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立新[1](2021)在《精密空调机组在数据中心机房的应用》文中提出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精密空调机组运行的概况和其在数据中心机房内的应用情况,对精密空调机组进行系统维护与精细化调节,以保障其运行稳定。
刘玉杰[2](2021)在《超高层住宅建筑消防给排水系统设计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空间占用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为了能够缓解城市空间压力,这些年高层住宅建筑成为主要趋势,不过建设过程中需要面临消防给排水系统设计问题,必须要保证其功能完善,能够在危急的情况下发挥出作用。不过超高层住宅建筑与普通住宅存在较大区别,在给排水系统设计中,更应该注重设计的科学合理性,并且要保证质量、使用寿命,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安全保障。本文会对超高层住宅建筑消防给排水系统设计进行分析,促进我国高层住宅建筑良好发展。
王奥奇[3](2021)在《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上世纪80-90年代建设的大批量住宅,凭借着自身区位优势,居住率居高不下,然而这些住宅虽然尚未到使用年限,但其需求与现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室内改造愈发普遍,数量日益增长。除了传统的住户自发改造外,政府和企业主导下的批量改造逐渐成为改造的热点,自“十一五”开始,我国就就开始制定相关政策推动既有住区建筑更新,试点改造工程、研究项目也不断推行,此外,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资本利益吸引下的商业改造也不断增加。随着改造的不断深入,政府和企业主导下的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的数量不断上升。然而,由于室内改造是多专业协同工作,复杂程度较高,涉及大量墙体结构、管线设备等安全性相关的改造内容,专业性较强。由于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缺乏统一的规范指导以及评估标准,而现有住宅规范标准也无法适用于既有改造住宅,因此导致改造标准不一,改造后效果良莠不齐。故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借此提出适应于我国的、针对批量改造下的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以此引导住宅室内批量改造朝着高品质方向发展。首先,通过国内外成熟的建筑评估标准对比,通过分析其体系构成、评价内容、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归纳总结出六条评价建立要点,包括评价建立的必要性、评价建立依据、指标项来源、指标分级、评分方法及评价结果相关的内容,提出改造后评价需从改造模式入手,结合改造对象特征来建立。故此,后文通过图纸规范调研、入户调研、案例调研,分别了解既有住区建筑的设计特征、居住需求以及改造手段,并在此基础上,梳理需求以及设计影响下的改造内容、改造部位,总结出我国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下主要的改造模式为(1)居住空间改扩建、(2)建筑设备更新改造、(3)物理环境提升、(4)无障碍改造四类,以此作为本文评价体系建立的依据。在明确了评价建立原则和方法后,从评价内容出发,对国内外评估体系中室内相关的评价内容进行梳理,并进行频度统计,归纳总结出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的雏形。随后,将评价体系与改造模式进行关联性分析,筛选出与我国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相关的评估项,并根据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特点,对指标体系进行适应性调整,最终确定以A功能空间、B墙体结构、C管线设备、D物理环境、E无障碍为一级指标,共3个层级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参考国内现有住宅规范、评估标准,结合既有住区建筑室内特征,确定指标评分细则。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项的权重值,并确定评分方法,随后基于Excel平台,采用visual basic语言进行开发,建立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辅助工具,并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试评价,论证评价工具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本文是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方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与低碳改造的基础理论与优化方法”(51638003)展开的科学研究。立足于批量改造下室内改造的后评估理论研究,研究一方面完善了我国既有住区建筑改造评估理论,另一方面也为规范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行为以及相关决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李玉成[4](2021)在《基于BIM技术的建筑给排水参数化建模及二次开发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BIM技术以其可视化、可模拟性和高度信息化集成的优点在建筑工程((Architecture,Engineering&Construction,AEC))领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BIM)技术在国内起步较晚,总体而言BIM的发展仍处于初步阶段,还存在许多有待探索的问题。