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福布斯圈点世界最具影响力十大富豪(论文文献综述)
陈凌[1](2020)在《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日常生活”为主线考察了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融入社会进程的历史过程,并重点关注这一过程中,个人如何参与到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以及个人意识生成与自我认同的影响问题。在此强调提出,本文研究的广告生产主要指商业广告,公益广告不在本次研究讨论范围之内。之所以,选择“日常生活”作为考察广告史的线索,是因为既有研究常将广告作为社会生活影响的外部因素,对广告生产如何进入日常生活内部机理关注不足,对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社会实践过程关注比较有限。“日常生活批判”是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延伸。列斐伏尔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消费受控制的社会”语境下,日常生活已经沦为一种被规划的对象物,其中市场化与广告的力量尤为重要。广告理论家尤恩·斯图尔特(Stuart Ewen)的研究进一步推进此观点,并提出作为“社会生产的广告”概念。本文尝试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社会过程史。本文认为中国广告业40年发展及其社会过程史,与西方消费社会语境并不完全相同,如何理解这一“不同”,并重估它与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的关联,是本文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广告业首先是国家推动,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的自上而下进入日常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自下而上的意义博弈过程。加入WTO之后,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影响加剧,广告生产与日常生活的博弈关系逐渐打破,广告生产的“日常生活”逐渐成为个人实践的重要场域,并深刻影响个人意识和自我认同的形成。重新叙述这一过程,也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发展史的理论尝试。绪论部分将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并抵达个人实践的过程建构为本文的理论框架。与主流研究以市场营销学和广告心理学为理论视角不同,本文以社会过程论为出发点,关注的是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意识生成与认同影响过程。这是绪论部分的理论逻辑和研究设想。第二章主要研究商业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的时期(1978年一 1991年)。这一阶段,广告生产经历了由生产资料型广告向生活资料型广告为主的转向过程,与此同时,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日常实践过程也伴随集体价值向个人意识形成的转变过程。第三章主要研究广告生产再造闲暇与工作“新关系”的日常过程(1992年一2001年)。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个人开始积极参与到广告生产的各类型闲暇生活实践中,个人开始认同广告生产的价值体系。第四章主要研究日常生活全面广告化,打造“生活方式”的社会过程(2002年—2009年)。加入WTO后,随着全球化和消费主义进一步影响,广告生产参与到媒体空间、城市空间的建构中,广告生产将日常生活具象为“生活方式”,这一过程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的程度加深,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显现。第五章研究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及其个人主义文化(2010年—2018年)。广告生产的智能化、计算化、精准化,使个人逐渐退缩到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中,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加剧,第五章的结论与第二、三章的研究形成对话关系。第六章对全文研究进行理论总结,并对这段历史考察提出反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广告生产再造生活实践,影响个人意识与自我认同的过程,既有融入全球化进程的趋同,也有自身实践的差异。理解异、同问题的过程,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史的补充视角。本文提出三点主要结论:首先,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搭建广告史的研究框架,补充了广告史研究的理论视角。其次,对不同时期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研究发现,80年代广告与日常生活互为建构的过程,对40年广告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应得到重视。最后,文本将认同困境放置到全球化与现代性语境下探讨,是广告生产在全球化进程与中国语境下展开对话的尝试,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理论建设的新路径。
郝美丽[2](2019)在《《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翻译报告源自本人的翻译实践,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此次实践的源语文本选自美国着名商学院教授斯科特·加洛韦(Scott Galloway)所着的The Four:The Hidden DNA of Amazon,Apple,Facebook,and Google(中文译名《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简称《四巨头》),源语文本为美国商业读物。本书主要写了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这四家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公司是如何在创业大潮中成功脱颖而出,运用了哪些商业战略,以及如何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交流沟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作者以敏锐的商业眼光大胆预测了究竟哪一家公司可以与这四巨头平起平坐,成为下一大巨头公司;在本书最后一章,作者又为刚进入职场的人士提了很多宝贵的建议。