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确处理外浮顶立式金属计量罐的油量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李玉柱,孙秋菊[1](2021)在《数字指示秤与立式金属罐计量比对差量分析》文中指出原油计量有流量表计量、火车槽车计量、立式金属罐计量和数字指示秤计量。为了避免较大计量误差,通常在交接计量方式的基础上采用另一种监督计量方式来保障交接计量方式准确运行。结合实际计量工作,主要讨论数字指示秤计量与立式金属罐计量对比问题。
许慧娟[2](2020)在《一种储罐计量自动化平台设计》文中指出储罐计量实现自动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减少人员防爆现场的风险暴露时间,实现系统计量精度可控。符合计量标准的系统平台,其计量结果可以作为贸易交接使用。罐区实时监控与计量的结果可以作为企业生产调度决策的依据,可以与罐区后续装车结果做比对,有助于及时发现罐区存在的问题,发现事故隐患。本课题要搭建一个用于计量交接的储罐计量平台,因此该平台需要符合计量标准,达到计量精度的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储罐计量的国内外标准,国内标准通过对国际标准适度修改后制定,与国际标准有衔接,可以很方便的对接国际贸易。接下来分析了储罐自动计量常用的方法,有重量测量法(HTG)、自动液位计量法(ATG)、混合法(HTMS)。经过分析对比,由于混合法是基于多参数测量的计算方法,它既适合基于质量做贸易交接的场合,又适合基于体积做贸易交接的场合,可以满足用户需要,因此选定基于混合法搭建计量平台。接下来对实际工况下算法步骤做了详细分析,考虑到实际工况下各种影响因素:游离水、温度、压力、浮盘质量、杂质与溶解水含量、储罐膨胀系数、空气浮力等等,搭建了符合计量规范的计算步骤。根据计量标准的要求选择罐区仪表,测量基础参数,选用符合计量标准计算步骤的数据处理器做罐量计算。接下来完成仪表信号通讯,实现计算器配置与计算,完成搭建平台。由于仪表安装后的精度,对测量系统的影响非常明确,根据规范,安装后的精度需要达到标准要求,因此本文对仪表安装做了详细要求。最后文章对计量系统的不确定度做了分析,证实了该种计算方法的先进性。无论是基于体积交接,还是基于质量交接,精度都可以保证,表现优异。最终我们实现了课题目标,搭建了符合计量标准的自动化计量平台,并可以从电脑上基于网页实现实时的监控与计量。建议用户在后续使用过程中按照计量标准定期检验,这样才能保证计量系统精度长久稳定,发挥应有的价值。
杨怀福[3](2019)在《中国石油广东销售公司油品损耗管控改进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市场的开放程度日益扩大,销售利润公开透明,企业的合理利润空间在逐渐缩小,油品销售企业也不例外,进货成本由集团公司统一划定,销售价格由发改委统一定价,如何在进货成本和销售价格锁定的前提下,提高油品销售企业的利润,是企业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而油品为液态产品,在生产、运输、贮存、销售过程中,都会产生损耗,因此,油品的损耗管理是关键环节。如何科学合理的运用控制理论,完善油品损耗管控体系,成为油品销售企业改进油品损耗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中国石油广东销售公司的油品损耗管控为研究对象,以控制理论为基础,采用案例分析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石油广东销售公司油品损耗管控的改进进行研究。首先,本文结合中国石油广东销售公司的市场环境情况和第三方承运方情况,在了解中国石油广东销售公司油品损耗管控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国石油广东销售公司的油品损耗管控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其次,本文从完善管控制度、运输环节损耗控制和保管环节损耗控制三方面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油品损耗管控体系改进方案,以期达到中国石油广东销售公司降耗增效的目标。