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学生入学动机对学习状态的影响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宇[1](2021)在《家庭资本对体育师范生学习投入的影响:职业认同的中介效应》文中指出
于燕茹[2](2021)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住院医师规培期间的工作投入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医学人才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生产力,也是医药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规模大,但医护人才总量、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健康中国建设需要,总体办学层次仍旧偏低,国家对于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需求迫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培)是打造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队伍的重要方式,现行的规培人群主要包括“社会人”、“单位人”以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专硕),其中临床专硕兼顾学生与住院医师双重身份,与其他规培生相比补助待遇较低且有学业压力,因此在规范化培训工作中会面临更大的困难,可能表现出与其他规培生不同的工作状态。工作投入状况影响工作绩效,临床专硕在医院里承担住院医师的工作职责,其工作投入水平直接影响患者生命健康安全,关系到医疗质量的高低,同时较低的工作投入水平会阻碍其临床能力的提升,进而影响培养效果。临床专硕作为重要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其工作质量与培养效果对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因此从工作投入角度出发,探讨临床专硕规培工作投入现状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其规培工作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调查大学附属医院临床专硕规范化培训的工作投入现状,分析不同特征临床专硕工作投入水平的差异,探讨不同人口学特征、工作和生活相关情况等客观指标和个人资源、工作资源、工作要求等主观感受对其工作投入水平的影响,为提高临床专硕培养质量和提高医疗质量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山东省两家大学附属医院,对在这两家医院内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在读临床专硕进行问卷调查,预调查共回收145份有效问卷,正式调查共回收501份有效问卷。采用UWES-9工作投入量表调查临床专硕规培工作投入现状,采用自行编制的一般资料问卷与工作要求-资源问卷调查其人口学特征、工作和生活相关情况等客观信息以及个人资源、工作资源、工作要求等主观感受。统计分析工具为SPSS 22.0,运用项目分析、效度检验以及信度检验对自编问卷的质量进行验证·;运用均数⒈标准差对临床专硕规范化培训工作投入现状进行描述;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探讨不同特征的客观指标和个人资源、工作资源、工作要求三方面主观感受对其工作投入的影响。研究结果(1)问卷信度较好,个人资源、工作资源、工作要求问卷克隆巴赫α系数分别为0.899、0.905和0.859;三份问卷的KMO值均大于0.8且Bartlett’s球形检验有统计学意义,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的因子数量与预期假设一致。(2)工作投入总体得分为3.36±0.84,各维度得分由低到高依次是活力(3.10±0.94)、奉献(3.46±0.92)与专注(3.53±0.87);个人资源得分为 3.76±0.65,其中职业认同感最高(3.99±0.69),自我效能感最低(3.52±0.79);工作资源得分为3.33±0.70,其中同事支持得分最高(3.81±0.81),补助待遇得分最低(1.84±1.01);工作要求得分为3.70±0.57,其中情感要求得分最高(3.91±0.62),工作过载得分最低(3.51±0.79)。(3)单因素分析显示,女生工作投入水平高于男生(P=0.027);一年级高于二三年级(P=0.014):推荐免试和普通招考高于5+3-体化本硕连读(P<0.001):未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高于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P=0.004);睡眠在7小时以上和6-7小时高于睡眠不足6小时(P<0.001);有时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高于基本不参加者(P=0.001);认为规培重要高于认为重要程度一般和不重要(P<0.001);毕业后打算攻读博士学位、就业且从事临床工作以及不确定发展方向高于毕业后打算就业但不从事临床工作(P<0.001)。(4)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工作投入及各维度与个人资源及各维度呈中等或较强的正相关(r>0.446,P<0.01),工作投入各维度与工作资源及各维度呈显着的正相关(r>0.301,P<0.05),工作投入各维度与工作要求及工作过载和工作—学业冲突维度呈负向弱相关(r<-0.264,P<0.01),与情感要求和角色压力不相关(P>0.05)。(5)多因素分析显示,女生比男生工作投入高(P=0.022),普通招考比5+3本硕连读高(P<0.001),免试推荐比5+3本硕连读高(P=0.045),睡眠时间6~7小时比6小时以下高(P=0.001),7小时以上比6小时以下高(P=0.004),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比有时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低(P<0.001);职业认同(P<0.001)、自我效能(P<0.001)、上级支持(P=0.022)、同事支持(P=0.050)、工作环境(P<0.001)对工作投入有积极影响,工作过载(P=0.007)对工作投入有消极影响。结论与建议临床专硕规培工作投入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仍有较大上升空间。客观因素里,临床专硕工作投入与性别、入学类型、睡眠时长和体育锻炼情况有关,女生、睡眠时间较长、有锻炼习惯的学生工作投入水平更高,5+3本硕连读学生相较普通招考和免试推荐的学生工作投入得分较低。主观感受中,职业认同感、自我效能感越高其工作越投入;获得上级支持、同事支持越多、工作环境越好其工作越投入;感知工作过载程度越高,其工作投入水平越低。基于对临床专硕工作投入的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加大对职业认同感的培养;(2)提高处理临床问题的综合素质技能;(3)注重工作环境优化,提供优质设备条件;(4)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增强学生归属感;(5)安排科学合理的工作任务,缓解工作压力;(6)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王纲[3](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中,思想政治教育承担了前所未有的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重要教育领域。大学生第二课堂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登上高校教育舞台,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成为集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传承、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管理载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教育手段。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学科的发展,大学生第二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作用和意义日益明确,其理论基础、顶层设计、制度建设、组织保障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第二课堂以实践性、灵活性、隐蔽性、多样性等特点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重要角色。人的发展是长期的过程,是复杂因素的结果,教育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对其结果的评价是历史性、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如何对人的思想、品格、素质等隐性特质的评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既是面向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的外在测评判断体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主要解决评价的理论基础、指标体系和应用价值等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的长期探索中,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然而在当今信息和数据的时代,社会和学生对评价有了更多的述求和期待,如同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每位科学家以追求和证实因果关系为毕生志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也必须回答这一“百年树人”的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实践是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人的本质特征。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要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导致的结果,必须从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入手。