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乳素对奶牛产奶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侯路钊,刘观忠,赵永会,安胜英,王学哲,孟鹤[1](2021)在《中药增乳保健散对奶牛产奶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试验研究中药"增乳保健散"对奶牛产奶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20头年龄、体重、胎次、泌乳日和产奶量相近,健康的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奶牛。对照组奶牛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组、Ⅱ组、Ⅲ组每头奶牛分别在饲喂基础日粮基础上添加100、200、300 g/d中药"增乳保健散"。预试期7 d,正式试验期46 d。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中药增乳保健散,奶牛的泌乳量均有所增加,试验Ⅱ组奶牛奶产量最高。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奶牛血清催乳素(PRL)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促生长素(GH)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Ⅲ组奶牛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极显着下降(P<0.0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着升高(P<0.05),总抗氧化能力(T-AOC)极显着升高(P<0.01);试验Ⅱ组奶牛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着升高(P<0.05)。研究表明,中药增乳保健散可以有效提高泌乳牛的产奶量,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
秦立佳[2](2021)在《短期精氨酸梯度缺乏对泌乳山羊组织器官氨基酸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有研究表明,单一限制性AA理论并不完全符合泌乳反刍动物,需要构建新的理论体系来指导泌乳反刍动物营养代谢研究。本试验选择4只体重为45±3 kg,处于泌乳中期且平均产奶量接近的空怀萨能奶山羊作为试验动物,在门静脉、肝静脉、肠系膜静脉安装慢性血管瘘管,在同侧进行颈动脉剥离,并在真胃安装真胃插管,采用4×4拉丁方设计,真胃灌注葡萄糖和氨基酸混合溶液33 h,试验处理为混合氨基酸中梯度缺失Arg,灌注量分别为需要量的100%、60%、30%和0%,灌注期间禁饲,自由饮水。探究EAA的消化道代谢损失是否随供给量线性变化,肝脏与外周组织间是否存在主动代谢机制,以及消化道、肝脏和乳腺间AA代谢调控途径与机制。通过对主要组织器官的研究,阐明与构建新理论有关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显示:随着精氨酸灌注量的增加,产奶量呈现一次线性增加,100%处理组比0%处理组增加了10.5%,乳蛋白、乳脂和乳糖等其他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胰岛素从100%处理组到0%处理组一次线性降低(P=0.0245),100%处理组相较于0%处理组升高了9.1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有显着差异,60%Arg处理组中含量最高,0%处理组含量最低,呈二次变化规律,生长激素随Arg缺失量增加而线性显着减少;尿素氮出现显着差异(P=0.0123),随Arg缺失显着降低,其他各项动脉血浆代谢物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葡萄糖浓度在四个处理组中的含量一次线性增加,在0%处理组中的浓度最高;乳中氨基酸浓度均无显着影响(P>0.05);Arg和Lys动脉浓度从100%处理组到0%处理组依次降低,100%处理组比0%处理组分别增加了107.7%和39.5%,Glu和酪氨酸(Tyr)趋势相反,随Arg缺失而线性增加,Met发生二次变化,His随Arg缺乏浓度增加一次线性降低,但并不显着;Arg、Lys和His乳静脉浓度随Arg缺失量的增加而显着减少,呈一次线性变化;Ser有相同趋势,从100%到0%处理组依次降低,Tyr趋势相反;门静脉、肝静脉、动脉和乳腺血浆流量均不显着;Arg的PDV、肝脏以及内脏净通量随着缺失量的增加显着降低,此外,其他EAA并未出现显着差异,四个处理组中Thr和His在肝脏均为净产出,且呈一次降低的趋势,Ala的肝脏和内脏净通量均有显着差异,且呈现二次规律,Gly乳腺流量和乳产出量呈显着二次变化,Glu的肝脏净通量呈显着的二次变化;在肝脏中,对Arg的清除率无显着变化,Lys清除率随缺失量增加有线性增加的趋势,而Val清除率有线性降低的趋势,Thr呈现二次变化趋势,在乳腺中,Arg和Val的清除率随缺失量的增加而线性升高,100%处理组的清除率为0%处理组的3.97倍和3.59倍,Lys趋势相同但并不显着,Leu近似于线性增加;对于U:O,虽然均无统计学显着差异,但精氨酸U:O在数值上随着缺失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100%、60%、30%和0%组分别为2.568、2.456、2.431和2.270,而Leu的U:O有着同样的趋势,而Ile在数值上的趋势刚好相反,随缺失量增加而增加。综上所述,消化道代谢仅与供给量有关,随Arg梯度缺乏线性降低,短时间Arg梯度缺乏使动静脉Arg浓度降低,对组织血流量无影响,随着Arg梯度缺乏,乳蛋白产量和乳蛋白率无显着变化,产奶量线性降低,同时乳腺对Arg亲和力一次线性增加,此外肝脏代谢量呈二次变化,随缺乏量增加而降低。
金亚亚[3](2021)在《雌激素和催乳素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酪蛋白合成的影响》文中认为本论文研究了雌激素和催乳素单独或组合添加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酪蛋白合成的影响,并从m TOR和JAK2-STAT5信号通路关键基因表达的角度初步阐释了其机理,旨在探明促进BMECs酪蛋白合成适宜的雌激素和催乳素水平,为调控奶牛乳成分合成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包括三部分试验。试验一研究添加不同水平的雌激素(0、50、100、200、400 ng/m L)对BMECs增殖、酪蛋白基因以及m TOR和JAK-STAT5通路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100和200 ng/m L的雌激素显着提高了BMECs的增殖率(P<0.05)。添加50 ng/m L雌激素显着上调了BMECs的κ酪蛋白基因(CSN3)、苏氨酸激酶(AKT)、真核翻译起始启动因子4E(e IF4E)、葡萄糖转运载体8(GLUT8)和葡萄糖转运载体12(GLUT12)的基因表达(P<0.05);添加100 ng/m L和200 ng/m L雌激素显着上调了BMECs的αs1-酪蛋白(CSN1S1)、CSN3、AMP活化蛋白(AMPK)、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核糖体蛋白S6激酶(S6K1)、e IF4E、酪氨酸激酶2(JAK2)、信号转导及转录因子(STAT5)、葡萄糖转运载体1(GLUT1)、GLUT8、GLUT12、雌激素α受体(ERα)、雌激素β受体(ERβ)和催乳素受体(PRLR)基因表达(P<0.05);当雌激素浓度达到400 ng/m L时下调了BMECs中AMPK、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I3K)、S6K1和JAK2的基因表达。综合细胞增殖和酪蛋白基因表达的结果,100 ng/m L的雌激素对BMECs酪蛋白合成的促进效果最佳。试验二研究添加不同水平的催乳素(0、100、200、400、800 ng/m L)对BMECs增殖、酪蛋白表达以及m TOR和JAK-STAT5通路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00 ng/m L和200 ng/m L催乳素显着增加了BMECs的增殖率(P<0.05),而400和800 ng/m L催乳素对BMECs的增殖率无显着影响(P>0.05)。100ng/m L和200 ng/m L催乳素显着上调BMECs中CSN1S1、CSN2、CSN3、AMPK、AKT、m TOR、S6K1、JAK2和GLUT1的基因表达(P<0.05);200 ng/m L催乳素还显着上调了e IF4E、ERα、PRLR和GLUT8的基因表达(P<0.05);400 ng/m L催乳素显着上调BMECs中CSN2、AMPK、AKT、S6K1、ERβ、PRLR、GLUT1、GLUT8和GLUT12的基因表达(P<0.05);当催乳素浓度达到800 ng/m L时,显着下调了BMECs中CSN3和e IF4E的基因表达(P<0.05)。添加100 ng/m L和200 ng/m L催乳素显着增加了BMECs的α酪蛋白和β酪蛋白表达量(P<0.05),且以200 ng/m L组效果最佳。试验三以前两个试验筛选出的促进BMECs酪蛋白合成的最佳雌激素和催乳素浓度为基础,开展组合添加试验。雌激素和催乳素的添加总量为300 ng/m L,根据二者的添加比例分为试验Ⅰ组(对照组,不添加雌激素和催乳素)、试验Ⅱ组(雌激素:催乳素=5:1)、试验Ⅲ组(雌激素:催乳素=2:1)和试验Ⅳ组(雌激素:催乳素=1:2),研究组合添加雌激素和催乳素对BMECs酪蛋白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Ⅲ、Ⅳ组均显着增加了BMECs的增殖率,提高了BMECs中CSN1S1、CSN3、AMPK、PI3K、AKT、m TOR、e IF4E、JAK2、STAT5、ERβ、PRLR、GLUT1、GLUT8和GLUT12的基因表达(P<0.05);试验Ⅲ组和试验Ⅳ组显着提高了BMECs中CSN2的基因表达(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和Ⅳ组显着增加了BMECs的α酪蛋白和β酪蛋白表达量(P<0.05),其中α酪蛋白的表达量分别提高了22.7%和38.6%,β酪蛋白的表达量分别提高了62.9%和102.9%。试验Ⅲ组β酪蛋白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α酪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综合细胞增殖和酪蛋白表达的结果,组合添加100 ng/m L雌激素和200 ng/m L催乳素的试验Ⅳ组对BMECs酪蛋白合成的促进效果最佳。
