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星》护理书谈我国护理科学与世界水平的接轨

从《华星》护理书谈我国护理科学与世界水平的接轨

一、从“华杏”护理学图书谈我国护理科学与世界水平接轨(论文文献综述)

蒋家宁[1](2020)在《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评估影响因素的扎根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消防机关是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评估的主要服务对象,消防机关用购买第三方损失评估服务的模式代替它们自身的损失统计工作,减轻其在火灾调查中的工作负担、规避诉讼风险。但就当前而言,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评估作为一项新生的事物,社会各界对它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学术界还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探索和研究,能够开展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评估的第三方平台不多,且不同平台的评估模式都会有所差异,评估的质量也良莠不齐。因此,对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评估运行模式进行初步的探索,厘清其运行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将是推动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评估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该研究采取质化研究逻辑,首先通过相关案件资料的收集,厘清了当前火灾损失评估相关领域的实践、研究现状。然后对9位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评估的管理者、实践者等相关专家进行深度访谈,收集到5万余字的一手资料。同时,以参与式观察的方式收集案件的影像、文字资料。接着,以访谈资料为主,参与案件的勘查资料为辅,采用扎根理论的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程序对资料进行三级编码。通过编码与分析,研究发现了20项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评估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隶属于火灾特性、社会需求、评估过程、评估主体、上层制度五大主范畴。五大主范畴则归属于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评估这一核心范畴。结合原始资料对五大主范畴逐一进行分析后,发现评估过程的各个环节是决定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评估的直接因素,而火灾特性、社会需求、评估主体、上层制度则通过对评估过程的作用间接影响损失评估地运行。各主范畴之间存在支撑、保障、反馈等相互作用,他们通过不同的路径与方式对损失的估产生影响。最后,基于各主范畴与主范畴、主范畴与核心范畴之间的作用与关系,建立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评估影响因素理论模型。该研究可望能够为火灾直接财产损评估今后的发展提供一定理论支持的同时,也有助于有需求的评估机构或实际工作者,能够掌握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评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原理。

谢丽珍[2](2018)在《近代河南护士群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河南地处内陆,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和交通地位,西方传教士一开始就对河南地区的传教事业非常重视。基督教传入河南后,教会医疗事业不断发展,河南公私立医院不断增多,河南护士群体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护士群体作为近代的一种新兴群体,它的出现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河南护士群体大致可分为四类:医院护士、特约护士、公共卫生护士、军护。不同类别的护士都以护理工作为主,只不过各种护士的工作范围及护理任务的侧重点不同。医院护士主要负责医院里的病人;特约护士是针对特定人群进行护理工作;公共卫生护士主要负责公众领域的卫生及护理任务;军护主要服务于部队,尤其在战争状态。这四种护士在空间分布上满足了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护理需求,体现了不同护士工作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但无论哪类护士,其来源都主要有三种:在护士出现之初,受基督教的影响,护士主要来自基督教家庭和教会学校;随着护士群体的发展和壮大,对其专业性和正规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护士主要来自护士学校和医学校;此外,在特殊时期,尤其是战争环境下,对护士的长时期培训已不能满足战时对护士的紧急需求,此时护士主要来自各医疗卫生机关的短期培训。值得注意的是,与全国护士群体性别比例女多男少情况不同,在河南护士群体的构成中,一定时期内出现了男多女少的现象,这是河南护士群体发展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独特之处。河南护士的职业教育,不仅包括专业技术教育,还包括职业道德教育,二者缺一不可。拥有专业技术是护士的基本素质,而职业道德同样是一名合格护士必备的素质。此外,近代河南护士群体不仅有专门的行业管理组织,还有规范的职业活动。近代河南护士群体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不仅是河南逐渐近代化的反映,更是河南民众接受西方科学的体现。河南护士群体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民众的护理习惯,保障了民众的身体健康,为以后河南护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赵程博文[3](2017)在《基于国家统编教材的现代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框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医内科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随着现代医学和科技的发展,中医内科学也在不断充实、丰富和完善,形成了具有独特知识理论体系的一门医学学科。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医内科学进入崭新发展阶段,伴随中医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医教材成为认识和学习中医的重要途径。以教材为标志,将现代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进行系统化、结构化构建,逐步形成更适合现代临床实践和教育教学工作的现代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框架。通过对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框架构成内容和构建过程的梳理,系统总结现代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框架的演变特点,完善理论体系框架,进一步深化认识中医内科学知识理论体系和内在深层结构。本研究选择1949年至今的中医内科学教材(国家统编与规划教材),开展教材编写背景、内容沿革、框架结构、概念定义及相关理论表述的深入分析;提炼、梳理、研究、确定中医内科学教材在理论体系框架及相关理论内容的表述。对各个时期的教材进行比较分析,试探讨各个时期的变化,阐明现代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框架的形成及演变过程,明确理论体系框架在各个时期的特点如何,总结现代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框架演变特点及变化规律。以期通过上述研究,促进教材建设与学科发展,加强理论与临床实际的联系。本文第一节对中医内科学学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探讨。中医内科学是一门临床学科,同时也是教学科目。学科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概念,随着历史的演进和时代的发展,内容总是在不断地丰富和变化的。中医内科学学科的形成过程,就是人们对人体和内科疾病认识的过程。本节从教学科目和临床学科两个角度出发,概述了中医内科学学科概念的发展过程,最终形成了以教材为标志的现代中医内科学概念。本文第二节对以中医内科学统编规划教材为标志的现代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框架进行了梳理。分别对教材编写沿革、理论体系框架构成要素和各时期框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基本勾勒出了现代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框架。本文第三节是对现代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框架中关键概念、原理、法则的"归真"研究,揭示现代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演进过程,进一步规范、明确现代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框架的表述。本文第四节是基于上述研究内容,对现代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框架的演变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始终处于动态的前进和演变过程,在临床实践的需求和经验积累的推动作用下,在近现代中西方思想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在经历从传统中医到中西医汇合再逐渐回归传统中医的发展过程中,在充分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求的创新与突破,逐步形成更适合现代临床实践和教育教学工作的现代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框架。本文最后一节是归纳总结。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是一个具有广泛性和开放性,在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知识体系。在诸多因素影响下,以教材为标志的现代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框架逐步趋于稳定,通过对框架的研究,进一步深化认识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和内在深层结构,探寻框架演变特点及规律,从而完善理论体系框架,促进教材建设与学科发展,加强理论与临床实际的联系。

