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创新的企业经营模式——浅论消费者、中间商、企业的有机结合(论文文献综述)
王博[1](2019)在《聊城KB生蔬鲜果公司营销渠道分析》文中指出营销渠道是直接关系到企业生存乃至发展的重要外部资源,营销渠道管理、控制工作,也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重要部分,其运行效率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水平,可以说,科学、有效的渠道战略是扩大企业市场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乃至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营销策略,创建完善科学的营销渠道并减少渠道运行成本,促进营销渠道运行效率水平,对企业发展而言有着极大意义。本文在现代化营销渠道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对聊城KB生蔬鲜果公司营销渠道具体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第一章,对课题产生的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主要研究方式和研究思路等进行了阐述;第二章,对本论文要用到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并评价,为论文撰写提供理论依据。相关理论主要有营销渠道概念、作用及渠道成员以及本文涉及的相关分析工具等。第三章,对聊城KB生蔬鲜果公司营销渠道建设的内外主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外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宏观环境PEST分析和机会与威胁综合评价;分析内部环境时,首先介绍聊城KB生蔬鲜果公司概况和产品,然后进行企业各营销渠道市场调查。为确保营销渠道的有效运转,KB生蔬鲜果公司应当对营销渠道采取科学的管理。第四章,从营销渠道的主要模式来介绍聊城KB生蔬鲜果公司营销渠道的现状;结合企业现状分析聊城KB生蔬鲜果公司营销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分析营销渠道产生问题的原因。第五章,针对公司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结合营销渠道的优化目标原则以及设计方案,给出聊城KB生蔬鲜果公司营销渠道的设计思路和建设方案。主要采取渠道成员合作共赢机制、修正公司营销渠道模式、加快营销渠道模式创新。然后提出建设方案,发展生蔬鲜果产销一体化、加强渠道管理,提高渠道控制力、加大科研投入,丰富农产品结构,提高品牌影响力、组建营销团队,推动线上线下营销渠道多元化、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等。通过科学的营销理论和渠道绩效机制,合理确定渠道成员,加强营销渠道管理,保证公司出台的营销策略符合当前的经济市场形势。最后,本文结合当前生蔬鲜果市场发展形势和前景,对该公司营销渠道选择和营销渠道管理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看法,希望能够对公司完善营销渠道管理、提升营销渠道运行效率,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国内其他农产品企业解决营销渠道方面的问题,提供经验借鉴。
苏爽[2](2019)在《建行秦皇岛分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状态日趋呈现多角度,多元化。各大商业银行为了提升竞争力,都在努力的发展自身零售贷款业务。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有其自身优秀特点,资本占用率低、收益相对较高、风险较低等特点使其成为各大商业银行争相竞争的市场对象。建设银行秦皇岛分行的个人住房贷款的市场份额一直在该辖区名列前茅,面对这样激烈的同业竞争能保持目前的领先态势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目前个人贷款在银行间的竞争已经颇为明显,个人贷款已经成为银行信贷业务中拓展的重点方向之一。如何营销?营销什么?已经是各商业银行发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考虑的重中之重。虽然良好的营销概念和策略已经开始不断被银行采纳、运用,但综合而言,目前我国银行在个人贷款业务方面的营销策略仍略显落后。首先,本文通过查询国内外关于个人贷款及住房金融营销领域的研究资料,找寻出个人住房贷款类产品相关营销理论及方法。其次,以建行秦皇岛分行个人类住房贷款为研究对象,运用STP方法、PEST分析方法,分析了建行秦皇岛分行办理的个人住房贷款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及内部环境。第三,根据内部相关数据对客户群体进行细分,总结建行秦皇岛分行优质客户特点,从而进行市场定位及目标市场选择。第四,从产品、渠道、价格、促销、服务五方面提出了能够促进建行秦皇岛分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进一步发展完善的营销策略。最后,探讨了相关营销策略的保障措施,包括加强企业文化带动产品营销,强化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加强后台技术支持,以促进建行个人住房贷款的健康发展。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建行个人住房贷款类产品制定阶段性的营销策略,为建行秦皇岛分行抢占个人住房贷款市场找寻合适的政策及方法,并且对于同等条件下其他商业银行开展类似业务也有着同样的参考价值。
黄兰[3](2019)在《间接购买者垄断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研究》文中提出间接购买者遭受垄断损害引发的损害赔偿诉讼是我国反垄断私人执行制度研究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全球反垄断立法及司法状况来看,我国赋予间接购买者诉讼资格已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间接购买者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相关问题便逐渐显现出来。间接购买者的损害本身计算困难,加之未有法律法规指引,直接导致我国间接购买者垄断民事诉讼发展缓慢。基于此,在厘定间接购买者垄断损害赔偿范围的基础上,梳理垄断损害赔偿诉讼中间接购买者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的理论脉络,结合我国当前反垄断立法和司法的现状及问题,针对性的学习、吸收损害赔偿确定相关的域外经验后,对我国间接购买者垄断损害赔偿诉讼中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提出了完善设想,以期切实为我国间接购买者垄断民事诉讼作出指引,促进反垄断私人执行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和完善。除引言与结语外,本文共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间接购买者垄断损害赔偿的范围确定。通过分析间接购买者垄断损害的内涵及外延,认为间接购买者垄断损害是间接购买者(包括中间商和消费者)因垄断实施者的垄断行为所遭受的,具有可赔偿性的直接财产损害及其他与垄断相关的损害。再结合我国反垄断法所拥有的补偿目标和威慑目标,认为间接购买者垄断损害赔偿的范围应为:作为中间商的间接购买者其损害赔偿范围限定在直接垄断损害和预期利益内,而作为消费者的间接购买者的损害赔偿范围则应当为其遭受的垄断高价。第二部分,是对间接购买者垄断损害赔偿数额确定所应遵循的理论脉络分析。提出对间接购买者具体损害赔偿数额进行确定时,应当遵循以垄断损害总额为基础,计算转嫁损害额,权衡中间商预期利润后,再根据上述逻辑确定的数额在间接购买者之间进行合理分配。第三部分,是对我国间接购买者垄断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的现状分析。目前法律及司法解释对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都鲜有规定,仅涉及经济分析报告和专业人员的引入,以及将调查、制止垄断行为的合理开支纳入赔偿数额。