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城市环卫车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姜楠[1](2020)在《基于感性工学的抑尘喷雾车造型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抑尘喷雾车作为城市中的固有产品,不仅代表着城市形象也展现其文化价值,所以其“外表”造型在其设计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有抑尘喷雾车的造型未能考虑其消费群体的感性需求,缺乏市场竞争力,从产品内在功能到外观造型仍缺乏系统科学的分析计算,所以改善用户对现有产品满意度,提高抑尘喷雾车造型设计的创新性是大势所趋。本课题旨在以目标用户的感性需求作为出发点,解析感性意象与抑尘喷雾车造型设计要素的对应关系。为了提高用户对抑尘喷雾车的感性需求期望值得到最优的造型表现,将感性需求量化为有形的设计要素来指导抑尘喷车的造型创新设计。首先基于感性设计理念,阐述了感性工学与抑尘喷雾车造型设计的相关概念以及研究方法。从用户的感性需求出发分析总结出抑尘喷雾车造型设计的重要影响因素和设计需求;然后通过问卷调查采集符合用户需求的感性词汇样本并归纳总结得到抑尘喷雾车的感性需求因子,进行多维尺度分析并建立感性意象空间;对收集到的代表性样本进行造型形态解构,在数量化理论I类的指导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借助T检验验证其对应关系的可行性,探究如何将用户的感性需求转化为抑尘喷雾车造型设计要素并指导设计实践;最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构建抑尘喷雾车造型评价指标体系与判断矩阵,依据层次分析运算法则计算抑尘喷雾车的造型权重并进行排序与定位,将研究人员对抑尘喷雾车的定性评价以量化形式呈现。在抑尘喷雾车辆的造型设计中融入感性工学的设计理念,明确意象造型与感性认知的映射关系以及感性需求相关性分析的方法,可以有效指导抑尘喷雾车进行造型创新设计,为该行业的产品造型研究提供参考,本研究期望对缓解城市污染现状与提升城市文化形象起到积极作用。
张昊[2](2020)在《政府购买服务绩效研究 ——以P县环卫市场化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为了加快推动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提高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购买服务工作的深入和推广,从而不断优化政府治理模式。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价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绩效,改善政府购买行为,是政府购买服务研究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点。因此,为了能对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更科学、合理、客观的进行绩效评价,就需要找到适合我国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以后政府节约财政资金和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奠定基础,尤其对政府购买服务提供质量的提升提供实践经验和方法。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通过对国内外政府购买服务相关文献梳理,探寻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并阐明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内容,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是介绍目前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的内涵、理论依据及相关实践,并分析目前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第三章选择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方法,并分别介绍“4E”指标和层次分次法;第四章,以P县环卫市场化项目为例,利用“4E”指标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案例项目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且使用问卷调查对指标体系进行筛选,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并利用调查问卷对P县环卫市场化项目进行绩效评分,结合权重得出P县环卫市场化项目的绩效评价结果,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第五章,根据上述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从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的各个环节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第六章,结论和展望。该论文有图13幅,表19个,参考文献81篇。
尉薛菲[3](2020)在《中国生活垃圾分类产业的经济学分析》文中指出随着中国近二十年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出现了人口数和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的双重增长,导致近年来国内各大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的暴涨,城市垃圾处置产能日益捉襟见肘,且城市内土地资源日益紧张,新建垃圾填埋或焚烧产能存在很强的邻避效应,各大城市陆续出现了垃圾产量增长和产能扩张受限的矛盾,城市生活垃圾处置问题成为城市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另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处于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以预见未来十几年内城市人口数和人均垃圾产能仍会保持稳定的增长,城市垃圾处置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垃圾分类是城市管理者为了解决城市垃圾围城问题而提出的重要解决方案,中国从2000年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制度,但举步维艰,进展缓慢,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近年来随着城市环境和资源压力的持续增大,垃圾分类被中央政府重新提上日程,自上而下加大全国垃圾分类的力度。垃圾分类是有效解决垃圾围城的手段,大大减少了流向终端处置环节的垃圾产量,减少了垃圾处置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同时通过垃圾资源化利用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是一种环境友好、经济友好和社会友好的手段。本文结合环境经济学、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论基础对垃圾分类产业进行经济学分析,文章首先对国内外垃圾分类的发展现状、国内垃圾分类的现有模式、垃圾分类的上下游产业链情况进行了全面论述,然后文章使用经济学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将垃圾分类产业的环境负外部性进行货币价值化,创新性地建立了一套垃圾分类产业的经济学分析框架,考虑到上海是国内垃圾分类产业配套最完善的城市,本文选取上海市作为分析对象,将该经济学分析框架用于上海市垃圾分类产业的经济学分析,得到了垃圾分类开展前和开展后上海市垃圾处置各个环节的平均投入成本、正效益产出、环境负效益产出等参数,并分析了垃圾分类对垃圾处置各环节投入产出的影响、对全产业链总投入产出的影响以及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最后,文章对国内外垃圾分类管理体系进行了分析,并对中国垃圾分类政策体系给出了建议。一切的市场活动都出于经济因素的推动,本文通过详细的数据获取和科学的分析计算方法获得了上海垃圾分类产业的相关经济数据,不仅可以给上海市垃圾分类的政策制定和推动方式提供基础数据支撑,还可以给全国其它城市垃圾分类的开展提供借鉴,本文论证的结果不仅证明了垃圾分类在环境效益方面的可行性,同样证明了垃圾分类是具备一定经济效益的,说明了我国全面推行垃圾分类政策具备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紧迫性。