刘小华[4](2014)在《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研究(1978-) ——基于若干重要问题的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关乎国民素质的高下,决定国家各项事业的兴衰及生命个体的全面发展,任何怀有希望的民族,都必须重视教育发展。作为教育顶级阶段的高等教育,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论文选取湖南省为个案研究对象,该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可视为中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典型代表。本文试图运用历史文献法、调查访谈法、图表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历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深层次解读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生态,为探析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作必要的铺垫;在此基础上,探讨湖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湖湘文化、社会流动的内在关联;将改革开放前、后的湖南高等教育进行纵向比较;将湖南高等教育与邻近的湖北、江西两省的高等教育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凝炼出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个性特征;评析湖南高等教育的绩效,总结其历史经验,展望其未来发展,以期在全球化背景下为条件类似的其他省区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借鉴。论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包括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研究时限及相关概念界定、研究现状述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该部分重点在于介绍相关研究现状并对其进行客观评论。正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首先,论文从历史根基、社会氛围、人才压力及政策保障等四个层面阐述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生态;在此背景下,详细考察湖南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遵循共和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论文将湖南高等教育发展分为拨乱反正(1978—1984)、探索改革(1985—1991)、深化改革(1992—1998)及“弯道超车”(1999至今)等四个历史阶段。第二章主要探讨湖南高校的办学定位问题。文章以办学定位为视角,论述了湖南大学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抽样选取湖南18所本科院校的发展规划文本,探析湖南高校办学定位中存在的问题;在详细剖析存在问题的前提下,探寻湖南高校办学定位的路径选择。第三章探究了湖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与湖湘文化的双向互动。研究得出:湖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着极强的正相关性;长沙“堕落街”与“岳麓山大学科技园”是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密切关联的典型案例;湖南高等教育与湖湘文化之间交互耦合,共生共存。第四章主要探究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联。论文首先介绍社会流动的相关理论。接着,论文从宏观角度研究,指出:在“精英”时代,高等教育是实现社会向上流动的最佳途径,在“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功能大为减弱。最后,文章以湖南理工学院三个时期的毕业生就业为例,微观剖析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之关联。第五章探析了湖南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文章介绍了公平及高等教育公平的理论;从高等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三方面对湖南高等教育的不公进行现状考察;在此基础上,探讨湖南高等教育公平之路径。第六章主要运用比较分析法,从教育属性、人才培养、战略地位、管理体制、发展模式及投资方式等方面纵向比较改革开放前、后的湖南高等教育;进而将其与邻近的湖北、江西两省的高等教育进行横向比较;以此为基础,凝练出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个性特征。第七章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的绩效问题。首先,论文从宏观层面解析了湖南高等教育所获得的辉煌业绩;接着,以吉首大学为例,从微观层面探析湖南高等教育所取得的绩效;最后,对湖南高校所取得的骄人成绩进行一番客观评价。结语部分主要总结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强调指出:高等教育不能成为政府机构的附属物;高校办学要科学定位;高等教育要稳步发展、“本土化”发展;并探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湖南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向。

