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泽铅锌矿6号矿体采场冒顶治理(论文文献综述)
赵兴东,周鑫,赵一凡,于文龙[1](2021)在《深部金属矿采动灾害防控研究现状与进展》文中指出随着地球浅部矿产资源逐渐枯竭,深部矿产资源开采已成必然趋势。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述国内外金属矿山对深部开采的界定与开采现状,重点关注深部高应力这一特殊环境条件下的采动灾害类型与致灾机理,提出深部金属矿采动灾害预防与控制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国家对深部开采的界定有所差异,我国将开采深度超过800 m的金属矿山定为深部开采矿山;我国进入深部开采的矿山数量及规模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是从目前深竖井建设数量来看,短期内我国进入深部开采的矿山数量将会达到世界第一;深部由高应力引起的采动灾害主要包括由层裂、岩爆和挤压大变形导致的巷道或采场垮塌、冒落或变形;提出深部采动灾害预防与控制流程,在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的基础上确定巷道及采场的布置位置,通过对回采顺序、隔离矿柱设置、充填采场及卸压爆破对深部采矿地压调控进而预防采动灾害的发生;岩爆是深部金属矿山在开采过程中最易发的采动灾害,研发能有效控制岩爆危害的矿山动力支护系统是深部开采未来必须解决的问题。
王忠豪[2](2020)在《棉花坑矿井冲击地压的应力监测及危险性预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金属矿山浅表资源的耗竭导致开采不断向深进军,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冲击地压的现象不断出现,其危害之大且难以预测。本文讨论金属矿山冲击地压的问题,以广东省韶关市中核锦原铀业有限公司冲击地压现象发生较为频繁的12-2采场为实验背景,采用应力监测和FLAC3D数值模拟相结合的办法达到超前预测的效果。通过现场调研,确定采场大小、记录不同岩石赋存位置,将各类岩石钻切打磨后利用力学实验仪器进行劈裂强度实验、单轴抗压实验、三轴压缩实验得出岩石的各类力学参数。将上述参数经过霍克—布朗强度准则和M.Georgi法进行折减和估算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准确合理的力学参数。根据上述数据对12-2采场进行FLAC3D数值模拟得到采场现阶段开挖现状并进行应力云图和位移云图分析。通过分析现阶段开挖的应力云图确定应力激变点,将6套应力监测仪器安装至应力激变点所对应的采场位置进行为期38天的应力监测。将监测点数值模拟的应力值和应力监测仪器的数据进行对比,除2号机失效外,其余应力监测仪器监测的数据均与数值模拟相吻合;1号机、5号机、6号机在5月13号同时的应力激增证实了模拟应力集中的正确性,模型的精确性验证通过后利用该模型进行下一阶段的模拟开挖。开挖结束后再次对模型的应力云图和位移云图进行分析并对采场第二阶段的冲击地压做出如下预测:处在接触面附近的顶板区域应力明显集中,该处发生冲击地压的风险最大;采场两端的应力值较大且应力云图有变大趋势,该处发生冲击地压的风险仅次于接触面附近的顶板区域;顶板中部区域有较小的位移变化,但应力云图较为均匀,该处相较于上面两处区域发生冲击地压的风险较低。最后根据矿方的实际开采验证了预测的可靠性,表明了该预测对矿方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指导性的作用。
赵聪聪[3](2019)在《会泽铅锌矿深部开采矿震震源时空分布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岩石力学特性的变化与地应力的无规律性始终伴随深井矿山开采。要解决深井开采中的此类问题,关键在于对地压等的监测与预警、管理与控制。本文以云南会泽铅锌矿地压监测与预警技术改造项目和大水井铅锌磷矿原岩应力测试项目为工程背景,主要研究内容为:1、在实验室内利用声发射定位技术,研究岩石试件在单轴压缩加载破坏过程微破裂源时空分布特性及其破坏演化特征;2、在矿山构建微震监测系统,利用微震监测技术对微震监测数据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矿山地压活动规律;3、基于分形理论,在研究声发射定位参数和微震监测定位参数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深井矿山地压活动演化机理以及在监测预警系统基础上岩体破裂的时空分布特征,掌握对地压活动等大尺度岩体破坏的管理方法与控制手段;4、基于MATLAB软件,对监测系统所获得的参数信息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反演矿山范围内能量场的数学物理分布,探讨矿山范围内能量场耗散集聚区域分布特征,并与本文监测预警系统监测结果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比对分析,综合验证深井开采地压活动变化规律。主要结论如下:在分析研究了矿山工程基础资料基础之上,建立了微震监测系统并对传感器阵列布置进行了优化,为矿山灾害监测预警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在开展室内岩石声发射试验基础之上,揭示了岩石试样内部裂纹萌生、扩展等一系列变化过程及分维值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岩石破坏能量及反演过程,得出了能量释放过程与破坏区域以及破坏程度的密切相关性,证明了能量反演数据分析的有效性;利用MATLAB软件计算分析了矿山微震事件的分形维值,验证了岩体的破坏过程与分形维值降维的一致性,得出了微震监测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现场地压活动的相关性。