李星汐[4](2019)在《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评价与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乡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松散、城乡经济发展失衡、民生问题突出、城市生态承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限制了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基础设施是支撑城乡社会、经济、生态、空间等领域统筹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建设水平与城乡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需求保持动态协同,是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目前,对于煤炭资源型城市,已有研究对其基础设施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之间动态关系的分析尚不够全面。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求驱动下,对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评价与规划策略的研究亟待深入。因此,论文以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演变规律和阶段性特征为切入点,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剖析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以及二者的动态关系,探索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策略,是对现有基础设施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方法的有益补充。研究结论对于提高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效率,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论文的研究思路围绕“理论→方法→策略”的逻辑展开。在理论研究中,通过分析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特征以及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的关联性,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在方法研究中,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欧氏距离等建模手段,定量化分析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现状水平以及二者的动态关系;在策略的研究中,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化测评结果相结合,提出基础设施规划策略。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梳理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演变历程,提炼基础设施在煤炭工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典型特征。在煤炭工业恢复调整阶段,基础设施呈现出“以矿带城、城乡分离”的特征;在煤炭工业转轨阶段,基础设施表现为“矿、城、乡”分离的特征;到了煤炭工业市场化阶段,基础设施则具备了“矿城分离、城乡统筹”的典型特征。此外,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呈现出“城进、矿退、乡升”等共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认为管理体制、经济社会、空间、生态以及政策法规可从不同方面影响着基础设施建设。(2)从经济、社会、空间和生态四个方面分析基础设施建设对城乡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社会公平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产生的影响,探讨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关联性,并从引导作用、集聚作用、辐射作用和调控作用等方面,分析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结果表明,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且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作用强度和机理也不相同。(3)引入模糊评价理论、欧式距离函数以及一种基于加权欧式距离和拉格朗日系数(WED&LC)的优化算法,构建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综合评价模型,其中包括基础设施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各类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贡献度评价、城乡一体化与基础设施协同关系评价三个维度。通过以上三种定量化分析手段,为基础设施规划引导策略的提出提供量化依据。(4)选取处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关键阶段的成长型和衰退型煤炭资源城市永城市和枣庄市为研究对象,完成了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综合评价的实例研究。结果表明,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协同关系具有明显的波动性。成长型煤炭资源城市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响应程度高于衰退型煤炭资源城市。同时,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促进程度也不相同。根据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贡献度,确定交通和能源类基础设施为促进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导类基础设施。评价结果揭示了基础设施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5)首先,在成长型及衰退型煤炭资源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目标的指导下,依据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贡献度的评价结果,提出基础设施分类规划引导策略,在此基础上,对永城市及枣庄市的基础设施规划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其次,在分析当前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相关规划体系和管理体制的基础上,从构建矿城协同的管理体制、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以及多元化投融资模式的角度,提出了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策略。研究结论可为永城市和枣庄市基础设施规划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对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也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该论文有图73幅,表31个,参考文献254篇。
