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城三西峡—东乡石马岭推覆构造是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的直接分界线

凤城三西峡—东乡石马岭推覆构造是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的直接分界线

一、丰城三溪峡—东乡石马岭推覆构造是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的直接分界线(论文文献综述)

马振慧[1](2017)在《德兴—弋阳地区变质岩地层的岩石组成及其构造变形特征》文中认为钦杭结合带是华南大陆内部拼接扬子与华夏板块的一条巨型构造混杂带,论文研究区位于钦-杭结合带东段赣东北地区,是研究华南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在赣东北地区广泛分布着双桥山群、溪口群、张村群、河上镇群等浅变质岩地层,对其岩石组成、形成时代和构造环境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论文以赣东北张村群与河上镇群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剖面实测,旨在查清两个岩群的岩石组合、构造变形和变质特征,运用锆石LA-ICP-MS U-Pb测年、EBSD岩石组构分析、40Ar-39Ar定年、地球化学分析等技术手段,研究相关地层的变形机制、形成时代和环境,探讨区域地质演化。主要取得以下结论:张村群为赣东北蛇绿混杂带的主要物质组成,由基质和岩块组成。其中获得安山岩块、基性岩块的年龄分别为769±2Ma、833±5Ma。中性岩块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形成于岛弧环境。基质的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主要集中在850~920Ma和882~925Ma,加权平均年龄为896±5Ma和900±5Ma,其中存在483Ma的锆石年龄。构造变形研究显示混杂带至少存在三期构造活动:NW-SE向的收缩与逆冲作用—地体拼贴增生作用;NE-SW的左行走滑剪切作用—造山作用的侧向挤压机制;后期NNE-SSW向的右行逆冲作用。通过白云母39Ar-40Ar定年,获得了468Ma和487Ma的坪年龄,指示加里东期NW向SE逆冲推覆作用的年龄。赣东北与浙西地区河上镇群存在着较大的区别。我们重新对赣东北河上镇群进行了分组,自下而上分为骆家门组、上墅组和虹赤村组。上墅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形成于岛弧环境,流纹岩锆石的206Pb/238U年龄为772±2Ma和829±5Ma。虹赤村组源区为上墅组火山岩,形成于弧前盆地系统。河上镇群中的花岗岩形成于880Ma左右,以构造岩块的形式存在于岛弧杂岩带中。从上墅组火山岩中分离出了白垩纪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此外我们还对区域上古生代沉积岩地层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来提供限定条件。通过上述研究,我们认为,赣东北地区自新元古代以来向东南方向存在持续的增生造山作用,混杂带形成的最终时代为可能为早古生代。

林全胜[2](2013)在《武夷山东麓中生代推覆构造与铁多金属成矿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推覆构造研究对于加深武夷山东麓基础地质研究、指导东部地区“三下”找矿工作部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研究的全过程与地质找矿实践相结合,主要认识有:1.武夷山东麓推覆构造是岩石圈圈层性的表现,其形成与中地壳低速层有关。该区推覆构造主要分布于闽西北隆起带、闽西北隆起与闽西南坳陷过渡带、闽西南坳陷盆地内部及闽西南坳陷盆地东缘四个主要部位,不同部位推覆构造特征有所差异。区内中生代推覆构造具有自北西往南东推覆的特征,存在厚皮与薄皮推覆构造两种类型,薄皮推覆构造推覆距离小于25km,厚皮推覆构造推覆距离大于120km。2.武夷山东麓推覆构造的形成与演化经历了印支期褶皱和推覆构造形成阶段、燕山早期逆冲推覆构造发展阶段、燕山晚期构造转化阶段以及喜山期反向逆冲构造阶段。通过大田广平同构造花岗斑岩体的测年,确定其形成时代为142.22±0.74Ma。3.武夷山东麓中生代推覆构造沿着六个不同岩性界面发育,这些界面早期曾发生拆离作用,后期受推覆构造所改造,成为热液通道和矿质沉淀的重要场所。其中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碳酸盐岩顶底界面是本区最为重要的铁多金属矿的含矿层位。4.武夷山东麓自晚三叠—白垩纪,花岗质岩浆具有自西向东演化趋势,这种趋势与推覆构造演化趋势具有相似性。结合武夷山东麓普遍存在中地壳低速层以及该区薄岩石圈的特征,认为推覆构造挤压导致沿中地壳低速层发生水平运动,是区域花岗质岩浆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5.以龙岩马坑铁多金属矿、潘田铁多金属矿等四个典型矿床为例,阐述了推覆构造与铁多金属矿关系,建立了区域推覆构造控矿模式。采用锆石铀—铅法对潘田铁多金属矿和阳山铁多金属矿区与成矿有关的花岗岩体进行定年,所测得的年龄分别为131.68±0.48Ma和130.0±1Ma,确定了与推覆构造相关的铁多金属矿成矿时代。6.结合区域地物化遥综合信息及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相关成果,分析了武夷山东麓铁铜多金属矿床主要控矿要素、找矿标志,并圈定6个铁多金属矿成矿远景区。

