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生植物——红树林

胎生植物——红树林

一、胎生植物——红树(论文文献综述)

李庆顺,乔红梅,周晓旋[1](2021)在《红树植物的胎生现象及其组学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树植物生长于滨海湿地复杂的生境,包括变化的水体盐度、潮汐海浪冲刷的泥滩等,其繁殖体的顺利萌发并成功定植是红树种群世代延续的关键.部分红树植物通过长期进化产生了一种适应于这种独特生境的称为胎生的有性繁殖方式,即种子在母体上萌发形成繁殖体,特别是发达的下胚轴.这种结构使它们能携带足够的能量与淡水,并在落地时迅速生根定植.然而,目前对这种可以稳定传代的胎生现象的遗传本质和分子机制还了解甚少.本文从基因组和转录组水平对红树植物胎生的起源与进化及其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为今后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严雪婷,顾肖璇,陈鹭真[2](2021)在《红树植物生活史过程的能量利用策略》文中认为红树林是潮间带区域的高生产力植物群落。由于生长在淹水、高盐及潮水冲击的潮间带生境,红树植物具有高效利用有限能量以维持生活史的能力。权衡其在繁殖、生存、抵抗胁迫、竞争等过程中的能量需求,是红树植物成功定居的关键。红树植物从幼苗到成熟植株的生长过程,其能量投资对象也从根系转移到茎干。随着植株生长,叶片生物量占比逐渐下降;但叶片始终具有较高的热值。植物抵抗胁迫需额外耗损能量,因此缓慢-收益型投资的能量利用策略在植物中更为常见:其叶片投资减少,新增能量集中于根系与茎干以保证植株的存活。胎生的红树植物对繁殖体的能量投入较高,而非胎生物种的比叶面积较高、氮含量高、建成成本低,投资回报更快。植物的能量利用策略与叶经济型谱联系紧密,可揭示胁迫生境下红树植物的适应策略和入侵性。

