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教学片声画蒙太奇制作的作用和技巧

浅谈电视教学片声画蒙太奇制作的作用和技巧

一、浅谈电视教学片声画蒙太奇制作的作用和技巧(论文文献综述)

李珊珊[1](2020)在《新中国十七年“红色经典”电影的叙事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新中国十七年“红色经典”电影(1949—1966年)作为中国文艺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诞生以来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并影响着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民。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把新中国十七年“红色经典”电影作为研究对象,从叙事结构、叙事人物、叙事语言、叙事价值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解读,以图发现隐藏在文本及现象背后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探寻“红色经典”电影独特的叙事策略和价值意义。第一章,“红色经典”电影的概念界定和叙事策略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在前人对“红色经典”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总结得出“红色经典”和“红色经典”电影的概念。其次,阐述了本文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叙事学、符号学等理论依据。第二章,新中国十七年“红色经典”电影的叙事结构。本章从叙事结构、叙事时空、叙事视点和视角三个方面总结解析“红色经典”与众不同的叙事结构策略。首先,对比其他文艺作品的结构,凸显出新中国十七年“红色经典”电影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失败到胜利的螺旋式上升的崇高的叙事结构特征。其次,探究出“红色经典”电影区别于中国其他代际导演作品的叙事时间和空间,体现的是革命化、社会化的革命历史时空。最后,“红色经典”电影以全知全能为主的视点和视角构建起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第三章,新中国十七年“红色经典”电影的叙事人物。首先,依据普洛普的人物角色功能理论和格雷马斯的行动元模式阐述了“红色经典”电影中人物在叙事过程中的具体功能。其次,运用符号学矩阵分析了“红色经典”电影二元对立的人物关系,对正义与非正义、善与恶、光明与黑暗、强大与弱小等阶级矛盾特征进行阐释,突出崇高的革命英雄人物形象。第四章,新中国十七年“红色经典”电影的叙事语言。这种叙事语言的独特性表现在影像叙事、声音叙事、蒙太奇运用手段三方面。首先,革命现实主义崇高化的叙事语言风格体现在“红色经典”电影场面调度、镜头运用、光影色彩三方面。其次,具有崇高美的革命情感表达体现在生动贴切的音乐、真实动人的音响和朴实生动的人声上。最后,崇高的影片审美主旨和革命英雄形象塑造通过对比、隐喻、重复蒙太奇的镜头组接方式表现出来。第五章,新中国十七年“红色经典”电影的价值意义。结合前几章节对新中国十七年“红色经典”电影的考察,探讨了“红色经典”电影对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意义。首先,“红色经典”电影具有革命历史书写的艺术价值,所体现的人民性特征和崇高的思想情感在中国百年电影史和世界电影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们具有革命信仰的感召作用,在当下,“红色经典”电影中革命精神的传承对国民素养的提升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社会意义。因此,运用崇高化叙事策略的新中国十七年“红色经典”电影,对于影视作品的创作具有理论指导和启发意义。结语,“红色经典”电影叙事策略的反思和未来创作的展望。“红色经典”电影叙事策略的缺憾在于性别叙事的压抑性和人物形象脸谱化、单一化特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重构红色叙事,传承红色基因是电影工作者未来努力的方向。

陆情[2](2020)在《白志群电视舞蹈创作审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社会激荡发展的模式中,对电视舞蹈所抱有的美好初衷被潜在观众错位的审美观念所消耗和修改。随着电视舞蹈所在文化场域的不断更迭与演进,真正意义上的电视舞蹈越来越不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里。本文以白志群电视舞蹈创作审美为主题展开论述,主要内容包括:1、白志群作为电视舞蹈发展路上当之无愧的开拓者、坚守者,多重身份的转换让其在对电视舞蹈的实验性探索与创作理论思考中,为电视舞蹈的发展寻找到一条新路径。面对电视舞蹈相关概念并未明晰等问题,本文尝试对电视舞蹈概念进行阐释,并对电视舞蹈形态及类型合理的界定与认识。2、本文通过电视舞蹈对表演时空的打破与规整以及电视声画语言的塑形同构等角度分析《白志群电视舞蹈作品集》作品,并尝试总结白志群电视舞蹈多维的身体、选择的动作、隐喻的舞蹈、自省的意识等审美特质。3、分析电视舞蹈的发展生态环境,并肯定白志群电视舞蹈创作对中国舞蹈艺术、电视艺术发展的贡献。阐述当下重提白志群电视舞蹈创作审美的意义,并总结其对舞蹈艺术发展的启示,以期对国内影视舞蹈创作审美实践与理论研究作出一些文字注脚。

