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FORMALIN-INDUCED TONIC BEHAVIORAL NOCICEPTIVE RESPONSES ARE RELATED TO UP-REGULATION OF PRODYNORPHIN GENE: STUDIES WITH 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 TECHNIQUES(论文文献综述)
张月[1](2019)在《BAM8-22和AM22-52抑制LPS诱发炎性痛的作用及机制》文中认为MrgC受体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并独特地位于三叉神经和背根神经节(DRG)的中小型神经元中。已经证明MrgC受体可以调节疼痛。然而,尚不清楚MrgC受体是否调节LPS诱导的炎性痛。肾上腺髓质素(AM)是CGRP家族的成员,在脊髓的浅表层和DRG中表达。研究表明,AM与疼痛的诱导密切相关。然而,AM在LPS诱导的疼痛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了行为学、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和细胞培养技术探究了MrgC受体对LPS诱导的疼痛和AM参与LPS诱导的疼痛的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腹膜注射LPS诱导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的降低(即表现为机械痛觉过敏和热痛觉过敏),鞘内注射BAM8-22(MrgC受体的激动剂)(5 nmol,10 nmol,20 nmol)抑制了LPS诱导的机械痛觉过敏和热痛觉过敏,其抑制程度与BAM8-22呈剂量依赖关系。鞘内注射BAM8-22也抑制LPS诱导的DRG中GFAP和P2X7表达量的上调。(2)LPS诱导培养的DRG中GFAP、IL-1β、TNF-α和P2X7表达量的上调,卫星胶质细胞的激活程度与LPS呈剂量依赖性。应用BAM8-22(25 nM,50 nM,200 nM,400 nM)抑制LPS诱导的DRG中GFAP、IL-1β、TNF-α和P2X7表达的增加,其抑制程度与BAM8-22的浓度呈剂量依赖性。(3)鞘内注射AM22-52(AM受体的拮抗剂)(5 nmol,10 nmol,20 nmol)抑制了LPS诱导的机械痛觉过敏和热痛觉过敏,其抑制程度与AM22-52呈剂量依赖性。鞘内注射AM22-52也抑制LPS诱导的DRG中GFAP和P2X7表达量的上调。(4)LPS诱导培养的DRG中CLR表达量的增加,应用AM22-52(5μM,10μM,20μM,40μM)抑制LPS诱导的DRG中GFAP、IL-1β、TNF-α和P2X7表达量的增加,其抑制程度与AM22-52的浓度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1)MrgC受体的激活可抑制LPS诱导的炎性痛。这种抑制作用是由于对DRG中卫星胶质细胞的抑制。(2)AM受体的激活有助于LPS诱导的炎性痛,其机制是激活DRG中的卫星胶质细胞。
朱梅[2](2019)在《海洛因滥用导致神经系统损伤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 海洛因依赖人群样本库建立[目的]建立长期海洛因依赖人群样本库,总结人口学特征,分析外周血生化指标的改变,为海洛因依赖患者戒治研究逐步储备研究资源。[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对1509名海洛因依赖患者(Herion dependent patients,HDPs)进行职业、吸食种类、戒毒次数、吸毒史、患病情况等统计调查;感染HIV等病毒或梅毒,699名海洛因依赖者被排除,最终选择年龄在30~50岁区间的555名HDPs与105名健康对照者,比较外周血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初步建立海洛因依赖患者的人群数据,发现海洛因依赖患者外周血白/球蛋白比、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尿酸、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总胆固醇、总胆红素、总胆汁酸低于健康对照组。[结论]海洛因依赖人群分布复杂,吸食方式多样,滥用病程不一,但海洛因依赖者与正常人外周血的血生化指标存在显着差异。第二章 海洛因依赖导致神经系统退行性变的相关基因和代谢物的表达[目的]研究长期海洛因依赖(HDPs)导致神经退行性变患者的转录组和代谢组数据变化特征。[方法]对16个长期HDPs和25个HCs的血液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对HDPs与2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CA2)、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s)患者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meta分析;对51例男性海洛因依赖者血清进行代谢组测序,与5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海洛因依赖患者外周血RNA测序,数据比较发现,HDPs、SCA及PTSD的上、下调差异表达基因明显重叠。2.正负模式下,在HDPs和HCs组血清中共筛选到15个差异代谢物。部分代谢物上调,部分下调。其中鞘脂类代谢物上调显着,HDPs组和HCs组血清中鞘脂类代谢物合成存在极显着差异。3.TNF α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显着上调介导SPHK调节S1P1;显着上调的鞘脂类代谢产物通过Cdase调节S1P。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提示,海洛因滥用与神经退行性改变密切相关,均可导致SPHK及其磷酸化产物S1P上调。[结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长期依赖海洛因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差异表达基因高度重叠;海洛因依赖者的脂肪酸代谢、核苷酸代谢及谷胱甘肽代谢受到扰乱,引起神经功能退行性变。转录组和代谢组的组学数据分析发现,SPHK及其磷酸化产物S1P上调,通过介导AKT通道上调,从而参与到由PI3K/AKT信号通道介导的成瘾及神经系统退行性变的机制中。第三章 海洛因给药小鼠神经系统损伤及相关基因的表达[目的]研究海洛因给药小鼠脑皮质、海马以及前叶的病理特征,进行RNA测序,验证给药戒断后神经系统损伤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对正常组和海洛因给药组小鼠丘脑和皮质进行病理检查。提取滥用小鼠及正常小鼠的脑皮质、海马以及前叶进行转录组测序;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ormal),不给药;海洛因给药组(T),连续给药8天;海洛因给药后戒断1天组(JD-1),给药8天,第9天开始不给药,第10天取全血;海洛因给药后戒断7天组(JD-7)组,给药8天,第9-15不给药,第16天取全血。提取各组RNA,利用q-PCR检测关键基因的表达。[结果]1.HE染色结果表明:未给药大鼠丘脑表现出正常的形态特征,而海洛因给药小鼠(16d和24d)均可见胶质细胞增生,皮质神经元减少。2.与Normal组相比,给药组小鼠转录组测序TNFα,SPHK和S1P1表达量显着性升高。与给药组相比,JD-1和JD-7组小鼠TNFα,SPHK和S1P1表达量显着性降低。3.与Normal组相比,给药组小鼠白细胞ZFP36,CXCL1,CXCL5,CXCR4和THBS1表达量显着性升高。与给药组相比,JD-1和JD-7组小鼠白细胞ZFP36,CXCL1,CXCL5,CXCR4和THBS1表达量显着性降低。[结论]海洛因给药小鼠的胶质细胞增生,皮质神经元减少;脑皮质,海马和前叶转录组测序发现,TNF α通路里各信号显着上调后最终导致S1P1上调;关键基因ZFP36、CXCL1、CXCL5、CXCR4、THBS1与海洛因成瘾及戒断密切相关,或可作为临床判断是否成瘾、是否戒断提供新的评价方法。
