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2001年德国埃森焊接展,谈我国焊接设备行业发展空间

看2001年德国埃森焊接展,谈我国焊接设备行业发展空间

一、观2001年德国埃森焊接博览会谈我国焊接设备行业发展空间(论文文献综述)

宋哲琦[1](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提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赖世贤[2](2020)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文中提出工业建筑作为中国近代新兴建筑类型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的最初载体之一,承载着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充当中国近代建筑追赶世界建筑潮流的不自觉历史工具。本文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含括规划选址、大跨技术、标准化、结构发展等内容,分类探讨木材、砖、水泥等材料技术,同时关注工业建筑设计师。研究以调研过程中大量实物例证结合图纸资料、近现代建筑期刊文献及厂史资料进行,比对同时期西方先进技术,重视技术来源与技术真实性问题。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分期方案。第二章以工厂的选址与布局入手,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萌芽阶段工业建筑营建前期技术性问题,选址和布局贯穿工业建筑建设全过程,涉及宏观地区选择、中观地点选择、微观厂址选择及具体厂区布置等层面。第三章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步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动力技术改变引起对于大空间厂房即大跨度技术的迫切需求,重点关注西式木屋架。西式木屋架技术在材料和施工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展现出对于力学等结构概念的理解,意味着中国建筑近代转型开始。第四章则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建筑由于大量快速建设带来对于高质量、标准化建材需求等问题。以砖的工业化生产及工业建筑用砖变化,探讨工业化时代下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引进西方建筑材料后的各方面技术发展。第五章则聚焦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阶段如何解决工业建筑营建所要求的安全舒适、结构持久等问题,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水泥生产技术引入与发展。第六章将专业人才视为技术实施保障予以讨论,关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对工业建筑营建规范化、经验化起关键作用的设计师及代表作品、设计师群体组成等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各时期不同阶段,基于建设目标需求及技术水平不同,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亦不相同。对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而言,部分营建关键技术与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推广和实现受社会环境及观念意识影响甚大;技术要与当地资源、经济及社会体制相适应,社会需求会强有力改变技术的运用及传播;由于材料观念缺失,其在营建过程中重外观轻建造,重模仿轻创造;技术属于文明范畴,由初级走向高级是趋势,中西方建筑技术融合也是趋势。

刘玥[3](2020)在《国家、行业组织与产业发展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创建与发展(1988-2016)》文中指出机床工具工业是制造机器的母机工业,机床工具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程度。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由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器管理局对机床工具行业实行统一有序的管理。这一管理模式虽一方面提升了我国机床工具产品的自给率,另一方面因资源配置的滞后性等因素拖慢了产品生产的质量与技术发展的速度。以改革开放为契机,国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原先僵化的生产方式得到改变。从国家层面来看,政府职能发生转变,企业权力得到下放,原先管理机床工具行业的政府部门经历裁撤与调整;从市场层面来看,商品经济逐渐为机床工具产业发展所认可,市场经济的活力逐渐注入到社会生产的领域。以此为背景,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应运而生。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作为当代的行业组织,与中国历史上传统的行会、商会有着明显的区别。从产生方式来看,国家通过裁撤机床工具局主动将机床工具工业的管理权力下放给社会。原机床工具局局长梁训瑄等干部也利用改革之势积极组建筹委会,到1988年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正式成立。协会成立后承担起管理机床工具行业的职责。由于成立时间较早,国内缺乏发展经验,因此在成立初期协会经历了探索阶段。一方面主要理顺协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则通过行业调查等手段对机床工具企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解,并将其发展所遇到的困难反映给政府。在199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后,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协会在管理机床工具行业中更加发挥起市场化的职能,譬如为扩大产业贸易坚持主办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等。当代机床工具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与市场的合力作用,一方面市场经济给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另一方面协会也根据市场中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及时引导企业发展,避免行业出现严重的损失。同时,因机床工具产业存在的特殊性意义,国家政策也需时时给与协会、行业相应的扶持。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机床工具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李春[4](2019)在《贝聿铭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并与现代主义建筑核心脉络直接相承,1983年获得普利兹克奖,被誉为“现代主义泰斗”“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大师”。现代主义建筑是建筑风格历史上的重大革命,从以包豪斯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工业化、民主化的理想实验和探索开始,经过一百年的发展,构成了当今世界主要的视觉景观。作为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体系完全异质的形式,现代主义建筑被视为舶来品,始终与政治意识形态、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纠葛不清,中国基本被排除在世界现代主义运动之外。当“国际式”无个性的现代技术与对归属感、认同感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导致现代主义建筑出现表征的危机,其合法性和正统性受到后现代主义之后各类思潮的普遍质疑。中国建筑界所面临的,则是如何从前工业时代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和如何从现代工业社会步入知识经济的后工业或后现代的双重问题。