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谈如何进行高中数学的总复习(论文文献综述)
蒋苏杰[1](2021)在《我国小学“统计与概率”教材内容的分析与比较 ——基于统计活动过程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
王溪[2](2021)在《基于“问题串”的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认为
王艺[3](2021)在《高中数学一轮复习阶段“椭圆”习题课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椭圆作为圆锥曲线的重要内容,将数与形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通过对椭圆的学习能够加深其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培养数学核心素养。习题课作为高中数学的重要课型之一,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高中的总复习阶段是学生对数学知识查漏补缺、深化理解,全面发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能力的关键时期。但目前,针对椭圆的教学研究大多集中于椭圆知识的新授课教学或某一节习题课的教学设计研究。因此,本文将尝试针对高中数学一轮复习阶段“椭圆”习题课的教学进行研究。本研究以波利亚解题、建构主义学习观等教育教学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椭圆问题的常见类型、常运用的思想方法作细致分析,并制定出高中一轮复习阶段“椭圆”习题课的教学目标。为了更有针对性地研究高中一轮复习阶段“椭圆”习题课的教学,本研究选取课堂观察以及问卷和访谈的调查方法了解教学现状,并发现目前的教学有以下特点:一是习题选择重模式化。二是教学内容重解题技巧。三是教学活动重习题解决。针对教学现状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对椭圆题目的研究以及教育教学理论依据,提出优化高中一轮复习阶段“椭圆”习题课的教学策略。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习题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主线。其次,要注重椭圆习题中数学思想方法的融会贯通。通过在习题课上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明确与运用,加深学生对椭圆中思想方法网络的认识。最后,要从帮助学生学会解题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活动。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经历层层递进的解题环节,帮助学生突破椭圆学习的瓶颈期,强化解题时元认知监控技能,提升数学能力。根据上述教学策略,对高中一轮复习阶段“椭圆”习题课的内容提供了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并简单实践,以验证本研究提出的教学策略对提高习题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希望这项研究能够让教师在设计高中一轮复习阶段“椭圆”习题课时有所参考,为开展高效的习题课教学提供帮助。
乌日罕[4](2021)在《培养数学直观想象素养的教学研究 ——以初中“一元二次方程”内容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直观想象是我国数学学科的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它是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的手段,也是数学抽象、数学推理、数学建模的思维基础。数学直观不仅有几何直观,还有代数直观。目前对数学直观的培养研究主要以几何直观为主,代数直观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以“一元二次方程”内容为例从代数直观的角度培养学生数学直观想象素养的教学,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卷调查法、访谈法、比较研究法。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直观是一种判断能力,是凭借专业的直觉对事物作出直接的判断。数学直观是对数学对象(结构及其关系)未经演绎推理迅速直接把握的一种判断能力。几何直观是以几何内容为切入点,未经演绎推理对几何元素的位置和数量关系或概念相关性质、规律、范围、方法等迅速直接把握的一种判断能力。代数直观主要是以代数内容为切入点,未经演绎推理对代数运算结果或概念相关性质、规律、范围、方法等迅速直接把握的一种判断能力。几何直观与代数直观是相互联系的。(2)通过培养代数直观的教学现状调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不同办校层次的学生在代数直观水平上存在差异;(2)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根、解法的选择等方面的直观水平有待提高;(3)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相对差;(4)教师对培养直观想象素养的重视度有待提高;(5)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审题技巧的讲授;(6)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较少涉及教科书以外内容。(3)培养初中代数直观的教学策略:(1)从横向纵向入手,加深概念理解;(2)丰富实践活动,积累基本活动经验;(3)加强归纳反思,提升思维能力;(4)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4)教学案例的成效:(1)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明显提升;(2)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记忆、视域、数形分离的惯性思维得到了一定的改善;(3)学生对题型的洞察能力、解法的选择能力、整体把握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夏丹丹[5](2020)在《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教材课后习题使用现状研究》文中提出教材是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领域的重要要素,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主要工具。