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kHz大功率正弦波电源的研制

1.2kHz大功率正弦波电源的研制

一、1.2kHz大功率正弦波电源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庞舰[1](2021)在《磁环磁性能测试平台设计和仿真研究》文中认为先进输变电设备的小型化,高频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非晶纳米晶等新型软磁材料凭借其高初始磁导率,高饱和磁通密度,较低的高频损耗,低矫顽力等特点成为适合制作高频变压器铁心的材料。合理地利用这类材料能够起到有效降低设备体积,提高设备高频工作性能的作用。有效测量磁性材料的磁滞回线和损耗是高频变压器铁心设计的重要一步,本文针对磁性材料测量过程中对于频率准确且易于调节的励磁电压的需求,设计了一种软磁材料磁环高频磁特性测量平台,并开展相关的测试与理论分析。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改进了传统电流馈电推挽谐振逆变电路开关管的驱动方式,能够更加准确地控制逆变波形的频率,通过调节谐振元器件参数来匹配驱动信号的频率,能够实现1kHz-20kHz频段的频率调节。利用PSCAD软件证明了改进后的电路能够实现有效输出逆变波形的功能。(2)以改进型推挽谐振逆变电路为基础,利用直流电源搭配推挽谐振逆变电路代替传统的函数信号发生器加功率放大器搭建了磁环磁特性高频测量平台,具有传输功率高、效率高、谐振频率连续可调等特点。对磁环进行不同磁通密度下的损耗测量,将结果与传统测量平台测量结果进行对比,最小误差为3.3%,证明了平台的测量结果具有较高精确度。(3)使用可调电阻进行实时的输出电压调节,能有效观察磁滞回线随励磁电压的变化趋势。使用一种等效电感磁芯模型来代替待测磁环,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测量平台的输出特性进行仿真分析并对平台的输出电压、输出功率和波形畸变率等因素受负载参数以及开关频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将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分析结果的有效性。

勾银[2](2021)在《光伏电源的无逆流并线供电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过量碳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和极端天气的威胁,近年来,光伏发电技术发展迅速。目前主要应用方式有两种:一是无蓄电池方式,以光伏并网发电为代表;二是蓄电-放电的方式,一般应用于不便铺设市电场合的离网型供电,但蓄电成本较高,如果在市电能够到达的地方应用,节省的电费还不及蓄电池成本。光伏并网可省去蓄电池成本,但直接入网要求严苛,需要幅值、频率、相位、谐波含量等多种参数严格符合上网要求,因此比较适合集中式光伏发电站。分布式小型光伏电站并网发电有效地利用了建筑物闲置空间,但入网参数难以达标。随着这种小型电站的广泛使用,给电网的供电质量和稳定性带来了不良影响,如果光伏电源在用户端自发自用,多余的电量不馈入电网,这种无逆流的供电方式是比较高效的光伏应用方案。本文分析了太阳能电池的特性以及常规光伏发电逆变电路拓扑的优缺点,针对中小功率光伏电源输出随太阳光照变化而不稳定的问题,设计了以太阳能为辅助能源,逆变系统与市电无逆流并线向负载供电的联合供电系统,无蓄电池且逆变输出交流电与市电同频同相。在实验室团队光伏-市电单向耦合技术的前期基础上,研究设计了一种改进型的单向隔离防逆流电路,让市电输入全角导通,保证光伏逆变与市电并联供电而不逆流入电网,同时降低了电路损耗。根据逆变拓扑的分析,本文逆变系统的设计分别采用两级高频链结构和单级高频链结构,以此共同验证防逆流系统的适应性和有效性。两级高频链方案将太阳能电池电压经推挽升压DC/DC电路升至直流高压,再经全桥高频DC/AC变换输出正弦交流电;单级高频链方案通过推挽升压DC/DC电路高频变换输出与市电同步的单向正弦半波,再经全桥工频换向输出正弦交流电。最后分别将两方案输出交流电经过单向隔离防逆流电路和市电并联供电。本文搭建的纯硬件交流辅助供电系统实验结果表明:单级高频链逆变方案效率优于两级高频链方案,但都能稳定可靠地工作。整个系统在不同负载情况下都能稳定运行,利用光伏节约电能的同时避免了复杂的并网技术,实现了无逆流并线不入网功能。

谭光辉[3](2021)在《级联H桥逆变器的调制策略及功率均衡研究》文中提出多电平逆变器因其电压变化率低、谐波特性好而逐渐成为电力电子领域研究的热点,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电机驱动、柔性交流输电、新能源发电和静止无功补偿器等领域。本文重点研究级联H桥多电平逆变器的调制策略及其功率均衡,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成果如下:针对传统PD(Phase Disposition)调制策略应用在四单元对称级联H桥九电平逆变器存在的功率不均衡问题,提出两种新型优化调制策略及相应的功率均衡方法。Ⅰ型优化调制策略是在单极倍频SPWM调制技术的基础上对传统PD调制策略进行一次优化,调整调制波的波形并减少了三角载波的数量,将三角载波频率降低为原来的1/2,降低了开关损耗;再在一次优化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种1/4周期循环的功率均衡方法,将各单元的开关管的触发脉冲信号进行1/4周期轮换,在一个调制波周期内即可实现各单元的功率均衡;等效开关频率相同时,Ⅰ型优化调制策略比传统PD调制策略的输出电压的THD(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更低,故具有更好的波形质量。相比传统PD调制策略,Ⅱ型优化调制策略首先调整了正弦调制波的负半周期幅值,并进行了单元间的三角载波重构,提出了新的载波排列方式,Ⅱ型优化调制策略输出的相电压与线电压频谱和传统PD调制策略相同,即完全继承了传统PD调制策略优越的谐波性能,且载波数量为传统PD调制策略的1/2,简化了调制方法,在全调制比范围内Ⅱ型优化调制策略都能完美实现级联单元间的功率均衡。针对不对称级联H桥十三电平逆变器电流倒灌问题研究了一种新型混合调制策略,新型调制策略融合了载波移相与电位比较调制,能够有效的避免逆变器的电流倒灌;在新型混合调制策略下,逆变器能够自动实现低压单元间的功率均衡,且使逆变器输出具有六倍频特性,同时逆变器具有良好的输出波形质量。

陈朝大[4](2021)在《射流掩膜电解放电脉冲电源研制及加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表面织构因具有微小形状的特点,在航空航天、机械制造、仿生医疗器械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本文提出一种射流掩膜电解放电加工新方法,为表面织构形貌加工提出新思路,为特种能场技术的发展提供新途径。为实现新加工工艺,探索新方法加工机理,需要开展新型脉冲电源研究。针对电源参数设计要求,提出两种复合技术方案。研究表明,整流Z源逆变—斩波输出方案创新的电路特性能够有效克服传统逆变方案不能升压和直通的问题,减少两级变换产生的损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和系统稳定性,为脉冲电源的研制提供新的技术路线。在制定电源技术方案的基础上,通过SimPowerSystems对整流滤波模块进行研究。对三相半波整流和三相桥式整流分析,构建三相桥式全控仿真模型,得出负载移相特性曲线,论证触发角对平均电压的影响。通过数值计算,分析每个周期内输入滤波电容所提供的能量,设计高容量存储电路。基于状态空间平均法,对电源Z源逆变控制器进行研究。对Z网络的两种状态计算,分析直通占空比和升压比的关系曲线,定量地给出Z网对直流电源的升压规律。