贝聿铭将现代主义建筑作为“一个未完成的理想”和“未竞的事业”,用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创作,坚持第一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衣钵,把“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为精髓的东方智慧和中和、温润、诗化的独特美学效果融入现代主义建筑。推动现代主义成为官式建筑的主流,向着雅致化和多元的文化适应性发展,同时为中国建筑的现代化之路带来深刻的启示。本文吸收建筑语言学、符号学、现象学等理论众长,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文献资料与实例分析相应照、田野调查与跨文化比较相结合,采用形式分析方法,以审美的现代性视野,力图全面梳理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脉络、精神实质和审美特征,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对贝聿铭完整的创作生涯、创作手法和美学特质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考察。通过精微的纵向分析、横向对比,在现代主义建筑的总体发展框架和中国建筑现代转型这一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汇点上,揭示贝聿铭对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继承与发展,以新的视角和策略扩大贝聿铭建筑美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论文框架如下: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的缘起、意义,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趋势,进而明确研究的对象、视点、目的和方法。贝聿铭创作丰富、享誉世界,但受文化和身份的偏见,纵观国内外缺乏对其创作全面而深入的美学研究。在对目前建筑研究趋势辨析的基础上,确定借鉴艺术史研究的形式分析法,聚焦贝聿铭凝聚的东西方双重建筑文化精华,以期在现代主义建筑发展演变的整体图景中深入阐释他对现代主义建筑美学贡献的中国智慧。第一章现代主义建筑美学渊源及特征:从美学的视域,系统梳理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想谱系、发展阶段和精神实质,通过与新古典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深入比较,总结提炼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基本特征。现代主义建筑以功能原则批判复古主义,抛弃柱式、细部之间的的传统规范和先例旧习。拒绝装饰,对结构和材料的真实、简洁带有清教徒式的推崇。玻璃的透明性表明建筑表皮摆脱了承重功能及重力主导的形式法则,打破了古典砖石建筑厚重、封闭、光线昏暗的状态,改变了内外空间之间截然分开的局面,也暗含了民主政治的社会透明度对促进社会和精神变革具有特殊的作用。三维反透视的新视觉和构造方法探究现代空间关系,由古典各种量体形式的封闭关系,迈向更为动态的时空观念。并将建筑比作居住的机器,彻底告别传统建筑手工业,彰显工业化的机械美学。现代主义建筑的通用性、独立于历史和自然所导致的文化内涵和归属感的缺失,招致后现代主义从统一到差异、从精英到大众、从功能到形式、从审美到游戏的全面挑战。第二章贝聿铭建筑美学的东西方资源:回顾贝聿铭的成长经历和教育背景,展现东西方双重的建筑美学精神对他的滋养,剖析其具有恒久的典雅品质和东方文化底蕴的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根源。官商、官绅结合的显赫家世、金融新贵的富足生活,培养了他儒家的家庭伦理观念和贵族阶层拥有的精英意识、审美趣味,奠定了他关于世界、生活和建筑之间关系的最初理解。生活在浓缩了中国传统建筑精华的苏州园林之中,贝聿铭形成了最初的建筑时空观和理想化的建筑原型。立足中华古老文明和深厚的传统,汲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儒家伦理、中庸、包容等思想和诗词、绘画、园林等传统艺术的灵感源泉,贝聿铭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本质观和审美理想。深刻剖析第一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沃尔特·格罗皮乌斯、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和阿尔瓦·阿尔托的思想及创作,重点论述他们对贝聿铭建筑设计观念和技法产生的教育和影响。由此阐明作为“正宗的包豪斯的接班人”贝聿铭基于现代主义大师各具张力的作品的启示,继承和延续现代主义建筑内在、经典的形式法则,及其简洁、抽象、理性的现代精神,成为这一新传统的忠实发展者。第三章贝聿铭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赋形与嬗变:贝聿铭属于埋头建筑设计而无理论建树的实践型建筑师,他的作品类型丰富、覆盖地域广阔。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对贝聿铭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及其50余件作品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美学考察。以微观视角对每一件个案的特定意图、独特场景、艺术形式与象征层面深入解读,完整展现其创作历程、梳理手法嬗变的逻辑形态和基本规律。贝聿铭始终秉持着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凭借作为形式创造者的直觉与才能,逐渐从对第一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模仿,转向空间的创造以及个人风格的建立。运用几何造型、中庭式布局、材料本性、雕塑性景观、精细化工艺、对光的空间表达等独特的创作手法,现代主义建筑基本语汇在贝聿铭的手里具有功能和表现的双重作用,挣脱了传统手法、流行模式的控制,为未来定义了新建筑。第四章贝聿铭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特质:深入贝聿铭建筑作品空间与形式背后的深邃思想、价值理念及表达方式,进行美学的审视和提炼。从贝聿铭致力于探求现代主义形式如何被接受、被拒绝、发展到何种程度,以及如何使之服从于不同的文化特征的视角出发,阐述其建筑作品表层语言的风格与深层的精神本质、价值取向、构思方式和审美特征。伦理化的价值诉求、和谐统一的审美理想以及中国传统美学独具的致思和传达方式,使贝聿铭在个体创新和技术惯例、形式表现与内在统一、时代精神与文化传统之间实现了新的平衡,呈现中西两大传统交融产生的新建筑美学特色。第五章贝聿铭在现代主义建筑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在现代主义建筑发展、演变的整体框架下客观评价贝聿铭在现代主义建筑美学发展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当现代主义建筑全面进入的自身转型和重构,作为第二代现代主义大师,贝聿铭坚守现代主义建筑美学思想,以美国肯尼迪图书馆、国家美术馆东馆、巴黎卢浮宫金字塔、德国历史博物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等一系列经典的作品,推动现代主义获得广泛的历史认同、成为官式建筑的主流。通过与路易斯·康、迈耶、丹下健三等新现代主义大师集体诉求和个人路径的对比分析,凸显贝聿铭在实现现代主义建筑雅致化发展中象征性、技术性和诗意性的艺术特色,以及通过与基督教、中华文明、伊斯兰等不同文明的融合,丰富了现代主义建筑这一新传统的适应性和生命力。第六章贝聿铭对中国建筑现代转型的推动与启示:现代主义建筑作为一种异质文化渗透到中国,导致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全面解体,背后暗含着西方中心和进步假设以及寻求一种新的国家身份认同,引起技术体系、制度体系、教育体系、审美观念等广泛的社会变革。在中国建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对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引进与吸收伴随着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反思与更新,审美与政治领导权的争夺、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外来影响与本土建筑文化内在转变始终纠葛不清,先后出现了三次“古典复兴”浪潮。市场经济时代在全球化浪潮及功利主义的商品化逻辑冲击下,中国建筑步入历史上最活跃的时期并日益成为全球建筑师角逐、实验的场所,随着历史纵深的消失和建筑美学话语的缺席,在一味模仿、横向移植、商业媚俗、逞奇眩异的建筑生产和形象竞赛过程中,中国建筑的独特性、审美性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冰冷坚硬的功能空间和千城一面的尴尬。贝聿铭坚持“中而新”,通过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三次卓有成效的实践,以富有东方哲理、硕儒品性、精美雅致的个人化的深刻表达,致力于探索一条中国建筑的现代之路,为中国当代建筑如何成为现代的而又回到自身古老而伟大的传统指明了道路。结语:简要回顾贝聿铭将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想和精髓,在当代以新的方式进行继承和阐释所具有深远的意义,并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未来发展和中国以独特的美学形象融入世界建筑之林进行了展望。