朱仕林[4](2019)在《复杂条件下双矿脉采动引起地压活动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业资源的不断开采,不可再生能源日益消耗,矿山开采逐步由浅部转向中深部。首要面临的问题就是高应力,地压情况复杂。随着深度的增加,矿体赋存条件变得越来越复杂,给安全回采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留矿采矿法和阶段矿房法对开采急倾斜矿脉具有很高的效率,但同时带来的问题也很突出,矿房开采结束后留下了大量的空区,为后续开采带来了极大地安全隐患。因此,合理的矿房回采顺序对矿山安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漂塘钨业漂塘矿区为研究对象,根据矿区的开采现状,建立的静态和动态监测技术,提出切实可行的中深部回采方案。采空区不仅影响了原岩应力场的分布,而且为岩体内积聚的能量、位移场提供了释放的区域,造成断层滑移、顶板冒落等地质灾害。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调研矿区,获取采空区、断层破碎带分布情况,结合矿山资料,对水文地质条件,矿脉赋存条件和岩体力学参数进行汇集,为后续建模和赋值提供依据。(2)根据矿山的实际情况,建立西部采空区数值模拟,通过CAD、ANSYS、FLAC3D、Tecplot360等软件模拟矿区实际回采情况,模型采用450×500×400m,根据矿区实际开采顺序对496、448、388中段回采完成,得出在496中段Ⅲ带矿脉与断层交汇处,空区位移变化明显,448中段124采场顶板下移量达到1.7cm。(3)根据矿区建立的微震地压监测系统,通过后台软件对微震信号进行处理,分析微震数据,得出西部区域地压活动特征及位移应力变化趋势。通过对b值、微震事件时空间分布、能量指数、施密特数等的分析,得出岩体破裂至失稳的前期预兆,其中在388中段348采场地压活动频繁。(4)利用FLAC3D数值模拟对上部空区分析的结果,对328中段的Ⅰ带和Ⅲ带矿脉选用八种回采方案进行模拟,通过各方案位移、应力变化情况,并结合微震参数指标,最终优选方案二为回采方案,能够充分发挥矿柱的自稳性,位移应力变化量达到最小,有利于维护矿区上下盘的稳定及生产安全。
董海雨[5](2019)在《广西北山铅锌矿床的成矿构造类型与成因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广西北山铅锌矿位于南岭成矿带西缘,是桂北地区典型的大型铅锌矿之一,大地构造属于江南古陆的西南缘。本文搜集前人研究资料和查阅桂北地区相关文献,对北山铅锌矿床进行了深入野外实地考察工作。通过对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体形貌和矿石的同位素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矿床控矿因素和成矿物质来源,进一步探讨矿床成因。取得的主要认识和成果如下:1、对矿体的成矿构造类型进行划分,一类是岩溶型成矿构造,另一类是构造型成矿构造,其中Ⅰ、Ⅱ号矿体是岩溶型矿体;Ⅲ号矿体是构造型矿体。矿体形态以似层状、管状、囊状、脉状为主,并对矿体形貌进行了相应的评价。2、通过对手标本特征及矿石显微特征的观察结果,将北山铅锌矿划分3个成矿期,6个成矿阶段,即沉积-成岩期(沉积-成岩阶段);热液成矿期(黄铁矿阶段、闪锌矿阶段、方铅矿阶段、黄铁矿阶段);表生氧化期(氧化阶段)。3、同位素研究表明,该矿床硫化物δ34S值变化范围为-3.84‰~+4.56‰,平均值-1.30‰,集中于零值附近,认为硫元素主要来自于沉积地层。铅的同位素206Pb/204Pb=18.006~18.084,均值18.043,207Pb/204Pb=15.651~15.731,均值15.688,208Pb/204Pb=38.258~38.525,均值38.437。通过Pb同位素对比,点均落在上地壳平均Pb演化曲线附近,显示成矿金属具有壳源特征,可能来自于基底。4、北山铅锌矿受地层、岩性、构造三种控矿因素控制。地层主要为中泥盆统东岗岭组;岩性主要为白云岩;受研究区的构造控制,矿体主要赋存在F4大断裂旁侧的构造,主要是层间破碎带、层间断裂、古岩溶和小型裂隙中。5、在区域构造演化背景下,对北山铅锌矿进行了矿体形貌学、成矿构造、同位素示踪、矿体的演化研究,认为矿床的成因属于MVT型矿床,成矿时代为海西末期-印支早期。
郭忠林,柳群荣,李晓飞,董法,龚原[6](2018)在《2017年云南采矿年评》文中研究指明根据2017年云南矿业期刊和云南采矿界在全国矿业期刊和会议上发表的论文,以及有关云南矿业发展的论文,从绿色矿山建设、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地下开采等12个方面进行评述。