最后,本文从员工保障、技术设备保障和组织保障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实施保障措施,以确保中国石油广东销售公司油品损耗管控改进措施的有效实施,使油品损耗管理真正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从而提升中国石油广东销售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李福双[4](2016)在《大型浮顶罐内长储原油沉降分层与计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原油在储油罐内静止储存过程中,较重的石蜡、沥青质等组分会析出并沉降,析出的蜡晶等颗粒造成原油密度分层现象,并且其析出量随着温度、组分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罐内油品的分层现象造成了罐内油品不同位置性质不同,而这种现象会影响油库的日常管理和运行。我国原油储备库中的储罐大多采用大型双盘式浮顶油罐,这种油罐具有罐容大、罐直径大等特点,当按照计量规范进行盘库时,原油的沉积、分层等现象会造成油品质量计量不准确的问题,分层现象也会影响油品输转、加热和发油质量等。因此,掌握罐内油品分层特性,对油库安全管理和高效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热力学相平衡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常压储罐内原油的固相沉积模型,测试原油组分的组成并作为模型输入数据,通过模型的模拟计算可以预测原油中的有机固相沉积量。进行了室内实验,并在不同季节多次到现场,对正在运行的大罐进行了测温、不同高度的取样、测密度,获取了宝贵的现场生产数据,修正了固相沉积模型,并运用Visual Studio软件编制了固相沉积计算软件,可以实现原油体系固相沉积的快捷计算。并研究了沉积分层对大罐油品计量的影响,提出了精确计量的方法。运用建立的固相沉积模型计算得出三种轻质原油的析固点分别为20℃、9℃、19℃,随着油温降低,析固量不断增加,且每降低1℃时析固量的增量也在增加。经过现场测温,发现油罐内常温储存时极端最低温度为-5℃,该温度下析出的固相物质所占质量比重约为2%3%。经过模拟计算发现本文建立的固相沉积模型也适用于常压下熔蜡体系和脱气原油析固量的计算。通过现场取样和密度测试,发现距离罐底板2 m以上原油的密度随储存时间不断减小,不同高度处的原油密度不同,密度差约为01.0 kg/m3;而罐底上面2 m以内的原油密度随着储存时间的增长而不断增大,自上而下原油密度逐渐增大;底部原油密度比中部和上部原油密度约大0.48.3 kg/m3,可以看出密度分层现象。目前,对储罐内油品的计量主要依靠人工检尺,通常以量油管内多个均匀分布的测点处的密度当作平均密度,没有考虑水平方向密度差、密度非线性变化和密度分层对计量的影响。由于密度分层造成距离罐底板以上2 m范围内的原油密度偏大,对密度测量造成一定影响。例如1#储罐内原油容量为6.23×104 t,密度分层对原油总质量计量的影响值为69 t。同时,人工测温时也没有考虑水平方向温差、温度非线性变化对计量的影响。对大罐内长储原油进行油温监测,发现温度场分布主要受气温影响,气温低于油温时,原油的自然对流被加强,油温基本相同;气温高于油温时,自然对流受到抑制,油温出现明显的纵向温度梯度,中部和上部原油的温度由下到上逐层升高,上部纵向温度梯度达到0.20.4℃/m,下部温度较均匀。原油在水平方向上的温差非常小,约为0.21.6℃。由于原油中固相物质的析出,罐底形成的沉积层会使下部原油温度偏高。建议对大型储罐内原油质量计量时,应做到至少测五点的密度和十个点的温度或者分两层测密度和温度,以减少因原油密度分层、温度场分布不均造成的计量差量,提高油温的测量精度,为储运库的油品计量工作、安全高效生产奠定基础,做到更好的仓储管理。
梁文凯[5](2015)在《大型储罐内长储原油温度场分布研究》文中指出原油储运库是协调原油生产、加工、运输的纽带。我国原油储运库的油品计量工作以人工测量为主,具有不确定因素多、随意性强等缺点。近年来,研究者采用仿真模拟技术对储运库进行计量,但是针对轻质原油,这些方法没有考虑原油温度变化的影响,使得罐容表的制作和油品计量结果产生了一定偏差,带来贸易纠纷。原油温度场分布规律不确定,导致制作罐容表时采用的罐壁平均温度存在多种算法;原油温度变化导致储罐浮顶浸没体积为变量,而目前都是将其作为固定值计算。本文采用数值模拟、室内实验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对北方某公司的大型储罐内长储原油的温度场分布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根据相似原理,建立了一个基于现场大型储罐的等比例缩小的模型罐,设计了不同的升降温工况,使用FLUENT软件进行模拟;搭建了室内模型罐实验系统,在模拟工况下进行油温测试实验,分析不同位置处原油温度的实验值和模拟值,对比结果显示二者具有较高的吻合度,表明该数学模型和数值计算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根据模型罐模拟的研究方法,建立了北方某公司10万立方米大型储罐的数学模型。