樊月,潘云龙,陈志为,林晗,徐冉,吴承祯,洪滔[3](2019)在《四种红树植物根茎叶的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文中研究指明以漳江口红树林的秋茄(Kandelia candel)、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和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为研究对象,对其根、茎、叶中的碳(C)、氮(N)、磷(P)含量以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秋茄、桐花树、老鼠簕3种植物各器官中的C含量均表现为茎、叶显着大于根,秋茄、木榄、桐花树3种植物的N、P含量均表现为叶>茎>根;桐花树、老鼠簕不同器官的C含量变异系数均表现为根>叶>茎,秋茄、木榄、老鼠簕3种植物N含量的变异系数均表现为根、茎大于叶,秋茄、木榄、桐花树3种植物P含量的变异系数均表现为根、茎大于叶;秋茄、木榄、老鼠簕C∶N的变异系数为根、茎大于叶; 4种植物中,老鼠簕根、叶的P含量显着高于其他3种植物,茎的P含量略高于其他3种植物,根C、N、P与叶C、P的变异系数均大于其他3种植物; 4种红树植物叶的C∶N∶P质量比(151∶9∶1)显着小于根(187∶4∶1)和茎(239∶5∶1),叶的C、N和P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相对稳定。分析红树植物不同器官养分元素间的分配规律,可为大尺度的红树林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为红树植物的保护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王秀丽[4](2018)在《外来红树植物拉关木的生态风险及主要生态效益研究》文中提出本项目以引种的外来红树植物拉关木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拉关木在我国引进后的繁育特征、生理生态适应能力和机制、光照强度适应性、对生态系统其他生物生态位的影响、对我国本土红树植物是否存在化感作用等,从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来评估其可能潜在的生态风险;分析不同龄林拉关木人工林凋落物及土壤呼吸季节动态、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等方面研究其碳储能力,从而探讨其主要的生态效益;并从叶片形态结构及其超微结构研究其速生快长机制。研究内容获得以下主要成果。(1)拉关木的繁育特征研究表明,拉关木种子没有休眠期,不耐储存。新鲜成熟的拉关木种子在野外自身林内发芽试验为7 d时,发芽率达99.3%以上。室内不同储藏方式(25 ℃室温储藏、25 ℃室温椰糠储藏、8 ℃冰箱储藏)储藏14 d后,其种子萌发率分别为6.4%、19.9%和17.4%;而3种不同方式储藏21 d后,25 ℃室温储藏的种子萌发率为0,25 ℃室温椰糠储藏和8 ℃冰箱储藏的种子萌发率仅为3.1%和7.4%。外来引进植物的繁育系统是该种群是否具有入侵扩张的基础,且对种群的散布机制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调查表明,中国东南沿海19个拉关木种群的繁育系统均属于雄全异株类型,其种群雄性植株的比例为30.0%-88.9%;表明中国东南沿海拉关木种群的可繁育后代植株比例为11.1%-70.0%。本研究发现,福建九龙江河口引进种拉关木种群的雄花和两性花的花粉均具有活性,雄花子房败育,两性花的子房发育正常,表明福建九龙江河口的拉关木种群的繁育系统类型为功能性雄全异株。拉关木种群雄性植株的比例与其所处的年均盐度(r2=0.747,p=0.001)相关性大。该结果为了解拉关木引进我国后其种群繁育后代能力和风险评估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2)拉关木苗在乡土红树植物林缘及林内生长试验表明,光照和气温是其生长的两个主要限制因子。秋茄林内1年生拉关木苗的月均苗高增量、月均叶片数增量均显着低于林缘(p<0.05);林内的拉关木苗种植9个月后,其存活率为0,林缘的拉关木苗存活率为19.0%,种植1年后,林缘的1年生拉关木苗的存活率仅为6.0%。表明,由于受光照强度和气温这两个环境因子的限制,拉关木苗在自然条件下极难在郁闭度高的天然乡土红树植物秋茄林内自然更新生长。(3)拉关木对乡土红树植物的化感作用表明,拉关木各器官水浸液对木榄幼苗生长的影响大体表现为“低促高抑”的现象。拉关木各器官水浸液浓度为0.5 g·mL-1时,抑制作用最强。木榄幼苗叶片的丙二醛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大小均随各器官水浸液浓度的升高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但在自然条件下,由于海洋潮汐流动的作用和巨大的海水水体稀释,拉关木释出液的浓度累积难以达到实验室里水浸液处理的高浓度。本研究还经气相色谱—质谱(GC-MS)将可能的化感物质的总体混和物进行了细化,有机化合物主要包括酯类、醇类、酚类等。(4)拉关木的群落结构及种苗扩散研究中,对我国引进拉关木不同纬度的典型地域进行现场样方调查,以现实的情况分析讨论有否入侵的问题。结果发现,拉关木幼苗具有一定的天然扩散能力,但扩散是生物的本性,扩散不等于入侵,多地的实际调查分析表明,拉关木不会进入原生林密闭的本地红树植物林内,破坏或改变原生态系统,拉关木在人工种植的位置占据自己的生态位,与本地植物较和谐生长,发挥着较好的生态效益,表明拉关木是优良的沿海防护林和景观林的造林树种,但人工引种造林时应合理规划,优化布局,加强管理。本研究对我国引进拉关木的不同纬度的典型地域进行现场样方调查,调查结果详见如下。海南东寨港拉关木群落垂直结构随群落林龄的增加而复杂,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随林龄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表现为11龄林>19龄林>6龄林。珠海淇澳岛红树林湿地的引种园内拉关木群落结构组成简单、空间层次分布明显、林下植被主要为老鼠簕,占群落总数的86.40%;群落中有秋茄、桐花树、银叶树、老鼠簕、卤蕨等乡土红树植物的自然更新现象,表明拉关木人工林可以促进乡土红树植物的更新;在拉关木引种园的林内、林缘、沟渠、互花米草内均未发现拉关木小苗,表明拉关木在珠海淇澳岛极难自然更新成林。广东电白水东港的拉关木幼苗可以在白骨壤天然林的林窗及林缘光照充足的空间自然更新生长,表明广东电白水东港拉关木幼苗具有一定的天然扩散能力。因缺乏光照、及冬季的低温影响,福建九龙江河口的拉关木人工林下小苗很难自然更新生长;福建九龙江河口种植的拉关木人工林,由于林缘附近有互花米草、芦苇等湿地植物的生长,周围缺乏适宜拉关木生长的高程光滩,至今未发现其在自身林内及郁闭度高的林缘出现自然更新现象,但其在福建九龙江河口的种苗扩散及更新动态仍需进行长期跟踪监测。福建仙游县枫亭镇枫慈溪的拉关木人工林的林内、邻近乡土红树植物秋茄林内及芦苇地均未发现拉关木幼苗的扩散,表明拉关木苗属于阳性苗,其很难在郁闭缺光的环境下自然更新生长。本研究结果表明,拉关木虽有一定的扩散能力,但其在福建仙游县枫慈溪的扩散仅限于其周边滩涂高程较高的光滩,及光照充足的林缘位置。通过对海南东寨港、广东电白水东港、珠海淇澳岛、福建九龙江河口、及莆田仙游县枫亭镇枫慈溪不同引种时期拉关木人工林的群落结构及种苗扩散调查结果表明,拉关木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及种苗扩散情况与龄林、当地生态环境、气候等环境因子关系密切。(5)拉关木对中国东南沿海生态系统影响的风险评估结果显示,中国东南沿海拉关木引种的生态风险评估值为25.5分,处于风险等级标准的最低等级,为可接受(0-36)等级。在以红树植物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范围内严禁引入外来红树植物拉关木,这是一个原则问题;如果在红树林保护区内发现区外自然扩散来的拉关木幼苗,应及时清除,这是保护区管理应该做的工作,木本植物幼苗清除容易,不易复发。但对于引进任何外来的生物,仍然要有风险防范的意识,必须加强跟踪监控,确保生态安全,对拉关木在我国各地的引种栽培仍应加强管控。(6)福建九龙江河口拉关木人工林的年凋落物量研究表明,3种不同龄林拉关木人工林的年凋落物总量为1093.0-1372.3 g·m-2,处于国内外关于红树植物年凋落量的(670-1500 g·m-2)的上端,表明拉关木具有高归还率的特性。本研究发现,福建九龙江河口不同龄林拉关木人工林的年凋落量为8龄林(1372.3 g·m-2)>6龄林(1208.5g·m-2)>4龄林(1093.0g·m-2),表明拉关木人工林年凋落物量随着林龄的增长呈增加趋势。2015年1月份至2017年12月份的6龄林拉关木人工林的年凋落物量均显示出明显的季节动态,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7)福建九龙江河口拉关木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在0.87-6.15 μmol CO2·m-2·s-1之间,6龄林拉关木人工林的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低于前人对福建九龙江河口秋茄林的土壤呼吸最大值6.18 μmol C02·m-2·s-1,这一差距表明,土壤呼吸速率与红树林树种、龄林、土壤温湿度等因素有关。不同龄林拉关木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均呈现明显的日动态和季节动态,表现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6龄林拉关木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不同季节表现不同,夏季和春季土壤呼吸速率昼夜变化相似,均表现为双峰型,而秋季和冬季的土壤呼吸速率昼夜变化均表现为单峰型。而4龄林拉关木林样地的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最高,土壤深度为0-5 cm和5-10 cm的4龄林拉关木林样地总有机碳含量分别为0.58 g·kg-1和0.54 g·kg-1,各样地的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表现为4龄林>6龄林>8龄林>光滩。(8)从叶片的形态及其超微结构探讨了非C4植物拉关木的速生快长机制。拉关木、秋茄、白骨壤、桐花树的叶面积大小分别为:秋茄(2035.87±5.23mm2)>拉关木(1758.38±4.53 mm2)>桐花树(1746.96±4.21 mm2)>白骨壤(1119.35±2.52 mm2)。4个红树植物种叶片的周长、长、宽等均表现为秋茄最大,白骨壤最小,表明叶片形态结构方面无法解释拉关木的速生快长特性。本研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拉关木平均每个叶绿体的类囊体片层面积最大,达9.85 μm2,分别是本地种秋茄、桐花树、白骨壤的5.9倍、18.6倍、10.6倍。拉关木叶片叶肉细胞中单位面积叶绿体的类囊体面积均高于乡土红树植物白骨壤、秋茄、桐花树;3种乡土红树植物的叶绿体大部分面积被淀粉颗粒和脂滴等所占据,导致其叶绿体单位面积含有的类囊体面积减小;而拉关木叶片的叶绿体类囊体片层排列紧密平行贯穿于整个叶绿体,最大化地增加叶绿体内类囊体的面积,提高了拉关木叶片单位面积的光合作用效率,从而达到速生快长。

