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根真菌对木麻黄无性系苗生长的影响

菌根真菌对木麻黄无性系苗生长的影响

一、菌根菌对木麻黄无性系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孙战,王圣洁,王旭,邹文涛,马海宾[1](2020)在《木麻黄与根系微生物关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木麻黄是我国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中的主栽树种,与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形成共生关系,提高自身耐干旱、抗贫瘠、抗盐碱等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能够与木麻黄根系形成稳定的相互作用的微生态系统,其中微生物主导的物质代谢循环是植物获取营养的主要来源之一,反之木麻黄的根系分泌物可以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养分。文中综述了木麻黄与根系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尤其是接种弗兰克氏菌(Frankia)及菌根菌提高木麻黄抗逆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对木麻黄与根系微生物体系的促生、抗逆机制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李楠[2](2018)在《短枝木麻黄耐寒生理及分子解析》文中认为木麻黄(Casuarina)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前沿沙质地带造林先锋树种,对于沿海陆地生态系统的恢复、自然灾害的防御、贫瘠沿海沙地的土壤改良等具有重要作用。低温冻害是扩大木麻黄种植范围和推进沿海防护林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木麻黄的耐寒机理,推进木麻黄耐寒品种的选育,是当前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利用RNA-seq技术对耐寒短枝木麻黄(C.equisetifolia)在低温和常温下的转录组进行比较分析,发掘耐寒相关基因,并分析它们在耐寒性不同的短枝木麻黄无性系中的差异表达,同时结合耐寒生理指标的分析比较,以及外源接种菌根菌对短枝木麻黄耐寒生理指标的影响,从内在生理变化、外源因子诱导的生理应答,以及耐寒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规律,系统解析短枝木麻黄应对低温逆境的适应性机制,为从理论上深入阐明短枝木麻黄耐寒机理、促进木麻黄耐寒品种选育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相对电导率和半致死温度(LT50)对短枝木麻黄6个无性系进行耐寒性评价,无性系ZS7耐寒能力最强,HN1耐寒性最弱。对常温和-5℃胁迫下的无性系ZS7进行转录组测序,建立短枝木麻黄转录组数据库,共获得118,270条unigenes,总碱基数为139.4 Mbp,47.8%的unigenes在各数据库中得到注释。挖掘出10,291个SSR位点,分布频率为8.7%,SSR的重复基元中AG/CT出现频率最高(54.24%),AAG/CTT(13.02%)次之,开发出的15对多态性SSR引物在木麻黄属(Casuarina)和异木麻黄属(Allocasuarina)中具有通用性。对低温和常温处理的短枝木麻黄转录组进行比较,鉴定出4,639个受低温胁迫诱导的差异表达的基因。GO功能和KEGG富集分析表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转录调控、抗氧化系统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等与短枝木麻黄耐寒性密切相关。鉴定出CAT2、MSD1、FBA1等一批参与短枝木麻黄低温胁迫早期应答的基因。分子研究结果表明,短枝木麻黄在感知到低温胁迫后,调动了一系列转录因子的耐寒调控机制,促使下游与脂类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次生代谢、氧化还原代谢等耐寒相关基因的上调或下调表达。这些耐寒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了次生代谢产物、渗透调节物质等的合成积累、并增强了细胞抗氧化系统的防御能力,以提高短枝木麻黄在低温胁迫下的耐寒适应性。(2)选取转录组研究中鉴定出的6个耐寒相关调控基因(RAP2.7、ABR1、AtHSFA6B、AtbZIP44、GRXC6和HSP18.2),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分析6个基因在低温梯度胁迫以及在-5℃持续胁迫下,在耐寒无性系ZS7和不耐寒无性系HN1的精细表达模式。在常温条件下,6个基因在ZS7和HN1中的相对表达量皆无明显差异。在-2℃时,6个耐寒相关基因在HN1中的表达被强烈抑制,而在耐寒种质ZS7中的表达被激活;在-5℃时,不耐寒种质HN1中的各基因被进一步抑制,同时在ZS7中的表达亦被强烈抑制;在-8℃时,各基因的表达继续受到抑制。在-5℃持续胁迫下,ZS7中6个基因的表达在8 h后开始呈现极显着上调,表达量最高值集中在低温胁迫后的第8 h、24 h和48h;HN1中6个基因的表达在116 h内皆呈现极显着下调,表达量最低值集中在15 h内。基因表达规律分析表明,耐寒和不耐寒木麻黄种质对低温的应答机制明显不同。低温激活了耐寒种质中转录因子、ROS家族基因、ROS应答因子等调控基因的增强表达以抵御和适应逆境胁迫,但抑制了在不耐寒种质中的表达,显着降低了不耐寒种质对低温逆境的耐受能力。(3)对耐寒无性系ZS7和不耐寒无性系HN1在低温梯度胁迫和-5℃持续胁迫下的耐寒生理指标分析表明,在低温梯度胁迫下,耐寒无性系ZS7的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增幅小于HN1,且叶绿素、脯氨酸(Pro)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GSH+GSSG含量的降幅均小于HN1。此外,ZS7中的GSH/GSSG比值呈上升的趋势,而HN1先下降后上升。在-5℃持续胁迫下,2种无性系各生理指标的增幅(降幅)与到达峰值时间不同。无论是在低温梯度胁迫还是低温持续胁迫处理下,Z S7中的SOD、POD、CAT、APX和GR的活性以及叶绿素、可溶性蛋白、Pro、GSH的含量基本都高于HN1。耐寒性不同的2种短枝木麻黄无性系耐寒的生理机制也明显不同,耐寒性强的无性系通过在低温下保持较高的可溶性蛋白质和Pro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SOD、POD、CAT、APX、GR、GSH等抗氧化酶活性和非酶抗氧化剂含量,抑制叶绿素含量的下降及膜脂过氧化程度的加剧,进而提高抗寒性。利用不同外源菌根菌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和乳牛肝菌(Suillus bovin us)对短枝木麻黄幼苗进行接种,并研究在0℃、-5℃低温胁迫下外源菌根菌对短枝木麻黄耐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彩色豆马勃能与短枝木麻黄形成菌根。在低温胁迫下,接种彩色豆马勃的短枝木麻黄幼苗的SOD、POD、CAT活性显着提高,MDA含量和细胞膜透性显着降低。形成菌根的短枝木麻黄可通过提高过氧化酶活性、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来增强其耐寒性。

