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造业自动化》2003年度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李帅[1](2021)在《基于领域本体的制造大数据统一建模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学技术与制造业不断融合,制造业得以飞速发展。制造大数据作为企业潜在的财富,是企业在“大数据”时代下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对制造大数据集成管理尤为必要。当前,制造业在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具有多源异构的特点,面临数据汇聚困难、数据缺乏统一表示、数据集成难度大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统一建模技术(RDF元建模、网络化建模等)以及数据集成管理平台(EDM、PDM、Predix等)的发展,使得制造业对制造大数据的集成管理能力有所提升。但是,现有的技术和平台主要针对特定场景,对不同场景下的制造大数据统一集成管理能力不足,导致企业缺乏足够有效的数据作为基础支撑。本文针对制造大数据多源异构的特点,在对制造大数据统一建模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领域本体的统一逻辑视图模型——Meta-Onto-M,该模型包括源数据汇聚模型、元模型、本体模型。然后开发数据空间系统。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贡献如下:1.为了能对多源异构的制造大数据进行汇聚,提出制造大数据汇聚模型(NAP)。该模型通过对制造系统内部数据和制造系统外部数据处理,将涉及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的数据进行有机汇聚,能有效避免数据缺失与不足的问题,提高数据利用率。2.为了能对多源异构的制造大数据进行统一表示,提出制造大数据元建模方案,从粗粒度到细粒度对“人-机-料-法-环”数据分类分层进行元数据表征。首先自底向上设计制造大数据元数据模型,并将该模型划分为实例层、模型层、元模型层;其次为数据建立粗粒度的统一资源描述,包括对基础数据、可扩展数据、数据路径、标识信息的描述;最后为“人-机-料-法-环”数据设计细粒度的元数据。本文提出的元建模能有效整合源数据,使得多源异构制造大数据能以统一的结构表示。3.为了能对多源异构的制造大数据进行集成,提出制造大数据本体建模方案,通过可扩展的层次化三元组动态集成。首先采用“七步法”自顶向下分类设计本体,结合都柏林核心元素集(Dublin core)构建领域本体;其次结合元建模,提出Meta-Onto-M模型,通过OWL语言对本体描述,获得OWL表示的领域知识文件;最后基于Pay-as-you-go演化集成机制集成各类数据及其关联关系。本文提出的本体建模使得多源异构的制造大数据能以一种松耦合的方式集成,打破时空限制,提高查询效率。4.为了能对多源异构的制造大数据进行管理,基于B/S架构设计并实现数据空间系统。通过源数据汇聚、元建模、本体建模过程,采用OWL语言对领域本体统一描述,形成领域知识并导入Neo4j图数据。本文以四川长虹实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为例,开发数据空间系统,实现对四川长虹制造大数据统一集成管理。
邓润福[2](2021)在《基于OPC UA的工业机器人联网与统一接入平台的研研究和开发》文中提出随着三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全球的工业发展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我们正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现有的工业制造领域呈现出了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趋势。而这种趋势的具体落实目标就是工业中的车间。针对车间的机器设备实现通信,收集设备的运作数据;针对车间的操作人员实现实时定位,操作流程的精准指导和记录;最后针对车间设备,人员以及生产过程等实现统一透明化管理。这三个目标是当前智能化车间追求的首要目标。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由于车间的环境较为复杂,车间机器设备的种类复杂多样,数量巨大等,导致在进行车间设备通信并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进而影响工作的开展。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针对工业机器人的统一接入平台,旨在通过此平台解决工业机器人通信难,车间智能化进程缓慢的问题。首先,分析了现代车间的复杂环境,以及现有的车间智能化方案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情况选择了合适的当下流行的OPC UA技术作为关键突破口。详细分析了OPC技术以及OPC UA技术作为关键技术的作用,同时简要的介绍了其发展历程和巨大的优势。然后在OPC UA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统一接入平台,介绍了平台的整体架构,同时对平台的构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介绍了基于OPC UA模式的平台与设备之间的通信模式,对通信过程中用到的建立连接、通信时长、等待时长限制、数据的交互以及断开连接终止数据交互进行了说明。最后以徐州矿业机械公司的焊接机器人目视化系统为实践,以OPC UA为基础实现了对CLOOS焊接机器人的交互,并通过监视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可视化管理。同时针对设备的数据进行了分发、存储和流转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和容灾性。验证了以OPC UA为基础的统一接入平台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高鹤梅[3](2021)在《A公司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的备件库存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以来,全球集成电路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不仅外型尺寸变的越来越小,而且单位面积容量成倍增加,运行速度大幅提升。集成电路作为现代信息产品的基础硬件和各类软件的载体,被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集成电路有如此迅速的发展离不开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的辅助。与此同时,电子设计自动化厂商也积极采取多重手段来支持集成电路企业,比如提高其售后维修服务,其中备件响应速度与售后维修服务密切相关。然而,备件需求的不确定性致使备件库存难以掌控,备件的提前期管理亦非常复杂,因此高效的备件库存管理对于电子设计自动化厂商显得格外重要。电子设计自动化厂商属于技术密集型的企业,更关注产品上的研发设计,而生产制造和发货交则给代工厂负责,因此缺乏库存管理的相关知识和经验。本研究的创新点是将精益管理思想和六西格玛流程管理应用到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备件库存管理,不仅节约了企业资金,而且通过高效的备件供给和及时维修提升了客户满意度,获得客户的认同,提升企业竞争力,为长期的业务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本研究中A公司是一家电子设计自动化厂商,以该公司的备件库存管理为研究对象,利用PEST和SWOT模型分析了其外部宏观环境和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得出A公司可通过提升其在华备件库存的管理,凸显差异化竞争,更好的为在华集成电路企业服务。本文通过集体访谈法整理了备件库存管理现状,引入精益六西格玛理论,识别出问题及原因以及过程中的增值和非增值活动,用SPSS软件进行了定量分析,按照DMAIC流程管理工具的五大步骤“界定-测量-分析-改善-控制”,将复杂问题逐个突破,改善了备件库存管理,优化了分类管理,提升了仓储物流能力,实现了备件库存存量的下降以及库存周转率的提高,节约了企业备件成本。
唐丽娜[4](2021)在《工业水处理T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客户关系管理作为21世纪从西方逐渐兴起的企业管理思维,已在国内外的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传统4P理论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企业需要把聚焦点从原来的“物”,即产品身上转移至“人”,即客户身上,将客户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不断研究和提高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以工业水处理T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作为研究对象,从客户关系管理相关理论出发,在阅读并吸收已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阐述行业背景、公司经营环境分析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现状,指出在当今市场竞争条件下,T企业优化自身客户关系管理的必要性。通过问卷调查及员工访谈,并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本文从组织定位、组织架构、客户定位及信息要素四个客户关系管理组成要素的维度,提出了T企业面临着客户关系管理战略及策略缺位;缺乏健全、高效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和运作模式;客户细分不够完善、个性化服务创新滞后,以及信息系统利用与客户关系管理不够匹配四个方面的问题,并总结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在明确了T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优化改进的方向后,本研究认为工业水处理T企业应从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的经营理念;建设具有个性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有效细分客户市场,重点客户专项管理;构建客户关系管理的技术体系四个方面,从思想至工具对客户关系进行优化改进及有效管理。在论文的最后,作者给出了T企业进行客户关系管理优化的保障措施及分阶段的实施步骤。得客户者得天下。企业需要以客户为中心,将越来越多的资源与精力投入到与客户的关系管理之中,以谋求最大程度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换取客户的信任与长期忠诚,从而不仅达到与客户的双赢,更能使企业立于市场竞争的不败之地。