张舒欢[5](2018)在《植物博物学初步研究》文中认为博物学作为一门与自然打交道相关的古老学问,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很长时间的辉煌历史,但在西方数理科学迅速崛起之后,博物学逐渐开始走向没落。如今诞生不到两百年的现代科学也开始展露出其局限性与不可知性,出现科学危机。加之科学造成人与自然的冲突日益严重,博物学的复兴顺应时势,不仅可以弥补上还原论为纲领的现代科学的不足,还可以通过博物学活动、研究的开展进一步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植物博物学作为博物学中极为重要的一块知识内容,却缺乏专门的研究。为了更好地推动发展新博物学,对于植物博物学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本文总结了新博物学与现代科学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植物博物学(现代科学与植物学的结合产物)这一博物学分支学科的概念:植物博物学是对人们实践中遇到的植物现象进行观察、描述、分类、整理,揭示它们内在联系的学科。本文还分点论述了植物博物学的地位与研究价值。在上述理论为前提下,本文尝试进行对植物博物学研究方法进行初步探索。本文通过整理植物相关学科教材、文献等资料,制作设计了适用于一阶植物博物学野外观察的植物博物学大纲,并加入二维分级评级制度为大纲中的知识点分级,方便使用者进行博物学野外观察研究。通过丰富的野外实践,加上大量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提炼出一种结合植物学与现代科学的植物博物学研究的新方法——“三步法”:野外观察——文献研究——博物文写作。并用例子作为检验示范,保证其可行性。此外在综合提炼与植物学相关学科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了植物博物学的几种重要研究方法: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访谈法等,为植物博物学的后续研究提供指导思想。本文还对今后植物博物学的研究提出几个方向,旨在推动植物博物学与博物学的研究。

