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F——高效脱硫剂在石油气加工中的应用

GHF——高效脱硫剂在石油气加工中的应用

一、GHF——高效脱硫剂在石油气体加工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强[1](2020)在《多孔负载型高温煤气脱硫剂制备、性能及脱硫动力学研究》文中提出高温煤气中的硫化氢(H2S)严重影响了煤炭的工业应用,是损害设备管道和污染环境的剧毒物质。高温煤气直接脱硫技术可以节能高效的去除H2S,不过该技术对脱硫剂的要求比较高。多孔负载型金属氧化物脱硫剂具有比表面积大、机械强度高、组分利用率高等优点,是高温煤气脱硫剂的首选理想材料之一。但是,常规负载型脱硫剂仍存在孔径小、活性低及纯二氧化硅载体稳定性差等缺陷,尤其是高温下的失活速率较慢。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文开发了非纯二氧化硅载体的多孔脱硫剂,并结合动力学模型描述脱硫进程。1.采用优化工艺研制了多种结构的SAPO-34负载Zn基尖晶石脱硫剂。通过调节SAPO-34@SBA-15(SS)上尖晶石B位部分Co被Mn或Fe取代,表明未取代的Zn Co2/SS受载体中PO43-的作用小而脱硫能力较强。50 wt%Zn Co2/SS脱硫剂在550℃下的突破硫容为138.08 mg g-1,在连续五次的脱硫-再生循环中活性组分损失较小。在第二次使用时,Zn Co2/SS硫容量为初始硫容量的70.42%,这与锌蒸发、高稳定硫化物的存在和部分烧结有关。采用改进的失活动力学模型较好地描述了H2S浓度变化或脱硫剂失活速率与脱硫时间的关系。2.在介孔CaxCuyMnzOi/MAS-9脱硫剂中,较大孔径的MAS-9为高分散的活性物种提供了足够的锚定空间。由于Ca-Cu-Mn的协同稳定作用,在800℃时,50 wt%Ca3Cu10Mn87Oi/MAS-9呈现出较高的突破硫容量(171.57 mg g-1)。动力学研究表明,优异的性能与H2S快速扩散和组分失活的协同作用有关,在连续六次的循环使用中硫容量损失较小,在实际高温应用中有巨大的潜力。3.通过自组装方式,利用核桃木的有序孔道作为模板,制备了各向异性的3D(a%Ce-Mn)yAl2-yOx脱硫剂。(8%Ce-Mn)1.5Al0.5Ox的大孔有助于H2S的快速扩散,使脱硫剂在700℃达到最高的突破硫容量(289.79 mg g-1)和有效利用率(88.42%)。原料气在微/大孔中的迅速扩散大幅度提高了3D(8%Ce-Mn)1.5Al0.5Ox在高水蒸气和还原气浓度下的抗水性和抗干扰能力。利用改进的失活动力学模型参数描述了硫化反应中的快速传质过程。与传统负载脱硫剂的制备路线不同,本研究为核桃木衍生竖直结构的微米孔道3D脱硫剂的实际应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李维军[2](2018)在《环保型铁基离子液体脱硫剂研制与工艺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离子液体具有低饱和蒸汽压、良好的化学稳定性性和热稳定性,由于加入铁离子,又具有优异的催化氧化特性,易与硫磺分离,减少了因挥发或降解而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可循环利用,是一种新型环保的铁基脱硫剂;其理论硫容比常规水相氧化法高100倍,可使脱硫溶液循环量大幅下降,实现脱硫装置小型化。铁基离子液体(Fe-IL)脱硫净化度能满足管输气指标,且溶剂稳定性高,降低了天然气净化工艺难度和操作的危险性,使生产过程更加安全。本文开展了Fe-IL脱除H2S的实验研究,并设计出脱硫工艺,以便分析该脱硫剂和工艺的技术合理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FeCl3与氯化1-丁基-3-甲基咪唑([Bmim]Cl)为原料按不同配比合成Fe-IL,经纯化后产率可达86.97%,比FeCl3·6H2O与[Bmim]Cl按常用方法合成产率提高了27.15%,且氯化铁使用量降低20%。(2)通过化学滴定、仪器测定和FT-IR表征,推测Fe-IL分子式为[Bmim]Fe0.97Cl4.13;黏温实验表明在45℃时,Fe-IL黏度仅为19.6mPa·s,比25℃时降低了39.1%,有利于工业应用;制备的Fe-IL在空气中放置90d后重新进行FT-IR表征,其化学结构保持不变,表明化学性稳定高。(3)Fe-IL脱硫实验发现在25℃,1.01×105Pa时,实验测得最大硫容仅为理论硫容的4.6%,铁离子表观活性低,脱硫过程中同时存在物理吸收和化学氧化吸收两种情况。对含5%H2S天然气的脱硫吸收实验表明,硫容为0.38 g/L,脱硫过程主要以化学氧化吸收为主;对于含99.9%H2S脱硫吸收,硫容可达3.1g/L,其中物理吸收占总脱硫率高达78.7%;吸收不同浓度H2S时表现出不同硫容,可能是高浓度H2S因物理吸收作用快速溶解于离子液体中从而促进化学氧化吸收,提高了脱硫剂硫容量。(4)Fe-IL呈疏水性和弱酸性,天然气净化工艺中有水生成,含水Fe-IL脱硫实验发现,在一定的范围内,水份对Fe-IL吸收H2S有促进作用,但过量的水份又会降低H2S的吸收。当含水率为2%时,比不含水吸收H2S液体质量增重了18.6%,可能是水份降低脱硫剂的黏度,提升气液传质率,或降低脱硫剂中的酸性,使H2S更易溶于脱硫剂中从而促进氧化吸收。(5)利用Fe-IL的高硫容、疏水性、氧化吸收等特点,设计出一套在常温常压下湿式氧化脱硫工艺,具有脱硫效率更高,无环境污染,能耗更低的新型脱硫工艺特征,解决当前含硫尾气治理技术的不足,以满足日益增强的环境保护要求,为后续含硫尾气治理的工业化技术的绿色发展和改造奠定坚实基础。

孔章[3](2017)在《新型高效复合脱硫剂的研究》文中提出现在油田开采出来的原油中H2S含量偏高,不仅会对输油管道、储油装置有腐蚀,也会引起后续加工过程中催化剂的失活,威胁油田工人的健康。本课题合成了EDTA铁铵、N(CH2COOOa)3和1,3,5-三嗪,并对其中一些影响合成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然后研究几种组分复配对硫化氢的脱除效果的影响,最后研究了扩散剂(KT)加入量对其脱除速率的影响,结论如下:1、在EDTA铁铵合成中确定了反应液PH为5~6、保温时间为40 min、反应物料配比为2.2时,产物收率高达98.27%;2、在 N(CH2COONa)3 的合成中采用 ClCH2COONa 与 NH4Cl 在NaOH溶液的作用下经过缩合得到;确定制备氮川三乙酸在80 ℃下最好,其收率为77.98%。由氮川三乙酸与碱中和得到氮川三乙酸钠,得出温度对其产率影响不大。3、用原甲酸三乙酯与甲酰胺作用分两步得到1,3,5-三嗪,并对最终得到的白色结晶分别进行了核磁氢谱与气质联用的检测,确定得到的白色结晶是均三嗪。4、确定出N2的吹扫时间为30 min时即可保证脱硫率结果的准确性。5、还研究了 KT对脱硫速率的影响,当EDTA铁铵加入量与通入H2S的摩尔比为3时,脱硫温度为60℃,确定出N(CH2COONa)3、三乙胺、扩散剂(KT)与EDTA铁铵的质量比分别为0.32、0.08、0.04时,经过15min,即可使得其气相残留降到2ppm,液相脱除率为 98.18%。