潘成熔[5](2014)在《波控型双丝机器人焊接系统的研制》文中提出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企业劳动力成本和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焊接技术工人的短缺、以及对产品焊接质量和生产效率要求的不断提高,均驱使中国焊接自动化装备市场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其中,双丝弧焊机器人技术具有高速、高效以及高度自动化等优点,已成为焊接自动化领域的热点之一。目前,国内外的双丝机器人焊接系统普遍采用通用的焊接系统。在双丝高速焊接过程中,两个电弧之间存在较强烈的相互作用,通用焊接系统很难对焊接电弧的动态过程作出准确、快速的响应,参数规范的调节范围很窄,对焊接过程热输入的控制也不够精确,很难获得理想的应用效果。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本文对分布式控制、DSC(Digital Signal Controller)数字信号控制、软开关逆变技术以及数字化条件下的电源—电弧系统稳定性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开发出一种数字式的波控型双丝机器人焊接系统。第1章分析和总结了双丝弧焊机器人技术这一前沿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包括焊接机器人关键技术、双丝焊设备技术以及波形控制技术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总体解决思路-构建分布式结构的波控双丝机器人焊接系统。第2章设计了波控双丝弧焊机器人系统的总体架构。研究了分布式控制的基本定义以及结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分布式波控双丝弧焊机器人系统的总体构架,选择广州数控的RB-08作为焊接机器人本体和与其配套的GSK-RC机器人控制柜;设计了数字式送丝机;采用CAN总线作为焊接现场的通信总线,并设计了CAN(ControllerArea Network)通信协议,实现双丝机器人焊接系统各组成单元的协同控制。第3章设计了基于DSC的数字化焊接电源。分析了数字化焊接电源的总体结构,设计了基于有限双极性软开关拓扑结构的主电路,实现了电能的高效变换;构建了以高速DSC微处理器STM32F405为核心的焊接电源数字控制系统;此外,还设计了基于STM32F405DSC的数字面板,实现了人机交互的数字化。第4章主要研究了数字化和逆变化条件下的电源—电弧系统稳定性问题。分析了数字化条件下机器人单丝/双丝焊接电弧特性以及焊接特点,提出了变输出特性的弧长稳定策略;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熔滴过渡的可控性,设计了中中值电流波形控制策略。第5章主要研究了波控单丝机器人焊接工艺。利用研制成功的波控弧焊机器人系统构建了焊接实验平台,进行了单丝焊接试验,研究了变输出特性弧长控制策略的有效性、中中值输出波形的熔滴控制作用以及相关焊接参数对焊接成型的影响规律。第6章主要研究了双丝弧焊机器人焊接工艺。在上述波控机器人单丝焊接工艺研究的基础上,对双丝焊接过程变输出特性弧长控制策略的有效性以及中中值输出波形的熔滴控制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探索了主要焊接工艺参数包括峰值电流、中值电流、脉冲频率、焊接速度以及相位差等对焊缝成型的影响规律。

戈晓宇[6](2014)在《节约型园林背景下废弃物和再生建材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迅猛的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建筑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的大量堆积,从自然界物质能量循环的角度来看,这些废弃物是“错误时间错误地点的资源”。材料是园林建设的物质基础,在资源越发紧缺环境逐渐恶化的当代,园林材料的选用仍然以自然资源为主,园林建设仍然依赖对自然资源大规模高速率的攫取,亟需一种基于我国园林建设现状的切实可行的节材措施,采用废弃物和再生建材作为园林材料能够拓展废弃物循环利用的途径,改变传统建设模式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这是本文研究目的之所在。我国大力发展循环型经济,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节约型园林的提出顺应了时代的主题,为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节约型园林要求在不缩小建设规模、不减少建设投资、不降低建设品质的前提下,最大化节约各种资源,减少能源消耗。本文对园林材料应用的现状进行了归纳,并结合节约型园林的内涵提出了园林材料的应用策略。本文将现象学作为研究方法引入废弃物的应用研究之中,将材料本性与真实性的思辨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将建构逻辑作为废弃物和再生建材研究的核心内容,拓展了园林材料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的支撑。本文系统地梳理了废弃物和再生建材应用的现状,首先将市政道路工程、建筑工程中对废弃物和再生建材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研究,总结出其中能够适用于风景园林中的材料和工程技术。接下来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中“低材高用”的废弃物营建思想和“瓦爿墙”、“出砖入石”等建造工艺的研究,回溯了废弃物应用的历史。本文归纳了能够适用于园林中的建筑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和再生建材,对废弃物和再生建材的应用途径和建构逻辑进行了研究,为园林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实际意义所在。本文归纳了废弃物和再生建材在应用中具有的节约价值、艺术价值和功能优化价值,结合作者参与的规划设计实践案例对价值的实现方式进行了研究,并采用AHP方法对部分再生建材的应用价值进行了评价,为园林材料评价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本文提出了以废弃物和再生建材为材料的园林建设实施框架,在园林建设程序的层面上增加了废弃物信息管理系统和基于LCA的园林材料评估程序,既融合了废弃物和再生建材应用的需要,又与我国园林建设的实际情况有较紧密的结合。针对以废弃物和再生建材为材料的园林建设的非常规性,提出了规划设计原则和施工组织策略。以废弃物和再生建材为材料的园林建设实施框架的建立能够在行业政策、信息管理、规划设计和工程实施层面形成对废弃物和再生建材应用的推动力。

陈亚楠[7](2011)在《交直流两用逆变弧焊电源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在无电网供电的野外、舰船等地区或电网故障停电时无法使用现在市面上的交流输入焊机的情况,本文研究开发了一种交、直流输入两用逆变弧焊机。此焊机可以分别工作在AC220V与DC24V两种不同输入电压的情况下,并且均能得到很好的焊接效果,用以满足不同工况下的焊接工作。由于两种输入电压有着很大的差异,在输入电压不同的情况下,将不能选用同一种逆变拓扑结构以达到输入电压相差很大而输出电压相等或相近的目标,因此只能选择不同的拓扑结构。本文根据输入电压的特点,在输入AC220V时采用全桥逆变拓扑,而输入DC24V时则选用推挽式逆变拓扑。其中全桥逆变拓扑成熟可靠,适用于大功率场合,而推挽式逆变拓扑具有电压利用率高,导通损耗小,适用于低压大电流场合,并且在本文中作者对推挽电路进行了合理的修改以满足在输入DC24V时,输入电压较低的情况,大大减小了电路的损耗。考虑到此焊机要求体积小重量轻,本论文对上述两种逆变拓扑进行了合理的整合,使其可以共用一个高频功率变压器与一套输出整流滤波电路,从而简化本文所设计的焊机。另外,本文设计了基于PWM控制芯片SG3525的PWM信号发生电路、电流调节与负反馈电路、过流保护电路、过温保护电路以及DC24V输入逆变弧焊电源特有的欠压保护电路。控制电路PWM信号波形好、反馈信号处理速度快、保护信号灵敏,为焊机提供了优良的控制与保护性能,保证了焊机的可靠工作。此焊机飞溅小、熔池深、焊接电流稳定、起弧快、性能可靠,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何东林[8](2008)在《便携式逆变弧焊电源的研制》文中认为随着逆变技术和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逆变焊接电源正逐步取代传统焊接电源。逆变焊接电源是一种高效、节能、省材、优质的小型化焊接电源,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制造的各个行业。本文首先回顾了焊接电源的发展简史,阐述了逆变焊接电源的必然发展趋势,并预测了逆变焊接电源未来的发展方向,指出了本文所研制的便携式逆变弧焊电源的重要意义。本文在详细分析了便携式逆变弧焊电源的主电路和控制电路的设计要求之后,对主电路和控制电路进行了设计,绘制出电路图,并说明其工作原理。其中包括逆变主电路设计(全桥)、元器件的选择(采用MOSFET为功率开关元器件)、PWM脉宽调制电路、各种保护电路等等。最后,本文根据以上的设计,自制了一台便携式逆变弧焊电源。由于设计中大量使用成熟的控制模块,大大提高了焊接电源工作的可靠性、效率及焊接质量。依据实验结果,验证了设计的正确性和便携式逆变弧焊电源的优良性能。可见,便携式逆变弧焊电源作为基础性质的开发研究,获得了成功。