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思想内化与外化的方法和途径的科学,行为是思想外化的最直接表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影响学生的行为的规律和特征,能直接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知、情、意、行”是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领域,认知、情绪、意志最终都会通过行为进行表现,也只有行为才能真正被外界和自我感知和认识。综合以上理论基础和指导,本文在思政教育评价的视角下,进行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研究,掌握新时期背景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形态、规律、影响等特征,探索行为研究用于思政教育评价及学生评价的途径与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重点是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转化为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对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必须依靠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最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是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在把握学生第二课堂行为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理论和实践论证行为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关系是本文的重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纷繁复杂,这是在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中,人们难以涉足的原因之一。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行为这一复杂现象的基础和数据,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和分析方法,符合了当今社会对论证的科学化、数据化、显性化思维方式的要求和期待,进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引入到教育学、社会学研究的常用思路和方法领域。当然在当今数据为王的时代中,人们对教育研究的新制度主义、绩效主义的倾向,使哲学、社会学界对以数据研究和归纳研究为方法的因果关系推导和评价体系多有批判,吸取这些批判研究的精华,注重理论论证和实验的严谨,以行为物理研究方法为基础,建立符合逻辑理论的数学模型和关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本色,从而使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的有益补充和支撑。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本研究的思路和创新点。第二章介绍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分析上解决为什么行为研究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章是在理论框架下对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形成适合这一特定教育活动的行为研究理论。第四章介绍建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一般规律和原则框架,讨论行为研究的一般范式。第五章以实际案例和数据为基础介绍如何运用以上原理呈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基本情况,并分析行为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第六章阐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政教育评价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工作机制。
王子弦[4](2020)在《兴趣-专业匹配度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专业满意度和学习投入的链式中介作用》文中研究表明“专业”是高等教育一个明显的特征,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是根据自己所在的不同专业而学习不同的知识技能的。近些年来,大学转专业的现象愈发普遍,大学生由于专业问题而导致学习问题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专业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引起了关注。以往的研究对于专业的相关变量和学生学习之间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本研究主要考察了高等教育质量中的专业满意度、学习投入,兴趣-专业匹配度与GPA排名之间的关系,以及前三个变量与学生专业选择方式、未来毕业去向之间的关系。对于专业满意度的测量,采用李歆瑶(2017)编制的多维度专业满意度量表。在预研究中,通过对308位本科生进行测试,分析了多维度专业满意度的信效度,并最终确定了多维度专业满意度量表的题目。在主研究中,采用预研究中修订的专业满意度量表,Bai(2016)的兴趣-专业匹配度量表和Martin(2008)的学习动机与投入量表对1992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22.0,Mplus 8.1来分析大学生兴趣-专业匹配度、专业满意度和学习投入的总体水平,专业满意度和学习投入在兴趣-专业匹配度对GPA排名的影响中的链式中介作用,以及专业满意度、学习投入,兴趣-专业匹配度在不同专业选择方式、未来毕业去向的学生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1)修订的21条目5维度专业满意度量表以及研究使用的兴趣专业匹配度量表、大学生学习动机与投入量表(MES-U/C)显示出良好的信效度。(2)兴趣-专业匹配度,专业满意度和学习投入在不同专业、年级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在性别上均差异不显着。大一年级通常比其他年级有更高的专业满意度、匹配度、学习投入。医学生在专业满意度、匹配度、学习投入的得分通常高于其他专业。(3)兴趣-专业匹配度对于GPA排名的影响,是通过专业满意度和学习投入的链式中介作用。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链式中介模型的拟合度良好。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表明,链式中介效应显着。(4)专业满意度、学习投入,兴趣-专业匹配度在不同专业选择方式的学生上存在一定的显着性差异。入学时由“个人选择的高考志愿”的学生在专业满意度、兴趣-专业匹配度、学习投入方面,都比由“父母或他人选择”和“学校调剂”的学生要高。(5)专业满意度、学习投入,兴趣-专业匹配度在不同未来毕业去向方面的学生上存在一定的显着性差异。计划选择毕业今后选择与专业相关方向的学生的专业满意度、匹配度、学习投入要显着高于那些选择毕业后与专业无关的学生。
梁燕莹[5](2020)在《A大学本科生学习动机、学习投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教育质量问题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界关注的重点。大学教育的关键是学而不是教,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动机如何、学习投入如何、学习成果如何,是大学必须关注的问题。文章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和学习投入理论,以学习动机为自变量,以学习投入为中介变量,以学业成绩为结果变量,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尝试揭示和验证三者之间的关系,探索提升大学生学业成绩、促进其成长和发展的路径。根据研究需要结合现有成熟问卷形成了学习动机和学习投入量表,对A大学2019届本科毕业生实施问卷调查,并从教务系统中提取出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业成绩。运用描述统计分析和差异性分析探究该校本科生学习动机、学习投入和学业成绩的总体情况及其个体差异情况,运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探索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A大学本科生学习动机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性别、家庭所在地以及是否是第一代大学生方面存在显着差异;(2)A大学本科生学习投入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学科、家庭背景、是否是第一代大学生和是否是第一志愿录取方面存在显着差异;(3)A大学本科生学业成绩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性别、学科方面存在显着差异;(4)A大学本科生学习动机、学习投入与学业成绩两两之间显着相关,此外,学习动机对学习投入和学业成绩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学习投入对学业成绩具有显着正向影响;(5)学习投入在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以期为提高大学生学业成绩、促进学业发展提供参考:一是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二是提升学习投入水平,增强大学生学习参与;三是尊重个体背景差异,提供个性化帮助。
