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型机械联合施工填筑土坝(论文文献综述)
杨超[1](2021)在《基于相对熵组合赋权的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比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病险水库数量多,绝大多数病险土石坝属20世纪50~70年代的“三边工程”(边施工、边勘察、边设计),防洪标准低、工程质量差、病险隐患多,严重威胁下游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属于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重大公共安全问题。目前我国正耗费巨资开展病险土石坝除险加固工作,但病险土石坝安全受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和已建工程条件影响,耦合作用复杂、技术难度大,而针对不同的隐患和病险,处理方案又很多。支撑病险土石坝除险加固方案决策的理论方法研究相对滞后,工程中主要依靠工程经验决策,缺乏理论支撑和科学性,很可能造成盲目投入。本文采用相对熵组合赋权方法对病险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作比选研究,为病险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比选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土石坝渗漏问题分析和处理措施。对土石坝坝体渗漏、坝基渗漏、绕坝渗漏和接触渗漏等主要渗漏类型进行分析和梳理,查找各类渗漏产生的具体原因。针对不同渗漏类型,对主要的防渗加固技术方案进行分类总结,为后续的方案比选提供参考依据。(2)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决策方法与步骤。针对现有决策指标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基于方案决策理论,提出了决策指标体系建立的三项基本原则,构建了包含方案经济因素、加固效果的可靠性、施工工期指标、施工安全性指标、施工及后期运行难易程度和环境影响程度6项二级指标及其23项三级指标的病险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决策指标体系。(3)基于相对熵理论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模型。针对传统的层次分析法中,当判断矩阵一致性不满足要求,需多次重复修改判断矩阵的问题,利用相容矩阵对传统层次分析法进行了改进。随后根据信息熵计算方法,确定客观权重,再利用相对熵理论进行主客观权重组合,弥补了传统乘(加)法组合方法的不足。(4)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决策工程应用研究。依托某病险土石坝工程开展工程应用研究,针对该水库存在的防渗问题,拟定了5种不同加固防渗方案。采用传统经济比选法和本文提出的决策方法分别对5种不同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和决策优选,证明本文决策方法的科学合理性,使防渗加固综合效果达到最大化。论文取得的相关成果,可为同类型病险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比选提供决策方法和依据,亦可同类土石坝的除险加固设计提供参考,为水库大坝安全决策提供思路。
周雄雄[2](2020)在《高心墙堆石坝湿化变形与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变形控制是高土石坝在设计和运行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不协调变形将引起土石坝坝体裂缝。心墙堆石坝蓄水时,上游堆石料因为浸水会产生湿化变形,使得上游侧坝体产生了明显的沉降和向上游的水平位移,极易造成坝顶和上、下游坝坡顶部的变形不协调,进而发生裂缝。如小浪底、瀑布沟等心墙堆石坝坝顶均出现了沿坝轴向分布的裂缝。因此,研究堆石料的湿化变形特性、发展土石坝变形的数值模拟及裂缝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首先,本文在前人研究粗粒土湿化变形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湿化应变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粗粒土湿化应变模型;然后,结合堆石料湿化变形机理与过程,研究了如何在土石坝有限元分析中考虑湿化变形,提出了土石坝湿化变形的非线性弹性和弹塑性计算方法,并应用于实际工程的湿化变形计算。同时,采用弥散裂缝模型对大坝蓄水过程中坝顶裂缝进行了模拟。最后,利用网格加密和并行计算等技术实现了百万单元以上量级的高土石坝填筑与蓄水过程模拟,并对瀑布沟高心墙堆石坝进行了模拟。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前人湿化试验成果发现,湿化过程中体积应变与轴向应变满足线性关系,湿化轴向应变与湿化应力水平呈双曲线关系,湿化体积应变与湿化轴向应变的比值k、湿化时的球应力p、广义剪应力q三者满足扭面关系。论文在拟合试验结果给出了 q/p与k的关系之后,提出了一个粗粒土新的湿化应变模型。(2)在非线性弹性理论的框架下,结合提出的湿化应变模型及湿化过程中轴向应变与体积应变的线性关系,考虑堆石料在湿化过程中模量软化等,推导了湿化割线模量与泊松比的表达式;据此建立了堆石坝湿化变形的非线性模拟方法;计算了观音岩心墙堆石坝的湿化变形。(3)在弹塑性理论框架下,结合堆石料的湿化试验,修正了双屈服面模型的湿化塑性势函数;构建了通过改变力学参数模拟湿化变形的弹塑性方法;开发了弹塑性方法模拟土石坝的有限元程序,模拟了观音岩大坝的填筑和蓄水过程。(4)采用应力分析法和变形倾度法对大坝竣工和蓄水后坝顶处裂缝进行了分析;开发了利用弥散裂缝模型模拟裂缝扩展的程序,并将其嵌入土石坝静力计算程序中,模拟了观音岩大坝蓄水过程中坝顶裂缝的扩展。(5)发展了高土石坝填筑和蓄水过程的精细化有限元模拟方法。利用编程语言开发了土石坝数值模拟中对应的网格剖分、刚度矩阵的存储与计算、方程求解等模块;实现了高土石坝百万单元量级以上的精细化模拟,并将其应用于瀑布沟高心墙堆石坝的填筑和蓄水过程计算分析中。
李政[3](2019)在《考虑机械故障的碾压混凝土坝施工SD-DES耦合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建设速度快、施工质量可靠、便于机械化施工等特点,碾压混凝土(Roller Compacted Concrete,RCC)坝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碾压混凝土坝施工工艺复杂,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动态系统,其工程规模大、高峰期浇筑强度高、施工周期长且施工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些给施工组织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施工仿真技术是分析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过程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在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过程中,仓面施工作业是碾压混凝土坝建设的关键环节,具有施工过程复杂、施工机械众多且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特点,然而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机械故障,从而影响正常的施工进度。