曹浩[4](2021)在《集约化牛场奶牛酮病保健效果和丙二醇防治优化措施的评估》文中认为奶牛酮病是集约化牛场常见的主要代谢病之一。围产期是奶牛酮病高发的关键时期,此期保健措施不当是奶牛产后酮病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会给奶牛生产性能和健康以及经济效益带来不利影响。尽管国内外集约化牛场已经普遍应用丙二醇作为奶牛围产期酮病保健制剂,但是丙二醇的应用剂型、剂量、时机和持续期等差异较大,效果不一,缺乏规范和标准。为此,本研究通过“集约化牛场泌乳奶牛围产期酮病保健效果的调查研究”和“奶牛酮病的丙二醇防治新措施效果的评估”二个试验,评估集约化牛场奶牛酮病保健效果以及丙二醇防治新措施,为今后集约化牛场奶牛围产期酮病提供有效的保健新技术奠定基础。试验一、集约化牛场泌乳奶牛围产期酮病保健效果的调查研究。本试验在黑龙江省四个集约化牛场,每个牛场随机选取120头奶牛,分别在产前10 d、分娩当天,产后10 d、产后20 d、产后50-60 d、产后80-100 d进行随机选取20头试验奶牛,采集血液做生化分析。同时,收集试验奶牛酮病保健方案,体况、生产性能(泌乳和繁殖)、疾病及饲料等信息,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进行不同保健方案组间分析。结果显示:(1)牛场C、D试验奶牛产后体况评分高,而牛场D在产后10-20 d体况损失大,而产后体况评分高或损失大对奶牛产后泌乳、繁殖、疾病产生不利的影响。(2)牛场A试验奶牛疾病发生率最低,牛场D最高,尤其酮病发生率最高,同时血中BHBA水平也最高而血糖正常,表明最高水平的丙二醇补充量缓解了血糖,但是未能降低酮病发生率。(3)牛场A的产奶性能和繁殖性能最好,牛场B、C次之,牛场D最差;牛场D最差,与产后体况评分高或体况损失大,以及机体能量代谢适应性调节差有关。(4)经济效益分析显示,牛场A经济效益最高,牛场D经济效益最低,与酮病发病率密切关系。这些结果表明,四个方案试验奶牛酮病保健效果不一致,以方案D的效果最差,其次是方案C和B,最好的为方案A。因此,牛场D奶牛酮病保健方案需要进一部完善。试验二、奶牛酮病的丙二醇防治新措施效果的评估。本试验选择牛场D进行试验,在分娩当天随机选取90头试验奶牛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组)、原方案实验组(O组)和新方案实验组(N组),每组30头。其中,C组分娩当天不灌服丙二醇,O组产后1 d、2 d灌服500 m L丙二醇各1次,7 d、8 d、9 d灌服500 m L丙二醇各1次;N组产后7 d、14 d灌服500 m L丙二醇各1次。同时,在产前14 d、分娩当天,产后7 d、产后14 d、产后21 d、产后28 d、产后50 d进行体况评分,采集血液做生化分析。收集试验奶牛产后生产性能(泌乳和繁殖)、疾病及饲料等信息,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组间分析。结果显示:(1)在体况和泌乳量及疾病方面,新保健方案(N组)的奶牛体况处于最合理的范围,产奶量更高,使奶牛发病风险显着降低了2.5倍,而O组奶牛体况高、酮病发病率更高。(2)在能量代谢和肝功方面,C组、O组在产后均有较严重的能量负平衡(BHBA、NEFA、瘦素都升高,而INS、GLU下降)和肝功异常(AST升高,ALB下降)。(3)在氧化应激方面,C组、O组奶牛抗氧化能力显着(T-AOC)下降,机体氧化应激(MDA升高)加剧。(4)在经济效益方面,产后50 d内,N组、O组与C组相比,每头牛净利润分别增长98.76元、23.07元,N组的新型酮病保健方案更好。这些结果表明,N组保健新措施可以更有效的减少奶牛疾病(尤其酮病)发生,改善能量代谢、氧化应激,进而提高泌乳量、繁殖性能和经济效益,但体况会影响丙二醇保健效果。综上所述,黑龙江省四个集约化牛场奶牛酮病保健措施不完全一致,效果不一。综合评价保健效果的优劣顺序依次为牛场A、牛场C和B、牛场D。牛场D奶牛酮病丙二醇防治新措施(N组)效果更好,节约成本,降低疾病发生率,提高泌乳量、繁殖性能和经济效益,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胡耀[5](2021)在《黄花蒿乙醇提取物对LPS诱导损伤奶牛乳腺细胞乳蛋白合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旨在研究黄花蒿醇提物对脂多糖(LPS)诱导损伤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乳蛋白合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包括4部分内容,首先建立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健康模型,然后使用LPS诱导建立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炎症损伤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黄花蒿醇提物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乳蛋白合成及其作用机制的影响。(1)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健康模型的构建。采用胰蛋白酶消化及差速贴壁消化法建立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健康细胞系,经传代、纯化、冻存复苏等步骤得到第3代细胞,采用角蛋白18免疫荧光、MTT法对细胞生理活性进行鉴定和检测。结果表明,第3代细胞活力较强,呈典型的鹅卵石状,且纯度较高,可用于后续试验。(2)LPS诱导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炎症损伤模型的构建。采用LPS诱导乳腺上皮细胞建立细胞炎症模型,通过检测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率筛选LPS添加剂量和处理时间。结果提示,奶牛乳腺上皮细胞LPS诱导损伤模型凋亡率应在30%-50%范围内,1μg/m L LPS组和10μg/m L LPS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4.6%和43.96%。不同浓度LPS处理9 h和12 h后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存活率均显着下降(P<0.05),但10μg/m L LPS处理12 h后相对于1μg/m L LPS组下降趋势较为明显。因此,10μg/m L LPS诱导处理12h可用于建立理想的乳腺上皮细胞炎症模型。(3)黄花蒿醇提物对LPS诱导的奶牛乳腺细胞乳蛋白合成的影响。试验分组为:对照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用基础培养基常规培养15 h;LPS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先用基础培养基处理3 h后,再用10μg/m L LPS的处理12 h;黄花蒿醇提物+LPS处理组:先用含不同浓度(3μg/m L、6μg/m L、12μg/m L)黄花蒿醇提物的基础培养基处理3 h后,再用10μg/m L LPS的处理12h。检测细胞周期、细胞氨基酸水平、总蛋白、β-酪蛋白、αs1-酪蛋白。试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3μg/m L、6μg/m L和12μg/m L黄花蒿醇提物能提高LPS诱导下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活力,促进细胞有丝分裂,具备一定预保护作用。3μg/m L黄花蒿处理组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含量显着增高(P<0.05),丙氨酸Ala含量显着降低(P<0.05);6μg/m L、12μg/m L黄花蒿醇提物处理组总必需氨基酸(TEAA)、总非必须氨基酸(TNEAA)、各必需氨基酸(EAA)、各非必需氨基酸(NEAA)和总氨基酸浓度显着增高(P<0.05)。这说明黄花蒿醇提物能够显着提高LPS诱导损伤BMECs氨基酸合成水平。