耿盈利[6](2020)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承诺、学习满意度与从教意愿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国家对学前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对职前幼儿教师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从教意愿是职前幼儿教师教育的目标,他们的专业承诺以及学习满意度影响着其毕业后是否愿意从事或终生从事幼儿教师职业。本研究通过探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满意度和从教意愿之间的潜在关系,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从教意愿水平,为高校的职前幼儿教师教育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采用连榕编制的《大学生专业承诺量表》、改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满意度量表》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教意愿量表》对辽宁省三所本科院校共1763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承诺、学习满意度和从教意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承诺水平整体良好,学习满意度较高,从教意愿整体水平较好;(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满意度、从教意愿在人口统计学方面存在显着差异;(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承诺及其各维度、学习满意度及其各维度、从教意愿及其各维度两两之间均存在显着正相关;(4)专业承诺和学习满意度对从教意愿均有显着预测作用;规范承诺、理想承诺、教师教学、教学管理是从教意愿的重要预测变量。学习满意度在专业承诺和从教意愿之间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其中教学管理起着最强的中介作用。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1)关注大二学生的学习动态,提高学习兴趣;(2)加强高中升本学生的教育理念,提高专业认同感;(3)提高见习、研习活动质量,树立职业理想;(4)重视教学管理工作,营造学习氛围。
王萌萌[7](2020)在《硕士研究生专业满意度及其对学习结果的影响研究 ——基于过程累积满意度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研究生教育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专业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专业满意度的评估不仅是硕士生专业教育质量的重要评估手段,更是学习结果的预测性因素。以往的一些研究主要将专业满意度等同于学生对高等教育服务的实际感知,并未意识到专业满意度是学生专业学习结果的过程变量,并且具有累积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更丰富的含义。因此,本研究从过程累积满意度的视角对专业满意度进行研究,从专业期望与专业感知双维度对专业满意度进行测量,探索硕士研究生专业满意度及其对学习结果产生的影响。本文主要聚焦以下几个问题:第一,H校硕士研究生专业满意度现状如何?第二,专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第三,专业满意度对学习结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第四,专业满意度对学习结果影响机制如何?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主要以累积满意度理论、学习需求理论、“输入—环境—输出”模型以及学术成功的概念性框架为基础构建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编制《硕士研究生专业满意度调查问卷》在H校展开研究,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专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以学习投入为中介变量,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探究专业满意度与学习结果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H校硕士研究生专业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专业满意度作为累积变量,受到专业期望与专业感知两方面的影响,专业期望对专业感知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专业感知对专业满意度的影响高于专业期望。第二,H校硕士生学习结果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科研能力表现水平最低,学科知识技能表现水平最高。第三,专业满意度作为过程变量,对硕士生学科知识技能、科研能力和专业情意都有显着的正效应。此外,研究发现学习投入在专业满意度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机制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因此,院校在注重专业满意度的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最后,结合硕士生专业满意度影响因素和专业满意度对学习结果影响的分析过程,本研究从院校层面和个体层面对提高硕士生专业满意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曹旭[8](2020)在《新疆大学生学业成就增值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新疆作为我国“一带一路”重要地域,全面评价大学生高等教育就读经历,探求其学业成就的增值表现,能够为优化西部地区高校教育质量水平提供思考依据,同时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高水平的人力支撑。本研究以个人环境互动论、学生参与理论及成就归因理论为基础,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考察新疆大学生学业成就的总体状况、增值变化及影响因素,以期为新疆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提供思考。本研究通过对学业成就、增值评价相关概念的文献研究,界定核心概念的基本含义;接着从“高校教学质量与学生发展”问卷出发,首先对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及因子分析;之后利用描述性统计及差异分析对新疆高校大学生学业成就水平的总体状况进行考察,进而采用残差差异分析,观测高校大学生学业成就水平增值变异程度;之后运用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对新疆高校大学生学业成就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最后,通过分析访谈资料以进一步探求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论包括:第一,新疆大学生学业成就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其中高校大学生在公民素养方面得分最高,在通用性能力培养上得分最低。同时,新疆高校大学生学业成就水平在性别、年级、学科及院校类型上存在显着差异。具体表现为,男生的学业成就水平高于女生;大四学生的学业成就总体水平高于大一;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业成就总体水平高于其他专业学生;“211”大学学生的学业成就总体水平高于普通院校学生;第二,影响新疆高校大学生学业成就水平的因素有:性别、年级、学科、院校类型、性格特征、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从影响程度及预测程度来看,排序依次为学科、年级、家庭环境、性别、学校环境、院校类型、性格特征;第三,家庭环境对211与非211高校各专业的学生的学业水平成就存在广泛的负向增值,学校环境对211学生的学业水平成就存在较强的正向增值,尤其是文科与医学学生;学校环境对各科学生的学业成就具有明显的正向增值,家庭环境则相反;211大学的学业成就水平增值量远高于非211大学;211大学,尤其是在师生互动方面,增值量最大;其次是公民素养及通用性能力获得,非211大学在师生互动方面的正向增值量最大,在通用性能力培养方面呈明显的负向增值;医科学生与文科生的学业水平成就相对较高,医科学生在师生互动方面的正向增值表现最明显,而文科学生在公民素养方面的正向增值最明显;理科生与工科生的通用性能力培养呈现负向增值。第四,对大学生进行访谈之后并整理相关资料后发现,个体因素、学校环境及家庭环境是显着影响大学生学业成就水平的因素。
洪文建[9](2019)在《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 ——以两所地方高校为例》文中提出本科生是当前高等教育学生群体的最大组成部分,本科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办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本科生的学业成就是衡量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因此,开展本科生的学习与发展研究,既是高等教育管理者亟须关注的实际问题,也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两所公民办地方高校8320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等方式建立研究框架,应用教育生产函数模型、工具变量、分位回归、多层线性模型等方法技术,对调查对象的生源背景、高中经历、家庭背景、本科生课业、课外活动计划预期与目标认同、就学满意度、学习成绩、能力认知、自信程度、身心健康等行为与心理特征展开实证分析,探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成就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分析结果从学生、家长、高校、政府四个方面提出提升本科生学业成就的对策与建议。在理论研究、质性分析和实证研究基础上,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地方高校本科生的个人特征和家庭背景、学习基础与能力、入学后的体验与投入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室友成绩对学业成绩影响显着。2.地方高校本科生性别因素的影响表现在女生成绩显着高于男生。随着学生成绩的提高,性别差异将变小。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同辈影响。其他各影响因素对男、女生亚群体则呈现不同的影响力。3.本科生家庭所在地类型对学生学习成绩有显着的影响,在同一所地方高校里,农村背景本科生的学习成绩高于城市背景本科生,并且这种效应在成绩高、低两极的本科生群体中有集中体现。家庭人均年收入对本科生的学习成绩有显着的影响,在成绩水平低的男生身上表现尤为明显。4.所调查的两所地方高校学生专业之间在GPA成绩上存在显着差异。各专业学生家庭人均收入均值对专业之间GPA成绩差异,以及专业内学生之间的GPA成绩的差异均具有显着的影响和一定的解释力。