但是,目前基于离散事件仿真(Discrete Event Simulation,DES)的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仿真模型中缺乏对机械故障的影响进行有效的考虑和分析,难以准确地模拟大坝施工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仿真结果的准确性;而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SD)方法由于其擅长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对系统的变量进行因果反馈关系分析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管理的众多领域,同时在工程领域也进行了良好的应用,由于DES方法具有能够对系统细节进行分析的特点,因此将SD与DES进行耦合,以综合两者的优点,从而可以更好的解决复杂系统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结合系统动力学提出了考虑机械故障的碾压混凝土坝施工SD-DES耦合仿真模型,进行考虑机械故障对施工进度的影响条件下的RCC施工仿真研究。首先,利用系统动力学擅长分析碾压机运行系统的行为特性和系统中的碾压机运行、故障、维修等行为的因果反馈关系的优点,建立了考虑施工机械故障影响的SD模型;其次,以碾压施工时间作为SD模型和DES模型耦合的接口变量,建立碾压混凝土坝施工SD-DES耦合仿真模型,实现了考虑机械故障对施工进度影响的分析,从而有效提高了仿真的准确性;最后,将耦合模型应用于西南某碾压混凝土坝工程仿真分析中。工程应用结果表明耦合SD-DES的施工仿真模型能够有效的反映机械故障对施工进度的影响,其仿真结果工期比传统仿真结果更符合实际,有效提高了仿真结果的准确性,对施工方案的合理制定和施工现场的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支持。
朱奕丞,刘艳华[4](2018)在《桑河二级水电站土坝快速施工技术和进度管理》文中研究说明土坝作为水电工程建设历史上最古老、应用范围最广的坝型,具备填筑材料单一、取材方便,工序简单、各工序间干扰少,施工快、造价低,且便于大容量、高效率施工机械作业等优点[4]。以柬埔寨王国桑河二级水电站土坝工程为例,论述并总结在东南亚平原地区土坝建设中,为充分发挥其快速施工特性而采取的关键技术保障工作,并从业主项目管理的角度,阐述和总结进度管理工作重点及经验。
王建新[5](2017)在《混凝土-堆石组合坝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与数值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水利工程中,混凝土重力坝和面板堆石坝是常用的两种坝型。混凝土重力坝依靠自身重力维持稳定、可靠性好,但混凝土坝体积大材料强度不能充分发挥,并且坝踵处容易产生较大的拉应力,从而引起坝体底部的开裂破坏。混凝土面板坝中的防渗面板比较单薄,堆石体的不均匀沉降容易造成防渗面板的开裂,从而造成防渗体的渗漏破坏。对此,在总结混凝土重力坝和面板堆石坝等坝型优缺点的基础上,刘汉龙提出了混凝土-堆石组合坝(concrete rock-fill combination dam—CRCD),混凝土-堆石组合坝作为混凝土坝与堆石坝的结合体,其结构主要由:上游混凝土墙、下游俯斜式堆石体、防渗体系(止水结构和防渗墙)以及上下游压重等组成。CRCD通过止水结构等与坝基非固结连接而不同于混凝土重力坝,CRCD中的混凝土墙不但作为防渗体类似于面板而且作为结构体与下游堆石体共同承受水压力。混凝土墙作为CRCD的防渗结构,相比重力坝减小了坝体断面面积从而降低了混凝土用量;下游俯斜式堆石体作为CRCD的支撑体,相比面板堆石坝大大缩减了土石体方量。混凝土-堆石组合坝作为一种新型坝体结构,目前对其动力特性的研究鲜有报道,而振动台试验是研究土石坝动力特性、破坏机理及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国内外已开展诸多大型土石坝振动台模型试验相关研究,振动台试验在岩土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对此,针对基岩和覆盖层坝基的混凝土-堆石组合坝开展了大型振动台物理模拟试验,主要研究对比不同坝基CRCD的动力加速度、位移、动土压力、破坏模式等内容,目的在于揭示CRCD的动力响应特性和变形破坏模式,从而为CRCD的抗震设计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还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采用E-B静力模型和沈珠江等效粘弹性动力模型,分别对基岩和覆盖层坝基的振动台试验展开了数值分析,分析了不同坝基CRCD加速度响应特性和永久变形分布,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数值方法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并由此建立了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的CRCD的数值模型,分析探究了实际工程中CRCD坝体动力加速度、动应力、动土压力及永久变形的分布规律。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开展了混凝土-堆石组合坝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揭示了地震动作用下混凝土-堆石组合坝的动力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坝高约3/5处以上部位加速度放大倍数增长迅速,表现出坝顶明显的“鞭梢效应”,试验结果符合一般土石坝的地震响应规律。(2)蓄水对CRCD的加速度响应有明显的削弱作用;加速度放大倍数基本上随着输入地震波幅值的增大而呈现降低的趋势;不同地震波引起加速度反应不同的原因在于地震波频谱特性的差异,随着地震波幅值增大,土体的刚度降低、阻尼增强,对地震波高频产生滤波、低频产生放大的作用;覆盖层坝基加速度响应大于同工况的基岩坝基结果,其原因在于基岩坝基刚度大变形小,而覆盖层砂砾石坝基在地震动作用下土体颗粒发生重分布更容易产生形变,从而引起上部结构的剧烈反应。(3)通过不同坝基的对比试验,分析了堆石体永久变形分布规律,试验结果显示:基岩和覆盖层坝基堆石体顶部永久位移都相对较小,其中覆盖层坝基堆石体顶部水平永久位移和竖向永久位移累计值达到3.475mm和-6.709mm,分别占模型坝高的0.35%和0.67%,均大于基岩坝基对应的试验结果。模型坝堆石体的破坏首先从靠近坝顶部位开始,破坏模式表现为堆石体颗粒松动、滚落、逐步出现局部小范围的浅层滑动,在堆石体坝坡顶部1/5倍坝高范围内位移响应最明显,在该区域可采取适当加固措施。(4)混凝土-堆石组合坝与坝基依靠止水结构等形成防渗体系,因此混凝土墙对整个坝体的稳定性起到关键作用,基于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监测的墙体位移及墙背动土压力结果,提出了混凝土-堆石组合坝中混凝土墙体的动态稳定性的分析方法,包括墙体底部的位移稳定性及抗倾覆稳定性指标。(5)基于E-B静力模型和沈珠江等效粘弹性动力模型,建立了混凝土-堆石组合坝振动台试验的数值模型,与振动台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数值方法的合理性和可靠性;由此,建立了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的混凝土-堆石组合坝的数值模型,进一步探究了该坝型的动力加速度、动应力、动土压力及永久变形的分布规律,计算表明:混凝土墙与堆石体之间的接触面是抗震设计的关键部位,实际工程可考虑坝体加筋等加固措施。
王伟锋[6](2016)在《高土石坝加固防渗墙刚塑性组合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土石坝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坝型,由于其结构简单、易就地取材、对地基适应性强、施工工艺简单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中。随着水利工程的快速发展,高土石坝的建设越来越多。在土石坝防渗加固中,混凝土防渗墙由于其材料性质和土体天然材料的较大差距,对应力和变形的分析,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与窄口水库拦河坝相结合,以该土石坝为研究对象,运用ADINA软件对坝体建立三维网格模型,对坝体和防渗墙应力变形模拟,来对比刚塑性组合防渗墙方案和刚性防渗墙方案适应变形的能力。通过对施工期和运行期两种工况的非线性分析,确定了刚塑性组合防渗墙方案。文章对施工期工况考虑枯水期最大水位,对运行期考虑兴利水位、设计洪水位和校核洪水位等四种条件,通过对两种防渗墙方案施工期工况和运行期工况下坝体应力变形的对比分析,根据最终得到的计算结果,得出刚性防渗墙方案和刚塑性组合防渗墙方案坝体应力变形均在允许范围内,但考虑到坝体648.0米以上高程为新筑坝体,运行初期的沉降量比较大,坝体本身未经高水位考验,相对来讲刚塑性组合方案适应变形能力更强,通过各方面分析采用刚塑性组合坝体防渗墙方案。通过本次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工况下坝体的应力变形分布规律,确定了采用刚塑结合混凝土防渗墙,成功解决了高土石坝加固防渗墙与老坝体的协调变形问题。此方案不仅能适应坝体的实际情况,降低坝体的应力,还可以节约投资,体现了当代工程安全、可靠、经济的设计理念。