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对Z网络的状态方程进行数学演绎,求得系统的平均状态方程和稳态方程。对传递函数的增益进行调整,设计串联超前校正环节,幅值裕度和相位裕度得到提升。在实现电源的调压功能及Z源逆变升压隔离后,对电源控制系统进行研究。分析波形变换电路工作特点,构建电容滤波和容感滤波两个模型并仿真。对开关器件及频率分析,得出占空比和波形失真度关系曲线。对Buck变换器电感电流连续的工作状态建模,提出调频调宽混合调制方法,对频率和占空比进行控制。设计嵌入式高频脉宽调制电路,可实现降压(Buck)变换器直接控制开关管的状态。在脉冲高压电源装备成功研发的基础上,对脉冲射流电解掩膜加工放电特性和机理进行研究。通过高速摄影仪对射流流柱放电过程分析,基于COMSOL软件构建流柱通道电场仿真模型。数值模拟结果显示,电场的边际效应使暴露工件的电场强度从边缘到中心逐渐增大,掩膜孔中心位置具有最大电场。对电解液与气泡组成的电介质电场进行数学推演,揭示射流流柱放电通道形成机理。对射流掩膜电解放电工艺进行实验研究。探究电压峰值、电压频率、电压占空比、加工间距对射流掩膜电解放电加工微坑形貌影响,通过分析凹坑深度、凹坑宽度、材料去除率、腐蚀系数四个指标评价加工质量与效果。利用正交实验设计,对加工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获得最佳工艺参数配置。

张恒[5](2021)在《井中电磁探测信号源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在地底资源开发和地质勘探中,电磁波测井是一种重要的获取地层信息的手段;其中电磁波测井中有两种重要的探测方式,一种是在单口井中的无载波脉冲雷达体制,一种在两口井或者多口井之间的井间电磁体制,本文将针对两种系统的发射源的设计与实现进行讨论。在无载波脉冲雷达体制中使用的发射源是双极性高斯脉冲,这种脉冲具有瞬时功率高、大带宽、幅度高等特点;在本文的设计中主要是通过雪崩管来产生单极性的高斯脉冲,并通过Marx级联的方式来增大脉冲的幅度,使用反射线耦合的方式来产生双极性的高斯脉冲,并且使用开关选通的方式来设计能够产生出四种频率可调的双极性高斯脉冲源,并最终实现出宽度小于35mm,长度约为50cm,50MHz、100MHz、150MHz、230MHz四种频率可调的脉冲源,并且每一路的幅度均在800V左右,拖尾均在20%以内,带宽均在50M以上的一款脉冲源,,此款脉冲源能够实现在不需要将仪器升上地面的情况下更改其中心频率。在井间电磁领域中,由于是跨孔测井并且其距离较远,因此对于发射源的要求就是要功率足够大;本文中设计的井间电磁发射源通过PWM调制的方式将直流电逆变为正弦交流电加载到发射线圈的方式来实现大功率的发射系统的设计,并最终设计出一款具有宽度小于33mm,具有15.625Hz、125Hz、500Hz、1k Hz的4种发射频率的发射源,并且测试结果表明在频率为15.625Hz的情况下,在外加直流电为35V的时候,加载在线圈上的发射电流能够达到1A,能够满足整个系统对于井间电磁探测的要求,此款信号源首次实现了小体积的、在井下发射磁性信号。本文将从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关键元器件的选型、关键参数的确定和关键部分的仿真等方面来对两种发射源的设计进行说明,并对每种发射源进行一个最终的性能测试。

刘劲东[6](2021)在《强流正电子源磁号及其驱动固态脉冲电源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强流正电子源系统是高能对撞机中的关键设备之一,根据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提出的高亮度和高能量指标要求,注入器直线加速器部分的物理设计提出正电子需满足强流注入,其正电子单束团的电荷量达到3.2nC,比目前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Ⅱ)正电子源的流强高两个量级,这一指标将大大提高了正电子源系统的设计和制造难度。论文基于正电子靶后的相空间装置这一关键设备,对提供高峰值渐变磁场的磁号及其驱动固态脉冲电源系统进行了研究,并成功研制了系统的样机,进行了相关测试和验证。针对高峰值磁场要求,建立磁号的模型,通过OPERA-2D和CST3DEM对其轴向位置的磁场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当峰值电流提高至15kA以上时,其磁场强度可以满足物理提出的6T高峰值磁场要求。为了进一步验证其高峰值磁场的可行性,设计研制了基于固态放电开关组件的高电压大电流脉冲电源系统。脉冲电源系统基于储能型放电拓扑结构,选择使用固态开关组件替代重氢闸流管作为放电开关。通过对固态开关组件脉冲适应性和可靠性的测试,最终选择了晶闸管开关组件。通过电路分析、仿真计算,得到了合理的主回路参数设计,以实现峰值15kA、半高宽5μs的大电流脉冲输出波形。在关键设备的加工工艺上,尽可能选择了近似同轴的结构设计方案,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回路中存在的分布参数。根据实际应用中的脉冲功率长距离传输问题,脉冲电流中通常产生一定的高频振荡现象。对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到分布电容是引起主脉冲中存在高频振荡的原因。为此,提出了优化阻尼参数来抑制分布电容影响的方案,根据理论分析及仿真,设计了合理的参数从而获得了较为理想的脉冲输出电流。在最终系统联调实验中,对该方案进行了测试,验证了所提出的阻尼电路优化设计的合理性。在控制系统方面,选择了广泛应用于加速器领域的EPICS架构,设计开发了以可编程逻辑器件和触摸屏为核心的连锁和保护系统,提供友好的操作方式和快速可靠的保护逻辑。针对高压老炼测试需求,开发了自动老炼控制程序,可通过灵活的参数配置,以实现不同功率等级要求的自动老炼控制。该自动老炼控制在50MW和80MW的高功率测试平台上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也为高能光源上大规模加速结构的微波高效率老炼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最后,对研制的固态脉冲电源和磁号样机进行了联合调试,其最终测试符合项目研制的预期。目前课题已经通过专家组的验收,并通过科技部最终验收,其结论为研制成功的磁号在15kA电流驱动下脉冲中心峰值磁感应强度达到6.2T,固态脉冲电源稳定输出15.05kA,最高充电电压15.1kV,脉冲半宽5μs,上述指标均达到国际同类装置的先进水平和项目任务书的验收指标。

刘嫣[7](2021)在《电能质量扰动信号压缩采样与重构方法及其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能质量扰动直接关系工业生产的用电品质和安全,对电能质量扰动进行监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长期、多点、在线、高频监测必然会形成电能质量扰动“数据池”,从而引发数据存储成本高、数据传输效率低等问题。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CS)技术是一种解决海量数据的信息处理工具,但当前的CS技术一般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还存在压缩采样和重构方法不满足工程实际需求的问题。为攻克该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难题,本文围绕电能质量扰动信号压缩采样和重构方法开展应用技术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并试图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造纸工业供电网络的电能质量扰动信号监测中。论文的研究内容和贡献可总结为如下四个方面。(1)基于RD-AIC的观测矩阵构造及其性能分析研究。