学生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学生对大学的满意度、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等均对学生的GPA成绩具有显着的影响。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1.以两所不同类型地方高校为调查分析对象,以大规模调查数据和实例研究呈现本科生就学经历等现实情况,辅以深度访谈进一步挖掘本科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因素,有效弥补前人研究不够重视个体的不足,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最新实证证据。2.综合多学科的观点和多种计量分析方法对本科生学业成就影响因素进行多角度研究,克服单一学科研究的局限,为相关理论发展提供了经过研究证实的信息,研究结论更具有现实意义。3.研究发现,在同一所地方高校中,家庭经济条件和文化资本较弱的学生群体相比家庭经济、文化资本优越的学生群体,其学业成就反而更优。这与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那些来自更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的学生,不仅具有更高的学术成功率……”的研究结论不同。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我国地方高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中,通过公平的高考和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等政策,家庭经济与文化资本的差别及其对本科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力已被大幅度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克服了西方学者所发现的家庭经济与文化资本差异对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同向影响力。这一研究发现是对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微小补充与修正,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地方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文化资本匮乏学生的资助与激励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
王芳[10](2019)在《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质量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以大学生学习为核心的学习质量提升也成为近些年来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然而,大学生学习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需要综合考虑学生、学校、家庭等多维情境。构建大学生学习的综合模型研究既是当前大学生学习研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又是深入开展大学生学习研究的必然趋势。本研究在系统梳理大学生学习与学习力研究之后,在学习心理学和系统动力学的基础上,厘定了大学生学习力的内涵和结构要素,建构了大学生学习力的理论模型;通过批判性地借鉴对大学生学习研究影响最深的大学影响理论,融合个人-环境匹配理论,提出了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借助“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NCSS)的数据库对理论模型加以验证,构建了我国大学生学习力的实证模型,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影响因素及动态发展特征。同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分析了学习卓越大学生的学习力模型,深入挖掘了我国学习卓越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特殊性。总体而言,本研究创新性的提出了大学生学习力的理论模型,并以学习力模型为整体探索了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影响因素及其动态发展特征,既破解了大学生学习研究的现实窘境,实践了大学生学习的整合模型研究,又打破了已有学习力的静态式结构研究现状。此外,本研究的创新性还体现在对混合方法研究的聚敛式设计和多种分析方法的尝试,从横纵向呈现数据结果以及立体式和动静结合的学习力模型。通过量化研究探索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普遍性特征,同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展现大学生对学习的真实体验,挖掘出了学习卓越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特殊性,实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效结合。本研究综合运用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混合方法研究,选择较为适切的聚敛式设计来展开对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分析。论文的主体部分首先对已有研究进行分析,批判性的借鉴已有理论,提出本研究的大学生学习力理论模型及概念框架。其次,使用量化研究分析我国大学生学习力的实证模型;第三,通过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与结构方程模型对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探究个体、中微观和宏观环境因素对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影响;第四,通过追踪数据分析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动态发展特征;最后,以个案研究为策略,以深度访谈收集资料,并运用分析归纳法来挖掘我国学习卓越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特殊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我国大学生学习力的各要素整体呈积极的发展态势,但各要素的发展不均衡,不同群体的大学生在学习力的各要素均值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不同性别、生源地、家庭经济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年级、学科类型、高校类型等学生在学习力的各要素上存在显着差异。第二,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是集认知、行为、情感为一体的综合模型,展现了学习驱动力、学习策略力、学习行动力、知识力、认知力、技能力和情感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表现为大学生的学习驱动力、学习策略力都对学习行动力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而学习行动力又对知识力、认知力、技能力和情感力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第三,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受到入学前的经历、微观的课堂教学环境和宏观的校园环境的综合影响。其中,家庭背景因素和高中阶段的学业表现作为入学前的经历显着影响我国大学生的学习力模型;我国大学生对课堂教学环境的体验对学习力模型具有十分显着的正向影响,且影响效应在所有环境因素中最大;我国大学生对学校环境的满意度显着正向影响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第四,时间因素对我国大学生的学习驱动力、学习策略力、学习行动力及情感力存在显着影响,且学习力模型各结构要素的相互关系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表现在应用驱动力对学习行动力的影响在个体内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显着增强;学习策略力对学习行动力的影响在个体内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显着增强;学习行动力对知识力、认知力、技能力和情感力的影响在个体内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显着增强。第五,学习卓越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特殊性表现在内外部的作用机制上。在内部作用机制上,学习卓越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驱动力,自主调节学习能力强,能够自主调节学习策略的使用和学习行动力,愿意为了满足自己的学习需要付出努力,在知识、认知、技能和情感方面的收获会转化成新的驱动力,并改进学习策略和行动,形成良性循环。在外部作用机制上,学习卓越大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完成自我定位的探索与明确,并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借助入学前的经历、课堂教学、第二课堂、人际关系等情境因素的积极作用,促进学习力模型的良性循环。结合量化与质性研究的基本结论,本研究还提出了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研究的综合结论:第一,学习行动力是学习力模型的桥梁性要素,在大学教育的可塑性最强;第二,高中阶段的学业表现和家庭教养方式是入学前经历影响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主要因素,其中学业表现又包括了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和学习状态;第三,课堂教学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学习力模型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大学教育最有可为的环节;第四,第二课堂是影响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重要环境因素,本科生对科研的需求凸显,需同时发挥正规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作用;第五,人际关系是影响大学生学习力模型不可忽视的情境因素;第六,“自我定位”是量化研究中不曾被重视,却是影响学习卓越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特殊性的关键性因素。基于以上结论,研究者分别从影响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三个重要主体,即学生、教师和学校,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学生层面:拓宽信息渠道,明确自我定位;注重学习力要素特征,推进自我建设;寻求朋辈帮助,实现自我超越。教师层面:认可教师身份,保持反思性审查;充实教学内容,加强思维引导;加强师生交流,倾听学生声音。学校层面:加强对大学生的制度性支持,创造良好的第二课堂环境;完善教师考核制度,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医学生入学动机对学习状态的影响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学生入学动机对学习状态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住院医师规培期间的工作投入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现状 |