周伟平[9](2007)在《建筑结构的系统安全管理》文中指出本文是在综合运用现代国内外各领域系统安全管理理论及其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将现代系统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有关思想应用到建筑结构的安全管理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建筑结构的系统安全管理。本文通过追溯国内外建筑结构系统安全管理沿革与现状,指出我国建筑结构的系统安全管理问题十分严重,问题的严重性既体现在认识上又存在于实际。在简要介绍建筑结构的系统安全管理主要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系统安全管理的基本功能结构,进而通过建筑结构的系统安全管理基本构成要素分析,构造了建筑结构的系统安全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以资源优化/整合为核心,在建筑产品全寿命周期内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安全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并通过PDCA循环和建筑结构系统安全管理体系的不断创新,不断改进和提升建筑结构的系统安全管理水平,完善建筑结构的系统安全管理体系。该管理模式的有效实施有利于提高建筑结构参与各方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更有利于促进建筑结构的系统安全管理,实现本质安全的建筑产品。

王志英[10](2004)在《基于高斯函数择优和模糊控制的电焊电源STT波控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C02气体保护焊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焊接方法。但它普遍存在飞溅问题。飞溅问题可以从非电方面和电方面来解决。在电方面的解决方案中,基于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人们提出了表面张力过渡(STT)波控法。它比传统的任何一种控制方法都能精确,有效地抑制飞溅。 本文基于高斯函数对CO2体保护焊接的电流与电压曲线进行择优,找出最佳曲线并将其固化在SRAM中,通过一个二维模糊控制器来跟踪优化曲线,以实现C02气体保护焊的STT波控法。首先,本文用Matlab对二维模糊控制器进行仿真,验证了模糊控制规则表的正确性;接着,本文用Multisim200l 对系统的主电路以及差动放大电路进行仿真,验证PWM斩波回路的可行性和对差动放大电路放大器件进行选择以抑制零漂。然后,本文设计了CO2气体保护焊STT波控法实验装置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实验证明本文提出抑制飞溅方案的正确性。 本文所做的仿真工作证明了本文提出的C02气体保护焊STT波控法方案的可行性:实验系统为将来的实际应用打下了基础。

二、观2001年德国埃森焊接博览会谈我国焊接设备行业发展空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观2001年德国埃森焊接博览会谈我国焊接设备行业发展空间(论文提纲范文)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2)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时间概念界定
        1.2.3 空间范围说明
    1.3 文献综述及前期分析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1.3.2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1.3.3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相关研究
        1.3.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难点
    1.6 论文研究整体框架
第2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厂选址规划与厂区布局的探索
    2.1 技术载体: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的典型性
    2.2 宏观布局:地区选择——初期规划缺位与后期调整乏力
    2.3 中观布局:地点选择——初期运输依赖与后期全面平衡
    2.4 微观布局:厂址选择——初期因地制宜与后期逐步合理
        2.4.1 江南制造局——两次选址失误
        2.4.2 金陵制造局——邻护城河建厂
        2.4.3 福州船政局——风水择地典型
        2.4.4 天津机器局
        2.4.5 广东机器局——近海到近铁路
        2.4.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结合祭祀文化
        2.4.7 吉林机器局——资源优于运输
        2.4.8 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多个方案比较
    2.5 厂区布局:总平面设计——“幼稚时代”的想象与探索
        2.5.1 江南制造局——功能重叠引起流线混乱
        2.5.2 金陵制造局——自由布局适应生产流程
        2.5.3 福州船政局——分区明确兼顾礼制秩序
        2.5.4 天津机器局
        2.5.5 广东机器局——传统合院影响厂区布局
        2.5.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缺乏规划下一事一建设
        2.5.7 吉林机器局——完全独立自主设计
        2.5.8 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比邻建设带来资源共享
    2.6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选址布局及建设特点
        2.6.1 结合传统风俗观念择地因地制宜利用旧有建筑
        2.6.2 有目的规划设计偏少与有控制的建设过程缺乏
        2.6.3 自由生产流线与传统等级秩序制约的平面布局
        2.6.4 功能复合下空间布局及建筑形式的本土化改良
    2.7 国内外工业发展早期工厂规划设计及理论的发展
        2.7.1 国外早期工厂建筑规划选址及设计
        2.7.2 国内近代工厂选址设计理论的发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西式木屋架技术发展与中西互鉴
    3.1 中西木屋架技术之别及西式木屋架体系传入
        3.1.1 中西技术差异——基于力学原理的形式差异
        3.1.2 知识引介普及——《建筑新法》及书中所载木屋架类型
        3.1.3 名称反应认知——西式木屋架及各构件名称演变
        3.1.4 需求引发变革——工厂建筑西式木屋架应用概况
    3.2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业建筑木屋架技术应用
        3.2.1 洋务运动中的机器局兵工厂
        3.2.2 民族工业发展下的工业建筑
    3.3 构造技术发展与木材使用
        3.3.1 整体性补强与抗震技术构件增加
        3.3.2 木构架之间结合方式与位置选择
        3.3.3 木屋架与墙体及柱子间结合方式
        3.3.4 进口木料与国产木材的使用偏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制砖工业化与工业建筑用砖技术
    4.1 建材生产方式的改变——近代制砖工业技术发展
        4.1.1 传统制砖技术延续
        4.1.2 制砖技术的机械化