宋薇[5](2019)在《事转企背景下东城环卫中心发展战略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事业单位在我国主要承担后勤及公益服务,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产业不断升级,事业单位满足公益或后勤服务需求越来越难。推进事业单位转企是现阶段国家和地方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加快,环境卫生管理服务行业的市场空间也迅速增长,现阶段相关政策也在推进环卫市场化,环卫行业事转企势在必行。本文的研究对象北京市东城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就是在这种环境背景下,预计在2020年完成全部事转企工作。单位以环境卫生服务业务为支柱,辅以环卫设施设备研发制造业务。现阶段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考验,以前经费来源是由财政全额保障,事转企后,资金来源和工作模式都与以前大不相同,需要进一步调整,单位内部管理理念需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需进一步深入。除单位内部需要变革外,还有来自外部的同行竞争,行业内外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压力。由于环卫行业进入市场化不久,环卫制造类下游企业较少进而有较大的议价空间,影响单位总利润。通过运用PEST分析法、五力分析法、SWOT分析法等方法,分析单位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因素和在内外竞争中所处的劣势与优势,制定单位发展战略,确定战略评价指标,加强对实施过程的控制与监督,确保单位发展战略的有效执行,增强单位核心竞争力,为在事转企背景下单位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李娇娜[6](2019)在《河北省农村地区环卫体系规划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颁布,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农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伴随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保护也面临严峻的形势。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我国不断加快农村环卫体系的建设,加快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处理,推进农村环卫设施建设。文章从推进农村现代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规划和环卫建设出发,对河北省农村地区环卫体系规划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当下河北省各市农村地区环卫建设现状,总结存在问题,在分析研究农村环卫体系规划影响要素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河北省农村地区的环卫体系规划策略。丰富了农村环卫体系规划的方法和理论,为打造生态宜居的农村环境提供参考和帮助。文章通过对国内外环卫体系建设相关的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的研究,了解环卫体系各个环节的研究进展,总结并借鉴可学习的经验理论。通过对河北省农村环境卫生建设的现状调查,发现河北省农村环卫体系建设存在环卫模式选定面临困境、农村垃圾缺乏源头分类、农村环卫基础设施薄弱、环卫保障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分析研究农村环卫体系规划的影响因素,从城乡区位关系、经济要素、自然条件、村庄空间布局四个要素出发,分析其对农村环卫体系规划在环卫模式选择、废弃物转运处理、环卫设施布局等方面的影响。针对河北省农村环卫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环卫体系规划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河北省农村环卫体系规划策略。文章主要从四方面构建河北省农村地区环卫体系规划策略。一是环卫体系规划设计必须满足因地制宜、与乡村规划、乡村振兴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目标相协调的总体要求;二是明确农村环卫的垃圾处理模式。城中村、城郊村,可将农村环卫与城镇协调处理,选择城乡一体化模式。河北省平原地区或地势平缓的山区,与城镇距离较远的农村,可选择片区集中处理模式。部分贫困远郊村选择分散式处理模式;三是进行农村垃圾源头分类,确定是否集中收集,是否纳入城乡一体化收运体系、确定终端处理方式四个环节对垃圾处理流程提出指导;四是明确环卫体系规划具体内容。从进行农村垃圾量预测,划定清扫保洁范围和等级、确定各类环卫设施规划布局、强化环卫保障体系进行规划。最后以蟒拦村为例对河北省农村环卫体系规划进行了策略应用。通过规划策略的提出,以加强农村环卫体系规划建设,改善和保持农村良好的环境条件。
周波[7](2019)在《基于未来智慧城市愿景的城市家具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世纪以来,信息化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促使城市进入智慧城市发展阶段,我国城市也迎来转型提升的重大机遇。在历史挑战面前,城市家具智能化不足、文化匮乏、人性化缺失等发展现状已难以适应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以及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户外活动需求,城市家具已经到了急需变革的发展阶段。未来城市是怎么样的形态?未来城市家具又是什么样?我们如何面对当下城市家具的境遇?面对严峻的现实,传统设计理念与思路已难以应对今天城市发生的变化,也无法应答明天城市家具发展的诉求,更无法响应未来城市家具变化的趋势。本文以未来城市愿景与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家具设计为研究主题,通过对5G、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新兴技术发展的状况及其对城市的影响;西方以及国内未来城市理论的总结;国内外智慧城市实践的归纳;中国城市2035年总体规划蓝图的研究综合分析并建构我国未来城市发展愿景。同时结合我国城市家具现状与发展趋势剖析,总结出未来城市家具分阶段的发展愿景,即到2050年,高级智能机器人智慧城市家具和2035年的智能城市家具两个发展阶段。在城市家具愿景构建的基础上,本文重点研究当下的城市家具智能化、智慧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智慧城市家具的概念并建构了智慧城市家具设计研究体系和理论模型,并论述其要素构成、内涵意义等内容。本文基于城市现代化的愿景,提出了城市家具现代化的概念,并指出城市家具现代化就是城市家具的智慧化。在设计理论体系的应用方面,本文主张在“人、事、物、技、文、场、境”等研究要素的系统框架内,以人车出行系统为限定条件,以未来城市街道空间为场所界面,研究城市家具与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以此形成智慧城市家具应用体系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模型。针对近阶段和远期城市家具发展,分别提出了“智慧家具带”和“智慧微枢纽”的设计策略:近期“智慧街道”的营造须以共享单车为核心模块的“智慧家具带”建设为核心内容,远期通过“智慧微枢纽”这样的新型机器人城市家具来扮演“智慧街道”以及“智慧社区”的公共服务微型中心的角色。最后,本文分别以“技术智能”和“设计智慧”两个角度的实践案例来验证智慧城市家具设计体系应用的可行性。目前,此类智慧城市家具研究文献稀少,本文希望为该领域的研究学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张新建[8](2018)在《基于互联网+的SD公司环卫管理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和环卫市场化进程加快,环卫业务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传统依靠人盯人模式和台账管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环卫管理工作。大量的环卫项目需要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实现对环卫业务的精细化管理和规模化管理,从而提高环卫业务的服务水平和作业效率,降低运营管理成本,实现环卫行业跨越式发展,提升行业整体水平。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互联网+”战略并制定行动计划,各级政府对“互联网+环卫”愈加重视和支持,“互联网+”成为推动环卫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通过将互联网与环卫管理进行结合,从而实现环卫行业作业管理的深度优化,促进环境卫生质量的提升。在环卫体制改革和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对SD公司的环卫管理案例研究,分析环卫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了通过采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建设信息化环卫管理系统来实现环卫管理作业规范化、智能化、精细化,彻底改变行业现状,实现产业升级。本文共有六章内容,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环卫管理研究现状,并确定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环卫相关概念以及环卫管理的相关理论。第三章分析了环卫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环卫行业现存的问题。第四章针对行业现状,SD公司提出采用信息化方式进行环卫管理,并开发了信息化管理系统,即环卫云平台和配套的智能终端设备。第五章详述了SD公司将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于项目运营中,不仅达到了降本增效的效果,还可以通过优化作业路线,达到节能减排、改善环境的效果。第六章总结了本文得出的结论,并展望了环卫信息化管理发展方向。