崔军波[4](2016)在《稠油采输用脱硫剂的合成与研究》文中提出稠油热采次生H2S问题在国内外均普遍存在,H2S属剧毒、腐蚀性酸气,其不仅会腐蚀井场设备及管道、污染环境,还会给采输过程带来重大安全隐患,严重威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必须将其彻底除去。本文采用耐温性更强的二甘醇胺(DGA)为原料,利用醛胺缩合法研究合成了一种具有新型基团的液态水溶性三嗪基脱硫剂(DST),其具有选择性好,硫容高,吸收过程不可逆,产物溶于水易除去等优点,且温度适应范围广,在50-120℃范围内仍具有较高的脱硫效率,适用于稠油采输过程除H2S。论文通过FTIR、GC、1H NMR等方法表征了产物结构,并结合GC和1H NMR对不同反应条件下合成产物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单因素法考察了合成条件并利用响应曲面设计和方法对其进一步优化,得到最佳合成条件:反应温度93℃,反应时间3.5h,反应物摩尔比(DGA:甲醛)13:4,添加冰乙酸做催化剂和少量乙醇做聚合抑制剂。从静态、动态两个方面考察了脱硫剂性能。静态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在50-90℃之间,脱硫剂浓度2%-5%,反应时间>4h,pH在8-10之间,脱硫效率均在95%以上。同时,静态实验表明pH和含油量对脱硫剂影响较大,应用时应考虑添加一定量pH稳定剂和增强脱硫剂流动性的添加剂来增强其效果。动态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在50-120℃范围内,脱硫剂DST硫容并未出现明显下降,稳定在2.25g左右;脱硫剂浓度越高,硫容越大;N2流速对其影响较大,流速过高时,接触时间锐减,脱硫剂硫容下降明显;C02含量对其硫容影响较小,脱硫剂选择性高。脱硫剂稳定性及缓蚀性试验结果表明:在50-120℃温度范围内,DST脱硫效率较同类MEA-三嗪脱硫剂更加稳定,脱硫效率在96%-99%,在120℃时,DST脱硫效率要高出MEA-三嗪13.7%,表现出更强的热稳定性,温度适应范围更广。缓蚀性实验表明,脱硫剂DST能够有效的降低液态流体(这里采用的是采出水和凝析油)中的H2S含量,降低H2S对钢片的腐蚀。

吴栋[5](2015)在《糠醛渣活性炭基铁锌酸脱硫剂的制备及其脱硫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由于在煤气化过程中是以煤为原料,因此产生的粗煤气中不可避免地含有H2S、COS、CS2及HCl、HCN、NOx等组分(其中90%为H2S),这些组分会对环境造成很大地危害。从环境保护方面出发,对煤气进行净化脱硫是十分必要的。糠醛渣活性炭因具有廉价易得、比表面积大、孔径发达等优点而被应用在环境净化领域。本文以糠醛渣为原料在不同条件下制备了糠醛渣活性炭,并对制备出的糠醛渣活性炭进行处理,以此作为载体制备了负载铁酸锌脱硫剂。对糠醛渣活性炭负载后的脱硫效果进行进一步研究,以BET、SEM、TEM、 XRD、FT-IR等技术对制备的脱硫剂进行表征分析。首先,采用磷酸活化法,以糠醛渣为原料,磷酸为活化剂进行了活性炭的制备。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磷酸浓度、固液比、活化温度和活化时间对活性炭制备的影响,得出最优制备糠醛渣活性炭的条件为磷酸浓度50%,固液比为1:3,活化温度为400℃,活化时间为2.5h。在最优条件下制得的糠醛渣活性炭,其亚甲基蓝吸附值为14.7mL/0.1g活性炭,得率为63.27%。对其进行SEM.、BET、 FT-IR、XRD等表征分析表明,在最优条件下制备的糠醛渣活性炭颗粒呈不规则状,孔径分布均匀,颗粒表面比较光滑,有大量微孔结构;孔径分布较集中,主要是微孔和中孔,大孔数量较少,DFT比表面积为3652.6 m2/g,总孔容达到0.8854cm2/g,平均孔径约为2.1nm;糠醛渣活性炭表面可能存在醇羟基、酚羟基、醚基、羧基、酯基等官能团;没有微晶结构,几乎全部为无定形态。其次,对糠醛渣活性炭载体进行负载铁酸锌的研究,通过负载活性组分增加表面活性中心,以增加糠醛渣活性炭吸附脱除硫化氢的能力。由于制备方法和制备条件的不同,脱硫剂的微观性质如活性组分晶粒大小,孔径分布以及活性组分在载体表面的分散度等均不同,因此导致脱硫剂的活性差别很大。采用正交实验法考察ZnFe2O4/AC质量比、超声波时间、超声波功率和焙烧温度对脱硫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ZnFe2O4/AC质量比是对脱硫剂硫容量影响最大的因素,焙烧温度和超声波功率次之,超声波时间对其影响最小。负载后的糠醛渣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大、孔道分布均匀、孔径大小均一;通过超声波共沉淀法制备活性炭基铁酸锌脱硫剂的方法是可行的,基本形成了尖晶石结构的铁酸锌。最后,以糠醛渣活性炭作为载体,采用超声波共沉淀法制备了活性炭基铁酸锌脱硫剂,对不同条件下制备的脱硫剂的硫容量进行研究。通过探究分析得出铁酸锌与活性炭的质量比、超声波作用以及焙烧温度对脱硫剂的硫容影响很大。

王萌[6](2015)在《低成本高稳定性废胶粉改性沥青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汽车工业化发展对道路交通发展提出的挑战为背景。本文在国内外针对废胶粉改性沥青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不同检测手段对影响废胶粉改性沥青性能的参数进行研究,明确了添加剂对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阐明了改性过程的机理,并对实验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既实现了改性沥青的低成本化,又保存了材料的优异性能且有利于环境保护,更重要的是改善了在沥青高温运输过程中由于废胶粉与沥青相容性差导致的离析现象,提高了胶粉改性后沥青的路面使用性能,对未来的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在本论文中,利用40目胶粉通过“低温原位高剪切”法对秦皇岛AH-70型基质沥青进行改性。明确了胶粉掺量、发育条件、脱硫剂T-580、可溶硫、增塑剂SP-1068及稳定剂偏苯三酸酐对废胶粉改性沥青各项性能的影响。并依据胶粉改性沥青现有的评价方式,结合布氏旋转黏度、橡胶加工分析仪、荧光显微镜等分析手段对改性沥青的三大指标进行研究,并讨论了改性过程中各添加剂的对改性后沥青性能的影响。

陈平[7](2013)在《催化裂化干气脱碳工艺研究》文中提出将催化干气进行浓缩精制,作为乙烯原料的补充,是炼化一体化实现资源优化利用和降低乙烯生产成本的重要手段。传统的MEA法容易发泡及降解变质,同时,MEA的再生温度较高(约125℃),导致再生系统腐蚀严重,且酸气负荷也仅取0.3~0.4mol酸气/mol胺。国内炼化企业缺少相关的新型净化溶剂和相关工艺技术,为了降低建设成本,增强我国在相关领域的技术,本文针对催化干气的组成和压力条件,开展了催化干气脱碳溶剂的实验研究。本文先通过吸收性能和再生性能实验,选择吸收容量大、吸收速率快和再生效果好的B、H配方进行动态模试研究。动态模试结果表明,当填料高度为450mm时,在设计气液比400的条件下,所选用的配方溶剂均可以使净化气中C02含量低于0.2%,以3#配方效果最佳。为了便于在工业应用中采用3#MDEA复配溶液,测定了其粘度、比重、表面张力、蒸汽压等物化数据。根据实验结果,结合某炼化企业乙烯项目部的要求,完成了催化干气脱碳装置工艺包的设计。经过工业化试验,证明所开发的脱碳新技术,可以满足催化干气预精制的要求,主要经济指标优于引进装置,同时不产生废水,溶剂消耗少,腐蚀性低。由于采用了本技术,该炼化企业每年可以从催化脱硫干气中回收乙烯2.96万吨/年,从而产生巨大的间接效益。