针对电能质量扰动连续信号的压缩采样和可靠重构问题,设计了基于随机解调模拟信息转换器(Random Demodulation Based on Analogy-to-Information Converter,RD-AIC)的压缩采样和重构方案,建立了研究RD-AIC不相关性和采样相位偏差性的观测矩阵模型,分析了伪随机序列周期、低通滤波器通带截止频率及其单位脉冲响应移位偏差对不相关性和采样相位偏差性的影响规律,并获得了提高重构精度和抗噪鲁棒性的RD-AIC参数设定方法。通过这些研究工作和实验结果表明,具有强不相关性和无采样相位偏差的RD-AIC不仅能高比例压缩采样连续信号,还具有良好的采样恢复精度和抗噪鲁棒性。(2)电能质量扰动信号的稀疏特性分析与改进重构算法研究。针对电能质量扰动信号在DFT字典下的重构实时性问题,推导了电能质量扰动信号的幅度谱解析表达式,获得了电能质量扰动信号在DFT字典下稀疏表示的科学依据,并由此提出一种基于频谱能量差的稀疏度自适应匹配追踪(Sparsity Adaptive Matching Pursuit,SAMP)改进算法。针对瞬时脉冲扰动信号在级联字典下的重构实时性问题,构造了含工频和瞬时脉冲原子的过完备级联字典,验证了该字典的有效性和抗噪鲁棒性,并提出了一种基于部分级联字典的正交匹配追踪(Orthogonal Matching Pursuit,OMP)改进算法。通过上述研究工作和实验结果表明,DFT字典下的SAMP改进算法和级联字典下的OMP改进算法,达到了提高电能质量扰动信号重构实时性的目的。(3)基于TCN理论的电能质量扰动信号重构算法研究。针对传统重构算法受限于电能质量扰动信号稀疏表示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时间卷积神经网络(Temporal Convolutional Network,TCN)理论的重构方案,建立了基于TCN理论的电能质量扰动信号重构模型,设计出一种具有非因果性和重构能力的TCN网络结构,构建了电能质量扰动原始和压缩数据集,并训练和测试了基于TCN的重构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上述理论和实验研究工作,探索出一种免稀疏表示的快速重构方法,不仅突破了传统重构算法的瓶颈,还达到了批量重构电能质量扰动信号的目的。(4)CS技术在造纸工业电能质量扰动信号监测中的应用研究。以高耗能流程工业中的典型代表一—造纸工业为应用背景,开展了 CS技术在造纸工业电能质量扰动信号监测中的应用研究。首先,分析了制浆造纸的主要生产工艺、先进生产技术、主要用电负荷与电能质量扰动的相互作用关系,由此给出谐波和电压暂降是造纸工业典型电能质量扰动的结论。其次,研制了用于造纸工业电能质量扰动信号的压缩采样和重构实验装置,并提出了一种基于CS技术的电能质量扰动信号监测优化方案。再三,谐波和电压暂降测试结果表明了 CS技术在应用中的有效性和优越性。通过以上研究工作,为CS技术在造纸工业电能质量扰动信号监测中的应用和推广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针对电能质量扰动信号压缩采样与重构方法及其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研究,本文主要开展了基于RD-AIC的观测矩阵的构造及其性能分析、基于DFT和级联字典的稀疏特性及其改进重构算法、基于TCN的重构算法等三个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并将部分研究结果应用于造纸工业供电网络的电能质量扰动监测实验装置和优化方案中去。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能够有效改善CS技术的性能,能够满足工程应用对可靠性和实时性需求,并能促进CS技术在造纸工业电能质量扰动监测中的推广和应用。

张驰[8](2021)在《基于GaN HEMT器件的新能源电动汽车车载充电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行业的不断壮大,高性能车载充电器以其灵活、便捷等特点成为当前新一代充电技术的研究热点。在单相家用车载充电设备中,其网侧功率因数、整机效率、功率密度等是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因此,本文针对上述问题,确定新能源电动汽车车载充电器系统架构,研究了基于占空比预测控制策略和GaN HEMT器件的新能源电动汽车车载充电电路,该研究对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1)单相家用车载充电设备系统架构研究。本论文研究并分析了车载充电器现有技术的现状,对比传统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的优缺点后,确定了以交错并联APFC-Boost变换器作为前级AC/DC部分,半桥LLC谐振变换器作为后级DC/DC部分,DCM反激变换器作为系统辅助供电的车载充电器方案。(2)基于占空比预测控制的交错并联APFC-Boost变换电路研究。本论文对前级交错并联APFC-Boost变换器的工作模态和电路特性进行分析,完成设计主电路,并对其包括EMI滤波保护电路、单相整流桥、升压电感,功率器件,输入输出电容等。研究了一种占空比预测控制算法,该算法具有计算量小,响应速度快,能充分发挥数字控制的优点。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搭建了变换器的电路模型,说明了算法和参数设计的正确性。(3)基于GaNHEMT器件的半桥LLC谐振变换电路研究。本论文分析后级半桥LLC谐振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和软开关技术,采用基波分析法建立其等效电路模型,计算得出电压增益函数及阻抗特性表达式,开展理论研究。本文研究GaN HEMT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性能特点,从驱动电阻、米勒平台、寄生效应及信号延迟等方面开展专用驱动电路的设计及优化。依据环路稳定性设计出变频定占空比PFM算法控制器,最后设计谐振网络和高频变压器的参数。另外分析并设计系统辅助电源DCM反激变换器的电路拓扑结构、以及工作模式,两路15V和5V的输出电压用来给系统各个模块供电。(4)单相家用车载充电器原理样机实验研究。本论文完成基于GaN HEMT器件的1kW车载充电器实验样机的研制,采用DSP TMS320F28335处理器实现全数字化控制。实验结果显示所设计的车载充电器各项相关指标完全符合设计要求,整体效率较高,系统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得到验证。

葸尚斌[9](2020)在《星载跳频处理器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以透明转发器为主的通信卫星系统在使用的灵活性、大规模数据处理能力、用户间信息交互、组网使用方面,越来越显示出系统的不足,因此针对星上数字处理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信息不再只是简单的通过卫星转发,而是经过处理后实现点对点的实时传输,在使用中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同时具有更好的时效性。随着电子干扰手段的不断丰富,传统的固定频率的卫星通信方式,容易受到干扰信号的影响,造成系统的瘫痪。而跳频通信系统由于频率在一定范围内高速跳变,可以通过频率规避的方式躲开干扰,极大的提高通信系统的生存能力和系统的可靠性。本文从星载跳频处理器功能和性能进行分析,从FPGA内部数字频率合成器(DDS)、宽带高速跳频实现、FPGA抗单粒子和卫星载荷地设计等设计难点开展研究,实现了具有良好空间环境适应性的高速宽带跳频处理器。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跳频通信系统自诞生以来,凭借着优良的抗干扰能力,在电台通信等方面已经有了大规模应用,跳速从几百跳/秒到几千跳/秒。