教材课后习题作为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由许多课程专家、教育教学研究者以及一线教师经过反复商榷命制,每一道课后习题都汇聚着编写者的教育理念与意义。正确使用小学数学教材课后习题对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能力、思维能力的提升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教材范本,教材课后习题的编写遵循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具有科学性、基础性与适用性等特点。但根据已有研究发现,教师与学生对数学教材课后习题的使用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使教材课后习题不能发挥出价值与功能,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与探究。因此,本文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教材课后习题的特征与使用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问卷调查等方法,重点研究了三个具体的问题:(1)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教材课后习题在数量、类型及功能等方面有怎样的特征?(2)教师和学生对课后习题的重视程度、对课后习题功能的认知、对课后习题的使用情况是怎样的?(3)教师与学生在使用课后习题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研究结果如下:(1)教材课后习题的数量适当且分布均匀;教材课后习题的类型多种多样,其中传统题型的比重最大;数学教材课后习题具有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升思维能力、诊断反馈的功能。(2)教师与学生对教材课后习题的重视程度都有待提高;教师与学生对教材课后习题功能的认知度较高;教师与学生对教材课后习题的使用都存在较多的问题。(3)存在的问题:教师方面,教师对教材课后习题的使用率偏低、运用状况较差、使用模式单一;学生方面,学生不重视课后习题的价值、使用课后习题功利化倾向明显、使用状况较差。通过对教材课后习题与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可得出: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教材课后习题具有题量适当、难度具有层次性、习题类型丰富、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与运算能力等特征;教师与学生没有正确合理地使用教材课后习题,使教材课后习题失去了价值与功能。根据教师与学生使用教材课后习题时存在的问题,建议教师与学生使用教材课后习题时:教师方面,教师应提高使用教材课后习题的积极性与创新性,拓展课后习题使用的开放性;学生方面,学生应正确认识课后习题的重要性,跳出功利思维,提高课后习题使用效率。
单庄[6](2020)在《人教A版与香港培生版高中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 ——以“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为例》文中认为本研究选取大陆普通高中人教A版教材和香港培生版教材,以“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内容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比较法和访谈法,分别对两版教材“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内容从课标要求、教材结构、内容难度、概念和性质的呈现以及例习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得到了以下结论:标准要求:两版教材的课程基本理念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不同的是在课程目标上,人教A版教材更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培生版则更注重对知识的理解。教材结构:相同的是两版教材都包含章头、节、小结和复习题四个基础栏目,并且在编排顺序上,遵守先指数后对数的顺序。不同的是培生版教材的栏目类型更加丰富,比如培生版教材共设置了7个旁栏,人教A版只有2个。另外,培生版教材在知识的划分上要更为细致,知识点的覆盖面更广。内容难度:培生版教材在课程时间和课程广度上要大于人教A版,但是在课程深度上,要低于人教A版。综合来看,人教A版教材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内容的难度要稍大于培生版教材。概念和性质的呈现形式:相同的是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引入上,两版教材都注重数学知识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在函数性质的内容上,都包含定点、单调性、定义域和值域的结论。不同的是在函数概念的引入方式上,人教A版教材以实际生活为例引出函数概念,而培生版则直接给出定义;在函数性质内容上,培生版教材比人教A版教材多总结了一些性质。例题比较:在例题解题过程方面,相同的是两版教材都给出了示范的解题过程,不同的是培生版教材将解题过程中用到的公式或概念在对应的步骤旁以蓝色字体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在例题难度方面,根据数学题综合难度模型,分析得出在“推理”因素和“数学认知”因素上,人教A版要明显高于培生版;在“知识综合”、“背景”和“运算”因素上,两版教材几乎没有差别。综合来看,人教A版的例题难度要略大于培生版教材的例题难度。习题比较:相同的是两版教材的习题设置都有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之分。不同的是培生版教材在习题数量上远远超出人教A版教材,在习题类型上也更加丰富。根据比较结果,指出人教A版教材可以借鉴的几个具体方面以及教师在教学中值得关注的几个方面。教材方面:1、丰富版面设计;2、加强数学文化的渗透;3、扩充栏目设置;4、增加习题类型。教学方面:1、加强学生的作图识图能力;2、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3、加强函数概念的理解;4、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巩固知识;5、注重培养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