与模型组相比,12μg/m L黄花蒿处理组预保护作用显着,总蛋白含量显着增高(P<0.05),3μg/m L和6μg/m L黄花蒿处理组有增高趋势但不显着(P>0.05)6μg/m L、12μg/m L黄花蒿BMECs中β-酪蛋白含量显着高于模型组,且恢复至与对照组相近水平(P>0.05);3μg/m L黄花蒿处理组效果不明显(P<0.05)。3μg/m L、6μg/m L、12μg/m L黄花蒿处理组αs1-酪蛋白含量均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由此可见,黄花蒿醇提物可能通过提高受损伤BMECs中αs1和β-酪蛋白的含量来使细胞总蛋白浓度恢复正常水平。(4)黄花蒿醇提物对LPS诱导损伤模型乳蛋白合成机制研究。试验分组同上,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乳腺上皮细胞内乳蛋白合成的相关基因表达量,并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胞内乳蛋白合成相关蛋白含量。结果表明,相对于模型组,黄花蒿醇提物能显着上调BMECs乳蛋白合成相关基因m TOR、S6K1、JSK2、STAT5、CSN1S1、CSN2、4EBP1、EIF4E的m RNA表达量(P<0.05)。与模型组相比,不同浓度的黄花蒿乙醇提物物均显着增加细胞中m TOR、S6K1蛋白含量(P<0.05),6μg/m L和12μg/m L黄花蒿醇提物显着增加了4EBP1、JAK2蛋白含量(P<0.05),12μg/m L黄花蒿醇提物增加了STAT5蛋白含量(P<0.05)。这说明黄花蒿醇提物能上调BMECs乳蛋白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且能一定程度上提高m TOR、S6K1、EIF4E、EIF4EBP1、JAK2和STAT5的蛋白含量。综上所述,黄花蒿醇提物对于LPS诱导炎症损伤模型细胞活力降低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可能通过m TOR/S6K1/4EBP1信号通路和JAK2/STAT5信号通路上调LPS诱导损伤乳腺细胞乳蛋白合成水平。
王智[6](2021)在《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泌乳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奶山羊产业是我国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市场对优质羊奶的需求,奶山羊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奶山羊存栏量不断增加。然而,奶山羊产业的发展仍然面临许多问题,优质饲草的短缺便是其中之一。优质蛋白饲料的缺乏,可使良种奶山羊的产奶性能难以充分发挥,影响产奶量;可能导致羊奶存在营养缺陷,影响羊奶品质。杂交构树具有速生丰产性、抗逆性强、蛋白含量高等优点,可作为一种理想的反刍动物蛋白饲料来源,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优质蛋白饲草短缺问题,且目前已在畜禽生产中有所应用,但关于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在关中奶山羊泌乳性能方面的研究尚没有相关报道。本试验旨在研究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关中奶山羊泌乳性能的影响,以24只体况接近,胎次为2胎,泌乳天数和产奶量接近(产后100 d左右)且健康状况良好的关中奶山羊为试验动物,按照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羊,分别命名为对照组,试验Ⅰ组、Ⅱ组和Ⅲ组。对照组奶山羊饲喂基础TMR日粮,试验Ⅰ、Ⅱ和Ⅲ组依据等能量和等蛋白的原则,在日粮配方中分别添加5%、10%和15%杂交构树发酵饲料。试验的预饲期为7 d,正式期42 d。试验期间,测定关中奶山羊的采食量、产奶量、乳成分、乳氨基酸及脂肪酸组成等指标。本研究主要获得以下结果:1.日粮中添加不同比例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可提高关中奶山羊的平均日采食量(P<0.05),对于奶山羊全期总增重有降低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整个试验期间试验Ⅰ、Ⅱ和Ⅲ组奶山羊平均日产奶量分别提高了7.78%、21.56%和13.17%。与对照组相比,在试验进行的d1~d7期间,试验Ⅰ、Ⅱ、Ⅲ组的奶山羊平均日产奶量均显着提高(P<0.05);在d8~d28期间,试验Ⅱ、Ⅲ组奶山羊产奶量显着提高(P<0.05);在d29~d35期间,试验Ⅱ组产奶量显着提高(P<0.05)。试验Ⅱ组奶山羊的产奶高峰值高于其他组,达到2.18 kg/d;杂交构树发酵饲料的添加延缓了在泌乳盛期到泌乳中期过渡时产奶量的下降速度;日粮中添加10%杂交构树发酵饲料经济效益最高,饲料成本降低了0.26元/d,平均日产奶量提高了0.36 kg,根据当地羊奶价格平均每日增加利润2.69元。2.试验期间每隔7 d收集羊奶,试验结束后每组分别混合后检测羊奶品质,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可提高奶山羊产奶量,并能维持羊奶常规营养成分含量的稳定,但会降低乳氨基酸的含量,且杂交构树发酵饲料添加比例越高,乳氨基酸的含量越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Ⅲ组的羊奶谷氨酸分别降低了10.8%和13.6%(P<0.05),试验Ⅰ、Ⅱ、Ⅲ组羊奶亮氨酸分别降低了11.9%、13.1%和14.6%(P<0.05),试验Ⅱ组羊奶中赖氨酸含量降低了12.4%(P<0.05),试验Ⅱ、Ⅲ组羊奶的精氨酸分别降低了27.8%和30.1%(P<0.05);日粮中添加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可改善羊奶中功能性脂肪酸的种类及比例。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Ⅱ、Ⅲ组羊奶的棕榈酸含量分别提高了17.3%、16.8%和40.1%(P<0.05),试验Ⅱ、Ⅲ组羊奶的油酸含量分别提高了55.8%和48.1%(P<0.05),试验Ⅱ、Ⅲ组羊奶的亚油酸含量分别提高了31.9%、24.7%(P<0.05),试验Ⅲ组羊奶的二十四烷酸提高了38.1%(P<0.05),试验Ⅱ、Ⅲ组羊奶EPA含量分别提高了33.7%和13.7%(P<0.05),试验Ⅰ、Ⅱ、Ⅲ组羊奶的DHA含量均显着提高(P<0.05)。因此,日粮中添加杂交构树发酵饲料饲喂奶山羊,虽然会导致羊奶中氨基酸含量降低,但可提高羊奶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改善羊奶品质,其中10%的添加比例效果最好。3.试验期间每隔7 d进行静脉采血,检测血清激素水平。与对照组奶山羊相比,在试验进行的d1~d7、d15~d21和d29~d42期间,试验Ⅰ、Ⅱ、Ⅲ组奶山羊血清中催乳素(PRL)的含量均显着提高(P<0.05);d8~d14期间,试验Ⅱ组奶山羊血清PRL含量显着提高(P<0.05);d22~d28期间,试验Ⅱ、Ⅲ组奶山羊血清PRL含量均显着提高(P<0.05);在d36~d42期间,试验Ⅱ组奶山羊雌激素(E)含量显着提高(P<0.05);试验Ⅰ、Ⅱ、Ⅲ组奶山羊血清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素(LH)、孕激素(P4)无显着性差异(P>0.05)。因此,日粮中添加10%杂交构树发酵饲料饲喂关中奶山羊对正常的生殖激素分泌无不利影响,但可提高PRL的浓度,且产奶量与PRL的浓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因此,日粮中添加杂交构树发酵饲料饲喂关中奶山羊,可提高奶山羊的采食量和产奶量;延长产奶高峰期,延缓奶山羊在泌乳盛期到泌乳中期过渡时产奶量的下降速度;降低羊奶中氨基酸的总量,但可提高PUFA的含量,改善羊奶品质;饲喂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可提高奶山羊血清中PRL的含量,进而影响奶山羊的产奶量。杂交构树发酵饲料的添加比例为10%时效果最好。
