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现代图书馆与数字化管理模式

信息时代的现代图书馆与数字化管理模式

一、现代图书馆与信息时代的数字化管理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石予晨[1](2021)在《《论语》思想视阈下的图书馆管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复兴的热潮涌起,文化典籍广泛地走入人们的视野,绝大多数为“儒、释、道”三家经典,其中以儒家为首。《论语》作为儒家经典的着作之一,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源泉。这部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瑰宝,以人物语录的形式展现着巨大的价值。图书馆是孔子人文思想精华至为完美的表达载体,借助孔子思想中丰富的哲理与图书馆深厚的底蕴这一契合点的透析,可以丰富图书馆管理的内涵。笔者从人本管理、知识管理、战略管理三个方向探索《论语》中的管理思想与图书馆管理创新之间的关联。从中华文化典籍的思想沃土中挖掘本土性价值取向,不仅使得现有图书馆管理的思想理念有据可依,也令未来图书馆管理的发展方向有迹可循。这样既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也有助于指导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实践。见微知着,这些承载着悠久中华历史与厚重人文价值的典籍,并没有被时间的黄沙湮没,而是在炎黄子孙的认知与践行中得以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马晓聪[2](2021)在《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研究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文中提出伴随着公共图书馆功能的多元化,传统阅览空间无法满足读者日益丰富的阅览行为模式,因此需要泛阅览空间来满足读者对行为模式的不同选择。对泛阅览空间的研究,旨在营造适合读者多元阅览行为的空间环境。本文以省市级公共图书馆为研究对象,运用环境行为学的行为观察法、认知地图法以及公共意向图法等调查与研究方法,对读者行为与泛阅览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同时对京津冀地区公共图书馆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对传统公共图书馆、当代公共图书馆和改造后公共图书馆进行对比归纳,分析总结传统公共图书馆中阅览空间的现存问题和当代图书馆中泛阅览空间的优势,探讨泛阅览空间在公共图书馆中的重要地位。此外,依据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分析泛阅览空间中读者的行为模式和心理需求。通过记录读者停留点的疏密程度,得到受读者欢迎的泛阅览空间停留节点位置。同时调查读者对于泛阅览空间形象和场所精神的认知,进一步研究影响读者对空间认知度的要素,深入剖析读者行为与泛阅览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最后,基于前期对行为与空间之间的研究结果,运用环境行为学的分析方法,从空间的位置、平面形式、空间界面、色彩质感、光环境以及景观等层面探讨读者对泛阅览空间的体验和认知,得出泛阅览空间的设计策略。以突显泛阅览空间的重要性,促使建筑师更加关注泛阅览空间在公共图书馆中的价值,也为未来公共图书馆空间设计提供多角度的思考方向。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根据读者的行为心理来营造满足读者需求的泛阅览空间环境。在环境行为学理论指导下,针对泛阅览空间的不同层面提出设计策略,使泛阅览空间更符合读者的需求,提高读者对空间的认知度。进一步增强公共图书馆的空间活力,为今后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的设计提供更广泛的参考资料。

黄一[3](2020)在《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是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随着高校图书馆自身的老化与高校人数的不断增加,社会整体技术水平快速发展,部分建成较久的高校图书馆已无法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的需求,故高校图书馆的改扩建行为是其延续寿命和顺应时代的必然选择。而在高校图书馆改扩建中,新旧部分之间的关系处理与整合手段是决定高校图书馆改扩建的成败与否的关键问题。而我国学术界对于此问题的研究仍未臻圆满,故本文通过对文献与案例的总结与归纳,提出了新旧部分整合的各类模式以及高校图书馆改扩建中的普遍原则与具体策略,以期对高校图书馆在今后的改扩建设计中提供一定参考借鉴。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对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的研究现状、研究背景与改扩建动因进行分析,对应文中的第一章与第二章。基于对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的研究现状和背景的研究明确了研究方向与框架,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发展与改扩建的内因与外因的分析,总结出了高校图书馆的改扩建的实质内容与本质动力,并提出了这些动因作用到高校图书馆改扩建中的结果。第二部分是对高校图书馆改扩建模式与改扩建原则的提出。通过对优秀案例的研究,分析各高校图书馆在改扩建中采取的模式,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了三大类共十种高校图书馆改扩建的模式;在通过对各类案例主要注重方面与成功点,进行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原则的提炼。通过对模式与原则的提出,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分类方式与指导思想。第三部分则对新旧馆舍内外融汇整合的模式与具体整合设计策略的重点研究。对内部流线与外部体量的整合方式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在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原则指导下的具体设计策略,并对高校图书馆改扩建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一定预测。

刘宇[4](2020)在《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下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建设及借鉴》文中认为传统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责除了为纸质文献资源提供存储场地、为师生、研究人员提供书籍借阅服务外,还为读者提供学习、阅览的空间。随着时代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的阅读介质与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三类空间的比例关系也随之不断改变,特别是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学生因此成为了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要素;作为学生课后重要的学习场所——高校图书馆提出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将服务重心由“书籍”转向了“人”;服务对象的转变导致图书馆内部各功能空间的布局和面积配比均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动,纸质文献的存储与借阅空间不再是馆内占比最大的空间,取而代之的是围绕“读者”展开的一系列新型学习空间、复合型功能空间、创意趣味空间以及一些人性化休憩空间等。本文将美国高校图书馆的自主学习空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美国高校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大学生学习行为和需求、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以及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形成发展的原因等方面的分析,并深入研究了其馆内各功能用房的配比和空间组织、各类型自主学习空间的特征和面积占比以及美国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的发展体系,并详细了解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空间的建设情况,进而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自主学习空间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论文共六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叙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涵盖了绪论篇章和理论知识的归纳整理部分。