立法的不足及制度的不完备,直接导致我国垄断民事诉讼发展极为缓慢。我国当前显现出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一般规则缺失,激励机制缺失及对经济学家的定位有偏差。第四部分,是对域外间接购买者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相关经验的分析。分别从两个方面分析。首先,损害赔偿认定方法方面,重点分析了美国损害证明的两大规则以及损害数额计算所采之过高索价法,欧盟的反事实状况法以及日本的差额法。第二,民事损害赔偿制度的选择上,重点分析了美国的三倍赔偿,欧盟的完全赔偿及日本审决前置下的单倍赔偿。第五部分,是对我国间接购买者垄断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的完善设想。首先主张建立间接购买者垄断损害赔偿机制:第一,确定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的基本原则。一是以间接购买者遭受的实际损失为赔偿计算的基础,实际损失难以确定时以垄断违法者的违法所得为计算基础,二者均无法计算时,由法院酌定赔偿。二是限定酌定赔偿的区间。三是忽略中间商预期利润。第二,确定垄断损害认定的两个基本规则,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方面则借鉴美国的过高索价法。第三,确定三倍赔偿为基础,酌定赔偿上限相结合的损害赔偿制度。第四,对酌定赔偿区间的拟制和对转嫁损害的推定。最后,提出从建立“专家证人+法庭顾问”模式,对个别间接购买者进行额外补偿,对集体诉讼的诉讼费的减免几个方面对相关配套制度进行完善的建议。
李美羽,王成敏[4](2019)在《“互联网+”背景下鲜活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研究"互联网+鲜活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有利于推动农产品行业的提质增效,推动农业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在系统评析传统鲜活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的基础上,揭示出"互联网+鲜活农产品流通"的基本思想是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审视与设计鲜活农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解决传统鲜活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存在的问题,提高流通效率。基于此,在"互联网+"背景下优化鲜活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一方面应对传统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进行互联网化设计,以构建鲜活农产品流通综合信息平台;另一方面构建基于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的、以企业为核心的流通渠道模式设计。
邓明君[5](2018)在《基于分享经济的绿色农产品市场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针对中国农业目前存在的过量施用化肥农药、有机肥资源利用率低、面源污染严重、土壤污染严重和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党中央明确提出“农业绿色发展”战略。中国农业绿色转型的关键在于绿色农产品市场发展,而绿色农产品市场发展的关键又在于破解信任危机和实现多方联盟合作。以信任为基础的多方联盟合作同样遭遇信任危机,分享经济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因此,研究基于分享经济的绿色农产品市场发展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依托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1JZD018),运用文献研究、演绎分析、超边际分析、博弈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基于相关理论,本论文系统研究了分享经济与市场发展的关系、绿色农产品分享经济平台APP的市场有效性逻辑、分享经济平台推动绿色农产品市场信任机制与合作机制建立的机理、分享经济视角下中国绿色农产品市场发展案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基于分工网络效应与交易成本的两难冲突,构建新兴古典超边际分析模型,揭示了分享经济发生、演变的内在机理及其市场发展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将分享经济视为信息时代新的分工组织结构与形式,那么新兴古典框架比新古典框架更适合分析分享经济;分享经济发生、演进的内在机理是基于分工网络效应与交易成本这一基本矛盾,且分享经济的产生具有门槛限制;随着不断提高交易效率、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和扩展分工网络,分享经济将促进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跨部门转移、市场容量扩大、人均真实收入增加,并且它们会形成正向经济反馈网络,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这正是分享经济的经济发展效应。针对因分享经济中的免费现象而质疑外部性理论的现象,应用博弈分析等方法解析了绿色农产品分享经济平台APP的市场有效逻辑。产权动态化研究结果表明:节省界定产权的外生交易成本与节省产权界定不清引起的内生交易成本,这两者之间冲突的权衡决定了产权清晰程度,从而最终决定了APP在哪些环节免费、哪些环节收费;分享经济中呈现出的免费现象,并不是市场失灵理论的失灵,而是分享经济的网络分工效应,以及基于用户资本化与产权动态化的外部性市场有效,这促使新经济中生产者与消费者间更为灵活地转换角色,从而能够极大地利用闲置资源和激发潜在消费,促进分享经济的发展,此逻辑能很好地解释“滴滴出行”软件平台商一体化的形成,同样可以指导绿色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基于理性计算的信任行为研究的局限性,提出从理性计算到认知博弈的信任逻辑分析范式的转变,并应用认知博弈理论与方法分析分享经济下绿色农产品市场的信任逻辑。结果表明:经济学计算的信任行为代价或成本并不是信任本身,它忽略了决策的外生变量和博弈信念的决定性作用,遗漏的理论点正是关于损失收益认知、信念的逻辑;信任关系是一种信念结构,它先于博弈过程,并在博弈过程中强化和改变;信念结构是嵌入在博弈结构过程之中的,这是认知博弈的语言出现以后,人们才有的关于信任在人类社会行为中认识的新进展;购买就意味着信任,整个市场中信任绿色农产品的消费者比例、绿色产品的生产成本与售价,这些是影响生产者选择生产绿色农产品和消费者选购绿色农产品的关键因素。构建以分享经济平台为核心的绿色农产品市场多方联盟模型,分析其有效性,并分析分享经济下相关主体参与绿色农产品市场多方联盟的意愿。研究结果表明:分享经济下,多方联盟模式对绿色农产品市场发展有效;当绿色农产品分享经济平台选择不提供全面服务时,具有互惠动机的绿色农产品生产者越倾向于选择不合作;绿色农产品生产者选择合作需要满足一个前提条件,即绿色农产品生产者通过绿色农产品供应链所节约的经营成本大于其交易中对绿色农产品分享经济平台的让利;绿色农产品分享经济平台可以通过设计绿色农产品供应链合作机制,提高绿色农产品生产者选择合作的概率。基于前面理论研究成果,分析了“艾米会”定制共享农场服务运营商发展、恒大兴安绿色粮油品牌发展、湘潭市俏仙女农牧公司绿色基地发展案例。研究结果表明:艾米会定制共享农场服务运营商在全球首创共享农田模式,是典型的农业分享经济,创新了绿色农产品市场发展模式;恒大兴安在电商平台中没有严格区分绿色认证粮油与其放心粮油,导致消费者无法准确辨认这两类产品,且其粮油产品的定价超出了绝大多数绿色农产品消费者的保留定价,直接导致其电商平台销量低迷;湘潭市俏仙女农牧公司的绿色农产品定价比较接近最优市场定价,但该公司的绿色农产品生产模式推广度一般,绿色农产品市场容量不够。