邹慧[3](2018)在《西南桦幼苗菌根真菌接种与施磷效应研究》文中指出西南桦(Betula alnoides)是我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的一个乡土珍贵阔叶树种,其木材材质优良,是制作木地板、高档家具、乐器等的优良材料,其树皮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而且西南桦在生物多样性和地力维持、水源涵养以及碳素固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被广泛应用于该地区生态公益林和珍贵用材林建设。壮苗培育是人工造林的基础环节,菌根(Mycorrhiza)作为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的共生体,能够显着促进幼苗生长,提高其抗逆性。西南桦兼具外生和丛枝菌根,菌根化育苗是其壮苗培育的一个重要措施。本研究利用目前推广规模较大的4个西南桦无性系(FB4、BY1、FB4+、A5),选取6个普适性较强的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AMF)菌株、6个易分离扩繁的外生菌根珍菌(Ectomycorrhiza fungi,ECMF)菌种,开展幼苗单接种、混合接种、接种与施磷系列试验。依据幼苗菌根侵染状况、生长表现、根系形态、养分含量、光合生理等方面指标,揭示AMF、ECMF单接种和混合接种效应及其在西南桦无性系间的差异,筛选适合西南桦幼苗接种的优良AMF、ECMF菌种或菌株及其组合;探明施磷量对菌根真菌接种效应的影响,确定菌根化育苗的适宜施磷量。本研究还利用广西大青山地区12个西南桦人工林样地表土开展土着菌根真菌接种试验,揭示菌根侵染与西南桦幼苗生长、养分状况及光合生理的相关性,探讨西南桦对于土壤适应性的内在机制,为进一步开展西南桦土着菌种资源发掘与应用奠定基础。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AMF接种试验结果表明,6个AMF菌株均能与西南桦无性系幼苗形成丛枝菌根,其侵染率为14%39%,仅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菌株与4个无性系组合的依赖性为中等,其余AMF菌株与无性系组合呈现弱依赖性;接种根内球囊霉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HUN03B菌株,对于西南桦幼苗的菌根侵染率均超过35%,能够显着提高幼苗生长量、养分含量、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P<0.05),显示出两种AMF菌株与西南桦幼苗的亲和力明显优于其它菌株,适宜应用于西南桦菌根化育苗;4个西南桦无性系之间菌根侵染率差异不显着(P≥0.05),但接种AMF对无性系FB4、BY1的促生效应显着优于FB4+、A5。(2)ECMF接种试验结果表明,6种ECMF均能侵染西南桦无性系幼苗根系形成外生菌根,其侵染率为3%86%,多根硬皮马勃(Scleroderma polyrhizum)与黄硬皮马勃(Scleroderma flavidum)与无性系FB4、BY1、FB4+组合呈现出中等依赖性,而其余菌种与无性系组合依赖性较弱;接种多根硬皮马勃与黄硬皮马勃,其幼苗菌根侵染率均在80%以上,能够显着提高幼苗生长量、养分含量、光合效率(P<0.05),说明两者对于西南桦幼苗的亲和力及促生效果明显优于其它菌种,建议生产上将多根硬皮马勃和黄硬皮马勃应用于西南桦菌根化壮苗培育;4个西南桦无性系间外生菌根侵染率差异不显着(P≥0.05),但ECMF对无性系FB4、BY1的促生效应显着优于FB4+和A5。(3)基于上述试验筛选出的优良AMF和ECMF菌种/菌株,以表现优异的无性系FB4为研究对象,设置根内球囊霉+多根硬皮马勃、摩西球囊霉HUN03B+根内球囊霉、多根硬皮马勃+黄硬皮马勃混合接种,根内球囊霉、多根硬皮马勃单接种以及不接种对照6个处理开展试验。这些优良菌种/菌株及其组合均能与西南桦幼苗形成菌根,菌根侵染率以根内球囊霉+多根硬皮马勃混合接种处理为最高,其丛枝和外生菌根侵染率分别为27.6%和78.3%,其次为多根硬皮马勃单接种处理(80.7%);根内球囊霉+多根硬皮马勃混合接种处理的幼苗生物量、根总长、地下部氮、磷含量、叶绿素含量、实际光合效率显着高于其它接种处理(P<0.05);其次为多根硬皮马勃单接种处理;非常有趣的是,ECMF多根硬皮马勃单接种处理的促生效果优于ECMF多根硬皮马勃和黄硬皮马勃混合接种,而AMF根内球囊霉与摩西球囊霉HUN03B混合接种效果优于AMF根内球囊霉单接种。(4)设置可溶性磷施用量0、20、40、80、100、200 mg P·株-16个水平以及根内球囊霉+多根硬皮马勃接种与不接种两个处理,以西南桦无性系FB4幼苗为材料开展接种与施肥试验,根内球囊霉和多根硬皮马勃的菌根侵染率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分别以80和100 mg P·株-1施磷量处理为最高。在20200 mg P·株-1施磷量范围内,接种株的生长、养分、光合生理指标均优于未接种株;在40、80和100 mg P·株-1时,接种株的生长量显着高于(P<0.05)未接种株,根系向更有利于水分和养分吸收的形态发展,植株体内养分累积量升高,光合作用增强;未接种株在200 mg P·株-1施磷量时,生长、养分、光合生理指标仍呈递增趋势,而接种株在施磷量为100 mg P·株-1时,各项指标大多增幅减小或出现下降趋势,200 mg P·株-1时,接种株生长受到抑制,由此可见,接种菌根真菌能够显着减少施磷量,在80100 mg P·株-1施磷量范围内,菌根真菌接种对于西南桦幼苗的促生效果最佳。(5)土着菌根真菌接种试验结果表明,4个无性系间幼苗菌根侵染率差异不显着(P≥0.05),而12个土接种处理间幼苗菌根侵染率差异显着(P<0.05),以S12土接种处理的幼苗菌根侵染率显着高于其它处理。无性系间和土壤处理间幼苗生长、根系特征、叶片养分、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均存在显着或极显着差异(P<0.01),两者在苗高、叶面积、根总长、根生物量、叶片全磷(phosphorus,P)浓度、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率、叶绿素a含量、PSⅡ实际光合效率上存在显着交互作用;S12土接种处理的幼苗各项生长、叶片养分、叶绿素含量、光合和与叶绿素荧光参数指标均最高,绝大多数显着高于其它处理,与其高林分生产力相一致。无性系FB4、BY1幼苗的各项生长指标均显着高于FB4+和A5,说明其对各西南桦人工林样地土壤的适应性较强。相关分析亦显示,幼苗菌根真菌侵染率与生长、叶片养分、叶片总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以及实际光化学效率呈显着正相关。本研究筛选出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HUN03B两个AMF优良菌株,多根硬皮马勃(Scleroderma polyrhizum)与黄硬皮马勃(Scleroderma flavidum)两个ECMF优良菌种,揭示出根内球囊霉+多根硬皮马勃混合接种和多根硬皮马勃单接种对于西南桦的促生效果最佳,探明接种菌根真菌能够显着减少施磷量,而且80100 mg P·株-1施磷量范围内菌根真菌接种对于西南桦幼苗的促生效果最佳,探讨土着菌根真菌接种对于西南桦壮苗培育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可为西南桦菌根化壮苗培育乃至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今后拟以西南桦林下表土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促生效果较佳的菌根真菌种类及其种间相互作用,进一步完善西南桦菌根化育苗技术。

