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突状细胞疫苗与泌尿系统肿瘤的生物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易平[1](2017)在《负载CD133+肝癌细胞RNA树突状细胞疫苗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肝细胞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肝癌的手术治疗、系统化疗、靶向治疗等治疗方式不断进步,但总体而言,肝癌预后并不理想。因此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肿瘤生物治疗被认为是最具有希望的治疗手段之一,而树突状细胞疫苗是肿瘤生物治疗的热点研究领域。本研究从人HCC组织来源的肝癌细胞中分选出CD133+肝癌细胞,制备负载CD133+肝癌细胞RNA树突状细胞疫苗,并检测DC在体外刺激自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为树突状细胞疫苗抗肝癌进一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方法采用酶消化法从人HCC组织中分离出肝癌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分选出CD133+肝癌细胞,制备负载CD133+肝癌细胞RNA树突状细胞疫苗,最后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的表型,利用酶联免疫反应法测定DC分泌IL-12水平,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法检测DC在体外刺激自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25例肝癌组织中CD133的表达率在3.8%8.3%之间,平均值为(5.8±1.6)%。CD133+肝癌细胞RNA树突状细胞的HLA-ABC、HLA-DR、CD86、CD80、CD83表达水平分别是(96.52±2.02)%、(92.17±3.04)%、(94.25±3.28)%、(55.14±5.27)%、(40.53±2.31)%,与肝癌细胞RNA树突状细胞和成熟D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133+肝癌细胞RNA-DC、肝癌细胞RNA-DC、成熟DC和未成熟DC分泌IL-12的量分别为(421.50±10.47)pg/ml、(418.20±10.01)pg/ml、(324.20±12.62)pg/ml和(102.47±15.62)pg/ml,前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前两者分别均高于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33+肝癌细胞RNA-DC、肝癌细胞RNA-DC、成熟DC和无DC的自体T淋巴细胞OD490值分别是0.21±0.02、0.20±0.01、0.16±0.03、0.07±0.01,前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7)。CD133+肝癌细胞RNA-DC的OD490值分别均高于成熟DC和无DC的自体T淋巴细胞(P=0.01,P=0.00)。肝癌细胞RNA-DC的OD490值分别高于成熟DC(mDC)和无DC的自体T淋巴细胞(P=0.00,P=0.00)。结论负载RNA-DC比未负载RNA-DC具有更强的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但CD133+肝癌细胞RNA-DC与肝癌细胞RNA-DC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王艳丽,张鹏[2](2017)在《树突状细胞的培养与抗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免疫疗法逐渐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肿瘤治疗方法。树突状细胞是目前已知的效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在机体免疫应答及抗肿瘤中发挥重要作用。树突状细胞是结合先天性免疫反应和获得性免疫反应之间有效的桥梁,可有效活化幼稚T淋巴细胞,并诱导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是公认的免疫反应的启动者和最具有潜力的肿瘤免疫治疗手段。
寇晓霞[3](2016)在《胆系肿瘤过继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临床观察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胆系肿瘤是指胆道系统的恶性肿瘤,包括肝内胆管癌、肝外胆管癌、胆囊癌及壶腹癌。此类肿瘤恶性程度极高,大约只有10%左右的患者有根治性手术的机会,对于已有转移的患者来说,治疗手段有限,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且即使行根治性切除的患者,复发率也是相当高。自ABC-02研究结果报道以来,吉西他滨联合顺铂近年来一直被推荐为一线化疗方案,但尽管如此,生存期也未超过一年。靶向药物虽层出不穷,但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疗效并不满意。自Rosenberg SA在1985年首次报道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ymphokine-activated killer cells,LAK)联合IL-2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研究结果之后,近年来,免疫细胞治疗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并已成为与手术、放疗和化疗并列的肿瘤第四大治疗模式。传统的手术、放疗及化疗能够降低一定的肿瘤负荷,但并不能杀死全部的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的意义在于是通过人为的因素,调动和激活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增强抗肿瘤的免疫效力,进而达到控制和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肿瘤免疫细胞治疗是通过对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筛选,采用IL-2、抗CD3单抗、特异性多肽等激活剂进行诱导、激活和扩增,然后重新输回肿瘤患者体内,来激发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促使其在体内发挥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同时增强机体自身免疫功能,激活免疫细胞长期监控肿瘤,起到预防复发及转移的作用。