刘艳华[5](2013)在《我国研究型高校图书情报院系的国际科研产出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在国家大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社会环境和我国图书情报学自身发展需求的学科背景下,我国图书情报学未来必将朝着世界一流学科发展。我国研究型高校图书情报院系作为图书情报学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主要力量,对其国际科研成果产出现状的调研和研究人员国际科研行为动因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论文首先对我国研究型高校图书情报院系的国际核心科研文献进行了调研分析。论文以Web of Science(SCIE,SSCI,A&HCI)为数据源,统计得到我国研究型高校八所图书情报院系1985至2012年间国际核心科研文献172篇;后运用文献计量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从年代、来源期刊、文献类型、学科类别、资助基金类别、作者、题名和摘要等角度对八所图书情报院系国际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基本特征、科研合作和研究主题进行了调研与分析。研究发现:(1)我国研究型高校图书情报院系的国际科学研究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文献总量较少,2005年之后文献量有明显增加。(2)约68.02%的国际核心科研文献刊发在LIS(SSCI中的图书情报学类别)类期刊上,载文量较高期刊的影响因子和五年影响因子均较低;涉及文献类型6种,期刊论文约占81.98%;文献主要集中在LIS和计算机科学领域,另外也涉及其他20个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获基金资助项目较多,较为重要的是国家级的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3)目前还无发文量高于10篇的高产作者出现,发文量不低于3篇的作者群较小,主要集中在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其次是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和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作者合作度和合作率分别为2.92和86.63%,且呈上升趋势,三人及以上合作较多;国际合作度约为33.14%,呈上升趋势,合作文献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和英国;合作文献不低于2篇的有61位作者,形成20个研究子群,合作网络较为分散,主要是“师生型”子网和“同事型”子网。(4)国际科学研究的优势领域主要是与中国图书情报学各类学术问题相关的研究,另外还包括信息用户、图书馆及相关信息技术方法的研究,与互联网相关的学术信息资源、网站链接、网络引文、网络影响因子等相关研究和期刊、大学、学者等科学评价研究以及信息存储、检索、分析和信息系统集成等相关方法的研究。在此基础之上,论文尝试从社会认知理论的三元交互决定论出发,运用访谈研究与定量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就个体层面的研究自我效能感、研究结果预期和组织环境层面的组织气氛等因素对我国研究型高校图书情报院系研究人员国际科研产出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与实证论证。另外,论文也对人口特征因素(如性别、年龄、科研年限、职称/身份、最高学位和最高学位授予地)可能对国际科研产出和研究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作用进行了分析。具体来说,在理论分析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研究型高校图书情报院系研究人员的半结构化访谈研究,对国际科研产出的维度和测算方式,影响研究人员国际科研产出的因素进行了重新归类和梳理;在访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利用161个有效样本,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平均数差异检验等数据分析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人员的国际科研成果受国际科研行为和研究自我效能感的正向影响,研究自我效能感亦通过国际科研行为的部分中介作用对国际科研成果有正向影响。(2)研究人员的国际科研行为受研究自我效能感的正向影响。(3)研究人员的国际科研行为和国际科研成果与研究结果预期、组织气氛均无显着相关。(4)研究人员的研究自我效能感受组织气氛的正向影响;研究结果预期受研究自我效能感和组织气氛的正向影响。(5)研究人员的国际科研行为和国际科研成果受年龄、科研年限、职称/身份、最高学位、最高学位授予地的影响,国际科研行为还受性别的影响;研究人员的研究自我效能感受性别、年龄、职称/身份、最高学位的影响。论文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提出政策建议,阐明本研究的创新点、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唐鲁[6](2013)在《《死亡教育》护士继续教育课程方案的构建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运用课程设计模式,理论构建满足护士继续教育需求的,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反馈/评价策略、师资条件诸要素的《死亡教育》护士继续教育课程框架,在此基础上,依据相关理论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完成《死亡教育》护士课程方案的构建并通过教育实验加以验证,本研究的成果可为死亡教育课程在护士队伍中的开展提供基本的课程指导和实施参考。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综合应用多种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死亡教育》护士继续教育课程的理论研究。研究从死亡教育的研究内容与发展现况入手,分析并运用泰勒目标模式、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完成对课程基本要素的构建,形成《死亡教育》护士继续教育课程设计模式。第二部分:《死亡教育》护士继续教育课程方案的初步构建。以前期研究成果“护士死亡教育培训知识体系”为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设置的重要信息,开展《死亡教育》护士继续教育课程认知及培训需求的质性研究,对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正。之后依据课程设计模式,制定详细课程方案,进而通过两轮专家会议完成《死亡教育》护士继续教育课程方案的初步构建。第三部分:教育实验测评工具的汉化、修订与研制。对FATCODS量表进行翻译与回译、文化调试、预调查,汉化FATCODS量表;对台湾版DAP-R量表进行文化调试、预调查,修订DAP-R量表;自制《死亡教育》课程反馈调查表。作为课程反馈/评价的工具。第四部分:《死亡教育》护士继续教育课程方案的实验研究。以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护士为实验对象,采用实验对照研究,对构建的《死亡教育》护士继续教育课程方案进行实验论证。在实验期间,采用相同测量工具,对一项“临终关怀”主题且共用部分《死亡教育》课程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班进行授课前后测量,进一步地验证了课程的有效性。最后对课程方案及应用提出建议。结果1、《死亡教育》护士继续教育课程设计模式该课程设计模式主要围绕课程内在结构基本要素展开,完成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反馈/评价策略、师资条件等的构建。泰勒目标模式作为课程整体设计的初始框架,对泰勒原理四个问题的回答贯穿于整个过程。研究首先运用泰勒目标模式从学习对象、社会生活、学科专家三方面来源收集课程目标信息,经筛选后依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分领域进行表述,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并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加以组织和实施,最后对课程进行评价。2、实验论证结果急诊科教育实验的定量结果如下。①干预前后实验组FATCODS得分升高的幅度大于控制组,两组得分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干预后,实验组持正向态度的研究对象比例显着高于控制组(p=0.035)。②干预后,实验组死亡恐惧、死亡逃避维度得分显着低于控制组,自然接受维度得分显着高于控制组,趋近接受、逃离接受维度得分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研究对象职务(p=0.033)、接受过的死亡教育培训方式(p=0.007)与DAP-R量表得分相关。③对《死亡教育》课程反馈调查,肯定了课程的必要性、有效性及接受度。对实验组的质性访谈表明,护士认为死亡教育课程有效:对改变自身死亡态度和照护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态度有一定作用;护士建议课程:加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操作性、采取方便灵活的时间安排、采用互动性、趣味性强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这为课程方案的修订提供了信息。国家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班的测评结果如下。①干预后FATCODS得分显着高于干预前(p<0.001)。持正向态度的研究对象比例显着升高(p=0.009)。②死亡逃避维度得分较干预前明显下降。死亡恐惧、自然接受、趋近接受和逃离接受维度及DAP-R总得分在干预前后无明显变化。③对《死亡教育》课程反馈调查,结果与急诊科实验结果基本一致。3、《死亡教育》护士继续教育课程方案方案基于护士继续教育需求,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反馈/评价策略、师资条件五部分共83项条目。其中课程目标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三个层面共17项目标条目;课程内容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三方面共44项与课程目标相匹配的课程内容条目;教学方法部分提出13项教学方法;反馈/评价策略包括“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动作技能层面”3项;师资条件内容包括“认知层面”、“情感层面”、“技能层面”3个层面5项条目。并依据实验研究经验对各子方案提出应用建议。结论当代社会,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成为主要的死亡原因,死亡的质量和死亡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对护士进行《死亡教育》课程培训是对患者及其家属开展死亡教育的基础。本课题构建了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反馈/评价策略、师资条件诸要素的《死亡教育》护士继续教育课程方案,并开展教育实验加以论证,提出《死亡教育》护士继续教育课程方案及相关建议,为死亡教育课程在护士队伍中的科学开展提供了具体的课程指导和实施参考,也为今后相关课程的设计提供一定的方法学借鉴。

杨延音[7](2013)在《基于扎根理论的重庆市药品再注册及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研究》文中指出药事管理学从萌芽、发展到现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在我国正式作为一门学科,只有30年,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学科理论的构建及学科发展都极不完善。药事管理学研究属于社会学研究的一种,旨在解决药事管理某一特定领域或方面的问题。我国药事管理学研究多处于经验层面,调查研究常常停留在收集资料阶段,调查结果很少进一步概括归纳为药事管理学的理论命题;理论研究往往处于抽象的哲学思辨中,存在实证研究相对较少,研究题目过于宽泛,可应用的理论匾乏,研究方法选用不当等方面问题。扎根理论在国外广泛应用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定性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被认为是定性研究方法中最科学的方法之一。该方法论在国内尚未得到广泛重视。近几年来,在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的应用有不断快速增长的趋势,但在具体的药事管理学中,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依然是一片空白。鉴于此,一方面,旨在为药事管理学质性研究提供探索途径和思考方式,丰富和深化药事管理学研究,另一方面,结合国内首次药品再注册及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解决药品再注册与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中的具体问题,本课题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采集数据,采用经典扎根理论这一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及理论构建,对重庆市药品再注册及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进行了深入情境的扎根研究。本课题对药品再注册及药品生产企业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概括,即现行药品再注册制度弱监管不能满足药品生产企业发展的需求,应通过“结合完善”,“改变方式”,“去虚抓实”等策略措施,朝着“简化”、“开放”、“双向”、“高效”的方向逐步完善发展;目前药品生产企业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处于无基石的初始发展阶段,可采取先一“基本”后四“拓展”的模式开展相关工作。本课题为未来更加深入的研究相关领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实践性指导。