杨泽华[7](2016)在《雷州半岛青年运河建设的历史考察》文中提出雷州青年运河是雷州半岛大规模治水的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创举,在广东水利建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从水利史研究视角,回顾青年运河的历史背景;考察青年运河的建设历程;分析青年运河工程管理的历史经验;归纳青年运河的历史特点。
刘玉玺[8](2015)在《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模型原理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来,碾压混凝土坝发展迅速,无论是工程规模还是工程数量都在不断增大。碾压混凝土坝具有质量安全可靠、施工速度快、资源消耗较低等特点,尽管如此,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过程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施工强度大、施工工期紧、施工工艺复杂,施工过程控制要求严格,这给碾压混凝土施工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施工信息是反映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过程特征及变化的唯一媒介,能否充分合理的认知并运用施工信息直接决定着碾压混凝土坝工程施工建设的成败。本文紧密结合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特点及施工过程管理与控制的科学问题,开展了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模型原理与应用研究,并围绕该施工信息模型,对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集成、挖掘分析和反馈控制理论与方法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从碾压混凝土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视角出发,结合全局考虑碾压混凝土坝施工目标最优的问题,凝练并提出了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模型。施工信息是对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过程的本质特征,施工状态及施工有序性的反映和揭示,是工程施工各部位、各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的描述。目前对于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本质和功能的认知不够充分,缺乏从施工信息的角度全局考虑和分析施工多目标的优化控制。针对上述问题,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理论基础,凝练并提出了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模型。深入剖析模型原理并建立数学模型,归纳总结了施工信息模型内的制约因素,剖析了制约因素的形成机制。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模型的提出填补了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理论体系的空白,为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的全面认知和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2)针对缺乏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集成理论及应用研究的问题,提出了碾压混凝土坝多源施工信息无缝集成理论与方法,并以深窄峡谷大坝碾压过程施工信息无缝集成为例展开深入研究。目前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集成方式多以实地勘测、现场人工采集和计算机录入储存为主,无法适应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维度多、细度多、动态性高、不确定性强等特点。此外,目前已有研究缺乏对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的多源性展开分析,缺乏从理论高度对碾压混凝土坝多源施工信息集成的研究。针对上述问题,充分考虑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过程的特征及外部环境特点,深入剖析施工信息的多源性,提出了碾压混凝土坝多源施工信息无缝集成理论,以施工信息采集——传输——储存过程为主线,提出并阐述了多源施工信息无缝集成方法。深窄河谷中大坝碾压施工过程受到了河谷两侧遮挡严重,通讯不畅等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信息采集中断,信息集成不及时等问题。结合碾压混凝土坝多源施工信息无缝集成理论与方法,提出了窄深河谷大坝碾压过程施工信息无缝集成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施工过程中。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实现了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属性维度上对大坝碾压施工信息及时、连续、完整的集成,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上述理论与方法弥补了目前对碾压混凝土坝多源施工信息集成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不足,为深入认知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的多源性,高效集成和管理施工信息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有效途径。(3)针对缺乏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挖掘分析的不足,本文提出了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深度挖掘分析理论与方法,并以碾压混凝土坝仓面压实质量预测与分析研究为例展开深入研究。传统的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分析方法以数据查询与统计为主,无法适应碾压混凝土坝海量施工信息的特点,不利于挖掘和寻找隐藏在海量施工信息背后的具有巨大价值的知识和信息,目前已无法满足施工信息挖掘分析的需求。此外,在已有研究中缺乏针对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挖掘分析的理论与应用研究。针对上述问题,分析总结了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深度挖掘分析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结合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的典型特点,围绕着多维度、多细度、多角度的挖掘分析思路,提出了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深度挖掘分析理论与方法,并对实施深度挖掘分析的主要方法及实施流程进行了详细阐述。