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大型储罐内长储原油的温度场分布受气温影响的变温过程可以分成两个阶段:油温高于气温的整体降温阶段和油温低于气温的分层升温阶段。油温高于气温时,原油的自然对流被加强,传热速率高,储罐内原油温度基本相同;油温低于气温时,原油的自然对流受到抑制,传热速率低,储罐内原油温度出现分层。极端天气条件下对现场大型储罐进行油温测试,并对数学模型进行验证,得知模型准确性较高。现场测试结果表明,原油在水平方向上几乎不存在温差;罐底形成的沉积层对距罐底2.5m范围内的原油温度场分布产生了较大影响;储罐内原油区域在升温阶段可以分为底部导热区和上部导热区,降温阶段则分为底部导热区和上部对流区。为了方便快捷地得到储罐内任意位置处的原油温度,并且对未来原油温度进行预测,编制了可视化的《大型储罐长储原油温度分布及质量计算软件》,将此软件提供给现场作为技术参考,为现场的油品计量工作、减少计量损耗以及安全生产奠定了基础。
刘苏荣[6](2015)在《对立式金属罐容积表使用难点的说明》文中指出容积表是立式金属计量罐用作贸易结算和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依据。文中对客户在容积表使用中集中存在问题的几项条款,通过形成过程、设立意义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解释,以便客户能正确使用,提升油库管理。
梁文凯,邓文俊,丛润芝,谢楠,吕宇玲[7](2014)在《基于FLUENT的储罐内原油温度分布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储罐内原油温度的变化对准确计量原油容积影响较大,原油温度分布对整个库区的安全管理和生产运行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储罐内原油温度分布着手,采用FLUENT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储罐中心截面处不同位置的原油温度,得到了降温过程中的温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降温的初始阶段,近罐壁处温度迅速下降,原油高温区位于截面中心偏上的两个矩形区域;当储罐内的原油温度场趋于稳定而尚未达到稳定时,高温区则位于罐中心底部和截面中心的连通区域;当储罐内原油温度场处于稳定状态时,高温区最终稳定停留在罐中心底部区域。
宋振[8](2014)在《三维激光扫描仪大容量计量数据处理方法与软件开发》文中提出立式圆筒形金属油罐(立式罐)和地下储油洞穴等是原油、燃料油等能源物质的主要储存器具,立式罐同时也是大宗液态能源物质贸易交接的主要计量器具,属于国家强制检定计量设备。快速、准确地测量这些大型容器的容积是大型能源储运工程的基本要求。本文对用于大容量测量的三维激光扫描法进行了算法研究,开发了相应软件,并通过实际测试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论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大容量计量技术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立式罐容积测量中围尺法、径向偏差法、全站仪法等方法存在的问题,简单介绍了地下水封岩洞库容量计量方法。对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大容量计量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该方法中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容器表面点云数据,进行三维模型重构,配合相应的大容量计量检定管理系统软件可计算罐体总容积、建立容积表。第二部分:三维激光扫描法容积测量的算法研究。研究了基于点云分析的大容量器具的容积计算模型,横截面内点云数据的预处理过程与方法:粗差剔除、点云排序、点云滤波、点云精简;计算罐体横截面圈板半径的最小二乘法、加速迭代法、等效面积法;基于点云分析的立式罐底部排量、罐体倾斜度的计算方法。第三部分:软件开发。在.Net平台上基于c#、Access数据库编写的Winform桌面应用程序“大容量计量检定管理系统”。该软件系统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界面美观友好,可以快速准确地计算、打印容积报表。第四部分:试验验证。选用Leica HDS7000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了试验测试,以某2万立方米立式罐为测试对象,检验了HDS7000三维激光扫描仪和相关方法在容量计量中的重复性、复现性。试验测试发现随着入射角的增大,测量偏差增大,建议入射角不超过60°。以某5000立方米的立式罐为对象,验证了三维激光扫描法和大容量计量检定管理系统软件的准确性。以房间和洞穴测试试验,验证了三维激光扫描法在地下水封岩洞库容量计量中的可行性。