蒋俊杰[8](2012)在《南堡联合站液化石油气质量不合格综合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冀东油田开发方式的改变,南堡联合站原料气中的硫化氢含量显着增加,导致南堡联合站天然气处理装置生产的液化石油气铜片腐蚀不合格。液化石油气铜片腐蚀不合格,不仅会降低液化石油气产品的经济价值,影响下游的进一步加工,作为燃料还会危害环境。其中,硫含量过量还会导致液化石油气储存设备与管线的腐蚀。若外输干气硫含量超标会加剧输气管道腐蚀,增大输送天然气的风险。因此,急需解决南堡联合站液化石油气及外输干气质量不合格的问题。本文首先研究了国内外天然气及液化石油气的脱硫现状及发展趋势,对干法脱硫剂进行了重点研究;结合南堡联合站天然气处理装置的工艺流程及运行状况,对南堡联合站的天然气组成、液化石油气质量及硫化物形态进行了检测;通过实验结果指出了影响液化石油气铜片腐蚀不合格的因素;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及工程应用的调研,研究了国内外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主要脱硫工艺,对近年来国内外开发出的湿法脱硫、干法脱硫、膜分离法等新工艺的工艺特点、适用条件以及实际工程应用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在能耗、投资费用等方面进行了评价,得出了低含硫天然气脱硫可采用醇胺法、砜胺法和固定床法;利用HYSYS模拟了南堡联合站硫化氢的分布情况,并结合南堡联合站液化石油气和外输干气的检测结果,指出了引起南堡联合站液化石油气铜片腐蚀不合格的原因;对低含硫天然气脱硫方法从能耗、流程的复杂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利用HYSYS模拟了南堡联合站醇胺法脱硫的工艺流程,并进行了能耗分析,得出南堡联合站原料气采用固定床脱硫工艺;调研了国内外常温高效脱硫剂,选用3018和T703型脱硫剂对南堡联合站脱硫装置进行设计,通过两者在性能参数、投资、安全等方面的比较,选用3018型脱硫剂作为南堡联合站的脱硫剂。本文通过对脱硫方法的研究得出,低含硫天然气深度脱硫技术可采用醇胺法、砜胺法和固定床法;固定床法可选用改性氧化铁固体脱硫剂、改性活性炭脱硫剂等固体脱硫剂;液化石油气中硫化物含量多的处理装置,需采用组合脱硫工艺脱除硫化氢及有机硫,主要是醇胺法、固定床法等脱硫化氢的工艺,与催化氧化-吸附法、Merox抽提-氧化法、纤维液膜法等有机硫脱除工艺的组合;得出了南堡联合站液化石油气不合格的原因;提出了南堡联合站液化石油气和外输干气质量不合格的综合处理方案,并对南堡联合站原料气脱硫工艺进行了方案设计和设备投资估算。对低含硫天然气脱硫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张咏[9](2010)在《合成氨装置脱碳过程工艺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综述了合成氨用合成气的净化技术,其中MDEA脱碳工艺具有净化度高、吸收能力强、能耗小、溶液损失少和可回收高纯度CO2等优点,成为合成氨工厂中普遍采用的脱碳工艺。本文还论述了MDEA法脱除变换气过程中CO2的活化机理和反应机理,为分析和诊断华昌的脱碳工艺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首先分析了华昌脱碳工艺在一个月内的实际生产数据,对脱碳工艺进行了总体的评价,针对出现的数据波动及异常情况进行了诊断,找出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其次,分析了MDEA脱碳过程的腐蚀现象与机理,认为空气吸入、操作温度过高、变换气过滤不完全、设备钝化不够完善等因素导致了MDEA溶液质量下降,气相中CO2含量偏高,引发了设备的腐蚀。最后,采用ASPEN PLUS流程模拟软件对MDEA脱碳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了吸收压力、MDEA溶液浓度和贫液量对脱碳效果的影响,认为适宜的吸收压力为2.7MPa,合适的MDEA浓度为15mol%,贫液量则取决于要求的气体净化程度。

谢建治[10](2006)在《钠碱法烟气脱硫废液的膜电解再生技术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氧化硫的大量排放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带来巨额的经济损失。目前常用的脱硫技术普遍存在着投资、运行成本高的问题,严重地制约了脱硫措施的实施。在对膜电解和钠碱脱硫法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低价态膜电解钠碱再生循环烟气脱硫法。利用不同电解单元,以亚硫酸钠和亚硫酸氢钠溶液为模拟吸收富液,对其膜电解再生部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两室单阴膜电解单元中:电流密度越大、阴极液的进口pH值越低、阳极液浓度越大、流速越快吸收液再生和硫回收效果越好。理论模型为单阴膜电解过程中硫的理论电解效率与阴极进出口液酸度关系式,实验证明该模型完全符合实际情况,计算结果亦显示膜电解一次性再生硫的电解效率不会超过50%,且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该模型有较好的稳定性。在三室阴阳膜电解单元中:随着电解溶液浓度、电流密度及阳极液硫酸浓度的增大,系统电流效率有逐渐降低之势。随着电解溶液pH值和阴、阳极液流速的不断增大,系统电流效率有逐渐上升之势。理论推导模型表明:当pH值控制在5.0~5.5范围时,在钠离子和总硫同时迁出的共同作用下中间室溶液的氢离子浓度几乎不改变。当低pH值时,膜电解过程中溶液的pH值不断升高;当高pH值时,膜电解过程中溶液的pH值不断降低。在三室双阳膜电解单元中:电解溶液浓度、pH值对系统电流效率的影响不明显。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大,中间室电流效率呈逐渐降低之势。随着阳极液硫酸浓度的增大,系统电流效率呈逐渐上升之势,但总体上升幅度不大。理论推导模型表明:中间室进口液pH值在5.0左右时,出口液pH值是最低的。在出口液pH上限接近6、下限接近3时溶液的pH变化减缓,要达到解吸所需的pH值,需要进一步加大膜面积。阴极室钠离子迁移率增加出口液pH提高,再生程度提高,并且有突变,表明要达到高的出口液pH,就需要加大膜电解的膜面积,或加大膜电压,以提高钠离子迁移率,并且尽量控制在pH值发生突变的范围附近再生。通过以上关系式可以通过计算钠离子的迁移量来设计膜电极装置的膜面积,并优化膜电解装置的操作条件和设备大小。本研究提出了膜电解钠碱脱硫废液的工艺流程,实验研究和理论推导了两室单阴膜单元、三室阴阳膜单元和三室双阳膜单元膜电解时电解液的组成和浓度、电流密度、阳极液硫酸浓度、阴、阳极液流速等对电解效果的影响。并与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为设计膜电解组合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计算设计膜电解装置的膜面积,并优化膜电解装置的操作条件和设备,为设计膜电解组合提供了参考条件。

