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芹菜和芸豆受甘草危害的产量损失测定及经济阈值分析。

大棚芹菜和芸豆受甘草危害的产量损失测定及经济阈值分析。

一、南美斑潜蝇为害大棚芹菜和芸豆的产量损失测定及经济阈值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丽[1](2009)在《丘北辣椒(Capsicum annuum L.)间作群体生理生态及经济效应研究》文中指出2007年和2008年在文山州丘北县树皮乡进行了辣椒不同间作方式(玉米辣椒间作2:4,1:4,2:6,2:8,2:10;花生辣椒间作2:8,2:10;大豆辣椒间作2:6,2:8,2:10;向日葵辣椒间作2:10;辣椒净作)的病虫害、生理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与净作相比,间作可以减轻辣椒病虫危害。间作的辣椒小区发病率比净作低9.79%-48.34%;间作处理中,与玉米间作的辣椒小区发病率相对较低。间作的辣椒病情指数2007年比净作低21.80%-67.19%,2008年比净作低18.44%-25.54%,间作的辣椒疫病发病率比净作低67.99%-88.00%;间作处理中,辣椒病情指数与大豆间作>与花生间作>与玉米间作。2007年间作的辣椒虫危害率比净作低31.83%-81.80%(F=2.426*,P=0.047),玉米辣椒间作2:10的辣椒虫危害率最低。2008年间作的辣椒虫危害比净作低16.67%-55.58%,玉米辣椒间作2:10的辣椒虫危害率最低,其百株虫量也最少,比净作少88.92%。综合得出玉米辣椒间作2:10模式对辣椒的病虫害防治效果最好。由于两年间气候等因素有差异,2007年前期干旱后期雨水集中,导致两年病虫害发生情况不同,2008的辣椒病虫害较轻。2.与净作相比,间作辣椒土壤温度降低,土壤含水量升高;各处理辣椒顶部受光情况南北行向差异明显,东西行向差异不大。不同处理辣椒行间土壤温度自地表向下递减,具有向上的温度梯度。不同处理辣椒行间在各土层平均土温差异极显着,0㎝处:净作辣椒行间土壤温度比间作高0.57%-10.48%(2007年:F=10.264**,P=0.000;2008年:F=3.969*,P=0.011); 5㎝处:净作辣椒行间土壤温度比间作高3.62%-9.75%(2007年:F=8.432**,P=0.000;2008年:F=22.946**,P=0.000)。净作土壤含水量较间作低,0-6㎝土层:间作辣椒行间土壤含水量比净作高1.68%-15.68%;0-20㎝土层:玉米辣椒间作2:10比净作处理高10.04%。与净作相比,间作辣椒顶部光照强度没发生太大变化。间作处理中,玉米辣椒间作2:8、2:10模式辣椒顶部受光情况总体较2:6、2:4好,南北行向各处理中午差异不大,上午8:00-11:00差异较大,下午15:00-18:00差异较大;东西行向没有明显变化。净作的辣椒光合速率比间作高0.69%-48.08%,间作处理中玉米辣椒间作2:8、2:10模式较高。3.间作与净作的辣椒株高差异不显着,间作的分枝数比净作少,间作的盖度比净作大。2007年大豆辣椒间作2:10的辣椒株高比净作高6.71%-13.69%;2008年中后期,间作处理随着辣椒行数的减少,株高有增高的趋势。间作的辣椒盖度比净作高4.72%-32.50%。2007年不同处理之间辣椒分枝数差异显着,2008年差异不显着,净作的辣椒分枝数比间作高4.52%-45.48%。说明间作对辣椒生物学性状有一定的影响。4.合理的辣椒间作模式经济效益比净作好。2007年玉米辣椒间作2:10的产值最高,比净作高2256.48元/hm2,其次是2:8,产值比净作高158.13元/hm2。2008年间作的产值比净作增加9.16%-42.58%,间作处理中间作向日葵的产值最高,其次是玉米辣椒间作2:8,产值比净作高7036.23元/hm2。从土地当量比来看,各间作处理都大于1(1.031-1.610)。说明合理的间作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增加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综合以上试验结果,2行玉米间作8行辣椒、2行玉米间作10行辣椒在控制病虫害、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效果显着,为本试验的优良间作模式。

