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黄洗剂治疗小儿湿疹105例疗效分析

蛇黄洗剂治疗小儿湿疹105例疗效分析

一、蛇黄洗剂治疗婴儿湿疹105例疗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荣榕[1](2021)在《经典名方黄连膏的药效物质及治疗湿疹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以经典名方黄连膏为研究对象,在中医药理论基础上,优化提取工艺及成型性工艺,对黄连膏的成分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以期将其开发成成分明确,质量可控,疗效稳定,安全有效的中药外用制剂。方法:1提取工艺的优化在黄连膏传统提取方法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设计实验优选最佳的提取工艺参数。2成型性工艺的优化运用现代中药制药技术,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响应面优化试验,以黄连膏的稳定性实验、姜黄素为指标的均匀性实验及24h盐酸小檗碱累计透过量的综合评分作为评价指标,优选出最佳的成型性工艺参数。3黄连膏药效物质的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根据mz Cloud,mz Vault,Chem Spider数据库,进行数据筛查,依据各成分的分子质量、特征离子、质谱裂解规律、色谱保留时间等信息并结合文献报道,阐明经典名方黄连膏中的药效物质。4黄连膏指纹图谱的建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流动相、检测波长及提取溶剂进行筛选,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建立黄连膏的指纹图谱方法,同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如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等方法对复杂的化学数据信息进行充分整合,考察21批黄连膏的质量差异。5黄连膏药效及作用机制研究建立小鼠湿疹模型,通过检测小鼠皮肤愈合情况、耳肿胀程度、小鼠抓挠行为及小鼠皮肤中炎症细胞浸润情况,考察黄连膏对于湿疹的治疗作用;在此基础上,采用免疫组化法对各组小鼠皮肤组织中P物质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采用ELISA法检测不同组小鼠血清中Ig E、INF-γ、TNF-α、IL-6、IL-4和IL-2的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技术,对各组小鼠皮肤组织中p-p38/p38,p-ERK1/2/ERK1/2,P-JNK/JNK,NF-KB p65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探究黄连膏治疗湿疹的作用机制。结果:1提取工艺的优化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设计实验,得到最佳提取工艺:煎炸时间(A)59.52min,煎炸温度(B)141.98℃,浸泡时间(C)23.79h。为方便实际操作,将验证条件修正为煎炸时间60min,煎炸温度140℃,浸泡时间24h。按此工艺条件进行油煎提取,平行做3组验证试验,结果:3组实验综合评分的平均值为96.19%>95.34%,结果表明,黄连膏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2成型性工艺的优化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设计实验,得到最佳成型性工艺:药油:蜂蜡比例为7:1,乳化温度为70℃,乳化时间为10min。对筛选后的工艺进行验证,按照优化所得的成型性工艺条件重复制备3批制剂。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所制得的黄连膏的综合评分实测值与理论值相近,且大于理论值,所制得的软膏色泽均匀,质地细腻,黏稠性适宜,且易涂布于皮肤,润滑皮肤,以上结果表明优选所得的成型性工艺稳定可行,适合工业化生产。3黄连膏中药效物质研究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对黄连膏中主要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分析,通过获得的准分子离子峰和二级质谱碎片离子,对黄连膏进行定性分析,通过与文献数据进行比对,结果共鉴定了43个化合物,包括苯丙酸类化学成分阿魏酸;生物碱类成分小檗碱、黄连碱、黄柏碱、巴马汀等;姜黄素类化合物:姜黄素、姜黄酮,以及芝麻素、芝麻酚、芝麻林素等木脂素类化学成分,芥酸酰胺等酰胺类化学成分。4基于黄连膏药效物质的黄连膏指纹图谱的建立采用HPLC建立黄连膏的指纹图谱,对21批不同批次黄连膏的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识别模式分析,共标定17个共有峰,通过标准品对照指认出:3号峰为盐酸黄柏碱,4号峰为芝麻酚,5号峰为阿魏酸,7号峰为盐酸黄连碱,8号峰为盐酸小檗碱,9号峰为盐酸巴马汀,15号峰为姜黄素,16号峰为芝麻素。通过考察21批不同批次黄连膏的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得出不同批次黄连膏存在微小差异,可将21批黄连膏分为3类,第一类为S1~S7;第二类为S8~S14;第三类为S15~S21,与实际样品来源一致;筛选共得到3种差异性质量标志物,分别为4号峰(芝麻酚)、5号峰(阿魏酸)和16号峰(芝麻素),因此在制定黄连膏的质量标准时,可以对这3个标志化合物进行重点关注,更加科学全面地黄连膏的质量。5黄连膏药效及作用机制研究本文选择了能体现黄连膏原适应症(湿疹)的动物模型及相关检测指标,开展黄连膏治疗湿疹的活性研究。结果显示,连续使用黄连膏,小鼠背部的痂皮逐渐脱落,给药第18天黄连膏高剂量组小鼠痂皮已完全脱落。黄连膏各剂量组对小鼠的耳肿胀程度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高剂量组对于小鼠耳肿胀的抑制效果呈极显着(p<0.01),中剂量组能够显着抑制小鼠的耳肿胀情况(p<0.05);HE染色实验结果表明,黄连膏能够通过抑制炎症细胞浸润,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皮肤水肿。以上结果表明,黄连膏保留了其传统的功能及主治,具有良好的治疗湿疹的疗效。小鼠抓挠行为检测及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皮肤组织,显示出丰富的P物质的有效染色,模型组小鼠抓挠行为严重;黄连膏高、中剂量组仅有少量表达,着色较浅,且黄连膏高、中剂量组小鼠抓挠次数明显减少;低剂量组对皮肤组织中P物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作用不明显。ELISA实验结果:发现黄连膏可以通过抑制血清中Ig E、INF-γ、TNF-α、IL-6、IL-4和IL-2细胞因子的表达,达到抗炎疗效。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黄连膏高、中剂量组对p-p38及p-JNK的表达具有显着抑制作用(p<0.01;p<0.05);黄连膏中、低剂量组对p-ERK的表达具有显着抑制作用(p<0.01;p<0.05);黄连膏各剂量组对NF-k B p65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基于以上实验结果推测黄连膏的作用机制为“黄连膏能够通过抑制P物质的产生,进而抑制小鼠的抓挠行为,减轻瘙痒症状;黄连膏能够通过抑制血清中炎症因子的产生,进而抑制皮肤组织的炎症反应。在此基础上,黄连膏可以通过抑制MAPK/NF-k B通路的活化来影响湿疹的炎症进展过程”。结论:本研究秉承黄连膏“油炸乳化法”的传统制备工艺,采用现代中药制药技术明确黄连膏的提取工艺及成型性工艺参数。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全面地对黄连膏中主要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黄连膏的指纹图谱结合多元统计分析,为黄连膏的质量控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采用ELISA实验、免疫组化实验、Western blot实验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阐明黄连膏的作用机制,为揭示经典名方黄连膏的科学内涵提供数据支持。