侯彦[7](2019)在《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研究 ——基于山西省长治市屯留第五中学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是历史教师帮助初中生在学习三年历史的基础上,集中复习,归纳学习成果,是打赢中考的关键一役。因此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掌舵人。论文从中考历史考试要求着手,研究当前山西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的现状,找出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现状的调查论证,寻找更优的解决方法。论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研究法,结合国内历史教师、历史学者等人的研究成果,对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中考学子做关于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针对性的调查,发现了历史教学中考中复习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教师越俎代庖,导致学生过于依赖教师、部分历史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形成课下复习习惯、以题海战术代替总复习策略归纳、部分历史教师缺乏指导备考经验、复习时间短,内容多等;分析了出现问题的原因,即:部分教师教学观念未更新、历史学科教学考试不被重视、学校注重分数,忽略过程、部分历史教师自身综合能力不足、部分历史教师忽视总复习方法的总结归纳等;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作为专业的历史教师必须提高对总复习的整体设计与指导、历史教师要多维度指导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总复习、采用灵活多样的复习方法、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形成养成性学习习惯等。教师要认清楚中考历史总复习的课堂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站在专业的角度帮助学生进行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课堂的主体,希望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索空间,充足的复习时间,使学生在历史中考总复习过程中坚持唯物史观,通过对史料实证的学习,增强历史理解的能力,达到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的培养。
林芳[8](2019)在《培养数学运算素养的微专题设计研究 ——以圆锥曲线的复习课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基本思想的核心要素可概括为抽象、推理、模型,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对应着抽象,逻辑推理与数学运算体现着推理,数学建模及数据分析反映了模型,因此这六个被确定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其中数学运算作为一大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可见它的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培养数学运算素养自然而然也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面对学生运算能力日益下降这一现状,本文提出并研究用微专题这一方式培养数学运算素养。选择高中“圆锥曲线”内容为例,具体提出培养数学运算素养的微专题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并将设计的案例应用于教学实践,以检验学生运算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作业批改法和个案研究法。首先通过查阅文献,了解核心素养、数学运算素养、微专题教学的研究现状,明确自己研究的大方向和具体问题,其次梳理文献资料中好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结合教师、学生面临的运算现状和问题,深入有经验的教师教学课堂,访谈当前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因此提出如何设计培养数学运算素养的微专题,最后再将所设计的微专题案例应用于教学实践,以此检测微专题对培养数学运算素养确实存在作用。本研究的结论主要有两点:(1)选取培养数学运算素养的微专题教学的内容时,体现知识点的问题应具有可以被接受的;有多种解题思路、方法的;与数学思想方法有关的;可推广和一般化的特点,其来源教材、学生实际运算问题、考试中的问题。(2)组织培养数学运算素养的微专题教学的内容时,可以按照题组训练和变式训练展开,题组训练中归纳运算问题求解策略,变式联通运算问题的求解方法。总而言之,用微专题教学培养数学运算素养也不是一蹴而就,为使其真正意义上产生效果,教师需结合教学实践在内容的选择、组织、展开上不断钻研。
王永生[9](2019)在《上通理论,下达课堂——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文中指出2003年3月31日,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印发,其中提出要"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可见,教师专业化发展在新课改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实现专业化,除掌握必要的学科内容和教学技能之外,还必须拥有一种"扩展的专业特性"(extended professionalism)。这种扩展的专业特性是指教师要
纪知非[10](2018)在《从高中生视角谈高中数学总复习中的“舍”与“得”》文中提出高中数学总复习是高中生在备考高考中关键的一战,因为数学在高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同时又具有很高的难度。纵观高中数学总复习的概况,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把握高中数学总复习中的"舍"与"得"。本文将基于高中数学总复习的概况,谈谈高中生在高中数学总复习中应该对待其中的"舍"与"得"。