跳速的提高与数字频率合成器(DDS)的发展密不可分,数字频率合成器(DDS)具有频率锁定快、频率范围广等优点,广泛的应用于跳频系统中,作为快速跳频本振源使用。而在星载产品中,由于长寿命高可靠性DDS目前均为国外垄断,无法获得,故使用FPGA内部DDS进行快速跳变,但受FPGA内部工作工作时钟影响,若想输出较较高频率,可采用多个DDS并行工作,解决在卫星载荷中实现高速跳频难题。传统的跳频电台通信系统跳频带宽通常只有10MHz~500MHz,跳速最多只有几千跳。若想实现更宽的跳频带宽,更高的跳频速度,传统的基于DDS的跳频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结合卫星特殊的使用环境要求,为了实现大于1GHz的跳频带宽,每秒大于10000跳的跳频速度,可采用高速DA与模拟锁相环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宽带高速跳频,解决宽带高速跳频难题。星载产品在太空中工作时,易受到高能粒子的影响,高能粒子主要由高能质子构成。普通无专门抗辐照设计的元器件在太空中受高能粒子的辐射,会产生各种问题,尤其在地球同步轨道,由于轨道较高,受辐射影响会更大。元器件在受到高能粒子辐射后,主要会产生内部物理结构被破坏、逻辑翻转、闩锁等现象,可采用在轨刷新的方式解决单粒子翻转等问题。通信卫星载荷由单一的模拟转发逐渐发展为模拟转发和数字处理相结合。载荷包括各种时钟源、大功率功放、滤波器、接收机、测控设备和数字处理设备等。由于体积有限,所有载荷设备均集中放置于通信舱内,彼此紧凑放置,共用一个地面。大电流设备开关机造成的地弹噪声、杂散等干扰信号均可能对载荷造成电磁兼容方面影响。干扰信号通常通过共有的接地面和信号线进行传导。可通过合理的接口滤波及电源地设计,解决载荷在卫星中的电磁兼容问题。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深入的工作,最终实现了可在>1GHz范围内,以100Hz频率精度,每秒数万次跳速,具有良好空间环境适应性和卫星平台适应性的星载跳频处理器。

徐飞[10](2020)在《井下声波双向无线传输中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井下声波无线传输技术因其便捷、高效、低成本等优势,在随钻、试井、储层动态监测等领域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人员关注。然而,声波信号在钻杆、油管等各类管柱接箍处的衰减较大,导致传输距离受限,严重限制了其推广。针对这一问题,论文重点研究了基于双向无线中继的井下声波传输系统设计。本文首先介绍了井下声波无线传输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声波沿钻杆传输的频率特性和衰减特性,研究了声波沿钻杆传播过程中的噪声的形成机理。此外,针对井下声波无线中继传输,建立了基于放大转发的中继双向传输模型,研究了声波无线中继分时双向传输方法。设计了相应的仿真模型,并采用FSK调制验证分析了声波沿钻杆传输模型以及基于分时传输的双向中继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解码转发中继系统原理,设计了对中继系统捕获到的声波信号进行采集、放大、解调和转发的处理流程。并以dsPIC33EV高温数字信号控制器为中继系统主控芯片,优化设计了相应的发射电路、接收电路、数据采集电路、电荷放大以及调制解调电路等中继系统模块。最后,搭建了模拟实验平台,开展了井下声波无线中继传输系统的模拟实验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中继传输系统硬件电路工作稳定,能够有效扩展井下声波传输系统的传输距离,实现声波中继无线双向传输。

二、1.2kHz大功率正弦波电源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2kHz大功率正弦波电源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磁环磁性能测试平台设计和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纳米晶与磁性材料测量技术的研究概况
        1.2.1 纳米晶材料发展以及特性研究
        1.2.2 磁性材料测量系统研究
    1.3 谐振变换器原理及其应用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磁环磁化与损耗特性测量平台
    2.1 电路的工作原理
        2.1.1 传统推挽谐振逆变电路的工作原理
        2.1.2 改进型推挽谐振逆变电路的工作原理
    2.2 改进型谐振电路的PSCAD仿真
    2.3 高频非晶纳米晶磁环损耗测量平台
        2.3.1 测量平台的搭建
        2.3.2 开关管驱动电路的设计
        2.3.3 PCB电路板的布局设计与制板
        2.3.4 测量平台的空载和负载输出大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磁环测量平台的实验
    3.1 磁环的选择和前期准备
    3.2 测量平台的实验
        3.2.1 磁特性参数的测量原理
        3.2.2 不同频率下的测量
        3.2.3 测量平台与功放平台的对比
        3.2.4 损耗分离理论的应用
    3.3 测量平台的进一步优化
        3.3.1 励磁电压波形的调整方式
        3.3.2 可调电阻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测量平台输出特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负载对测量平台输出特性的影响
        4.1.1 电感磁芯的等效电路模型
        4.1.2 电阻和电感负载对输出的影响
    4.2 开关管控制策略对输出特性的影响
        4.2.1 开关频率对波形畸变率的影响
        4.2.2 开关频率对电路输出的影响
        4.2.3 开关导通占空比对输出的影响
    4.3 提高测量平台输出能力的方法
        4.3.1 匹配的负载选择
        4.3.2 磁环尺寸对损耗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2)光伏电源的无逆流并线供电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光伏发电的发展现状
        §1.2.1 太阳能电池发展现状
        §1.2.2 太阳能发电应用和装机容量现状
    §1.3 太阳能发电类型及利弊分析
        §1.3.1 太阳能发电类型
        §1.3.2 无逆流型分布式并网发电系统
    §1.4 本文主要内容
        §1.4.1 主要研究任务和各章内容
        §1.4.2 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及创新性
第二章 太阳能辅助市电供电系统方案的分析与研究
    §2.1 太阳能电池基础特性介绍
        §2.1.1 太阳能电池的基本原理和电学特性
        §2.1.2 太阳能电池的数学模型及仿真
        §2.1.3 太阳能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介绍及仿真
    §2.2 单相高频链逆变器常见拓扑概述
        §2.2.1 带中间直流储能环节的高频链逆变器
        §2.2.2 单级高频链逆变器
        §2.2.3 拓扑分析与选择
    §2.3 DC/DC直流升压拓扑选择
        §2.3.1 常见拓扑结构
        §2.3.2 分析与选择