林燕青,吴承祯,谢安强,林晗,李键,洪滔,洪伟[4](2015)在《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内生真菌的分离与促生菌株的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组织分离法从福建省大鹤林场不同年龄木麻黄各组织器官中分离与纯化得到65株内生真菌.研究木麻黄内生真菌在其器官构件内的分布规律,同时按水培和盆栽两种方式侵染无性系苗,测定接菌苗木的新梢长度,筛选出促生长的菌株.结果表明:木麻黄内生真菌主要分布于植株的鳞状叶小枝和根中,分别占筛选出菌株数量的40.0%和41.5%,且随着树龄的增大,内生真菌的数量减少;在水培苗浸泡菌液方式下的接菌处理能显着增加苗木的平均抽梢量,促进水培苗生长.其中,菌株18处理下苗木的平均抽梢量为54.85 cm,是对照苗木的7.62倍.

陈斌,张晓勉,高智慧,贺位忠,岳春雷,袁信昌,高大海,鲁专,刘博文[5](2014)在《木麻黄幼苗施肥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施用不同配比NEB-26菌根菌生物肥料和复合肥对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成活率、高生长和地径生长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单独使用复合肥料对提高造林成活率影响不是很显着,相同条件下一般在5%左右,混合使用菌根肥和复合肥可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菌根肥和复合肥的混合使用可有效促进幼苗的生长质量,在菌根肥和复合肥混合使用条件下,各处理高度相对生长量平均值、地径相对生长量平均值分别比对照高25.6%和27.3%;对9种不同处理的施肥效果进行聚类分析,可以看出,单独使用复合肥、菌根肥效果中等,混合使用复合肥、菌根肥效果较好,其中在苗木种植穴内施复合肥100 g/株、种植后在苗木上施浓度100 mg/L的NEB-26菌根菌生物肥200 m L/株效果最好。

刘奕[6](2014)在《自毒胁迫对木麻黄幼苗根系活性氧代谢及其清除系统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木麻黄人工林可持续经营长期受到连栽障碍制约,现有研究证实,木麻黄自毒作用是引起木麻黄连栽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福建沿海主栽的“惠安1号”木麻黄无性系为实验材料,分离纯化和鉴定其根系中的化感物质,构建木麻黄幼苗-内生真菌共生体,研究木麻黄根系自毒物质胁迫对木麻黄(木麻黄EF)和木麻黄-内生真菌共生体(木麻黄EI)水培幼苗根系活性氧代谢和保护酶活性等若干生理代谢过程的影响,比较木麻黄EF和木麻黄EI在抗性机制上的差异,为解决木麻黄连栽培障碍提供数据积累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概述如下:(1)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硅胶柱色谱(CC)、质谱(MS)和核磁共振(NMR)等技术对“惠安1号”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 L.)根系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其成分类型主要是酚酸类物质。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其分别为12,13-dihydromicromeric acid(M-1)、白桦脂酸(M-2)、3-O-咖啡酰基羽扇豆醇(M-3)、儿茶素(M-4)、表儿茶素(M-5)。通过HPLC测定木麻黄根系中M-1、M-2、M-3、M-4及M-5的含量分别为0.0547%、0.0612%、0.6095%、0.1623%、0.0991%。通过木麻黄种子发芽实验对木麻黄根系提取物进行了生物检测,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提取物在不同浓度(12.5 mg·L-1、25 mg·L1、50 mg·L-1、100 mg·L-1、200 mg·L-1、40Omg·L-1)处理下对木麻黄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进行分析,其抑制作用的排序均为:M-3>M-1>M2>M4>M5。实验结果表明木麻黄根系的5种提取物均对木麻黄种子的萌发起到了抑制作用,且处理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可以推测从木麻黄根系提取的5个化合物均对木麻黄存在化感效应。(2)对不同侵染时间(12,24,36,48,60,72,84,96 h)下木麻黄内生真菌(CGMCC No.6307)侵染木麻黄幼苗根系后的菌根侵染率和侵染强度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木麻黄幼苗经过木麻黄内生真菌菌液浸泡60 h后,其菌根侵染率超过48%,而菌根侵染率在60-96 h间均差异均不显着(P>0.05),由此确定60 h为木麻黄内生真菌侵染木麻黄幼苗根系的适宜时间。(3)模拟自毒胁迫下,随着化感物质胁迫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超氧阴离子(O2-)合成速率、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均显着上升;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CAT、POD及SOD活性达到峰值的时间均随胁迫浓度增加而提前。5种化感物质对木麻黄EF和EI根系的CAT、POD及SOD活性的抑制强度和O2产生速率、H2O2及MDA含量的提升强度均表现为M-3>M-2>M-1>M-4>M-5。在不同胁迫时间和胁迫强度下木麻黄EF幼苗根系CAT、POD及SOD对O2-及H2O2等活性氧的清除能力存在显着差异,在较低浓度(12.5 mg·L-1、25 mg·L-1、50 mg·L-1、100 mg·L-1)及较短时间(0-48 h)胁迫下,O2及H2O2积累速率较慢,保护酶活性逐渐上升,且酶活性峰值出现较晚,保护酶系统能够有效清除胁迫所产生的活性氧。但随着化感物质胁迫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保护酶活性下降,活性氧清除效率降低,活性氧代谢平衡被打破,植物体内活性氧开始积累,膜质过氧化作用加强,对植物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这有可能是木麻黄化感物质对木麻黄根系的毒害机理之一,而木麻黄内生真菌的侵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木麻黄根系化感物质的胁迫,在较低浓度(12.5 mg·L-1、25 mg·L-1、50 mg·L-1、100 mg·L-1)及较短时间(0-48 h)胁迫下,缓解效果显着(P<0.05)。其耐受的浓度和胁迫期与木麻黄EF相同,表明在木麻黄保护酶系统合成和降解还未受到不可逆的伤害的前提下,内生真菌才能有效提升木麻黄EI保护酶活性。