胡肇荣[3](2010)在《扬子与华夏地块拼接时代的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最新区调资料显示,扬子与华夏地块间发育一条近东西向展布的巨型板块缝合带——华南中部复合混杂岩带,取其糜棱岩中的新生白云母进行单矿物40Ar39Ar计时法同位素测定,获得三组年龄数据:高温阶段为(798.6±28.4)Ma~(845.9±35.3)Ma、中温阶段中坪年龄为(529.1±0.3)Ma,等时线年龄为(529.0±5.0)Ma、低温阶段为(280.2±16.3)Ma、(393.9±15.1)Ma,前两者分别代表晋宁期、加里东期两地块碰撞拼贴时代,后者反映拼贴后的华力西印支期构造改造事件,从而为华南板块拼接时代的确定提供了新资料。

胡肇荣,邓国辉[4](2009)在《钦-杭接合带之构造特征》文中研究说明华南大陆壳由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两个主要的地质构造单元组成,其间发育一条板块碰撞拼接带——钦-杭接合带,依据地层组成、构造变形差异,进一步划分为鄣公山构造混杂岩带、绍兴-江山对接带,前者叠加发育在扬子地块南部陆缘江南古岛弧之上,后者代表两地块间消减了的大洋及边缘海混杂体,经历了晋宁—加里东多期碰撞拼贴:晋宁期华夏陆块向扬子陆块俯冲、碰撞、走滑,形成了透镜-网结状韧性剪切系统和三期褶皱变形;加里东运动,华夏陆块再次与扬子陆块碰撞、仰冲,导致华南加里东造山带逆冲推覆在晋宁期造山带之上。至此,两者最终焊接成一体,形成了统一的晚古生代沉积盖层。

LI Jinyi(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 China)[5](2004)在《中国大陆地壳“镶嵌与叠覆”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化》文中指出初步探讨了中国大陆地壳“块带镶嵌多层叠覆”的结构特征和多阶段的构造演化过程。中国大陆地壳新元古代中期以来的一级构造单元有中朝、塔里木、扬子、敦煌4个陆块和中央、西北、东北、西南、东南5个造山区(带)。中朝陆块的形成源于古元古代期间发生的古大陆裂解;扬子、塔里木和敦煌陆块的形成源于新元古代早期发生的古大陆裂解。西北造山区的形成源于古生代晚期洋盆关闭、大陆碰撞并叠加新生代陆内再造山;东北造山带的形成过程包括古生代碰撞造山及中生代增生、碰撞造山;中央造山带至三叠纪大陆碰撞才最后形成并叠加有新生代再造山;东南造山带的形成经历了古生代至新生代的多次造山作用;西南造山带主要是中—新生代造山作用的产物。这些单元都具有“块带镶嵌多层叠覆”的结构特征和多阶段构造演化的特点。中国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可以划分为太古宙—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新元古代中期—古新世和始新世以来4个构造阶段,每个阶段都对应不同的超大陆裂解-聚合旋回。其中新元古代中期以来的地壳形成演化与全球洋陆格局中的古亚洲洋、古特提斯洋、古太平洋、特提斯洋和太平洋5个动力学体制有关,相应地可以归结为古亚洲、古特提斯、古太平洋、特提斯和太平洋5个造山域。正是这些多阶段的超大

