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博会报道

全国农博会报道

一、来自全国农交会上的报道(论文文献综述)

毛绪强[1](2020)在《农交会“成年礼”——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走笔》文中研究表明2003年的北京,首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2万平方米的场馆内吸引了600多家企业参展,总交易额达到150亿元。拉开了中国最大农业展会蓬勃发展的序幕。2020年的重庆,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20.4万平方米的场馆内吸引了12000多家企业参展,总交易额高达418亿元。成为展示我国"三农"领域巨大成就的最高舞台。18年沧海桑田,18年历史巨变。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农交会")与我国"三农"事业一道迈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朱厢炜[2](2020)在《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文中认为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分别是我国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两座建筑的设计全过程所反映的内涵有着跨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呈现了两座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并从多个角度评析了这两座建筑的时代性意义和当代启示。论文共由七章组成,章节之间呈现顺序递进的关系。第一章绪论,表明了本研究的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展现了本文的基本逻辑与框架。第二章,对我国1949年至1989年的建筑创作环境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与两座建筑直接相关的自贡恐龙文化和彩灯文化。第三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展开建筑设计之前,包括前期策划等在内的诸多事件。第四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从建筑设计竞赛到建成的整个过程。第五章,呈现了自前期策划到建成后包括专业机构等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两座建筑的评价。第六章,从建筑策划、建筑后评估、建筑设计竞赛、建筑设计、建筑伦理、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评析,揭示了其在这几个维度的意义和对当下建筑业的启示。第七章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审视了此次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全文共约22万字,图片123幅,表格36个

周丽[3](2020)在《目的论视角下的2019年南昌国际性会议新闻英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积极实施,中国与国际的交流变得愈加频繁。新闻作为传输媒介之一,在此类国际交流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江西南昌举办了众多大型国际会议,以此促进国际交流、提升城市形象。这些国际会议少不了新闻报道,对新闻报道翻译的品质也有较高要求。本文是一篇汉译英新闻翻译实践报告,源语文本来源于南昌市政府官方新闻,是笔者在翻译公司实习时的工作内容。本文以德国语言学家及翻译学者汉斯·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为指导,从翻译项目背景、国内外新闻翻译研究现状以及新闻翻译对外宣传的重要性等方面入手分析,探讨了在新闻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本文共由五章节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翻译任务背景,本翻译报告的重要性及新闻翻译的现状。第二章是对翻译过程的描述。第三章为理论阐释部分,介绍了翻译目的论的发展、三原则及其对新闻翻译的适用性。第四章结合翻译实践,从新闻标题、中国特色文化词、长句等方面,探索目的论在新闻文本翻译中的实际应用及采用的翻译方法(如增译,省译等)。最后一章则探讨了笔者在这次的翻译任务中的体悟以及翻译过程中自身的不足。笔者希望本实践报告的分析总结能够给新闻文本翻译和对外宣传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钱锦[4](2020)在《融媒体环境下一个省级涉农纸媒的转型思考 ——对《安徽日报农村版》的考察(2018-2019)》文中提出2016年,纸质媒体迎来寒冬,大批传统媒体关停,其中涉农类媒体面临的生存困境尤其严重。2018年以来,省级涉农纸媒中,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农村报,《甘肃农村报》,《新疆农村报》以及《京郊日报》相继停刊,其主要原因在于未能及时适应媒体环境的变化。当下,随着媒体环境的变化,转型才是传统媒体的唯一出路。省级涉农纸媒是中央下达“三农”相关政策的桥梁,起到传播农业知识,维护农民权益的作用,其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省内农业产业的发展。《安徽日报农村版》作为安徽省权威的涉农纸媒,在融媒体环境下,积极转型,迎接机遇与挑战。《安徽日报农村版》不断寻求创新,发展与涉农单位的深度合作,借助集团平台建立“乡镇融”项目,自主打造的微信公众号,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目前发行量、经济效益都位居媒体行业前列。本文基于此背景,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安徽日报农村版》为转型所做的努力与尝试,对《安徽日报农村版》发展过程中的转型进行梳理,探索融媒体环境下《安徽日报农村版》转型的不同做法。在融媒体背景下,调查转型的具体表现,并针对新闻生产的改变,以及《安徽日报农村版》的记者、编辑中产生的影响,作具体阐述与研究。第一章分时期梳理涉农纸媒的发展。当前纸媒环境的衰落导致涉农纸媒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转型。此内容为后面省级涉农纸媒的《安徽日报农村版》转型作铺垫。第二章通过整理报社内部部门负责人的访谈内容,围绕《安徽日报农村版》转型的各个方面,归纳并总结转型在办报理念、人员结构、评报机制、经营模式、媒体形式等方面的变化特点。第三章通过参与式观察融媒体新闻生产的方式,分析《安徽日报农村版》在融媒体转型后的新闻生产中的特点与存在的不足。第四章通过对《安徽日报农村版》的记者、编辑发放关于转型认识的问卷,探讨转型过程中采编人员遇到的困难,以及对未来转型之路的看法。第五章是笔者基于之前章节对《安徽日报农村版》转型过程的梳理,从媒体融合的视角总结转型中的经验,结合对采编人员的问卷调查和报社内部主要部门负责人的深度访谈,探讨转型中面临的难题。基于以上的考察与探究,在结语部分,笔者立足于融媒体环境下,对当前涉农纸媒进行融媒体转型的现状,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和总结。

