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如何确定发展战略浅析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如何确定发展战略浅析

一、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如何确定发展战略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能,雷亿辉[1](2021)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三产业发展的区位熵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湘西州作为湖南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本文利用区位熵计算公式,运用2010-2019年湖南省各地级市第三产业的区位熵值,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湘西州和湖南省其他市级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并针对性提出了促进湘西州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唐菁阳[2](2020)在《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类型研究 ——以湘西州社区建设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管理体制的转轨,我国基层社会结构和社会管理服务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社区日渐成为社会群体的交汇点、社会矛盾的焦点和社会治理的着力点(?)。社区建设已被政府和学界认定为“社会治理的单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社区建设的政策,涵盖了社区政权、社区组织、基层民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在政策引领下,我国各地出现了独具特色的社区建设典型,然而这些典型大都出现在沿海地区或长江流域等经济发达的地区,而民族地区的社区建设出现了诸多问题,诸如多元治理主体力量失衡,少数民族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不强,民族特殊性重视不足,民族倾向性资金投入缺乏,民族社区的贫困问题及空间分化,各民族居民之间的信任缺失等等。那么从政策执行的角度来观察社区建设,或者说,将社区建设相关政策作为一顶公共政策,民族地区又是如何执行这顶政策的呢?在执行过程中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执行类型?在不同的执行类型中,影响政策执行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不同的政策性质会导致不同的执行类型。所以,本文并运用类型学的方法,提出了“自主性”和“损失嵌入性”两个维度,它们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四种社区建设政策,即实质性规制政策、程序性政策、再分配政策与分配性发展政策,他们分别决定了四种执行类型,即合作执行、行政性执行、变通执行与探索性执行,从而构建出民族地区社区建设政策执行的分析框架。作为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的博士研究生,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也出于经验材料的可获得性,本研究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社区建设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了湘西州的社区矫正、社区环境建设、社区低保、社区养老作为四种政策的执行案例。在每顶案例的撰写上,按照政策性质、政策背景与历史沿革、政策执行具体过程、政策执行绩效评价、政策执行逻辑的思路进行案例分析。本研究的结论是,在民族地区,实质性规制政策的执行难度较大,相关权力部门之间基于交易形成“合作执行”,政策执行呈现合作执行的类型;程序性政策的执行偏差往往是由于社区管理体制与社区资源出现了问题,基层官僚采取了行政性执行类型;再分配政策的执行过程最为复杂,政策失败的原因往往是“有产者”结成优势联盟,导致政策变通执行。分配性发展政策的执行取决于地方积极性与地方资源,往往呈现出探索性执行的行为模式。对于如何将这四种政策执行类型引向有效的执行,本文提出了如下路径。对于实质性规制政策,民族地区政府要充分运用自治权,提升自治能力,发挥宗教信仰、民族习惯法的作用,规范政策执行各主体的行动与衔接,使合作执行朝向实现政策目标的方向进行;对于程序性政策,要健全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统一的领导机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多元治理体系,同时也要在资金、规划、人力、技术等资源上继续加大投入;对于再分配政策,要从政策设计上降低自主空间,优化瞄准机制与信息管理系统,加强专顶救助政策的衔接,通过监督考核增加优势联盟的道德风险成本;对于分配性发展政策,要鼓励社会主体的参与,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并且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

傅叶芝[3](2020)在《从仪式到展演:湘西苗族节日符号的意义协商与社会互构》文中指出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犹如社会及其文化意涵都会发生某种历史的变革,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正在构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复杂图景,以湘西苗族地区为例,由于倚山傍水的地理位置、从属郡到自治的历史沿革、由封闭走向开放的社会特征等多方面的影响,以苗族节日为特色的民族文化,既承受剧烈的碰撞与冲突,又能保持本民族的文化风格,成为苗族民众共享的精神记忆和民族的符号表征。湘西苗族节日符号首先具有民间仪式的意义内涵。以固定的周期与特定的空间、繁复的秩序与丰饶的苗歌苗鼓为元素,进行节日符号的民间仪式感设计,并从崇拜自然与鬼神的原始信仰、节日盛装承载的民族文化记忆、公共仪式维系的集体意识等三个维度彰显了苗族节日符号的文化表征。随着社会变迁,在仪式感与旅游化交替的展演空间、原生态与现代化并存的展演内容方面,湘西苗族节日符号被建构为一种文化展演。这种文化展演的节日符号彰显了激发族群的文化认同功能与挖掘民族文化的经济功能的含蓄意指。节日符号的意指实践,反映出从族群狂欢到族际互动的转变、从苗家习俗到非遗传承的融合等方面的意义协商,呈现出国家政府的资助与认同、民间实践主体的民族身份表演与差异化表达等方面的社会互构过程。

李楚婧[4](2020)在《湘西苗绣图案研究》文中指出湘西苗族属于苗族三大方言族群之一的东部方言苗族族群,湘西苗绣是苗族苗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理环境、社会历史、经济生产等原因,湘西苗族文化与楚文化、汉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有一定的联系和交融,故而作为湘西苗族文化重要载体的湘西苗绣图案也有着多样交融的独特面貌。本文以湘西苗绣图案为研究对象,将其与民族文化、民族哲学思维、美学思维结合起来进行交叉学科的、综合的研究,并在纵向深度如创作者的心灵观念上对其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目前的湘西苗绣图案研究起到丰富与补充的作用。本论文以学科交叉分析、跨领域的综合视角,进行对选题的整合性研究,对湘西苗绣图案的衍生渊源和技法应用进行了梳理,分析其在发展进程中生成的造型特征,深入探讨了湘西苗绣的文化和审美内涵,并对湘西苗绣的文化、艺术和经济价值、当代和现实意义、未来该如何发展等议题展开讨论,力求通过梳理湘西苗绣图案的文化源头、造型特征、审美特质,来提出新的、有价值的观点,使本选题研究获得符合时代发展的当代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共分为六个部分,以循序递进的方式展开。