周晓旋[6](2017)在《红树植物秋茄(Kandelia obovata)显胎生发育过程形态学观察及转录组分析研究》文中认为植物界中的胎生现象是指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在母体上不经休眠或短暂休眠即萌发,以潮间带红树植物最为显着。虽然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态适应等水平对红树植物的胎生现象已有所研究,但其涉及的分子机制仍未被阐明。本论文以我国广泛分布并具有重要生态学价值的显胎生红树代表物种秋茄(Kandelia obovata)为研究材料,对从胚珠受精到胚轴掉落的一系列发育过程进行形态观察,确定具有转变性意义的阶段及组织,并对其中7个关键组织(受精后的胚胎、胚胎突出种皮前后的子叶及下胚轴、胚轴伸出种皮但仍包被在果皮内时的茎端分生区及下胚轴)进行了转录组测序,以探索秋茄在显胎生发育关键时期的基因表达情况及潜在机制。实验结果如下:(1)秋茄的胎生发育过程与已报道的显胎生发育三次生长模式基本相同,即包含子叶第一次生长,胚轴生长,子叶第二次生长。但秋茄的胚胎发育也有许多独特之处,如:胚在早期为绿色的长线形;子叶表面具有许多凹陷能增大吸收面积;胚胎突破种皮并不依赖胚乳的大量生长,而是由于居间分生区的细胞分裂和生长导致的胚轴伸长,进而突破种皮;种皮和果皮末端细胞特化为薄壁组织有利于胚轴伸出。(2)通过转录组测序,7个组织共获得约120 G的高质量数据,将这些序列denovo组装后得到50526个Unigenes,并对其进行基因功能预测。对发育过程的不同时期相同组织、相同时期不同组织进行比较,发现了许多时间-空间差异表达基因。(3)通过Gene Ontology注释,50526个Unigenes中共有25452个基因获得功能分类。富集分析发现与氧化还原反应、脂肪酸合成、器官形态建成、光合作用、脱落酸合成代谢、油菜素内酯合成代谢、萜烯类合成代谢、一氧化氮合成代谢、激素响应、环境响应等相关的大量基因在不同组别的比较中出现上调或下调现象。(4)50526 个 Unigenes 注释到 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的基因共有6687个,涉及362个生物学通路,这些基因参与代谢途径、次级代谢物合成途径、激素信号转导通路、光合作用、MAPK级联途径信号通路等许多与生长发育、抵抗逆境有关的通路中。其中,激素信号转导通路中响应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的基因以及编码类胡萝卜素合成脱落酸的关键酶基因、光系统结构及电子传递基因都有显着的时间-空间差异。(5)50526个Unigenes中有799个基因被预测存在于56个转录因子家族中,包括 bHLH、MYB、bZIP、C2H2、WRKY、NAC、B3、ARF 等。富集分析发现在关键时期的组织有不同的转录因子显着性差异表达,根据已报道的转录因子功能推测这些转录因子很可能直接或间接调控与胎生有关的基因,参与到特定的胚胎发育及环境因子响应过程中。本研究结合传统的形态观察手段及现代转录组测序技术对秋茄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形态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研究,进一步补充完善了红树科植物显胎生发育形态结构的资料,首次得到了秋茄早期胚胎发育的基因表达谱。我们分析了实验中每个阶段的时期及组织表达特点,探索胎生发育的分子机制,并初步筛选了一批胎生相关基因,为下一步研究这些基因的功能、全面阐述胎生分子机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周晓旋,蔡玲玲,傅梅萍,洪礼伟,沈英嘉,李庆顺[7](2016)在《红树植物胎生现象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植物胎生是指有性繁殖产生的后代在母体上直接萌发的现象,在红树植物中最为常见。红树植物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耐受高盐、高温、淹水缺氧和海浪冲击等复杂环境。胎生被认为是红树植物对这种特殊生境的重要适应方式。该文从形态发育、生理生化、分子水平、生态适应4个层次讨论红树植物胎生现象对复杂生境的适应性,并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对将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与非胎生胚胎发育相比,红树植物胎生是一个遗传的程序,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特殊的结构。植物激素对胎生发育起关键的调控作用,繁殖体发育过程中,其盐离子的种类与浓度的动态变化则是对海岸潮间带生境的重要适应特征。这种胎生繁殖体依靠在母体上完善的一系列功能性特征能更有效地适应落地后的滩涂环境。然而,红树植物胎生发育过程的分子机理及调控机制还有待研究。理解胎生这一特殊适应性现象的本质及其进化过程将为红树林保护繁育、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陶伊佳[8](2014)在《显胎生红树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特点》文中研究表明红树植物是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区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在与环境的长期相互选择下,红树植物形成了独特的生长适应和繁殖适应。红树植物分为真红树植物和半红树植物。真红树植物专一性地生长于潮间带。红树科(Rhizophoraceae)的木榄属(Bruguiera)、秋茄属(Kandelid)、红树属(Rhizophora)、角果木属(Ceriops)是典型的真红树植物。具有与新生叶片数量一致的托叶和显胎生胚轴是红树科红树植物的突出特点。其中,托叶和叶片的掉落数量是指示植物叶片生长和更新状况的有效证据;显胎生繁殖方式的特点是揭示红树植物生活史对策、群落演替、生物进化等方面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植物界最典型、最彻底的显胎生植物——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秋茄(Kandelia obovata)、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角果木(Ceriops tagal)为研究对象,从2009年4月至2012年3月连续3年对4种红树植物进行掉落物收集。利用掉落物中托叶与叶片的数量关系,推测叶片生长和更新情况;利用掉落物中不同阶段的繁殖器官数量,分析显胎生繁殖方式的繁殖效率;利用掉落物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分析植物的物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海南东寨港4种红树植物群落的掉落物产量差异显着,从大到小依次为:红海榄群落(1406.60±64.60g m-2a-1)>海莲群落(1198.94±73.04g m-2a-1)>秋茄群落(897.85±32.02g m-2a-1)>角果木群落(604.84±17.85g m-2a-1)。红树植物群落的掉落物产量高于同纬度地区陆地森林群落。2.4种红树植物群落掉落物的各组分中,叶片占绝对优势,掉落物总产量的月变化规律与叶片大致相同。繁殖器官的掉落时间较集中,特别是胚轴,一年中出现一次明显的高峰,维持约2-3个月。掉落物总产量最大值出现的时间与繁殖器官(主要是胚轴)掉落高峰期重合。3.在各气候因子中,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对显胎生红树植物的影响比较大。4.对掉落物中叶片和托叶数量统计发现,红海榄群落处于逐渐衰退期,叶片掉落的数量多于叶片生长的数量;秋茄群落和角果木群落处于生长旺盛期,叶片生长的数量多于叶片掉落的数量;海莲群落处于较稳定的成熟期,叶片掉落数量与叶片生长的数量基本持平。5.在海南东寨港,4种红树植物群落叶片的新生和掉落在全年均有发生,并且数量变化模式相同,仅在时间上存在略微差异。海莲群落和秋茄群落叶片的新生与掉落同步进行;红海榄群落叶片的新生比掉落早1个月进行;角果木群落叶片的新生比掉落晚2个月进行。6.显胎生红树植物的繁殖器官发育成功率较低,明显低于非胎生红树植物。限制显胎生红树植物繁殖器官发育成功率的主要是:1)Stage Ⅱ(花果→小胚轴阶段);2)StageⅣ(中胚轴至大胚轴阶段)。这与红树植物的资源优化配置有关。7.从掉落物中繁殖器官所占比例来看,不同繁殖方式的红树植物的繁殖投入差异显着。隐胎生红树植物的繁殖投入较少(1.6-33.7%),非胎生红树植物的繁殖投入较多(17.3-41.1%),显胎生红树植物介于两者之间(7.6-37.6%)。在4种典型的显胎生红树植物中,红海榄更加倾向于K-对策者,它分配给繁殖的能量较少,较大的能量投入到维持个体的生存和竞争中,并且成熟的繁殖体拥有较大的重量;而海莲、秋茄在繁殖过程中投入较多能量,略偏向于r-对策者;角果木则处于两者之间。8.对4种显胎生红树植物开花物候的分析发现,海莲倾向于连续开花,开花持续时间较长,间歇时间较短,开花的数量规模小,在夏季达到高峰期;秋茄、红海榄和角果木倾向于年开花,在全年中只有一个明显集中的、时间较短的开花期。9.海南东寨港的4种红树植物胚轴成熟时间与其在中国的天然分布北界纬度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中国天然分布北界纬度越高的红树植物种类,其胚轴的成熟时间越早。这种现象是植物与环境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胚轴成熟时间越早,会有更充足的时间发育成能抵御次年冬季低温的植株。