王玉[5](2019)在《地政学派土地思想研究(1933-1949)》文中认为民国时期的地政学派成立于1933年,是中国近代史上集当时最高水平的土地改革学术团体和国家经济建设智囊团功能于一身的重要学术流派。地政学派的土地学术和思想居于当时社会中的主流和中心地位,对民国土地经济学的发展、国民党政府土地政策的制定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目前学界关于地政学派的研究成果不多,这与该学派当时的学术地位与社会影响尚有距离。本文在广泛收集有关地政学派的各类原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地政学派的活动和思想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性的考察,以期拓宽近代土地思想史的研究,同时厘清国民政府关于土地制度的政策演变逻辑。民国以来,局势不稳、军阀混战、外敌入侵等诸多因素导致政局动荡,但同时也激发社会各阶层探讨国家发展之路的热情,形成了一股思想开放、学术自由的活跃的文化氛围,近代也就成了经济思想发展转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土地问题,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心内容,更是封建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换的关键所在,因此各类土地思想也开始涌现。在蒋介石的授意下,1933年由萧铮组织发起了中国地政学会,将当时研究土地问题的专家学者以及实际从事地政工作的领导分子的力量聚集起来,是地政学派早期的正式组织,由此也标志着民国时期地政学派的正式形成。1947年为吸收更广泛的社会人士以及农民群体,萧铮又组建了中国土地改革协会,该协会性质为社会团体,以便深入民众,以此推动土地改革的发展。自此至1949年,地政学派步入了地政学会与土地改革协会两会并行的阶段。地政学派以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为指导,以亨利·乔治”单一税”理论、达马熙克土地改革学说为参照,在“研究土地问题,促进土地改革”宗旨引领下,为国民政府实行土地制度改革进行具体的理论阐述和政策设计。地政学派主要的学术活动包括发行《地政月刊》、《人与地》等地政刊物,出版地政论着,译介国外土地学说。地政学派的历届年会也会密切结合时政形势,围绕最为迫切的土地问题展开讨论并形成决议,以此影响政府当局的政策,并推动民众土地观念之改变。同时,地政学派积极兴办地政教育,先后依托地政学院、地政研究所、私立建国法商学院等机构,为国民政府推行土地改革培养了大批地政人才。本文通过对地政学派相关资料发掘,系统梳理了地政学派的基本内容,提炼出地政学派土地改革主张的基础理论为平均地权、政策支柱为土地金融、配套设计为现代土地治理。以这三个层面作为土地思想主线,地政学派对民国时期土地制度进行了整体谋划。地政学派土地思想演化的脉络具有鲜明的以诱致性土地制度变迁为基础的强制性土地制度变迁特征,是顺应统制经济思潮以政府为主导解决农民对土地制度非均衡的诉求问题,但是在国民政府的土地改革实践中,强制性土地制度变迁逐渐脱离了诱致性土地变迁基础,地政学派的土地思想及制度主张不得不以妥协的形式实现,严重制约了土地改革的价值发挥。本文对地政学派同时期的中外土地学说进行研究对比。相较于中国共产党的为了推翻既有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土地革命论,地政学派为国民政府设计的土地改革方案则是在既有政治和经济制度框架内寻求农业发展的路径,这是由两者政治党派背景、经济学分析范式、适应经济阶段以及经济目标的不同所决定的。而相较于世界各国的土地改革事业,地政学派的土地改革主张也顺应了资本主义建立和发展以来土地改革的总体趋势,一是对土地私有制的行使范围大加限制,二是扶植农民收购土地,以推行耕者有其田政策。地政学派作为民国土地学界的重要组织,其土地思想和学术活动繁荣了民国的土地研究事业。尽管地政学派的土地思想在向土地制度转化的过程中,受到了诸多现实问题的影响而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在一定程度上付诸了实践。尤其是在抗战胜利后,地政学派的土地金融思想在推动台湾省政当局土地改革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说明地政学派的土地思想在特定历史时期及条件下是能够转化为具有现实张力的政策实践的,其思想内涵对当下中国的土地制度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罗菲[6](2019)在《除旧布新:新中国新法接生普及的历史经验及基本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与建国之初同样被列为卫生工作重点的烈性传染病防治等工作不同,新法接生直至1985年才基本得到普及,时间跨越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若干历史时期,其中原因也远非普遍接种疫苗那样简单。因此,研究新法接生从开始推行到基本普及的历史过程,勾勒新法接生推行的社会图景,探究影响新法接生尽早普及的各种因素,剖析影响新法接生率起伏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即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方法:在掌握大量第一手史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运用历史文献学方法,对新中国推行新法接生直至基本普及的全过程加以系统考察,从而再现新法接生推行的基本历史面貌。