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新型城市客车底盘

依托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新型城市客车底盘

一、依靠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新型城市客车底盘(论文文献综述)

赵东伟[1](2020)在《基于组合近似模型的城市客车骨架轻量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找到一种面向城市客车车身骨架计算效率高、能缩短研发周期且保证全局最优解的轻量化设计方法。以某混合动力客车车架为研究对象,结合有限元、DOE试验设计、近似模型、确定性和稳健性的尺寸优化以及博弈论组合赋权等方法进行了系列研究。车身骨架有限元静态性能分析。在城市客车满载弯曲工况、加速工况、紧急制动工况、急转弯工况和极限扭转工况五种典型运行工况下,对车身骨架有限元模型进行静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各工况的安全系数均大于1.5,因此材料性能未能充分发挥,车身骨架具有轻量化设计的潜力。车身骨架组合近似模型的构建。为了解决各种单一近似模型方法对不同状态变量的预测能力表现各异的问题,比较所构建的径向基神经网络(RBF)、响应面(RSM)、粒子群-支持向量机(PSO-SVM)以及克里格(Kriging)近似模型对车身骨架性能响应的拟合精度,并利用均方差最小化的方法计算各单一近似模型的权系数,进而建立城市客车车身骨架性能响应的组合近似模型,为各工况下车身骨架的轻量化研究奠定了基础。综合考虑确定性和6σ稳健性的尺寸优化。基于组合近似模型对客车五种典型工况进行确定性优化,满载弯曲、加速、紧急制动、急转弯以及极限扭转工况优化后的总质量相对于原重分别减小了16.4%、14.5%、21.3%、17.98%、10.9%;对确定性优化结果进行质量水平分析,发现满载弯曲工况和极限扭转工况输出响应不满足6σ质量水平的设计要求,对其进行基于组合近似模型的6σ稳健性设计,满载弯曲工况和极限扭转工况下车身骨架总质量相对于原重分别减少了11.2%、8.6%。基于博弈论组合权法确定客车的工况权值。针对传统权重计算方法确定客车工况权值精确性和合理性不足问题,采用基于博弈论的组合赋权法,将由灰色关联模型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的主观权重和熵权法确定的客观权重相结合,从而得到城市客车在五种典型工况下的权重分别为:35.4%,18.9%,21.1%,14.7%和9.9%;车身骨架的总质量由原来的2472kg降至2087.34kg,相对于原重减小了15.6%,达到了轻量化的目的。并对优化后的车身骨架基本性能和响应的质量水平进行校验分析,结果符合设计要求。综上所述,本课题针对单一近似模型方法的局限性、确定性优化易陷入局部最优以及多工况权系数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对车身骨架提出基于组合近似模型的方法进行轻量化设计,优化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在实现客车轻量化设计方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张鑫[2](2020)在《一款纯电动客车车身骨架有限元分析与轻量化设计》文中认为纯电动汽车作为未来中国汽车行业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具有环境友好,节能减排,高效高质等特点,所以现今大部分的城市公交车也基本以电动客车为主体。由于纯电动客车的电池总质量较大,为了满足刚度强度相关要求,纯电动客车车身骨架比传统公交车车身骨架的质量更重,车身骨架占整车质量百分比较高,其百分比大约在35%-40%,所以纯电动客车车身骨架的轻量化对减轻整车的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市面上的一款纯电动客车的车身骨架进行有限元分析,并利用拓扑优化法、经验优化法和更换材料的方法对其进行轻量化设计。首先,对该款纯电动客车进行实地考察测量并绘制数模,之后建立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有限元分析。该阶段工作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该款车的车身骨架在弯曲、极限扭转、急转弯、紧急制动四种典型工况下进行结构静态分析,计算出该车身骨架在各工况下的应力和变形的数值,并提出了横向稳定杆在车身骨架静力分析过程中的处理方法;第二部分,对该车身骨架进行模态分析,得到前10阶的自由振动频率,且结果满足相关设计规范。然后,以静态分析和模态分析的结果为基础,利用拓扑优化法,对该车身骨架进行拓扑优化分析。根据拓扑优化后的结果、车身骨架的相关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进行车身骨架的结构优化。在拓扑优化之后,使用经验优化法。该部分先利用经验减重和重构,之后改变电池的布置方式,提高前轴载荷百分比,从而提高整车的操纵性。在经过前两步之后,对优化后的车身骨架在四种典型工况下做静态分析,并对其做模态分析。得到结果后,对优化后的车身骨架与原车身骨架进行相应数据对比,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车身骨架在质量方面,比原车身骨架质量减少了6.61%;在强度方面,优化后车身骨架最大应力值都低于原车身骨架最大应力值,最大应力降幅百分比在18%以上,这说明优化后的车身骨架具有更好的强度特征;在频率方面,优化后的车身骨架避开了相应的激励频率;在抗变形能力方面,优化后的车身骨架抗变形能力相比原车身骨架略有下降,但最大变形量小于本文在各工况所采用的变形标准,这表明优化后的车身骨架在抗变形能力方面仍满足性能要求。最后,在优化车身骨架基础上经过多次分析之后,最终选取更换其前围和顶盖材料的方案,该最终方案的车身骨架在质量方面,其质量相比原车身骨架减少了358.8kg,减重百分比为14.82%;在强度方面,其最大应力值都低于原车身骨架最大应力值,最大应力降幅百分比在11%以上,这说明该方案的车身骨架具有更好的强度特征;在频率方面,最终方案的车身骨架避开了相应的激励频率;在抗变形能力方面,该方案的车身骨架抗变形能力相比原车身骨架略有下降,但最大变形量均小于本文所采用的变形标准,这表明最终方案的车身骨架在抗变形能力方面仍满足性能要求。综合分析,选取该方案的车身骨架作为最终轻量化设计的车身骨架。本文在对纯电动客车的车身骨架进行有限元分析过程中,根据悬架与车身骨架的实际连接方式和位置,做了比较符合实际工况的约束模拟,并提出了横向稳定杆在车身骨架分析中的处理方法。在后续的轻量化设计过程中,利用拓扑优化法、经验优化法和更换材料的方法,建立了较为符合相关设计规范和实际制造工艺的车身骨架。