韩建欣[9](2011)在《高枝假木贼胎生萌发特性及其对荒漠环境的响应》文中提出论文通过对高枝假木贼(Anabasis elatior)的胎生萌发物候、种子萌发特性、耐盐性、幼苗耐干燥特性以及胎生苗的形成进行观察研究,并结合环境因子探讨其对准噶尔荒漠极端环境的响应对策,得出如下结论:(1)高枝假木贼具有胎生繁殖现象。其果实于10月成熟后不脱落,冬季被积雪覆盖。于次年早春积雪融化时(3月上旬~4月上旬)种子在株上萌发形成胎生幼苗。胎生萌发时,胚根首先突破种皮,下胚轴快速生长形成棒状胎生幼苗,长度为1~7 cm。胎生发生阶段空气最高温度为0~15℃,相对湿度为50%~60%。(2)高枝假木贼种子长4.175+0.132 mm,宽3.146+0.109 mm,质量3.727±0.137 mg;种子具有快速萌发特性,在30/15、25/15、20/10、15/5℃下,种子遇水6~7 h开始萌发。(3)高枝假木贼种子的萌发率随盐分浓度的增高而降低,在大于1.2 mol/L的NaCl溶液中的萌发受到抑制。将在盐溶液中处理后未萌发的种子转移至蒸馏水后,萌发恢复率较低,表明NaCl处理后的部分种子永久地失去萌发活力。(4)高枝假木贼的幼苗具有忍受干燥并在下次水合后能够恢复生长的能力。幼苗的长度和干燥时间影响幼苗的恢复生长率。长度在0~1 cm的幼苗通过14 d的干燥,有部分幼苗复水后能继续生长。长度在4~5 cm的幼苗干燥3 d后,复水未能继续生长。高枝假木贼的胎生繁殖现象是对荒漠严酷环境的一种特殊适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为种群的传播、扩散和数量的增加提供了新的途径。

马清温[10](2008)在《解密植物世界里的胎生》文中指出植物也能胎生?是的。有花植物的种子成熟后多是在脱离母体植物后再萌发,这是我们最常见、最熟悉的植物繁殖方式。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在植物界有少数植物具有类似动物的胎生繁殖方式。

二、胎生植物——红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胎生植物——红树(论文提纲范文)

(1)红树植物的胎生现象及其组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胎生红树研究进展
    1.1 胎生现象及其生态意义
    1.2 胎生种子的特点及发育过程
2 生态基因组学及其在红树胎生研究中的应用
    2.1 生态基因组学
    2.2 生态基因组学在红树胎生研究中的应用
        2.2.1 胎生红树的起源与进化
        2.2.2 胎生分子机制的研究
3 问题与展望

(2)红树植物生活史过程的能量利用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的生活史策略与能量动态
    1.1 红树植物的生活史策略
    1.2 红树植物的胎生机制
2 红树幼苗期能量积累对植物抵抗胁迫的重要意义
3 红树植物成年植株的能量分配
    3.1 红树植物成年植株能量分配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2 红树植物功能性状与能量利用的关系
    3.3 红树植物植株建成成本与能量的关系
4 红树植物不同繁殖机制能量分配
5 总结

(3)四种红树植物根茎叶的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1.3 测定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4种植物根茎叶的C、N、P含量
    2.2 4种植物根茎叶的化学计量比
    2.3 4种植物各器官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变异
3 讨论
    3.1 红树植物叶片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特征
    3.2 4种红树植物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器官间差异
    3.3 4种植物各器官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变异
4 结论