绪论部分,首先叙述选题研究的缘起,并通过构建对湘西苗绣图案的更真实的认知、推动对湘西苗绣图案研究的整体思考、保护湘西地区苗族文化土壤、确立湘西苗绣图案研究的当代意义等四个方面阐述了选题研究的意义。其次,通过苗绣图案研究、湘西苗绣图案研究两个方面,记叙了论文选题研究的相关动态,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为本文研究探明方向。又列出了论文选题研究的相关的主要(美术学、艺术学)学科理论知识,以及辅要学科理论知识。并阐明了论文选题的田野调查与访问、图像收集与分析、学科交叉研究、比较研究、文献研究与分析等主要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明确选题研究的创新点为,“提出特殊且真实的认知、提出新的观点、开展综合探究”三个要点。最后,记述了论文的进度安排和预期目标。第一章,先以整体的宏观角度,概述湘西苗绣图案在苗族图案中的特点。从苗族人民的族群迁徙历史,谈到在历史变迁中逐渐形成的东、中、西三大苗族聚集区的分布状况,并由此进入对三个区域苗绣的主要特征的整体概述,廓清东部聚集区湘西苗绣与其他地区苗绣的不同。从而进入对湘西苗绣图案的具体介绍。由于居住地域地理环境、经济生产方式、人文环境等的不同,三大聚集区的苗绣图案特色各自有一定的区别。位于东部苗族聚集区的湘西苗绣图案,有着不同于中、西部苗绣图案的审美特色面貌。其次,再对具体的研究范围进行概念界定、分析湘西苗绣图案的生成背景,再从湘西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生产方式、湘西苗绣的历史文化渊源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从地理通达、经济繁荣、历史文化渊源深厚等角度阐述湘西苗绣图案特色的形成基础。最后对湘西苗绣图案进行概念界定,湘西苗绣图案审美特色的实质,是苗族文化艺术与楚文化、中原文化、湖湘地域文化艺术相交融后、苗族妇女以智慧创造出的结晶物。第二章,因湘西苗绣图案首先是实用为主的工艺美术,故首先解析其工艺流程。本章从工具、材料、制作步骤、主要针法和技法上详细介绍湘西苗绣图案的制作工艺。又将湘西苗绣图案的应用类型统括为服饰、用具、祭祀三个类别,以详实的田野调研资料为支撑,将应用类别与动植物、信仰等题材类别相结合进行叙述分析,从而详尽呈现湘西苗绣图案在湘西苗族人民生活中的形态。并从湘西苗绣图案的视觉形式出发,着重分析其造型特征。从线条、色彩、构图三个方面出发进行解析。第三章,是本次论文研究的重点部分,在对湘西苗绣图案外在视觉表现形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重于探讨湘西苗绣图案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湘西苗绣图案蕴含着湘西苗族人民的宇宙观、生命观和世界观。如二绳、四维、八角、万字图形在湘西苗绣图案中的显现,蕴含着湘西苗族人民对天地的认识,是湘西苗族人民宇宙观的呈现。又如太极、八卦、阴阳数字等图案,是湘西苗族人民与天地合一、阴阳生成的世界观念。在湘西苗绣图案中显现出枫木、蝴蝶妈妈等形象,意喻着对自然的崇拜,对生命的生生不息、对吉祥和幸福生活的追求,这是湘西苗族人民生命观的呈现。本章进一步对湘西苗绣图案的审美内涵进行分析,研究其背后的创作观念与生命美感,关注其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联。本章首先分析湘西苗绣图案蕴含的创作观念。其充满想象、多角透视、多样空间的创作方法,体现了湘西苗族人民“立象以尽意”的创作思维;其源于生活、纯真自在的创作心理,体现了湘西苗族人民自由的鲜活的创作心灵和创作状态、及其图案的生命美感。而孕育了这观念与美感的,是湘西苗族人民率真浪漫、开拓拼搏、认同凝聚的民族精神。最后,通过对宇宙、世界、生命、创作观念和民族心灵、精神的分析,探析出湘西苗绣图案所蕴含的审美特征。第四章,在快速变化的当代语境中对湘西苗绣图案的价值与发展进行探讨。首先,从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溯源等角度分析并确立湘西苗绣图案的文化、艺术、经济价值和当代意义。其次,进一步地将其文化、艺术和经济价值落实到当代现实语境中,从相关企业对湘西苗绣图案的元素解读、文化提炼、现代设计理念融入等设计与开发方式、湘西苗绣图案的产品转化与再创造等角度探讨湘西苗绣图案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立足现实际遇,参考了其他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理论,提出了对湘西苗绣图案的保护建议,对湘西苗绣发展新路径的问题,从精神和物质两个路径进行探讨。精神上应提高创作主体的文化自信和观念、创造水平,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关注民族精神的续存;物质上应提高工艺质量、结合当代互联网和5G等科学技术资源助力物质建设和发展的新途径。最后,探讨湘西苗绣图案研究的当代意义,以小见大,探索湘西苗绣图案作为人类族群对美的表达的一部分,其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助益,以及背面深藏着的人类文化与文明创新的本质,其背面所释放出的人类共有的精神与物用之美等等所呈现出在未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中的文化哲思与文明造物的方向之意义。在上述的论证解析之后,本文在结论部分,对全文写作内容进行了总结,叙述了本文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也记叙了写作中遇到的研究限制与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其的努力克服。湘西苗绣图案是湘西苗族人民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记忆,它保留了形成该民族文化、精神、信仰等特质的原生状态,它是由湘西苗族族群整体、湘西苗族人民每一个人的生命发出的审美活动。湘西苗绣图案是湘西苗族人民对现实生活的感性超越,是实现心灵自由的途径,是对生活更加美好的寄托和使生存更加诗意的追求,亦是湘西苗族人民蓬勃的生命精神,与大自然与生俱来的无穷生命力互相融合、交相辉映的结果。湘西苗族、中华民族、人类族群,皆是一个整体,对湘西苗绣图案的研究,有助于传承湘西苗族文化、保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有助于推动湘西州、湖南省乃至国家的文化繁荣和发展;有益于从局部到整体性地为中华民族、人类的不断发展、前进做出贡献。

陈丽娟[5](2020)在《湘西州行政执法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中有一方面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可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国总体规划中的重要性。而要实现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则必须从执法依据、执法主体、执法环出发全方位规范行政执法工作。只有当行政执法不断规范和完善时,其实施法律的功能、实现政府管理的职能、保障公民的权利的目标才能得以有效实现。当前我国行政执法面临着诸多困境,如行政法律法规过于分散和冗杂,行政执法主体权限易交叉、重叠,公民知法、守法、用法意识不强等。而这些困境常会引发一系列的执法问题,这在基层地区的行政执法工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如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湘西州由于行政执法涉及的相关要素还不够完善,使得行政执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一些公共管理领域因缺少执法依据而无法有效开展行政执法工作,执法人员综合素养不高导致执法水平不高且随意执法、人情执法,民众法律意识不强导致一些违法违规事件屡禁不止等等。