齐昊[3](2020)在《非遗题材纪录片《秦声艺韵》创作研究》文中认为非遗类型纪录片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拍摄主体,非遗题材纪录片通常会以具体的某项非遗项目为切入点,通过其历史传承、发展现状、展示形式为拍摄线索进行拍摄,从而全面且客观的展示出该项非遗的真实面貌,引发观众对影片内容的相关思考。非遗纪录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保护和发扬起到了重要作用,以视听结合的动态影像语言为基础,给观众直观的视听体验,是目前非遗保护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以非遗为创作题材的纪录片越来越多,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也空前高涨,这说明传统文化的魅力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强心剂。因此,更多的影视创作者会将视线投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上。本文通过对甘肃兰州秦腔的多次实地考察和调研走访,了解其表演形式,历史脉络及现阶段发展现状等,结合非遗影像对比文本资料,深入讨论非遗纪录片《秦声艺韵》影片的呈现形式、前期策划、中期拍摄、后期剪辑等制作过程的具体操作步骤分析。笔者通过对非遗题材纪录片《秦声艺韵》创作全过程的复盘式研究,从专业理论和具体实践两个方面深入分析该纪录片的创作心路历程,进而解析整部片子拍摄时个别技术的运用。用理论作为指导纲领,并加以实践说明的方式展现纪录片创作的主要过程,通过对优秀非遗题材纪录片实例解析的方式对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发展和传播优势提出新的启发与探究,意在通过自身对非遗题材纪录片的解读为其他纪录片的创作提供操作经验和拍摄思路。本论文图表11个,图片36幅,参考文献52篇。

崔晨光[4](2017)在《课堂教学录像片的制作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教学录像片具有信息存储的预定性和信息呈现的动态性与灵活性,是一种直观、生动的教学媒体。文章研究教学录像片的电视脚本编写、摄制编导和制作,以及利用电影蒙太奇而制作手法制作电视教学片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肖长江[5](2017)在《国内高校电视专题片的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视频媒介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电视专题片作为高校图文形象的载体之一,对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改善竞争力具有深远的意义。现阶段国内高校专题片的创作研究仅停留在专题片某段流程上的探讨,讨论的内容面比较单一,不够全面,并且探讨高校专题片基本都围绕宣传类专题片,其他类型的专题片鲜有涉及。本文将结合高校电视专题片的各个创作流程、创作者心得以及专题片创作实例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各个创作流程及未来发展趋向的研究,给国内高校的相关部门创作专题片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同时也提供了可参考性的实践价值。高校电视专题片指的是为了满足高校某一特定工作的需要运用电视纪录片的艺术手法创作的反映学校整体或者某一方面情况的真实性文献资料视频。本文根据高校专题片的用途,将其大致分为宣传类专题片、申报验收类专题片、教学专题片、高校人物专题片等。高校创作电视专题片是复杂而又严谨的过程,主要创作流程包括策划、编写解说词、撰写分镜头脚本、整理历史素材、拍摄、编辑合成、审核修改、输出成片和播出推广等过程。在分析创作过程的每一个步骤的同时,总结了现有高校电视专题片的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在研究完专题片创作过程后,以笔者亲身参与创作的齐鲁工业大学形象宣传片《使命》为实例,从它的策划、拍摄、编辑、审核和播出推广等流程,来分析高校电视专题片的创作,将理论知识融会到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去。本文结合时下视频制作的发展,提出了高校专题片的发展趋势。首先,高校宣传片与微电影进行融合形成了高校微电影宣传片,它的发展为高校塑造形象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契机。其次,高校专题片素材库是高校存储大量视频、音频和图片等素材的资源库,是高校制作电视专题片的基础。最后,随着航拍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其拥有的独特拍摄视角,小型航拍无人机将取代摇臂和摄像导轨,拍出丰富的镜头画面,使高校专题片看起来上了一个档次。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高校电视专题片的素材库建设提出了建议和展望,并且对素材库的具体建设过程进行了细致、系统的研究。

张阳[6](2016)在《课例教学片中的景别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例教学片是技术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具备教育传播的功能。近年来,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一系列新型学习方式涌入人们视野,再次带动了课例教学片的发展。但是,随之带来制作课例教学片的人员较为复杂、非专业等问题,因此提高课例教学片的质量势在必行。而纵观有关课例教学片方面的研究,景别方面的研究内容较少。因此,本研究选取景别为角度,研究景别在课例教学片中的作用与应用,以期为课例教学片的制作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本文利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拉片观摩法、创作实践法等方法,在教育学基础理论、心理学基础理论以及电视艺术学理论指导下,依据教学大纲、教学目的、心理认知等原则,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特点,对课例教学片中该怎样科学的应用景别做了详细的阐述。总结了课例教学片中各种景别的作用和应用原则,归纳了各种景别构图原则和通过运动镜头改变景别的方法。最后结合理论指导和实际情况完成课例教学片《识字》的创作。对其前期创作中机位的设置和景别选取的注意事项作了说明,并对全景、中景、中近景、近景、特写五种景别在课例教学片《识字》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本研究的结论是:课例教学片中景别的合理应用有助于从注意、感知、思维、记忆等方面提高学习效果。课例教学片中五种景别在应用时注意:全景景别,形成感知、展示全貌;中景景别,调动思维、尽显其形;中近景景别,引起注意、形神兼顾;近景景别,凸显要点、尽显其神;特写景别,强调重点、放大细节。课例教学片中各种景别构图注意事项:全景景别构图注意被摄主体的数量和位置;中景景别构图注意被摄主体的肢体语言;中近景、近景景别构图注意各主体间关系;特写景别构图注意表现细节。