肖迎春[7](2016)在《开挖卸荷诱发巷道围岩失稳特性及支护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会泽铅锌矿麒麟厂8#矿体为研究背景,以数值模拟为研究手段,从矿山工程地质情况着手,结合矿山岩石物理力学参数,分别从工程开挖引起的应力重分布和位移变化及声发射等方面揭示了该区应力演化方式及巷道围岩体失稳机理,以期对今后采掘工作中岩爆灾害的防治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深部巷道的围岩进行了FLAC3D数值模拟稳定性分析,研究深部构造应力场中水平应力以及垂直应力的重分布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得出了井下巷道围岩的裂隙发育、扩展到破坏的过程,并对其力学性质进行了分析;(2)根据监测点所示的位移、应力值及其塑性区的发展变化,揭示巷道最大变形量及其区域位置,基于应力判据进行岩爆的预测分析,研究了高应力条件下深部巷道开挖诱发围岩失稳机理;(3)采用岩石破坏过程分析软件RFPA2D研究在应力分异作用下的深部巷道围岩破裂的过程,从细观力学分析角度,探索岩巷在构造应力场条件下的裂纹萌生、扩展直至贯通破坏全过程,直观形象的表述开挖加卸荷诱使围岩失稳过程。(4)根据FLAC3D和RFPA2D模拟所得规律,对巷道进行支护。利用松动圈理论法和工程类比法计算相关支护参数,提出三种支护方案,利用三维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无支护和三种支护方案的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对会泽铅锌矿深部巷道的稳定性和支护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选择合理支护方案,以提高巷道的稳定性。本文采用FLAC3D和RFPA2D软件,对深部高应力巷道开挖过程中的应力重分布进行跟踪分析,揭示巷道围岩失稳诱发岩爆的过程,优选了合理的支护方式,为岩爆机理研究和矿山岩爆控制提供依据。
董金奎[8](2016)在《焦家金矿破碎矿体高效开采稳定性分析及动态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东黄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焦家金矿属于中温热液蚀变花岗岩型金矿床,矿体赋存条件极为复杂,矿岩稳固性差,矿岩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品位分布不均,特别是矿体上盘为焦家破碎带,且紧覆矿体之上,暴露面积稍大即垮落。矿体倾角30°左右,真厚度15m,属于典型缓倾斜破碎中厚难采矿体。地表不允许陷落,目前的开采方式为上向进路充填法。该法实施过程中存在进路规格小,爆破量小,采场多,施工组织繁琐,设备利用率低,导致矿山生产工效低,劳动强度大,矿块生产能力小。因此,针对焦家金矿缓倾斜破碎矿体开展安全高效开采动态调控技术研究,寻求安全、经济、合理、高效的开采方案,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针对焦家金矿缓倾斜破碎蚀变岩型矿床开采条件,开展岩体力学性质及岩体稳定性分级研究,建立岩石力学参数与采场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并对采场矿岩稳定性进行评价;通过数值方法对采场开挖、支护、充填的回采工艺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优化进路布置方式与回采顺序;采用声波测量、钻孔摄像技术对开采过程中矿岩体损伤演化进行监测分析,据此对回采顺序及参数进行动态调控,实现了矿山安全高效开采。通过以上研究,获得以下结论:(1)以岩石质量的Q系统分级为手段,建立了焦家金矿试验采场的岩体稳定性分级模型;确定了焦家金矿矿岩的稳定性分为Ⅲ~Ⅳ级。(2)通过地质钻孔摄像和超声波监测对开采过程中岩体损伤进行评估。确定焦家进路开采引起岩体松动范围在1.5m左右,为岩体稳定性评价及围岩支护参数选取提供依据。(3)基于修正的Mathews稳定图设计方法,开展焦家金矿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回采进路跨度小于8m时可保证采场的稳定性。工业试验采用暴露面尺寸为7.4m×15m的进路进行回采时,进路稳定性良好。(4)根据超声波速度变异性,建立了基于岩体波速变异性的动态调控方法。从工业试验数据分析可知,随着进路的回采,波速频率特性变低,塑性松动区的范围在扩大,围岩稳定性降低,通过回采过程中引入调控手段,实现了进路跨度超过原值2倍情况下试验采场稳定。