针对碾压混凝土坝仓面压实质量影响参数众多且关系复杂的特点,以压实质量预测和分析为重点展开研究,研究中不仅建立并获得了具有较高预测精度的混凝土压实度预测模型及vc值变化量预测模型,还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对上述两个预测模型进行了耦合分析,分析结果更加符合工程实际,为更加有效的管控碾压混凝土坝仓面压实质量提供了决策支持。上述理论与方法弥补了目前对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深度挖掘分析的不足,为有效实施多维度、多细度、多角度的施工信息挖掘分析,最大程度的获取隐藏在施工信息背后更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提供了理论基础,开拓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4)针对缺乏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反馈控制机制的认知及有效实施反馈控制的现状,本文提出了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动态反馈控制理论与方法,并以机载碾压质量实时监控方法为例展开深入研究。目前,针对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的反馈控制机制的认知存在不足,对施工信息反馈控制的原理、功能及其在整个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仍不够深入。此外,传统的反馈控制方法以监理现场旁站,人工分析施工状态,制定施工方案为主,该方法效率低,效果差,容易造成施工过程管控失效而导致的质量缺陷、进度滞后、资源浪费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在总结分析了反馈控制原理和主要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动态反馈控制理论,深入剖析动态反馈控制机制,并提出了有效实施施工信息动态反馈控制的主要方法。在已有的碾压质量实时监控方法中,碾压机械操作人员虽然可以较为及时的接收到针对自身操作的反馈控制信息,但该方法的反馈控制环节仍容易受到一些外界因素(如通讯网络中断,电力故障等)的干扰,造成反馈控制效率降低等问题。根据上述提出的施工信息动态反馈控制理论和方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机载碾压质量实时监控方法与应用展开研究,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作为已有大坝碾压质量实时监控方法的补充和完善,有效提高碾压质量实时监控过程中的反馈控制效率,同时能够激发碾压机械操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碾压质量得到更加有效的控制。上述理论与方法能够有效提高针对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反馈控制的认知程度,有效加强施工信息动态反馈控制的意识,为高效实施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过程中的反馈控制提供了有效途径。(5)针对上述理论与方法进行应用研究,研发了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实时监控与集成系统,该系统成功应用于我国某高碾压混凝土坝施工建设过程中。某碾压混凝土坝工程地处我国西南地区,施工规模大,施工工艺复杂,施工过程控制要求高。针对该工程的特点及所处外部环境,运用上述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模型原理与方法,研发了适用于该工程的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实时监控与集成系统,实现了对工程主要施工信息的无缝集成,深度挖掘分析和动态反馈控制,提高了该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管控效率和水平。工程应用成果验证了上述理论与方法的可行性。针对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模型原理与应用的研究,不仅填补了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理论研究上的空白;而且提高了对施工信息本质及效用的认知;同时为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的集成、挖掘分析和反馈控制提供了有效途径。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模型具有普适性和拓展性,研究可以为针对其他类型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信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李江,李湘权[9](2014)在《新疆大坝50年施工关键技术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新疆有500多座水库,大部分为50、60年代修建的平原土坝,1990年是新疆水利大发展的起始时期,90年代以来相继建成了新疆第一座修建在活断层上的克孜尔水库黏土心墙坝、第一座装机超过50MW的水电站大山口重力拱坝、第一座高100m以上的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第一个长距离调水工程"635"引水枢纽及总干渠、第一座建在9度地震区坝高157m的吉林台一级水电站面板坝等。参与建设的建管、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科研等单位在西北严寒干旱地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黏土心墙坝、均质土坝、面板堆石坝、沥青心墙坝、混凝土重力坝、拱坝等不同坝型的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与国内保持了大坝施工技术的同步,同时也针对新疆气候特点取得了大量的创新成果。
梁海安[10](2012)在《土石坝震害预测及快速评估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水坝数量达86,000座以上,其中95%以上是土石坝。土石坝在地震灾害中作为承灾体,一方面引起土石坝坝体的破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另一方面,还可能演变成为危险的次生灾害源,引发次生水灾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同时在地震后还常常因水坝无法正常发挥水利设施功能,造成灾后生产、生活的困难。在地震发生后,通过对土石坝地震灾害损失开展简便、快捷的预测评估,可以为有效开展地震应急工作,合理分配救灾人员、物资,及时救援,避免次生灾害发生提供参考。同时,通过土石坝震害预测及快速评估方法的研究,可以深化对土石坝的地震反应机制的认识,在坝体设计施工时预先采取抗震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可能造成的破坏和损失。目前国内外对土石坝震害预测与快速评估方法的研究很少,国内对群体土石坝石坝震害预测与快速评估方法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面对我国严峻的地震形势,亟待发展土石坝震害预测和快速评估方法的研究。为了便捷准确地对土石坝地震破坏状态和数量进行预测和评估,本文通过广泛的震害调查,系统整理了汶川地震中1792座土石坝震害资料,结合我国唐山地震、海城地震、通海地震土石坝震害资料中452座土石坝震害资料,以及建国以来12次较大地震中土石坝震害数据,对土石坝群体和单体震害的预测及快速评估方法展开研究。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在震害调查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大量土石坝震害数据,对土石坝在地震中的震害比例、震害类型、易损部位,易损坝型进行了统计归纳。