易景媛[2](2020)在《婴幼儿湿疹的中医外治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与变态反应有密切关系的皮肤病,我国一般人群的发病率为7.5%,而发达国家,成人约10%,儿童的发病率高达30%[1]。其中婴幼儿湿疹是常见病、多发病,又称为特应性皮炎,有研究表明新生儿期至3岁是婴幼儿湿疹的高发期[2]。它具有明显渗出倾向,反复发作,伴剧烈瘙痒,婴幼儿语言表达不清,口服喂药困难,易反复搔抓致感染,严重影响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

蒋琴[3](2020)在《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的临床疗效,验证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急性湿疹安全有效;观察复方洗剂一号对急性湿疹皮损表面常见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阐述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湿疹的作用机制。方法:临床观察部分:收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例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口服依巴斯汀片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复方洗剂一号治疗,对照组采用3%硼酸溶液湿敷,疗程7天,观察记录临床症状、湿疹的皮损面积和严重度、瘙痒程度改善情况、中医证候改善情况,不良反应情况。实验部分:观察复方洗剂一号对湿疹皮损表面常见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实验,进一步阐述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湿疹的作用机制。结果: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经7天治疗后,治疗组痊愈9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6例,有效1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复方洗剂一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与红霉素相当,MIC值为0.25。表明复方洗剂一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结论:复方洗剂一号是治疗急性湿疹的有效方法,疗效肯定。对湿疹皮损面积和严重度、瘙痒症状、湿热浸淫证候有着良好的改善效果。复方洗剂一号对急性湿疹皮损表面常见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抑菌效果是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湿疹的作用机制之一。

谭红雁[4](2020)在《柏参氧化锌糊剂对诱导型亚急性湿疹豚鼠抗炎及调控AQP3、FLG影响皮肤屏障功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柏参氧化锌糊剂对亚急性湿疹豚鼠抗炎及水通道蛋白3(AQP3)、丝聚合蛋白(FLG)表达的影响,探讨柏参氧化锌糊剂治疗亚急性湿疹的抗炎疗效及对皮肤屏障功能的调控作用,为进一步阐明柏参氧化锌糊剂治疗亚急性湿疹的分子生物学提供依据。方法:将32只豚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柏参氧化锌糊剂组和艾洛松组,每组8只。正式实验前一天,除空白组外,将其余3组豚鼠背部脱毛,面积约为2cm×2cm。实验当天,除空白组外,其余组均采用移液枪涂抹5%DNCB丙酮溶液25ul于豚鼠背部致敏。2周后,每只豚鼠右耳内侧涂0.1%DNCB丙酮溶液100ul作为激发,每周重复上述激发过程1次,共连续激发4次的方法建立亚急性湿疹模型。于第4次激发72h后,除空白组外,各个给药组外用相应的药物,每日2次,连续14天。治疗结束后,颈椎脱臼处死豚鼠,用棉签擦去右耳药物,各组分别取6只豚鼠并立即沿豚鼠双耳耳基线完整剪下双耳,用8mm打孔器取得豚鼠右耳组织,注意取材时须保持耳片部位一致,精确测量豚鼠右耳肿胀度,再将各组豚鼠右耳组织分别放置于已配制好的组织标本固定液固定,作病理组织切片,HE染色,计算真皮浸润炎症细胞数,采用免疫组化检测AQP3、FLG的表达水平;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造模成功后,豚鼠肉眼下耳廓皮损改变具有亚急性湿疹皮疹的特征,表现为红肿明显、小丘疹、渗液、轻微糜烂、血痂、抓痕、部分表面粗糙干燥、上覆鳞屑。治疗14天后,模型组的皮损改变不是很明显,柏参氧化锌糊剂组与艾洛松组红肿明显减轻,血痂脱落,皮肤略粗糙部分可见色素沉着,肉眼观察基本接近正常皮肤。2、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豚鼠右耳组织表皮层明显增厚,角化不全,角质层下少量或较多棘细胞或基底细胞变性或坏死,间质内可见数量不等的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浸润;有出血,红细胞渗出;与模型组相比,艾洛松组:豚鼠右耳组织表皮层不同程度增厚,间质内偶见极少量炎细胞散在分布;与模型组相比,柏参氧化锌糊剂组豚鼠右耳组织表皮层较薄,未见明显增厚,间质内可见极少量炎细胞浸润。3、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豚鼠右耳肿胀度显着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柏参氧化锌糊剂组和艾洛松组豚鼠右耳肿胀显着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豚鼠右耳组织内炎性细胞密度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柏参氧化锌糊剂组和艾洛松组豚鼠右耳组织内炎细胞密度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豚鼠右耳组织AQP3蛋白含量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柏参氧化锌糊剂组和艾洛松组豚鼠右耳组织AQP3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豚鼠右耳组织FLG蛋白含量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柏参氧化锌糊剂组和艾洛松组豚鼠右耳组织FLG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柏参氧化锌糊剂能使亚急性湿疹皮损基本消失,起到治疗作用。2、经柏参氧化锌糊剂治疗后右耳组织内表皮增厚、炎症反应等病变程度明显减轻,提示柏参氧化锌糊剂有抗炎的作用。3、经柏参氧化锌糊治疗后肿胀明显减轻,提示柏参氧化锌糊剂有消肿的作用。4、经柏参氧化锌糊剂治疗后AQP3蛋白的含量明显降低,FLG蛋白的含量明显升高,结果显示柏参氧化锌糊剂可能是通过下调AQP3蛋白的表达,同时上调FLG蛋白的表达来修复皮肤屏障的功能。