(4)外来红树植物拉关木的生态风险及主要生态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外来物种研究背景
        1.1.1 外来物种的相关概念
        1.1.2 外来物种引进的生态效益
        1.1.3 外来物种引进的生态风险
    1.2 拉关木概述
        1.2.1 拉关木的生物学特性与自然分布
        1.2.2 拉关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拉关木潜在的生态风险评估研究
        1.4.2 拉关木的碳储能力研究
        1.4.3 拉关木的速生快长机制研究
    1.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第1章参考文献
第2章 拉关木的繁育特征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地概况
        2.1.2 花期、果期物候观察
        2.1.3 体视显微镜观察
        2.1.4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2.1.5 荧光显微镜观察
        2.1.6 不同拉关木群落花的性别比例调查
        2.1.7 不同储藏方式的拉关木种子萌发试验设计
        2.1.8 拉关木种子野外自身林下种子萌发试验设计
    2.2 结果分析
        2.2.1 拉关木雄全异株系统花的结构特征
        2.2.2 拉关木种子的物理特征
        2.2.3 不同储藏方式对拉关木种苗萌发的影响
        2.2.4 拉关木种子在野外自身林内的种子发芽情况研究
    2.3 讨论与结论
    2.4 第2章参考文献
第3章 拉关木苗在乡土红树植物林缘及林内生长试验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3.1.2 试验材料
        3.1.3 试验设计
        3.1.4 野外光照强度监测
        3.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秋茄林样地林内及林缘光照情况
        3.2.2 秋茄林样地林内及林缘拉关木苗生长动态分析
        3.2.3 秋茄林样地林内及林缘拉关木苗生长动态与气温的相关性分析
        3.2.4 拉关木种子在秋茄林的林内生长情况
    3.3 讨论与结论
    3.4 第3章参考文献
第4章 拉关木对木榄幼苗的化感作用及其化感物质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水浸液制备
        4.1.3 实验设计
        4.1.4 生长和产量指标
        4.1.5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4.1.6 拉关木各器官水浸液化感物质分离与鉴定
        4.1.7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分析
        4.2.1 拉关木水浸液对木榄幼苗生长的影响
        4.2.2 拉关木水浸液对木榄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3 拉关木水浸液对木榄幼苗MDA含量的影响
        4.2.4 拉关木水浸液对木榄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4.2.5 拉关木水浸液对木榄幼苗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4.2.6 拉关木各器官水浸液化感物质鉴定
    4.3 讨论与结论
    4.4 第4章参考文献
第5章 拉关木的群落结构及种苗扩散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样地概况
        5.1.2 样地设置
        5.1.3 群落特征分析
        5.1.4 物种多样性分析
    5.2 结果分析
        5.2.1 海南东寨港不同林龄拉关木人工林群落特征
        5.2.2 珠海淇澳岛拉关木人工林群落结构及其种苗扩散研究
        5.2.3 广东电白水东港不同林分拉关木群落特征及其种苗扩散研究
        5.2.4 福建九龙江河口拉关木林下小苗生长动态研究
        5.2.5 福建莆田仙游县枫慈溪拉关木种群天然更新与扩散研究
    5.3 讨论与结论
    5.4 第5章参考文献
第6章 外来种拉关木对中国东南沿海生态系统影响的风险评估
    6.1 物种评价信息
        6.1.1 引入类型
        6.1.2 繁殖特性
        6.1.3 生长速度
        6.1.4 抗逆性
        6.1.5 群落演替
        6.1.6 扩散的可能性
        6.1.7 利弊情况
        6.1.8 控制管理状况
        6.1.9 控制难易程度
    6.2 拉关木风险评估体系构建
    6.3 引入风险等级及管控建议
    6.4 第6章参考文献
第7章 福建九龙江河口拉关木人工林的凋落物动态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研究区域及试验地概况
        7.1.2 样地设置
        7.1.3 数据分析与统计
    7.2 结果分析
        7.2.1 拉关木凋落物的年季动态研究
        7.2.2 不同林龄拉关木人工林凋落量及季节动态研究
    7.3 讨论与结论
    7.4 第7章参考文献
第8章 拉关木人工林土壤呼吸及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研究
    8.1 材料与方法
        8.1.1 样地概况
        8.1.2 土壤呼吸样点设置
        8.1.3 土壤pH值及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测定
        8.1.4 数据分析与统计
    8.2 结果分析
        8.2.1 拉关木人工林土壤呼吸的昼夜变化研究
        8.2.2 不同林龄拉关木人工林土壤呼吸研究
        8.2.3 不同林龄拉关木人工林土壤pH值研究
        8.2.4 不同林龄拉关木人工林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研究
    8.3 讨论与结论
    8.4 第8章参考文献
第9章 拉关木的速生快长机制研究
    9.1 材料与方法
        9.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9.1.2 采样方法
        9.1.3 叶片形态参数测定
        9.1.4 透射电镜观察
    9.2 结果分析
        9.2.1 拉关木与3种乡土红树植物叶片形态结构的比较
        9.2.2 拉关木与3种乡土红树植物叶片超微结构的比较
    9.3 结论与讨论
    9.4 第9章参考文献
第10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研究结论
    10.2 主要创新点
    10.3 不足与展望
附录1 拉关木水浸液二氯甲烷相经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鉴定的有机化合物及质谱图
    附录1-la 拉关木根水浸液二氯甲烷相GC—MS测试图谱
    附录1-1b 拉关木根水浸液二氯甲烷相经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鉴定的有机化合物
    附录l-2a 拉关木枝水浸液二氯甲烷相GC—MS测试图谱
    附录l-2b 拉关木枝水浸液二气甲烧相经气相色谱一质谱(GC—MS)分析鉴定的有机化合物
    附录l-3a 拉关木叶水浸液二氯甲烷相GC—MS测试图谱
    附录l-3b 拉关木叶水浸液二氯甲烷相经气相色谱一质谱(GC—MS)分析鉴定的有机化合物
    附录l-4a 拉关木果水浸液二氯甲烷相GC—MS测试图谱
    附录l-4b 拉关木果水浸液二氯甲烷相经气相色谱一质谱(GC-MS)分析鉴定的有机化合物
附录2 拉关木水浸液石油醚相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鉴定的有机化合物及质谱图
附录3 拉关木各器官水浸液乙酸乙酯相经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鉴定的有机化合物及质谱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植物博物学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西方博物学的发展
        1.1.2 博物学的复兴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博物学研究现状
        1.2.2 植物博物学的研究
    1.3 科学研究方法综述
        1.3.1 科学研究方法的内容及意义
        1.3.2 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
        1.3.2.1 文献法与研究整合法
        1.3.2.2 观察法
        1.3.2.3 科学实验方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新时期植物博物学学科的建立
    2.1 博物学是一门科学
        2.1.1 新博物学的定义
        2.1.2 博物学与数理科学的对比
        2.1.3 当今科学的局限性与新博物学的需求性
    2.2 植物博物学是博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2.2.1 植物博物学的定义、地位
        2.2.2 植物博物学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第三章 植物博物学研究方法的初步探讨
    3.1 植物博物学大纲的构建
        3.1.1 大纲构建依据
        3.1.2 大纲的意义与用法
        3.1.3 植物博物学大纲
    3.2 植物博物学研究方法之三步法
    3.3 “三步法”实例
    3.4 植物博物学研究方法
        3.4.1 观察法
        3.4.1.1 观察法在植物博物学中作用
        3.4.1.2 观察法的方法、步骤以及工具
        3.4.1.3 观察法的应用实例
        3.4.2 文献法
        3.4.2.1 文献法在植物博物学中的作用
        3.4.2.2 文献法的一般步骤与实例
        3.4.3 实验法
        3.4.3.1 博物学研究中的实验法
        3.4.3.2 常见植物博物学实验方法
        3.4.3.3 实验法实例
        3.4.4 访谈法
        3.4.4.1 访谈法的方式与作用
