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溃疡病的鉴别与防治

番茄溃疡病的鉴别与防治

一、番茄溃疡病的识别与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刘燕妮,毛芙蓉,范慧冬,郑士金,侯柏森[1](2021)在《以cytC基因为靶标的LAMP快速检测番茄溃疡病菌方法的建立》文中提出以番茄细菌性溃疡病病菌的特异性基因cytC为检测靶标,以番茄溃疡病病菌等8种病原细菌为供试菌株。根据检测靶标设计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引物并进行特异性和灵敏度检测。结果显示,引物cytC-170能特异性检测出番茄溃疡病病菌,检测灵敏度高达5×105 copy/μL,环引物的加成将试验进程缩短为33.06 min,使整个反应控制在50 min内。研究建立的LAMP检测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可视,非常适用于番茄细菌性溃疡病病菌的现场快速检测。

王迪轩[2](2021)在《番茄细菌性溃疡病的识别与综合防治》文中研究指明番茄细菌性溃疡病,又称萎蔫病、溃疡病,为番茄的毁灭性病害,由细菌引起,幼苗至结果期均可发生。特别是在番茄生长中后期发病时,在出现中心病株后数日内病情迅速蔓延。该病害一旦发生就较难防治,轻者减产20%~30%,重者减产80%以上。目前该病只能预防,没有特效化学药剂。