与此同时,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推行新法接生的36年间政治、文化与社会背景的变迁,采用医疗社会史与医疗经济学研究的分析工具,在综合考察各方面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政治运动、经济水平、人力资源和传统生育观念是影响新法接生尽早普及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到新法接生率的起伏变化的命题。成果:通过分析推行新法接生的各个构成要素,诸如宣传动员、人力资源、推广方式、组织管理等,全面梳理新法接生推广的基本历史经验,客观再现新中国新法接生由推广到基本普及的历史。通过查阅、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量史料,发现“大跃进”时期新法接生率存在虚高的成分,而“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时期农村产妇受到的医疗照顾也并不像前此论者所估计的那样少。“文革”时期许多中、高级妇幼保健人员或参加巡回医疗队,或被下放到农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地区新法接生的推广,他们培训的“在地化”初级医疗人员也为“文革”后期新法接生迅速推广并普及储备了人力资源。在构建新法接生推行历史图景的过程中,通过深入挖掘史料,对旧产婆改造、妇幼保健员培训、助产教育等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结合社会制度变迁,对基层妇幼保健机构的演变轨迹进行了梳理,并剖析了其中隐含的内在逻辑。在乡村医疗卫生人员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传统中医业者以其技术水平、庞大数量和广泛分布,受到政府关注,并被组织到新法接生推行工作之中。文中还对民族地区新法接生推行特色作了分析,并结合政策环境,提出医疗资源配置在其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在收集与分析各地不同历史时期新法接生率数据的基础上,生动再现新法接生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波浪式走向,借助医疗社会学、人口学等多种分析方法,综合考察影响新法接生推行的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推动力量与影响因素,提出导致这种起伏变化及新法接生推广历时36年才宣告基本普及的原因,主要在于政策环境多变、人力资源严重匮乏、经济条件落后、传统生育观念影响等几个方面。结论:本文力求在再现新法接生普及历史面貌的基础上,全面总结新中国新法接生从开始推行到基本普及的主要成就及基本历史经验,并由此揭示出新法接生普及耗时长久的主要原因及新法接生率起伏变化背后隐藏的内外制约因素。自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行以来,保护妇婴健康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的一贯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结合中心工作,采取了团结改造己有人员,培训新生力量,大力宣传新法接生,并在城乡和厂矿广泛建立新法接生组织和机构的一系列措以施,运用点面结合、点带面、逐步推进的方法,在全国展开消灭新生儿破伤风和产妇产褥热的工作。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体妇幼保健人员的艰苦努力,新法接生于1959年在城市基本普及,此后,推行新法接生工作的重点转向农村。新法接生推行的过程,伴随着各种因素的交互影响,构成新中国新法接生推行的独特面貌。在新法接生宣传中,除了教育民众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外,重点在通过新旧对比,激发民众对新的人民政权的认同感。在接生员培训方面,既有接生技能内容的培训,也带有土地改革、合作化、农村合作医疗等方面的鲜明时代特色,其中也能看到传统中医或隐或显的影响。在执业资格管理上,1949-1957年间较严格地实施专业化与证照制度;限于农村地区的各方面条件,1958年提出卫生人员都要做新法接生工作的要求,1963年正式提出只要采用了消毒接生与消毒断脐的方法,即使是家属或亲邻等实施的接生操作一样算作新法接生,事实上弱化了对接生员执业资格的管理,并使新法接生的技术要求降到了最低。1978年后,在边远和经济落后地区着重推广了1963年以后的做法,从而提高了这种低技术含量的新法接生推行的速度,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新法接生推行的质量及新法接生率的稳定性。“文革”时期虽然妇幼保健机构大量撤销,影响到新法接生推行,但由于前此“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心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以及“文革”时期包括妇产科专家在内的大批中、高级医疗卫生人员的下放,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优质资源下沉的效果,部分地区农村母婴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改革开放以后,由于采取了多样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新法接生推行办法,加之农村经济逐步好转,医疗装备与专业人员基本到位,妇幼保健网基本形成,新法接生很快在全国基本普及。