对震害影响因素与土石坝震害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了影响土石坝震损程度的主要因素。2.从土石坝实际震害出发,结合我国历史土石坝震损分级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从震害情况、水利功能保留情况、坝体修复难易程度三个方面将土石坝震害等级划分为五个等级。3.在归纳土石坝震损规律、研究震害影响因素与震害相关性、土石坝震害等级划分研究、土石坝震害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由我国数次大地震中数千座土石坝在各个烈度区内的破坏数据,构建出我国土石坝地震破坏概率矩阵,并首次给出了土石坝地震易损性曲线的分布形式。4.基于我国地震现场评估标准,通过引入损失比的概念,将定性的土石坝震害程度描述数量化,作为定量描述土石坝震损程度的指标。将损失比值作为各个震害等级分界阈值,克服了采用定性描述方法划定土石坝震害等级带了的不便。利用土石坝地震破坏概率矩阵数据,对土石坝在各个地震烈度下的易损性进行研究,首次给出了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各烈度区内土石坝地震易损性曲线。在损失比概念的基础上,通过群体土石坝震害易损性分布的研究,建立起土石坝群体震害预测评估模型。由土石坝震害影响因素分析,确定土石坝群体震害的其他修正参数值,最终确定土石坝群体震害快速预测模型评估方法模型。该模型可以预测评估VI-X度烈度区内土石坝震害总数量、各个烈度区土石坝震害数量、处于各种震害程度土石坝震害数量,评估特定烈度区土石坝震害程度及其比例以及土石坝群体遭受的震损程度。5.由于土石坝震害的因素及震害等级分类本身具有模糊性,论文采用多元模糊预测的思路,建立起一种新的单体土石坝震害预测的方法。这一单体预测方法一方面体现了震害实际中烈度、坝基等震害因素以及震损破坏程度连续变化的实质,使得输入的评判信息更加符合真实情况,从而能够得出准确的结论;另一方面,采用多元模糊预测评估方法,根据实际震害规律,通过一定抽象假设条件建立起来的隶属函数的形式,表达了震害因素与震损等级之间的相关规律,避免了采用统计回归中由于震害复杂性导致的回归系数差的问题。同时采用多元模糊合成,考虑了单个因素间的相互耦合作用,思路清晰明确,避免了神经网络中方法对震害机理认识的“黑匣子”问题。最后再通过203座历史震害数据的对土石坝模糊数学隶属函数进行局部调整,最终确定土石坝震损快速多元模糊预测模型,可以很好的对单体土石坝震损等级做出预测。6.通过研究震区内土石坝的破坏比同损失比在各烈度区内的变化规律,结合土石坝震损等级及数量的在各个烈度区内的分布规律,采用概率统计方法得到土石坝在震区范围内损失比的分布公式,可在短时间内估算出地震造成的损失,总体上把握土石坝的地震损失程度,从宏观角度快速、简捷地对土石坝的损失做出整体评估,为地震应急和灾后规划重建提供参考。
二、大型机械联合施工填筑土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型机械联合施工填筑土坝(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相对熵组合赋权的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比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土石坝渗流研究现状 |
1.2.2 病险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比选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土石坝渗漏问题分析和处理措施 |
2.1 土石坝主要渗漏类型及原因分析 |
2.2 国内外现行土石坝防渗加固技术分析 |
2.3 土石坝防渗加固技术 |
2.3.1 坝体防渗加固技术 |
2.3.2 坝基防渗加固技术 |
2.3.3 涵管结合部位防渗加固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决策指标体系构建 |
3.1 方案决策方法概述 |
3.2 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决策指标体系构建 |
3.2.1 土石坝除险加固决策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2.2 决策指标体系构建步骤 |
3.2.3 病险土石坝除险加固方案影响因素分析 |
3.2.4 病险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决策指标体系构建 |
3.3 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指标权重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相对熵理论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方法 |
4.1 主观赋权法 |
4.1.1 相容矩阵分析法 |
4.1.2 主观权重法的实施过程 |
4.1.3 多专家权重向量的计算 |
4.1.4 多层次指标权重 |
4.2 客观赋权法—信息熵权法 |
4.3 相对熵组合赋权方法 |
4.4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5 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决策工程应用研究 |
5.1 除险加固水库基本概况 |
5.1.1 工程地质 |
5.1.2 水库存在问题 |
5.1.3 水库除险加固的必要性分析 |
5.2 除险加固方案拟定 |
5.3 除险加固方案渗流与结构稳定计算 |
5.3.1 渗流分析 |
5.3.2 边坡稳定分析 |
5.4 基于传统经济比选分析研究 |
5.4.1 经济因素分析 |
5.4.2 工期因素分析 |
5.4.3 技术成熟性分析 |
5.5 基于相对熵组合赋权的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决策权重计算 |
5.5.1 主观权重计算 |
5.5.2 客观权重计算 |
5.5.3 主客观组合权重计算 |
5.6 模糊综合评价 |
5.7 两种方法决策结果对比和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高心墙堆石坝湿化变形与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粗粒土湿化变形的研究进展 |
1.2.1 湿化变形的试验研究 |
1.2.2 湿化变形的数值模拟 |
1.3 土石坝裂缝的研究进展 |
1.3.1 土石坝裂缝分析 |
1.3.2 土石坝裂缝扩展模拟 |
1.4 土石坝的数值模拟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湿化应变模型及其工程应用 |
2.1 前言 |
2.2 湿化应变规律及模型 |
2.2.1 三轴湿化试验 |
2.2.2 湿化轴向应变 |
2.2.3 湿化体积应变与湿化轴向应变的关系 |
2.2.4 湿化应变模型 |
2.3 观音岩大坝湿化变形模拟 |
2.3.1 工程概况 |
2.3.2 模型与参数 |
2.3.3 模拟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3.湿化变形的非线性弹性模拟方法 |
3.1 引言 |
3.2 湿化应变模型的推导 |
3.2.1 增量湿化应变 |
3.2.2 全量湿化应变 |
3.2.3 湿化应变模型 |
3.3 三轴湿化应变模拟 |
3.3.1 模型验证与对比 |
3.3.2 流动法则计算湿化应变的影响分析 |
3.4 考虑湿化过程特性的湿化变形模拟 |
3.4.1 湿化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关系 |
3.4.2 湿化变形模拟流程 |
3.5 观音岩大坝的湿化变形模拟 |
3.5.1 模型及参数 |
3.5.2 模拟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4.湿化变形的弹塑性模拟方法 |
4.1 引言 |
4.2 本构模型介绍 |
4.2.1 弹性部分 |
4.2.2 椭圆-抛物线双屈服面塑性模型 |
4.2.3 参数确定 |
4.3 常规三轴试验的弹塑性模拟及堆石料风干、饱和状态的参数对比 |
4.3.1 试验数据及模型参数 |
4.3.2 常规三轴试验的弹塑性模拟 |