        4.1.3 制砖工厂规划建设
    4.2 建材生产变革的深入——产品类型变化与质量标准推行
        4.2.1 产品及原料的多样化
        4.2.2 规格与质量的标准化
    4.3 建材生产变革的影响——制砖技术传播与砖瓦产业勃兴
        4.3.1 制砖技术传播
        4.3.2 制砖工业分布
    4.4 工业建筑用砖技术的改变
        4.4.1 “青”“红”之变——观念改变与技术改变之辩
        4.4.2 砌筑方式——规格统一带来的改变
        4.4.3 粘合材料——对应砌体改变的变化
        4.4.4 特殊构造——回应工业生产的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水泥引进与工业建筑混凝土应用
    5.1 从落后到超越——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发展
        5.1.1 大量建设保障——中国近代水泥产量提升
        5.1.2 窑体技术变革——国际水泥生产技术提升
        5.1.3 后发外生优势——中国近代水泥技术提升
        5.1.4 多样企业类型——中国近代着名水泥企业
        5.1.5 曲折前进及多样技术来源
    5.2 营建技术提升——近代混凝土工业建筑技术应用
        5.2.1 西方近代钢筋混凝土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建筑的应用
        5.2.2 “过渡型”的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引入与应用
        5.2.3 中国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业建筑的技术应用
        5.2.4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工业建筑设计专业化
    6.1 西方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
    6.2 从“工匠”到“建筑师”——身份认同与地位转变
        6.2.1 主业之外兼营副业——洋行发展与设计类洋行(机构)产生
        6.2.2 华洋混合来源复杂——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产生
        6.2.3 工业建筑审批制度——《建筑工厂审核法》颁布
    6.3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机构与设计师
        6.3.1 经验建设与跨界参与——非建筑专业人员的设计
        6.3.2 以施工带入建筑设计——营造厂(施工方)的设计
        6.3.3 执业特点与专业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师设计
    6.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过程特征
        6.4.1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特点
        6.4.2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建筑设计专业化加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
        7.1.1 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方案
        7.1.2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探讨
        7.1.3 技术的适应性及技术选择
        7.1.4 营建技术观念及文化抗争
        7.1.5 技术真实性及其重要意义
    7.2 研究创新
        7.2.1 系统梳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建造技术史
        7.2.2 分类研究建筑材料及其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
        7.2.3 尝试对技术实现保障的制度和建筑师的研究
    7.3 未竟之处
        7.3.1 和海外的技术关联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7.3.2 和遗产物证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延伸拓展
        7.3.3 研究营建技术发展尚未深入结构力学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随文附表
附录B:随文附图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国家、行业组织与产业发展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创建与发展(1988-201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回顾
        (一) 关于国家、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二)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行业组织研究综述
        (三) 关于行业协会的研究综述
    三、章节内容
第一章 协会成立前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的发展与变迁
    一、机床工具工业历史概述
    二、改革开放前中国机床工具工业的发展
        (一) 近代以来国外机床工具技术的引入
        (二) 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的曲折发展
第二章 体制改革与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成立(1988-1992)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管理体制的变迁
        (一) 1949年-1978年工业管理体制及产业发展
        (二) 改革开放后的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二、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成立及初期发展
        (一)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成立的经过
        (二) 协会的组织架构
        (三) 政府指导与协会初期活动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协会与产业发展(1992-2016)
    一、从幼稚到成熟: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市场化职能
        (一) 扩大交易:展览会的持续举办
        (二) 推动企业经营机制改革
        (三) 鼓励企业出口与积极“入世”
    二、国家、协会与市场:三者互动下的产业发展
        (一) 应对危机:市场失灵与行业自治
        (二) 市场经济的新问题:“协会失灵”
        (三) 国家政策与机床工具产业发展
第四章 比较分析:不同类型行业组织的发展经验
    一、历史回顾:中国传统的行业组织
    二、市场自发性行业协会的发展
    三、他山之石:日本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概况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4)贝聿铭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趋势
    第三节 研究目标及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小结
第一章 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渊源及特征
    第一节 建筑审美的现代性
        一、现代性
        二、审美的现代性
        三、建筑审美的现代性
    第二节 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脉络
        一、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兴起
        二、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现代主义建筑的精神实质及美学特征