高以宸[3](2020)在《红蓼挥发油对三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铃薯环腐病菌、番茄溃疡病菌、白菜软腐病菌这三种病原菌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化学农药是常用的防治措施,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隐患。植物源杀菌剂因其诸多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植物挥发油是其来源之一。红蓼是一种水生植物,本文以其为材料研究红蓼挥发油对三种病原菌的抑菌作用,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红蓼挥发油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成分分析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红蓼挥发油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浸泡时间2.6h,提取时间7.7h,液料比10.3倍。由抑菌活性测定结果可知,红蓼挥发油对三种病原菌有显着抑制作用,对马铃薯环腐病菌和白菜软腐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625mg/mL,对番茄溃疡病菌的MIC为0.313mg/mL。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共分离出29种成分,其中有23种成分已被确认,主要为叶绿醇、植酮、正二十五烷、蘑菇醇、β-紫罗兰酮等,这些化合物可分为萜类、烷烃类、酮类等。2.红蓼挥发油抑菌机理的分析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病原菌表面电位和疏水性测定实验分析红蓼挥发油对病原菌细胞形态及性状的影响。可知,三种病原菌扭曲变形、质壁分离、空泡现象明显、细胞壁和细胞膜破损、菌体裂解死亡后出现大量细胞碎片。病原菌表面电位降低、疏水性增加,导致病原菌稳定性降低、粘附性增加、菌体易凝集变性。通过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变化分析红蓼挥发油对病原菌细胞壁的影响。可知,病原菌的细胞壁受到了破坏,使得AKP出现泄漏。通过细胞膜完整性、通透性实验及呼吸代谢中关键酶活性测定实验分析红蓼挥发油对病原菌细胞膜的影响。结果表明,病原菌细胞膜完整性受到破坏,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使菌体出现去极化现象,膜蛋白构象异常,菌体内大量K+、Mg2+泄露。同时红蓼挥发油抑制了病原菌中丙酮酸激酶(PK)、琥珀酸脱氢酶(SDH)和总ATP酶(T-ATPase)的活性,使得病原菌呼吸作用减弱。3.红蓼挥发油植物源杀菌剂的配制及其抑菌效果分析通过溶剂、乳化剂的筛选及毒力实验的结果,确定红蓼挥发油植物源杀菌剂配方为:按质量比,红蓼挥发油2%,无水乙醇8%,吐温-20 8%,用水补至100%。通过活体检测实验结果和对幼苗长势影响的实验结果可得,红蓼挥发油植物源杀菌剂对三种病原菌有良好的活体防治效果,在苗期也可对病原菌起到显着的抑制作用。综上,红蓼挥发油对三种病原菌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本研究可为防治三种病原菌提供新的绿色途径,也为红蓼挥发油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吴佳[4](2020)在《菘蓝抗菌基因的分离鉴定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植物病原菌抗药性严重影响作物病害的有效防控,多抗性细菌的产生更是威胁到动植物以及人类健康,抗菌肽(AMPs)因具有强大的抗真菌、抗细菌、抗病毒、抗寄生虫、抗炎症和抗肿瘤等特性而备受关注,进而被挖掘出来作为新的蛋白农药和生防制剂。十字花科植物菘蓝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多种药理作用而广为人知,包括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抗白血病、提高免疫力、抑制血小板聚集、解毒、抗炎症、抗过敏等作用。枯草芽胞杆菌被认为是研究外源蛋白表达的合适宿主,在分泌表达过程中不产生内毒素,并且能直接将蛋白分泌到细胞外,是广泛用于生产异源蛋白的理想宿主。本研究利用枯草芽胞杆菌表达系统分离和筛选菘蓝中的AMPs,旨在探索出新的AMPs,为抗药性病菌的有效药剂开发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 成功构建菘蓝c DNA文库,并筛选出候选抗菌肽。菘蓝c DNA文库的滴度为5.6x 106 CFU/m L,初步筛选出14个对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具有强大的抑菌活性的候选抗菌肽编码基因,选取Ii R515和Ii R915基因做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Ii R515和Ii R915基因编码的抗菌肽能够显着抑制灰葡萄孢B05.10的生长。构建Ii R515和Ii R915的His-tag融合蛋白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得到纯蛋白,Ii R515和Ii R915对4种不同指示菌(小麦苗枯病菌1.1999、番茄溃疡病菌YCKYBI、水稻白叶枯病菌XG-25和劳尔氏青枯菌R21-5)的MIC范围分别为10-20μM和15-25μM。所得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比对分析,结果显示无相似性较高的序列,在抗菌肽数据库中也没有发现同源序列,所以,推测Ii R515和Ii R915为全新的抗菌肽。2. Ii R515和Ii R915稳定性较好,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在100℃条件下加热15 min后,仍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属于热稳定型AMPs。Ii R515和Ii R915在p H范围为3-9时,具有较稳定的抑菌活性,在365 nm紫外线,照射距离100 cm条件下持续照射150分钟后抑菌活性仍不受影响。用7种不同的酶(蛋白酶E,蛋白酶K,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α-淀粉酶,脂肪酶)处理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结果显示Ii R515和Ii R915可以被蛋白酶K和蛋白酶E降解。用UREA、EDTA、SDS和TWEEN-20四种化学试剂处理抗菌肽后,发现其抑菌活性不受影响。3. Ii R515和Ii R915在不同植物盆栽试验上能明显控制作物病害的发生。Ii R515和Ii R915对土传病害病原菌小麦苗枯病菌1.1999和番茄溃疡病菌YCKYBI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离体叶片测试结果显示Ii R515和Ii R915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RH3具有抑制作用。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还能明显抑制辣椒疫霉病菌LT263在烟草上的侵染和扩展。将Ii R515和Ii R915构建到病毒载体上转入根癌农杆菌EHA105中,在本氏烟体内进行瞬时表达,结果表明Ii R515和Ii R915能够显着抑制灰霉病菌B05.10在烟草叶片上引起的坏死斑。4. Ii R515和Ii R915对动物较安全,对哺乳动物红细胞无溶血性。Ii R515和Ii R915对秀丽隐杆线虫N2有明显的趋避作用,但不具有杀线活性。用转基因芽胞杆菌喂食线虫后,与喂食对照菌株WB800-e相比,各处理的线虫繁殖力没有显着变化,线虫虫体长度也无显着差异。溶血性测定结果表明Ii R515和Ii R915几乎无溶血作用,对哺乳动物和人类安全,为将来在临床上应用提供可能性。5. 抗菌肽抑菌的作用机制多种多样,主要是通过与病原菌相互作用以增强其细胞壁和细胞膜通透性来达到杀菌的目的。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的结果显示,与WB800-e相比,Ii R515和Ii R915转基因菌株表面呈现出皱缩、扭曲、变形甚至形成穿孔,细胞完整性明显受到破坏。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下,Ii R515和Ii R915转基因菌株被碘化丙啶(PI)染色,显示出红色荧光。流式细胞分析表明与对照菌株相比,转基因菌株细胞的荧光强度和细胞内颗粒复杂程度明显增高。Ii R515和Ii R915转基因菌株细胞膜流动性监测也显示出与对照WB800-e相比,细胞膜内部流动性明显降低。随着孵育时间的增加,Ii R515和Ii R915菌株细胞膜的膜电位(ΔΨ)也显着增加。这些结果表明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可能的作用机制是损伤和破坏细胞膜结构。