马也[9](2018)在《城市交通低碳发展策略及环境效益评估研究》文中提出交通部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行业。随着我国交通部门的飞速发展,迅猛增长的燃料油消耗,为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也为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我国亟需交通部门的低碳转型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构建科学合理的政策规划组合,以期开拓清洁低碳的发展道路,来保障经济社会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面向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重大战略需求和交通部门低碳发展的国际研究前沿,对城市交通低碳发展策略及环境效益进行设计和评价。综合运用了运筹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车用燃料生命周期、投入产出分析、组织行为学、情景分析方法,以及文献计量等理论和方法,基于交通运行的“互联网+”大数据,从国家政策设计的规避策略、转变策略和改进策略方面拆解发展低碳交通的宏观战略和微观行为。具体从初级的城市路网规划阶段、中级的交通出行方式的替代阶段和高级的车辆燃油经济性的提高阶段三方面出发,进行城市低碳交通全路径发展策略剖析和研究,并对其进行环境效益评估,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城市路网规划的视角出发,通过定量交通建模,运用仿真算法和车用燃料生命周期模型,去探究城区路网规模对城市交通状况的影响,进而量化分析不同情景下的环境效益。其优势在于定量分析不同路网设计规模下所造成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量,把路网规划和能源环境相结合,为未来低碳城市规划提供定量的研究方法及理论依据。基于这一目标,具体对以下几个内容展开研究:调查不同路网街区规模情况下,城市的交通流量分布和交通拥堵情况;探索不同街区规模的城市中行驶的车辆行驶里程(VMT)和行驶时间;核算不同街区规模下的城市交通所带来不同的空气污染和环境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街区规模和交通流量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大街区路网更有可能引发交通拥堵并将增加车辆24.8%的行驶里程和14.4%的行程时间。在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方面,大街区不利于低碳交通的可持续发展。街区规模显着地影响着城市路面交通状况,城市规划者在未来城市路网布局时必须考虑到路网街区规模和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2)从替代交通出行方式的视角出发,在“互联网+”大数据、“共享经济”的背景下,探究共享出行的出行特征和节能减排收益,及此出行方式对未来消费者购车行为选择的影响。其优势在于,把共享出行的一手订单和集计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中集成,识别其出行特征、量化潜在的节能减排效益,并开创性地从共享出行视角下,探究其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渠道,如何提高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意愿。结果显示,共享出行主要满足了用户日常的通勤需求,且有明显的早晚高峰,其服务多为连通中心城区和周边城区的中长距离出行。另外,在京津冀地区,共享出行一年平均将节约20.8万吨标煤的能耗、减少排放650.7吨二氧化碳、325.8吨一次PM2.5、1220.2吨二氧化硫以及1527.2吨氮氧化物。从共享出行的用户角度看,共享出行中电动汽车的服务显着提升了未来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的概率,且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者改变其购买新能源汽车行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受教育程度的上升,受访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更好,尤其对于年轻的女性受访者,购买电动汽车的行为选择容易受到共享出行中电动汽车的乘坐体验而改变。(3)从提高车辆燃油经济性的视角出发,本部分研究针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和推广使用,建立主客观权重相结合的评估模型,量化评估不同国家、不同政策体系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水平,并聚焦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基于车用燃料生命周期模型和新能源汽车运行的实际监测数据,量化评估了北京市公共领域的电动汽车运行所带来的环境效益,并对未来的节能减排潜能进行了预测和展望。结果显示,美国、日本、德国、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业发展水平不同,其中中国位居第二,有望未来赶超德国,实现“弯道超车”。另外,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运行能显着减少能源消耗及空气污染物排放。2012年7月至2015年11月北京电动出租车总计节能710.2万千克标准煤,总计减排5369.5吨二氧化碳;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电动公交车总计节能46.8万千克标准煤,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燃油公交车的79.3%;电动环卫车能耗仅为燃油环卫车的77.1%,二氧化碳排放量为燃油环卫车的92.3%。本文所构建的政策分析框架和环境效益评估模型方法有助于辅助城市或区域的低碳交通发展,为加强低碳交通建设、科学制定交通部门节能减排规划和降低交通部门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提供理论分析依据和决策支持。
卢雯娟[10](2018)在《乌鲁木齐市环卫作业车辆监管指挥系统的开发应用》文中认为随着国家和政府对环卫行业的大力支持与投入,乌鲁木齐市购置了许多新型的环卫机械化作业设备,环卫作业从抡着扫把扫大街的模式转变为机械化作业。然而,由于环卫行业发展的滞后性,环卫管理重设备、轻管理、信息化建设落后,对环卫作业管理粗放式、经验式的管理现状依然存在,严重制约了环卫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环卫车辆主要包含垃圾运输车辆、洒水车和清扫车等,其作业的次数和时间等都是具有明确的规定的,但因为涉及到的面积大、范围广,管理难度大。想要更好的管理环卫作业车辆,就需要以GPS为基础构建起专门的环卫作业车辆监管指挥系统。本文将以乌鲁木齐市为例,开发设计基于GPS设计环卫作业车辆监管指挥系统,并开展专门的仿真实验和实际测试。在系统设计初期,笔者在归纳、分析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及图书馆关于环卫作业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基础上,分析当前国内外对环卫作业车辆监督管理的现状,提出开展本文研究目的及所用方法,以期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丰富的理论基础。在系统设计开发过程中,首先,对乌鲁木齐市城市管理委员会(行政执法局)、乌鲁木齐市各区(县)市政市容局及各清运队进行了多次调研,掌握乌鲁木齐市环卫车辆管理当中调度指挥存在缺陷、回溯追责难以进行、缺少实时动态监控等实际难题,以此作为本系统的重点解决的目标任务。其次,分析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应用到的相关关键技术,谷歌地图API技术、ASP.NET技术、GPS技术、GIS技术等,分析系统设计的需求,包含功能、性能、安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需求。再次,开展具体的环卫作业车辆监管指挥系统设计,分析其实现路径,设计包含整体架构设计以及其他的模块设计,地图展示功能、报警模块、车辆监控、通信系统等多方面的模块设计,介绍其实现路径。最后,针对本次系统开展专门的仿真试验,通过对系统性能测试,主要是测试浏览器响应的时间,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保证系统应用的可靠性,选取了 50辆环卫作业车辆对系统进行实际作业测试,通过对测试车辆进行实时监控、历史轨迹回放、现场调度、下发短信等功能测试,实验结果证实,采用这一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对乌鲁木齐环卫作业车辆更好的监控,提供更好的保障。