欧阳佳良[7](2020)在《泌乳奶牛瘤胃内褪黑素的昼夜节律及其对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文中指出肠道激素不仅可以通过生物节律调控肠道的消化、吸收能力和免疫机制,还能通过影响肠道微生物从而调控宿主。但是目前有关反刍动物瘤胃内激素及其与微生物之间关系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通过泌乳奶牛体内与体外瘤胃内褪黑激素与瘤胃细菌群体结构的变化以及二者的相关关系,探究瘤胃内激素的分泌规律及其对瘤胃细菌种属的影响。试验一、泌乳奶牛瘤胃液褪黑素,生长激素、促乳素的昼夜变化规律探索本部分试验主要探索了泌乳奶牛瘤胃液中褪黑素(MLT),生长激素(GH)、促乳素(PRL)等浓度的昼夜变化趋势,并分析了与血清、唾液中相应激素的变化关系。选取体重、胎次、泌乳性能等都相似的6头中期泌乳奶牛,分别在02:00、10:00、18:00(1st d)和06:00、14:00、22:00(2nd d)采集血液、唾液和瘤胃液,检测以上三种激素的浓度。结果表明,血清、唾液和瘤胃液中MLT浓度都有明显的昼夜节律,且都较符合Cosine生物钟的变化规律:无光照(Dark)时MLT浓度显着高于有光照(Light)时的MLT浓度(P<0.05);血清、唾液和瘤胃液中MLT的PCA分析表明瘤胃内MLT来源于血液的可能性大于唾液的可能性;而相关性分析显示只有血清中的MLT与瘤胃液中的MLT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R=0.34,P=0.042)。另外,血清和瘤胃液中GH不受时间影响(P>0.05),但是唾液中06:00时GH浓度显着高于02:00、14:00和18:00时的GH浓度(P<0.05);唾液中PRL浓度不受时间影响(P>0.05),但不同时间点血清和瘤胃液中的PRL浓度差异显着(P<0.05),且二者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本部分试验结果表明,瘤胃内含有褪黑素,而且其昼夜变化趋势符合生物钟的变化规律,受光照-黑暗周期的影响;瘤胃内同时也会有GH和PRL,但并不呈现昼夜变化趋势。试验二、泌乳奶牛瘤胃发酵参数及其菌群结构的昼夜变化相关性研究本部分试验主要在获得瘤胃MLT具有日节律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泌乳奶牛瘤胃菌群的昼夜变化规律,并筛选与MLT昼夜变化规律相关的微生物。试验方法同试验一,即选取体重、胎次、泌乳性能等都相似的6头中期泌乳奶牛,分别在02:00、10:00、18:00(1st d)和06:00、14:00、22:00(2nd d)采集瘤胃液,测定瘤胃发酵参数并进行16S扩增子测序分析菌群结构。结果表明,Dark和Light时的瘤胃菌群结构具有显着的差异,且Dark时的Shannon指数显着高于Light时的Shannon指数(P<0.05),符合Cosine生物钟节律(r2=0.933);而非参数检验JTKCYCLE分析发现瘤胃菌群中4.6%可识别OTU具有显着的昼夜节律(P<0.05);瘤胃发酵pH值、NH3-N和MCP含量表现出一定的昼夜节律,且NH3-N对瘤胃菌群结构有显着贡献(P<0.05),MLT和戊酸也对瘤胃菌群结构有明显的贡献。微生物丰度差异分析发现Preteobacteria和Succinivibrionaceae在Dark时的相对丰度显着低于Light时的丰度,而Bacteroidetes和Prevotellaceae的相对丰度都在Dark时显着高于Light时(P<0.05);OTU1、OTU2823、OTU2330(都为unidentified Succinivibrionaceae)和OTU48(Prevotellaceae科)、OTU157(undentified Prevotellaceae)对菌群结构有重要的影响,且OTU1、OTU2823、OTU2330相对丰度的昼夜规律与瘤胃MLT昼夜规律相反,而OTU48和OTU157相对丰度昼夜变化规律与瘤胃MLT昼夜变化规律一致。本部分试验结果表明,部分瘤胃细菌及其发酵参数也具有昼夜节律,且光暗或者MLT对Prevotellaceae和Succinivibrionaceae科的相对丰度有显着影响。其中,Succinivibrionaceae科相对丰度昼夜规律与MLT昼夜规律相反,而Prevotellaceae科相对丰度昼夜规律与MLT昼夜规律一致。试验三、褪黑素对体外培养瘤胃发酵参数和菌群结构的影响本部分试验旨在通过体外模拟瘤胃发酵技术验证MLT与瘤胃菌群之间的关系。分别设置人工唾液+标准MLT溶液(CK0组)、人工唾液+瘤胃液(CK1组)以及人工唾液+瘤胃液+标准MLT溶液(MLT组),体外模拟培养24 h,分别于培养0、4、8、12、16、20、24 h采集培养液分析MLT浓度以及CK1和MLT组中的瘤胃发酵参数和瘤胃菌群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培养的时间和处理都对培养液中的MLT浓度有极显着的影响(P<0.01),且CK1和MLT组褪黑素降解速率比CK0组的快(P<0.05);CK1组与MLT组菌群α、β多样性以及瘤胃发酵参数差异均不明显,但Shannon指数都在12 h最低,也都符合Cosine生物钟规律(r2分别为0.872和0.910);菌群差异分析发现 MLT 组的 Bateroidetes、Bacteroidia、Bacteroidiales和Prevotella1丰度显着高于 CK1组(P<0.05),而 CK1 组中 Kiritimatiellaeota、Kiritimatiellae 和 WCHB141 显着高于MLT组(P<0.05);随机森林分析CK1和MLT组中大多数能够代表MLT的微生物都属于Bacteroidales,且共同具有代表性的OTU395和OTU365都属于Prevotellaceae。相关性分析表明Prevotellaceae、Prevotella 1与MLT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P<0.05),而且MLT显着提高了 Prevotellaceae、Prevotella 1的相对丰度,却降低了Succinivibrionaceae、unidentified Succinivibrionaceae、Ruminobacter和Succinivibrionaceae UCG-002的相对丰度(P<0.05);菌群功能预测分析中,MLT显着降低了菌群细胞运动和分泌、阿特拉津降解、磷酸代谢以及蛋白质加工等相关功能,而且 Bacteroidetes、Bacteroidia、Bacteroidales、Prevotellaceae、Prevotella 1 和Succinivibrioaceae、unidentified 与这些通路也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P<0.05)。本部分试验结果表明,MLT对体外培养瘤胃菌群α、β多样性没有影响,且瘤胃细菌在体外培养时可能仍然具有生物节律性;MLT对Bacteroidetes有很大的影响,并且能够提高体外培养液中Prevotellaceae的相对丰度,但降低Succinivibrionaceae的相对丰度。综上:1)泌乳奶牛的瘤胃内含有褪黑素,而且其浓度符合昼夜生物节律;瘤胃液中的pH值、氨氮浓度和瘤胃微生物蛋白含量以及4.6瘤胃细菌也具有一定的昼夜节律。2)体外试验表明,培养液中瘤胃菌群及其发酵参数没有受MLT浓度的影响,但是部分瘤胃细菌可能本身就具有生物节律。3)体内、外试验都表明,瘤胃液MLT与Prevotellaceae和Succinivibrionaceae有一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MLT能够提高Prevotellaceae和Prevotella 1 的相对丰度,而降低 Succinivirobrionaceae、unidentified Succinivirobrionaceae、Ruminobacter 和 Succinivirobrionaceae UCG-002 的相对丰度,但其具体的影响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4)光暗周期或可通过影响MLT调控Bacteroidetes尤其是Prevotella以及Succinivibrionaceae的丰度进而影响瘤胃菌群的阿特拉津降解、细胞运动和分泌、磷酸代谢、蛋白质折叠、加工以及赖氨酸生物合成等相关功能,最终调节泌乳奶牛的泌乳性能。
侯林彤[8](2020)在《“牛益康”对围产期奶牛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注重以及优质的食品和优良的奶制品需求也大幅度增加。在此趋势下,奶牛养殖数量也必然增加,伴随而来的奶牛疾病也随之增多。围产期是奶牛关键时期,奶牛在这段时间内,内分泌系统,如孕激素、雌激素、催乳素、褪黑素及机体的消化系统和各项机能都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同时又经历了生产、泌乳以及体况的急剧改变,各种代谢性疾病及产科疾病容易发生。而目前对于奶牛围产期保健主要还是营养管理调控和临时的外源营养物质供给为主,添加剂的应用较少,且对于围产期奶牛的添加剂,品种单一,主要是化学成分和微生态制剂的添加剂,并不适合长期添加,而中草药来源广泛成本低廉,主要是来自纯天然的植物和动物,可起到药食兼用的作用,相对于化学制剂,更安全,易吸收,适合长期使用。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针对于围产期的奶牛研发出一种绿色、易吸收、适合长期保健添加同时又兼具一些疾病治疗作用的纯中药添加剂,为奶牛围产期保健提供新的方法。方法:在黑龙江省中部某大型现代集约化奶牛场,对选取的奶牛进行疾病既往史调查,将不符合标准的奶牛舍弃,选取体况、体重、年龄相近,25胎次,上一胎次产乳量接近,围产期的中国荷斯坦奶牛40头,将其随机分为5个试验组,分别为对照组、大蒜素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个试验组包含8个重复,每个重复包含1头牛。试验组与对照组正常饲喂常规基础日粮,试验组大蒜素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在常规日粮基础上添加大蒜素100 g/d/头、中草药添加剂100 g/d/头、300 g/d/头、500 g/d/头,于每天清晨4:00上料后手动均匀添加到TMR日粮中,正式饲喂期为21天,预饲期为7天,试验期间任其自由采食,自由饮水,散栏式运动。试验正式饲喂开始后分别在,产后1 d、7 d、14 d、21 d第一次挤奶时,采集奶样,并在12小时内通过全自动乳成分分析仪丹麦FOSS乳液分析仪,分析乳成分,乳脂、乳蛋白、尿素氮,乳糖、体细胞指标。在试验期1 d、7 d、14 d、21 d,尾静脉采集血液10 m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液中BHBA、TP、ALB、GLB、A/G、ALT、AST、ALP、GLU、BUN、TG指标。同时记录监测试验奶牛的生理状态,生产性能等基本情况。结果:1.