任守才[5](2020)在《温室番茄溃疡病的发生及防治》文中研究表明溃疡病是番茄常见的细菌性维管束病害,发病急、蔓延快,严重影响番茄的产量和质量,常造成毁灭性损失。温室番茄由于栽培环境和栽培方式特殊,常造成溃疡病的暴发。本文阐述了溃疡病的侵染病原和危害症状,详细分析了温室番茄溃疡病的发病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安全有效的防控措施,以期为相关种植户提供参考。

高娃,张冬梅,高振江,刘丹,尚春明,刘明星[6](2019)在《番茄溃疡病病原的鉴定和抗性品种的筛选》文中研究指明以番茄"CM966"病株为试验材料,采用PCR的方法和形态学鉴定法对包头市采集的疑似番茄病株进行鉴定,并构建系统发育树,以期确定其分类地位;以17个番茄品系和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与番茄溃疡病相关的QTL位点中贡献率最高的Rcm5.1对17个番茄品系及品种进行特异性PCR扩增,同时进行田间接种试验,探究番茄溃疡病抗性种质资源。结果表明:采自4个不同番茄种植田的疑似溃疡病病株,均携带番茄溃疡病菌。经过BLAST比对,其中4个病原菌的分离物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密执安棒形杆菌密执安亚种(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michiganensis,Cmm)的一致性达90%以上,其中1个病原菌分离物序列与其它菌株亲缘关系较远;对17个番茄品系及品种进行检测,均不携带QTL位点中Rcm5.1点的抗性基因,但是田间接种试验表明有3个品系’山东荷兰’’圣490’及’紫晶’表现为高抗,病情指数分别为2%、4%、4%。"160""CM966"’T54’及"普罗旺斯"表现为高感,病情指数均大于50%。

毛芙蓉,刘燕妮,范惠冬,郑士金[7](2019)在《番茄细菌性溃疡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了番茄细菌性溃疡病的为害症状、传播流行规律以及防治对策,以供生产者参考。

吉彩红[8](2018)在《番茄溃疡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各项事业都在飞速的发展,尤其是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撑性产业之一的蔬菜种植业,发展速度是很迅速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在逐渐提高,对于衣食住行等必需品的要求越来越高,食品安全一直是我国食品卫生标准中最重要的,对于蔬菜的种植管理更是要进行严格的把控,以蔬菜中非常常见的食物番茄为例,对番茄溃疡病及其防治进行简单的分析。在对番茄溃疡病的症状、病原、发病条件及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发病规律和条件,找到有效的防治措施治疗番茄溃疡病,有效的提高番茄溃疡病的治疗率,提高番茄的产量和质量,增加种植商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蔬菜种植业的稳定发展。