李键[7](2013)在《木麻黄化感物质对其幼苗生理特征和蛋白质组差异表达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植物化感作用(Allelopathy)是指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而对其自身或其他植物、微生物或昆虫产生直接或间接有利或不利影响的现象,它包括种内的自毒作用及种间的他感作用。化感作用引起的木麻黄二次更新困难已被国内学者所证实,化感物质的积累可导致木麻黄林地力衰退、生产力和防护效益下降。为深入了解木麻黄化感物质作用机制和木麻黄内生真菌对木麻黄化感作用的影响,以期为解决木麻黄二次更新障碍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本文以福建沿海主栽的“惠安1号”木麻黄无性系为研究材料,分离纯化和鉴定木麻黄小枝中的化感物质,建立木麻黄-内生真菌共生体,研究木麻黄化感物质胁迫对木麻黄(木麻黄EF)和木麻黄-内生真菌共生体(木麻黄EI)水培幼苗的活性氧代谢、保护酶系统、根系活力、根系内源激素、叶绿素荧光参数等若干生理过程的影响,并对化感物质胁迫下木麻黄和木麻黄-内生真菌共生体水培幼苗小枝差异蛋白质组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概述如下:1.木麻黄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及木麻黄-内生真菌共生体的建立。采用硅胶柱色谱(CC)、高效液相色谱(HPLC)、质谱(MS)和核磁共振(NMR)等技术对“惠安1号”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 L.)小枝乙醇提取物中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其成分类型主要包括黄酮类和鞣花酸类物质。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分别为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M-1)、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M-2)、鞣花酸(M3)、3-甲基鞣花酸-4’-O-β-D-吡喃木糖苷(M4)、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M5)。采用HPLC测定M-1、M-2、M-3、M-4 和 M-5 在木麻黄小枝中含量分别为 0.0651%、0.5540%、0.1506%、0.0871%、0.0596%。通过木麻黄种子发芽实验对木麻黄小枝提取的化合物进行了生物检测,结果表明五种木麻黄小枝提取物均对木麻黄种子的萌发起到了抑制作用,且处理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提取物12.5 mg · L-1、25 mg · L-1、50 mg · L-1、100 mg · L-1、200 mg · L-1、400mg · L-1 处理下木麻黄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进行的排序均为:M-2>M-1>M5>M3>M4,可以推测这五种木麻黄小枝提取化合物对木麻黄存在化感效应,而黄酮类化感物质对木麻黄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强于鞣花酸类化感物质。对木麻黄内生真菌(CGMCC No.6309)不同侵染时间(12,24,36,48,60,72,84,96 h)下菌根的侵染率和侵染强度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木麻黄内生真菌菌液浸泡木麻黄幼苗48 h后菌根侵染率即能超过40%,60 h为木麻黄内生真菌侵染木麻黄幼苗根系的适宜时间。2.化感物质对木麻黄幼苗及其与内生真菌共生体活性氧代谢及其清除系统的影响随着化感物质胁迫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超氧阴离子(O2)合成速率、过氧化氢(H202)和丙二醛(MDA)含量均显着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SOD、CAT和POD活性达到峰值的时间随化感物质浓度增加而提前。5种化感物质对木麻黄EF和EI的3种保护酶活性的抑制强度和O2产生速率、H202及MDA含量的提升强度均表现为M-2>M-1>M-5>M-3>M-4,木麻黄EF幼苗小枝内SOD、CAT和POD对H202和O2等活性氧的清除受化感物质胁迫时间和强度的影响,在中度(100、50 mg· L-1)轻度(25、12.5 mg·L-1)及短期(0-48h)胁迫下,H202和O2积累速率较慢,保护酶活性峰值出现较晚,保护酶系统对活性氧的清除作用是有效的,但随着化感物质胁迫程度加重和时间延长,保护酶活性下降,清除效率也随之降低,植物体内由此产生过量活性氧引起膜质过氧化,对植物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这可能是木麻黄化感物质对木麻黄的毒害机理之一,而内生真菌的侵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木麻黄化感物质的胁迫,在中度(100、50 mg ·L-1)轻度(25、12.5 mg·L-1)及短期(0-48h)胁迫下有明显的效果,其有效浓度和胁迫期与木麻黄EF能够耐受的浓度和胁迫期一致,表明内生真菌对木麻黄EI保护酶系统的提升需要建立在木麻黄保护酶系统合成和降解还未受到不可逆的伤害的前提下。结合木麻黄EF及EI在5种化感物质胁迫下活性氧代谢及保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M-3、M-4对木麻黄的活性氧代谢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机制与M-1、M-2、M-5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与M-3、M-4同属于鞣花酸类化合物,而M-1、M-2、M-5同属于黄酮类化合物有关。3.木麻黄化感物质及与内生真菌互作对其幼苗根系活力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影响随着化感物质胁迫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木麻黄EF根系活力除12.5 mg·L-1和25 mg·L-1 M-3和M-4胁迫下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外,其余均呈显着下降趋势;M-1、M-2、M-5胁迫下木麻黄EF幼苗根系中赤霉素(GAS)、生长素(IAA)含量均显着下降,脱落酸(ABA)含量显着上升;M-3、M-4轻度胁迫(12.5 mg·L-1、25mg·L-1)和胁迫初期(5d),木麻黄EF幼苗根系内GAS、IAA含量先升高后下降,在M-4轻度胁迫(12.5 mg· L-1)和胁迫初期(5 d),木麻黄EF幼苗根系内ABA含量先下降后上升,其余浓度下GAS、IAA、ABA变化趋势与M-1、M-2、M-5胁迫下一致。内生真菌的侵染不同程度的提升了木麻黄EI的根系活力、GAS、IAA含量,减缓了 ABA的累积,但这过程较为缓慢,虽随着时间的延长木麻黄EIGAS、IAA含量较同处理木麻黄EFGAs、IAA含量提升幅度在增加,但随着化感物质胁迫浓度的增大及胁迫时间的延长,木麻黄幼苗GAs、IAA含量所受抑制作用加剧,内生真菌对木麻黄GAs、IAA含量的提升建立在远低于正常的GAs、IAA含量水平上,其调节化感物质胁迫下木麻黄的生理代谢活动的能力较为有限;不同化感物质胁迫下对木麻黄EF和EI的根系活力、GAS、IAA含量的抑制强度和ABA的提升强度均表现为:M-2>M-1>M-5>M-3>M-4;木麻黄在鞣花酸类化感物质(M-3、M-4)胁迫下的激素平衡机制与黄酮类化感物质(M-1、M-2、M-5)胁迫下不同,M-1、M-2和M-5胁迫下木麻黄EF通过提高ABA含量来应对化感物质胁迫,而M-3、M-4胁迫下木麻黄EF试图通过提高IAA和GAS含量来应对化感物质胁迫。4.木麻黄化感物质及与内生真菌互作对其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低浓度(12.5 mg ·L-1)M-3、M-4胁迫会导致木麻黄EF和EI小枝的F0下降,Fm、Fv/F0和Fv/Fm上升,但随着胁迫浓度升高木麻黄EF和EI小枝的F0由下降转向升高,Fm、Fv/F0和Fv/Fm由升高转向下降,而M-1、M-2、M-5各浓度胁迫下木麻黄EF和EI小枝的F0均升高,Fm、Fv/F0和Fv/Fm均下降,表明化感物质胁迫降低了木麻黄EF和EI小枝原初光能转换效率,抑制其PS Ⅱ反应中心活性,影响线性电子的传递,减少了叶绿体激发能从LHCⅡ向PSⅡ传递,降低了光化学反应速率(Prate),导致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光合功能相对限制值(LPAR)及天线色素耗散速率(Drate)增大,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下降,直至PSⅡ反应中心出现不可逆失活,但木麻黄的自我保护机制在M-3和M-4胁迫下更为有效。综合F0、Fm、Fv/F0、Fv/Fm、qP、qN、ΦPSⅡ、Prate、Drate及LPAR分析,50mg· L-1可能是木麻黄幼苗耐M-3和M-4胁迫的阈值,低于此浓度的胁迫处理虽然对叶绿素荧光参数有一定影响,但大多与对照差异不显着,表明木麻黄幼苗对轻度的M-3、M-4化感物质胁迫有较好的自我保护机制,而M-1、M-2和M-5胁迫对木麻黄的光合机构伤害更为严重。内生真菌对中低浓度的化感物质胁迫所导致的木麻黄小枝F0的提升和Fm、Fv/F0、Fv/Fm的下降有较好的缓解作用,但对不同化感物质缓解效果存在差异。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木麻黄EF和木麻黄EI小枝的10个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隶属函数值进行计算,化感物质对木麻黄EF和EI的胁迫程度均表现为:M-2>M-1>M-5>M-4>M-3。木麻黄EI的黄酮类化感物质(M-1、M-2、M-5)胁迫程度综合值与鞣花酸类化感物质(M-3、M-4)胁迫程度综合值之间的差别大于木麻黄EF,这可能跟内生真菌更能有效缓解鞣花酸类化感物质胁迫对木麻黄光合机构的损伤有关。5.木麻黄化感物质及与内生真菌互作对其幼苗蛋白质组差异表达的影响采用50mg·L-1 M-2对木麻黄EF和木麻黄EI进行胁迫试验,分别于胁迫Oh、12h、24h、36h和48h提取木麻黄小枝总蛋白,使用了 IEF/SDS-PAGE凝胶电泳技术,比较了蛋白质差异表达结果。结果表明:木麻黄EF中0h、12 h、24 h、36 h和48 h时段的蛋白表达谱蛋白点总数分别为1592、1627、1631、1611、1624,木麻黄EI中,0h、12 h、24 h、36 h和48 h的蛋白表达谱蛋白点总数分别为1612、1634、1617、1640、1631。其中,EF和EI组间匹配差异各时间对应变化情况为Oh下调蛋白为12个上调21个,12h下调蛋白53个,上调蛋白51个,24h下调蛋白15个,上调蛋白6个,36 h下调蛋白53个,上调蛋白20个,48 h下调蛋白36,上调蛋白47。而组内差异各时间对应分析情况是,木麻黄EF随时间增加差异蛋白数为18、54、73、99,其中下调蛋白数为11、32、46、72,上调蛋白数为7、22、27、2,木麻黄EI随时间增加差异蛋白数为65、48、76、62,其中下调蛋白数为31、33、54、38,上调蛋白数为34、15、22、24。内生真菌侵染和M-2胁迫下木麻黄的基因表达调控体系发生了变化,木麻黄EF和木麻黄EI蛋白对M-2胁迫具有不同的表达响应特点,木麻黄EI差异蛋白的上调和下调表达蛋白数量多于木麻黄EF,表明木麻黄EF的分子响应比较迟钝,也可能与内生真菌提高了木麻黄EI的抗性机制有关。对61个差异表达蛋白进行了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分析鉴定,共鉴定出20个蛋白质点,鉴定成功率为32.78%,对成功鉴定的蛋白进行了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确定了亚精胺合成酶、磷酸甘油酸激酶、ATP依赖Clp蛋白酶同源物CD4B,热休克70 kDa蛋白、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与化感胁迫相关的蛋白。化感物质胁迫下木麻黄小枝蛋白质的差异表达在木麻黄EF和木麻黄EI中均有明显的规律和差异,与木麻黄EF相比,木麻黄EI的蛋白质表达体现了更好的调节代谢、光合、呼吸、活性氧清除、调控基因和胁迫信号传导能力,具有更强的抗胁迫性,这也与生理试验的结果相印证,至于内生真菌的侵染和木麻黄生理代谢活动能力的提高的内在联系和影响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证实。