衷存堤,左祖发,黄长生,马逸麟[6](2003)在《赣中南华纪晚世源里组的重新厘定》文中研究指明在赣中地区开展的 1:5万区调工作中 ,于南华纪早世古家组之上新发现一套变沉凝灰岩、变余砂岩、千枚岩夹灰岩组合 ,其层位与南华纪晚世下坊组相当 ,但岩性组合差异很大 ,两者属同时异相的沉积产物。早期工作中由于认识上的原因 ,将这套岩性组合及其下伏古家组含砾岩石组合统称源里组。新厘定的源里组是将原定义的源里组下部含砾的岩石组合划归古家组 ,其上部不含砾的这套岩石组合才归属于重新厘定的源里组。鉴于新厘定的源里组分布于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对接带的南缘 ,代表古家组冰碛岩之上沉积的一套斜坡相浊积岩 ,与下坊组盆地相复理石建造明显不同 ,其空间展布及其边界对确定两大板块的分界线具有重要的大地构造意义 ,故本文作者将该套岩性组合重新厘定为源里组 ,时代归属于南华纪晚世

朱旗展,万浩章[7](2001)在《丰城三溪峡—东乡石马岭推覆构造是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的直接分界线》文中研究表明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以丰城三溪峡—东乡石马岭推覆构造分野。该推覆构造发育在萍乡—广丰深断裂与遂川—德兴深断裂的复合部位,具有右行—逆冲推覆性质。原地系统为扬子地层分区中元古界牛头岭组、高桥组和将军岭组,外来系统是华南地层分区新元古界源里组,分别相当于蓟县系修水组和青白口系上施组同期沉积。根据推覆变形型式、构造岩特征和变形程度,可将推覆体划分为包括糜棱岩亚带、糜棱岩化亚带在内的变形主带和劈理化带。韧性剪切变形与推覆变形同期产生,但影响范围更广泛。

二、丰城三溪峡—东乡石马岭推覆构造是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的直接分界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丰城三溪峡—东乡石马岭推覆构造是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的直接分界线(论文提纲范文)

(1)德兴—弋阳地区变质岩地层的岩石组成及其构造变形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关键地质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区域上存在的关键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5 研究方案与实验方法
        1.5.1 研究方案
        1.5.2 实验方法
    1.6 工作进展与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工作区地理位置
    2.2 大地构造背景
    2.3 区域构造
    2.4 地层
        2.4.1 前寒武纪地层
        2.4.2 古生界
        2.4.3 中新生界
    2.5 岩浆岩
    2.6 矿产
第3章 张村群
    3.1 概述
    3.2 樟树墩地区
        3.2.1 韩源组基质岩石组成及其变形特征
        3.2.2 韩源组蛇绿混杂带的岩石组成及其变形特征
        3.2.3 榔树底组的岩石组成及其变形特征
        3.2.4 樟树墩地区总体构造变形特征
        3.2.5 岩块的地球化学与年代学
    3.3 德兴周边地区
        3.3.1 泗洲镇露头的岩石组成及其变形特征
        3.3.2 花桥剖面的岩石组成及其变形特征(EBSD)
        3.3.3 基质的年代学研究
        3.3.4 基质岩石的~(40)Ar/~(39)Ar年龄
    3.4 讨论与总结
第4章 赣东北河上镇群
    4.1 概述
    4.2 河上镇群
        4.2.1 横峰漆工-铺前剖面
        4.2.2 漆工镇胡芦尖-磨盘山剖面
        4.2.3 青板村采石场上墅组剖面
        4.2.4 新篁-乌石头剖面
        4.2.5 饶二-华云山镇剖面
        4.2.6 青板虹赤村组特征
    4.3 中生代流纹岩及其碎屑岩
        4.3.1 岩石组成与镜下特征
        4.3.2 EBSD石英C轴组构研究
        4.3.3 地球化学特征
        4.3.4 年代学研究
    4.4 讨论与总结
第5章 港边岩体
    5.1 取样位置与样品特征
    5.2 地球化学
    5.3 年代学
    5.4 讨论与结论
第6章 古生界
    6.1 德兴地区
        6.1.1 德兴祝家
        6.1.2 南溪林场
        6.1.3 龙头山乡
    6.2 葛源地区
    6.3 讨论与总结
第7章 总结与讨论
    7.1 构造变形
    7.2 构造演化
致谢
附表
参考文献
附录