张弛[5](2021)在《上海YFA公司供应商绩效考核方案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经济和科技发展,汽车产业逐步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从2010年至2017年一直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这一趋势在2018年时被打破,汽车零部件制造业随着整个产业链的下滑趋势,首次出现下降,且这种下降在2019年仍在持续发生。YFA公司是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排头兵”,一直致力于汽车座椅产品的精耕细作。在行业呈现下滑趋势的背景下,为了配合企业发展的战略,YFA公司在供应商管理方面急需改革,将现有供应商的成本持续降低,使整个供应商体系更加适应当前企业的发展,供应商成为YFA公司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供应商绩效考核体系,也成为YFA公司供应商体系的最终和最重要环节,且面对旧体系带来的诸多问题,亟待优化。本文通过对供应商绩效考核体系相关理论的整理和归纳,发现了前期学者研究中均是根据所研究行业或案例的情况,提出的多重评价指标,却未有学者对当前广泛认可的主要指标根据企业具体情况,以数据模型的方式进行归纳和总结,整理出具有普遍行业适应性的指标体系,目前大多数集中于整车制造企业,关于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非常少,无法依照零部件企业的特点进行体系建设,形成对零部件行业的指导。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本文除了对前期学者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外,结合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收集到的有关公司进行供应商管理及考核的数据、资料和调查结果,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等课题研究的有效方法,进行了指标选取,使之更符合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整体特点,且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然后,利用随机森林法的数学模型,对YFA公司的供应商绩效考核体系深入探究,明确YFA公司在当前体系中存在的主观性强、实用性不足、协调性差等方面的问题,通过针对这些问题和原因的分析,利用随机森林法构建了YFA公司供应商绩效考核体系的优化模型,确定和验证各个评价指标及一致性,最终确定了YFA公司供应商绩效考核的方法,推导出计算的过程,并进行实例分析和效果的验证与总结,验证了新体系的有效性和对供应商质量的提升作用。本论文的研究最终优化出了更适合YFA公司当前发展的供应商绩效考核体系方案,并对体系实施的结果有效性进行验证与总结,帮助YFA公司实现供应商管理水平的提升,达到了筛选最优供应商的目的,在供应商考核层面上实现了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陆天驰[6](2020)在《竞争情报视角下美国人工智能技术出口限制及对华启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贸易关系几经起伏,近年来中美贸易战更是成为全球化的热点话题。放眼全球,美国的出口管制措施对全球影响较大且具有强代表性,而世界主要大国为了保持自身在国际竞争态势中的优势地位,日益关注出口管制相关研究。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的推行,这要求我国高度重视出口管制问题的竞争情报体系构建。与此同时,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如今其相关领域已成为世界主要大国争相角逐的科技战场。在人工智能技术大背景下的新一轮时代角逐下,各国纷纷出台相应战略,力争在顶层设计的角度抢抓人工智能时代主导权。人工智能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产业模式、商业模式和价值链,客观认识中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差距变得意义重大。我国人工智能技术领域正飞速发展,但因为起步较晚,中美人工智能技术在一些方面仍存在差距。通过对美国技术出口管制制度的研究,可对我国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发展和提升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以竞争情报理论、技术差距论等理论为基础,运用共词分析法等方法,构建美国出口管制制度中具有竞争情报研究价值的人工智能技术分析模型。通过以美国出口管制制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商业管制清单”的三大行业进行研究,量化统计出其中的ECCN编码以及对应文字说明Description的相关特性,对其中的特征进行挖掘,力争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参考。研究发现:(1)商品管制清单中对电子产业限制尤其突出,并且对系统、设备与组件的关注度高于原料、软件、技术以及测试、检测和生产设备。存在多个ECCN编码对应同一个Description的情况,其中主要是行业与产品类别相同,但管制原因是国家安全或者反恐、区域安全、联合国制裁和犯罪控制,需要特别关注,同时也存在三大行业内部并行以及三大行业与其他行业并行的情况。(2)ECCN编码对应Description的词频统计显示,除了以集成电路产业为管制重心之外,商品管制清单对技术的应用场景、使用过程,乃至不同技术间的融合和交叉体现出限制。前6位重点关键词对应共现词之间的共词网络示意图显示,管制技术中硬件与软件结合密切,集成电路相关产业与加工处理方式结合密切,体现出重视自主研发、设计与创新的特征。(3)通过559种混合词以及Dononhue高频低频词分界公式法对应的30种高频词进行聚类分析,发现都尤其关注集成电路词群,材料化学词群和软件词群紧随其后,同时还关注产品生命周期和属性。(4)通过Gephi中混合词以及Dononhue高频低频词分界公式法对应高频词的网路属性比较,发现高频词网络连接性更强、联系更加紧密频繁,呈现更加显着的小世界特性,说明其传播路径短、时效强、相关性高,其中涉及技术尤其值得高技术领域关注,而混合词网络平均聚类系数和模块化指数所展示的凝聚力更强。文章最后根据模型构架与分析得出的结论,在竞争情报视角和技术差距论的支撑下,从数据结果分析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劣势(W),从中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优势(S)、机遇(O)和威胁(T),进行出口限制背景下中美人工智能技术SWOT分析,并且分别从SO策略、WO策略、ST策略和WT策略这四个方面提出发展对策与建议,以期有关部门关注针对美国出口管制制度的情报分析结果,增加对管制领域的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和多元激励;企业尤其是头部企业,加强自身竞争情报体系的构建与预测,深化战略风险评估,注重出口合规、优化产业结构和自主创新三者有机结合;科研机构加强情报的智力支持作用,注重人才培养并积极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动态性咨询和建议服务,及时梳理相关管制规定和趋势,通过案例分析,帮助政府和企业及时了解相关规定和变化。