3. 研究目标 |
资料来源与方法 |
1. 理论框架 |
2. 资料来源 |
3. 资料收集方法 |
4 调查工具的编制 |
5. 资料分析方法 |
6. 质量控制 |
7. 技术路线 |
研究结果 |
1. 问卷的项目分析及信效度检验 |
2. 一般资料信息 |
3. 临床专硕规范化培训工作投入现状 |
4. 临床医学专硕个人资源、工作资源和工作要求现状 |
5. 临床专硕规范化培训工作投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
讨论 |
1. 基本特征情况 |
2. 临床专硕工作投入呈中等水平,有较大提升空间 |
3. 客观指标对临床专硕规范化培训工作投入的影响 |
4. 主观感受对临床专硕规范化培训工作投入的影响 |
结论与建议 |
1. 结论 |
2. 建议 |
研究特色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全日制临床专硕工作投入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缘起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研究成果概览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外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1.2.5 国内外研究发展态势 |
1.3 概念的厘清 |
1.3.1 高校第二课堂 |
1.3.2 高校第二课堂学生行为 |
1.3.3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建构 |
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点 |
2.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下的行为本质 |
2.1.2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的行为意义 |
2.1.3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下行为与思想关系 |
2.1.4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行为理论 |
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支点 |
2.2.1 心理学关于行为研究的理论支撑 |
2.2.2 教育学关于第二课堂的核心理论 |
2.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切入点 |
2.3.1 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理论 |
2.3.2 新时代第二课堂建设的政策及其思想 |
2.3.3 网络与信息数字技术的相关理论 |
2.3.4 定性定量的教育研究相关理论 |
第三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 |
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
3.1.1 行为产生发展机制 |
3.1.2 影响行为的因素 |
3.1.3 行为影响的因素 |
3.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形态 |
3.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发展 |
3.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现实形态的原因 |
3.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评价 |
3.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评价的现状 |
3.3.2 第二课堂评价现状的原因 |
第四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方法论 |
4.1 研究的理论框架 |
4.1.1 量化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
4.1.2 行为的统计物理研究 |
4.1.3 因果关系的误区 |
4.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描述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
4.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过程描述数据 |
4.2.2 学生成长发展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
4.3 行为研究设计 |
4.3.1 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 |
4.3.2 学生行为的数据记录采集 |
4.3.3 学生行为数据的求证与评价 |
4.4 团中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借鉴与对比 |
第五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实践案例 |
5.1 案例数据概况 |
5.1.1 行为数据的基本情况 |
5.1.2 学业成绩基本情况 |
5.1.3 毕业去向 |
5.1.4 职业发展状态 |
5.1.5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数据 |
5.2 案例数据的数据挖掘分析 |
5.2.1 行为状况统计学分析 |
5.2.2 行为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分析 |
5.2.3 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数据研究 |
第六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用 |
6.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 |
6.1.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观测价值 |
6.1.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判断价值 |
6.1.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预测价值 |
6.2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导思想 |
6.2.1 树立“大思政”格局的理念 |
6.2.2 巩固增强获得感的内容创新理念 |
6.2.3 强化信息技术同步的形式创新理念 |
6.3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原则 |
6.3.1 精准教育原则 |
6.3.2 数据研究原则 |
6.3.3 评价反馈原则 |
6.3.4 行为评价思想的反思 |
6.4 基于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
6.4.1 第二课堂组织工作机制 |
6.4.2 第二课堂过程管理机制 |
6.4.3 第二课堂评价导向机制 |
6.4.4 第二课堂支持保障机制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4)兴趣-专业匹配度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专业满意度和学习投入的链式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专业满意度的概念及研究综述 |
2.1.1 专业满意度的相关概念 |
2.1.2 专业满意度的研究工具 |
2.1.3 专业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
2.2 学习投入的概念及研究综述 |
2.2.1 学习投入的概念 |
2.2.2 学习投入的结构与测量 |
2.2.3 大学生动机和投入量表(MES-UC) |
2.2.3.1 动机与投入的区别与联系 |
2.2.3.2 动机与投入轮盘 |
2.2.3.3 有关MES-UC的实证研究 |
2.3 兴趣-专业匹配度的概念及研究综述 |
2.3.1 兴趣-专业匹配度的定义 |
2.3.2 兴趣-专业匹配度的测量 |
2.3.3 兴趣-专业匹配度的实证研究 |
2.4 专业满意度、学习投入、兴趣-专业匹配度和GPA之间的关系 |
2.4.1 专业满意度与学习投入 |
2.4.2 专业满意度与兴趣-专业匹配度 |
2.4.3 学习投入与兴趣-专业匹配度 |
2.4.4 三个变量与GPA的关系 |
3.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假设 |
3.3 研究方案 |
4.预研究:多维度专业满意度问卷的修订 |
4.1 研究目的 |
4.2 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研究工具 |
4.3 结果 |
4.3.1 专业满意度问卷的信度分析 |
4.3.2 验证性因素分析 |
5.主研究:专业满意度、学习投入在兴趣-专业匹配度对GPA排名的影响上的链式中介作用 |
5.1 研究方法 |
5.1.1 研究对象 |
5.1.2 研究工具 |
5.2 研究结果 |
5.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5.2.2 测量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5.2.2.1 多维度专业满意度问卷 |