近些年来,建筑给排水工程的系统类型和管道种类越来越多,变化因素越来越不可控,传统的二维平面设计的方式在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中的表现不能尽如人意,尤其是在面对管线交叉、设备安装等问题时。而BIM技术因其三维可视化、高度信息化和信息传递共享性等特点,特别适用于解决建筑给排水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问题。然而由于AEC项目的复杂性以及各设计单位的出图标准的差异性,Revit等BIM软件自带的功能并不能满足所有设计人员的需求,所以需要设计人员基于实际工程项目的需求结合相关软件二次开发技术进行功能开发。本文从BIM技术出发,针对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中的实际问题,提出管线碰撞、喷头选型等优化策略,并建立BIM模型向GIS模型的转换方法,基于Revit软件平台,自主开发出消防喷头自动连接和管线自动优化插件,实现消防喷头的自动连接、管道精确的自动优化。本文主要内容是:(1)分析国内外BIM技术应用及BIM二次开发研究发展现状,对Revit软件及其二次开发功能进行深度阐述。(2)针对Revit软件自带族库使得给排水相关族库不足的问题,研究给排水相关构件的功能及外形特点,建立自主构建给排水相关族库的方法,并基于实际工程项目构建全专业的建筑信息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管线碰撞、火灾模拟、材料设备统计和设备安装模拟等分析。(3)提出模型优化和提升建模工作效率的方法,对Revit二次开发技术进行重点分析,研究消防喷头和短立管的布置规律,基于管道避让原则,探索管道自动避让的程序算法,分析Revit软件自动统计和住宅建筑给水当量计算方式,开发了管道自动优化等功能插件。对BIM数据格式和GIS数据格式的特点差异进行探究,寻求两种数据格式的模型转换的方法。(4)以李门楼小区1#楼等模型测试插件和模型转换的适用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开发的插件能够实现消防喷头的自动连接、管道精确的自动优化、给水当量的自动统计,模型转换的方法是科学可行的,本文开发的插件极大地提高了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弥补了相关商业插件的不足,丰富了模型优化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性。
刘潇[5](2021)在《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节水节能问题》文中认为由于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用水也在逐年提高,这就给我国淡水资源的供给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节水节能环保问题也就提上了日程。在城市建筑建设的过程之中,对于给排水的设计也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节水节能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优化建议,供有关部门进行参考和改进。
冒卓影[6](2020)在《共生视角下的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乡村的产业模式逐渐从“传统一产”发展为“三产并存”,并伴随着乡土文化复兴,乡村养老、医疗和文旅等产业快速崛起。然而多数乡村住宅跟不上急速发展的节奏,无序的新建拆建和更新改造导致乡村整体风貌丧失、生态环境破坏、空间景观无序和能耗污染居高不下等一系列问题,乡村的居住环境、功能空间、景观形态和文化特色等亟待改造与提升。国内外住宅更新改造研究大都是从乡村规划、建筑环境、技术改造和节能提升等不同视角展开,分散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各层面系统综合的改造提升的深入研究相对较少;针对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及更新改造的研究多偏于个案,缺少对住宅发展史、演进动力机制等层面的综合研究。课题针对上述问题与不足,从共生视角对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开展系统综合研究,期望实现乡村住宅的可持续发展,保护乡土文化,减少资源浪费,推动乡村住宅的传承和延续。运用共生理论及其和谐共存理念和方法,结合新陈代谢理论、建筑再循环理论、环境行为学理论、触媒理论与开放建筑“层级”理论,分析乡村住宅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提出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面临的问题、机遇与挑战。对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的共生关联因素与价值构成进行解析,分析乡村住宅发展的影响因素、乡村住宅的层级与共生关联因素及价值构成,提出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目标。结合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的和谐共生设计思想,从乡村整体环境、建筑“支撑主体”和功能生活空间三个层面探讨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设计原则与策略,并运用以上设计原则和策略,开展乡村住宅更新改造实践尝试。