黄关秀[5](2020)在《基于经络皮部理论的刺络拔罐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经络皮部理论,通过观察刺络拔罐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明确刺络拔罐疗法在慢性湿疹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索出治疗慢性湿疹的新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刺络拔罐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慢性湿疹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氯雷他定片+蛇黄膏),治疗组予以刺络拔罐疗法加基础治疗,疗程共4周。于各观察时点(第0、2、4、8周)记录两组患者EASI评分、瘙痒VAS评分及生活质量指数,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事件、复发情况等做好记录。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进行疗效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88%,p<0.05,两者不仅在数值上有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复发率为10.34%,对照组复发率为34.78%,p<0.05,两者不仅在数值上有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2.各观察时点EASI评分:(1)两组组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第2、4、8周时较0周相比,对EASI评分均有改善,提示两组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组间比较:在第2、4、8周时,治疗组EASI评分在数值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上优于对照组;(3)在EASI各分类评分中,各观察时点苔藓样变(L)的改善程度,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有显着差异(P<0.001);而红斑(E)、硬肿/浸润/丘疹(I)、表皮剥脱(Ex)评分方面,两组相比P>0.05,无统计学差异;(4)交互作用对硬肿/浸润/丘疹、苔藓样变存在影响。3.各观察时点瘙痒VAS评分:(1)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第2、4周时较0周相比,对瘙痒VAS评分均有改善,两组在降低瘙痒VAS评分的幅度上大致相当;(2)在第8周时,治疗组瘙痒VAS评分在数值上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交互作用对瘙痒VAS评分存在影响。4.治疗前后DLQI评分:(1)两组在治疗前后DLQI评分方面,p<0.01,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对患者生活质量指数均有改善。(2)第4周时,两组DLQI评分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提示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指数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基于经络皮部理论的刺络拔罐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疗效确切,远期疗效较佳,在改善患者皮损严重程度(尤其是苔藓样皮损)及瘙痒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本治疗方法拓宽了刺络拔罐疗法的临床应用途径,且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孙宇宁[6](2019)在《复方黄柏液治疗小儿湿疹(湿热蕴阻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复方黄柏液治疗小儿湿疹(湿热蕴阻证)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小儿湿疹的病因病机、指导合理用药,为中医中药有效治疗小儿湿疹提供理依论据。方法: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集了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的60名湿疹患儿,对患儿进行中医证候分析,将符合纳入标准湿热蕴阻证的湿疹患儿,根据随机分组对照法,随机的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复方黄柏液,对照组给予炉甘石洗剂,疗程均为14天。对两组进行临床观察,以证候指征积分为观察指标,观察靶皮损程度(红斑、丘疹、渗出、糜烂、浸润等)、全身皮损面积及瘙痒程度治疗前后变化情况,统计数据,经统计学分析,获得结论。结果:疗效比较:治疗组患者30例,痊愈14例,显效11例,有效4例,无效1例,痊愈率46.67%,显效率36.67%,有效率13.33%,无效率3.33%,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患者30例,痊愈7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3例,痊愈率23.33%,显效率40%,有效率26.67%,无效率10%,总有效率90%。两组间总有效率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临床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效。两组间治疗后临床积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用复方黄柏液外敷治疗小儿湿疹(湿热蕴阻证)临床疗效显着,复方黄柏液在减少丘疹、改善湿疹患儿的皮损面积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用药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充分证实中药制剂复方黄柏液外敷治疗小儿湿疹适合临床使用推广。

高珊[7](2019)在《苋黄洗剂治疗婴幼儿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提出目的客观、系统的对苋黄洗剂治疗婴幼儿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为婴幼儿急性湿疹的临床用药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7月到2018年6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符合标准的婴幼儿急性湿疹患者332名,随机分为苋黄洗剂组(111名)、中药制剂组(111名)、西药制剂组(110名),记录其一般情况,分别给予苋黄洗剂、中药制剂(七味解毒活血膏)、西药制剂(丁酸氢化可的松(尤卓尔))外用,每日2次,5天为1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天、治疗5天,观察患儿主要症状、次要症状并评分,记录起效时间,治疗结束后统计治疗痊愈率、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随访1个月,记录复发情况。并根据婴幼儿湿疹的发病特点,从不同发病症状、不同发病部位出发,对苋黄洗剂和中药制剂对照、西药制剂对照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1治疗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情况:婴幼儿急性湿疹患儿经过治疗苋黄洗剂组痊愈率为56.8%,总有效率为88.3%;苋黄洗剂在治疗渗出、糜烂型和红斑、丘疹型婴幼儿急性湿疹患儿痊愈率分别为51.9%和6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分别为85.2%和9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苋黄洗剂组与中药制剂组和西药制剂组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000,P=0.049;χ2=8.474,P=0.014),苋黄洗剂组的痊愈率高于中药制剂组和西药制剂组(χ2=4.163,P=0.032;χ2=4.350,P=0.037),苋黄洗剂组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制剂组(χ2=8.537,P=0.003);在治疗渗出、糜烂型婴幼儿急性湿疹患儿苋黄洗剂组痊愈率高于中药制剂组(χ2=5.765,P=0.016),在治疗红斑、丘疹型婴幼儿急性湿疹患儿苋黄洗剂组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制剂组(χ2=5.319,P=0.021)。