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庆公安打击“两抢一盗”专项斗争告捷(论文文献综述)
刘艳[1](2019)在《“小案”侦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严重刑事犯罪得到初步控制、社会治安形势总体趋于稳定,影响人民生活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主要问题就是频频高发的刑事“小案”。就目前各地侦查实践来看,“小案”打击方式暴露出“小案”侦查工作重专项斗争、轻长效建设以及公安基础工作不扎实等问题。鉴于此,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必须贯彻落实公安部打击犯罪新机制的内容,创新办案方式方法,加快公安信息化建设进程,提高“小案”的侦查效率与办案水平,以推动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本文行文脉络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小案”概述,主要是为了引出和介绍本文研究对象——“小案”,第一节是“小案”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学理、实务讨论,第二节总结“小案”的主要特点——犯罪成本低、犯罪数量多、犯罪团伙化和犯罪的流窜性和反复性,并对各个特点进行一一分析。第二部分提出了当前“小案”侦查中存在的现场勘验率低、追赃力度不高、取证方法落后和打击方式不长效的问题,对问题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进行成因分析。第三部分是针对“小案”侦查问题的对策部分,阐述了完善“小案”侦查机制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即加强队伍管理、丰富侦查方法以及整合侦查资源。具体而言,加强队伍建设包括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考评关系体系的健全以及强化公安内部监督制约三个方面的内容;在侦查方法的运用上,结合大数据技术对“小案”高危人群进行分析研判,同时注重二手交易市场中赃物控制以及涉案资金端的快速联动;在整合侦查资源角度,通过多层次的警务协作机制发挥整体作战优势,并在数据技术发展背景下运用信息化情报库打破犯罪行为地域、时空的限制,也要在管理上推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以激发出基层警务活力。概而言之,本文从实践、学理两个视角界定“小案”概念并提炼“小案”的主要特点,同时指出目前“小案”侦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内外两个角度上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在参考了许多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完善“小案”侦查机制的一己之见,希望能为“小案”侦查效益的提高,为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的建设尽绵薄之力。
程四化,杨晨,张帅[2](2019)在《新时代 新使命 新担当 新作为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山西公安奋力实现跨越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山西省公安厅新一届党委忠诚担当,奋力拼搏,以新时代新作为精神,大力开创山西公安工作新局面,取得了无愧于时代的骄人业绩。据了解,山西公安多项工作,已大踏步迈向全国公安前列,许多工作已进入全国公安"第一方阵",受到中央政法委、公安部和山西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赞誉。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全省各级公安机关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坚定不移贯彻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和"政治建警、改革强警、科技兴警、从严治警"总方针,坚定不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严、从实、从细抓好保稳定、护安全、促和谐工作,不仅创造了全省政治稳定、社会稳定和治安稳定的优良环境,公安队伍建设和公安现代化建设也都迈上了新的台阶……为深入了解山西公安一年多来的辉煌战绩和成功经验,并将其认真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跨越发展生动实践呈现给广大读者,日前,本刊记者专门走进山西省公安厅,就相关话题采访了山西省副省长、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刘新云。
邹军[3](2013)在《城区多发性侵财犯罪研究 ——以某省会城市为例》文中认为城区多发性侵财犯罪是近几年全国公安机关针对城区内的多发性侵财犯罪而普遍使用的一个集合概念,主要是指犯罪人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目的,实施的对社会治安秩序构成严重影响的犯罪行为,主要包括:抢劫、抢夺、盗窃、诈骗等侵财类案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区多发性侵财犯罪的形势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城区多发性侵财犯罪的发案率增高,多为跨区域流窜作案等;与此同时,城区多发性侵财犯罪又呈现一定的发展趋势:犯罪数量上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犯罪主体上呈现团伙化趋势,侵害目标上呈现选择防控薄弱的趋势,犯罪对象和手段上呈现逐步智能化的趋势等。文章在分析多发性侵财犯罪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得出导致其出现的成因,包括个体原因、社会原因、地理环境原因等。解决城区多发性侵财犯罪的根本措施从长远来看必须要大力发展社会经济、缩小城市的贫富差距、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但从目前来看,加强和创新刑事司法的新思路;落实和丰富防范城区多发性侵财犯罪的新机制;完善和提升社会管理的新模式是防控城区多发性侵财犯罪的切实可行的办法。
