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疆同治”更新的思考

关于“新疆同治”更新的思考

一、对续修《新疆通志》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高宏[1](2020)在《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志广泛编纂,积累了丰富的编纂理论和经验,本文以省级旅游志为研究对象,从编纂的角度考察了旅游志编修源流、背景和体例,对旅游志的内容、特点、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旅游志内容梳理的基础上回顾了当代旅游的发展变迁。当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代旅游业白手起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挫折但徘徊前行,拨乱反正之后,在改革开放之初,旅游业开始崭露头角,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被国家确定为支柱产业。为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不断调整管理体制,扩大对外开放,扩大旅游的空间和地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居民收入增加,旅游出行人数和旅游消费大幅度增长,旅游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旅游业资料的收集和汇编,总结旅游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反映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已经成为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和部署下,各级政府开始编修旅游志。旅游类志书的编纂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地方志在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旅游元素就是志书记述的一个重要方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类专志开始产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志书也愈来愈丰富,出现了包括山志、水志、寺庙志、湖泊志、名胜志等诸多的旅游类志书,民国时期,名胜、古迹被纳入志书定例,逐步奠定了当代旅游志的基础。当代志书编纂过程中,旅游起初是作为部分区域志的篇章之一,随着旅游发展,逐步单独成志,并成为省级志书中一个重要的分志。首轮省级旅游志各地启动时间不一,发展极不平衡,纂修部门多,既有旅游部门,也有外事部门,还有外事部门和旅游部门联动修志。20世纪90年代后期,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开始部署,省级旅游志的续修也开始启动,但由于首轮志书进展不一,故仅有7个省份完成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的编纂。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过程中呈现出工作体制的一致性、机构人员的趋同性、工作程序的相似性、志书编纂和旅游业发展不对称等特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根据各省旅游的实际情况和资料情况,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拟定的相关规定,对志书结构进行设计和规划。篇目主要采用篇(编)、章、节三级,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经营与管理等篇章。两轮志书基本都采用了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设序言、凡例、概述、卷目等,为全书之纲。省级旅游志的文体,在遵循传统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志记述内容的情况,尤其景区景点景色的记述,略微有些创新和变通。两轮志书相比较,体例结构既有继承,也有变革和发展。篇章数量有所损益;篇目分类由“静”到“动”,与时俱进,更加科学;体裁运用更加丰富和合理;文风更加精炼、简洁和实用。省级旅游志主要记述了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线路与规划、旅游类型、旅游市场、旅游服务施设、旅游管理等事象。在这些记述的内容中,展现了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和变迁:旅游活动类型更加丰富、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后起勃发、消遣性旅游幅度增大、自费旅游和自助旅游增加;旅游的时空极大拓展,客源地和目的地全球化,旅游时间更加灵活;旅游业的属性从外事接待逐步向经营接待型转变,最终形成旅游产业;旅游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机构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旅游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得到极大的改善;旅游功能也更加多元。省级旅游志在多方面都具有价值,不仅是记录区域旅游发展的载体,也是经济和文化史料的重要来源;在旅游开发中,是旅游宣传的重要工具和信息来源,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重要参考,旅游商品开发的重要借鉴。对于旅游文化研究、旅游史研究、区域经济史研究意义重大。省级旅游志编纂成果丰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编纂组织时,存在组织机构的临设与调整、修志人员的不稳定性、内容不断调整和变化、编纂工作持续周期长等问题;在体例编排方面,篇目分类不够科学、篇目设置存在太“全”和太“简”等现象;在内容记述方面,存在遗漏、失真、地图运用不足、关联性不够等问题;在理论运用方面,对方志学理论和旅游学理论有待进一步融汇贯通。针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存在的问题,有待从资料收集、篇目设置、内容建构和理论创新四个方面进行着手,提高志书的编纂质量。在资料收集方面,加强微观资料、口述史料、网络资料和旧方志资料收集;在篇目的设置时,注意行业分工实际和发展、篇目标题客观简洁、篇目设置注意整体性和逻辑性;在内容建构上,凸显地域特色、彰显时代变化、突出专业性;在理论方面加强创新,尤其是加强对省级旅游志的续修理论的研究、正确处理旅游志和其他志之间的关系,力争早日构建形成旅游方志学。