陈志铅[7](2020)在《英国现代学徒制发展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文中提出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社会,作为一种技艺传承的方式和从业准入资格,学徒制一般是在行会等团体的组织监督下,由师傅与学徒家长签订《学徒协议》,由师傅向学徒传授技能,经考核合格的学徒获得具体行业的从业资格。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学徒制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已不再是一种从业资格的获得,但仍旧是技能培训的重要方式。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曾经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工业文明,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是英国在世界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不二法门,学徒制为劳动力水平的提升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英国的学徒制起源于中世纪,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历经行会学徒制的辉煌,遭受工业革命打击后的没落,却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进入20世纪,英国学徒制凭借顽强的生命力,重回世人眼前。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后,已经形成了结构完整,层次明晰的体系。囊括了准学徒制、青年学徒制、高级学徒制、高等学徒制、学位学徒制和成人学徒制等各种类型的学徒制。论文主要探讨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国学徒制发展的历史过程。将这一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初步干预阶段(20世纪60~70年代),本阶段英国政府通过颁布《1964年产业培训法》设立产业培训委员会,开始对学徒制的发展进行初步干预;放任自流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撒切尔夫人的上台,英国政府开始将解决青年人就业问题作为技能培训的重要目的,学徒制受到冷落,进入“自生自灭”状态;政府主导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10年代初),政府意识到以就业为目的的技能培训不利于建设高水平的劳动力队伍,决心通过主导学徒制的发展来提升劳工素质;雇主主导阶段(21世纪10年代初至今),政府主导学徒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带来不少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学徒制的发展,政府认为有必要将主导权交给雇主。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职业教育与培训理念的更新换代,运行机制的完善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的加强,英国现代学徒制为广大青年拓宽了工作本位学习的路径,成为他们学习知识与提升技能的纽带,有效地将国家发展战略、劳动力技能训练与雇主需求结合在一起,较好地满足国家、雇主和学徒的发展需要。尽管中英两国制度不同,文化各异,但英国在学徒制发展历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值得我国在开展现代学徒制过程中借鉴与关注。
孙璇[8](2020)在《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科技革命是在新的科学理论的突破和科学范式的转变下,新技术的发明、应用与扩散对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的历史进程。21世纪初以来,新一代信息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发展加速,新技术快速交织、融合并应用于社会生产,带来劳动关系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为劳动关系的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以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新科技革命发展及和谐劳动关系等重要论述为指导,探索和深化我国劳动关系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观照,从历史维度纵向梳理历次工业革命中劳动关系的演化规律,从现实的维度阐发新科技革命中生产方式变革的新特征,通过剖析新科技革命视域下劳动和资本的双重变革特征,探析我国劳动关系在技术变革中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并提出推动我国劳动关系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新科技革命推动了劳动和资本的双重变革,促使劳动形态数字化、劳动对象和产品非物质化、劳动资料智能化、劳动价值创造隐性化,推动高科技资本形成了新的积累和扩张的运动逻辑。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的治理既要把握新科技革命发展的战略机遇、实现科技进步下的生产力跃升,又要立足于中国国情推动劳动关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以劳动正义引领新时代劳动关系健康有序发展;推动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创新,从用工管理、收入分配、工会改革、三方协调机制等方面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健全党领导下的劳动关系协同治理机制、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机制;促进劳动法制现代化,完善劳动立法、司法和执法,把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监督、调处的全过程纳入法治化的轨道。
Ivan Sarafanov[9](2020)在《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宏观经济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互联网经济与跨境电子商务成为各国企业和消费者不可或缺的部分,大规模的数字化不仅引起经济理论和国民经济结构根本性的变革,但同时也提高了社会各界对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贸易规则及新型合作机制探索的关注度。学术界认为,互联网交易和数据跨境自由流动是全球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阶段后,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和必要手段。随着互联网和新的技术持续快速发展,由跨境数据流动构成的数字产品贸易正在促进全球货物、服务、人员、资金和信息流动,以及改变各类企业的运营方式和商业模式。例如,当中小企业拥有接入互联网、计算机或智能手机等所需的基础设施和网络通信服务,它们可以接触到世界各地的客户,并随时参与全球商品和服务的供应链体系。数字贸易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涵盖了互联网上消费品的销售和在线服务的供应,而且还包括使全球价值链得以实现的数据流、使智能制造得以实现的服务以及无数其他电子交易平台和应用程序。不过,当前数字产品贸易除了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因素,还被视为各种贸易壁垒和限制措施日益增多的领域之一。这些保护政策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宽容到严格的发展演变过程最终形成一套有针对性的、系统的、严谨的数据管理制度。即数字贸易的出现使得传统贸易壁垒的作用大大降低,导致类似于金砖国家这样的大型新兴经济体为了保护国内市场而保持着很多新型“虚拟”贸易壁垒和数据限制性政策。在这种背景下,若金砖国家将继续提高数字产品贸易壁垒或提出更严格的数据限制性措施,这是否必然会增加数据密集型行业内的企业运营成本,进而导致整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降低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本文以金砖国家为例,从产业经济学角度衡量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的影响,建立一种科学的定量分析框架。首先,通过对大量国内外文献和政策措施的梳理和总结,本文对金砖国家采用的新型和传统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具体保护政策和措施作了一个系统的分析和阐述,发现其主要特点和问题,并建立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资料库。此外,使用欧洲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建立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计算数字贸易限制和数据限制指数两种指标,衡量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保护程度。本文发现,根据数字贸易限制指数评估结果,金砖国家呈现“一高、三中、一低”贸易保护程度结构,其中中国采取的保护水平最高,同时巴西、俄罗斯和印度保护度属于中等以下水平,而南非的水平最低。根据数据限制指数评估结果,在金砖国家范围内中国、俄罗斯和印度数据保护程度最高并正在逐步提升,而南非与巴西维持相对较低的保护程度。其次,为了计算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及其他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影响,本文建立多维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本文根据数字贸易限制和数据限制指数两个反映数字产品贸易保护程度的指标,构建数字贸易保护强度综合指数(DTPSI)作为模型的自变量。为了计算模型的因变量,本文使用GTAP 10数据库建立Levinson-Petrin非参数估计模型对金砖国家2004-2014年间数据密集型及其他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计。