5.2.2.2 大学生动机和投入量表(MES-UC) |
5.2.2.3 兴趣-专业匹配度 |
5.2.3 大学生兴趣-专业匹配度、专业满意度和学习投入的现状 |
5.2.3.1 专业满意度的描述性统计 |
5.2.3.2 专业满意度及其各维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5.2.3.3 学习动机与投入的描述性统计 |
5.2.3.4 学习动机与投入及其各维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5.2.3.5 兴趣-专业匹配度的描述性统计 |
5.2.3.6 兴趣-专业匹配度及其各维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5.2.4 专业满意度、学习动机与投入和兴趣-专业匹配度和学习成绩的皮尔逊相关分析 |
5.2.5 兴趣-专业满意度、专业满意度、学习投入和GPA排名的结构方程模型和链式中介效应 |
5.2.6 各变量在专业选择方式、毕业去向上的差异 |
5.2.6.1 专业满意度在不同专业选择方式、毕业去向上的差异 |
5.2.6.2 兴趣-专业匹配度在不同专业选择方式、毕业去向上的差异 |
5.2.6.3 学习投入在专业选择方式、毕业去向上的差异 |
6.讨论 |
6.1 多维度专业满意度量表的信效度 |
6.2 兴趣-专业匹配度,专业满意度和学习投入的现状 |
6.3 专业满意度,学习投入的链式中介模型 |
6.4 三个变量与专业选择方式、毕业去向的关系 |
7.结论 |
8.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A大学本科生学习动机、学习投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关注重点的转变 |
1.1.2 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容乐观 |
1.1.3 学习动机和学习投入是影响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 |
1.3.2 学习投入的相关研究 |
1.3.3 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
1.3.4 学习动机、学习投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
1.3.5 现有研究述评 |
1.4 研究假设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创新点 |
1.6.1 理论创新 |
1.6.2 实践创新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动机与学习动机 |
2.1.2 学习投入 |
2.1.3 学业成绩 |
2.2 理论基础 |
2.2.1 自我决定理论 |
2.2.2 学习投入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
3.1 研究设计 |
3.1.1 学习动机问卷 |
3.1.2 学习投入问卷 |
3.1.3 学生基本情况 |
3.1.4 学业成绩 |
3.2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3.2.1 信度检验 |
3.2.2 效度检验 |
3.3 调查实施和样本分布情况 |
3.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3.3.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3.3 样本分布情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大学本科生学习动机、学习投入和学业成绩的现状分析 |
4.1 A大学本科生学习动机的现状分析 |
4.1.1 A大学本科生学习动机总体情况 |
4.1.2 A大学本科生学习动机的差异性检验 |
4.1.3 分析与讨论 |
4.2 A大学本科生学习投入的现状分析 |
4.2.1 A大学本科生学习投入总体情况 |
4.2.2 A大学本科生学习投入的差异性检验 |
4.2.3 分析与讨论 |
4.3 A大学本科生学业成绩的现状分析 |
4.3.1 A大学本科生学业成绩总体情况及差异性检验 |
4.3.2 分析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A大学本科生学习动机、学习投入和学业成绩的关系分析 |
5.1 A大学本科生学习动机、学习投入和学业成绩的关系调查 |
5.1.1 相关分析 |
5.1.2 回归分析 |
5.1.3 学习投入在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之间的中介作用检验 |
5.2 A大学本科生学习动机、学习投入和学业成绩的关系讨论 |
5.2.1 学习动机和学习投入的关系讨论 |
5.2.2 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的关系讨论 |
5.2.3 学习投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讨论 |
5.2.4 学习投入在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之间的中介作用讨论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 |
6.2.2 提升学习投入水平,增强大学生学习参与 |
6.2.3 尊重个体背景差异,提供个性化帮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6)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承诺、学习满意度与从教意愿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一)职前幼儿教师教育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教意愿是职前幼儿教师教育的目标 |
(三)专业承诺、学习满意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从教意愿的保证 |
二、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专业承诺 |
(二)学习满意度 |
(三)从教意愿 |
四、研究综述 |
(一)关于专业承诺的研究 |
1.关于专业承诺现状的研究 |
2.专业承诺相关因素的研究 |
(二)关于学习满意度的研究 |
1.关于学习满意度的现状研究 |
2.学习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
(三)关于从教意愿的研究 |
1.关于从教意愿的现状研究 |
2.从教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
(四)关于专业承诺、学习满意度与从教意愿的关系研究 |
1.关于专业承诺与学习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
2.专业承诺与从教意愿的关系研究 |
3.学习满意度与从教意愿的关系研究 |
(五)已有研究述评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假设 |
四、研究对象 |
(一)初始问卷调查对象 |
(二)正式问卷调查对象 |
五、研究方法 |
问卷法 |
六、研究步骤 |
(一)初始问卷的编制及预测 |
1.初始问卷编制 |
2.初始问卷的施测与检验 |
(二)正式问卷的施测与检验 |
1.研究工具 |
2.结果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承诺现状分析 |
(一)专业承诺总体现状 |
(二)专业承诺的人口学变量差异检验 |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满意度现状分析 |
(一)学习满意度总体现状 |
(二)学习满意度的人口学变量差异检验 |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教意愿现状分析 |
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承诺、学习满意度和从教意愿的相关分析 |
(一)专业承诺和学习满意度的相关分析 |
(二)专业承诺和从教意愿的相关分析 |
(三)学习满意度和从教意愿的相关分析 |
五、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承诺、学习满意度和从教意愿的回归分析 |
(一)专业承诺对学习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
(二)专业承诺对从教意愿的回归分析 |
(三)学习满意度对从教意愿的回归分析 |
六、学习满意度对专业承诺和从教意愿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承诺的现状分析 |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承诺的整体状况良好 |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承诺存在人口学变量的差异 |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满意度的现状分析 |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满意度的整体水平较高 |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满意度存在人口学变量的差异 |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教意愿的现状分析 |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教意愿整体状况良好 |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教意愿存在人口学变量的差异 |
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承诺、学习满意度和从教意愿的关系分析 |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承诺与学习满意度呈显着的正相关 |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承诺与从教意愿呈显着的正相关 |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满意度与从教意愿呈显着的正相关 |
(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满意度在专业承诺和从教意愿之间起中介作用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建议 |
(一)关注大二学生的学习动态,提高学习兴趣 |
(二)加强高中升本学生的教育理念,提高专业认同感 |
(三)提高见习、研习活动质量,树立职业理想 |
(四)重视教学管理工作,营造学习氛围 |
参考文献 |
中文部分 |