以上对设计完成客车的后续优化和改进具有实际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彭华[3](2019)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研究》文中提出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最早应溯及人们对重化工业产业体系带来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的反思。而随着新产业革命的兴起,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的燃油车在技术上逐步走向成熟并实现了商业化,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研究也因之渐行渐丰。身为港人,目睹祖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政策迭出、市场起伏,深感相关研究亟待深化。特别是,汽车作为现代交通工具的家庭大型消费品,已经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新宠,而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国家政策推动下蓬勃发展,在东部沿海多地形成高度集聚的生产基地。而与此同时,传统的燃油车既有技术成熟的市场信任,也有优势产能的留恋固守,那么,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究竟如何,其空间分布是否有章可循,是本文探讨的目标和出发点。已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问题的研究,可以大而分之为三个主要领域:其一,关于新能源汽车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研究;其二,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及其相关技术发展的研究;其三,关于政策激励与消费支撑等主要影响要素的研究;其四,关于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的特征的研究。总体而言,关于已有研究尚未将关注点放在空间分布的研究上,相关资料梳理多为数据整理而缺乏深入的总结。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3年至2008年的技术验证与科技示范期。第二阶段是2009年至2012年的“十城千辆”一期。第三阶段是2013年至2015年“十城千辆”二期。第四个阶段是2016年至今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阶段。2018年新能源汽车年销售量已经达到了1256000辆,为2014年年销售量的16.80倍。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在2017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到2.2%,为2011年的55倍。无论产销量还是市场份额都居世界首位。在动力电池、电动机、充电桩、整车技术等领域,中国也在迅速崛起,但仍然存在诸多技术难关亟待攻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空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过去传统燃油汽车生产基地的空间布局,但是又具有较大的差异。例如,东北地区仅有吉林省一家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同时,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呈现明显的集中趋势,集中在我国华东、中南以及西南地区。其中,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最多是华东地区,共有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89个,其中山东省以23家新能源汽车企业落户排名全国省份第一。中南地区为42家,主要集中在河南、湖北、广东等省份。西北地区的有12家,主要集中于陕西、甘肃等省份。西南地区有31家,其中四川14家。从省级层面看,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的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四个省份;华中地区的湖北省;华南地区的广东省;西北地区的陕西省;西南地区的重庆。新能源汽车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要素,包括研发与制造基础、技术与知识溢出、政策与地区经济、消费市场接近性等四个方面。从研发和制造基础来看,原来具有传统燃油汽车的区域有较好的人力资本积累,有研发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产业支撑,且有着完善的配套产业链,利于企业自身供应链的把控和成本控制。从技术与知识溢出来看,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聚集起到了正向加强作用。新能源汽车对各种制造以及信息化技术要求更高,专业技术人才之间、企业管理人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当地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支撑,作用较为突出。从政策与地区经济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就意味着前瞻性的产业政策引导必不可少;而其在特定地区的集聚,受当地政府在土地优惠、税收优惠、市场准入上的扶持政策影响甚大。从消费市场接近性来看,区域市场分割的现实使新能源汽车厂商主动选择主要消费市场所在区域,而这些地区主要是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地区,其地方财政有足够的资金对道路、充电桩等公共设施进行投资。此外,当地的气候与地形也会影响新能源汽车在该地区的销量。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的东北与西部地区往往不具备集聚发展的区位优势。而通过计量分析,我们发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个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R&D经费、相关政策的数量均对新能源产业集聚有正向加强作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个数起到决定性作用;较高的人均汽车保有量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具有排斥作用。