绪论篇章主要介绍了本次研究的背景、与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和学科知识服务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综述、有关概念的阐释、研究对象及内容、研究目的意义和创新点、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等;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以及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形成发展历程。第二部分为第三章,为国内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现状研究。笔者就国内七所高校图书馆进行了调研分析,深入研究了其内部各大功能用房的面积配比、各类型自主学习空间的建设现状、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以及学科知识服务建设等内容,并结合调研问卷的回馈信息,总结了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不足与亟待改进之处。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分析了美国高校教育环境、学生学习行为对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形成发展奠定的有利基础,并对美国高校图书馆内部自主学习空间的展开了具体研究,为本文核心研究内容。第四章具体分析了美国高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美国高校学生的学习行为和需求以及美国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的形成发展,为后文奠定基础;第五章则是具体展开对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研究,介绍了其历史背景与形成发展的条件,研究了高校图书馆内各功能空间的配比、空间组织以及各类自主学习空间的类型、特征、功能组成以及占比情况,同时也一并分析了美国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的特点与建设情况。第四部分为第六章,为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建设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具体从两个方面进行概括总结:其一,将中美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以及学科知识服务的建设情况进行比较,并从析总结国内高校图书馆的相对不足之处;其二,根据以上成果结合我国现有国情,总结归纳出在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以及学科知识服务的建设中值得借鉴参考的五项内容。通过以上研究与分析,希望能对未来我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建设产生一定价值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张恺阳[5](2020)在《新时代大学图书馆伦理的构建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世界处于一个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教育也随着时代在进步,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摇篮,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责任。大学图书馆作为大学的文献信息中心,在大学的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的阅读等领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大数据背景下,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皆面临着转型发展问题,其中特别是服务方式的转型对于图书馆馆员来说是一个较大的职业挑战。因为,目前高校图书馆馆员群体大多成长于传统图书馆之中,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服务理念都无法适应新时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要求,这不仅引发出馆员与读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大大削弱了图书馆在高校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应有功能与应有地位。因此,以高校图书馆伦理构建研究为题来探讨新时代大学图书馆事业发展问题,对于我国大学图书馆建设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学术探索。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1.界定了图书馆的分类及其伦理定位。图书馆主要包括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专门图书馆三种,在读者群体、使命职能方面存在的差异是:公共图书馆主要是面向全社会的普通读者,满足人民群众在知识获得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和文献资源;专门图书馆主要是面向特殊群体的专业人员,定向满足他们特殊的文献资源要求;而大学图书馆主要是面向全体在校师生,是为大学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职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因而大学图书馆的伦理定位必须依据与大学职能的关系及大学性质来进行构建,必须具备服务目标的全面性、文献资源的丰富性和服务方式的科学性。2.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图书馆的价值取向要以公正价值为核心,在保障读者权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知识信息的自由获取。为此必须坚持新时代社会主义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导向性、服务性、公益性和职业性为伦理目标。3.根据大学图书馆伦理构建的现状,其矛盾的焦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一是在资源建设上存在资源配置不足与读者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二是在服务方式上存在大学图书馆的义务与读者权利之间的矛盾。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缺乏完善的伦理机制和伦理准则、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及馆员缺乏职业素养等。4.新时代大学图书馆伦理构建的原则必须以保障读者权利为核心,以完善大学图书馆伦理规范为抓手,坚持人本原则、平等原则、保障知识自由原则和兼容性原则。5.大学图书馆伦理构建的路径是:一是读者权利的实现存在于读者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过程之中;二是大学图书馆应尽的义务存在于为读者自主选取资源、使资源利用最大化、为读者保密、满足读者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服务过程中;三是图书馆馆员伦理的构建必须从加强榜样力量的建设、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提升馆员的职业素养、建立赏罚和监督机制等方面入手。

谭宇鹏[6](2020)在《基于新型交互模式的高校图书馆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以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改造设计为例》文中认为数字化时代推动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这种变化带来的学习与生活的便捷性影响着千家万户。当然,数字化的春风亦传播到了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之中,读者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大大拓宽,同时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高教理念也使得学生们逐渐将学习模式由被动式、灌输式转化为主动式、协作式,无论是生活方式的影响还是学习模式的转变都极大地强化了信息交互在数字化时代的地位。本文即立足于网络技术百花齐放的时代,以当下高校图书馆读者行为模式与需求的变化为切入点,以馆内多种媒介产生的新型交互模式为导向,探索出满足读者需求、适应时代变化的新型高校图书馆空间优化设计策略,并进行深入研究,期待可以帮助图书馆这类的高校学术殿堂可以进一步焕发活力,进而为每一位到馆读者提供最为优质的信息服务。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进行了实地调研,运用问卷调研法、观测法、访谈法对现阶段高校图书馆读者的行为模式特征与需求变化进行了调研,并结合网络上整理的数据了解到,目前我国开馆在用的高校图书馆大多是早期建设好的老馆,“以书为本”的传统模式已然无法适应当下读者的需求,这即明确了本文的思路将以交互为核心,处理好满足交互模式需求下的空间特征、空间群关系、数字化空间的优化设计。基于调研数据分析出的结论,大致可将数字化时代高校图书馆内演变而来的新型交互模式归纳为三类,即人与信息、信息与信息、人与人的新型交互模式。在这三类支线的引导下探索满足读者多元化需求的高校图书馆空间特征,并从整体空间组织、整体空间形态与整体空间品质三个方面加以论述,试图开拓多样化的功能空间以满足读者需求,优化空间形态以适应数字化时代背景,并提升空间品质以给予读者精神层面的享受,升华高校读者对于图书馆的整体体验。接下来将满足读者多元化需求的空间特征为基础,以馆舍内新型交互模式为导向来继续探究高校图书馆空间体系的优化手法,在“以人文本”的原则下从数字化背景影响下,人息交互、人人互动模式引导下寻找空间体系的优化手法,创造同时满足读者行为与精神需求的图书馆空间,使读者对于空间环境的归属感与领域感,极大的提升入馆学习与工作效率。最后借用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改建项目进行假题真做,试图在实践过程中完善前文探究的设计策略。