吴凤燕[6](2017)在《中关村A公司硬件产品营销渠道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下这个信息时代,台式机也称PC机作为信息时代具有突出代表性意义的典型产物,并很快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作为生产PC机的厂家,产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其首要原因就在于生产厂商多,不仅有国际知名品牌,也逐渐吸引了很多新兴小品牌的参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厂商需要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提升产品质量、回应市场需求的同时,实现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PC机生产销售企业在当下市场中的竞争,需要提高对于营销渠道策略规划的重视,通过拓宽营销渠道,优化营销管理的方式,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企业长期的运营与发展。本文作者以坐落于北京中关村的A公司为例,进行营销渠道管理的相关研究,对于A公司在具体的营销渠道策略规划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吸收既有的理论成果,综合运用调查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探索中关村A公司营销渠道模式改进的对策和建议,也为其他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此外,还对于现阶段我国以及国际市场上个人电脑的生产和销售进行了分析,对于整体的行业现状进行了一定的了解,从而在宏观层面上给予A公司的营销渠道策略以更加有效的指导,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法。从内容上看,本文是以公司的营销渠道策略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包括了中关村A公司营销渠道管理的各方面因素,涉及营销管理以及技术等多个层面。通过分析,作者在更深刻巩固与认识所学专业知识并尽可能学以致用的同时,对于时下的竞争市场和A公司的产品营销渠道也有了更细致而真实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作者在文章中经过较为完备的分析,提出A公司营销渠道策略改良的有针对性的意见,并总结了其成功与不足之处。并为A公司之后的销售策略提供了建议。可以为IT硬件厂商之后的销售思路提供些参考和借鉴。
林仿[7](2017)在《广州FA农庄有机食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环境的污染以及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不断故使广大民众开始关注食品的安全性,有机食品由于遵循自然规律生产以及具有安全、可靠、放心等特质而备受广大市民,特别是日益壮大的“中产阶层”的喜爱。而有机食品产业由于其朝阳式的产业特质也备受众多投资者的青睐。目前,国外有机食品的市场比较成熟,而我国的有机食品市场还有待完善。本文通过分析广州FA农庄有机食品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以及该农庄有机食品现有营销策略存在问题研究,通过运用SWOT分析方法和营销策略组合理论,为该公司有机食品营销提出优化营销策略。本文的内容分为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论文背景、选题意义和实践价值、研究内容和框架,以及研究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部分是相关理论研究综述,首先界定有机食品、营销策略和SWOT分析等基本理论;然后介绍了相关的国内外有机食品营销研究现状,并对其借鉴和启示作用进行归纳。第三部分首先介绍了广州FA农庄基本情况,然后分析该公司有机食品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以及分析了现有营销策略存在问题。第四部分通过确定优化原则和优化思路,运用SWOT分析法来解析该公司有机产品的优势和弱势、威胁和机会,为其有机食品的营销策略进行优化设计,并提出3点优化保障措施。第五部分对本文进行总结及展望未来,并指出论文不足之处。本文期望通过对广州FA农庄有机食品营销策略的研究,为该公司提供优化的营销策略,同时也期望本研究能对广州地区的有机食品市场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
符亚男[8](2016)在《全产业链视角下我国乳品企业竞争优势研究》文中认为2014年末至2015年初爆发的倒奶杀牛事件再一次将中国乳业推到社会公众舆论的风口浪尖,中小型养殖户在巨大压力下纷纷退出,国际资本趁机逐鹿中国奶业市场。同时,消费者对中国乳品企业的信心缺失,导致乳品消费市场持续走低,倒奶杀牛事件表面看是原奶过剩、成本倒挂所致,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乳制品加工环节对违规使用工业大包装还原乳的失控和默许;同时,当国产乳制品还没有摆脱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的信任危机时,国内一些乳品企业明知道国家要求使用还原乳为原料需要在产品标识中加以标注,还蒙蔽消费者,冒天下之大不韪;还原乳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国外奶粉在中国市场的肆虐蚕食,有业内人士称还原乳将成为下一个三聚氰胺。内忧外患的形势倒逼中国乳业升级,而乳业升级需要建立在超强的竞争优势基础上,乳品企业竞争优势是一个多阶段、多主体、多中间变量的复杂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影响乳品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之间既存在直接关系又存在间接关系,在间接关系中存在调节变量与中介变量,中介变量有时还不止一个。因此,乳品企业竞争优势系统是一个有调节的多重中介系统,需要能够处理复杂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而已有的研究成果多数构建简单结构关系,模型显得过于简单,对于乳品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显得过于抽象,对于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缺乏深度。本文站在全产业链视角下,依托我国大型乳品企业,以乳品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为研究对象,从企业软实力与硬实力以及软硬实力相互作用机理等方面研究我国乳品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第一分析了乳品企业目前的行业背景以及竞争态势,明确阐明我国乳品企业进行全产业链创新的必然性;第二梳理了全产业链、企业竞争优势、企业软实力、企业硬实力的相关理论;第三挖掘了企业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以及与乳品企业竞争优势提升的关系;第四构建基于企业软实力与硬实力的乳品企业竞争优势的产业链三阶段模型;并对理论模型提出相关假设;第五结合乳品企业特征以及相关学者的研究设计了 16个测量变量和44个题项,以此为基础进行了问卷调查;第六本文在调查问卷收集整理的基础上进行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并对模型中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第一阶段的环境要素、元软实力以及第二阶段的软实力、硬实力、资源要素对我国乳品企业竞争优势有直接的正向影响作用;(2)第二阶段的软实力、硬实力、资源要素做为中介变量间接对乳品企业竞争优势产生作用;(3)单独某一变量对乳品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在有其他变量介入的时候关系会变得更加复杂,这也说明了乳品企业竞争优势内部结构的复杂性;(4)为了能够更加形象的说明乳品企业竞争优势的系统性,从企业内部、外部构建乳品企业竞争优势螺旋式上升系统。