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进新课程——对 Go for it(新目标七年级用)教学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利利[1](2020)在《初中英语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教育信息化和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数字投影仪,实现了普通班级的网络化多媒体教学,因此,网络中的英语教学逐渐成为英语教学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很多英语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大部分为专业研究机构研发,这样就和日常课堂教学应用结合不紧密。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英语网络课程教学资源陈旧、匮乏问题。随着英语网络教研的发展,大量英语网络教育资源比较分散,在教育教学应用中也存在整合、归类等问题。本选题就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网络信息环境下初中英语教学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即初中英语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存在状况及开发利用进行的研究。从新课程改革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网络时代的传播理论出发,利用问卷调查和方法的方法,以邯郸10所初中为研究对象,从网络课程的认知、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态度以及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三个层面调查分析了邯郸市与英语相关的网络资源主要是利用情况。汇总了当前邯郸10所初中英语网络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且针对性的提出针对性的完善对策和建议。强调应该提高教师的英语网络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开展教育信息化培训,转变师生观念。在对网络教学资源的态度方面,应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完善学校激励体系,转变教师对网络课堂的态度,并且鼓励教师开发、建立自己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构建创建适合本校教师的英语学科平台。在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利用方面,应该重视网络课程内容建设,梳理精品课程,完善互动教学设计,提高网络课程资源利用水平,进一步加强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网络资源开发能力,完善完善网络课堂教学资源应用的软硬件环境。
刘小敬[2](2018)在《初中英语教师使用《新目标》教材情况的调查研究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视角》文中提出本文研究的是初中英语教师《新目标》教材的使用情况,由于该套教材是根据2011年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下面简称新课标)重新编写的于2012年秋投入使用并与2015年6月5本教材全部使用完毕,所以要研究教师的《新目标》教材的使用情况就必须结合新课标一并来研究。教材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针对某一特定学习者或群体编写的,不可能完全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并且其最终命运掌握在其使用者——教师手中。新课标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师通过使用教科书进行教学。面对新教材,教师是否深入理解分析新课程标准并基于新课标的指导来使用该套新教材进行教学?因此,对该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了解该教材的特点、教师如何使用教材以及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教材编写部门完善教材和教师更有效地使用该套新教材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本论文的主要研究问题是:(1)初中英语教师新教材使用情况如何?(2)初中英语教师对新课标的了解情况如何?(3)教师新教材使用情况与教师对新课标了解情况的关系如何?本研究以200位来自江西省赣州市城区和农村的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基于新课标使用《新目标》教材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初中英语教师很少基于新课标来使用《新目标》教材,少部分年轻教师和城区教师会基于新课标使用该套教材,但大部分老教师是依据以前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来使用该套《新目标》教材;其次,初中英语教师对新课标并不熟悉,并未真正理解新课标的内涵和指导思想且忽视新课标指导教学的重要性,来自农村的教龄较长的教师在这一方面显得尤为突出;最后,教师新教材使用情况与教师新课标了解情况有正相关关系。
俞明娟[3](2014)在《创设课堂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激活学生思维实践探究》文中认为通过对目前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现状及其原因分析,提出了创设课堂问题情境的四大策略,即创设多样化提问情境;创造和谐"问题"环境;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授导多向思维方法等,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活跃课堂,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从而真正体现"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金莹艳[4](2014)在《农村初中英语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浙江省温岭市滨海中学为例》文中认为笔者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乡镇中学,就英语这门学科,由于该校的生源比较复杂,学生在刚进入初中时的英语水平差别较大,英语总体水平欠佳。进入初中后,由于不同学生在英语学科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的不同,同一班内学生英语学业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就更明显。因此,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就很难照顾到班里的所有学生。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了试图解决这一矛盾,笔者对自己所任教的两个班级进行了英语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以及国内外分层教学的发展。第二部分主要对分层教学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阐明了分层教学方法的主要理论依据。第三部分是本实践研究的重点部分,在该部分,笔者介绍了该实验的设计,实验的方案以及实验的原则等,并对该实验的组织过程进行了重点阐述,特别是在教学分层部分,笔者通过实际的教学案例对教材中每个单元内的基本语言内容模块、听力理解模块、阅读教学模块以及写作指导模块这四个模块的分层教学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突出了英语分层教学方法的实际可操作性。