金辉,王影丽,魏长海,何富才,刘景升[2](2009)在《棚室番茄和豇豆受斑潜蝇为害的产量损失测定及其防治指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棚室番茄和豇豆田间自然感虫或人工控制虫量的方法,采取在不同虫情指数梯度下对产量的测定,得出产量损失规律。结果表明,斑潜蝇对番茄的为害随着虫情指数的增大番茄的单株产量下降(y1=1168.69-6.7958x1),产量损失率增高(y2=0.5845x2-0.527);防治指标为当虫情指数达到2.18时,就应及时用药防治。斑潜蝇对豇豆的为害,随着虫情指数的增大,豇豆的单株产量下降(y3=413.99-2.41x3),产量损失率增高(y4=0.5843x4-0.3613);防治指标为当虫情指数达到2.76时,就应及时用药防治,为较好的控制全年的为害打下基础。

闫丽英[3](2007)在《南美斑潜蝇对菜豆不同品种的偏好性及其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刺伤孔数(包括取食孔和产卵孔)为指标,研究了南美斑潜蝇Liriomyza huidobrensis (Blanchard)对菜豆不同品种的偏好性及其与寄主植物叶片内化学物质含量的关系,同时测定了南美斑潜蝇在不同偏好性的菜豆品种上的发育历期。采用非自由选择法测定了南美斑潜蝇对菜豆不同品种的偏好性。结果表明,南美斑潜蝇成虫对菜豆不同品种的偏好性存在极显着差异(F=4.678,P﹤0.001)。聚类分析可以将其分为三类,最喜好的品种有双丰二号、富田一号、精品架豆、紫花油豆、大城地豆、无筋绿、双丰架豆、世纪豇豆、泰国架豆王、太空青眉、无常大油豆;其次为九寸莲、天马95-33、精选73-8、天马地豆、泰丰架豆王、富田二号架豆、满架莲、泰国架豆95-33、绿龙架豆、秋紫豆、青岛架豆;最次为骏马地豆、华豇八号、天马架龙王、诚牌精龙王、新选九粒白。采用丙酮法、蒽酮比色法、考马斯亮蓝法、磷钼酸-磷钨酸比色法及索氏回流法分别测定了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单宁酸及黄酮含量。化学成分分析表明,不同菜豆品种间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单宁酸及黄酮含量存在显着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南美斑潜蝇对不同菜豆品种的寄主偏好性与叶绿素、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无相关关系,而与叶片的单宁酸及黄酮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从27个菜豆品种中选出6个代表性品种,测定了菜豆品种对南美斑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南美斑潜蝇的卵、幼虫和成虫在偏好性不同的菜豆品种上的发育历期都存在着极显着差异。化蛹率在不同偏好性的品种上存在显着差异,但羽化率差异不显着。