二、GHF——高效脱硫剂在石油气体加工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HF——高效脱硫剂在石油气体加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多孔负载型高温煤气脱硫剂制备、性能及脱硫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煤气脱硫工艺
        1.2.1 湿法脱硫工艺
        1.2.2 干法脱硫工艺
    1.3 高温煤气脱硫剂
    1.4 金属氧化物脱硫剂
        1.4.1 MnO_x基改性脱硫剂
        1.4.2 ZnO基改性脱硫剂
        1.4.3 CaO基改性脱硫剂
        1.4.4 CuO_x基改性脱硫剂
        1.4.5 FeO_x基改性脱硫剂
    1.5 负载型高温煤气脱硫剂
    1.6 分子筛负载型脱硫剂
        1.6.1 SBA-15 分子筛负载脱硫剂
        1.6.2 MCM-41 分子筛负载脱硫剂
        1.6.3 KIT-n分子筛负载脱硫剂
        1.6.4 MSU-x分子筛负载脱硫剂
        1.6.5 ZSM-5 分子筛负载脱硫剂
    1.7 负载特殊结构组分脱硫剂
    1.8 天然木头衍生多孔材料
    1.9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所用溶液配置方法
        2.2.1 淀粉指示剂(0.5%)配置
        2.2.2 碘标准溶液(0.1 mol L~(-1))配置
        2.2.3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0.1 mol L~(-1))配置
        2.2.4 锌氨络合吸收液配置
    2.3 脱硫运行程序与再生步骤
        2.3.1 脱硫实验步骤
        2.3.2 再生实验步骤
    2.4 出口处的H_2S浓度计算
    2.5 样品的表征手段
        2.5.1 BET等温吸附测试
        2.5.2 X射线粉末衍射(XRD)
        2.5.3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2.5.4 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5.5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5.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5.7 热失重-差示扫描量热法(TG-DSC)
        2.5.8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5.9 拉曼散射光谱(Raman)
        2.5.10 固体紫外光谱(UV-vis)
    2.6 固定反应床脱硫动力学分析
第三章 多孔磷酸硅铝分子筛负载锌基尖晶石脱硫剂的晶格取代及脱硫动力学分析
    3.1 前言
    3.2 载体与脱硫剂的制备
        3.2.1 SAPO-34 载体的制备
        3.2.2 Zn基尖晶石脱硫剂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四种载体的表征
        3.3.2 新鲜和使用脱硫剂的表征
        3.3.3 ZnMn_xCo_(2-x)/SS的脱硫性能
        3.3.4 Zn Fe_xCo_(2-x)/SS的脱硫性能
        3.3.5 不同载体对脱硫行为的影响
        3.3.6 不同条件下ZnCo_2/SS的脱硫性能
        3.3.7 脱硫机理分析
        3.3.8 高温煤气脱硫动力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协同稳定的介孔Ca_xCu_yMn_zO_i/MAS-9 脱硫剂的脱硫效果及动力学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载体和脱硫剂的制备
        4.2.1 合成MAS-9 分子筛
        4.2.2 合成介孔SiO_2纳米颗粒(MSN)
        4.2.3 合成KIT-1 分子筛
        4.2.4 脱硫剂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分子筛载体的结构表征
        4.3.2 脱硫剂的结构和物理性质表征
        4.3.3 不同载体对H_2S去除行为影响
        4.3.4 不同组分对H_2S去除行为影响
        4.3.5 不同负载量对H_2S去除行为影响
        4.3.6 不同脱硫温度对H_2S去除行为影响
        4.3.7 脱硫剂的再生循环性能
        4.3.8 不同状态脱硫剂XPS元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核桃木衍生大孔3D自组装(a%Ce-Mn)_yAl_(2-y)O_x的脱硫行为及快速气体扩散特性
    5.1 前言
    5.2 脱硫剂的制备
        5.2.1 核桃木处理
        5.2.2 3D脱硫剂的合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脱硫剂的表征
        5.3.2 Mn/Al比对H_2S去除的影响
        5.3.3 Ce掺杂量对H_2S去除的影响
        5.3.4 硫化温度对H_2S去除的影响
        5.3.5 原料气组成对H_2S去除的影响
        5.3.6 脱硫剂的脱硫-再生循环测试
        5.3.7 脱硫剂再生机理分析
        5.3.8 脱硫动力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环保型铁基离子液体脱硫剂研制与工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离子液体脱硫技术
        1.2.1 离子液体脱硫技术
        1.2.2 离子液体脱硫研究进展
        1.2.3 铁基离子液体的脱硫应用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铁基离子液体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氯化1-丁基-3-甲基咪唑的合成