王凯[9](2015)在《东升庙铅锌矿采空区稳定性监测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矿山的地下开采就会产生采空区,采空区的存在对矿山的安全生产来说是一个潜在性的威胁。尤其是采用空场法进行开采的金属矿,采空区面积的不断增加,是矿山日常生产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怎样在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之间寻求平衡,是矿业从业者需要不断研究的问题。本文以东升庙铅锌矿为研究背景,以东矿采空区的微震监测项目为依托,首先通过对东矿实际的开采情况进行现场调研,完成矿山的三位数字化模型的建立;其次是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东矿的开采情况进行分步模拟,并判断采后空区的稳定性;最后是通过东矿的微震监测系统来对空区进行实时监测,保障矿山的生产安全,使东矿的工作人员可以提前防范可能出现的大范围的空区失稳灾害。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东矿进行资料收集与现场调研,运用SURPAC数字矿山软件对东矿2#和11#矿体以及地表、巷道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并寻求一种新的地表建模的方法,在手头资料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建立准确的矿山地表模型。然后,将上一步建立的SURPAC模型转化到MIDAS/GTS NX有限元软件中进行数值计算,其中对模型需要做一定的简化工作。对东矿的矿体开采,分三步进行开挖模拟:第一步,对900中段以上的矿体进行开挖,对开挖结果进行应力与位移的分析;第二步是模拟850900中段矿体的继续开挖;第三步是模拟800850中段矿体的开挖。对各个模拟阶段的位移、应力图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岩体中发生应力集中和位移最大的区域,分析可知采空区围岩整体上仍处于稳定状态,并确定出围岩局部需要进行重点监测的区域。最后,以东矿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MIDAS/GTS NX软件的计算模拟结果,建立东矿的IMS微震监测系统。然后对该系统进行室内虚拟模拟分析和现场定位精度分析;将第一部分建立的SURPAC模型用于微震事件的空间显示;在JDI可视化分析软件中对微震事件进行处理分析,通过生成的视体积和能量指数曲线来判断发生围岩失稳的可能性,达到安全监测的目的。到目前为止,东升庙铅锌矿的采空区仍处于稳定状态,没有发生任何对矿山生产有危害的事故,与本文所得结论相一致。
陆娟,陈向华,缪应理,唐绍辉[10](2015)在《都龙锡锌矿露天边坡工程地质条件研究》文中指出都龙锡锌矿采场边坡服务年限长、高度大,为保证露天开采安全,根据矿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矿岩物理力学性质等,采用岩石质量系数法和岩体质量指标法开展岩体稳固性评价。结合露天边坡布置情况,分析工程地质条件对各段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情况,揭示了不同区域边坡的破坏模式及不良地质构造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程度。
二、会泽铅锌矿6号矿体采场冒顶治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会泽铅锌矿6号矿体采场冒顶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深部金属矿采动灾害防控研究现状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金属矿山对深部开采的界定与开采现状 |
1.1 国内外金属矿山对深部开采界定 |
1.2 国内外金属矿山开采现状 |
2 深部金属矿采动灾害类型 |
2.1 由层裂引起的冒落、垮塌 |
2.2 岩爆 |
2.3 挤压大变形 |
3 深部采动灾害预防与控制方法 |
3.1 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
3.2 深部采动地压调控 |
3.2.1 采矿回采顺序 |
3.2.2 设置隔离矿柱 |
3.2.3 采场充填 |
3.2.4 卸压爆破 |
3.3 矿山动力支护系统 |
4 结论 |
(2)棉花坑矿井冲击地压的应力监测及危险性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冲击地压发生机理及预测研究现状 |
1.2.1 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研究现状 |
1.2.2 冲击地压预测技术研究现状 |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棉花坑矿井采场冲击地压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2.1 棉花坑矿井矿岩特征 |
2.2 矿井开采方式 |
2.3 12-2 采场构造和岩石赋存类型及位置 |
2.4 矿井冲击地压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12-2 采场赋存岩石的室内力学实验及力学参数的确定 |
3.1 实验样品准备和制作 |
3.2 劈裂强度实验 |
3.3 单轴抗压强度实验 |
3.4 三轴压缩实验 |
3.5 基于强度折减法确定岩石力学参数 |
3.5.1 基于的霍克—布朗强度准则的参数估算 |
3.5.2 M.Georgi法确定岩体的内聚力 |
3.5.3 岩石力学参数的确定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12-2 采场FLAC3D数值仿真模拟 |