韩思宁[9](2018)在《铜离子诱导的VBNC状态番茄溃疡病菌细胞壁肽聚糖结构解析及相关基因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番茄溃疡病菌(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michiganensis,以下简称 Cmm)所导致的番茄溃疡病(Bacterial canker of tomato),是一种重要的种传细菌性病害,给世界各地的番茄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室前期研究结果表明,Cmm在寡营养条件下可进入有活力但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以下简称VBNC)状态,处于VBNC状态的Cmm不能在常规培养基上形成菌落,但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恢复可培养性和致病性。本论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从番茄种子中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VBNC状态Cmm的方法,对VBNC状态下Cmm菌体的形态变化、细胞壁肽聚糖的结构和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初步探索了 VBNC状态Cmm菌体发生上述变化的形成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实现了对番茄种子携带VBNC状态Cmm的qPCR检测:建立了基于经过改良的叠氮溴化丙锭(PMAxx)染色的实时荧光定量PCR(PMAxx-qPCR)检测Cmm活菌的方法,通过结合平板计数法,可特异性地检测VBNC状态Cmm的数量。选用终浓度为20 μM的PMAxx染料,经避光染色8 min和光照处理10 min后,得出PMAxx-qPCR方法对Cmm活细胞的最佳检测计数范围为 103-107 CFU/ml;对 50μM 硫酸铜诱导 108 CFU/ml Cmm 0、3、24、72、144、240、360、480和720 h的活细胞数量进行检测,所得数据与基于SYTO 9/碘化丙啶(PI)染色的流式细胞术方法检测的结果相一致。对人工接菌以模拟携带VBNC状态Cmm的番茄种子进行检测,可有效区分种子携带的VBNC状态Cmm菌体和死亡状态的菌体。2、观察并明确了 VBNC状态Cmm细胞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特征: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VBNC状态的Cmm菌体形态和内部结构进行了观察,SEM放大到60,000倍后,可观察到VBNC状态Cmm细胞表面出现凸起和变得粗糙,细胞宽度(492±31 nm)明显大于对数期(385±19 nm)细胞及经过加热处理(364±26 nm)和酒精处理(412 ±14nm)的死亡状态的Cmm细胞。当硫酸铜诱导的时间超过120 h,Cmm菌体表面没有凸起的位置开始出现皱缩,细胞不再呈现典型的短杆棒状特征,而是变为不规则扭曲状。对Cmm细胞横切面放大到50,000倍后,TEM观察到Cmm细胞内部没有被柠檬酸铅(核酸和细胞质染色剂)着色区域的面积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扩大,表明细胞内的核酸和蛋白在诱导过程中逐步发生了降解。3、初步明确了铜离子诱导下Cmm肽聚糖合成相关基因的功能:对铜离子诱导的VBNC状态Cmm转录组中差异表达的有关细胞壁合成相关基因进行了验证,分析发现转录组数据中与细胞壁合成相关的6个表达量发生明显变化的基因皆为肽聚糖合成基因;表达量验证结果表明,在10个肽聚糖合成相关的基因中,对肽聚糖合成的重要前体Lipid I起调控作用的mraY基因和调控肽聚糖由细胞膜内转运到膜外的基因murJ显着上调表达。利用穿梭载体pHN216,成功构建mraY和murJ过表达的Cmm转化子,其生长速率低于亲本菌株,但在受铜离子诱导进入VBNC状态的时间上并没有显着的差异。4、系统解析了 VBNC状态Cmm的肽聚糖结构:对VBNC状态Cmm菌体的物理特性研究中发现,VBNC菌体经100℃高温加热后仍保持膜结构的完整性,通过超声破碎测得OD580下降50%所需的时间是对数期和平台期细胞的3倍。建立了快速提取Cmm细胞壁肽聚糖的方法,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分析,发现Cmm在铜离子诱导24 h后肽聚糖样本中首次出现了四聚体胞壁肽,且比例随着诱导时间的增加而升高,诱导后胞壁肽单体所占的比例逐渐下降。铜离子诱导使Cmm的肽聚糖交联化程度显着提高,从指数期的38.0%增加到诱导240 h后的52.6%;发生氧乙酰化的胞壁肽所占比例从指数期的23%上升到36.2%。本论文首次针对革兰氏阳性植物病原细菌开展了 VBNC状态下细胞形态和细胞壁结构的相关研究,揭示了细胞结构与抗逆的内在关系,丰富了植物病原细菌抗逆生理的研究内容。

毛芙蓉[10](2016)在《番茄细菌性溃疡病菌的LAMP检测及其拮抗生防菌的筛选》文中研究指明番茄细菌性溃疡病(Bacterial canker of tomato)是目前番茄生产上一种潜在的重大病害,由密执安棒状杆菌密执安亚种(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michiganensis,以下简称为Cmm)引起。该病害于1909年首次在美国密执安州的温室番茄上被发现,现已广泛分布于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番茄生产区。番茄细菌性溃疡病于1954在我国年首次被报道,目前在北京、吉林、辽宁、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四川、山东、山西、河北、河南、海南和上海等地均有发生,产量损失一般在25%75%,而且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制约了我国番茄制种业和加工业的发展。Cmm主要通过种子或种苗带菌传播,通过雨水飞溅和农事操作扩散。在番茄的各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一旦发病迅速蔓延,危害严重,且防治困难。为控制Cmm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传播,许多国家将其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因此建立简单、灵敏、快速的检测方法和开发有效的防治方法对控制该病害的发生、蔓延具有十分重要的生产意义。本研究建立了以Cmm的三个特异性基因mic A,cyt C和tom A为检测目标的PCR、LAMP检测方法,并从番茄根际土壤中筛选出对Cmm具有明显拮抗菌效果的生防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Cmm的3个特异性基因mic A,cyt C和tom A为检测靶标,通过引物的设计与优化、特异性测试、灵敏度测试等,建立了番茄细菌性溃疡病菌的定性PCR检测方法。实验结果表明:针对tom A基因的检测灵敏度最高,对Cmm基因组的最低检测浓度为5copy/μL,对菌悬液的最低检测浓度为103cfu/m L。2、以Cmm的2个特异性基因cyt C和tom A为检测靶标,分别各设计了两组LAMP引物cyt C-49、cyt C-170;tom A-107、tom A-8和相应的环引物。通过引物特异性和灵敏性测试,结果表明:引物tom A-107的灵敏性最好,对Cmm菌的检测灵敏度达5×102copy/μL。本研究建立的以tom A基因为靶标的Cmm LAMP检测方法,能在50 min内完成整个检测过程,并且结果可视,非常适用于Cmm菌株的现场快速检测。3、从采集到的14份番茄根际土壤中成功分离出260株不同的生防菌,采用平板对峙法进行拮抗筛选,最终筛选出35株对Cmm表现出良好拮抗性的生防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将这35株菌分成三大类,分别为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链霉菌属。