笔者希望通过这次汉译实践,帮助中国读者获取美国商业发展的最新潮流,推动两国商业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笔者选择了功能语境重构理论作为此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翻译完成之后,笔者根据前人的研究和自己的实践体会,总结出了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在本报告中,笔者首先就此次任务的基本情况、整个翻译过程以及译后事项等进行了简单汇报,然后对功能语境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翻译研究进行综述,继而结合前人的研究并加入自己的实践体会,结合具体的案例来解析商业读物翻译中的功能语境重构的方法,即在非语言语境的情景语境层面,采用要素增减、要素转换、要素替代和要素重组的翻译方法,以实现忠实表达的效果。在其文化语境层面,采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分析发现:商业读物翻译的过程就是功能语境重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重点将原文中的非语言语境进行重构,非语言语境包含了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译文受到源语和译入语语境的双重制约和影响。在对原文进行解构时,译者首先要充分考虑源语语境和译入语语境中情景语境的影响,在功能语境重构过程中运用要素增减、要素转换、要素替代和要素重组等方法实现语境重构。而在译文的文化语境层面,同样受到源语和译入语语境的影响与制约,在功能语境重构的过程中译者采取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使介于源语语境和译入语语境的新的译文语境能更好地被读者接受。笔者希望通过本报告,促进功能语境重构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和研究,并为商业读物翻译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指导。
张登[3](2018)在《论美国进步主义时代企业家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美国作为一个以企业家、商人立国的国家,有着优良的商业文明传统。进步主义时代是美国大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企业与社会矛盾最为尖锐的时期。因此,进步主义时代成为美国企业逐渐走向规范化和企业家精神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以当代“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相关经济学理论为依据,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美国进步主义时代美国企业的发展历程。通过研究,笔者得出三点主要认识:(1)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生产力进步的重要因素;(2)企业家精神同其他社会职业规范一样,是历史上人们互动、斗争和合作的结果;(3)企业家精神是资本主义的产物,是现代社会对企业家素质的基本要求和行为规范。因此,肯定企业家的社会价值,规范企业家的社会行为,弘扬企业家精神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Mira Murniasari(米拉)[4](2017)在《印尼与中国关系中的印尼华人研究》文中认为印尼华人作为印尼多元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印尼与中国关系发展过程当中,在印尼不同时期、各个领域的建设发展中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论是独立前、旧秩序时期、新秩序时期还是当今改革时期,印尼华人通过他们的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文化力量及其他方面的潜力,在印尼的独立斗争、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巩固印尼民族团结统一、弘扬印尼的中华文化,乃至促进印尼与中国关系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在印尼与中国关系发展过程中,不仅加强了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关系,也促进了印尼与他们祖籍地的关系,为其祖籍地的建设发展也贡献良多。本文将使用多轨道外交理论深入地探讨和分析印尼华人在印尼与中国关系中的作用。该理论共包括九个外交轨道,一是政府轨道;二是非政府组织或专家轨道;三是经贸外交轨道;四是公民个人轨道;五是研究、培训和教育轨道;六是行动轨道;七是宗教轨道;八是资金或融资轨道,九是传播媒介轨道。印尼华人在努力推动印尼与中国关系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比如印尼社会对他们并未给予充分的信任,部分人士一直怀疑他们的政治立场,质疑他们在推动印尼与中国关系中能否维护印尼的利益。不过另一方面,由于印尼华人拥有独特的优势,如在中国有广泛的人脉资源、懂中文以及同时了解印尼与中国国情民情等,印尼政府和民间许多人士认为印尼华人的这些优势是印尼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在促进印尼与中国关系发展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研究印尼华人在印尼与中国关系中的作用,不能忽视印(尼)中两国政府和人民对他们的看法和期望,本文第四章将专门对此进行探讨和分析。“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间的交流融合、友好往来是印尼与中国两国邦交的稳定基石。印尼华人不仅为促进印尼与中国两国政府间的关系牵线搭桥,也努力创造条件,大力推动“民相亲”,从而赢得了印尼与中国关系中的“民间大使”的美誉。
武兆雨[5](2016)在《《当代》(1979-2014)的现实主义文学建构与生产机制》文中认为文学期刊以组织和选择的方式生成并记录着一个时期主流的文学面貌,当代文学创作格局的形成、当代文学思潮的发生及当代生产机制的运行均与文学期刊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复杂的关联性中,当代文学期刊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为当代文学制度的考察提供了有效性样本,因此从文学期刊角度考察文学史复杂面貌,从文学期刊发展状态来观照文学的发展事实和发展态势是研究当代文学的一种必要性工作。本文以《当代》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当代》创刊至今的发展历程,考察《当代》对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构建,通过《当代》文学生产过程透视当代文学生产制度,整体性观照《当代》与中国当代文学深刻的内在联系,从而实现对当代文学的考察。第一章通过史实、史料对《当代》的文化品格作以论述。在社会转折时期的文艺新生中,《当代》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全社共建下诞生,其创刊号做出了“反映当代生活、实行百花齐放”的整体定位,并确立了《当代》杂志“文学种类齐全、长篇纪实突出”的基本格局。通过对创刊号的考察,确认《当代》“直面人生、贴近现实”的现实主义立场的话语资源为革命现实主义,杂志意图在未来发展中构建广阔的现实主义风格,其整体性的现实主义追求使之在实践中显示出以深邃的历史意识为指导,清醒地认识和理解现实关系的变化,准确体察和把握社会生活,真实地揭示各种社会矛盾的整体倾向。第二章具体考察了《当代》与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思潮的互文性关系,杂志在对思潮的选择与舍弃间形成整体面貌,突显个体风格。