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组无线网与Internet互联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常涵宇[1](2017)在《采油机工况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和天然气等战略能源需求与日俱增,如何提高石油的开采效率和监管水平正成为油田领域的研究热点。油井高效的管理是油田稳定生产的关键,而采油机的电压、电流、油压、示功图等参数可以反应出油井的工况。目前,国内油田传统的油井监管方式是人力巡查,即通过人工测量并记录采油机的工况数据,再层层上传。这种方式,对于不良井况难以在第一时间察觉并采取措施,不仅低效,还存在数据漏传、错传的风险。针对这种情况,本文设计一种能替代人力的远程的采油机工况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了油田监控系统发展,比较了几种应用于油田环境的无线传输技术,选择了数传电台和无线网桥结合的无线通信方式,设计了一套采油机工况数据的采集与传输系统,并完成了系统硬件和软件的设计,最终搭建了系统实验平台。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首先,对采油机工况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组网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着重对主动路由协议和按需路由协议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并根据本文的实际应用环境选择适合的协议。基于网络组建的理论基础,设计了系统的总体方案,并进一步论述了硬件方案和软件方案的设计过程。然后,为了确保系统整体的可靠性,本文对多个关键模块进行选型,设计了终端采集板的硬件电路,包括存储电路部分、接口电路部分和其他电路。详细论述了各部分电路中模块电路的设计和器件选择过程。其次,本文对系统的软件进行了设计。分析了系统的总体软件架构,在终端采集板硬件设计和调试完成的基础上,对系统软件开发平台进行搭建,包括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和移植,交叉编译环境的建立,文件共享服务NFS的开启等工作。另外,本文还开发了I2C设备驱动,为A/D模块采样提供底层支持,并开发了下位机采集、传输、报警软件和上位机监测软件。最后,本文搭建了系统实验平台,对系统的数传电台和无线网桥进行了通信测试,对工况数据采集与传输功能和视频采集与传输功能进行了验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性能的评估。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采油机工况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实现了远程监测的功能,能有效的代替人力巡井工作,实用性较强,性能优异。
蔡冰莹[2](2016)在《支持Internet互联的AODV路由协议实现与优化》文中指出在网络基础设施水平较低的边远地区或网络基础设施已被破坏的应急环境中,临时通信网络需要同时具备自组织,多跳和能与外界通信等特征。MANET能够满足自组织和多跳这两个内部组建网络的要求,但是与Internet的联结需要通过特殊的处理才能实现。目前实现MANET与Internet互联的普遍做法是将网关作为MANET和Internet的通信桥梁,通过网关将MANET作为Internet的子网整体接入。因为两个网络所有的数据交换都要经过网关,所有网关容易成为整个网络的瓶颈,而且存在网关选择和切换问题。基于网关接入存在的问题,本文在iAODV(Internet Ad hoc On-Demand Distance Vector Routing)的基础上,在嵌入式设备上实现了支持Internet互联的互联自组网协议,并提出针对互联节点和有线节点的路由优化,和基于备份连接的断路修复功能。互联协议引入了互联节点和有线节点,在协议处理上兼容多种网络接口,以路由的方式实现了MANET与Internet的互联。在互联网络中,互联节点,有线节点和无线节点运行统一的互联协议,以对等节点的角色参与路由。因而省去了网关发现与维护,以及网关切换的开销。实验结果表明,当传输路径中存在互联节点和有线节点时,新协议具有较高的网络整体带宽和良好的数据传输稳定性。当网络拓扑变化较频繁时,路由优化能够及时地检测环境变化,并尝试发现较优路径。断路修复功能能够及时检测到路径故障,并尝试进行本地修复,但确定无法修复后,发送断路消息通知源节点。当网络中仅存在移动节点时,互联协议的网络带宽与数据传输稳定性与AODV的性能持平。这表明了我们在支持了互联功能的基础上,没有降低AODV原有的性能。
史军方[3](2013)在《炮兵分组无线网训练模拟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分组无线网自诞生之日起就在军事领域和民用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分组无线通信技术是今后个人通信系统的主要研究对象。分组无线网设备已开始装备炮兵部队,由于对分组无线网缺乏认识,已习惯于话传,通过电话来指挥,分组无线网在部队存在不敢用、不会用,不习惯用的现象。本论文针对这一现状,对分组无线的在炮兵中通信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针对不同情况和任务,在设备配置、网络连接、网络规划管理与组织实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利用OPNET网络仿真软件构建了炮兵分组无线网的框架,对典型的几种拓扑结构的网络进行了建模和仿真,为炮兵分组无线网网络设计与规划提供了试验平台;利用图论对炮兵分组网的可靠性、互联互通能力、抗干扰能力进行了评估,提出了通过网络结构提高其通信效能的措施。最后,依托局域网,开发了炮兵分组无线网的模拟训练系统,即可进行单兵电台与数据终端操作训练,也可进行炮兵部(分)队联网训练,为分组无线的训练与实施提供了手段与平台。该成果在研究分组无线网的基础上,贴近炮兵作战的特点与实际,计算机仿真与数学建模分析相结合,评估与优化了炮兵分组无线网的结构及组织形式,分析了影响炮兵分组无线网性能的因素,并提出了解决方法,以更好地满足信息化战争对炮兵通信联络的要求,降低了研制成本。通过网络操作平台与通信协议开发,构建了分组无线网通信网络训练平台,集操作、监控、考核等功能于一体,即可进行单兵电台与数据终端操作训练,也可进行炮兵部(分)队联网训练,增强了系统的功能与实用性。