贾宏图[4](2013)在《巍巍然国器 浩浩然公仆——黑龙江省公安巡礼》文中研究表明1、出发,在一个重要的日子巍然坐落在中山路上与黑龙江省政府大楼相对的那座灰白色的省公安厅大楼,庄严而肃穆。几乎每天都在它的身旁走过,却没有机会走进这个神秘的世界;就像天天看着警察或在街心站岗或在街头巡逻或奔忙在这个城市人民需要他们的地方,可我却没有走到他们的身边,更没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今天,我终于走进这座全省警界最高的首脑机
陈晓华[5](2012)在《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文中研究表明食品安全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热烈话题,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挑战,世界上多个国家都曾受到过食品安全事件的威胁和困扰。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范围越来越广、频率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近年来,尽管政府职能部门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和监管力度远超以往,但普通消费者的感知是食品问题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食品安全问题肆虐,不仅危害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侵蚀社会道德根基、破坏社会经济秩序、挑战法律的威严,如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和解决,还将使政府公信力受到削弱,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受到质疑。经过长期的法制建设,我国现在已形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根本,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主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法》等部门法,以及多个单行食品安全的条例为基础的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法律保护体系。尽管民事法和行政法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在食品安全犯罪日益猖獗的今天,看似完备的食品安全法律保护体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亟需作为最后一道防线的刑法全方位、深层次的介入该领域,严厉性最强的刑罚手段,打击危害食品犯罪行为,增加犯罪分子的违法成本,有效减少和控制危害食品犯罪和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目前食品安全犯罪被认为是一种较新的犯罪类型,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司法实务经验材料均不多见,属于体系上比较薄弱的环节。因此,对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问题进行全面研究,有助于填补我国刑法理论在这一方面的空白,促进该领域刑法理论的自我完善,并有助于为食品安全刑法保护的制度建设和司法实践指导尽一份绵薄之力。这也是本文作者选题的初衷。本文首先对食品安全概念追根溯源,对相关定义进行探讨,然后将“食品安全”与其他近似概念进行比较、辨析;结合时代特征,赋予“食品安全”概念的新的内涵。介绍了我国规制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特别是对刑法中危害食品安全的罪名进行了全面梳理和介绍,并对食品安全刑法保护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进行了分析论证。刑事政策与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密切相关。理论界对刑事政策存在着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的不同理解,在刑事科学越来越发达的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只有通过将传统的刑罚政策与现代社会政策相结合才能更好的预防犯罪。刑事政策在价值层面而言,其追求目标——自由、秩序、正义与刑事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无异,并具有导向性、调节性以及预防性等功能。刑事政策与刑事法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应当良性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刑事政策经历了惩办与宽大相结合、严打、宽严相济三个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现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食品安全领域内的背景解读以及立法层面和司法层面的解读,认为我国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刑事政策明显呈从严打击惩处的高压态势,偏重于当严则严的一面,这也与我国目前恶劣的食品安全形势以及广大公民的呼声相一致。在食品安全的刑事立法保护方面。本文对欧美、亚洲以及我国两岸四地的食品安全刑事立法进行了全面考察和比较,对食品安全犯罪侵害的刑法法益,以及食品安全刑事立法的人权保障和社会预防机能进行了定位分析,认为在开展食品安全刑事立法工作时,应遵循谦抑性、适时性、科学性和预防性等原则。并针对现行刑法规制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存在的缺陷进行了详尽分析,对现行刑事立法中立法模式、章节编排、罪名罪状设置、刑罚配置等不合理之处进行了论证,提出应在立法中充分重视附属刑法规范,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置于危害公共安全罪章节之中,增设相关罪名等立法建议,以及严格限制死刑、科学规制自由刑、严厉适用罚金刑、增设资格刑等完善刑罚配置方面的若干建议。