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客车进入新世纪

郑州客车进入新世纪

一、郑州公交驶入新世纪(论文文献综述)

刘聪慧[1](2020)在《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开发 ——以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资源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提出应当关注地方以及地方尺度下具有地理维度的问题,地理教学要基于人们的自身经验,地理学习可以帮助人们清楚地表达问题,发展智力,培养技能,并对影响他们生活的问题予以应对。我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地理课程资源建设,合理挖掘和使用地理课程资源,构建以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资源体系。如此,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就尤为重要,而且迫切。从地理教学的原则看,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乡土地理案例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用途,培养他们关注生活,勤于动脑,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质疑,勇于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和习惯。帮助学生在熟悉的案例情境中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区域分析方法,逐渐形成科学的人地观念,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家乡,关注身边的地理事物。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交通运输、教学案例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归纳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开发的理论依据;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教学案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对四个版本高中地理必修2教材(实验教科书和2019版教科书)中交通运输内容的54个案例的内容和案例形式进行分析,归纳出案例作用和案例对应的设计意图;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课堂观察法对收集的16个运用了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视频进行分析。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的6个开发步骤;依据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的筛选原则,开发出21个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以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为例设计了3个教学案例。对开发的案例进行了实施、反思和改进,归纳得出本文结论。得出了以下三点结论:1.开发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的六个步骤:课标与教材分析,预设培养目标,乡土地理案例收集选取,案例内容运用方式选择,迁移应用与评价,案例开发呈现;2.开发出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二十一个,开发这些课程资源时,采取了重视乡土性、获取方法的多样性、内容的情感性等策略;3.本文开发设计的三个交通运输教学方案可以为一线地理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杨涛[2](2020)在《城市区域路网动态拥堵区边界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交通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路网交通状态在时间和空间上均会产生变化。传统的控制方法往往针对某一固定的交通控制子区,没有考虑拥堵传播所导致的控制子区范围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基于时空检测的拥堵交通网络本征提取及快速疏散算法研究(No.61304195)”与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拥堵交通网络空间态势转换机理及其快速疏散研究(No.1408085QF111)”,基于宏观基本图(Macroscopic Fundamental Diagram,简称MFD)理论,提出了城市区域动态拥堵区边界控制方法,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首先,考虑到传统动态子区划分方法在重计算过程中计算量过大,基于相似度理论,应用合并影响度和联合合并影响度两个概念,对不均匀交通子区进行重新划分,以适应动态边界控制需求。其次,基于交通波理论,以初始时刻的拥堵区边界交叉口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排队长度来研究边界交叉口处拥堵状态的变化,并将边界交叉口分为三种类型:输出型趋势、输入型趋势和通过型趋势。进行分析由于交通拥堵扩散或消散状态影响而导致的交通拥堵区边界范围变化趋势,并用拥堵区内的路段总长度来衡量交通拥堵区的范围大小。再次,考虑拥堵区边界变化导致的MFD形状的改变,形成以拥堵区路段长度、交通流密度、路网旅行完成率为自变量的3D-MFD。在此基础上,将滑模变结构控制应用到拥堵区边界控制,实现对拥堵区的控制作用。最后,以实际的城市路网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对比无边界变化下的PI控制方法、考虑边界变化的PI控制方法和动态拥堵区边界控制方法(SMCDB)进行对比,分析路网累计车辆数、完成率、延误和燃油消耗指标等。结果表明,SMCDB方法在四个指标上都较前两种方法更好,因此该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网络运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状态,避免出现局部的过度拥堵。

宫斌[3](2019)在《基于使用状况评价(POE)的海水浴场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以青岛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滨海旅游热度的持续升温,滨海游憩空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中,海水浴场因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被认为是滨海区域开发的重点。作为国内海水浴场资源最优质的区域之一,青岛地区的海水浴场近年来开发迅猛,然而其规划设计相较于世界一流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并且相关研究也明显滞后,影响了其进一步发展。有鉴于此,如何科学的识别青岛地区海水浴场空间的现状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是本研究的重点。本文以青岛地区的海水浴场为研究对象,引入使用状况评价(POE)理论,通过对青岛地区海水浴场总体状况的分析,在黄岛区、市南区、崂山区分别选取金沙滩海水浴场、第一海水浴场、石老人海水浴场作为代表案例开展研究。首先,基于海水浴场、POE理论等相关研究基础,从环境要素和使用者要素两个角度构建海水浴场空间使用状况评价因素集,构建海水浴场空间的POE模型;其次,利用海水浴场空间的POE模型,通过资料收集、调研访谈、实态观察等方法对金沙滩海水浴场、第一海水浴场和石老人海水浴场的空间使用状况进行评价,探讨游憩空间与游憩者的互动关系,进而归纳青岛地区海水浴场空间的核心问题;最后,基于以上核心问题,提出青岛海水浴场的优化原则,并围绕特色定位、空间优化、设施优化三个角度提出青岛海水浴场优化的具体策略,以期为青岛地区海水浴场今后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张小星[4](2019)在《“车站关联地区”视角下广州三大铁路客站地区空间发展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火车站与其周边地区相互关系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是既古老又新鲜的话题,原因要归结于铁路是最重要的陆路交通方式之一,一直深刻地影响、改变、重塑着世界的版图、空间、文化、经济等方方面面。铁路在中国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发展,尤其在新世纪进入高速铁路时代以来,中国已经引领了世界高速铁路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铺垫了坚实的基础。而火车站是铁路运输系统的重要枢纽和节点,也是城市与区域经由铁路相互连接的重要节点和界面,对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其周边地区的地域空间范围内更显突出,这正构成了火车站与其周边地区相互关系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的直接原因。新时期以来中国高铁客站地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更凸显了这一命题的战略性意义。在对现有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实证案例中的基本事实和现象以及“车站在地区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的主要线索,本文首先提出了“车站关联地区”的概念设想及研究视角,对其与“车站地区”概念原型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辨析并希望在实证分析中得以检验。研究提出了“车站关联地区”空间演化的实证研究分析思路及“车站关联地区”与“车站地区”空间开发的规范研究分析思路。据此以广州“三站”地区案例为对象展开讨论。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是对论文研究的意义、内容、方法和相关概念进行阐述。第二章铁路与城市互动影响下的广州“三站”,从铁路与城市互动、演变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广州“三站”的选址是铁路与城市双方协调、博弈的结果,以及“三站”成为城市功能布局、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支点及重要引导因素。第三章广州站关联地区的空间演化及其内在机制分析,在界定“广州站关联地区”空间范围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关联地区”土地利用的演变、功能业态的主要特征及空间形态的演变,并解析了“关联地区”空间演化的内在机制。第四章广州东站关联地区的空间演化及其内在机制分析,与第三章的分析方法类似,本章亦在界定“广州东站关联地区”空间范围的基础上,实证分析其土地利用的演变、功能业态的主要特征及空间形态的演变,并解析其空间演化的内在机制。第五章广州南站新城空间开发的现状及其发展建议,在广州“两站”关联地区案例以及国内外高铁客站地区案例经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广州南站新城”及“广州南站关联地区”空间发展的机遇、挑战分析,以此展望地区未来的发展。第六章车站地区空间发展的格局、过程与机制解析,在广州“三站”地区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解析了车站地区空间发展的格局、过程及其机制,即车站角色的演变、空间的演变、要素驱动的作用机理及“站-城”关系的本质。本文是基于广州“三站”地区案例的个案研究,在实证和规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相关研究的分析框架。同时以个案研究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案例尤其是与相关经典理论模型的比较分析,从而探讨车站地区问题的个性与共性。分析结果显示“车站关联地区”的研究视角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相关结论也将为“车站地区”的城市更新以及空间开发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同时也可以引发我们更好地审视“车站”与“城市”相互关系的再思考。