2临床评分情况:苋黄洗剂组患儿治疗前、治疗3天、治疗5天的主要症状评分分别为(10.76±3.11)分、(4.74±1.69)分、(2.48±0.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624,P<0.05),其中治疗3天、5天的主要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的评分(t=23.154,P<0.05;t=49.846,P<0.05),治疗5天的主要症状评分低于治疗3天的评分(t=15.561,P=0.028);苋黄洗剂组患儿治疗前、治疗3天、治疗5天的次要症状评分分别为(4.72±2.28)分、(1.81±1.45)分、(0.91±0.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746,P<0.05),其中治疗3天、5天的次要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的评分(t=14.049,P<0.05;t=30.073,P<0.05),治疗5天的次要症状评分低于治疗3天的评分(t=6.010,P=0.018)。苋黄洗剂组与中药制剂组和西药制剂组在治疗前和治疗3天的主要症状评分、次要症状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5天的苋黄洗剂组主要症状评分低于西药制剂组(t=3.825,P=0.041),三组药物次要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药物临床起效时间:苋黄洗剂组起效时间为(2.00±0.89)天,苋黄洗剂在治疗渗出、糜烂型和红斑、丘疹型婴幼儿急性湿疹的临床起效时间分别为(2.76±0.61)天和(1.37±0.5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61,P<0.05);苋黄洗剂组临床起效时间短于中药制剂组(2.71±0.95天)和西药制剂组(2.54±0.75天)(t=6.439,P=0.009;t=4.615,P=0.046);对于红斑、丘疹型湿疹患儿,苋黄洗剂组临床起效时间短于中药制剂组、西药制剂组(t=11.004,P=0.003;t=8.628,P=0.008);对于渗出、糜烂型湿疹患儿,苋黄洗剂组临床起效时间短于中药制剂组(t=10.333,P=0.005)。4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苋黄洗剂组不良反应发生率0.9%,与中药制剂组4.5%和西药制剂组10.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66,P=0.004),其中苋黄洗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西药制剂(χ2=9.996,P=0.002)。5药物治疗后复发情况:苋黄洗剂组复发率3.2%,与中药制剂组6.4%和西制剂组17.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14,P=0.029),其中苋黄洗剂组复发率低于西药制剂组(χ2=6.245,P=0.012)。结论1苋黄洗剂治疗婴幼儿急性湿疹的痊愈率为56.8%,总有效率为88.3%,对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均有所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0.9%,复发率3.2%;起效时间(2.00±0.89)天。2苋黄洗剂治疗婴幼儿急性湿疹的痊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西药制剂对照,对主要症状的改善优于西药制剂对照,起效时间早于西药制剂对照,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均低于西药制剂对照。3苋黄洗剂治疗婴幼儿急性湿疹的痊愈率高于中药制剂对照,治疗红斑、丘疹型和渗出、糜烂型湿疹的临床起效时间均早于中药制剂对照。图2幅;表17个;参120篇。

秦乐[8](2019)在《自拟浸手方治疗手部角质增生性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系统的临床试验研究,评价自拟“浸手方”外用浸泡治疗手部角质增生性湿疹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安全性、复发率等指标,为临床治疗手部角质增生性湿疹提供更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观察对象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学美容科门诊、招募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者的6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跟对照组。治疗组30例,予浸手方浸泡,结束后使用红霉素软膏及黄芪霜外涂。对照组30例与复方氟米松乳膏外擦,结束后使用红霉素软膏及黄芪霜外涂。每周复诊1次,连续治疗2周。用SPSS25软件进行治疗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对比患者治疗前后手部症状改善情况以及回访观察其复发率,作出相关临床判定。结果:本研究共完成临床病例57例,治疗组29例,治愈6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9.66%;对照组29例,治愈4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2.76%。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与对照组效果相当:在改善手部皮损,改善瘙痒、皮肤干燥程度以及皮肤增厚等情况、生活质量方面,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手部角质增生性湿疹皮损、瘙痒、皮肤增厚、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疗效相当(P>0.05);后通过临床电话随访的方式对于两组患者进行复发情况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治疗手部角质增生性湿疹防止其复发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方对于手部角质增生性湿疹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改善其皮损大小、瘙痒情况、手部皮肤增厚、苔藓样变情况,其疗效与对照组复方氟米松乳膏相当(P>0.05),但治疗组使用自拟方泡手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通过治疗中及治疗后的观察无明显不良反应,为手部角质增生性湿疹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孟颖超[9](2017)在《苓榆湿疹外用方治疗婴幼儿急性湿疹疗效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比较和分析所纳入患儿治疗前后的皮损形态及面积、瘙痒情况及相关中医症候积分,评价苓榆湿疹外用方治疗婴幼儿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且在观察疗效的基础上,采用logistics模型研究可能的影响疗效的因素,并依据调查结果初步探讨与婴幼儿湿疹发病可能有关的因素,为该疾病的预防、家庭护理及治疗提供依据。研究方案:按照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将来自于望京医院儿科门诊的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72例患儿纳入本研究,应用苓榆湿疹外用方进行治疗,疗程为6±2天,一个疗程结束后对其疗效进行评价,并以二分类疗效结果作为因变量,对可能的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如患儿年龄、病程、发病季节、辅食添加情况、是否添加益生菌、个人过敏史及家庭遗传病史、护理情况、家庭教育等)按照疗效分组,进行二分类logistics模型分析,找出这些因素与疗效之间可能存在的潜在关系。