作为一名在检察业务部门工作多年的法律人,作者清晰的认识到,现阶段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办案成绩较以往有较大的提高,但距人民群众有效防控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全面消除危害食品安全隐患的期望仍有距离。目前各司法机关在办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过程中均凸现出诸多困难和问题。作者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公安机关办理普通危害食品犯罪案件中司法资源、专业人才、配合协调、调查取证等方面的难题,对检察机关在查办食品监管渎职犯罪过程中发现难、认定难、成案难等问题,对审判机关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司法认定和刑罚执行的难题进行了详尽的剖析和总结。并根据各司法机关的工作性质和特点,从司法实务角度提出了若干有针对性的对策。同时对食品安全犯罪的国际司法协助和区际司法协助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研究。实践中行政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时有交集,打击危害食品犯罪,离不开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顺畅有序运行。本文在最后部分充分阐述了刑法保护与行政法保护衔接的必要性,从制度、行政执法、刑事侦查、监督问责、保障机制等层面对衔接的现状及困境进行了分析,并且结合衔接制度建设、能力体系建设、监督问责体系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若干设想。
陆永[6](2012)在《当代中国警政与现代国家成长》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国家的现代性集中体现为民族国家、民主国家、法治国家的构建和成长。当代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了民族国家的物理建构,之后迈上现代国家成长之路。警察是看得见的政府,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之一,警政即有关警察的国家和政府事务,则具体而真实地反映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和价值取向。现代国家成长,无论是政府集权扩大的面相还是政治参与扩大的面相,都可以从警政发展中加以深刻把握。1949年之后,中国全面开启了警政发展进程。本文试图从警政话语与执政理念、警政制度与公民权利、警政策略与国家能力、警政组织与政府职能等四个层面,考察警政与国家的关系,搭建基于警政这个微观观测平台来研究现代国家成长问题的分析框架。同时从现代国家成长的角度,对当代中国警政作一较为全面的审视。当代中国警政话语在始终强调党的领导、群众路线的同时,其核心词汇从革命、专政、斗争、镇压转换为稳定、执法、为民、服务,反映出执政理念从人民民主专政向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变化;警政法律法规逐步健全,由重点保障警察权,朝着保持警察权和公民权适度平衡的方向发展,中国公民权利的法制保障明显加强;警政策略历经了从镇反、严打、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区警务战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再到平安建设的变革过程,警政重心从维护治安转向了维护稳定,国家能力建设亟待优化;警政组织科学化程度逐步提高,专政、管理和服务职能全面拓展,适应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这此,都表明中国正在推动发达国家曾经历经的现代警政变革进程,在政治整合、人权保障、民主法治等方而取得了明显进展,有力促进了现代国家成长。但是警政话语强调执法为民,警政法规实际执行不力,警政策略以维护稳定为中心,警政组织过于趋向集权,显示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并非沿袭西方发达国家程式,而是走向了一条带有中国特色的威权与民本交织的现代国家成长之路。执政者谋求的更多的是如何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周遭环境,保持对社会的有效控制。警政乃至整个国家政治的威权主义和民本主义特征,源于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本土文化和世界潮流大势这三大因素的共同影响。发展中国家对政绩合法性的依赖,决定了威权主义的历史合理性。但是国际经验表明,一国经济增长可能会出现一个长波,但终有经济增长的拐点,威权主义体制容易受到经济绩效变化的冲击,未必带来长治久安。按照国家能力建设理论,应当从缩减权力控制范围、增强核心控制能力出发,对当下中国威权主义的警政策略和治国策略予以优化。与传统社会“仁政”思想如出一辙的民本主义,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政府的道德形象、缓解社会对抗,但是民本主义喜好人治、排斥法治,很难从根本上改变政府趋利、官场腐败的固有弊端,亦非长久之计。现代国家政权的合法性植根于民主法治,现代国家成长的治本之道在于扩大政治参与,实行民主宪政。在中国这样一个处于经济起飞关键阶段的有着10多亿人口的多民族的超大规模国家,维护社会稳定和公众安全有着超乎寻常的价值意义,推进现代国家的建设成长,更宜志存高远而脚踏实地,兼顾治本之道与权宜之计的平衡,以推进司法独立为突破口,由法治而民主,发挥执政党示范作用,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不断扩充民主法治增量,在保障必要的安全秩序、防止因社会剧烈动荡带来民生灾难的前提下,渐进达致善政良治的境界。
王英杰,文天心[7](2011)在《践行“三位一体”工作思路 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中研究表明盘点2010黑龙江公安工作,全省公安机关深化“三位一体”工作思路,贯彻落实孟建柱部长讲话精神,深入开展“公安学大庆”活动,全面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和“三项建设”,努力实现公安工作“四大进步”,确保了全省社会政治和治安大局的持续稳定。展望2011年——“十二五”规?