姜清彬[8](2011)在《细枝木麻黄再生体系及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细枝木麻黄(Casuarina cunninghamiana Miq.)是我国木麻黄沿海防护林重要的三大树种之一,能够抗干旱、耐瘠薄、耐盐碱,具有速生、抗风、生物固氮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沿海沙地和造林困难立地的固氮改土、防风固沙、盐碱地改良和建立农林复合系统,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具有多用途的造林先锋树种,也是薪炭和造纸等多用途树种。近些年来,由于为获得经济价值而追求木材产出,长期使用少数几个木麻黄无性系造成木麻黄防护林遗传多样性狭窄且防护能力降低。同时,开采滨海锆钛矿、围堤养殖等因素加剧了沿海土地沙化和盐碱化,使木麻黄人工林出现明显衰退现象,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危及生态安全。因此,选育和创制适合新环境下的木麻黄抗逆新材料或新品种,对现有木麻黄材料进行更新和替换,成为当前木麻黄研究的重点任务。本文以细枝木麻黄为材料,建立细枝木麻黄愈伤组织再生体系和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筛选了3个细枝木麻黄无性系材料,并进行外源基因转化研究,研究旨在构建细枝木麻黄转基因研究体系,为木麻黄基因工程育种提供技术平台。同时,为今后细枝木麻黄基因功能研究和表达分析奠定基础。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以细枝木麻黄平潭3号无菌实生苗上胚轴为起始外植体,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蔗糖、pH值、AgNO3等因素对细枝木麻黄愈伤组织的诱导、增殖培养及愈伤组织芽分化和芽伸长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MSC + 0.54μmol/L NAA + 3.30μmol/L BAP + 30 g/L蔗糖及pH值为5.9是细枝木麻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培养1 mon能够获得94%以上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愈伤组织大小直径均值达到4.42 mm。在此培养基上愈伤组织增殖培养2 mon,通过进一步改良培养基(添加1 mg/L AgNO3和降低NAA浓度至0.27μmol/L)后继续培养2 mon,能够获得愈伤组织芽分化率47.5%、平均愈伤组织再生芽数27.38个和平均愈伤组织芽(芽长≥2 cm)数4.75个。获得的再生芽经过含25μmol/L NAA的MSC液体培养基处理3 d,生根培养1 mon后能够获得92%的出根率,通过温室炼苗并移栽4周后,再生植株成活率达到80%以上。愈伤组织芽分化过程的扫描电镜和石蜡切片观察分析结果表明:芽分化是由胚性细胞形成的胚性愈伤组织分化而来,形成的胚状体数量多,繁殖系数大。2)以细枝木麻黄平潭3号无菌实生苗上胚轴为受体材料,通过卡那霉素浓度、头孢霉素浓度、共培养时间、侵染菌液浓度、以及添加乙酰丁香酮等因素试验,探讨其对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建立农杆菌介导的细枝木麻黄遗传转化体系。研究发现:愈伤组织诱导筛选培养时卡那霉素工作浓度为20 mg/L和愈伤组织增殖和芽分化筛选培养工作浓度为50 mg/L,能够有效抑制非转化材料的生长;头孢霉素工作浓度为200 mg/L是细枝木麻黄遗传转化研究作为脱菌剂使用的最佳浓度;共培养时间5 d、侵染液浓度OD600nm为0.2和添加乙酰丁香酮50μmol/L时,能够获得88.89%的瞬时遗传转化率和40.66%的gus基因瞬时表达率。3)以根癌农杆菌菌株C58C1(载体质粒pBIN35GUSINT)介导细枝木麻黄平潭3号无菌实生苗上胚轴进行遗传转化,通过各阶段的抗生素筛选培养,成功获得一些转gus基因植株,对5个转基因植株样品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PCR检测T-DNA区gus(uidA)、nptⅡ基因、以及Vir区virD1基因显示gus基因已成功转入到这5株植株当中,PCR产物测序验证转入的基因序列是目的基因序列,进一步通过Southern blot杂交分析,均能杂交出条带,表明目的基因成功整合到细枝木麻黄植物基因组DNA中。对细枝木麻黄转基因植株及对照植株进行接种Frankia试验均能正常结瘤,结果表明细枝木麻黄基因遗传转化后没有改变植株与Frankia共生特性,转基因植株产生的根瘤经gus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基因成功在根瘤组织中表达。4)以细枝木麻黄平潭3号实生苗为材料,通过苗期选择获得3个具有高生长优势的无性系PT3-1、PT3-2和PT3-3,愈伤组织芽分化频率分别为48.3%、43.7%和51.6%。通过根癌农杆菌菌株EHA105(载体质粒pLR,含抗性LEA基因)介导转化3个无性系材料,经抗生素筛选获得抗性愈伤组织率分别为87.8%、86.4%和92.5%。PCR检测愈伤组织LEA基因瞬时转化率均为100%显阳性。对来自无性系PT3-3获得的3株转LEA基因植株进行RT-PCR检测,结果显示LEA基因成功转入到2个转基因植株中,并在RNA水平上表达。