因此,开展湘西州行政执法问题及对策研究成为湘西州依法治州进程中不可或缺的课题,将其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本文首先对行政执法进行了界定,包括概念、功能特征以及行政执法要素(即执法依据、执法主体、执法环境),并论述了湘西州行政执法要素;其次通过实地走访湘西州部分行政执法机关、抽样调查州内行政诉讼案例并结合社会现象等分析指出当前湘西州行政执法存在的具体问题;然后从湘西州行政执法要素出发分析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有:执法依据本身及其设立机制的不足、执法机构职责权限的制约、执法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公民法律意识淡薄等;最后提出优化湘西州行政执法的建议,包括完善执法依据、健全执法主体、优化执法环境等,以期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的效能,更好的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殷沙漫[6](2020)在《多民族杂居区的文化融合研究 ——以湘西边城茶洞镇为例》文中认为民族杂居区作为国家重点关注扶持的特殊区域,从传统农村社会转型过渡到现代工业城镇社会过程中,其结构转化、人口迁徙和文化变迁,反映出国家整体性社会与多民族区域性社会的互动,凸显了当代中国民族与民族区域发展的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本文是一项有关于多民族杂居地区文化融合的民族学研究,立足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边城茶洞镇的实地调查情况,采用田野调查、历史文献、比较研究的方法对该区域进行个案研究,主要从共时与历时两个层面进行论述。一方面,从共时性层面来探讨汉族、苗族和土家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问题和文化互动关系,另一方面,从历时性层面来考察涉及不同民族的历史迁徙过程和民族文化融合、变迁的过程;进一步讨论汉族、苗族、土家族三个主体民族在长期以往的共生共存后,多种民族文化在文化传播和接触中如何相互采借、相互补充、共同发展,进而融为一体,最后深究多民族杂居区如何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民族关系。具体而言,全文包括绪论、正文以及结论三个部分,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述评、研究意义与资料来源、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的设计。第二章主要阐述调查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第三章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从政治、经济、社会三个方面论述边城茶洞镇多民族杂居格局形成的背景;二是分别讨论三大主体民族的历史迁徙过程,与历史上的“江西填湖广”、改土归流和民族识别等政策密切相关。第四章讨论了历史上民村(汉族村寨)与苗寨有边墙为界,民村围绕在集镇中心,而苗寨远在集镇边缘。自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村与苗寨的区隔日渐打破,双方的边界日趋模糊,形成了交错居住格局。第五章比较分析新中国成立前后,少数民族与汉族从不通婚到通婚的历史背景、具体表征及血缘与文化的融合过程,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关系。第六章从祭祀家先与敬拜白帝天王这两个文化事项中窥视边城茶洞镇的汉族、苗族与土家族长期的交流交往过程中,从居住到通婚,再到精神信仰,在思想观念上逐渐融合的现象。第七章为结论部分,分析多民族杂居区的各族人民基于共同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彼此的文化相互渗透、相互采借、相互认同,融合为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实体,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各民族共享的边城茶洞文化。

瞿蓉[7](2020)在《湘西自治州未成年人受教育权法律保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受教育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依法治教”战略目标,国家在促进少数民族教育及少数民族未成年人教育方面相继出台了法律法规,湖南省出台有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湘西自治州出台了自治条例,湘西自治州未成年人受教育权法律保障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湘西自治州在教育方面仍存在教学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各县教育发展不均衡、学生流动现象明显等现状,在法律保障方面存在立法体系有待加强、法律规定不具体、监督救济体系不健全、义务主体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致使湘西自治州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实现与其他发达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湘西自治州作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未成年人受教育权能否得到保障的问题值得关注和研究。本文立足于现状,并以实际调查数据为依托,对湘西自治州未成年人受教育权法律保障问题进行探析,旨在为加强湘西自治州未成年人受教育权法律保障提出路径建议,进一步增强法律规范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受教育权及少数民族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涵义,然后阐述少数民族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特征及保障价值。第二部分主要从法律制度保障和法律运行保障两方面对湘西自治州未成年人受教育权法律保障现状进行阐述;从国内法层面和国际法层面阐述法律制度对未成年人受教育的保障情况,从湘西自治州中小学的师资和实施层面、法律与监督层面及保障呈现的结果三方面阐述法律运行现状。第三部分针对法律制度和运行现状指出湘西自治州未成年人受教育权法律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法律制度方面存在立法保障不足、法律规定太原则的问题;法律运行方面存在师资与设施保障不足,权利监督与救济保障不健全,各义务主体法律意识不强的问题。第四部分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完善路径。针对法律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制定湘西自治州教育条例的建议。首先笔者认为湘西自治州当前虽有自治条例但关于教育方面的规定不够明确,针对性不强,当前未成年人受教育法律保障方面又存在明显问题,未成年人受教育权有待得到更好地实现,湘西自治州有法律变通权,有国内外相关经验可借鉴,为了湘西自治州更加进步、繁荣,制定条例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其次指出条例应坚持教育平等、学生本位、教育均衡发展、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及扶贫政策法律化五个基本原则,再次指出条例应明确权利义务、注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加强教师保障、注重奖惩与惩罚等主要的内容。针对法律运行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完善相关教育制度,指出要严格教育执法制度和健全教育监督制度,提出通过重视和完善学生申诉制度及探究教育公益诉讼制度来畅通未成年人权利救济途径,指出政府、学校、父母及未成年人自身要加强法律意识。