张战利[4](2006)在《陕西省设施蔬菜农药使用现状调查及病虫害无公害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以设施栽培蔬菜为研究对象,在对陕西省设施蔬菜生产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陕西省设施蔬菜生产中病虫害防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室内试验与田间试验,提出了解决陕西省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治中存在问题的途径,提出了设施蔬菜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措施。1、设施蔬菜化学农药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化学农药不合理使用、蔬菜产品中农药残留严重超标、防治成本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对设施蔬菜产生了大面积药害。具体表现在:(1)用药量大。每666.7m2农药用量20kg以上占10%,10~20kg占20.9%,5~10kg占53.3%,5kg以下仅占6.7%;(2)蔬菜中农药残留高。黄瓜中乐果、功夫、敌敌畏、甲基托布津、百菌清残留量依次为0.344mg·kg-1、0.264 mg·kg-1、0.286 mg·kg-1、0.628 mg·kg-1、2.805 mg·kg-1,分别是国际规定限量标准的3.44、1.32、1.26、1.30、2.81倍;(3)防治费用提高。每666.7m22000元以上占10%,1000~2000元占20.9%,500~1000元占53.3%,300元以下仅占6.7%,平均防治费用约820元,占总收入8.9%;(4)防治次数多。在黄瓜全生育期用药次数达39次,在黄瓜产量形成的高峰期隔2~3天喷施1次农药,甚至隔1天喷施1~2种农药;(5)用药方式单一。主要以喷雾方式为主,约占总施药次数85%以上;(6)造成的药害面积大。药害发生面积4.5 hm2 ,占设施蔬菜栽培总面积的65.2%。以设施栽培黄瓜药害发生面积最大,为67.6%,产量损失18.6%。设施栽培番茄次之。芹菜、甘蓝等叶菜类蔬菜药害发生面积较小,危害较轻。杀菌剂药害发生面积最大,占药害发生面积的47.3%;生长调节剂次之;杀虫剂药害发生面积最小。杀菌剂中以锰中毒面积最大,占杀菌剂药害发生面积的65.3%;杀虫剂中以有机磷类杀虫剂药害面积最大,占杀虫剂药害面积的51.6%;植物生长调节剂中以2,4-滴丁酯药害面积最大,占生长调节剂药害面积的83.6%。研究分析认为菜农对设施条件下病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不掌握,特殊环境条件下病虫发生严重是导致化学农药使用量大及药害发生严重的主要原因。2、明确了设施蔬菜生产上常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产生药害的症状特点及药害持续时间,为田间药害诊断提供了依据。3、提出了设施蔬菜病虫防治农药使用时间及方法,研究认为越冬茬蔬菜从定植至来年3月份以前以熏蒸法和喷粉法施药为主,3月份以后随着温度的升高,棚室的通风量不断加大,空气相对湿度不断降低,施药应以喷雾法施药为主。3月份以前若要采用喷雾法防治,施药时间应以上午12时前,3月份以后施药应在下午3时以后。4、调查研究了O3消毒、摘花与套袋、设置防虫网、营养调控、太阳能消毒等无公害防治技术在设施蔬菜病虫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提出了相应的应用技术措施,并进行了示范推广,为设施蔬菜病虫害的可持续治理和无公害设施蔬菜的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高俊平[5](2006)在《南美斑潜蝇寄主选择性及其机理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了南美斑潜蝇Liriomyza huidobrensis对北方地区常见蔬菜品种的寄主选择性及其机理。其结果如下:采用非自由选择法和自由选择法测定了南美斑潜蝇对22个不同蔬菜品种的寄主选择性。结果表明,南美斑潜蝇对种星地豆、特嫩五号、豌豆等豆科植物及菊科植物茼蒿的选择性最强,对佳粉十五号、美味等茄科植物及十字花科植物中甘11号选择性最弱,对其它一些茄科植物如星技紫龙、蒙茄四号及葫芦科植物山东密刺、津春4号、金丝搅瓜、大葫芦、华绿苦瓜等的选择性处于中间。为了探索南美斑潜蝇的寄主选择机理,本试验在显微镜下观察了供试品种叶表皮毛数,测定了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叶绿素、单宁酸及黄酮的含量,分别与南美斑潜蝇在不同品种蔬菜上的刺伤孔数作相关性分析,发现南美斑潜蝇对22种个不同蔬菜供试品种的选择性与叶毛数不存在相关关系,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叶绿素含量不存在相关关系,与叶片单宁酸含量、黄酮含量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Y型嗅觉仪试验表明,选择茄科、葫芦科及十字花科植物的南美斑潜蝇个体数比选择空白对照的个体数少,其中选择星技紫龙茄子和中甘11号甘蓝的南美斑潜蝇个体数与选择空白对照的南美斑潜蝇个体数之间达到显着差异,卡方值分别为8.0667和5.4000,p值分别为0.0045和0.0201,其它供试品种与空白对照之间南美斑潜蝇的个体数没有显着差异;而选择豆科植物、菊科植物及伞形花科植物的南美斑潜蝇个体数比选择空白对照的个体数多,但差异没有达到显着水平。

何玉仙[6](2006)在《烟粉虱种群抗药性及其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烟粉虱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害虫,其严重危害给各国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目前已对有机磷、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等许多常规杀虫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在一些地区烟粉虱对昆虫生长调节剂和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也是十分普遍和广泛。本论文以福建省不同地区烟粉虱田间种群为研究对象,从烟粉虱生物型鉴定、田间种群抗药性监测及抗药性机理、室内抗性选育及抗性机理等方面开展研究,为实施烟粉虱的综合治理和抗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采用mtDNA分子标记以及西葫芦银叶测定,对2003~2004年从福建省8个具有代表性地理区域采集的烟粉虱样品进行生物型鉴定。结果表明,8个烟粉虱种群在mtDNA COI基因720bp片段序列上的所有位点都是一样的,它们与Texas-B,Israel-B,India-B,Morocco-B,France-B1,France-B2,Beijing-B,Argentina-B,Reunion-B1、Reunion-B2、Reunion-B3等11个B型烟粉虱种群在mtDNA COI基因720bp序列上变异性很小(序列相似性为99.6~100%),总体上属于同一进化枝,与Morocco-Q、Colombia-A1、Colombia-A2烟粉虱种群在mtDNA COI基因720bp序列上差异较大,分别属于不同的进化枝;8个烟粉虱种群均可引起典型的西葫芦银叶症状。综合上述结果,说明福建省8个烟粉虱种群均属于生物型“B”。 采用浸叶生测法和内吸生测法测得的烟粉虱成虫对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嗪的抗性比值分别为1.22、3.28、2.49倍和1.37、4.27和3.26倍,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是基本一致的。浸叶生测法测定结果表明,吡虫啉对烟粉虱1、3、7、15、20日龄成虫的LC50为0.6795~0.8577mg·L-1,平均LC50为0.7759mg·L-1,差异不显着。吡虫啉对自然混合日龄成虫的LC50为0.7118~0.8549mg·L-1,平均LC50为0.7839mg·L-1,4次测定结果之间均无显着性差异。自然混合日龄与经饲养的不同日龄成虫的LC50之间也无显着性差异。分别以棉花叶和茄子叶作为试验材料测定烟粉虱对吡虫啉的抗药性,测定结果也是基本一致的。因此,认为可以采用与田间实际用药情况相接近的成虫浸叶生测法进行烟粉虱对烟碱类杀虫剂的抗药性测定,而且可采用自然混合日龄成虫代替饲养的相同日龄成虫直接进行抗药性测定,棉花叶和茄子叶均可作为抗药性测定的试验材料。 采用成虫浸叶生测法建立了13种杀虫药剂(敌敌畏、乐果、毒死蜱、乙酰甲胺磷、灭多威、甲氰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氯氟氰菊酯、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阿维菌素)对烟粉虱敏感品系的敏感毒力基线,确定了它们的LC50和区分剂量,为烟粉虱种群抗药性监测提供依据。 分别监测了福建省福州、漳州、龙岩、三明、南平、宁德等地烟粉虱田间种群