沈阳[2](2016)在《中国气象志编纂体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编修志书是中国所特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地方志是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气象志作为地方志中的一种专业志,反映地方气象事业的发展面貌,表现天气气候的基本特征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服务当代、有益后世,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论文第一部分介绍了我国气象志编纂的缘起和现状,首先回顾了我国历代有关气象信息的着述概况;其次探讨了气象志编纂的背景,包括气象法令的颁布与修志制度的确立、气象组织的建立与气象学者的推动以及方志学的发展与方志编纂理念的转变。最后梳理了我国现有气象志的编纂成果和续修现状。第二部分研究气象志的编纂原则和方法。编纂原则继承了气象史志研究学者王鹏飞关于气象志编纂的四大原则和五个具体原则的观点,分别是时代先进性原则、志实原则、存史原则、统属原则、体例原则和地域性原则;编纂方法主要着眼于断限取舍、详主略次、叙而不论和气象志数字化等四点。第三部分研究气象志的编纂程序。从各地编志政策与工作方法的确定、资料的收集与应用、气象志的编纂主体和气象志编纂的技术规范问题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本部分对一些业内有口皆碑的专业志书的编纂过程进行了个案研究。第四部分深入研究气象志的体例结构。气象志的编修主要是政府组织、官方负责,具体是由各地气象局、气象站和地方志编修办公室合作撰就,因此具有官修志书的规范化特点,大体上继承了传统志书的章节体和横排志书的体例。与此同时,不少省市编修的气象史志有所创新,具体体现在变“横分”为“竖排”、“以时”分类转为“以事”分类,以及章节体和条目体的结合、附录的大量运用上。本部分还对气象志编纂体例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在气象史志中增加学科分支,突出气象人物在气象学史中的地位、突出气象交流、强化气象业务的表现、考证气象史志史料来源并且丰富编纂方法等等。最后指出气象志编纂的影响和研究气象志编纂体例的意义,气象志编纂的价值包括史料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对其他学科、行业的价值,研究气象志编纂体例的意义主要是从总结现有气象志的问题、对今后气象志得编纂提出指导、推动气象科学事业的发展三点展开。