《当代》在实践中比较重视的文学思潮包括八十年代的改革文学、九十年代的官场文学和新世纪以来的底层文学,贯穿三个时代和三种潮流的内在线索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显现出《当代》的现实主义精神内涵。杂志对先锋文学、现代派文学、新状态等的忽略源自以上潮流与《当代》宏阔、雄浑的现实主义美学风格的差异。《当代》所构建的不仅仅是各成一派的文学潮流,它也丰富了当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脉。第三章通过文本分析辨明《当代》三十余年发展历程中的现实主义流变。首先,《当代》的现实主义作品在人物塑造上呈现出从类型化的典型性到经验化的真实性的变化,从八十年代初期作品中对典型人物的极度突出并明晰分类,到九十年代弱化类型化的典型并将赋予主要人物以道德和文化意义,再发展到新世纪出现多个人物形象并置,强调人物日常经验的真实性,又注入超越日常经验的宏大精神意义。其次,在结构形式上,八十年代中期以前以二元对立的形式为主流,当现实主义文学不断自我更新,新的文学结构模式在摸索中逐渐产生,多元共生的结构在新世纪以后成为最基本的内部形式,这种从二元对立到多元共生的过渡是《当代》现实主义作品结构的大致流向。最后,在艺术技巧上,由最初借鉴西方创作技巧到日渐融合。第四章论述《当代》的文学生产机制。首先,通过编辑理念、主要编辑、稿件处理等考察《当代》在生产活动中受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影响,以及《当代》在这种“限度”下对文学自身“意义”的最大化追求。其次,通过《当代》与文学奖及《当代》与文学批评甄辨文学评介主体力量的转化。最后,分析《当代》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刊社共生的出版机制。第五章分析《当代》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所作出的理性探索。在生产理念上改变以作者为中心转向以读者为中心。在生产实践上,与影视文学、网络文学等新媒介文学进行互动。探索刊企合作、畅销书等市场化运营机制。《当代》在文学期刊衰退的整体背景下保证自负盈亏,并在市场化的实践中坚守了直面人生、关注现实的主体风格。第六章讨论现实主义对《当代》的启示与反思。一方面,《当代》的编辑实践在现实主义边界中左右彷徨,时而探索广阔丰富的现实主义,时而固守传统的现实主义,杂志受到传统现实主义的固守和困囿大于探索广阔现实主义而产生的失误,传统现实主义追求使《当代》选发的作品显示出一种片面要求宏观覆盖性的倾向,消解了复杂的审美差异,对意识形态话语的倾斜使其受到与之强势共谋的责难。另一方面,现实主义赋予杂志以庄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使之在混动纷繁的市场经济大潮和迅速的科技力量革新中葆有生命活力。
王勤[6](2016)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福建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文中提出随着中国-东盟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发展,福建与东盟经贸关系日益密切。东盟是福建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也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重点方向。本文以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背景,阐述福建与东盟经贸合作的现状,探讨福建与东盟的产业合作的现实基础,提出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深化福建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对策建议。
陶林[7](2011)在《转型时期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俄罗斯转型时期的利益分化和重组,利益集团的出现是必然的政治现象。分析转型时期俄罗斯利益集团的形成及演变,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途径、特征、影响和趋势,得出有益的启示对于转型国家出现的利益集团及其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正是基于此,本文以转型时期俄罗斯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为研究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等方法对转型时期俄罗斯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包括八大部分。绪论包括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现状述评,研究方法,论文的重要概念界定,论文框架、创新之处和不足。第一章到第六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一章分析俄罗斯利益集团的历史演变,首先系统探讨俄罗斯利益集团形成的原因。俄罗斯利益集团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苏联时期的官僚特权阶层是历史根源;俄罗斯转型时期政府的强力推动和政治制度的发展是政治根源;俄罗斯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导致利益分化是经济原因;转型时期俄罗斯思想文化的多元化是文化根源;俄罗斯转型时期阶级阶层的分化是社会根源。其次认为俄罗斯利益集团形成发展演变有三个历史时期:苏联时期的官僚特权阶层,叶利钦时期的发展壮大和普京梅德韦杰夫时期的转变。指出苏联时期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发展和蜕变既是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根源之一,也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利益集团的雏形。第二章介绍转型时期俄罗斯的主要利益集团。研究俄罗斯转型时期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应当对于转型时期俄罗斯主要的利益集团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俄罗斯转型时期大体分为叶利钦时期和普京时期两个阶段。首先对于俄罗斯利益集团的分类进行了阐述。然后介绍了叶利钦时期的以金融工业集团、石油天然气工业集团、军工利益集团、地方利益集团为主要代表的利益集团概况。最后介绍了普京执政后打击寡头干政,原七大寡头为代表的利益集团现状以及俄罗斯新寡头的兴起和强力部门利益集团的出现。第三章分析了俄罗斯转型时期利益集团为了达到和维护自己集团的切身利益,进行政治参与的六个案例。包括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政治参与:1996年俄罗斯总统大选;俄罗斯石油工业集团的政治参与:尤科斯事件的折射;俄罗斯石油工业集团的政治参与:安大输油管线之争的折射;俄罗斯军工利益集团与俄罗斯军火出口;俄罗斯石油工业集团与俄罗斯里海能源政策决策;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政治参与——1997年银行家的战争。第四章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剖析。阐述和总结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四个主要途径。