宋天俊,初晓明,宋博才,初玉松,王丰联,刘深增[7](2004)在《烟台地区南美斑潜蝇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及其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

魏观如,庄家祥,何佳兴[8](2003)在《古田县美洲斑潜蝇发生特点和综合防治技术》文中认为通过 1998- 2 0 0 0年对美洲斑潜蝇在古田县的发生特点的系统调查 ,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保护利用天敌 ,结合药剂防治的美洲斑潜蝇综防技术措施 ,并在生产上进行示范和推广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胡长效,苏新林[9](2003)在《我国美洲斑潜蝇发生及防治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概述了近10年来美洲斑潜蝇(Liriomyzasativae)在我国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进展。

时敏[10](2002)在《几种斑潜蝇的超微结构及rDNA ITS序列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斑潜蝇Liriomyza是一类世界性分布的害虫,是世界上许多国家蔬菜和花卉生产上最为重要的害虫之一;其中美洲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检疫性害虫。斑潜蝇在我国分布广泛,给我国的蔬菜和花卉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为解决目前我国在斑潜蝇传统分类鉴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通过电子显微镜、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斑潜蝇属中的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和番茄斑潜蝇的分类鉴定进行了研究,并对我国美洲斑潜蝇的种下分化作了分析。 1、通过对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和番茄斑潜蝇超微结构的观察,发现前翅前缘上的刺毛形状和排列方式、雄成虫的阳茎在这三种斑潜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对幼虫后气门突和卵的超微结构观察,发现幼虫后气门作为分类特征不如在光学显微镜中明显;而不同斑潜蝇的卵在电镜下的形态却有明显差异。通过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美洲斑潜蝇雌虫产卵器形态特征和表面饰纹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我们认为,斑潜蝇前翅前缘上的刺毛特征和卵的超微结构特征可作为斑潜蝇的种类鉴别依据;雌成虫产卵器的超微结构特征可以作美洲斑潜蝇种下分化的判别依据之一。 2、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和番茄斑潜蝇酯酶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存在着显着的差异,其中美洲斑潜蝇酯酶有5条酶带,南美斑潜蝇有3条酶带,番茄斑潜蝇有6酶带。 3、对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和豌豆彩潜蝇的rDNA ITS序列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美洲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的亲缘关系很近,遗传同源性高达98.3%;美洲斑潜蝇和豌豆彩潜蝇的遗传同源性为89.3%,南美斑潜蝇和豌豆彩潜蝇的遗传同源性为89.6%。 4、对采集自江苏(扬州)、浙江、广西和海南的美洲斑潜蝇的rDNA ITS序列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他们的亲缘关系依次为:江苏和浙江的遗传同源性为99.1%,江苏和广西的遗传同源性为93.3%,江苏和海南的遗传同源性为84.8%。这些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地理种群,其遗传分化随地理差异的增大而增大。 5、通过对不同寄主上的美洲斑潜蝇的rDNA ITS序列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寄主上的美洲斑潜蝇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分化,但在嗜好寄主豇豆、番茄和西葫芦上的亲缘关系较近,其中番茄上的与豇豆上的遗传同源性为99.7%,番茄上的与西葫芦上的为95.3%;而在非嗜好寄主棉花和油菜上的亲缘关系也比较近,其遗传同源性为94.5%。