最终在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基础上,模拟分析三种不同程度的贸易保护方案对数据密集型及其他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影响,发现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如邮电和通信服务、金融和保险业和公共服务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而在性质上不属于数据密集度很高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也受到了负面影响。此外,由低级保护政策所带来的负效应缺乏弹性,因此不会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很大的下滑压力,而中级和高级数字贸易保护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富有弹性,因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再次,本文采用GTAP 10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将全要素生产率估计值代入到模型当中,进一步分析限制跨境数据流动的数字贸易壁垒措施对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产生的影响。通过模拟结果发现,随着数字产品贸易保护强度水平的提升金砖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其中由于中国、俄罗斯和印度使用大量的数据本地化措施导致的损失更大一些。从各行业的产出规模来看,由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导致的数据自由流动限制使得所有国家数据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行业的生产规模萎缩,而数据密集度相对较低的行业产出水平受到影响最小。从进出口贸易规模来看,由于金砖国家采取的一半以上数字贸易壁垒政策使用于限制国内数据跨境出口(传输),因而使得数据密集型行业的出口贸易下降,而进口贸易上升。最后,为了克服由数字产品贸易壁垒政策对金砖国家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产值和进出口贸易产生的严重负面影响,本文尝试提出可操作性较强的两种合作框架和运行机制的实现方案。其中第一个是全面考虑发展中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发展需要,以WTO为主和TiSA协议为辅GATS“+”多边数字贸易合作框架实现途径。第二个则为了加强金砖国家之间数字贸易合作联系,包括数字贸易基础设施建设、数字贸易运行机制及软环境合作领域“三位一体”的合作框架。本文认为,金砖国家之间须要加强内部协调,尽快开展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多边数字贸易合作,制定有效的监管办法,促进数字贸易发展并努力实现互联网领域消费者安全、数据隐私保护和国家安全等目标。
周显恩[10](2019)在《饮料智能生产线玻璃瓶视觉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的饮料产量规模世界第一,饮料包装材料多样,玻璃瓶具有密封性能好、可多次重复使用、降格低廉等优点,成为饮料主要包装材料,尤其广泛应用于啤酒包装。玻璃瓶易碎、易损,在运输和生产过程中发生碰撞、摩擦的现象极易造成玻璃瓶的破损,还可能存在脏污、异物等缺陷,使用存在脏污、异物或破损的玻璃瓶进行包装生产,可能造成生产线障碍、影响生产效率,甚至危及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在利用玻璃瓶进行包装生产之前,需要对玻璃瓶的质量进行严格检测。研究饮料生产线中的视觉检测技术,保障饮料产品质量,加快饮料自动化生产线向智能生产线改造升级,实现饮料智能制造,满足饮料生产企业需求,是《中国制造2025》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围绕饮料生产线玻璃瓶质量检测这一实际问题,开展以下研究工作:(1)分析饮料智能生产线和玻璃瓶的结构组成及特点,总结目前各种视觉成像机构的优缺点,研究玻璃瓶成像方案设计,设计电气控制系统,开发玻璃瓶视觉检测软件系统,研制并测试整套玻璃瓶机器视觉检测平台。(2)提出一种多次随机圆检测及圆拟合度评估的瓶口定位算法。采用阈值分割、重心法和径向扫描获取边缘点,利用从边缘点中随机采样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定义各边缘点到圆距离小于给定阈值的边缘点的数目与边缘点总数的比值为圆拟合度,提出将圆拟合度作为评估标准搜索最优定位结果的方法,利用多次重复随机圆检测获得大量圆拟合结果,并计算对应圆拟合度,以最大圆拟合度对应的圆拟合结果作为瓶口中心。为进一步提升定位精度,提出一种新的基于极坐标空间模型拟合和最小二乘原理的单圆检测方法,建立圆在极坐标空间的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滤除噪声点,采用最小二乘法实现最终检测定位。实验证明,所提出的两种方法解决了瓶口缺损严重的情况下的瓶口速高精度定位难题。(3)提出一种残差分析动态阈值分割与全局阈值分割相结合的瓶口缺陷检测方法。分析各类瓶口缺陷特征,提出基于随机圆评估的三圆周定位法,以提高抗干扰能力和定位精度,并提出残差分析动态阈值分割与全局阈值分割结合的瓶口缺陷检测方法,以克服灰度变化和瓶口缺失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实验证明,与五种瓶口缺陷检测法对比,该方法提升了缺陷检测正确率,实现了强干扰、大缺陷的瓶口图像中缺陷快速精准检测。(4)提出一种基于改进测地线距离变换与模板匹配的瓶底缺陷检测方法。将霍夫圆检测与瓶底的尺寸先验相结合,实现瓶底检测区域定位,并将瓶底划分为中心平面、环形平面和环形纹理三个检测区域。提出改进的测地线距离变换显着性检测方法突出缺陷与背景差异,克服不同瓶底图像灰度变化范围大的影响,实现瓶底中心平面区域缺陷检测。采用多尺度均值滤波实现环形平面区域缺陷检测。将模板匹配和多尺度均值滤波结合实现环形纹理区域的缺陷检测。构建三个瓶底图像测试数据集,评估算法性能。实验证明,该方法实现了瓶底图像中小尺寸、低对比度缺陷的精准检测。(5)提出一种基于显着性检测和小波变换的瓶底表面缺陷检测方法。提出一种熵率超像素圆检测定位方法,通过降采样减少算法计算量,提出一种改进的随机圆检测算法,将其与最小二乘圆检测、熵率分割方法结合,实现瓶底高速高精度定位,根据瓶底结构特征将其分为两个检测区域:中心平面区域和环形纹理区域。提出将显着性检测、各向异性扩散和改进的超像素分割相结合的缺陷检测方法,利用显着性检测和各向异性扩散突出缺陷,通过超像素分割使每个缺陷区域尽量聚拢为一个整体,并通过显着值和面积特征实现中心平面区域的缺陷识别。为进一步抑制纹理影响、提高对定位误差的鲁棒性,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变换和多尺度滤波算法的环形纹理区域缺陷检测方法。实验证明,该方法克服了瓶底纹理干扰和定位误差对影响,进一步提升缺陷检测精度。(6)提出一种基于二值模板匹配的瓶壁定位方法。考虑到模板和输入图像进行匹配主要利用了模板的外形结构信息,分辨率的降低对被检测瓶壁和模板的轮廓结构特征影响小,因此,为减少计算量、提升算法速度,对输入图像进行降采样,将瓶颈或瓶壁作为模板,对降采样图像进行二值化,随后进行二值模板匹配,以获取瓶壁中线位置。提出一个新的滤波核函数对瓶壁图像进行滤波处理,通过分割、扫描获取瓶口上边缘坐标,以突出瓶口上边缘区域。实验证明,该方法克服了同一视角瓶壁图像中存在多个瓶壁时定位不准的问题,满足玻璃瓶包装生产线实时在线检测要求。综上所述,本文以饮料智能生产线玻璃瓶质量视觉检测的实际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开发玻璃瓶视觉检测系统,提出多种定位和表面缺陷视觉检测方法,进行大量测试(测试数据和算法代码可下载),实验证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和研制的系统解决了饮料视觉检测中的部分问题,其研究成果在相关领域中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
二、《制造业自动化》2003年度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制造业自动化》2003年度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领域本体的制造大数据统一建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制造大数据统一建模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制造大数据集成管理平台研究现状分析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技术研究 |
2.1 元建模 |
2.1.1 元建模相关概念 |
2.1.2 元建模常用方法 |
2.1.3 元建模实现流程 |
2.1.4 CWM公共仓库模型 |
2.2 本体建模 |
2.2.1 本体相关概念 |
2.2.2 本体构建常用方法 |
2.2.3 本体建模实现流程 |
2.2.4 本体相似度算法 |
2.3 图数据库Neo4j |
2.3.1 Neo4j介绍 |
2.3.2 Neo4j存储结构 |
2.3.3 Neo4j查询语言Cypher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领域本体的制造大数据汇聚与处理 |
3.1 制造大数据汇聚 |
3.1.1 制造大数据来源 |
3.1.2 NAP汇聚模型 |
3.2 制造大数据处理 |
3.2.1 数据填补 |
3.2.2 数据去噪 |
3.2.3 数据标识登记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领域本体的制造大数据数据空间统一建模 |
4.1 制造大数据的特征与分类 |
4.1.1 制造大数据特征 |
4.1.2 制造大数据分类 |
4.2 制造大数据统一建模 |
4.2.1 制造大数据源数据处理 |
4.2.2 制造大数据元建模 |