添加剂试验组产奶量提高,改善了乳品质:各试验组与对照组产奶量都出现持续升高趋势,在泌乳第13天时低剂量组的奶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中剂量与高剂量有增长趋势;在6天时大蒜素组的奶量增长高于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但高剂量增长最多,差异性极显着(P<0.01);其中612天时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621天时大蒜素奶量高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高剂量组产奶量增长最显着;并伴随着中药添加剂剂量的增高产奶量也相应的增高。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大蒜素组在第1 d时乳脂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乳蛋白在14 d时中剂量、高剂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乳糖在第1 d时高剂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尿素氮在21 d时低剂量、中剂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天数各项试验组指标均无显着性(P>0.05)。2.改善肝脏机能增加ALB、GLB含量,高剂量组在第1 d和第14 d可降低ALT浓度,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第7 d、14 d与对照组无显着性(P>0.05),又在第1 d、第7 d、第14 d降低ALP含量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大蒜素在第7 d升高AST与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高剂量组在7 d、14 d升高AST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3.促进能量代谢降低BHBA含量,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在21 d时提高GLU含量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中剂量组在第7 d、21 d降低BHBA含量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大蒜素在第14 d降低BHBA含量与对照组差异显着;高剂量组在第21 d降低BHBA含量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中剂量组在7 d降低TG含量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并在第21 d也降低了TG含量与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大蒜素分别在14 d、21 d降低了TG含量,第14 d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第21 d与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4.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可显着提高奶牛的经济效益,去除成本综合分析,中剂量组的经济效益汇报最大。结论;“牛益康”添加剂可显着提高围产期奶牛产奶量,改善乳成分,提高乳蛋白、乳脂、乳糖,同时可增加乳中尿素氮的含量。提高围产期奶牛的血浆ALB、GLB含量,增强免疫水平,维护肝脏机能,降低BHBA以及提高GLU,缓解能量负平衡,并能增加经济效益,以每头300 g/d添加剂量效果最佳。
侯军义[9](2020)在《麦秸粉颗粒替代苜蓿干草饲喂泌乳荷斯坦奶牛的效果研究》文中指出奶牛日粮中需要一定水平的NDF以维持瘤胃正常pH值,粗饲料虽然是NDF的主要来源,但通常会抑制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DMI)。有研究认为,日粮NDF之所以有维持瘤胃正常pH的作用,主要原因不是传统认为的刺激唾液分泌,而是降低了日粮有机物(OM)的平均瘤胃发酵速度。照此假设,麦秸等低质粗饲料也可以用于降低日粮OM的平均发酵速度,其对DMI的抑制则可以通过降低粒度,如粉碎来克服。检验这一假设,是本研究的目的。在一商品奶牛场选择45头健康、无病泌乳中期荷斯坦牛,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头。基础日粮为奶牛场使用的泌乳中期日粮,用新鲜干麦秸制作的草粉颗粒等比例替代基础日粮中的苜蓿干草。试验处理为:对照组(Ⅰ组,0%替代)、20%替代组(Ⅱ组,20%替代)和40%替代组(Ⅲ组,40%替代)。试验共进行10周,包括预试期2周和正试期8周,结果如下:(1)麦秸草粉颗粒替代苜蓿干草显着提高了奶牛的DMI(P<0.01),II组和III组每头牛的日均DMI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0.41kg/d和1.62kg/d,各概略养分的采食量也因DMI增加而明显提高。日粮DM及各概略养分的表观消化率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2)试验处理对4%标准乳、乳蛋白、乳脂、乳糖产量及乳脂、乳糖、乳尿素氮、总固形物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麦秸草粉颗粒替代有降低乳蛋白含量(P<0.1)的趋势。(3)试验处理对瘤胃液pH值及总VFAs和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正己酸浓度影响不显着(P>0.05)。(4)小麦秸秆颗粒替代提高了日粮氮摄入量和尿氮排除量(P<0.01),乳氮分泌量、粪氮排出量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5)催乳素、胰岛素、IGF-1、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组间差异极显着(P<0.01)。谷草转氨酶、总蛋白组间差异显着(P<0.05)。II、III组尿素氮明显高于对Ⅰ组(P<0.01)。Ⅰ组血糖高于II、III组(P<0.01)。谷丙转氨酶、白蛋白、甘油三酯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6)与对照组比较,Ⅱ组、Ⅲ组每头每日去掉饲料费后的原料奶销售收入分别增加0.35元和1.54元。本研究结果总体上支持新鲜干麦秸草粉可用作泌乳奶牛日粮NDF来源的推测,作为应用技术推广尚需进行更大规模和更加系统的试验结果的支持。
王晶,李方方,张瑞阳,朱宇旌,蒋明征,黄铁军,何茂龙,张勇[10](2019)在《复合鲜味剂和植物提取甜味剂共同添加对断奶仔猪偏食性、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旨在研究复合鲜味剂(FE)和植物提取甜味剂(SEP)诱食效果的增强作用。试验分为2个部分:1)偏食性试验。将48头24日龄断奶的大白仔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猪。试验期5 d。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基础饲粮+0.2 g/kg FE(FE组)、基础饲粮+0.2 g/kg SEP(SEP组)、基础饲粮+0.2 g/kg糖精钠(SS)(SS组)、基础饲粮+0.2 g/kg SEP+0.2 g/kg FE(SEP+FE组)。2)生长试验。选取遗传背景和生理状况相近的20头母猪所产的体况良好、体重相近的仔猪200头(每头母猪选10头仔猪),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试验期35 d。饲粮和分组同偏食性试验。结果表明:1)断奶仔猪对SEP+FE组饲粮的偏好性和偏食指数显着高于FE和SEP组(P<0.05)。2)与对照组相比,SEP和SEP+FE组平均日采食量显着提高(P<0.05); SEP、SEP+FE和FE组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显着提高(P<0.05); SEP+FE组料重比显着降低(P<0.05); SEP、SEP+FE和FE组腹泻率均显着降低(P<0.05); SS组的死亡率显着高于除SEP组外的其他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SEP和SEP+FE组血清饥饿素含量显着提高(P<0.05); PFS+FE、SEP组血清皮质醇含量和二胺氧化酶活性显着降低(P <0.05); SEP、SEP+FE和FE组血清D-乳酸含量显着降低(P <0.05)。综上,断奶仔猪饲粮中单独添加SEP和FE及二者共同添加均可提高仔猪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同时降低料重比和腹泻率,从而改善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即0.2 g/kg FE和0. 2 g/kg SEP联合使用的效果最好。