史崇胤,马红军,李德峰,刘丹[8](2010)在《为了平安烟台》文中指出十一五期间,特别是2007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围绕“打造全国最安全地区,’建设群众最满意队伍”的目标,全力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为全市经济社会稳步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保护神”。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五连冠”、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全国公安系统奥运?
王麟[9](2009)在《齐齐哈尔市侵财类犯罪的现状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侵财类犯罪是近几年全国公安机关普遍使用的一个集合概念,主要是指犯罪人员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目的,实施的对社会治安秩序构成严重影响的犯罪行为,也称多发性侵财犯罪,主要包括:抢劫、抢夺、盗窃、诈骗等犯罪。目前,我国正处在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随之而来的是刑事犯罪的高发,尤其是侵财类犯罪的高发。齐齐哈尔市地处松嫩平原,与南方城市相比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做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和重要的农业大市,其经济、社会、地理环境都有着自身的特点,这些因素使齐市的侵财类犯罪呈现出自己的特点。本文通过分析近几年来齐市侵财类犯罪的特点和规律,提出要遏制此类案件多发,就必须全面提高人民素质、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切实制定和有效实施一系列良好的政治、经济政策。
陈家财,杨林军[10](2009)在《排查调处化纠纷命案侦破百分百》文中指出全力侦破命案,横扫“黄赌毒”,打击“两抢一盗”……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作为北海市中心区域的海城区,社会治安不确定因素迅速增多,刑事犯罪呈上升势头,两抢一盗等侵财性案件还处在高发层面。针对严竣的形势,海城公安分局认真履行职责,强化治安整治,全力维?
二、大庆公安打击“两抢一盗”专项斗争告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庆公安打击“两抢一盗”专项斗争告捷(论文提纲范文)
(1)“小案”侦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章 “小案”概述 |
第一节 “小案”的概念 |
一、“小案”的内涵 |
二、“小案”的外延 |
第二节 “小案”的主要特点 |
一、犯罪成本低 |
二、犯罪数量多 |
三、犯罪团伙化 |
四、犯罪流窜性与反复性 |
第二章 “小案”侦查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
第一节 “小案”侦查中存在的问题 |
一、现场勘验率不高 |
二、追赃力度有待提高 |
三、调查取证方法落后 |
四、犯罪打击方式不长效 |
第二节 “小案”侦查问题的成因 |
一、内部原因 |
二、外部原因 |
第三章 “小案”侦查机制的完善 |
第一节 加强队伍管理 |
一、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
二、健全考评管理体系 |
三、强化内部监督制约 |
第二节 丰富侦查方法 |
一、高危人群分析研判 |
二、二手交易市场的赃物控制 |
三、涉案资金端的快速联动 |
第三节 整合侦查资源 |
一、多层次的侦查协作 |
二、信息化的情报建设 |
三、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新时代 新使命 新担当 新作为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山西公安奋力实现跨越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部长批示:“山西公安扫黑除恶经验值得全国学习借鉴” |
省委书记赞誉:“公安机关一个战役打出一个博物馆” |
乡宁救援:百姓自发打出“感谢党,感谢习主席!”标语 |
以人民为中心:保人民安宁为人民服务 |
大数据战略:尽快让山西公安插上信息化翅膀 |
万警轮训:加快提升新时代山西公安队伍战斗力 |
全流程规范:让执法规范化成为铁的机制和全警的自觉 |
牢记使命:时刻以“四句话十六字”为行动指南 |
践行忠诚:以优异成绩为新中国成立7 0周年献礼 |
(3)城区多发性侵财犯罪研究 ——以某省会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0.1 问题的提出 |
