产业贸易增长的影响 |
6.1.2 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对木材产业贸易增长的影响 |
6.2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
6.3 实证分析 |
6.3.1 模型设定 |
6.3.2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
6.4 稳健性与内生性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7 木材产业分工地位攀升的驱动因素分析 |
7.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说 |
7.1.1 出口产品质量对木材产业分工地位攀升的影响 |
7.1.2 技术创新对木材产业分工地位攀升的影响 |
7.2 木材产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测度 |
7.2.1 基于生产分解模型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指数 |
7.2.2 国内木材产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现状 |
7.2.3 国际木材产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现状 |
7.3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
7.4 实证分析 |
7.4.1 模型设定 |
7.4.2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
7.5 稳健性讨论 |
7.6 本章小结 |
8 木材产业全球价值链攀升路径分析 |
8.1 理论分析 |
8.1.1 基本假设 |
8.1.2 分析思路 |
8.2 实证检验 |
8.2.1 模型设定 |
8.2.2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
8.3 木材产业实现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可能性 |
8.3.1 木材产业全球价值链攀升路径演化分析 |
8.3.2 木材产业全球价值链重构启示 |
8.4 本章小结 |
9 研究结论、政策启示及研究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政策启示 |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6)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与中美贸易摩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中国产业竞争力相关研究 |
1.2.2 中美贸易摩擦动因相关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分析逻辑与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主要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制造业竞争力与国际贸易摩擦:理论逻辑 |
2.1 概念界定及本研究指向 |
2.1.1 制造业竞争力 |
2.1.2 贸易摩擦 |
2.2 制造业竞争力与贸易摩擦形成 |
2.2.1 制造业竞争力、国家利益与贸易摩擦 |
2.2.2 国家利益、国家干预与贸易摩擦 |
2.2.3 制造业竞争力引发贸易摩擦的机制和逻辑 |
2.3 制造业竞争力与贸易摩擦升级 |
2.3.1 制造业竞争力相对变化与比较优势演化 |
2.3.2 比较优势演化、产业结构调整与摩擦升级 |
2.3.3 制造业竞争力导致贸易摩擦激化的动态过程 |
2.4 小结 |
第3章 中国制造业发展与中美贸易摩擦的历史回顾 |
3.1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动态变化及其在对外贸易中的反映 |
3.1.1 产出结构动态变化与竞争力变迁 |
3.1.2 对外贸易发展及其反映的制造业竞争力变化 |
3.1.3 竞争力变动趋势的实证分析与描述 |
3.2 美国经济发展的结构特征与制造业相对竞争力演化 |
3.2.1 美国制造业规模、结构及支柱产业 |
3.2.2 美国对外贸易发展及其结构意义 |
3.2.3 制造业相对竞争力变动的实证分析与描述 |
3.3 中美贸易摩擦发展历程的时间与行业特征 |
3.3.1 2001 年-2008 年:以纺织、机电、化工等产品为主的贸易摩擦 |
3.3.2 2009 年-2016 年:贸易摩擦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蔓延升级 |
3.3.3 2017 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的规模、层级和烈度发生新变化 |
3.3.4 中美贸易摩擦与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提高具有时间相关性 |
3.4 小结 |
第4章 制造业竞争力变化引致中美贸易摩擦的逻辑和条件 |
4.1 中美贸易摩擦发生乃至激化的基本逻辑和条件 |
4.1.1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前贸易摩擦 |
4.1.2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贸易摩擦 |
4.1.3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提高引发中美行业贸易摩擦的基本逻辑和条件 |
4.2 特朗普政府贸易战的经济根源与美方逻辑 |
4.2.1 “中国制造2025”在美国引发对抗性贸易政策反应 |
4.2.2 中国新兴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是贸易战爆发的经济根源 |
4.2.3 中国快速崛起对美国的全球霸权构成挑战 |
4.3 小结 |
第5章 中美贸易战对中国新兴产业竞争力的冲击 |
5.1 新兴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5.1.1 产业竞争力来源与影响因素识别 |
5.1.2 中国新兴产业竞争力驱动因素分析 |
5.2 中国新兴产业竞争力所受影响分析 |
5.2.1 中美贸易战对中国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 |
5.2.2 华为公司成长历程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
5.3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6.1.1 主要结论 |
6.1.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6.2 中国应对建议 |
6.2.1 中美贸易战前景简析 |
6.2.2 中国应对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4 论文创新点 |
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3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概述 |