二、增乳素对奶牛产奶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增乳素对奶牛产奶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增乳保健散对奶牛产奶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地点 |
1.3 试验设计 |
1.4 饲养管理 |
1.5 样品采集 |
1.6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6.1 产奶量 |
1.6.2 血清生化指标 |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中药增乳保健散对奶牛乳产量的影响(见表2) |
2.2 中药增乳保健散对奶牛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见表3) |
2.3 中药增乳保健剂对奶牛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见表4) |
3 讨论 |
3.1 中药增乳保健散对乳产量的影响 |
3.2 中药增乳保健散对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 |
3.3 中药增乳保健散对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4 结论 |
(2)短期精氨酸梯度缺乏对泌乳山羊组织器官氨基酸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反刍动物代谢特点 |
1.2 氨基酸平衡理论 |
1.3 反刍动物营养物质消化特点 |
1.4 乳蛋白合成影响因素 |
1.4.1 日粮 |
1.4.2 氨基酸 |
1.4.3 葡萄糖 |
1.4.4 激素 |
1.5 精氨酸研究进展 |
1.6 氨基酸代谢特点 |
1.6.1 PDV组织 |
1.6.2 肝脏组织 |
1.6.3 乳腺组织 |
1.7 试验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动物 |
2.3 试验日粮 |
2.4 试验设计 |
2.5 样品采集和测定 |
2.5.1 样品采集 |
2.5.2 样品分析 |
2.6 计算和数理统计分析 |
2.6.1 组织血流量 |
2.6.2 乳腺血流量 |
2.6.3 清除率 |
2.6.4 数理统计分析 |
3 试验结果 |
3.1 泌乳性能及乳成分 |
3.2 激素指标 |
3.3 动脉血浆代谢物 |
3.4 乳中的氨基酸浓度 |
3.5 动脉氨基酸浓度 |
3.6 乳静脉氨基酸浓度 |
3.7 血浆流量 |
3.8 门静脉回流脏器(PDV)、肝组织(HEP)、内脏组织(TSP)和乳腺(MG)净流量以及乳产出量(MILK) |
3.9 肝脏和乳腺清除率 |
3.10 乳腺组织摄取量:乳中产出量(U:O) |
4 讨论 |
4.1 短期Arg梯度缺乏对泌乳性能的影响 |
4.2 短期Arg梯度缺乏对激素指标的影响 |
4.3 短期Arg梯度缺乏对代谢物浓度的影响 |
4.4 短期Arg梯度缺乏对乳中氨基酸的影响 |
4.5 短期Arg梯度缺乏对动静脉氨基酸浓度的影响 |
4.6 短期Arg梯度缺乏对血流量及门静脉回流脏器、肝组织、内脏组织和乳腺的净通量的影响 |
4.7 短期Arg梯度缺乏对组织清除率的影响 |
4.8 短期Arg梯度缺乏对U:O的影响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雌激素和催乳素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酪蛋白合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奶牛乳腺结构和功能 |
1.1.1 奶牛乳腺结构 |
1.1.2 乳汁合成和分泌 |
1.1.3 牛乳的组成 |
1.2 激素对乳腺泌乳的调控 |
1.2.1 催乳素对泌乳的调控 |
1.2.2 雌激素对泌乳的调控 |
1.2.3 甲状腺激素对泌乳的调控 |
1.2.4 泌乳相关激素调控乳成分合成的协同作用 |
1.3 调控乳蛋白合成的信号通路 |
1.3.1 mTOR信号通路 |
1.3.2 JAK2-STAT5 信号通路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技术路线图 |
2 试验内容 |
2.1 雌激素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酪蛋白合成的影响 |
2.1.1 材料和方法 |
2.1.2 结果 |
2.1.3 讨论 |
2.1.4 小结 |
2.2 催乳素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酪蛋白合成的影响 |
2.2.1 材料和方法 |
2.2.2 结果 |
2.2.3 讨论 |
2.2.4 小结 |
2.3 组合添加雌激素和催乳素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酪蛋白合成的影响 |
2.3.1 材料和方法 |
2.3.2 结果 |
2.3.3 讨论 |
2.3.4 小结 |
3 总体讨论及结论 |
3.1 总体讨论 |
3.2 总体结论 |
3.3 本论文创新 |
3.4 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集约化牛场奶牛酮病保健效果和丙二醇防治优化措施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1 文献综述 |
1.1 奶牛围产期的研究进展 |
1.1.1 奶牛围产期健康 |
1.1.2 奶牛围产期健康与代谢的关系 |
1.1.3 奶牛围产期健康与泌乳的关系 |
1.1.4 奶牛围产期健康与繁殖的关系 |
1.2 奶牛围产期代谢应激 |
1.2.1 能量代谢应激 |
1.2.2 矿物质代谢应激 |
1.2.3 氧化应激 |
1.3 奶牛围产期保健措施的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集约化牛场泌乳奶牛围产期酮病保健效果的调查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牛场试验奶牛丙二醇保健措施 |
2.1.4 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试验奶牛体况的比较 |
2.2.2 不同保健方案的试验奶牛泌乳性能的比较 |
2.2.3 不同保健方案的试验奶牛疾病发生率的比较 |
2.2.4 不同保健方案的试验奶牛血液生化指标水平的比较 |
2.2.5 不同保健方案的的试验奶牛繁殖性能的比较 |
2.2.6 不同保健方案的的试验奶牛经济效益的比较 |
2.3 讨论 |
2.3.1 不同保健方案对试验奶牛体况与泌乳性能的影响 |
2.3.2 不同保健方案对试验奶牛疾病发生的影响 |
2.3.3 不同保健方案对试验奶牛代谢的影响 |
2.3.4 不同保健方案对试验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
2.3.5 不同保健方案试验奶牛经济效益的差异 |
2.4 小结 |
3 奶牛酮病的丙二醇防治新措施效果的评估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仪器 |
3.1.2 试验动物与血液样品采集 |
3.1.3 试验奶牛分组与背景信息 |
3.1.4 检测项目及方法 |
3.1.5 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试验奶牛酮病发病率的比较 |
3.2.2 试验奶牛酮病发生风险分析 |
3.2.3 试验奶牛产奶量与体况的比较 |
3.2.4 试验奶牛血液能量代谢指标水平的比较 |
3.2.5 试验奶牛血液矿物质元素指标水平的比较 |
3.2.6 试验奶牛血液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的比较 |
3.2.7 试验奶牛丙二醇保健方案经济效益的比较 |
3.3 讨论 |
3.3.1 丙二醇补充措施对奶牛酮病发生的影响 |
3.3.2 三组试验奶牛体况、产奶量的变化 |
3.3.3 三组试验奶牛血中能量代谢指标的变化 |
3.3.4 三组试验奶牛血中脂质代谢指标的变化 |
3.3.5 三组试验奶牛血中激素的变化 |
3.3.6 三组试验奶牛血中肝功指标的变化 |
3.3.7 三组试验奶牛血中抗氧化指标的变化 |
3.3.8 三组试验奶牛经济效益分析 |
3.4 小结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黄花蒿乙醇提取物对LPS诱导损伤奶牛乳腺细胞乳蛋白合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奶牛乳房炎概述 |
1.1.1 奶牛乳房炎发病原因 |
1.1.2 奶牛乳房炎的危害 |
1.1.3 奶牛乳房炎的防治 |
1.2 黄花蒿的研究进展 |
1.2.1 黄花蒿主要活性物质及其提取工艺 |
1.2.2 黄花蒿生物学作用及其研究现状 |
1.3 黄花蒿对乳房炎奶牛乳蛋白合成的影响研究 |
1.3.1 奶牛乳腺中乳蛋白合成机制 |
1.3.2 黄花蒿对乳房炎奶牛乳蛋白合成的影响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试验研究 |
2.1 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系的构建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试验结果 |
2.1.3 讨论 |
2.1.4 小结 |
2.2 LPS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试验结果 |