0.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0.3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0.4 文章的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城区多发性侵财犯罪的实证调查与初步分析:以某省会城市为例 |
1.1 城区多发性侵财犯罪的现状 |
1.2 城区多发性侵财犯罪的构成特征和种类 |
1.2.1 城区多发性侵财犯罪的构成特征 |
1.2.2 城区多发性侵财犯罪的种类 |
1.3 城区多发性侵财犯罪的发展趋势 |
第二章 城区多发性侵财犯罪成因的探讨 |
2.1 个体原因 |
2.1.1 个体意识因素 |
2.1.2 个体心理因素 |
2.1.3 个体生理因素 |
2.2 社会原因 |
2.2.1 经济因素 |
2.2.2 社会环境因素 |
2.2.3 文化因素 |
2.3 地理环境原因 |
第三章 城区多发性侵财犯罪的防控对策 |
3.1 加强和创新刑事司法的新思路 |
3.1.1 健全打击城区多发性侵财犯罪的工作机制 |
3.1.2 完善刑侦工作的“三大支柱”建设体系 |
3.1.3 全面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 |
3.2 落实和丰富防范城区多发性侵财犯罪的新机制 |
3.2.1 健全社区警务防范机制 |
3.2.2 加强宣教 |
3.2.3 加强警民合作 |
3.3 完善和提升社会管理的新模式 |
3.3.1 创新社会管理制度 |
3.3.2 完善高危人群的发现和管控机制 |
3.3.3 着重保障侵财犯罪受害人的诉讼途径畅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食品安全问题乱象 |
1.1.2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特点和危害 |
1.2 食品安全的研究状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路径和方法 |
1.3.1 研究路径 |
1.3.2 研究方法 |
1.4 框架结构 2 食品安全刑法保护概说 |
2.1 食品安全的基本内涵 |
2.1.1 食品安全的定义 |
2.1.2 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2.1.3 “食品安全”概念的新内涵 |
2.2 食品安全的法律保护体系 |
2.2.1 食品安全的宪法保护 |
2.2.2 食品安全的民法保护 |
2.2.3 食品安全的行政法保护 |
2.2.4 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 |
2.3 应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保护 |
2.3.1 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 |
2.3.2 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规制 |
2.3.3 食品安全刑法保护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 刑事政策与食品安全 |
3.1 刑事政策的基本内涵 |
3.1.1 刑事政策的概念 |
3.1.2 刑事政策的价值和功能 |
3.1.3 刑事政策与刑事法律的关系 |
3.2 我国现阶段刑事政策 |
3.2.1 刑事政策的演变 |
3.2.2 我国当前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
3.2.3 现有刑事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
3.3 我国现阶段食品安全刑事政策解读 |
3.3.1 背景解读 |
3.3.2 立法层面的解读 |
3.3.3 司法层面的解读 4 食品安全的刑事立法保护 |
4.1 国内外食品安全刑事立法的考察与比较 |
4.1.1 国内外食品安全刑事立法的考察 |
4.1.2 国内外食品安全刑事立法的比较 |
4.2 食品安全刑事立法的基本理念 |
4.2.1 食品安全刑事立法的基本定位 |
4.2.2 食品安全刑事立法的基本原则 |
4.3 现行刑法规制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缺陷与完善 |
4.3.1 现行立法体系存在的缺陷 |
4.3.2 惩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刑事立法完善设想 5 刑事司法在惩治危害食品安全方面的困境与完善 |
5.1 刑事司法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
5.1.1 公安机关办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面临的难题 |
