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吹填工艺在西湖湖底隧道围堰施工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仲天昀[1](2018)在《东湖通道工程关键适用技术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大型城市,引发交通需求量急剧上升。高架、隧道、道路、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建设,以保障出行畅通。然而,由于山河湖海的阻隔,不少城市地区的区域发展受限,路网结构性问题突出,交通拥堵不堪。为改善城市地区的路网结构性问题,缓解山河湖海区域周边的交通压力,修建城市隧道穿山穿湖变得势在必行。武汉被长江、汉江以及众多湖泊所分隔,跨江跨湖交通一直是制约武汉道路网络完善畅通的重要因素。其中,东湖为中国最大的城中湖,具有十分重要的交通战略地位。为改善城市地区的路网结构性问题,缓解东湖周边的交通压力,2015年12月28日,中国最长的湖底隧道,武汉东湖通道及其配套项目喻家湖高架同步通车。东湖通道是典型的复杂工程项目,投资额大,技术集成度高,社会影响大,需要运用诸多关键技术保障项目在不影响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跨越自然湖河的分隔,以达到提高城市交通通行能力的目的。而这些关键技术在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中运作具有不确定性,技术本身又具有研发风险性,会严重影响关键适用技术价值的长远发挥,对关键技术的绩效进行有效测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武汉东湖通道工程建设中前期开展的一批关键技术为研究对象,结合风景敏感区工程施工的特殊性,梳理关键技术开发协同工程建设和研究成果的基本情况。基于技术经济、生态工程、低碳交通多维视角,分析其关键适用技术要点,联合AHP法及云模型评价方法,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测评适用技术绩效等级,搜索识别关键不利绩效指标,弥补技术管理工作的不足。研究结果表明:湖底城市隧道空气净化系统关键技术绩效等级为中等,其不利绩效指标数居首,需紧密结合隧道工程稳定运营要求、充分调研技术可靠度、模拟对环境影响、进行技术绩效评价,以降低不适用性风险。
陈敬军[2](2012)在《流花湖隧道湖中段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文中研究表明广州市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是一条湖底双层市政综合隧道,湖中段采用明挖法施工。根据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场地狭小、环境要求高的特点,通过多方案综合比选,确定了"施工围堰+地下连续墙围护"的支护方案。详细介绍了该工程的支护设计及施工技术。在软弱复杂地层条件下,地下连续墙成槽采用"冲抓结合"法是合理可行的。
彭志刚[3](2008)在《疏浚业延伸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疏浚业是水路交通业的先导产业,在保障国家航运通畅、港口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特别是交通建设日新月异的形势下,疏浚业的延伸发展既对国家经济贸易、交通运输、土地资源需求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国内大型疏浚企业寻求发展,应对国外企业竞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并提出了拓展疏浚业延伸的观点、思路和建议:一、对疏浚业及其延伸业现状与发展前景、工程应用背景进行了阐述。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扩大,疏浚业由传统的港口航道浚深拓宽挖泥作业不断向相关产业和领域延伸,包括:围海造地、海洋工程建设、水利与防洪工程建设及环境保护改善等领域,文中分析了疏浚业延伸对疏浚业的促进提升、中国疏浚业发展、国内大型疏浚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并从港口航道建设、围海造地需求、海洋工程发展等方面对国内外疏浚业及其延伸市场进行具体分析,指出了疏浚业延伸存在广阔市场前景和极大的发展空间。二、对疏浚业延伸的方向和内容进行了研究探讨,提出了疏浚业可按照“两头延伸”的原则,重点从改进围海造地的土地资源开发方式、更多涉足能源开采的海洋工程、发展疏浚装备修造业及参与航道军工产业等。并建议同时要大力向研发、品牌、服务等疏浚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以实现疏浚业更多的价值。三、介绍了国内疏浚龙头企业—上航局在主业延伸上的实践和探索,分析了上航局进行主业延伸的决策背景及重点拓展围海造地市场、尝试进行土地资源开发营运、发展疏浚船舶制造业的具体措施和经验。