共生视角下的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应遵循和谐并存的共生整体性原则,及其衍生的气候适应性原则、乡村文化性原则、生活整序性原则、传承创新性原则和集约紧凑性原则。环境层面,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设计遵从“乡村织补”的整体环境建构策略,重塑乡村格局,实现乡村与环境的共生;“织补”乡村环境,实现“新”与“旧”的共生;优化交通系统,实现绿色出行与公共空间的共生;推动广州都市边缘乡村可持续发展,实现整体与局部的共生。建筑层面,遵从“支撑主体”的共生建筑优化策略,优化乡村住宅,实现内部与外部空间的共生;协调新旧民居,实现“既有”与改造”的共生;延续场所精神,实现理性与感性的共生;优化住宅结构,实现结构与艺术的共生;提出绿色节能住宅设计策略,实现节能技术与环境的共生。“功能生活”层面,遵从开放空间营造策略,传承创新地方材料与技术,实现历史与未来的共生;提出居住空间集约化、弹性化设计策略,实现空间与效益的共生;建构一体化住宅,实现设计与建造的共生;设备可持续更新,实现设备与构造的共生。此外,将上述原则与策略应用于广州增城正果镇黄何屋村精品民宿区实践设计中,促进乡村住宅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任虹[7](2020)在《装配式住宅建筑给排水管线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在不断发展,装配式住宅建筑因施工比较简单而且耗时相对较少,受到广大居民用户的喜爱,逐渐在建筑行业内兴起。在装配式住宅建筑中,给排水管线的设计质量决定着整个建筑的质量,对居民的生活舒适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现阶段,很多装配式住宅建筑给排水管线的设计人员利用BIM技术构建模型,并进行给排水管线的工序演示,有效提高了给排水管道的质量。鉴于此,文章对装配式住宅建筑及其给排水管线的设计进行详细阐述,最后探究采用BIM技术进行装配式住宅建筑的给排水管线设计的优化措施。
姚利强[8](2019)在《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管道布置和选材分析》文中认为住宅建筑给排水管道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管道布置与管道选材都需要详细考虑周围多种因素,特别是商品化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与管道布置更具综合性。文章分析了住宅建筑设计中给排水管道布置及选材在设计中应该重点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住宅建筑给排水管道选材以及布置原则,仅供相关人员借鉴参考。
杨晓[9](2019)在《BIM2.0技术在居住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建筑业面临着转型升级,BIM技术的发展将会是这场变革的关键环节,也是工程建设领域完成技术革新、转型升级的重要步骤。围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在建设工程项目规划设计、施工项目管理、绿色建筑等方面,更是把推动建筑信息化建设作为行业发展总目标之一。同时,我国房地产业迅速发展,给居住建筑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将BIM技术应用在居住建筑设计中,各专业之间进行协同设计,将会减少设计师的工作量,提高设计效率。尽管BIM技术在我国已有应用,但发展却不尽人意。本文希望通过对BIM2.0时期的BIM技术在居住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引发设计机构对居住建筑设计中使用BIM技术的必要性的重视,使得建筑从业者认识到BIM2.0时期的机遇,推广BIM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为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做出贡献。本文将BIM技术的应用阶段大致分为1.0时期、2.0时期、3.0时期、4.0时期。目前,我国建筑行业BIM技术的应用正处于由概念阶段转向实践应用阶段的重要时期,即走向2.0时期,从建筑方案设计开始至施工图设计结束,均采用BIM技术进行协同设计,这是建筑信息化进程的大趋势。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对BIM技术有了一定的认识并积极开展实践,涌现出一大批BIM技术应用的标杆项目。本文首先概述了BIM的概念以及发展历程,并阐述了BIM2.0时期BIM的应用模式。然后从场地分析阶段开始讲述如何使用BIM进行设计,将BIM技术应用在居住建筑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对各专业设计阶段应用BIM技术进行设计的方法进行介绍。最后以青岛翡翠天城项目中的住宅建筑设计为例,具体展现BIM技术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BIM技术应用的分析,每一个设计阶段都可以使用BIM技术优化设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通过BIM在具体项目案例中的应用分析,了解到BIM技术在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应用方法以及BIM技术对设计方法、设计思维的影响。BIM2.0是能完全体现BIM技术先进性的版本,住宅建筑全面应用BIM技术势在必行,对建筑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和实际意义。