蒋玉梅[8](2011)在《大学英语女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中国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大学英语教师是一个女性占多数、以教学为主要工作内容的教师群体,背负着性别、学科和职业的三个身份标签。她们的职业生涯在中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近十年来陷入了发展困境。本研究把大学英语女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从职业生涯角度展开探讨,发掘影响她们职业生涯发展的因素,讨论她们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从而能够使大学英语女教师们对自己的处境“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及早开展职业规划和个人应对;同时,也希望相关的管理者能够通过这项研究结果,更清楚地了解大学英语女教师生涯发展的特点,更客观、公正地制定针对大学英语女教师的政策。本研究把大学英语女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教师职业生涯理论作为理论框架,把社会性别作为分析视角,两条脉络同时展开,贯穿在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等各个方面;两条脉络又交织在一起,使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特征和女性的性别特征在研究中得到了有机的统一。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融合了问卷调查的定量研究和人类学的质性研究方法。问卷调查为大学英语女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现状提供了科学、翔实的数据,也为后续的质性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人类学方法对七位大学英语女教师的职业生涯的前期和中期进行了探究,对她们的生涯历程进行了阐释性的归纳,总结了女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现状背后的生涯发展规律。全文分为6个部分。第一章是导论部分。这一部分首先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目的和意义,对“大学英语”、“生涯”、“职业生涯发展”等关键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国外的相关理论,包括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和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然后对国内外大学女教师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此外,还阐明了论文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问题主要有三个:(1)大学英语女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现状如何?(2)影响她们职业生涯发展的个人和组织环境因素有哪些些?这些因素如何起作用?(3)大学英语女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具有怎样的特点?研究方法包括3个部分:(1)以人类学方法结合问卷调查来收集数据;(2)以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作为理论框架;(3)以社会性别视角来解释研究结果。第二章对大学英语女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历史背景进行了阐述。历史背景包括3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中国女性价值观的演变,这种价值观经历了从传统女性观到马克思主义女性观、再到现代“迷茫”的女性观的转变,这种转变使得中国女性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百般挣扎,她们为取得多元性别价值观之间的平衡,付出了比男性更多的努力和更大的代价。第二个方面是大学女教师队伍的演变。建国后的大学女教师队伍取得了显着的发展,但是数量增长的背后仍然隐藏着女教师队伍素质的发展不利,这种发展不利表现在职称、职务、科研、学科分布等多个方面。第三个方面是大学英语课程及大学英语教师的发展。大学英语课程在高等教育学科群中一直没有明确的地位;建国以来三次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削弱了大学英语政策的延续性,也给教师的职业发展也带来了深远而又复杂的影响。第三章基于大学英语女教师职业发展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学英语女教师的职业发展不如人意,她们的家庭和事业观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巨大影响,她们试图兼顾双重角色,其职业生涯受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从职业选择到职业发展则受到个人和组织经济利益的巨大驱动。第四章在7位大学英语女教师的个案分析基础之上,讨论了个人环境和组织环境对于职业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对女性的角色期待窄化了女教师的职业选择,使她们倾向与选择具有稳定性和时间兼容性的职业。重要他人(如父母、老师等)影响了大学英语女教师的职业选择。另外,大学英语课程的发展为女性进入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创造了契机。第五章从个人环境影响因素、组织环境影响因素、专业成长需求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这4个方面对7位女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期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个人环境因素导致了女教师职业发展的个性特征。女教师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工作—家庭冲突,冲突类型主要是基于时间和压力上的冲突,来自家人尤其是丈夫的支持(包括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对缓解冲突最为有效。另外,女教师对教学的偏好使她们热爱自己的职业,对于科研的反感又使她们难以提高发展。再者,在不同生命阶段,女教师采取“策略性妥协”来谋求多重角色之间的动态平衡。组织环境因素导致了女教师专业发展的共性特征。社会文化环境塑造了女性的职业生涯观,学科组织环境导致了女性在学术生涯中的不利地位,而高校组织环境造成了女教师在职称和职务阶梯上的“玻璃天花板”。第六章归纳了女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提出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生命”与“生涯”这两个过程交互影响,时间和空间也在交互影响,而现代与传统在女教师的生涯观念中形成矛盾的统一。女教师要想改善目前的处境,一方面需要优化职业发展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实现大学英语女教师身份的科学构建。

张仁全[9](2011)在《湖南西部高校成人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型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和构建“学习型社会”已得到许多国家和政府及人民的认同,作为实现其目标的重要手段的成人教育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我国,成人教育也随着经济的腾飞高速发展,但与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与现代科技发展速度和发达国家的成人教育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我国地域辽阔,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类似湖南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成人教育普遍存在生源下滑、投入不足、对函授站依附日益加强、教学质量下降、专业、教学计划、教材缺乏成人教育特色、非学历教育滞后的现状。湖南西部高校所面对的是因教育目标的偏移,而导致的机构混乱,教学质量下降,致使成人教育沦为创收工具;学校投入不足,单一追求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严重滞后;片面移植普通高等教育,未突出成人教育特色;服务功能的削弱,脱离了地方发展需要;成人教育教师素质建设落后,管理队伍得不到提高,等等诸多困境。要想求生存、求发展,只有变革成人教育观念,创新成人教育的管理机制,树立质量意识;加大投入,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加快湖南西部成人教育转型;优化教学模式,加快教学改革;主动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服务,为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服务;努力提高教师素质、管理者水平。