白倩[3](2018)在《骨关节炎性痛痛觉传导的外周和中枢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最常见的关节病,可引起任何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其中包括颞下颌关节炎(Temporomandibular joint Osteoarthritis,TMJOA),膝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OA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OA最初被认为是一种以软骨病变为主的疾病,以往有大量的关节间隙狭窄(软骨损伤的影像学评估)与临床疼痛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然而这些研究最终产生了相矛盾的结果。OA疼痛是可以独立于软骨损伤而发生的。并且目前并没有很有效的方法来治愈OA疼痛。我们不仅要关注软骨损伤研究,还要更深入地了解慢性关节疼痛的发病机制,从而满足临床病人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OA关节内产生的炎性刺激物或炎症本身等有害刺激物首先激活伤害感受器(传入纤维的外周末端),进而可激活初级传入纤维,这些初级传入纤维的细胞体在神经节(Ganglion)中,进一步可导致神经节内神经元中某些基因表达的改变,或者是离子通道的改变,使神经元兴奋性增加、伤害性传入纤维将神经冲动从伤害性感受器的末端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并向大脑提供关于刺激的位置,强度和持续时间等信息。本文将从外周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个方面来系统阐述TMJOA和KOA这两种主要骨关节炎性疼痛发生发展和维持的机制,包括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以及表观遗传学机制在这些炎性疼痛中的作用。TMJOA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治疗效果差,疼痛产生的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清楚。以往的研究表明,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颞下颌关节内注射可以导致TMJ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其受体显着增加。然而,目前尚不清楚TNF-α在三叉神经疼痛系统中是否参与TMJOA疼痛的发展。本实验利用CFA诱导的小鼠TMJOA炎性疼痛模型,首次发现TMJOA小鼠的三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lia,TG)和三叉神经脊束核(Spinal trigeminal nucleus Caudalis,Sp5C)中TNF-α表达增高,在本论文的第一第二部分研究中聚焦于TNF-α参与TMJOA慢性疼痛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KOA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疼痛的临床治疗效果差,疼痛产生的具体分子机制还不清楚。初级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是KOA疼痛传导通路的最初级感觉神经元,DRG中的NaV1.9是电压门控钠通道亚单位之一,在伤害性疼痛中起关键作用。然而,KOA疼痛模型的DRG神经元中NaV1.9表达是否增加仍然没有定论。本实验利用CFA诱导的大鼠KOA炎性疼痛模型,首次发现DRG中的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和NaV1.9表达增高,在本论文的第三四部分研究中,聚焦于PKC调控NaV 1.9参与KOA慢性疼痛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研究目的本研究将阐明TMJOA和KOA引起的慢性炎性疼痛的行为学特征;揭示CFA诱导的TMJOA和KOA引起的疼痛传导相关神经元内相关分子表达增高,造成神经元兴奋性增加的分子基础;探讨表观遗传学在TMJOA和KOA慢性疼痛产生中的作用。以期从细胞-分子-核团-行为学的角度揭示TMJOA和KOA疼痛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1)TMJOA动物模型建立,疼痛行为检测在小鼠双侧颞下颌关节(TMJ)内注射CFA诱导TMJOA炎性疼痛模型。使用Von Frey丝测量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机械疼痛阈值,用小鼠疼痛表情评分(Mouse Grimace Scale,MGS)以及用Dolognawmeter进行咬合力度评估,综合这三项进行疼痛行为测试。(2)TNF-α参与TMJOA疼痛产生的机制研究我们首先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观察CFA注射对小鼠TG和Sp5C中TNF-α及其受体TNFR1的表达和分布的影响。使用C57BL/6野生型(WT)和TNF-α敲除(KO)小鼠,通过行为学测试验证缺失TNF-α的小鼠TMJOA疼痛阈值的大小。最后Sp5C内注射TNF-α拮抗剂R-7050,检测CFA-TMJ小鼠的疼痛阈值。第二部分(3)TNF-α启动子区域的DNA甲基化和去甲级化状态采用甲基化DNA免疫沉淀技术试验来探索三叉神经痛觉感受系统TG和Sp5C中TNF-α启动子区域的DNA甲基化和去甲级化状态。(4)去甲基化酶TET1参与调控TNF-α表达并参与TMJOA疼痛产生的机制研究用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观察小鼠TG和Sp5C中与表观遗传学相关的主要调控酶的表达变化。最后用shTET1-Lentiviral于TG内注射验证其在CFA-TMJ疼痛中的作用。第三部分(5)KOA动物模型建立,疼痛行为检测CFA注入大鼠膝关节建立慢性KOA炎性疼痛模型。使用Von Frey丝测量机械疼痛阈值,用HE染色确定KOA大鼠膝关节炎性特征。(6)PKC调控参NaV1.9表达并与KOA疼痛产生的机制研究通过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观察DRG中NaV1.9和PKC的表达。然后,我们在体外培养的DRGs神经元中使用PKC抑制剂(GF-109203X)和激活剂(PMA),通过RT-PCR观察它们对NaV1.9表达的影响。还通过免疫荧光法观察对大鼠鞘内注射GF-109203X和PMA对在体的L4-6 DRG神经元中NaV1.9表达的影响。同时,我们测试了 PKC抑制剂和激活剂给药前后对大鼠热,冷和机械阈值的伤害性行为反应阈值的影响。第四部分(7)长链非编码RNA参与KOA疼痛产生的机制研究KOA研究中,我们继续探索遗表观传学调控是否参与KOA疼痛的传导,首先将CFA或生理盐水注入大鼠膝关节建立慢性KOA炎性疼痛模型,第七天,取两组大鼠L4-6DRG神经元与大鼠lncRNA芯片杂交,洗涤,固定并扫描,获得芯片图,并读值,得到原始数据。使用GeneSpring GX v12.1软件(Agilent Technologies)对原始数据进行Quantile标准化和随后的数据处理。获得两组样品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表达lncRNA或差异表达mRNA,我们用QPCR验证了变化最大的一些lncRNAs,并做关联性分析。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TMJOA研究中CFA(10μl)诱导WT小鼠的TMJOA炎性疼痛,于CFA后第1天开始并持续至少10天。2.注射CFA后,WT小鼠的TG和Sp5C中的TNF-α均上调。CFA诱导的TMJOA疼痛行为在TNF-α KO小鼠中被显着抑制。免疫荧光染色显示,CFA注射不仅可以增强TG和Sp5C中TNF-α与Ibal(小胶质细胞标志物)的共定位,还可以诱导Sp5C神经元中TNF-α的过表达。Sp5C内注射TNF-α拮抗剂可以降低CFA-TMJ注射引起的疼痛超敏。第二部分3.TMJOA研究中通过DNA dot-bolt试验我们发现CFA-TMJ并没有改变全基因组DNA的5mc和5hmc的表达水平,但是DNA甲基化免疫沉淀分析证明,CFA注射后TG中TNF-α启动子区域的DNA甲基化明显减少,DNA去甲基化明显增多,Sp5C中TNF-α启动子区域的DNA甲基化无明显变化。4.进一步探讨发现CFA-TMJ并没有改变去甲基化酶DNMT1,3A,3B,以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1,3的表达,但是CFA注射后TG中去甲基化酶TET1增高。免疫荧光染色显示,TET1与Neun(神经元细胞标记物)共标,不与Ibal和GFAP(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共标。shTET1于TG内注射可减轻小鼠CFA-TMJOA 疼痛。第三部分5.KOA研究中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CFA-KOA组大鼠的机械,热,冷刺激足退缩阈值降低。6.KOA大鼠的DRG中NaV1.9和PKC表达增加。Nav1.9和PKC α的蛋白质以及mRNA表达平行增加。免疫荧光实验发现,Nav1.9在KOA大鼠中优先与IB4+小神经元共定位。在培养的DRG神经元中,PMA增加了Nav1.9表达,而GF-109203X阻止了 PMA的作用。PMA可提高无处理大鼠的Nav1.9表达,而GF-109203X可降低KOA大鼠的Nav1.9表达。PMA可造成无处理大鼠的机械性和冷痛觉过敏。而GF-109203X减弱了 KOA疼痛模型中的机械和冷痛觉过敏。第四部分7.KOA研究中我们详细分析lncRNAs在模型组和对照组DRGs的表达变化以及其对疼痛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的调空作用。与生理盐水组相比,CFA注入大鼠膝关节建立慢性KOA疼痛模型有181个lncRNAs以及275个mRNAs有显着的差异性表达变。我们用QPCR验证了变化最大的一些lncRNAs,并通过Go Pathway分析得出与钠离子通道相关联的lncRNAs,证明KOA导致的钠离子通道相蛋白的增加与lncRNAs的差异性表达可能相关,需要进一步验证。研究结论1.TNF-α在CFA诱导的TMJOA炎性疼痛的三叉神经痛觉传导系统TG和Sp5C中起关键作用,增加的TET1使小鼠TG中TNF-α启动子区域去甲基化增多并激活TNF-α基因转录,使TNF-α表达增高,最终导致CFA-TMJ炎性疼痛。2.PKC在CFA诱导的KOA炎症疼痛Nav1.9上调中的伤害感受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大鼠芯片测试的差异性表达的lncRNAs可能是诊断或治疗KOA的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新型治疗靶点。