高健[3](2014)在《新疆方志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方志即地方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能够持续千年不间断编纂的历史文献。新疆(西域)地处祖国西陲,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具有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自汉代中央政府统一西域以来,西域与内地的交流日益紧密,而方志的编纂正是这种紧密联系的文化纽带。西域的古方志兴起于汉代张骞、班勇等人所纂的西域地记或风土记,这类带有考察性质的文献也正是中国传统方志的源头之一——两汉地记、风土记。新疆方志的兴起与祖国内地方志的兴起是同步的。也正是依靠采择这些早期西域方志材料,《汉书》、《后汉书》等正史史籍中的“西域传”才有了丰富而生动的记述,才最终确立了我国正史史籍中“西域传”的应有地位。因此,新疆方志从一开始就具有备了实地考察和关系国家利益的独特特征。隋唐时期是新疆方志编纂史上的第一个高峰阶段。这些新疆方志虽然大多亡佚,但从仅存的敦煌图经残卷来看,其种类多而体例严谨,记述内容注重当地实际情况,改变了两汉西域地记中志怪传闻较多的局面。宋代及元、明是中国方志的定型和繁盛时期,但与之相反,由于多种历史原因,西域孤悬塞外,新疆的方志编纂进入了长期的低潮期,宋、元两朝基本没有,明代仅有几种根据出使或行记改编的准方志。归根结底,新疆方志的盛衰与中央王朝国力的盛衰一脉相承。尽管如此,在屈指可数的这几部准方志中,中原对西域的交流和影响随处可见,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传统方志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文化传播功能。自清代乾隆朝重新统一西域后,新疆方志的编纂进入了历史上第二个高峰阶段。这个大的高峰阶段不是瞬间的,而是由持续脉冲式的几个高峰所组成。其成就不仅表现在质量高、数量多、种类繁、规模大、体例新等诸多方面,而且还表现在与西北史地学的完美结合,赋予了方志新内容、新思想,提高了方志的学术地位。这种成就和地位是民国时期乃至今天的新疆方志编纂所难以企及的。本文论题《新疆方志文献研究》将上述自汉代至民国间新疆的方志编纂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按照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汉、唐、明时期西域古方志文献概况;梳理分析了清代新疆方志文献概况;总结了民国时期新疆新方志的特点。其中重点是围绕方志文献来研究,对清代各个细分阶段的代表方志进行了详细探讨,总结了清代新疆方志文献的编纂体例、类型、特征,并对新疆方志文献中的舆图予以了特别分析。最后对全部新疆方志作了提要解题。本文首次对新疆方志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研究,在分析和论述中,笔者发现并运用了一些新材料,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运用辑佚、考据等传统文献学方法对两汉时期部分西域古方志进行了文献考证,提出了新观点;首次将新疆方志与史学、西北史地学进行了对比研究,论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方志所起的作用,提出了一些新观点;首次系统论述了清代新疆方志的编纂特点;提出了清代新疆方志的分期问题;首次对清代新疆方志舆图进行了总结分析:首次对民国新疆方志作了全面总结,并发现了一批新的民国方志文献。此外对日本所编新疆方志也首次予以了总结分析。新疆方志历史久远,内容独特,编纂和流传特别复杂,还有许多空白需要研究填补。笔者所论所述也难以全面,还很不完善,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马献忠[4](2013)在《我国第二轮修志背景下地方史志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历史发展到今天,面对科技的发展、社会的繁荣、信息的暴涨和传播手段的升级换代,修志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从历史上看,每次修志高潮都出现在新朝建立后或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时期。尤其是成为官书以后,政府认同和物力支持成为地方志存在的重要条件。盛世修志已成为一种历史现象。目前,我国第一届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任务已基本完成,新一轮修志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展开。深入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地方史志管理研究对省、市、县三个层次的大规模政府修志指导意义极大,同时在首轮修志管理基础上,通过提升地方史志管理水平,进而有效提升第二轮修志质量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论文从相关概念界定入手,对我国两轮修志工作情况进行初步总结。首先明确了地方志、地方史志、社会主义新方志、修志、首轮修志、第二轮修志等基本概念。然后明确了论文所及修志管理、地方史志管理等概念。在明确相关概念基础上,初步总结我国两轮修志工作。首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在党和国家领导人支持下,经过不懈努力,开创了地方志工作的新局面。进入21世纪,第二轮修志工作全面展开。两轮修志工作,尤其是第一轮修志中地方史志管理突出组织机构建立、地方志规划方案制定、专业队伍建设以及修志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通过梳理首轮修志30年历程以及二轮修志10多年来工作情况,分析了二轮修志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及加强地方史志管理的必要性。地方史志工作自身发展的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对史志工作提出挑战,信息化大力推动以及依法修志的迫切性,都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地方史志管理。随着第二轮修志工作的全面展开,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以志书的质量和社会影响而言,传统方志虽为官方所重视,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但学界评价并不高。地方志编纂中“政治化”倾向问题,在首轮修志前期存在的问题较多。就地方志管理而言,首轮修志成果丰硕,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各级地方志编委会组织实施”的修志体制,后来又提出“一纳入、五到位”的工作要求,探索了许多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地方史志管理中存在实践先于理论、理论提升明显不足、依法修志贯彻落实需要探索,管理中的结合实际问题以及地方史志工作延伸的规范管理等问题。结合史志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顺应时代要求,立足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作者提出自己的对策、建议。首先要总结首轮修志中的地方志管理经验,将好的经验、传统发扬光大。其次从地方志工作法制化、地方志工作机构和队伍制度化、志书编纂规范化等三个方面着手,将依法修志落到实处。再次要处理好政府修志与学术独立性的关系,坚持地方志的学术性,追求客观性。第四要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对地方史志管理进行创新,优化提升地方史志管理。