4.1 FLAC3D简介 |
4.2 数值模型建立 |
4.2.1 模型主要参数 |
4.2.2 网格划分与模型生成 |
4.2.3 本构模型的选择 |
4.2.4 边界条件和破坏准则 |
4.2.5 施加各项参数 |
4.3 现阶段的开挖模拟 |
4.3.1 现阶段开挖位移云图分析 |
4.3.2 现阶段开挖应力云图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现场监测实验 |
5.1 应力监测实验准备 |
5.2 应力监测实验过程 |
5.2.1 应力监测点布控 |
5.2.2 仪器安装和启动 |
5.3 应力监测数据采集和处理 |
5.4 应力监测数据分析结果及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冲击地压的数值模拟预测 |
6.1 第二阶段的开挖模拟 |
6.2 开挖第二阶段位移云图分析 |
6.3 开挖第二阶段应力云图分析 |
6.4 第二开挖阶段冲击地压的预测 |
6.5 第二开挖阶段冲击地压预测的可靠性论证和安全生产指导作用分析 |
6.5.1 第二开挖阶段冲击地压预测的可靠性论证 |
6.5.2 第二开挖阶段冲击地压预测的安全生产指导性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会泽铅锌矿深部开采矿震震源时空分布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微震监测研究现状 |
1.1.3 分形理论研究及其应用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主要技术特征与内容 |
第二章 矿山现状与地压活动调查分析 |
2.1 矿山现状 |
2.1.1 概况 |
2.1.2 开采现状 |
2.2 矿山工程地质条件现场调查与分析 |
2.2.1 地质构造 |
2.2.2 主要断裂构造带的水文地质特征 |
2.2.3 矿山历史地压活动 |
2.2.4 宏观地压活动现状调查 |
2.2.5 矿区地压活动规律分析 |
2.3 与本研究课题的关联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岩石声发射实验及微破裂源演化规律研究 |
3.1 声发射实验简介 |
3.2 实验过程 |
3.2.1 现场取芯 |
3.2.2 岩样加工及其预处理 |
3.2.3 进行实验 |
3.2.4 实验数据初步处理 |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1 岩石试件破坏形态 |
3.3.2 能量释放数值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矿山微震监测系统的矿震时空分布特征 |
4.1 深井开采矿震简介 |
4.1.1 矿震简介 |
4.1.2 矿震震源机理研究 |
4.2 震源定位与分形理论原理及关系 |
4.2.1 震源定位基础理论及方法 |
4.2.2 分形理论与分维计算方法 |
4.2.3 时间、空间分形参数的理论关系 |
4.3 微震监测系统的构建 |
4.3.1 矿山微震监测系统简介 |
4.3.2 台网设计 |
4.3.3 硬件安装与定位精度调试 |
4.3.4 预期效果 |
4.4 震源定位时空分布与分形特征 |
4.4.1 震源定位时空分布分形规律研究方法 |
4.4.2 震源定位时空分布分维值具体计算步骤 |
4.4.3 实例简析 |
4.4.4 分形简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MATLAB和分形理论对震源参数进行分析 |
5.1 分形理论研究基础 |
5.2 岩体破坏的数据化显现特征 |
5.2.1 监测数据的筛选 |
5.2.2 能量耗散参数分析 |
5.2.3 震源时空参数反演 |
5.3 分形统计与分析 |
5.3.1 分形统计方法及准备过程 |
5.3.2 分形计算 |
5.3.3 工况现场简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科研项目与获得成果 |
致谢 |
(4)复杂条件下双矿脉采动引起地压活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深部金属矿回采顺序研究现状 |
1.2.2 微震地压监测运用及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矿山地质条件及开采现状 |
2.1 矿区地质、水文、矿脉赋存条件 |
2.1.1 矿区地质概况 |
2.1.2 矿区水文地质 |
2.1.3 矿脉及断层赋存特征 |
2.2 矿区开采现状及地压活动规律 |
2.2.1 矿区开采情况 |
2.2.2 地压活动概况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矿脉回采数值模拟构建分析 |
3.1 引言 |
3.2 数值模型的构建 |
3.2.1 模型构建 |
3.2.2 边界条件及基本假设 |
3.2.3 破坏准则及力学参数 |
3.2.4 初始地应力场 |
3.3 采动诱发地压活动规律显现 |
3.3.1 矿脉回采模拟 |
3.3.2 496中段Ⅲ带回采模拟分析 |
3.3.3 448中段回采模拟分析 |