刘青青[5](2019)在《我国城市社区图书馆选址适宜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民众对知识的渴求与日俱增,新建社区及街道办等在文化配套建设中新增图书馆作为家门口的阅读、交流、休憩及活动空间,有效弥补公共文化体系“最后一公里”的空缺。但总体而言,我国社区图书馆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尤其是沿海和内陆城市之间的发展极不均衡。而对于已初步构建较为完善的图书馆体系的城市,对社区图书馆的选址规划布局重视不够,导致很多只是为配建指标而建,“蜗居”在偏僻之所,难以发挥最大价值,造成资源浪费。在图书馆全覆盖战略模式中缺少对这类图书馆选址及规划布局的科学研究,理论缺失、现状发展差强人意。科学规划布局是基础和关键,只有科学的布局选址后才能便于后续场馆的有效利用。本文从宏观层面分析图书馆现状网点布局特点,以“全覆盖”和“普遍均等”为目标,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字抽象、软件模拟仿真,在不规则边界范围内、已有若干图书馆网点的前提下,进行软件模拟,构建社区图书馆网点布局的地理位置模型,以实现区域“全覆盖”目标;继而从中微观层面分析影响选址各个要素,基于层次分析法,突破传统的定性分析的局限,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构建选址要素层次结构模型,赋予要素因子的权重,得出社区图书馆选址要素的量化评估指标表,其作为量化评价工具对选取案例的优劣给予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规划布局建议,为未来社区图书馆的选址布局提供一定参考借鉴。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共五章。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篇章,即提出并分析问题阶段。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框架,并总结研究的创新点。第二部分为第二章,即通过国内外案例研究对比,对研究对象和内容进行先导研究和剖析。从宏观层面的规划布局和中微观层面的各个选址要素分析,对我国现有社区图书馆现存选址问题进行总结,并对选址空间布局进行先导性研究。第三部分为第三、四章,即解决问题阶段,也是本文的核心篇章。第三章选取图书馆体系不同发展阶段的片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图书馆现状网点的分布现状进行软件模拟,以实现全覆盖目标,给出较为科学的网点布局方案及规划布局建议;第四章是从中微观层面分析影响社区图书馆选址的各个要素,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选址要素量化评分表,最终建立指标量化的选址评分方法,并结合多个案例进行评分对比。第四部分为第五章,综合以上研究内容,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面向社区服务的社区图书馆的规划选址和空间布局规律进行一定的总结。通过以上的方法,探讨我国城市社区图书馆在规划选址上的空间布局规律和影响选址的各个要素,为未来社区图书馆建筑选址提供可行性建议和有益的参考。

靳聪毅[6](2019)在《站城融合引导下的当代铁路客站规划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家“十三五”发展纲要、铁路“十三五”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的出台,我国铁路交通实现快速发展。铁路客站作为城市交通节点与活动中心,与城市、民众的联系正日益紧密,客站的规划设计将影响到城市的建设发展与民众的出行活动;同时,伴随城市化发展带来的交通出行、环境治理、资源开发等问题,积极推动城市紧凑化建设并提高交通参与量成为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客站作为城市交通网络的关键节点,与城市的协同关系仍较为薄弱,站城协同效率有待提高。对此,本文立足当代城市紧凑化发展与高铁交通建设背景,以城市铁路客站为研究对象,以站城融合发展为研究主线,围绕站城融合引导下的客站规划设计展开研究,从交通、社会、环境等层面系统探讨了站城融合引导下客站的设计定位、规划建设及站城协同方式等重要内容,并对影响客站规划设计的关键要素展开详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法与优化建议。最后,结合对国内外客站案例的对比分析,探索了符合国情的新时代铁路客站的设计构想与发展方向。论文分四部分对站城融合引导下的客站规划设计展开研究:论文的第一部分包括1、2两章,为论文的研究基础与背景,其中第1章为绪论,第2章则分析了推动站城融合发展的现实背景与相关要素,明确了城市紧凑化发展对交通的迫切需求及铁路交通参与其中的重要意义。提出紧凑城市建设下的城区多元化发展、土地集约化利用、交通综合化建设、产业协调化布局是推动站城融合的现实背景;而交通技术的进步与铁路客站的更新,亦迎合了紧凑城市的发展策略,成为推动站城融合的基础要素;论文围绕铁路交通与城市发展、民众生活的紧密关系,系统论述了持续推进站城融合的重要性,结合绪论中的研究成果,共同为后续章节的展开做好研究基础。第二部分为第3章,围绕站城融合引导下客站的规划建设与协同方式展开研究,系统研究了客站的设计定位、选址规划、建设布局及站城协同方式等内容,明确了客站应以何种角色、通过何种方式介入城市并与之构建良好的协同关系。首先,客站的设计定位应考虑地区、城市及站域发展的综合需求,通过城市中心与城市边缘的不同选址来带动城市发展、改善交通环境、推动区域更新;其次,客站的建设布局应结合环境、交通等要素,以立体化或半立体化形态来完善客站的功能体系、提高站城协调能力;再者,推动站城融合亦要求二者在交通、社会、环境等层面建立多元化协同关系,通过构建客站枢纽协同城市交通建设、引导客站枢纽与民众生活良好协同、确保客站枢纽与城市环境整体协同等方式,形成客站与城市、民众的整体协同关系,构建起站城融合引导下客站规划设计的研究框架,为后文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第三部分为第4章,在明确站城融合引导下客站的角色定位及与城市协同方式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影响客站规划设计的关键要素展开研究。首先,对内外交通资源的吸纳与整合是巩固客站交通优势、强化站城交通协同的重要基础,通过站城道路衔接、全面引入综合交通并与客站形态良好结合,形成有序的客站交通组织,并利用换乘大厅与换乘单元的构建提高内外交通的衔接、换乘能力;其次,在站内空间的开发建设中应注重对纵向空间的高效利用,以协调站内各功能空间的构成关系,迎合客站空间的立体化、复合化趋势;再者,在站外空间设计中应通过“强-弱”协调方式来处理站前广场与客站建筑的规划设计,通过立体开发与功能整合使广场融入周边环境并提高站房建筑的主体地位,形成主次有序、和谐统一的站外环境;最后,还要结合使用者需求来指导客站空间设计,从环境营造、服务提升、设施改善等方面推动客站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第四部分为第5、6章,论文选取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客站案例展开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客站的发展模式及站城关系的差异性。围绕我国的交通节点型、日本的区域中心型、欧美的城市触媒型等客站发展模式,重点对其设计理念、规划布局及站城协同方式展开研究,总结出不同模式的成功经验与可鉴之处,形成对我国铁路客站发展现状及站城关系的清晰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前文研究,总结了站城融合引导下客站规划设计的理念、原则、流程及构建形态,对新时代我国铁路客站的规划设计策略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与探索。综上所述,目前站城融合理念在我国铁路客站规划设计中的运用较为分散,缺乏整体认识与协调组织,但随着我国城市化推进与高铁交通发展,其实施条件已日渐成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通过站城融合理念全面引导铁路客站规划设计,是满足当下中国城市紧凑化发展、构建完善的城市交通体系、迎合高铁交通建设需求的重要举措。论文归纳、整理了有关站城融合引导下客站规划设计的研究内容,形成了相应的研究脉络与内容框架,并由此探索了新时代我国铁路客站的规划设计策略与发展方向,对当代铁路客站的更新发展及与城市协同关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张冰炎[7](2019)在《城市轨道站点周边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行交通是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发展慢行交通可以缓解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也为轨道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解决途径。轨道站点周边慢行交通系统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轨道交通的服务水平,规划高品质的慢行交通系统有助于形成便捷、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慢行”的交通出行方式,进一步提高轨道站点周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减轻环境资源压力,营造人性化慢行空间,让城市居民更好地享受慢行出行。基于此,本论文在国内外文献查询、精读的基础之上,选取影响轨道站点周边慢行交通系统的交通环境因素,结合南京市居民轨道站点周边慢行交通出行行为意向调查的数据,研究不同类型轨道站点慢行系统规划设计要点,提出城市轨道站点周边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方法,建立主城一般站周边慢行交通系统评价体系,指导已有站点进行周边慢行交通系统的改善。论文首先在文献阅读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轨道站点周边的慢行交通出行特性和影响慢行交通出行的交通环境因素进行了总结。通过在轨道站点开展居民慢行出行行为及意向调查,对居民个人属性、站点类型、出行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性的阐述。引入融合相邻目标优属度法和极大熵准则的综合赋权法,对不同类型站点下的交通环境影响因素的权重大小进行了标定。基于轨道站点“节点-场所”的双重属性,论文确立了轨道站点周边区域应以构建高效、安全的慢行交通系统和塑造舒适、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为规划目标,以系统化、人性化、因地制宜的规划原则,结合国内外优秀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实践案例,提出了从宏观层面构建整体化慢行空间布局,中观层面优化慢行交通系统关键节点,微观层面进行人性化慢行道路设施设计的轨道站点周边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方法。主城一般站是城市中最为普遍的轨道站点类型,通过对主城一般站的评价研究,能为站点周边的慢行出行交通环境的改善提供有效思路。论文将影响站点周边慢行交通系统的因素转化为易于评价的指标形式,根据规范参考与专家咨询确定不同评价指标的赋分内容和赋分标准,运用综合赋权法求解指标权重,构建主城一般站周边慢行交通系统综合评价模型。以南京市地铁3号线常府街站为例,进行评价研究,并从单向交通组织与街区环境整治两方面提供了改善建议。