第四部分主要是对在研究过程中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这里的数据分析包括调查问卷分析、成绩分析以及个案分析,数据显示,英语分层教学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班上全体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全班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能够总体上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业成绩,逐渐缩少学生间英语水平的差异,促进班上每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第五部分是对实践研究的总结,同时也指出了研究中的一些不足,并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展望。通过本次实践研究,笔者对于英语分层教学模式有了更好的了解和更深入的认识,并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本研究能够为同行们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使同行们对英语分层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更全面和更多角度的研究,从而提高同类乡镇中学的英语教学质量。
孙寅[5](2013)在《初中英语语法知识输入分析》文中认为语法教学历来都是外语教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新课程标准的影响下,交际法成为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主流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强调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虽然师生关系越来越融洽,课堂氛围也变得热烈起来,但是语法教学受到了淡化。教师不讲授语法知识,学生很难掌握语法规则,这就直接导致了许多初中生对英语中的基本句型和语法知识掌握不牢,进而影响他们使用准确得体的英语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针对这一现状,本研究选取山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部分学生和英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问卷法、测试法、访谈法、教材分析法、课堂观察法来收集与统计。结合现行初中英语教材,本研究调查分析初中生英语语法学习情况以及学生英语语法能力与其英语整体能力之间的关系,以了解语法学习及习得在初中生英语学习中的地位及作用,为初中英语教学及语法教学提供借鉴,以期为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数据参考,从而为研究中国学生英语习得状况提供新的线索。本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四方面内容:(1)从总体上全面了解当前初中生英语语法知识学习及掌握的基本情况。(2)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分析初中生的英语语法能力与其英语整体能力的相关性。(3)从现行教材角度出发,分析现行英语教材中的语法知识分布情况及其对语法教学的影响。(4)从教师角度出发,概括课堂英语教学中教师所使用的语法知识输入方式及其对语法教学的影响。通过对学生的语法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的语法教学情况的调查,结合现行教材中语法知识输入情况的探索,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发现:(1)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都一致认为语法教学和语法学习对掌握英语具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2)现行教材《英语新目标》的优点是实用性强,强调语言的意念功能,但是语法的安排基本上都是隐性的,缺乏系统性。这种输入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法学习的效果。(3)学生接受语法知识输入与其学习语法知识的情感因素有很大关系。(4)初中生的英语语法能力与其英语整体能力呈显着正相关。(5)教师在教授语法项目时,注重给予学生一定量的可理解性输入,同时也开始关注准确的语言输出。本研究的结论对目前初中阶段英语语法的学习和教学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分别从英语教师、在校初中生以及现行教材的角度探讨语法知识输入在整个初中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是否得到肯定,为今后的语法教学问题的创新及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数据参考。
刘建男[6](2012)在《承德市上板城初中英语课“生活化教学”探索》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以承德市上板城初中(以下简称为承上初中)为个案,运用文献法、个案法、观察法、访谈法,对承上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进行“生活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探讨初中英语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实施原则与方法,为促进初中英语生活化的深入发展提供可操作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论文具体分为六部分:绪论,介绍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梳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说明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一章承上初中英语课“生活化教学”建构的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我国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和美国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及其它相关理论。第二章承上初中英语课“生活化教学”设计思路。生活化教学体现人文关怀,教学过程就是完成各种活动任务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任务的体验与探究中获取知识,真正实现教学与生活体验相结合。第三章承上初中“英语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初中英语课课堂教学生活化主要包含六层意义:①教学目标生活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地是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能力和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②教学环境生活化。即营造生活化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③教学内容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④教学模式生活化。即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来开展“英语生活化教学”。⑤学习方式灵活化。即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快乐的学习,并且在学到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⑥教学评价多样化。建立激励发展的评价策略,构建多样化评价体系。第四章承上初中英语课“生活化教学”实施成效。结语,包括研究的结论、研究的不足与展望。承上初中英语课生活化教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以便其他各学科都进行更有效的生活化教育。