        3.4.4.2 访谈法的一般步骤
        3.4.4.3 专家访谈法的实例与分析
        3.4.5 博物学方法综合性研究实例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红树植物秋茄(Kandelia obovata)显胎生发育过程形态学观察及转录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红树林生态系统及其适应性
    1.2 红树植物的胎生现象
        1.2.1 胎生的定义及类群
        1.2.2 胎生发育过程的生理生化水平研究
        1.2.2.1 含水量
        1.2.2.2 发育过程的盐度动态及推论
        1.2.2.3 胎生发育过程中激素的动态特征
        1.2.2.4 胚胎发育过程中繁殖体的能量热值变化
        1.2.3 红树植物胎生发育的生态学意义
    1.3 红树植物胎生发育的机理及不足之处
    1.4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植物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1.4.1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转录组测序
        1.4.2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植物生长发育方面的研究
    1.5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红树植物秋茄胎生发育过程的形态、解剖学观察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采样地点介绍
        2.2.2 样品采集
        2.2.3 石蜡切片方法介绍
        2.2.3.1 实验药品
        2.2.3.2 实验步骤
        2.2.4 立体式解剖镜观察
    2.3 结果
        2.3.1 秋茄发育过程关键阶段
        2.3.2 秋茄胎生发育过程形态观察结果
    2.4 讨论
        2.4.1 秋茄与其他显胎生红树植物胚胎发育对比的异同点
        2.4.2 秋茄与其他隐胎生、非胎生红树植物发育过程的对比
        2.4.2.1 隐胎生植物及非胎生红树植物的胚胎发育及萌发过程
        2.4.2.2 显、隐、非胎生之间的比较
        2.4.3 红树植物胎生现象与正常性种子萌发的比较
第三章 秋茄胎生发育过程转录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样品采集
        3.2.2 RNA提取
        3.2.2.1 提取步骤
        3.2.2.2 RNA质量检测方法
        3.2.3 文库构建
        3.2.3.1 溶液配制
        3.2.3.2 文库构建步骤
        3.2.4 文库回收及质量检测
        3.2.4.1 文库检测及回收
        3.2.4.2 Agilent检测DNA文库
        3.2.5 高通量测序及数据分析方法
        3.2.5.1 高通量测序
        3.2.5.2 数据处理流程及功能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测序数据质量分析
        3.3.2 转录组测序数据拼接结果
        3.3.3 样本重复性及样本间聚类分析
        3.3.4 差异基因分析
        3.3.5 Unigenes功能预测
        3.3.5.1 Gene Ontology (GO)注释
        3.3.5.2 生物学通路注释
        3.3.5.3 转录因子预测
        3.3.6 差异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3.3.6.1 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
        3.3.6.2 生物学通路富集
        3.3.6.3 转录因子的富集分析
第四章 结论
    4.1 胎生机制模型
    4.2 胎生相关基因
    4.3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7)红树植物胎生现象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形态发育比较
    1.1 显胎生红树植物胚胎发育过程
    1.2 隐胎生与非胎生红树植物胚胎发育过程
2 生理生化水平
    2.1 胚胎的含水量
    2.2 胚胎发育过程中繁殖器官盐离子动态
    2.3胚胎发育过程中激素的变化
    2.4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能量动态
3 分子水平研究
    3.1 红树植物的种群遗传多样性
    3.2 红树植物胎生发育过程转录组研究现状
    3.3 其他植物中发现的胎生调控基因
4 生态适应性
    4.1 胎生繁殖体的有效定植
    4.2 胎生繁殖体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4.3 胎生适应潮间带环境的优势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8)显胎生红树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基本介绍
        1.1.1 红树植物
        1.1.1.1 红树科红树植物
        1.1.1.2 非红树科红树植物
        1.1.2 红树植物适应性
        1.1.2.1 生长适应
        1.1.2.2 繁殖适应
        1.1.3 红树植物物候
        1.1.4 红树植物掉落物
        1.1.4.1 掉落物中的营养器官
        1.1.4.2 掉落物中的繁殖器官
    1.2 目前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样地概况
    2.2 样品采集
    2.3 样品处理
        2.3.1 胚轴等级划分
        2.3.2 繁殖器官发育阶段划分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红树植物掉落物
        3.1.1 掉落物产量
        3.1.2 掉落物月变化
        3.1.3 掉落物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3.2 红树植物叶片的更新与生长
        3.2.1 叶片年更新率
        3.2.2 叶片生长与掉落
    3.3 红树植物繁殖效率
        3.3.1 各阶段繁殖器官发育成功率
        3.3.2 成熟胚轴发育成功率
        3.3.3 成熟胚轴重量
    3.4 红树植物繁殖物候
        3.4.1 开花结果物候
        3.4.2 胚轴成熟物候
第四章 讨论
    4.1 红树植物掉落物
        4.1.1 掉落物中各组分的产量
        4.1.2 掉落物总产量
        4.1.3 掉落物月变化
        4.1.4 掉落物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4.2 红树植物叶片的更新与生长
        4.2.1 叶片年更新率
        4.2.2 叶片生长与掉落
    4.3 红树植物繁殖效率
        4.3.1 各阶段繁殖器官发育成功率
        4.3.2 成熟胚轴发育成功率
        4.3.3 繁殖策略
    4.4 红树植物繁殖物候
        4.4.1 开花物候
        4.4.2 胚轴成熟物候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9)高枝假木贼胎生萌发特性及其对荒漠环境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胎生植物的研究现状
    1.1 胎生植物的定义及生态意义
        1.1.1 胎生植物的定义
        1.1.2 胎生植物的生态意义
    1.2 胎生植物的类别
        1.2.1 种子胎生植物
        1.2.2 营养体胎生植物
    1.3 种子的形态结构与萌发
        1.3.1 种子的形态结构与萌发
        1.3.2 翅状附属物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1.4 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1.4.1 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1.4.2 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1.4.3 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1.4.4 盐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1.5 胎生现象的发生机制
        1.5.1 胎生现象的生理学研究
        1.5.2 胎生现象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6 假木贼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高枝假木贼的胎生特性及其生态适应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胎生现象的观察
        2.2.2 种子在不同温变和光照或黑暗条件下的萌发
        2.2.3 不同发育阶段的幼苗对干燥脱水的忍耐性
        2.2.4 数据分析
    2.3 结果
        2.3.1 结实格局及种子形态
        2.3.2 胎生幼苗的形成及其对温度和湿度的响应
        2.3.3 种子萌发对水分和温度的响应
        2.3.4 不同发育阶段的幼苗对干燥脱水的忍耐性
    2.4 讨论
第3章 果翅和盐分对高枝假木贼种子萌发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果翅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1.2 不同NaCl浓度处理下种子的萌发
        3.1.3 数据统计和分析
    3.2 结果
        3.2.1 果翅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2.2 种子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的萌发
    3.3 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胎生植物——红树(论文参考文献)