白苏侠[5](2011)在《《钦定新疆识略》研究》文中提出《新疆识略》,全名《钦定新疆识略》,是继《皇舆西域图志》之后又一部重要的新疆地方通志,也是当时最为详实,水平最高的一部新疆地方志书。是书凡十二卷,内容涵盖了新疆的疆域、山川、城郭、治兵、边防、屯田、水利、矿产等方面,不仅对人们了解和认识新疆,对清政府进行统治和决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也成为后人研究新疆尤其是清中叶新疆历史、地理、经济、社会、文化等必不可少的史料。但现在学术界对这部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它的评述大多侧重于史料价值,并没有注意到这部书在其他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尤其是缺乏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对《钦定新疆识略》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研究。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历史学与文献学相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它是以文献、文献整理及文献内容为研究对象的,其范围包括:探索和阐述历史文献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形成过程、表现形式、收藏情况、流传过程、编纂规律,总结整理历史文献所取得的经验和对文献的评价。本文就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以及历史地理学、方志学、史料学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其理论与研究方法对《钦定新疆识略》的编纂者、写作背景、编纂过程、内容以及成书过程、史料价值等进行系统研究与分析,力争对《钦定新疆识略》的研究做到全面、系统、准确,为边疆史地学者研究乾嘉时期新疆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状况提供翔实的史料依据。本文运用历史文献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结合历史地理学、方志学、史料学的研究方法,参照当代哲贤的研究成果,对《钦定新疆识略》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与研究。因《钦定新疆识略》成书的曲折性与特殊性,可用对比及逻辑推理的方法与《西陲总统事略》及同时期的相关着述进行比较,突出其在编纂体例上的创新性,编纂内容上的求实性。本文共分五部分:弁言部分对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研究现状作详细地阐述;第一章就成书背景、内容予以概述。《钦定新疆识略》是在乾嘉时期文化建设成为一种社会气息的大背景下修撰的,受到时代氛围影响较深,笔者就政治背景、文化因素及徐松个人文化修养一一缕析,试图揭示《新疆识略》在内外因糅合而生及其产生的不凡影响;第二章编撰与成书即在榎一雄、侯德仁、朱玉麒等先哲时贤论述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整理与补充;第三章版本考述,为本文主要创新点之一,笔者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发现新疆大学图书馆古籍室珍藏赐名前《伊犁总统事略》抄本,又奔赴北京、兰州等地图书馆广泛收集资料,发电子邮件至美国国会图书馆求证版本问题,对散佚的稿本、现存抄本、流通刻本作了比较全面的梳理;第四章价值与缺憾,《新疆识略》不仅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而且在西北史地研究中具有承上启下意义,历史地位与价值应予以肯定,虽略有缺憾,然瑕不掩瑜。

梅森[6](2010)在《省级志书二轮与首轮衔接之简析》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第二轮《江苏省志》编纂工作已全面展开,二轮省志如何与首轮衔接问题,居诸多热点难点之首。经与省内外相关专家多方联系、约稿,本刊从2010年第5期起,将陆续推出此类文章,旨在让广大省志编纂者从中汲取经验,获得启示和借鉴。

赵燕秋[7](2003)在《对续修《新疆通志》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 根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要求和自治区地方志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续修《新疆通志》的工作将逐步展开。通志工作处制定了《续修(新疆通志)编纂方案》(征求意见稿)。我想结合这个编纂方案,对首轮编纂《新疆通志》中出现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就续修《新疆通志》谈点个人意见。

刘星[8](2003)在《关于续修新方志的几点思考》文中提出 随着社会主义地方志书编修工作的深入发展,目前全国许多地区都已经完成或即将完成本届志书的编修工作。与此同时,全国地方志第三次工作会议也已明确提出了要把地方志书的编写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坚持下去的要求,并规定新编地方志书应在20年左右的时间续修一次。这样,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这就是如何才能搞好社会主义时期新编地方志书的续修工作。本文试图结合《新疆通志》的编写实际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求引玉。