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看,本文从市场规模、政策走向、技术趋势等方面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行了论证。发现我国目前燃油政策不利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削弱了新能源汽车的经济性。预测2020年与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分别到达820万辆与3940万辆。新能源汽车巨大的市场规模将会带动充电桩、光伏、风电产业迎来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结合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判断,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将会倾向于优化产业结构,保证产业高质量发展;单一技术路径被多种路径并行发展模式取代;补贴政策继续实行“退坡机制”,并在一段时间以后补贴政策或全面退出。最后,本文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充满必要性与机遇性,不仅能够促进我国汽车工业转型升级还能为我国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为了更好实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良性发展,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创新推广新能源汽车方式提升市场购买需求;第二,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第三,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第四,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第五,完善配套产业建设与售后保障固废回收机制。

黄清声[4](2019)在《基于轮毂电机的纯电动城市客车动力系统匹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高效节能环保的纯电动汽车成为了世界各国的研发热点。为了缓解城市的环保问题,新能源城市客车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逐渐兴起。目前纯电动城市客车驱动构型主要以集中式驱动和轮边驱动为主,而轮毂电机分布式驱动构型较少,与传统集中式驱动的纯电动城市客车相比,采用轮毂电机驱动的城市客车拥有高效、舒适、低地板、宽通道等诸多优势,是未来城市客车上的应用趋势。本文以四轮轮毂电机驱动型式的城市客车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纯电动城市客车存在续航不足,效率低等问题,开展了基于轮毂电机的纯电动城市客车动力系统匹配研究,旨在满足动力性基础上的同时提高整车的经济性。首先,以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匹配方法和理论为基础,以动力性要求和续驶里程要求为约束,运用MATLAB编程匹配计算了驱动电机和动力电池的总需求参数,并进行四个轮毂电机参数分配及动力电池合理选型;其次,研究了分布式驱动构型节能机理,开展了四轮毂电机驱动功率在运行中的动态匹配研究,提出以效率最佳的转矩控制分配来实现车辆按工况灵活调配四个电机驱动功率,并进行相应的控制策略的开发与Simulink策略模型搭建;最后,利用仿真软件AVLCRUISE进行轮毂电机驱动的纯电动城市客车整车模型的搭建、各个部件参数设定、信号连接以及仿真任务设定,从而进行整车动力性能及经济性能仿真分析验证,并与动力驱动系统相当的单电机驱动城市客车进行性能对比。仿真结果表明:(1)本文基于轮毂电机的纯电动城市客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合理且均能够满足所设计的性能指标要求;(2)本文的驱动功率动态匹配采用的效率最佳转矩控制分配策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车辆的经济性能,其中CCBC工况下的效率较转矩平均分配提高4.06%,CHTC-B工况下的效率较转矩平均分配提高5.54%;(3)在动力驱动系统相当的条件下,本文所匹配的轮毂电机驱动构型与单电机驱动构型在CCBC、CHTC-B工况下效率分别提升9.38%、11.7%,因此本文所匹配的轮毂电机驱动纯电城市客车动力系统具有较好的节能优势。

孙帅[5](2018)在《XX6860GE城市客车车架结构有限元分析及改进》文中指出客车作为城市交通工具的主要载体之一,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客车根据功能性质可划分为旅游客车、客运客车、团体客车、专用校车、城市公交、城乡公交。车架是为整车提供有效支撑的元件,在保证汽车的安全稳定的条件下,将各个总成的零部件全部连接到车架上,并承担来自各个方面的载荷,这就要求车架的负载能力足够大。现阶段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客车的安全性和运转平稳性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由于车架是汽车中承受载荷的主要部分,车架承载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车的承载能力及寿命,所以对车架的强度和刚度的校核变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文基于XX6860GE型城市客车车架结构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及改进工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了客车车架结构的ANSYS有限元模型。以XX6860GE型城市客车为研究对象,根据厂家提供的图纸,在三维仿真软件CATIA中建立客车车架的三维几何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该型车架结构的有限元模型。(2)目标客车车架结构静强度分析。针对客车在实际过程中的静止及行驶状态下的受力情况简化为四种典型工况:起动工况、制动工况、弯曲工况及扭转工况,详细的进行了车架结构的强度及刚度的计算分析,得到这些工况下的车架结构的应力及变形情况,并做出相对应的评价,同时也为后面的改进提供了方向。(3)基于目标客车车架结构的随机振动疲劳仿真。为得到整车车架的疲劳寿命值,首先对车架结构的前20阶固有频率及振型进行了模态分析,为车架的后续分析及避免共振提供数据。基于模态分析的方法在车架受到随机振动的情况下,通过数据分析得出车架的应力分布、位移振幅及车架的最大振幅处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特性曲线,由此分析车架的动态特性;最后利用计算结果数据,根据高斯三区间法和Miner线性疲劳累计损伤定律,计算在路面随机振动作用下车架的疲劳寿命值,从而得到整车车架的疲劳寿命值。(4)基于目标客车静强度计算的车架结构改进。在静强度满足使用工况的前提下,对车架结构及零件布置进行局部改造,在保证强度及刚度的基础上,令振动位移在车架上合理分配,减轻了车架的重量,优化了整车性能。本论文以日常实际工作为基础,根据市场走访调研问题为样本,通过有限元法结合实际研究车架结构,做到提升车架的静、动态性能。论文以XX6860GE客车车架为研究对象,以产品市场表现出的问题为线索,通过仿真分析研究该车车架的性能,根据该客车的动态性能、疲劳寿命使用要求,对该车架进行静态、模态、疲劳分析,通过仿真分析找出该款车车架疲劳位置及危险点;通过对危险点进行随机振动与疲劳分析计算,求出危险点的出现问题的时间;在此基础上对危险点及力学性能富余的车架结构进行改进,将危险点的力学性能提升;然后对改进后的车架与整车一起进行可靠性试验验证,提升了产品质量为企业创造了效益。