        一、现代主义建筑的精神实质
        二、现代主义建筑的美学特征
    小结
第二章 贝聿铭建筑美学的东西方资源
    第一节 贝聿铭建筑美学的东方底蕴
        一、东方贵族:儒家伦理与雅致化审美观
        二、苏州园林:建筑时空观与建筑理想原型
    第二节 第一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对贝聿铭的影响
        一、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功能与形式
        二、马歇尔·布劳耶:设计与生活
        三、勒·柯布西耶:材料与雕塑
        四、密斯·凡·德·罗:简洁与抽象
        五、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自然与有机
        六、阿尔瓦·阿尔托:人情与地景
    小结
第三章 贝聿铭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赋形与嬗变
    第一节 贝聿铭建筑创作的历程
        一、早期现代主义风格的典范:1950 年代
        二、探索形体和空间:1960 年代
        三、真正声名远扬:1970 年代
        四、成为空间艺术大师:1980 年代
        五、发现之旅:1990 年代以来
    第二节 独特的建筑创作手法
        一、光线
        二、庭院
        三、几何
        四、材料
        五、雕塑
        六、工艺
    小结
第四章 贝聿铭现代主义建筑的美学特质
    第一节 伦理化的建筑审美价值观
    第二节 和谐统一的建筑审美理想
    第三节 东方化的建筑创作构思方式
        一、整体思维
        二、立象尽意
        三、中庸适度
    第四节 对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继承与超越
        一、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合理内核
        二、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拓展路径
    小结
第五章 贝聿铭在现代主义建筑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节 推动现代主义成为官式建筑风格
        一、新古典主义的霸权
        二、现代主义的突围
    第二节 引领现代主义建筑走向雅致化
        一、路易斯·康:空间哲学
        二、理查德·迈耶:白色主义
        三、丹下健三:内在的日本
        四、贝聿铭:东方智慧
    第三节 拓展现代主义建筑文化适应性
    小结
第六章 贝聿铭对中国建筑现代转型的推动与启示
    第一节 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二节 中国现代建筑体系的变迁
        一、技术体系
        二、管理体系
        三、教育体系
    第三节 中国现代建筑审美观念的演进
        一、“仿洋风”
        二、“中国固有形式”
        三、“摩登建筑”
        四、20 世纪50 年代以来的“民族形式”
        五、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的“新民族形式”
    第四节 贝聿铭“中而新”的探索与启示
        一、根植传统
        二、审美至上
        三、工匠精神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波控型双丝机器人焊接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机器人焊接的研究现状
        1.2.1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
        1.2.2 焊接机器人技术研究现状
    1.3 双丝焊接设备的研究现状
    1.4 波形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
        1.4.1 STT波形控制技术
        1.4.2 EWM冷弧焊技术
        1.4.3 CLOOS的变极性CP技术
        1.4.4 Fronius CMT和pulse MIX技术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波控双丝机器人焊接系统总体方案
    2.1 分布式双丝焊接单元的构建
        2.1.1 分布式控制定义及特点
        2.1.2 分布式控制系统结构
        2.1.3 分布式双丝焊接系统的构建
    2.2 机器人的选择
    2.3 送丝机
    2.4 CAN总线通信协议设计
        2.4.1 CAN总线特点
        2.4.2 CAN数据帧结构
        2.4.3 CAN总线通信协议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DSC的数字式弧焊电源
    3.1 弧焊电源的整体结构
    3.2 主电路设计
        3.2.1 主电路拓扑选择
        3.2.2 全桥有限双极性软开关工作原理
    3.3 控制电路设计
        3.3.1 控制芯片的选择
        3.3.2 PWM驱动信号的产生
        3.3.3 隔离D/A输出电路设计
        3.3.4 电流电压检测电路设计
    3.4 控制电路电源模块设计
    3.5 异常保护电路设计
        3.5.1 IGBT模块过流保护电路
        3.5.2 电网电压异常保护电路
        3.5.3 过热保护电路
    3.6 通讯接口设计
    3.8 数字式人机交互面板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弧焊电源-电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4.1 数字化条件下的电源-电弧系统模型
        4.1.1 焊接电弧模型
        4.1.2 单丝数字焊接电源—电弧系统
        4.1.3 双丝数字焊接电源—电弧系统
    4.2 GMAW-P焊接弧长稳定性分析
        4.2.1 GMAW-P焊焊丝熔化速度
        4.2.2 GMAW-P动态弧长变化
        4.2.3 GMAW-P焊接过程稳定分析
    4.3 GMAW-P焊接过程的稳定性控制
        4.3.1 常见弧长控制方法
        4.3.2 基于变输出特性的弧长控制方法
        4.3.3 熔滴过渡优化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单丝波控焊接工艺实验
    5.1 实验平台介绍
    5.2 焊接系统稳定性试验
    5.3 单丝焊接试验
        5.3.1 峰值电流的影响
        5.3.2 中值电流的影响
        5.3.3 基值电流的影响
        5.3.4 焊接频率的影响
        5.3.5 占空比的影响
        5.3.6 焊接速度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波控双丝机器人焊接工艺实验
    6.1 焊接系统稳定性试验
    6.2 双丝焊接试验
        6.2.1 主机峰值电流的影响
        6.2.2 从机峰值电流的影响
        6.2.3 主机中值电流的影响
        6.2.4 从机中值电流的影响
        6.2.5 焊接电流频率的影响
        6.2.6 焊接速度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
    二、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节约型园林背景下废弃物和再生建材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与研究综述
    1.1 研究的缘起
        1.1.1 发展循环经济和促进循环型产业的需要
        1.1.2 资源紧缺和环境恶化趋势的应对
        1.1.3 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契机
        1.1.4 实践中的思考
    1.2 研究内容与相关概念释义
        1.2.1 节约型园林
        1.2.2 建筑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和再生建材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3.3 废弃物和再生建材的研究与应用难点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西方园林中废弃物的应用