以期对中国乳品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李萌[9](2016)在《基于价值模式演进的我国旅游企业商业模式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指出以互联网、电子商务为主的信息技术使社会发展进入到信息时代,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开拓了广阔空间,各种商业模式创新实践层出不穷,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商业模式理论随之得到人们的进一步关注。当前我国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市场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个性化需求层出不穷,旅游活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推动力。在庞大的旅游需求面前,如何进一步提高旅游业的运行效率,推动旅游业各种资源配置合理化,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高旅游企业竞争力,成为旅游业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旅游企业的商业模式发展路径日益受到关注,但对于旅游业商业模式的研究仍然比较薄弱。本文以旅游企业商业模式基础理论、发展演进方式和构成因素为基础,构建我国旅游价值生态理论框架,提出影响旅游企业商业模式的核心因素,最后通过酒店类企业、在线旅游运营商、以及新兴旅游企业三类企业案例分析对商业模式发展路径进行了验证。(1)价值逻辑是商业模式的基础,本文首先运用经济租金理论、企业网络组织理论、创新理论等,对价值模式的演化路径和驱动因素进行了解析。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几十年间,由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推动,旅游的价值体系已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旅游价值链作为一个单向的价值流动体系,很难适应旅游业当前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要,导致旅游供应商和旅游需求之间的不匹配,旅游者满意度急剧下降,产业价值提升空间受阻。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和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状的旅游价值体系成为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随着价值网络体系范围不断扩大,产业关联和产业融合进一步加强,形成复杂网状体系,我国旅游价值模式从价值链发展为价值网,进而演变为价值生态系统;(2)结合当前我国旅游业运行实际,本文对我国旅游价值生态系统进行了构建,该系统包括核心层、扩展层、支持层和相关层,其中核心层包括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旅游服务平台企业、旅游体验产品及旅游目的地;扩展层主要以旅游与其它产业的交叉融合的形式出现,例如旅游农业、旅游教育、旅游养老、旅游医疗等,提供复合型旅游服务;支持层主要指处于社会支持系统中可能对旅游企业价值创造起到推动作用的支持因素。文中主要列举了旅游金融与投资、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大数据和旅游支付;相关层包括政府政策、法律监管、社会、环境生态系统和社区居民,主要涵盖了旅游业发展所关联的各种利益相关方,这些利益相关方也会对旅游业发展起到影响作用。旅游企业的商业模式发展路径将以价值生态系统为基础,围绕价值模式的核心要素而展开;(3)在价值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本文依据商业模式理论,分析了旅游企业商业模式的发展路径,提出影响旅游企业商业模式的核心因素包括:旅游价值主张、旅游资源网络体系、旅游者关系界面和旅游价值实现途径,影响因素包括成本控制、分销渠道、竞争策略、市场细分、协同事项、资本模式、定价策略、采购物流。商业模式的发展路径可以表述为,首先提出新的价值主张,这是价值逻辑的起点,从此出发,其次根据价值主张,结合特定的外部环境条件,整合各类资源,并搭建资源网络体系;第三步设计客户界面模式。客户界面模式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第四步,根据既定的价值主张,确定价值实现途径。价值主张最终应通过价值实现方式来完成,因此以何种方式获得利益决定了最终价值主张能否顺利推行,通过这样不断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过程,企业商业模式不断发展变化,推动企业不断走向价值最大化。在此基础上,对旅游企业商业生态系统及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在商业生态系统中,平台型企业和碎片化产品创新型企业将是两种重要的发展方向。最后,通过酒店类企业、在线旅游运营商、以及新兴旅游企业三类企业案例分析对商业模式发展路径进行了验证。通过以上的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可以看出,以价值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旅游企业商业生态系统模式可作为我国旅游企业发展的理论依据之一。
林凯[10](2015)在《我国快速消费品市场营销渠道冲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深化发展,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消费大军在国际上的突起,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中国消费品市场得到了国内外生产企业的高度关注,消费品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快速消费品作为社会消费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广大生产企业竞相追逐的香饽饽。快速消费品(FMCG)通常指使用寿命较短且被消费速度较快的商品,有较高的被购买频率,一般包括有包装的食品、烟酒、饮料以及个人卫生用品。其被称为快速,是因为其被消耗的速度快、被购买的频率高,与生活的相关度高,其利润的获取主要来自于规模的市场量。如何实现快速消费品高额消费量,扩展其在我国快速消费品市场的份额,此时,营销渠道便显得格外重要了。营销渠道对我国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的营销渠道,有助于快速消费品的销售,实现企业目标。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营销渠道冲突又成为影响快速消费品销售的常见原因,如何有效防范和控制营销渠道的冲突,以保障快速消费品行业稳定、持续的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与研究的话题。
二、构建创新的企业经营模式——浅论消费者、中间商、企业的有机结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建创新的企业经营模式——浅论消费者、中间商、企业的有机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1)聊城KB生蔬鲜果公司营销渠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内容 |
1.4 研究重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营销渠道相关理论概述 |
2.1.1 营销渠道的概念 |
2.1.2 营销渠道的作用 |
2.1.3 营销渠道成员 |
2.2 本文涉及的相关分析工具 |
2.2.1 PEST分析法 |
2.2.2 波特五力模型 |
第三章 聊城KB生蔬鲜果公司内外环境分析 |
3.1 内部主要环境分析 |
3.1.1 公司概况 |
3.1.2 产品分析 |
3.1.3 各营销渠道市场调查 |
3.2 外部主要环境分析 |
3.2.1 宏观环境PEST分析 |
3.2.2 机会与威胁综合评价 |
第四章 聊城KB生蔬鲜果公司营销渠道现状分析 |
4.1 聊城KB生蔬鲜果公司营销渠道的主要模式 |
4.1.1 “市场+合作社+农户”模式 |
4.1.2 合作物流服务商模式 |
4.1.3 电子商务模式 |
4.2 聊城KB生蔬鲜果公司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 |