桂汪洋[8](2018)在《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途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型铁路客站站域作为交通网络上的节点和城市的场所,具有双重属性特征。它对于提升交通效率和场所活力,解决高铁和客站建设资金,协调交通和沿线土地利用的互动关系起到了关键作用。站域空间整体性研究主要通过对大型铁路客站与城市空间演化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反映客站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协同关系,对把握高铁站区及高铁新城物质空间形态构成及其演进规律是一项重要的基础研究。长期以来,我国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建设积累了较多问题,诸如客站对城市的割裂,站城孤立建设与管理、客站与城市发展关联的内洽性不够等,体现为站域空间形态零碎无活力,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交通效率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站域空间未能发挥其应有的触媒作用和催生效应。这是以往囿于客站本体研究难以解决的,亟待从站城协同的整体性视角开展针对性的研究补阙。针对上述问题,论文紧扣当前中国高铁客站建设领域实践与研究动态,以大型铁路客站与城市空间的协同发展作为研究重点,集聚整体性思维、系统论理论、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采用多尺度多视角的联动研究方法,初步构建了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的理论架构,对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与城市空间演化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提出相应的发展途径和策略,以期从站城联合的整体性视角促进客站与城市整体协同、健康、可持续发展。论文首先从现实问题出发,通过对我国站域空间发展过程中问题总结和原因归纳,明确其根源在于客站与城市空间发展缺乏有效地整合与协同。进而从客站对城市发展的导向效应出发,基于客站与城市空间发展的耦合关系的解析,对不同城市发展阶段和不同空间层级下铁路客站与城市空间发展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机制进行探析,并对客站与城市空间演化的时空特征进行梳理与总结。以此为研究的出发点,采用多视角,从站域的双重属性特征以及交通与土地利用互馈作用两个维度分析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的内涵、本质问题,并建立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基于客站在区域、城市、地区等不同空间尺度对区域和城市的空间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针对客站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可行性,从城到站,从宏观到微观多尺度地提出整体性发展的途径,以促进客站与城市的整体协调发展。在面层面,提出以客站为核心的区域一体化模式应用于铁路客站站点的规划建设;在线层面,提出站线一体化模式引导城市疏解和沿线站点的共同发展;在点面,提出站域综合开发的模式促进站城融合和活力提升。并明确点线面不可分割,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形成以客站为核心的集约化发展的城市形态,并引导城市乃至区域的整体性发展。其次,从站域整体性发展涉及的软硬件出发,提出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的途径不仅涉及到规划的土地利用方式,还涉及到联合开发、统一管理等具体问题,需要通过规划、开发、设计和管理等多方面的整合途径促进站域空间的整体性发展。再者,通过对我国典型线路京沪线上站域空间的数据统计,应用分类比较法和聚类分析法对不同类型站域空间发展的特征进行解析,提出空间组织、土地利用、交通组织等要素的优化策略,并基于节点和场所模型针对京沪线沿线站域空间特征进行评价,以期促进站域空间的整体性发展。

邱珂[9](2017)在《民国中期公共交通工具及设施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国时期的公交工具设计与制造是现代交通起源,也是早期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努力。本文从三方面进行研究。其一、研究民国中期,公交工具设计与交通的整体状况。从当时全国交通网线的拓展、铁路公路与桥梁建设状况、民众出行状况、建国方略与交通策略等方面对民国“黄金十年”的交通整体进行概括。其二,研究民国中期,从国外引入的新式公共公交工具的设计变革特点。(1)新式公交工具出现后,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设计特点及现状。(2)由于国内的交通需要和制造特点,国人对其功能和外型进行改造设计。研究这些适用于民众出行的交通工具,为设计及制造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交通工具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其三,民国“黄金十年”新式公交工具的出现,也促进相关交通公交设施的发展。研究交通工具及公交设施对于中国现代都市化的转型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民国中期交通的十年,也是中国近现代交通工具设计高速发展的十年。在国民经济提升和社会改造的共通努力下,中国近现代化交通工具及制造业成绩斐然,并在这十年内逐步被中国大中城市绝大多数民众所接受。“黄金十年”中国民生经济复苏,社会文明的初步发展,所带来国民素质和观念的提高,推动了民众生活与出行方式进程。这个突破具有特别重大意义,在中国社会百年变革中发挥了巨大的文化影响力。民国中期迅猛发展的近现代化交通工具设计制造业,是对输入中国的西洋交通工具的“本土化”改造。同时交通工具设计制造业的“现代化”也使民众的出行方式更为现代化。国人从购买引进和组装改造进口交通工具的过程中不懈的探索,为实现交通工具设计制造的“国产化”和使用“大众化”不断的累积经验。而这种经验是从洋务运动以来,国人根据“中国国情”对近现代交通工具设计的经验探索的经验累积。也因为此,本文依托民国社会整体交通工具发展状况,研究民国中期交通工具设计及设施设计,其主要的宗旨是为中国现代交通工具的设计制造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依据,并为中国的交通工具设计史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黄华[10](2017)在《基于无缝衔接的南宁铁路东站客运枢纽布局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铁路客运枢纽站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中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它是城市内外交通衔接的重要场所及神经中枢,也是城市的一扇窗口。其交通设施及流线布局是否合理,关系到客运枢纽体系各交通模式功能发挥及服务效能,乃至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形象的展现。因此,通过对枢纽站有限空间资源合理配置,对各交通模式统筹布局,充分挖掘其服务潜能,提高其服务效率,对客运枢纽体系整体功能实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有必要对铁路客运枢纽站布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本论文结合本人参加南宁铁路东站规划、建设及管理实践工作,采用调查研究及类比分析方法,对南宁铁路东站客运枢纽布局优化进行选题研究。首先对铁路客运站换乘衔接的相关理论进行详细分析,进而分析研究枢纽设施及交通流线规划布局的方法。最后运用本文的研究理论及方法,对南宁铁路东站客运枢纽既有布局进行分析研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借鉴先进交通枢纽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时间无缝、空间无缝”、“以人为本,以流为主”及让旅客流线从传统的“等候式”逐步向高效的“通过式”过渡的综合客运枢纽规划布局及换乘衔接规划理念,据此总结提出南宁铁路东站客运枢纽布局优化方案。

二、郑州公交驶入新世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郑州公交驶入新世纪(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开发 ——以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资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研究内容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乡土地理
        2.课程资源
        3.交通运输
        4.教学案例
    (二)理论基础
        1.协调论
        2.可持续发展理论
        3.情境学习理论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地理教材中交通运输课程资源案例分析
    (一)教材知识点组成部分
    (二)教材知识点对应案例统计分析
    (三)教材案例分析
        1.案例设计分析
        2.案例特点分析
三、课堂视频与教学设计中交通运输部分内容案例分析
    (一)课堂视频与教学设计中交通运输案例统计
    (二)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作用分析
        2.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运用方式分析
四、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开发与实施
    (一)开发步骤
    (二)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案例
        1.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类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2.开发的教学设计案例
    (三)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实施
        1.实施准备
        2.实施过程与实施启示
五、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四个版本地理必修二交通运输部分案例统计分析表
    附录2 :四个版本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交通运输部分案例统计分析表
    附录3 :视频类交通运输部分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表(4个)
    附录4 :交通运输部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表(12个)
    附录5 :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表
    附录6 :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教学设计案例
致谢

(2)城市区域路网动态拥堵区边界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城市区域路网动态拥堵区划分
    2.1 相关基础概念
    2.2 动态拥堵区划分方法
        2.2.1 划分思想
        2.2.2 划分步骤
    2.3 引理及算例验证
        2.3.1 引理证明
        2.3.2 算例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交通波理论的拥堵区边界范围估计
    3.1 交叉口排队长度分析
        3.1.1 交通波理论