四、介绍了国外大型疏浚公司特别是欧洲四大疏浚巨头:Boskalis、Van Ooad、Yan DeNu、DI在疏浚业延伸方面的一些主要做法、经验以及在装备大型化、智能化,疏浚延伸技术研发,疏浚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等方面对国内疏浚企业借鉴与启示。论文起草过程中,主要作了以下几方面分析研究工作:一、在广泛阅读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与分析了国内外在疏浚业延伸方面的现状、研究探索和发展前景及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二、运用基础理论、疏浚专业知识对本课题的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三、分析影响疏浚业延伸的技术、装备等因素及各种因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为本课题研究的可行性提供理论根据。四、对疏浚业及其延伸市场进行详实分析研究。五、阐述该课题在当前疏浚企业、重大疏浚工程的应用背景,通过实例分析,论证了该课题研究成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范建华[4](2008)在《环滇池城区地质环境资源综合评价与规划》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以城市为核心的资源消费中心和环境扰动中心已形成,这就使得城市原生地质环境变得越来越脆弱。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昆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进入到历史上最快的发展时期,出现了急于追求发展速度,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支撑城市发展的地质环境压力增大并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一问题,论文在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下,结合中国地质调查局(“云南省主要城市环境地质问题调查评价”)工作项目中昆明市城市环境地质问题调查与评价项目和昆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对环滇池城区地质环境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与规划研究的工作。以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研究理念,深入探讨了城市地质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克服了以往在城市规划中忽视城市地质现象,站在城市地质资源和城市地质环境角度上,全面审视昆明城市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通过大量现场环境地质问题调查、城市地质资源开发利用调查,应用3S技术、海量数据整合开发技术、可拓学评价方法等,对影响昆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及地下水环境脆弱性、城市地质环境脆弱性、土地资源、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以及未来城市发展涉及的城市应急后备水源地、垃圾排放场地、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城市地质环境功能分区与适宜性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研究与评价,提出了适合昆明城市地质特点和符合昆明城市发展需要的城市规划分区。建立了时段背景值地下水质量概评方法,解决了以城市为基本评价单位的地下水质量评价问题;建立了资源总量-生态环境需求-与经济发展影响相关、人-地关系互动的水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对现有地质资源与环境条件下昆明城市适宜人口规模作了定量评价。论文研究成果有助于推进城市地质资源和地质环境与城市规划全面整合建设,也为制定昆明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了必要地质信息和决策依据。
陈文献[5](2006)在《吹填技术在西湖隧道建设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西湖围堰是西湖隧道工程建设的生命线,围堰施工采用吹填技术并配以防护措施,这样既加快了施工进度,减少工程投资,又保护了西湖水域在施工时不受污染,为西湖隧道的顺利建成奠定了基础。
林智[6](2004)在《杭州西湖隧道工程结构设计》文中指出杭州西湖隧道工程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内插 H 型钢作为围护结构(即 SMW 工法),该工法是首次在杭州市应用,为该工法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更有力的设计依据和宝贵的施工经验。