余炜[7](2020)在《环境行为学视角下西北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时代发展和教育理念变革的双重背景下,传统图书馆空间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日新月异的新型技术为图书馆构建了更加广泛的交流平台。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建筑中最为核心的建筑要素之一,一方面承载着教书育人、传承文化的重要职能,另一方面也是进行学术交流和日常交往的公共空间,一种交换想法的场所。近十年来,伴随着高校师生对图书馆空间的不断多元的需求与向往,从共享空间、非正式学习空间等多个方面均进行了探索。然而,现代高校图书馆虽然为高校师生提供了阅览和学习的空间,但是空间模式比较单一,也缺少对于地域文化和校园精神的传播与弘扬。高校图书馆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知识与思想的交流交往,从而作为一个集信息、文化、学习、交流为一体的综合体。因此,论文选取西北地区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从环境行为学视角出发,探讨环境与行为的相互关系,并根据现状调研提出适宜的交往空间设计策略,从而对该领域的建筑设计提供更加详实的基础资料和理论研究;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和类型的交往空间设计提出可供参考的方法和思路。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运用信息及要素采集和分析方法,从环境行为学视角研究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的空间环境及使用者行为模式,并进一步分析其相互关系。第二部分:通过对西北地区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实地调研,整理与分析调研结果,总结交往空间设计模式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理论进一步研究,为后续探索交往空间设计策略打下基础。第三部分:最后,在总结前文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适宜的设计策略,并结合设计实践将设计策略进行运用,对交往空间的营造进行了探索,为优化和设计西北地区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提供了论证实例,使研究更具有综合性和客观性。

袁祖笑[8](2020)在《图书馆学视域下的文献学课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图书馆学正规教育自文华大学图书科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在近代社会风云激荡、波澜起伏的历史背景下,晚清我国引入了西方图书馆学思想,民国初创办了图书馆学教育机构;学者们利用西学将以朴学为代表的传统学术学科化,梁启超认为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内容上包括广义的校雠学。近代我国图书馆学虽近学日本远学欧美,建设中国自己的图书馆学仍是文化教育所必需。第一代图书馆学人以校雠学为本土化的路径将其引入到图书馆学教学实践中,由此校雠学成为图书馆学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基于图书馆学逐渐发展为文献学课程。本文所讲的文献学课程是指基于图书馆学高等教育开设以古文献学或古文献学命名或等同的以及相关的课程的统称,包括古典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中国图书馆学对文献学知识的传承即是现实需要;又为图书馆学找到了古代源头形成文化认同;直至改革开放前,文献学课程在图书馆学教育中一直是核心课程。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学视域下文献学课程随着新一轮现代化进程逐渐由核心下降为一种选修课程,遭遇了现代性困境,其原因为:适应就业的需要、核心知识的转变的影响、改革开放后课程体系调整失衡。因此,本文梳理图书馆学视域下文献学课程发展的历史轨迹;对图书馆学本科、研究生阶段涉及文献学课程和研究的内容进行统计分析,以便较为全面而深刻反映图书馆视域下文献学课程的微观历史、宏观趋向与现状;深入探讨重塑基于图书馆学的文献学课程的学科人文价值、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的再调整及加强引导,从而为基于图书馆学的文献学课程突破困境提供有效的途径,推进文献学课程在图书馆学教育中的变革实践,提高其在图书馆学内部的竞争力。

鞠美杉[9](2020)在《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研究 ——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图书馆扮演着难以替代的角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高校图书馆以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为依托,是高校培养人才、学校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本文以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研究背景、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对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的研究进行宏观概述。针对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育人功能进行研究调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调查与案例研究,对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育人功能理念、育人效果、如何更好融入“三全育人”体系进行探讨。针对访谈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育人途径,分别从环境育人、知识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五种途径入手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新时代信息技术发展大环境下,图书馆一方面延续着它的传统收藏与保存文献的功能;另一方面,图书馆的育人功能也得到大大的拓展与延伸。未来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不再将局限于“高校城墙”内部,而应坚持终身教育观,拥有国际视野、立足于服务社会,实现育人功能的超越。通过案例学校育人现状,从新时代高校图书馆建设理念与发展战略出发,创新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新途径。针对高校图书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融入人工智能创新理念,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及应用价值。同时提高高校图书馆对人精神的塑造、人文素养与道德品德等隐形知识的管理。并为未来实现“无人”图书馆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意见和建议。最后总结出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育人功能是以需求为本、行动导向、宏观视角而发展。既改良了高等教育中图书馆的单一作用,又超越了高等学校图书馆在教育功能中“工具论”的狭隘认识。