3.3.4 388中段回采模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微震地压监测预警分析 |
4.1 引言 |
4.1.1 微震监测系统简介 |
4.1.2 微震系统定位原理 |
4.2 微震监测系统的构建 |
4.2.1 IMS微震监测系统的架构组成 |
4.2.2 漂塘矿区系统扩容建设 |
4.2.3 漂塘矿区微震系统定位效果 |
4.3 微震信号的拾取与处理 |
4.3.1 微震信号识别与分析 |
4.3.2 微震监测系统数据采集及处理 |
4.4 微震系统参数显现特征 |
4.4.1 采动前后微震事件活动率规律 |
4.4.2 震级-频度关系—b值 |
4.4.3 能量指数、累计视体积、施密特数变化特征 |
4.4.4 微震事件能量和位移场的变化 |
4.4.5 地压的风险区域圈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下部采场回采顺序研究 |
5.1 引言 |
5.2 328中段回采顺序方案 |
5.3 回采顺序对围岩影响分析 |
5.3.1 Ⅲ带至Ⅰ带回采 |
5.3.2 Ⅰ带至Ⅲ带回采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5)广西北山铅锌矿床的成矿构造类型与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矿区概况 |
1.1.1 交通位置 |
1.1.2 自然环境 |
1.2 研究现状 |
1.2.1 成矿构造研究现状 |
1.2.2 MVT矿床研究现状 |
1.2.3 北山矿床研究现状 |
1.3 选题依据 |
1.4 研究内容和思路 |
1.5 完成的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构造演化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0 地层 |
3.1 构造 |
3.1.1 褶皱构造 |
3.1.2 断裂构造 |
3.1.3 节理构造 |
3.1.4 岩溶构造 |
3.1.5 层滑构造 |
3.1.6 变形分解 |
3.2 矿体特征 |
3.3 矿石特征 |
3.3.1 矿石的结构 |
3.3.2 矿石的构造 |
3.4 围岩及围岩蚀变 |
3.5 成矿期次和成矿阶段划分 |
3.6 角砾岩分类 |
3.7 矿脉的构式分类 |
3.7.1 矿脉的‘桥’构造 |
3.7.2 矿脉的分支 |
3.7.3 矿脉的分支复合 |
3.7.4 矿脉的雁列 |
3.7.5 矿脉的杂乱状态 |
3.7.6 矿脉的中石构造 |
3.7.7 矿脉的韵律 |
第4章 成矿构造类型与矿体形貌特征 |
4.1 成矿构造类型与矿体形貌理论 |
4.2 矿体形貌特征 |
4.2.1 矿体的平面特征及其指示 |
4.2.2 矿体的剖面特征及其指示 |
4.2.3 矿体的侧伏规律 |
4.3 矿体形貌学解析 |
4.4 综合评价指标 |
4.5 构造演化 |
第5章 矿体地球化学特征 |
5.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5.2 分析的结果 |
5.2.1 硫同位素特征 |
5.2.2 铅同位素特征 |
5.3 讨论 |
5.3.1 硫的来源 |
5.3.2 成矿金属的来源 |
第6章 矿床的成因 |
6.1 地层控矿 |
6.2 岩性控矿 |
6.3 构造控矿 |
6.4 MVT型和SEDEX型铅锌矿特征对比 |
6.5 矿床的成矿模型 |
第7章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存在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2017年云南采矿年评(论文提纲范文)
1 绿色矿山建设 |
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 |
3 地下开采 |
4 工程爆破 |
5 露天开采 |
6 尾矿库管理 |
7 排土场 |
8 矿山机械 |
9 矿井通风 |
1 0 数值模拟 |
1 1 岩石力学 |
1 2 矿山安全 |
(7)开挖卸荷诱发巷道围岩失稳特性及支护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深部巷道围岩失稳机制 |
1.2.2 围岩稳定性研究方法 |
1.2.3 巷道失稳FLAC分析方法 |
1.2.4 巷道失稳RFPA数值分析 |
1.2.5 岩爆的预测方法 |
1.2.6 巷道支护 |
1.3 存在问题及研究内容 |
1.4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矿山深部开采概况 |
2.1 工程地质环境 |
2.1.1 矿区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
2.1.2 矿床区域构造 |
2.1.3 矿区地层 |
2.2 矿区水文地质 |
2.2.1 地表水 |
2.2.2 气候 |
2.2.3 含(隔)水层及富水性 |
2.2.4 矿区水文地质边界及其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
2.2.5 坑道充水特征 |
2.3 矿床规模和矿体特征 |
2.3.1 矿床规模 |
2.3.2 矿体特征 |
2.4 开采概况 |
2.5 深部巷道围岩岩爆情况 |
第三章 卸荷诱发深部巷道围岩岩爆机理及控制方法 |
3.1 岩爆理论 |