4.2.1 营销渠道管理方面 |
4.2.2 营销渠道设置方面 |
4.2.3 营销渠道控制方面 |
4.3 营销渠道存在问题因素分析 |
4.3.1 企业经营实力不强影响规模效益集聚 |
4.3.2 企业农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 |
4.3.3 企业农产品营销渠道成员少,渠道宽度不够 |
第五章 聊城KB生蔬鲜果公司营销渠道的设计与建设方案 |
5.1 聊城KB生蔬鲜果公司营销渠道设计原则 |
5.2 聊城KB生蔬鲜果公司营销渠道设计思路 |
5.2.1 建立渠道成员间合作共赢机制 |
5.2.2 完善公司营销渠道模式 |
5.2.3 加快生蔬鲜果营销渠道模式创新 |
5.3 聊城KB生蔬鲜果公司营销渠道的建设方案 |
5.3.1 发展生蔬鲜果产销一体化 |
5.3.2 加强渠道管理,提高渠道控制力 |
5.3.3 加大科研投入,丰富农产品结构,提高品牌影响力 |
5.3.4 组建营销团队,推动线上线下营销渠道多元化 |
5.3.5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 |
第六章 聊城KB生蔬鲜果公司营销渠道实施与控制 |
6.1 改进方案实施 |
6.1.1 生鲜蔬果营销渠道实施的限制条件分析 |
6.1.2 制定营销渠道改进方案实施计划 |
6.2 改进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控制 |
6.2.1 对营销渠道成员进行差异化管理 |
6.2.2 建立渠道成员激励机制 |
6.2.3 建立营销渠道动态监控、调整机制 |
6.3 营销渠道实施的保障措施 |
6.3.1 建立销售团队业绩评估与绩效考核体系 |
6.3.2 完善生鲜蔬果农产品安全可追溯体系 |
6.3.3 注重公司自有品牌建设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建行秦皇岛分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概述 |
2.1 相关理论概述 |
2.1.1 7P服务营销理论 |
2.1.2 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 |
2.1.3 关系营销理论 |
2.2 相关方法概述 |
2.2.1 STP分析方法 |
2.2.2 PEST分析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建行秦皇岛分行个人住房贷款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 |
3.1.1 政策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环境 |
3.2.1 秦皇岛地区银行业整体环境 |
3.2.2 互联网金融环境 |
3.3 企业内部环境 |
3.3.1 开办住房贷款业务现状 |
3.3.2 贷款营销问题分析 |
3.3.3 贷款客户结构 |
3.3.4 营销人员配备情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建行秦皇岛分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营销策略优化 |
4.1 市场定位分析 |
4.1.1 建行秦皇岛分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市场细分 |
4.1.2 建行秦皇岛分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市场选择 |
4.1.3 建行秦皇岛分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市场定位 |
4.2 产品策略 |
4.2.1 丰富个人住房类贷款产品种类 |
4.2.2 打造品牌效应 |
4.2.3 互联网个贷产品创新 |
4.3 渠道营销策略 |
4.3.1 加强住房贷款合作单位营销力度 |
4.3.2 巧妙运用网点机构营销 |
4.3.3 加大网上银行营销宣传力度 |
4.4 个人贷款定价策略 |
4.4.1 兼顾“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原则 |
4.4.2 以“贷款风险”作为定价核心 |
4.4.3 以“贷款成本”作为定价下限 |
4.4.4 以“风险差异”作为价格浮动依据 |
4.5 促销策略 |
4.5.1 树立形象促销 |
4.5.2 合理开展优惠组合促销 |
4.5.3 积极开展广告宣传 |
4.6 人员策略 |
4.7 过程策略 |
4.8 有形展示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建行秦皇岛分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营销保障措施 |
5.1 企业文化营销 |
5.1.1 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 |
5.1.2 企业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实践 |
5.1.3 坚持企业文化建设与体制机制创新有机结合 |
5.2 人力资源管理 |
5.2.1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 |
5.2.2 拓宽人员选拔晋升渠道 |
5.2.3 完善员工考核和奖励机制 |
5.2.4 建立科学的薪酬制度 |
5.2.5 完善员工培训体系 |
5.3 财务管理 |
5.3.1 运用先进的绩效考核设计理念及工具 |
5.3.2 以价值创造为核心 |
5.3.3 降低会计档案保管成本 |
5.4 技术支持 |
5.4.1 打造集约系统 |
5.4.2 建设创新型商业银行 |
5.4.3 推进信息科技转型 |
5.4.4 “新一代”业务系统在贷款业务领域的全面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致谢 |
(3)间接购买者垄断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间接购买者垄断损害赔偿的范围确定 |
(一)间接购买者垄断损害的内涵及外延 |
(二)间接购买者垄断损害赔偿的价值目标及范围 |
二、间接购买者垄断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的理论脉络 |
(一)垄断损害额为基础 |
(二)转嫁损害额的计算 |
(三)预期利益额的权衡 |
(四)间接购买者的分配 |
三、间接购买者垄断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的现状分析 |
(一)立法及司法方面 |
(二)存在的问题 |
四、间接购买者垄断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的域外经验 |
(一)损害赔偿的认定方法 |
(二)民事损害赔偿制度的选择 |
五、间接购买者垄断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的完善路径 |
(一)建立间接购买者垄断损害赔偿机制 |
(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互联网+”背景下鲜活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传统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 |
(一) 传统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渠道总体逻辑模型 |
1. 物流。 |
2. 价值流。 |
3. 资金流。 |
4. 信息流。 |
5. 时间和环境构成鲜活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核心因素。 |
(二) 传统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存在的问题 |
1. 主流的流通渠道模式节点和环节过多。 |
2. 整个流通渠道沟通不顺畅, 信息传递迟缓, 直接影响流通各环节的决策。 |
3. 冷链普及率极低, 很难实现鲜活农产品真正的安全、新鲜和营养。 |
4. 信息化对鲜活农产品流通渠道的贡献率低, 对解决鲜活农产品核心问题的作用不明显。 |
三、“互联网+鲜活农产品流通”的基本思想 |
(一) “互联网+”的含义与本质 |
(二) “互联网+鲜活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的总体逻辑模型 |