        3.1.2 交叉口排队长度分析
    3.2 边界交叉口拥堵分析
    3.3 城市交通拥堵区边界范围估计
        3.3.1 基于交通波理论的拥堵区边界确定方法
        3.3.2 拥堵区边界范围估计步骤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区域动态拥堵区边界控制方法
    4.1 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
        4.1.1 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基本概念
        4.1.2 滑模变结构控制系统设计及抖振现象
    4.2 路网MFD动态边界控制
        4.2.1 MFD子区动态边界控制思想
        4.2.2 MFD路网子区平衡方程
        4.2.3 控制目标
    4.3 城市动态拥堵区边界滑模控制理论
        4.3.1 滑模面的选取
        4.3.2 滑模变结构控制器设计
        4.3.3 滑模变结构控制稳定性及抖振分析
    4.4 控制系统框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分析
    5.1 仿真路网参数标定
    5.2 仿真分析
        5.2.1 动态拥堵区范围变化及边界范围估计
        5.2.2 累计车辆数及旅行完成率对比分析
        5.2.3 拥堵区路网累计延误分析
        5.2.4 拥堵区路网油耗分析
        5.2.5 小结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3)基于使用状况评价(POE)的海水浴场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以青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滨海旅游热的兴起
        1.1.2 青岛海水浴场矛盾凸显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实践
        1.3.1 国外研究现状与实践
        1.3.2 国内研究现状与实践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基础
    2.1 海水浴场相关研究基础
        2.1.1 海水浴场概念
        2.1.2 海水浴场空间界定
        2.1.3 海水浴场游憩行为
        2.1.4 相关理论基础
    2.2 POE相关研究基础
        2.2.1 POE概念
        2.2.2 POE特点
        2.2.3 POE发展历程
        2.2.4 POE基本范式
        2.2.5 POE评价方式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青岛地区海水浴场空间POE方法架构
    3.1 海水浴场空间POE方法架构制约
        3.1.1 客观方面——空间要素
        3.1.2 主观方面——游憩需求
    3.2 海水浴场空间POE方法架构
        3.2.1 评价要素集的构建方法
        3.2.2 评价要素集的构建依据
        3.2.3 海水浴场空间POE要素
        3.2.4 海水浴场空间POE模型
        3.2.5 海水浴场空间POE方法
    3.3 青岛地区海水浴场空间POE方法
        3.3.1 青岛地区海水浴场总体状况
        3.3.2 青岛地区海水浴场个体选取
        3.3.3 青岛地区海水浴场POE计划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青岛地区海水浴场个体POE研究
    4.1 西部开发区:金沙滩海水浴场POE研究
        4.1.1 海水浴场周边空间使用状况分析
        4.1.2 海水浴场内部空间使用状况分析
        4.1.3 海水浴场游憩设施使用状况分析
        4.1.4 海水浴场游憩者基础特征分析
        4.1.5 海水浴场游憩者行为特征分析
        4.1.6 问题小结
    4.2 中部老城区:第一海水浴场POE研究
        4.2.1 海水浴场周边空间使用状况分析
        4.2.2 海水浴场内部空间使用状况分析
        4.2.3 海水浴场游憩设施使用状况分析
        4.2.4 海水浴场游憩者基础特征分析
        4.2.5 海水浴场游憩者行为特征分析
        4.2.6 问题小结
    4.3 东部新城区:石老人海水浴场POE研究
        4.3.1 海水浴场周边空间使用状况分析
        4.3.2 海水浴场内部空间使用状况分析
        4.3.3 海水浴场游憩设施使用状况分析
        4.3.4 海水浴场游憩者基础特征分析
        4.3.5 海水浴场游憩者行为特征分析
        4.3.6 问题小结
    4.4 青岛地区海水浴场空间核心问题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POE的青岛海水浴场空间优化策略
    5.1 青岛地区海水浴场空间总体优化原则
    5.2 青岛地区海水浴场区段特色定位策略
        5.2.1 西部“度假胜地型”海水浴场
        5.2.2 中部“历史人文型”海水浴场
        5.2.3 东部“都市休闲型”海水浴场
    5.3 青岛地区海水浴场游憩空间优化策略
        5.3.1 海水浴场周边空间结构优化
        5.3.2 海水浴场沙滩后滨利用率提升
        5.3.3 海水浴场人工过渡带布局梳理
    5.4 青岛地区海水浴场游憩设施优化策略
        5.4.1 海水浴场游憩服务设施优化
        5.4.2 海水浴场游憩环境设施优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4)“车站关联地区”视角下广州三大铁路客站地区空间发展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火车站与其周边地区相互关系研究的意义
        1.1.2 案例的比较分析是火车站与其周边地区相互关系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1.1.3 问题的提出:广州三大铁路客站地区作为案例研究的典型意义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综述
        1.3.1 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1.3.2 相关研究综述
        1.3.3 相关研究主要问题与不足
        1.3.4 研究将聚焦的基本理论命题
    1.4 研究视角
        1.4.1 “车站关联地区”的提出及其与“车站地区”的辨析
        1.4.2 案例比较分析方法之于“车站地区”命题的综合应用
        1.4.3 “车站关联地区”空间演化的实证研究分析思路
        1.4.4 “车站关联地区”、“车站地区”空间开发的规范研究分析思路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铁路与城市互动影响下的广州“三站”
    2.1 导言
        2.1.1 广州中心城区之铁路与城市互动演变的主要历程
        2.1.2 广州“三站”之客运量对城市经济增长贡献的检验分析
        2.1.3 广州“三站”是铁路与城市互动影响的主要焦点
    2.2 广州“三站”的选址过程及其决策机制
        2.2.1 “铁路主导”:广州站的选址、建设
        2.2.2 “城市主导”:广州东站的选址、建设
        2.2.3 “铁路与城市合谋”:广州南站的选址、建设
    2.3 广州“三站”的运输功能分析
        2.3.1 广州站的运输功能分析
        2.3.2 广州东站的运输功能分析
        2.3.3 广州南站的运输功能分析
    2.4 广州“三站”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影响
        2.4.1 广州站是现代城市格局初步形成的重要因素
        2.4.2 广州东站是天河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演化的重要支点
        2.4.3 广州南站是城市“南拓”发展战略的重要“棋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站关联地区的空间演化及其内在机制分析
    3.1 导言
    3.2 “广州站关联地区”土地利用的演变:车站的主导作用
        3.2.1 “前广州站时代”:城市郊区演变为城乡结合部的空间、景观格局
        3.2.2 “一站时代”:单向分布、公服设施用地的圈层布局与旅馆用地的扩展
        3.2.3 “两站及三站时代”:双向分布、批发市场用地主导及其成片发展
        3.2.4 “广州站关联地区”土地利用演变的总体特征
    3.3 “广州站关联地区”的功能业态:车站客流经济为主体走向车站诱导经济为主体
        3.3.1 基于建筑面积数据的分析
        3.3.2 基于邮政编码分区单元的企业数据分析
        3.3.3 小结
    3.4 “广州站关联地区”空间形态与交通体系的演变
        3.4.1 空间形态:级差地租导向
        3.4.2 交通体系:单向平面放射体系走向双向立体网格体系
    3.5 “广州站关联地区”空间演化的总体特征及其内在机制分析
        3.5.1 空间演化的总体特征
        3.5.2 内在机制
        3.5.3 车站与关联地区商贸批发业之运输联系的问卷及访谈调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东站关联地区的空间演化及其内在机制分析
    4.1 导言
    4.2 “广州东站关联地区”土地利用的演变:车站的辅配作用
        4.2.1 “前广州东站时代”
        4.2.2 “两站及三站时代”
        4.2.3 “广州东站关联地区”土地利用演变的总体特征
    4.3 “广州东站关联地区”的功能业态:车站诱导经济成为主体
        4.3.1 基于建筑面积数据的分析
        4.3.2 基于邮政编码分区单元的企业数据分析
        4.3.3 小结
    4.4 “广州东站关联地区”空间形态与交通体系的演变
        4.4.1 空间形态:城市轴线导向为主
        4.4.2 交通体系:双向立体枢纽体系的形成
    4.5 “广州东站关联地区”空间演化的总体特征及其内在机制分析
        4.5.1 空间演化的总体特征
        4.5.2 内在机制
        4.5.3 车站与关联地区商务服务业之运输联系的问卷及访谈调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南站新城空间开发的现状及其发展建议
    5.1 导言
    5.2 “广州南站新城”空间开发的现状
    5.3 广州“两站”关联地区案例的总结
    5.4 “广州南站新城”与广州“两站”关联地区的差异及其挑战
    5.5 “广州南站新城”空间开发的主要策略
    5.6 “广州南站新城”的愿景展望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州“三站”地区空间发展的格局、过程与机制解析
    6.1 导言
    6.2 广州“三站”地区演绎了三种空间发展模式
    6.3 广州“三站”规划思想演变:车站作为城市发展的“工具”属性不断增强
    6.4 “车站关联地区”构成一种独特的城市空间类型
    6.5 车站地区要素驱动的作用机理
    6.6 “站-城”关系的本质是空间供给与需求的匹配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我国城市社区图书馆选址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址现状思考
        1.1.2 相关研究欠缺
        1.1.3 选址规划思考
        1.1.4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概念及界定
        1.2.1 社区图书馆的相关概念