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有LAK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及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lymphocyte,CTL)等。过继免疫细胞作用机理相对明确,具有突出的临床安全性,并能与手术、放疗和化疗有效地结合,显示出了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课题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观察过继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和单纯化疗在胆系肿瘤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疾病控制率(Desease control rate,DCR)、生活质量变化、免疫功能变化以及不良反应,为胆系肿瘤生物免疫治疗提供临床依据;第二部分对胆系肿瘤目前的免疫治疗现状进行总结及综述。第一部分胆系肿瘤过继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临床疗效观察及研究【目的】对树突状细胞(DC)疫苗及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联合化疗在胆系肿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及研究,并复习文献,与单纯化疗的数据进行对比。【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生物治疗科收治的62例行化疗+DC-CIK细胞治疗的胆系肿瘤患者(联合治疗组),首先采集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s),然后进行化疗,收集的PBMCs经过体外扩增、培养,用多抗原负载,收获成熟DC制成疫苗并皮下注射,同时静脉回输过继免疫细胞CIK。另外选取62例单纯化疗的患者(对照组),该组仅行化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疾病控制率,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变化、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免疫细胞联合化疗组中位总生存期及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均较对照组延长(16.3 vs11.0个月;10.0 vs 7.0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疾病控制率较对照组提高(87.1%vs 77.4%),且生活质量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有改善(P<0.05)。联合治疗组外周血CD3+、CD3+CD4+、CD3+CD8+、CD3+CD56+比例及CD4+/CD8+比值均较治疗前增加,Treg较前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联合治疗组化疗不良反应较单纯化疗组明显减少(P<0.05),免疫细胞回输不良反应较少,主要以一过性低热为主,大多无需进行特殊处理,可自行恢复。【结论】过继免疫细胞联合化疗是胆系肿瘤有效的治疗手段,较单纯化疗可明显延长总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提高疾病控制率,改善生活质量及机体免疫状态,对控制免疫耐受的Treg可起到杀伤作用,且不良反应小,临床耐受性良好。过继免疫细胞治疗目前仍缺乏合理的疗效评价体系,与传统手术及放化疗的疗效评价不尽相同,所以,即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肿瘤进展,过继免疫治疗仍可继续,并有望从中获益。第二部分综述:胆系肿瘤免疫治疗的现状对于胆系肿瘤来说,仅有少部分患者有机会行根治性手术,无法手术切除或者转移的患者治疗手段非常有限。肿瘤免疫学的发展使得肿瘤浸润免疫细胞在胆系肿瘤中成为治疗反应和预后的指标。这也促进了免疫疗法的发展,着力于增强胆系肿瘤的免疫系统。包括多肽疫苗和树突状细胞疫苗,刺激体内针对肿瘤特异性抗原的免疫反应。在胆系肿瘤中已经形成了通过体外扩增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然后回输到体内,再辅以细胞因子治疗的过继免疫治疗。临床研究表明,这种类型的治疗一般耐受性良好。以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疫苗和过继免疫治疗联合的治疗已显示出良好的潜力。新的策略通过发现新的靶抗原和逆转肿瘤相关的免疫抑制可以提高免疫治疗在胆系肿瘤中的疗效。通过有针对性地胆道肿瘤免疫分子分析一体化协同努力,希望在这种高度致死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做出积极影响。基于以上两点,本课题的主要结论为:免疫治疗是胆系肿瘤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是手术及化疗的有效补充,并且不良反应小,临床耐受性良好。
崔碧玉,庞业滨,罗小玲[4](2016)在《肝癌树突状细胞疫苗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起病隐匿,不易早期诊断,手术切除后容易复发转移,且对放化疗均不敏感,总体治疗效果不理想。生物免疫治疗作为继传统肿瘤治疗的第4种模式,联合传统治疗对预防肝癌患者术后肿瘤的复发转移具有重要意义。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功能最强大的抗原呈递细胞,能激活静息期的T细胞,在肿瘤生物免疫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对DC介导的肿瘤生物免疫治疗研究日益增多。