魏新宇[9](2012)在《现河油田油水计量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河采油厂开发的不断深入,开采油藏类型种类的多样化,对地面计量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分队计量、分井计量”已经成为提高管理水平、强化油藏分析的关键技术和基本前提。但是目前现河采油厂地面配套方面存在部分油井计量流程相交、低液低含气井计量技术水平低以及油区环境恶劣等因素,造成井口计量油量与集输站盘库计量倒算油量输差大,据2010年1-9月统计数据,平均原油计量误差输差达到10.29%。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充分调查研究当前国内外油田在分队计量、分井计量技术方面的发展现状以及现河采油厂的油井计量应用状况的基础上,按照系统节点分析的方法对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对联合站分队计量先后开展了详细的分组实验、信息化实验分析,单井计量实验功图计量、井口计量、分离器计量等,同时对于不同实验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相关的实验规律,在分队计量和混输井计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提出了下步工作思路和技术路线。通过对现河采油厂油井计量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及技术改造,初步建立了分队计量、分井计量系统化运行管理模式,从而为油田的计量工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数据和途径。
黄瑾[10](2012)在《储罐的声发射检测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石油天然气需求不断增加和石油行业的迅速发展,石油的储备受到普遍的注视,而储罐楚储存石油产品必不可少的重要设备之一。储罐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受到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种损伤.为了确保储罐的安全,对储罐进行检测,常规的无损检测方法需要停产情况下进行检测,检测费用高,检测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声发射检测技术具有在线检测、动态检测、整体检测、对活性缺陷敏感度高等优点。储罐罐底板是储罐最容易发生问题的地方,底板的泄漏和腐蚀损伤可以产生有效的声源,所以本文针对现场储罐声发射检测的实际情况T以罐底板的腐蚀和泄漏为研究对象,进行储罐泄漏和腐蚀的声发射在线检测技术的研究。主要内郸是通过对储罐底板泄漏和腐烛现象的分析,分析r储罐声发射的打效活动声源,通过税拟储罐进打储罐成板的泄漏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证明了储罐声发射检测技术的可应用性.以此为依椐,进行了实际储罐的声发射在线检测应用研究,检测的结果用常规无损检测的方法进行开罐复检,结果证明了储罐的声发射在线检测的有效的,可行的》研究和应用的结果农明,储罐声发射在线检测技术具有灵要的应用价值。
二、正确处理外浮顶立式金属计量罐的油量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确处理外浮顶立式金属计量罐的油量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2)一种储罐计量自动化平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储罐计量自动化的研究背景 |
1.2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1.3 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储罐计量的现状 |
2.1 储罐的类型 |
2.2 储罐计量的定义 |
2.3 储罐计量的目的 |
2.4 储罐计量精度的必要性 |
2.5 储罐计量的通用规范分析 |
2.5.1 国际储罐计量标准现状 |
2.5.2 国内储罐计量标准现状 |
2.5.3 国际标准与国标之间的关系 |
第三章 储罐计量平台搭建 |
3.1 课题总体设计思路 |
3.2 储罐自动计量的算法分析 |