二、谈谈如何进行高中数学的总复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如何进行高中数学的总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3)高中数学一轮复习阶段“椭圆”习题课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有关数学习题和习题课教学的研究 |
2.1.1 国内有关数学习题教学的研究 |
2.1.2 国内有关数学习题课教学的研究 |
2.1.3 国外有关数学习题教学的研究 |
2.2 国内有关高中“椭圆”的研究 |
2.2.1 关于解决椭圆问题方法的研究 |
2.2.2 关于椭圆习题课教学的研究 |
2.3 国内有关高中数学总复习阶段教学的研究 |
2.4 研究理论依据 |
2.4.1 建构主义学习观 |
2.4.2 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观 |
2.4.3 元认知理论 |
3.高中“椭圆”教学内容分析 |
3.1 课程标准中“椭圆”内容的分析 |
3.2 椭圆中常见问题的分析 |
3.2.1 探求具体椭圆问题 |
3.2.2 定值定点问题 |
3.2.3 最值范围问题 |
3.2.4 探究性问题 |
3.2.5 其他问题 |
3.3 椭圆中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 |
3.3.1 数形结合 |
3.3.2 函数与方程 |
3.3.3 分类讨论 |
3.3.4 转换与化归 |
3.4 高中一轮复习阶段椭圆习题课的教学目标 |
3.4.1 巩固深化学生对椭圆知识的认识与综合运用 |
3.4.2 反思总结解决椭圆问题的活动经验 |
3.4.3 为后续圆锥曲线的复习提供范式 |
3.4.4 提高学生解决椭圆问题的自我效能感 |
4.高中一轮复习阶段“椭圆”习题课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
4.1 调查的设计 |
4.1.1 调查的目的 |
4.1.2 调查的对象 |
4.1.3 调查的方法 |
4.1.4 课堂观察的设计 |
4.1.5 问卷调查的设计 |
4.1.6 访谈调查的设计 |
4.2 调查的实施 |
4.2.1 课堂观察的实施 |
4.2.2 问卷调查的实施 |
4.2.3 访谈的实施 |
4.3 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
4.3.1 课堂观察结果的分析 |
4.3.2 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
4.3.3 个别访谈结果的分析 |
4.4 调查结论 |
4.4.1 习题选择重模式化 |
4.4.2 教学内容重解题技巧 |
4.4.3 教学活动重习题解答 |
5.高中一轮复习阶段“椭圆”习题课的教学策略 |
5.1 从整体上把握习题的选取与习题课的组织 |
5.1.1 习题的选择要有充足依据 |
5.1.2 习题课的组织要有明确主线 |
5.2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融会贯通 |
5.2.1 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明确与运用 |
5.2.2 构建数学思想方法网络 |
5.3 从帮助学生学会解题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活动 |
5.3.1 教学活动突出学生的参与 |
5.3.2 在教学活动中再现层层递进的解题环节 |
5.3.3 巧妙设问强化学生的解题元认知监控技能 |
6.高中一轮复习阶段“椭圆”习题课教学实践 |
6.1 教学设计 |
6.1.1 课题的选取 |
6.1.2 教学目标 |
6.1.3 例题的选取与组织 |
6.1.4 教学过程设计 |
6.2 教学实施与效果 |
6.3 总结 |
7.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7.1.1 研究结论 |
7.1.2 创新点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高中一轮复习期间“椭圆”习题课教学现状调查 |
附录二 访谈调查问题 |
致谢 |
(4)培养数学直观想象素养的教学研究 ——以初中“一元二次方程”内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访谈法 |
1.5.4 比较研究法 |
1.6 创新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直观、直觉 |
2.1.2 数学直观 |
2.1.3 几何直观、代数直观 |
2.2 理论基础 |
2.2.1 理查德·斯根普的学习数学心理学理论 |
2.2.2 昂利·彭加勒的数学直觉思想 |
2.2.3 爱因斯坦的的科学直觉思想 |
第3章 关于代数直观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
3.1 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代数直观问卷调查 |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内容说明 |
3.1.2 样本选择与测试过程 |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1.4 调查结果分析 |
3.2 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代数直观之教师访谈 |
3.2.1 访谈目的 |
3.2.2 访谈对象 |
3.2.3 访谈内容 |
3.2.4 访谈结果分析 |
第4章 培养初中代数直观的教学策略 |
4.1 从横向纵向入手,加深概念理解 |
4.2 丰富实践活动,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
4.3 加强归纳反思,提升思维能力 |
4.4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
第5章 “一元二次方程”相关内容教学案例分析 |
5.1 “一元二次方程”相关内容的教学设计 |
5.1.1 “配方法”的教学设计 |
5.1.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应用”的教学设计 |
5.2 “一元二次方程”相关内容的教学案例 |
5.2.1 “配方法”的教学案例 |
5.2.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应用”的教学案例 |
5.3 案例分析与评价 |