丁李旦[10](2020)在《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研究 ——以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改造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涨。高校作为承担培育高水平人才的主要基地之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加快建设符合时代特点、符合高校科研教学需求和可以促进创新性思维模式发展的高校图书馆室内环境。高校图书馆是大学校园中的学习场所与科研场所,也是大学师生进行学术交流的场所,这种交流有利创新思想的诞生。在信息化与数字化发展迅猛的时代背景下,在高校图书馆从传统走向数字化的过程中,以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为特征的复合型空间模式成为当今的高校图书馆室内设计主题之一。现代高校学习共享空间可以为师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和渠道,让师生在这个空间中自我学习、协作学习和积极探索未知世界。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并对高校图书馆的学习共享空间(LC)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分析研究,分析传统图书馆的空间功能特点,梳理学习共享空间的发展与特征。试图将“学习共享空间”集成资源、协作学习、多元教辅和完整支助的理念深入结合到具体环境空间中。本文以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西部图书馆为例进行学习共享空间改造,探索高校公共空间改造以适用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发展,加快新型人才培养的进程。

二、现代图书馆与信息时代的数字化管理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图书馆与信息时代的数字化管理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论语》思想视阈下的图书馆管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图书馆管理思想研究的总体情况
        二、《论语》的图书馆管理思想研究情况
        三、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论语》及图书馆管理概述
    第一节 《论语》概述
        一、孔子生平介绍
        二、《论语》简介
    第二节 图书馆管理概述
        一、图书馆管理的内涵
        二、图书馆管理的内容
    第三节 《论语》中图书馆管理的具体体现
        一、人本管理
        二、知识管理
        三、战略管理
第三章 《论语》中的人本管理思想对图书馆管理的启示
    第一节 管理上的“馆员”第一
        一、以“仁政、民本”之心纠偏“唯技术”倾向
        二、以“正己、爱人”之行夯实“忠与恕”理念
    第二节 服务上的“读者”第一
        一、以“五美四恶”为准则践行读者服务
        二、以“有教无类”为依托善事读者权利
第四章 《论语》中的知识管理思想对图书馆管理的启示
    第一节 知识储存管理
        一、拾遗补缺,缵述道统
        二、择优而纳,优化馆藏
    第二节 知识再现管理
        一、以“先利其器”为旨归充盈文献型态
        二、以“择善而从”为指南互通馆藏资源
    第三节 知识推送管理
        一、因材施教,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
        二、君子不器,启蒙大众阅读多元化
第五章 《论语》中的战略管理思想对图书馆管理的启示
    第一节 人才战略管理
        一、尊贤能,惜“人才难得”
        二、举贤才,循“量才而用”
    第二节 服务战略管理
        一、正己衣冠,慎言敏行
        二、察纳雅言,三省吾身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
        一、节用为本,建设绿色馆办形象
        二、里仁为美,营办和谐馆际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研究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1.1.3 公共图书馆空间发展历程
        1.1.4 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的研究现状
    1.2 研究的概念、对象及范围界定
        1.2.1 基本概念
        1.2.2 研究对象界定
        1.2.3 调研对象的选取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1.3.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2 调查方法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框架
    1.5 创新点
第2章 环境行为学理论与方法解析
    2.1 环境行为学的概念与意义
        2.1.1 环境行为学概念
        2.1.2 环境行为学意义
        2.1.3 环境行为学在建筑学空间设计中的指导意义
    2.2 环境行为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
        2.2.1 环境行为学的发展历程
        2.2.2 环境行为学的研究现状
    2.3 环境行为学的主要理论
        2.3.1 格式塔知觉理论
        2.3.2 生态知觉理论
        2.3.3 认知地图理论
    2.4 环境行为学在阅览行为中的表现
        2.4.1 行为与环境
        2.4.2 阅览行为与环境
        2.4.3 领域性与阅览行为
        2.4.4 微观空间与阅览行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京津冀地区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的调研
    3.1 实地调查概况
        3.1.1 实地调查范围与数量
        3.1.2 现场调研的目的与内容
    3.2 传统公共图书馆阅览空间调研
        3.2.1 与门厅结合的泛阅览空间
        3.2.2 与走道结合的泛阅览空间
        3.2.3 与庭空间结合的泛阅览空间
        3.2.4 调研现状问题分析归纳
    3.3 当代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调研
        3.3.1 河北省图书馆
        3.3.2 首都图书馆二期
        3.3.3 天津市图书馆
        3.3.4 唐山市图书馆
        3.3.5 衡水市图书馆
        3.3.6 调研现状结果分析归纳
    3.4 改造后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调研
        3.4.1 石家庄市图书馆
        3.4.2 调研现状结果分析归纳
    3.5 京津冀地区公共图书馆调研结果的归纳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读者在泛阅览空间中的行为模式和空间认知研究
    4.1 读者的行为模式
        4.1.1 泛阅览空间的使用主体
        4.1.2 读者的行为内容
        4.1.3 读者的行为特点
    4.2 读者处于泛阅览空间环境中的心理需求
        4.2.1 读者的心理需求层次分析
        4.2.2 读者心理需求对泛阅览空间的影响
    4.3 读者在泛阅览空间中的停留节点
        4.3.1 读者的停留行为习惯
        4.3.2 读者在不同泛阅览空间中的停留节点位置分析
        4.3.3 不同泛阅览空间停留节点的位置归纳
    4.4 读者对场所精神的认知分析
        4.4.1 场所精神的概念及形成条件
        4.4.2 读者对泛阅览空间效果的认知
        4.4.3 读者的泛阅览空间形象的认知
        4.4.4 泛阅览空间场所精神认知的总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京津冀地区公共图书泛阅览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5.1 泛阅览空间的位置和平面形式设计
        5.1.1 与门厅结合的泛阅览空间
        5.1.2 与走道结合的泛阅览空间
        5.1.3 与庭空间结合的泛阅览空间
        5.1.4 泛阅览空间位置和平面形式设计策略
    5.2 泛阅览空间的空间界面及色彩质感设计
        5.2.1 空间的边界效应
        5.2.2 泛阅览空间的空间界面
        5.2.3 空间界面的色彩质感设计
        5.2.4 泛阅览空间空间界面及色彩质感设计策略
    5.3 泛阅览空间的光环境设计
        5.3.1 光环境与人体知觉
        5.3.2 泛阅览空间的光环境分析
        5.3.3 泛阅览空间的光环境设计策略
    5.4 泛阅览空间的景观环境设计
        5.4.1 泛阅览空间内景观的作用
        5.4.2 泛阅览空间景观环境设计策略
    5.5 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的设计要点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1.1 附录1
    1.2 附录2

(3)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1.4 课题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1.4.1 课题的研究对象