余育才[10](2019)在《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管道布置及选材研究》文中指出住宅建筑给排水管道布置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设计工作,不论是管道布置还是选材设计都需要考虑到很多因素,尤其是对于集中化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其管道布置更为复杂。结合多年设计工作经验,通过分析住宅建筑设计中给水、排水管道的布置以及选材,提出了一些在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精密空调机组在数据中心机房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精密空调机组的运行概述 |
2. 数据中心机房内的机组应用情况 |
2.1 中心机房需求 |
2.2 温度调节优化 |
2.3 除湿系统调节 |
2.4 系统节能处理 |
2.5 气候环境调节 |
3. 精密空调机组的系统维护与调节分析 |
3.1 控制系统维护 |
3.2 压缩机的保护 |
3.3 冷凝系统调节 |
3.4 其他零件调节 |
4. 结束语 |
(2)超高层住宅建筑消防给排水系统设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超高层住宅建筑消防给排水系统设计特点 |
2 超高层住宅建筑消防灭火方式 |
2.1 自动喷水灭火装置 |
2.2 消防栓设置 |
3 超高层住宅建筑消防给排水系统设计思路 |
3.1 给水压力 |
3.2 给水区域 |
3.3 给水形式 |
4 超高层住宅建筑消防给排水系统设计方法 |
4.1 消防给排水系统管道设计 |
4.2 消火栓给水系统设计 |
4.3 自动喷水灭火器设计 |
4.4 消防水池与消防水泵房设计 |
结语 |
(3)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存量时代下既有住区建筑的现状 |
1.1.2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的品质提升需求及改造现状 |
1.1.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发展趋势 |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范围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框架 |
2 国内外住宅评价标准对比研究 |
2.1 国外典型评估体系概述 |
2.1.1 国外典型住宅综合性能评估体系 |
2.1.2 国外典型绿色评估体系 |
2.1.3 国外典型使用后评估体系 |
2.2 国内典型评估体系及理论研究 |
2.2.1 相关评估标准 |
2.2.2 相关理论实践研究 |
2.3 比较分析与总结 |
2.3.1 评价体系比较分析 |
2.3.2 评价内容比较分析 |
2.3.3 评价过程比较分析 |
2.3.4 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
2.4 启示与局限 |
2.5 本章小结 |
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调研及改造模式总结 |
3.1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影响因素 |
3.1.1 居住模式的转变 |
3.1.2 设计建造影响 |
3.1.3 使用过程影响 |
3.2 既有住区建筑图纸规范调研 |
3.2.1 住宅相关设计规范梳理 |
3.2.2 既有住区建筑设计图纸调研分析 |
3.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入户调研 |
3.3.1 既有住区建筑居住现状调研 |
3.3.2 既有住区建筑改造现状调研 |
3.3.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入户调研总结 |
3.4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案例调研 |
3.4.1 国内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案例 |
3.4.2 国外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案例 |
3.4.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总结 |
3.5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模式总结 |
3.5.1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活动统计分析 |
3.5.2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模式总结 |
3.6 本章小结 |
4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评价建立原则与方法 |
4.1.1 评价构建技术路线 |
4.1.2 评价建立原则 |
4.1.3 评价构建方法 |
4.2 评价体系指标项的筛选 |
4.2.1 国内外评价内容对照分析 |
4.2.2 指标项的分类和提取 |
4.2.3 指标项的筛选 |
4.3 评价体系指标项的适应性调整 |
4.3.1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特征 |
4.3.2 评价体系指标项的整合 |
4.4 评估体系细则及阐述 |
4.4.1 功能空间 |
4.4.2 墙体结构 |
4.4.3 管线设备 |
4.4.4 物理环境 |
4.4.5 无障碍 |
4.5 本章小结 |
5 指标权重确定及辅助评价工具 |
5.1 指标权重确定 |
5.1.1 权重确定方法 |
5.1.2 确定指标权重 |
5.2 综合评分计算 |
5.3 辅助评价工具 |
5.3.1 评价软件的程序设计 |
5.3.2 评价软件的程序实现 |
5.4 评价使用流程 |