5.3.1 “配方法”的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 |
5.3.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应用”的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致谢 |
(5)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教材课后习题使用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教材课后习题在教材中的重要性 |
2.第二学段在小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
3.教师与学生在使用教材课后习题时存在随意性 |
(二)文献综述 |
1.数学教材课后习题对比研究 |
2.某一版本数学教材课后习题的研究 |
3.数学教材课后习题的使用策略 |
4.相关研究述评 |
(三)研究理论基础 |
1.认知发展理论 |
2.试误学习理论 |
(四)基本概念界定 |
1.教材 |
2.习题 |
3.课后习题 |
4.第二学段 |
(五)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六)研究方法与思路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一、教材课后习题基本概述 |
(一)教材课后习题的数量及分布 |
(二)教材课后习题的类型及特点 |
(三)教材课后习题的功能 |
1.巩固新知 |
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
3.提升思维能力 |
4.诊断反馈 |
(四)本章小结 |
二、教材课后习题使用现状调查 |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介绍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基本情况 |
(二)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 |
1.教师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 |
2.学生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 |
(三)教材课后习题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1.教师方面 |
2.学生方面 |
(四)本章小结 |
三、教材课后习题使用建议 |
(一)教师使用教材课后习题的建议 |
1.教师应提高使用教材课后习题的积极性 |
2.教师应提高教材课后习题使用的创新性 |
3.教师应拓展课后习题使用的开放性 |
(二)学生使用教材课后习题的建议 |
1.正确认识课后习题的重要性 |
2.跳出功利思维 |
3.学生应提高课后习题使用效率 |
(三)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人教A版与香港培生版高中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 ——以“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教材比较相关研究 |
2.2 对“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内容的相关研究 |
2.3 文献综述小结 |
3.研究设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框架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工具 |
4.人教A版教材与培生版教材的比较 |
4.1 数学课程标准对应要求的比较 |
4.2 教材结构的比较 |
4.3 内容难度的的比较 |
4.4 概念和性质呈现的比较 |
4.5 例题的比较 |
4.6 习题的比较 |
5.关于教材差异看法的教师访谈 |
5.1 访谈对象 |
5.2 访谈设计 |
5.3 访谈内容 |
6.研究结论 |
6.1 课程标准的相应要求比较的结论 |
6.2 教材结构比较的结论 |
6.3 内容难度的比较结论 |
6.4 概念和性质呈现的比较结论 |
6.5 例习题设置的比较结论 |
7.研究启示与反思 |
7.1 研究启示 |
7.2 研究反思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问题 |
致谢 |
(7)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研究 ——基于山西省长治市屯留第五中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依据 |
(二)文献综述 |
1.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的文献综述 |
2.对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实践的研究 |
3.对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理论与实践融合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法 |
4.案例研究法 |
(四)研究价值 |
1.理论价值 |
2.实践价值 |
一、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的概述 |
(一)中考历史总复习简介 |
1.中考历史复习时间 |
2.中考历史总复习范围 |
(二)初中历史总复习的依据 |
1.依据课标要求 |
2.依据命题与核心素养要求 |
二、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的现状调查 |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1.总复习进行几轮的调查 |
2.学生重视程度的调查 |
3.历史教学具体实践的调查 |
4.历史教师针对备考心态辅导的调查 |
(二)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1.时间划分明确 |
2.复习任务、方法明确 |
三、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
(一)部分历史教师越俎代庖,学生过于依赖教师 |
(二)部分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形成课下复习习惯 |
(三)以题海战术代替总复习策略归纳 |
(四)部分教师缺乏指导备考经验 |
(五)复习时间短,内容多 |