谷海涛[4](2013)在《基于信任机制的MANET与Internet互联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移动Ad Hoc网络(MANET)是一种不依赖于任何固定基础设施的新型无线网络。因其部署简单,使用方便而在军事等许多领域广泛应用。然而,当前人们日常所需的大多数信息资源都存储于Internet中,因此人们自然期望通过无线移动设备不受实际物理位置的约束随时随地地获取连续、稳定、有质量保证的网络连接以获取Internet上的信息。因此,将MANET与Internet进行互联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当前,对MANET与Internet互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网关发现和网关选择问题,但现有的网关发现和网关选择方案并不能保证建立的网关路径是安全的,这是因为路径可能存在诸如恶意节点或自私节点对它接收到数据包不进行转发的攻击问题,而且MANET网络的移动性和拓扑动态性也使得路由极其不可靠。针对此问题,本文深入研究了MANET节点与Internet节点间可信的路由技术,尤其是可信的网关选择问题。本文首先引入基于云模型的MANET网络信任模型,以提高节点信任度刻画的准确性,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以上信任模型的MANET与Internet互联的可信路由协议,该协议能够选择一条MANET节点到网关最优的双向路由,增强了网络的健壮性。该协议以信任度作为选路因子之一来选取节点到网关的最佳路由,不仅使网关路由具有尽量小的跳数,而且实现了网关路径的可信性。本文详细给出了该协议的实现,并基于NS2仿真软件进行了仿真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协议可以较好地避开黑洞节点和自私节点,并且在存在网络攻击的环境具有较高的分组投递率和吞吐量,从而保证路由安全,提高路由性能。
张文学[5](2012)在《利用动态网关实现移动Ad Hoc网络接入Internet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移动Ad Hoc网络是一系列相互之间可以通信、完全自组织、自动配置的无线移动节点的集合,有组网灵活、可自我配置以及易于实施等特点,在未来无线及移动通信领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移动Ad Hoc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扩大,随时随地访问现有网络已经成为用户的一种需求,移动Ad Hoc网络只有与其他网络实现互联才能真正发挥其网络潜能进而提高用户获取信息的能力。以接入Internet为代表的移动Ad Hoc网络的应用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将移动自组织网络与Internet互连,既可以扩展移动Ad Hoc网络的应用领域,也能够为Internet无线接入提供更大的覆盖范围。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网关的移动Ad Hoc网络接入Internet的方法。首先确定了动态网关的数量,利用决策节点收集到的候选网关以及链路中节点的参数通过多目标决策方法选出需要一定数量的动态网关作为接入点来完成通信。同时加入了动态网关生存时间的预测方法来增加网络的稳定性和提高网络接入的性能。其次在路由的建立中采用多路径路由的方法提高网络的带宽和吞吐量。为了使网络和动态网关处负载均衡,流量分配按照传输方向不同采用了两种方法来进行流量分配,从移动Ad Hoc网络向Internet传输数据根据各路径选择的选择概率来决定流量的分配比例,而从Internet向移动Ad Hoc网络传输数据则主要对动态网关进行负载均衡,按照动态网关综合评价指数的比例大小进行负载均衡,使得动态网关得到合理的使用。最后在路由的维护中增加了动态网关生存时间的预测提前维护替换即将失效的链路。通过NS2网络模拟软件对算法进行仿真,从平均延迟对比、网络开销对比和分组投递率对比三个方面,与单纯的使用动态网关进行单路径接入方法、单纯的使用动态网关进行多路径传输接入的方法两种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具有较好的性能。
黄婷婷[6](2011)在《MANET与Internet互联的网关协作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将移动自组网络(Mobile Ad hoc Network, MANET)与Internet互联,实现MANET的节点访问Internet资源,不仅可以促进MANET的民用化进程,还可以拓展MANET的应用领域以及Internet的无线应用范围。因此MANET与Internet互联逐渐成为移动接入领域内的一个研究焦点。利用MANET节点作为动态网关可以实现MANET与Internet互联。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都没有考虑动态网关的自私行为,假定网关节点都愿意转发消息,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本文针对实现MANET与Internet互联方法中动态网关节点自私行为,提出在网关上建立重复转发博弈模型。该模型允许节点自私,并提出一个激励一致性条件。在此条件下,动态网关考虑到将来的利益,迫于惩戒机制的威慑而自愿参与转发协作,从而提高转发率,实现负载均衡,最终消除传输瓶颈。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合理设置参数,能够有效地提高动态网关的转发协作程度,实现MANET和Internet高效稳定的互联。