4.3.3 堆石料风干、饱和状态的参数对比 |
4.4 湿化变形的弹塑性模拟 |
4.4.1 湿化应变的组成 |
4.4.2 湿化塑性势函数的修正和三轴湿化试验模拟 |
4.4.3 湿化变形的弹塑性模拟 |
4.5 观音岩大坝填筑和蓄水过程的弹塑性模拟 |
4.5.1 模型参数 |
4.5.2 模拟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5.初次蓄水坝体裂缝分析与模拟 |
5.1 前言 |
5.2 变形倾度法判别观音岩大坝裂缝 |
5.2.1 变形倾度法 |
5.2.2 观音岩大坝坝顶接头部位裂缝分析 |
5.3 裂缝扩展模拟及弥散裂缝模型 |
5.3.1 有限元法中裂缝的模拟方法 |
5.3.2 弥散裂缝模型 |
5.3.3 弥散裂缝单元的本构关系 |
5.3.4 弥散裂缝模型模拟裂缝开展的流程 |
5.4 观音岩坝顶裂缝扩展模拟与分析 |
5.4.1 大坝坝顶裂缝模拟 |
5.4.2 初次蓄水坝顶裂缝发生与扩展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高土石坝填筑和蓄水过程的精细化有限元模拟 |
6.1 前言 |
6.2 网格剖分与数据准备 |
6.2.1 网格剖分 |
6.2.2 300 m级土石坝的网格剖分 |
6.2.3 数据准备 |
6.3 刚度矩阵的存储与计算 |
6.3.1 总刚存储方法 |
6.3.2 总刚指示矩阵的并行计算 |
6.3.3 单元刚度矩阵计算 |
6.4 有限元方程求解 |
6.4.1 矩阵分解 |
6.4.2 求解器的调用 |
6.5 填筑与蓄水过程模拟 |
6.6 瀑布沟高心墙堆石坝的精细化模拟 |
6.6.1 工程概况 |
6.6.2 模型及参数 |
6.6.3 模拟结果 |
6.7 本章小结 |
7.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摘要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考虑机械故障的碾压混凝土坝施工SD-DES耦合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仿真研究现状 |
1.2.2 考虑机械故障的施工仿真研究现状 |
1.2.3 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 |
1.2.4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第2章 考虑机械故障影响的碾压混凝土坝施工SD-DES仿真原理 |
2.1 研究框架与数学模型 |
2.1.1 研究框架 |
2.1.2 数学模型 |
2.2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过程描述 |
2.2.1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的主要活动 |
2.2.2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过程的特征 |
2.3 离散事件仿真基本原理 |
2.3.1 离散事件仿真的基本概念 |
2.3.2 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策略 |
2.3.3 离散事件系统仿真流程 |
2.4 系统动力学建模原理 |
2.4.1 系统动力学的特点 |
2.4.2 系统行为的基本模式与结构 |
2.4.3 系统动力学建模原则与步骤 |
2.5 考虑机械故障的碾压混凝土坝施工SD-DES仿真原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考虑机械故障的碾压混凝土坝施工SD-DES耦合仿真方法 |
3.1 机械故障影响因素分析 |
3.2 施工机械故障对施工进度影响的SD仿真建模方法 |
3.2.1 因果回路图建模方法 |
3.2.2 存量流量图建模方法 |
3.3 基于施工工艺的碾压混凝土坝DES仿真建模方法 |
3.3.1 仓面动态创建仿真建模 |
3.3.2 运输上坝系统仿真建模 |
3.3.3 仓面作业系统仿真建模 |
3.4 考虑机械故障的碾压混凝土坝施工SD-DES耦合仿真方法 |
3.4.1 SD-DES耦合基本方式与方法 |
3.4.2 考虑机械故障的碾压混凝土坝施工SD-DES耦合仿真模型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程应用 |
4.1 工程概况 |
4.2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仿真计算 |
4.2.1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仿真边界条件 |
4.2.2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分区规划 |
4.2.3 仿真输入参数的确定 |
4.3 仿真成果分析 |
4.3.1 考虑机械故障影响的碾压混凝土坝施工SD-DES耦合仿真结果分析 |
4.3.2 机械故障SD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
4.3.3 对比分析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桑河二级水电站土坝快速施工技术和进度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1.1 电站简介 |
1.2 土坝工程概况 |
2 土坝快速施工管理重点 |
2.1 土坝快速施工的关键技术工作 |
2.1.1 坝体填筑分期规划 |
2.1.2 合理进行开采规划和用料管理 |
2.1.3 合理进行施工区域划分 |
2.2 进度管理方面的重点 |
2.2.1 确保进度管理体系有效运作 |
2.2.2 认真做好工程安全度汛工作 |
2.2.3 严格落实资源投入 |
3 结论 |
(5)混凝土-堆石组合坝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与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评述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混凝土-堆石组合坝动力特性物理模拟试验设计 |
2.1 引言 |
2.2 试验设备及内容 |
2.3 模型设计及传感器布置 |
2.4 相似关系及试验材料 |
2.5 传感器及采集系统 |
2.6 输入地震动及加载工况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同坝基混凝土-堆石组合坝加速度响应规律 |
3.1 引言 |
3.2 基岩坝基加速度响应 |
3.3 加速度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
3.4 覆盖层坝基加速度分布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混凝土-堆石组合坝的墙体动态稳定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基岩坝基结果分析 |
4.3 覆盖层坝基结果对比 |
4.4 动态稳定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混凝土-堆石组合的堆石体永久变形及破坏模式 |
5.1 引言 |
5.2 位移监测点布置 |
5.3 基岩坝基堆石体顶部永久位移 |
5.4 基岩坝基坝坡向永久位移 |
5.5 基岩坝基堆石体破坏模式和机理分析 |
5.6 覆盖层坝基结果对比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混凝土-堆石组合坝振动台试验的数值分析 |
6.1 引言 |
6.2 计算原理与方法 |
6.3 数值模型的建立 |
6.4 模型试验数值验证与计算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混凝土-堆石组合坝工程算例分析 |
7.1 引言 |
7.2 工程背景 |
7.3 数值的模型的建立 |
7.4 混凝土-堆石组合坝动力特性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高土石坝加固防渗墙刚塑性组合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世界土石坝的建设和发展 |
1.2 我国土石坝的建设和发展 |
1.3 目前世界土石坝的发展水平和趋势 |
1.4 土石坝加固的必要性 |