滕国峰[10](2011)在《对我国乒乓球方向博硕论文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我国部分体育院校乒乓球方向的博士和硕士论文为研究对象,分析1978—2009年通过答辩的乒乓球方向博硕学位论文,总结出我国乒乓球方向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现状,并探寻此方向学位论文选题的空白点。本研究通过分析归纳法、内容分析法及因子分析法等,对我国乒乓球方向研究生的选题、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归纳,具体包括论文的研究性质、立题依据、研究对象的抽样方式、统计分析方法、收集资料方法、研究框架、引文分析、研究资料类型、研究性质、研究设计类型、局限性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利用内容分析法分析我国乒乓球方向博硕论文的研究现状,利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归纳影响博硕论文差异性因素,进而找出乒乓球方向博硕论文的选题空白点。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乒乓球方向博硕论文的数量在球类论文中居多,约占28%。各年中以乒乓球为方向选题波动起伏比较大,其中2008年选题数量尤为最大;两者都多以国内乒乓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高校研究对象次之,而青少年、老年人研究、国内国外独立对象以及乒乓球运动器材的研究最少;研究方法采用最多的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在处理数据统计方法中应用最多的是描述性统计法;两者的研究性质都已应用性研究为主,差别在于硕士注重基础,博士更注重开发;博硕论文选题方向与内容涉及面广,但是呈现不均衡状态的分布,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体育竞赛、体育教学前两项,约占总数的50%。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重复多,且不均衡;部分论文由于选题过大,造成主题不明显;研究内容缺乏深度,论文中证明性研究偏多,反证性研究太少,宏观与现状分析居多,微观分析较少,理论与实际结合也较弱;相同类型论文中结论和观点差异不大,建议雷同。影响我国乒乓球方向博硕论文差异的主要因素包括:学生自身创新能力、导师的学术水平及学校学术团队的薄弱和科研项目数量的多少。最后,我国乒乓球方向博硕论文的空白点在于:博士与硕士在论文的选题和内容上都侧重于对技能、战术、体能的研究,缺乏对运动员心理方面的研究,如比赛动机、内部需要及心理意识等,所以,在今后博硕论文的选题中,我国乒乓球方向的研究生可以从以上角度进行选题,增加选题的广度和创新。

二、从“华杏”护理学图书谈我国护理科学与世界水平接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华杏”护理学图书谈我国护理科学与世界水平接轨(论文提纲范文)