张勇,仲崇禄,姜清彬,陈羽,陈珍[9](2008)在《木麻黄无性系水培苗抗盐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木麻黄小枝能水培生根的特性,用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对9个无性系木麻黄的生根水培苗进行盐胁迫处理,测定木麻黄水培苗在盐胁迫下的一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比较不同木麻黄无性系的抗盐能力。结果表明:极显着影响木麻黄水培苗生根的临界盐浓度为510 g.kg-1;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的评价木麻黄水培苗抗盐的主要性状指标是游离脯氨酸含量、相对电导率(细胞膜透性)和POD活性;综合评价法筛选出3个抗盐性强的无性系是粤501、湛江01、闽7012。

黄志伟,余树全,胡庭兴,曹剑,刘波[10](2006)在《我国沿海防护林植被生态恢复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从树种抗逆性、树种筛选、造林方法和林带结构功能优化配置、次生林改造技术研究等方面综述了我国沿海防护林植被生态恢复技术的研究成果与进展,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沿海防护林的研究方向:加强分子水平上树种抗性的研究,建立树种的综合评价模型;开展防护林带的更新和改造技术及配置模式研究;应用RS和GIS等现代科学方法,开展区域水平的海防林空间布局研究。

二、菌根菌对木麻黄无性系苗生长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菌根菌对木麻黄无性系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木麻黄与根系微生物关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木麻黄与菌根菌
2 木麻黄与弗兰克氏菌
3 木麻黄根系微生物组成与功能
4 研究展望