在对美国和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比较的过程中提示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特征: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主体发展不平衡、政治参与的游说对象比较集中、制度供给有限、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大、自身成熟度低、对寡头政治的治理可谓初见成效。第五章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和转型时期俄罗斯社会的互动。强调俄罗斯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与俄罗斯转型时期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供给密切相关。俄罗斯转型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为俄罗斯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提供了特殊的社会大环境。而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对于俄罗斯转型时期的社会打上了深深的印记,对于转型时期俄罗斯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均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深远影响。第六章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治理与展望。首先提出了对转型时期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治理对策:其次分析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与俄罗斯政治民主化的互动效应。认为利益集团政治参与是俄罗斯政治民主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俄罗斯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推动作用是有限的。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转变和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俄罗斯政治制度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应当在俄罗斯政治民主化进程中谨慎的推进和扩大俄罗斯利益集团有序政治参与。最后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趋势展望;分析了当前俄罗斯政治民主化存在的问题,指出俄罗斯政治民主化进程任重道远,带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中使俄罗斯利益集团从寡头政治参与向有序政治参与转变,重视俄罗斯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及其治理,是一个长期的重大课题。结束语部分,总体评价俄罗斯转型时期的利益集团政治参与,得出基本的结论,并认为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及治理对于广大的转型国家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胡玉琦[8](2010)在《财富魔笛》文中认为引子17世纪的欧洲探险家们虽然没有征服整个世界,却在澳大利亚一条风景如画的小河边发现了一群悠然嬉戏的黑天鹅。这一发现,彻底崩溃了欧洲人的白天鹅信念。于是人们便把黑天鹅的存在代表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意
石研[9](2010)在《中国财经媒体传播失灵现象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针对当前中国财经媒体的传播失灵现象,按照从现象到本质进行剖析的基本思路,对其进行了逐层深入的审视和思考。重点分析了财经媒体媒介权力如何呈现,如何塑造了社会关系,财经媒体与社会经济之间不断演进的动态关系,以及在中国政治体制和社会发展背景下,财经领域传播失灵的社会现实,并试图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作为中国财经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CCTV2)、《第一财经》等财经媒体构成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具体来说,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第一章呈现了财经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信息扭曲、误导受众等传播失灵现象。该现象在股市信息传播和年度经济评选活动中表现得最为集中和突出。中国股市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靠人工催生”的,在这一中国特色影响下,股市信息也成为一个不能有效传播的畸形,出现了群体传播、流言传播等非正常传播,甚至媒体和股评师配合操纵股市的现象。财经媒体组织年度经济评选活动的初衷只是对工商界进行年度盘点,但在实际运作中,该活动的功能发生异化。多种复杂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促使年度经济评选成为财经媒体一次绝妙的媒体营销,媒体与政府、企业之间多重复杂的博弈又使其成为一起由市场、政府、媒体共同策划的地道的媒介事件。第二章阐述财经媒体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为传播失灵埋下的隐患以及传播失灵的多重动因。财经媒体脱胎于传统的经济媒体,在从“经济”到“财经”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金融全球化、受众投资风险的增加、财经媒体对新闻源的倾向性依赖以及媒体市场结构的日益集中,都对财经媒体的伦理道德、作用功能、运作方式等产生巨大影响,为其正常、有效的传播带来了挑战。第三章深入财经媒体内部,分析造成传播失灵的媒介角色定位、产品属性以及新闻表达方面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作为“经济人”的财经媒体和财经记者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作为“把关人”的财经媒体则要以社会整体利益为终极目标。财经媒体“把关人”与“经济人”角色定位之间的冲突常常造成财经媒体传播失灵。在媒介产品内容方面,是提供面向公众的媒体公共产品抑或为获取最大利润而进行交易的财经信息商品,成为财经媒体面临的一个两难问题。经济人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特征会促使财经媒体解决冲突、做出选择时将利益的核算放在首位,从而使信息丧失了原貌。对于受众而言,因其对财经新闻属性的困惑和真实性的怀疑而造成了股民对财经媒体的股市新闻理论上需要而现实中拒绝的矛盾。财经媒体的内容不可避免地受到新闻报道大众化趋势的影响。这些吸引受众眼球的报道策略给其他类型的媒介产品带来的是叙事风格的改变,但是对于以数字、报表、趋势分析为基本手段,以精确、严谨为基本要求的财经媒体而言,带来的则是差之一厘,谬之千里的后果。第四章从权力的角度对传播失灵的现象予以分析。