        1.4.2 课题的研究范围
    1.5 国内外文献综述
        1.5.1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改扩建研究情况对比分析
        1.5.2 国外高校图书馆改扩建的相关研究
        1.5.3 国内高校图书馆改扩建的相关研究
    1.6 课题的研究方法
    1.7 课题的研究框架
    1.8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高校图书馆发展历史与改扩建的动因分析
    2.1 高校图书馆发展历史
        2.1.1 西方高校图书馆发展历史
        2.1.2 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历史
        2.1.3 中西方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总结
    2.2 高校图书馆自身需求与职能的变化
        2.2.1 馆舍面积不足
        2.2.2 结构设备老化
        2.2.3 建筑立面陈旧
        2.2.4 原有空间使用不便
        2.2.5 书籍借阅模式革新
    2.3 社会技术发展对高校图书馆的促进
        2.3.1 网络信息技术发达
        2.3.2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2.3.3 绿色生态技术的引入
    2.4 小结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改扩建案例及模式研究
    3.1 独立改扩建式
        3.1.1 自身改造式
        3.1.2 原地新建式
        3.1.3 易地新建式
        3.1.4 其他建筑改造式
        3.1.5 独立改扩建式归纳总结
    3.2 水平改扩建式
        3.2.1 单侧改扩建式
        3.2.2 两侧改扩建式
        3.2.3 环绕改扩建式
        3.2.4 内庭改扩建式
        3.2.5 单元改扩建式
        3.2.6 水平改扩建式归纳总结
    3.3 垂直改扩建式
        3.3.1 向上改扩建式
        3.3.2 向下改扩建式
        3.3.3 垂直改扩建式归纳总结
    3.4 高校图书馆既有馆舍的价值研究
        3.4.1 既有馆舍的价值分类
        3.4.2 既有馆舍物质层面价值
        3.4.3 既有馆舍精神层面价值
        3.4.4 既有馆舍的价值判断与不同结果
    3.5 小节
第四章 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原则与新旧整合方式研究
    4.1 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原则
        4.1.1 协调共生原则
        4.1.2 高效创新原则
        4.1.3 多样复合原则
        4.1.4 持续发展原则
    4.2 高校图书馆内部新旧流线整合方式
        4.2.1 高校图书馆内部流线分析
        4.2.2 串连式的新旧流线整合方式
        4.2.3 鱼骨式的新旧流线整合方式
        4.2.4 环绕式的新旧流线整合方式
        4.2.5 辐射式的新旧流线整合方式
        4.2.6 流线整合方式与改扩建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4.3 高校图书馆外部新旧体量整合方式
        4.3.1 新建筑主导式
        4.3.2 旧建筑主导式
        4.3.3 新旧一体式
    4.4 高校图书馆新旧衔接空间设计研究
        4.4.1 新旧衔接空间的作用
        4.4.2 新旧衔接空间的设计方式
        4.4.3 新旧衔接空间对内部流线整合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策略及发展趋势研究
    5.1 高校图书馆改扩建的设计策略研究
        5.1.1 总平面设计策略
        5.1.2 功能设计策略
        5.1.3 流线设计策略
        5.1.4 造型设计策略
    5.2 高校图书馆改扩建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5.2.1 空间整合化的程度提高
        5.2.2 信息智能化的程度提高
        5.2.3 开放共享化的程度提高
        5.2.4 绿色低碳化的程度提高
    5.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典型案例地区分布统计(共75个)
    附录Ⅱ 国外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典型案例(国外案例共47个)
    附录Ⅲ 国内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典型案例(国内案例共28个)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下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建设及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技术发展引发的阅读方式转变
        1.1.2 教育理念转变引起的学习方式改变
        1.1.3 中美高校图书馆发展情况
    1.2 文献综述
        1.2.1 与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1.2.2 与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相关概念及阐释
        1.3.1 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
        1.3.2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1.3.3 自主学习空间与藏阅空间
        1.3.4 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5.3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及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2.1 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发展
        2.1.1 图书馆空间布局的发展历程
        2.1.2 高校图书馆的“传统学习空间”
        2.1.3 从“传统学习模式”到“数字化网络学习”
        2.1.4 从“传统学习空间”到“自主学习空间”
    2.2 学科知识服务模式
        2.2.1 知识服务模式的内涵
        2.2.2 知识服务模式的类型
        2.2.3 学科知识服务模式
        2.2.4 学科知识服务模式的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现状研究
    3.1 调研背景
        3.1.1 调研对象选取
        3.1.2 调研方法
    3.2 国内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调研及分析
        3.2.1 调研对象基本信息介绍
        3.2.2 图书馆各功能用房面积占比分析
        3.2.3 各类型自主学习空间建设现状
        3.2.4 配套服务设施分析
        3.2.5 学科知识服务建设
    3.3 调研问卷分析
    3.4 现状问题汇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为背景的美国高校教学理念及学生学习行为与需求研究
    4.1 美国高校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
        4.1.1 美国高校教育理念研究
        4.1.2 美国高校教学模式研究
        4.1.3 国内高校教学现状
        4.1.4 中美高校教学模式比较
    4.2 美国大学生学习行为与使用需求研究
        4.2.1 图书馆内行为类型的研究
        4.2.2 图书馆内学习行为的研究
        4.2.3 学习行为与环境互动性研究
        4.2.4 使用需求研究
    4.3 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4.3.1 学科知识服务体系的发展
        4.3.2 提供“学科知识服务”的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学科知识服务的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案例研究
    5.1 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建设发展背景
        5.1.1 历史背景
        5.1.2 发展条件
    5.2 美国高校图书馆功能配比及空间布局研究
        5.2.1 研究对象选取
        5.2.2 设计概况及定位分析