金海玉[7](2011)在《中小学英语教材中语言知识体系的衔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英语作为外语的中国,英语教材是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输入来源。教材是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教学大纲确定的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英语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的基础,英语语言知识体系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话题及功能。就中小学阶段而言,小学英语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基础,中学英语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深入与扩展,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研究中小学英语教材中语言知识体系的衔接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归纳整理国内外大量文献,并对中小学英语教材的比较与分析,得出中小学英语教学不衔接原因之一是教材原因。本研究以中小学英语教材中语言知识体系为切入点,分析中小学教材中的分布。然后以课程标准、语言学、心理学的理论为依据研究语言知识体系衔接合理与否。通过对中小学英语教材中语言知识分布,从新课程目标分级的角度分析,中小学英语教材中语言知识的难度梯度不明显,重复的内容较多。基于外语交际理论、输入输出假设、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为依据对中小学英语教材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从教材语言知识的交际性、兴趣性等角度分析时中小学英语教材中的语言知识的衔接较合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论述了研究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教材编写原则及理论依据。首先解读教材编写原则,其次陈述理论依据,最后陈述中小学英语教材知识体系。第三部分是教材中语言知识体系分布。本研究指出知识体系要素及其相关性并介绍教材中知识体系分布情况。第四部分是本研究的核心部分。从课程标准、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指出衔接合理与不合理。最后为本文的结束语部分,作者指出中小学英语教材衔接问题的原因及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宋翠丽[8](2011)在《农村学校英语教材的研究 ——基于永年县《新目标》教材的使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效能的主要因素之一。评价教材优异的标准多种多样,而能否满足学习者需求是主要评价标准之一。目前对于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的研究,多数进行理论分析;在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方面也主要是研究教材适用性,而从农村学生需求的角度进行分析的人很少。因此,作者从农村学生需求的角度分析了初中英语教材《新目标》在永年县的农村学校的适用性。本文以需求分析、教材评价和克拉申的输入假说理论为指导,选取了来自永年县三所学校的七年级的200名学生及20名英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如下:1.当地学生对《新目标》教材的需求是什么?2.当地教师对《新目标》教材的反馈是什么?3.新目标英语教材Go for it!的内部评价如何?4.该教材多大程度上能满足当地学生的需求?5.在《新目标》教材的二度开发和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方面,这篇论文对当地教师有何启示?作者对前三个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三个角度入手:英语课程标准,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英语课程标准包括教育部颁发的英语课程分级目标结构图;宏观分析包括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微观分析主要从教学的五维目标进行: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用文本分析法和SPSS18.0来分析研究数据,研究结果如下:1.当地师生的需求;2.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与当地学生的需求的差距;3.对当地教师的启示。研究结果表明初中英语教材《新目标》在永年县的英语教学中并不适用。例如,每个单元的任务活动量太大,学生无法完成;词汇量大、难;缺少语音任务教学;教材内容不适合当地学生;教材里的图片在当地不具备真实性。本研究为当地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以下启示:1.如何对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进行二度开发,以满足当地学生的需求。2.如何提高当地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信念以提高教学效果。
王立忠[9](2010)在《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研究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范本》文中认为改革开放30年间,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国教育事业获得了跨越式发展,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国民素质显着提高,教育公平制度建设不断加强。30年的教育发展,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学校教育中,教科书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基本依据和主要媒介,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实施的载体,是国家意志、民族精神、文化传统和学科发展水平的体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手段。30年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也经历了恢复和重建、改革和创新、调整和深化几个发展阶段。因此,通过历史的考察、文本的分析、现状的审视、理性的论证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发展历程、阶段特征和流变趋势,对于深刻认识我国基础教育外语课程的本质、践行外语教育新理念、优化外语课程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和逻辑论证的方法,以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影响广泛而持久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为对象,从出台背景、教育理念、教育政策及教科书文本等方面予以分析和评论,对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历程进行了全景式的探讨,弥补了以往英语教科书研究拘泥于某个版次或某个学段的不足,提升了外语教科书研究的层次,并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外语教科书研究的方法。