(2)武夷山东麓中生代推覆构造与铁多金属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推覆构造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国外推覆构造研究现状
        1.2.2 国内推覆构造研究现状
        1.2.3 武夷山东麓研究进展
        1.2.4 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1.3 成矿规律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思路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3 完成主要工作量
        1.4.4 取得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1.1 前泥盆纪地层(基底岩系)
        2.1.2 中泥盆世—中三叠世地层(盖层岩系)
        2.1.3 中、新生代地层
    2.2 岩浆岩
        2.2.1 时空分布
        2.2.2 岩石类型
        2.2.3 岩浆活动与成矿关系
    2.3 构造
        2.3.1 地质构造单元及其特征
        2.3.2 区域构造演化
3 岩石圈三维结构基本特征
    3.1 地壳速度结构特征
    3.2 莫霍面特征及地壳厚度变化
    3.3 软流圈顶面特征
4 推覆构造基本特征与动力学机制
    4.1 推覆构造空间分布与特征
        4.1.1 推覆构造带分布
        4.1.2 主要推覆构造带特征
        4.1.3 主要推覆体特征
    4.2 推覆构造组合类型
        4.2.1 闽西北隆起带推覆构造组合型式
        4.2.2 闽西北隆起与闽西南拗陷边缘过渡区推覆构造组合型式
        4.2.3 闽西南拗陷盆地内部推覆构造组合型式
        4.2.4 闽西南拗陷盆地东缘推覆构造组合型式
    4.3 推覆构造形成时代
        4.3.1 推覆构造形成时代
        4.3.2 推覆构造形成时代同位素证据
    4.4 推覆构造运动方向与推覆距离
        4.4.1 推覆构造运动方向
        4.4.2 推覆构造推覆距离
    4.5 推覆构造形成动力学机制
5 推覆构造控岩控矿特征与成矿规律
    5.1 典型矿床特征
        5.1.1 龙岩马坑铁多金属矿
        5.1.2 安溪潘田铁多金属矿
        5.1.3 大田高星铁多金属矿
        5.1.4 大田龙凤场多金属矿
    5.2 铁多金属矿分布时空规律
        5.2.1 铁多金属矿成矿系列
        5.2.2 铁多金属矿空间分布规律
        5.2.3 铁多金属矿分布时间规律
    5.3 推覆构造对含矿地层控制作用
        5.3.1 推覆构造与含矿地层关系
        5.3.2 推覆构造与晚古生代沉积盆地的边界探讨
    5.4 推覆构造与成矿岩体关系
        5.4.1 铁多金属矿成矿岩浆岩条件
        5.4.2 推覆构造与区域花岗质岩浆演化时间关系
        5.4.3 推覆构造与区域花岗质岩浆演化空间关系
        5.4.4 中生代成矿花岗质岩浆演化特征
    5.5 推覆构造控矿模式
    5.6 推覆构造控矿模式
6. 铁多金属矿成矿预测
    6.1 铁多金属矿主要控矿因素
    6.2 铁多金属矿找矿标志
    6.3 铁多金属矿成矿远景区划分
        6.3.1 龙岩马坑—漳平焦山铁多金属矿预测区
        6.3.2 上杭湖洋—庐丰铁多金属矿预测区
        6.3.3 安溪潘田—剑斗铁多金属矿预测区
        6.3.4 德化阳山铁金属矿预测区
        6.3.5 大田汤泉—高星铁多金属矿预测区
        6.3.6 大田广平铁多金属矿预测区
7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扬子与华夏地块拼接时代的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2 分析结果及同位素年龄值的意义
3 讨论与结论

