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握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论文文献综述)
谢亮[1](2020)在《特大型建筑企业战略转型研究 ——以G集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最近几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逐渐提升,进入了新常态。尤其是建筑业,在经过多次深化改革后,一系列的发展措施开始发挥重要作用,不管是政策监管,亦或是市场模式,都与之前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伴随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践行,建筑业逐渐朝着高质量低能耗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今后建筑业实现自身转型升级的主要趋势,是大势所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与应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兴技术,这些技术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能够满足行业转型升级的动力需求。不得不说,建筑业的发展速度令人咋舌,现如今逐渐步入改革、转型的重要阶段,作为企业来讲,应该考虑自身的发展概况,结合新常态的特征属性,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在宏观经济得到有效调控,建筑业监督管理机制得到优化,营商环境大为改善,社会信用体系发挥作用的背景下,建筑企业自身面临的竞争环境变得尤为公平。不仅如此,市场之间存在的竞争依旧激烈,之前践行的粗放式以及经验式管理模式无法适应新常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由此可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重视发展模式的转变,体现精细化、标准化、信息化的诸多特征,这也是企业实现自身发展需要关注的一点。在本文开展的相关研究与论述过程中,选择G集团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参考相关资料可知,该企业为典型的国有建筑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相关体系较为成熟,但是在近些年来逐渐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利润率、人均劳动产值下降等方面,除此之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履约能力、总部管理能力等与之前相比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下滑。针对上述情况进行调研考察得出结论,企业自身组织结构存在一定的漏洞,相关体系并不健全,二级公司、项目公司职责不清,难以有效实施组织管控;市场竞争激烈,市场占有率没有绝对优势;信息化程度较低;工程欠款多,资金利用率低;风险防范意识低,缺乏全产业链布局等诸多问题,导致其战略管理无法与现阶段的市场发展趋势相适应,限制了自身的发展。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为G集团,在开展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对该公司现阶段的战略管理状况及不足之处进行深入了解,最后针对这些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指出可利用数据管理平台为集团战略转型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在研究结论方面,通过对G集团开展PEST分析及SWOT分析之后得出,其应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开展战略转型设计工作,提高对发展质量的重视度,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此外,国内房屋建筑、工业安装、海外业务等各方面,G集团也应引起高度重视。本文旨在通过研究G集团的战略转型,可为该企业或者同类企业的战略转型奠定良好的基础。
张建云[2](2020)在《南通SX纺织品公司差异化战略及实施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加快纺织企业的战略转型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针织行业还处于发展初期,SX纺织品企业是一个小印染厂;随着改革开发步伐的加快,针织行业得到迅速发展,SX公司先后成立织造部门和国际销售部门,成为工业生产与产品贸易的针织面料一体化企业。随着行业的发展,市场从发展期进入成熟期,竞争者越来越多,SX公司采用成本领先战略已经取得卓越成效,公司规模不断壮大。行业进入相对成熟期后,SX公司的销售额还在增长,但利润率却越来越低了,低成本已经再是SX公司的优势,公司战略转型被提上日程,所以文章将SX公司作为分析案例,准备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对企业战略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简单阐述,其中对差异化战略进行了重点分析,提出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还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分析方法进行了介绍。然后,本案分析中,通过进入企业生产一线,面谈公司管理人员等方式,深入了解SX公司的现状和遇到的问题,得知SX公司实施战略转型的迫切性,借助环境分析PEST模型、波特的“五力模型”、SWOT分析等分析工具提出了差异化战略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实施差异化战略的目标和方向:产品差异化和服务差异化。文章在最后总结出SX公司发展差异化战略的路径和保障措施。面对新的形势,对于任何一家纺织企业来说,结合企业自身的内外部资源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是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此,我国纺织企业急需树立战略管理的观念,如果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准备采用差异化竞争战略,要合理配置资源,要培育和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文章回归到研究初衷,结合SX公司采用差异化战略并且实施的案例归纳其中的经验和规律,给纺织行业及其他行业中准备战略转型的企业提供借鉴。
何建晶[3](2020)在《YJ科技云计算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交流、开放越来越深入,诞生了众多具有国际化前沿意识的优秀企业,如华为、阿里巴巴等,这些企业通过引入、创新、应用和发展信息技术,不仅引领了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浪潮,而且在国际舞台上更加大放异彩。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从日常工作开展到重大经营决策,再到上下游合作共享,将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高度集成化、流程化管理,实现企业生产机制的联动,以达到内外部信息的高效管理、决策、传递与共享,从而满足自身业务发展需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有效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切实提高企业管理水平。YJ科技是海南省的一家信息技术综合服务企业,成立于1998年,主要业务涉及数字民航、智慧解决方案、云服务、信息化基础运维服务等,业务范围涵盖政府、金融、航空、旅游多个行业。公司以海口总部为核心,立足于海南,不断开拓创新、整合发展多元化信息业务,经过二十年的耕耘发展,已在北京、厦门、广州、上海、西安等地布局研发与服务网络。YJ科技自成立之初就将企业信息化作为促进业务发展、整合转型、迎接挑战、把握机遇、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依托。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YJ科技也面临着信息化发展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信息化建设周期长、见效缓慢,核心业务可用性难以保障的问题,这与企业追求效益和发展的目标相背离。云计算有着高效,低成本,灵活应用,安全保障等一系列优势,可以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起到有效的改善。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引入云计算的应用,能够有效激发企业信息化的活力,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是满足企业信息化创新、变革的关键。本文分析YJ科技信息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运用PEST、波特五力模型和SWOT工具对YJ科技云计算战略环境和竞争环境进行分析,研究云计算在YJ科技信息化建设中的宏观环境及应用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从而构建出YJ科技信息化中云计算的SWOT战略矩阵,得到YJ科技云计算发展的战略选择,并通过对YJ科技云计算战略实施的研究,探索云计算如何有效服务于企业战略以及云计算战略的实施保障和启示,为其他同类企业提供经验借鉴。