  • [1]红树植物的胎生现象及其组学研究进展[J]. 李庆顺,乔红梅,周晓旋.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2)
  • [2]红树植物生活史过程的能量利用策略[J]. 严雪婷,顾肖璇,陈鹭真. 生态学杂志, 2021(01)
  • [3]四种红树植物根茎叶的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J]. 樊月,潘云龙,陈志为,林晗,徐冉,吴承祯,洪滔. 生态学杂志, 2019(04)
  • [4]外来红树植物拉关木的生态风险及主要生态效益研究[D]. 王秀丽. 厦门大学, 2018(06)
  • [5]植物博物学初步研究[D]. 张舒欢. 厦门大学, 2018(07)
  • [6]红树植物秋茄(Kandelia obovata)显胎生发育过程形态学观察及转录组分析研究[D]. 周晓旋. 厦门大学, 2017(05)
  • [7]红树植物胎生现象研究进展[J]. 周晓旋,蔡玲玲,傅梅萍,洪礼伟,沈英嘉,李庆顺. 植物生态学报, 2016(12)
  • [8]显胎生红树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特点[D]. 陶伊佳. 厦门大学, 2014(08)
  • [9]高枝假木贼胎生萌发特性及其对荒漠环境的响应[D]. 韩建欣. 新疆农业大学, 2011(12)
  • [10]解密植物世界里的胎生[J]. 马清温. 生命世界, 2008(08)

标签:;  ;  ;  ;  ;  

胎生植物——红树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