4.2.3 制造大数据本体建模 |
4.2.4 制造大数据统一建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领域本体的制造大数据数据空间设计与实现 |
5.1 制造大数据数据空间设计 |
5.1.1 数据空间登录模块设计 |
5.1.2 源数据导入模块设计 |
5.1.3 元建模-本体建模模块设计 |
5.1.4 数据空间查询模块设计 |
5.2 开发环境及系统框架 |
5.2.1 开发环境 |
5.2.2 系统开发框架 |
5.3 制造大数据数据空间实现 |
5.3.1 登录与源数据导入模块实现 |
5.3.2 元建模-本体建模模块实现 |
5.3.3 数据空间查询模块实现 |
5.3.4 制造大数据数据空间验证与分析 |
5.4 本章总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进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OPC UA的工业机器人联网与统一接入平台的研研究和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OPC技术概念及背景 |
1.1.2 OPC技术应用及不足 |
1.1.3 第二代OPC技术概念及背景 |
1.1.4 第二代OPC技术特点及优势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OPC UA相关技术研究 |
2.1 OPC UA行业标准 |
2.2 OPC UA安全机制 |
2.2.1 IT安全基础理论 |
2.2.2 OPC UA的安全机制 |
2.3 OPC UA信息模型 |
2.3.1 节点类型 |
2.3.2 类型定义 |
2.3.3 引用类型 |
第三章 统一接入平台 |
3.1 设备接入面临的问题 |
3.2 基于OPC UA的统一接入平台 |
3.3 统一平台的构建 |
3.3.1 基于OPC UA的平台数据采集模式 |
3.3.2 OPC UA通信属性 |
3.3.3 OPC UA数据读写 |
第四章 统一接入平台的应用 |
4.1 数字化平台实施目标与内容 |
4.2 网络拓扑结构 |
4.3 底层数据处理 |
4.3.1 基于MySQL的历史数据存储 |
4.3.2 基于WebService的实时数据传输 |
4.4 平台前端界面实现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3)A公司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的备件库存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精益六西格玛与库存管理概述 |
1.4.1 精益六西格玛 |
1.4.2 库存管理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图和创新点 |
1.6.1 技术路线图 |
1.6.2 创新点 |
第2章 A公司外部环境及竞争能力分析 |
2.1 A公司简介 |
2.2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
2.2.1 政治环境分析 |
2.2.2 经济环境分析 |
2.2.3 社会环境分析 |
2.2.4 科技环境分析 |
2.2.5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总结 |
2.3 市场竞争能力分析 |
2.3.1 优势和劣势分析 |
2.3.2 机会和威胁分析 |
2.3.3 市场竞争能力分析总结 |
第3章 精益六西格玛视角下的A公司备件库存管理分析 |
3.1 A公司备件库存管理简介 |
3.2 备件库存管理问题调研 |
3.3 备件库存管理问题分析 |
3.3.1 需求预测不准确 |
3.3.2 信息渠道不顺畅 |
3.3.3 分类管理不完善 |
3.3.4 仓储物流不合理 |
第4章 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的备件库存管理优化设计 |
4.1 总体方案设计 |
4.1.1 备件需求预测优化 |
4.1.2 信息传递渠道优化 |
4.1.3 分类管理方法优化 |
4.1.4 仓储物流流程优化 |
4.2 优化设计流程 |
4.2.1 定义阶段 |
4.2.2 测量阶段 |
4.2.3 分析阶段 |
4.2.4 改善阶段 |
4.2.5 控制阶段 |
第5章 实施保障 |
5.1 统一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理念 |
5.1.1 培养企业内部领袖 |
5.1.2 倡导团队有效合作 |
5.1.3 建立个人卓越业绩 |
5.2 责任细分 |
5.3 财力保障 |
5.4 人才保障 |
第6章 总结及研究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Ⅰ A公司备件库存管理现存问题访谈记录表 |
索引 |
(4)工业水处理T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理论基础 |
1.3 研究内容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工业水处理T企业运营环境分析 |
2.1 工业水处理行业简介 |
2.2 T企业概况 |
2.2.1 公司简介 |
2.2.2 人员与组织结构 |
2.2.3 产品与解决方案 |
2.3 T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 |
2.3.1 政策环境分析 |
2.3.2 T企业技术地位分析 |
2.3.3 T企业客户特点分析 |
2.3.4 T企业竞争对手分析 |
2.4 分析结论 |
第3章 工业水处理T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T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现状 |
3.1.1 客户管理区域化 |
3.1.2 岗位工作职责与业务合作流程 |
3.1.3 现有的客户关系管理工具 |
3.2 客户关系问卷调查及员工访谈 |
3.2.1 调研过程 |
3.2.2 数据分析 |
3.3 T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3.1 客户关系管理战略及策略缺位 |
3.3.2 缺乏健全、高效的客户关系管理运作模式 |
3.3.3 客户细分管理不完善,个性化服务创新滞后 |
3.3.4 信息系统利用与客户关系管理不够匹配 |
3.4 本章总结 |
第4章 工业水处理T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优化方案 |
4.1 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的营销理念 |
4.1.1 为客户提供价值销售,提高不可替代性 |
4.1.2 加强销售人员主动管理客户的能力 |
4.1.3 对销售人员定期开展业务培训 |
4.2 建设具有个性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 |
4.2.1 扩充技术服务人员的工作职责 |
4.2.2 搭建部门合作制度,全面掌控客户状态 |
4.2.3 建立客户满意度调研制度 |
4.3 有效细分客户市场,重点客户专项管理 |
4.3.1 识别客户,对客户进行细分 |
4.3.2 服务创新,重点客户专项管理 |
4.3.3 提出客户忠诚计划 |
4.4 构建客户关系管理的技术体系 |
4.4.1 eCRM介绍 |
4.4.2 eCRM的作用 |
4.4.3 实施eCRM的步骤与阶段 |
第5章 工业水处理T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实施保障和步骤 |
5.1 实施保障 |
5.1.1 企业文化保障 |
5.1.2 eCRM的实施保障 |
5.1.3 财务保障 |
5.2 实施步骤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基本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T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员工调查问卷 |
附录2 :员工访谈提纲 |
索引 |
(5)上海YFA公司供应商绩效考核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供应商绩效考核要素 |
1.2.2 供应商绩效考核方法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要点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YFA公司供应商绩效考核的现状 |
2.1 企业概况 |
2.1.1 公司简介 |
2.1.2 组织架构 |
2.1.3 市场环境 |
2.2 企业供应商管理与考核现状概述 |
2.2.1 供应商管理参与部门及现状 |
2.2.2 供应商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
2.2.3 供应商绩效考核指标 |
2.2.4 供应商绩效考核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YFA公司供应商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1 供应商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分析 |
3.1.1 供应商考核指标评分结果 |
3.1.2 供应商数据的统计分析 |
3.1.3 供应商绩效考核体系分析 |
3.2 供应商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
3.2.1 部分模块考核评分无法体现供应商类别差异 |
3.2.2 部分指标在考核总分上的影响力表现不足 |
3.2.3 定量指标无法体现供应商类别优势 |
3.2.4 定性指标无法反馈供应商的实际情况 |
3.2.5 主观和人为因素对分类结果存在不良影响 |
3.3 供应商绩效考核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 |
3.3.2 供应商考核时不同类别共同评分 |