张红[4](2017)在《盐酸右美托咪定对大鼠急性炎性内脏痛镇痛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选定右美托咪定做为研究对象,通过从受体前、受体及受体后水平验证了右美托咪定对急性炎性内脏痛大鼠的脊髓镇痛作用,并从蛋白水平初步探讨了其在急性炎性内脏痛中的部分镇痛机理,为以新的分子靶标为基础,寻找镇痛作用的非阿片类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目的:观察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对急性炎性内脏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镇痛的部分脊髓机制。研究方法:1.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对炎性内脏痛大鼠的镇痛作用8-10周龄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正常对照组(C组),模型组(N组),右美托咪定低剂量组(D1组),右美托咪定中剂量组(D2组),右美托咪定高剂量组(D3组)。造模前15 min进行鞘内穿刺给药。将10μl 10%福尔马林通过肛门注入结肠致痛。造模后以15 min为一个时间段,每15 min进行一次疼痛计分(s),至2h。采用数字式动物心电图机记录大鼠心率。炭末法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肠推进的影响。HE染色法观察右美托咪定对炎性内脏痛大鼠脊髓的神经毒性。ELISA法检测大鼠脊髓切片孵育液中Ach、NA和AGM水平。2.右美托咪定镇痛作用的部分机制8-10周龄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模型组(M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右美托咪定+育亨宾组(Y组),右美托咪定+GF109203X组(G组),右美托咪定+咪唑克生组(I组)。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10μg,15 min后用福尔马林致痛,在致痛后2h处死大鼠。在致痛后30min进行疼痛计分(s)。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中PKCγ、nNOS和PAR-2表达变化。3.统计学处理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One-Way ANOVA)判断组间差异,采用q检验(Newman-Keuls法)进行组间均数的两两比较。P<0.05为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造模15 min后,模型组大鼠疼痛评分即达到最大值,在该时间点显着高于右美托咪定高、中、低剂量组,之后模型组疼痛评分逐渐降低;右美托咪定高、中、低剂量组大鼠疼痛高峰出现于造模30 min后,且疼痛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具有剂量依赖性。2.造模成功后,在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心率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模型组大鼠炭末推进率低于正常对照组,右美托咪定各组炭末推进率均高于模型组,且具有剂量依赖性。4.HE染色显示,本研究中右美托咪定高、中、低剂量组的神经元损伤数目没有显着的差异。5.造模120 min后,模型组Ach和NA较对照组明显升高,AGM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右美托咪定低、中、高剂量组Ach和AGM均较模型组升高,NA较模型组降低,且右美托咪定的这些作用均具有剂量依赖性。6.在致痛后30min时,育亨宾组和咪唑克生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PKCγ及nNOS表达均呈强阳性;右美托咪定组PKCγ及nNOS表达均明显弱于模型组;育亨宾组和咪唑克生组大鼠PKCγ及nNOS表达水平强于右美托咪定组;在GF109203X组,PKCγ表达水平显着弱于模型组和右美托咪定组。8.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EX显着抑制模型组大鼠脊髓nNOS、PKCγ和PAR2表达,育亨宾组大鼠脊髓nNOS、PKCγ和PAR2的表达水平均较DEX组显着升高。咪唑克生组大鼠脊髓PKCγ和PAR2表达水平较DEX组增加。在PKCγ抑制剂GF109203X组,nNOS和PAR2表达水平与DEX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对大鼠急性炎性内脏痛模型具有剂量依赖性的镇痛作用,能够推迟疼痛高峰的出现;2.右美托咪定的脊髓镇痛效应中,α2肾上腺能受体和咪唑啉I2受体两者均发挥了作用,但α2肾上腺能受体在镇痛作用中占优势;3.右美托咪定发挥脊髓镇痛作用的机制与其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抑制nNOS、PKCγ和PAR-2的表达有关。
陈群山[5](2017)在《电针治疗缓解CCI模型大鼠的疼痛和抑郁并抑制ACC脑区中ERK1/2的活化》文中提出目的电针通过给予脉冲电流刺激穴位,是一种有效的止痛治疗方式。许多脊髓上结构,包括前扣带回皮层(ACC),参与电针抑制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机制。ACC脑区中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在调节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情感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在本研究中,我们研究电针刺激大鼠的“足三里”、“阳陵泉”对慢性缩窄性损伤(CCI)诱导的痛觉过敏和抑郁行为的影响,同时探索电针引起CCI模型大鼠ACC脑区中ERK1/2的活化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1、观察电针对CCI大鼠的痛觉过敏的影响。将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假电针组(Control+shamEA)、对照组+电针组(Control+EA)、CCI造模组+假电针组(CCI+shamEA)、CCI造模组+电针组(CCI+EA)。每组分别于术后第1天至14天同侧给予电针刺激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3、5、7、10、14、21、28和35天测量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WL)和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WT)。2、观察电针对CCI大鼠的抑郁行为的影响。将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Control+shamEA、Control+EA、CCI+shamEA、CCI+EA。每组分别于术后第 1 天至14天同侧给予电针刺激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第7、14、21、28和35天用FST来测量悬浮时间。3、观察电针对CCI大鼠ACC脑区中ERK1/2活化水平的影响。将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Control+shamEA、Control+EA、CCI+shamEA、CCI+EA。每组分别于术后第1天至14天同侧给予电针刺激治疗。用蛋白电泳和免疫组化分别于术后28天、35天检测ACC脑区中ERK1/2活化水平的变化。4、观察ACC内注射U0126对CCI大鼠痛觉过敏和抑郁行为的影响和ACC脑区中ERK1/2活化水平的影响。