5.1.2 检察机关办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面临的难题 |
5.1.3 审判机关审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面临的难题 |
5.2 加强惩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司法对策 |
5.2.1 解决公安机关侦查难的对策 |
5.2.2 解决检察机关查处渎职犯罪难的对策 |
5.2.3 解决审判机关认定难的对策 |
5.2.4 解决财产刑执行难的对策 |
5.3 惩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刑事司法协助 |
5.3.1 惩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国际司法协助概说 |
5.3.2 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区际司法协助 6 危害食品安全刑法保护与行政法保护的衔接 |
6.1 刑法保护与行政法保护衔接的必要性 |
6.1.1 两法衔接是健全经济秩序、有效打击犯罪的内在要求 |
6.1.2 两法衔接是加强权力监督,实现依法行政的有效手段 |
6.1.3 两法衔接是分工协作,实现功能互补的必然选择 |
6.1.4 两法衔接是维护法制统一,增强公信力的重要基础 |
6.1.5 两法衔接是节约资源,提高司法效率的有力途径 |
6.1.6 两法衔接是调整社会秩序,实现管理创新的现实保障 |
6.2 刑法与行政法在保护食品安全方面的衔接困境 |
6.2.1 刑法与行政法在保护食品安全方面的衔接现状 |
6.2.2 刑法与行政法在保护食品安全方面的衔接困境 |
6.3 食品安全刑法与行政法保护相衔接的设想 |
6.3.1 机制衔接建设 |
6.3.2 能力体系建设 |
6.3.3 监督和问责体系建设 |
6.3.4 保障体系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附件 |
(6)当代中国警政与现代国家成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当代中国警政的背景与起源 |
1.1 中国王朝警政的文化积淀 |
1.2 西方现代警政对中国的影响 |
1.3 当代中国警政的源起 |
1.4 小结 |
第二章 从警政话语看现代国家成长中的执政理念变迁 |
2.1 三代政治精英的警政话语 |
2.2 警政文本的叙事话语 |
2.2.1 建国以来20次全国公安会议概述 |
2.2.2 有代表性的6次全国公安会议主要精神解读 |
2.3 警政话语嬗变中的执政理念传承更张 |
2.3.1 一以贯之:党的领导、群众路线 |
2.3.2 逐步调适:专政色彩淡化、服务理念扩张 |
2.3.3 执政理念变迁的文化渊源与历史脉络 |
2.3.4 词语透视:"敌人"、"坏分子"、"坏人"涵义辨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从警政制度看现代国家成长中的公民权利规制 |
3.1 当代中国警政法规的演进过程与内容特征 |
3.1.1 警政政策法规立改废概况 |
3.1.2 警政法规的主要内容 |
3.1.3 警政法规的基本特征 |
3.1.4 案例写照:孙志刚事件 |
3.2 纵向比较:以治安管理处罚法规为例 |
3.2.1 从"条例"到"法"的演进 |
3.2.2 从只要秩序、淡化自由到秩序优先、兼顾自由 |
3.2.3 警察权在范围、种类和幅度上的扩展 |
3.2.4 警察权在程序、监督和自由裁量上的收缩 |
3.3 横向比较:以中国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的刑侦制度为例 |
3.3.1 两岸侦查目的任务比较 |
3.3.2 两岸侦查程序比较 |
3.3.3 两岸侦查强制措施比较 |
3.4 从警政法规执行效果看公民权利实际保障 |
3.5 小结 |
第四章 从警政策略看现代国家成长中的国家能力建设 |
4.1 西方国家警政策略演变的基本历程 |
4.2 当代中国警政策略的调整 |
4.2.1 保卫新生政权与镇反运动 |
4.2.2 改革开放后社会风尚的变迁与"严打" |
4.2.3 治理理论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
4.2.4 社区警务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
4.2.5 社会治安问题的复杂化与推进平安建设 |
4.3 警政重心由"治安"向"维稳"的移转 |
4.3.1 当代中国警政的两次重心移转 |
4.3.2 当下中国警政重心转向维稳的具体表现 |
4.3.3 维稳与警察职能泛化 |
4.4 国家能力建设与警政策略优化 |
4.4.1 对社会治安实际状况的剖析 |
4.4.2 当代中国警政策略的优化 |
4.5 小结 |
第五章 从警政组织看现代国家成长中的政府职能转换 |
5.1 组织结构功能的多向度发展 |
5.1.1 建国后警政机构沿革概况 |