郑丽娟[8](2020)在《改土归流后湘西地区的农业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是立国之本,更是生民之本,如何发展农业经济仍是值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数千年来,湘西历代先民辛勤劳作,奋力耕耘,为湘西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改土归流”后,以清王朝为主导的农业开发促进了湘西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更为现今山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改土归流”后,战乱使得湘西地区土地旷废,土司制度的“陋规”仍束缚着当地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低下,民食维艰。而此时各省腹地开发潜力已经不大,户口日繁,地亩并未加广,因此开垦湘西山区成了清王朝的当务之急,这与统治者大一统的政治诉求不谋而合。为此,清王朝废除了“汉不入境,蛮不出峒”的禁令,一方面准许内地移民入山垦殖,另一方面号令各地方官员不论原籍别籍广加招徕垦种。除调节人口外,清统治者还命其督抚有司悉心劝导民众以农为本,将招民和垦辟的多寡定为官员考成标准;鼓励民众积极垦荒,对于新垦之地则官给籽种和印信执照;清王朝还鼓励引种美洲高产农作物,力劝广种经济作物、发展渔业养殖;此外,清王朝一方面逐一废除该地私征杂派的旧例,另一方面稳定其地税额,并不时减免其税收。而这些措施的实施为湘西农业的开发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随着农业开发政策的实施,部分腹地的剩余劳动力得以安置,湘西因动乱而减少的农业人口也得到了补充,这些外地移民以经商、佣耕等不同方式进入湘西,扩大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随着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高产农作物的传播与推广,湘西地区的农业土地开垦面积进一步扩大,农业耕作技术日益成熟,农作物种植品种日渐丰富,同时也加深了当地农产品商业化的程度,缩小了湘西与“化内之地”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虽然,其他资源在此期间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遭到了破坏,但是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改土归流”后清王朝在湘西实施的农业开发政策打破了湘西地区原有的封闭式自然经济模式,其农业生产结构出现新的格局。而农业生产结构新格局的出现是湘西农业经济取得突破性发展的重要依据,因此“改土归流”后清王朝对湘西实施的农业开发是成功的,利大于弊。

陈春花[9](2020)在《湘西苗族银饰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研究 ——以凤凰县德榜银饰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提出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目标的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政府部门及大量学者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背景、意义、理论、实践路径等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兼顾经济、生态、乡风、秩序、美好生活等多重效益的乡村振兴之路。有学者提出,可以把传统文化运用于乡村振兴战略中。那么,湘西苗族银饰这一民族传统文化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什么作用呢?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部,与湖北、重庆、贵州接壤,区域内山峦叠嶂,峡谷众多,林多地少,民族传统文化深厚,苗疆边墙横亘东西。乡村傍山而建,散布在群山之间。历史上着名的乾嘉苗民起义就发生在这里。在众多苗族传统文化中,湘西自治州凤凰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苗族银饰是苗族文化的精品,具有代表性。为做好本课题研究,笔者精心选择凤凰县禾库镇德榜村为田野点。德榜村是纯苗族村寨,有银饰村的称号,其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流传百年之久,银饰作为该村的乡村产业,吸引了一批年轻人返乡学艺,兴办家庭作坊。德榜村内新楼林立,邻里和睦,一片祥和。本文力图从湘西自治州凤凰县德榜村传统的苗族银饰为出发点,以银饰产业为突破口,来探讨湘西苗族银饰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全文共五章,第一章绪论,介绍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方法及相关文献综述;第二章对田野点进行介绍,内容包括选点理由、德榜苗寨的生态、生产、生计、民族、文化、银饰锻制技艺等,为后面章节的论述作铺垫;第三章主要讨论德榜银饰的文化价值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首先从德榜银饰蕴含的文化内涵、银饰传承传统文化及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空间传递等方面介绍苗族银饰所体现的文化价值,然后阐述其文化价值是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之一,有利于乡村文化自觉;第四章主要通过银饰本身就是财富,银饰是一种耦合性产业,可增加村民的家庭收入等方面来分析银饰具有经济价值,再通过对银饰是文化产品,有利于乡村产业振兴的论述来探讨德榜银饰的经济价值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第五章在第三和第四章的基础上,讨论德榜银饰在增强村民凝聚力、提升村民精神风貌、促进村寨和谐等方面展现一定的社会价值,其社会价值促进乡村振兴的多面开展。湘西苗族银饰作为纹饰和技艺是文化,作为物质是一种文化产业。文章通过分析湘西苗族银饰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总结得出湘西苗族银饰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推动作用,恰当合理地运用当地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可加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步伐。

谭荣夏子[10](2020)在《湘西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地域文化特色及其艺术表达》文中研究指明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已然是纪录片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在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和弘扬民俗精神方面承担着重要角色。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具有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地域文化,它所具有的时代的连续性和历史的深厚性,是其他文化难以超越的。新时代背景下,湘西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借助影像表达,延续民俗文化,是对湘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本研究以湘西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入手,探究该类型纪录片的地域文化特色及其艺术表达。首先,立足于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发展,对湘西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根据历年的湘西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进行搜索和归纳,梳理出该类型纪录片的发展状况。选取国内优秀的湘西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作为研究样本,例如湖南卫视播出的《湘西》、旅游卫视播出的《神秘湘西》等品质优良的影像作品,运用民俗学、叙事学、影视艺术学等相关理论结合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实践研究等方法对该类型纪录片的地域文化特色及其艺术表达进行深入的剖析。在此过程中结合研究者拍摄的纪录片《西兰卡普》,与其他纪录片相类比,对未来湘西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发展创作提供了合理的建议。