二、番茄溃疡病的识别与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番茄溃疡病的识别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以cytC基因为靶标的LAMP快速检测番茄溃疡病菌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
    1.3 LAMP反应体系的建立
        1.3.1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1.3.2 LAMP引物设计
        1.3.3 LAMP反应体系
        1.3.4 加环后反应体系
        1.3.5 LAMP 方法引物筛选
        1.3.6 LAMP 方法特异性检测
        1.3.7 LAMP 方法灵敏度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LAMP引物筛选
    2.2 LAMP检测加环试验
    2.3 cytC基因LAMP特异性检测
    2.4 cytC-170基因LAMP灵敏度性检测
3 讨论与结论

(2)番茄细菌性溃疡病的识别与综合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发病症状
2.发病规律及传播途径
3.综合防治

(3)红蓼挥发油对三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三种植物病原菌
        1.1.1 马铃薯环腐病菌
        1.1.2 番茄溃疡病菌
        1.1.3 白菜软腐病菌
    1.2 植物源杀菌剂
        1.2.1 植物源杀菌剂的活性成分
        1.2.2 植物源杀菌剂的抑菌机理
        1.2.3 植物源杀菌剂的开发利用研究
    1.3 植物挥发油
        1.3.1 植物挥发油的特点
        1.3.2 植物挥发油的提取
        1.3.3 植物挥发油的应用
    1.4 水生植物红蓼的研究进展
        1.4.1 红蓼的形态特征
        1.4.2 生境和资源分布
        1.4.3 红蓼的利用价值
    1.5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红蓼挥发油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成分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种及培养基
        2.1.2 供试植物
        2.1.3 实验试剂
        2.1.4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红蓼挥发油的提取
        2.2.2 红蓼挥发油的单因素实验
        2.2.3 红蓼挥发油提取条件的响应面法优化实验
        2.2.4 红蓼挥发油抑菌活性的测定
        2.2.5 红蓼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测定
    2.3 数据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浸泡时间、提取时间、液料比的单因素实验分析
        2.4.2 响应面法优化红蓼挥发油提取条件
        2.4.3 红蓼挥发油抑菌活性的分析
        2.4.4 红蓼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2.5 讨论
    2.6 结论
第三章 红蓼挥发油的抑菌机理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菌种及培养基
        3.1.2 供试植物
        3.1.3 实验试剂
        3.1.4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对细胞形态及性状的影响实验
        3.2.2 对细胞壁的影响实验
        3.2.3 对细胞膜的影响实验
    3.3 数据处理
    3.4 实验结果
        3.4.1 对病原菌细胞形态及性状的影响
        3.4.2 对病原菌细胞壁的影响
        3.4.3 对病原菌细胞膜的影响
    3.5 讨论
    3.6 结论
第四章 红蓼挥发油植物源杀菌剂的研制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菌种及培养基
        4.1.2 供试材料
        4.1.3 实验试剂
        4.1.4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溶剂的筛选
        4.2.2 乳化剂的筛选
        4.2.3 毒力实验及配方的确定
        4.2.4 活体检测实验
        4.2.5 对幼苗长势的影响实验
    4.3 数据处理
    4.4 实验结果
        4.4.1 红蓼挥发油植物源杀菌剂溶剂的筛选结果
        4.4.2 红蓼挥发油植物源杀菌剂乳化剂的筛选结果
        4.4.3 毒力实验及红蓼挥发油植物源杀菌剂配方的确定
        4.4.4 红蓼挥发油植物源杀菌剂的活体检测结果
        4.4.5 红蓼挥发油植物源杀菌剂对幼苗长势的影响
    4.5 讨论
    4.6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菘蓝抗菌基因的分离鉴定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文献综述
    1.1 菘蓝研究概述
        1.1.1 菘蓝活性成分及作用机理研究
        1.1.2 菘蓝抗菌基因研究及应用前景
    1.2 枯草芽胞杆菌分泌表达系统概述
        1.2.1 枯草芽胞杆菌表达系统的建立及发展
        1.2.2 枯草芽胞杆菌分泌的机制及特点
        1.2.3 枯草芽胞杆菌转化方法研究概况
    1.3 抗菌肽的研究概述
        1.3.1 抗菌肽研究及应用
        1.3.2 抗菌肽的作用机制研究
        1.3.3 抗菌肽发展前景
    1.4 秀丽隐杆线虫的应用研究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植物和线虫材料
    2.2 试验菌株与载体
    2.3 缓冲液及培养基
    2.4 化学试剂和仪器
    2.5 菘蓝cDNA文库构建
    2.6 候选抗菌基因的筛选
    2.7 候选抗菌肽的筛选
        2.7.1 胞内蛋白提取
        2.7.2 胞外蛋白提取
        2.7.3 琼脂糖扩散法进行抑菌效果测定
        2.7.4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纯化
        2.7.5 Tris-tricine-SDS-PAGE和 Western blot
        2.7.6 纯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最低抑菌浓度测定
    2.8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热稳定和紫外线稳定性测定
        2.8.1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热稳定性测定
        2.8.2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紫外线稳定性测定
    2.9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酸碱稳定性和对不同酶敏感性测定