范涛[7](2018)在《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2018年度进展》文中研究说明1 年度工作总体情况2018年合肥综合试验站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的指导下,在站长的带领下,在团队成员及示范县蚕桑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任务目标和有利于蚕桑生产开展示范推广工作,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建立现代蚕桑产业的大形势下,以全面提升传统蚕桑产业为目的,积极开展蚕桑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推进蚕桑资源多元利用,拓展延伸产业链;协助培育壮大养蚕大户、家庭农场、蚕桑专业村组;做大做强蚕桑专业合作社、茧丝绸龙头企业;注重农业提质增效

李婷婷,张祚本,王明辉[8](2017)在《9月“三农”网络热点舆情监测分析》文中指出【总体情况】9月新闻量较8月有所增加。在社会各界喜迎十九大之际,十八大以来的农业农村发展成就受到聚焦。韩长赋部长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用"六个新"对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行了概括,媒体予以积极报道。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成为舆论瞩目的盛会,同期举办的品牌农产品代言公益活动获得广泛好评。农业部就耕地轮作休耕、农村创业创新等情况举行多场新闻发布会,均引发积极反响。此外,"农村三块地改革试点延期至

刘羿[9](2016)在《中央用地管控视角下土地指标交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出于耕地保护的需要,中央政府对农用地转用进行了严格的总量控制。尽管如此,农用地转用带来的巨大增值收益以及当下地方经济严重依赖新增建设用地这一事实,使中央政府不得不主动开辟渠道以增加计划外指标供应。在政策激励下,地方政府更进一步探索出了包括折抵指标有偿调剂以及地票交易在内的土地指标交易机制。土地指标交易在增加土地用途刚性管制的弹性之余,亦存在一定制度缺陷:以农用地转用指标为代表的土地指标本是中央政府对下级地方政府农用地转用权力的数量控制工具,但政府间土地指标交易的产生使指标突破了这一“控权”属性,呈现出一定的经济价值;私人间土地指标交易的缺陷在于,其主要利用了政府在土地招拍挂市场的垄断地位,迫使私人资本参与农村土地整理,并没有建立起使私人真正获益的机制。与中国的指标交易制度相比,美国土地开发权转让制度的真正优势在于它建立起了私人之间的利益交换机制。其以容积率作为交易客体,不仅使规划制度更为灵活,还成功地将私人资金引入到了公共福利领域,节省了政府财政开支。美国开发权转让制度对我国最大的启示,正是如何在土地管理领域建立起这种私人间的利益交换机制,并使之成功运转。同时,美国土地管理制度在中央与地方分权、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的经验,也为我国未来的制度完善提供了充分的启示。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土地制度改革起步,现有的地权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都将面临重大的变革。在地权制度方面,城乡二元地权体制已经松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开放入市、农村住房财产权允许抵押流转、征地范围不断缩小,未来的地权制度将沿着“同地同权”的方向不断推进。考虑到土地制度改革的长期性,指标交易制度也有短期、长期两种改良方案:短期方案主要解决土地整理复垦的资金来源问题;长期方案主张在地权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下,理顺权力与利益、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立起符合市场机制的土地指标交易制度。

李锦华[10](2015)在《擦亮中国农业第一展的金字招牌——第十三届农交会福建筹备工作纪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将于2015年11月7日-10日在福建省省会福州市举行。经过连续三年申报,并与全国多个省份激烈角逐,福建终于摘得我国国家级农交会举办地的桂冠。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作为海峡两岸农业交流的前沿阵地和自贸区经济的新热点,举办农交会具有特殊意义。组展招展、布展设计、奖项评审、

二、来自全国农交会上的报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来自全国农交会上的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农交会“成年礼”——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走笔(论文提纲范文)