3.3.3 供应商绩效考核体系设置不合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YFA公司供应商绩效考核方案优化 |
4.1 供应商绩效考核模块与指标的优化设计 |
4.1.1 考核指标设立的原则 |
4.1.2 随机森林法进行指标选取的步骤 |
4.1.3 使用随机森林法选取考核指标 |
4.1.4 计算结果分析与指标选取结果 |
4.2 优化供应商绩效考核方案的调整细节 |
4.2.1 按照供应商类别差异进行考核分类结果确认 |
4.2.2 全面改进后的考核指标体系细节 |
4.2.3 对定量指标的数据形式进行优化 |
4.2.4 定性指标的评分数据更加客观化 |
4.2.5 供应商绩效考核结果分类决策 |
4.3 验证优化后供应商绩效考核方案的结果准确度 |
4.3.1 噪声影响验证 |
4.3.2 模型准确率比对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YFA公司供应商管理优化方案的实施 |
5.1 实施计划与步骤 |
5.1.1 实施遵循的原则 |
5.1.2 实施时间安排 |
5.1.3 实施流程与步骤 |
5.2 保障措施 |
5.2.1 人力保障 |
5.2.2 流程保障 |
5.2.3 财务保障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不足之处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索引 |
(6)竞争情报视角下美国人工智能技术出口限制及对华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3.1 技术竞争情报相关研究现状 |
1.3.2 美国技术出口限制相关研究现状 |
1.3.3 中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相关研究现状 |
1.3.4 国内外研究总结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2.1 竞争情报理论 |
2.2 技术差距论 |
2.3 人工智能技术概念 |
2.4 美国技术出口管制概述 |
2.4.1 美国技术出口管制概述 |
2.4.2 美国对华技术出口限制 |
3 美国出口管制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定量研究的模型构建与设计 |
3.1 模型构建 |
3.1.1 模型主体 |
3.1.2 模型要素 |
3.1.3 模型框架 |
3.2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
3.2.1 数据采集 |
3.2.2 数据预处理 |
3.3 本章小结 |
4 美国商品管制清单人工智能技术定量研究的数据分析 |
4.1 主要管制领域和多对应关系 |
4.1.1 管制物品行业与种类分析 |
4.1.2 ECCN复合对应关系分析 |
4.2 管制重点词频统计与词间网络分析 |
4.2.1 重点词频统计结果 |
4.2.2 重点关键词对应词语共词网络分析 |
4.3 混合词与高频词网络比较与分析 |
4.3.1 混合关键词共词分析 |
4.3.2 Dononhue高频关键词共词分析 |
4.3.3 结果差异比较与分析 |
4.4 网络属性比较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竞争情报视角下中国人工智能技术SWOT分析与应对策略 |
5.1 竞争情报视角下中国人工智能技术SWOT分析 |
5.1.1 优势分析(S) |
5.1.2 劣势分析(W) |
5.1.3 机遇分析(O) |
5.1.4 威胁分析(T) |
5.2 竞争情报视角下中国人工智能技术SWOT应对策略 |
5.2.1 SO策略——响应国家政策,引导重点行业理论向成果转化 |
5.2.2 WO策略——整合企业等多方力量,建立完善产业生态 |
5.2.3 ST策略——警惕技术垄断,充分鼓励自主研发与创新 |
5.2.4 WT策略——多方共同努力,建立出口限制竞争情报预警机制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7)英国现代学徒制发展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价值 |
二、概念界定 |
(一)学徒制 |
(二)工作本位学习 |
(三)职业教育 |
三、研究现状 |
(一)关于学徒制的历史研究 |
(二)关于学徒制的理论研究 |
(三)关于学徒制运行机制的研究 |
(四)关于学徒制成本与收益的研究 |
(五)关于学徒制具体项目的研究 |
(六)史料情况说明 |
四、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英国学徒制的历史溯源(20 世纪60 年代以前) |
第一节 行会学徒制的发展 |
一、行会的发展 |
二、行会的组织架构及其功能 |
三、行会学徒制的发展及其作用 |
第二节 教区学徒制的运作 |
一、《济贫法》与教区学徒制 |
二、教区学徒制的开展 |
三、教区学徒制的成本与收益 |
第三节 传统学徒制的衰落 |
一、经济发展: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 |
二、国家干预:相关法律的颁布与废除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初步干预:英国现代学徒制的萌芽(20 世纪60~70 年代) |
第一节 政府对学徒制初步干预的动因 |
一、人力资本:学徒制改革的催化剂 |
二、工党执政:学徒制改革的推动者 |
三、与工会斗争:学徒制改革的导火索 |
第二节 政府对学徒制初步干预的措施 |
一、成立各类组织开展相关工作 |
二、《1964 年产业培训法》的实施 |
三、培训附加费的征收与发放 |
第三节 初步干预阶段英国学徒制的开展 |
一、学徒的选拔 |
二、学徒制的类型 |
三、学徒制的课程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由放任: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受挫(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 |
第一节 学徒制蛰伏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
一、政治环境的改变 |
二、经济政策的波动 |
三、培训成本的高涨 |
四、高等教育的冲击 |
五、参与各方的疑虑 |
第二节 自由放任阶段学徒制蛰伏的表现 |
一、学徒制发展规模的萎缩 |
二、学徒制发展空间被挤占 |
三、学徒制进一步发展受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政府主导: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勃兴(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10年代初) |
第一节 政府主导学徒制发展的动因 |
一、经济发展因素: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需要 |
二、人力资源因素:改变技能培训现状的需要 |
第二节 政府主导时期现代学徒制体系的构建 |
一、“现代学徒制计划”的颁布 |
二、青年学徒制的开展 |
三、学徒制的组织保障 |
四、学徒制的法制保障 |
五、学徒制的经费保障 |
六、学徒制的质量保障 |
第三节 政府主导学徒制发展的成效与问题 |
一、取得的成效 |
二、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雇主主导:英国现代学徒制的转向(21世纪10年代初至今) |
第一节 《理查德学徒制报告》的出台与学徒制的转向 |
一、《理查德学徒制报告》出台的背景 |
二、《理查德学徒制报告》的主要内容 |
三、政府对《理查德学徒制报告》的回应 |
第二节 雇主主导时期学徒制的发展 |
一、新型学徒制的推出 |
二、学徒制的组织保障 |
三、学徒制的经费保障 |
四、学徒制的质量保障 |
第三节 雇主主导期学徒制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一、存在的问题 |
二、应对的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分析、展望与启示 |
第一节 英国学徒制的特色分析 |
一、历久弥新:绵延将近千年 |
二、与时俱进:紧扣时代脉搏 |
三、重视法治:依法开展工作 |
四、注重分权:调动各方力量 |
第二节 英国学徒制的发展趋势 |
一、雇主成为开展学徒制项目的主导方 |
二、高校成为学徒提升学历的重要平台 |
三、加速社会流动促公平成为学徒制的使命 |
第三节 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
一、保障参与者的权益 |
二、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
三、稳定经费保障机制 |
四、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
结语 |
附录 |
附录1:1396 年苏格兰诺思汉普顿学徒契约 |
附录2:1965 年英国学徒制种类一览表 |
附录3:学徒毕业证书 |
附录4:企业与培训机构关于开展学徒训练的协议(模板) |
附录5:青年学徒制案例 |
附录6:学位学徒制案例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一)着作 |
(二)学位论文 |
(三)期刊 |
(四)报告、报纸等 |
(五)政策法规及其他 |
(六)网络资源 |
二、英文文献 |
(一)着作 |
(二)学位论文 |
(三)期刊 |
(四)报告 |
(五)政策法规及其他 |
(六)网络资源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一、期刊论文 |
二、课题研究 |
致谢 |
索引 |
个人简历 |
一、教育经历 |
二、工作经历 |
(8)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劳动与资本理论及其当代发展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与资本理论 |
一、马克思的劳动与资本理论 |