3.2 卸荷诱发岩爆机理 |
3.3 岩爆判别与控制 |
3.3.1 岩爆判别方法 |
3.3.2 岩爆防治 |
第四章 开挖加卸荷诱发巷道围岩失稳机理研究 |
4.1 FLAC~(3D)的特点 |
4.1.1 FLAC~(3D)的求解过程 |
4.1.2 本构模型 |
4.1.3 FLAC~(3D)内嵌语言FISH |
4.1.4 围岩受力分析 |
4.1.5 屈服准则 |
4.2 有限元分析方案 |
4.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3.1 岩体物理力学参数选取 |
4.3.2 地应力场及初始应力场 |
4.3.3 计算模型区域及几何尺寸 |
4.3.4 模型边界条件及开挖方式 |
4.3.5 围岩应力监测 |
4.4 模拟计算过程 |
4.4.1 巷道开挖过程中位移计算分析 |
4.4.2 巷道开挖过程中应力计算分析 |
4.4.3 岩爆预测分析 |
4.4.4 塑性区分布 |
4.4.5 加卸荷诱发巷道围岩失稳机理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RFPA的巷道破坏过程数值分析 |
5.1 RFPA基本原理简介 |
5.1.1 RFPA基本思想 |
5.1.2 RFPA基本分析步骤 |
5.2 模型建立 |
5.3 计算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巷道支护及其方案优化 |
6.1 支护形式及参数 |
6.2 建立数值模型 |
6.3 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6.3.1 最大主应力分析 |
6.3.2 支护后位移变化分析 |
6.3.3 塑性区分析 |
6.4 岩爆倾向性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参与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一、发表的论文 |
二、参与的科研项目 |
三、获奖情况 |
(8)焦家金矿破碎矿体高效开采稳定性分析及动态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存在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体系结构 |
第2章 工程概况 |
2.1 焦家破碎矿体矿区地质概况 |
2.1.1 焦家矿区地层 |
2.1.2 构造 |
2.1.3 矿体和围岩蚀变地质情况 |
2.2 焦家破碎矿体开采方法 |
2.2.1 焦家金矿当前开采方法 |
2.2.2 当前开采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 小结 |
第3章 破碎矿岩岩体结构及力学特性分析 |
3.1 破碎矿体岩体结构调查 |
3.1.1 岩体完整性评价 |
3.1.2 岩石RQD分类 |
3.1.3 RQD应用的前提和条件 |
3.1.4 破碎矿岩RQD的分析 |
3.2 岩体强度点载荷试验 |
3.2.1 点荷载试验的破坏机理 |
3.2.2 点荷载试验方法 |
3.2.3 焦家破碎矿岩现场点荷载试验 |
3.3 岩石力学室内试验 |
3.3.1 试样制备 |
3.3.2 试验仪器 |
3.3.3 单轴压缩试验 |
3.3.4 常规三轴试验 |
3.4 岩体力学参数确定 |
3.4.1 广义修正Hoek-Brown强度准则 |
3.4.2 岩体强度与力学参数估计方法 |
3.4.3 岩体质量分级及焦家岩体强度参数 |
3.5 小结 |
第4章 岩体稳定性评价及采场结构参数优化 |
4.1 岩体稳定性分级的基本理论 |
4.2 巴顿岩体质量(Q)分类 |
4.3 改进的Mathews稳定性图表法 |
4.4 焦家矿区破碎矿体稳定性分级 |
4.5 基于稳定性分级的开采参数设计 |
4.5.1 基于Mathews方法的开采参数选择 |
4.5.2 临界跨度方法采场设计验证 |
4.5.3 基于岩体质量评价采场设计方法讨论 |
4.6 小结 |
第5章 开采过程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 |
5.1 采场参数优化基本理论 |
5.1.1 节理化模型 |
5.1.2 计算工具FLAC~(3D) |
5.1.3 分析方法 |
5.2 采场进路极限跨度研究 |
5.2.1 单进路矿岩稳定性分析 |
5.2.2 隔—采—矿岩的稳定性分析 |
5.2.3 不同开采断面采场围岩稳定性分析 |
5.3 开采顺序研究 |
5.3.1 开采方案 |
5.3.2 不同开采顺序比较 |
5.4 小结 |
第6章 开采过程岩体稳定性监测 |
6.1 声波监测 |
6.1.1 基本原理 |
6.1.2 设备 |
6.1.3 监测方案 |
6.1.4 测试结果及数据分析 |
6.2 数字全景钻孔摄像 |
6.2.1 基本原理 |
6.2.2 设备 |
6.2.3 监测方案 |
6.2.4 数据分析 |
6.3 小结 |
第7章 基于动态调控的试验采场工业试验 |
7.1 试验采场概述 |
7.2 岩体波速与岩体稳定性的关系 |
7.3 开采行为对波速和裂隙扩展的影响 |
7.4 基于采动监测的开采过程动态调控 |
7.5 小结 |
第8章 结论及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获得成果 |