论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引论,对选题的缘由和研究的意义作了说明,对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作了综述,对研究的性质、方法及思路作了交代;同时,依据相关文献及目前的研究成果对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及相关概念予以界定,对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阶段作了划分:第一代:统编教科书(1978年—1990年);第二代:中外合编教科书(1988年—2000年);第三代:新课程教科书(2000年—)。第二、三、四章为论文的核心部分,每一章对应一个阶段,循以下思路展开研究:首先,分析教科书的出台背景、当时主导性的教育理念、所依据的纲领性文件(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其次,对教科书的编制及颁行过程、出版单位等进行回顾,为后续的分析、评论作了铺垫;再次,运用文本分析法,从理论基础、结构体系、语篇、语言知识及语言能力五个维度对教科书进行有详有略的分析和评论,并提出了个人的一些看法。第五章,从总体上对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成就予以概括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予以反思或探讨,并对发展趋势或应然图景作了展望。结语则对本研究的欠缺和不足作了反省,同时也为自己后续的研究设定了更高的目标。
宋琳霞[10](2010)在《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JEFC和Goforit!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英语是进行国际交往以及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工具,中学阶段是为未来发展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因而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育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教材是课程的核心,教材决定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教材分析和评估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教材进行分析和评价,以了解该教材的优缺点,了解它能否适应教学的需要,从而为选择和使用教材提供指导。本研究选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的JEFC和2006年版的Go for it!两套初中英语教材作为比较的对象,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检索,在了解国内外关于教材比较的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比较法、分析法对两套教材在编写体系、内容选择、栏目设计、插图等方面进行了表层结构的比较分析;同时,对教材的深层结构包括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方面也做了系统的比较分析。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人教版两套英语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了问卷和访谈调查研究,通过这种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总结了两套教材的一些优势和不足。以便帮助教师更好的认识和使用新教材,在教学中能够灵活的整合教材,从而让学生打好英语基础,实现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要求。最后,结合教材比较和调查的情况,就英语教材的改进和使用,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和看法。研究结果显示:JEFC在表层结构方面,多数老师对教材的编排体系评价较高,认为教材的编排体系更加系统化,符合科知识的逻辑顺序,有一定的循环。在深层结构方面,教师对语言知识方面比较赞同,认为这套教材语音、词汇、语法编排系统,注重对学生语言知识的培养。Go for it!在表层结构方面,多数教师对教材的题材内容、栏目设置和插图都比较满意,但在教材编写体系方面略显欠缺。深层结构方面,教师普遍认为语篇体现了对学生情感教育、文化意识的培养;教师对语言技能总体上认同度比较高。相对而言,对语言知识方面评价较低。本研究共有四章。第一章概述了国内外英语教材的研究现状,包括教材的定义、教材的结构和教材的评估。第二章是JEFC和Go for it!教材结构的文本比较分析,从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对教材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比较和分析。第三章通过问卷与访谈的研究方法,对JEFC和Go for it!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教材的实际使用情况。第四章根据文本分析和调查结果,提出了教材编写的建议。希望本论文能够为教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考,使教材的编写更符中学生外语的学习,让教材更好的得到使用,以促进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的发展。
二、走进新课程——对 Go for it(新目标七年级用)教学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进新课程——对 Go for it(新目标七年级用)教学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英语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相关文献分析 |
1.3.2 国外相关文献分析 |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4.1 研究的目标 |
1.4.2 研究的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问卷调查法 |
1.5.2 访谈法 |
1.5.3 文献分析法 |
1.6 核心概念界定 |
1.6.1 初中 |
1.6.2 网络课程 |
1.6.3 教学资源 |
1.7 课题的创新点 |
第二章 英语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依据与基本类型 |
2.1 理论基础 |
2.1.1 课程开发理论 |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1.3 网络时代的传播理论 |
2.2 英语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基本类型 |
2.2.1 英语听力网络教学资源 |
2.2.2 英语口语网络教学资源 |
2.2.3 英语阅读网络教学资源 |
2.2.4 英语写作网络教学资源 |
第三章 英语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利用现状调查 |
3.1 初期调查 |
3.2 调研设计 |
3.2.1 问卷设计 |
3.2.2 问卷试测 |
3.2.3 正式问卷 |
3.2.4 访谈设计 |