        2.2.4 铁基离子液体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原料配比对产率的影响分析
        2.3.2 原料类型及配比对产率影响分析
    2.4 小结
3 铁基离子液体的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铁基离子液体的表征分析
        3.3.1 Fe-IL的铁与氯含量测量
        3.3.2 Fe-IL的密度与黏度测量
        3.3.3 腐蚀性测量测量
        3.3.4 红外光谱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Fe-IL的铁与氯含量测定分析
        3.4.2 Fe-IL的密度与黏度分析
        3.4.3 腐蚀性分析
        3.4.4 FT-IR分析
        3.4.5 硫磺XRD分析
    3.5 小结
4 铁基离子液体的脱硫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流程与操作
        4.2.3 原料气流量对脱硫效果影响实验
        4.2.4 原料气浓度对脱硫效果影响实验
        4.2.5 含水量对脱硫效果影响实验
        4.2.6 重复次数对脱硫效果影响实验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原料气流量对脱硫效果影响分析
        4.3.2 原料气浓度对脱硫效果影响分析
        4.3.3 含水量对脱硫效果影响分析
        4.3.4 重复次数对脱硫效果影响分析
    4.4 小结
5 1500Nm~3/d处理量含硫尾气净化工艺设计
    5.1 设计概述
        5.1.1 设计依据
        5.1.2 设计标准与规范
        5.1.3 设计范围
        5.1.4 原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的规格
    5.2 工艺说明
        5.2.1 工艺原理及特点
        5.2.2 主要工艺操作条件
        5.2.3 工艺流程说明
        5.2.4 物流数据表
    5.3 物料平衡
    5.4 消耗量
        5.4.1 原料消耗量
        5.4.2 催化剂、化学品消耗量
        5.4.3 公用物料及能量消耗
        5.4.4 装置消耗
    5.5 界区条件表
    5.6 卫生、安全、环保说明
        5.6.1 装置中危险物料性质
        5.6.2 主要卫生、安全、环保要点说明
        5.6.3 安全泄放系统说明
        5.6.4 三废排放说明
    5.7 工艺管道及仪表流程图
    5.8 工艺设备表
        5.8.1 工艺设备说明
        5.8.2 工艺设备数据表
    5.9 自控仪表
        5.9.1 主要仪表数据表
        5.9.2 联锁说明
    5.10 经济性分析
6 事故应急预案
    6.1 原料气过滤单元故障
    6.2 原料气管线超压及处理
    6.3 原料气管线爆管及处理
    6.4 窜气超压及处理
    6.5 脱酸单元停电的处理
    6.6 脱硫单元故障
    6.7 闪蒸罐窜气的处理
    6.8 公用工程故障
    6.9 火炬单元故障
    6.10 燃料气单元故障
    6.11 硫回收单元故障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3)新型高效复合脱硫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硫化氢概述
    1.2 硫化氢脱除方法
        1.2.1 物理脱除法
        1.2.2 化学脱除法
        1.2.3 生物脱除法
    1.3 分析与计算方法
        1.3.1 脱硫剂组分的定性分析
        1.3.2 硫化氢脱除效果的定量分析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化学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EDTA铁铵的制备
    2.3 氮川三乙酸钠的制备
    2.4 1,3,5-三嗪的制备
    2.5 脱硫评价实验的操作过程
        2.5.1 反应釜体积的测算
        2.5.2 Na_2S_2O_3溶液的配置与标定
        2.5.3 碘量法在测定其液相脱除率中的应用
        2.5.4 测定的气液相中有关数据的合理性分析
第三章 脱硫剂组分的合成研究
    3.1 EDTA铁铵合成条件的研究
        3.1.1 氨水的加入对氧化铁黄溶解性的影响
        3.1.2 保温时间对Fe_2O_3溶解性的影响
        3.1.3 原料配比对产物收率的影响
    3.2 N(CH_2COONa)_3合成条件研究
        3.2.1 反应温度对氨三乙酸合成的影响
        3.2.2 温度对N(CH_2COOH)_3转化为N(CH_2COONa)_3的影响
    3.3 1,3,5-三嗪合成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脱硫剂的评价
    4.1 N_2吹扫时间对计算H2S脱除率精确性的影响
    4.2 脱硫温度对H_2S脱除效果的影响
    4.3 脱硫时间对H_2S脱除效果的影响
    4.4 EDTA铁铵对H_2S脱除效果的影响
    4.5 EDTA铁铵与N(CH_2COONa)_3复配对H_2S脱除效果的影响
    4.6 EDTA铁铵、N(CH_2COONa)_3、1,3,5-三嗪复配对H_2S脱除效果的影响
    4.7 EDTA铁铵、N(CH_2COONa)_3、三乙胺复配对H_2S脱除效果的影响
    4.8 EDTA铁铵、N(CH_2COONa)_3、三乙胺、扩散剂复配对H_2S脱除效果的影响
    4.9 扩散剂的加入量对H_2S脱除速率的影响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和导师介绍
附件

(4)稠油采输用脱硫剂的合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稠油热采次生H_2S成因及危害
        1.2.1 稠油热采次生H_2S成因
        1.2.2 H_2S的危害
    1.3 原油脱硫技术研究现状
        1.3.1 物理脱硫
        1.3.2 化学脱硫
        1.3.3 生物脱硫
    1.4 三嗪类脱硫剂
        1.4.1 三嗪的结构和性质
        1.4.2 三嗪脱硫剂脱硫原理