(9)东升庙铅锌矿采空区稳定性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三维可视化研究现状 |
1.2.2 采空区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
1.2.3 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1.2.4 采空区处理技术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2 东升庙铅锌矿地质与开采现状的研究 |
2.1 矿区地质与水文地质 |
2.1.1 地层与构造 |
2.1.2 岩性特征 |
2.2 矿体与围岩 |
2.2.1 矿体特征 |
2.2.2 矿体围岩及其夹石 |
2.3 地质条件与开采现状 |
2.3.1 工程地质条件与结构面 |
2.3.2 东升庙铅锌矿开采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3 三维可视化模型的建立 |
3.1 Surpac 软件简介 |
3.2 实体模型的建立 |
3.2.1 矿体模型的建立 |
3.2.2 巷道模型的建立 |
3.2.3 地表模型的建立 |
3.3 新地表几何模型的建立 |
3.3.1 数据准备 |
3.3.2 Global Mapper 简介 |
3.3.3 地表模型的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4 矿体开挖数值模拟分析 |
4.1 MIDAS 有限元软件简介 |
4.2 MIDAS/GTS 模型构建及力学参数 |
4.2.1 地表模型 |
4.2.2 矿体模型 |
4.2.3 整体模型 |
4.2.4 网格划分 |
4.2.5 数值计算力学参数 |
4.3 矿体开采模拟分析 |
4.3.1 边界条件及初始地应力 |
4.3.2 900 中段以上矿体开采后的围岩稳定性分析 |
4.3.3 850~900m 中段矿体开采后的围岩稳定性分析 |
4.3.4 800~850m 中段矿体开采后的围岩稳定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采空区稳定性监测研究 |
5.1 东升庙铅锌矿监测系统方案研究 |
5.1.1 矿震的特点 |
5.1.2 矿震发生的条件及形成机理 |
5.1.3 监测的目的 |
5.1.4 监测系统的选择 |
5.2 微震监测系统的构建 |
5.2.1 微震监测原理 |
5.2.2 IMS 微震监测设备 |
5.2.3 IMS 微震监测系统的构建 |
5.3 微震监测的定位研究 |
5.3.1 定位理论概述 |
5.3.2 室内模拟定位精度分析 |
5.3.3 爆破定位分析 |
5.4 基于微震事件的采空区稳定性研究 |
5.4.1 微震的定量描述 |
5.4.2 三维模型的导入 |
5.4.3 检波器的导入 |
5.4.4 微震活动性与矿山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 |
5.4.5 微震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都龙锡锌矿露天边坡工程地质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矿区地质概况 |
2 岩体结构分类 |
2. 1 岩体结构面类型 |
2. 2 岩体结构类型 |
3 岩体质量评价 |
3. 1 岩石质量系数法 |
3. 2 岩体质量指标法 |
4 工程地质条件对露天边坡稳定性影响 |
4. 1 采场东帮边坡稳定性评价 |
4. 2 采场西帮边坡稳定性评价 |
4. 3 评价结果 |
5 结 论 |
四、会泽铅锌矿6号矿体采场冒顶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深部金属矿采动灾害防控研究现状与进展[J]. 赵兴东,周鑫,赵一凡,于文龙.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8)
- [2]棉花坑矿井冲击地压的应力监测及危险性预测[D]. 王忠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1)
- [3]会泽铅锌矿深部开采矿震震源时空分布特性研究[D]. 赵聪聪. 长沙矿山研究院, 2019
- [4]复杂条件下双矿脉采动引起地压活动规律研究[D]. 朱仕林. 江西理工大学, 2019(01)
- [5]广西北山铅锌矿床的成矿构造类型与成因探讨[D]. 董海雨. 桂林理工大学, 2019
- [6]2017年云南采矿年评[J]. 郭忠林,柳群荣,李晓飞,董法,龚原. 云南冶金, 2018(02)
- [7]开挖卸荷诱发巷道围岩失稳特性及支护方法研究[D]. 肖迎春.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2)
- [8]焦家金矿破碎矿体高效开采稳定性分析及动态调控研究[D]. 董金奎. 东北大学, 2016(09)
- [9]东升庙铅锌矿采空区稳定性监测技术研究[D]. 王凯.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5(10)
- [10]都龙锡锌矿露天边坡工程地质条件研究[J]. 陆娟,陈向华,缪应理,唐绍辉. 采矿技术,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