二、南美斑潜蝇为害大棚芹菜和芸豆的产量损失测定及经济阈值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美斑潜蝇为害大棚芹菜和芸豆的产量损失测定及经济阈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丘北辣椒(Capsicum annuum L.)间作群体生理生态及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辣椒生产现状
    1.2 我国辣椒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3 间作研究进展
        1.3.1 间作对病虫害的影响
        1.3.2 间作对田间小气候的影响
        1.3.3 间作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1.4 辣椒间作研究
        1.4.1 辣椒间作对病虫害的影响
        1.4.2 辣椒间作对田间小气候及光热生态因子的影响
        1.4.3 辣椒间作的经济效益
        1.4.4 辣椒间作模式
    1.5 丘北辣椒间作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供试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种植规格
    2.5 施肥水平
        2.5.1 基肥
        2.5.2 追肥
    2.6 田间管理
        2.6.1 追肥
        2.6.2 施药
        2.6.3 除草
        2.6.4 移栽和收获时间
    2.7 观测指标及方法
        2.7.1 生态指标
        2.7.1.1 土壤温度
        2.7.1.2 土壤含水量
        2.7.1.3 土壤容重
        2.7.1.4 土壤化学成分分析
        2.7.1.5 群体生态指标
        2.7.2 生理指标
        2.7.2.1 光合指标
        2.7.3 农艺性状及产量
        2.7.3.1 辣椒株高、冠幅、分枝数、挂果数、盖度
        2.7.3.2 玉米株高、叶面积
        2.7.3.3 花生和大豆株高、冠幅、分枝数、盖度
        2.7.3.4 向日葵株高、盘径、秆粗、盖度
        2.7.3.5 室内分析
        2.7.4 病虫害调查
        2.7.4.1 辣椒病虫害调查
        2.7.4.2 玉米病虫害调查
        2.7.4.3 花生、大豆、向日葵病虫害调查
    2.8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处理田间环境因子的变化
        3.1.1 不同处理土壤温度变化
        3.1.2 不同处理土壤含水量变化
        3.1.3 不同处理群体光照强度变化
        3.1.4 不同处理土壤容重变化
    3.2 不同处理对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3.2.1 不同处理对作物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影响
        3.2.2 不同处理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3.2.2.1 不同处理辣椒株高变化
        3.2.2.2 不同处理辣椒盖度变化
        3.2.2.3 不同处理辣椒分枝数变化
        3.2.2.4 不同处理辣椒农艺性状比较
        3.2.2.5 不同处理玉米株高比较
        3.2.2.6 不同处理玉米叶面积变化
        3.2.2.7 不同处理玉米农艺性状比较
    3.3 病虫害研究
        3.3.1 不同处理辣椒病害变化
        3.3.2 不同处理辣椒虫害变化
        3.3.3 不同处理玉米病害变化
        3.3.4 不同处理玉米虫害变化
    3.4 经济效益研究
        3.4.1 不同处理辣椒产量比较
        3.4.2 不同处理玉米产量比较
        3.4.3 不同处理经济效益分析
        3.4.4 不同处理土地当量比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种植方式对田间小气候的影响
        4.1.1 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4.1.2 不同种植方式对作物群体光照强度和光合指标的影响
    4.2 不同种植方式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4.3 不同种植方式对作物病虫害的影响
    4.4 不同种植方式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棚室番茄和豇豆受斑潜蝇为害的产量损失测定及其防治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不同虫情指数梯度下产量损失测定
    1.2 经济允许产量和防治指标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番茄受斑潜蝇为害的产量损失测定和防治指标
    2.2 豇豆受斑潜蝇为害的产量损失测定和防治指标
3 结论