李荣胜[4](2020)在《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研究》文中认为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经济社会格局,关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从整个全球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应用历程来看,信息技术进步不断激发新产业的形成,驱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看,各国正在经历新一轮的产业调整和升级,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引领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在快速信息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期,我国在5G、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AI)等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进步中,能否紧扣信息技术进步的关键环节,信息产业、非信息产业以及产业生态能否跟得上信息技术升级的步伐,能否在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率,这一系列问题一直萦绕在笔者的脑海,而现有研究成果无法找出令人满意的答案。这激发了作者的研究兴趣,特以“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研究”为题,坚持问题导向,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研究思路,拟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这不仅对丰富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具有一定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指导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实践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一是对信息技术、产业升级以及二者之间关系方面最新、重大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和评价,形成借鉴,接受启迪。二是在理论上,重新审视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及其重要性,揭示信息、知识、数据与信息技术演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探讨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动力和传导机制;一方面从全球语言、文字、纸张、电报、电话、计算机、互联网、区块链、AI等信息载体技术和信道技术发展历程和应用中,归纳新兴产业的形成和产业结构升级规律和特点,另一方面考察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历史与特点,将二者对比分析,揭示“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本质。三是在实证上,选取能够反映我国信息化技术发展水平、产业升级及其经济效应的指标体系,构建熵值法权重模型(Entropy Weighting Method)、固定效应(Fixed Effects Model)等计量模型,采用中介效应逐步法(Causal Steps Approach)以及超效率DEA包络分析等分析方法,测度我国信息技术发展水平,验证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内、产业间和产业生态化升级,分析居民消费支出在信息技术与产业升级关系中的中介作用,考察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运营效率以及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四是揭示我国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得出四个方面的结论。一是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稳步上升。本文通过构建“二步三级”指标体系,在熵权法赋予各项指标权重基础上合成了信息技术水平发展指数,并且该指数显示2001-2018年我国信息技术发展指数稳步上升。二是验证了信息技术水平对产业升级具有较显着影响。从60个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结果来看,信息技术发展对产业升级有显着影响的实证结果有48个,其中具有正影响的43%,负影响的占37%,二者占所有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结果的80%。三是消费在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中有一定中介效应。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内升级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结果显示,在60个模型中,人均消费支出在其中的48个模型中起到完全或部分中介效应,占比80%,说明人均消费支出在信息技术对产业内升级、产业间升级和产业生态化升级的大部分指标均起到一定的中介效应。这也验证了信息技术直接或者通过消费间接驱动产业升级的基本论点。四是总体上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经济效率相对稳定。通过超效率DEA模型实证研究发现,在2002-2018年我国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运营效率的均值为1.0239。按照模型效率判断标准,该经济效率值大于1,反映该期间全国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整体上有效率。本研究主要创新之处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着眼信息技术及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供给侧同时,把信息类和非信息类产品的需求侧也考虑在内,在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问题的研究中实现了供给侧和需求侧在分析上的有机结合。第二,重新审视信息与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揭示信息、知识、数据与信息技术演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探讨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动力和传导机制,从全球语言、文字、纸张、电报、电话、计算机、互联网、5G、区块链、AI等信息载体技术和信道技术发展历程和应用实践中,归纳新兴产业形成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规律,结合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历史实践阶段,对比分析了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特点和本质。第三,本文把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促进效应和经济效应相结合,不仅研究了信息技术对产业内升级、产业间升级和产业生态化升级的促进作用,证明了消费在该作用过程中起部分或完全的中介作用,而且还发现了我国信息技术在促进产业升级的同时,却伴随着某些年份、某些省份、某个阶段缺乏经济效率的问题。