田佳佳[7](2016)在《电影与美术结缘的历史解读 ——以民国时期上海电影美术人群体为主要分析对象》文中提出本文以民国时期上海电影美术人群体为主要论述对象,主要采用关联研究、群体研究两大方法,通过沉潜深广的文献爬罗剔抉,辅之以具体个案的研究分析,探究美术人才在布景美术、摄影、表演、编导、卡通等诸多电影领域的积极贡献。所论无意于重写民国电影史,而是从一特殊视角考察民国电影与美术的关联,期以将电影与美术的专题研究切实推进一步。绪论、结语之外,论文主体分设六章:第一章“美术人群趋电影界的民国现象”。该章综论电影诞生以来迅速升格为第八类艺术,影像艺术极大地冲击绘画艺术,美术人群趋电影界的世界潮流。在如此形势下,崛起于东南的近代上海,张扬电影文化,成为中国的好莱坞。电影与美术相互激荡,引领上海的时尚文化潮流。由此产生的新兴职业人,托举起电影美术人群体的形成。他们不仅在电影美术领域积极作为,而且极大地拓展了美术理念在电影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美术人“触电”的职场进展、电影美术人群体概况作了初步的探索。第二章“营造美与真的布景美术师”。该章考述低水平起步的电影布景,在布景美呼声下振兴的历史背景,电影布景美术人才由此兴起。而知名美术家的加入,还是因为中国电影界随着拍摄古装片而抬升影片质量要求所致,由此使“美术”地位高于“布景”。此后,电影布景美术师层出不穷,经历唯美主义、特技奇景、象征主义等追求,国产影片布景走向中华特色、走向现实主义,扩大外景拍摄,都是大势所趋。第三章“摄影师的影像美术追求”。该章通过追溯中国早期电影摄影师的艰难成才之路,彰显了他们的美术功底与照相才艺。在整个民国时期,电影摄影美学呈现出纪实影像与表现影像的交错发展。特技摄影最能体现摄影机摄绘的创作特质。不仅限此,民国摄影理论对美术的自觉借鉴,电影光线美学、摄影构图等无不留下美术人的痕迹。第四章“表演因美术而融会贯通”。该章系统梳理演员的艺术修养,除了美专毕业生进场表演,其他电影明星的美术爱好也得以揭示;此外,还将兼擅绘画的导演收入视阈,因为导演负责教戏。银幕上的艺术家不一定由擅绘者主演,然而,多变的艺术造型还是美术人从影的优势,镜头前的美术创作更是一展才华的难得时机。表演贵在触类旁通,本文对美术人在大美术理念下的跨界发展、表演的艺术修养之源、画论启发演艺理论等方面皆有涉及。第五章“电影编导的美与术”。该章聚焦成为编导的电影美术人,探究了他们特有的电影绘画创作思维,以及美术才能在编导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对唯美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恐怖电影、商业电影的代表导演,进行具体个案分析,展示美术人执导下特有的电影美学。最后,回顾电影美术人参与摄制绘画题材影片自然流露的画家意识,进而关注美术人扎堆的民国电影《关不住的春光》。第六章“绘出国产片的动画新天地”。该章以万氏兄弟为主论述中国卡通人才的形成,论证绘画才能与电影文化结合,铺设了中国卡通人才的成才之路。通过还原第一部长篇卡通片《铁扇公主》的制作过程,彰显绘画在卡通影业中的重要性。也正因为此,继后崭露头角的卡通人才佼佼者钱家骏,最终促成“动画”一词取代“卡通”,这理应是中国卡通片人才实现动画理念的自觉。其实,这同时也是电影美术人实现美术意识自觉的又一标志。