CCI造模,分别从术后第21天至27天或术后第28天至34天注入U0126或DMSO。分别检测术后第28天、35天的PWL和PWT、FST的悬浮时间。用蛋白电泳分别于术后第28天、35天检测ACC脑区中ERK1/2活化水平的变化。5、观察CCI大鼠中ERK1/2活化的亚细胞定位。CCI造模术后7天取材,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方法检测p-ERK1/2在星形胶质细胞(GFAP)、小胶质细胞(Iba1)和神经元(NeuN)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早期规律和持续的电针治疗(术后第1天至第14天),可减轻CCI诱导的热和机械性痛觉过敏,和CCI+shamEA组相比,在术后第5天有统计学差异(p<0.05),作用均持续超过术后35天。2、强迫游泳实验结果显示,CCI引起大鼠术后28天和35天悬浮时间增加(p<0.001),早期规律和持续的电针治疗(术后第1天至第14天)可逆转CCI诱导的大鼠悬浮时间的增加(p<0.01)。3、蛋白印迹和免疫组化的结果均显示,在CCI术后28天和35天,ACC脑区中p-ERK1/2的表达上调,与Control+shamEA相比(p<0.001);早期规律电针治疗,可抑制CCI引起的ACC脑区中ERK1/2的活化(p<0.05)。4、蛋白印迹显示,CCI术后第21天至第27天持续向ACC中注射U0126,可抑制CCI引起的术后28天和35天ACC中p-ERK1/2表达的增加(p<0.001)。对CCI引起的热和机械痛觉过敏没有影响。但可显着逆转CCI诱导的术后第28天和第35天大鼠的悬浮时间的增加(P<0.01)。5、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显示在CCI大鼠的ACC脑区中p-ERK1/2和神经元标志物NeuN共表达,与小胶质标记物Iba1或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无共表达。结论在CCI大鼠早期(CCI建模后1到14天)规律和持续的电针治疗,对于缓解痛觉过敏和抑郁行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早期电针治疗阻断了 CCI诱导的ACC脑区神经元中ERK1/2的活化,该作用可能参与电针治疗缓解CCI大鼠抑郁症状的机制。
徐榕雪[6](2017)在《氧化苦参碱抑制神经病理性疼痛作用与HVDCCs辅助亚基相关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OMT)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作用,进一步探讨OMT的镇痛作用机制与高电压依赖性钙通道(HVDCCs)辅助亚基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1.采用部分结扎坐骨神经法(PSNL)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PSNL小鼠。2.利用von-Frey纤毛刺激法检测假手术Sham组、PSNL模型组、OMT给药组的机械缩足反应痛阈值ED50,利用Cat Walk步态分析比较各组小鼠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明确OMT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PSNL小鼠的镇痛作用。3.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OMT对神经病理性疼痛PSNL小鼠的脑组织、脊髓组织及背根神经节(DRG)中HVDCCs辅助亚基α2δ1α2δ4、β1β4、γ1γ4亚单位的m RNA表达的影响。4.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OMT对神经病理性疼痛PSNL小鼠的脑组织、脊髓组织及背根神经节(DRG)中HVDCCs辅助亚基α2δ1蛋白表达的影响。5.利用培养背根神经节(DRG)原代细胞,使用Fluo-3AM荧光探针法检测假手术Sham组、PSNL模型组、OMT给药组、GBP给药组、OMT+GBP给药组DRG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考察OMT与钙通道调节剂GBP对于PSNL小鼠DRG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6.使用Cat Walk步态分析仪检测假手术Sham组、PSNL模型组、OMT给药组、加巴喷丁(GBP)给药组、OMT+GBP给药组小鼠Sciatic Functional Index(SFI,坐骨神经功能指数)、RegμLarity Index(正常步序比)、Swing(s)(摆动时相)、Stride Length(cm)(步幅长度)、Body Speed(cm/s)(身体速度)、Max Contact Area(cm2)(最大接触时间的足印面积)、Print Length(cm)(足印长度)、Print Width(cm)(足印宽度)、Print Area(cm2)(足印面积)、Stands(s)(支撑时相)、Single Stance(s)(单足触地时间)、Mean Intensity(完整足印的平均强度)、Max Contact Max Intensity(最大接触时间的最大强度)指标的变化情况,考察OMT与钙通道调节剂GBP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的步态参数的改善和纠正。结果:1.OMT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PSNL小鼠的镇痛作用。与假手术Sham组比较,PSNL模型组小鼠机械缩足反应痛阈值ED50显着降低(P<0.05),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显着下调(P<0.01);与PSNL模型组比较,OMT给药能使PSNL小鼠机械缩足反应痛阈值ED50显着升高(P<0.05),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明显改善(P<0.01)。2.OMT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PSNL小鼠HVDCCs各辅助亚基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与假手术Sham组比较,PSNL模型组中,HVDCCs辅助亚基α2δ1亚型的mRNA在脑、脊髓、DRG三种组织中表达水平呈显着增加(P<0.01);α2δ2亚型的m RNA在脑、脊髓组织中表达水平呈显着增加(P<0.05),在DRG组织中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5);α2δ3亚型的m RNA在脊髓组织中表达水平呈显着增加(P<0.05),在脑、DRG组织中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0.01);α2δ4亚型的m RNA在脑组织中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0.05)。与PSNL模型组比较,OMT给药能使α2δ1亚型在脑、脊髓、DRG三种组织中m RNA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5);使α2δ2亚型在脑、脊髓组织中m RNA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5);使α2δ3亚型在脑、脊髓组织中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1);使α2δ4亚型m RNA表达水平在脑组织显着增加(P<0.05)。辅助亚基β1-4亚型和γ1-4亚型均未受到PSNL及OMT给药影响。3.OMT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PSNL小鼠HVDCCs辅助亚基α2δ1亚型蛋白表达的影响与假手术Sham组比较,PSNL模型组中,HVDCCs辅助亚基α2δ1亚型蛋白表达水平在脊髓、DRG组织中显着增加(P<0.01);与PSNL模型组比较,OMT给药能使α2δ1亚型蛋白表达水平在脊髓、DRG组织中显着降低(P<0.01)。PSNL及OMT给药均未使脑组织中的α2δ1亚型蛋白表达水平发生显着变化。4.OMT及钙通道调节剂GBP对PSNL小鼠DRG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与假手术Sham组比较,PSNL模型组中DRG神经元细胞的钙离子浓度显着上调(P<0.01),而OMT给药、GBP给药、OMT+GBP给药处理均显着抑制PSNL小鼠DRG神经元钙离子浓度的上调(P<0.01)。