马鑫[7](2010)在《MANET与INTERNET互联 ——一种基于按需平面距离矢量路由协议(AODV)的动态网关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动自组织网络(Mobile Ad Hoc Network),简称MANET,是一种基于AdHoc组网方式的新型的无线网络。MANET是一组带有无线通信装置的移动节点组成的自组织网络,不依赖于现有网络基础设施,网络中的节点动态变化且任意分布,便于在各种特殊情况下组网。MANET内部使用自己的路由协议,节点间的通信通过无线多跳转发完成。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Internet上实时多媒体业务的逐步开展,越来越多的用户产生了随时随地访问Internet的强烈需求。因此,对于MANET与Internet互联技术的研究也与日俱增。目前的互联技术一般通过选取MANET中的一个节点作为固定的网关为MANET网络提供接入服务,通过此网关来转发网络数据包。在我们的课题中,我们提出使用动态网关来解决MANET与Internet的互联。本课题来源于教育部出国人员项目,目标是开发支持相应的网关动作的AODV协议。本课题关注于AODV协议的设计与实现。文章首先讨论了AODV路由协议与移动IP协议的工作原理,论述了动态网关的概念。接着着重讲解了使用移动IP而不是NAT转发数据包的原因。在上面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对MANET与Internet互联的解决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包括网关发现,网关注册,网关选择,网关广播等网关功能。然后,文章给出了部分功能的流程设计图。接着文章详细的介绍软件的实现流程及重要的函数功能。文章还对测试环境的搭建及测试情况进行了简要说明,测试结果表明本课题所设计的软件可以实现互联。最后,文章指出了设计与实现中的不足之处和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史登连[8](2010)在《MANET与INTERNET互联 ——一种基于按需动态源(DSR)路由协议动态网关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一个移动Ad hoc网络(MANET)是一系列相互之间可以通信、完全自组织、自配置无线移动节点的集合。MANET网路由协议用于发现和维护节点之间的路由。Internet接入,通常是指MANET非网关节点通过网关节点接入Internet。目前还没有Ad hoc网络路由协议明确界定如何找到一个网关并通过该网关接入Internet。通过扩充动态源路由协议(DSR)可以使Ad hoc网络接入Internet。移动IP技术允许移动节点在不同的网络之间漫游,同时保持不间断的通信,可用来实现Ad hoc网络和Internet的互联。本文基于移动IP(MIP)和动态源路由协议(DSR)实现了一套MANET网络能够动态接入Internet和当网关不可用时无缝路由切换的系统。MANET节点和动态网关节点设计方案包括网关表设计、网关发现设计、网关选择设计、MN向FA注册设计、网关切换设计、网关失效设计、MANET接入INTERNET设计、INTERNET返回MANET设计。通过测试和网络仿真证明了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和Ad hoc网络;第二章,详细介绍Ad hoc,DSR,MIP协议;第三章提出了MANET节点和动态网关节点设计方案;第四章给出系统设计的流程实现;第五章通过测试和网络仿真证明了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第六章总结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并展望接下来的工作。
卢博[9](2010)在《MANET与INTERNET的互联——一种基于移动IP的动态网关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MANET(Mobile Ad Hoc Networks)是由一组带有无线收发装置、同时具有主机和路由器功能的移动节点组成的一个多跳的、临时性自治网络,是一种没有有线基础设施支持的移动网络。随着Internet上实时多媒体业务的逐步开展,促使人们考虑将MANET和基础设施网络尤其是Internet互联,用来拓展固定网络的无线应用空间并真正实现全球网络的无缝隙化。所以研究MANET和Internet的互联具有深刻意义和实用价值。目前在MANET网络到Internet互联的研究领域,采用的方案多为选取某一个固定节点作为网关。移动IP是一种在全球因特网上提供移动功能的方案,它具有可扩展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并使节点在切换链路时仍可保持正在进行的通信。本课题来源于教育部出国人员项目,目标是开发一套结合MANET路由协议与移动IP的动态网关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MANET到Internet的动态互联。本课题所关注的是一种基于移动IP的动态网关解决方案。文章首先讨论了移动IP的工作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实现方式,接着着重论述了基于移动IP的动态网关体系结构,包括网关发现机制,网关切换机制等,并阐述了Ad Hoc相关协议,如AODV,OLSR等。