这对学术界和实践领域深刻、全面认识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影响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5](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指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刘奕[6](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张永胜[7](2019)在《D企业信息化网络及信息安全建设方案研究》文中认为当今社会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共同发展,带动了全球信息化的发展,给各国经济、政治、通信、教育等各方面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企业为了生存,对于网络系统的需求增大,依赖程度越来越强,通过网络系统可以承载大量的企业信息,是发展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而随着信息化的规模不大加大,其也面临了越来越严峻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包括网络硬件安全性能不良、系统缺陷、安全漏洞、安全管理不当等,为了保障企业信息安全,需要加大信息化网络安全建设方案的设计,并加大力度落实,以此来提高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力度。D企业充分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的产生进行了充分的分析,然后通过加强信息化网络建设来提高网络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从而保障公司能够正常运营,能够应对社会高速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开展了大量的国内外信息安全相关研究现状分析,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然后对信息化网络和信息安全理论进行阐述,总结了很多结论,也为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接着,对D企业的信息化要求和需求内容进行确定,并开展了实际调查,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应的问题发生原因分析,对目前的网络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解释了信息化网络存在的意义及功能,并做了小结。之后,根据建设原则开展系统整体安全设计,进行系统安全建设方案的详细说明、设备选型和安全设置。同时,对建设方案进行了落实,对网络系统的安全进行验证与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本文研究的成果与价值,也为D企业未来的信息化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陈玉和[8](2012)在《基于利益视角的信息研究》文中提出在世界信息经济风起云涌的现代社会,信息资源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一国信息资源的富集程度和信息能力直接影响着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利益的视角对信息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以期能够为我国全面持久的获得更多的信息利益提供帮助。文章围绕信息利益问题逐层深入展开分析,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实践考察和对策展望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基本理论分析主要包括第一章至第三章的内容,主要从信息利益概念的界定及理解、信息利益形成与配置的一般过程和信息利益的历史演变三个方面展开对信息利益基本理论的分析。首先,文章在综合考察了利益和信息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信息利益的内涵、特点和分类进行了分析;其次,在解析了信息利益概念的基础上对信息利益形成与配置总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及各环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第三,从历史发展视角对信息利益在人类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表现做了总体的考察。上述理论分析为下文信息利益实践的考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实践考察主要包括第四章至第七章的内容,主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来考察信息利益的实践活动。国内层面上,文章以中国的信息利益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我国的信息利益实践状况进行了考察,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国信息利益的总体状况;国际层面上,文章选取国外实践信息利益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美国、日本、韩国和印度——分别进行分析,根据他们各自信息利益的实现情况总结出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和引以为戒的教训。第三部分对策展望主要包括第八章和第九章的内容,主要是结合我国信息利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外信息利益实践的经验,提出了更好地增进我国信息利益的主要对策,并进一步从更高的理论层面分析了信息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为我国信息利益的持久获得指明了方向。文章的新意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章通过信息、信息资源以及利益等概念的梳理,明确界定和分析了信息利益概念及其历史演变,比较完整地建立了信息利益的理论框架,这些工作进一步扩展了利益理论研究的视野,丰富了利益理论的内容;其次,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计量经济学方法分别对我国宏观、中观和微观信息利益的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在辅助证明了相关信息利益理论的同时,也更为具体的说明了我国各层次信息利益的实现状况,总体上论证较为系统全面;第三,文章在提出增进我国信息利益对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信息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这为持久增进我国信息利益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守成[9](2012)在《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兴起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不断地加速发展,尤其是信息产业的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会对生物技术、新型材料、海洋技术等各个学科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今,我国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由于在信息化发展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应充分利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契机不断缩小差距。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是中央管理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不仅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而且承担着国防武器装备建设的重大任务。信息化战略的实施是航天科工企业成为国际一流航天服务公司的必由之路。论文在总结国内外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问题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同时指出我国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在技术、管理以及人才三个方面中存在的问题。对航天科工企业发展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信息化对航天科工企业发展的作用,具体包括信息化对航天科工企业创新能力、管理决策、业务流程以及文化与组织结构四个方面。在分析了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方向选择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指出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方向构建的关键问题以及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需要涉及企业管理层、决策层的信息集成和生产现场层的信息集成。运用SPACE法对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定位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外部环境对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机会大于威胁;内部条件对于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劣势大于优势,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应从战略的实施和控制、战略调整两个阶段进行。通过构建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从定量角度对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如何推进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提出了对策。