5.OMT与钙通道调节剂GBP对PSNL小鼠步态参数的影响与假手术Sham组比较,PSNL小鼠的Sciatic Functional Index(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显着下调(P<0.01),结扎侧左后足衡量着地脚印的各项参数Max Contact Area(cm2)(最大接触时间的足印面积)、Print Length(cm)(足印长度)、Print Width(cm)(足印宽度)、Print Area(cm2)(足印面积)及衡量单足承重、平均压力的各项参数Stands(s)(支撑时相)、Single Stance(s)(单足触地时间)、Mean Intensity(完整足印的平均强度)、Max Contact Max Intensity(最大接触时间的最大强度)均出现显着下调现象(P<0.01)。与PSNL模型组比较,OMT给药、GBP给药、OMT+GBP给药使Sciatic Functional Index(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显着上调(P<0.01),使衡量着地脚印的各项参数显着上调(P<0.01),使衡量单足承重、平均压力的参数Stands(s)(支撑时相)显着上调(P<0.01)。PSNL处理左后足及OMT给药、GBP给药、OMT+GBP给药均未使右后足的各项参数发生显着变化,对衡量身体协调性及平衡性的参数Regularity Index(正常步序比)、Swing(s)(摆动时相)、Stride Length(cm)(步幅长度)、Body Speed(cm/s)(身体速度)也没有显着影响。结论:1.氧化苦参碱能显着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PSNL小鼠的痛觉超敏现象和自然步态中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2.氧化苦参碱在神经病理性疼痛镇痛作用中使PSNL小鼠脑组织、脊髓组织及DRG组织中HVDCCs辅助亚基α2δ而不是β、γ亚基的m RNA的表达发生显着变化,同时,能够抑制PSNL小鼠脊髓组织及DRG组织中HVDCCs辅助亚基α2δ1蛋白的过度表达。3.氧化苦参碱与钙通道调节剂加巴喷丁均能抑制神经病理性疼痛PSNL小鼠的DRG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且联合用药无加和或补充作用。4.氧化苦参碱与钙通道调节剂加巴喷丁均能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PSNL小鼠的多项步态参数,且联合用药无加和或补充作用。5.氧化苦参碱可能通过影响HVDCCs辅助亚基α2δ发挥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作用。
曾杰[7](2016)在《电针对神经病理痛模型大鼠脊髓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电针镇痛是用脉冲电,刺激特定穴位代替捻针操作而达到镇痛作用的现代方法。我国兽医针刺镇痛的应用与研究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被运用于各种类型手术中的止痛,可克服药物对心脏和呼吸抑制的缺陷。针刺不仅对急性疼痛有很好的效果,而且对慢性疼痛也有较好的疗效。神经病理痛性疼痛是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慢性疼痛,其主要症状可以分为刺激依赖性(持续性疼痛和自发痛)和非刺激依赖性(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由于神经病理性疼痛导致中枢可塑性改变及神经网络和活性物质相互作用的复杂性,针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中枢机制尚未阐明清楚。谷氨酸是哺乳动物神经系统内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对神经元有极强的兴奋作用,故也称为兴奋性氨基酸。兴奋性氨基酸神经元和突触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海马回、大脑回外层和脊髓灰质,参与中枢疼痛感觉的传导。有文献报道,兴奋性氨基酸在中枢敏化和脊髓传导转化方面起到关键作用。神经损伤导致感觉传入纤维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增加,中枢神经谷氨酸受体被激活,神经元兴奋性增加并激活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体是消除细胞外液谷氨酸的唯一途径,对兴奋性信号的终止以及保护神经细胞免受兴奋性毒性损伤具有重要意义。谷氨酸转运体被报道与慢性疼痛相关。已发现的高亲和力谷氨酸转运体有五种亚型,清除累积的谷氨酸主要由氨酸天冬氨酸转运体(GLAST)和谷氨酸转运体-1(GLT-1)完成。为了探索GLAST和GLT-1参与针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54只雌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SNI)和模型+电针组(SNI+EA)。模型组和模型+电针组通过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手术制作疼痛模型,对照组做假手术。手术后第8天开始,对模型+电针组进行电针治疗,取“足三里”和“三阴交”穴,2Hz,每次持续30min,每两天一次,共电针7次。采用触觉测痛仪测定手术前、手术后第7、8、14和20天各组大鼠手术侧后肢机械触痛阈。每组在手术后第8、14和20天取6只大鼠,断颈处死后采集腰部脊髓4-6段,采用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大鼠脊髓GLAST和GLT-1表达量的变化水平。另取24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电针组(EA)、电针+注射谷氨酸转运体抑制剂5μg组(EA+PDC5)、电针+注射谷氨酸转运体抑制剂10μg组(EA+PDC10)和电针注射谷氨酸转运体抑制剂20μg组(EA+PDC20)。所有大鼠制作神经病理痛模型并进行鞘内置管,术后第8天开始,按上述方法电针,电针前30分钟,鞘内注射不同剂量PDC,采用触觉测痛仪测定手术前、手术后第7、8、14和20天各组大鼠术侧后肢机械触痛阈,观察不同剂量PDC对电针镇痛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SNI大鼠痛阈在手术7天后显着低于control组(p<0.05);SNI+EA组大鼠的痛阈于14d和20d显着高于SNI组(p<0.05),并和control组没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神经损伤后大鼠患肢出现痛觉超敏而电针能提高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痛阈并呈现出累加镇痛效应。实验过程中,各组之间GLAST和GLT-1的mRNA水平变化没有显着差异。在8d、14d和20d,SNI组大鼠GLAST和GLI-1蛋白质表达水平显着低于control组大鼠(p<0.05)。SNI+EA组大鼠GLAST和GLT-1蛋白质表达水平在8d和SNI组没有显着差异(p>0.05),在14d和20d高于SNI组(p<0.05)。显示电针能够显着抑制GLAST和GLT-1在神经病理痛模型中的下调趋势。鞘内注射PDC结果显示,电针前注射10μg或20μg PDC组大鼠痛阈显着低于不注射或注射5μg PDC组大鼠,说明PDC对电针镇痛效应有逆转作用,并存在剂量依赖性,进一步证明GLAST和GLT-1参与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本研究通过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手术建立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探讨电针对大鼠痛阈以及GLAST和GLT-1表达水平的影响,表明电针能有效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并增加脊髓谷氨酸转运体蛋白质的表达。该研究有助于揭示电针的镇痛机制,促进神经科学的发展。