陈逸,赵峰[7](2003)在《吹填工艺在西湖湖底隧道围堰施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吹填法在西湖隧道围堰工程中的成功应用,并通过对现场施工组织各方面的详尽介绍,说明了用吹填法施工围堰工助短、环保好的特点。
二、吹填工艺在西湖湖底隧道围堰施工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吹填工艺在西湖湖底隧道围堰施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东湖通道工程关键适用技术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隧道工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技术绩效评估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方法概述 |
2.1 适用技术绩效的本质 |
2.1.1 城中湖隧道适用技术的本质 |
2.1.2 技术绩效的概念 |
2.2 适用技术绩效评价理论基础 |
2.2.1 技术经济理论 |
2.2.2 生态建设理论 |
2.2.3 低碳交通理论 |
2.3 适用技术绩效评价方法 |
2.3.1 绩效评价方法概述 |
2.3.2 云模型理论与应用 |
第三章 东湖通道工程关键技术绩效因素分析 |
3.1 武汉市东湖通道关键技术分析 |
3.1.1 东湖通道工程关键技术体系 |
3.1.2 关键技术研究目标 |
3.2 关键技术绩效因素定性分析 |
3.2.1 功能绩效 |
3.2.2 进度绩效 |
3.2.3 费用绩效 |
3.2.4 安全绩效 |
3.2.5 环境绩效 |
3.3 城中湖隧道关键技术绩效指标体系构建 |
3.3.1 关键技术绩效因素定量数据分析 |
3.3.2 城中湖隧道关键技术绩效指标体系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键适用技术绩效评价模型建立 |
4.1 正态云综合评价模型 |
4.1.1 基于层次分析法赋权 |
4.1.2 基于正态云模型生成绩效云 |
4.2 指标评级体系的设立 |
4.3 最不利绩效指标搜索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5.1 东湖通道工程关键适用技术概况定义 |
5.2 综合绩效评价分析 |
5.2.1 指标权重确定 |
5.2.2 云模型评价标准参数设置 |
5.2.3 指标赋值及正态云模型分析 |
5.2.4 技术绩效综合评价等级确定 |
5.3 关键技术不利绩效指标识别分析 |
5.3.1 不利绩效指标搜索 |
5.3.2 不利绩效指标应对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 |
附录A:城中湖隧道关键适用技术绩效指标权重调查 |
附录B:城中湖隧道关键适用技术绩效指标定量评价 |
(2)流花湖隧道湖中段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场地条件 |
2.1 自然地理环境 |
2.2 工程地质条件 |
2.3 工程区域现状 |
3 基坑支护设计 |
3.1 支护方案的选择 |
3.2 施工围堰设计 |
3.3 支护结构设计 |
3.3.1 基坑横断面设计 |
3.3.2 内支撑体系设计 |
3.3.3 特殊节点设计 |
3.3.4 监控量测设计 |
4 基坑工程施工 |
4.1 支护结构施工 |
4.2 基坑开挖 |
4.3 基坑监测及成果分析 |
5 结语 |
(3)疏浚业延伸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疏浚业概述 |
1.1.1 中国疏浚业历史沿革 |
1.1.2 疏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
1.2 疏浚业延伸的现状与趋势 |
1.2.1 围海造地、围滩造地 |
1.2.2 海洋工程 |
1.2.3 水利工程与防洪工程 |
1.2.4 采矿和骨料开采 |
1.2.5 环境保护改善 |
1.3 疏浚业延伸分析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对疏浚业的促进与提升 |
1.3.2 对中国疏浚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
1.3.3 对国内大型疏浚企业发展的实际意义 |
1.4 本论文主要工作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工作 |
1.4.2 主要技术路线 |
1.5 小结 |
第二章 疏浚业延伸市场研究与分析 |
2.1 国内疏浚业延伸市场分析 |
2.1.1 港口航道建设市场分析 |
2.1.2 围海围滩造地市场分析 |
2.1.3 其他延伸市场分析 |
2.2 国外疏浚业延伸市场分析 |
2.2.1 美洲地区市场区域分析 |
2.2.2 欧洲地区市场区域分析 |
2.2.3 中东地区市场区域分析 |
2.2.4 亚洲地区市场区域分析 |
2.2.5 非洲地区市场区域分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疏浚业延伸主要方向和内容分析 |
3.1 疏浚业领域延伸研究 |
3.1.1 围海造地工程 |
3.1.2 能源开采、海底通道铺设的海洋工程 |
3.1.3 装备修造、改造、配备件研制的疏浚船舶制造业 |
3.1.4 国防安全的航道军工产业 |