回首过往,产业扶贫成果举世瞩目
奋进当下,品牌建设提升农业价值
展望未来,科技赋能农业更多可能

(2)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建筑历程层面
        1.3.2 地域建筑层面
        1.3.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3.4 国外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及地域文化的研究
    1.4 国内研究现状
        1.4.1 建筑历程层面
        1.4.2 地域建筑层面
        1.4.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4.4 国内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和地域文化的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2 本文的研究框架
    1.6 主要概念界定
        1.6.1 界定
    1.7 本论文写作说明
        1.7.1 本文对“历史”与“叙事”问题的回应
        1.7.2 阅读建议
2 建设背景
    2.1 中国建筑创作环境概述
        2.1.1 1949年至1964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2 1965年至1976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3 1977年至1989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2 自贡的地域文化
        2.2.1 自贡恐龙的故事
        2.2.2 自贡彩灯的故事
    2.3 本章小结
3 建筑设计组织策划
    3.1 我们为何建造
        3.1.1 兴建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设想
        3.1.2 兴建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设想
        3.1.3 讨论:兴建设想
    3.2 研究落实修建博物馆
        3.2.1 确定修建自贡恐龙博物馆
        3.2.2 确定修建中国彩灯博物馆
        3.2.3 讨论:不同的投资模式,不断努力得以确定兴建
    3.3 设计竞赛的组织安排
        3.3.1 自贡恐龙博物馆竞赛组织
        3.3.2 中国彩灯博物馆竞赛组织
        3.3.3 讨论:组织经验的延续和发展
    3.4 本章小结
4 建筑竞赛及后续进展
    4.1 方案评选与审定
        4.1.1 乱石——“恐龙群窟”与“洪荒时代”的抽象
        4.1.2 灯的群组——“南国灯城”的新星
        4.1.3 讨论:创作与评审
    4.2 方案确定及后续进展
        4.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3 讨论:后续进展
    4.3 本章小结
5 建筑创作回响
    5.1 官方新闻媒体的关注
        5.1.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1.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1.3 讨论:媒体关注
    5.2 大众的声音
        5.2.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2.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3 业内人士的评价
        5.3.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评价
        5.3.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评价
    5.4 获奖情况
        5.4.1 自贡恐龙博物馆获奖情况
        5.4.2 中国彩灯博物馆获奖情况
    5.5 本章小结
6 建筑评析
    6.1 建筑策划
        6.1.1 可行性研究阶段
        6.1.2 设计任务书阶段
        6.1.3 自贡恐龙博物馆所带来的建筑策划启示
    6.2 建筑后评估
        6.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后评估带来的启示
    6.3 建筑设计竞赛
        6.3.1 建筑竞赛的方案组织
        6.3.2 建筑评选中的“长官意志”与“明星建筑师”问题
        6.3.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方案组织与评选带来的启示
    6.4 建筑设计
        6.4.1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
        6.4.2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
        6.4.3 建筑设计师
        6.4.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所带来的启示
    6.5 建筑伦理
        6.5.1 建筑精神与价值判断
        6.5.2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3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表达的建筑伦理及其启示
    6.6 建筑与城市文化
        6.6.1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对自贡城市文化的意义
        6.6.2 自贡恐龙博物馆与中国彩灯博物馆带来的城市文化启示
        6.6.3 自贡城市文化及其认同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此两案例建筑设计全过程及其评析对当代的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论文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3)目的论视角下的2019年南昌国际性会议新闻英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Report
    1.2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1.3 Literature Review
    1.4 Organization of the Report
2 Translation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2 While-translation Process
    2.3 Revision of the Translation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Overview of Skopos Theory
        3.1.1 Development of Skopos Theory
        3.1.2 Three Rules of Skopos Theory
    3.2 Applicability of Skopos Theory in News Translation
4 Cases Analysis
    4.1 Translation of Chinese News Headlines
        4.1.1 Combination
        4.1.2 Omission
    4.2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e-Specific Words
        4.2.1 Amplification
        4.2.2 Annotation
        4.2.3 Paraphrase
    4.3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ong Sentences
        4.3.1 Amplification
        4.3.2 Omission
        4.3.3 Division and Restructuring
5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4)融媒体环境下一个省级涉农纸媒的转型思考 ——对《安徽日报农村版》的考察(2018-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省级涉农纸媒
        (二)转型
    四、文献综述研究
        (一)涉农纸媒的相关研究
        (三)农村新媒体的相关研究
        (四)融媒体环境下涉农纸媒转型的相关研究
        (五)《安徽日报农村版》的相关研究
    五、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省级涉农纸媒的历史发展
    一、省级涉农纸媒的发展历史
        (一)成长萌芽期
        (二)高峰发展期
        (三)凋零萎靡期
    二、《安徽日报农村版》的历史发展
        (一)资源配置期
        (二)二元运作期
第二章 媒体融合发展:《安徽日报农村版》的转型
    一、《安徽日报农村版》融媒体转型
        (一)办报理念凸显:从“三个服务”到“服务读者、突出民生”
        (二)运营《安徽日报农村版》微信公众号
        (三)升级安徽农村网
        (四)开展安徽日报客户端“乡镇融”、“农金融”项目
    二、人员结构调整:人员角色增多采编链条扩大
        (一)人员角色:既是“老”记者又是“新”编辑
        (二)结构重组:打通部门结构乡镇通讯员成为新闻源终端
        (三)素质要求:提高“四力”本领扎根“三农”
    三、评报机制:从“双评报”机制到融媒体评报机制
        (一)读者评报机制
        (二)专业评报机制
        (三)融媒体评报机制
    四、自主经营:合作涉农部门实现良性发展
        (一)报社发布涉农部门相关信息
        (二)经营模式:从“报纸办企业”到“涉农融媒平台”
    五、小结
第三章 融媒体转型后的新闻生产
    一、参与式观察融媒体新闻生产流程
        (一)以记者采访为主的新闻生产过程实录
        (二)以编辑审稿发稿为主的新闻生产实录
    二、融媒体转型后新闻生产特点
        (一)新闻线索丰富提供方式智能
        (二)新闻呈现形式丰富
        (三)新闻互动即时互动频率高
第四章 《安徽日报农村版》对于转型的认识——基于对问卷的统计分析
    一、《安徽日报农村版》报社调查问卷分析
    二、总结
第五章 《安徽日报农村版》融媒体转型的经验与难题
    一、《安徽日报农村版》融媒体转型的基本经验
        (一)顺应政策发展贯彻办报理念
        (二)探寻利基市场专业化办报
        (三)推进涉农部门合作创新媒体行业融合形式
        (四)培养新媒介技术人才调整媒体考核制度
    二、《安徽日报农村版》融媒体转型的难题
        (一)外部环境:同类竞争压力大上级扶持力度弱
        (二)内部环境:体制管理瓶颈技术人才缺位
        (三)融媒体平台运营难题
    三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M)
    二、学术期刊(J)
    三、学位论文(D)
附录
致谢