英文部分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7)硕士研究生专业满意度及其对学习结果的影响研究 ——基于过程累积满意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已有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专业满意度理论 |
一、累积满意度理论 |
二、需求分析理论 |
第二节 学习结果理论 |
一、阿斯汀“输入—环境—输出”模型 |
二、学术成功的概念性框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问卷编制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第二节 问卷的编制程序 |
第三节 问卷试测 |
第四节 正式问卷样本情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专业满意度实证分析 |
第一节 硕士研究生专业满意度现状 |
一、硕士生专业满意度现状分析 |
二、硕士研究生对比满意度分析 |
第二节 硕士研究生专业满意度的差异分析 |
一、个体背景因素 |
二、科研组织因素 |
三、专业认知因素 |
第三节 专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
一、专业期望、专业感知与专业满意度相关性分析 |
二、专业期望、专业感知对专业满意度的影响效应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学习结果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学习结果现状 |
一、学习结果的描述统计 |
二、学习结果现状分析 |
第二节 学习结果的差异分析 |
一、个体背景因素 |
二、科研组织因素 |
三、专业认知因素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专业满意度对学习结果的影响 |
第一节 专业满意度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效应 |
一、专业满意度与学习结果的回归 |
二、专业满意度与学科知识技能的回归 |
三、专业满意度与科研能力的回归 |
四、专业满意度与专业情意的回归 |
第二节 专业满意度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机制 |
一、学习投入现状分析 |
二、专业满意度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机制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专业满意度现状与群体差异 |
二、学习结果的现状与群体差异 |
三、专业满意度对学习结果的影响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一、高校构建以学生为本的专业评估体系 |
二、高校重视学生的专业期望 |
三、高校提高专业教育的服务质量 |
四、硕士生加大对学习的投入 |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与研究反思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二、研究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图表附录 |
附录二 调查问卷 |
附录三 访谈提纲 |
读研期间的科研经历与科研成果 |
致谢 |
(8)新疆大学生学业成就增值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学业成就的相关研究 |
(二)增值评价的相关研究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四)美国高等教育增值评价法的历史发展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的重难点 |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
五、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调查基本情况 |
一、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工具 |
(三)研究假设 |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 |
三、小结 |
第三章 新疆大学生学业成就现状分析 |
一、新疆大学生学业成就整体情况 |
二、新疆大学生学业成就差异分析 |
(一)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年级差异 |
(二)大学生学业成就的性别差异 |
(三)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学科差异 |
(四)大学生学业成就的院校类型差异 |
第四章 新疆大学生学业成就增值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新疆大学生学业成就增值性变化 |
(一)增值评价法的意义与方法 |
(二)新疆大学生学业成就水平增值表现及组间差异 |
二、新疆大学生学业成就增值性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大学生学业成就影响因素量表 |
(二)各影响因素与学业成就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三)各影响因素与学业成就之间的一元回归分析 |
(四)各影响因素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多元回归分析 |
三、分析与讨论 |
(一)人口学变量与学业成就间的差异分析 |
(二)大学生学业成就水平的增值性变化 |
(三)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
(四)学校环境对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
(五)人格特征对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
四、小结 |
第五章 新疆大学生学业成就增值影响因素的分析 |
一、年级差异与学科特点——角色转换与倍感孤独 |
二、性格特征与语言差异——不善交际与深感迷茫 |
三、学习环境与院校支持——知识积累与文化交融 |
四、家庭背景与教养方式——沉淀思维与扩展眼界 |
五、小结 |
第六章 新疆大学生学业成就增值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大学生学业成就现状 |
(二)大学生学业成就增值性变化及影响因素 |
二、对策建议 |
(一)养成自我管理意识,规范大学生学习模式 |
(二)优化课堂教学水平,丰富院校教育资源 |
(三)正确认识高等教育价值,积极配合校方学生管理 |
(四)丰富不同学科培养方式,重视大学生高阶能力培养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一)本土化发展理论的缺失 |
(二)理想数据难以收集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9)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 ——以两所地方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本研究的理论价值 |
二、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四节 核心概念和相关衡量指标 |
一、核心概念 |
二、相关衡量指标 |
第二章 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文献回顾 |
第一节 大学生学业成就国内外相关研究 |
一、大学生学业成就的渊源 |
二、大学生学业成就研究现状 |
第二节 大学生学业成就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一、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 |
二、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家庭影响因素 |
三、大学生学业成就的个人影响因素 |
四、大学生学业成就理论评述 |
第三节 已有研究总结与拓展方向 |
一、本科生学业成就研究的成果贡献 |
二、现有研究的不足 |
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
第三章 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 |
一、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核心观点 |
二、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评析 |
三、布尔迪厄社会文化资本理论运用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二节 教育生产函数理论模型 |
一、教育生产函数理论模型的核心观点 |
二、教育生产函数理论模型评析 |
三、教育生产函数理论模型运用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三节 期望理论 |
一、期望理论的核心观点 |
二、期望理论评析 |
三、期望理论运用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四节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 |
一、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的核心观点 |
二、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评析 |
三、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运用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设计 |
第一节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
一、分析框架 |
二、研究假设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三节 研究工具 |
一、调查问卷内容 |
二、样本高校和样本本科生特征 |
三、访谈设计 |
四、调查数据统计和分析工具 |
第四节 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样本描述性统计 |
一、多元线性回归 |
二、包含工具变量的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 |
三、分位回归 |
第五章 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与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城乡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分析 |