孙文文[8](2015)在《课例教学片创作研究 ——以《游戏进课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课例教学片是电视与教育相结合的重要产物,一直担负着宣传教育的功能。现下“微课”、“慕课”等一系列网络教学视频火爆线上线下,人们再次将关注的重点投射到教学片的创作上。本论文从系统观出发,试图对课例教学片的创作进行详细阐述,使之达成用理论武装实践、为实践提供指导的效果。实践层面上,通过对《游戏进课堂》课例教学片创作过程的思考以及问题归因,给予教学片创作理论有力地反馈,从而更新电视理论和修正理论中的不足。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研究调查发现,课例教学片的研究尚不多见。本论文从课例教学片创作所涵盖的理论基础、课例教学片的特征、课例教学片的创作以及效果研究等四个方面对以《游戏进课堂》为例的课例教学片创作进行解析。本论文采用文本分析、案例研究、观摩、创作实践等研究方法,依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央电化教育馆共同发起之项目——《游戏进课堂》,围绕《游戏进课堂》课例教学片的创作方法展开研究。笔者作为课例教学片创作的主要编导全程参与其中,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基于创作实践,以“游戏进课堂”这一具体项目的创作过程纪实为契机,论述如何展开电视教学片创作,探讨选题及内容、文本创作、拍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后期编辑,并从该课例教学片创作中阐释当代影视艺术的共通点——人文品格之于影片的重要意义。本论文的写作从影响创作的电视理论及教育理论入手,对课例教学片的创作环境、编导素养和演员“表演”进行分析,探讨环境与创作主观因素互动所产生的效用,鲜明地标示出电视理论于教学片创作的重要意义。继而展开对《游戏进课堂》课例教学片创作涉及的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阐述《游戏进课堂》课例教学片的教育学根基,从教育游戏理论、儿童心理学、教学组成等三个方面解构“游戏”、“课堂”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儿童(学生)产生的影响。本论文的写作意在引发人们对教学片创作的思考,突破思维定式,创造出更加富有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的课例教学片。通过预测《游戏进课堂》课例教学片的教学及传播效果,标明受众在教学片中的地位和作用。以科学的研究形式获取数据,从而构建课例教学片效果评价系统,展现笔者将未来课例教学片创作与互联网等科技新手段结合的探究构想。本论文的结论是:课例教学片的创作在理论层面上应当将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相结合,实践层次上借鉴其他类别的影片的创作手法,运用到教学片创作中。对课例教学片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影片创作本身,还应与诸如教育、心理等学科门类相关联。融入不同思想进入课例教学片,方能拓展教学片的发展前景。同时,教学片推广后还应当及时接收受众反馈意见,以利于教学片的修改及相关理论的推进。

刘耀玉[9](2012)在《电视人物专题片的设计与制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视人物专题片是电视专题片的重要分支,是以展示主题人物的生活、工作、情感状况或思想境界为主要内容的专题片形式。目前专题片设计制作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来源于影视及电视专题制作,而针对电视人物专题片专门系统的设计研究还不多见,因此对以人物为中心的电视专题片的设计与制作研究就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纪实型电视人物专题片为中心,对人物专题片的定义、发展,内涵作了系统的分析与整合,结合唐纳德对于产品设计的三个层次研究了受众对于人物专题片视听效果的三种不同认知,总结了电视人物专题片的特点、设计结构和处理手法,并按照不同形式对人物专题片进行了分类,梳理了电视人物专题片的设计制作流程。基于美学艺术法则与心理学相关原理,通过研究影视作品和电视专题节目的视听语言,提出了以人物专题片为中心的视听语言表达手法,确定了人物专题片画面构图、运动、色彩、光影、音乐、字幕以及蒙太奇的表达方式。总结了不同地域、文化以及时代社会心理的电视人物专题片的视听艺术设计特点,结合人物专题片的处理手法,以感情色彩划分的人物专题片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时间和感情色彩划分的不同类型电视人物专题片视听设计制作理论,归纳出不同类型的人物专题片所要遵循的设计制作规律。以电视人物专题片《选择》为案例,应用奉献型人物专题片的设计制作理论及其视听语言表现手法,按照具体设计制作流程,完成了电视人物专题片《选择》的设计与制作。

刘菡子[10](2010)在《多媒体教学中影视语言的运用》文中认为电视教学片这一教学手段在现代多媒体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对影视语言的正确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直接决定了一部教学片的质量和使用效果。本文通过分析目前电视教学片在影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上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电视教学片创作中影视语言的运用原则。