        1.4.3 三嗪脱硫剂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1.5 本文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第2章 脱硫剂的合成与表征
    2.1 主要实验试剂
    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3 合成机理及方法
    2.4 表征分析
        2.4.1 傅里叶红外光谱
        2.4.2 气相色谱
        2.4.3 核磁共振
        2.4.3.1 中间产物DAE ~1H NMR
        2.4.3.2 DST ~1H NMR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合成条件的单因素分析与优化
    3.1 定量计算方法
    3.2 合成条件的单因素分析
        3.2.1 反应温度
        3.2.3 反应时间
        3.2.4 反应物摩尔比
        3.2.5 其他条件的影响
    3.3 合成条件优化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脱硫剂性能评价
    4.1 静态性能评价实验
        4.1.1 静态脱硫效率测定方法
        4.1.2 静态脱硫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4.1.2.1 反应温度
        4.1.2.2 脱硫剂浓度
        4.1.2.3 反应时间
        4.1.2.4 H_2S含量
        4.1.2.5 油水比
        4.1.2.6 pH值
    4.2 动态性能评价实验
        4.2.1 动态硫容测定方法
        4.2.2 动态硫容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4.2.2.1 反应温度
        4.2.2.2 脱硫剂浓度
        4.2.2.3 N_2气体流速
        4.2.2.4 CO_2量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脱硫剂稳定性及缓蚀性研究
    5.1 脱硫剂稳定性研究
        5.1.1 不同脱硫剂稳定性研究
        5.1.2 不同温度下脱硫剂稳定性的研究
    5.2 脱硫剂缓蚀性研究
    5.3 本章小节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5)糠醛渣活性炭基铁锌酸脱硫剂的制备及其脱硫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生物质资源的利用现状
        1.1.1 生物质资源的概况
        1.1.2 生物质资源的利用现状
    1.2 生物质活性炭制备方法的概述
        1.2.1 炭化过程
        1.2.2 活化过程
    1.3 高温气体脱硫剂的研究进展
        1.3.1 单金属氧化物脱硫剂
        1.3.2 复合金属氧化物脱硫剂
    1.4 活性炭负载金属氧化物的研究进展
        1.4.1 负载金属氧化物脱硫机理的研究
        1.4.2 制备条件对脱除硫化氢的影响
        1.4.3 活性炭基金属氧化物脱硫剂的再生
    1.5 超声波在脱硫剂制备中的应用
    1.6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表
    2.2 实验方法
        2.2.1 糠醛渣活性炭的制备
        2.2.2 活性炭吸附性能测定
        2.2.3 活性炭基铁酸锌脱硫剂的制备
        2.2.4 脱硫剂脱硫性能评价及指标
        2.2.5 脱硫性能评价装置
    2.3 脱硫剂的表征
        2.3.1 BET
        2.3.2 SEM
        2.3.3 XRD
        2.3.4 FT-IR
        2.3.5 GC
        2.3.6 贝尔滴定法
        2.3.7 TPR
3 磷酸活化法制备糠醛渣活性炭及其表征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制备条件对活性炭性能的影响
        3.3.2 最优条件下活性炭SEM图
        3.3.3 活性炭的结构分析
        3.3.4 FT-IR
        3.3.5 XRD
    3.4 磷酸活化机理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活性炭基铁酸锌脱硫剂的制备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活性炭的选择
        4.2.2 沉淀剂的选择
        4.2.3 粘结剂的选择
        4.2.4 实验方案
    4.3 实验结果讨论
        4.3.1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3.2 活性炭负载铁酸锌前后SEM图和FT-IR图
        4.3.3 不同超声波功率下脱硫剂XRD图谱分析
        4.3.4 不同焙烧温度下脱硫剂XRD图谱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活性炭基铁酸锌脱硫剂脱硫性能的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铁酸锌和活性炭质量比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5.3.2 超声波作用对脱硫剂脱硫性能的影响
        5.3.3 焙烧温度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低成本高稳定性废胶粉改性沥青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搞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沥青概述
        1.2.1 沥青简介
        1.2.2 沥青基本概念和分类
        1.2.3 沥青的常规性质
        1.2.4 沥青的组分
        1.2.5 沥青的胶体结构
    1.3 改性沥青概述
        1.3.1 改性沥青的概念
        1.3.2 改性沥青的分类
        1.3.3 聚合物改性沥青的加工生产
    1.4 废胶粉概述
    1.5 废胶粉改性沥青概述
        1.5.1 胶粉改性沥青应用历史和现状
        1.5.2 胶粉改性沥青的生产方法
        1.5.3 废胶粉改性沥青的机理分析
        1.5.4 胶粉改性沥青的影响因素
        1.5.5 橡胶改性沥青的技术指标