在上面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对我们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分析。根据功能需求情况,确定了最终应用程序的模块设计思想,以及移动IP模块和Ad Hoc协议模块进程通信的机制。并提出一种动态网关算法,以实现网关的发现和网关切换。文章的最后还对程序测试及仿真做了简要说明,测试结果表明表明本课题所设计的动态网关的方案可以在不增加网络额外开销的情况下实现MANET到Internet的动态互联。最后,文章指出了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和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李梨[10](2010)在《MANET与INTERNET互联 ——基于网络模拟器(NS-2)的仿真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动自组网MANET (Mobile Adhoc Network)是由一组带有无线收发装置的移动终端节点组成的多跳临时性无中心网络。它的前身是分组无线网,对分组无线网的研究源于军事通信的需要,它不仅可以单独在本网络工作,也可以接入到其它大型网络比如互联网,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个人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移动数据通讯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MANET与Internet互联的问题逐渐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焦点。在两个网络连接的结构中,从外部来看,Adhoc网络被看成是一个子网。网内路由分别使用AODV和OLSR,DSR路由协议,而当分组与外部通信,或者由外部返回Adhoc网络时使用移动IP机制。通过利用移动IP和AODV, OLSR以及DSR来实现MANET节点与Internet之间的多跳连接。文章首先介绍MANET路由协议包括AODV, OLSR, DSR以及移动IP关键技术及网络体系,接着着重论述NS-2仿真模拟器的基本原理,实现方式和仿真过程。在上面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利用移动IP技术对其进行改进,改变网关发现策略,以实现网络负载低开销的解决方案进行了分析。根据功能需求情况,确定了移动IP的修改模块。然后,文章给出了节点自主寻找网关,认证注册等需求业务的处理方法。文章还对程序的仿真情况进行了详细说明,仿真结果表明本课题所设计的互联方式的优越性。最后,文章指出了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和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二、分组无线网与Internet互联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组无线网与Internet互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采油机工况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油田传输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2 数传电台及无线网桥的发展现状 |
1.2.3 分组无线网发展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工况数据传输技术研究及方案设计 |
2.1 分组无线网拓扑结构 |
2.1.1 集中式星型拓扑 |
2.1.2 全分布式拓扑 |
2.1.3 分层分布式拓扑 |
2.2 分组无线网路由协议 |
2.2.1 泛洪和路由 |
2.2.2 主动路由协议 |
2.2.3 按需路由协议 |
2.3 分组无线网信道接入协议 |
2.4 系统方案设计 |
2.4.1 组网方案设计 |
2.4.2 软件方案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工况数据采集电路设计 |
3.1 系统硬件方案 |
3.1.1 硬件方案设计 |
3.1.2 硬件方案实现 |
3.2 终端采集板硬件结构 |
3.3 存储电路设计 |
3.3.1 FLASH电路设计 |
3.3.2 SDRAM电路设计 |
3.4 接口电路设计 |
3.4.1 USB接口电路设计 |
3.4.2 RS-232 接口电路设计 |
3.4.3 网络接口电路设计 |
3.5 其他电路设计 |
3.5.1 A/D电路设计 |
3.5.2 LED及按键电路设计 |
3.5.3 供电电路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据采集及传输系统软件设计 |
4.1 系统软件总体架构 |
4.2 嵌入式Linux开发平台的搭建 |
4.2.1 交叉编译环境的建立 |
4.2.2 Bootloader的移植 |
4.2.3 Linux内核的移植 |
4.2.4 NFS调试 |
4.3 I2C设备驱动开发 |
4.3.1 I2C协议基本内容 |
4.3.2 MPC8315的配置 |
4.3.3 ADS1115的配置 |
4.3.4 ADS1115驱动的编写 |
4.4 下位机软件设计 |
4.4.1 工况数据采集软件设计 |
4.4.2 视频采集与传输软件设计 |
4.4.3 数据传输与报警软件设计 |
4.5 上位机软件设计 |
4.5.1 监测软件面板设计 |
4.5.2 数据收发程序编写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功能验证及性能评估 |
5.1 系统平台的搭建及基本功能验证 |
5.1.1 数传电台通信测试 |
5.1.2 无线网桥通信测试 |
5.1.3 工况数据采集与传输 |
5.1.4 视频采集与传输 |