3.2.1 储罐自动计量常用的方法 |
3.2.2 储罐自动计量方法分析 |
3.2.3 储罐计量实际工况下算法分析 |
3.3 储罐计量自动化平台硬件设计 |
3.3.1 基础数据采集相关规范标准概述 |
3.3.2 液位信息的采集 |
3.3.3 温度信息的采集 |
3.3.4 压力信息的采集 |
3.3.5 存储储罐参数并执行计算的混合处理器的分析 |
3.3.6 基础数据采集硬件搭建 |
3.4 构建储罐计量系统平台软件设计 |
3.4.1 信号传输类型的分析 |
3.4.2 储罐仪表信号通讯的搭建 |
3.4.3 计量系统平台搭建 |
3.4.4 计量系统平台的配置及可视化 |
3.5 影响储罐计量的其他因素 |
3.6 计量系统不确定度分析 |
第四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附件 |
(3)中国石油广东销售公司油品损耗管控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评价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油品损耗概念及控制理论基础 |
2.1 油品损耗概念与分类 |
2.1.1 油品损耗概念 |
2.1.2 油品损耗的分类 |
2.2 控制理论 |
2.2.1 控制的含义 |
2.2.2 控制的作用 |
2.2.3 控制的类型 |
2.2.4 油品损耗控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石油广东销售公司油品损耗管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中国石油广东销售公司概况 |
3.1.1 市场环境情况 |
3.1.2 第三方承运方情况 |
3.2 中国石油广东销售公司油品损耗管控现状 |
3.3 中国石油广东销售公司油品损耗管控问题分析 |
3.3.1 管控制度不完善 |
3.3.2 运输环节中的问题 |
3.3.3 销售保管环节中的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石油广东销售公司油品损耗管控改进措施 |
4.1 完善管控制度 |
4.1.1 制定油品损耗控制点制度 |
4.1.2 制定损耗管控考核机制 |
4.1.3 强化过程监督 |
4.2 运输环节的损耗控制 |
4.2.1 加强计量管理 |
4.2.2 按期检定和更新计量器具 |
4.2.3 改进车载视频监控系统管理 |
4.2.4 引进智能锁控系统 |
4.3 保管环节的损耗控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石油广东销售公司油品损耗管控实施保障 |
5.1 员工保障 |
5.1.1 开展实际案例教育培训 |
5.1.2 开展计量培训 |
5.2 技术设备保障 |
5.2.1 做好设备日常维护 |
5.2.2 积极进行技术创新 |
5.3 组织保障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4)大型浮顶罐内长储原油沉降分层与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固相沉积机理 |
1.2.2 预测固相沉积的模型研究 |
1.2.3 温度分布不均和密度分层对计量的影响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原油及沉积物的物性测试 |
2.1 离心分离法测定原油的析固量 |
2.1.1 实验仪器与条件 |
2.1.2 测试结果 |
2.2 气相色谱法测定油样碳数分布 |
2.2.1 碳数分布测定装置 |
2.2.2 基本原理及试验流程 |
2.3 沉积物样品的组分检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原油固相沉积热力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3.1 建立模型的基本假设 |
3.1.1 体系组分的假设 |
3.1.2 体系热力学条件的假设 |
3.2 正规溶液理论模型 |
3.2.1 理论基础 |
3.2.2 标准逸度比的计算 |
3.2.3 活度系数计算 |
3.2.4 固液平衡常数 |
3.2.5 组分i的物理性质 |
3.3 液-固相平衡计算 |
3.4 模型计算步骤 |
3.5 固相沉积软件 |
3.6 模型验证计算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原油固相沉积规律研究 |
4.1 固相沉积模型计算轻质原油的沉积规律 |
4.2 现场储罐内原油沉积测试规律 |
4.2.1 沉积量测试 |
4.2.2 原油密度分层规律 |
4.3 模型计算与现场测试结果对比 |