        2.9.1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酸碱稳定性测定
        2.9.2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对不同酶稳定性测定
    2.10 不同化学试剂对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稳定性影响
        2.10.1 UREA对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抑菌活性的影响
        2.10.2 EDTA对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抑菌活性的影响
        2.10.3 SDS对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抑菌活性的影响
        2.10.4 TWEEN-20 对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抑菌活性的影响
    2.11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的防病潜力探究
        2.11.1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对土传病害的抑制作用
        2.11.2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抑制作用
        2.11.3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对辣椒疫霉病的抑制作用
        2.11.4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对灰霉病的抑制作用
    2.12 抗菌肽对秀丽隐杆线虫的生物安全性评估
        2.12.1 线虫的培养及L4时期虫体的制备
        2.12.2 抗菌肽杀线活性测定
        2.12.3 芽胞杆菌对线虫的趋避作用测定
        2.12.4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对线虫成虫长度的影响
        2.12.5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对线虫产卵行为的影响
        2.12.6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溶血性测定
    2.13 抗菌肽细胞膜完整性探究
        2.13.1 凝胶阻滞试验
        2.13.2 扫描电镜观察
        2.13.3 透射电镜观察
        2.13.4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2.13.5 流氏细胞检测
    2.14 抗菌肽细胞膜流动性、膜电位和质子动力检测
        2.14.1 细胞膜流动性检测
        2.14.2 细胞膜膜电位和质子动力检测
        2.14.3 胞内物质外流检测
    2.15 数据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抗菌基因的筛选
        3.1.1 RNA提取、m RNA纯化和双链c DNA合成
        3.1.2 cDNA文库构建与质量评估
        3.1.3 抗菌基因的筛选
        3.1.4 抗菌肽抑菌谱测定结果
        3.1.5 抗菌肽抑制真菌生长
        3.1.6 蛋白免疫印迹检测
        3.1.7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最低抑菌浓度测定
        3.1.8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序列分析
    3.2 抗菌基因表达产物的稳定性测试
        3.2.1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在高温条件下仍然具有很强的抑菌活性
        3.2.2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在不同p H下仍然具有很强的抑菌活性
        3.2.3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在紫外线处理之后仍然具有很强的抑菌活性
        3.2.4 不同酶对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的抑菌活性的影响
        3.2.5 不同化学试剂对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抑菌活性的影响
    3.3 抗菌基因表达产物的防病潜力
        3.3.1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对土传病害的抑制作用
        3.3.2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抑制作用
        3.3.3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对辣椒疫霉病的抑制作用
        3.3.4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对灰霉病的抑制作用
    3.4 抗菌基因表达产物对线虫的生物安全性评估
        3.4.1 抗菌肽无明显的杀线活性
        3.4.2 抗菌肽对线虫有明显的趋避作用
        3.4.3 转基因菌株对线虫成虫形体无显着影响
        3.4.4 枯草芽胞杆菌宿主能明显降低线虫的产卵量
        3.4.5 抗菌肽无明显的溶血活性
    3.5 抗菌基因表达产物抗菌机制的初步解析
        3.5.1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无法破坏核酸结构
        3.5.2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结果揭示芽胞杆菌细胞壁的损伤
        3.5.3 共聚焦显微镜揭示芽胞杆菌细胞膜的损伤
        3.5.4 流式细胞分析枯草芽胞杆菌细胞膜损伤程度
        3.5.5 抗菌肽改变了枯草芽胞杆菌细胞膜流动性
        3.5.6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对细胞膜膜电位和质子动力的影响
        3.5.7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加速细菌核酸和离子外流
4 讨论
    4.1 新的抗菌基因筛选方法
    4.2 抗菌肽稳定性强的意义
    4.3 抗菌肽控制病害的发生
    4.4 抗菌肽生物安全性评估
    4.5 抗菌肽抑菌机理
    4.6 本研究创新之处和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温室番茄溃疡病的发生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侵染病原
2 危害症状
3 发病原因
    3.1 多年连作重茬
    3.2 烧根、沤根
    3.3 温室内通风不良
    3.4 栽培管理措施不当
4 防控措施
    4.1 实行季节性休耕或轮作倒茬
    4.2 改进栽培管理措施
    4.3 生物防治
    4.4 化学防治