5.2 网络构建与性能评估 |
5.2.1 网络模型建立 |
5.2.2 网络仿真结果 |
5.2.3 网络性能评估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支持Internet互联的AODV路由协议实现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MANET与Internet互联的相关理论知识 |
1.2.1 移动自组织网络(MANET) |
1.2.2 MANET与Internet互联的关键技术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章 MANET与INTERNET互联的相关工作 |
2.1 MANET与Internet互联的相关工作 |
2.2 iAODV协议 |
2.2.1 按需距离矢量路由协议(AODV) |
2.2.2 互连按需距离矢量路由协议(iAODV)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IAODV-RO的协议设计 |
3.1 iAODV-RO的协议架构 |
3.2 多接口与广播支持 |
3.3 路由发现与断路 |
3.4 路由优化 |
3.5 关键数据结构 |
3.5.1 协议控制包 |
3.5.2 协议维护的关键列表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IAODV-RO的原型实现 |
4.1 iAODV-RO的系统架构 |
4.2 iAODV-RO的系统初始化 |
4.3 网络接口获取和广播单播的实现 |
4.4 路由发现与优化 |
4.5 断路处理 |
4.6 真实环境下的仿真模拟器RealSimulator |
4.6.1 RealSimulator |
4.6.2 iAODV-RO的位置模拟模块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分析 |
5.1 实验方案 |
5.1.1 实验设备 |
5.1.2 断路实验拓扑及实验说明 |
5.1.3 优化实验拓扑及实验说明 |
5.1.4 冲突域实验拓扑及实验说明 |
5.2 断路实验 |
5.3 优化实验 |
5.4 隔离冲突域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论文工作总结 |
进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专业术语及缩写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3)炮兵分组无线网训练模拟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结果和运用 |
1.2.1 国外研究情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1.2.3 技术发展方向 |
1.3 本文工作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分组无线网概述 |
2.1 无线网分组的工作特点与关键技术 |
2.1.1 无线网分组特点 |
2.1.2 分组无线网络的关键技术 |
2.2 分组无线网络拓扑结构 |
2.2.1 集中式或中心辐射式网络 |
2.2.2 全分布式网络 |
2.2.3 分层分布式网络 |
2.3 炮兵分组无线网的设备组成与网络互联 |
2.3.1 炮兵分组无线网的设备组成 |
2.3.2 炮兵无线网分组的主要功能和特点 |
2.3.3 炮兵分组无线网的工作过程 |
2.3.4 炮兵分组无线网的网络互联 |
2.4 安全管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炮兵分组无线网仿真设计分析 |
3.1 炮兵分组无线网仿真框架建立 |
3.2 仿真模型 |
3.3 炮兵分组无线网的效能评估 |
3.3.1 炮兵分组无线网效能评估的指标与方法 |
3.3.2 炮兵分组无线网可靠性评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炮兵无线网分组模拟训练系统的实现 |
4.1 系统整体功能 |
4.2 组成系统的要素 |
4.3 部署与设计系统 |
4.3.1 设计系统 |
4.3.2 系统中的配置 |
4.3.3 系统技术要求 |
4.4 模拟操作装备 |
4.4.1 仿真电台模块 |
4.4.2 数据终端的模拟 |
4.4.3 监控系统设计 |
4.5 分组无线网训练模拟系统网络通信的实现 |
4.5.1 数据通信的实现 |
4.5.2 文件传输功能的实现 |
4.5.3 网络多播实现信息的多点传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试结果分析 |
5.1 做好通信联络前的准备工作 |
5.2 炮兵分组无线网操作与使用 |
5.3 仿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基于信任机制的MANET与Internet互联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MANET 与 Internet 互联的研究现状 |
1.2.2 基于信任机制的 MANET 路由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MANET 与 Internet 互联的相关研究概述 |
2.1 MANET 技术简介 |
2.1.1 MANET 的特点 |
2.1.2 MANET 的安全威胁 |
2.1.3 AODV 路由协议原理 |
2.2 MANET 与 Internet 互联的研究概况 |
2.2.1 MANET 与 Internet 互联的方案 |
2.2.2 网关发现与网关选择 |
2.3 AODV+混合路由协议 |
2.3.1 AODV+路由协议原理 |
2.3.2 针对 AODV+路由协议的攻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ANET 的信任模型 |