3.2 疏浚产业链延伸研究 |
3.2.1 疏浚产业链上游延伸研究 |
3.2.2 疏浚产业链下游延伸研究 |
3.3 小结 |
第四章 国内大型疏浚企业在主业延伸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
4.1 公司概况 |
4.2 公司主要业绩 |
4.3 上航局在主业延伸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
4.3.1 加快主业延伸的决策背景 |
4.3.2 加快主业延伸的基本思路 |
4.3.3 加快主业延伸的研究探索 |
4.4 小结 |
第五章 国外疏浚公司在疏浚业延伸方面的经验与启示 |
5.1 国外主要疏浚企业基本概况 |
5.1.1 荷兰波斯卡里斯公司(Boskalis) |
5.1.2 荷兰万奥得公司(Van Ooad) |
5.1.3 比利时扬得努集团公司(Yan De Nu) |
5.1.4 比利时国际疏浚公司(DI) |
5.2 国外疏浚公司进行主业延伸的主要做法 |
5.2.1 成为海上人工岛建设的主承包商 |
5.2.2 广泛涉足海洋工程及相关领域 |
5.2.3 高度重视环保技术和装备研发 |
5.3 国外疏浚公司进行主业延伸的主要经验和启示 |
5.3.1 船舶装备大型化和智能化发展 |
5.3.2 注重延伸技术研发投入 |
5.3.3 重视疏浚作业中的环境保护 |
5.3.4 配备完善的修造船和物流备件中心 |
5.3.5 设置专门研发机构与培训中心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环滇池城区地质环境资源综合评价与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外城市地质研究概况 |
1.2.1 国外城市地质的发展阶段 |
1.2.2 近10 年来国际城市地质学发展 |
1.3 我国的城市地质发展概况 |
1.3.1 我国城市地质发展的基本特点 |
1.3.2 新中国的城市地质的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 |
1.4 城市规划中的地质资源理论研究 |
1.5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 |
1.6 目前城市地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1.7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8 研究的前期工作 |
1.9 论文的研究特色与创新 |
1.10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环境 |
2.2 城市社会经济简况 |
2.3 城市发展规划 |
2.4 昆明市地质环境特征 |
2.4.1 区域地质环境特征 |
2.4.2 城市地质环境特征 |
2.4.3 城市环境地质特征 |
2.5 城市地质资源特征 |
2.6 矿产资源 |
2.7 地质遗迹和地质旅游资源 |
第三章 昆明城市地质环境问题 |
3.1 引言 |
3.2 昆明城市地质灾害类型和分布特征 |
3.3 斜坡地质灾害 |
3.3.1 崩塌 |
3.3.2 滑坡 |
3.3.3 泥石流 |
3.3.4 不稳定斜(边)坡 |
3.4 与特殊岩土有关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
3.5 其他环境地质问题 |
3.5.1 地面沉降 |
3.5.2 采石场的环境地质问题 |
3.5.3 地裂缝 |
3.5.4 水土流失 |
3.6 昆明城市地质灾害可拓学评价 |
第四章 昆明城市规划中的水资源研究 |
4.1 引言 |
4.2 昆明城市地表水资源 |
4.2.1 地表水系(包括水利工程)水资源状况 |
4.2.2 滇池水资源状况 |
4.3 昆明城市地下水资源 |
4.3.1 自然概况 |
4.3.2 昆明地下水资源自然特征 |
4.3.2.1 昆明地下水类型 |
4.3.2.2 滇池流域地下水分布特征 |
4.3.2.3 市区地下水系统 |
4.3.2.4 主要富水地段资源 |
4.3.3 地下水资源利用现状 |
4.3.3.1 各富水段块的地下水开采情况 |
4.3.3.2 地下水过度开采与超采漏斗 |
4.4 地下热水资源 |
4.5 水资源污染及其对昆明城市发展制约 |
4.5.1 昆明城市地表水资源污染状况 |
4.5.2 昆明城市地表水资源污染的主要原因 |
4.5.3 地下水水质概评方法 |
4.5.4 对《地下水质量标准》的改进 |
4.6 水质概评成果表达 |
4.6.1 成果分析 |
4.6.2 地下水水质概评方法的一般步骤 |
4.7 地下水环境脆弱性评价 |
4.7.1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DRASTIC 指标体系 |
4.7.2 DRASTIC 评价 |
4.7.2.1 DRASTIC 评分 |
4.7.2.2 评价结果 |
4.7.2.3 存在的问题 |
4.8 基于资源总量-生态环境需求-与经济发展影响相关、人-地关系互动的水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与昆明城市规划人口的适宜规模 |
第五章 昆明城市土地可利用性评价 |
5.1 引言 |
5.2 国内外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与土地合理利用的矛盾 |