研究结果:1 一般资料结果纳入患儿中发病年龄在1岁以内的共38例,占观察人数的55.2%,1-2岁及2-3岁患儿人数占总观察人数的比例分别是22.2%、25.1%;纳入患儿中发病季节在春季和夏季的比例分别为37.5%、30.56%;入选患儿中有个人过敏史的占54.2%,其中以食入性过敏原为主;有家族遗传过敏史的占47.2%。2临床疗效结果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对患儿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其中痊愈24例,显效19例,好转22例,无效7例,治疗痊愈、显效、好转的患儿均归属于临床治疗有效范畴,共65例,占总比例的90.3%。3相关因素结果在疗效的相关因素研究中,在单因素筛选过程中,患儿性别、年龄、发病季节、过敏史、遗传史,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个相关因素中共有7个因素进入回归模型,其中在治疗前皮损程度、辅食添加情况、护理情况方面,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急性湿疹在0-1岁间发病率高,春夏季节为湿疹高发季节,与个人过敏史,尤其是食物过敏史密切相关,且与家庭遗传过敏史关系密切,有家族过敏史者要尤其注意防范。2苓榆湿疹外用方治疗婴幼儿湿疹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明显改善患儿皮损(面积和形态)及瘙痒情况,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3患病前皮损面积越大、皮损程度越重,疗效越不明显,故针对皮损较严重的患儿,应提早进行干预,提高护理水平,加强家庭教育;添加辅食种类越多、速度越快,疗效也越来越差,所以婴幼儿湿疹患儿添加辅食不能过急过快,要循序渐进;护理越是规范,,湿疹的疗效越好,所以对婴幼儿急性湿疹患儿要尽可能给予规范化的护理,对家长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有助于湿疹的治疗。在研究中母乳喂养、益生菌的使用虽然与疗效没有显示出特别的相关性,但是临床上发现,母乳喂养以及使用益生菌有助于湿疹的康复,所以针对急性湿疹患儿建议母乳喂养并及时添加益生菌。

宋世珅[10](2016)在《黄连煎剂外洗预防婴儿湿疹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目的采用队列研究,用黄连煎剂外洗干预新生儿,规范黄连外用“祛胎毒”预防婴儿湿疹的操作方法,评价黄连外用“祛胎毒”预防婴儿湿疹的预防效果,以期为婴儿湿疹的预防提供一种简、便、效、廉的方法,降低婴儿湿疹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的身心影响和经济负担。2.方法2.1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西城区妇幼保健院作为试验组,平谷区医院作为对照组,在两医院产房出生的新生儿进行纳入。各纳入病人115例,样本量:试验组:对照组=1:1。实际收纳受试者230人,3人脱落,206人完成随访,试验组98人,对照组108人。2.2干预方法:试验组:黄连煎剂外洗+母婴护理指导;对照组:一般常规洗浴+母婴护理指导。母婴护理指导:参照北京市妇幼保健产后母婴护理指导手册。试验组外洗方法:黄连水煎,制成1g/ml、10ml/支的包装。新生儿浴盆中倒入15000毫升38-39℃C温水,将制备好的黄连水煎液3支(10m1),倒入新生儿浴盆中,搅拌约1分钟,配置成2/1000浓度的溶液,给新生儿洗浴,3分钟/次,1次/天,连用3天,为1个疗程。观察周期为1年。对入组的所有新生儿进行追踪、随访至1周岁。每月随访1次,记录有无湿疹或其他疾病的发生,及时对症处理。2.3主要疗效指标:终点事件-—湿疹的发生;次要疗效指标:湿疹的发生时间、次数、湿疹严重程度(SCORAD评分)。2.4婴儿湿疹的西医诊断标准和婴儿湿疮的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实用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学》和《实用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中的诊断标准制定。2.5安全性评价:记录不良反应等级,按等级处理。2.6不良反应记录和报告方法:记录于观察表中,评价其与试验药物的相关性。2.7依从性评价:试验组的依从性:采用药物计数法测估受试者的依从性。对照组只要能联系到监护人即为依从性良好。3.结果3.1通过本研究初步认定黄连煎剂外洗预防婴儿湿疹的效果在不同性别的受试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2患儿湿疹发作部位:头面部发作者最多,其次是躯干发作者,再次是四肢发作者,之后是其他各个部位发作者。3.3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发病率分别为64.29%和69.44%,黄连煎剂外洗对于婴儿的湿疹发病率没有明确的改善(P>0.05)。3.4试验组以42天内发病者最多,占本组发病人数的76.2%,占发病总数的34.7%,其次为对照组42天之内发作者,占本组发病人数的44%,占发病总数的23.9%(P<0.05)。42天内发病患儿集中在试验组,占总发病人数的44.2%;42天以后发病患者主要集中在对照组,占总发病人数的25.4%。该法对于婴儿湿疹42天以后婴儿湿疹的发生有一定的降低作用,但会使湿疹的发病时间提前。试验组复发率为0,对照组复发率为9.3%(P<0.05)。黄连煎剂外洗对于婴儿湿疹的复发有一定的降低作用。3.5试验组共有1人发作湿疹超过3个月,对照组共有15人发作婴儿湿疹超过3个月,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连煎剂外洗对于婴儿湿疹发作时的持续时间有明显的缩短作用,可使湿疹在3个月左右达到临床治愈。3.6试验组中有7人用药物治疗,对照组中有48人用药物治疗,黄连煎剂可以降低婴儿湿疹发作后的用药治疗的人数(P<0.05)。3.7试验组湿疹发作者均用一种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湿疹发作者中联合应用药物治疗者有20人(P<0.05),黄连煎剂外洗对于婴儿湿疹发作后的联合用药治疗情况有降低作用。3.8湿疹严重程度评分初发时对照组为20.3(15.2,26.4)分,试验组为9.8(9.2,17.6)分,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试验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在湿疹发生时严重程度最高时两者的评分对照组为23.5(15.8,29.3)分,试验组为11.2(9.4,18.5)分,两者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黄连煎剂对于婴儿湿疹初发和最严重时的严重程度都有一定的减轻作用。3.9该方法预防婴儿湿疹受试者有很好的依从性。3.10该方法预防婴儿湿疹有很高的安全性。3.结论黄连煎剂外洗,对预防婴儿湿疹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能降低对患儿湿疹发作时的严重程度,对于降低复发有一定的优势。黄连煎剂外洗无明显毒副作用,用药安全。

二、蛇黄洗剂治疗婴儿湿疹105例疗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蛇黄洗剂治疗婴儿湿疹105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经典名方黄连膏的药效物质及治疗湿疹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黄连膏提取工艺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黄连膏成型性工艺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黄连膏药效物质分析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黄连膏指纹图谱的建立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黄连膏治疗湿疹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婴幼儿湿疹的中医外治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外治方法