(2)短枝木麻黄耐寒生理及分子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短枝木麻黄转录组特征和耐寒基因挖掘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短枝木麻黄在低温胁迫下的相对电导率及半致死温度
        2.2.2 短枝木麻黄转录组测序
        2.2.3 短枝木麻黄转录组EST-SSR分子标记开发
        2.2.4 短枝木麻黄差异表达基因的挖掘
        2.2.5 短枝木麻黄低温胁迫早期应答关键基因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2.2.6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低温胁迫下短枝木麻黄耐寒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低温梯度胁迫下各耐寒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3.2.2 连续低温胁迫下耐寒相关基因的表达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短枝木麻黄耐寒的生理响应机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耐寒型短枝木麻黄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4.2.2 外源菌根菌对短枝木麻黄幼苗耐寒性的影响
    4.3 讨论
        4.3.1 低温胁迫对短枝木麻黄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4.3.2 外源菌根菌对短枝木麻黄耐寒性的调节作用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5.3 本研究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3)西南桦幼苗菌根真菌接种与施磷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菌根概述
        1.2.2 菌根对林木生长、生理代谢的影响
        1.2.3 影响菌根形成的因素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西南桦无性系幼苗丛枝菌根真菌接种效应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菌根形成情况
        2.2.2 幼苗生长状况
        2.2.3 养分含量
        2.2.4 光合参数
        2.2.5 叶绿素含量与荧光参数
    2.3 小结
第三章 西南桦无性系幼苗外生菌根真菌接种效应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菌根形成情况
        3.2.2 生长表现
        3.2.3 养分状况
        3.2.4 光合参数
        3.2.5 叶绿素含量与荧光参数
    3.3 小结
第四章 西南桦无性系幼苗菌根真菌混合接种效应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与接种方法
        4.1.3 指标测定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菌根侵染率
        4.2.2 生长表现
        4.2.3 养分状况
        4.2.4 光合参数
        4.2.5 叶绿素含量与荧光参数
    4.3 小结
第五章 西南桦幼苗对施磷与菌根真菌接种的生长与生理响应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与接种方法
        5.1.3 指标测定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菌根形成情况
        5.2.2 生长表现
        5.2.3 养分状况
        5.2.4 光合参数
        5.2.5 叶绿素含量与荧光参数
    5.3 小结
第六章 土着菌根真菌接种对西南桦无性系幼苗生长、叶片养分和光合生理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试验设计与育苗措施
        6.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6.1.4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菌根侵染
        6.2.2 幼苗生长表现
        6.2.3 幼苗根系特征
        6.2.4 幼苗叶片养分
        6.2.5 光合参数
        6.2.6 叶片叶绿素含量
        6.2.7 叶绿素荧光参数
        6.2.8 菌根侵染与幼苗生长、养分、光合生理主要指标的相关性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2.1 菌根真菌单接种效应
        7.2.2 菌根真菌混合接种效应
        7.2.3 种质材料与菌根效应
        7.2.4 施磷量与菌根效应
        7.2.5 土着菌根真菌接种效应
    7.3 主要创新点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4)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内生真菌的分离与促生菌株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来源与培养基
    1.2 无性系来源
    1.3 方法
        1.3.1 内生真菌的分离和纯化
        1.3.2 菌液的制备
        1.3.3 木麻黄无性系的培育
        1.3.4 内生真菌的侵染
        1.3.5 促生的内生真菌菌株初步筛选
2 结果与分析
    2.1 木麻黄内生真菌在宿主器官构件上的分布
    2.2 内生真菌回接后促生效果分析
        2.2.1 S方式不同菌株处理的木麻黄株平均抽梢量多重比较分析
        2.2.2 P方式不同菌株处理的木麻黄株平均抽梢量多重比较分析
    2.3 木麻黄内生真菌初步筛选及鉴定
3 讨论

(5)木麻黄幼苗施肥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区概况
    1.2 实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方法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根肥和复合肥对木麻黄成活率的影响
    2.2 菌根肥和复合肥对木麻黄生长情况的影响
    2.3 不同处理施肥效果评价
3 结论