(1)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评估影响因素的扎根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国火灾形势及损失规模
        1.1.2 火灾损失统计与评估(鉴定)的社会需求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价值
    1.5 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界定
        1.5.1 核心概念辨析
        1.5.2 研究范围界定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评估相关理论
        2.1.1 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评估的内涵
        2.1.2 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评估程序
        2.1.3 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评估的技术方法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内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评估研究现状
        2.2.2 国外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评估研究现状
        2.2.3 扎根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技术路线图
    3.2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3.2.1 扎根理论的三大流派
        3.2.2 扎根理论的核心思想与基本思路
        3.2.3 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
    3.3 研究数据收集及处理
        3.3.1 数据来源
        3.3.2 案件资料收集
        3.3.3 访谈资料收集
        3.3.4 参与式观察资料收集
        3.3.5 数据处理方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火灾损失访谈资料的编码与分析
    4.1 开放性编码
        4.1.1 贴标签
        4.1.2 概念化
        4.1.3 范畴化
    4.2 主轴编码
    4.3 选择性编码
    4.4 理论饱和度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火灾损失评估影响因素模型分析及阐释
    5.1 “火灾特性”分析
        5.1.1 “火灾特性”编码可视化
        5.1.2 分析过程
    5.2 “社会需求”分析
        5.2.1 “社会需求”编码可视化
        5.2.2 分析过程
    5.3 “评估主体”分析
        5.3.1 “评估主体”编码可视化
        5.3.2 分析过程
    5.4 “评估过程”分析
        5.4.1 “评估过程”编码可视化
        5.4.2 分析过程
    5.5 “上层制度”分析
        5.5.1 “上层制度”编码可视化
        5.5.2 分析过程
    5.6 理论模型梳理及阐释
        5.6.1 理论模型梳理
        5.6.2 理论模型阐释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火灾损失评估存在的问题讨论与对策建议
    6.1 火灾损失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
    6.2 对策建议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可能的创新点
    7.3 研究的不足
    7.4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访谈提纲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近代河南护士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 相关概念界定
    三 学术回顾
    四 研究途径与方法
    五 创新之处
第一章 近代河南护士群体的兴起
    第一节 晚清基督教在华医疗事业的传播
        一 基督教医疗事业在华的传播与发展
        二 教会医疗事业与护士群体的产生
    第二节 河南护士群体的出现
        一 基督教传入河南
        二 河南各级医院的建立与发展
        三 河南护士群体的规模
第二章 河南护士群体的结构
    第一节 护士的来源
        一 基督教家庭和教会学校
        二 护士学校和医学校
        三 各级医疗卫生机关的短期培训班
    第二节 护士的类型
        一 医院护士
        二 特约护士
        三 公共卫生护士
        四 军护
    第三节 护士的性别比例
        一 全国男女护士比例情况
        二 河南男女护士比例情况
第三章 河南护士群体的职业教育和职业管理
    第一节 职业教育
        一 专业技术教育
        二 职业道德教育
    第二节 职业管理
        一 中华护士会的基本情况
        二 资格认定和进修管理
        三 河南护士的职业组织
        四 政府的政策鼓励和支持
第四章 河南护士群体的职业生活与社会影响
    第一节 护士的职业生活
        一 护士的日常工作和社会参与
        二 护士的分级、晋升制度
        三 护士的收入待遇
    第二节 河南护士的考察和交流
    第三节 护士群体对近代河南社会的影响
        一 促进民众护理习惯和观念的转变
        二 奠定近代河南护理事业的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3)基于国家统编教材的现代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框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概述
        (一) 病因病机学说
        1. 中医内科相关病因学
        2. 中医内科相关病机学
        (二) 辨证论治原则
        (三) 疾病分类法则
        (四) 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二、中医内科学教材研究综述
        (一)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医内科学教材建设成果概貌
        (二) 高等院校中医内科学教材研究综述
        1. 高等院校中医内科学教材研究情况简述
        (1) 临床实践反馈
        (2) 教学应用体会
        (3) 研读教材有感
        2. 中医内科学教材研究的成就
        3. 中医内科学教材编写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 中医内科学教材的修订建议
        (三)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前言
    一、中医内科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一) 作为临床学科的中医内科学
        (二) 作为教学科目的中医内科学
        (三) 现代学科——中医内科学
    二、以教材为标志的现代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框架梳理
        (一) 高等院校《中医内科学》国家统编规划教材历史沿革考察
        1. 中医内科学统编教材
        (1) 教材编写基础期
        (2) 教材编写探索期
        (3) 教材编写发展期
        2. 中医内科学行业规划教材
        (1) 教材编写稳定期
        3. 其他教材
        (二) 现代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框架的分析与研究
        1. 现代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框架基本要素
        (1) 病因学
        (2) 病机学
        (3) 分类学
        (4) 辨证学
        (5) 治疗学
        2. 现代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框架的发展变化
        (1) 基础期
        (2) 探索期
        (3) 发展期
        (4) 稳定期
        3. 现代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框架的确立
    三、现代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变化
        (一) 病因病机学说
        1. 中医内科相关病因学
        2. 中医内科相关病机学
        (二) 辨证论治原则
        1. 中医内科学的"病机辨证"
        2. 重视脏腑病机
        3.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4. 治法治则内容拓展
        (三) 疾病分类法则
        (1) 中医病证分类与编码
        (2)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
    四、现代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框架的演变特点
        (一) 现行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传承与创新的结果
        (二) 由传统中医到中西医汇合再逐渐回归传统中医的发展过程
        (三) 临床的需求推动内科理论体系的发展
        (四) 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的广泛性与开放性
        1.传统理论的深入认识
        2.旧有理论的现代解释
        3.新理论、新学说和新规律的纳入
        (五) 西学倾向及西学思想的影响
    五、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研究(1978-) ——基于若干重要问题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其研究意义
    二、选题研究时限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现状及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生态
        一、根基:改革开放前湖南高教发展的历史概况
        二、氛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生态的确立
        三、压力:改革开放初湖南人才缺乏的严峻事实
        四、保障:制定多方位推进高教发展的法律法规策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
        一、湖南高教的拨乱反正时期(1978—1984)
        二、湖南高教的探索改革时期(1985—1991)
        三、湖南高教的深化改革时期(1992—1998)
        四、湖南高教的“弯道超车”时期(1999—至今)
第二章 湖南高校办学定位探究——兼论特色人才之培养
    第一节 办学定位:湖南高校发展之“瓶颈”
        一、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丛生
        二、办学定位:湖南高等教育发展之“瓶颈”
    第二节 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
        一、办学定位:一种历史的动态系统
        二、典型案例:湖南大学的人才培养特色
    第三节 湖南高校办学定位中的问题表征——基于18所本科院校发展规划文本的分析
        一、发展规模上“求大、求全”
        二、发展目标上“求高、求综”
        三、学科发展上“大干、快上”
        四、专业设置上“模仿、趋同”
    第四节 湖南高校办学定位之路径选择
        一、基本要求:精准适中
        二、湖南高校办学定位之可行路径
第三章 湖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湖湘文化互动探析
    第一节 湖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互动发展
        一、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逻辑关联
        二、湖南高校资源地理分布的描述
        三、经济视域下湖南高校存在问题及其归因
        四、“两型社会”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之路径
    第二节 湖南高等教育与湖湘文化的交互耦合
        一、湖湘文化及其内涵
        二、湖湘文化与湖南高等教育的交互耦合
第四章 湖南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探究
    第一节 社会流动的相关理论阐释
        一、社会流动的概念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三、社会流动的功能
    第二节 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宏观解析
        一、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
        二、建国以来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的历史变迁
    第三节 湖南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微观探析——以湖南理工学院(岳阳师专)为例
        一、确定调查对象的依据
        二、三个典型案例分析
第五章 湖南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探析
    第一节 公平及高等教育公平的涵义
        一、公平的涵义
        二、高等教育公平的意蕴
    第二节 湖南高等教育不公平的现状考察
        一、高等教育不公平之表征
        二、湖南高等教育的起点不公
        三、湖南高等教育的过程不公
    第三节 湖南高等教育公平路径之构建
        一、国家政策层面
        二、民众自身层面
第六章 湖南高等教育之比较分析:若干指标的对比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后湖南高教发展之比较
        一、教育属性:从“政治属性”转为“多重属性”
        二、人才培养:从“专才”转向“通才”
        三、战略地位:从“从属地位”转为“战略地位”
        四、管理体制:从“高度集中”转向“自主办学”
        五、发展模式:从“粗放式”转向“内涵式”
        六、投资方式:从“统收统支”转向“成本分担”
    第二节 湘鄂赣高等教育之比较分析:若干指标的对比
        一、湘鄂赣三地比较之缘由
        二、湘鄂赣高等教育若干指标之比较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发展之特征
        一、起步晚,发展快,高校数量多,教育总量大
        二、民办高校创办最早,发展迅速,影响全国
        三、湖南女性高等教育颇具特色,走在全国前列
        四、湖南高等教育与湖湘文化良性互动
        五、湖南高等教育与湖南经济发展稳步协调
第七章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绩效探析
    第一节 湖南高等教育发展宏观成效之表征
        一、形成主动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学科体系
        二、高校地理布局日趋合理,与经济发展基本协调
        三、高等教育各项改革齐头并进,有序推进
        四、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师素质显着擢升
        五、高校创新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双提升
    第二节 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绩效的微观解析——以吉首大学为例
        一、选择吉首大学的理由阐释
        二、吉首大学办学绩效之描述
    第三节 湖南高等教育发展成效评价
        一、湖南高等教育发展之整体评估
        二、湖南高等教育取得辉煌业绩之缘由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我国研究型高校图书情报院系的国际科研产出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时代需求
        1.1.2 我国图书情报学自身发展的需求
    1.2 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基本概念界定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方法与结构安排
        1.5.1 研究技术路线
        1.5.2 研究方法
        1.5.3 结构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我国图书情报学学术研究国际化的研究现状
    2.2 科研产出的研究
        2.2.1 科研产出维度的界定
        2.2.2 科研产出的测算
        2.2.3 研究述评
    2.3 科研产出影响因素的研究
        2.3.1 人口特征因素
        2.3.2 个体因素
        2.3.3 组织环境因素
        2.3.4 研究述评
第三章 国际核心科研文献的调研与分析
    3.1 数据来源
    3.2 发展历程
    3.3 文献基本特征
        3.3.1 来源出版物分析
        3.3.2 文献类型分析
        3.3.3 学科类别分析
        3.3.4 基金资助情况分析
    3.4 科研合作情况
        3.4.1 主要作者分析
        3.4.2 科研合作总体概况分析
        3.4.3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3.5 研究主题分析
第四章 国际科研产出及影响因素的访谈研究
    4.1 访谈设计
        4.1.1 访谈方法
        4.1.2 访谈样本
        4.1.3 访谈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
    4.2 访谈结果
        4.2.1 研究人员国际科研产出的维度及类型分析
        4.2.2 研究人员国际科研产出的个体层面因素分析
        4.2.3 研究人员国际科研产出的组织环境层面因素分析
        4.2.4 研究人员国际科研产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汇总
第五章 国际科研产出影响因素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5.1 理论基础
        5.1.1 科学共同体理论
        5.1.2 社会认知理论
        5.1.3 自我效能理论
        5.1.4 期望价值理论
        5.1.5 组织气氛理论
    5.2 研究假设及假设关系模型
        5.2.1 国际科研产出的二维结构及其关系
        5.2.2 研究自我效能感及其与国际科研产出的关系
        5.2.3 研究结果预期及其与国际科研产出的关系
        5.2.4 组织气氛及其与国际科研产出的关系
        5.2.5 组织气氛、研究自我效能感、研究结果预期三者之间的关系
        5.2.6 组织气氛、研究自我效能感、研究结果预期对国际科研产出影响作用的假设关系模型
第六章 国际科研产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6.1 问卷设计
        6.1.1 变量的测量
        6.1.2 量表的计分方式
        6.1.3 预调查问卷
    6.2 预调查
        6.2.1 预调查数据收集
        6.2.2 预调查样本分布
        6.2.3 预调查数据分析
    6.3 正式数据的收集
    6.4 描述性统计分析
        6.4.1 样本分布
        6.4.2 国际科研产出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6.5 国际科研行为和国际科研成果变量的确定
        6.5.1 国际科研产出各测度题项的权重调查及计算方法
        6.5.2 不同作者次序权重的计算
        6.5.3 国际科研行为得分和国际科研成果得分
    6.6 效度和信度分析
        6.6.1 效度分析
        6.6.2 信度分析
    6.7 假设检验
        6.7.1 数据的正态性检验
        6.7.2 相关分析
        6.7.3 回归分析
        6.7.4 实证研究结果汇总
    6.8 控制变量的影响
        6.8.1 控制变量对国际科研产出的影响
        6.8.2 控制变量对研究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主要结论
        7.1.1 我国研究型高校图书情报院系的国际科研成果现状
        7.1.2 我国研究型高校图书情报院系研究人员国际科研产出的影响因素
    7.2 政策建议
        7.2.1 加强国际科研合作与交流提高研究人员的国际科研活动参与度
        7.2.2 创造有利条件提高研究人员的研究自我效能感
    7.3 主要贡献
    7.4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7.4.1 研究局限
        7.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我国图书情报院系的国际科研产出及影响因素访谈提纲
附录B 我国图书情报院系的国际科研产出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C 我国图书情报院系的国际科研产出重要性调查问卷
附录D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6)《死亡教育》护士继续教育课程方案的构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概述
    一、基本概念
    二、国内外死亡教育的发展概况和研究内容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部分 《死亡教育》护士继续教育课程的理论研究
    一、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
    二、《死亡教育》护士继续教育课程的理论构建
第三部分 《死亡教育》护士继续教育课程方案的初步构建
    一、《死亡教育》护士继续教育课程认知及培训需求的质性研究
    二、《死亡教育》护士继续教育课程方案的初步构建
第四部分 《死亡教育》护士继续教育课程方案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方案
    二、实验对象
    三、实验测量工具
    四、实施
    五、结果
    六、讨论
    七、结论
第五部分 《死亡教育》护士继续教育课程方案的呈现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三、教学方法
    四、反馈/评价策略
    五、师资条件方案
总结
    一、完成的主要工作
    二、研究的创新性
    三、研究的局限性及对后续研究的思考
附录一 死亡教育认知及培训需求访谈提纲
附录二 教育实验前测问卷(节选)
附录三 教育实验后测问卷(节选)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与参编着作情况
致谢