4.4 模型用于原油体系的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密度分层和温度分布不均对计量的影响 |
5.1 原油密度分层及对计量的影响 |
5.2 储罐内的油温分布规律 |
5.2.1 油温测试方案 |
5.2.2 平均油温变化规律 |
5.2.3 油温纵向分布规律 |
5.2.4 储罐内横向油温变化规律 |
5.2.5 温度场不均匀分布对计量影响 |
5.3 解决油品分层对计量产生影响的措施 |
5.3.1 罐底量准确检尺方法 |
5.3.2 分层测量温度的方法 |
5.3.3 分层测量视密度的方法 |
5.3.4 消除量油管内油品密度异常问题 |
5.3.5 从工艺上消除油品分层 |
5.3.6 自动计量软件系统的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本文结论 |
后期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固相沉积预测模型程序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大型储罐内长储原油温度场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原油温度对计量的影响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数值模拟 |
1.3.2 室内实验 |
1.3.3 现场实验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模型罐内原油温度分布模拟研究 |
2.1 储罐数学模型 |
2.1.1 模型简化 |
2.1.2 网格划分 |
2.2 模拟条件选取 |
2.2.1 模拟工况 |
2.2.2 流型判定 |
2.2.3 初始及边界条件选取 |
2.2.4 数值离散方法 |
2.2.5 求解算法 |
2.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2.3.1 原油温度场分布 |
2.3.2 原油速度场分布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模型罐内原油温度分布实验研究 |
3.1 实验系统介绍 |
3.1.1 室内实验系统 |
3.1.2 室内实验流程 |
3.2 主要实验装置 |
3.2.1 储罐系统 |
3.2.2 水浴控温系统 |
3.2.3 环境控制系统 |
3.2.4 数据采集系统 |
3.3 介质物性测量 |
3.3.1 油样密度 |
3.3.2 油样粘度 |
3.3.3 风场分布 |
3.4 原油温度场分布实验 |
3.4.1 实验工况 |
3.4.2 原油纵向温度场分布 |
3.4.3 原油横向温度场分布 |
3.4.4 实验与模拟结果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型储罐内长储原油温度分布模拟研究 |
4.1 储罐数学模型 |
4.2 模拟条件 |
4.2.1 流型判定 |
4.2.2 初始及边界条件选取 |
4.2.3 传热系数计算 |
4.2.4 数值离散方法 |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3.1 原油整体温度变化 |
4.3.2 原油温度场分布 |
4.3.3 原油速度场分布 |
4.3.4 原油温度场分布规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型储罐内长储原油温度分布现场研究 |
5.1 油温随气温变化规律 |
5.2 现场原油温度场分布 |
5.3 极端天气现场测试 |
5.3.1 升温阶段原油温度 |
5.3.2 降温阶段原油温度 |
5.4 油温变化趋势预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大型储罐长储原油温度分布及质量计算软件 |
6.1 温度分布及质量计算软件 |
6.1.1 开发环境 |
6.1.2 软件结构 |
6.1.3 温度分布及预测 |
6.2 原油质量计算 |
6.2.1 国家标准 |
6.2.2 ASTM标准 |
6.2.3 原油质量计算 |
6.2.4 库存管理系统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对立式金属罐容积表使用难点的说明(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浮顶罐的起止点高度 |
2.1 内浮顶罐起止点高度 |
2.1.1 浮顶起点高度的测量 |
2.1.2 浮顶浸没高度计算: |
2.1.3 浮顶起止点高度计算 |
2.2 外浮顶罐起止点高度 |
2.3 油库工作人员在对浮顶罐计量和管理时应注意: |
3 立式金属罐的安全装液高度 |
3.1 立式金属罐安全装液高度的确定的意义 |