二、国内城市环卫车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城市环卫车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感性工学的抑尘喷雾车造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城市环卫车辆设计现状 |
1.2.2 抑尘喷雾车辆设计现状 |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课题研究目的 |
1.3.2 课题研究意义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1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4.2 课题研究的方法 |
1.5 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感性工学及其应用方法研究 |
2.1 感性工学概述 |
2.1.1 感性工学定义 |
2.1.2 感性工学研究现状 |
2.1.3 感性工学研究步骤 |
2.2 感性工学的测量及分析方法 |
2.2.1 感性信息获取方法 |
2.2.2 感性定量分析方法 |
2.3 感性工学在车身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
2.3.1 传统车身造型研究方法分析 |
2.3.2 车身造型形态提取方法分析 |
2.3.3 车身造型设计中感性工学的应用优势 |
2.3.4 造型设计中感性工学的存在问题 |
2.4 车身造型设计中的感性意象探究 |
2.4.1 造型特征与感性意象的关系 |
2.4.2 造型风格与感性意象的关系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抑尘喷雾车造型特征及设计需求分析 |
3.1 抑尘喷雾车产品概述 |
3.1.1 产品分类 |
3.1.2 市场现状 |
3.1.3 用户研究 |
3.2 抑尘喷雾车造型设计特征分析 |
3.2.1 造型特点分析 |
3.2.2 造型特征影响因素 |
3.2.3 造型设计原则研究 |
3.3 抑尘喷雾车造型设计需求分析 |
3.3.1 认知美感分析 |
3.3.2 造型语意分析 |
3.3.3 空间布局分析 |
3.4 基于感性工学的抑尘喷雾车造型设计研究流程建立 |
3.4.1 研究流程分析 |
3.4.2 设计流程框架图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构建感性意象与抑尘喷雾车造型设计对应关系 |
4.1 确立感性语意空间 |
4.1.1 感性词汇收集与筛选 |
4.1.2 感性词汇分类与优化 |
4.1.3 建立代表性感性语意空间模型 |
4.2 典型样本感性意象量化与分析 |
4.2.1 收集抑尘喷雾车样本数据 |
4.2.2 建立典型样本造型特征库 |
4.2.3 造型设计元素空间构建与分析 |
4.3 感性意象词汇与造型设计要素关联性解析 |
4.3.1 建立样本造型设计要素矩阵 |
4.3.2 车身造型感性语意评价实验 |
4.3.3 感性意象与造型设计要素映射关系 |
4.4 构建感性意象和造型设计要素对应关系模型 |
4.4.1 建立感性意象和设计要素对应关系模型 |
4.4.2 关系模型的验证和输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感性工学的抑尘喷雾车造型设计及评价 |
5.1 设计定位 |
5.1.1 设计目标确立 |
5.1.2 品牌文化提取 |
5.1.3 抑尘喷雾车造型设计需求总结 |
5.2 设计输出 |
5.2.1 前期草图方案设计 |
5.2.2 虚拟3D仿真模型建立 |
5.3 方案模糊综合评价 |
5.3.1 评价权重分析 |
5.3.2 建立模糊关系矩阵 |
5.3.3 评价结果输出及分析 |
5.4 最终模型输出及优化 |
5.5 场景仿真效果展示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收集到的100个与抑尘喷雾车造型相关感性词汇 |
附录二 抑尘喷雾车感性语意词汇调研问卷 |
附录三 抑尘喷雾车造型的感性意象词汇评价调查 |
附录四 收集到的28款代表性抑尘喷雾车造型样本图片 |
附录五 对12个抑尘喷雾车代表性样本图片的感性意象评价调查 |
附录六 抑尘喷雾车造型设计方案评分问卷 |
产品方案展示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2)政府购买服务绩效研究 ——以P县环卫市场化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 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研究、实践及存在问题 |
2.1 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研究现状和实践 |
2.2 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存在问题 |
3 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选择 |
3.1 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原则 |
3.2 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
3.3 “4E”指标 |
3.4 层次分析法 |
4 P县环卫市场化项目的绩效评价体系的应用及评价结果 |
4.1 P县环卫市场化项目情况 |
4.2 “4E”指标的应用 |
4.3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
5 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对策建议 |
5.1 增强绩效评价理念 |
5.2 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法律法规 |
5.3 增强服务承接方专业度 |
5.4 丰富评价模式,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5.5 严格规范绩效评价程序 |
5.6 评价主体多元化 |
5.7 搭建信息平台共享评价结果 |
5.8 建立有效的评价结果反馈机制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和观点 |
6.2 本文的创新点 |
6.3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中国生活垃圾分类产业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
二、研究方法、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三、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垃圾分类研究综述 |
二、本论文研究的理论支撑 |
(一)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
(二)环境经济学理论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
(四)循环经济理论 |
三、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发展现状及问题 |
一、生活垃圾分类的定义和内容 |
二、我国垃圾处置行业现状 |
(一)固体废弃物的主要类别 |
(二)我国生活垃圾处置的发展历程 |
(三)我国生活垃圾处置行业现状 |
三、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发展情况分析 |