    1.1 中药外洗法
    1.2 中药湿敷法
    1.3 中药药浴
    1.4 中药外擦法
    1.5 穴位贴敷
    1.6 小儿推拿
    1.7 针灸
2 讨论

(3)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1.1 病名的认识
        1.2 流行病学的研究
        1.3 病因的认识
        1.4 治疗方法
    2 祖国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2.1 病名的认识
        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临床表现的认识
        2.4 治法的认识
        2.5 中医药治疗湿疹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2.6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及病例选择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剔除标准
        2.2.6 脱落/终止标准
        3、研究方法
        3.1 病例分组
        3.2 治疗方法
        3.3 注意事项
        3.4 疗效观察指标
        3.5 疗效判定标准
        3.6 不良反应观察
    4 统计方法
    5 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药品及仪器
        2.1 实验菌种
        2.2 药物及试剂
        2.3 主要仪器及材料
    3 培养基的制备
        3.1 平板培养基制备
        3.2 不同浓度含药试管培养基的制备
    4 受试菌的转种活化
    5 菌种鉴定
    6 菌悬液的制备
    7 复方洗剂一号抑菌实验研究
        7.1 牛津杯法
        7.2 含药试管稀释法
    8 抑菌效果判定
        8.1 牛津杯法抑菌效果的判定
        8.2 含药试管稀释法抑菌效果的判定
    9 研究结果
        9.1 牛津杯法的抑菌结果
        9.2 含药试管稀释法的抑菌结果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立题依据
        1.1 湿疹疾病的现状
        1.2 湿疹的诱因
    2 中药制剂外用的作用
    3 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的中医机理探讨
    4 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的现代机理探讨
    5 关于临床观察部分的讨论
        5.1 对湿疹评分方法的认识
        5.2 EASI积分方面比较
        5.3 对于减轻瘙痒方面比较
        5.4 两组中医证候结果分析
        5.5 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6 关于实验观察部分的讨论
        6.1 关于中药的MIC值
        6.2 关于药敏方法的选择
        6.3 微生物与湿疹的关系与实验菌种选择
        6.4 实验结果的讨论
    7.关于基础药敏试验和临床观察的情况的几点思考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中西医治疗急性湿疹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柏参氧化锌糊剂对诱导型亚急性湿疹豚鼠抗炎及调控AQP3、FLG影响皮肤屏障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表
引言
1.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动物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实验造模
    2.3 实验给药
    2.4 实验取材
    2.5 技术路线图
3.观察指标
    3.1 HE染色观察豚鼠右耳皮肤组织病理改变
    3.2 计算豚鼠右耳肿胀度
    3.3 HE染色观察豚鼠右耳真皮炎性细胞数的表达水平
    3.4 免疫组化法检测豚鼠右耳组织中AQP3、FLG蛋白的表达水平
4.统计学方法
5.实验结果
    5.1 各组豚鼠右耳皮损部位表现
    5.2 各组豚鼠右耳皮损组织病理变化
    5.3 各组豚鼠右耳肿胀度的比较
    5.4 各组豚鼠右耳真皮炎性细胞数的比较
    5.5 各组豚鼠右耳组织AQP3、FLG蛋白含量表达情况比较
6.讨论
    6.1 祖国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6.1.1 病名
        6.1.2 病因病机
        6.1.3 中医治疗
    6.2 西医对湿疹的认识
        6.2.1 病因发病机制
        6.2.2 西医治疗
    6.3 动物实验模型的选择
    6.4 AQP3、FLG在湿疹中的作用
    6.5 实验结果分析
    6.6 柏参氧化锌糊处方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综述 水通道蛋白 3、丝聚合蛋白与湿疹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5)基于经络皮部理论的刺络拔罐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
        2.1 研究对象
        2.2 病例选择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制作调查表
        3.2 样本量估算
        3.3 试验设计与随机方法
        3.4 治疗方法
        3.5 观察方法及疗程
        3.6 观察指标
        3.7 总疗效评定标准
        3.8 不良反应观察及处理
        3.9 随访与复发情况
    4 统计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6 结果
        6.1 一般资料
        6.2 基线比较分析
        6.3 临床疗效分析
讨论
    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2 中医对慢性湿疹的认识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治疗
    3 蛇黄膏治疗慢性湿疹作用浅析
        3.1 蛇黄膏简介
        3.2 组方药物机理研究
    4 基于经络皮部理论的刺络拔罐疗法概述
        4.1 经络皮部理论概述
        4.2 刺络拔罐疗法概述
    5 慢性湿疹与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关系
        5.1 Th17 细胞/Treg免疫失衡
        5.2 IL-17/IL-23轴与湿疹
    6 刺络拔罐疗法治疗慢性湿疹评述
        6.1 协同增效,缓解病情
        6.2 减低复发,改善预后
        6.3 安全可行,以廉促效
附:慢性湿疹患者与Th17 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7、IL-23 的关系探讨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湿疹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古籍对湿疹的论述