    §2.4 DC/AC交流逆变电路选择
    §2.5 防逆流控制设计
        §2.5.1 逆功率现象及危害
        §2.5.2 常见防逆流方案
        §2.5.3 本文防逆流方案设计
    §2.6 逆变器正弦波脉宽调制技术
        §2.6.1 正弦波脉宽调制的生成
        §2.6.2 正弦波脉宽调制方式及选择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太阳能交流辅助供电系统电路设计
    §3.1 系统硬件总体结构
    §3.2 推挽DC/DC电路设计
        §3.2.1 高频变压器设计
        §3.2.2 整流电路设计及功率器件选型
        §3.2.3 驱动电路设计
    §3.3 全桥DC/AC电路设计
        §3.3.1 功率器件选型
        §3.3.2 驱动电路设计
    §3.4 采样反馈控制电路设计
        §3.4.1 调制波闭环控制电路
        §3.4.2 市电采样电路
        §3.4.3 逆变采样电路
    §3.5 两级高频链相关电路设计
        §3.5.1 推挽PWM控制及反馈电路
        §3.5.2 推挽升压输出直流滤波电路
        §3.5.3 全桥SPWM控制电路
        §3.5.4 逆变输出LC滤波电路
    §3.6 单级高频链相关电路设计
        §3.6.1 推挽SPWM控制电路
        §3.6.2 市电同步方波生成电路
    §3.7 单向隔离防逆流电路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测试与分析
    §4.1 实验系统组成
    §4.2 DC/DC升压部分实验测试
        §4.2.1 两级高频链方案
        §4.2.2 单级高频链方案
    §4.3 DC/AC逆变部分实验测试
    §4.4 基于防逆流电路的交流辅助供电实验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3)级联H桥逆变器的调制策略及功率均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多电平逆变器拓扑结构
        1.2.1 二极管钳位多电平逆变拓扑
        1.2.2 飞跨电容型多电平逆变拓扑
        1.2.3 级联H桥型多电平逆变拓扑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调制策略和功率均衡
    2.1 调制策略及研究现状
    2.2 功率均衡意义及定义
        2.2.1 功率均衡意义
        2.2.2 功率均衡定义推导
    2.3 常用功率均衡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周期循环功率均衡的对称CHB逆变器优化调制Ι
    3.1 CHB九电平逆变器拓扑结构分析
    3.2 传统PD调制策略问题分析
    3.3 优化调制策略Ι
    3.4 功率均衡方法
    3.5 仿真验证
    3.6 实验验证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载波重构功率均衡的对称CHB逆变器优化调制Ⅱ
    4.1 调制策略分析Ⅱ
        4.1.1 工作原理
        4.1.2 输出特性分析
    4.2 新型功率均衡方法
    4.3 仿真验证
    4.4 实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对称级联H桥逆变器的新型调制
    5.1 引言
    5.2 不对称级联H桥逆变器拓扑
    5.3 新型混合调制策略
        5.3.1 应用在一般拓扑中的原理
        5.3.2 调制策略示例
    5.4 仿真验证
    5.5 实验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射流掩膜电解放电脉冲电源研制及加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射流电解加工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射流电解加工研究现状
        1.2.2 脉冲电解电源的研究现状
        1.2.3 电化学放电加工的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来源和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射流掩膜电解放电加工实验平台开发
    2.1 射流掩膜电解放电加工装置
    2.2 平台伺服运动控制
    2.3 平台系统及控制界面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SimPowerSystems的电源整流滤波研究
    3.1 电源总体设计方案
        3.1.1 电源参数设计要求
        3.1.2 方案对比分析
    3.2 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特性研究
        3.2.1 三相整流模块的选择与计算
        3.2.2 三相桥式整流仿真研究
    3.3 电容滤波电路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状态空间法的Z源逆变器控制研究
    4.1 电源Z源逆变器及其作用
    4.2 电源Z源逆变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4.3 状态空间平均法建模
        4.3.1 控制系统结构分析
        4.3.2 控制器设计
        4.3.3 Z源逆变控制器闭环仿真
    4.4 控制器电路测试及分析
        4.4.1 直通占空比电路设计
        4.4.2 驱动电路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脉冲电源变换电路及控制系统研究
    5.1 脉冲电源输出波形变换电路研究
    5.2 基于Simulink仿真的Buck电路研究
        5.2.1 开关器件及频率特性研究
        5.2.2 Buck电路仿真分析研究
    5.3 基于嵌入式处理器的高频脉宽调制器
        5.3.1 系统设计方案及其原理功能分析
        5.3.2 系统硬件设计研究
        5.3.3 电源系统软件设计
    5.4 电源的集成及抗干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射流掩膜电解放电加工放电特性与机理研究
    6.1 射流掩膜电解放电实验研究
        6.1.1 加工过程中的放电现象
        6.1.2 放电条件下的凹坑形貌特性分析
    6.2 加工电场仿真分析研究
    6.3 放电机理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射流掩膜电解放电加工工艺实验研究
    7.1 Jet-MECDM和Jet-MECM的对比实验
        7.1.1 静止方式
        7.1.2 扫描移动方式
    7.2 射流掩膜电解放电加工试验研究
        7.2.1 脉冲电压峰值对凹坑形貌的影响
        7.2.2 脉冲电压频率对凹坑形貌的影响
        7.2.3 脉冲电压占空比对凹坑形貌的影响
        7.2.4 加工间距对凹坑形貌的影响
    7.3 射流掩膜电解放电加工正交试验研究
        7.3.1 试验参数及水平选定