(一)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 |
(二)试点探索阶段(2000-2015年) |
(三)发展阶段(2016年至今) |
四、我国生活垃圾分类运营主要模式及问题 |
(一)单一线下分类模式 |
(二)线上平台回收模式 |
(三)互联网+智能设备/设施组合模式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产业链分析 |
一、我国生活垃圾分类产业链概况 |
二、我国生活垃圾分类上下游产业链分析 |
(一)垃圾分类设备 |
(二)垃圾运输车辆 |
(三)垃圾分类信息化 |
(四)垃圾分类运营 |
(五)环卫运营(收转运) |
(六)再生资源回收 |
(七)垃圾处置 |
三、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对上下游产业链的影响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生活垃圾分类经济学分析方法 |
一、生活垃圾分类经济学分析基本思路 |
二、生活垃圾分类的环境经济学分析方法 |
(一)传统投入产出核算分析方法 |
(二)垃圾分类产业的外部性问题 |
(三)基于环境经济学理论的投入产出核算体系 |
三、生活垃圾分类的生命周期评价经济学分析方法 |
(一)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内涵的发展历程 |
(二)生命周期评价的原则和步骤 |
(三)生活垃圾分类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建立 |
四、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生活垃圾分类产业的经济学分析案例研究 |
一、我国主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发展概况及研究目标选取 |
(一)上海市 |
(二)北京市 |
(三)杭州市 |
(四)苏州市 |
(五)南京市 |
(六)研究目标选取 |
二、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产业链的经济学分析 |
(一)生活垃圾人均产生量及组成的确定 |
(二)生活垃圾分类和收集环节的投入产出分析 |
(三)生活垃圾收转运环节的投入产出分析 |
(四)再生资源分拣和资源化利用投入产出分析 |
(五)末端处置环节的投入产出分析 |
三、垃圾分类对上海垃圾处置产业链投入产出的影响分析 |
(一)垃圾分类开展前垃圾处置产业链的投入产出 |
(二)垃圾分类开展后垃圾处置产业链的投入产出 |
(三)垃圾分类对总投入产出的影响分析 |
四、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国外生活垃圾分类发展经验借鉴 |
一、国外生活垃圾分类发展情况分析 |
(一)德国 |
(二)日本 |
(三)美国 |
(四)新加坡 |
(五)瑞典 |
二、国外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制和政策支持体系 |
(一)德国 |
(二)日本 |
(三)美国 |
(四)新加坡 |
(五)瑞典 |
三、国外生活垃圾分类的经验借鉴 |
(一)因地制宜的确定垃圾分类体系 |
(二)建立垃圾分类产业链市场化机制 |
(三)完善的法律保障 |
四、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产业政策分析及建议 |
一、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制和政策支持体系 |
(一)法律法规体系 |
(二)配套政策 |
(三)经济政策 |
二、我国生活垃圾分类产业政策建议 |
(一)完善垃圾分类产业管理体系 |
(二)全面开展生产者付费制度 |
(三)建立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税收优惠制度 |
(四)研究制定鼓励垃圾资源化开发利用的政策 |
三、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一、基本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评价与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 |
1.4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特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
2.1 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演变历程 |
2.2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特征分析 |
2.3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基础设施建设演变历程的主要影响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3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关系解析 |
3.1 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核心要素关联性分析 |
3.2 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作用 |
3.3 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对应关系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4.1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 城乡一体化和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
4.3 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协同关系评价模型 |
4.4 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贡献度评价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综合评价研究 |
5.1 研究数据来源与数据类型 |
5.2 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和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评价 |
5.3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协同关系评价 |
5.4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的贡献度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6 城乡一体化导向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策略 |
6.1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目标 |
6.2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引导策略 |
6.3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内容 |
6.4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策略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事转企背景下东城环卫中心发展战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公司战略相关概念 |
2.2 环卫行业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现状 |
2.3 本文研究运用的理论工具 |
3. 东城环卫中心概况 |
3.1 东城环卫中心发展历史及现状 |
3.2 东城环卫中心业务情况 |
4. 东城环卫中心外部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
4.1.1 政治和法律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行业环境分析 |
4.2.1 国际环卫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4.2.2 国内环卫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4.3 竞争环境分析(五力分析) |
4.3.1 潜在进入者分析 |
4.3.2 替代品分析 |
4.3.3 购买方分析 |
4.3.4 供应方分析 |
4.3.5 现有竞争者分析 |