2.2.3 讨论 |
2.2.4 小结 |
2.3 黄花蒿醇提物对LPS诱导损伤BMECs细胞增殖及乳蛋白合成的影响 |
2.3.1 材料与方法 |
2.3.2 试验结果 |
2.3.3 讨论 |
2.3.4 小结 |
2.4 黄花蒿醇提物对乳蛋白合成相关机制的影响 |
2.4.1 材料与方法 |
2.4.2 结果与分析 |
2.4.3 讨论 |
2.4.4 小结 |
3 总体讨论与总体结论 |
3.1 总体讨论 |
3.2 总体结论 |
4 创新点 |
5 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泌乳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关中奶山羊概述 |
1.1.1 奶山羊产业现状 |
1.1.2 关中奶山羊介绍 |
1.1.3 山羊奶介绍 |
1.2 奶山羊产奶量的影响因素 |
1.2.1 品种与遗传因素 |
1.2.2 生理因素 |
1.2.3 环境因素 |
1.3 羊奶成分概述 |
1.3.1 乳蛋白和氨基酸 |
1.3.2 乳脂和脂肪酸 |
1.3.3 乳糖 |
1.4 反刍动物产奶相关激素研究 |
1.4.1 催乳素 |
1.4.2 雌激素 |
1.4.3 营养因素对催乳素和雌激素的影响 |
1.5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概述 |
1.5.1 发酵饲料研究概况 |
1.5.2 杂交构树研究概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饲养管理 |
2.1.4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的制备 |
2.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采食量的影响 |
2.2.2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体重的影响 |
2.2.3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产奶量的影响 |
2.2.4 经济效益分析 |
2.3 讨论 |
2.3.1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采食量的影响 |
2.3.2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产奶量的影响 |
2.3.3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体重的影响 |
2.3.4 经济效益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奶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饲养管理 |
3.1.4 样品采集与处理 |
3.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乳成分的影响 |
3.2.2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乳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
3.2.3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乳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乳成分的影响 |
3.3.2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乳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
3.3.3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乳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血清激素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饲养管理 |
4.1.4 样品采集与处理 |
4.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4.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催乳素的影响 |
4.2.2 饲喂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后奶山羊催乳素与泌乳性能的相关性 |
4.2.3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雌激素的影响 |
4.2.4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促卵泡素的影响 |
4.2.5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促黄体素的影响 |
4.2.6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孕激素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进一步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泌乳奶牛瘤胃内褪黑素的昼夜节律及其对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光暗周期、生物节律与激素之间的关系 |
1.2.2 光暗周期与生物节律对反刍动物的影响 |
1.2.3 肠道激素与肠道微生物、宿主以及生物节律之间的关系 |
1.2.4 瘤胃激素和瘤胃微生物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
1.3 试验假说及内容 |
1.3.1 试验假说 |
1.3.2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泌乳奶牛瘤胃液褪黑素,生长激素、促乳素的昼夜变化节律探索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动物及饲养 |
2.2.2 样品采集 |
2.2.3 光照强度、湿度、温度的测定 |
2.2.4 激素浓度测定 |
2.2.5 统计分析 |
2.3 试验结果 |
2.3.1 试验泌乳牛产奶量 |
2.3.2 试验泌乳牛采食量 |
2.3.3 不同采样时间点的光照强度、温度和湿度 |
2.3.4 血清、唾液及瘤胃液中GH浓度的昼夜变化规律 |
2.3.5 血清、唾液及瘤胃液中PRL浓度的昼夜变化规律 |
2.3.6 血清、唾液及瘤胃液中MLT的昼夜变化规律 |
2.3.7 光照与黑暗对GH、PRL和MLT的影响 |
2.3.8 PCA主效应分析 |
2.3.9 唾液、血清和瘤胃液中的GH、PRL和MLT相关性分析 |
2.4 讨论 |
2.4.1 血清、唾液和瘤胃液GH浓度变化规律 |
2.4.2 血清、唾液和瘤胃液PRL浓度变化规律 |
2.4.3 血清、唾液和瘤胃液MLT浓度变化规律 |
2.5 小结 |
第3章 泌乳奶牛瘤胃发酵参数及其菌群结构的昼夜变化相关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动物与瘤胃液采集 |
3.2.2 瘤胃参数测定 |
3.2.3 瘤胃微生物16S rDNA序列V3-V4区扩增子测序 |
3.2.4 统计分析 |
3.3 试验结果 |
3.3.1 Alpha和Beta多样性分析 |
3.3.2 微生物昼夜节律分析 |
3.3.3 门、科水平上物种相对丰度 |
3.3.4 瘤胃发酵参数 |
3.3.5 db-RDA微生物环境因子分析 |
3.3.6 LEfSe(LDA Effect Size)分析组间差异 |
3.3.7 随机森林(RandomForest)分析 |
3.3.8 Network分析 |
3.3.9 微生物相对丰度变化曲线 |
3.4 讨论 |
3.4.1 瘤胃发酵参数的昼夜变化规律 |
3.4.2 瘤胃菌群丰富度及其多样性的昼夜变化规律 |
3.4.3 MLT对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4章 褪黑素对体外培养瘤胃发酵参数和菌群结构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发酵底物 |
4.2.2 试验动物及瘤胃液采集 |
4.2.3 人工唾液的配制 |
4.2.4 标准MLT溶液的配制 |
4.2.5 接种及体外培养 |
4.2.6 培养液中MLT浓度的测定 |
4.2.7 培养液瘤胃发酵参数的测定 |
4.2.8 CK1组和MLT组培养液16S扩增子测定 |
4.2.9 统计分析 |
4.3 试验结果 |
4.3.1 MLT浓度变化 |
4.3.2 瘤胃发酵参数变化 |
4.3.3 Alpha和Beta多样性比较 |
4.3.4 门、科水平上物种丰度分析 |
4.3.5 LEfSe分析 |
4.3.6 RandomForest分析 |
4.3.7 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与MLT相关分析及其丰度曲线 |
4.3.8 褪黑素对体外培养液Prevotellaceae相对丰度的影响 |
4.3.9 琥珀酸弧菌丰度曲线 |
4.3.10 褪黑素对体外培养液Succinivibrionaceae的影响 |
4.3.11 体外发酵菌群功能预测通路差异分析 |
4.3.12 差异微生物与差异通路及瘤胃发酵参数相关性分析 |
4.4 讨论 |