二、浅谈电视教学片声画蒙太奇制作的作用和技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电视教学片声画蒙太奇制作的作用和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十七年“红色经典”电影的叙事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红色经典”的概念界定
        二、“红色经典”电影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二、叙事学理论
        三、符号学理论
        四、结构主义理论
第二章 新中国十七年“红色经典”电影的叙事结构
    第一节 “红色经典”电影的叙事结构方式
        一、“红色经典”电影的戏剧式线性结构
        二、“红色经典”电影的崇高化叙事结构
    第二节 “红色经典”电影的叙事时空
        一、“红色经典”电影的叙事时间
        二、“红色经典”电影的叙事空间
    第三节 “红色经典”电影的叙事视点和视角
        一、叙事视点和视角
        二、“红色经典”电影的叙事视点和视角
第三章 新中国十七年“红色经典”电影的叙事人物
    第一节 人物在叙事中的功能
        一、“红色经典”电影的人物角色功能
        二、“红色经典”电影的行动元模式
    第二节 二元对立的人物关系
        一、符号学矩阵
        二、“红色经典”电影二元对立的人物关系
第四章 新中国十七年“红色经典”电影的叙事语言
    第一节 “红色经典”电影的影像叙事
        一、“红色经典”电影的场面调度安排
        二、“红色经典”电影的镜头运用规律
        三、“红色经典”电影的光影色彩运用
    第二节 “红色经典”电影的声音叙事
        一、生动贴切的音乐表达
        二、真实动人的音响效果
        三、朴实生动的人声语言
    第三节 “红色经典”电影的蒙太奇手段
        一、对比蒙太奇:敌我冲突的渲染
        二、隐喻蒙太奇:红色符号的象征
        三、重复蒙太奇:革命力量的累积
第五章 新中国十七年“红色经典”电影的价值意义
    第一节 “红色经典”电影的艺术价值
        一、革命历史的影像书写
        二、电影史中的“红色经典”
    第二节 “红色经典”电影的社会意义
        一、革命信仰的感召
        二、革命精神的传承
结语
    一、“红色经典”电影的叙事策略反思
    二、重构红色叙事传承红色基因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白志群电视舞蹈创作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成果文献综述
第一章 白志群的跨界艺术生涯
    第一节 从舞蹈演员到电视导演的身份转换
    第二节 从舞蹈动作到电视化语言转变
        一、对舞蹈动作、电视语言的理解与规训
        二、对音乐电视(MTV)的探索
    第三节 白志群电视舞蹈概念及类型辨析
        一、舞蹈电视化意识萌芽
        二、电视舞蹈的概念生成及类型辨析
第二章 白志群电视舞蹈作品艺术表达与审美特质分析
    第一节 电视舞蹈表演时空的打破与规整
        一、突破剧场空间媒介藩篱
        二、生活即是表演环境、历史即是表演空间
        三、虚实相衬、电视舞蹈时空得到前所未有解放
    第二节 电视舞蹈声画语言的塑形同构
        一、镜头设计与舞蹈语言多维审美呈现
        二、金三角式声画舞关系构成综合审美形象
    第三节 白志群电视舞蹈创作审美特征及价值分析
        一、电视舞蹈的审美特征
        二、电视舞蹈的审美价值呈现
第三章 白志群电视舞蹈创作审美之思
    第一节 白志群电视舞蹈创作价值分析
        一、促进舞蹈与电视互作嫁衣
        二、改变传统的舞蹈传承与发展方式
        三、开放更新电视舞蹈观念拓宽舞蹈发展空间
    第二节 当下重提电视舞蹈创作审美的意义
        一、电视舞蹈的发展生态
        二、电视舞蹈创作审美对舞蹈艺术发展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附录一:部分采访、谈话摘录
附录二:白志群作品创作要目一览表(以身份、年份笔者选定)
附录三:《白志群电视舞蹈作品集》

(3)非遗题材纪录片《秦声艺韵》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标综述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分析
        1.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学术研究现状分析
        1.2.2 非遗题材纪录片的研究发展现状分析
        1.2.3 影像技术的变革推动非遗纪录片的发展
    1.3 主要研究思路
        1.3.1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研究创新点
        1.5.1 理论研究
        1.5.2 实证研究
第2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题材的影像传达研究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2.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方式与特征
        2.1.3 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2.1.4 秦腔的表现内容
        2.1.5 以秦腔为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方式
    2.2 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2.3 非遗纪录片的传播优势
        2.3.1 影像传播唤醒文化记忆
        2.3.2 镜头语言勾勒民俗风貌
        2.3.3 视听内容探究工匠精神
        2.3.4 声画艺术彰显戏曲魅力
    2.4 非遗纪录片创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2.4.1 创作与拍摄手法上的单一化
        2.4.2 观察视角的单一化
        2.4.3 制作时间跨度与制作成本的博弈关系
第3章 非遗纪录片的前期策划分析
    3.1 影像纪录片的选题工作
        3.1.1 纪录片选题分析
        3.1.2 非遗纪录片中选题存在的问题分析
        3.1.3 以《秦声艺韵》为例的非遗纪录片的主题选定
        3.1.4 以《秦声艺韵》为例的确定选题之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3.1.5 以《秦声艺韵》为例前期准备阶段的现场勘察
    3.2 非遗纪录片的前期采访分析
    3.3 非遗纪录片在前期准备阶段遵循的非遗纪录片创作特点
        3.3.1 拍摄真实非遗遵循本真原则
        3.3.2 策划影像人文传播非遗文化
    3.4 非遗纪录片前期分镜头脚本的写作分析
        3.4.1 分镜头脚本的定义
        3.4.2 分镜头脚本在非遗纪录片中的作用
        3.4.3 《秦声艺韵》部分空镜分镜头脚本设计
第4章 非遗纪录片影像拍摄分析
    4.1 非遗纪录片拍摄手法分析
        4.1.1 从导演架构影片的的方式分析拍摄手法
        4.1.2 从影片风格分析拍摄手法
    4.2 非遗纪录片的镜头语言分析
        4.2.1 镜头中的景别功能
        4.2.2 双机位之间的有效配合
        4.2.3 黑暗环境下光线的运用
        4.2.4 “一镜到底”拍摄手法的运用
    4.3 非遗纪录片现场拍摄要点分析
    4.4 非遗纪录片现场具体操作分析
    4.5 非遗纪录片现场采访与录音
    4.6 非遗纪录片对待被拍摄对象的问题分析
第5章 非遗纪录片影像后期制作分析
    5.1 非遗纪录片的剪辑手法分析
    5.2 剪辑的具体操作步骤分析
        5.2.1 审阅素材
        5.2.2 段落剪辑
        5.2.3 初步剪辑
        5.2.4 精确剪辑
    5.3 非遗纪录片解说词、音乐、字幕的运用
        5.3.1 解说词的创作分析
        5.3.2 音乐的应用分析
        5.3.3 字幕的应用分析
    5.4 非遗纪录片剪辑效果的运用
第6章 结语
    6.1 本文初步探究结论
        6.1.1 遵循非遗主题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创作思路
        6.1.2 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并行的拍摄技术
        6.1.3 合理运用解说词解码受众的认知路径
    6.2 研究不足之处
        6.2.1 理论研究方面的不足
        6.2.2 实践应用方面的不足
    6.3 未来展望
        6.3.1 民间创作的非遗题材纪录片对非遗保护的积极作用
        6.3.2 非遗产业的转型
        6.3.3 基于互联网经济建立非遗影像生态体系
参考文献
附件A 非遗题材纪录片《秦声艺韵》策划案
附录B 解说词文案
附录C 非遗题材纪录片《秦声艺韵》作品部分截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课堂教学录像片的制作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抓好脚本, 反复推敲
二、注意教学录像片的蒙太奇技巧
三、把好后期制作关, 保证教学录像片的质量
四、结束语