(6)番茄溃疡病病原的鉴定和抗性品种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病原菌的分离
        1.2.2 分离物的分子鉴定
        1.2.3 细菌16S rDNA的PCR扩增、纯化回收和测序
        1.2.4 抗番茄溃疡病品种的分子筛选
        1.2.5 抗番茄溃疡病品种的田间筛选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菌的分离
    2.2 分离物的分子鉴定
    2.3 细菌16S rDNA的PCR扩增、纯化回收和测序
    2.4 序列分析
    2.5 基因Rcm5.1特异性引物的扩增
    2.6 田间抗番茄溃疡病品种的筛选
3 结论与讨论

(7)番茄细菌性溃疡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害症状
2 病害的传播流行规律
3 防治措施
    3.1 抗(耐)病品种的选用
    3.2 种子健康检测与检疫
    3.3 种子处理
    3.4 农业防治
        3.4.1 无菌苗床的选用和土壤消毒:
        3.4.2 合理轮作:
        3.4.3 改善栽培条件:
        3.4.4 田间管理:
        3.4.5 药剂防治:

(8)番茄溃疡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番茄溃疡病的症状
2 番茄溃疡病的病原
3 番茄溃疡病的发病条件
4 番茄溃疡病的检验方法
    4.1 产地检验
    4.2 种子检验
5 番茄溃疡病的防治措施
    5.1 加强疾病的检疫工作
    5.2 做好种子的消毒工作
    5.3 做好对旧苗床的消毒工作
    5.4 加强田间的管理, 施行轮作制度
    5.5 使用药水定植
    5.6 应用生物方法进行防
6 结语