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绪论部分主要是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选题创新点和难点、及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章,首先根据湘西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特点,对它进行概念界定,并梳理出截至目前湘西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发展状况,再根据各时期不同的发展状况结合具体纪录片进行探究与整理。第三章,结合湘西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的生活习惯,展现该地域特有的文化特色,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生活,包括湘西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建筑、交通等;与人们思想文化相关的精神生活,包括湘西少数民族的婚葬、音乐、舞蹈、宗教等。第四章,研究湘西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艺术表达,主要以叙事学、民俗学、和美学为理论研究,分为叙事特色和视听特色两小节,展现少数民族同胞与民俗生活之间的故事,获取深藏在影像背后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第五章导演阐述,是对研究者毕业作品的创作价值、叙事结构、摄像阐述、剪辑阐述和创作心得的展示,并针对纪录片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在这一章节中,研究者也对自身的专业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结语,宏观上对湘西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思考与展望,为未来此类纪录片的发展创新给予期许,同时更是为寻找未来适合该类型纪录片发展的特色道路提出建议。

二、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如何确定发展战略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如何确定发展战略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类型研究 ——以湘西州社区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政策类型与政策执行
        (二) 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相关研究
        1. 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特殊性
        2. 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经验与对策
        (三) 民族地区社区建设相关研究
        1. 国外关于民族地区社区建设的研究
        2. 国内关于民族地区社区建设的研究
        (四) 社区建设政策相关研究
        (五) 相关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技术路线
        (四)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民族地区社区建设政策执行分析框架
    一、概念界定
        (一) 社区建设与社区建设政策
        1. 社区建设
        2. 社区建设政策
        (二) 政策执行及社区建设政策执行
        (三) 民族地区
    二、民族地区社区建设政策执行的分析框架与案例选择
        (一) 理论根基
        1. 行动者的参与:利益相关者理论
        2. 政策执行中的央地关系:戈金的府际间政策执行沟通模型
        3. 民族社区建设的价值内核:民族区域自治理论
        (二) 民族地区社区建设政策执行的分析框架
        1. 分析框架的构建
        2. 基本假设
        (三) 案例选择
        1. 湘西简介
        2. 政策案例的选取
第三章 实质性规制政策的执行类型分析:以湘西州社区矫正为例
    一、作为实质性规制政策的社区矫正政策
        (一) 实质性规制政策
        (二) 我国社区矫正的政策背景与历史沿革
        1. 社区矫正的勃兴
        2. 社区矫正的历史沿革
    二、湘西州社区矫正政策执行过程
        (一) 湘西州社区矫正机构体系
        (二) 各行动主体的权力资源
        (三) 社区矫正中官方政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
        (四) 案例说明
        1. 社区矫正人员重犯的化解
        2. 社区矫正人员规范训练
        (五) 湘西州社区矫正政策执行的绩效评价
    三、湘西州社区矫正政策执行类型分析
        (一) 社区矫正政策的损失嵌入性和自主性
        1. 社区矫正政策具有较强的损失嵌入性
        2. 社区矫正政策具有较弱的自主性
        (二) 湘西州社区矫正政策执行逻辑:合作执行
    四、小结与政策建议
第四章 程序性政策的执行类型分析:以湘西州社区环境建设为例
    一、作为程序性政策的社区环境建设
        (一) 程序性政策
        (二) 社区环境建设的背景及历史沿革
        1. 社区环境建设的时代背景
        2. 社区环境建设的实践历程
    二、美丽湘西在社区中的执行
        (一) 社区管理体制
        (二) 资源支撑
        (三) GD社区建设美丽湘西的政策过程
        1. GD社区环境建设面临的挑战
        2. GD社区环境建设的主要行动
        3. GD社区环境建设的经验
        (四) 社区开展美丽湘西建设工作评价
        1. 社区开展美丽湘西工作效果评价体系简述
        2. 社区开展美丽湘西工作评估过程
        3. 社区开展美丽湘西工作评估结果分析
    三、湘西州社区环境政策执行类型分析
        (一) 美丽湘西政策的损失嵌入性与自主性
        1. 美丽湘西政策具有较低的损失嵌入性
        2. 美丽湘西政策具有较低的自主性
        (二) 社区建设美丽湘西的行动逻辑:行政性执行
        1. 管理体制机制在社区建设美丽湘西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2. 资源支撑不足限制了美丽湘西的有效执行
    四、小结与政策建议
第五章 再分配政策的执行类型分析: 以湘珏州社区低保政策执行为例
    一、作为再分配政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 再分配政策
        (二) 农村低保制度的政策演进过程
    二、湘西州农村社区低保运行过程
        (一) 湘西农村社区低保政策的执行类型
        (二) 农村社区低保政策执行过程一以D社区为例
        (三) 湘西州农村社区低保政策执行效果评价
        1. 指标体系的设计
        2. 选取区域、数据的获取与基本信息
        3. 湘西州农村社区低保政策执行绩效结果
    三、湘西州农村社区低保政策执行类型分析
        (一) 社区低保政策的损失嵌入性与自主性
        1. 社区低保政策具有较强的损失嵌入性
        2. 社区低保政策具有较强的自主性
        (二) 湘西社区低保政策行动逻辑:变通执行
        1. 农村社区低保政策执行中各利益相关者的道德风险
        2. 优势联盟的形成及影响
    四、小结与政策建议
第六章 分配性发展政策的执行类型分析:以湘西州社区养老为例
    一、作为分配性发展政策的社区养老政策
        (一) 分配性发展政策
        (二) 社区养老的政策历程
    二、湘西州社区养老政策执行过程
        (一) 福利供给者的职责发挥与探索性行动