邹俊峰[8](2013)在《磁场对兔耳伤口愈合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测伤口愈合过程中,磁场干预下创面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差异以及PPAR-β、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差异,探讨磁场在伤口愈合过程中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磁场促进伤口愈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兔耳伤口动物模型,实验组创面(左侧,L)给予2000高斯磁场干预,对照组(右侧,R)无磁场干预,观察伤口愈合时间,于创伤后2h、6h、1d、3d、7d、21d取创面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光镜下组织的病理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的含量以及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采用RT-PCR、 Western Blot方法测定PPAR-β mRNA及蛋白的表达,并比较各检测指标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HE染色示:所有组别均可见炎性细胞的浸润,对照组炎性细胞的浸润更为显着。免疫组化结果示:Ⅰ型胶原纤维实验组7d、21d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均在3d表达达到峰值;Ⅲ型胶原纤维实验组2h、6h、1d、3d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均在3d表达达到峰值;伤口愈合后期实验组Ⅰ、Ⅲ型胶原纤维的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6实验组表达维持在较低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在3d表达达到峰值。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果示:PPAR-β mRNA和蛋白在实验组2h、6h、1d、3d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均在3d表达达到峰值。结论1.在伤口愈合早期,磁场可上调创面组织中PPAR-αβ和Ⅲ型胶原纤维的表达,促进伤口的早期愈合。2.在伤口愈合过程中,磁场可抑制炎性细胞的聚集和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的产生,减轻局部炎症反应,为伤口愈合提供良好的条件。3.在伤口愈合后期及愈合后,磁场可下调Ⅰ型胶原纤维的表达并抑制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的产生,这可能对伤口愈合后的瘢痕形成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罗超[9](2012)在《鞘内注射芬太尼超前镇痛时对急性炎性内脏痛大鼠背根神经节上Nav1.8表达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不同时间点鞘内注射芬太尼对急性炎性内脏痛大鼠进行超前镇痛,通过测定大鼠行为学评分,背根神经节(DRG)上电压门控钠通道亚型(Navl.8) mRNA,蛋白表达,探讨急性炎性内脏痛对DRG上Nav1.8表达的影响及在超前镇痛时芬太尼对Nav1.8的作用。方法:取24只雄性Sprague-Dawle (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6),分别为:正常对照组(NS组)、单纯乙酸组(AS组)、芬太尼术前组(FB组)、芬太尼术中组(FL组)。称重后用3.5%水合氯醛10ml/kg腹腔注射麻醉,L3、4鞘内置管。置管后第三天,建立急性炎性内脏痛模型,并测定大鼠行为学评分。NS组鞘内注射0.9%生理盐水25μl,5min后腹腔内注射0.9%生理盐水10ml/kg; AS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25μl后5min腹腔内注射0.6%乙酸10ml/kg, FB组鞘内注射芬太尼(0.05mg/ml)25μl后5min腹腔内注射0.6%乙酸10ml/kg;FL组先腹腔内注射0.6%乙酸10ml/kg,30min后鞘内注射芬太尼(0.05mg/ml)25μl。行为学评分结束后处死大鼠,取L3.6DRG,采用RT-PCR、免疫荧光和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测定DRG上Nav1.8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行为学结果:AS组扭体评分高于FB组、FL组(P<0.05);FL组高于FB组(P<0.05)。免疫荧光结果:各组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后,均显示出Navl.8阳性表达,其强度由弱至强不等,Nav1.8阳性通道蛋白百分比AS表达最高(P<0.05);FB组、FL组高于NS组(P<0.05);FL组高于FB组(P<0.05)。RT-PCR及蛋白印迹结果:与NS组相比,炎性痛各组Nav1.8mRNA和蛋白表达均增加(P<0.05);FB组和FL组增多的程度低于AS组,但FL组表达高于FB组(P<0.05)。结论:鞘内注射芬太尼可明显减轻大鼠急性炎性内脏痛,对大鼠DRG上的Navl.8产生抑制作用;与急性炎性内脏痛产生后行大鼠鞘内注射芬太尼镇痛相比,鞘内行芬太尼超前镇痛有更好的镇痛效果,且对Navl.8的抑制作用更强。
王冬梅[10](2012)在《肾上腺髓质素和MrgC受体对μ阿片受体功能的调节—G蛋白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疼痛是防止损伤的一种保护性机制,但是病理性痛(包括炎性痛和神经病理性痛)却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阿片是治疗疼痛最有效的药物,但是反复应用会产生耐受,限制其临床应用。因此研究疼痛和阿片耐受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治疗疼痛找到新的途径。本文研究结果显示:1. AM生物活性的增加参与了慢性应用吗啡伴随的痛觉过敏的形成和维持。慢性应用吗啡会通过激活μ-阿片受体和PKC信号通路引起AM上调。2.在CFA诱发的炎性痛中,AM会激活NO和CGRP。AM-NO-CGRP级联反应参与了CFA炎性痛引起的慢性痛觉过敏。脊髓背角AM的持续活动参与了吗啡耐受及其伴随的痛觉过敏。3. μ-阿片受体功能的改变即与G蛋白偶联关系的改变,可能是AM参与吗啡耐受的机制。4.激活Mrg受体可以调节脊髓背角μ-阿片受体与G蛋白的偶联关系,增加吗啡的抗伤害性效力。本文主要探讨了AM在吗啡耐受和炎症痛中的作用,以及AM和Mrg受体对μ-阿片受体的调制及其细胞学机制。获得了一些新的研究数据,可以为研究炎性痛和吗啡耐受的机制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二、FORMALIN-INDUCED TONIC BEHAVIORAL NOCICEPTIVE RESPONSES ARE RELATED TO UP-REGULATION OF PRODYNORPHIN GENE: STUDIES WITH 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 TECHNIQUE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ORMALIN-INDUCED TONIC BEHAVIORAL NOCICEPTIVE RESPONSES ARE RELATED TO UP-REGULATION OF PRODYNORPHIN GENE: STUDIES WITH 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 TECHNIQUES(论文提纲范文)
(1)BAM8-22和AM22-52抑制LPS诱发炎性痛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炎性痛 |
2 卫星胶质细胞 |
3 Mrg受体 |
4 肾上腺髓质素AM |
5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一章 鞘内注射BAM8-22对LPS诱导大鼠炎性痛的作用和机制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3.1 鞘内插管及给药 |
3.2 建立大鼠炎症模型 |
3.3 机械阈值的测定 |
3.4 热痛阈值的测定 |
3.5 蛋白免疫印记 |
3.6 实验分组 |
3.7 实验数据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腹腔注射LPS对大鼠机械痛阈值的影响 |
4.2 鞘内注射BAM8-22对LPS诱发大鼠机械痛阈值改变的影响 |
4.3 腹腔注射LPS对大鼠热痛阈值的影响 |
4.4 鞘内注射BAM8-22对LPS诱发大鼠热痛阈值改变的影响 |
4.5 鞘内注射BAM8-22对LPS诱发DRG中 GFAP蛋白表达改变的影响 |
4.6 鞘内注射BAM8-22对LPS诱发DRG中 P2X7 蛋白表达改变的影响 |
5 讨论 |
第二章 体外应用BAM8-22对LPS诱导卫星胶质细胞激活的作用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3.1 实验分组 |
3.2 免疫荧光染色 |
3.3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
4 实验数据分析 |
5 实验结果 |
5.1 LPS对 DRG中 GFAP表达的影响 |
5.2 BAM8-22对LPS诱发DRG中 GFAP增加的影响 |
5.3 BAM8-22对LPS诱发DRG中 IL-1β和TNF-α增加的影响 |
5.4 BAM8-22对LPS诱导DRG中 GFAP蛋白增加的影响 |
5.5 BAM8-22对LPS诱导DRG中 P2X7 增加的影响 |