        7.3.2 试验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致谢

(5)井中电磁探测信号源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井间电磁信号源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瞬态脉冲雷达信号源
        1.2.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系统分析及方案设计
    2.1 井间电磁
        2.1.1 井间电磁的工作原理
        2.1.2 井间电磁信号传输的传输特性
        2.1.3 井间电磁的仿真
        2.1.4 井间源的方案设计
        2.1.4.1 传统的信号源设计方案
        2.1.4.2 电力设备中的交流电
        2.1.4.3 电力设备中的直流变交流
    2.2 脉冲雷达信号源
        2.2.1 井中雷达基本原理
        2.2.2 冲击脉冲信号
        2.2.3 冲击脉冲信号的产生
        2.2.3.1 阶跃恢复二极管脉冲发生器
        2.2.3.2 雪崩晶体管脉冲发生器
        2.2.3.3 雪崩管Marx级联电路
        2.2.3.4 脉冲耦合
        2.2.3.5 高斯脉冲的中心频率
        2.2.3.6 四路频率输出电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井间发射源电路的设计与调试
    3.1 井间信号源的硬件电路设计
        3.1.1 井间信号源电路的总体设计
        3.1.2 控制模块部分电路设计
        3.1.3 全桥电路
        3.1.4 驱动电路
        3.1.5 电源模块
        3.1.6 谐振电路
        3.1.9 总的电路设计
    3.2 井间源数字电路的设计
        3.2.1 PWM波的仿真
        3.2.2 在FPGA内生成PWM波
    3.3 发射源电路的调试与实验
        3.3.1 各个模块电路的调试
        3.3.1.1 控制模块电路的调试
        3.3.1.2 驱动模块电路的调试
        3.3.2 总的电路的调试
        3.3.2.1 发射源输出正弦波信号测试
        3.3.3 井间源电流的测试
    3.4 井间发射源的小型化
        3.4.1 实验中发现的问题
        3.4.2 全桥电路的小型化
        3.4.3 驱动电路的小型化
        3.4.4 电源模块的小型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脉冲源硬件电路的设计与测试
    4.1 脉冲源的电路设计
        4.1.1 脉冲源电路的整体设计
        4.1.2 雪崩管的选取
        4.1.3 触发放大电路
        4.1.4 Marx电路的设计
        4.1.4.1 Marx电路级数的确定
        4.1.4.2 储能电容C的确定
        4.1.4.3 集电极和发射极电阻RC、RE
        4.1.5 脉冲耦合电路
        4.1.6 脉冲选通开关
        4.1.7 电路的总体设计
    4.2 脉冲源电路的测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强流正电子源磁号及其驱动固态脉冲电源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CEPC简介
    1.3 强流正电子源系统国内外进展
        1.3.1 电子打靶方案(Electron-driven)的常规性正电子源
        1.3.2 基于波荡器(Undulator-based)的极化正电子源
        1.3.3 基于康普顿背散射(Laser-Compton)的极化正电子源方案
    1.4 磁号及其脉冲电源的研究现状
        1.4.1 SLAC正电子源的磁号方案
        1.4.2 BEPCⅡ正电子源俘获方案
        1.4.3 SupperKEKB正电子源俘获及其脉冲电源方案
        1.4.4 ILC正电子俘获方案
        1.4.5 FCC-ee的正电子俘获的方案
    1.5 同类型脉冲电源系统的发展及应用
        1.5.1 电容储能型脉冲电源
        1.5.2 基于磁压缩的脉冲电源
        1.5.3 其他大电流脉冲电源方案
    1.6 论文的具体工作
        1.6.1 研究的创新点
        1.6.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正电子源的相关物理要求
    2.1. 概述
    2.2. 正电子源的方案
    2.3. 强流正电子源的影响因素
        2.3.1. 靶的选择对正电子产额的影响
        2.3.2. 绝热匹配装置(磁号)
        2.3.3. 俘获单元和预加速段对正电子源产额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磁号的设计与研制
    3.1 概述
    3.2 磁号的相关理论描述
        3.2.1 靶后磁场约束的最佳参数的选择
        3.2.2 脉冲磁场的计算
    3.3 磁号的设计
        3.3.1 磁号的设计要点
        3.3.2 磁号的模拟计算
    3.4 受热分析和模拟
    3.5 机械结构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固态脉冲电源系统的设计与研制
    4.1 概述
    4.2 固态型脉冲电源的系统的设计与研制
        4.2.1 系统设计指标
        4.2.2 主回路拓扑结构
        4.2.3 放电主回路参数设计与仿真验证
        4.2.4 吸收回路参数设计
        4.2.5 充电电路的参数设计
    4.3 固态脉冲开关的选择
        4.3.1. 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对比
        4.3.2. IGCT与Thyristor测试对比
    4.4 分布参数对脉冲电流的影响分析
        4.4.1 分布参数的影响分析
        4.4.2 高频纹波的抑制
    4.5 结构设计及电磁屏蔽考虑
        4.5.1 主要元件的选型
        4.5.2 总体结构的设计
        4.5.3 电磁兼容考虑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固态脉冲电源控制系统设计
    5.1 概述
    5.2 控制系统的结构
    5.3 控制系统设计
        5.3.1 基于PLC的连锁与控制单元
        5.3.2 本地控制界面
        5.3.3 EPICS IOC及远程OPI
        5.3.4 自动老炼控制
        5.3.5 数据库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磁号及固态脉冲电源样机的系统测试
    6.1 概述
    6.2 样机的研制及测试装置
        6.2.1 磁号样机的加工
        6.2.2 固态脉冲电源的加工
        6.2.3 磁号负载的测试平台
    6.3 脉冲高压测试
        6.3.1 峰值脉冲测试
        6.3.2 重复频率测试
    6.4 磁场的测量