3.2.5 调查实施 |
3.3 学生层面调查结果分析 |
3.3.1 学生对网络课程的认知方面 |
3.3.2 学生对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态度方面 |
3.3.3 学生利用英语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状况 |
3.4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4.1 教师对网络课程的认知现状 |
3.4.2 教师对网络课程教学资源态度现状 |
3.4.3 教师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3.4.3.1 教师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利用现状 |
3.4.3.2 教师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建设现状 |
第四章 英语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英语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
4.1.1 师生对网络课程教学资源认识不到位 |
4.1.2 师生对网络课程教学资源态度不够积极 |
4.1.3 师生对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 |
4.2 英语网络资源利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传统教育体制制约了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 |
4.2.2 师生的网络信息素养不高 |
4.2.3 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局限影响了其利用效果 |
第五章 英语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措施 |
5.1 提高教师的英语网络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 |
5.1.1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
5.1.2 开展教育信息化培训,转变师生观念 |
5.1.3 鼓励广大一线教师开展网络课教学实践 |
5.2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转变教师对网络资源的态度 |
5.2.1 完善学校激励体系,转变教师对网络课堂的态度 |
5.2.2 鼓励教师开发、建立自己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 |
5.2.3 创建适合本校教师的英语学科平台 |
5.3 提升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利用效果 |
5.3.1 重视网络课程内容建设,梳理精品课程 |
5.3.2 完善互动教学设计,提高网络课程资源利用水平 |
5.3.3 加强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网络资源开发能力 |
5.3.4 完善网络课堂教学资源应用的软硬件环境 |
5.3.5 学生利用英语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途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发表 |
(2)初中英语教师使用《新目标》教材情况的调查研究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中文摘要 |
Chapter1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 |
1.2 Aim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Chapter2 Literature Review |
2.1 English Textbook |
2.1.1 Definitions of English Textbook and Textbook Usage |
2.1.2 Roles and Functions of English Textbook |
2.2 The National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 |
2.2.1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ional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and English Textbook |
2.2.2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ational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and the Syllabus |
2.3 Related Theories on English Textbooks |
2.3.1 Input Hypothesis |
2.3.2 Constructivism |
2.3.3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
2.4 Previous Studies on Textbooks and the National English CurriculumStandard |
2.4.1 Relevant Studies Abroad |
2.4.2 Relevant Studies at Home |
2.4.3 Summary on Previous Studies |
Chapter3 Textual Analysis of“Go for it”Textbooks |
3.1 Compiling Background of“Go for it” |
3.2 Compiling Principle of“Go for it” |
3.3 Compiling Characteristic of“Go for it” |
3.4 Structure System of“Go for it” |
Chapter4 Research Methodology |
4.1 Research Questions |
4.2 Research Subjects |
4.3 Research Instruments |
4.3.1 Documentary Study |
4.3.2 Questionnaire Survey |
4.3.3 Interview |
4.4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
Chapter5 Results and Discussion |
5.1 Analysis of two Questionnaires |
5.1.1 Frequency Analysis of Teachers’Basic Personal Information |
5.1.2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the Dimensions in Two Questionnaires |
5.1.3 Difference Analysis of Teachers’Personal Information in TwoQuestionnaires |
5.1.4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Dimensions of the TwoQuestionnaires |
5.2 Teachers’Interview Analysis |
Chapter6 Conclusion and Implications |
6.1 Major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
6.2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of this Research |
6.2.1 For the Textbook Compiling Department |
6.2.2 For the Teachers |