朱吉[6](2018)在《钢铝混合纯电动客车骨架性能分析及优化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电动汽车作为“21世纪绿色环保汽车”,其技术和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进步与发展。在公共交通领域,由于中大型客车具有运输方便、灵活,以及受天气以及自然环境影响小等特点,已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工具。车身骨架性能优化技术可以在保证电动汽车自重不变甚至减轻的情况下,在整车成本可控的前提下,提升车辆的刚度、强度、安全性、可靠性、舒适性等。车身轻量化技术能够来弥补纯电动客车续航里程短的不足。目前,车身的性能优化设计主要分为两部分,即车用轻量化材料的使用和车身骨架结构的设计改进。其中,有限元结构优化设计已成为研究热点。在对车身骨架性能优化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本文针对某一型号的钢铝混合纯电动客车车身骨架,采用有限元法对其进行各个工况下的力学性能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选用底架尺寸优化以及车身模态性能优化方法,以提高整车性能为目标对车身骨架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首先,在建立了纯电动客车车身结构几何模型的基础上,根据车身与底架的受力特征,选取铝合金作为车身材料,高强度钢作为底架材料,从而确定了车身材料匹配方案。通过合适的单元类型选取、网格划分、材料属性选择、连接模拟,建立了车身骨架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其次,以车身底架为研究对象,选取底架上72个杆件组成设计域,以其壳单元厚度属性作为设计变量,底架质量不变为约束条件,刚度最大化为设计目标,对车身钢制底架进行尺寸优化设计。通过灵敏度计算分析确定了对车身骨架弯曲刚度以及扭转刚度贡献度均较大和较小的零部件。在弯扭组合工况下,以目标函数弯曲刚度与扭转刚度4:1的配比进行多目标优化,并对优化结果进行圆整,得到了结构性能良好,满足客车车身结构正常使用刚度要求的车身骨架结构。然后,以铝合金车身杆件的厚度属性作为设计变量,以一阶固有频率最大化为目标,在满足车身质量要求的条件下,构造了参数化的数学模型,对车身骨架结构系统进行了模态性能优化。在对优化结果进行圆整后,一阶固有频率提高,前十阶固有振型中无局部振型,振型平顺,没有出现振型突变,动态特性较好。同时,对优化后的新构型进行了静刚度验证,满足客车车身结构刚度要求。最后,对车身骨架进行11种典型工况下的有限元静态分析,获取了相应的应力分布情况。从分析结果中发现单轮抬起工况是危险工况,在此工况下,车身所受应力均较大,逼近极限值,但没有超过所用材料的屈服极限,满足客车车身强度使用要求。首先,本文的研究成果对节能和环保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减少了钢材的用量,节省了车架的制造费用,还降低了能源的耗费率和尾气有害物质的排放。其次,通过应用有限元法进行车架的力学分析,可以更快地完成车架的设计及验证,缩短开发周期,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新车型的研制开发提供了借鉴和校核方法。

李轲达[7](2018)在《云南省纯电动汽车企业竞争情报策略研究 ——以航天神州汽车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汽车革命进程的不断加剧,中国汽车市场将迎来前所未有的转型。在国家和各地方政策的扶持下,云南省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行业面对行业内的激烈竞争以及新兴参与者涌入市场,开展必要的竞争情报策略研究,能够丰富竞争情报学科体系以及对纯电动汽车企业的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技巧。本文通过运用竞争情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云南省纯电动汽车企业为研究对象,结合云南省纯电动汽车企业现状,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统计,分析云南省纯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现状,运用竞争情报学理论与方法,以云南航天神州汽车有限公司为案例,针对云南省纯电动汽车企业竞争情报策略给出参考性建议。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8](2017)在《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文中指出为了促进中国汽车工程学科的发展,从汽车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NVH)控制、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汽车电子化、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以及汽车碰撞安全技术5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汽车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汽车NVH控制方面综述了从静音到声品质、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主动振动控制技术等;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方面综述了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等;汽车电子化方面综述了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转向电控技术、汽车制动电控技术、汽车悬架电控技术等;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方面综述了中美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复杂交通环境感知、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并给出了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车联网和人机共驾等典型应用实例解析;汽车碰撞安全技术方面综述了整车碰撞、乘员保护、行人保护、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等。