二、恩格斯的劳动与资本理论 |
三、列宁的劳动与资本理论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问题的探索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问题的探索 |
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问题的探索 |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问题的探索 |
第二章 劳动关系在历次工业革命中的历史演进 |
第一节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劳动关系 |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科技进步与生产方式变革 |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劳动关系 |
第二节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劳动关系 |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进步与生产方式变革 |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劳动关系 |
第三节 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劳动关系 |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科技进步与生产方式变革 |
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劳动关系 |
第三章 新科技革命推动劳动关系的新变革 |
第一节 新科技革命的技术特征及其引发的生产方式变革 |
一、新科技革命的技术特征 |
二、新科技革命中的生产方式变革 |
第二节 新科技革命视域下的劳动新形态和新特征 |
一、劳动形态数字化 |
二、劳动对象和产品非物质化 |
三、劳动资料智能化 |
四、劳动价值创造隐性化 |
第三节 新科技革命视域下的资本新形态和新逻辑 |
一、资本形态的历史流变与新发展 |
二、新科技革命视域下资本运动的新逻辑 |
第四节 新科技革命中的劳动关系新变化 |
一、契约关系多元化 |
二、支配关系隐蔽化 |
三、博弈关系复杂化 |
第四章 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变革中的矛盾问题 |
第一节 劳动过程的劳资矛盾问题 |
一、用工矛盾 |
二、“机器换人”矛盾 |
三、收入分配矛盾 |
第二节 劳动关系调节机制不完善 |
一、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有待完善 |
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有待强化 |
三、劳动保障监察机制有待健全 |
第三节 劳动法制不健全 |
一、劳动立法有待完善 |
二、劳动司法有待规范 |
三、劳动执法有待健全 |
第五章 发达国家劳资关系调节及其面临的困境 |
第一节 美国劳资关系调节及其面临的困境 |
一、美国劳资关系现况 |
二、美国劳资关系调节的主要困境 |
第二节 德国劳资关系调节及其面临的困境 |
一、德国的劳资关系现况 |
二、德国劳资关系调节的主要困境 |
第三节 日本劳资关系调节及其面临的困境 |
一、日本的劳资关系现况 |
二、日本劳资关系调节的主要困境 |
第六章 推动我国劳动关系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
第一节 坚持以劳动正义引领新时代劳动关系健康有序发展 |
一、保障平等的劳动发展权 |
二、坚持劳动分配正义 |
三、约束资本盲目扩张和无序发展 |
第二节 推动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创新 |
一、强化用工矛盾调处 |
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
三、深化工会改革创新 |
四、健全三方协调机制 |
第三节 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
一、健全党领导下的劳动关系协同治理机制 |
二、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 |
三、构建规范化的劳动保障监察机制 |
第四节 促进劳动法制现代化 |
一、健全完善劳动立法 |
二、推动劳动司法规范化建设 |
三、提高劳动执法效能 |
结语 |
图表索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宏观经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1.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3.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3.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际经济学贸易壁垒理论综述 |
2.1.1 国际贸易壁垒的概念界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利弊因素 |
2.1.2 国际贸易壁垒主要类型 |
2.2 数字贸易理论、发展情况及规则研究的文献综述 |
2.2.1 国内研究综述 |
2.2.2 国外研究综述 |
2.3 数字贸易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研究的文献综述 |
2.3.1 国内研究综述 |
2.3.2 国外研究综述 |
2.4 关于度量数字贸易壁垒的行业和经济效应研究的文献综述 |
2.5 国内外文献综述小结 |
第3章 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发展现状及其主要特征分析 |
3.1 金砖国家社会经济及对外贸易发展情况概述 |
3.1.1 金砖国家组织成立和发展历程、结构及主要经济合作领域 |
3.1.2 金砖国家成员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
3.1.3 金砖国家产业结构发展演变情况概述 |
3.1.4 金砖国家成员国内外贸易规模及其结构 |
3.2 金砖国家互联网基础设施和网络通信服务发展水平概述 |
3.2.1 金砖国家互联网基础设施发展情况分析 |
3.2.2 金砖国家网络通信服务发展水平分析 |
3.2.3 金砖国家网络通信服务领域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分析 |
3.3 金砖国家云计算服务发展情况分析 |
3.3.1 云计算概念界定、基本功能、发展规模及其对数字贸易起到的作用 |
3.3.2 云计算服务主要类型、发展优势及其主要制约因素 |
3.3.3 金砖国家云计算服务发展水平及市场规模分析 |
3.4 金砖国家数字内容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
3.4.1 金砖国家计算机和手机游戏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
3.4.2 金砖国家视频点播和音乐流媒体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
3.4.3 金砖国家数字出版电子图书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
3.5 金砖国家电子商务、数字支付和电子交易记录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
3.5.1 金砖国家电子商务与网络销售发展情况分析 |
3.5.2 金砖国家数字支付发展情况 |
3.5.3 金砖国家区块链技术与数字货币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领域主要壁垒和限制措施分析及其水平评估 |
4.1 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和限制措施含义、主要类型和特点分析 |
4.1.1 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和限制措施的含义 |
4.1.2 数字产品新型贸易壁垒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分析 |
4.2 新型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在金砖国家使用情况及其效果分析 |
4.2.1 数据保护与隐私政策概述及其适用范围 |
4.2.2 数据本地化概述及其使用范围 |
4.2.3 私人和公共网络安全措施概述及其使用范围 |
4.2.4 有关知识产权政策措施概述及其适用范围 |
4.3 传统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在金砖国家使用情况及其效果分析 |
4.3.1 市场准入措施概述及其使用范围 |
4.3.2 与投资相关措施概述及其适用范围 |
4.4 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与数据限制性政策保护程度评估 |
4.4.1 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发展情况及其保护水平分析 |
4.4.2 金砖国家数据限制发展情况及其保护水平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多维面板数据模型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 |
5.1 模型设定与研究方法介绍 |
5.1.1 模型设定 |
5.1.2 研究方法介绍 |
5.2 指标选择、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介绍 |
5.2.1 数据密集型行业识别方法与实现步骤 |