(3)南美斑潜蝇对菜豆不同品种的偏好性及其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南美斑潜蝇的发生及危害
    1.2 南美斑潜蝇的生物学特性
    1.3 南美斑潜蝇研究进展
        1.3.1 寄主植物的物理性状对南美斑潜蝇选择性的影响
        1.3.2 寄主植物的化学成分对南美斑潜蝇选择性的影响
    1.4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品种
        2.1.2 供试寄主植物
        2.1.3 供试虫源
    2.2 方法
        2.2.1 寄主偏好性实验
        2.2.2 叶片中营养物质与次生物质的测定
        2.2.3 南美斑潜蝇在菜豆不同品种上发育情况观察
3 结果与分析
    3.1 南美斑潜蝇对不同菜豆品种的寄主偏好性
    3.2 叶片中营养物质和次生物质与寄主偏好性的关系
        3.2.1 叶绿素含量与寄主偏好性的关系
        3.2.2 可溶性糖含量与寄主偏好性的关系
        3.2.3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寄主偏好性的关系
        3.2.4 单宁酸含量与寄主偏好性的关系
        3.2.5 黄酮含量与寄主偏好性的关系
    3.3 南美斑潜蝇在偏好性不同的菜豆品种上的发育历期
        3.3.1 卵期的测定
        3.3.2 幼虫期的测定
        3.3.3 蛹期的测定
    3.4 化蛹率和羽化率的测定
4 讨论
    4.1 南美斑潜蝇对不同菜豆品种的偏好性
        4.1.1 叶片营养物质与寄主偏好性的关系
        4.1.2 叶片次生物质与寄主偏好性的关系
    4.2 不同偏好性的菜豆品种对南美斑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
        4.2.1 卵期、幼虫期和蛹期
        4.2.2 化蛹率和羽化率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陕西省设施蔬菜农药使用现状调查及病虫害无公害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陕西省设施蔬菜发展现状
    1.2 设施栽培生态系统及病虫发生的特点
    1.3 化学防治在设施蔬菜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1.4 设施无公害蔬菜病虫防治新要求
    1.5 设施蔬菜无公害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设施蔬菜病虫害化学防治现状调查
    2.2 药害发生现状调查及药害症状观察
    2.3 蔬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测定
    2.4 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残留污染
    2.5 无公害控制技术研究方法
        2.5.1 O_3 防治温室黄瓜病虫害及棚室消毒技术
        2.5.2 套袋与摘花技术研究方法
        2.5.3 防虫网阻隔防治技术研究方法
        2.5.4 其他技术措施在设施蔬菜生产中的应用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设施蔬菜病虫害化学防治现状调查结果
    3.2 陕西设施蔬菜药害发生现状、症状特点及原因分析
        3.2.1 陕西设施蔬菜药害发生现状
        3.2.2 药害症状特点
        3.2.3 药害持续时间
        3.2.4 药害发生原因分析
    3.3 黄瓜中化学农药残留测定结果
    3.4 化学农药对土壤残留污染效应
    3.5 病虫害无公害控制技术研究
        3.5.1 O_3 防治黄瓜病虫害技术
        3.5.2 套袋与摘花技术研究
        3.5.3 防虫网的应用效果研究
        3.5.4 其他技术措施在设施蔬菜生产中的应用调查结果
第四章 问题与讨论
    4.1 陕西省设施蔬菜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对蔬菜造成严重药害,蔬菜中农药残留超标
    4.2 合理选择农药品种,科学用药,是生产无公害蔬菜产品的关键
    4.3 设施蔬菜生产中,应大力推广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技术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南美斑潜蝇寄主选择性及其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南美斑潜蝇研究进展
        1.1.2 斑潜蝇寄主选择性研究进展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品种
        2.1.2 供试幼苗
        2.1.3 供试虫源
    2.2 方法
        2.2.1 选择性试验
        2.2.2 叶毛数的的测定
        2.2.3 叶片中化学物质含量的测定
        2.2.4 嗅觉仪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选择性比较
        3.1.1 非自由选择法
        3.1.2 自由选择比较
    3.2 叶毛数与寄主选择性关系
    3.3 叶片中营养物质和次生物质含量与寄主选择性的关系
        3.3.1 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与寄主选择性的关系
        3.3.2 叶片可溶性蛋白质与寄主选择性的关系
        3.3.3 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寄主选择性的关系
        3.3.4 叶片单宁酸含量与寄主选择性的关系
        3.3.5 叶片黄酮含量与寄主选择性的关系
        3.3.6 叶片挥发物在寄主选择中的作用
4 讨论
    4.1 南美斑潜蝇的寄主选择性
    4.2 叶片叶毛数与寄主选择性关系
    4.3 叶片营养成分与寄主选择性关系
    4.4 叶片次生物质含量与寄主选择性关系
    4.5 叶片挥发物与寄主选择性关系
致 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烟粉虱种群抗药性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中文)
摘要(英文)
引言
第一章 福建省烟粉虱生物型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西葫芦银叶测定
        1.3 DNA提取
        1.4 PCR反应条件
        1.5 琼脂糖凝胶电泳
        1.6 PCR产物纯化
        1.7 序列测定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西葫芦银叶测定
        2.2 PCR扩增产物
        2.3 测序结果分析
        2.4 烟粉虱种群遗传距离和系统聚类树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烟粉虱对烟碱类杀虫剂抗药性的生物测定方法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生物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粉虱成虫抗约性不同生测方法测定结果比较