3.1 智慧专业化概念 |
3.2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理论 |
3.3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实践 |
4 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的评价 |
4.1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的产业选择与测度 |
4.2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3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的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4.4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发展水平的实证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的影响因子 |
5.1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影响因子的模型构建 |
5.2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影响因子的研究假设 |
5.3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影响因子的实证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的类型格局 |
6.1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类型格局的模型构建 |
6.2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类型格局的实证结果 |
6.3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类型格局的时空演化 |
6.4 本章小结 |
7 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 |
7.1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变化趋势的模型构建 |
7.2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变化趋势的实证结果 |
7.3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变化趋势的格局预测 |
7.4 本章小结 |
8 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的政策启示 |
8.1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总体规划的政策启示 |
8.2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选择和培育的政策启示 |
8.3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空间布局的政策启示 |
8.4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启示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2 计算机软件着作权登记证书 |
附录3 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产业测度一览表 |
(8)贵州丹寨县石桥村苗族古法造纸工艺调研及产业开发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意义 |
1.1 选题的缘由 |
1.2 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 国外相关研究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石桥古法造纸产业及现状 |
一、历史与演变 |
1.1 丹寨县、石桥村概况 |
1.2 石桥村古法造纸历史发展情况 |
二、石桥造纸工艺探究与造纸的价值 |
2.1 石桥造纸工艺探究 |
2.2 石桥古法造纸的价值 |
三、石桥村古法造纸产业发展现状 |
3.1 现有产业简述 |
3.2 特殊资源——古籍修复用纸 |
第二章 石桥古法造纸产业存在的问题 |
一、交通劣势与保护意识不足 |
1.1 交通区位的劣势 |
1.2 保护非遗的意识不够 |
二、人才缺失、品牌研发不足 |
2.1 人才困境 |
2.2 品牌研发不足 |
三、资金与产业化困难 |
四、产量低、价格偏高 |
五、宣传力度不够 |
第三章 石桥古法造纸产业开发策略 |
一、保护传承石桥古法造纸工艺 |
1.1 充分利用政策支持 |
1.2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
1.3 借鉴经验 |
二、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开展新型研学活动 |
2.1 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 |
2.2 开展体验型研学活动 |
三、注重宣传与营销 |
3.1 运用新媒体加强宣传 |
3.2 价格策略与促销手段 |
四、大力发展古籍修复用纸,开拓海外市场 |
五、整合县域旅游资源,积极走向世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区域技术专业化的形成机制与经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文献综述 |
1.2.1 区域技术专业化的内涵 |
1.2.2 区域技术专业化的表现 |
1.2.3 区域技术专业化的成因 |
1.2.4 区域技术专业化的影响 |
1.2.5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概念界定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内容 |
1.4.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区域技术专业化的理论基础 |
2.1 区域技术专业化形成的内在依据——以新经济地理学为核心 |
2.1.1 概述 |
2.1.2 产业集聚理论 |
2.1.3 技术创新与扩散理论 |
2.1.4 区域创新分工理论 |
2.2 区域技术专业化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依据——以新增长理论为核心 |
2.2.1 概述 |
2.2.2 创新驱动增长理论 |
2.2.3 专业化理论 |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区域技术专业化的特征 |
3.1 技术创新集聚 |
3.1.1 技术创新集聚的测度方法 |
3.1.2 区域技术创新集聚的特征 |
3.2 技术结构布局 |
3.2.1 技术结构的测度方法 |
3.2.2 技术结构的布局特征 |
3.2.3 与国际经验的比较 |
3.3 技术领域分布 |
3.3.1 优势技术的测度方法 |
3.3.2 技术领域分布现状 |