5.5 评价体系及辅助工具应用 |
5.5.1 案例介绍 |
5.5.2 评价过程及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自发改造内容详述 |
附录B 批量改造内容详述 |
附录C 室内改造效果评价指标权重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基于BIM技术的建筑给排水参数化建模及二次开发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BIM技术国外应用发展现状 |
1.2.2 BIM技术国内应用发展现状 |
1.2.3 BIM二次开发现状 |
1.2.4 BIM 二次开发国外研究 |
1.2.5 BIM 二次开发国内研究 |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BIM二次开发介绍 |
2.1 BIM技术的特点 |
2.2 BIM技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应用 |
2.3 Revit软件概述 |
2.3.1 Revit软件分析 |
2.3.2 Revit数据格式 |
2.3.3 Revit元素 |
2.3.4 Revit族 |
2.4 Revit 二次开发概述 |
2.4.1 Revit API |
2.4.2 Revit二次开发流程 |
2.4.3 外部命令(IExternal Command) |
2.4.4 外部应用(IExternal Application) |
2.5 IFC标准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Revit软件的工程应用与分析 |
3.1 建筑给排水族库建设 |
3.1.1 阀门族的构建 |
3.1.2 水箱族的构建 |
3.1.3 化粪池族的构建 |
3.1.4 盖板排水沟族的构建 |
3.1.5 建筑给排水其他族 |
3.2 基于Revit的全专业建模 |
3.2.1 项目概况及项目文件参数设置 |
3.2.2 建筑模型构建 |
3.2.3 结构模型的构建 |
3.2.4 给排水模型的构建 |
3.2.5 施工场地模拟 |
3.3 BIM功能应用与分析 |
3.3.1 管道碰撞检测 |
3.3.2 管线优化 |
3.3.3 管线综合 |
3.3.4 材料明细表 |
3.3.5 设备安装模拟 |
3.3.6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防模拟 |
3.4 Revit模型问题及解决策略 |
3.4.1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建模效率 |
3.4.2 管道的自动调整优化 |
3.4.3 住宅建筑给水当量统计 |
3.4.4 BIM模型转换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Revit的建筑给排水插件二次开发与分析 |
4.1 消防喷头一键连接插件开发与研究 |
4.1.1 插件主要开发流程分析 |
4.1.2 元素过滤 |
4.1.3 短立管的布置 |
4.1.4 消防喷头的布置 |
4.1.5 实验与分析 |
4.2 管线自动优化插件开发与分析 |
4.2.1 插件主体程序分析 |
4.2.2 管线避让原则 |
4.2.3 避让管道过滤 |
4.2.4 管道自动避让原理 |
4.2.5 效果预览插件 |
4.2.6 插件主要函数 |
4.2.7 实验与分析 |
4.3 基于Revit的住宅建筑给水立管当量统计插件开发 |
4.3.1 给水当量自动统计插件程序分析 |
4.3.2 卫浴装置当量 |
4.3.3 实验与分析 |
4.4 模型转换 |
4.4.1 几何转换 |
4.4.2 坐标转换 |
4.4.3 几何重构 |
4.4.4 语义映射与过滤 |
4.4.5 实验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5)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节水节能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设计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
1.1 节能节水设计时要考虑给排水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
1.2 节水节能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建筑的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做到以人为本 |
2 建筑给排水设计现状分析 |
2.1 节水及节能技术应用重视程度不够 |
2.2 设计方式有待优化 |
2.3 其他方而的存在问题 |
3 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节水节能技术应用方法 |
3.1 强化建筑排水工程的水资源利用和开发 |
3.2 推广和使用新型材料 |
3.3 建筑给排水施工中采用真空节水技术 |
3.4 开发利用新能源,有效地节约水资源 |
3.5 技术拓展和分析 |
4 结束语 |
(6)共生视角下的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乡村振兴持续推进 |
1.1.2 乡村住宅面临挑战 |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界定 |
1.2.1 研究对象 |
1.2.2 范围界定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广州都市边缘 |
1.3.2 乡村住宅 |
1.3.3 更新改造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乡村住宅更新改造研究与理论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综述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2.1.3 小结 |