权力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采用这种思考向度,论文认为当前财经媒体传播失灵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政府、媒体三种权力之间的相互博弈。财经媒体权力是由财经媒体从业者代理,经济人和媒体人共同控制的,以有意影响和改变权力对象经济思想、行为的精神、文化、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权力。在媒体走向市场化的今天,财经媒体因与经济领域的亲密接触,自身也成为经济的中心,频繁的信息流通,使财经媒体成为经济的主体和枢纽,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这样“媒介权力”就被塑造成经济权力,带来丰厚的利润。政府权力的介入并未实现预期的目标,政府本身的行为也有局限性,如中国特有的证券信息指定报刊披露制度就越来越暴露出与新闻业核心理念的诸多相悖之处。文中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CCTV2)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为例呈现和剖析了这一企业、政府、媒体三方共赢,而信息在传播中被异化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中,“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传播失灵”的共存说明,在为社会大众提供信息产品的活动中,仅有市场,仅有政府,仅有媒体都是不够的,一个健全的信息传播体系必须同时包含这三种机制或三种力量。论文结语部分提出了一种尝试性的设想——建立更接近公民社会理想目标的媒体公共服务提供模式。而在这一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在市场、政府、媒体之间建立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伙伴关系,如何进行制度创新,促使外部利益内部化,将是能否成功的关键。
张起燕[10](2010)在《低调的台湾房地产富豪——台湾第五大富豪:林荣三家族传奇》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发生的金融海啸,使得世界各地不少亿万富豪纷纷落马,导致全球富豪排名重新大洗牌。前不久,美国《福布斯》(Forbes)杂志公布了2009年世界各地身价至少10亿美元的最新富豪排行榜,台湾岛内共有5位富豪上榜。其中,富邦集团的蔡万才家族以33亿美元身价跃居台湾首富,身价26亿美元的旺旺集团蔡衍明位居第二,身价20亿美元的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排名第三,身价16亿美
二、福布斯圈点世界最具影响力十大富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布斯圈点世界最具影响力十大富豪(论文提纲范文)
(1)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思考缘起、概念界定及逻辑起点 |
一、思考缘起 |
二、逻辑起点与概念界定 |
第二节 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
一、问题提出 |
二、相关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对既有成果的分析与本文研究的关系 |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方法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三、研究的不足 |
第二章 从集体价值到个人意识: 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1979-1991) |
第一节 重启与转型期的集体价值取向(1979-1983) |
一、政治主导或意义互构: 由《人民日报》的一条广告说起 |
二、集体价值取向: 《光明日报》的广告生产(1979-1983) |
第二节 广告生产的生活“新叙事”(1983-1991) |
一、家居生活新想象: 松下电器橱窗广告 |
二、流行文化新表达: “燕舞之歌”广告 |
三、儿童日常新游戏: 变形金刚的软性广告 |
第三节 博弈·徘徊·参与: 个人意识在广告实践中复苏 |
一、“家居生活”与广告实践: 博弈协商的现代生活认同 |
二、自我价值表达的广告实践: 社群分享与青年认同 |
三、偶像崇拜与儿童广告实践: 现代工业与文化认同 |
小结 |
第三章 建构工作-闲暇新关系: 广告生产的生活情境(1992-2001) |
第一节 广告生产与闲暇生活价值 |
一、家庭空间市场化: 顺德碧桂园广告项目 |
二、闲暇与“美好生活”: 宝洁的中国调查与洗发水广告 |
三、整合统一的劳动者日常: “逆流而上”的大宝广告 |
四、闲暇与购物关联的“生活想象”: 家乐福的陈列式广告 |
第二节 在广告情境中“生活”: 角色、消费实践与认同 |
一、角色转换与等级认同: 个人参与碧桂园广告生产的实践过程 |
二、能动消费与互构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宝洁广告生产实践 |
三、平民认同: 个人参与大宝广告生产的实践动机 |
四、现代购物体验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家乐福广告生产实践 |
第三节 再思考: 作为“工作-闲暇”分割的广告生产 |
一、虚假补偿: 被广告生产分割的孤立“闲暇” |
二、大宝“逆流”: 试图构建“工作-闲暇”统一的日常情境 |
小结 |
第四章 重塑“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2002-2009) |
第一节 打造“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过程 |
一、休闲生活的广告效果: “不打广告”的星巴克及广告生产 |
二、媒体时、空型塑生活圈广告地图: 分众传媒的广告生产 |
三、城乡差异与老年生活广告化: 脑白金的“十差广告”奇迹 |
第二节 广告化生活实践: 消费者到“生活者”认同 |
一、“生活者”的自我表演: 广告化的个人“闲暇” |
二、“生活者”的生活圈广告实践: 延长的时效与分化的认同 |
三、城乡关系与子女广告实践: 家庭新关系与情感认同 |
第三节 再思考: “生活方式”作为“生活者”认同来源 |
一、空间、技术与家庭情感的广告化:“生活方式”的实践性 |
二、“生活方式”: 解体与重构的“生活者”认同的框架 |
小结 |
第五章 广告生产再造“个人化”生活(2010-2018) |
第一节 广告生产再造的“个人化日常” |
一、“狂欢节”与幸福“日常”: 十年“双11”广告项目(2009-2018) |
二、“我”的困境“日常”: “11度青春”广告生产项目 |
三、温情的“日常”: 《爸爸去哪儿》中的内容化广告生产 |
第二节 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实践 |
一、“抢红包”与“分享”: 个人时间的“主题化”狂欢实践 |
二、制造话题与强制返场: 以广告生产的个人“日常”引导实践 |
第三节 再思考: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意识危机 |
一、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抽象的自我意识 |
二、个人意识危机: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政治 |
小结 |
第六章 认同困境: 对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反思 |
第一节 广告化日常与自我认同困境 |
一、不同历史时期的广告生产与日常实践 |