        5.2.3 图书馆各功能空间面积配比分析
        5.2.4 图书馆内部各功能用房空间组织分析
    5.3 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研究
        5.3.1 自主学习空间的功能构成
        5.3.2 自主学习空间的类型
        5.3.3 各类型自主学习空间面积占比分析
        5.3.4 自主学习空间特征
    5.4 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配套服务研究
        5.4.1 学科知识服务
        5.4.2 技术服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建设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6.1 中美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及学科知识服务建设的比较研究
    6.2 适应我国国情的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建设借鉴
        6.2.1 增加自主学习空间在高校图书馆内的面积占比
        6.2.2 丰富自主学习空间的类型、增加空间的趣味性
        6.2.3 提升个体学习空间的占比、增加学习空间的私密性灵活性
        6.2.4 完善自主学习空间的人性化布局、管理及配套设施
        6.2.5 促进非功能性交通空间的利用及多元化发展
        6.2.6 结合智能技术提升学科知识服务的整体质量与用户体验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成果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高校图书馆使用情况及满意度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新时代大学图书馆伦理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
        (三)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图书馆的分类及其伦理定位
    一、图书馆的分类及定位
        (一)大学图书馆
        (二)公共图书馆
        (三)专门图书馆
    二、大学图书馆与其他图书馆的差异
        (一)读者群体不同
        (二)使命职能不同
    三、大学图书馆的伦理定位
        (一)图书馆伦理与道德
        (二)大学图书馆伦理定位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图书馆的价值取向
    一、新时代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新时代大学职能与大学图书馆的价值取向
        (一)人才培养
        (二)科学研究
        (三)服务社会
        (四)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图书馆伦理构建的现状与矛盾
    一、大学图书馆伦理构建的现状
        (一)国内图书馆伦理构建现状
        (二)国外图书馆伦理构建现状
    二、新时代大学图书馆伦理的主要矛盾及其原因
        (一)图书馆的义务与读者权利
        (二)原因分析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图书馆伦理的构建原则
    一、人本原则
    二、平等原则
    三、保障知识自由原则
    四、兼容性原则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图书馆伦理构建的路径
    一、大学图书馆读者权利的实现路径
        (一)读者身份的认同
        (二)读者权利实现的条件——读者的义务
        (三)读者权利实现的过程
        (四)读者权利实现的措施
    二、大学图书馆应尽的义务要求
        (一)为读者自主选取资源的义务
        (二)使资源利用最大化的义务
        (三)为读者保密的义务
        (四)满足读者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义务
    三、大学图书馆馆员伦理构建的路径
        (一)加强榜样力量的建设
        (二)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三)提升馆员的职业素养
        (四)建立赏罚和监督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新型交互模式的高校图书馆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以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改造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的现状
        1.1.2 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2 课题界定
        1.2.1 “数字时代”带来的冲击
        1.2.2 当下高校图书馆空间浮现的问题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5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综述
        1.5.2 国内研究综述
    1.6 研究的框架
2 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变革与新型交互模式的研究
    2.1 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变革历程
        2.1.1 国外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变革
        2.1.2 国内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变革
    2.2 高校图书馆内读者行为及体验调研
        2.2.1 调研的方法
        2.2.2 馆内读者行为与体验调研分析
        2.2.3 现状调研综合分析
    2.3 数字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的职能再定位
        2.3.1 多样化学习中心
        2.3.2 数字化信息中心
        2.3.3 复合化交流中心
    2.4 数字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内的转型变革
        2.4.1 传统信息媒介的拓展
        2.4.2 用户行为模式的变化
        2.4.3 功能空间需求的演变
        2.4.4 馆舍服务模式的升级
    2.5 数字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的新型交互模式
        2.5.1 人与信息的交互新模式
        2.5.2 信息与信息的交互新模式
        2.5.3 人与人的交互新模式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新型交互模式下的高校图书馆空间优化
    3.1 新型交互模式产生背后的理论基础
        3.1.1 非正式学习概念
        3.1.2 环境行为学概述
        3.1.3 第三空间理论
    3.2 高校图书馆整体空间组织优化
        3.2.1 藏阅空间的优化
        3.2.2 交流空间的打造
        3.2.3 共享空间的完善
        3.2.4 室外空间的设计
    3.3 高校图书馆整体空间形态优化
        3.3.1 空间整体开放性更强
        3.3.2 空间相互交融性更佳
        3.3.3 空间匀质化程度加深
        3.3.4 空间媒介性视效显着
    3.4 高校图书馆整体空间品质优化
        3.4.1 空间物理环境品质优化
        3.4.2 空间人文环境品质优化
    3.5 本章小结
4 新型交互模式引导下的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空间体系优化设计方法
    4.1 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空间体系优化设计原则
        4.1.1 空间体系由“以书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
        4.1.2 传统功能空间与数字化功能空间相辅共存
        4.1.3 解放高校图书馆内传统管理模式
        4.1.4 彰显时代人文精神
    4.2 数字信息交互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空间体系优化设计方法
        4.2.1 多重维度空间分解
        4.2.2 优化重整功能空间群
        4.2.3 秩序重建
    4.3 人息交互模式引导下高校图书馆空间体系优化设计方法
        4.3.1 界限消解
        4.3.2 路径连续
        4.3.3 虚拟建构