5.6 GFAP与 P2X7 共定位 |
6 讨论 |
第三章 鞘内注射AM22-52对LPS诱导大鼠炎性痛的作用及机制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3.1 鞘内插管及给药 |
3.2 腹腔注射LPS建立大鼠炎症模型 |
3.3 机械阈值的测定 |
3.4 热痛阈值的测定 |
3.5 蛋白免疫印记 |
3.6 实验分组 |
3.7 实验数据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AM22-52对LPS诱发大鼠机械痛阈值改变的影响 |
4.2 AM22-52对LPS诱发大鼠热痛阈值改变的影响 |
4.3 鞘内注射AM22-52对LPS诱发DRG中 GFAP蛋白表达改变的影响 |
4.4 鞘内注射AM22-52对LPS诱发DRG中 P2X7 蛋白表达改变的影响 |
5 讨论 |
第四章 离体应用AM22-52对LPS诱导DRG卫星胶质细胞激活的作用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3.1 实验分组 |
3.2 免疫荧光染色 |
3.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4 实验数据分析 |
5 实验结果 |
5.1 LPS对 DRG中 AM表达的影响 |
5.2 AM22-52对LPS诱发DRG中 GFAP增加的影响 |
5.3 AM22-52对LPS诱发DRG中 IL-1β和TNF-α增加的影响 |
5.4 AM22-52对LPS诱发DRG中 CLR和 Ramp2 表达的影响 |
5.5 AM22-52对LPS诱发DRG组织中GFAP蛋白增加的影响 |
5.6 AM22-52对LPS诱发DRG组织中P2X7 增加的影响 |
6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海洛因滥用导致神经系统损伤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海洛因依赖人群样本库建立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海洛因依赖导致神经系统退行性变的相关基因和代谢物的表达 |
前言 |
第一部分: 海洛因依赖导致神经系统退行性变的转录组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第二部分: 海洛因依赖导致神经系统退行性变的的代谢组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海洛因给药小鼠神经系统损伤及相关基因的表达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骨关节炎性痛痛觉传导的外周和中枢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简表 |
前言 |
第一章 肿瘤坏死因子a在小鼠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性疼痛的中枢和外周机制研究 |
1.1 实验动物与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结论 |
第二章 TET1调控在小鼠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性疼痛的外周机制研究 |
2.1 实验动物与材料 |
2.2 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蛋白激酶C通过调节NaV1.9钠离子通道参与大鼠慢性膝骨关节炎性痛 |
3.1 实验动物与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第四章 长链非编码RNAs在膝骨关节炎性疼痛的外周机制研究 |
4.1 实验动物与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数据分析方法 |
4.4 结果 |
4.5 讨论 |
4.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三叉神经痛觉传导的外周和中枢机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盐酸右美托咪定对大鼠急性炎性内脏痛镇痛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内脏疼痛机制 |
1.1.1 内脏传入致敏 |
1.1.2 压力调节 |
1.2 内脏痛觉的调节 |
1.2.1 脑源性嗜神经因子受体 |
1.2.2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 |
1.2.3 内源性大麻素受体 |
1.2.4 GABA受体 |
1.2.5 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受体 |
1.2.6 谷氨酸受体 |
1.2.7 其他 |
1.3 内脏疼痛的治疗 |
1.4 右美托咪定的镇痛相关研究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鞘内注射DEX对大鼠急性炎性内脏痛镇痛作用的剂量相关性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仪器 |
2.1.2 主要试剂 |
2.1.3 自备试剂 |
2.1.4 实验动物 |
2.2 实验方法 |
2.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2.2 行为分析及评分 |
2.2.3 DEX对大鼠心率的影响 |
2.2.4 炭末法观察DEX对大鼠肠推进的影响 |
2.2.5 标本取材和处理 |
2.2.6 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 HE)染色 |
2.2.7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
2.2.8 统计学处理 |
2.3 实验结果 |
2.3.1 鞘内注射不同剂量DEX对大鼠急性炎性内脏痛的作用 |
2.3.2 鞘内注射不同剂量DEX对急性炎性内脏痛大鼠心率的影响 |
2.3.3 炭末在肠道的推进距离 |
2.3.4 鞘内注射DEX对大鼠急性炎性内脏痛脊髓神经毒性的影响 |
2.3.5 鞘内注射DEX对大鼠急性炎性内脏痛脊髓Ach、NA和AGM的影响 |
2.4 讨论 |
第三章 DEX对大鼠急性炎性内脏痛脊髓镇痛的部分机制 |
3.1 实验材料 |
3.1.1 主要仪器 |
3.1.2 主要试剂 |
3.1.3 自备试剂 |
3.1.4 实验动物 |
3.2 实验方法 |
3.2.1 动物分组和给药 |
3.2.2 行为学分析和评分 |
3.2.3 标本取材 |
3.2.4 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检测前处理 |
3.2.5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 WB)检测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各组大鼠行为学分析和疼痛评分 |
3.3.2 免疫组化检测脊髓组织中PKCγ和nNOS的表达 |
3.3.3 WB检测大鼠脊髓组织中PAR2,PKCγ和n NOS的表达 |
3.4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4.1 主要结论 |
4.2 本研究的创新性 |
4.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4.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综述 右美托咪定镇痛作用研究进展 |
1. 右美托咪定的镇痛作用 |
1.1 围手术期超前镇痛 |
1.2 术中镇痛 |
1.2.1 产科镇痛 |
1.2.2 小儿镇痛 |
1.2.3 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的用量 |
1.3 术后镇痛 |
1.3.1 局部镇痛 |
1.3.2 全身镇痛 |
2. 右美托咪定的给药方式 |
2.1 静脉与局部给药 |
2.2 皮下给药 |
2.3 鞘内给药 |
3. 右美托咪定的镇痛作用实验研究进展 |
4. 右美托咪定镇痛作用机制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电针治疗缓解CCI模型大鼠的疼痛和抑郁并抑制ACC脑区中ERK1/2的活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氧化苦参碱抑制神经病理性疼痛作用与HVDCCs辅助亚基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电针对神经病理痛模型大鼠脊髓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前言 |
1.1 文献综述 |
1.1.1 神经病理性疼痛研究进展 |
1.1.2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 |