(5)地政学派土地思想研究(1933-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述评
        一、关于民国时期土地思想的研究
        二、关于地政学派及其土地思想的研究
        三、关于地政学派思想来源的研究
    第三节 主要研究任务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拟解决的问题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地政学派的创立和发展
    第一节 地政学派的创立背景
        一、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
        二、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严峻挑战
    第二节 地政学派的创立概况
        一、地政学派的初期发轫
        二、地政学派的正式成立
        三、地政学派的组织发展
        四、地政学派的成员群体
    第三节 地政学派的学术活动和教育事业
        一、举办年会
        二、发行刊物
        三、出版书籍
        四、兴办地政教育
第二章 地政学派土地思想渊源与制度经济学架构
    第一节 地政学派的理论指导
        一、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理论
        二、亨利·乔治的“单一税”理论
        三、达马熙克的土地改革理论
    第二节 地政学派土地思想的制度经济学架构
        一、制度变迁及土地制度经济学理论
        二、地政学派的土地制度变迁分析
第三章 平均地权:地政学派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土地问题剖析
        一、土地问题的界定
        二、土地政策的内涵
    第二节 对土地改革纲领的研究
        一、“平均地权”诠释
        二、“耕者有其田”诠释
    第三节 土地改革的政策主张
        一、设置地政机关作为推行主体
        二、推广土地整理作为基础前提
        三、落实地价税制作为核心举措
        四、改革租佃制度作为耕者保障
        五、规划市地利用作为城建支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土地金融:地政学派的政策支柱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土地金融问题剖析
        一、土地金融的界定
        二、土地金融发展瓶颈的成因
    第二节 对融通土地资金必要性的研究
        一、对土地金融与“平均地权”关系的探讨
        二、对土地金融与“地尽其利”关系的探讨
        三、对土地金融与工业化关系的探讨
        四、对土地金融与城市改造关系的探讨
    第三节 土地金融体系的构建主张
        一、设立土地银行作为专营机关
        二、发行土地债券作为资金来源
        三、完善农业保险作为风险补偿
        四、发展合作信用作为有益补充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代治理:地政学派的配套设计
    第一节 对土地法制现代化的思考
        一、修改《土地法》的探讨
        二、推动土地纲领入宪的倡议
    第二节 对人地关系现代化的探讨
        一、土地人权保障论
        二、内地殖民政策论
    第三节 对土地利用现代化的分析
        一、土地生产技术应用观
        二、土地经营方式改良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地政学派对同时代中外土地思想的研究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研究
        一、对原中共红色区域的土地政策研究
        二、地政学派受到的中国农村派辩驳
    第二节 国外土地政策的研究
        一、世界土地制度发展的趋势
        二、部分国家土地改革运动的特点
第七章 地政学派的学术贡献和应用价值
    第一节 地政学派与民国土地研究发展
        一、对中国传统土地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二、对孙中山土地思想的阐述与发展
        三、对民国土地思想研究的引领与繁荣
    第二节 地政学派与民国土地政策实践
        一、以推进土地改革事业为政治追求
        二、参与国民政府土地理论阐述和政策设计
    第三节 为台湾土地改革积累经验
        一、夯实台湾农地改革的基础准备
        二、完善土地金融与土地行政体系
第八章 地政学派土地思想对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启示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来土地制度变迁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土地制度演变
        二、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1978年间的土地制度演变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土地制度演变
    第二节 我国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产权制度性缺失
        二、土地金融供给不足
        三、土地规模化经营受限
    第三节 地政学派土地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完善土地产权制度
        二、发展土地金融市场
        三、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附录
    地政学派主要成员简介
    地政月刊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6)除旧布新:新中国新法接生普及的历史经验及基本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缘起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1.3 核心概念:新法接生及其演变
    2. 前人研究述评
        2.1 涉及“新中国新法接生”的史学着述
        2.2 有关新中国新法接生队伍及其管理机构的研究
        2.3 接生制度化与社会动员
        2.4 新中国新法接生研究的多个面向
        2.5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3. 研究的范围、分期及意义
        3.1 研究对象的范围
        3.2 研究对象的分期
        3.3 研究目的
        3.4 研究意义
    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中的重点与难点
        4.3 创新之处
    5. 文献资料
        5.1 文献来源
        5.2 文献资料的甄选原则
第一章 新法接生推行的三种传统
    1. 民国时期推行新法接生的遗产
        1.1 新法接生推行被纳入国家卫生行政
        1.2 卫生试验区的工作与新法接生推行试点
        1.3 助产教育与接生婆培训开启生育医疗化进程
        1.4 建立妇婴卫生公共服务网络的尝试
        1.5 免费接生实践及其经验
    2. 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推行新法接生的遗产
        2.1 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新法接生推广的理论基础
        2.2 陕甘宁边区建立和完善妇幼卫生制度
        2.3 开展群众性新法接生宣传
        2.4 多样化的新法接生队伍培训
        2.5 加强新法接生的组织管理
        2.6 积极团结各方面力量推行新法接生工作
    3. 学习苏联先进经验
        3.1 学习苏联医学的历史选择
        3.2 学习苏联先进的妇幼卫生组织管理经验
        3.3 学习苏联经验改革助产教育制度
        3.4 引进新技术,为新法接生注入时代内容
        3.5 学习苏联经验中存在的问题
    4. 小结
第二章 新中国新法接生宣传
    1. 进行新法接生宣传的必要性
        1.1 新生儿破伤风与产妇产褥热高发严重影响母婴健康
        1.2 歧视妇女歧视助产的旧生育思想普遍存在
        1.3 新法接生宣传是打破旧思想束缚的有力措施
        1.4 新法接生宣传是构建“人财两旺”新社会的思想武器
    2. 不同历史时期的新法接生宣传政策与宣传主体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法接生宣传政策及其实施主体