        1.1 对湿疹病名的认识
        1.2 对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湿疹的治疗与调护
        2 当代医家对湿疹的认识
        2.1 对病名的认识
        2.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湿疹的中医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湿疹的西医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调查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1 病因
        2.2 发病机制
        3.治疗
        3.1 一般治疗
        3.2 系统治疗
        3.3 局部治疗
        3.4 物理治疗
        4.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随机数字表
附录2 安全等级评价分级标准
附录3 不良反应表
附录4 湿疹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评分表
附录5 瘙痒自评直观模拟尺(VAS)
附录6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
附录7 病例报告表
附录8 知情同意书
附录9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6)复方黄柏液治疗小儿湿疹(湿热蕴阻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小儿湿疹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治法
    2 西医对小儿湿疹的认识
        2.1 概述
        2.2 发病机制
        2.3 西医对小儿湿疹的治疗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临床试验研究与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判定
        2.4 统计方法与数据处理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病例入组与试验完成情况
        3.2 一般情况可行性分析
        3.3 两组患儿治疗前症候总积分比较情况
        3.4 治疗前两组患儿症状表现积分比较
    4 疗效分析
        4.1 患儿症候总积分的比较情况
        4.2 患儿症状表现积分比较情况
        4.3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5 安全性观察
讨论
    1 立法思想
    2 复方黄柏液药物组成及分析
    3 复方黄柏液治疗小儿湿疹的理论基础
    4 临床疗效分析
    5 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语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7)苋黄洗剂治疗婴幼儿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方法
        1.1.1 研究对象来源
        1.1.2 研究对象选择及诊断标准
        1.1.3 临床资料收集
        1.1.4 治疗观察
        1.1.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1.2 研究结果
        1.2.1 湿疹患儿的一般情况和临床情况
        1.2.2 三组药物治疗患儿湿疹的临床疗效分析
        1.2.3 三组药物治疗患儿湿疹的临床评分比较
        1.2.4 三种药物治疗患儿湿疹的临床起效时间分析
        1.2.5 三组药物治疗患儿湿疹的不良反应比较
        1.2.6 三组药物治疗患儿湿疹复发率比较
    1.3 讨论
        1.3.1 婴幼儿急性湿疹及评价指标
        1.3.2 苋黄洗剂治疗婴幼儿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
        1.3.3 苋黄洗剂与西药制剂的临床疗效比较
        1.3.4 苋黄洗剂与中药制剂的临床疗效比较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婴幼儿急性湿疹的概况及治疗进展
    2.1 婴幼儿湿疹概况
    2.2 现代医学对婴幼儿湿疹的认识
        2.2.1 发病机制与影响因素
        2.2.2 西医西药治疗
    2.3 祖国医学对婴幼儿湿疹的认识
        2.3.1 中药治疗
        2.3.2 其他疗法
    2.4 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A 患儿信息登记表
附录B 随访记录表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8)自拟浸手方治疗手部角质增生性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2.1 样本量确定
        2.2 病例来源
        2.3 随机分组方法
        2.4 技术路线
        2.5 病例选择标准
        2.5.1 疾病诊断标准
        2.5.2 纳入标准
        2.5.3 排除标准
        2.5.4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2.5.5 脱落及剔除病例的处理
    3 研究设计
        3.1 病例分组
        3.2 治疗方法
        3.2.1 治疗组
        3.2.2 对照组
        3.3 病程及随访
        3.4 注意事项
        3.5 疗效观察指标
        3.6 疗效评价
        3.7 安全性评价
        3.8 复发情况观察
        3.9 伦理原则
    4 统计学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病例完成情况
        5.2 基线比较
        5.2.1 性别构成比较
        5.2.2 年龄比较
        5.2.3 病程比较
        5.2.4 客观症状评分
        5.2.4.1 皮损面积评分
        5.2.4.1 EASI评分内两组间各症状评分对比:红斑积分对比
        5.2.4.2 EASI评分内两组间各症状评分对比:丘疹积分对比
        5.2.4.3 EASI评分内两组间各症状评分对比:鳞屑积分对比
        5.2.4.4 EASI评分内两组间各症状评分对比:苔藓样变积分对比
        5.2.4.5 EASI评分皮损形态评分对比
        5.2.4.6 EASI评分总积分对比
        5.2.5 主观症状评分
        5.3 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5.3.1 组内比较
        5.3.1.1 治疗组组内比较
        5.3.1.2 对照组组内比较
        5.3.2 组间比较
        5.3.2.1 面积积分比较
        5.3.2.2 EASI评分内各症状评分比较
        5.3.2.3 皮损形态评分与EASI积分比较
        5.3.2.4 两组病例治疗后瘙痒指数对比
        5.3.3 两组病例治疗后临床有效率对比
        5.3.4 两组病例复发情况
        5.3.5 两组病例复发率对比
        5.4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6 典型病例
    7 讨论
        7.1 疾病选择依据
        7.1.1 手部湿疹的流行病学特征