潘儒君[5](2015)在《主动免疫对C57BL/6小鼠GL261胶质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常见而又难治疗的恶性肿瘤,即使运用现代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措施后,胶质瘤患者预后仍不理想。胶质瘤的这种不良预后与胶质瘤细胞的侵袭性,以及化疗、放疗等的毒副作用相关,因此需要开发新的有效治疗方法以清除手术后残余浸润的肿瘤细胞,以提高恶性胶质瘤患者的生存率。免疫治疗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方式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实验室在原有的个体化免疫治疗的基础上,研究新的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方法,即采用新的瘤苗制备方法,不但保持了原有方法的优点,而且提高了抗原激发/提呈能力,已经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较好的抗癌效果。在此基础上,本实验把这一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方法运用于胶质瘤的实验研究。一、主动免疫对C57BL/6小鼠GL261胶质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目的:在既有的免疫治疗研究基础上,研究新的免疫治疗方法对胶质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6-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15只,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成3组,每组5只。建立C57BL/6小鼠GL261胶质瘤免疫模型。第1组:无菌生理盐水1ml,做对照组。第2组:未处理瘤苗+免疫佐剂(old method)。第3组:处理后瘤苗+免疫佐剂(new method)。每只小鼠接种3 ×106GL261胶质瘤细胞,通过观察小鼠的肿瘤增殖情况验证主动免疫治疗对肿瘤的抑制作用。结果:肿瘤增殖情况:用处理后瘤苗+免疫佐剂免疫动物后,GL261肿瘤的生长趋势变缓,肿瘤大小明显比NS对照组小,p=0.0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处理后瘤苗+免疫佐剂组肿瘤的大小可明显小于未处理瘤苗+免疫佐剂组,p=0.0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处理后瘤苗+免疫佐剂方法治疗对C57BL/6小鼠GL261胶质瘤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二、主动免疫对C57BL/6小鼠GL261胶质瘤生长的抑制机制研究目的:研究新的免疫治疗方法对胶质瘤生长抑制作用的免疫机理。方法:6-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15只,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成3组,每组5只。建立C57BL/6小鼠GL261胶质瘤免疫模型。第1组:无菌生理盐水1ml,做对照组。第2组:未处理瘤苗+免疫佐剂(old method)。第3组:处理后瘤苗+免疫佐剂(new method)。通过外周血免疫学指标检测:ELISA检测免疫后小鼠外周血中抗GL261抗体浓度、体外检测淋巴细胞转化及杀伤、流式检测CD4+IL-2+、CD8+、CD8+IL-2+细胞来研究主动免疫对C57BL/6小鼠GL261胶质瘤抑制的机制。结果:外周血免疫学指标检测:(1)ELISA检测抗GL261抗体滴度:与NS对照组比较,用处理过的GL261瘤苗抗原加佐剂后免疫动物,可以明显上调血浆中抗GL261抗体的浓度。在血浆稀释度为1:528000时,免疫组和NS对照组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显微镜下观察,与NS免疫的小鼠外周血的淋巴细胞比较,处理后瘤苗+免疫佐剂免疫后的PBMC明显变大变亮变圆,淋巴细胞转化明显。BrdU检测结果显示,处理后瘤苗+免疫佐剂免疫后的小鼠外周血中PBMC转化增殖能力与NS组比较明显增强,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LDH检测淋巴细胞杀伤能力:NS组中LDH的水平(253.6±50.043 IU/ml)明显低于处理后瘤苗+免疫佐剂组的LDH水平(348.4±53.186 IU/ml),t检验得,p=0.0198<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流式检测免疫细胞分群:流式结果显示,用处理后瘤苗+免疫佐剂方法,CD4+IL-2+细胞的百分率可以达到4%左右,明显高于未处理瘤苗+免疫佐剂组。p=0.0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处理后瘤苗+免疫佐剂方法,CD8+细胞的百分率可以达到46%左右,CD8+IL-2+细胞的百分率可以达到14%左右,明显高于未处理瘤苗+免疫佐剂组。p=0.0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主动免疫对C57BL/6小鼠GL261胶质瘤生长的抑制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有关:(1)免疫后小鼠的血浆中抗GL261抗体的浓度非常高。(2)用瘤苗免疫后的小鼠外周血中PBMC的转化增殖能力明显较NS组明显增强。(3)用处理后瘤苗+免疫佐剂免疫小鼠后,可以明显上调CD4+IL-2+细胞的百分率。可能通过上调的CD4+IL-2+细胞百分率对GL261肿瘤起明显的抑制作用。(4)用处理后瘤苗+免疫佐剂免疫小鼠后,可以明显上调CD8+IL-2+细胞的百分率。可能通过上调的CD8+IL-2+细胞百分率对GL261肿瘤起明显的抑制作用。
张成磊,杨宝珍[6](2015)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联合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随着人们对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研究的深入,以及免疫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肿瘤生物治疗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已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后恶性肿瘤的第四种治疗模式。肿瘤生物治疗是通过调动宿主的天然防卫机制或给予天然产生的针对性靶向性很强的物质来取得抗肿瘤的效应。主要包括过继性免疫疗法、细胞因子疗法、肿瘤疫苗、肿瘤基因疗法等,其中过继性免疫疗法尤其受到人们的重视。过继性免疫治疗是指通过向肿瘤患者输注具有抗肿瘤活