        1.2.2 本文研究对象的界定
    1.3 研究内容
        1.3.1 国内外社区图书馆案例选址对比研究
        1.3.2 宏观规划布局研究
        1.3.3 中微观选址要素研究与决策法构建
        1.3.4 选址规律总结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内外发展背景差异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及方法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社区图书馆案例选址对比研究
    2.1 规划布局对比研究
        2.1.1 美国社区图书馆规划布局研究
        2.1.2 我国社区图书馆规划布局研究
        2.1.3 规划布局对比总结
    2.2 案例选址要素研究
        2.2.1 美国案例选址要素研究
        2.2.2 我国案例选址要素研究
        2.2.3 选址要素对比总结
    2.3 我国社区图书馆现存选址问题总结
        2.3.1 宏观层面选址问题总结
        2.3.2 中微观层面选址问题总结
    2.4 社区图书馆选址空间布局先导性总结
        2.4.1 城市空间布局特征
        2.4.2 片区空间布局特征
        2.4.3 社区空间布局特征
        2.4.4 微观空间布局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宏观规划布局研究
    3.1 规划选址的原则
        3.1.1 “以人为本”
        3.1.2 社区性
        3.1.3 服务性
        3.1.4 因地制宜
    3.2 全覆盖目标下规划布局考虑要点
        3.2.1 服务半径
        3.2.2 服务人口
    3.3 社区图书馆网点设置模型
        3.3.1 模型算法
        3.3.2 软件模拟
    3.4 规划布局实证研究
        3.4.1 案例选取
        3.4.2 福田区图书馆网点软件模拟
        3.4.3 南山区图书馆网点软件模拟
        3.4.4 郑州市三环内图书馆网点软件模拟
        3.4.5 优化建议及对比总结
    3.5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与创新性
        3.5.1 局限性
        3.5.2 创新性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微观选址要素研究及选址决策法构建
    4.1 开放性调研
        4.1.1 问卷分类整理
        4.1.2 问卷归纳分析
    4.2 选址要素分析及归纳
        4.2.1 中观选址要素
        4.2.2 微观选址要素
        4.2.3 选址要素归纳
    4.3 选址要素权重计算
        4.3.1 建立原则
        4.3.2 指标权重计算(基于AHP)
        4.3.3 基于AHP综合评判的社区图书馆选址分析
    4.4 选址决策法建立
        4.4.1 层次权重决策法——选址要素评分表
        4.4.2 选址要素评分标准
    4.5 选址案例研究
        4.5.1 案例选取
        4.5.2 案例分析
        4.5.3 综合对比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社区图书馆选址规律总结
    5.1 宏观层面规划布局之于选址规律
        5.1.1 构建完整的图书馆等级体系
        5.1.2 科学布置图书馆网点的数量和间距
    5.2 中微观层面选址要素之于选址规律
        5.2.1 二级要素对一级要素的重要等级分析
        5.2.2 二级要素对总目标(选址问题)的重要等级分析
        5.2.3 选址规律总结
    5.3 中微观层面空间布局之于选址规律
        5.3.1 片区空间选址规律
        5.3.2 社区空间选址规律
        5.3.3 微观空间选址规律
    5.4 选址规律汇总
    5.5 本章总结
结论和展望
    本文的研究结论
    本文的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深圳市社区图书馆选址适宜性开放性问卷——总体评价
    附录2:我国城市小型图书馆选址适宜性评价调查表(深圳市为主)
    附录3:实地调研发放问卷的社区图书馆名录表
    附录4:深圳市多个案例各个选址要素评分细则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站城融合引导下的当代铁路客站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城市化问题日益严峻
        1.1.2 我国铁路交通步入快速发展期
        1.1.3 铁路客站与城市发展的协同效率不足
    1.2 相关概念解析
        1.2.1 紧凑城市(Compact city)
        1.2.2 站城融合(Integration of station and city)
        1.2.3 铁路客站(Railway station)
        1.2.4 协同方式(Cooperative mode)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紧凑城市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关于站城一体开发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关于铁路客站规划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1.3.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框架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5.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推动站城融合的现实背景及相关要素分析
    2.1 城市空间的变革发展
        2.1.1 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
        2.1.2 城市产业结构的布局
        2.1.3 城市交通系统的完善
    2.2 城市铁路客站的沿革
        2.2.1 萌芽阶段:以功能需求为主
        2.2.2 成长阶段:彰显多样的风格
        2.2.3 更新阶段:体现实用的价值
        2.2.4 成熟阶段:建立高效的协同
    2.3 我国铁路交通的全面发展与铁路站点的更新建设
        2.3.1 普铁网络的优化
        2.3.2 高铁网络的普及
        2.3.3 铁路客站的更新
    2.4 铁路交通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
        2.4.1 铁路交通是城市交通体系的完善环节
        2.4.2 铁路客站是城市交通网络的支撑节点
        2.4.3 客站枢纽是城市健康发展的助力引擎
    2.5 持续推进站城融合与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2.5.1 符合紧凑城市的建设需求
        2.5.2 迎合公交都市战略的实施
        2.5.3 贴合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站城融合引导下客站的规划建设及协同方式研究
    3.1 客站的设计定位分析
        3.1.1 客站的区域定位
        3.1.2 客站的城市定位
        3.1.3 客站的站域定位
    3.2 客站的选址规划分析
        3.2.1 客站选址的影响因素
        3.2.2 客站的选址规划模式
        3.2.3 客站的选址规划原则
    3.3 客站的建设布局研究
        3.3.1 影响客站建设布局的各类空间要素
        3.3.2 客站的建设布局模式
        3.3.3 客站的建设布局原则
    3.4 多元化的站城协同方式分析
        3.4.1 交通层面:依托客站枢纽协同城市交通体系建设
        3.4.2 社会层面:引导客站枢纽与民众生活良好协同
        3.4.3 环境层面:确保客站枢纽与城市环境的整体协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站城融合引导下客站的规划设计关键要素研究
    4.1 日益紧密的站城关系推动铁路客站变革发展
        4.1.1 影响客站变革发展的主导要素
        4.1.2 站城关系的强化对客站发展的影响
    4.2 对内外交通资源的吸纳与整合
        4.2.1 与城市道路系统的有效衔接
        4.2.2 全面引入城市公交系统
        4.2.3 与客站空间形态的良好结合
        4.2.4 协调有序的客站交通组织
        4.2.5 换乘大厅与换乘单元的引入
    4.3 客站交通流线的一体化组织
        4.3.1 客站交通流线的构成
        4.3.2 客站交通流线的组织方式
        4.3.3 客站交通流线的组织理念
    4.4 对站内空间的集中开发与综合利用
        4.4.1 高效、快捷的交通空间
        4.4.2 便利、舒适的服务空间
        4.4.3 对纵向空间的合理开发与综合利用
    4.5 融入城市环境的站外空间设计
        4.5.1 满足城市需求的站前广场建设
        4.5.2 站前广场的规划布局原则
        4.5.3 站前广场的规划布局模式
        4.5.4 协调城市环境的客站建筑设计
        4.5.5 站城融合发展下的客站建筑设计策略
        4.5.6 “强-弱”协调设计概念的引入
    4.6 基于使用者需求的客站空间设计
        4.6.1 高效、协调的外部空间设计
        4.6.2 动态、灵活的内部空间设计
        4.6.3 客站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原则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当代铁路客站的发展模式及站城关系研究
    5.1 我国铁路客站的“交通节点”发展模式及特点分析
        5.1.1 我国铁路客站的发展现状
        5.1.2 “交通节点”模式的实例分析
        5.1.3 “交通节点”模式的特点分析
    5.2 日本铁路客站的“区域中心”发展模式及特点分析
        5.2.1 日本铁路客站的发展现状
        5.2.2 “区域中心”模式的实例分析
        5.2.3 “区域中心”模式的特点分析
    5.3 欧美铁路客站的“城市触媒”发展模式及特点分析
        5.3.1 欧美铁路客站的发展现状
        5.3.2 “城市触媒”模式的实例分析
        5.3.3 “城市触媒”模式的特点分析
    5.4 不同客站的规划设计特点及站城关系的差异性分析
    5.5 不同的客站发展经验所带来的启示
        5.5.1 构建完善的城市公交系统并良好衔接客站枢纽
        5.5.2 强调客站功能的综合开发及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
        5.5.3 注重对客站空间立体化、集约化、高效化的开发与使用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时代的铁路客站规划设计策略及发展方向
    6.1 新时代的铁路客站规划设计理念
        6.1.1 可持续理念
        6.1.2 协同理念
        6.1.3 以人为本理念
    6.2 新时代的铁路客站规划设计原则
        6.2.1 以协调城市环境为基础
        6.2.2 以助力城市发展为目标
        6.2.3 以满足民众需求为保障
    6.3 新时代的铁路客站规划设计构想
        6.3.1 前期策划:基于城市需求引导客站设计定位
        6.3.2 初期方案:依托设计草案体现站城协同关系