3.1 云模型的相关知识 |
3.1.1 云模型的定义和数字特征 |
3.1.2 云发生器 |
3.1.3 云的方差 |
3.1.4 基于区间的云相似度比较算法 |
3.2 基于云模型的信任管理框架 |
3.3 证据收集 |
3.3.1 直接信任证据收集 |
3.3.2 推荐信任证据收集 |
3.4 信任计算 |
3.4.1 直接信任值计算 |
3.4.2 间接信任值计算 |
3.5 信任综合与信任维护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信任机制的网关路由协议设计 |
4.1 总体方案设计 |
4.2 节点信任评估模块设计 |
4.2.1 表结构 |
4.2.2 节点信任初始化 |
4.2.3 监测模块 |
4.2.4 信任度计算和更新模块 |
4.2.5 恶意行为检测和惩罚模块 |
4.2.6 节点信任评估模块工作流程 |
4.3 路由选择模块设计 |
4.3.1 路由表结构与选路判据 |
4.3.2 控制消息的格式 |
4.3.3 路由选择过程 |
4.4 网络开销及安全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仿真实验与分析 |
5.1 NS2 仿真平台介绍 |
5.2 仿真实现 |
5.2.1 仿真目的及软硬件配置 |
5.2.2 仿真场景和网络配置 |
5.2.3 仿真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创新点说明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5)利用动态网关实现移动Ad Hoc网络接入Internet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移动Ad hoc网络概述 |
1.1.1 移动Ad hoc网络的概念 |
1.1.2 移动Ad Hoc网络与Internet网络的体系结构比较 |
1.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移动Ad Hoc网络接入Inernet的研究现状 |
2.1 移动Ad Hoc网络接入Internet现有接入方法及特点 |
2.1.1 基于NAT的移动Ad Hoc网络接入Internet方法 |
2.1.2 基于移动子网的移动Ad Hoc网络接入Internet方法 |
2.1.3 基于移动IP的移动Ad Hoc网络接入Internet方法 |
2.1.4 基于中心代理的移动Ad Hoc网络接入Internet方法 |
2.2 移动Ad Hoc网络接入Internet面对的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利用动态网关实现互联的一种方法 |
3.1 动态网关的定义和功能 |
3.2 动态网关的确定 |
3.2.1 关于候选网关择优参数选取计算方法 |
3.2.2 动态网关的数量的确定方法 |
3.3 互联中多路径路由的建立 |
3.3.1 移动移动Ad Hoc网络节点访问Internet节点 |
3.3.2 移动Ad Hoc网络节点访问Internet节点中间节点算法 |
3.3.3 候选网关节点获取信息 |
3.3.4 决策节点选取网关 |
3.4 互联中基于负载均衡的流量分配方法 |
3.5 互联中对路由的维护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仿真实验与性能分析 |
4.1 仿真环境 |
4.2 仿真对比以及性能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束语 |
5.1 论文工作 |
5.2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MANET与Internet互联的网关协作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背景知识 |
2.1 MANET概述 |
2.1.1 起源与定义 |
2.1.2 网络特点 |
2.1.3 应用场景 |
2.2 MANET与Internet互联的关键技术 |
2.2.1 地址分配 |
2.2.2 微移动管理 |
2.2.3 网关技术 |
2.2.4 负载均衡 |
2.2.5 QoS保障 |
第三章 基于重复博弈的MANET与Internet的互联模型 |
3.1 博弈论机制 |
3.1.1 博弈论简介 |
3.1.2 博弈要素 |
3.1.3 博弈分类 |
3.1.4 重复博弈 |
3.2 重复转发博弈模型 |
3.2.1 问题描述 |
3.2.2 单阶段转发博弈 |
3.2.3 惩戒机制 |
3.2.4 多阶段扩展博弈 |
3.2.5 相关参数分析 |
3.2.6 激励一致性条件扩展 |
第四章 实验模拟及分析 |
4.1 实验平台 |
4.2 理论分析 |
4.3 模拟结果分析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未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7)MANET与INTERNET互联 ——一种基于按需平面距离矢量路由协议(AODV)的动态网关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3 论文的主要贡献 |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移动Ad Hoc网络及接入技术 |
2.1 综述 |
2.2 Ad Hoc网络的起源和定义 |
2.3 Ad Hoc网络的特点 |
2.4 Ad Hoc网络的应用 |
2.5 Ad Hoc的网络路由协议 |
2.6 移动IP协议 |
2.6.1 产生背景 |
2.6.2 基本概念 |
2.6.3 基本工作过程 |
2.7 基于AODV的MANET与internet互联的技术 |
2.7.1 使用NAT方式互联 |
2.7.2 使用移动IP方式互联 |
2.8 本章内容小结 |
第三章 基于AODV的MANET与Internet互联的方案设计 |
3.1 综述 |
3.2 动态网关 |