        (二) 社区养老服务递送项目案例:从老年饭桌到社区养老服务驿站
        (三) 湘西州社区养老政策执行效果评价
        1. 指标体系的设计
        2. 选取区域、数据的获取与基本信息
        4. 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评价
        5. 对社区养老供给工作的评价
        6. 湘西社区养老政策执行效果分析
    三、湘西州社区养老政策执行类型分析
        (一) 社区养老政策的损失嵌入性与自主性
        1. 社区养老政策具有较低的损失嵌入性
        2. 社区养老政策具有较高的自主性
        (二) 湘西社区养老政策行动逻辑: 探索性执行
        1. 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2. 资源配置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影响
    四、小结与政策建议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比较案例总结
    二、对未来研究的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一: 社区田野调查访谈提纲
附录二: 问卷调查
附录三: GD社区田野调查报告
    一、GD社区简介
    二、GD社区之发现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从仪式到展演:湘西苗族节日符号的意义协商与社会互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湘西苗族节日的历史渊源与基本类别
    第一节 自然风情与社会政治共生的文化产物
        一、倚山傍水的地理环境
        二、从属郡到自治的历史沿革
        三、由封闭走向开放的社会特征
    第二节 或歌舞或祭祀的节日类别
        一、情意深厚的传统歌节
        二、图腾崇拜的祭祀节日
第二章 作为“民间仪式”的节日符号
    第一节 节日符号的民间仪式感设计
        一、固定的周期与特定的空间
        二、繁复的秩序与丰饶的苗歌苗鼓
    第二节 民间仪式性节日符号的文化表征
        一、自然与鬼神崇拜的原始信仰
        二、节日盛装承载的民族文化记忆
        三、公共仪式维系的集体意识
第三章 作为“文化展演”的节日符号
    第一节 节日符号展演形式的建构
        一、仪式感与旅游化交替的展演空间
        二、原生态与现代化并存的展演内容
    第二节 赋存功能的含蓄意指
        一、激发族群的文化认同功能
        二、挖掘民族文化的经济功能
第四章 节日符号表征实践中的意义协商
    第一节 从族群狂欢到族际互动的意义转变
        一、载歌载舞的族群狂欢
        二、文化共享的族际互动
    第二节 从苗家习俗到非遗传承的意义融合
        一、代代相传的苗家习俗
        二、薪尽火传的非遗传承
第五章 节日符号意指实践的“中心-边缘”式互构
    第一节 意义协商与社会互构的内在关联
        一、意义协商促进社会主体互构
        二、社会互构赋予节日符号新意义
    第二节 国家政府的经费支持与文化认同
        一、政府支持给予节日权威性
        二、文化认同推动传承人培养
    第三节 民间主体的身份表演与文化呈现
        一、“前台”的民族身份展演
        二、“后台”的内部差异化表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访谈内容摘录
附录三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4)湘西苗绣图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选题研究相关动态
    三、主要研究方法
    四、选题研究的创新点
    五、进度安排
    六、论文预期目标
第一章 湘西苗绣图案概述
    第一节 湘西苗绣图案在苗族图案中的特点概述
        一、纹样造型特点对比分析
        二、色彩造型特点对比分析
    第二节 湘西苗绣图案概述
        一、研究范围界定
        二、地理环境与湘西苗绣图案
        三、经济生产与湘西苗绣图案
        四、历史文化渊源与湘西苗绣图案
第二章 湘西苗绣图案的技法、应用与造型特征
    第一节 技法分析
        一、工具和材料
        二、制作步骤
        三、针法及技法
    第二节 应用分析
        一、服装类应用
        二、用具类应用
        三、祭祀类应用
    第三节 造型特征分析
        一、线条分析
        二、色彩分析
        三、构图分析
第三章 湘西苗绣图案的文化和审美内涵
    第一节 湘西苗绣图案的文化内涵
        一、湘西苗绣图案蕴涵的宇宙观
        二、湘西苗绣图案蕴涵的世界观
        三、湘西苗绣图案蕴涵的生命观
    第二节 湘西苗绣图案的审美内涵
        一、湘西苗绣图案蕴涵的创造观念
        二、湘西苗绣图案蕴涵的民族精神
        三、湘西苗绣图案蕴涵的审美特征
第四章 湘西苗绣图案在当代语境中的价值与发展
    第一节 湘西苗绣图案在当代语境中的文化、艺术和经济价值
        一、湘西苗绣图案在当代语境中的文化价值
        二、湘西苗绣图案在当代语境中的艺术价值
        三、湘西苗绣图案在当代语境中的经济价值
    第二节 湘西苗绣图案在当代语境中的保护和发展路径
        一、湘西苗绣图案在当代语境中的保护探讨
        二、湘西苗绣图案在当代语境中的发展新路径
    第三节 湘西苗绣图案研究的当代意义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湘西州行政执法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
第一章 行政执法概述
    第一节 行政执法界定
        一、行政执法的概念
        二、行政执法要素
        三、行政执法的特征和功能
    第二节 湘西州行政执法要素
        一、执法依据
        二、执法主体
        三、执法环境
第二章 湘西州行政执法面临的问题
    第一节 执法冲突难以避免
        一、行政处罚难以实施
        二、行业监管难以落实
    第二节 执法质量有待提高
        一、存在未依法执法的现象
        二、正确适用法律法规能力不强
        三、行政处罚未适用比例原则
    第三节 执法为民意识不强
        一、“以罚代管”现象明显
        二、“随意处罚”较为普遍
    第四节 执法压力长期存在
        一、多行业领域顽瘴固疾难以消除
        二、存在私罚等违法现象
        三、暴力抗法事件还偶有发生
第三章 湘西州行政执法问题的成因
    第一节 执法依据本身及其设立机制的不足
        一、法律法规的覆盖面及其质量有待加强
        二、立法工作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
        三、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还不够完善
    第二节 执法主体中机构及人员的短板
        一、执法机构自身职责权限的制约
        二、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三、执法人员编制与执法工作需求的不匹配
        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推行缓慢
    第三节 执法环境中守法意识与舆论的影响
        一、公民法律意识淡薄
        二、舆论偏见影响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
        三、不对称的舆论对话格局加大执法矛盾
第四章 优化湘西州行政执法的建议
    第一节 执法依据优化建议
        一、加快地方立法进程
        二、完善公众参与立法制度
        三、推进法律规范“立改废”
        四、推动立法评估和监督工作
        五、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