5.1.2 专政、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同步扩展 |
5.1.3 窗口缩影:派出所职能定位的演变 |
5.2 组织管理体制的现代化走向 |
5.2.1 世界各国警政管理体制综述 |
5.2.2 当代中国警政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 |
5.2.3 管理体制的科学化 |
5.2.4 管理体制的集权化 |
5.3 组织成员身份的多重性趋势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9)齐齐哈尔市侵财类犯罪的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侵财类犯罪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
第一节 侵财犯罪的概念 |
第二节 研究侵财犯罪的意义 |
第二章 我国一般侵财类犯罪的特点 |
第一节 现阶段侵财犯罪的情况 |
一、侵财犯罪的发案率高 |
二、侵财犯罪多为跨区域流窜作案、破案成本高 |
第二节 侵财类犯罪案件的一般性特点 |
一、犯罪嫌疑人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 |
二、侵财犯罪呈现明显地域性特征 |
三、犯罪动机与袭击目标呈现不特定化、多元化发展 |
四、侵财犯罪呈现暴力化、组织化与职业化趋势 |
五、犯罪嫌疑人多为惯犯或累犯、反侦查能力强 |
第三章 齐市侵财类犯罪的现状与特点 |
第一节 齐市近年侵财类犯罪的现状 |
一、2005年至2008年的总体情况 |
二、2005年至2008年具体类型案件发案情况 |
第二节 齐市侵财类犯罪的特点 |
一、侵财案件的总体特点 |
二、具体类型案件的特点 |
第四章 齐市侵财类犯罪成因的探讨 |
第一节 侵财案件多发的一般性原因分析 |
一、经济原因 |
二、社会管理原因 |
三、社会人文背景 |
第二节 齐市多发性侵财案件的特殊原因探讨 |
一、犯罪主体的认识水平低下 |
二、社会负面环境和不安定因素的造就 |
三、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 |
四、社会消极腐败现象使某些人思想偏差 |
五、某些企业管理疏松导致引发犯罪诱因 |
六、地下销赃渠道畅通、助长侵财犯罪气焰 |
七、打击不力、促使侵财犯罪高发 |
八、整体社会防控体系不健全、综合防范能力不强 |
九、社会闲散人员增多、增大潜在犯罪人基数 |
十、打击和防范脱节、侦防联动改革欠缺互补 |
十一、对特殊群体的不法活动处罚乏力 |
第五章 齐市侵财类犯罪的发展趋势与防控对策 |
第一节 侵财类犯罪的发展趋势 |
一、犯罪数量上不断增长 |
二、犯罪主体上呈现有组织化、团伙化 |
三、侵财犯罪现象呈现恶性转变 |
四、侵害目标上趋向治安防控薄弱处 |
五、利用法律规定逃避刑罚制裁的趋势 |
六、犯罪数额上由获利小转向追逐高利 |
第二节 侵财类犯罪案件的防控对策 |
一、因地制宜、互相配合,提高打防力度 |
二、综合治理、相互促进,动员社会资源共同防范 |
三、整合、提高防范能力,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
四、完善司法、统一标准,提高执法效率和打击力度 |
五、加强公安基层工作,从源头堵住案件发生 |
六、加大团伙犯罪打击,整治治安问题突出地区 |
七、增强监控能力,有效控制侵财案件发生 |
八、拓宽宣传渠道,增强防范意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大庆公安打击“两抢一盗”专项斗争告捷(论文参考文献)
- [1]“小案”侦查研究[D]. 刘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2]新时代 新使命 新担当 新作为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山西公安奋力实现跨越发展[J]. 程四化,杨晨,张帅. 祖国, 2019(09)
- [3]城区多发性侵财犯罪研究 ——以某省会城市为例[D]. 邹军. 中南大学, 2013(03)
- [4]巍巍然国器 浩浩然公仆——黑龙江省公安巡礼[J]. 贾宏图. 北方文学, 2013(10)
- [5]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D]. 陈晓华. 武汉大学, 2012(07)
- [6]当代中国警政与现代国家成长[D]. 陆永. 南京大学, 2012(07)
- [7]践行“三位一体”工作思路 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N]. 王英杰,文天心. 黑龙江日报, 2011
- [8]为了平安烟台[N]. 史崇胤,马红军,李德峰,刘丹. 烟台日报, 2010
- [9]齐齐哈尔市侵财类犯罪的现状及对策[D]. 王麟. 黑龙江大学, 2009(S1)
- [10]排查调处化纠纷命案侦破百分百[N]. 陈家财,杨林军. 法治快报,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