王海龙[7](2014)在《PSMA在肺癌表达及免疫治疗临床应用价值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研究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 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PSMA)在肺癌组织的肿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上的表达情况。分析PSMA在肺癌中表达情况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等因素的关系。构建AAV/PSMA质粒,制备AAV/PSMA病毒,用AAV/PSMA病毒转染树突状细胞,诱导生成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研究方法1.从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标本库选取非小细胞肺癌标本87例(包括鳞癌30例、腺癌29例、大细胞癌28例),小细胞肺癌30例,正常肺组织标本33例。这些标本同时用PSMA抗体和CD31抗体进行了免疫组化。免疫组化的阳性对照选择前列腺癌组织,阴性对照选用PBS。2.复苏培养扩增高表达目的基因PSMA的LNcap细胞。用Trizol法从高表达目的基因的LNcap细胞中提取总RNA。用mRNA抽提试剂盒从总RNA中抽提mRNA。 RT-PCR方法将mRNA逆转录为cDNA并将逆转录的cDNA进行扩增。利用QIAGEN公司的凝胶抽提试剂盒抽提凝胶中的目的基因。用T4连接酶将目的基因与腺相关病毒载体进行连接。将连接产物与感受态细胞混合进行转化和涂菌。挑选生长良好的单克隆菌落用LB培养基进行扩增培养。单克隆菌落扩增之后进行质粒抽提。抽提的AAV/PSMA质粒分别用PCR和基因测序两种方法进行验证并与GenBank公开的PSMA序列对比吻合。无腺病毒参与的包装系统制备AAV/PSMA病毒。3. AAV/PSMA转染DC并诱导生成CTL取健康人外周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取无菌10cm培养皿,按约8×107-12×107个细胞/皿,将PBMC加入培养皿中,补充AIM-V培养液。置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37℃,5%CO2,3小时。3小时后加入AAV/PSMA病毒,继续培养8小时。8小时后将悬浮的T淋巴细胞转移至T75或以上的细胞培养瓶中。根据悬浮细胞密度,决定需要培养液体积和细胞培养瓶的数量。培养瓶中加入细胞因子白介素-2,置二氧化碳培养箱中,37℃,5%CO2培养。培养皿底部贴壁细胞为树突状细胞。培养皿中加入AIM-V培养基、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4。第六天将DC和淋巴细胞混合培养(DC:淋巴细胞为1:20)。混合培养阶段应每天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集落情况,若观察到细胞集落稍有松散,则可判定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已经被激活,CTL细胞培养完成。流式细胞仪检测树突状细胞的表型CD83、CD80和CD86; CTL抗肿瘤杀伤活性的检测:用带荧光标记的CD4、CD8、CD25、CD69抗体标记CTL细胞,以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得到所培养的CTL细胞中CD4+CD8+、CD25+CD4+、CD69+CD8+的表达情况;用FITC-anti-IFN-γ标记CTL,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得到CTL细胞中IFN-γ的表达情况。用不同MOI的病毒转染DC并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得至AAV/PSMA病毒转染DC的最佳MOI数值。研究结果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PSMA在肿瘤细胞上的阳性表达率为54.02%,在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上的阳性表达率为85.06%;在小细胞肺癌中,肿瘤细胞上没有PSMA阳性表达,在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上PSMA阳性表达率为73.33%;在与肿瘤相邻的正常肺组织上没有发现PSMA表达。2.成功构建AAV/PSMA质粒并制备AAV/PSMA病毒;经PCR验证,构建的质粒中成功插入PSMA基因,长度为720bp;树突状细胞中CD80、CD83和CD86的表达比例分别为54%、83%和72%;CTL中CD8/CD4为1.12,CD25+CD4+、CD69+CD8+和IFN-γ的表达分别为9.052%、42.76%和39%。研究结论PSMA特异性的表达于非小细胞肺癌的肿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PSMA特异性表达于小细胞肺癌的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而不表达于肿瘤细胞;与肿瘤相邻的正常肺组织无PSMA表达;PSMA可能成为肺癌早期筛查的新标志物和治疗新靶点。以AAV为载体介导抗原基因PSMA转染DC可以成功诱导生成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PSMA作为肿瘤相关抗原在肺癌免疫治疗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丁国梁,王丹红,陈虎[8](2013)在《树突状细胞治疗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由加拿大科学家Ralph Steinman于1973年首次发现[1],历经40年的研究探索,目前全球围绕树突状细胞的临床试验已经在消化系统肿瘤中开展,并且在相关的临床试验中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更重要的是通过树突状细胞疫苗临床试验的开展,为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思路和手段。