        2.2 吡虫啉对烟粉虱不同日龄、混虫日龄成虫的毒力
        2.3 烟粉虱成虫抗药性不同试验材料测定结果比较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烟粉虱田间种群抗药性监测
    第一节 烟粉虱敏感毒力基线的建立及区分剂量的确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供试药剂
        1.3 生物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烟粉虱田间种群抗药性监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供试药剂
        1.3 抗药性监测
        1.3.1 抗性测定
        1.3.2 抗性个体频率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粉虱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性
        2.2 烟粉虱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
        2.3 烟粉虱种群对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
        2.4 烟粉虱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抗性
        2.5 烟粉虱抗性倍数和抗性个体频率的相关性比较
        3 小结与讨论
        3.1 福建省烟粉虱抗药性水平评价
        3.2 区分剂量在抗药性监测中的作用及意义
        3.3 烟粉虱抗药性与生物型的关系
        3.4 烟粉虱抗药性与药剂选择压力的关系
第四章 烟粉虱田间种群抗药性机理研究
    第一节 烟粉虱田间种群抗药性的生化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化学试剂及供试杀虫剂
        1.3 酶抑制剂对杀虫剂的增效作用测定
        1.4 酯酶(EST)活性测定
        1.5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测定
        1.6 乙酰胆碱酯酶(ACHE)动力学性质测定
        1.7 抑制中浓度Ⅰ_(50)测定
        1.8 单头烟粉虱乙酰胆碱酯酶残留活性测定
        1.9 酶抑制剂对抗性烟粉虱成虫酯酶、谷胱甘肽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活体抑制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酶抑制剂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杀虫剂的增效作用
        2.1.1 酶抑制剂对毒死蜱的增效作用
        2.1.2 酶抑制剂对乐果的增效作用
        2.1.3 酶抑制剂对敌敌畏的增效作用
        2.1.4 酶抑制剂对乙酰甲胺磷的增效作用
        2.1.5 酶抑制剂对灭多威的增效作用
        2.2 酶抑制剂对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增效作用
        2.2.1 酶抑制剂对氯氰菊酯的增效作用
        2.2.2 酶抑制剂对溴氰菊酯的增效作用
        2.2.3 酶抑制剂对氯氟氰菊酯的增效作用
        2.2.4 酶抑制剂对甲氰菊酯的增效作用
        2.3 烟粉虱不同品系(种群)酯酶利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比较
        2.4 酶抑制剂对抗性烟粉虱成虫酯酶、谷胱甘肽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活体抑制
        2.5 烟粉虱不同品系(种群)乙酰胆碱酯酶的K_m和V_(max)值比较
        2.6 烟粉虱不同品系(种群)乙酰胆碱酯酶的敏感性比较
        2.7 烟粉虱各田间抗性种群雌虫个体乙酰胆碱酯酶残留活性频率分布
        3 小结与讨论
        3.1 烟粉虱抗药性与酯酶(EST)的关系
        3.2 烟粉虱抗药性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关系
        3.3 烟粉虱抗药性与多功能氧化酶(MFO)的关系
        3.4 烟粉虱抗药性与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关系
    第二节 与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性相关的烟粉虱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供试药剂及药品
        1.3 总RNA抽提方法
        1.4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1.5 反转录
        1.6 PCR扩增
        1.7 目的片段DNA的纯化
        1.8 T-A连接
        1.9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1.10 CaCl_2的转化
        1.11 重组克隆的鉴定
        1.12 酶切鉴定
        1.13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
        1.14 序列测定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粉虱钠离子通道ⅡS4-6片段的RT-PCR扩增
        2.2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2.3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
        2.4 序列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烟粉虱对吡虫啉、阿维菌素抗性的室内选育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虫源
        1.2 供试化学试剂及杀虫剂
        1.3 抗性选育
        1.4 生物测定
        1.5 酶抑制剂的增效作用测定
        1.6 离体酶活性洲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粉虱对吡虫啉、阿维菌素抗性的室内选育
        2.2 烟粉虱吡虫啉选育品系对其它杀虫剂的敏感性变化
        2.3 酶抑制剂的增效作用
        2.4 离体酶活性测定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文献综述:烟粉虱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7)烟台地区南美斑潜蝇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及其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物学特性
    2.2 生态学特性
    2.3 空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
    2.4 虫道面积与产量损失的关系
    2.5 综合控制技术
3 讨论