3.2 立式金属罐安全装液高度的确定的原则 |
3.3 立式金属罐装液安全高度的计算方法 |
3.3.1 拱顶金属罐安全装液高度的计算公式: |
3.3.2 浮顶罐安全装液高度的计算公式: |
4 立式金属罐的最小测量容量 |
5 结束语 |
(7)基于FLUENT的储罐内原油温度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学模型 |
1.1 模型简化 |
1.2 网格划分与条件选取 |
1.3 求解算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特征点的选取 |
2.2 特征点温度分析 |
2.3 温度云图分析 |
2.4 罐内同一直线上的温度分析 |
3 结论 |
(8)三维激光扫描仪大容量计量数据处理方法与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次 |
图清单 |
表清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大容量计量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立式罐容量计量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2 地下水封岩洞库容量计量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大容量计量中的应用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2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法的大容量计量方法研究 |
2.1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法的大型立式罐容量计量方法 |
2.1.1 立式罐容量计算模型 |
2.1.2 立式罐切片内点云数据的处理方法与半径计算方法 |
2.1.3 基于点云分析的底部排量计算方法 |
2.1.4 基于点云分析的罐体倾斜度计算方法 |
2.2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法的地下水封岩洞库容量计量方法 |
2.2.1 地下水封岩洞库容量计算模型 |
2.2.2 地下水封岩洞库切片内点云数据的处理过程与方法 |
3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法的大容量计量检定管理系统开发 |
3.1 系统设计 |
3.1.1 系统目标 |
3.1.2 开发工具选择 |
3.1.3 系统功能结构 |
3.2 系统预览与案例操作 |
3.2.1 立式罐容积表的建立 |
3.2.2 地下水封岩洞库容积表的建立 |
3.2.3 查询与帮助 |
4 试验验证 |
4.1 点云数据采集 |
4.1.1 三维激光扫描仪(HDS7000)简介 |
4.1.2 数据采集流程 |
4.2 三维激光扫描法在大型立式罐容量计量中的试验验证 |
4.2.1 与全站仪法的比对验证 |
4.2.2 重复性、复现性、入射角试验 |
4.3 三维激光扫描仪法在地下水封岩洞库容量计量中的试验验证 |
4.3.1 试验系统 |
4.3.2 与手工测量法的比对验证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立式罐容量计量中的参数修正 |
附录 B 部分代码 |
作者简介 |
(9)现河油田油水计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外技术发展现状 |
1.3 国内计量技术进展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主要技术研究路线 |
第二章 现河油区概况及计量问题分析 |
2.1 油田概况 |
2.2 开发历程 |
2.3 地质特点 |
2.4 现河油区单井、集输计量技术现状 |
2.5 现河油区计量存在问题分析 |
第三章 单井计量技术研究 |
3.1 低产液油井结蜡分析 |
3.2 腐蚀机理分析 |
3.3 功图计量原理分析 |
3.4 单井计量现场试验研究 |
3.5 配套管理措施 |
第四章 集输系统计量技术研究 |
4.1 输差问题分析 |
4.2 不同计量仪表适应性分析 |
4.3 实时监控系统的试验研究 |
4.4 集输计量现场试验分析 |
4.5 配套采取的管理措施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储罐的声发射检测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石油储运设施的建设和发展状况 |
1.2.1 储罐的概况 |
1.2.2 储罐的建设与发展 |
1.3 声发射技术的发展状况 |