二、自我认同困境的不同内涵与价值对话 |
第二节 反思: “趋同·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及历史启示 |
一、趋同与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 |
二、对认同困境的反思及其历史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2)《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任务描述 |
1.1 原文简介 |
1.1.1 原文作者简介 |
1.1.2 原文内容简介 |
1.1.3 原文文本特点 |
1.2 实践目的与意义 |
1.3 翻译报告的主要结构 |
第二章 译前准备 |
2.1 翻译文本的确立 |
2.2 运用工具的准备 |
2.3 翻译理论和策略的选择 |
2.4 任务计划的制定 |
第三章 翻译过程描述 |
3.1 原文的理解阶段 |
3.2 译文的组织阶段 |
3.3 译后的校对阶段 |
第四章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 |
4.1 功能语境理论 |
4.1.1 功能语境理论的发展 |
4.1.2 功能语境理论视阈下的翻译研究 |
4.2 翻译研究中的语境重构 |
4.3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 |
第五章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过程 |
5.1 情景语境重构 |
5.1.1 要素增减 |
5.1.2 要素转换 |
5.1.3 要素替代 |
5.1.4 要素重组 |
5.2 文化语境重构 |
5.2.1 异化 |
5.2.2 归化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文 |
附录2 译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论美国进步主义时代企业家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理论研究现状 |
1.国内 |
2.国外 |
三、相关概念说明 |
四、写作思路及论文框架 |
第一章 生产发展与美国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的产生 |
第一节 美国企业家产生的历史条件 |
1.美国自由资本主义制度与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思想 |
2.新工业革命的发生与美国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 |
3.19 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技术的发展 |
4.改变社会面貌的大企业家的出现 |
第二节 美国大企业与企业家 |
1.大企业与集团化生产 |
2.美国企业家的主要特征 |
3.企业发展与美国世界经济强国地位的确立 |
第三节 美国企业家精神的产生 |
1.美国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
2.企业家精神对美国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
3.大企业发展中产生的社会问题与克服 |
第二章 美国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的发展 |
第一节 企业家精神与美国经济的发展 |
1.美国企业的扩张浪潮 |
2.企业家与美国社会巨大生产力的产生 |
3.大企业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支柱 |
第二节 企业发展对美国的塑造 |
1.企业发展与美国人的创业精神 |
2.以企业创新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 |
3.回馈社会的财富本义意识的形成 |
第三节 美国企业家精神的社会贡献 |
1.企业家精神对美国经济及技术的贡献 |
2.企业家精神与大众消费市场的出现 |
3.企业家精神与美国新型慈善事业 |
第三章 企业家精神与美国文化 |
第一节 美国传统文化与企业家精神 |
1.新教文化对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影响 |
2.美国早期的商业文化传统 |
第二节 企业家精神对美国的社会影响 |
1.企业家精神与美国企业文化的形成 |
2.企业家精神对美国的社会意义 |
3.企业家精神的历史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印尼与中国关系中的印尼华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相关理论 |
三、学术研究现状 |
四、论文结构 |
五、研究方法 |
六、创新、难点及不足 |
七、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章 近十年来印尼华人发展的新特征 |
第一节 中国人移民印尼的历史其影响 |
一、社会文化方面影响 |
二、经济方面影响 |
三、政治方面影响 |
第二节 近十年来印尼华人新特征:变化与困扰 |
第三节 印尼华人的形成与分类 |
第二章 印尼与中国关系中的印尼华人 |
第一节 印尼与中国关系中的福建人 |
一、福清人 |
二、闽南人 |
三、福建人其他群体 |
第二节 印尼与中国关系中的广东人 |
一、客家人 |
二、潮州人 |
第三节 印尼与中国关系中的海南人 |
第三章 印尼华人在印尼与中国关系中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和有利因素 |
第一节 制约因素 |
第二节 有利因素 |
第四章 两国官方和民众对印尼华人在两国关系中发挥作用的看法和期望 |
第一节 两国官方的看法和期望 |
一、印尼官方的看法和期望 |
二、中国官方的看法和期望 |
第二节 两国民众的看法和期望 |
一、印尼民众的看法和期望 |
二、中国民众的看法和期望 |
第五章 对印尼与中国关系中的印尼华人的思考和分析 |
第一节 对印尼华人在印尼与中国关系中发挥作用的分析和思考 |
第二节 对印尼华人在印尼与中国关系中发挥作用面临的一些问题和障碍以及必须改正的一些做法分析和思考 |
第三节 对印尼华人在印尼与中国关系中发挥作用的期望和看法以及必须纠正的一些偏见分析和思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当代》(1979-2014)的现实主义文学建构与生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论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二、论题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当代》的文化品格 |
第一节 《当代》的创刊 |
一、创刊背景:社会转折时期的文艺新生 |
二、创刊过程:历史推动中的全社共建 |
三、创刊号的定位意义:反映当代生活、实行百花齐放 |
四、基本格局的确立:文学种类齐全、长篇纪实突出 |
第二节 《当代》的现实主义立场:直面人生,贴近现实 |
一、话语资源:革命现实主义 |
二、理论建设:广阔的现实主义 |
三、现实主义实践的“当代性” |
第二章 《当代》与当代文学思潮 |
第一节 《当代》与八十年代文学思潮 |
一、伤痕反思文学:阔大叙事空间的开掘 |
二、改革文学:时代整体节奏的把握 |
三、寻根文学:与“改革”粘合的倾向 |
四、现代派文学:浅尝后的离场 |
五、先锋文学:彻底的缺席 |
第二节 《当代》与九十年代文学思潮 |
一、新历史主义文学:潮流式微中的强势爆发 |
二、现实主义冲击波:“艰难”的共同“分享” |
三、官场文学:激浊扬清与洞幽探微的全面登场 |