(5)国内高校电视专题片的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必要性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2章 高校电视专题片概述
    2.1 电视专题片的定义
    2.2 高校电视专题片的概述
        2.2.1 高校电视专题片的定义
        2.2.2 高校电视专题片的分类及创作流程
第3章 高校电视专题片的创意与策划
    3.1 策划的定义
    3.2 策划的原则
        3.2.1 本土化与民族性
        3.2.2 真实性与时代性
        3.2.3 故事性与新颖性
    3.3 策划的过程
        3.3.1 组建创作团队,各司其职协力合作
        3.3.2 明确创作目的,确定专题片主题
        3.3.3 写作大纲的编制,框架结构的搭建
        3.3.4 学校特色要突出,关键词要有针对性
        3.3.5 片头要能够吸引观众
    3.4 解说词的写作
        3.4.1 解说词在高校专题片中的地位
        3.4.2 解说词对写作者的要求
    3.5 脚本的撰写
第4章 高校电视专题片的拍摄与编辑
    4.1 高校电视专题片的素材整理
        4.1.1 历史素材的整理
        4.1.2 补拍素材的整理
    4.2 高校电视专题片的拍摄
        4.2.1 拍摄技术与技巧
        4.2.2 拍摄的艺术要求
        4.2.3 摄像师的创作意识
    4.3 高校电视专题片的编辑
        4.3.1 高校电视专题片的剪辑
        4.3.2 高校电视专题片的包装
第5章 高校电视专题片的审核修改与播出推广
    5.1 高校电视专题片的审核修改
    5.2 高校电视专题片的播出推广
第6章 高校电视专题片的存在问题与应对策略
    6.1 高校电视专题片存在的问题
        6.1.1 时长的把控能力不足
        6.1.2 创意的匮乏,内容的枯燥
        6.1.3 画面质量不重视
    6.2 应对策略
        6.2.1 前期的策划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6.2.2 搭建一个专业的团队
        6.2.3 要注重艺术性和独特性
        6.2.4 需求不同,影片不同
        6.2.5 合理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推广
第7章 高校电视专题片的创作实例分析
    7.1 《使命》的创意与策划
        7.1.1 组建创作团队,确定宣传片主题
        7.1.2 搭建宣传片框架结构
        7.1.3 突出办学特色,查找关键词
        7.1.4 全面把握题材,创作解说词
        7.1.5 专业演员配音
        7.1.6 仔细分析解说词,撰写分镜头脚本
    7.2 《使命》的拍摄与编辑
        7.2.1 整理素材
        7.2.2 拍摄素材
        7.2.3 编辑素材
    7.3 《使命》的审核与播出
        7.3.1 审核与修改
        7.3.2 播出与推广
第8章 高校电视专题片的发展趋势
    8.1 宣传类专题片微电影化
        8.1.1 微电影宣传片更具有传播力
        8.1.2 微电影宣传片更具有吸引力
        8.1.3 微电影宣传片对创作有更高的要求
    8.2 高校电视专题片的素材库建设大势所趋
        8.2.1 高校专题片素材库中资源的采集与获取
        8.2.2 高校专题片素材库中资源的存储与备份
        8.2.3 高校专题片素材库中资源的分类与管理
    8.3 航拍无人机取代摇臂和摄像导轨
第9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课例教学片中的景别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教育学基础
    二、认知心理学基础
    三、电视艺术学中的景别理论基础
第三章 课例教学片中的景别应用
    一、课例教学片中各种景别的作用和应用
    二、课例教学片中各种景别构图注意事项
    三、课例教学片中的景别与运动镜头
第四章 景别在课例教学片《识字》创作中的应用
    一、课例教学片《识字》概况
    二、课例教学片《识字》拍摄注意事项
    三、课例教学片《识字》景别应用分析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展望
    三、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电影与美术结缘的历史解读 ——以民国时期上海电影美术人群体为主要分析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电影与美术的民国叙事
    一、选题旨趣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前史与现状
    三、关键词、主要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美术人群趋电影界的民国现象
    第一节 美术人群趋电影界的世界潮流
        一、电影步入艺术殿堂
        二、影像艺术冲击绘画艺术
        三、电影需要美术专才
    第二节 上海城市发展与电影、美术结缘
        一、上海崛起与中国好莱坞的确立
        二、电影、美术引领时尚文化
        三、融和电影与美术的新兴职业人
    第三节 电影美术人在民国的群体起伏
        一、电影美术探索与美术理念的拓展
        二、电影美术人的职场进展