        6.3.3 设计优化:推动客站各功能要素协调、整合
        6.3.4 工程建设:降低对城市环境、民众生活的影响
        6.3.5 运营管理与使用后评价:多方合作保障客站平稳运作
        6.3.6 改造与更新:立足时代发展确保站城动态协同
    6.4 新时代的铁路客站功能结构关系
        6.4.1 交通功能的强化与完善
        6.4.2 客站空间的立体开发与综合利用
        6.4.3 客站内外空间的开放式设计
        6.4.4 城市功能的引入与整合
        6.4.5 打造与生活接轨、与时代同步的客站空间环境
    6.5 新时代的铁路客站发展方向
        6.5.1 城市中心的既有铁路客站
        6.5.2 城市周边的新建高铁客站
        6.5.3 串联城区的城际铁路客站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城市轨道站点周边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论文组织架构
第二章 轨道站点周边慢行交通系统分析
    2.1 慢行交通概念
        2.1.1 慢行交通
        2.1.2 慢行交通系统
    2.2 轨道交通特征分析
        2.2.1 轨道交通基本特征
        2.2.2 轨道站点周边特征
    2.3 轨道站点周边慢行交通特性
        2.3.1 步行交通特性分析
        2.3.2 非机动车交通特性分析
    2.4 轨道站点周边慢行交通影响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轨道站点周边慢行交通影响因素研究
    3.1 问卷调查设计实施
        3.1.1 问卷内容设计
        3.1.2 问卷调查实施
    3.2 个体基本出行信息分析
        3.2.1 问卷总体分析
        3.2.2 基于不同年龄群体的出行信息分析
        3.2.3 基于不同类型站点的出行信息分析
    3.3 轨道站点周边慢行交通影响因素重要性分析
        3.3.1 数据总体分析
        3.3.2 基于不同接驳方式的影响因素重要性分析
        3.3.3 基于不同站点类型的影响因素重要性分析
    3.4 基于组合赋权的站点各因素权重分析
        3.4.1 方法概述
        3.4.2 主观权重确定
        3.4.3 客观权重确定
        3.4.4 综合权重确定
        3.4.5 轨道站点周边慢行交通影响因素权重标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轨道站点周边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研究
    4.1 轨道站点周边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策略体系构建
        4.1.1 规划目标
        4.1.2 规划原则
        4.1.3 规划策略体系架构
    4.2 宏观层面—构建整体化慢行空间布局
        4.2.1 小街区制下的站点周边土地利用布局
        4.2.2 面向轨道站点的慢行网络构建
    4.3 中观层面—优化慢行交通系统关键节点
        4.3.1 绿色接驳系统规划与设计
        4.3.2 慢行过街系统规划与设计
    4.4 微观层面—人性化慢行道路设施设计
        4.4.1 以通行为基础的慢行道路设计
        4.4.2 以街道为导向的公共环境营造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城一般站周边慢行交通系统评价体系研究
    5.1 评价方法与步骤
    5.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5.3 评价指标赋分标准
    5.4 确定指标权重
    5.5 构建综合评价模型
    5.6 实例研究
        5.6.1 慢行交通系统发展水平评价
        5.6.2 改善建议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与研究成果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1.1 当代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下集约化转变的新诉求
        0.1.2 我国铁路客站高速发展与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的新契机
        0.1.3 我国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问题
    0.2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0.2.1 研究对象
        0.2.2 相关概念界定
    0.3 研究的基本内容
        0.3.1 研究内容
        0.3.2 章节安排
        0.3.3 实证研究对象选择
    0.4 研究目标与意义
        0.4.1 研究目标
        0.4.2 研究意义
    0.5 研究方法与框架
        0.5.1 研究方法
        0.5.2 研究框架
第一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综述
    1.1 与站域空间发展相关的四个城市发展理论基础
        1.1.1 城市触媒理论(Urban Catalysts)
        1.1.2 精明增长(Smart Growth)
        1.1.3 公共交通导向发展 (TOD: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1.1.4 城市·建筑一体化(Holistic Design on Urban Architecture)
        1.1.5 四个城市发展理论研究的综述
    1.2 站域空间发展的三个空间模型归纳
        1.2.1 交通枢纽地区的圈层结构模型(“3-Ring”spatial structure Modelling)
        1.2.2“节点—场所”结构模型(Node-Place Modelling)
        1.2.3“点—轴”发展结构模型(“Pole-Axis”Spatial Modelling)
        1.2.4 三个站域空间发展模型的综述
    1.3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动理论概述
        1.3.1 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理论
        1.3.2 城市土地利用的模式理论
        1.3.3 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关系
        1.3.4 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的相互影响
    1.4 国内外铁路客站及区域空间发展的相关研究综述
        1.4.1 区域层面:高铁及客站对区域空间发展格局的影响
        1.4.2 城市层面:高铁及客站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1.4.3 站域层面:客站对周边地区空间发展和空间结构的影响
        1.4.4 国内有关站域空间发展的研究
        1.4.5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总结
    1.5 国内外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发展的差异性分析
        1.5.1 站域空间发展所处城市阶段的差异性
        1.5.2 不同城市发展阶段下站域区位选择和产业功能的差异
        1.5.3 国内外大型铁路客站对城市空间影响的特征差异
        1.5.4 城市发展阶段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
        1.5.5 高铁和铁路客站发展速度的差异
        1.5.6 体制的差异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发展的主导现象与问题
    2.1 国内外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发展历程与总体特征
        2.1.1 国外铁路客站站域空间发展历程与城市角色变迁
        2.1.2 我国铁路客站站域空间发展历程与城市角色变迁
        2.1.3 国内外站域空间发展的总体趋势与特征
    2.2 我国大型铁路客站与城市空间协同发展的问题总结
        2.2.1 我国站域空间建设现状对比分析
        2.2.2 制约城市中心区客站站域空间发展的问题
        2.2.3 制约城市边缘区客站站域空间发展的问题
        2.2.4 制约城市远郊区客站站域空间发展的问题
    2.3 限制我国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的原因
        2.3.1 政府强势主导下的快速郊区化进程
        2.3.2 出于成本和收益衡量,中小城市话语权的缺乏
        2.3.3 铁路客站站区建设投资、运营管理的体制的复杂性
        2.3.4 城市发展阶段的不确定性和发展模式的过渡竞争性
        2.3.5 影响我国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的其它因素
    2.4 我国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2.4.1 国情决定了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模式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
        2.4.2 政府迫切需要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解决资金困境
        2.4.3 政策激励为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提供了内部机会
    2.5 我国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的适宜性分析
        2.5.1 城市层面:对于我国城市层面问题的解决对策
        2.5.2 站域层面:对于我国站域空间效率活力的提升
        2.5.3 政府层面:获得收益,促进客站建设可持续发展
        2.5.4 旅客层面:方便旅客的出行,提高生活和交通的效率
        2.5.5 社会层面:低碳环保,提升站域公共空间活力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的分析框架
    3.1 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的形成与边界分析
        3.1.1 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的形成
        3.1.2 理论研究与数值模型确定的站域空间边界
        3.1.3 基于旅客交通活动特征分析的站域空间范围
        3.1.4 考虑实际边界的站域空间范围
        3.1.5 多因素综合的站域空间边界分析
    3.2 大型铁路客站站域公共空间整体性发展理论及框架
        3.2.1 整体性的概念
        3.2.2 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的理论分析
        3.2.3 大型铁路客站站域公共空间整体性发展的本质问题
        3.2.4 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的理论框架模型
        3.2.5 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的分析框架
    3.3 站域空间发展属性特征分析:基于节点与场所模型