    1.6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主要原料及仪器设备
        2.1.1 主要原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胶粉改性沥青试样制备
    2.3 胶粉改性沥青路用性能测试
    2.4 胶粉改性沥青微观结构表征
        2.4.1 荧光显微镜
        2.4.2 橡胶加工分析仪
        2.4.3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胶粉用量对沥青路用性能的影响
        3.1.1 胶粉改性沥青实验配方
        3.1.2 胶粉的基本性能
        3.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4 废胶粉改性沥青体系中沥青相微观结构
    3.2 发育过程对沥青路用性能的影响
        3.2.1 发育工艺的选择
    3.3 不同添加剂对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
        3.3.1 脱硫剂对胶粉改性沥青的影响
        3.3.2 可溶硫对胶粉改性沥青的影响
        3.3.3 酚醛树脂对胶粉改性沥青的影响
        3.3.4 偏苯三酸酐对胶粉改性沥青的影响
    3.4 界面剂EVA对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7)催化裂化干气脱碳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述
    1.1 催化干气脱碳概况
    1.2 国外胺法净化工艺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aMDEA工艺
        1.2.2 Gas/Spec工艺
        1.2.3 Amine Guard工艺
        1.2.4 Ucarsol工艺
        1.2.5 Sulfinol工艺
        1.2.6 Flexsorb工艺
        1.2.7 醇胺法工艺流程的改进
    1.3 国内胺法净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化学吸收法脱碳溶剂的开发研究
        1.4.1 脱碳溶剂的开发原则
        1.4.2 活化脱碳机理
    1.5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第2章 催化干气脱碳小试研究
    2.1 实验基本原理
    2.2 实验试剂与装置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和装置
    2.3 吸收速度和容量测定实验
    2.4 检测分析方法
    2.5 结果分析与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催化干气脱碳模试研究
    3.1 实验试剂与装置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和装置
    3.2 模试研究过程
    3.3 检测分析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气液比的影响
        3.4.2 填料高度的影响
        3.4.3 吸收压力的影响
    3.5 物理化学数据测定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催化干气脱碳工艺的工业化设计及应用
    4.1 装置概况
        4.1.1 装置规模
        4.1.2 装置组成
        4.1.3 原料及产品规格
        4.1.4 脱碳剂及其他化学品规格
        4.1.5 公用物料和能量规格
        4.1.6 设计指标
    4.2 工艺技术简述
        4.2.1 工艺技术特点
        4.2.2 工艺流程说明
        4.2.3 主要工艺条件的确定
        4.2.4 主要工艺控制要求
        4.2.5 事故停车的控制原则
        4.2.6 物流数据表
    4.3 主要设备选型
        4.3.1 塔的选型
        4.3.2 主要设备规格
    4.4 装置布置一般要求
        4.4.1 满足工艺流程要求
        4.4.2 满足安全、健康、环境的要求
        4.4.3 满足设备安装、操作、检修要求
    4.5 自动化水平
        4.5.1 自动化水平概述
        4.5.2 主要仪表选型
    4.6 主要安全泄放设施数据表
    4.7 关于三废排放
        4.7.1 废水
        4.7.2 废气
        4.7.3 废渣
    4.8 装置开车运行数据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南堡联合站液化石油气质量不合格综合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天然气脱硫技术
        1.2.2 液化石油气脱硫技术
        1.2.3 产品质量控制指标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天然气组成及液化石油气质量检测
    2.1 南堡联合站天然气处理装置概况
    2.2 原料气及外输干气组成检测
    2.3 液化石油气质量指标及硫化物形态检测
    2.4 检测结果分析
第3章 液化石油气质量不合格原因分析
    3.1 铜片腐蚀的机理
    3.2 液化石油气铜片腐蚀的影响因素
    3.3 南堡联合站液化石油气铜片不合格原因分析
第4章 天然气及液化石油气脱硫工艺分析与评价
    4.1 天然气脱硫工艺的分析与评价
        4.1.1 湿法脱硫原理及技术特点
        4.1.2 干法脱硫原理及技术特点
    4.2 液化石油气脱硫工艺分析与评价
        4.2.1 液化石油气脱硫化氢的主要方法
        4.2.2 液化石油气脱有机硫的主要方法
    4.3 主要结论
第5章 液化石油气生产装置的净化处理工艺
    5.1 产品质量不合格的总体解决方案
        5.1.1 基础数据及工艺要求
        5.1.2 南堡联合站硫化氢分布的工艺模拟
        5.1.3 南堡联合站产品质量不合格的总体解决方案
    5.2 南堡联合站天然气脱硫工艺方案对比与分析
        5.2.1 醇胺法脱硫工艺
        5.2.2 固定床法脱硫工艺
    5.3 南堡联合站天然气脱硫工艺方案设计
        5.3.1 脱硫剂的选择
        5.3.2 南堡联合站脱硫工艺方案设计
    5.4 主要结论