邵长兴[9](2001)在《2000年中国地方志大事提要及方志学年鉴学编着简介》文中研究说明

庄超群[10](2000)在《续修兵团志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对续修《新疆通志》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续修《新疆通志》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架构
第一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背景
    第一节 当代旅游业快速发展
    第二节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第三节 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增长
    小结
第二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概要
    第一节 旅游志编纂溯源
    第二节 首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三节 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特点
    小结
第三章 省级旅游志体例安排
    第一节 省级旅游志结构设计
    第二节 省级旅游志的体裁
    第三节 省级旅游志的文体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体例比较
    小结
第四章 省级旅游志记述的事象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开发
    第二节 旅游线路与规划
    第三节 旅游类型
    第四节 旅游市场
    第五节 旅游服务设施
    第六节 旅游管理
    小结
第五章 旅游志中旅游业的发展变迁
    第一节 旅游活动类型的变化
    第二节 旅游时空的拓展
    第三节 旅游业属性的变迁
    第四节 旅游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
    第五节 旅游设施的发展
    第六节 旅游功能多元化
    小结
第六章 省级旅游志的价值
    第一节 资料价值
    第二节 应用价值
    第三节 研究价值
    小结
第七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组织工作问题
    第二节 体例编排问题
    第三节 内容记述问题
    第四节 理论应用问题
    小结
第八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优化建议
    第一节 资料收集
    第二节 篇目设置
    第三节 内容建构
    第四节 理论创新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地方志
    三、资料汇编
    四、着述
    五、期刊论文
    六、硕博论文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2)中国气象志编纂体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选题依据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范围
        2、研究内容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第一章 气象志编纂的缘起与现状
    第一节 我国古代气象文献着述
        一、古代气象档案
        二、古代气象史料
    第二节 民国以来的气象史志
        一、论文
        二、专着
    第三节 气象志编纂的背景
        一、气象法令的颁布与修志制度的确立
        二、气象组织的建立与气象学者的推动
        三、方志学的发展与方志编纂理念的转变
    第四节 气象志的编纂现状
        一、气象志的编纂成果
        二、气象志的续修现状
第二章 气象志编纂的原则与方法
    第一节 气象志编纂的原则
        一、时代先进性原则
        二、志实原则
        三、统属原则
        四、体例原则
        五、存史原则
        六、地域性原则
    第二节 气象志的编纂方法
        一、断限取舍
        二、详主略次
        三、叙而不论
        四、方志数字化
第三章 气象志的编纂程序
    第一节 各地编志政策与工作方法的确定
        一、地方编志政策
        二、地方志工作方法
    第二节 资料的收集与应用
        一、资料的收集
        二、资料的应用
    第三节 气象志的编纂主体
        一、气象史学家
        二、气象局修志人员
        三、地方志编纂组织
    第四节 气象志编纂的技术规范问题
        一、别字校勘与注释
        二、目录与内容的偏差
        三、气象志的底稿格式与删节原则
第四章 气象志体例结构研究
    第一节 气象志体例结构的程式化
        一、横排竖写,以时为纬
        二、章节体的运用
    第二节 气象志体例结构的创新
        一、纵分体例,以时为经
        二、条目体与章节体结合
        三、附录的运用
    第三节 气象志体例的更易(以《上海气象志》为例)
        一、《上海气象志》初稿大纲设计
        二、《上海修志向导》
        四、更易体例的信函、手记
    第四节 气象志现有体例的问题和建议
        一、气象志应体现气象事业史
        二、应增加学科分支
        三、应突出气象灾害
        四、应考证史料来源
        五、应增加气象人物立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个人研究成果
致谢