该综述可为汽车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张瑞仁[9](2017)在《新能源客车的外观和内饰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紧张和环境问题的加剧,发展新能源技术,推广新能源汽车势在必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是世界各主要汽车大国重点关注和投入的领域。我国也把新能源产业和新能源汽车列为优先和重点发展的产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公交车辆作为城市居民的主要出行交通工具,具有交通分担率高,使用频率大和运行里程高的特点。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需要具备造型美观,技术先进,性能可靠,乘坐舒适的公交车辆,在公共交通领域推广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可以有效降低城市的污染物总排放,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提高城市空气质量,新能源城市公交车辆也成为了政府和各主要客车企业优先扶持和重点发展的车辆类型。本文主要研究的对象是新能源城市公交车辆,通过对比不同能源与动力形式的新能源公交客车,研究城市公交车辆造型和内饰的的主要元素和常用形式,以及新能源城市公交车辆造型和内饰的影响因素,找出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方式,发现现有车辆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更好的指导设计实践和生产活动。在分析并归纳了这些因素,提出一个新的设计方案。新的方案拥有美观现代的造型和舒适的车内环境,并针对乘客的视野范围,车内人性化设施以及通道的宽度做出了重点的改进,为乘客带来轻松舒适和愉快的乘车体验。

张助坤[10](2016)在《KMKC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KMKC公司作为一家有50多年历史的汽车制造企业,通过重组后重新进入客车、专用车领域。在客车、专用车等商用车市场竞争日趋激励的环境下,要使企业快速成长,并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开展KMKC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明确企业发展的目标及有效路径,使企业能够有效利用国家新年能源汽车产业相关政策,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发成为西南地区商用车市场有力的竞争者,打造专业化的汽车生产基地,调整优化昆明市乃至云南省的产业结构。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信息研究、经验总结法进行研究,并通过PEST、五力模型、波士顿矩阵、SWOT等战略管理工具,对KMKC公司内外部环境、资源能力、价值链等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对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公司的使命和愿景,制定了公司发展纲要、业务选择规划、阶段性的经营目标、竞争策略。并实施职能战略研究,提出了产品规划、质量品牌策略、营销及服务策略、科技创新战略、人力资源战略、供应链管理等战略保障措施。本文的研究为KMKC公司确定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使企业在多变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稳步发展。同时,对于同类型的装备制造型公司怎样在顺应国家的宏观产业政策,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确保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具备一定的参考和借鉴的意义。

二、依靠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新型城市客车底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依靠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新型城市客车底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组合近似模型的城市客车骨架轻量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车辆轻量化研究现状
        1.2.2 组合近似模型技术研究现状
        1.2.3 稳健性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城市客车车身骨架有限元建模与分析方法
    2.1 客车车身骨架介绍
        2.1.1 城市客车的主要技术参数
        2.1.2 车身骨架三维模型
        2.1.3 悬架的等效模拟
        2.1.4 车身骨架有限元模型
    2.2 城市客车车身骨架的静力学分析
        2.2.1 车身骨架的边界条件
        2.2.2 车身骨架的有限元载荷
        2.2.3 车身骨架静力学分析结果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客车车身骨架响应的组合近似模型研究
    3.1 近似模型的理论基础
        3.1.1 试验设计方法分析
        3.1.2 基本技术模型的简介
        3.1.3 模型精度的评价指标
    3.2 单一近似模型精度研究
        3.2.1 设计变量与响应的确定