        2.2 1960年代新法接生宣传政策与实施主体
        2.3 1970-1985年的新法接生宣传政策及其实施主体
    3. 结合政治运动宣传新法接生理念
        3.1 土改时期新法接生宣传
        3.2 结合“大跃进”宣传新法接生
        3.3 结合革命话语宣传新法接生
        3.4 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新法接生
    4. 综合利用多种宣传形式,使新法接生家喻户晓
        4.1 利用妇幼卫生展览会等受众面广的宣传形式扩大影响面
        4.2 利用个别谈话或小型会谈的方式专注点上深入
    5. 宣传工作的成效及存在问题
        5.1 宣传工作的成效
        5.2 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6. 小结
第三章 新法接生队伍培养与提高
    1. 初级新法接生人员培养
        1.1 旧产婆改造与新法接生员培训
        1.2 妇幼保健员训练与女赤脚医生培训
    2. 学校教育
        2.1 新中国早期的助产士培训
        2.2 助产教育的发展及人才培养
        2.3 助产士在新法接生推广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3. 高级妇幼保健人员的培养
        3.1 由学校培养的高级妇幼保健人员
        3.2 由中级晋升而来的高级妇幼保健人员
        3.3 高级妇幼保健人员在新法接生推广中的作用
    4. 在职人员的培训与提高
        4.1 行政干部的培训与提高
        4.2 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提高
    5. 小结
第四章 点面结合的新法接生推行模式
    1. 点面结合的新法接生推行模式
        1.1 国家政策与各省市举措
        1.2 各地试点区域选择与重点培养
        1.3 由点带面的工作方法
    2. 个案分析:广东兴宁县新法接生工作的全面推广
        2.1 兴宁县开启新法接生试点工作
        2.2 新法接生工作全面推广
    3. 民族地区的新法接生推广
        3.1 党和国家有关民族地区新法接生推广的方针政策
        3.2 新法接生在民族地区的推广实践
    4. 小结
第五章 新法接生的管理措施
    1. 新法接生队伍的组织形式
        1.1 群众性妇幼保健组织
        1.2 国家举办的妇幼保健专业机构
    2. 新法接生队伍的管理措施
        2.1 加强党政领导,实行第一书记挂帅
        2.2 实行劳动报酬与免费接生的双向经济驱动机制
        2.3 建章立制,严格制度管理
        2.4 建立妇幼保健网,实施一体化管理
        2.5 启动评模奖优的荣誉激励机制
    3. 小结
第六章 新法接生与中医
    1. 传统中医学产科理论与实践
        1.1 产科专着中与新法接生有关的分娩方法论述
        1.2 产科专书以外的医书中与新法接生相关的论述
        1.3 与产前检查及产后疾病防治有关的中医理论与实践
    2. 产婆(接生员)接产中体现的中医理论
        2.1 优秀产婆接生技术源于中医理论
        2.2 接生员运用中医理论处理难产
    3. 中医积极参与新中国新法接生推广
        3.1 中医积极参与新法接生宣传
        3.2 中医参与培训与辅导管理接生员队伍
        3.3 中医理论与实践对新法接生的促进
    4. 中医被纳入新法接生制度之中
第七章 推行新法接生的成就及历史经验
    1. 新法接生推行工作的成就
        1.1 在全国基本普及新法接生,保障母婴生命健康
        1.2 建立起一支数量庞大的妇幼保健队伍,促进妇幼卫生工作全面开展
        1.3 革除旧生育习俗,初步形成科学生育观
        1.4 加强新法接生科学研究,推动助产学与产科学学术进步
        1.5 保障国家建设的劳动力供给,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工业建设的发展
        1.6 新法接生强化了民众的国家认同感
    2. 普及新法接生的基本历史经验
        2.1 党和政府的领导是新法接生普及的根本保障
        2.2 持续有效的宣传工作是新法接生普及的思想基础
        2.3 接生队伍建设是普及新法接生的人力保障
        2.4 创建制度化接生模式是新法接生普及的组织基础
        2.5 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新法接生顺利推进的重要力量
        2.6 合理解决接生报酬是调动新法接生队伍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2.7 善用传统中医力量丰富了新法接生理论并促进其推广
    3. 小结
第八章 新法接生推行中的阻滞因素分析
    1. 不同历史时期新法接生率的起伏
        1.1 作为评价标准的新法接生率
        1.2 全国历年新法接生率呈现阶段性变化
    2. 1958-1959年新法接生率修正
        2.1 “大跃进”时期新法接生统计方法直接导致新法接生率过高
        2.2 通过《人口志》等资料修正新法接生率
        2.3 通过回顾性调查修正新法接生率
    3. 新法接生推行中的阻滞因素分析
        3.1 变动较大的政策环境影响新法接生推行
        3.2 人力资源匮乏迟滞新法接生普及进程
        3.3 长期经济水平低下影响新法接生推行
        3.4 传统生育观念长期存在影响新法接生推行
    4. 除旧布新非易事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新法接生大事记
    附录2 《医士、药剂士、助产士、护士、牙科技士暂行条例》摘录
    附录3 广东省农村接生员之组织领导
    附录4 关于普及新法接生工作的报告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7)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2018年度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年度工作总体情况
    1.1 推动科技培训, 提升示范推广水平
    1.2 扶持企业和养蚕大户, 推行适度规模生产
    1.3 落实扶贫帮困任务,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1.4 加强基础研究, 提高产业服务能力
2 年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2.1 体系重点任务
    2.2 功能研究室重点任务
        2.2.1 高效专用多元化蚕品种的研发、选育与示范
        2.2.2 规模化养蚕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2.2.3 高效生态多元化桑品种研发、选育与示范
        2.2.4 蚕业适度生产规模、经营模式与产业组织研究
    2.3 基础平台建设工作
        2.3.1 蚕桑产业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数据库
        2.3.2 蚕桑生产技术规程数据库
        2.3.3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论文、专利、成果数据库
    2.4 应急性任务
    2.5 科技服务
    2.6 学术交流及产业调研
3 重要科研进展
4 扶贫工作情况
    4.1 扶贫区域现状和问题
    4.2 扶贫主要任务及关键技术
    4.3 扶贫具体实施情况
        4.3.1 岳西地区
        4.3.2 歙县地区
        4.3.3 阜阳地区
        (1) 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工作。
        (2) 开展了生产技术关键性指导。
        (3) 蚕桑规模化生产已成为产业扶贫的新途径。
        4.3.4 泾县地区
        (1) 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
        (2) 应急措施。
        (3) 蚕桑经济扶贫。
        4.3.5 霍山地区
        (1) 狠抓基地建设, 助力脱贫攻坚。
        (2) 狠抓综合开发, 增加蚕农收入。
5 机制创新情况
6 宣传报道情况
7 存在问题
8 2018年工作计划
    8.1 工作重点
        8.1.1 抗病性强健多元化蚕品种的筛选、推广
        8.1.2 高效生态多元化桑品种的选育、推广
        8.1.3 蚕桑资源多元化循环利用技术研发与示范
        8.1.4 高效生态蚕桑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8.2 培训计划
    8.3 会议计划
    8.4 出版计划