    4.4 人人互动模式引导下高校图书馆空间体系优化设计方法
        4.4.1 功能交互
        4.4.2 行为引导
        4.4.3 中庭优化
    4.5 本章小结
5 设计探索:以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空间优化改造设计为例
    5.1 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现状
        5.1.1 基础概况
        5.1.2 功能现状
        5.1.3 现存不足
    5.2 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改造设计探索
        5.2.1 改造立意构思
        5.2.2 功能空间构成优化
        5.2.3 秩序营造
        5.2.4 基于新型交互模式的空间建构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方案平面图纸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环境行为学视角下西北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转型需求
        1.1.2 高校图书馆空间发展趋势
        1.1.3 交往空间设计因素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
        1.3.1 交往空间
        1.3.2 高校图书馆
        1.3.3 西北地区
    1.4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相关理论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基本框架
第二章 环境行为学在西北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中的引入
    2.1 环境行为学基本理论
        2.1.1 环境行为学理论基础
        2.1.2 环境行为学的发展与研究内容
        2.1.3 环境行为学对于交往空间设计的意义
    2.2 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环境因素
        2.2.1 文脉环境
        2.2.2 现象环境
        2.2.3 个人环境
    2.3 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行为因素
        2.3.1 必要性行为
        2.3.2 自发性行为
        2.3.3 社会性行为
    2.4 人、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协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北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现状调研
    3.1 西北地区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概况
        3.1.1 图书馆交往空间建设情况
        3.1.2 使用者问卷调查
    3.2 西北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现状研究
        3.2.1 交往空间类型及特征
        3.2.2 行为活动类型及时间分布
        3.2.3 交往空间行为地图注记
    3.3 西北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现存问题整理与分析
        3.3.1 交往空间兼容性较弱
        3.3.2 交往空间与行为的分裂
        3.3.3 交往空间内容缺乏特色
        3.3.4 交往空间环境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北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设计原则及策略
    4.1 交往空间设计原则
        4.1.1 注重时代及数字化发展
        4.1.2 结合西北地区环境特征
        4.1.3 照顾使用者行为模式及心理需求
    4.2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宏观层面空间设计策略
        4.2.1 图书馆交往空间构成
        4.2.2 图书馆交往空间组织
        4.2.3 图书馆交往空间布局
    4.3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中观层面空间设计策略
        4.3.1 交通空间
        4.3.2 中庭空间
        4.3.3 研讨空间
        4.3.4 休闲空间
    4.4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微观层面空间设计策略
        4.4.1 空间距离与领域性设计
        4.4.2 空间尺度与适宜性设计
        4.4.3 空间限定与渗透性设计
        4.4.4 空间氛围与环境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北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设计实践
    5.1 设计概况
        5.1.1 图书馆概况
        5.1.2 设计目标
        5.1.3 设计前期分析
    5.2 交往空间设计策略应用
        5.2.1 宏观层面
        5.2.2 中观层面
        5.2.3 微观层面
    5.3 交往空间设计展望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B 调查问卷

(8)图书馆学视域下的文献学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价值
    1.2 研究综述
        1.2.1 图书馆学史视域下的古代图书馆学研究
        1.2.2 图书馆学视域下的文献学课程研究
        1.2.3 我国图书馆学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研究
        1.2.4 图书馆学视域下文献学课程的现代性困境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文献学课程与图书馆学的历史渊源
    2.1 文献学课程与图书馆学及其发展
        2.1.1 文献学与文献学课程
        2.1.2 图书馆学与文献学课程
    2.2 文献学课程与图书馆学教育的历史渊源
        2.2.1 古代文献整理工作
        2.2.2 近代校雠学与图书馆学的交融
    2.3 文献学课程在图书馆学视域下的发展史
        2.3.1 文献学课程在图书馆学中的地位演变
        2.3.2 文献学课程在图书馆学教育中内容的演变
3 图书馆学视域下文献学课程的现状
    3.1 图书馆学视域下文献学课程的总体情况
        3.1.1 图书馆学本科开设的文献学课程
        3.1.2 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开设的文献学方向及课程
    3.2 图书馆学文献学方向博硕学位论文的分析
    3.3 图书馆学界对文献学课程的反思与呼吁
4 图书馆学视域下文献学课程现代性困境的原因
    4.1 图书馆学教育适应就业的工具理性
    4.2 学科核心知识与学科人文教育的转变
        4.2.1 接轨西方近现代图书馆学与本土化探索
        4.2.2 深受苏联模式及其目录学教育的影响
        4.2.3 学科归属的调整与信息学情报学的融入
    4.3 文献学课程的特性与课程体系调整失衡
5 图书馆学视域下文献学课程发展对策
    5.1 重视文献学课程的学科人文价值与建构其共识
        5.1.1 重视文献学课程的学科人文价值
        5.1.2 建构文献学课程是学科古典教育的共识
    5.2 培养目标与方案的再调整并加强引导
        5.2.1 本科培养目标的再调整并加强升学就业引导
        5.2.2 调整研究生培养方案与研究方向并引导实践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阶段主要学术论文
致谢

(9)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研究 ——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育人功能
        (二)高校图书馆
        (三)三全育人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论文的创新
        (一)研究方法的创新
        (二)学术观点的创新
        (三)理论的创新
第二章 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育人功能研究调查
    一、案例学校图书馆现状分析
        (一)调查问卷设计
        (二)问卷结果分析
    二、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育人途径