        6.4.1 离线测试(小信号标定)
        6.4.2 在线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未来的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7)电能质量扰动信号压缩采样与重构方法及其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电能质量扰动问题概述
        1.2.1 电能质量扰动现象及分类
        1.2.2 电能质量扰动成因及危害
        1.2.3 电能质量扰动数据及压缩
    1.3 CS理论概述及研究现状
    1.4 电能质量扰动信号的压缩采样与重构方法研究现状
        1.4.1 压缩采样与重构方法的理论研究现状
        1.4.2 压缩采样与重构方法的应用研究现状
        1.4.3 当前存在的问题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基于RD-AIC的观测矩阵构造及其性能分析研究
    2.1 传统观测矩阵模型及存在问题
    2.2 RD-AIC的工作原理及其观测矩阵构造
        2.2.1 RD-AIC的工作原理及压缩采样模型
        2.2.2 基于RD-AIC的观测矩阵构造
    2.3 基于RD-AIC的观测矩阵不相关性分析
        2.3.1 不相关性判别定理
        2.3.2 正交性和非奇异性分析
        2.3.3 广义相关度计算及统计分析
    2.4 基于RD-AIC的观测矩阵采样相位偏差分析
    2.5 基于RD-AIC的压缩采样与重构方法的实验设计
        2.5.1 实验设计
        2.5.2 不同硬件参数下的重构性能对比
        2.5.3 不同观测矩阵下的重构性能对比
    2.6 RD-AIC的硬件设计指导原则
    2.7 小结
3 电能质量扰动信号的稀疏特性分析与改进重构算法研究
    3.1 电能质量扰动信号在DFT字典下的稀疏特性研究
        3.1.1 DFT变换的数学描述
        3.1.2 电能质量扰动信号的DFT变换
        3.1.3 电能质量扰动信号的稀疏特性分析
    3.2 基于DFT字典的SAMP改进算法研究
        3.2.1 SAMP算法及其在DFT字典下的存在问题
        3.2.2 改进算法思想及其实现框架
        3.2.3 实验设计与性能对比
    3.3 瞬时脉冲信号在级联字典下的稀疏特性研究
        3.3.1 级联字典构造
        3.3.2 瞬时脉冲信号在级联字典下的稀疏特性
    3.4 基于部分级联字典的OMP改进算法研究
        3.4.1 基于级联字典的OMP算法及其存在问题
        3.4.2 改进算法思想及其实现框架
        3.4.3 实验设计与性能对比
    3.5 小结
4 基于TCN理论的电能质量扰动信号重构算法研究
    4.1 TCN理论及其网络结构
        4.1.1 因果卷积
        4.1.2 膨胀卷积
        4.1.3 残差链接
    4.2 基于TCN的电能质量扰动信号重构算法设计
        4.2.1 基于TCN的重构模型建立
        4.2.2 基于TCN的重构算法网络结构设计
        4.2.3 网络学习优化算法
    4.3 基于TCN的电能质量扰动信号重构算法实现
        4.3.1 电能质量扰动数据集建立
        4.3.2 网络搭建、训练与测试
        4.3.3 训练和测试结果
    4.4 实验设计与性能对比
        4.4.1 重构对比实验
        4.4.2 数据分析与总结
    4.5 小结
5 CS技术在造纸工业电能质量扰动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5.1 浆纸生产与电能质量扰动
        5.1.1 浆纸生产工艺与先进制造技术
        5.1.2 主要用电负荷与典型电能质量扰动
    5.2 CS技术在电能质量扰动监测装置中的应用研究
        5.2.1 实验装置总体设计方案
        5.2.2 硬件设计与开发
        5.2.3 软件设计与开发
        5.2.4 实验装置联调与测试
        5.2.5 实验设计
    5.3 CS技术在电能质量扰动信号监测方案中的应用研究
        5.3.1 现有监测方案及其存在问题
        5.3.2 造纸工业用户电能质量扰动监测拓扑与优化方案
    5.4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研究工作创新点
    6.3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基于GaN HEMT器件的新能源电动汽车车载充电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新能源电动汽车车载充电器的研究现状
    1.3 新能源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与充电状况概述
        1.3.1 新能源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介绍
        1.3.2 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技术
        1.3.3 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方法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2 车载充电器总体方案设计
    2.1 车载充电器标准要求
    2.2 车载充电器技术指标
    2.3 车载充电器拓扑方案分析
        2.3.1 前级AC-DC变换器方案分析
        2.3.2 后级DC-DC变换器方案分析
        2.3.3 系统辅助电源变换器方案分析
    2.4 车载充电器整体设计结构
    2.5 本章小结
3 前级交错并联APFC-Boost变换器的研究与设计
    3.1 交错并联APFC-Boost变换器分析
        3.1.1 工作原理与模态分析
        3.1.2 电路特性分析
    3.2 交错并联APFC-Boost变换器设计
        3.2.1 保护电路设计
        3.2.2 系统主电路设计
    3.3 交错并联APFC-Boost变换器控制方法研究
        3.3.1 占空比预测控制算法的理论推导
        3.3.2 数字化控制系统的设计
        3.3.3 占空比预测控制算法的仿真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后级半桥LLC谐振变换器的研究与设计
    4.1 半桥LLC谐振变换器分析
        4.1.1 电路拓扑结构
        4.1.2 工作原理分析
        4.1.3 软开关技术
    4.2 半桥LLC谐振变换器等效电路模型
        4.2.1 基波等效FHA模型
        4.2.2 电压增益特性
        4.2.3 阻抗特性
    4.3 GaN HEMT器件的特性分析及其应用研究
        4.3.1 GaN HEMT器件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4.3.2 GaN HEMT性能特点
        4.3.3 GaN HEMT驱动方案的研究设计及优化
        4.3.4 GaN HEMT器件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4.4 半桥LLC谐振变换器设计