4.4 外部环境分析总结 |
4.4.1 机遇 |
4.4.2 威胁 |
5. 东城环卫中心内部环境分析 |
5.1 有形资源分析 |
5.1.1 财务资源分析 |
5.1.2 物质资源分析 |
5.2 无形资源分析 |
5.2.1 技术资源分析 |
5.2.2 文化资源分析 |
5.2.3 人力资源分析 |
5.3 内部环境分析总结 |
5.3.1 优势 |
5.3.2 劣势 |
6. 东城环卫中心发展战略选择 |
6.1 战略目标与愿景 |
6.2 SWOT组合分析 |
6.3 战略选择方向 |
6.3.1 总体战略发展方向 |
6.3.2 业务层面战略升级方向 |
7. 东城环卫中心发展战略实施 |
7.1 战略实施的意义与原则 |
7.2 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7.2.1 优化组织结构 |
7.2.2 降低作业成本 |
7.2.3 完善用人机制 |
7.2.4 发挥资源效用 |
7.2.5 加大研发力度 |
7.2.6 提高管理水平 |
7.3 战略评估指标 |
7.4 战略实施的控制与调整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河北省农村地区环卫体系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农村环卫发展趋势 |
1.1.2 农村环卫建设突出问题 |
1.1.3 新形势下对农村环境的重视 |
1.2 研究意义 |
1.2.1 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
1.2.2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
1.2.3 加强农村规划和环卫建设 |
1.3 研究内容及目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综述法 |
1.4.2 案例分析法 |
1.4.3 实地调查法 |
1.4.4 类推法 |
1.5 技术路线 |
2 相关基础理论及研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村 |
2.1.2 农村环卫体系规划 |
2.2 相关理论研究 |
2.2.1 系统理论 |
2.2.2 人居环境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 |
2.3.1 国外研究 |
2.3.2 国内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河北省农村环卫建设现状 |
3.1 河北省农村基本概况 |
3.2 河北省农村环卫现状 |
3.2.1 环卫现状总体情况 |
3.2.2 环卫处理模式现状 |
3.2.3 农村垃圾分类收集现状 |
3.2.4 清扫保洁现状 |
3.2.5 环卫设施建设现状 |
3.2.6 环卫保障现状 |
3.2.7 环卫体系规划的垃圾终端处理概况 |
3.3 河北省农村环卫体系存在问题 |
3.3.1 环卫模式选定面临困境 |
3.3.2 农村垃圾缺乏源头分类 |
3.3.3 部分农村环卫设施建设薄弱 |
3.3.4 环卫保障体系不完善 |
3.4 本章小结 |
4 河北省农村环卫体系规划影响因素分析 |
4.1 区位影响分析 |
4.1.1 远郊村 |
4.1.2 城中村 |
4.1.3 城郊(边)村 |
4.2 经济影响分析 |
4.2.1 经济发展水平 |
4.2.2 产业结构 |
4.3 自然条件影响分析 |
4.3.1 地形地貌 |
4.3.2 气候条件 |
4.4 村庄空间分布影响 |
4.4.1 集中型 |
4.4.2 分散 |
4.4.3 组团分散型 |
4.5 本章小结 |
5 河北省农村地区环卫体系规划策略 |
5.1 河北省农村环卫体系规划基本要求 |
5.1.1 环卫体系规划原则 |
5.1.2 环卫体系规划目标 |
5.1.3 环卫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
5.2 河北省农村环卫垃圾处理模式 |
5.2.1 城乡一体化处理模式 |
5.2.2 片区集中式处理模式 |
5.2.3 分散式处理模式 |
5.3 河北省农村环卫垃圾处理流程指导 |
5.3.1 河北省农村垃圾分类 |
5.3.2 河北省农村垃圾收集 |
5.3.3 河北省农村垃圾中转 |
5.3.4 河北省垃圾终端处置 |
5.4 河北省农村环卫体系规划内容 |
5.4.1 垃圾量预测 |
5.4.2 环卫清扫保洁规划 |
5.4.3 环卫设施规划 |
5.4.4 环卫保障体系规划 |
5.5 蟒拦村环卫体系规划实例研究 |
5.5.1 蟒拦村现状概况 |
5.5.2 蟒拦村垃圾治理指导 |
5.5.3 垃圾量预测 |
5.5.4 环卫清扫保洁规划 |
5.5.5 环卫设施规划 |
5.5.6 环卫保障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7)基于未来智慧城市愿景的城市家具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未来智慧城市发展的客观需求 |
二、城市形象和生活品质提升的需求 |
三、城市家具自我更新的需求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文献综述 |
二、研究历史 |
三、问题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目标和方法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意义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意义 |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概念认知 |
第一节 智慧城市研究 |
一、智慧城市界定 |
二、智慧城市沿革 |
三、智慧城市内涵 |
四、未来城市概述 |
第二节 城市家具研究 |
一、城市家具界定 |
二、城市家具概述 |
三、城市家具现状 |
第二章 新技术与未来智慧城市 |
第一节 5G与未来智慧城市 |
一、5G基本概述 |
二、5G与物联网 |
三、5G与智慧城市 |
第二节 人工智能与未来智慧城市 |
一、人工智能基本概况 |
二、人工智能与智慧城市 |
三、人工智能与智能交通 |
第三节 城市大脑是城市级人工智能应用 |
一、城市大脑发展概况 |
二、城市大脑的交通应用 |
三、城市大脑的开创意义 |
第四节 智能机器人与未来智慧城市 |
一、智能机器人技术概述 |
二、智能机器人的智慧城市应用 |
三、智能机器人的城市家具应用 |
第三章 未来智慧城市愿景 |
第一节 未来城市理论研究 |
一、未来城市理论启蒙 |
二、未来城市理论发展 |
三、未来城市理论高潮 |
四、国内未来城市理论 |
五、未来城市最新研究 |
第二节 智慧城市实践研究 |
一、IBM的智慧城市实践 |
二、新加坡和韩国的智慧城市实践 |
三、国内智慧城市实践 |
第三节 未来城市愿景 |
一、未来城市研究思辨 |
二、我国智慧城市问题 |
三、国家城市发展规划 |
四、未来智慧城市愿景 |
第四章 未来城市家具愿景 |
第一节 城市家具新气象 |
一、智能城市家具概念分析 |
二、智能城市家具分类研究 |
三、智能城市家具案例赏析 |
第二节 未来城市家具愿景 |
一、城市家具的生存现状 |
二、未来城市与未来城市家具 |
三、未来城市家具愿景 |
第三节 人工智能城市家具愿景 |
一、机器人城市家具愿景 |
二、“无人”城市家具愿景 |
三、“共享”城市家具愿景 |
第五章 智慧城市家具设计系统 |
第一节 “人”--行为主体研究 |
一、“人”的系统定位 |
二、人类学与设计人类学 |
三、受众人群的身心因素 |
四、社会弱势群体研究 |
第二节 “事”--人车出行系统 |
一、人车出行系统概述 |
二、人车出行系统分类 |
三、人车出行系统分析 |
四、未来人车出行愿景 |
第三节 “场”--城市街道空间 |
一、街道空间基本概述 |
二、街道空间分类研究 |
三、街道空间要素分析 |
四、未来街道空间形态 |
第四节 “物”--智慧城市家具 |
一、智慧城市家具概念界定 |
二、城市家具现代化理念剖析 |
三、智慧城市家具设计体系理论模型 |
第五节 造“境”--智慧城市家具设计体系应用研究 |
一、造“境”--未来城市美学研究 |
二、智慧城市家具设计体系应用模型 |
三、智慧城市家具设计体系策略研究 |
四、共享单车“智慧家具带”设计策略 |
五、智能集约化“智慧路灯杆”设计策略 |
六、无人共享化“智慧微枢纽”设计策略 |
第六章 智慧城市家具设计实践 |
第一节 智能自行车城市级分布式能源共享系统 |
一、公共自行车面临的困境 |
二、新型跨界系统破解困局 |
三、系统构成与要素建构 |
四、新型跨界系统研究展望 |
第二节 地埋式垃圾箱系统研究 |
一、需求分析与切入点 |
二、垃圾收运系统简析 |
三、基础调研与设计要素 |
四、具体方案设计实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表来源索引 |
专业能力展示 |
致谢 |
(8)基于互联网+的SD公司环卫管理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环卫相关概念 |
2.1.1 环卫内涵 |
2.1.2 环卫管理概念 |
2.1.3 环卫信息化管理 |
2.2 环卫管理相关理论 |
2.2.1 政府失灵理论 |