        (一)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环境育人
        (二)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知识育人
        (三)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管理育人
        (四)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服务育人
        (五)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活动育人
    三、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育人效果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的超越——不局限于“高校城墙”的图书馆
    一、高校图书馆坚持终身教育观
        (一)终身教育观是国家政策的导向
        (二)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为终身教育建立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二、高校图书馆立足于社会服务
    三、高校图书馆的国际视野
        (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高校图书馆国际文献交换
        (二)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高校图书馆的共享资源利用
第四章 创新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新途径
    一、提升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的现代创新理念
    二、人工智能与高校图书馆服务效能提升
        (一)现有阶段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刷卡入馆存在的问题
        (二)人工智能在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中问题的解决及应用价值
    三、提高高校图书馆的隐性知识育人功能
        (一)隐性知识的界定
        (二)隐性知识对于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积极作用
        (三)国外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经验
        (四)隐性知识管理对于我国高校图书馆启示
    四、实现未来“无人”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
        (一)未来“无人”图书馆理念的提出
        (二)未来“无人”图书馆的育人服务
        (三)实现未来“无人”图书馆育人服务的具体措施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研究 ——以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改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品信息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研究背景
    第二节 理论概念界定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内容
    第五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六节 创新观点
    第七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
        1、研究方法
        2、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构建发展与现状简介
    第一节 图书馆发展简介
        1、国内图书馆发展简介
        2、西方图书馆发展简介
    第二节 高校图书馆简介
    第三节 信息化使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成为可能
        1、西雅图中央图书馆
        2、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亨特图书馆
    第四节 高校图书馆现场调研
        1、调研目的
        2、调研对象
        3、调研过程
        4、调研结果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概述
    第一节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发展概述
        1、“开放性学习空间”概念的提出
        2、“信息共享空间”到“学习共享空间”
        3、学习共享空间的概念及其作用
    第二节 学习共享空间的基本特征
        1、资源的集成性
        2、学习的协作性
        3、教辅的多元化
        4、支助的完整性
    第三节 多专业视野中的学习共享空间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结构、影响及设计原则
    第一节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结构
    第二节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影响
        1、学习理念的深化
        2、场馆功能的转型
    第三节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设计原则
        1、多元化的实体空间
        2、设计要点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设计实践
    第一节 前期分析
        1、项目概况
        2、现场调研
        3、功能分析
    第二节 设计方案整体规划
    第三节 设计方案
        1、图书馆一楼方案
        2、图书馆二楼方案
        3、图书馆三楼方案
        4、图书馆四楼方案
        5、图书馆五楼方案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现代图书馆与信息时代的数字化管理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论语》思想视阈下的图书馆管理思想研究[D]. 石予晨.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研究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D]. 马晓聪.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4)
  • [3]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研究[D]. 黄一.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下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建设及借鉴[D]. 刘宇.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新时代大学图书馆伦理的构建研究[D]. 张恺阳.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6]基于新型交互模式的高校图书馆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以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改造设计为例[D]. 谭宇鹏.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7]环境行为学视角下西北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余炜.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8]图书馆学视域下的文献学课程研究[D]. 袁祖笑. 郑州大学, 2020(02)
  • [9]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研究 ——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D]. 鞠美杉.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10]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研究 ——以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改造为例[D]. 丁李旦.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信息时代的现代图书馆与数字化管理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