    3.4 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发展的整合要素分析
        3.4.1 限定性要素:交通组织
        3.4.2 互馈性要素:土地利用
        3.4.3 整合性要素:公共空间
        3.4.4 激活性要素:物质形态
    3.5 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的类型研究
        3.5.1 类型一:位于建成区中心区域,强化既有城市中心的集中式发展
        3.5.2 类型二:位于城市边缘,作为城市新区及副中心
        3.5.3 类型三:位于城市远郊区,作为区域接驳的综合交通枢纽
        3.5.4 类型四:位于新城、卫星城,作为城市的通勤交通枢纽
第四章 大型铁路客站与城市空间演化发展特征分析
    4.1 大型铁路客站站域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
        4.1.1 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的城市职能
        4.1.2 大型铁路客站对城市空间利用的廊道效应
        4.1.3 大型铁路客站对城市空间价值的外部效应
        4.1.4 大型铁路客站对城市空间利用的集聚效应
        4.1.5 大型铁路客站对城市空间经济的极化效应
    4.2 大型铁路客站站域与城市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机制
        4.2.1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馈关系
        4.2.2 大型铁路客站的规划建设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4.2.3 城市土地利用对大型铁路客站规划建设的影响
        4.2.4 大型铁路客站规划建设与城市土地利用协调发展
    4.3 大型铁路客站与城市空间发展的作用机制
        4.3.1 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的关联
        4.3.2 交通方式对城市空间演化的限制
        4.3.3 交通运行速度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4.3.4 大型铁路客站与城市空间演化的耦合关系
    4.4 大型铁路客站站域与城市空间演化的时空特征
        4.4.1 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的时空特征
        4.4.2 城市初建期的空间集聚与客站发展
        4.4.3 快速城市化时期的空间扩张与客站发展
        4.4.4 城市化平稳发展时期的空间刚性[]与客站发展
        4.4.5 区域一体化时期的空间重构与客站发展
        4.4.6 城市空间发展阶段的建设时机选择与效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途径研究
    5.1 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发展的整体性视角:三个尺度七种模式
        5.1.1 整体性思维对站域空间发展的适用性
        5.1.2 客站与城市空间整体性发展的三个尺度七种模式
    5.2 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的可操作模式研究
        5.2.1 面层面:以客站为核心的区域一体化发展
        5.2.2 线层面:站线一体化发展
        5.2.3 点层面:以客站为核心的站域空间一体化发展
        5.2.4 立体网络:站域地上、地面和地下空间的一体化发展
    5.3 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模式特征分析
        5.3.1 都市圈区域一体化模式发展特征
        5.3.2 城市网络化环状枢纽体系模式发展特征
        5.3.3 站线一体化发展模式特征
        5.3.4 客站综合体模式发展特征
        5.3.5 城市综合体模式发展特征
        5.3.6 客站社区模式发展特征
        5.3.7 站域地下空间综合发展模式特征
    5.4 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的实证研究
        5.4.1 区域一体化——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区域一体化
        5.4.2 城市网络化环状枢纽体系——客站对东京都多中心体系的引导和优化
        5.4.3 站线一体化开发——多摩田园都市线
        5.4.4 客站本体的综合发展——新横滨站(Cubic Plaza)
        5.4.5 客站与相邻建筑的一体化发展——KTX龙山站
        5.4.6 站域的综合开发——日本大阪站城
        5.4.7 站域地下空间综合开发——东京站
    5.5 我国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的可行途径研究
        5.5.1 规划的整合——铁路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整合
        5.5.2 开发的整合——铁道部分与房地产的联合开发
        5.5.3 设计的整合——客站站域空间的整体性设计
        5.5.4 管理的整合——对客站、建筑、城市环境的统一管理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策略研究
    6.1 启示:国内外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的典型模式分析
        6.1.1 香港——沿线站点一体化经营+站域的整体规划和开发
        6.1.2 日本——土地经营和铁道经营同时进行
        6.1.3 哥本哈根——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整合
        6.1.4 不同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借鉴与启示
    6.2 面层面:增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策略
        6.2.1 区域一体化的优化策略
        6.2.2 城市网络化环状枢纽体系优化策略
    6.3 线层面:提升站域沿线价值创造的策略
        6.3.1 土地取得机制的建立是站线一体化开发的重要保障
        6.3.2 沿线价值创造与高品质社区环境营造
        6.3.3 站域社区基础设施的系统化整体性开发
        6.3.4 通过公交整合扩展站点社区开发区域
        6.3.5 增加逆向需求提升线路逆行效率
        6.3.6 职住平衡提升站点社区内部就业机会
    6.4 点层面:激发站域内核活力的策略
        6.4.1 触媒激发,建构站域空间的紧凑城市结构
        6.4.2 功能集聚,激发区域空间系统活力
        6.4.3 步行缝合,加强区域资源网络链接
    6.5 网层面:推动站域立体网络建立的策略
        6.5.1 以城市规划为基础,促进地上地下和地面空间统一规划
        6.5.2 以客站为基础,进行地下空间网络化开发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实证研究:京沪线站域空间演化特征与价值评价
    7.1 京沪线沿线站域空间发展类型划分
        7.1.1 城市能级对站域空间发展的制约
        7.1.2 区位选择对站域空间发展的影响
        7.1.3 站域发展阶段性特征对站域空间发展的影响
        7.1.4 京沪线铁路客站站域空间类型划分
    7.2 京沪线沿线站域空间发展演化特征分析
        7.2.1 A1C1P2类型站域空间演化特征
        7.2.2 A1C2P1类型站域空间演化特征
        7.2.3 A1C3P1类型站域空间演化特征
        7.2.4 A2C3P1类型站域空间演化特征
        7.2.5 A2C2P1类型站域空间演化特征
    7.3 京沪线沿线站域空间发展案例分析
        7.3.1 A1C1P2类型典型案例分析:北京南站
        7.3.2 A1C2P1类型典型案例分析:济南西站
        7.3.3 A1C3P1类型典型案例分析:无锡东站
        7.3.4 A2C3P1类型典型案例分析:宿州站
        7.3.5 A2C2P1类型典型案例分析:蚌埠南站
    7.4 京沪线沿线站域空间发展问题探讨
        7.4.1 A1C1P2类站域空间发展问题分析
        7.4.2 A1C2P1类站域空间发展问题分析
        7.4.3 A1C3P1类站域空间发展问题分析
        7.4.4 A2C3P1类站域空间发展问题分析
        7.4.5 A2C2P1类站域空间发展问题分析
    7.5 典型类型站域空间发展优化策略探讨
        7.5.1 A1C1P2类:大城市中心区城市更新模式下的站域空间再生
        7.5.2 A1C2P1类:大城市边缘区增长极模式下的城市核培育
        7.5.3 A1C3P1类:大城市远郊区交通疏解模式下的站域功能均衡
        7.5.4 A2C3P1类:中小城市远郊区高铁带动模式下的站域空间发展
        7.5.5 A2C2P1类:中小城市边缘型亟待发展模式下的站域发展
    7.6 基于节点和场所模型的京沪线站域空间价值评价
        7.6.1 基于节点和场所模型的站域空间类型
        7.6.2 节点和场所价值的测算方法
        7.6.3 京沪线站域节点价值和场所价值测算
        7.6.4 京沪线站域的节点—场所价值评价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专(译)着[M]
    学位论文[D]
    期刊论文[J]
    电子文献[EB/OL]
    报纸文献[N]
    标准技术[S]
    研究报告[R]
    有ISBN号的论文集[C]
图表索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在读期间参加课题研究情况
在读期间参加工程实践小结
致谢

(9)民国中期公共交通工具及设施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1.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及研究动态
        2. 课题的价值和意义
    二、研究的内容
        1. 研究对象
        2. 重点难点
        3. 总体框架
        4. 主要目标
    三、思路方法
        1. 基本思路
        2. 具体研究方法
        3. 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与公共交通相关的民国社会状况简述
    第一节 早期工业化作为及成效
        1. 晚清唐胥铁路与“中国龙号”机车
        2. 保路运动与辛亥革命
        3. 民初时期“江南制造局”
        4. 福州船政局飞机造办处
        5. 兰州“黄河大铁桥”
        6. 早期城市公交的“先驱”
        7. 早期交通工具产业及相关产业概况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关于公共交通的政策、法规及条令
        1. 孙中山《建国方略》的公共交通设想
        2. 民国中期南京国民政府所颁布的各种航运法规
        3. 民国中期南京国民政府所颁布的各种公路法规
        4. 民国中期南京国民政府所颁布的各种铁路和航空法规
    第三节 大上海规划与城区改造
        1. “大上海规划”和道路发展
        2. 上海市内街道照明与灯具设计
    第四节 民国中期城乡百姓收支及公交消费状况
        1. 燕京学者李景汉与民众消费调查