(4)钦-杭接合带之构造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构造单元的划分及其特征
    1.1 鄣公山构造混杂岩带
        1.1.1 屯溪构造单元
        (1) 歙县构造岩片。
        (2) 屯溪构造岩片。
        1.1.2 乐平构造单元
        1.1.3 万年构造单元
        1.1.4 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带
        1.1.5 怀玉山构造单元
    1.2 绍兴—江山对接带
        (1) 田里岩组。
        (2) 铁沙街岩组。
        (3) 杨溪岩组。
        (4) 白土岩组。
2 构造变形特征
    2.1 韧脆性变形带系统
        2.1.1 晋宁期透镜状、网格状韧性剪切系统
        (1) NE向韧性剪切带。
        (2) NNE向韧性剪切带。
        (3) 近EW向韧性剪切带。
        2.1.2 加里东期韧脆性推覆构造
        (1) 糜棱岩带。
        (2) 糜棱岩化带。
        (3) 劈理化带。
    2.2 褶皱变形系统
        2.2.1 晋宁期褶皱
        (1) 障公山构造混杂岩带褶皱形迹。
        (2) 绍兴—江山对接带褶皱形迹。
        2.2.2 加里东期褶皱
3 构造演化
    (1) 晋宁早期。
    (2) 晋宁晚期。
    (3) 加里东期。
4 结论

(5)中国大陆地壳“镶嵌与叠覆”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指导思想和几个基本概念
3 中国大陆地壳的构造分区
4 中国大陆地壳不同构造区的主要组成特征
    4.1 中朝陆块
    4.2 塔里木陆块
    4.3 扬子陆块
    4.4 中央造山区
    4.5 西北造山区
    4.6 东北造山区
    4.7 东南造山区
    4.8 西南造山区
    4.9 敦煌陆块
5 中国大陆地壳的形成演化
    5.1 太古宙—古元古代阶段(3800~1800 Ma)
    5.2 中元古代—新元古代中期阶段(1800~630 Ma)
    5.3 震旦纪至第四纪(630Ma—)
6 结语

(7)丰城三溪峡—东乡石马岭推覆构造是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的直接分界线(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原地系统
    2.1 地质特征
    2.2 时代依据
    2.3 地层沿革对比
    2.4 构造特征
3 外来系统(推覆体)
    3.1 地质特征
    3.2 时代依据
    3.3 地层对比
    3.4 构造特征
4 推覆变形
    4.1 推覆构造形态
        4.1.1 糜棱岩亚带
        4.1.2 糜棱岩化亚带
        4.1.3 劈理化带
        4.1.4 次推覆面
    4.2 韧性剪切变形
5 结论

四、丰城三溪峡—东乡石马岭推覆构造是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的直接分界线(论文参考文献)

  • [1]德兴—弋阳地区变质岩地层的岩石组成及其构造变形特征[D]. 马振慧.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6)
  • [2]武夷山东麓中生代推覆构造与铁多金属成矿规律研究[D]. 林全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5)
  • [3]扬子与华夏地块拼接时代的再研究[J]. 胡肇荣.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 [4]钦-杭接合带之构造特征[J]. 胡肇荣,邓国辉.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2)
  • [5]中国大陆地壳“镶嵌与叠覆”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化[J]. LI Jinyi(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 China). 地质通报, 2004(Z2)
  • [6]赣中南华纪晚世源里组的重新厘定[J]. 衷存堤,左祖发,黄长生,马逸麟.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03(02)
  • [7]丰城三溪峡—东乡石马岭推覆构造是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的直接分界线[J]. 朱旗展,万浩章. 江西地质, 2001(04)

标签:;  ;  ;  ;  

凤城三西峡—东乡石马岭推覆构造是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的直接分界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