(7)基于扎根理论的重庆市药品再注册及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目的和意义
    3 研究内容
    4 研究方法
    5 研究思路或技术路线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介绍
    1 基本概念
        1.1 药品
        1.2 药品注册
        1.3 药品再注册申请
        1.4 ADR
        1.5 ADR 报告和监测
    2 研究方法介绍
        2.1 调查研究
        2.2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介绍
第二章 重庆市药品再注册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2 数据收集
    3 编码
        3.1 开放性编码
        3.2 选择性编码
        3.3 理论性编码
    4 结论
第三章 重庆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2 数据收集
    3 编码
        3.1 开放性编码
        3.2 选择性编码
        3.3 理论编码
    4 结论
结论
    1 主要结论
        1.1 提出的新概念或范畴
        1.2 做出两个方面的初步理论概括
    2 研究创新与局限
        2.1 对药事管理领域问题的实践创新
        2.2 药事管理研究方法方面的创新
        2.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重庆市药品再注册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 2 重庆市药品再注册调查问卷
    附录 3 重庆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大学英语女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二、相关理论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文献综述的启发
    第三节 研究思路、问题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对象
        五、写作风格和论文结构
第二章 大学英语女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中国女性价值观的演变
        一、中国古代的女性价值观
        二、近代到改革开放前的女性价值观
        三、改革开放后的女性价值观
    第二节 大学女教师队伍的演变
        一、1949年之前
        二、1949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时期
        三、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
        四、改革开放后大学女教师的职业发展现状
    第二节 大学英语课程及大学英语教师的发展
        一、大学英语课程的发展
        二、大学英语的学科归属
        三、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四、大学英语女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现状
第三章 大学英语女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现状——基于调查的分析
    第一节 调查目的和范围
    第二节 调查数据及分析
        一、职业结构
        二、职业生涯发展现状
    小结
        一、职业生涯发展差强人意
        二、社会文化环境对事业家庭观的塑造
        三、社会经济环境对于职业生涯发展的驱动
        四、对质性研究的启示
第四章 职业生涯的起步——基于个案的分析
    第一节 大学英语女教师职业选择的不同缘起
        一、A教师:"我喜欢,所以我选择"
        二、B教师:被动下的主动选择
        三、C教师:学历越高,就业之路越窄
        四、D教师:从"无奈"到"投入"的蜕变
        五、E教师:师范的"诱惑"
        六、F教师:为兴趣而放弃,为家庭而"回头"
        七、G教师:"跳出农门"的选择
    第二节 职业选择的个人因素分析
        一、兴趣
        二、职业价值观
        三、教育经历
        四、家庭
        五、重要他人
    第三节 职业选择的社会因素分析
        一、大学教师的职业地位
        二、女大学生的就业
        三、对大学英语女教师的社会期望
    小结
        一、对女性的角色期待窄化了高学历女性的职业选择
        二、重要他人影响了大学英语女教师的职业选择
        三、大学英语课程的发展为女性进入大学教师队伍创造了契机
第五章 职业生涯的征途——基于个案的分析
    第一节 A的个案——"先成家、后立业"
        一、个人环境影响
        二、组织环境因素
        三、专业成长需求
        四、职业生涯阶段
    第二节 B——年轻的"老教师"
        一、个人环境因素
        二、组织环境因素
        三、专业成长需求
        四、职业生涯阶段
    第三节 C教师——痛苦的成长者
        一、个人环境因素
        二、组织环境因素
        三.专业成长需求
        四.职业生涯阶段
    第四节 D教师——智慧的投资者
        一、个人环境因素
        二.组织环境因素
        三.专业成长需求
        四.职业生涯阶段
    第五节 E教师——得过且过的"失意者"
        一、个人环境因素
        二.组织环境因素
        三、专业成长需求
        四、职业生涯阶段
    第六节 F教师——心甘情愿的"自我牺牲者"
        一、个人环境因素
        二、组织环境因素
        三、专业成长需求
        四、职业生涯阶段
    第七节 G教师——奋斗不息的"女强人"
        一、个人环境因素
        二、组织环境因素
        三、专业成长需求
        四、职业生涯阶段
    小结
        一、个人环境因素导致了职业生涯发展的个性特征
        二、组织环境因素导致了职业生涯发展的共性特征
第六章 大学英语女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与改善途径
    第一节 女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
        一、"生命"与"生涯"的交互影响
        二、时间和空间的交互影响
        三、现代与传统在生涯观中的矛盾统一
    第二节 大学英语女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改善途径
        一、职业生涯发展环境的改善
        二、大学英语女教师身份的科学构建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1 大学英语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4 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地区和高校分布
致谢