2.2 共生理论 |
2.2.1 共生理论的缘起与发展 |
2.2.2 共生理论与住宅更新改造 |
2.3 新陈代谢理论 |
2.3.1 新陈代谢理论释义 |
2.3.2 运用新陈代谢理论的住宅更新改造 |
2.4 建筑再循环理论 |
2.4.1 建筑再循环理论的发展与共生 |
2.4.2 基于建筑再循环理论的住宅更新改造 |
2.5 环境行为学理论 |
2.5.1 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乡村住宅设计 |
2.5.2 应用环境行为学理论的住宅更新改造 |
2.6 触媒理论 |
2.6.1 触媒理论释义 |
2.6.2 基于触媒理论的乡村住宅更新改造 |
2.7 开放建筑“层级”理论 |
2.7.1 开放建筑“层级”理论的内涵与特点 |
2.7.2 开放建筑“层级”理论的住宅更新改造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共生视角下的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设计原则 |
3.1 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的历程、问题与挑战 |
3.1.1 乡村住宅的发展历程 |
3.1.2 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的现状综述 |
3.1.3 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面临的问题 |
3.1.4 乡村住宅面临的机遇 |
3.1.5 乡村住宅面临的挑战 |
3.2 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的共生关联因素与价值构成 |
3.2.1 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发展的影响因素 |
3.2.2 乡村住宅层级与共生关联因素 |
3.2.3 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的价值构成 |
3.2.4 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目标 |
3.3 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设计原则 |
3.3.1 共生整体性原则 |
3.3.2 气候适应性原则 |
3.3.3 乡村文化性原则 |
3.3.4 生活整序性原则 |
3.3.5 传承创新性原则 |
3.3.6 集约紧凑性原则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共生视角下的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4.1 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的和谐共生设计思想 |
4.1.1 传承创新核心思想 |
4.1.2 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本质 |
4.1.3 共生视角下的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三要素 |
4.1.4 解决共性矛盾的乡村住宅更新改造思路 |
4.1.5 乡村住宅更新改造设计定位与价值取向 |
4.2 “乡村织补”的广州都市边缘乡村整体环境建构策略 |
4.2.1 乡村格局重塑规划设计策略,实现乡村与环境的共生 |
4.2.2 乡村环境“织补”设计策略,实现“新”与“旧”的共生 |
4.2.3 交通系统优化设计策略,实现绿色出行与公共空间的共生 |
4.2.4 局部与整体共生设计策略,实现广州都市边缘乡村可持续发展 |
4.3 “支撑主体”的共生建筑优化策略 |
4.3.1 乡村住宅建筑优化设计策略,实现内部与外部空间的共生 |
4.3.2 新旧民居协调设计策略,实现“既有”与“改造”的共生 |
4.3.3 延续场所精神的创新设计策略,实现理性与感性的共生 |
4.3.4 住宅结构优化设计策略,实现结构与艺术的共生 |
4.3.5 绿色节能住宅设计策略,实现节能技术与环境的共生 |
4.4 “功能生活”的开放空间营造策略 |
4.4.1 地方材料与技术传承创新设计策略,实现历史与未来的共生 |
4.4.2 居住空间集约化、弹性化设计策略,实现空间与效益的共生 |
4.4.3 建构一体化住宅设计策略,实现设计与建造的共生 |
4.4.4 设施可持续更新设计策略,实现设备与构造的共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共生视角下的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实践设计 |
5.1 项目概述 |
5.1.1 实践案例概况 |
5.1.2 项目定位分析 |
5.1.3 项目现状调研 |
5.1.4 居民意愿需求 |
5.1.5 更新改造设计重点 |
5.2 “乡村织补”的整体环境建构设计 |
5.2.1 乡村格局重塑设计,“织补”乡村肌理 |
5.2.2 交通系统优化设计,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 |
5.3 “支撑主体”的共生建筑优化设计 |
5.3.1 乡村住宅优化设计,协调新旧民居 |
5.3.2 场所精神延续设计,弘扬乡土文化 |
5.3.3 住宅结构优化设计,推广绿色节能住宅 |
5.4 “功能生活”的开放空间营造设计 |
5.4.1 地方材料和技术延续设计,实现文化融合创新 |
5.4.2 居住空间弹性化设计,提升居住质量 |
5.4.3 住宅一体化设计,设备可持续更新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主要创新点 |
二、研究结论 |