1. 用户思维作为互联网思维体系的核心子系统, 是鲜活农产品流通渠道的“中心”点。 |
2. 平台思维、跨界思维、大数据思维贯穿于鲜活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全程。 |
3. 迭代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贯穿于鲜活农产品的生产与研发过程。 |
4. 流量思维和社会化思维贯穿于鲜活农产品的销售环节。 |
5. 大数据+农产品流通。 |
6. 物联网+农产品流通。 |
7. 云计算+农产品流通。 |
四、“互联网+鲜活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的优化设计 |
(一) 对传统主流鲜活农产品流通渠道进行互联网化设计 |
1. 鲜活农产品需求供给预测与市场化统筹子系统 |
2. 鲜活农产品集成化综合交易子系统 |
3. 鲜活农产品数据挖掘分析及决策支持子系统 |
4. 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子系统 |
(二) 基于互联网思维和技术, 以企业为核心进行鲜活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设计 |
1. 以企业为核心的鲜活农产品定制化流通渠道模式 |
2. 以企业为核心的鲜活农产品线上线下一体化流通渠道模式 |
五、结语 |
(5)基于分享经济的绿色农产品市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本研究的背景 |
1.1.2 本研究的意义 |
1.2 绿色农产品的概念与特性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信任与绿色农产品市场发展相关研究 |
1.3.2 合作与绿色农产品市场发展相关研究 |
1.3.3 分享经济与绿色农产品市场发展相关研究 |
1.3.4 文献综述小结 |
1.4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绿色农产品市场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新兴古典分工理论 |
2.2 市场发展理论 |
2.3 信任行为理论 |
2.4 认知博弈理论 |
2.5 合作博弈理论 |
2.6 DK序贯互惠模型 |
2.7 分享经济理论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分享经济与市场发展的理论研究 |
3.1 理论框架: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比较 |
3.1.1 消费者与生产者身份 |
3.1.2 交易成本与社会经济组织演化 |
3.1.3 专业化经济与分工网络效应 |
3.2 分享经济演化的理论模型及一般均衡分析 |
3.2.1 理论假设 |
3.2.2 角点均衡信息 |
3.2.3 一般均衡的超边际比较静态分析 |
3.3 分享经济的经济发展效应 |
3.3.1 平均劳动生产率的上升效应 |
3.3.2 劳动力的部门转移效应 |
3.3.3 市场容量的扩大效应 |
3.3.4 人均真实收入的提高效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绿色农产品分享经济平台APP的市场有效性逻辑 |
4.1 APP分享经济的产权关系 |
4.2 基本模型 |
4.3 产权动态化与APP产权界定均衡 |
4.4 用户资本化与APP产权扩张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分享经济平台推动绿色农产品市场信任机制建立 |
5.1 基于理性计算的信任行为研究的局限性 |
5.2 信任逻辑分析范式转变:从理性计算到认知博弈 |
5.2.1 “认知-信念”的行为认知理性 |
5.2.2 信念与信任行为的框架效应 |
5.2.3 基于信念的相关均衡 |
5.3 分享经济下绿色农产品市场信任逻辑的认知博弈分析 |
5.3.1 博弈模型 |
5.3.2 博弈均衡的求解 |
5.3.3 分享经济平台助推绿色农产品信任机制建立的认知博弈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分享经济平台推动绿色农产品市场合作机制建立 |
6.1 分享经济下多方联盟发展绿色农产品市场的有效性分析 |
6.1.1 以分享经济平台为核心的绿色农产品市场多方联盟模型 |
6.1.2 绿色农产品市场合作博弈的非空核证明 |
6.1.3 绿色农产品市场合作博弈的Shapley值求解 |
6.1.4 合作博弈分析结果讨论 |
6.2 分享经济下相关主体参与绿色农产品市场多方联盟的意愿分析 |
6.2.1 基本模型的设定 |
6.2.2 完全理性假设下的序贯互惠博弈分析 |
6.2.3 互惠动机条件下的序贯互惠博弈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分享经济视角下中国绿色农产品市场发展案例研究 |
7.1 艾米会定制共享农场服务运营商发展案例 |
7.2 恒大兴安绿色粮油品牌发展案例 |
7.3 湘潭市俏仙女农牧公司绿色基地发展案例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求生产完全分工结构C的步骤 |
附录 B 求服务完全分工结构D的步骤 |
附录 C 求解生产和服务完全分工结构E的步骤 |
附录 D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6)中关村A公司硬件产品营销渠道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章 营销渠道理论分析 |
2.1 营销渠道的概念以及功能 |
2.1.1 营销渠道的概念 |
2.1.2 营销渠道的功能 |
2.2 营销渠道的设计 |
2.2.1 渠道结构设计 |
2.2.2 渠道结构影响因素 |
2.2.3 渠道设计方案的评估 |
2.3 营销渠道的管理 |
2.3.1 渠道成员绩效评估 |
2.3.2 渠道成员激励 |
2.3.3 其他营销变量的关系的管理 |
2.3.4 渠道冲突的管理 |
2.4 平衡计分卡法 |
2.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1 国外研究现状 |
2.5.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章 中关村A公司的渠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中关村A公司的历史背景和业务发展现状 |
3.1.1 A公司的发展历程与规模 |
3.1.2 A公司的业务现状 |
3.2 中关村A公司营销渠道的策略与模式 |
3.2.1 直销模式 |
3.2.2 分销模式 |
3.3 中关村A公司现有渠道存在的问题 |
3.3.1 A公司渠道结构有利有弊 |
3.3.2 大中城市渠道优势竞争力不强 |
3.3.3 三级市场及以下农村市场开发较晚 |
3.4 中关村A公司现有渠道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章 基于平衡计分卡对中关村 A 公司营销渠道绩效分析 |
4.1 问卷数据收集和整理 |
4.1.1 问卷设计 |
4.1.2 数据搜集整理 |
4.2 中关村A公司营销渠道绩效评价模糊综合评价过程 |
4.2.1 建立模糊集 |
4.2.2 确定评语集 |
4.2.3 确定权重分配集A公司 |
4.2.4 建立评判隶属矩阵R |
4.2.5 合成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矢量 |
4.2.6 对综合评分值进行等级评定 |
4.3 评估结果分析与结果 |
第5章 中关村 A 公司营销渠道发展策略及建议 |
5.1 优化和调整直销模式 |
5.1.1 选择合适的产品直销 |
5.1.2 选择合适的地点直销 |
5.2 细分市场,市场渠道重心下移 |
5.3 坚持直销,开发新兴渠道,使渠道多样化 |
5.3.1 快速建立分销、代理制,加速渠道扁平化 |
5.3.2 开发家电连锁型卖场分销机构 |
5.3.3 重视网络电子商务平台 |
5.3.4 合理渠道分工与布局,加强渠道管理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和清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7)广州FA农庄有机食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的理论意义、实践价值 |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 |