        1.4.2 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废弃物应用
        1.4.3 建筑工程中废弃物和再生建材的应用
        1.4.4 小结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2 节约型园林背景下园林材料的应用
    2.1 节约型园林的内涵
        2.1.1 面向城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节约型园林
        2.1.2 建设与节约并重的节约型园林
    2.2 园林材料应用与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2.2.1 建造传统的迷失
        2.2.2 园林材料研究的匮乏
        2.2.3 常规材料应用的困境
    2.3 园林材料理论研究的拓展
        2.3.1 废弃物处理的思想发展
        2.3.2 材料的本性与真实性的思辨
        2.3.3 现象学视角下的园林材料研究
        2.3.4 园林材料与建构逻辑
    2.4 节约型园林背景下的园林材料应用策略
        2.4.1 秉承节约理念
        2.4.2 继承传统文化
        2.4.3 探索现代之路
    2.5 小结
3 建筑垃圾及其再生建材的种类与本性
    3.1 废弃砖瓦
        3.1.1 废弃砖瓦的概况及本性
        3.1.2 以废弃砖瓦为原料的再生建材
    3.2 废弃石材
        3.2.1 废弃花岗岩的物质属性
        3.2.2 废弃花岗岩的产生过程及利用方式
    3.3 废弃金属
        3.3.1 废弃金属的概况
        3.3.2 废弃金属在园林中的利用方式
    3.4 废弃混凝土
        3.4.1 废弃混凝土的概况与本性
        3.4.2 以废弃混凝土为原料的再生建材
    3.5 废弃木材
        3.5.1 废弃木材的概况
        3.5.2 以废弃木材为原料的再生建材
    3.6 小结
4 工业固体废物及其再生建材的种类与本性
    4.1 煤矸石
        4.1.1 煤矸石的概况
        4.1.2 以煤矸石为原料的再生建材
    4.2 粉煤灰
        4.2.1 粉煤灰的概况
        4.2.2 以粉煤灰为原料的再生建材
    4.3 铁矿尾矿
        4.3.1 铁矿尾矿的概况
        4.3.2 以铁矿尾矿为原料的再生建材
    4.4 高炉炉渣
        4.4.1 高炉炉渣的物质属性
        4.4.2 以高炉炉渣为原料的再生建材
    4.5 废弃轮胎
        4.5.1 废弃轮胎的本性
        4.5.2 废弃轮胎在风景园林中应用的可能性
    4.6 废弃集装箱
    4.7 废弃玻璃
        4.7.1 废弃玻璃的本性
        4.7.2 以废弃玻璃为原料的再生建材
    4.8 小结
5 废弃物和再生建材在园林中的应用途径和建构逻辑
    5.1 园林道路、场地
        5.1.1 园路、场地基层材料
        5.1.2 园路、场地面层
    5.2 园林构筑、小品及饰面材料
        5.2.1 墙体砌筑材料
        5.2.2 铁矿尾矿
        5.2.3 废弃砖瓦砌筑墙体
        5.2.4 废弃石材饰面
        5.2.5 再生马赛克饰面
        5.2.6 再生空心玻璃砖
        5.2.7 废弃木材
        5.2.8 废弃轮胎
        5.2.9 废弃金属雕塑
        5.2.10 钢筋石笼
        5.2.11 废弃集装箱
    5.3 水体驳岸
        5.3.1 废弃轮胎驳岸
        5.3.2 废弃木材护岸
        5.3.3 石笼驳岸
    5.4 塑造地形
    5.5 小结
6 废弃物和再生建材在园林中应用的价值
    6.1 园林建设中的节约价值
        6.1.1 自然资源的节约——以河间市瀛洲公园为例
        6.1.2 能源消耗的节约
        6.1.3 基于AHP方法墙体砌筑材料的价值评价
        6.1.4 基于AHP方法的园路场地基层填筑材料的价值评价
    6.2 景观特色塑造中的艺术价值
        6.2.1 废弃物应用的现象学转向与符号意义
        6.2.2 历史信息的艺术化与地域特征表达——以烟台园为例
        6.2.3 历史信息的艺术化与场所精神塑造
    6.3 园林材料应用中功能的补充与优化价值
    6.4 小结
7 以废弃物和再生建材为材料的园林建设实施框架
    7.1 废弃物和再生建材应用的症结
        7.1.1 政策扶持和法律法规的缺失
        7.1.2 园林建设中的信息不对称
        7.1.3 废弃物营建的利益失衡
    7.2 法律法规的推动性作用以及鼓励性政策的制定
        7.2.1 国外法律法规对废弃物利用的影响
        7.2.2 鼓励性政策的制定
        7.2.3 基于LCA的园林材料评估框架的建立
    7.3 废弃物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7.4 规划设计原则与施工组织策略
        7.4.1 废弃物对规划设计的逆向作用
        7.4.2 园林规划设计原则
        7.4.3 传统工艺的继承
        7.4.4 施工组织中的节约策略
    7.5 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创新之处
        8.2.1 现象学和建构逻辑视角下的材料研究
        8.2.2 废弃物和再生建材的建构逻辑
        8.2.3 废弃物和再生建材的应用价值
        8.2.4 以废弃物和再生建材为材料的园林建设实施框架的建立
    8.3 余论与展望
        8.3.1 基于LCA的园林材料评估体系的研究
        8.3.2 节约型园林评价标准的研究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导师简介
致谢
附录

(7)交直流两用逆变弧焊电源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逆变弧焊电源发展历程及应用现状
    1.3 逆变弧焊电源发展趋势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逆变弧焊电源总体方案设计
    2.1 直流逆变弧焊电源拓扑选择
    2.2 全桥逆变电路工作原理
    2.3 推挽逆变电路的改进及改进后电路的工作原理
        2.3.1 对推挽逆变电路进行改进的考虑
        2.3.2 改进型推挽逆变电路的工作原理
    2.4 两种逆变电路整合后弧焊电源工作原理
    2.5 本章小结
3 AC220V输入逆变弧焊电源设计
    3.1 主电路设计
        3.1.1 输入整流滤波电路设计
        3.1.2 全桥逆变主电路设计
    3.2 控制电路设计
        3.2.1 脉宽调制(PWM)电路设计
        3.2.2 驱动电路设计
        3.2.3 电流反馈电路设计
        3.2.4 保护电路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DC24V输入逆变弧焊电源设计
    4.1 主电路设计
        4.1.1 逆变主电路设计
        4.1.2 逆变功率开关器件的选择
    4.2 逆变频率选择
    4.3 控制电路设计
        4.3.1 驱动电路设计
        4.3.2 输入欠压保护电路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逆变弧焊电源公共部分设计
    5.1 高频变压器设计
        5.1.1 全桥逆变部分高频变压器参数计算
        5.1.2 推挽逆变部分高频变压器参数计算
        5.1.3 公用高频变压器设计
    5.2 输出整流滤波电路设计
        5.2.1 整流二极管与滤波电容的选择
        5.2.2 输出滤波电感的设计
    5.3 抗干扰措施
    5.4 本章小结
6 交直流输入逆变弧焊机实验分析
    6.1 实验仪器及设备
    6.2 实验步骤
    6.3 波形图及分析
        6.3.1 输入为AC220V时的波形分析
        6.3.2 输入为DC24V时的波形分析
    6.4 焊机外特性及外特性曲线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便携式逆变弧焊电源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焊接电源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1.2 逆变焊接电源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1.2.1 逆变焊接电源的发展