(3)新疆方志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背景概况
    第一节 新疆自然与历史地理环境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历史地理环境
    第二节 新疆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一、汉唐至元明新疆行政体制
        二、清代新疆行政管理体制
        三、民国新疆行政管理体制
    第三节 新疆方志概况
        一、新疆方志数量
        二、新疆方志类型
        三、新疆方志名称
        四、新疆方志体例
第二章 西域古方志
    第一节 汉晋西域佚志
        一、《出关志》
        二、班勇《西域风土记》
        三、道安《西域志》
    第二节 隋唐西域图经与地志
        一、隋唐西域佚志
        二、敦煌文献中的西域图经和地志
        三、隋唐西域方志的编纂体例
        四、隋唐西域方志的价值
    第三节 宋元明西域方志
        一、宋元西域方志
        二、明代西域方志
    小结
第三章 清代新疆方志的编撰与发展
    第一节 开端与创新:乾隆年间西域方志编纂的繁荣
        一、《西域图志》的编纂
        二、南疆区域志的编纂
        三、事宜类方志的繁荣
    第二节 发展与融合:方志与西北史地学的交融
        一、和宁及其所编方志
        二、徐松及其所编方志
        三、《大清一统志》与“新疆统部”的编纂
        四、清代新疆方志与西北史地学之关系
    第三节 普及与完善:清末乡土志与《新疆图志》
        一、建省后的首部通志《新疆四道志》
        二、新疆乡土志的编纂与流传
        三、《新疆图志》及其各分志的编纂
        四、新疆乡土志与《新疆图志》文献关系
    小结
第四章 清代新疆方志文献特点
    第一节 清代新疆方志纂修者之特点
        一、满族人士的广泛参与
        二、遣员和流寓文人的参与
        三、纂修者身份分析
    第二节 清代新疆方志编纂特点
        一、体例严谨,体裁多样
        二、事宜类方志独具风采
        三、区域性方志多而州县志少
        四、官修少而私纂多
    第三节 清代新疆方志内容特点
        一、多收御制诗文
        二、门类独特
        三、实地考察与文献资料并重
    第四节 清代新疆方志版本流传特点
        一、多以稿抄本传世
        二、总志与分志、单行本并行
        三、版本系统复杂
        四、同书异名混乱
    小结
第五章 民国时期的新疆方志
    第一节 民国新疆方志的变革
        一、传统方志的艰难维系
        二、新方志的兴起
        三、民国新疆兵要地志
    第二节 民国续修新疆通志的理论之争
        一、设局修志未成
        二、续修新疆通志的理论之争
    第三节 民国时期日本所编新疆方志
        一、日本对新疆方志的收集
        二、日本所编新疆方志概述
        三、日本所编新疆方志特点
    小结
第六章 新疆方志舆图
    第一节 新疆方志舆图概况
        一、中国古代方志舆图概况
        二、新疆方志舆图概况
        三、主要方志舆图介绍
    第二节 新疆方志舆图的内容和类型、特点
        一、新疆方志舆图内容、类型
        二、编纂体例特点
    第三节 新疆方志舆图价值
        一、史料价值
        二、艺术价值
        三、方志学价值
    小结
结语
附录新疆方志提要
    一、西域古方志
    二、清代方志
    三、新疆乡土志
    四、民国方志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4)我国第二轮修志背景下地方史志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我国两轮修志工作概况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我国两轮修志工作
    2.3 两轮修志过程中的地方史志管理
第3章 我国第二轮修志工作中加强地方史志管理的必要性
    3.1 地方史志工作自身发展要求
    3.2 经济社会发展对史志工作提出挑战
    3.3 信息化的大力推动
    3.4 依法修志的迫切要求
第4章 我国第二轮修志工作中地方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1 理论总结提升不充分
    4.2 依法修志的落实需要探索
    4.3 地方史志管理的突出特色问题
    4.4 地方史志工作延伸的规范管理问题
第5章 新一轮修志背景下加强地方史志管理的对策
    5.1 正确总结首轮修志中的管理经验
    5.2 认真贯彻落实依法修志的要求
    5.3 妥善处理政府修志与学术独立性的关系
    5.4 创新地方史志管理工作方式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5)《钦定新疆识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弁言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综述
        2. 国内研究综述
        3. 本人对综述的评价
第一章《钦定新疆识略》概述
    一、成书背景
        1. 社会背景
        2. 文化背景
        3. 松筠鼎持
    二、主要内容
        1. 征战纪事
        2. 疆域方舆
        3. 军政布设
        4. 边疆外裔
第二章 编纂与成书
    一、编纂特点
    二、编撰成书考
第三章 版本考述
    一、赐名前的《伊犁总统事略》
        1. 稿本
        2. 抄本
    二、赐名后的《钦定新疆识略》
        1. 抄本
        2. 刻本
        3. 铅印本
        4. 石印本
        5. 影印本
第四章 价值地位与缺憾
    一、史料价值
        1. 史料集中
        2. 史料客观
        3. 研究乾嘉时期新疆历史必征史料
    二、历史地位
        1. 开“新疆”专有命名先河
        2. 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中的地位
    三、缺憾与不足
        1. 撰修意图
        2. 勘察方法局限
        3. 内容玷瑕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6)省级志书二轮与首轮衔接之简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二轮省志记述内容的时间断限
二、二轮省志是独立的着述, 要与首轮志书衔接
三、如何做好省志二轮与首轮的衔接
四、两轮志书衔接的援例分析
    (一) 《安庆市志 (1978-2000) 》援例
    (二) 《上海市志 (1978-2010) 编纂实施方案》援例
五、结论

四、对续修《新疆通志》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D]. 高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9)
  • [2]中国气象志编纂体例研究[D]. 沈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6(03)
  • [3]新疆方志文献研究[D]. 高健. 南京师范大学, 2014(11)
  • [4]我国第二轮修志背景下地方史志管理研究[D]. 马献忠.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8)
  • [5]《钦定新疆识略》研究[D]. 白苏侠. 新疆大学, 2011(12)
  • [6]省级志书二轮与首轮衔接之简析[J]. 梅森. 江苏地方志, 2010(05)
  • [7]对续修《新疆通志》的思考[J]. 赵燕秋. 新疆地方志, 2003(04)
  • [8]关于续修新方志的几点思考[J]. 刘星. 新疆地方志, 2003(04)
  • [9]2000年中国地方志大事提要及方志学年鉴学编着简介[J]. 邵长兴. 广西地方志, 2001(06)
  • [10]续修兵团志的思考[J]. 庄超群. 新疆地方志, 2000(03)

标签:;  ;  ;  

关于“新疆同治”更新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