四、“新写实”和“新生代”:现实主义审美差异下的有效舍弃 |
第三节 《当代》与新世纪文学思潮 |
一、生态文学:自然伦理的即时关怀 |
二、底层文学:强势潮流的热切推动 |
三、非虚构文学:暧昧的到场者 |
第三章 《当代》的现实主义流变 |
第一节 人物塑造:从类型化的典型性到经验化的真实性 |
第二节 结构形式:从对立到共生 |
第三节 艺术技巧:从借鉴到融合 |
第四章 《当代》文学生产机制 |
第一节 编辑话语:文化领导权的隐性表达 |
一、编辑理念:在“限度”内最大化“意义” |
二、主要编辑:薪火相传的现实主义话语 |
三、稿件处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指导 |
四、编作互动:尊重作者群体 |
五、编读互动 :强化读者意识 |
第二节 文学评介:民主化诉求 |
一、《当代》与文学奖 :持久与创新 |
二、《当代》文学批评:渗透与导向 |
三、文学评介主体力量转化 |
第三节 刊社共生的出版机制 |
一、社办期刊 |
二、书刊互动形式 |
三、刊社共生意义 |
第五章 《当代》的生存策略 |
第一节 文学期刊的困局 |
第二节 生产理念转变:以读者为中心 |
第三节 《当代》与新媒介文学互动 |
一、《当代》与影视文学文本 |
二、《当代》与网络文学文本 |
第四节 市场营运机制的探索 |
一、刊企合作 |
二、畅销机制的借鉴 |
三、《当代·长篇小说选刊》的创办 |
第六章 启示与反思 |
第一节 《当代》的现实主义困囿 |
一、广阔现实主义的现实限度 |
二、现实主义的内在桎梏 |
第二节 《当代》的现实主义价值 |
一、《当代》现实主义的精神价值 |
二、《当代》现实主义的市场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当代》创刊号封面、画页、目录 |
附录二:《当代》历任主编 |
附录三:《当代》部分稿酬单、手稿 |
附录四:《当代》文学奖评选结果 |
附录五:《当代》作品出版成书情况 |
附录六:《当代》(2000-2009)作品影视改编情况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7)转型时期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二、二十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述评 |
(一) 俄罗斯社会转型的研究 |
(二) 利益集团政治的研究 |
(三) 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研究 |
(四) 已取得的成就、不足和深入研究的路径 |
三、研究方法 |
四、重要概念界定 |
(一) 社会转型与俄罗斯的社会转型 |
(二) 利益集团与俄罗斯的利益集团 |
(三) 政治参与和俄罗斯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 |
五、研究框架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转型时期俄罗斯利益集团的历史演变 |
第一节 俄罗斯利益集团形成的原因 |
一、苏联时期官僚特权阶层的蜕变 |
二、政府强力推动及政治制度的发展 |
三、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发展导致利益的分化 |
四、俄罗斯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
五、转型时期社会阶级和阶层的分化 |
第二节 俄罗斯利益集团的演变过程 |
一、苏联时期:官僚特权阶层的出现与发展 |
二、叶利钦时期:俄罗斯利益集团的正式形成 |
三、普京—梅德韦杰夫时期:俄罗斯利益集团的转变 |
第二章 转型时期的俄罗斯主要利益集团 |
第一节 叶利钦时期的主要利益集团分类 |
第二节 叶利钦时期代表性的金融工业集团 |
一、叶利钦时期的八大金融工业集团 |
二、叶利钦时期金融工业集团的共同特征 |
第三节 叶利钦时期的军工利益集团和地方利益集团 |
一、叶利钦时期的军工利益集团 |
二、叶利钦时期的地方利益集团 |
第四节 普京时期的利益集团 |
一、普京打击下的老寡头现状 |
二、普京时期俄罗斯寡头的新特点 |
三、普京时期强力部门利益集团的崛起 |
第三章 俄罗斯转型时期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案例 |
第一节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政治参与:1996年俄总统大选 |
第二节 俄罗斯石油工业集团的政治参与:尤科斯事件的折射 |
第三节 俄罗斯石油工业集团的政治参与:安大线之争的折射 |
第四节 俄罗斯军工利益集团与俄罗斯军火出口 |
第五节 俄罗斯石油工业集团与俄里海能源政策决策 |
第六节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政治参与—1997年银行家的战争 |
第四章 俄罗斯转型时期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剖析 |
第一节 俄罗斯转型时期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 |
一、直接游说 |
二、外部游说 |
三、参与选举 |
四、其他途径 |
第二节 俄美两国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特征比较 |
一、俄美两国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相同点 |
二、俄美两国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不同点 |
第五章 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和俄罗斯社会转型的互动 |
第一节 俄罗斯社会转型对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影响 |
一、转型时期俄罗斯社会的特殊社会环境 |
二、转型时期俄罗斯社会环境对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影响 |
第二节 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对转型时期俄罗斯社会的影响 |
一、对转型时期俄罗斯社会经济的影响 |
二、对转型时期俄罗斯社会政治的影响 |
三、对转型时期俄罗斯社会文化的影响 |
第六章 转型时期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治理与展望 |
第一节 转型时期俄罗斯利益集团治理的对策 |
一、转变政府理念,树立利益集团均衡发展的政府治理观 |
二、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培育规范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社会环境 |
三、加强国家政权的作用,构建利益集团的制衡机制 |
四、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功能 |
第二节 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和俄罗斯政治民主化 |
一、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和俄罗斯政治民主化的互动效应分析 |
二、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趋势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8)财富魔笛(论文提纲范文)
引子 |
第一章财富魔咒是游走世界的幽灵 |
1.千古魔咒:富不过三代 |