1.5 土石坝简介 |
1.6 土石坝防渗墙 |
1.6.1 土石坝防渗墙简介 |
1.6.2 塑性混凝土防渗墙 |
1.7 主要研究内容 |
2. 土石坝有限元分析 |
2.1 土石坝应力变形的计算方法 |
2.2 弹性力学及有限单元法 |
2.2.1 弹性力学基本理论 |
2.2.2 有限元的发展 |
2.2.3 有限元方法的具体步骤 |
2.2.4 有限元法优点 |
2.3 本章小结 |
3. 有限元本构模型在ADINA软件中的实现 |
3.1 ADINA软件概述 |
3.1.1 ADINA软件简介 |
3.1.2 ADINA分析的基本过程 |
3.2 材料本构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4. 建立土石坝三维模型 |
4.1 工程概况 |
4.2 工程地质条件 |
4.3 坝体主要问题 |
4.4 坝体加固措施 |
4.5 防渗墙加固方案 |
4.6 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 |
4.6.1 有限元的计算范围和坐标系的选择 |
4.6.2 材料参数及计算工况的选取 |
4.6.3 三维模型网格的划分 |
4.7 本章小结 |
5. 成果分析 |
5.1 刚塑性防渗墙组合方案应立应变分析 |
5.1.1 刚塑性组合防渗墙方案应力应变图 |
5.1.2 刚性防渗墙方案应力应变图 |
5.2 成果分析 |
5.2.1 防渗墙应力分析 |
5.2.2 防渗墙应变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前景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实践及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雷州半岛青年运河建设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青年运河建设的历史背景 |
(一)自然背景:历史性旱患 |
(二)政治背景:决策与技术支持 |
(三)社会背景:“大跃进”形势鼓舞 |
二、青年运河建设的历史过程 |
(一)鹤地水库建设 |
1.土坝施工建设 |
2.溢洪道施工建设 |
3.渠首枢纽工程施工建设 |
4.排水渠施工建设 |
(二)青年运河总干渠建设 |
1.运河北段施工建设 |
2.运河南段工程施工建设 |
(三)三大干渠及新桥大渡槽建设 |
1.东海运河施工建设 |
2.大渡槽施工建设 |
三、青年运河建设工程管理的历史经验 |
(一)运河建设的行政管理 |
1.政治动员 |
2.劳动竞赛 |
3.民工管理 |
(二)运河建设的财政与物资管理 |
(三)运河建设的技术管理 |
1.工具改革与土法改良 |
2.施工技术管理 |
四、结语:青年运河建设的历史特点 |
(8)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模型原理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模型的提出 |
1.3 国内外研究发展与现状 |
1.3.1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研究现状 |
1.3.2 其他类型大坝施工信息研究现状 |
1.3.3 文献综述总结 |
1.3.4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4.1 研究思路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模型基本原理 |
2.1 引言 |
2.2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过程描述 |
2.2.1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目标 |
2.2.2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过程基本特征 |
2.2.3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特点 |
2.3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模型框架 |
2.3.1 施工信息模型概念 |
2.3.2 施工信息模型理论基础 |
2.3.3 施工信息模型目标 |
2.3.4 施工信息模型内容 |
2.3.5 施工信息模型框架 |
2.4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模型数学建模 |
2.4.1 施工信息模型数学建模 |
2.4.2 施工信息模型制约因素剖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碾压混凝土坝多源施工信息无缝集成理论与方法 |
3.1 引言 |
3.2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多源性分析 |
3.2.1 施工信息内容多源性 |
3.2.2 施工信息表现形式多源性 |
3.2.3 施工信息集成方式多源性 |
3.3 碾压混凝土坝多源施工信息无缝集成理论 |
3.3.1 多源施工信息无缝集成理论架构 |
3.3.2 多源施工信息无缝集成数学模型 |
3.4 碾压混凝土坝多源施工信息无缝集成方法 |
3.4.1 多源施工信息采集 |
3.4.2 多源施工信息传输 |
3.4.3 多源施工信息存储 |
3.5 深窄河谷大坝碾压过程施工信息无缝集成 |
3.5.1 深窄河谷大坝碾压施工过程特征描述 |
3.5.2 深窄河谷大坝碾压过程施工信息无缝集成方法及应用 |
3.5.3 应用成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深度挖掘分析理论与方法 |
4.1 引言 |
4.2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深度挖掘分析 |
4.2.1 施工信息深度挖掘必要性分析 |
4.2.2 施工信息深度挖掘可行性分析 |
4.2.3 数据挖掘方法 |
4.3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深度挖掘分析理论 |
4.3.1 施工信息深度挖掘分析理论架构 |
4.3.2 施工信息深度挖掘分析数学模型 |
4.4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深度挖掘分析方法 |
4.4.1 深度挖掘分析主要方法 |
4.4.2 深度挖掘分析实施过程 |
4.5 碾压混凝土坝仓面压实质量预测与分析研究 |
4.5.1 碾压混凝土压实度预测模型 |
4.5.2 碾压混凝土VC值变化量预测模型 |
4.5.3 预测模型耦合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动态反馈控制理论与方法 |
5.1 引言 |
5.2 反馈控制概述 |
5.2.1 反馈控制原理 |
5.2.2 反馈控制主要功能 |
5.3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动态反馈控制理论 |
5.3.1 施工信息动态反馈控制定义及内容 |
5.3.2 施工信息动态反馈控制特征 |
5.3.3 施工信息动态反馈控制流程 |
5.3.4 施工信息动态反馈控制数学模型 |
5.4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动态反馈控制方法 |
5.4.1 施工过程实时监控技术 |
5.4.2 系统仿真技术 |
5.5 机载碾压质量实时监控技术与应用研究 |
5.5.1 碾压质量实时监控技术 |
5.5.2 机载碾压质量实时监控技术 |
5.5.3 应用成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实时监控与集成系统 |
6.1 引言 |
6.2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实时监控与集成系统建设实施 |
6.2.1 工程简介 |
6.2.2 系统架构 |
6.2.3 系统建设 |
6.3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实时监控与集成系统运行成果分析 |
6.3.1 碾压机行进超速统计与分析 |
6.3.2 仓面碾压遍数统计与分析 |
6.3.3 仓面压实厚度统计与分析 |
6.3.4 混凝土温度实时监控统计与分析 |
6.3.5 仓面环境信息统计与分析 |