四、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未更新 |
(二)历史学科考试不被重视 |
(三)学校注重分数,忽略过程 |
(四)部分历史教师自身综合能力不足 |
(五)部分历史教师忽视总复习方法的总结归纳 |
五、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的改进方法 |
(一)教师提高对总复习的整体设计与指导 |
1.教师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标准 |
2.教师准确把握中考历史命题方向 |
3.教师整体把握历史知识 |
4.教师整体把握学情 |
(二)教师多维度指导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总复习 |
1.多视角认识与复习历史知识 |
2.多视角指导分析理解历史问题 |
3.指导多元化感悟历史核心素养 |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复习方法 |
1.知识点总结复习是基础 |
2.“线性”规律复习是重难点 |
3.试题冲刺复习抓重点 |
(四)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
1.教师外出学习 |
2.部分教师需更新教育观念 |
3.总结总复习方法策略 |
(五)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习惯 |
1.改变学生集中总复习观念 |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8)培养数学运算素养的微专题设计研究 ——以圆锥曲线的复习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研究问题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核心素养的提出 |
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出 |
数学运算素养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论文框架 |
研究思路 |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基础 |
第一节 微专题的研究现状 |
微专题的理论研究 |
微专题的应用 |
第二节 数学运算素养 |
运算能力 |
运算素养 |
第三节 研究基础 |
好问题的标准 |
变式教学 |
题组教学 |
圆锥曲线的相关内容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界定数学运算素养的概念 |
界定微专题设计的概念 |
界定微专题设计的概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调查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研究方法 |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调查研究设计 |
调查研究对象 |
调查研究的设计、实施与分析 |
调查研究的设计 |
研究调查的实施与分析 |
第四章 培养数学运算素养的微专题设计及案例展示 |
第一节 内容的选择 |
第二节 内容的组织 |
精设题组 |
变式训练 |
第三节 案例展示 |
案例1 离心率的几种经典模型及其解决策略 |
案例2 椭圆中的面积最值运算问题 |
案例3 点差法在圆锥曲线的中点弦等问题中的应用 |
案例4 转化思想在圆锥曲线运算问题的作用 |
第五章 实践教学与结论 |
第一节 实践目的 |
第二节 实践对象 |
第三节 实践方法 |
第四节 实践设计 |
第五节 实践的实施 |
第六节 实践的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建议 |
研究不足 |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附录1 |
访谈提纲 |
附录2 |
圆锥曲线中的运算问题 |
附录3 |
测试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从高中生视角谈高中数学总复习中的“舍”与“得”(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中数学总复习的概况 |
二、高中数学总复习中的“舍” |
三、高中数学总复习中的“得” |
四、谈谈如何进行高中数学的总复习(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小学“统计与概率”教材内容的分析与比较 ——基于统计活动过程的视角[D]. 蒋苏杰.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问题串”的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研究[D]. 王溪. 西南大学, 2021
- [3]高中数学一轮复习阶段“椭圆”习题课的教学研究[D]. 王艺.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4]培养数学直观想象素养的教学研究 ——以初中“一元二次方程”内容为例[D]. 乌日罕.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5]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教材课后习题使用现状研究[D]. 夏丹丹. 西南大学, 2020(01)
- [6]人教A版与香港培生版高中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 ——以“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为例[D]. 单庄. 西南大学, 2020(01)
- [7]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研究 ——基于山西省长治市屯留第五中学的调查[D]. 侯彦. 渤海大学, 2019(12)
- [8]培养数学运算素养的微专题设计研究 ——以圆锥曲线的复习课为例[D]. 林芳.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上通理论,下达课堂——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J]. 王永生.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19(04)
- [10]从高中生视角谈高中数学总复习中的“舍”与“得”[J]. 纪知非. 高考, 20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