        2. 民国公交票价与民众消费意愿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国中期铁路交通设计研究
    第一节 民国铁路的建设成就
        1. 民国铁路发展概况
        2. 新修铁道线与机车
        3. 伪满铁路建设与“亚细亚号”快车
    第二节 民国铁路交通附属设施建设
        1. 民国火车站优秀建筑设计案例
        2. 民国的公路铁路桥
    第三节 民国铁路机车与修配业
        1. 民国中期的机车修配厂
        2. 民国中期机车(火车头)设计案例
        3. 民国中期铁路车厢设计案例
    第四节 民国铁路员工构成及技能分析
        1. 铁路员工制服、帽徽、肩章上的铁路徽标设计
        2. 民国铁路工人的技术教育程度与经济收入
        3. 民国铁路中国籍技师的技能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节
第三章 民国中期公路交通设计研究
    第一节 民国中期公路建设成就
        1. “公路”称谓的由来
        2. 民国公路的等级标准
        3. 民国中期新建的长途客运线路
        4. 民国中期开通的省级长途公路
    第二节 上海租界与华界市区公交工具、设施与新辟线路
        1. “黄包车”兴衰记
        2. “叮铛车”(有轨电车)是上海公交的主力军
        3. 价廉物美的三轮车
        4. 汽车行的兴起
        5. 民国公交车设计的“本土化”成分
        6. 美产“道奇”改装设计分析
    第三节 公交车站、线路、车体广告及附属设施
        1. 长短途公交线的路标设计
        2. 公交车体广告设计
        3. 第一家市内公交汽车公司
    第四节 国产汽车的“中国梦”
        1. 张作霖父子与“民生牌”汽车
        2. 阎锡山的“山西牌”轿车与卡车
        3. 民国中期发达的汽车修配业
        4. 第一批中国汽车设计师
    第五节 民国百姓的客货运方式与工具设计分析
        1. 独轮车(鸡公车、叽咕车)
        2. 马车
        3. 马帮与驼队
        4. 板车
        5. 滑竿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国中期水路交通设计研究
    第一节 长江主航线客货运船舶与附属设施
        1 清末至民国的中国造船光荣历史
        2. 长期经营长江主航道的英日轮船公司
        3. 长江主航道的“经营权之战”
        4. 民国中期各主要港口优秀设计案例
    第二节 南北各地的民间水路公共交通
        1. 黄河岸边的羊皮筏子
        2. 江南人家的乌篷船
        3. 闽粤沿海的小舢板
        4. 竹筏与木排
        5. 乡间摆渡
        6. 民间造桥
    第三节 卢作孚与“民生轮船公司”
        1. 起步于川江木船客运
        2. “民生轮船公司”创建
        3. 长江主航道的生死商战
        4. 中国的“敦刻尔克”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国中期航空交通设计研究
    第一节 中国人的“航空之梦”
        1. “热气球航空”在中国
        2. 清末到民初国产飞机光荣史
        3. 上海的第一座民航机场——虹桥机场
    第二节 “中国民航”美国造
        1. “中航”“央航”简述
        2. 国内外航线的开辟
        3. 民国中期民航主要机型
        4. 赴海外培训的航空学子
    第三节 抗战前夕的中国航空基础
        1. 机场建设
        2. 民航飞机地勤简况
        3. 航校的建设
        4. 运输机国产化努力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民国中期公共交通设计研究的价值
    第一节 民国公交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1. 中国城乡民众千年出行方式的根本性改变
        2. 加速社会经济物资运输与人员的交流
        3. 对公共礼仪、秩序、交往的文明教化
        4. 上海租界公交成就的示范作用
    第二节 民国公交设计是工业化努力的突出成果
        1. 民国公交设计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2. 民国造船与汽车修配业是现代中国车船产业的雏形
        3. 民国公交设计是早期中国设计的主导部分
        4. 民国公交车船产业是中国工业设计师的摇篮
        5. 民国公交设计揭示的真理
    第三节 民国公交设计的启示与批判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基于无缝衔接的南宁铁路东站客运枢纽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本文内容安排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铁路客运站换乘衔接及枢纽布局相关理论研究
    2.1 铁路客运站发展历程
        2.1.1 早期的铁路客运站
        2.1.2 上世纪的铁路客运站
        2.1.3 新世纪铁路客运枢纽站
    2.2 铁路客运站的功能
        2.2.1 换乘
        2.2.2 停车
        2.2.3 集散
        2.2.4 引导
        2.2.5 信息服务
        2.2.6 城市功能
    2.3 铁路客运站客流研究
        2.3.1 进站客流
        2.3.2 出站客流
        2.3.3 中转客流
    2.4 铁路与城市交通换乘衔接模式研究
        2.4.1 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
        2.4.2 与常规公交换乘
        2.4.3 与出租车换乘
        2.4.4 与社会车辆换乘
        2.4.5 与长途客运汽车换乘
        2.4.6 与非机动车间换乘
        2.4.7 与步行间换乘
    2.5 铁路客运站内部换乘衔接模式研究
        2.5.1 站台面换乘
        2.5.2 候车厅换乘
        2.5.3 结点换乘
        2.5.4 通道换乘
        2.5.5 站外换乘
    2.6 铁路客运枢纽站换乘衔接规划理论研究
        2.6.1 换乘枢纽概念
        2.6.2 换乘目标
        2.6.3 无缝衔接内涵
    2.7 铁路客运换乘枢纽布局规划设计重要原则
    2.8 道路网络布局规划研究
        2.8.1 路网结构
        2.8.2 路网密度
        2.8.3 路网形式
    2.9 铁路客运换乘枢纽空间布局形式研究
        2.9.1 平面式布局
        2.9.2 立体式布局
        2.9.3 混合式布局
    2.10 铁路客运换乘枢纽交通流线布局规划研究
        2.10.1 旅客交通流线布局规划
        2.10.2 行车交通流线布局规划
    2.11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铁路客运枢纽布局案例借鉴
    3.1 旧金山港湾枢纽
        3.1.1 概述
        3.1.2 平面布局
        3.1.3 立面布局
    3.2 北京南站
        3.2.1 概述
        3.2.2 城市交通布局
        3.2.3 站房内部流线布局
    3.3 郑州东站
        3.3.1 概述
        3.3.2 城市交通布局
        3.3.3 站房内部流线布局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南宁东站客运枢纽既有布局及存在问题分析
    4.1 南宁铁路枢纽概况
        4.1.1 南宁铁路枢纽总体格局
        4.1.2 枢纽主要线路走向
    4.2 南宁东站概况
    4.3 东站客运枢纽既有交通系统布局分析
        4.3.1 道路系统
        4.3.2 交通设施布局
        4.3.3 交通场站内部布局
    4.4 东站客运枢纽既有行车流线布局分析
        4.4.1 过境车辆交通流线
        4.4.2 内部车辆交通流线
    4.5 东站客运枢纽既有旅客流线布局分析
        4.5.1 进站旅客流线
        4.5.2 出站旅客流线
        4.5.3 站房内部旅客流线
    4.6 东站客运枢纽既有布局方案评估及问题分析
        4.6.1 设施布局
        4.6.2 周边交通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南宁东站客运枢纽布局优化研究
    5.1 东站客运枢纽功能定位和规划理念
        5.1.1 功能定位
        5.1.2 规划理念
    5.2 东站客运枢纽客流量预测
        5.2.1 铁路运输换乘量
        5.2.2 枢纽服务区域需求量
        5.2.3 各交通模式需承担输送旅客预测结果
    5.3 枢纽布局改善目标及总体思路
        5.3.1 案例借鉴
        5.3.2 改善目标
        5.3.3 总体思路
    5.4 东站客运枢纽交通系统布局优化方案
        5.4.1 总体布局原则
        5.4.2 南广场枢纽布局
        5.4.3 北广场枢纽布局
        5.4.4 区域道路交通
        5.4.5 区域公共交通
        5.4.6 布局优化效果评估
    5.5 东站客运枢纽交通流线优化方案
        5.5.1 案例借鉴
        5.5.2 车辆交通流线
        5.5.3 旅客步行流线
        5.5.4 流线优化效果评估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郑州公交驶入新世纪(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开发 ——以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资源为例[D]. 刘聪慧.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城市区域路网动态拥堵区边界控制方法研究[D]. 杨涛. 合肥工业大学, 2020
  • [3]基于使用状况评价(POE)的海水浴场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以青岛为例[D]. 宫斌.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6)
  • [4]“车站关联地区”视角下广州三大铁路客站地区空间发展模式的研究[D]. 张小星.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5]我国城市社区图书馆选址适宜性研究[D]. 刘青青.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6]站城融合引导下的当代铁路客站规划设计研究[D]. 靳聪毅.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7]城市轨道站点周边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方法研究[D]. 张冰炎. 东南大学, 2019(06)
  • [8]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途径研究[D]. 桂汪洋. 东南大学, 2018(05)
  • [9]民国中期公共交通工具及设施设计研究[D]. 邱珂. 南京艺术学院, 2017(06)
  • [10]基于无缝衔接的南宁铁路东站客运枢纽布局优化研究[D]. 黄华. 广西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郑州客车进入新世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