6.3.6 核子密度仪检测信息统计与分析 |
6.3.7 拌和楼系统混凝土生产数据统计与分析 |
6.3.8 灌浆信息统计与分析 |
6.3.9 其他功能统计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主要研究成果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新疆大坝50年施工关键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黏性土防渗土石坝施工技术 |
1.1 克孜尔水库黏土心墙坝 |
1.2“635”水利枢纽工程黏土心墙坝 |
1.3“500”水库均质土坝 |
2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施工技术 |
2.1 乌鲁瓦提水利枢纽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 |
2.2 吉林台一级水电站面板堆石坝 |
3 沥青心墙坝施工技术 |
3.1 坎尔其水库碾压式沥青心墙坝 |
3.2 恰甫其海浇筑式沥青心墙围堰 |
4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施工技术 |
4.1 喀腊塑克水利枢纽碾压混凝土重力坝 |
(1)大坝施工技术 |
(2)碾压混凝土的温控措施 |
(3)坝体浇筑进度三维仿真 |
4.2 冲乎尔水电站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施工 |
5 混凝土拱坝施工技术 |
5.1 大山口混凝土重力拱坝 |
5.2 布尔津山口混凝土拱坝 |
6 结束语 |
(10)土石坝震害预测及快速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土石坝群体震害预测评估研究现状 |
1.3 土石坝单体震害预测评估研究现状 |
1.4 存在的问题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土石坝震害调查 |
2.1 土石坝震害特殊性 |
2.1.1 正常运行土石坝病害类型及比例 |
2.1.2 土石坝震损类型及比例 |
2.2 易损土石坝类型 |
2.3 土石坝易损部位 |
2.4 国内外土石坝震害差异 |
2.5 土石坝地震害现象分析 |
2.5.1 坝体裂缝震害现象分析 |
2.5.2 滑坡崩塌震害现象分析 |
2.5.3 坝体渗漏震害现象分析 |
2.5.4 坝体变形震害现象分析 |
2.5.5 坝体附属设施震害现象分析 |
2.5.6 库水涌浪震害现象分析 |
2.5.7 液化震害现象分析 |
2.5.8 库冰挤压震害现象分析 |
2.6 土石坝震害现场调查方法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土石坝震害等级划分 |
3.1 土石坝坝型和基本结构对抗震性能的影响 |
3.1.1 均质坝抗震性能评述 |
3.1.2 分区坝抗震性能评述 |
3.1.3 防渗面板坝抗震性能评述 |
3.2 土石坝主要构造及其抗震影响 |
3.2.1 坝顶对坝体地震抗力的影响 |
3.2.2 防渗体对坝体地震抗力的影响 |
3.2.3 坝壳对坝体地震抗力的影响 |
3.2.4 排水反滤体对坝体地震抗力的影响 |
3.2.5 坝坡对坝体地震抗力的影响 |
3.3 土石坝震害等级划分研究 |
3.3.1 土石坝震害等级划分进展 |
3.3.2 土石坝震害等级划分准则 |
3.3.3 国内外土石坝震害等级划分概况 |
3.3.4 土石坝震害等级划分存在的问题 |
3.3.5 土石坝震害等级划分的改进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土石坝震害规律 |
4.1 震害分布规律 |
4.1.1 发震断层对震损土石坝分布的影响 |
4.1.2 震中距对震损土石坝分布的影响 |
4.2 震害因素与震害水平相关性规律 |
4.2.1 烈度与土石坝震害相关性 |
4.2.2 场地与土石坝震害相关性 |
4.2.3 水位与土石坝震害相关性 |
4.2.4 施工质量与土石坝震害相关性 |
4.2.5 坝坡形状与土石坝震害相关性 |
4.2.6 坝料与土石坝震害相关性 |
4.2.7 坝轴走向与发震断层夹角对土石坝震害相关性 |
4.2.8 坝型与土石坝震害相关性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土石坝群体震害快速预测评估方法 |
5.1 土石坝群体震害预测研究现状 |
5.2 ATC-13 方法对我国土石坝震害适用性 |
5.3 土石坝群体震害快速预测评估技术路线 |
5.4 土石坝群体震害预测方法模型 |
5.4.1 土石坝群体震害数据分析 |
5.4.2 群体震害预测模型基本假定 |
5.4.3 土石坝破坏状态分级阈值的确定 |
5.4.4 土石坝群体破坏概率曲线拟合 |
5.4.5 土石坝震害易损性曲线 |
5.4.6 土石坝震害模型参数的选取 |
5.4.7 土石坝群体震害快速预测评估模型 |
5.4.8 模型的应用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土石坝单体震害快速预测评估方法研究 |
6.1 单体土石坝震害研究现状 |
6.2 土石坝震损快速多元模糊预测评估技术路线 |
6.3 模糊数学的基本概念 |
6.3.1 模糊集合及其运算 |
6.3.2 隶属函数 |
6.3.3 模糊关系及其合成 |
6.4 震损快速多元模糊评估预测模型的建立 |
6.4.1 土石坝震损影响因素集的确定 |
6.4.2 多元模糊综合推理评价集及分级标准的建立 |
6.4.3 土石坝隶属函数的确立 |
6.4.4 多元模糊综合评估权重集的建立 |
6.4.5 土石坝震损快速多元模糊预测模型校准 |
6.5 土石坝震损快速多元模糊预测的实例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土石坝地震直接损失评估 |
7.1 土石坝破坏损失比 |
7.2 损失比概率密度 |
7.3 各烈度土石坝损失比的期望值 |
7.4 各烈度土石坝损失比方差 |
7.5 土石坝损失比概率密度曲线 |
7.6 土石坝损失比评估 |
7.7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研究结论 |
8.2 不足及尚待进行的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参与的课题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大型机械联合施工填筑土坝(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相对熵组合赋权的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比选研究[D]. 杨超.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高心墙堆石坝湿化变形与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 周雄雄.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7)
- [3]考虑机械故障的碾压混凝土坝施工SD-DES耦合仿真研究[D]. 李政. 天津大学, 2019(06)
- [4]桑河二级水电站土坝快速施工技术和进度管理[J]. 朱奕丞,刘艳华. 云南水力发电, 2018(01)
- [5]混凝土-堆石组合坝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与数值分析[D]. 王建新.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6]高土石坝加固防渗墙刚塑性组合方式研究[D]. 王伟锋.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6(05)
- [7]雷州半岛青年运河建设的历史考察[J]. 杨泽华. 老区建设, 2016(04)
- [8]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模型原理与应用研究[D]. 刘玉玺. 天津大学, 2015(08)
- [9]新疆大坝50年施工关键技术进展[J]. 李江,李湘权.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4(07)
- [10]土石坝震害预测及快速评估方法研究[D]. 梁海安.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