3.3.3 专业化模式的特征 |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区域技术创新集聚与专业化模型 |
4.1 理论基础 |
4.2 模型设定 |
4.2.1 基本假设 |
4.2.2 基本模型 |
4.3 均衡分析 |
4.3.1 短期均衡 |
4.3.2 长期均衡 |
4.4 经济增长与区域福利 |
4.4.1 知识集聚与经济增长 |
4.4.2 区域福利分析 |
4.5 案例分析 |
4.5.1 广东省创新发展现状 |
4.5.2 广东省创新集聚特征 |
4.5.3 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 |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区域技术专业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5.1 研究问题与假设 |
5.1.1 技术专业化是否会影响经济增长 |
5.1.2 技术专业化对经济增长有怎样的影响 |
5.2 技术专业化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5.2.1 研究设计 |
5.2.2 描述性统计 |
5.2.3 实证结果 |
5.3 技术领域优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5.3.1 研究设计 |
5.3.2 实证结果 |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两类技术专业化领域的经济影响与机制 |
6.1 研究问题与假设 |
6.1.1 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技术创新领域 |
6.1.2 空间对技术创新的经济效应的影响 |
6.1.3 不同的技术领域对经济的影响机制 |
6.2 两类技术领域的影响效果分析 |
6.2.1 研究设计 |
6.2.2 描述性统计 |
6.2.3 实证结果 |
6.3 两类技术领域的空间效应分析 |
6.3.1 模型设定 |
6.3.2 空间相关性检验 |
6.3.3 实证结果 |
6.3.4 稳健性检验 |
6.4 两类技术领域的影响机制分析 |
6.4.1 研究设计 |
6.4.2 描述性统计 |
6.4.3 实证结果 |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
(10)CR公司再造烟叶业务战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战略相关概念 |
2.2 业务层战略 |
2.3 业务战略模式 |
2.4 战略分析模型 |
2.4.1 宏观环境分析PEST |
2.4.2 波特竞争战略 |
2.4.3 SWOT分析 |
第三章 CR公司再造烟叶业务现状分析 |
3.1 CR公司介绍 |
3.2 CR公司再造烟叶业务介绍 |
3.3 CR公司再造烟叶业务的PEST分析 |
3.3.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3.3.2 经济环境分析 |
3.3.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3.4 技术环境分析 |
3.4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3.4.1 同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
3.4.2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
3.4.3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
3.4.4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
3.4.5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
3.5 CR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5.1 生产管理能力 |
3.5.2 财务管理能力 |
3.5.3 科技创新能力 |
3.5.4 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
3.5.5 市场营销能力 |
第四章 CR公司再造烟叶业务战略模式选择及实施 |
4.1 CR公司战略 |
4.2 CR公司再造烟叶业务SWOT分析 |
4.2.1 优势分析 |
4.2.2 劣势分析 |
4.2.3 威胁分析 |
4.2.4 机会分析 |
4.2.5 CR公司再造烟叶业务的SWOT分析结论 |
4.3 CR公司再造烟叶业务战略模式选择 |
4.3.1 再造烟叶业务发展战略具体内容 |
4.3.2 再造烟叶业务战略模式的选择原则 |
4.3.3 再造烟叶业务战略模式选择结果 |
第五章 CR公司再造烟叶业务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完善组织制度保障 |
5.2 加强企业自身运营能力提升 |
5.3 强化人力资源的建设和保障 |
5.4 生产保障及装备研发 |
5.5 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
5.6 企业文化保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国内造纸专利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D]. 任长秋. 西南大学, 2020(05)
- [2]基于GRU-Attention机制的高校发明专利质量评估研究[D]. 马晓雅.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3]面向轻工装备领域创新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D]. 张魏.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4]晚清民国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技术与社会转型语境的考察[D]. 武晓媛. 山西大学, 2019(02)
- [5]中国木材产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的动力机制、路径选择研究[D]. 熊立春.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6]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与中美贸易摩擦研究[D]. 那振芳. 辽宁大学, 2019(05)
- [7]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研究[D]. 王林.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8]贵州丹寨县石桥村苗族古法造纸工艺调研及产业开发对策[D]. 王文波.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9]中国区域技术专业化的形成机制与经济影响研究[D]. 邱梦圆.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CR公司再造烟叶业务战略模式研究[D]. 吴平艳.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