2.2.2 市场失灵理论 |
2.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4 精细化管理理论 |
第三章 环卫行业现状与存在问题 |
3.1 环卫行业发展现状 |
3.1.1 环卫发展阶段 |
3.1.2 环卫行业特点 |
3.1.3 行业发展趋势 |
3.2 环卫行业现存问题 |
3.2.1 人员保障不足 |
3.2.2 机械化程度低 |
3.2.3 村镇环卫严峻 |
3.2.4 运营管理粗放 |
第四章 SD公司环卫管理解决思路与措施 |
4.1 SD公司发展历程 |
4.1.1 发展历程 |
4.1.2 环卫理念 |
4.2 环卫管理解决思路 |
4.2.1 业务现状 |
4.2.2 解决思路 |
4.3 环卫管理解决措施 |
4.3.1 信息化管理系统 |
4.3.2 环卫云平台 |
4.3.3 智能终端设备 |
第五章 SD公司环卫信息化管理与应用 |
5.1 环卫信息化管理 |
5.1.1 人员信息化 |
5.1.2 车辆信息化 |
5.1.3 设施设备信息化 |
5.2 环卫信息化实际应用 |
5.2.1 系统应用效果 |
5.2.2 蚌埠项目应用 |
5.2.3 其他项目应用 |
5.3 环卫信息化应用价值 |
5.3.1 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
5.3.2 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城市交通低碳发展策略及环境效益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应对气候变化亟需低碳发展 |
1.1.2 发展低碳交通任重道远 |
1.1.3 发展低碳交通需要科学的环境效益评估方法和政策措施 |
1.1.4 “互联网+”大数据为城市交通低碳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充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引言 |
2.2 交通低碳发展策略及环境效益评估文献计量分析 |
2.3 低碳交通措施的政策发展趋势 |
2.3.1 规避策略 |
2.3.2 转变策略 |
2.3.3 改进策略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规避策略:城市街区规模对于路网出行效率影响及环境效益评估研究 |
3.1 引言 |
3.2 最短路径模型及环境效益评估方法 |
3.2.1 反事实分析 |
3.2.2 流量建模和算法 |
3.2.3 车辆燃料生命周期分析 |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4.1 流量分配 |
3.4.2 交通拥堵情况 |
3.4.3 车辆行驶里程及行程时间 |
3.4.4 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物排放 |
3.5 主要结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转变策略:共享出行的环境效益评估及对用户购车行为的影响研究 |
4.1 引言 |
4.1.1 新兴交通出行方式的快速发展 |
4.1.2 共享出行的环境效益亟待评估和核算 |
4.1.3 共享移动性或将影响消费者购车行为 |
4.2 共享出行的区域差异及环境效益评估 |
4.2.1 环境效益评估模型 |
4.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4.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3 考虑共享移动性的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选择行为研究 |
4.3.1 消费者行为选择模型 |
4.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4.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4.4.1 本章结论 |
4.4.2 政策建议 |
第5章 改进策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水平及环境效益评价研究 |
5.1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
5.1.1 保有量规模 |
5.1.2 销量和市场份额 |
5.1.3 市场驱动力 |
5.2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 |
5.2.1 各国发展目标与扶持政策 |
5.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2.3 主客观权重相结合的评价模型 |
5.2.4 数据来源 |
5.2.5 实证分析 |
5.3 新能源汽车的环境效益评价 |
5.3.1 数据来源 |
5.3.2 节能减排影响因素分析 |
5.3.3 节能减排效果及潜力预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5.4.1 主要结论 |
5.4.2 政策建议 |
结论 |
主要工作和结论 |
主要创新点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乌鲁木齐市环卫作业车辆监管指挥系统的开发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系统主要技术及需求分析 |
2.1 系统主要技术 |
2.1.1 谷歌地图API技术 |
2.1.2 ASP.NET技术 |
2.1.3 GPS技术 |
2.1.4 GIS技术 |
2.2 系统相关需求分析 |
2.2.1 功能需求分析 |
2.2.2 性能需求分析 |
2.2.3 可靠性需求分析 |
2.2.4 安全性需求分析 |
2.2.5 可维护性需求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乌市环卫作业车辆监管指挥系统的开发设计 |
3.1 环卫作业车辆监督指挥系统开发环境分析 |
3.1.1 整体架构 |
3.1.2 开发平台及语言 |
3.1.3 数据库选择 |
3.2 环卫作业车辆监督指挥系统具体设计流程 |
3.2.1 总体功能设计 |
3.2.2 地图展示功能设计 |
3.2.3 通信系统设计 |
3.2.4 车辆监控设计 |
3.2.5 后台数据管理模块设计 |
3.2.6 前台与后台协调设计 |
3.3 环卫作业车辆监督指挥系统具体实现方法 |
3.3.1 地图展示功能实现路径 |
3.3.2 通信系统功能实现路径 |
3.3.3 车辆监控系统实现路径 |
3.3.4 后台数据管理模块实现路径 |
3.3.5 关键地图脚本功能具体实现路径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乌市环卫作业车辆监管指挥系统仿真实验及应用分析 |
4.1 仿真试验 |
4.1.1 仿真环境分析 |
4.1.2 仿真测试 |
4.1.3 仿真测试结果分析 |
4.2 实际应用 |
4.2.1 实际应用环境 |
4.2.2 系统功能应用 |
4.2.3 应用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国内城市环卫车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感性工学的抑尘喷雾车造型设计研究[D]. 姜楠. 燕山大学, 2020(01)
- [2]政府购买服务绩效研究 ——以P县环卫市场化项目为例[D]. 张昊.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3]中国生活垃圾分类产业的经济学分析[D]. 尉薛菲.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4]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评价与规划策略研究[D]. 李星汐.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5]事转企背景下东城环卫中心发展战略的研究[D]. 宋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6]河北省农村地区环卫体系规划研究[D]. 李娇娜.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7]基于未来智慧城市愿景的城市家具设计研究[D]. 周波.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1)
- [8]基于互联网+的SD公司环卫管理案例研究[D]. 张新建.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 [9]城市交通低碳发展策略及环境效益评估研究[D]. 马也.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6)
- [10]乌鲁木齐市环卫作业车辆监管指挥系统的开发应用[D]. 卢雯娟.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