        3.2.2 最优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
        3.2.3 四种单一近似模型拟合效果分析
    3.3 组合近似模型的构建
        3.3.1 组合近似模型简介
        3.3.2 权系数计算方法的选择
        3.3.3 组合近似模型的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组合近似模型客车骨架尺寸优化模型研究
    4.1 尺寸优化简介
    4.2 基于组合近似模型的确定性和稳健性优化理论研究
        4.2.1 确定性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4.2.2 稳健性设计研究的基本原理
        4.2.3 6σ稳健性优化设计方法
    4.3 确定多工况权重的博弈论组合赋权法
        4.3.1 灰色关联模型改进层次分析法
        4.3.2 熵权法
        4.3.3 博弈论组合赋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客车骨架轻量化设计优化
    5.1 基于Isight的集成设计优化平台
    5.2 优化算法介绍
    5.3 基于组合近似模型的确定性和稳健性优化求解
        5.3.1 基于组合近似模型的确定性优化
        5.3.2 基于组合近似模型的稳健性优化求解
    5.4 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模型确定工况权重
        5.4.1 灰色关联模型改进层次分析法确定工况权重
        5.4.2 熵权法确定工况权重
        5.4.3 博弈论组合赋权法确定工况权重
    5.5 车身骨架多工况尺寸求解及性能校验
        5.5.1 多工况最优尺寸求解
        5.5.2 优化后车身骨架性能校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一款纯电动客车车身骨架有限元分析与轻量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纯电动客车的发展现状
        1.2.1 国外纯电动客车发展现状
        1.2.2 国内纯电动客车发展现状
    1.3 有限元法在汽车中的应用
    1.4 轻量化设计在汽车中的应用
    1.5 轻量化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客车车身骨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1 有限元分析概述
    2.2 有限元软件简述
    2.3 车身骨架的几何模型建立
    2.4 几何模型简化
    2.5 建立车身骨架有限元模型
        2.5.1 材料属性定义
        2.5.2 网格划分
        2.5.3 载荷处理
        2.5.4 悬架模拟
        2.5.5 悬架约束处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车身骨架结构性能分析
    3.1 静力学分析相关处理
        3.1.1 四种典型工况的选取
        3.1.2 动载荷系数
        3.1.3 强度刚度指标
        3.1.4 横向稳定杆的处理
    3.2 车身骨架弯曲工况分析
        3.2.1 约束及载荷
        3.2.2 结果分析
    3.3 极限扭转工况分析
        3.3.1 约束及载荷
        3.3.2 结果分析
    3.4 急转弯工况分析
        3.4.1 约束及载荷
        3.4.2 结果分析
    3.5 紧急制动工况分析
        3.5.1 约束及载荷
        3.5.2 结果分析
    3.6 模态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客车车身骨架的轻量化设计
    4.1 拓扑优化
        4.1.1 拓扑优化简介
        4.1.2 车身骨架的拓扑优化
    4.2 经验优化法
        4.2.1 前悬骨架优化
        4.2.2 经验减重
        4.2.3 更换原电池布置方式
    4.3 优化后车身骨架的静态分析
        4.3.1 优化后车身骨架在弯曲工况下分析
        4.3.2 优化后车身骨架在极限扭转工况下分析
        4.3.3 优化后车身骨架在急转弯工况下分析
        4.3.4 优化后车身骨架在紧急制动工况下分析
        4.3.5 优化后的车身骨架与原车身骨架静力学分析对比
    4.4 优化后车身骨架更换材料的静态分析
    4.5 模态分析
        4.5.1 B类型的模态分析
        4.5.2 C类型模态分析
        4.5.3 三种类型模态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新能源汽车与可持续发展
        1.2.2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
        1.2.3 政策激励效果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方法
        1.3.2 结构安排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
    2.1 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2.1.1 能源危机的预见性
        2.1.2 减少排放的紧迫性
        2.1.3 可持续发展与产业升级
        2.1.4 可持续发展与需求变化
    2.2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相关理论
    2.3 产业空间集聚相关理论
第3章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状况
    3.1 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介绍
        3.1.1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概况
        3.1.2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
    3.2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技术现状与对比
        3.2.1 国内外新能汽车整车技术现状
        3.2.2 国内外动力电池相关技术发展现状