3.3 具体互联方案的设计 |
3.3.1 系统架构 |
3.3.2 数据结构 |
3.3.3 网关消息的广播 |
3.3.4 基于AODV的网关发现 |
3.3.5 网关的选择及网关注册 |
3.3.6 路由发现及数据传输 |
3.3.7 网关切换和负载平衡 |
3.4 本章内容小结 |
第四章 基于AODV的MANET与Internet互联的实现方案 |
4.1 软件总体架构的设计 |
4.1.1 AODV应用程序与移动IP的进程通信实现 |
4.1.2 KAODV与AODV应用程序的进程通信实现 |
4.2 AODV应用程序的实现 |
4.2.1 AODV应用程序主函数的实现 |
4.2.2 AODV控制消息 |
4.2.3 AODV控制消息的处理 |
4.3 AODV内核程序的实现 |
4.3.1 AODV控制消息的产生 |
4.3.2 用户态守护进程接收控制消息 |
4.4 本章内容小结 |
第五章 软件运行结果测试及仿真 |
5.1 测试环境的搭建 |
5.1.1 测试环境的安装与搭建 |
5.1.2 路由协议的安装 |
5.2 软件测试流程 |
5.3 MANET与Internet互联的仿真与结果分析 |
5.3.1 网络仿真软件NS2 |
5.3.2 软件仿真及分析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 |
致谢 |
发表论文(在校期间) |
(8)MANET与INTERNET互联 ——一种基于按需动态源(DSR)路由协议动态网关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AD HOC网络的发展 |
1.1.2 AD HOC网络的特点 |
1.1.3 AD HOC网络的研究热点 |
1.1.4 AD HOC网络的应用 |
1.2 课题来源及主要工作 |
1.3 文章结构 |
第二章 协议分析 |
2.1 AD HOC路由协议介绍 |
2.1.1 引言 |
2.1.2 AD HOC网络路由协议分类 |
2.1.3 几种典型AD HOC网络路由协议特性比较及结论 |
2.2 DSR协议分析 |
2.2.1 DSR介绍 |
2.2.2 DSR路由发现过程 |
2.2.3 DSR路由维护过程 |
2.2.4 DSR数据结构 |
2.2.5 DSR分组结构 |
2.2.6 DSR选项结构 |
2.2.7 分组处理流程 |
2.2.7.1 当收到IP包时 |
2.2.7.2 发送路由请求时 |
2.2.7.3 当收到RREQ请求时 |
2.2.7.4 当收到RREP包时 |
2.2.7.5 路由错误的发送时 |
2.2.8 DSR在TCP/IP网络协议栈中的位置 |
2.3 MIP协议分析 |
2.3.1 移动IP功能实体 |
2.3.2 移动IP原理 |
第三章 基于DSR协议动态网关设计方案 |
3.1 DSR协议动态网关系统概述 |
3.1.1 系统设计方案选择 |
3.1.1.1 基于网络地址转换(NAT)力案 |
3.1.1.2 基于移动子网方案 |
3.1.1.3 基于移动IP方案 |
3.1.1.4 基于中心代理机制方案 |
3.1.1.5 基于网络层实现方案 |
3.1.1.6 基于有线路由方案 |
3.1.1.7 结论 |
3.1.2 分析基于移动IP方案 |
3.1.2.1 MIPMANET面临问题及对策 |
3.1.2.2 MIPMANET工作原理 |
3.1.3 基于DSR、MIP协议MANET与INTERNET互联系统架构 |
3.2 DSR MANET节点设计 |
3.2.1 网关表设计 |
3.2.2 网关发现设计 |
3.2.3 网关选择设计 |
3.2.4 MN向FA注册设计 |
3.2.5 网关切换设计 |
3.2.6 网关失效设计 |
3.3 DSR动态网关节点设计 |
3.3.1 MANET接入INTERNET设计 |
3.3.2 INTERNET返回MANET设计 |
第四章 基于DSR协议动态网关系统具体实现 |
4.1 开发环境 |
4.1.1 对硬件的要求 |
4.1.2 操作系统选择 |
4.1.3 源代码选择 |
4.2 系统实现程序架构 |
4.3 DSR MANET节点实现 |
4.3.1 网关表实现 |
4.3.1.1 网关表 |
4.3.1.2 查找网关 |
4.3.1.3 添加网关 |
4.3.1.4 删除网关 |
4.3.2 网关发现实现 |
4.3.3 网关选择实现 |
4.3.4 网关失效实现 |
4.4 DSR动态网关节点实现 |
4.4.1 网关节点发送RREP |
4.4.2 网关节点收到RREQ |
4.4.3 INTERNET数据返回到MANET |
4.5 DSR进程与MN进程通信 |
第五章 基于DSR协议动态网关测试及仿真 |
5.1 测试环境 |
5.2 测试设备 |
5.3 功能测试 |
5.3.1 测试过程 |
5.3.2 测试结果 |
5.4 性能测试 |
5.5 健壮性测试 |
5.6 仿真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已录用的学术论文 |
(9)MANET与INTERNET的互联——一种基于移动IP的动态网关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移动IP原理概述 |
1.1.2 移动IP的发展状况 |
1.1.3 MANET的概述 |
1.1.4 MANET的不足之处 |
1.2 MANET与INTERNET的互联方式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工作 |
1.4 文章结构 |
第二章 移动IP动态网关技术及协议分析 |
2.1 移动IP技术介绍 |
2.1.1 移动IP的设计目标 |
2.1.2 移动IP解决的问题 |
2.1.3 移动IP的设计要求 |
2.1.4 移动IP的功能实体 |
2.1.5 移动IP的工作机制 |
2.2 移动IP的技术细节 |
2.2.1 代理搜索 |
2.2.2 注册 |
2.2.3 数据包的选路 |
2.2.4 隧道技术 |
2.3 MANET路由协议介绍及分类 |
2.3.1 先验式路由协议 |
2.3.2 反应式路由协议 |
2.3.3 混合式路由协议 |
2.4 MANET与INTERNET的互联 |