一、城乡本科生学业成就调查分析 |
二、城乡本科生学业成就特点访谈分析 |
三、对城乡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的讨论 |
第二节 不同性别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分析 |
一、不同性别本科生学业成就调查分析 |
二、不同性别本科生学业成就特点访谈分析 |
三、对不同性别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的讨论 |
第三节 不同个性特征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分析 |
一、不同期望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分析 |
二、不同职业兴趣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分析 |
第四节 不同家庭背景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分析 |
一、本科生家庭经济背景与学业成就的分析 |
二、本科生家庭文化背景与学业成就的分析 |
三、本科生学业成就影响因素分析 |
四、本科生学业成就特点访谈分析 |
五、对不同家庭背景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的讨论 |
第五节 不同专业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分层分析 |
一、第一个模型:带有随机效应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二、第二个模型:以均值为结果的回归分析 |
三、第三个模型:随机系数分析 |
四、第四个模型:以截距和斜率作为结果的分析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讨论、建议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关于研究结论的讨论 |
第三节 提升本科生学业成就的对策与建议 |
一、本科生:合理设定期望目标,致力提升学业成就 |
二、家长:正视家庭文化资本差异,积极督促子女发展学业 |
三、地方高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营造良好育人生态 |
四、政府: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科学配置公共资源,平衡城乡教育差异 |
第四节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背景 |
一、回归大学之道——对本科教育质量的强烈呼唤 |
二、促进学生发展——对本科教育灵魂的坚定守护 |
三、大学生的学习——衡量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维度 |
四、学习力的研究——大学生学习研究现实窘境的破解之道 |
第三节 研究问题 |
第四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章 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大学生学习的研究综述 |
一、大学生学习的研究现状 |
二、大学生学习研究的发展趋势 |
三、大学生学习研究文献的评析与启示 |
第二节 学习力的研究综述 |
一、学习力研究的发展脉络 |
二、学习力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三、学习力研究文献的评析与启示 |
第三节 理论基础与概念框架 |
一、大学生学习力的概念界定 |
二、大学生学习力的理论模型 |
三、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 |
一、研究问题 |
二、分析框架 |
三、相关概念的操作性定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
二、资料收集的方法与过程 |
三、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第三节 研究的信效度与伦理 |
一、研究的可靠性 |
二、研究的推论性 |
三、研究的伦理 |
第四章 我国大学生学习力的实证模型建构 |
第一节 我国大学生学习力要素的特征描述 |
一、我国大学生学习力要素的总体特征描述 |
二、我国不同类别大学生学习力要素的特征描述 |
三、结果与讨论 |
第二节 我国大学生学习力的实证模型分析 |
一、我国大学生学习力要素的相关分析 |
二、我国大学生学习力实证模型的研究假设 |
三、我国大学生学习力实证模型的验证 |
四、结果与讨论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个体层面因素对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影响分析 |
一、个体特征因素的影响分析 |
二、家庭背景因素的影响分析 |
三、高中阶段学业表现的影响分析 |
四、个体层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分析 |
五、结果与讨论 |
第二节 中微观环境因素对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影响分析 |
一、年级的调节效应检验 |
二、学科类型的调节效应检验 |
三、课堂教学环境的影响分析 |
四、结果与讨论 |
第三节 宏观环境因素对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影响分析 |
一、校园支持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
二、人际环境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
三、学校环境满意度的综合影响分析 |
四、结果与讨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动态发展特征 |
第一节 我国大学生学习力追踪调查的基本情况 |
一、我国大学生学习力要素动态发展的总体特征 |
二、我国大学生学习力要素动态发展的具体特征 |
三、结果与讨论 |
第二节 我国大学生学习力的动态发展模型 |
一、我国大学生学习力动态发展模型的研究假设 |
二、我国大学生学习力动态发展模型的建构 |
三、结果与讨论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学习卓越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特殊性探索 |
第一节 一位学习卓越大学生的个案调查 |
一、蜜月期 |
二、震惊与调适期 |
三、掌控期 |
四、学习卓越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初步理论模式 |
第二节 学习卓越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作用机制 |
一、学习卓越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基本形态 |
二、学习卓越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整合图式分析 |
三、学习卓越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理论模式解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研究的基本结论 |
一、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基本特征 |
二、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影响因素 |
三、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动态发展特征 |
四、学习卓越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特殊性 |
第二节 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研究的综合结论 |
第三节 对策与建议 |
一、学生层面 |
二、教师层面 |
三、学校层面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
附录 |
附录一: 大学生学习力量表 |
附录二: 受访者招募书 |
附录三: 知情同意书 |
附录四: 访谈提纲 |
附录五: 接触摘要单 |
附录六: 受访者信息与代码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着 |
四、医学生入学动机对学习状态的影响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家庭资本对体育师范生学习投入的影响:职业认同的中介效应[D]. 朱宇. 西南大学, 2021
-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住院医师规培期间的工作投入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于燕茹. 山东大学, 2021(12)
-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D]. 王纲.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兴趣-专业匹配度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专业满意度和学习投入的链式中介作用[D]. 王子弦. 中山大学, 2020(09)
- [5]A大学本科生学习动机、学习投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 梁燕莹. 河北大学, 2020(08)
- [6]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承诺、学习满意度与从教意愿的关系研究[D]. 耿盈利.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0)
- [7]硕士研究生专业满意度及其对学习结果的影响研究 ——基于过程累积满意度的视角[D]. 王萌萌.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8]新疆大学生学业成就增值及影响因素研究[D]. 曹旭.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9]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 ——以两所地方高校为例[D]. 洪文建. 厦门大学, 2019(08)
- [10]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研究[D]. 王芳. 厦门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