2.孟子的魔咒: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
3. 马克思的魔咒:资本的原始积累都是血淋淋的 |
4.托夫勒的魔咒:未来财富的不确定性 |
5. 福布斯的魔咒:上了它的名单,你会死得很难看 |
6.胡润的魔咒:富不过当代 |
7.人性的魔咒:欲望、自私和炫耀 |
○人性的第一个魔咒,就是人的欲望。 |
○自私,这是人性的第二个魔咒。 |
○炫耀,是人性中的第三个魔咒。 |
第二章财富伦理的灵魂是如何做人 |
1.黄金满籝,不如遗子一经 |
2.司马光的《训俭示康》 |
3.曾国藩的《家书》 |
第一、将侯府改名为“八本堂”,以家风教子。 |
第二、勤与俭,名门望族延续下去的试金石。 |
第三、不给子孙留下太多物质遗产。 |
4.德国人让孩子做完整的人 |
○生活教育 |
○动手教育 |
○挫折教育 |
○善良教育 |
5.英国人从小注重培养绅士 |
○不娇宠,允许家长体罚孩子 |
○独立意识伴随着孩子的成长 |
○培养勇气,学会忍耐 |
○诚实不是孤立的品德 |
6.美国人重视打造孩子的人生计划 |
7.犹太人对孩子进行理性教育 |
○独特的家庭早期教育 |
○性格教育 |
○智慧教育 |
○财富教育 |
8.比尔·盖茨:再富不能富孩子 |
○吝啬的比尔·盖茨 |
○让孩子尽早独立 |
○在孩子的人生中扮演引导者 |
9.洛克菲勒家族的“零花钱家训” |
○不管是穷是富,让孩子自己去挣零花钱 |
○给孩子钱要有节制 |
○控制零用钱的用途 |
○端正对孩子的爱 |
第三章财富秩序的核心是新的钱财观 |
1.富人只是上帝财富的看管者 |
2.追求财富是一种道德 |
3.财富并不等同于金钱 |
○金钱是留不住的,而财富则是不可剥夺的 |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赢得财富的真理 |
4.财富是有人格的 |
5.聚与散的财富哲学 |
6.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
7.美国富人的老钱精神 |
8.做一个成熟的富人 |
第四章财富传承是理性的抉择 |
1.中国人的继承模式“子承父业” |
2.美国的继承辅导与继承约束 |
3.欧洲人的老臣辅佐与家族议会 |
4.日本人的“女婿养子”制度 |
5.用股权这根魔杖去荫及子孙 |
6.借信托之道让财富走得更远 |
第五章财富永续的奥秘是文化和精神 |
1.让富二代有道德地成长 |
○富人,首先是社会人 |
○常怀感恩之心,回报社会 |
○让富二代树立国家观念 |
2.财富的延续在金钱之外 |
3.布登勃洛克式动力的启示 |
4.怀着感激和敬畏的心情对待财富 |
5.真正的财富是内心富贵 |
6.财富的本质是:没有什么人能够真正拥有 |
第六章财富接力的本领是从小积累的 |
1.为孩子做一个“零花钱”的理财计划 |
○储蓄意识 |
○投资意识 |
○消费意识 |
2.参加“省钱夏令营” |
3.建立一个“道德银行” |
4.对孩子进行“苦难教育” |
5.一切从最底层奋斗起 |
6.让孩子成为财富的种子 |
7.走出“幸运精子俱乐部” |
第七章吹响财富帝国的魔笛 |
1.到最需要你的地方去做义工 |
2.做一件事让更多的人追随你 |
3.说服一个老板接受你的方案 |
4.推销一个有慈善力的魔笛产品 |
○说服父母同意你的计划 |
○销售资金 |
○管理好你的财务,做好财务分配 |
○建立一个客户档案 |
5.建立一个财富魔笛俱乐部 |
○小学阶段 |
○中学阶段 |
○大学阶段 |
○踏入社会 |
6.每个人都能建立你的财富帝国 |
(9)中国财经媒体传播失灵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S |
目录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财经媒体 |
二、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的产业价值模式 |
三、财经媒体的监督职能 |
四、大众化与专业化之间的矛盾 |
五、证券类信息的传播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一、研究的主要思路和内容 |
二、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国财经媒体传播失灵的现时表现 |
第一节 中国股民的信息不对称 |
一、股市的不确定性 |
二、股市的信息不对称 |
三、股市信息的非正常传播 |
四、金融市场的噪声 |
第二节 财经媒体的新闻寻租 |
一、华尔街的贪婪与疯狂 |
二、预言的诞生与检验 |
三、新闻资源的逐利配置 |
四、财经媒体寻租的规避 |
第三节 年度经济评选的异化 |
一、年度经济评选的初衷 |
二、年度经济评选异化的实证 |
第二章 中国财经媒体传播失灵的多重动因 |
第一节 新闻:从经济到财经 |
一、脱离政治的经济新闻 |
二、视野狭窄的证券新闻 |
三、市场化运作的财经新闻 |
第二节 受众:从生产者到投资者 |
一、受众角色的演变 |
二、投资风险的增加 |
三、媒体与受众的"信息落差" |
第三节 新闻源:从政府到市场 |
一、从政府信息到市场信息 |
二、新闻源的倾向性依赖 |
三、施行与承受的象征暴力 |
第四节 市场结构:从分散到集中 |
一、规模的扩张 |
二、技术的更新 |
三、权力的集中 |
第三章 中国财经媒体传播失灵的内在冲突 |
第一节 把关人与经济人的冲突 |
一、把关人如是说 |
二、财经媒体的经济人特征 |
三、把关人的权力与经济人的利益 |
第二节 媒体产品公共性与财经信息商品性的冲突 |
一、作为公共产品 |
二、作为信息商品 |
第三节 专业化内容与大众化表达的冲突 |
一、吸引力的两个维度 |
二、违背客观性的选择 |
三、中国的现实环境 |
第四章 市场·政府·媒体:权力博弈与传播失灵 |
第一节 财经媒体权力的特殊性 |
一、单向流通性 |
二、公众性 |
第二节 经济权力与媒体权力的彼此嵌入 |
一、权力之间的抗争 |
二、权力之间的依存 |
三、权力走向融合 |
第三节 作为政府权力介入标志的证券信息指定披露制度 |
一、披露制度的"中国特色" |
二、制度背后的悖论 |
三、其他披露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
第四节 共赢还是异化 |
一、媒介事件 |
二、英雄叙事 |
三、"营销"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福布斯圈点世界最具影响力十大富豪(论文参考文献)
- [1]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D]. 陈凌.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2]《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D]. 郝美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3]论美国进步主义时代企业家精神的形成与发展[D]. 张登. 云南大学, 2018(01)
- [4]印尼与中国关系中的印尼华人研究[D]. Mira Murniasari(米拉). 厦门大学, 2017(08)
- [5]《当代》(1979-2014)的现实主义文学建构与生产机制[D]. 武兆雨. 东北师范大学, 2016(12)
- [6]“一带一路”框架下福建与东盟的经贸合作[J]. 王勤. 东南学术, 2016(03)
- [7]转型时期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研究[D]. 陶林.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7)
- [8]财富魔笛[J]. 胡玉琦. 中国作家, 2010(23)
- [9]中国财经媒体传播失灵现象研究[D]. 石研. 武汉大学, 2010(10)
- [10]低调的台湾房地产富豪——台湾第五大富豪:林荣三家族传奇[J]. 张起燕.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