(9)我国美洲斑潜蝇发生及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美洲斑潜蝇的生物学特性
    1.1 各虫态历期和发生世代
    1.2 主要生活习性
2 影响美洲斑潜蝇发生的因素
    2.1 寄主植物
    2.2 气象因素
    2.3 天敌
3 美洲斑潜蝇的防治
    3.1 严格检疫制度
    3.2 农业防治
        3.2.1 合理布局、间套种植及调整播种期
        3.2.2 清洁田园
        3.2.3 人工摘除虫叶
        3.2.4 适当疏植、通风透光
        3.2.5 合理施肥
        3.2.6 深耕
    3.3 物理防治
    3.4 生物防治
    3.5 化学防治
        3.5.1 加强虫情监测, 确定防治适期和防治田块
        3.5.2 棚内熏蒸防治成虫
        3.5.3 喷药防治幼虫

(10)几种斑潜蝇的超微结构及rDNA ITS序列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斑潜蝇的分类鉴定研究
        1.1 斑潜蝇属的分类研究简史
        1.2 几种重要斑潜蝇的分类简史
        1.3 斑潜蝇类害虫的分类鉴别特征研究
    2 斑潜蝇生物学及生态学研究
        2.1 寄主范围及寄主选择性研究
        2.2 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
        2.3 种群动态与预测预报
        2.4 天敌
    3 防治技术研究
        3.1 检疫防治
        3.2 农业防治
        3.3 物理防治
        3.4 生物防治
        3.5 化学防治
        3.6 防治指标与经济阈值
    4 斑潜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4.1 分类研究中的问题
        4.2 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中的问题
        4.3 寄主选择机制研究中的问题
        4.4 防治技术中的问题
第二章 斑潜蝇的超微结构研究
    1 概述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设计
        2.3 扫描电镜样品的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成虫外部形态的超微结构比较
        3.2 外生殖器的超微结构比较
        3.3 卵的超微结构比较
        3.4 幼虫的超微结构比较
        3.5 不同地区美洲斑潜蝇产卵器超微结构的比较
    4 讨论
第三章 斑潜蝇的酯酶同工酶研究
    1 概述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 实验试剂及配制方法
        2.3 样品的制备
        2.4 实验步骤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第四章 斑潜蝇的rDNA ITS序列的克隆与比较
    1 概述
        1.1 mtDNA
        1.2 rDNA
        1.3 其它分子标记
        1.4 斑潜蝇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材料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及步骤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种斑潜蝇的rDNA ITS序列比较
        3.2 不同地区美洲斑潜蝇的rDNA ITS序列比较
        3.3 不同寄主上美洲斑潜蝇的rDNA ITS序列比较
    4 讨论
第五章 小结及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南美斑潜蝇为害大棚芹菜和芸豆的产量损失测定及经济阈值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丘北辣椒(Capsicum annuum L.)间作群体生理生态及经济效应研究[D]. 王丽. 云南农业大学, 2009(S2)
  • [2]棚室番茄和豇豆受斑潜蝇为害的产量损失测定及其防治指标研究[J]. 金辉,王影丽,魏长海,何富才,刘景升. 中国植保导刊, 2009(05)
  • [3]南美斑潜蝇对菜豆不同品种的偏好性及其机理的研究[D]. 闫丽英.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7(03)
  • [4]陕西省设施蔬菜农药使用现状调查及病虫害无公害控制技术研究[D]. 张战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6)
  • [5]南美斑潜蝇寄主选择性及其机理的研究[D]. 高俊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6(11)
  • [6]烟粉虱种群抗药性及其机理研究[D]. 何玉仙. 福建农林大学, 2006(12)
  • [7]烟台地区南美斑潜蝇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及其控制技术研究[J]. 宋天俊,初晓明,宋博才,初玉松,王丰联,刘深增. 华东昆虫学报, 2004(01)
  • [8]古田县美洲斑潜蝇发生特点和综合防治技术[J]. 魏观如,庄家祥,何佳兴. 华东昆虫学报, 2003(01)
  • [9]我国美洲斑潜蝇发生及防治研究进展[J]. 胡长效,苏新林. 江西农业学报, 2003(01)
  • [10]几种斑潜蝇的超微结构及rDNA ITS序列比较研究[D]. 时敏. 扬州大学, 2002(01)

标签:;  ;  ;  ;  ;  

大棚芹菜和芸豆受甘草危害的产量损失测定及经济阈值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