        7.1.2 手部湿疹的病因及西医治疗现状
        7.1.3 手部湿疹的中医治疗现状
        7.2 浸手方浸泡治疗手部角质增生性湿疹的立题依据
        7.2.1 祖国医学对手部湿疹的认识
        7.2.1.1 对病名的认识
        7.2.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7.2.1.3 对治则治法的认识
        7.2.2 中药浸泡疗法治疗手部湿疹的理论依据
        7.3 方药分析
        7.4 浸手方中各药物中医功效以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7.5 对照组药物选择依据
        7.6 其他制剂选择依据
        7.7 复发情况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1 本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一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湿疹的中医外治疗法综述
    参考文献二
附录一:临床观察表
附录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苓榆湿疹外用方治疗婴幼儿急性湿疹疗效及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婴幼儿湿疹的中医研究概况
        1 古代医籍描述
        2 中医病因病机
        3 中医治疗
        3.1 中医内治法
        3.2 中医外治法
        3.3 中医内外合治法
        4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婴幼儿湿疹发病及治疗相关因素的研究现状
        1 流行病学
        2 相关因素
        2.1 孕母因素
        2.2 生后养护因素
        2.3 家族遗传过敏史
        3 预后与转归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宄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及样本量
        1.2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相关因素研究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相关资料统计结果
        3.2 疗效分析
        3.3 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3.4 安全性评价
        3.5 脱落病例分析
    4 讨论
        4.1 组方分析
        4.2 中医外治法
        4.3 研究结果分析
        4.4 结论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基本情况
    教育背景
    主要实习经历
    参与课题
    个人经历及相关奖励

(10)黄连煎剂外洗预防婴儿湿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婴儿湿疹中医研究概况
        1. 婴儿湿疹的病因病机
        1.1 古代文献对病因病机的阐释
        1.2 现代文献对病因病机的理解
        2. 婴儿湿疹的中医治疗
        2.1 中药内服辨证分型分期治疗
        2.2 中药内服针对某证型的治疗
        2.3 中药外治法
        2.4 中成药
        2.5 中药灌肠法
        3. 婴儿湿疹的中医药预防研究
        3.1 内治法预防
        3.2 外治法预防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婴儿湿疹发病和预防的现代研究进展
        1. 对于婴儿湿疹发病机制的研究
        1.1 婴儿皮肤屏障因素
        1.2 孕妇孕期和产前的因素
        1.3 产后的危险因素
        1.4 食物致敏和食物过敏因素
        1.5 空气中的致敏因素
        2. 预防方法
        2.1 饮食预防
        2.2 外用药物预防
        2.3 社区定期随访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受试者选择标准
        2.3 研究方法
        2.4 疗效指标
        2.5 安全性评价
        2.6 不良反应记录和报告方法
        2.7 依从性评价
        2.8 受试者权益保护说明
        2.9 成果推广
        2.10 技术路线
        2.11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描述性分析
        3.2 发病情况分析
        3.3 用药情况
        3.4 SCORAD评分
        3.5 依从性评价
        3.6 安全性评价
        3.7 制定相关SOP
    4. 小结
    5. 讨论
        5.1 婴儿湿疹的中西医认识
        5.2 导师经验
        5.3 黄连的古今认识
        5.4 数据分析
        5.5 可能的作用机制
    6. 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参考文献
结语
附件一:病例报告表
附件二:湿疹患儿访视表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四、蛇黄洗剂治疗婴儿湿疹105例疗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经典名方黄连膏的药效物质及治疗湿疹作用机制的研究[D]. 张荣榕.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婴幼儿湿疹的中医外治研究综述[J]. 易景媛. 湖北中医杂志, 2020(08)
  • [3]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蒋琴.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柏参氧化锌糊剂对诱导型亚急性湿疹豚鼠抗炎及调控AQP3、FLG影响皮肤屏障功能的研究[D]. 谭红雁.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基于经络皮部理论的刺络拔罐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关秀.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复方黄柏液治疗小儿湿疹(湿热蕴阻证)的临床观察[D]. 孙宇宁.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苋黄洗剂治疗婴幼儿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评价[D]. 高珊.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8]自拟浸手方治疗手部角质增生性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D]. 秦乐.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苓榆湿疹外用方治疗婴幼儿急性湿疹疗效及相关因素研究[D]. 孟颖超.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2)
  • [10]黄连煎剂外洗预防婴儿湿疹的临床研究[D]. 宋世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蛇黄洗剂治疗小儿湿疹105例疗效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