周永康,张雪妍[9](2012)在《树突状细胞疫苗在胰腺癌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胰腺癌是具有高度恶性的肿瘤,早期诊断困难,传统治疗方法疗效差。由于手术切除率低,大多数病人就诊时已属晚期,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仅为20%,术后5年生存率低于5%。肿瘤免疫治疗作为继手术、化、放疗等传统治疗后的新兴肿瘤治疗方法在现代肿瘤综合治疗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肿瘤免疫治疗就是通过调动宿主的天然防卫机制或给予天然或基因工程产生的
倪永梁[10](2011)在《树突状细胞治疗联合膀胱灌注表柔比星在TURBT术后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在我国,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复发率较高的临床特点。为预防复发,表浅性膀胱癌及T2a期的浸润性膀胱癌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 TURBT)后常规给予膀胱内灌注丝裂霉素、吡柔比星、表柔比星(epirubicin, EPI)等化疗药物或者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 BCG),但目前各种灌注治疗药物大都存在着长期疗效不肯定、副作用发生率高甚至出现严重并发症等问题。因此,寻找疗效确切且副作用较小的TURBT术后辅助治疗方案,对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有着重要意义。近年研究表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生物免疫治疗在多种抗肿瘤实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肿瘤患者的治疗及康复带来了新的希望。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纠正肿瘤患者的免疫缺陷,建立有效免疫应答,激发自身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杀瘤反应,达到高效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化疗药物联合免疫增强剂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刺激和调节,不仅可提高长期疗效,还可避免盲目加大化疗剂量和增加化疗次数而导致的毒副作用增加。目的评估Dc治疗联合膀胱灌注EPI对膀胱癌TURBT术后2年复发率的影响,观察DC治疗联合膀胱灌注EPI后患者不良反应出现的情况,了解DC治疗后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亚群、CD8+T淋巴细胞亚群以及CD4+/CD8+比值的改变情况,探讨DC联合膀胱灌注EPI降低膀胱癌TURBT术后2年复发率的治疗机制。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8月行TURBT的患者168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DC联合治疗组)患者术后1周内给予首次膀胱灌注EPI(30mgEPI溶于50mL生理盐水),灌注后每30min更换体位1次(仰、俯、左、右侧位),保留2h后排出。1次/1周,共6次,然后1次/2周,共6次,1次/月,至2年。同时分别于术后第3、4、6、7周在患者腹股沟区皮内注射106~107个DC,此为第Ⅰ期疗程;术后27周给予第ⅡⅡ期疗程,DC治疗方案同第Ⅰ期疗程。B组(EPI灌注组)患者术后仅采用膀胱灌注EPI (30mgEPI溶于50mL生理盐水),具体灌注方案同前。C组(BCG灌注组)患者术后仅采用膀胱灌注BCG (120mgBCG溶于50mL生理盐水),具体灌注方案同膀胱灌注EPI。所有患者随访至2年或肿瘤复发,观察比较三组患者肿瘤2年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观察DC治疗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比值的影响。结果三组患者2年复发率分别为10%、25.8%、11.3%,A组与B组、c组与B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10.6%、40.3%,A组与C组、B组与C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DC治疗后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比值升高,与DC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期B组患者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膀胱灌注EPI相比,Dc治疗联合膀胱灌注EPI能显着降低TURBT术后患者的2年复发率,其疗效与单纯膀胱灌注BCG相仿,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远低于单纯膀胱灌注BCG.DC治疗可通过提高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亚群以及CD4+/CD8+比值来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发挥抗肿瘤免疫治疗作用。因此,DC治疗联合膀胱灌注化疗药物为TURBT术后辅助治疗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开拓了新空间。
二、树突状细胞疫苗与泌尿系统肿瘤的生物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树突状细胞疫苗与泌尿系统肿瘤的生物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负载CD133+肝癌细胞RNA树突状细胞疫苗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树突状细胞的培养与抗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树突状细胞抗肿瘤治疗的理论依据 |
1.1 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