        三、电影美术人的群体概况
第二章 营造美与真的布景美术师
    第一节 美术人加盟电影布景美术工作
        一、有关布景美的呼声兴起
        二、电影美术的工作内容
        三、加盟电影界的美术家
    第二节 形式唯美与奇丽幻景
        一、布景美术由欧化趋华风
        二、幻景与象征影像
        三、伟大布景
    第三节 现实主义电影布景的兴起
        一、置景重在真实适当
        二、外景的现实拓展
        三、布景师的艺术反思
第三章 摄影师的影像美术追求
    第一节 成为摄影师的难度
        一、闯入欧美技师的专属领地
        二、摄影师的美术功底
        三、照相摄影与电影摄影
    第二节 摄绘影像奇观的群体努力
        一、纪实影像与表现影像的交错
        二、分身双美等特技影像
    第三节 影像美学与画学交相辉映
        一、摄影理论对美术的自觉借鉴
        二、电影光线美学
        三、摄影构图与移动镜头
第四章 表演因美术而融会贯通
    第一节 演员的艺术修养
        一、美术专业生进场演出
        二、电影明星的美术修养
        三、导演教戏兼通绘事
    第二节 胶片上的艺术创作
        一、银幕上的艺术家
        二、多变的艺术造型
        三、镜头前的美术创作
    第三节 表演贵在触类旁通
        一、大美术理念下跨界发展
        二、电影表演艺术之源
        三、画论启发演艺妙悟
第五章 电影编导的美与术
    第一节 擅绘导演的电影绘画
        一、实现画面活动的冲动
        二、美术在编导中的功用
        三、犹如绘画创作
    第二节 绘画电影的分途并进A
        一、融画入影唯美影像
        二、影像的浪漫主义诉求
        三、恐怖导演的影像美学
    第三节 绘画电影的分途并进B
        一、现实主义绘影绘声
        二、布景导演不软不硬商业风
        三、画家意识“关不住”
第六章 绘出国产片的动画新天地
    第一节 卡通电影人才的孳育
        一、万氏兄弟转向卡通片
        二、上海影业托举万氏卡通
        三、早期卡通人的成才模式
    第二节 绘制《铁扇公主》的成功
        一、由渝返沪致力长片的契机
        二、仿效迪斯尼的绘制模式
        三、竟成民国卡通长片的绝唱
    第三节 动画片的理念自觉
        一、钱家骏在动画片领域的崛起
        二、“活动画”对垒“卡而不通”
        三、实现动画理念自觉的言行
结语:电影美术人的历史归结与当代启示
    一、电影美术人走向新中国
    二、电影美术人在新时期的复起
    三、当代启示
参考文献
插图汇总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课例教学片创作研究 ——以《游戏进课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创作
        二、教学片
        三、课例
        四、《游戏进课堂》
    第五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二、国内研究现状对本研究的启示
        三、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四、国外研究现状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二章 课例教学片理论基础
    第一节 课例教学片创作的编导理论
        一、创作环境
        二、编导地位和素养的养成
        三、教学片中人物的“表演”
    第二节 课例教学片创作的教育理论
        一、教育游戏理论
        二、儿童心理学
        三、教学的组成
第三章 课例教学片的特征分析
    第一节 课例教学片的特征
        一、课例教学片首要特征——教育性
        二、课例教学片的实质特征——科学性
        三、课例教学片的更高追求——艺术性
        四、课例教学片的基础——技术性
        五、《游戏进课堂》的独有特征——游戏性
    第二节 实例论证课例教学片特征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游戏进课堂》课例教学片创作分析
    第一节 《游戏进课堂》课例教学片选题及内容
        一、从选题走向策划
        二、《理论篇》选题及内容
        三、《案例篇》内容及选题
    第二节 《游戏进课堂》课例教学片的文本创作
        一、课例教学片教学设计的写作
        二、文字稿本写作
        三、分镜头脚本撰写
    第三节 《游戏进课堂》拍摄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一、主讲教师的服装和化妆
        二、拍摄场地选择与讲述内容相关
        三、场面调度之于摄像的重要性
        四、“以小见大”——细节的重要性
        五、摄制中突发状况的应对
        六、素材拣选的参照——场记
    第四节 后期编辑
        一、蒙太奇与后期剪辑
        二、非线性编辑中操作细节阐明
    第五节 人文品格的渗透
        一、切入视角的“平民化”
        二、创作者的“人文关怀”
        三、富有“人文情怀”的传播理念
第五章 对系列课例教学片创作的思索
    第一节 教学评估及效果研究
    第二节 关于教师与学生的双重受众研究
结论与展望
    一、结语