1.3.1 国外声发射技术的发展状况 |
1.3.2 国内声发射技术的发展状况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声发射检测技术 |
2.1 引言 |
2.2 声发射检测原理 |
2.2.1 基本概念 |
2.2.2 基本原理 |
2.3 储罐的检测技术 |
2.3.1 储罐的常规无损检测技术 |
2.3.2 声发射检测技术 |
2.4 声发射技术的应用领域 |
2.4.1 常压储罐的声发射检测 |
2.4.2 压力容器的声发射检测 |
2.4.3 声发射在材料力学中的应用 |
2.4.4 滚动机械的声发射检测 |
2.4.5 泄漏信号的声发射检测 |
2.4.6 航空航天领域的声发射检测 |
2.4.7 局部放电的声发射检测 |
2.4.8 磁激励残余应力的声发射检测 |
2.5 小结 |
第三章 储罐声发射的有效声源 |
3.1 引言 |
3.2 储罐的腐蚀类型 |
3.2.1 电腐蚀 |
3.2.2 应力腐蚀 |
3.2.3 晶间腐蚀 |
3.3 储罐的腐蚀破坏 |
3.4 储罐罐底泄漏的形式 |
3.5 储罐中主要存在的声发射源 |
3.5.1 罐体的声发射源 |
3.5.2 罐底的声发射源 |
3.6 泄漏产生的有效声源 |
3.6.1 涡声 |
3.6.2 喷流噪声 |
3.7 小结 |
第四章 声发射检测仪器 |
4.1 声发射仪器的发展 |
4.1.1 单通道系统 |
4.1.2 多通道系统 |
4.2 SAEU2S 型声发射检测仪器 |
4.2.1 基本构成 |
4.2.2 系统应用和选型 |
4.2.3 传感器 |
4.3 小结 |
第五章 模拟储罐罐底泄漏的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方法 |
5.3 制作立式储罐模型 |
5.3.1 试验立式储罐制作 |
5.3.2 制作泄漏孔 |
5.4 试验设备 |
5.4.1 实验模拟立式储罐规格 |
5.4.2 声发射检测设备的配备 |
5.5 试验步骤 |
5.5.1 确定试验方案 |
5.5.2 传感器的布置 |
5.5.3 设备灵敏度的标定 |
5.5.4 试验步骤 |
5.6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6.1 声发射检测仪器检测罐底中心孔(在液位不变的条件下) |
5.6.2 声发射检测仪器检测罐底侧孔 |
5.6.3 声源定位图 |
5.6.4 小结 |
第六章 声发射检测储罐的现场应用 |
6.1 现场检测(案例 1) |
6.1.1 检测程序 |
6.1.2 仪器设置 |
6.1.3 检测过程 |
6.1.4 储罐罐底的保压试验 |
6.1.5 结果分析 |
6.1.6 复检 |
6.2 现场检测(案例 2) |
6.2.1 检测程序 |
6.2.2 仪器设置 |
6.2.3 检测步骤(同 6.1.3) |
6.2.4 储罐的现场检测 |
6.2.5 储罐检测结果分析 |
6.3 小结 |
结论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详细摘要 |
四、正确处理外浮顶立式金属计量罐的油量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指示秤与立式金属罐计量比对差量分析[J]. 李玉柱,孙秋菊. 计量科学与技术, 2021(04)
- [2]一种储罐计量自动化平台设计[D]. 许慧娟. 北京化工大学, 2020
- [3]中国石油广东销售公司油品损耗管控改进研究[D]. 杨怀福.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4]大型浮顶罐内长储原油沉降分层与计量研究[D]. 李福双.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6)
- [5]大型储罐内长储原油温度场分布研究[D]. 梁文凯.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04)
- [6]对立式金属罐容积表使用难点的说明[J]. 刘苏荣. 计量与测试技术, 2015(03)
- [7]基于FLUENT的储罐内原油温度分布规律研究[J]. 梁文凯,邓文俊,丛润芝,谢楠,吕宇玲.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14(05)
- [8]三维激光扫描仪大容量计量数据处理方法与软件开发[D]. 宋振. 中国计量学院, 2014(02)
- [9]现河油田油水计量技术研究[D]. 魏新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2(06)
- [10]储罐的声发射检测技术应用研究[D]. 黄瑾. 西安石油大学,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