        3.2.3 国内外电动机技术发展现状
        3.2.4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技术对比分析
第4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空间分布
    4.1 中国汽车产业空间分布情况
    4.2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空间分布情况
        4.2.1 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布局情况
        4.2.2 新能源汽车销地分布情况
    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4.3.1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现状总览
        4.3.2 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发展现状
第5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要素
    5.1 研发与制造基础
    5.2 技术与知识溢出
    5.3 当地政策的引导
    5.4 消费市场接近性
    5.5 中国新能源汽车集聚因素的实证研究
        5.5.1 数据的获取与指标的建立
        5.5.2 模型的建立
        5.5.3 模型结果分析
第6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前瞻
    6.1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预测
        6.1.1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影响因素的灰度分析
        6.1.2 基于Bass模型的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保有量预测
    6.2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走向
    6.3 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判
    6.4 小结
第7章 政策建议
    7.1 中国新能源汽车政策
        7.1.1 发展规划政策
        7.1.2 技术与能源限制性政策
        7.1.3 配套基础设施政策
        7.1.4 推广与补助政策
    7.2 国外新能源汽车政策
        7.2.1 美国新能源汽车政策
        7.2.2 日本新能源汽车政策
        7.2.3 德国新能源汽车政策
    7.3 国际新能源汽车政策的对比分析
    7.4 关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7.4.1 创新推广新能源汽车方式提升市场购买需求
        7.4.2 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
        7.4.3 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
        7.4.4 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7.4.5 完善配套产业建设与售后保障固废回收机制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轮毂电机的纯电动城市客车动力系统匹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纯电动城市客车动力系统构型发展进程
    1.3 轮毂电机驱动技术
        1.3.1 轮毂电机驱动技术介绍
        1.3.2 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研究现状
        1.3.3 轮毂电机技术在城市客车上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1.4 多电机驱动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匹配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轮毂电机的纯电动城市客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
    2.1 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匹配理论基础
        2.1.1 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评价指标
        2.1.2 纯电城市客车动力系统匹配流程
    2.2 整车参数
        2.2.1 基本参数
        2.2.2 性能指标参数
    2.3 整车驱动电机需求参数匹配
        2.3.1 驱动电机类型的选择
        2.3.2 整车需求功率
        2.3.3 驱动电机的额定及峰值转速
        2.3.4 整车最大需求扭矩
        2.3.5 整车驱动电机需求参数选型结果
    2.4 整车动力电池需求参数匹配
        2.4.1 动力电池类型选择
        2.4.2 电源系统所要求的总功率
        2.4.3 动力电池需求能量选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轮毂电机的纯电动城市客车驱动功率动态匹配
    3.1 驱动功率动态匹配理论分析
        3.1.1 驱动功率动态匹配的必要性
        3.1.2 驱动功率动态匹配的方法
    3.2 基于效率最佳的转矩控制分配原理
    3.3 基于效率最佳的转矩控制分配策略
    3.4 基于MATLAB/Simulink的控制策略建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轮毂电机的纯电动城市客车整车建模
    4.1 AVL-CRUISE软件概述
        4.1.1 AVL-CRUISE介绍及功能特点
        4.1.2 AVL-CRUISE建模仿真流程
    4.2 基于AVL-CRUISE的整车模型建立
        4.2.1 整车模型的建立
        4.2.2 关键模块参数的设置
    4.3 设定仿真计算任务和计算模式
        4.3.1 仿真计算任务的设置
        4.3.2 仿真计算模式的设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整车动力性能及经济性能仿真分析