        1.2.2 逆变焊接电源的特点及发展方向
    1.3 本课题选题的意义及目的
        1.3.1 本课题选题的意义
        1.3.2 本课题的目的
第二章 便携式逆变弧焊电源主电路的设计
    2.1 逆变焊接电源
        2.1.1 逆变的概念
        2.1.2 逆变焊接电源系统及其控制系统
    2.2 逆变主电路拓扑结构的选择
    2.3 逆变功率开关元器件的选择
        2.3.1 各种不同的开关元器件的比较
        2.3.2 场效应管MOSFET 的特性
        2.3.3 场效应管MOSFET 电路参数的计算
    2.4 逆变频率的确定
    2.5 高频变压器的设计
        2.5.1 高频变压器的瞬态饱和
        2.5.2 高频变压器瞬态饱和的防止措施
        2.5.3 高频变压器设计要点
    2.6 便携式逆变弧焊电源主电路的设计
        2.6.1 输入整流滤波电路
        2.6.2 全桥逆变主电路
        2.6.3 输出整流滤波电路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便携式逆变弧焊电源控制电路的设计
    3.1 脉宽调制(PWM)电路
        3.1.1 SG3525 的结构及特点
        3.1.2 PWM 电路设计及SG3525 的应用
    3.2 驱动电路
        3.2.1 互补驱动电路
        3.2.2 功率放大电路
        3.2.3 驱动信号输出电路
        3.2.4 小结
    3.3 电流负反馈电路
        3.3.1 反馈电路
        3.3.2 电流负反馈电路设计
    3.4 各种保护电路
        3.4.1 软启动电路
        3.4.2 过热保护电路
        3.4.3 过流保护电路
    3.5 多种抗干扰措施
        3.5.1 干扰的含义及来源
        3.5.2 抗干扰措施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便携式逆变弧焊电源实验分析
    4.1 实验仪器及设备
    4.2 实验步骤
    4.3 波形图及分析
        4.3.1 空载触发脉冲波形
        4.3.2 不同焊接电流时触发脉冲波形
        4.3.3 焊机输出波形
    4.4 外特性测试及外特性曲线
    4.5 工艺实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9)建筑结构的系统安全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3、概念界定
        (1) 系统与系统工程
        (2) 安全与系统安全
        (3) 结构系统安全
        (4) 系统安全管理
    4、研究思路
    5、本章小结
建筑结构的系统安全管理沿革及现状
    1、国外建筑结构的系统安全管理沿革及现状
    2、我国建筑结构的系统安全管理沿革及现状
    3、本章小结
建筑结构的系统安全管理理论基础
    1、协同理论
    2、投资效益准则
    3、结构可靠性理论
        (1) 极限状态
        (2) 结构上的作用、作用效应及结构抗力
        (3) 结构的可靠性
        (4) 结构的功能函数
    4、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1) 全面质量管理综述
        (2) ISO9000 质量管理模式
        (3) PDCA循环
    5、本章小结
构建建筑结构的系统安全管理模式
    1、我国安全管理模式综述
    2、构建系统安全管理的基本功能结构
        (1) 系统安全资源
        (2) 系统安全管理
        (3) 系统安全效能
    3、建筑结构的系统安全管理基本构成要素分析
    4、构造建筑结构的系统安全管理模式
    5、本章小结
建筑结构的系统安全管理模式综合应用
    1、建筑结构的主要危险辨识
        (1) 火灾
        (2) 地震灾害
        (3) 风灾
        (4) 水灾
        (5) 地质灾害
        (6) 爆炸
        (7) 工程质量事故
    2、建筑结构的系统安全管理风险分析
        (1) 建筑结构的系统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2) 建筑结构极限承载力的系统安全/风险分析
    3、建筑结构的系统安全/风险管理
        (1) 安全文化建设
        (2) 高层建筑的安全设计
    4、本章小结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工学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基于高斯函数择优和模糊控制的电焊电源STT波控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第一章 前言
2 第二章 STT法的基本原理
    2.1 STT法简介(1O)
    2.2 关键技术问题
    2.3 小结
3 第三章 高斯函数在STT波控法中的应用
    3.1 中心极限定理与高斯函数
    3.2 置信区间与假设检验
    3.3 高斯函数的应用
    3.4 小结
4 第四章 模糊控制在STT波控法中的应用
    4.1 焊接电流与电压的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4.1.1 模糊控制器的结构设计
        4.1.2 模糊控制规则的设计
        4.1.2.1 选择描叙输入输出变量的词集
        4.1.2.2 定义各模糊变量的模糊子集
        4.1.2.3 建立模糊控制器的控制规则
    4.2 确立模糊变量的赋值表
    4.3 小结
5 第五章 基于Matlab和Multisim的仿真研究
    5.1 Matlab简介
    5.2 模糊逻辑工具箱的使用
    5.3 Mult isim简介
    5.4 用Multisim仿真主电路和差动放大电路
        5.4.1 用Multisim2001仿真主电路
6 第六章 系统硬件实现
    6.1 主要器件介绍
        6.1.1 ADuC
        6.1.2 V375 DC-DC模块
    6.2 基本工作原理
7 第七章 系统软件实现
    7.1 数据结构设计
    7.2 程序设计
8 第八章 实验结果
9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附录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提要

四、观2001年德国埃森焊接博览会谈我国焊接设备行业发展空间(论文参考文献)

  •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2]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D]. 赖世贤. 天津大学, 2020
  • [3]国家、行业组织与产业发展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创建与发展(1988-2016)[D]. 刘玥.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贝聿铭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研究[D]. 李春.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5]波控型双丝机器人焊接系统的研制[D]. 潘成熔.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6]节约型园林背景下废弃物和再生建材的应用研究[D]. 戈晓宇.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1)
  • [7]交直流两用逆变弧焊电源的研制[D]. 陈亚楠.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7)
  • [8]便携式逆变弧焊电源的研制[D]. 何东林. 吉林大学, 2008(10)
  • [9]建筑结构的系统安全管理[D]. 周伟平. 上海交通大学, 2007(S2)
  • [10]基于高斯函数择优和模糊控制的电焊电源STT波控法[D]. 王志英. 湘潭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看2001年德国埃森焊接展,谈我国焊接设备行业发展空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