4.4.1 MLT处理对体外发酵MLT浓度变化和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4.4.2 MLT对体外发酵瘤胃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
4.4.3 MLT对Prevotella和Succinivibrioaceae的影响 |
4.4.4 MLT对菌群预测功能的影响 |
4.5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牛益康”对围产期奶牛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文献综述 |
1.1 牛奶需求与我国奶业发展 |
1.2 围产期及围产期代谢疾病 |
1.2.1 酮病 |
1.2.2 脂肪肝 |
1.3 中草药添加剂 |
1.4 中草药添加剂在动物中的应用 |
1.4.1 增进食欲,提高营养物质的吸收 |
1.4.2 改善瘤胃环境 |
1.4.3 提高产奶量,改善乳成分 |
1.4.4 增强畜禽的免疫功能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试验动物与设计 |
2.3 样品采集与检测 |
2.3.1 产奶量及奶牛生产信息监测 |
2.3.2 血液样品收集与检测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牛益康”对泌乳量的影响 |
3.2 “牛益康”对乳成分的影响 |
3.2.1 “牛益康”对乳脂率的影响 |
3.2.2 “牛益康”对乳蛋白的影响 |
3.2.3 “牛益康”对乳糖的影响 |
3.2.4 “牛益康”对乳中尿素氮的影响 |
3.2.5 “牛益康”对干物质的影响 |
3.2.6 “牛益康”对体细胞的影响 |
3.3 “牛益康”对免疫能力的影响 |
3.3.1 “牛益康”对总蛋白的影响 |
3.3.2 “牛益康”对白蛋白的影响 |
3.3.3 “牛益康”对球蛋白的影响 |
3.3.4 “牛益康”对白球比的影响 |
3.4 “牛益康”对肝功能的影响 |
3.4.1 “牛益康”对谷丙转氨酶的影响 |
3.4.2 “牛益康”对谷草转氨酶的影响 |
3.4.3 “牛益康”对碱性磷酸酶的影响 |
3.5 “牛益康”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
3.5.1 “牛益康”对血糖含量的影响 |
3.5.2 “牛益康”对BHBA的影响 |
3.5.3 “牛益康”对甘油三酯的影响 |
3.5.4 “牛益康”对血浆尿素氮的影响 |
3.6 “牛益康”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牛益康”对产奶量的影响 |
4.2 “牛益康”对乳成分的影响 |
4.3 “牛益康”对免疫蛋白的影响 |
4.4 “牛益康”对肝功能的影响 |
4.5 “牛益康”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
4.6 “牛益康”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麦秸粉颗粒替代苜蓿干草饲喂泌乳荷斯坦奶牛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粗饲料对泌乳奶牛的影响 |
1.1.1 粗饲料对泌乳奶牛采食量的影响 |
1.1.2 粗饲料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1.1.3 粗饲料对泌乳奶牛瘤胃pH的影响 |
1.2 农作物秸秆资源现状及营养特点 |
1.3 农作物秸秆的利用 |
1.3.1 反刍动物利用农作物秸秆的理论基础 |
1.3.2 我国秸秆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
1.4 我国苜蓿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 |
2.2 试验设计 |
2.2.1 试验日粮 |
2.2.2 小麦秸秆颗粒的制作 |
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2.3.1 饲料样品采集与分析测定 |
2.3.2 乳样采集 |
2.3.3 血样采集 |
2.3.4 瘤胃液采集 |
2.3.5 粪样采集 |
2.3.6 尿样采集 |
2.4 样品测定方法 |
2.4.1 日粮常规指标测定方法 |
2.4.2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
2.4.3 血清中激素指标检测 |
2.4.4 乳成分分析 |
2.4.5 瘤胃液挥发性脂肪酸的检测 |
2.4.6 尿样中尿素氮的测定 |
2.5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日粮采食量和消化率 |
3.2 日粮替代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
3.3 日粮替代对奶牛瘤胃发酵指标的影响 |
3.4 日粮替代对奶牛氮代谢的影响 |
3.5 日粮替代对血清激素指标的影响 |
3.6 日粮替代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7 日粮替代对成本外效益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养分采食量和表观消化率 |
4.2 泌乳性能 |
4.3 瘤胃发酵 |
4.4 氮代谢与利用 |
4.5 血清激素 |
4.6 血液生化指标 |
4.7 成本外效益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复合鲜味剂和植物提取甜味剂共同添加对断奶仔猪偏食性、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1.4 指标测定及方法 |
1.4.1 偏食性测定 |
1.4.2 生长性能的测定 |
1.4.3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FE和SEP共同添加对断奶仔猪偏食性的影响 |
2.2 FE和SEP共同添加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2.3 FE和SEP共同添加对断奶仔猪泻率和死亡率的影响 |
2.4 FE和SEP共同添加对断奶仔猪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FE和SEP共同添加对断奶仔猪偏食性的影响 |
3.2 FE和SEP共同添加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3.3 FE和SEP共同添加对断奶仔猪腹泻率和死亡率的影响 |
3.4 FE和SEP共同添加对断奶仔猪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 结论 |
四、增乳素对奶牛产奶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增乳保健散对奶牛产奶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J]. 侯路钊,刘观忠,赵永会,安胜英,王学哲,孟鹤. 饲料研究, 2021(14)
- [2]短期精氨酸梯度缺乏对泌乳山羊组织器官氨基酸代谢的影响[D]. 秦立佳.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雌激素和催乳素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酪蛋白合成的影响[D]. 金亚亚.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4]集约化牛场奶牛酮病保健效果和丙二醇防治优化措施的评估[D]. 曹浩.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0)
- [5]黄花蒿乙醇提取物对LPS诱导损伤奶牛乳腺细胞乳蛋白合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D]. 胡耀.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6]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泌乳性能的影响[D]. 王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7]泌乳奶牛瘤胃内褪黑素的昼夜节律及其对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D]. 欧阳佳良. 扬州大学, 2020
- [8]“牛益康”对围产期奶牛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D]. 侯林彤.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9)
- [9]麦秸粉颗粒替代苜蓿干草饲喂泌乳荷斯坦奶牛的效果研究[D]. 侯军义.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10]复合鲜味剂和植物提取甜味剂共同添加对断奶仔猪偏食性、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J]. 王晶,李方方,张瑞阳,朱宇旌,蒋明征,黄铁军,何茂龙,张勇. 动物营养学报,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