6.2.3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or School) |
6.3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 and Outlook for Future Research |
References |
Appendix Ⅰ |
Appendix Ⅱ |
Appendix Ⅲ |
(3)创设课堂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激活学生思维实践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
二、目前初中英语课堂存在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三、“创设课堂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 |
1.创设多样情境, 促发“提问”欲望 |
(1) 音乐入境, 开启问题闸门 |
(2) 创设生生互动环节, 持续问题思维状态 |
(3) 层层推进启发提问, 助推学生问题思维 |
2.创造和谐“问题”环境, 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
(1) 情景刺激反应, 诱发思维行为 |
(2) 创造宽松环境, 培育思维行为 |
(3) 设计讨论话题, 强化思维训练 |
(4) 结合生活话题, 培养学生的思维行为 |
3.拓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
(1) 学会携带问题预习, 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
(2) 巧设生活问题, 挑战学习能力 |
(3) 类比联想, 酝酿问题, 新旧知识达到有机整合 |
(4) 拓展思维空间, 持续学习热情 |
4.授导开放性思维方法, 滋养创新思维能力 |
四、实践的成效与反思 |
1.实践后的成效 |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
(2) 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 重燃学困生学习热情 |
(3) 促进学生间小组合作学习, 充分凸显“学为中心”教学理念 |
(4) 重视课堂问题设计, 助推师生共同成长 |
2.实践后的反思 |
(1) 问题设置要注意前后关联, 推陈出新 |
(2) 问题设置要注意抛砖引玉, 一石多浪 |
(4)农村初中英语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浙江省温岭市滨海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一) 问题提出 |
1、选题缘由 |
2、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 国内外分层教学研究概述 |
1、国外分层教学研究综述 |
2、国内分层教学研究综述 |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 分层教学的概念 |
(二) 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
1、孔子因材施教理论 |
2、巴班斯基教学教育最优化理论 |
3、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
4、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 |
第三章 农村初中英语分层教学实验 |
(一) 实验设计 |
1、研究的必要性 |
2、研究对象 |
3、教材选择 |
4、研究时间 |
5、研究工具 |
6、研究方案 |
(二) 实验实施过程中的原则 |
1、以学生为本原则 |
2、科学性原则 |
3、大稳定小调整原则 |
4、鼓励为主原则 |
5、实时检查原则 |
(三) 实验的组织过程 |
1、学生分层 |
2、教学分层 |
3、作业和评价分层 |
第四章 实验数据分析 |
(一) 调查问卷分析 |
(二) 成绩分析 |
(三) 个案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的基本总结 |
(一) 主要结论 |
(二) 研究局限与展望 |
1、研究局限 |
2、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5)初中英语语法知识输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英语语法知识在初中英语学习中的地位 |
1.1.2 初中英语语法知识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 |
1.3.1 语法 |
1.3.2 语法教学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主要教学法流派的语法教学观 |
2.1.1 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
2.1.2 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 |
2.1.3 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 |
2.1.4 直接法(Direct Method) |
2.1.5 自然法(Natural Approach) |
2.1.6 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 |
2.2 我国语法教学研究综述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3.1 参与者 |
3.2 研究问题 |
3.3 研究方法 |
3.3.1 调查问卷 |
3.3.2 英语语法能力测试 |
3.3.3 教材分析 |
3.3.4 访谈 |
3.3.5 课堂观察 |
3.4 研究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调查问卷回收及数据分析 |
4.1.1 学生对英语语法的总体认识 |
4.1.2 学生的情感态度对语法学习的影响 |
4.1.3 学生学习语法知识的方法策略及学习习惯 |
4.1.4 学生对课堂上教师讲授语法知识的评价 |
4.1.5 教师讲授语法知识后的效果 |
4.1.6 语法知识输入后依然存在的问题 |
4.2 英语语法能力测试试卷回收及数据分析 |
4.2.1 英语语法能力测试成绩统计结果分析 |
4.2.2 英语综合考试成绩统计结果分析 |
4.2.3 英语语法能力与其英语整体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
4.3 现行初中英语教材语法知识输入总量分布呈现分析 |
4.3.1 有关教材的相关概念界定 |
4.3.2 传统英语教材的特点 |
4.3.3 现行英语教材的特点 |
4.3.4 现行英语教材语法知识分布及输入总量 |
4.3.5 现行英语教材语法知识输入的主要特点 |
4.3.6 现行英语教材语法知识输入的不足之处 |
4.4 初中英语课堂语法知识输入总量分析 |
4.4.1 教师访谈情况分析 |
4.4.2 课堂观察记录分析 |
第五章 研究发现与教学建议 |
5.1 研究发现 |
5.2 启示及建议 |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承德市上板城初中英语课“生活化教学”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方法 |
(一) 文献法 |
(二) 个案法 |
(三) 观察法 |
(四) 访谈法 |
四、 相关概念 |
(一) 生活 |
(二) 生活化教学 |
(三) 初中英语生活化教学 |
第一章 承上初中英语课“生活化教学”建构的理论基础 |
一、 生活教育理论 |
二、 英语交际法原理 |
三、 英语新课标“生活化教学”理念 |
第二章 承上初中英语课“生活化教学”设计思路 |
一、 建立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
二、 设计任务型学习活动 |
三、 在体验与探究中获取知识 |
四、 在审视与欣赏中学习 |
五、 开发利用课外资源 |
第三章 承上初中“英语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 |