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装配式住宅建筑给排水管线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装配式住宅建筑概述 |
2 装配式住宅建筑给排水管线设计的注意事项 |
2.1 准确定位 |
2.2 合理选择管线的部件 |
3 利用先进技术进行装配式住宅建筑给排水管线设计的方法 |
3.1 采用BIM技术进行给排水管线的模型设计 |
3.2 利用BIM模型实现对管线碰撞的检测 |
3.3 设计装配式住宅建筑给排水管道的吊支架 |
4 结束语 |
(8)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管道布置和选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住宅建筑设计中管道布置与管道选材 |
1.1 给水管道选材分析 |
1.2 给水管道布置分析 |
2 住宅建筑排水管道选材以及布置原则 |
2.1 住宅建筑排水管道选择 |
2.2 排水管道布置 |
3 结束语 |
(9)BIM2.0技术在居住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概述 |
1.1.2 研究背景 |
1.1.3 文献综述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发展现状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 |
1.7 研究框架 |
第2章 BIM现状及其应用模式 |
2.1 BIM的概念 |
2.1.1 BIM发展简介 |
2.1.2 发展BIM的意义 |
2.1.3 BIM1.0时期发展情况 |
2.2 从BIM1.0到BIM2.0 |
2.2.1 BIM1.0到2.0的跨越 |
2.2.2 BIM2.0时期发展现状 |
2.2.3 发展BIM2.0的优势 |
2.3 BIM2.0的应用模式简介 |
2.3.1 BIM2.0的常用工具 |
2.3.2 BIM2.0的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
2.3.3 BIM在设计校审中的应用 |
2.3.4 BIM2.0在施工中的应用 |
2.3.5 BIM2.0在运维中的应用 |
2.3.6 BIM2.0在能耗运营中的应用 |
2.4 BIM2.0推广策略 |
2.5 小结 |
第3章 BIM2.0 时期居住建筑设计中的BIM应用研究 |
3.1 方案设计阶段 |
3.1.1 项目前期策划 |
3.1.2 场地分析 |
3.1.3 概念方案设计 |
3.1.4 体量分析 |
3.1.5 初步设计阶段 |
3.1.6 初步设计阶段专业间协同 |
3.1.7 设计方案表达 |
3.1.8 建筑性能分析 |
3.2 全专业协同设计阶段 |
3.2.1 协同方式 |
3.2.2 建筑专业 |
3.2.3 结构专业 |
3.2.4 给排水专业 |
3.2.5 暖通专业 |
3.2.6 电气专业 |
3.2.7 住宅精装修设计阶段 |
3.3 小结 |
第4章 BIM2.0 时期BIM技术在翡翠天城项目设计中的应用 |
4.1 项目概况 |
4.2 场地分析阶段 |
4.3 方案形成阶段 |
4.3.1 项目整体规划 |
4.3.2 概念模型建立 |
4.4 方案设计阶段 |
4.5 效果图输出 |
4.6 深化设计阶段 |
4.7 各专业协同优化 |
4.7.1 管线碰撞检查 |
4.7.2 净高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10)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管道布置及选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住宅建筑给水管道选材和布置 |
1.1 给水管材选择 |
1.2 给水管道布置 |
2 住宅建筑排水管道选材和布置 |
2.1 住宅建筑排水管材选择 |
2.2 排水管道布置 |
3 结束语 |
四、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精密空调机组在数据中心机房的应用[J]. 王立新.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1(12)
- [2]超高层住宅建筑消防给排水系统设计探讨[J]. 刘玉杰. 中国住宅设施, 2021(06)
- [3]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王奥奇.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基于BIM技术的建筑给排水参数化建模及二次开发应用研究[D]. 李玉成.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5]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节水节能问题[J]. 刘潇. 居舍, 2021(04)
- [6]共生视角下的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 冒卓影.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7]装配式住宅建筑给排水管线的设计[J]. 任虹. 住宅与房地产, 2020(09)
- [8]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管道布置和选材分析[J]. 姚利强. 南方农机, 2019(23)
- [9]BIM2.0技术在居住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研究[D]. 杨晓.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
- [10]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管道布置及选材研究[J]. 余育才. 福建建材,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