    第二节 执法主体优化建议
        一、加快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二、增强领导干部法治意识
        三、加强执法人员队伍建设
        四、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
        五、完善执法人员安全保障
        六、严格执法监督和责任追究
    第三节 执法环境优化建议
        一、加强群众普法宣传
        二、构建良好的行政执法舆论对话格局
        三、提高公众参与行政的实效性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多民族杂居区的文化融合研究 ——以湘西边城茶洞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族群研究的理论综述
        二、以多民族杂居区为背景的相关研究
        三、湘西地区的民族学、人类学研究
    第三节 资料、方法与基本框架
        一、资料来源
        二、研究方法
        三、基本框架
第二章 花垣县边城茶洞镇概况
    第一节 花垣县简介
    第二节 边城茶洞镇概况
        一、自然环境
        二、历史沿革
        三、行政区划
        四、人口民族
        五、社会生活
第三章 史实与传说:多民族杂居区的历史成因
    第一节 多民族杂居格局形成的背景
        一、“改土归流”与“苗疆开辟”
        二、湘、黔、渝三省边区商贸往来
    第二节 汉、苗和土家的历史迁徙
        一、苗族:世代相传的历史记忆
        二、汉族:“江西填湖广”与战争流亡
        三、土家族与民族识别
第四章 区隔与交错:多民族杂居的空间融合
    第一节 民村与苗寨的历史区隔
        一、划分“苗疆”
        二、修筑“边墙”
    第二节 汉、苗、土家的居住现状
        一、模式一:汉族与土家族住平地
        二、模式二:苗族住高山
        三、模式三:交错混杂而居
第五章 族内与族际:多民族杂居的血缘融合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铜不粘铁,苗不粘客”
        一、大汉族主义盛行,少数民族被歧视
        二、一个故事:苗家两兄弟与汉族的争斗
        三、族内通婚:家庭网络中民族成分单一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通婚壁垒破除,家庭民族成分趋向多元
        二、族际通婚情况普遍
        三、从“族内”到“族际”:血缘与文化的融合
第六章 祭祖与拜神:多民族杂居的信仰融合
    第一节 祭祖:祖先崇拜的多样性
        一、汉族与土家族:悬挂在居所中堂的家先
        二、苗族:住在柱子里的苗族祖先
        三、祭祖文化的融合与变迁
    第二节 拜神:共同信仰白帝天王
        一、天王崇拜的缘起
        二、茶洞天王庙的历史与现状
        三、各民族在信仰活动中的交往与对话
结论: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下的民族共生与共存
    一、共同的文化生态环境
    二、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
    三、民族交融:文化多元一体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花垣县边城茶洞镇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情况调查问卷

(7)湘西自治州未成年人受教育权法律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少数民族未成年人受教育权基本理论
    第一节 少数民族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概念
        一、受教育权的概念
        二、少数民族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概念
    第二节 少数民族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特征
        一、主体具有特定性
        二、有多个义务主体
        三、具有民族性
        四、具有易受侵害性
    第三节 保障少数民族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教育均衡
        二、有利于提升人口素质
        三、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四、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
第二章 湘西自治州未成年人受教育权法律保障现状
    第一节 法律制度现状
        一、国内法层面
        二、国际法层面
    第二节 法律运行现状
        一、师资和设施层面
        二、监督与救济层面
        三、保障呈现的结果
第三章 湘西自治州未成年人受教育权法律保障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保障不足
        二、法律规定太原则
    第二节 法律运行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和设施保障不充足
        二、义务主体法律意识不够
        三、监督与救济保障不健全
第四章 完善湘西自治州未成年人受教育权法律保障的措施
    第一节 制定湘西自治州教育条例
        一、条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条例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三、条例应具有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完善法律运行机制
        一、完善相关教育制度
        二、增强义务主体法律意识
        三、畅通权利救济途径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8)改土归流后湘西地区的农业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清王朝对湘西实施农业开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开拓疆宇,增益版图
    第二节 土地开阔,人烟稀少
    第三节 内外交困,百姓穷苦
        一、长期战乱
        二、土司“积弊”
        三、刀耕火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清王朝实行的农业开发政策
    第一节 招民开垦,富国安邦
        一、鼓励移民
        二、鼓励开垦
    第二节 因地之利,致富足食
        一、引种高产作物
        二、劝植经济作物
    第三节 兴利除弊,休养生息
        一、减免税收
        二、革旧积弊
        三、稳定税额
    第四节 土地归屯,自养自卫
        一、无序争占
        二、均田屯丁
        三、抑制兼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湘西地区农业开发的积极成效
    第一节 土地开垦面积扩大
    第二节 耕作技术提高
    第三节 农作物种植品种增多
    第四节 农产品商业化程度加深
    第五节 农业生产结构多元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湘西地区农业开发的消极影响
    第一节 激化人地矛盾
    第二节 破坏生态环境
    第三节 造成结构性贫困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湘西苗族银饰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研究 ——以凤凰县德榜银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第三节 相关学术研究动态