一、 教学目标生活化 |
二、 教学环境生活化 |
(一) 教室、办公室等标牌及校园标语双语化 |
(二) 布置富有英语气息的班级、校园环境 |
三、 教学内容生活化 |
(一) 教材内容生活化 |
(二) 阅读材料生活化 |
(三) 作业内容生活化 |
四、 教学模式生活化 |
(一) “任务型教学”的含义及特征 |
(二) 任务型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 |
五、 学习方式灵活化 |
(一) 自主学习 |
(二) 合作学习 |
(三) 探究学习 |
六、 教学评价多样化 |
(一) 课堂教学评价的设计思路 |
(二) 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 |
(三) 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
第四章 承上初中英语课“生活化教学”实施成效 |
一、 生活化英语教学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 |
(一) 学生有了更浓的学习英语的兴趣 |
(二) 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种英语活动 |
(三) 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
二、 生活化英语教学对学科教师产生的积极影响 |
(一) 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
(二) 增强了教师自身的科研意识,提高了科研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7)中小学英语教材中语言知识体系的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研究现状 |
第二章 英语教材编写原则与理论依据 |
2.1 教材编写原则 |
2.1.1 英语教材概念界定 |
2.1.2 教材编写的原则 |
2.2 教材编写理论依据 |
2.2.1 课程大纲与教材编写 |
2.2.2 语言学理论与教材编写 |
2.2.3 心理学理论与教材编写 |
2.3 中小学英语教材编写 |
2.3.1 中小学教材编写原则 |
2.3.2 中小学英语教材衔接的理论依据 |
第三章 中小学英语教材中语言知识分布 |
3.1 语言知识体系概述 |
3.2 中小学英语教材语言知识体系构成要素 |
3.2.1 语音知识 |
3.2.2 词汇知识 |
3.2.3 语法知识 |
3.2.4 话题与功能 |
3.3 中小学英语教材中语言知识体系分布特征 |
3.3.1 语音知识分布特征 |
3.3.2 词汇知识分布特征 |
3.3.3 语法知识分布特征 |
3.3.4 话题与功能分布特征 |
第四章 中小学英语教材语言知识体系衔接的分析 |
4.1 语言知识体系的衔接 |
4.2 语言知识体系衔接的理论依据 |
4.2.1 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的语言知识衔接 |
4.2.2 语言学理论为依据的语言知识衔接 |
4.2.3 心理学理论为依据的语言知识衔接 |
4.3 分析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8)农村学校英语教材的研究 ——基于永年县《新目标》教材的使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Abbreviations |
Lists of Figures and Tables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Research purpose |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 |
1.3.1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
1.3.2 Practical significance |
1.4 Layout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
2.1 Relevant concepts and factors |
2.1.1 Key terms |
2.1.2 The role of textbooks in language program |
2.1.3 Textbooks and students |
2.1.4 Textbooks and teachers |
2.2 Approaches to textbook evaluation |
2.2.1 Purposes of textbook evaluation |
2.2.2 Theories of English textbook adaptation |
2.3 Students’needs analysis (NA) |
2.3.1 Definition of needs analysis |
2.3.2 Categorization |
2.4 Krashen’s Input Hypothesis |
2.5 Relevant research abroad and in China |
2.5.1 Relevant research on textbook evaluation abroad |
2.5.2 Relevant research in China |
Chapter Three Research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
3.1 Research questions |
3.2 Participants |
3.3 Research instruments |
3.4 Data collection procedures |
Chapter Four Data Analysis |
4.1 Students’needs |
4.1.1 Students’macro-views on Go for it! and on teachers |
4.1.2 Students’micro-ideas on Go for it! |
4.2 Teachers’feedback |
4.2.1 Teachers’views on the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 |
4.2.2 Teachers’macro views on Go for it! |
4.2.3 Teachers’micro views on Go for it! |
4.3 Evaluation on Go for it! |
4.3.1 The overall analysis on Go for it! |
4.3.2 A case analysis on Unit 10 of Go for it! |
4.4 Analyzing Go for it! appropriateness from local students’needs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1.1 The needs of local students and teachers |
5.1.2 Gaps between Go for it! and the local teachers’and students’needs |
5.2 Implications for local teachers |
5.2.1 The adaptation of Go for it! |
5.2.2 Implications for improving local teachers’teaching skill and beliefs |
5.3 Limitations and further research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1 |
Appendix 2 |
Appendix 3 |
Appendix 4 |
Appendix 5 |
Appendix 6 |
附录7 |
附录8 |
(9)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研究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范本(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论域限定 |
一、研究缘起 |