(8)9月“三农”网络热点舆情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总体情况】
【热点排行】
【话题分类】
【本月聚焦】
>>第十五届农交会精彩纷呈农业产业百花齐放<<<'>>>>第十五届农交会精彩纷呈农业产业百花齐放<<<
【热点分析】
>>舆论聚焦十九大前农业农村发展成就农业部多场新闻发布会引发关注<<<'>>>>舆论聚焦十九大前农业农村发展成就农业部多场新闻发布会引发关注<<<
>>浙江湖州曝出“偷埋病死猪”事件<<<'>>>>浙江湖州曝出“偷埋病死猪”事件<<<
>>产业扶贫相关活动获舆论肯定扶贫资金“睡大觉”引热议<<<'>>>>产业扶贫相关活动获舆论肯定扶贫资金“睡大觉”引热议<<<
【热帖解读】
>>已在城市定居的农二代, 我们还能回农村吗?<<<'>>>>已在城市定居的农二代, 我们还能回农村吗?<<<

(9)中央用地管控视角下土地指标交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我国土地指标交易的产生背景
    第一节 土地用途管制法律制度
        一、我国现行土地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
        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概况
        三、农用地转用制度及其特点
    第二节 土地整理折抵指标法律制度
        一、土地财政与农用地转用指标
        二、土地整理与折抵指标
        三、中央的鼓励和地方的积极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土地指标交易的现状
    第一节 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土地指标交易
        一、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土地指标交易
        二、中央政府主导下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第二节 以私人为主体的土地指标交易
        一、以私人为主体的土地指标交易规则
        二、利益格局与规制缺陷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土地指标交易的理论分析与现实困境
    第一节 土地指标及其交易的性质分析
        一、土地指标的分类与属性
        二、土地指标交易的构成与本质
    第二节 土地指标及其交易的理论与制度困境
        一、土地指标及其交易的理论困境
        二、土地指标及其交易的制度困境
    第三节 三种视角下对我国土地指标交易困境的反思
        一、土地指标交易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二、土地指标交易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三、土地指标交易中的国家与公民关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比较法视野下的土地指标交易
    第一节 土地开发权制度的产生、发展与演化
        一、土地开发权制度的产生
        二、土地开发权制度的发展
        三、土地开发权制度的演化
    第二节 土地指标交易与土地开发权转让的共性与差异
        一、土地指标交易与土地开发权转让的共性
        二、土地指标交易与土地开发权转让的差异
    第三节 开发权制度视角下土地指标交易之改造
        一、我国土地开发权理论探讨
        二、比较法意义上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土地指标交易制度的改革
    第一节 地权制度与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
        一、地权制度改革
        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第二节 土地指标交易制度改革
        一、概述
        二、土地指标交易改革的两种方案
        三、完善私人间土地指标交易制度的方案设计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来自全国农交会上的报道(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交会“成年礼”——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走笔[J]. 毛绪强. 农产品市场, 2020(24)
  • [2]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D]. 朱厢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目的论视角下的2019年南昌国际性会议新闻英译实践报告[D]. 周丽.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4]融媒体环境下一个省级涉农纸媒的转型思考 ——对《安徽日报农村版》的考察(2018-2019)[D]. 钱锦. 安徽大学, 2020(08)
  • [5]地政学派土地思想研究(1933-1949)[D]. 王玉.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9(10)
  • [6]除旧布新:新中国新法接生普及的历史经验及基本问题研究[D]. 罗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2018年度进展[J]. 范涛. 蚕学通讯, 2018(04)
  • [8]9月“三农”网络热点舆情监测分析[J]. 李婷婷,张祚本,王明辉. 农业工程技术, 2017(33)
  • [9]中央用地管控视角下土地指标交易研究[D]. 刘羿.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6)
  • [10]擦亮中国农业第一展的金字招牌——第十三届农交会福建筹备工作纪实[J]. 李锦华.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5(42)

标签:;  ;  ;  ;  ;  

全国农博会报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