        4.4.1 变压器匝比和电压增益
        4.4.2 谐振网络参数
        4.4.3 变压器一二次侧电流
        4.4.4 功率开关管和整流二级管
        4.4.5 输出滤波器的设计
        4.4.6 基于GaN HEMT器件的半桥功率模块
    4.5 半桥LLC谐振变换器控制方法研究
        4.5.1 变频定占空比PFM算法
    4.6 本章小结
5 系统辅助电源DCM反激变换器的研究与设计
    5.1 DCM反激变换器工作原理
        5.1.1 电路拓扑结构
        5.1.2 工作模式
    5.2 基于UC3843AN的电路参数设计
    5.3 本章小结
6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6.1 车载充电器实验样机平台
    6.2 车载充电器实验结果分析
        6.2.1 前级交错并联APFC-Boost变换器实验波形
        6.2.2 后级半桥LLC谐振变换器实验波形
        6.2.3 系统辅助电源DCM反激变换器实验波形
        6.2.4 整体联调实验波形
        6.2.5 效率验证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9)星载跳频处理器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星载跳频处理器简述
    1.2 星载跳频处理器发展现状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第二章 星载跳频处理器系统设计
    2.1 跳频通信理论基础
        2.1.1 卫星跳频系统组成
        2.1.2 跳频原理
    2.2 跳频通信系统主要指标
第三章 FPGA内部并行DDS设计
    3.1 引言
    3.2 DDS原理
    3.3 FPGA内部DDS简介
    3.4 DDS并行处理
    3.5 DDS杂散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A+模拟环路产生高速宽带跳频信号
    4.1 引言
    4.2 宽带跳频信号产生原理
    4.3 DA小步进跳频信号产生
    4.4 跳频本振大步进跳频信号产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FPGA空间单粒子效应防护技术
    5.1 引言
    5.2 FPGA抗单粒子方法
        5.2.1 反熔丝型FPGA
        5.2.2 基于SRAM结构FPGA动态刷新方案
        5.2.3 将FPGA设计转换成ASIC设计的方案
    5.3 SRAM型FPGA单粒子效应故障模式与特性
        5.3.1 Xilinx SRAM型FPGA构成
        5.3.2 SRAM型FPGA SEU故障机理
    5.4 FPGA单粒子防护设计
        5.4.1 FPGA配置原理
        5.4.2 动态刷新原理
        5.4.3 配置内存动态刷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卫星载荷系统的电磁兼容设计研究
    6.1 引言
    6.2 接地干扰
    6.3 传导干扰
        6.3.1 电源线传导干扰设计
        6.3.2 信号线传导干扰设计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井下声波双向无线传输中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井下声波无线传输系统模型与仿真分析
    2.1 井下声波无线传输原理
    2.2 声波沿钻杆传输影响因素分析
        2.2.1 声波沿钻杆频率特性
        2.2.2 声波沿钻杆衰减特性
        2.2.3 声波沿钻杆传播产生噪声的原因
    2.3 COMSOL仿真模拟声波传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井下声波无线中继双向传输方法研究
    3.1 声波无线中继双向传输模型
    3.2 声波无线中继分时双向传输方法
        3.2.1 中继通信方式的选择
        3.2.2 中继传输方法设计
    3.3 基于FSK的双向传输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井下声波无线传输中继系统设计
    4.1 总体设计
    4.2 系统电源设计
    4.3 中继系统发射电路设计
        4.3.1 主控芯片选型
        4.3.2 任意波形发生器芯片AD9838
        4.3.3 数据调制电路
        4.3.4 功率放大电路
        4.3.5 阻抗匹配电路
        4.3.6 压电换能器
    4.4 中继系统接收电路设计
        4.4.1 电荷放大电路
        4.4.2 滤波电路
        4.4.3 次级放大电路
        4.4.4 LM393 比较电路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继系统测试
    5.1 实验平台搭建
    5.2室内模拟实验
    5.3 中继系统传输深度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完成的工作
    6.2 主要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四、1.2kHz大功率正弦波电源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磁环磁性能测试平台设计和仿真研究[D]. 庞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2]光伏电源的无逆流并线供电技术研究[D]. 勾银.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3]级联H桥逆变器的调制策略及功率均衡研究[D]. 谭光辉.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4]射流掩膜电解放电脉冲电源研制及加工技术研究[D]. 陈朝大. 广东工业大学, 2021(08)
  • [5]井中电磁探测信号源的设计与实现[D]. 张恒.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强流正电子源磁号及其驱动固态脉冲电源系统的研究[D]. 刘劲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7]电能质量扰动信号压缩采样与重构方法及其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研究[D]. 刘嫣. 陕西科技大学, 2021
  • [8]基于GaN HEMT器件的新能源电动汽车车载充电器的研究与设计[D]. 张驰.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9]星载跳频处理器研制[D]. 葸尚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10]井下声波双向无线传输中继系统研究[D]. 徐飞.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1.2kHz大功率正弦波电源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