(9)铜离子诱导的VBNC状态番茄溃疡病菌细胞壁肽聚糖结构解析及相关基因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番茄溃疡病概述
        1.1.1 病害的发生及其危害
        1.1.2 番茄溃疡病病原菌分类地位及其生物学特性
        1.1.3 番茄溃疡病的病害症状、传播和防治
        1.1.4 番茄溃疡病菌的致病机制和检测方法
    1.2 细菌的有活力但不可培养(VBNC)状态概述
        1.2.1 细菌的VBNC状态
        1.2.2 VBNC状态细菌的细胞特征
        1.2.3 植物病原细菌VBNC状态的研究现状
        1.2.4 番茄溃疡病菌VBNC状态的研究进展
    1.3 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研究进展
        1.3.1 细菌细胞壁的组成
        1.3.2 细菌肽聚糖的化学组成和分类
        1.3.3 肽聚糖的生物合成
        1.3.4 肽聚糖的提取与分析
    1.4 立题依据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立题依据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VBNC状态Cmm在番茄种子中的检测
    2.1 建立VBNC状态Cmm的PMAxx-qPCR检测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结果与分析
    2.2 铜离子诱导的VBNC状态Cmm的检测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结果与分析
    2.3 PMAxx-qPCR方法在种子携带VBNC状态Cmm检测中的应用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方法
        2.3.3 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2.4.1 建立对VBNC状态Cmm细胞特异性检测的方法
        2.4.2 PMAxx-qPCR方法对种子携带的VBNC状态Cmm的检测
第三章 VBNC状态Cmm菌体形态观察和相关基因分析
    3.1 VBNC状态Cmm的菌体形态观测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2 VBNC状态Cmm肽聚糖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2.3 结果与分析
    3.3 Cmm的mraY和murJ基因过表达转化子的构建与分析
        3.3.1 试验材料
        3.3.2 试验方法
        3.3.3 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3.4.1 VBNC状态Cmm菌体的形态变化
        3.4.2 分析VBNC状态Cmm肽聚糖合成基因的表达量
        3.4.3 基因过表达转化子构建和表达分析
第四章 VBNC状态Cmm细胞壁肽聚糖结构分析
    4.1 VBNC状态Cmm细胞壁物理特性的测定
        4.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2 Cmm细胞壁肽聚糖提取方法的建立
        4.2.1 肽聚糖提取方法初探
        4.2.2 Cmm肽聚糖快速提取方法的建立
    4.3 UPLC-MS对VBNC状态Cmm肽聚糖水解产物的检测与分析
        4.3.1 UPLS-MS对Cmm肽聚糖检测方法的优化
        4.3.2 UPLS-MS对VBNC状态Cmm肽聚糖的检测
        4.3.3 VBNC状态Cmm肽聚糖质谱数据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4.4.1 VBNC状态Cmm对物理胁迫的抗性增强
        4.4.2 确定Cmm肽聚糖的提取方法
        4.4.3 VBNC状态Cmm肽聚糖的组成成分发生了显着变化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对建立田间病样携带VBNC状态细菌检测方法的探讨
        5.2.2 对VBNC状态菌体形态变化的机制研究
        5.2.3 VBNC状态细菌对物理胁迫的抗性
        5.2.4 VBNC状态细胞壁相关基因的调控机制
        5.2.5 对VBNC状态细胞壁组成变化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番茄细菌性溃疡病菌的LAMP检测及其拮抗生防菌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病害症状及宿主范围
    1.2 病原形态及生物学特性
    1.3 病害的传播和流行规律
    1.4 番茄细菌性溃疡病菌的检测
    1.5 番茄细菌性溃疡病的防治
    1.6 生物防治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番茄细菌性溃疡病LAMP检测体系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番茄细菌性溃疡病生防菌的筛选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番茄溃疡病的识别与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以cytC基因为靶标的LAMP快速检测番茄溃疡病菌方法的建立[J]. 刘燕妮,毛芙蓉,范慧冬,郑士金,侯柏森. 江苏农业科学, 2021(11)
  • [2]番茄细菌性溃疡病的识别与综合防治[J]. 王迪轩. 新农村, 2021(05)
  • [3]红蓼挥发油对三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作用研究[D]. 高以宸. 山西大学, 2020(01)
  • [4]菘蓝抗菌基因的分离鉴定及作用机制研究[D]. 吴佳.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1)
  • [5]温室番茄溃疡病的发生及防治[J]. 任守才. 现代农业科技, 2020(09)
  • [6]番茄溃疡病病原的鉴定和抗性品种的筛选[J]. 高娃,张冬梅,高振江,刘丹,尚春明,刘明星. 北方园艺, 2019(23)
  • [7]番茄细菌性溃疡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J]. 毛芙蓉,刘燕妮,范惠冬,郑士金. 吉林蔬菜, 2019(04)
  • [8]番茄溃疡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 吉彩红.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08)
  • [9]铜离子诱导的VBNC状态番茄溃疡病菌细胞壁肽聚糖结构解析及相关基因功能研究[D]. 韩思宁. 中国农业大学, 2018
  • [10]番茄细菌性溃疡病菌的LAMP检测及其拮抗生防菌的筛选[D]. 毛芙蓉. 吉林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番茄溃疡病的鉴别与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