5.2.2 基于L-P非参数方法金砖国家数据密集型及其他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计算 |
5.2.3 建立金砖各国数字贸易保护强度指数(DTPSI)的方法与实现步骤 |
5.3 实证模型实现步骤及其结果 |
5.3.1 面板单位根检验 |
5.3.2 面板数据模型豪斯曼检验 |
5.3.3 基于多维面板数据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分析 |
5.4 低级、中级和高级数字产品贸易保护政策对15个行业TFP影响模拟分析 |
5.4.1 不同数字产品贸易保护方案对各行业TFP影响模拟方法与结果 |
5.4.2 数字产品贸易保护政策对数据密集型行业TFP影响模拟结果分析 |
5.4.3 模拟分析结果主要结论和本章主要发现 |
第6章 基于GTAP模型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
6.1 GTAP10数据库和模型介绍 |
6.1.1 GTAP10模型的基本简介及其主要特点 |
6.1.2 GTAP模型使用于评估数字贸易壁垒影响的局限性 |
6.2 基于GTAP10模型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宏观经济影响模拟分析 |
6.2.1 模拟方法介绍及其实现过程 |
6.2.2 不同数字贸易壁垒保护程度下实际GDP变化模拟结果分析 |
6.2.3 不同数字贸易壁垒保护程度对行业产出水平的影响模拟结果分析 |
6.2.4 不同数字贸易壁垒保护程度对行业进出口贸易水平的影响模拟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数字产品贸易壁垒上升背景下的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合作框架与运行机制构建 |
7.1 全球与金砖国家现有数字产品贸易合作框架分析 |
7.1.1 多边与诸边贸易协定层面 |
7.1.2 区域和双边贸易协定层面 |
7.1.3 金砖国家现有关于数字产品贸易政策及合作框架协议 |
7.2 金砖国家同世界其他国家数字贸易合作的模式构建及其运行机制 |
7.2.1 合作模式一:WTO框架内的多边协议–数字贸易领域多边协议 |
7.2.2 合作模式二:WTO框架内的诸边协议,以信息技术协定框架为主 |
7.2.3 合作模式三:《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iSA)框架内的诸边协议 |
7.2.4 以WTO为主Ti SA协议为辅数字贸易合作框架实现途径 |
7.3 金砖国家之间数字贸易合作模式构建及其运行机制 |
7.3.1 建立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合作框架的基础条件和技术路线 |
7.3.2 以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为主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基础设施合作模式 |
7.3.3 以BRICS支付系统为主金砖国家数字贸易运行机制的实现 |
7.3.4 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软环境建设合作领域及运行机制的实现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附录A 金砖国家采用的数据本地化及跨境数据流动限制政策 |
附录B NAICS行业与GTAP行业分类之间的一致性表 |
附录C 论文购买数据库和软件使用许可证明 |
附录D 简字缩语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饮料智能生产线玻璃瓶视觉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饮料市场和饮料包装 |
1.1.2 饮料生产工艺 |
1.1.3 饮料行业问题和挑战 |
1.2 机器视觉技术及其应用概述 |
1.2.1 光学成像系统 |
1.2.2 机器视觉技术优势及其应用 |
1.3 饮料生产线玻璃瓶视觉检测技术与装备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2章 饮料智能生产线玻璃瓶视觉检测机器 |
2.1 饮料智能生产线 |
2.2 玻璃瓶视觉检测机 |
2.3 玻璃瓶缺陷视觉检测机的硬件设计 |
2.3.1 速度测控模块 |
2.3.2 残留液和异形瓶检测模块 |
2.3.3 瓶壁视觉检测模块 |
2.3.4 瓶口视觉检测模块 |
2.3.5 瓶底视觉检测模块 |
2.3.6 次品剔除模块 |
2.3.7 人机交互模块 |
2.4 玻璃瓶缺陷视觉检测机的软件设计 |
2.4.1 玻璃瓶视觉检测软件 |
2.4.2 运动控制软件 |
2.5 面向表面缺陷检测应用的图像标注软件设计 |
2.5.1 缺陷标注软件功能模块 |
2.5.2 缺陷标注软件界面 |
2.5.3 标注软件的工作状态转换 |
2.6 玻璃瓶结构和各部位缺陷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多次随机圆检测和模型拟合的瓶口定位方法 |
3.1 引言 |
3.2 一种多次随机圆检测及拟合度评估的瓶口定位法 |
3.2.1 获取边缘点 |
3.2.2 多次随机圆检测及拟合度评估 |
3.2.3 参数敏感性分析 |
3.2.4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
3.3 基于模型拟合及最小二乘圆检测的瓶口定位方法 |
3.3.1 边缘点提取 |
3.3.2 极坐标变换 |
3.3.3 模型拟合 |
3.3.4 最小二乘圆检测 |
3.3.5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残差分析动态阈值分割的瓶口缺陷检测方法 |
4.1 引言 |
4.2 瓶口图像特征分析 |
4.3 基于残差分析动态阈值分割的缺陷检测 |
4.3.1 瓶口检测区域定位 |
4.3.2 残差分析动态阈值缺陷检测 |
4.3.3 全局阈值缺陷识别 |
4.3.4 缺陷检测联合判断 |
4.4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测地线距离和模板匹配的瓶底缺陷检测方法 |
5.1 引言 |
5.2 瓶底图像特征和缺陷检测难点 |
5.3 基于测地线距离和模板匹配瓶底缺陷检测 |
5.3.1 检测区域的定位 |
5.3.2 环形纹理区域缺陷检测 |
5.3.3 环形平面区域缺陷检测 |
5.3.4 中心平面区域缺陷检测 |
5.4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
5.4.1 评估指标 |
5.4.2 参数敏感性分析 |
5.4.3 方法验证 |
5.4.4 量化分析和方法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显着性检测和小波变换的瓶底缺陷检测方法 |
6.1 引言 |
6.2 基于显着性检测和小波变换的瓶底缺陷检测 |
6.2.1 基于ERSCD的定位和检测区域划分 |
6.2.2 基于FTADSP的中心平面区域缺陷检测 |
6.2.3 基于WTMF的环形纹理区域缺陷检测 |
6.3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
6.3.1 参数敏感性分析 |
6.3.2 ERSCD方法性能分析 |
6.3.3 FTADSP方法性能分析 |
6.3.4 WTMF方法性能分析 |
6.3.5 整个缺陷检测框架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二值模板匹配的瓶壁定位方法 |
7.1 引言 |
7.2 基于二值模板匹配的瓶壁定位 |
7.2.1 图像降采样和分割 |
7.2.2 二值图像模板匹配 |
7.2.3 瓶口位置获取 |
7.3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制造业自动化》2003年度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领域本体的制造大数据统一建模技术研究[D]. 李帅. 四川大学, 2021(02)
- [2]基于OPC UA的工业机器人联网与统一接入平台的研研究和开发[D]. 邓润福.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3]A公司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的备件库存管理优化研究[D]. 高鹤梅.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04)
- [4]工业水处理T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优化研究[D]. 唐丽娜.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04)
- [5]上海YFA公司供应商绩效考核方案优化研究[D]. 张弛.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04)
- [6]竞争情报视角下美国人工智能技术出口限制及对华启示研究[D]. 陆天驰. 南京大学, 2020(02)
- [7]英国现代学徒制发展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D]. 陈志铅.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8]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研究[D]. 孙璇.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1)
- [9]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宏观经济影响研究[D]. Ivan Sarafanov.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5)
- [10]饮料智能生产线玻璃瓶视觉检测方法研究[D]. 周显恩. 湖南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