王宇[10](2011)在《中国图书出版企业(集团)信息化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出版业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但近年来随着出版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以及信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得出版企业所面临的信息化环境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很多出版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都遇到了类似的瓶颈,如信息化发展目标不明确,思路不清晰;信息化的过程难以控制,效益低下;信息流通渠道不畅,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等等。这些问题促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出版企业信息化的价值观,分析出版企业信息化的过程,反思问题产生的根源,论证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产生了出版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的命题。出版企业信息化评价是指出版企业(集团)、出版行业主管部门或第三方机构,围绕评价主体所预期的评价目标,设立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评价对象的信息化过程及成果从各个方面进行度量,并对信息化的整体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目前我国出版企业信息化评价工作的开展严重滞后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不论是理论基础还是实践准备都非常有限,因此本文根据不同类型出版企业的信息化实际,将研究对象限定在图书出版企业(集团)的范畴,着重研究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我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成果和问题进行研究,找出当前制约我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将这些因素引入到信息化评价的内容当中。(2)概括和总结国内外关于信息化评价理论、方法的研究成果,从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评价、出版企业信息化评价、出版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等一系列概念的层层推导当中,总结出我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目标、原则、内容、特征等重要概念,从而建立我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3)在对我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实际的深入分析和对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评价理论的综合研究基础上,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步骤,构建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中国图书出版企业(集团)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该指标体系进行初步的实证论证。本文的研究对象定位明确,理论和技术路线清晰,一方面注重对信息化评价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为进一步拓展我国出版业信息化评价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以大量的实际调查数据为基础,为我国图书出版企业及其它类型出版企业构建和实施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二、把握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把握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论文提纲范文)
(1)特大型建筑企业战略转型研究 ——以G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战略转型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企业战略的概念 |
2.1.2 企业战略转型的概念 |
2.1.3 数据管理平台 |
2.2 经济转型及产业转型理论 |
2.2.1 经济转型缘由 |
2.2.2 经济转型的影响 |
2.2.3 产业转型理论 |
2.3 企业发展战略转型分析工具 |
2.3.1 PEST分析 |
2.3.2 SWOT 分析 |
2.3.3 波特五力模型 |
第3章 G集团战略转型环境分析 |
3.1 宏观背景 |
3.1.1 政策颁布背景 |
3.1.2 宏观政策调控趋势 |
3.2 相关行业发展概况及趋势 |
3.2.1 地产行业 |
3.2.2 对地产行业发展趋势的其它影响因素 |
3.3 G集团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G集团现状 |
3.3.2 G集团现存的战略发展问题 |
3.4 G集团企业发展战略转型意义 |
3.4.1 G集团的SWOT分析 |
3.4.2 探究G集团转型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3.4.3 G 集团转型的数据管理基础 |
第4章 G集团转型发展战略目标及模块 |
4.1 公司定位及战略目标 |
4.1.1 战略转型原则 |
4.1.2 G集团的战略转型指导思想 |
4.1.3 G集团的战略愿景和目标定位 |
4.2 识别和选择公司转型方向 |
4.2.1 业务转型定位 |
4.2.2 业务结构调整目标 |
4.3 公司发展战略转型模块及实施建议 |
4.3.1 G集团业务结构转型战略 |
4.3.2 G集团业务布局结构转型战略 |
4.3.3 G集团组织结构转型战略 |
4.3.4 G集团人才结构转型战略 |
4.3.5 G集团科技开发及技术管理转型战略 |
4.3.6 战略转型实施的建议 |
第5章 G集团发展战略转型的实施与及保障性措施 |
5.1 发展战略转型实施步骤 |
5.1.1 准备环节 |
5.1.2 实施阶段 |
5.1.3 实施调整阶段 |
5.2 战略转型实施措施 |
5.2.1 突破思维局限性,创设供应链金融模式 |
5.2.2 引入BIM等各种新型技术 |
5.2.3 结合新形势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
5.2.4 引导建筑企业“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 |
5.2.5 强化专业特色,实现集团专业品牌 |
5.2.6 内部资源有效整合,提升产业链整体优势 |
5.3 G集团战略保障措施 |
5.3.1 品牌保障 |
5.3.2 组织保障 |
5.3.3 人才保障 |
5.3.4 财务、资金保障 |
5.3.5 技术保障 |
5.3.6 信息化保障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南通SX纺织品公司差异化战略及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企业战略管理概述 |
2.1.1 战略管理理论 |
2.1.2 战略管理分析理论相关模型 |
2.2 差异化战略理论 |
2.2.1 差异化战略的内涵 |
2.2.2 差异化战略的类型 |
2.2.3 差异化战略的适用条件 |
第三章 南通SX纺织品公司环境分析 |
3.1 南通SX纺织品公司概况 |
3.1.1 南通SX纺织品公司基本情况 |
3.1.2 南通SX纺织品公司组织结构和经营业绩情况 |
3.1.3 南通SX纺织品公司经营模式及面临的问题 |
3.2 南通SX纺织品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 |
3.2.2 经济环境 |
3.2.3 社会文化环境 |
3.2.4 技术环境 |
3.3 南通SX纺织品公司行业环境 |
3.3.1 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
3.3.2 行业特征分析 |
3.3.3 行业环境五力分析 |
第四章 南通SX纺织品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