(6)自毒胁迫对木麻黄幼苗根系活性氧代谢及其清除系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综述
        1.1.1 化感作用以及化感物质分类
        1.1.2 化感物质的释放途径
        1.1.3 化感物质的作用机理
    1.2 木麻黄研究综述
        1.2.1 木麻黄林防风效益及造林规划
        1.2.2 木麻黄林逆境生理生态特性
        1.2.3 木麻黄林凋落物分解率及养分循环
    1.3 本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4.3 技术路线
2 木麻黄根系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植株
        2.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木麻黄根系提取物分离方法
        2.2.2 木麻黄根系提取物含量测定方法
        2.2.3 木麻黄根系提取物化感效应的生物检测方法
        2.2.4 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木麻黄根系提取物的鉴定结果
        2.3.2 木麻黄根系提取物的含量
        2.3.3 木麻黄根系提取物对木麻黄种子萌发的影响
    2.4 讨论
3 内生真菌-木麻黄共生体的构建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植株
        3.1.2 木麻黄内生真菌
        3.1.3 内生真菌的培养
    3.2 木麻黄内生真菌根系侵染率及侵染强度测定方法及数据的处理
        3.2.1 菌根侵染率及侵染强度测定方法
        3.2.2 数据处理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4 自毒胁迫对木麻黄幼苗及其与内生真菌共生体根系活性氧代谢及清除系统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与处理
    4.2 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
        4.2.1 实验方法
        4.2.2 数据处理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木麻黄根系化感物质对木麻黄EF及木麻黄EI根系O_2产生速率的影响
        4.3.2 木麻黄根系化感物质对木麻黄EF及木麻黄EI根系H_2O_2含量的影响
        4.3.3 木麻黄根系化感物质对木麻黄EF及木麻黄EI根系MDA含量的影响
        4.3.4 木麻黄根系化感物质对木麻黄EF及木麻黄EI根系CAT活性的影响
        4.3.5 木麻黄根系化感物质对木麻黄EF及木麻黄EI根系POD活性的影响
        4.3.6 木麻黄根系化感物质对木麻黄EF及木麻黄EI根系SOD活性的影响
    4.4 讨论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木麻黄化感物质对其幼苗生理特征和蛋白质组差异表达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木麻黄研究概况
        1.1.1 引种及良种选育
        1.1.2 抗逆境生理
        1.1.3 防护效益观测
        1.1.4 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
        1.1.5 病虫害防治
    1.2 化感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1.2.1 水分和养分
        1.2.2 光合和呼吸
        1.2.3 活性氧代谢及保护酶
        1.2.4 生长调节物质
        1.2.5 细胞分裂及膜透性
        1.2.6 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
    1.3 木麻黄化感作用的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木麻黄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及生物检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材料来源
        2.1.2 仪器与试剂
        2.1.3 木麻黄小枝提取物分离方法
        2.1.4 木麻黄小枝提取物含量测定方法
        2.1.5 生物检测方法
        2.1.6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木麻黄小枝提取物的鉴定
        2.2.2 木麻黄小枝提取物的含量
        2.2.3 木麻黄小枝提取物对木麻黄种子萌发的影响
    2.3 讨论
3 木麻黄内生真菌侵染条件选择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与培养
        3.1.2 菌根侵染状况测定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4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幼苗及其与内生真菌共生体活性氧代谢及清除系统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培养与处理
        4.1.2 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EF和木麻黄EI小枝内O_2产生速率的影响
        4.2.2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EF及木麻黄EI小枝内H_2O_2含量的影响
        4.2.3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EF及木麻黄EI小枝内MDA含量的影响
        4.2.4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EF及木麻黄EI小枝内SOD活性的影响
        4.2.5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EF及木麻黄EI小枝内CAT活性的影响
        4.2.6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EF及木麻黄EI小枝内POD活性的影响
    4.3 讨论
5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幼苗及其与内生真菌共生体根系活力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培养与处理
        5.1.2 方法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EF及木麻黄EI根系活力的影响
        5.2.2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EF及木麻黄EI根系生长素(IAA)的影响
        5.2.3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EF及木麻黄EI根系赤霉素(GAS)的影响
        5.2.4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EF及木麻黄EI根系脱落酸(ABA)的影响
    5.3 讨论
6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幼苗及其与内生真菌共生体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培养与处理
        6.1.2 测定方法
        6.1.3 木麻黄化感物质胁迫程度评价
        6.1.4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暗适应下化感胁迫对木麻黄小枝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6.2.2 光适应下化感胁迫对木麻黄小枝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6.2.3 木麻黄化感物质胁迫程度评价
    6.3 讨论
7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幼苗及其与内生真菌共生体蛋白质组差异表达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培养与处理
        7.1.2 仪器与试剂
        7.1.3 试验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化感物质胁迫下木麻黄小枝蛋白质点的检测
        7.2.2 化感物质胁迫下木麻黄小枝蛋白质表达谱差异显示分析
        7.2.3 化感物质胁迫下木麻黄小枝差异蛋白的MALDI-TOF-TOF/MS鉴定
    7.3 化感物质胁迫下木麻黄EF和木麻黄EI差异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分析
8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细枝木麻黄再生体系及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2.1 木麻黄无性繁殖与再生研究
        1.2.2 转基因研究方法概述
        1.2.3 林木转基因研究概况
        1.2.4 木麻黄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细枝木麻黄再生体系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数据观测及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愈伤组织的诱导
        2.2.2 不定芽分化及芽伸长
        2.2.3 愈伤组织芽分化过程细胞组织学和扫面电镜观察
        2.2.4 再生芽的水培生根及再生植株移栽
    2.3 讨论
        2.3.1 激素、蔗糖及pH 值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3.2 AgNO_3 对细枝木麻黄植株离体再生的作用
        2.3.3 外植体材料及基因型对再生频率的影响
        2.3.4 胚性愈伤组织的芽再生过程
    2.4 小结
第三章 细枝木麻黄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3 数据观测与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细枝木麻黄遗传转化中抗生素浓度的研究
        3.2.2 细枝木麻黄遗传转化效率优化试验
    3.3 讨论
        3.3.1 抗生素对遗传转化产生的影响
        3.3.2 分阶段筛选策略的研究
        3.3.3 不同因素对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细枝木麻黄转基因植株的检测与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转基因植株的报告基因检测和分析
        4.2.2 转基因植株的PCR 分析
        4.2.3 转基因植株的基因序列测定
        4.2.4 转基因植株的Southern blot 分析
        4.2.5 转基因植株接种Frankia 及根瘤
    4.3 讨论
        4.3.1 gus 组织化学染色检测
        4.3.2 PCR 鉴定
        4.3.3 Southern blot 分析
        4.3.4 关于假转化和假阳性植株
    4.4 小结
第五章 细枝木麻黄转LEA 基因的初步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研究材料的确定及再生频率和遗传转化效率
        5.2.2 转LEA 基因再生植株的获得及PCR 检测
        5.2.3 逆转录PCR 检测结果分析
    5.3 讨论
        5.3.1 无性系材料的再生频率及遗传转化效率
        5.3.2 逆转录PCR 检测
        5.3.3 转LEA 基因的深入研究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建立
        6.1.2 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6.1.3 细枝木麻黄转基因植株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
        6.1.4 细枝木麻黄转化LEA 抗性基因的结果
    6.2 讨论
        6.2.1 研究材料的选择
        6.2.2 转化受体系统及转化方法的确定
        6.2.3 转基因植株的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6.2.4 木麻黄基因工程育种的思考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PCR 产物测序峰值图
附录B 参试细枝木麻黄背景信息
附录C 培养基配方
附录D 图版
附录E 缩略词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9)木麻黄无性系水培苗抗盐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木麻黄水培苗盐胁迫处理方法
    1.3 指标测定
        1.3.1 各无性系不同处理水培苗根长和根数的测定
        1.3.2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1.3.3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1.3.4 可溶性蛋白的测定
        1.3.5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1.3.6 SOD活性测定
        1.3.7 POD活性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盐胁迫对木麻黄水培苗根数、根长增长的影响
    2.2 木麻黄无性系水培苗抗盐测定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2.3 木麻黄无性系抗盐性的综合评价
3 结论与讨论

四、菌根菌对木麻黄无性系苗生长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木麻黄与根系微生物关系研究进展[J]. 孙战,王圣洁,王旭,邹文涛,马海宾. 世界林业研究, 2020(04)
  • [2]短枝木麻黄耐寒生理及分子解析[D]. 李楠.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8(12)
  • [3]西南桦幼苗菌根真菌接种与施磷效应研究[D]. 邹慧.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8(12)
  • [4]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内生真菌的分离与促生菌株的筛选[J]. 林燕青,吴承祯,谢安强,林晗,李键,洪滔,洪伟.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4)
  • [5]木麻黄幼苗施肥效应研究[J]. 陈斌,张晓勉,高智慧,贺位忠,岳春雷,袁信昌,高大海,鲁专,刘博文. 浙江林业科技, 2014(06)
  • [6]自毒胁迫对木麻黄幼苗根系活性氧代谢及其清除系统的影响研究[D]. 刘奕.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7]木麻黄化感物质对其幼苗生理特征和蛋白质组差异表达的影响研究[D]. 李键.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3)
  • [8]细枝木麻黄再生体系及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研究[D]. 姜清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03)
  • [9]木麻黄无性系水培苗抗盐性研究[J]. 张勇,仲崇禄,姜清彬,陈羽,陈珍. 林业科学研究, 2008(01)
  • [10]我国沿海防护林植被生态恢复技术研究进展[J]. 黄志伟,余树全,胡庭兴,曹剑,刘波. 浙江林业科技, 2006(05)

标签:;  ;  ;  ;  

菌根真菌对木麻黄无性系苗生长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