1.2.2 实践价值 |
1.3 研究的基本内容、结构框架 |
1.4 选题的基本思路和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线路 |
1.4.1 选题的基本思路 |
1.4.2 选题采用的研究方法 |
1.4.3 选题采用的研究技术路线 |
1.5 选题研究的重点、难点 |
1.6 本章小结 |
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2.1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1 有机食品(Organic Food) |
2.1.2 营销策略 |
2.1.3 SWOT分析 |
2.2 国内外有机食品理论研究现状 |
2.2.1 国内有机食品理论研究现状综述 |
2.2.2 国外有机食品理论研究现状综述 |
2.2.3 国内外有机食品理论研究的启示和借鉴 |
2.3 本章小结 |
3 广州FA农庄有机食品营销环境及其营销策略存在问题分析 |
3.1 广州FA农庄基本情况简介 |
3.2 广州FA农庄有机食品营销的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广州FA农庄有机食品营销的微观环境分析 |
3.3.1 供应商分析 |
3.3.2 消费者分析 |
3.3.3 竞争者分析 |
3.3.4 中间商分析 |
3.3.5 替代品分析 |
3.4 广州FA农庄有机食品营销策略存在问题分析 |
3.4.1 产品策略存在问题分析 |
3.4.2 价格策略存在问题分析 |
3.4.3 渠道策略存在问题分析 |
3.4.4 促销策略存在问题分析 |
3.4.5 营销队伍存在问题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广州FA农庄有机食品营销策略优化设计 |
4.1 优化设计的原则 |
4.2 优化设计的思路 |
4.3 广州FA农庄有机食品SWOT分析 |
4.3.1 内部优势 |
4.3.2 内部劣势 |
4.3.3 外部机会 |
4.3.4 外部威胁 |
4.3.5 广州FA农庄有机食品SWOT分析矩阵 |
4.4 广州FA农庄有机食品营销策略的优化设计 |
4.4.1 产品优化策略 |
4.4.2 价格优化策略 |
4.4.3 渠道优化策略 |
4.4.4 促销优化策略 |
4.5 广州FA农庄有机食品营销策略的保障措施 |
4.5.1 加强广州FA农庄的营销人力资源建设 |
4.5.2 公司高层领导重视 |
4.5.3 建立反馈机制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未来展望及局限性 |
5.1 结论 |
5.2 未来展望 |
5.2.1 互联网+ |
5.2.2 体验营销 |
5.2.3 直营店(或零售商) |
5.2.4 有机餐厅 |
5.3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全产业链视角下我国乳品企业竞争优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提出问题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产业链相关理论 |
2.1.1 产业组织理论 |
2.1.2 产业链与全产业链 |
2.2 竞争优势理论综述 |
2.2.1 企业竞争优势的内涵 |
2.2.2 企业竞争优势观点综述 |
2.2.3 竞争优势理论总结 |
2.3 软实力与硬实力理论综述 |
2.3.1 硬实力及软实力概念的提出 |
2.3.2 企业硬实力概念的界定 |
2.3.3 企业软实力概念的界定 |
2.3.4 企业软实力的特征研究综述 |
2.3.5 企业软实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
2.3.6 企业软实力的结构模型研究综述 |
2.3.7 企业软实力的研究方法综述 |
2.3.8 企业软实力的培育与建设综述 |
3 我国乳品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
3.1 乳品产业发展现状 |
3.1.1 政策规制加强,规范了整条产业链行为 |
3.1.2 产业链下游消费市场对国产乳制品消费持续疲软 |
3.1.3 国际大型乳企介入加剧了产业链中游的竞争 |
3.1.4 产业链上游整体发展模式落后,被迫升级 |
3.1.5 国内乳品产业链整合、重组加速 |
3.2 我国乳品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
3.2.1 我国乳品企业产业链环境概况 |
3.2.2 面向国际竞争的中国乳品企业竞争态势分析 |
3.2.3 我国乳品企业未来发展的新视角 |
3.3 本章小结 |
4 全产业链视角下我国乳品企业竞争优势影响因素分析 |
4.1 乳品企业竞争优势内涵 |
4.2 资源要素对乳品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
4.2.1 资源与能力的关系 |
4.2.2 资源的分类 |
4.2.3 乳品企业资源要素对竞争优势的影响 |
4.3 乳品企业软实力对竞争优势的影响 |
4.3.1 乳品企业软实力内涵 |
4.3.3 乳品企业软实力对乳品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
4.4 乳品企业硬实力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
4.4.1 硬实力内涵 |
4.4.2 乳品企业硬实力内涵 |
4.4.3 乳品企业硬实力对乳品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
4.5 元软实力对乳品企业竞争优势影响 |
4.5.1 元软实力的内涵 |
4.5.2 乳品企业元软实力 |
4.5.3 乳品企业元软实力对乳品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
4.6 环境要素对乳品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5 全产业链视角下我国乳品企业竞争优势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
5.1 元软实力与乳品企业竞争优势关系假设及模型构建 |
5.2 软实力与乳品企业竞争优势关系模型及相关假设 |
5.3 硬实力与乳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模型与相关假设 |
5.4 资源要素与乳品企业竞争优势关系模型与相关假设 |
5.5 环境要素与乳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模型与相关假设 |
5.6 基于软硬实力的乳品企业竞争优势结构方程模型架构 |
5.7 本章小结 |
6 全产业链视角下我国乳品企业竞争优势影响因素逻辑关系实证研究 |
6.1 实证研究方法—结构方程 |
6.1.1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
6.1.2 模型拟合指标 |
6.2 实证研究设计 |
6.2.1 变量设计 |
6.2.2 尺度设计与属性选择 |
6.2.3 问卷设计 |
6.3 数据收集 |
6.3.1 数据收集过程 |
6.3.2 样本分布概况 |
6.3.3 数据同源偏差防止措施和检验 |
6.4 数据分析 |
6.4.1 问卷信度分析 |
6.4.2 问卷效度分析 |
6.4.3 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 |
6.5 模型变量间假设关系检验 |
6.5.1 假设检验与中介检验 |
6.5.2 元软实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假设关系检验 |
6.5.3 软实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假设关系检验 |
6.5.4 资源要素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假设关系检验 |
6.5.5 硬实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假设关系检验 |
6.5.6 环境要素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假设关系检验 |
6.5.7 假设关系检验总结 |
6.6 总体模型结果解释与修正 |
6.7 本章小结 |
7 全产业链视角下我国乳品企业竞争优势提升策略分析 |
7.1 发挥元软实力的统领作用提升乳品企业竞争优势 |
7.1.1 培育元软实力直接提升乳品企业竞争优势 |