4.1 南通SX纺织品公司战略选择的SWOT分析 |
4.1.1 企业优势分析 |
4.1.2 企业劣势分析 |
4.1.3 企业机会分析 |
4.1.4 企业威胁分析 |
4.1.5 SWOT组合分析 |
4.2 QSPM定量战略计划矩阵分析评价 |
第五章 南通SX纺织品公司差异化战略实施路径和保障 |
5.1 南通SX纺织品公司差异化战略实施路径 |
5.1.1 目标客户定位 |
5.1.2 产品差异化 |
5.1.3 服务差异化 |
5.2 差异化战略的保障措施 |
5.2.1 优化组织结构 |
5.2.2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_ |
5.2.3 调整营销策略和管理方式 |
5.2.4 提供信息科技保障 |
5.2.5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YJ科技云计算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创新之处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基本理论 |
2.1.1 云计算相关理论 |
2.1.2 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3 战略分析方法 |
2.3.1 PEST分析法 |
2.3.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 |
2.3.3 SWOT分析法 |
3 YJ科技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
3.1 YJ科技公司概况 |
3.2 YJ科技信息化发展现状 |
3.3 YJ科技信息化发展的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4 YJ科技云计算战略的环境分析 |
4.1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4.2.1 卖方议价能力 |
4.2.2 买方议价能力 |
4.2.3 新进入者威胁 |
4.2.4 替代品威胁 |
4.2.5 同行业竞争者竞争 |
4.3 SWOT分析 |
4.3.1 优势分析 |
4.3.2 劣势分析 |
4.3.3 机会分析 |
4.3.4 威胁分析 |
4.3.5 SWOT矩阵分析 |
5 YJ科技云计算战略制定 |
5.1 战略定位与目标 |
5.1.1 公司愿景和战略定位 |
5.1.2 云计算的战略定位 |
5.1.3 云计算的战略目标 |
5.2 云计算战略选择 |
5.2.1 云计算门户+运营平台 |
5.2.2 云计算基础设施平台 |
5.2.3 云计算融合产品方案 |
5.2.4 云+产品应用方案 |
5.3 本章小结 |
6 云计算战略的实施与保障 |
6.1 战略实施 |
6.1.1 实施步骤 |
6.1.2 实施效果 |
6.2 实施保障 |
6.2.1 管理制度保障 |
6.2.2 技术储备保障 |
6.2.3 专业人才队伍保障 |
6.3 本章小结 |
7 启示与展望 |
7.1 管理启示 |
7.1.1 信息化战略服务于企业战略 |
7.1.2 重视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7.2 应用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
1.4 主要创新之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信息技术的研究 |
2.1.1 信息技术及其测度 |
2.1.2 信息技术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 |
2.2 关于产业升级的研究 |
2.2.1 产业升级的概念 |
2.2.2 产业升级的测度 |
2.2.3 产业升级影响因素和后续影响 |
2.2.4 产业升级路径 |
2.3 关于信息技术和产业升级关系的研究 |
2.3.1 信息化、工业化和工业结构升级 |
2.3.2 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产业升级 |
2.3.3 智能化和产业升级 |
2.4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论与研究启示 |
2.4.1 研究成果评论 |
2.4.2 几点启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分析 |
3.1 信息重要性向信息技术延伸 |
3.1.1 信息重要性向信息媒介延伸 |
3.1.2 信息媒介重要性向信息技术延伸 |
3.2 信息、信息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 |
3.2.1 信息、信息技术与信息化路径 |
3.2.2 信息、知识、数据与信息技术演变趋势 |
3.2.3 信息革命浪潮与经济形态新概念的叠现 |
3.3 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 |
3.2.1 直接动力机制 |
3.2.2 间接动力机制 |
3.4 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 |
3.3.1 基本传导机制 |
3.3.2 互动传导机制 |
3.3.3 时序传导机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应用分析 |
4.1 从语言到AI:全球信息技术的产业应用及特点 |
4.1.1 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应用 |
4.1.2 信息技术产业应用的特点 |
4.2 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阶段和特点 |
4.2.1 信息化建设的基本阶段 |
4.2.2 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点 |
4.3 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应用的本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信息技术发展指标构建与测度研究 |
5.1 构建信息技术指标体系的原则 |
5.1.1 常见的信息技术水平测度方法 |
5.1.2 信息技术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5.2 信息技术指标体系构建与模型求解 |
5.2.1 信息技术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2 模型的计算和求解 |
5.3 信息技术水平的测度分析 |
5.3.1 确定原始数据矩阵 |
5.3.2 利用熵值法计算权重 |
5.3.3 时间分异特征 |
5.3.4 空间分异特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固定效应分析 |
6.1 模型构建 |
6.1.1 数据来源与模型选择 |
6.1.2 变量设计 |
6.2 计量分析 |
6.2.1 单变量描述统计分析 |
6.2.2 变量平稳性检验 |
6.2.3 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固定效应分析 |
6.3 实证研究结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经济效应分析 |
7.1 经济效应分解及其测度模型 |
7.1.1 经济效应的核心:效率 |
7.1.2 经济效应的总括与分解:运营效率、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 |
7.1.3 经济效应的测度:超效率DEA模型及变量设定 |
7.2 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经济效率分析 |
7.2.1 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总经济效率分析 |
7.2.2 信息技术对产业内升级的经济效率分析 |
7.2.3 信息技术对产业间升级的经济效率分析 |
7.2.4 信息技术对产业生态化升级的经济效率分析 |
7.3 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经济效应特征分析 |
7.3.1 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效率具有差异性 |
7.3.2 区域之间需要加强效率平稳性和均衡性 |
7.3.3 时间上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效率趋于稳定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问题及政策建议 |
8.1 主要问题 |
8.1.1 信息技术过于依赖规模扩张和非均衡发展 |
8.1.2 互联网信息技术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
8.1.3 消费在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中的中介作用有待挖潜 |
8.1.4 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伴随着低经济效率问题 |
8.2 政策建议 |
8.2.1 给予信息制造业技术R&D适度政策倾斜 |
8.2.2 加大对信息化水平较低地区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 |