2.4.1 基于移动子网的MANET接入方法 |
2.4.2 基于移动IP的MANET接入方法 |
2.4.3 基于中心代理的MANET接入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移动IP的动态网关设计方案 |
3.1 系统概述 |
3.1.1 系统架构 |
3.1.2 工作原理 |
3.1.3 工作流程 |
3.2 开发环境 |
3.2.1 硬件环境 |
3.2.2 软件环境 |
3.2.3 移动IP协议的安装及配置 |
3.3 模块设计思路 |
3.3.1 移动IP协议模块 |
3.3.2 AD HOC路由协议模块 |
3.4 优缺点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动态网关的详细设计 |
4.1 终端主函数设计 |
4.1.1 设计思路 |
4.1.2 实现流程 |
4.2 协议进程间通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动态网关系统的测试及仿真 |
5.1 测试用例 |
5.1.1 两跳注册 |
5.1.2 一跳切换两跳注册 |
5.1.3 两跳切换一跳注册 |
5.2 测试结果 |
5.3 利用NS2系统仿真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已录用的学术论文 |
(10)MANET与INTERNET互联 ——基于网络模拟器(NS-2)的仿真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无线通信系统 |
1.1.2 ADHOC网络特点概述 |
1.2 主要研究工作及贡献 |
1.3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路由协议分析与研究 |
2.1 AODV路由协议 |
2.1.1 AODV分组格式 |
2.1.2 AODV的实现的关键技术 |
2.1.3 AODV协议算法描述 |
2.2 OLSR路由协议 |
2.2.1 OLSR分组的基本格式 |
2.2.2 OLSR实现的关键技术 |
2.2.3 OLSR协议算法描述 |
2.3 DSR路由协议介绍 |
2.3.1 DSR的分组结构 |
2.3.2 DSR实现的关键技术 |
2.3.3 DSR协议算法描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ANET与INTERNET的互联框架 |
3.1 MANET与互联网的优化互联 |
3.2 MOBILE IP协议 |
3.2.1 移动IP中的基本概念 |
3.2.2 移动IP工作过程 |
3.3 ADHOC与INTERNET优化互联实际方案 |
3.4 在NS-2中的优化互联模块分析 |
3.5 模块代码实现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NS-2仿真软件概述 |
4.1 NS-2介绍 |
4.2 NS-2工作基本原理 |
4.3 NS-2网络模拟的一般过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ADHOC与INTERNET互联仿真 |
5.1 网络模拟仿真整体设计 |
5.1.1 有线网络模拟仿真 |
5.1.2 有线/无线网络模拟仿真 |
5.2 仿真模型中改进的路由协议MG-AODV和MG-OLSR |
5.3 仿真性能指标及参数设定 |
5.4 TRACE文件分析 |
5.4.1 TRACE文件格式 |
5.4.2 AWK分析语言 |
5.5 仿真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进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已录用的学术论文 |
四、分组无线网与Internet互联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采油机工况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研究[D]. 常涵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2)
- [2]支持Internet互联的AODV路由协议实现与优化[D]. 蔡冰莹. 北京理工大学, 2016(11)
- [3]炮兵分组无线网训练模拟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史军方.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3)
- [4]基于信任机制的MANET与Internet互联关键技术研究[D]. 谷海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S2)
- [5]利用动态网关实现移动Ad Hoc网络接入Internet技术的研究[D]. 张文学. 东北大学, 2012(05)
- [6]MANET与Internet互联的网关协作模型研究[D]. 黄婷婷. 新疆大学, 2011(12)
- [7]MANET与INTERNET互联 ——一种基于按需平面距离矢量路由协议(AODV)的动态网关的研究与实现[D]. 马鑫.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8]MANET与INTERNET互联 ——一种基于按需动态源(DSR)路由协议动态网关的研究与实现[D]. 史登连.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9]MANET与INTERNET的互联——一种基于移动IP的动态网关的研究与实现[D]. 卢博.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10]MANET与INTERNET互联 ——基于网络模拟器(NS-2)的仿真与研究[D]. 李梨.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