    二、未来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9)电视人物专题片的设计与制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电视人物专题片
    2.1 电视人物专题片的含义
        2.1.1 电视专题片
        2.1.2 电视人物专题片
        2.1.3 电视人物专题片的发展历程
    2.2 电视人物专题片的分类
        2.2.1 播出形式分类
        2.2.2 纪实形式分类
        2.2.3 感情色彩分类
    2.3 电视专题片处理手法
        2.3.1 国内专题片处理手法
        2.3.2 国外纪录片特殊处理手法
    2.4 电视人物专题片内涵
        2.4.1 人物专题片的传播作用过程
        2.4.2 人物专题片的特点
        2.4.3 人物专题片的设计结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视人物专题片视听语言表达
    3.1 构图语言
        3.1.1 构图形式
        3.1.2 构图景次
        3.1.3 构图景别
        3.1.4 拍摄角度
    3.2 运动语言
        3.2.1 运动与专题片时间
        3.2.2 运动拍摄与专题片造型
    3.3 色彩语言
        3.3.1 色彩的概念与感情倾向
        3.3.2 色彩在人物专题片中的运用分析
    3.4 光影语言
        3.4.1 光效分类与拍摄作用表现
        3.4.2 影调与专题片造型功能
    3.5 有声语言
        3.5.1 人物专题片的声音分类
        3.5.2 人物专题片中的声音作用
    3.6 字幕语言
        3.6.1 字体分类与应用
        3.6.2 字幕的设计原则与制作方法
    3.7 蒙太奇语言表现手法
        3.7.1 蒙太奇的含义
        3.7.2 人物专题片的蒙太奇表现形式与应用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视人物专题片设计理论研究与制作流程
    4.1 电视人物专题片与地域因素
    4.2 电视人物专题片与文化因素
    4.3 电视人物专题片与时代社会心理
    4.4 电视人物专题片设计制作理论研究
        4.4.1 时间结点分类总结
        4.4.2 感情色彩分类总结
    4.5 电视人物专题片设计周期
    4.6 电视人物专题片设计制作流程
        4.6.1 总体调研
        4.6.2 前期设计制作流程
        4.6.3 中期拍摄制作流程
        4.6.4 后期软件制作流程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视人物专题片设计与制作实例
    5.1 电视人物专题片制作调研
    5.2 前期设计制作
    5.3 中期拍摄制作
    5.4 后期制作过程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10)多媒体教学中影视语言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什么是影视语言
二、影视语言中解说词的特点和作用
    (一) 解说词的不连贯性, 声画和谐。
    (二) 解说词语言的口语化、通俗化。
    (三) 解说词语言简练概括。
    (四) 解说词语言准确贴切。
三、电视教学片中对影视语言的综合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 重文字, 轻画面。
    (二) 用画面图解教学内容。
    (三) 声画两张皮。
四、如何提高电视教学片的质量
    (一) 重视电视教学片文字稿本的规范化问题。
    (二) 注意综合运用影视语言的多种表现手法。
    (三) 注意画面和解说词的有机配合。

四、浅谈电视教学片声画蒙太奇制作的作用和技巧(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十七年“红色经典”电影的叙事策略研究[D]. 李珊珊.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2]白志群电视舞蹈创作审美研究[D]. 陆情.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01)
  • [3]非遗题材纪录片《秦声艺韵》创作研究[D]. 齐昊. 西安工程大学, 2020(01)
  • [4]课堂教学录像片的制作探讨[J]. 崔晨光. 成才之路, 2017(24)
  • [5]国内高校电视专题片的创作研究[D]. 肖长江. 齐鲁工业大学, 2017(04)
  • [6]课例教学片中的景别应用研究[D]. 张阳.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3)
  • [7]电影与美术结缘的历史解读 ——以民国时期上海电影美术人群体为主要分析对象[D]. 田佳佳. 上海大学, 2016(09)
  • [8]课例教学片创作研究 ——以《游戏进课堂》为例[D]. 孙文文.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
  • [9]电视人物专题片的设计与制作研究[D]. 刘耀玉.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03)
  • [10]多媒体教学中影视语言的运用[J]. 刘菡子.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03)

标签:;  ;  ;  ;  ;  

浅谈电视教学片声画蒙太奇制作的作用和技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