7.1.2 培育元软实力驱动资源提升乳品企业竞争优势 |
7.2 驱动乳品企业软硬资源对竞争优势的支撑与载体功能 |
7.2.1 整合硬资源,为乳品企业竞争优势构建根基 |
7.2.2 发挥软资源的作用,推动企业竞争优势提升 |
7.3 挖掘软硬实力作用机理,促进竞争优势的提升 |
7.3.1 我国乳品企业竞争优势内源分析 |
7.3.2 我国乳品企业竞争优势外源分析 |
7.3.3 基于企业软硬实力作用机理的企业竞争优势螺旋上升模式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基于价值模式演进的我国旅游企业商业模式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我国旅游企业商业模式研究综述 |
1.2.1 商业模式理论 |
1.2.2 商业模式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
1.2.3 我国旅游企业商业模式研究 |
1.3 我国旅游企业商业模式面临的挑战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2 价值模式理论 |
2.1 价值模式的概念与本质 |
2.2 价值模式的演进 |
2.2.1 价值链的困境 |
2.2.2 价值模块的出现 |
2.2.3 价值网络的发展 |
2.2.4 价值生态系统的演化 |
3 我国旅游价值模式的演进 |
3.1 我国旅游价值模式演进的内外动因 |
3.1.1 外部驱动力 |
3.1.2 内部驱动力 |
3.2 我国旅游价值链 |
3.3 我国旅游价值网 |
3.4 我国旅游价值生态系统 |
3.4.1 我国旅游价值生态系统的定义 |
3.4.2 我国旅游价值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
3.4.3 我国旅游价值生态系统的作用机理 |
4 基于价值模式的我国旅游企业商业模式发展路径 |
4.1 我国旅游企业商业模式的发展 |
4.1.1 我国旅游企业的发展模式 |
4.1.2 网络经济时代我国旅游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变 |
4.2 我国旅游企业商业模式发展的内在本质 |
4.3 我国旅游企业商业模式的核心要素 |
4.4 我国旅游企业商业模式的发展路径 |
4.4.1 旅游价值主张创新 |
4.4.2 旅游资源网络体系创新 |
4.4.3 旅游者关系界面创新 |
4.4.4 旅游价值实现创新 |
4.5 我国旅游企业商业生态系统 |
4.5.1 商业生态系统定义 |
4.5.2 我国旅游企业商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
4.5.3 我国旅游企业商业生态系统的构成 |
5 我国旅游企业商业模式发展路径理论的案例分析 |
5.1 商业模式发展路径理论在酒店类企业中的案例分析 |
5.1.1 单体酒店运营案例——诺阁雅酒店品牌定位 |
5.1.2 酒店企业集团发展案例——铂涛酒店集团 |
5.2 商业模式发展路径理论在在线旅游运营商中的应用 |
5.2.1 平台型旅游运营商——携程旅行网 |
5.2.2 碎片化产品创新型旅游运营商——穷游网 |
5.3 商业模式发展路径理论在新兴旅游企业中的应用 |
5.3.1 阿里打造"未来旅行" |
6 结论 |
6.1 结论 |
6.2 今后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我国快速消费品市场营销渠道冲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营销渠道冲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的简单评述 |
1.3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2 相关理论及方法 |
2.1 市场营销渠道 |
2.1.1 营销渠道的定义 |
2.1.2 营销渠道结构 |
2.2 快速消费品与快速消费品渠道冲突 |
2.2.1 快速消费品 |
2.2.2 快速消费品渠道冲突概念的界定 |
2.3 市场调研方法 |
2.3.1 市场调研 |
2.3.2 观察调研法 |
2.3.3 实验调研法 |
3 我国快速消费品市场概况 |
3.1 我国快速消费品市场的特点 |
3.1.1 我国快速消费品市场总量高 |
3.1.2 消费偏好差异大 |
3.1.3 购买行为随机性、情感化 |
3.1.4 市场准入壁垒较低,产品同质化程度高 |
3.1.5 人均消费能力较弱,市场总体水平不高 |
3.1.6 外企涌入,市场竞争激烈 |
3.2 我国快速消费品的市场营销策略的运用 |
3.2.1 渠道策略 |
3.2.2 产品策略 |
3.2.3 价格策略 |
3.2.4 成本策略 |
3.2.5 企业形象策略 |
3.3 我国快速消费品营销渠道面临的问题 |
3.3.1 渠道冲突现象较明显 |
3.3.2 对售后管理欠缺 |
3.3.3 窜货现象严重 |
4 我国快速消费品营销渠道冲突 |
4.1 我国快速消费品营销渠道冲突的表现 |
4.1.1 生产商与生产商之间的冲突 |
4.1.2 生产商与渠道中间商之间的冲突 |
4.1.3 渠道中间商之间的冲突 |
4.1.4 生产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冲突 |
4.2 我国快速消费品渠道冲突的产生原因 |
4.2.1 信息差异引发的渠道冲突 |
4.2.2 定价模式引发的渠道冲突 |
4.2.3 渠道成员关系引发的渠道冲突 |
4.2.4 渠道成员认知差异引发的渠道冲突 |
4.2.5 外部环境变化引发的渠道冲突 |
4.2.6 管理不完善引发的渠道冲突 |
4.3 营销渠道冲突对我国快速消费品营销的影响 |
4.3.1 积极影响 |
4.3.2 消极影响 |
5 可口可乐(中国)公司营销渠道冲突 |
5.1 可口可乐(中国)公司营销渠道的发展概况 |
5.2 可口可乐(中国)公司营销渠道冲突的特征 |
5.2.1 可口可乐(中国)公司营销渠道水平冲突 |
5.2.2 可口可乐(中国)公司营销渠道垂直冲突 |
5.2.3 可口可乐(中国)公司营销渠道多渠道冲突 |
5.3 可口可乐(中国)公司营销渠道冲突的成因 |
6 加强渠道管理,优化冲突矛盾 |
6.1 建立渠道沟通机制,缓和信息差异 |
6.2 合理定价模式,实现多方共赢 |
6.3 加强成员激励,缓和渠道冲突 |
6.3.1 重视对经销商的激励 |
6.3.2 重视对中间商的管理与关怀 |
6.4 改进渠道结构 |
6.4.1 对营销渠道数量调整 |
6.4.2 运用现代营销渠道 |
6.5 重视自身对渠道的控制地位 |
6.6 推行协助式的渠道管理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构建创新的企业经营模式——浅论消费者、中间商、企业的有机结合(论文参考文献)
- [1]聊城KB生蔬鲜果公司营销渠道分析[D]. 王博.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2]建行秦皇岛分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苏爽. 燕山大学, 2019(03)
- [3]间接购买者垄断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研究[D]. 黄兰.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4]“互联网+”背景下鲜活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优化研究[J]. 李美羽,王成敏.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 [5]基于分享经济的绿色农产品市场发展研究[D]. 邓明君. 湖南科技大学, 2018(06)
- [6]中关村A公司硬件产品营销渠道策略研究[D]. 吴凤燕.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3)
- [7]广州FA农庄有机食品营销策略研究[D]. 林仿. 广东财经大学, 2017(02)
- [8]全产业链视角下我国乳品企业竞争优势研究[D]. 符亚男.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6)
- [9]基于价值模式演进的我国旅游企业商业模式发展路径研究[D]. 李萌.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6)
- [10]我国快速消费品市场营销渠道冲突研究[D]. 林凯. 四川师范大学,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