1.2 树突状细胞抗肿瘤的作用机制 |
2 树突状细胞的培养及永生化 |
2.1 树突状细胞的培养 |
2.2 树突状细胞的永生化方法 |
3 树突状细胞的疫苗类型 |
4 树突状细胞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联合应用 |
5 小结 |
(3)胆系肿瘤过继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临床观察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4)肝癌树突状细胞疫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DC的生物学特性 |
2 VDC与肝癌免疫抑制的关系 |
3 以DC为基础的肝癌免疫治疗 |
3.1肝癌抗原物质致敏DC |
3.2基因转染DC |
3.3融合DC疫苗 |
3.4联合修饰DC |
3.5联合治疗 |
4 结语 |
(5)主动免疫对C57BL/6小鼠GL261胶质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胶质瘤 |
2.免疫治疗 |
3.胶质瘤的免疫学特点 |
4.本文拟开展的工作 |
第二章 主动免疫对C57BL/6小鼠GL261胶质瘤的抑制作用 |
引言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主动免疫对C57BL/6小鼠GL261胶质瘤抑制机制的研究 |
引言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脑胶质瘤的免疫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联合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DC的生物学特性和抗肿瘤机制 |
2CIK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抗肿瘤机制 |
3CIK细胞与DC协同抗肿瘤作用机制 |
4 DC - CIK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和应用 |
4.1DC-CIK细胞在治疗不同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
4.2DC-CIK细胞联合治疗肿瘤的临床应用 |
5存在问题及应用前景 |
(7)PSMA在肺癌表达及免疫治疗临床应用价值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PSMA在肺癌中表达情况的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AAV/PSMA转染DC诱导CTL |
2.1 对象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一 |
综述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8)树突状细胞治疗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肿瘤抗原修饰的DC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临床试验结果 |
2 肿瘤细胞裂解物或凋亡细胞致敏DC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临床试验结果 |
3 肿瘤抗原基因转染的DC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研究 |
4 结 论 |
(9)树突状细胞疫苗在胰腺癌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DC 抗肿瘤的作用机制 |
2 DC疫苗介导的胰腺癌免疫治疗方法 |
2.1 负载胰腺癌抗原的 |
2.2 肿瘤细胞与 |
2.3 基因修饰 |
3 DC 治疗胰腺癌在临床中的应用及问题 |
(10)树突状细胞治疗联合膀胱灌注表柔比星在TURBT术后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树突状细胞疫苗与泌尿系统肿瘤的生物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负载CD133+肝癌细胞RNA树突状细胞疫苗的初步研究[D]. 易平.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8)
- [2]树突状细胞的培养与抗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J]. 王艳丽,张鹏. 医学综述, 2017(01)
- [3]胆系肿瘤过继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临床观察及研究[D]. 寇晓霞. 第二军医大学, 2016(04)
- [4]肝癌树突状细胞疫苗的研究进展[J]. 崔碧玉,庞业滨,罗小玲. 医学综述, 2016(07)
- [5]主动免疫对C57BL/6小鼠GL261胶质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潘儒君. 福建医科大学, 2015(05)
- [6]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联合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J]. 张成磊,杨宝珍.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5(03)
- [7]PSMA在肺癌表达及免疫治疗临床应用价值的初步研究[D]. 王海龙.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1)
- [8]树突状细胞治疗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研究进展[J]. 丁国梁,王丹红,陈虎. 实用肿瘤杂志, 2013(01)
- [9]树突状细胞疫苗在胰腺癌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 周永康,张雪妍.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15)
- [10]树突状细胞治疗联合膀胱灌注表柔比星在TURBT术后的应用研究[D]. 倪永梁. 山东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