8.2.3 把握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产业升级新机遇 |
8.2.4 充分发挥消费在信息技术推动产业升级中的催化作用 |
8.2.5 激发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规模和范围经济效应 |
8.2.6 鼓励信息产业优先开发新产品、打造新模式形成新动能 |
8.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5)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7)D企业信息化网络及信息安全建设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企业信息化网络研究现状 |
1.2.2 国内企业信息化网络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信息化网络相关理论 |
2.1 信息化网络理论 |
2.1.1 明确信息化网络的涵义 |
2.1.2 信息化网络模型 |
2.1.3 信息化网络的设计方法 |
2.1.4 信息化网络的架构理论 |
2.1.5 信息化网络的建立流程 |
2.2 信息安全理论 |
2.2.1 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内涵 |
2.2.2 信息安全的认识 |
第三章D企业信息化网络建设需求 |
3.1 D企业信息化需求 |
3.1.1 信息化要求 |
3.1.2 信息化需求内容 |
3.2 信息业务需求调查 |
3.3 D企业信息化网络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3.4 网络结构与功能分析 |
3.4.1 网络结构 |
3.4.2 功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D企业信息安全分析 |
4.1 信息安全威胁现状 |
4.2 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
4.2.1 防火墙 |
4.2.2 安全路由器 |
4.3 设备选型及安全设置 |
4.3.1 设备选型 |
4.3.2 安全配置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D企业信息化网络系统安全建设方案 |
5.1 系统总体安全建设原则 |
5.2 系统整体安全设计 |
5.3 系统安全建设方案详细说明 |
5.3.1 结构与分区说明 |
5.3.2 物理层总体设计 |
5.3.3 软件总体设计 |
5.3.4 可靠性设计 |
5.3.5 信息管理建设 |
5.3.6 安全防护建设 |
5.3.7 网络环境安全防护 |
5.4 设备选型与安全设置 |
5.4.1 设备选型 |
5.4.2 安全设置 |
第六章D企业信息化网络系统安全验证与分析 |
6.1 网络系统安全建设方案实施 |
6.2 网络系统安全验证 |
6.2.1 界面功能验证 |
6.2.2 内网功能验证 |
6.2.3 无线功能验证 |
6.2.4 系统功能验证 |
6.3 网络系统分析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基于利益视角的信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 |
四、本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
注释 |
第一章 信息利益的理论基础及文献梳理 |
第一节 信息利益的含义 |
一、信息及相关概念解析 |
二、利益概念及利益思想的演变 |
三、信息利益概念的界定 |
第二节 信息利益的特征 |
一、信息利益的动态性和时效性 |
二、信息利益的渗透性和共生性 |
三、信息利益的竞争性和共享性 |
四、信息利益的累积性和系统性 |
第三节 信息利益的分类 |
第四节 信息利益相关思想文献综述 |
注释 |
第二章 信息利益的形成与配置 |
第一节 信息利益的创造与形成 |
一、信息利益创造与形成的前提 |
二、信息利益创造与形成的动力体系 |
三、信息利益创造与形成的主要途径 |
四、信息利益创造与形成路径的选择 |
第二节 信息利益的配置 |
一、信息利益的交换及利益影响 |
二、信息利益分享的影响因素及调节手段 |
第三节 信息利益的实现与意义 |
一、信息利益实现的特点 |
二、信息利益实现的表现 |
三、信息利益实现的意义 |
注释 |
第三章 信息利益的历史演变 |
第一节 农业文明时代的信息活动方式与信息利益 |
一、农业文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
二、农业文明时代人类信息活动的特点 |
三、农业文明时代信息利益的体现 |
第二节 工业文明时代的信息活动方式与信息利益 |
一、工业文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
二、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信息活动的特点 |
三、工业文明时代信息利益的体现 |
第三节 信息文明时代的信息活动方式与信息利益 |
一、信息文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
二、信息文明时代人类信息活动的特点 |
三、信息文明时代信息利益的体现 |
注释 |
第四章 中国信息利益的宏观考察 |
第一节 信息利益与国家信息安全 |
一、国家信息安全 |
二、信息利益与国家信息安全的关系 |
三、中国信息安全现状 |
第二节 信息利益与国际信息贸易 |
一、全球化视野下的信息利益 |
二、中国国际信息贸易的分析 |
第三节 信息利益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
一、中国信息要素状况的辩证考察 |
二、中国信息利益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
第四节 中国信息利益的区域分析 |
一、信息利益与区域经济发展 |
二、信息利益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
注释 |
第五章 中国信息利益的中观考察 |
第一节 信息利益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 |
一、中国产业结构演变轨迹的辩证考察 |
二、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三、信息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第二节 中国传统产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利益的考察 |
一、传统产业信息化的基本理论 |
二、农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利益的考察 |
三、工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利益的考察 |
四、服务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利益的考察 |
第三节 信息利益与中国产业结构的实证研究 |
一、基本数据的准备 |
二、信息利益与中国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方法一 |
三、信息利益与中国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方法二 |
注释 |
第六章 中国信息利益的微观考察 |
第一节 信息利益与企业竞争力 |
一、企业竞争力的含义 |
二、信息资源培育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表现 |
第二节 中国企业信息利益状况的考察 |
一、企业获取信息利益的前提条件 |
二、中国企业信息利益现状的考察 |
第三节 个人信息利益的考察 |
一、个人信息利益的理论分析 |
二、个人信息利益的实证研究 |
注释 |
第七章 国外信息利益的实践与启示 |
第一节 美国信息利益的实践 |
一、美国的信息政策 |
二、美国的信息利益状况 |
三、美国信息利益的实践经验 |
第二节 日本信息利益的实践 |
一、日本的信息政策 |
二、日本信息利益的考察 |
三、日本信息利益的实践经验 |
第三节 韩国信息利益的实践 |
一、韩国的信息政策 |
二、韩国信息利益的考察 |
三、韩国信息利益的实践经验 |
第四节 印度信息利益的实践 |
一、印度的信息政策 |
二、印度信息利益的考察 |
三、印度信息利益的实践经验 |
注释 |
第八章 促进中国信息利益实现的对策 |
第一节 促进中国信息利益实现的总体思路 |
一、促进中国信息利益实现的基本战略 |
二、促进中国信息利益实现的基本思路 |
第二节 促进中国信息利益实现的宏观对策 |
一、国家全面发展中实现信息利益的对策 |
二、增进区域信息利益的对策 |
第三节 促进中国信息利益实现的中观对策 |
一、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对策 |
二、增进传统产业信息利益的对策 |
第四节 促进中国信息利益实现的微观对策 |
一、促进企业信息利益实现的对策 |
二、增进个人信息利益的对策 |
注释 |
第九章 信息化与可持续发展 |
第一节 信息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一、信息化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辩证考察 |
二、信息化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