(9)湖南西部高校成人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2 国内外对欠发达地区成人教育研究的现状
        0.2.1 国外(主要指西方国家)对欠发达地区成人教育研究的现状
        0.2.2 我国成人教育研究历史与对欠发达地区成人教育研究现状
    0.3 相关概念界定
        0.3.1 湖南西部定义
        0.3.2 普通高校成人教育
    0.4 研究湖南西部成人教育问题的必要性分析
    0.5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价值和意义
第一章 湖南西部高校成人教育现状
    1.1 湖南西部高校近年成人教育招生情况
    1.2 吉首大学、怀化学院成人教育管理部门人员结构的基本情况
    1.3 湘西州、怀化市、张家界市发展规划与急需人才专业方向
    1.4 吉首大学、怀化学院成人教育专业、教学计划、教材调查
第二章 湖南西部高校成人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2.1 教育目标的偏移,导致机构混乱,教学质量下降,成人教育沦为创收工具
    2.2 投入不足,单一追求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严重滞后
    2.3 片面移植普通高等教育,未突出成人教育特色
    2.4 服务功能缺失,脱离地方发展需要
    2.5 高校成人教育教师队伍、管理队伍问题
第三章 应对策略
    3.1 变革观念,创新管理体制,树立质量意识
        3.1.1 变革成人教育观念
        3.1.2 创新成人教育管理体制
        3.1.3 树立牢固的质量意识
    3.2 加大投入,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加快湖南西部成人教育转型
    3.3 优化教学模式,加快教学改革
    3.4 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服务,为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服务
    3.5 要努力提高教师素质、管理者水平
        3.5.1 提高成人教育教师素质的措施
        3.5.2 提高成人教育管理者水平的方法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对我国乒乓球方向博硕论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1.1 体育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
        1.3.1.2 乒乓球方向科研现状的研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操作性定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分析归纳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2.5 内容分析法
        2.2.6 因子分析法
        2.2.7 数理统计法
    2.3 逻辑结构图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乒乓球方向博硕论文的选题结果与分析
        3.1.1 乒乓球方向博硕论文数量的趋势研究
        3.1.2 乒乓球方向博硕论文选题的研究性质分析
        3.1.3 博硕论文选题的立题依据分析
    3.2 我国乒乓球方向博硕论文的研究对象情况分析
        3.2.1 博硕论文中研究对象的统计分析
        3.2.2 博硕论文中研究对象抽样方式的结果分析
        3.2.2.1 概率抽样结果
        3.2.2.2 非概率抽样结果
    3.3 我国乒乓球方向博硕论文的研究内容分析
        3.3.1 博硕论文的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统计结果
        3.3.1.1 体育竞赛方面
        3.3.1.2 社会体育方面
        3.3.1.3 体育教学方面
        3.3.1.4 体育管理学
        3.3.1.5 体育产业经济学
        3.3.1.6 其他
        3.3.2 博硕论文所涉及的学科含量统计分析
        3.3.3 博硕论文的资料类型研究
    3.4 我国乒乓球方向博硕论文的研究方法分析
        3.4.1 我国乒乓球方向博硕论文中采用研究方法的结果与分析
        3.4.2 我国乒乓球方向博硕论文中所用的处理数据统计方法分析
        3.4.3 图示法在博硕论文中的应用研究
    3.5 我国乒乓球方向博硕论文的引文分析
        3.5.1 我国乒乓球方向博硕论文的引文量结果分析
        3.5.2 引文语种
    3.6 我国乒乓球方向博硕论文其他方面的研究
        3.6.1 博硕论文的研究框架
        3.6.2 博硕论文的设计类型
        3.6.3 局限性
第四章 影响我国乒乓球方向博硕论文差异的因素
    4.1 外部因素
    4.2 内部因素
第五章 我国乒乓球方向博硕论文的发展趋势及拓展空间
    5.1 我国乒乓球方向博硕论文的发展趋势
    5.2 拓展空间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四、从“华杏”护理学图书谈我国护理科学与世界水平接轨(论文参考文献)

  • [1]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评估影响因素的扎根理论研究[D]. 蒋家宁.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2]近代河南护士群体研究[D]. 谢丽珍. 郑州大学, 2018(01)
  • [3]基于国家统编教材的现代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框架研究[D]. 赵程博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4]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研究(1978-) ——基于若干重要问题的探析[D]. 刘小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5]我国研究型高校图书情报院系的国际科研产出及影响因素研究[D]. 刘艳华. 南京大学, 2013(04)
  • [6]《死亡教育》护士继续教育课程方案的构建与实验研究[D]. 唐鲁. 第二军医大学, 2013(04)
  • [7]基于扎根理论的重庆市药品再注册及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研究[D]. 杨延音. 重庆医科大学, 2013(03)
  • [8]大学英语女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研究[D]. 蒋玉梅. 南京大学, 2011(12)
  • [9]湖南西部高校成人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 张仁全. 中南大学, 2011(12)
  • [10]对我国乒乓球方向博硕论文的研究[D]. 滕国峰. 中国石油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从《华星》护理书谈我国护理科学与世界水平的接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