5.2.1 城市化概念及其国际城市化概况 |
5.2.2 我国的城市化 |
5.2.3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与土地合理利用的矛盾 |
5.2.4 城市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
5.2.4.1 发达国家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 |
5.2.4.2 我国近年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
5.2.4.3 昆明市城市化进程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
5.3 昆明城区建设用土地资源评价 |
5.3.1 昆明城区建设用土地利用趋势评价 |
5.3.2 岩土体基本条件评价 |
5.3.2.1 岩土体地表分布特征概述 |
5.3.2.2 昆明盆地的成因及其历史演化对泥炭土、淤泥及淤泥质土有机质粘土、软粘土的平面和剖面的空间分布的影响 |
5.3.3 昆明盆地软土空间分布特征 |
5.3.3.1 昆明盆地泥炭土的平面分布及基本特征 |
5.3.3.2 昆明盆地淤泥及淤泥质土的平面分布及基本特征 |
5.3.3.3 昆明盆地软粘土、有机质软粘土的分布及基本特征 |
5.3.4 昆明盆地软土剖面及其土层厚度分布特征 |
5.3.5 昆明盆地软土物理性质、水理性质、力学性质及其指标的相关关系 |
5.4 昆明盆地粉土的平面分布与振动液化特征 |
5.4.1 昆明盆地粉砂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 |
5.4.2 昆明盆地粉土的埋深与厚度特征 |
5.4.3 粉土振动液化的评价标准 |
5.4.4 粉土液化级别 |
5.5 岩土体的工程建设用地可利用性评价 |
5.5.1 软土层识别、表达原则及基本资料的选取原则 |
5.5.2 评价参数及岩土可利用等级的确定 |
5.5.3 评价结果及规律性 |
5.6 岩土体结构空间特征的剖面表达 |
5.7 昆明城市主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适宜性评价 |
5.7.1 城区各部在地下空间开发中面临的工程地质问题 |
5.7.2 昆明盆地0~-15m 地下空间基于多种复杂因素的建设风险程度可拓学评价 |
5.8 垃圾填埋场评价 |
第六章 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
6.1 城市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
6.1.1 地质灾害的影响和损失 |
6.1.2 垃圾场地质环境的综合评价 |
6.2 城市地质资源综合评价 |
6.2.1 岩土环境的综合评价 |
6.2.2 土地资源的城市支撑能力 |
6.2.3 水资源的城市支撑能力 |
6.3 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
6.3.1 城市系统 |
6.3.2 昆明城市功能区划 |
6.3.2.1 水源保护区 |
6.3.2.2 绿化保护区 |
6.3.2.3 商业、住宅、文化区 |
6.3.2.4 工业区 |
第七章 认识、结论和建议 |
7.1 对城市地质环境基本特征的总体认识 |
7.2 主要城市环境地质问题的认识 |
7.3 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认识 |
7.4 结论 |
7.5 建议 |
7.5.1 关于城市布局的有关建议 |
7.5.2 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防治 |
7.5.3 昆明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建议 |
7.5.4 对昆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划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四、吹填工艺在西湖湖底隧道围堰施工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东湖通道工程关键适用技术绩效评价研究[D]. 仲天昀.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2]流花湖隧道湖中段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J]. 陈敬军. 施工技术, 2012(13)
- [3]疏浚业延伸分析研究[D]. 彭志刚. 浙江大学, 2008(08)
- [4]环滇池城区地质环境资源综合评价与规划[D]. 范建华. 吉林大学, 2008(11)
- [5]吹填技术在西湖隧道建设中的应用[J]. 陈文献. 浙江建筑, 2006(02)
- [6]杭州西湖隧道工程结构设计[J]. 林智. 地下工程与隧道, 2004(02)
- [7]吹填工艺在西湖湖底隧道围堰施工中的应用[J]. 陈逸,赵峰. 浙江建筑, 200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