第二节 信息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
一、信息化能够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的条件 |
二、可持续发展具体实现路径客观需要具备的条件 |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国信息利益的实现 |
一、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信息伦理 |
二、科学发展观引领信息化建设 |
三、科学发展观引领信息文明建设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写作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2 论文写作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
1.3 论文的写作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写作思路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我国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问题 |
2.1 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
2.2 我国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
2.2.1 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为航天科工企业发展搭建了信息平台 |
2.2.2 建立具有航天特色的信息化体系 |
2.2.3 构建适合军、民两用的航天信息平台 |
2.2.4 “CIMS”理念为航天科工企业产品研制提供保证 |
2.2.5 信息产业的发展已成为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
2.3 我国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2.3.1 信息化发展的技术基础比较薄弱 |
2.3.2 信息化发展中的现代企业制度不够完善 |
2.3.3 信息化发展中的人才问题突出 |
2.3.4 信息化顶层设计在业务发展支撑上不足 |
2.3.5 信息化与业务融合有待加强 |
2.3.6 信息化开展的基础条件难以满足信息化推进的紧迫需求 |
2.4 我国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迫切性 |
2.4.1 信息化已成为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的重要特征 |
2.4.2 国家对中央企业和军工企业的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
2.4.3 集团公司整体发展迫切需要信息化的支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信息化对航天科工企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
3.1 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及内容 |
3.1.1 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
3.1.2 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
3.1.3 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的特征 |
3.2 航天科工企业发展的影响要素分析 |
3.3 信息化对航天科工企业发展各影响要素的作用关系分析 |
3.3.1 信息化对航天科工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 |
3.3.2 信息化对航天科工企业管理与决策的作用 |
3.3.3 信息化对航天科工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作用 |
3.3.4 信息化对航天科工企业文化与组织结构的作用 |
3.3.5 信息化对航天科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方向 |
4.1 企业信息化发展方向的内涵及类型 |
4.1.1 企业信息化发展方向内涵 |
4.1.2 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类型 |
4.1.3 企业与信息化发展方向的选择 |
4.2 企业信息化发展方向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原则 |
4.2.1 企业信息化发展方向选择的影响因素 |
4.2.2 企业信息化发展方向选择的原则 |
4.3 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方向框架构建 |
4.3.1 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及过程 |
4.3.2 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方向构建的关键问题 |
4.3.3 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方向框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 |
5.1 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内涵、本质及地位 |
5.1.1 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内涵 |
5.1.2 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本质 |
5.1.3 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地位 |
5.2 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 |
5.2.1 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内涵 |
5.2.2 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特定需求 |
5.2.3 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方案设计 |
5.3 影响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因素识别 |
5.3.1 外部环境因素识别 |
5.3.2 内部条件因素识别 |
5.4 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战略分析 |
5.4.1 外部环境战略分析 |
5.4.2 内部条件战略分析 |
5.5 基于 SPACE 法的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制定 |
5.5.1 SPACE 法的理论介绍 |
5.5.2 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定位 |
5.5.3 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制定 |
5.6 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与调整 |
5.6.1 信息化战略实施和控制阶段 |
5.6.2 信息化战略调整阶段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评价 |
6.1 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目的 |
6.2 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6.2.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
6.2.2 指标体系的设计 |
6.2.3 指标的含义 |
6.2.4 指标的计算方法 |
6.3 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灰色综合评价模型 |
6.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6.3.2 灰色模糊综合评价的模型 |
6.4 实证分析 |
6.4.1 样本对象的选择 |
6.4.2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6.4.3 信息化建设水平评价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推动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
7.1 提高组织信息化的规划能力和管理能力 |
7.1.1 提升信息化建设前的规划能力 |
7.1.2 完善信息化的基础管理工作 |
7.1.3 巩固信息化进程中的应用管理 |
7.1.4 加强信息化实施中的管理变革 |
7.1.5 加速信息化实施的实时评估改进 |
7.2 加大信息化发展的资金和人才投入力度 |
7.2.1 加大资金的投入 |