第6章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合成氨装置脱碳过程工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脱硫工艺
    1.2 湿法脱硫
        1.2.1 低温甲醇洗法(Rectisol)
        1.2.2 醇胺法脱硫技术
        1.2.2.1 醇胺法脱硫的基本原理
        1.2.2.2 MDEA 脱硫、脱碳工艺
        1.2.2.3 以MDEA 法脱硫为基础的多种功能性脱硫技术
        1.2.2.4 aMDEA 工艺
        1.2.2.5 Gas/Spec 工艺
        1.2.2.6 Amine Guard 工艺
        1.2.2.7 Uearsol 工艺
        1.2.2.8 Flexsorb 工艺
        1.2.2.9 DDS 法
        1.2.3 环丁砜法(Sulfinol)
        1.2.4 NHD 法(Selexol)
        1.2.5 蒽醌二磺酸钠法(ADA 法)
        1.2.6 栲胶法(TV 法)
        1.2.7 PDS 法
        1.2.8 TEA 络合铁法及改良的络合铁法
    1.3 干法脱硫
        1.3.1 氧化锌脱硫剂
        1.3.1.1 脱硫反应的机理
        1.3.1.2 脱硫反应的吸收模型
        1.3.1.3 氧化锌脱硫剂的气氛效应
        1.3.2 铁系脱硫剂
        1.3.3 铝系脱硫剂(有机硫)
        1.3.4 活性炭脱硫剂
        1.3.5 分子筛系脱硫剂
    1.4 脱碳工艺
    1.5 碳酸丙烯酯法
        1.5.1 基本原理
        1.5.2 工艺流程
        1.5.3 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1.6 热碳酸钾法
        1.6.1 基本原理
        1.6.2 工艺流程
    1.7 典型脱碳工艺的比较和选择
第二章 MDEA 脱碳工艺工况分析
    2.1 MDEA 工艺简述
    2.2 MDEA 脱碳原理
    2.3 设备一览表
    2.4 工艺参数一览表
    2.5 生产数据分析及讨论
        2.5.1 变换气流程
        2.5.1.1 变换气温度
        2.5.1.2 变换气压力
        2.5.1.3 净化气中C0_2 含量
        2.5.2 MDEA 溶液流程
        2.5.2.1 MDEA 溶液温度
        2.5.2.2 MDEA 半贫液、贫液压力
        2.5.2.3 MDEA 溶液流量
        2.5.2.4 MDEA 溶液在塔中液位
        2.5.3 再生气、闪蒸汽流程
        2.5.3.1 再生气、闪蒸汽温度
        2.5.3.2 再生气,闪蒸汽压力
        2.5.3.3 再生气分离器液位
    2.6 设备腐蚀原因及分析
        2.6.1 设施腐蚀的理论分析
        2.6.2 MDEA 脱碳腐蚀分析及处理方法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华昌脱碳工艺的ASPEN 模拟
    3.1 物性方法
    3.2 华昌脱碳流程的模拟
    3.3 工艺参数的分析与讨论
        3.3.1 吸收压力
        3.3.2 MDEA 浓度
        3.3.3 贫液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钠碱法烟气脱硫废液的膜电解再生技术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二氧化硫的污染现状
    1.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二氧化硫的危害及其控制
    2.1 二氧化硫的危害
    2.2 二氧化硫脱除方法
第三章 膜电解在脱硫中的应用研究
    3.1 膜分离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3.2 膜分离技术的应用领域
    3.3 我国膜分离技术发展及其应用研究
    3.4 离子交换膜技术及其应用
    3.5 膜技术应用于脱硫领域的尝试性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室单阴膜电解研究
    4.1 实验装置及分析方法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单阴膜电解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室阴阳膜电解研究
    5.1 实验装置及分析方法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三室阴阳膜电解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室双阳膜电解研究
    6.1 实验装置及分析方法
    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3 三室双阳膜电解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四、GHF——高效脱硫剂在石油气体加工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孔负载型高温煤气脱硫剂制备、性能及脱硫动力学研究[D]. 刘强. 天津大学, 2020(01)
  • [2]环保型铁基离子液体脱硫剂研制与工艺设计[D]. 李维军. 重庆科技学院, 2018(02)
  • [3]新型高效复合脱硫剂的研究[D]. 孔章.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4)
  • [4]稠油采输用脱硫剂的合成与研究[D]. 崔军波.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5)
  • [5]糠醛渣活性炭基铁锌酸脱硫剂的制备及其脱硫性能研究[D]. 吴栋. 青岛科技大学, 2015(04)
  • [6]低成本高稳定性废胶粉改性沥青技术研究[D]. 王萌. 北京化工大学, 2015(03)
  • [7]催化裂化干气脱碳工艺研究[D]. 陈平.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6)
  • [8]南堡联合站液化石油气质量不合格综合处理技术研究[D]. 蒋俊杰. 西南石油大学, 2012(03)
  • [9]合成氨装置脱碳过程工艺分析[D]. 张咏. 天津大学, 2010(03)
  • [10]钠碱法烟气脱硫废液的膜电解再生技术及机理研究[D]. 谢建治. 天津大学, 2006(02)

标签:;  ;  ;  ;  ;  

GHF——高效脱硫剂在石油气加工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