1.1.3 电针镇痛机制研究进展 |
1.1.4 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
1.1.5 谷氨酸受体与疼痛 |
1.1.6 谷氨酸转运体与疼痛 |
1.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内容 |
1.3.1 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建立 |
1.3.2 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机械触痛阈的影响 |
1.3.3 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GLAST和GLT-1 表达水平的影响 |
1.3.4 谷氨酸转运体抑制剂对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影响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创新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药品试剂 |
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主要溶液及试剂的配置 |
2.4 试验动物的准备 |
2.5 试验方法 |
2.5.1 试验设计 |
2.5.2 动物模型制备 |
2.5.3 电针方法 |
2.5.4 大鼠机械痛阈的测定 |
2.5.5 脊髓样品总RNA及蛋白提取 |
2.5.6 谷氨酸转运体基因表达水平测定 |
2.5.7 谷氨酸转运体蛋白表达水平测定 |
2.5.8 鞘内置管及注射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大鼠患侧足底触觉痛敏的变化 |
3.2 大鼠脊髓GLAST和GLT-1 基因水平的变化 |
3.3 大鼠脊髓GLAST和GLT-1 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 |
3.4 鞘内注射PDC对电针镇痛效果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疼痛模型的建立 |
4.2 电针穴位及参数的选择 |
4.3 电针对脊髓谷氨酸转运体表达水平的影响 |
4.4 谷氨酸转运体抑制剂对电针镇痛效应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磁场对兔耳伤口愈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章 兔耳伤口模型的建立及创面组织中Ⅰ、Ⅲ型胶原纤维的表达 |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1.3 实验结果 |
1.4 讨论 |
第二章 PPAR-β在兔耳创面组织中的表达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病理学观察及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的检测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鞘内注射芬太尼超前镇痛时对急性炎性内脏痛大鼠背根神经节上Nav1.8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10)肾上腺髓质素和MrgC受体对μ阿片受体功能的调节—G蛋白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一 肾上腺髓质素在炎性痛和阿片耐受形成中的作用 |
1.1 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M) |
1.2 脊髓水平痛介导质在炎性痛和阿片耐受中的作用 |
1.3 AM上调与炎性痛觉过敏 |
二 μ-阿片受体和G蛋白的偶联与吗啡镇痛效力的关系 |
2.1 G蛋白偶联受体与G蛋白 |
2.2 G蛋白信号通路中的效应分子 |
2.3 G蛋白调节中的调节因子 |
2.4 G蛋白和阿片受体功能活动的关系 |
三 G蛋白偶联受体—μ阿片受体 |
四 本课题的主要结果和研究意义 |
第一章 AM在吗啡耐受和痛觉过敏中的作用及其神经生物学机制 |
前言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1.3 实验试剂及药品 |
1.4 实验方法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2.1 AM_(22-52)对吗啡耐受引起的痛觉过敏的影响 |
2.2 吗啡和芬太尼对感觉神经节细胞AM含量的影响 |
2.3 吗啡长期应用导致感觉神经节中AM上调的细胞内PKC信号通路 |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
第二章 CFA慢性炎性痛中AM上调引发的nNOS-CGRP级联反应 |
前言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1.3 实验试剂及药品 |
1.4 实验方法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2.1 鞘内注射AM_(22-52)对CFA引起的脊髓背角nNOS蛋白增加的作用 |
2.2 鞘内注射BIBN4096BS对CFA引起的脊髓背角nNOS蛋白增加的作用 |
2.3 抑制nNOS对AM诱发感觉神经节细胞CGRP上调的影响 |
2.4 nNOS与CLR,RAMP2,RAMP3在DRG神经元中共表达 |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
第三章 AM导致吗啡耐受的机制研究—AM对μ-阿片受体的功能调节 |
前言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1.3 实验试剂及药品 |
1.4 实验方法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2.1 慢性鞘内注射AM对痛阈的影响 |
2.2 慢性鞘内注射AM对吗啡镇痛效力的影响 |
2.3 慢性鞘内注射AM对μ阿片受体偶联G蛋白功能的影响 |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
第四章 G蛋白在MrgC调节吗啡中的作用 |
前言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1.3 实验试剂及药品 |
1.4 实验方法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2.1 BAM8-22激活MrgC受体对G蛋白mRNA的影响 |
2.2 急性应用BAM8-22对G蛋白与μ阿片受体偶联的影响 |
2.3 BAM8-22对胞浆和胞膜Gi蛋白的影响 |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FORMALIN-INDUCED TONIC BEHAVIORAL NOCICEPTIVE RESPONSES ARE RELATED TO UP-REGULATION OF PRODYNORPHIN GENE: STUDIES WITH 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 TECHNIQUES(论文参考文献)
- [1]BAM8-22和AM22-52抑制LPS诱发炎性痛的作用及机制[D]. 张月.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2]海洛因滥用导致神经系统损伤的机理研究[D]. 朱梅.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5)
- [3]骨关节炎性痛痛觉传导的外周和中枢作用机制研究[D]. 白倩. 郑州大学, 2018(02)
- [4]盐酸右美托咪定对大鼠急性炎性内脏痛镇痛作用的研究[D]. 张红. 兰州大学, 2017(03)
- [5]电针治疗缓解CCI模型大鼠的疼痛和抑郁并抑制ACC脑区中ERK1/2的活化[D]. 陈群山. 浙江大学, 2017(04)
- [6]氧化苦参碱抑制神经病理性疼痛作用与HVDCCs辅助亚基相关性的研究[D]. 徐榕雪.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7(02)
- [7]电针对神经病理痛模型大鼠脊髓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的影响[D]. 曾杰.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2)
- [8]磁场对兔耳伤口愈合的影响[D]. 邹俊峰. 中南大学, 2013(05)
- [9]鞘内注射芬太尼超前镇痛时对急性炎性内脏痛大鼠背根神经节上Nav1.8表达的研究[D]. 罗超. 广西医科大学, 2012(09)
- [10]肾上腺髓质素和MrgC受体对μ阿片受体功能的调节—G蛋白机制[D]. 王冬梅.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