7.2.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7.3 完善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保障体系 |
7.3.1 决策层 |
7.3.2 技术层 |
7.3.3 管理层 |
7.3.4 执行层 |
7.4 完善信息化建设的支撑体系 |
7.4.1 塑造与企业信息化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
7.4.2 因企制宜建设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
7.4.3 把握好企业信息化的力度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Ⅰ |
个人简历 |
(10)中国图书出版企业(集团)信息化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0 引言 |
0.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0.2 信息化评价理论及其研究现状 |
0.2.1 信息化评价的宏观研究 |
0.2.2 信息化评价的微观研究 |
0.3 论文研究对象、思路及方法 |
0.3.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0.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0.4 论文基本结构 |
1 中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发展与评价概述 |
1.1 中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及背景分析 |
1.1.1 中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
1.1.2 中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发展背景分析 |
1.2 中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建设概况 |
1.2.1 中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
1.2.2 中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
1.2.3 中外出版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差异分析 |
1.3 积极构建中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1.3.1 构建中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
1.3.2 构建中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 |
2 构建中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
2.1 信息化与出版企业信息化 |
2.1.1 信息化及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
2.1.2 出版企业信息化的概念、内涵及特征 |
2.2 企业信息化评价理论概述 |
2.2.1 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
2.2.2 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
2.3 中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评价基础理论研究 |
2.3.1 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概念与要素分析 |
2.3.2 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原则 |
2.3.3 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目标 |
2.3.4 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内容与特征 |
2.4 构建中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因素分析 |
3 中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指标体系的概念及构建原理 |
3.1.1 指标与指标体系 |
3.1.2 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 |
3.1.3 构建指标体系的一般步骤 |
3.1.4 现有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
3.2 中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3.2.1 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基本框架设计 |
3.2.2 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的分类及构成 |
3.2.3 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的解释 |
3.2.4 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3.3 中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数据采集表的设计 |
3.3.1 数据采集表设计的价值与要求 |
3.3.2 数据采集表的构成 |
3.3.3 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数据采集表 |
4 中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 |
4.1 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要点与步骤 |
4.1.1 信息化评价实施要点 |
4.1.2 信息化评价实施步骤 |
4.2 中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施案例分析 |
4.2.1 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下属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评价案例分析 |
4.2.1.1 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信息发展历程及现状 |
4.2.1.2 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图书出版信息化综合评价 |
4.2.2 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下属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评价案例分析 |
4.2.2.1 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信息发展历程及现状 |
4.2.2.2 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图书出版信息化综合评价 |
4.2.3 案例小结 |
4.3 全面推动中国出版企业信息化评价工作的若干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后记 |
四、把握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论文参考文献)
- [1]特大型建筑企业战略转型研究 ——以G集团为例[D]. 谢亮.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2]南通SX纺织品公司差异化战略及实施研究[D]. 张建云. 扬州大学, 2020(05)
- [3]YJ科技云计算发展战略研究[D]. 何建晶. 海南大学, 2020(07)
- [4]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研究[D]. 李荣胜. 西北大学, 2020(07)
- [5]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7]D企业信息化网络及信息安全建设方案研究[D]. 张永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8]基于利益视角的信息研究[D]. 陈玉和. 复旦大学, 2012(03)
- [9]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D]. 关守成.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02)
- [10]中国图书出版企业(集团)信息化评价研究[D]. 王宇. 武汉大学, 2011(04)
标签:企业信息化论文; 云计算论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经济转型论文;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