二、论域界定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一、教材编制史及我国关于教材的理论研究 |
二、西方的外语课程组织及教科书理论 |
三、我国关于外语课程及教材的理论研究 |
四、国内外关于英语教材评价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一、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
第四节 改革开放30年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阶段划分 |
一、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的阶段特征 |
二、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三代"划分 |
第二章 第一代英语教科书:统编教科书(1978年—1990年) |
第一节 出台背景 |
一、新中国十七年的积累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
二、迷途之后的恢复,走上正轨的重建 |
第二节 第一代英语教学大纲和统编教科书 |
一、第—阶段制订的全日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 |
二、第一代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的出台 |
第三节 统编英语教科书文本分析 |
一、统编英语教科书的理论基础 |
二、统编英语教科书的结构体系 |
三、统编英语教科书的语篇分析 |
四、统编英语教科书的语言知识设计 |
五、统编英语教科书的语言能力培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第二代英语教科书:中外合编教科书(1988年—2000年) |
第一节 出台背景 |
一、教育体制改革的成就及教材建设的进展 |
二、改革开放形势下我国中小学外语教育研究的深化 |
第二节 第二代英语教学大纲和中外合编的教科书 |
一、义务教育初中和高中教学大纲的出台 |
二、中外合编英语教科书的编制 |
第三节 中外合编英语教科书文本分析 |
一、教科书版本及其理论基础 |
二、中外合编英语教科书的结构体系 |
三、中外合编英语教科书的语篇分析 |
四、中外合编英语教科书的语言知识设计 |
五、中外合编英语教科书的语言能力培养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第三代英语教科书:新课程教科书(2000年以来) |
第一节 出台背景 |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及进程 |
二、新课程改革中外语教育的发展 |
第二节 第三代英语课程标准及其指导下的教科书 |
一、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及其进步之处 |
二、新的英语教科书的编制 |
第三节 新课程标准英语教科书文本分析 |
一、新课程标准英语教科书编制概况及基本理念 |
二、新课程英语教科书的结构体系 |
三、新课程英语教科书的语篇分析 |
四、新课程英语教科书的语言知识设计 |
五、新课程英语教科书的语言能力培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反思与前瞻 |
第一节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成就 |
一、课程内容要素的变革及其特征 |
二、教科书建设取得的成就 |
三、英语教科书的理论基础得到加强 |
第二节 对我国当代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反思 |
一、关于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的语言学理论基础 |
二、关于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的内容选择 |
三、关于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的编排设计 |
第三节 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应然图景 |
一、强调内容选择标准的合理性 |
二、注重内容组织策略的和合 |
三、提倡教材编写出版的多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JEFC和Goforit!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写词列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文献综述 |
1.3.1 教材的定义 |
1.3.2 教材结构研究 |
1.3.3 教材评估研究 |
1.3.4 JEFC 和Go for it!的研究 |
1.4 研究的内容和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 JEFC 和 Go for it!教材结构的文本比较分析 |
2.1 JEFC 和Go for it!的比较依据 |
2.2 JEFC 和Go for it!的简介 |
2.3 JEFC 和Go for it!表层结构的比较 |
2.3.1 编写体系的比较 |
2.3.2 内容选择的比较 |
2.3.3 栏目设计的比较 |
2.3.4 插图的比较 |
2.4 JEFC 和Go for it!深层结构的比较 |
2.4.1 情感态度的比较 |
2.4.2 文化意识的比较 |
2.4.3 语言知识的比较 |
2.4.4 语言技能要素的比较 |
2.5 JEFC 和Go for it!教材比较研究的结果与讨论 |
3 JEFC 和 Go for it!使用情况的调查 |
3.1 调查对象 |
3.2 调查方法 |
3.3 调查结果及分析 |
3.3.1 调查结果 |
3.3.2 调查结果讨论 |
4 初中英语教材开发的策略 |
4.1 设计合理的编排体系 |
4.2 调整语言知识的编排 |
4.3 使用教材的指导建议 |
5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四、走进新课程——对 Go for it(新目标七年级用)教学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英语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D]. 张利利. 河北大学, 2020(08)
- [2]初中英语教师使用《新目标》教材情况的调查研究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视角[D]. 刘小敬. 赣南师范大学, 2018(01)
- [3]创设课堂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激活学生思维实践探究[J]. 俞明娟. 新课程(中学), 2014(05)
- [4]农村初中英语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浙江省温岭市滨海中学为例[D]. 金莹艳.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9)
- [5]初中英语语法知识输入分析[D]. 孙寅.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8)
- [6]承德市上板城初中英语课“生活化教学”探索[D]. 刘建男. 河北师范大学, 2012(04)
- [7]中小学英语教材中语言知识体系的衔接研究[D]. 金海玉. 延边大学, 2011(04)
- [8]农村学校英语教材的研究 ——基于永年县《新目标》教材的使用研究[D]. 宋翠丽. 上海师范大学, 2011(10)
- [9]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研究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范本[D]. 王立忠. 湖南师范大学, 2010(09)
- [10]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JEFC和Goforit!的比较研究[D]. 宋琳霞. 重庆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