        一、乡村振兴的研究
        二、苗族文化与银饰的研究
第二章 德榜苗寨
    第一节 德榜苗寨被选缘由
        一、选定凤凰县的缘由
        二、选定凤凰县德榜苗寨的缘由
    第二节 德榜苗寨的民族和文化
        一、德榜苗寨的民族
        二、德榜苗寨的文化
    第三节 德榜苗寨的生态、生产与生计
        一、德榜苗寨的生态
        二、德榜苗寨的生产与生计
    第四节 德榜苗寨银饰锻制技艺
        一、德榜银饰锻制技艺的发展现状
        二、国家力量对德榜银饰锻制技艺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德榜银饰的文化价值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
    第一节 德榜银饰的文化价值
        一、苗族的历史
        二、银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银饰传承传统文化
    第二节 德榜银饰的文化价值巩固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
        一、德榜银饰的文化价值是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之一
        二、德榜银饰的文化价值有利于乡村文化自觉
第四章 德榜银饰的经济价值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
    第一节 德榜银饰的经济价值
        一、银饰本身具有经济价值
        二、银饰制作使村民家庭收入增加
        三、银饰是一种耦合性产业
    第二节 德榜银饰的经济价值推动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
        一、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
        二、银饰的经济价值满足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需要
    第三节 德榜银饰产业在乡村振兴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一、德榜银饰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展的不同观点
        二、德榜银饰产业在乡村振兴中面临的困境
        三、德榜银饰产业在乡村振兴中面临困境的对策
第五章 德榜银饰的社会价值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
    第一节 德榜银饰的社会价值
        一、银饰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
        二、银饰增加村民的凝聚力
        三、银饰提升村民的精神风貌
        四、银饰促使村寨更和谐有序
    第二节 德榜银饰的社会价值促进乡村振兴的多面开展
        一、乡村振兴是一项整体性的乡村建设理念
        二、银饰的社会价值助力乡村振兴多方面实施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访谈明细
附录 B 田野调查掠影

(10)湘西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地域文化特色及其艺术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选题创新点和难点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人类学方法
        二、个案分析法
        三、内容分析法
第二章 湘西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发展状况
    第一节 关于湘西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界定
        一、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界定
        二、湘西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界定
    第二节 关于湘西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发展状况
        一、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发展状况
        二、湘西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发展状况
第三章 湘西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地域文化特色
    第一节 物质文化:原汁原味的民族生活
        一、衣,穿在身上的史书
        二、食,民以食为天
        三、住,家在大山深处
        四、行,行走村村寨寨
    第二节 精神文化:民俗仪式的独特性
        一、宗教信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二、婚丧嫁娶:悲喜逆转中的人情美
        三、民族歌舞:自娱与表演的形式美
第四章 湘西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艺术表达
    第一节 叙事特色
        一、叙事策略:故事化的叙事元素
        二、叙事视角:流畅更替提升说服力
        三、叙事方式:讲述与展示的节制转换
        四、叙事结构:内外结构的融合叙事
    第二节 视听特色
        一、视觉语言:影像增强民族人文内涵
        二、听觉语言:声响结合彰显民族风情
第五章 导演阐述
    一、纪录片《西兰卡普》的创作价值
    二、纪录片《西兰卡普》的叙事结构
    三、纪录片《西兰卡普》的摄像阐述
    四、纪录片《西兰卡普》的剪辑阐述
    五、纪录片《西兰卡普》的创作心得
结语
论文补充材料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作品
致谢

四、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如何确定发展战略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三产业发展的区位熵评价研究[J]. 李能,雷亿辉. 上海商业, 2021(04)
  • [2]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类型研究 ——以湘西州社区建设为例[D]. 唐菁阳. 山东大学, 2020(02)
  • [3]从仪式到展演:湘西苗族节日符号的意义协商与社会互构[D]. 傅叶芝.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湘西苗绣图案研究[D]. 李楚婧.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5]湘西州行政执法问题及对策研究[D]. 陈丽娟. 吉首大学, 2020(03)
  • [6]多民族杂居区的文化融合研究 ——以湘西边城茶洞镇为例[D]. 殷沙漫. 吉首大学, 2020(08)
  • [7]湘西自治州未成年人受教育权法律保障研究[D]. 瞿蓉. 吉首大学, 2020(03)
  • [8]改土归流后湘西地区的农业开发研究[D]. 郑丽娟. 吉首大学, 2020(03)
  • [9]湘西苗族银饰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研究 ——以凤凰县德榜银饰为例[D]. 陈春花. 吉首大学, 2020(03)
  • [10]湘西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地域文化特色及其艺术表达[D]. 谭荣夏子.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如何确定发展战略浅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