    5.1 动力性能仿真分析
        5.1.1 30min最高车速
        5.1.2 全负荷加速及最高车速
        5.1.3 最大爬坡度
    5.2 经济性能仿真分析
        5.2.1 动力系统运行状态
        5.2.2 CCBC工况经济性
        5.2.3 CHTC-B工况经济性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XX6860GE城市客车车架结构有限元分析及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客车车架发展现状
    1.3 客车车架现代设计方法
        1.3.1 客车车架定义和功能
        1.3.2 纵梁
        1.3.3 横梁
        1.3.4 下横梁支架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2章 XX6860GE城市客车车架概述及市场问题
    2.1 XX6860GE城市客车车架概述
    2.2 市场表征出车架的问题收集
        2.2.1 市场XX6860H客车车架问题案例收集
        2.2.2 XX6860GE客车车架材料力学性能属性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底盘车架承载能力分析
    3.1 引言
    3.2 底盘车架结构的有限元模型
    3.3 底盘车架不同载荷工况说明
    3.4 正常行驶工况
        3.4.1 约束与边界条件
        3.4.2 分析结果
    3.5 极限转弯工况
        3.5.1 约束与边界条件
        3.5.2 分析结果
    3.6 紧急刹车工况
        3.6.1 约束与边界条件
        3.6.2 分析结果
    3.7 车架静态分析结果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底盘车架模态分析
    4.1 模态分析的简介
    4.2 底盘车架的模态计算
    4.3 无薄板连接件底盘车架模态计算结果
    4.4 有薄板连接件底盘车架模态计算结果
    4.5 底盘车架动态特性评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底盘车架随机振动分析
    5.1 引言
    5.2 随机振动理论
    5.3 路面随机激励条件下车架随机振动分析
        5.3.1 路面不平度功率载荷确定
        5.3.2 随机振动分析结果
        5.3.3 随机振动数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车架疲劳强度分析及改进验证
    6.1 引言
    6.2 疲劳寿命及分析方法
    6.3 基于随机振动的车架疲劳寿命分析
    6.4 车架疲劳寿命计算
    6.5 车架改进
    6.6 改进前后车架性能对比
        6.6.1 车架重量变化
        6.6.2 车架强度变化
        6.6.3 车架变形变化
        6.6.4 改进前后车架疲劳对比分析
    6.7 整车可靠性试验验证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钢铝混合纯电动客车骨架性能分析及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钢铝混合纯电动客车研究现状
        1.2.1 车用轻量化材料研究现状
        1.2.2 车身多材料连接技术发展
    1.3 纯电动客车车身骨架结构分析与设计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纯电动客车车身骨架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1 引言
    2.2 客车车身骨架结构构型
    2.3 车身骨架材料性能
        2.3.1 铝合金材料性能
        2.3.2 高强度钢材料性能
    2.4 车身骨架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4.1 单元选取
        2.4.2 网格划分
        2.4.3 车身骨架连接方式模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纯电动客车车身骨架静态刚度分析及优化设计
    3.1 引言
    3.2 典型静态工况有限元分析
        3.2.1 车架刚度的评价指标
        3.2.2 弯曲工况
        3.2.3 扭转工况
        3.2.4 弯曲扭转工况分析结果总结
    3.3 结构优化方法概述
        3.3.1 结构优化设计的理论概念
        3.3.2 结构优化的数学模型
        3.3.3 OptiStruct 迭代算法
    3.4 客车骨架底架尺寸优化设计
        3.4.1 客车底架灵敏度分析
        3.4.2 底架结构性能优化
        3.4.3 优化结果总结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纯电动客车车身骨架模态分析及优化设计
    4.1 引言
    4.2 客车车身骨架模态分析
        4.2.1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4.2.2 模态计算及结果分析
    4.3 客车车身骨架模态性能优化设计
        4.3.1 优化数学模型
        4.3.2 灵敏度分析
        4.3.3 优化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纯电动客车车身结构强度校核及分析
    5.1 引言
    5.2 客车车身强度评价指标
    5.3 强度工况说明
        5.3.1 载荷的处理
        5.3.2 约束的处理
    5.4 车身强度仿真分析结果
        5.4.1 车身静载工况仿真分析
        5.4.2 单轮抬起工况仿真分析
        5.4.3 对角轮抬起工况仿真分析
        5.4.4 制动及驱动工况仿真分析
        5.4.5 转弯工况仿真分析
        5.4.6 强度分析结果总结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7)云南省纯电动汽车企业竞争情报策略研究 ——以航天神州汽车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第二章 竞争情报理论及纯电动汽车企业竞争态势分析
    一、竞争情报理论研究
    二、纯电动汽车企业涵义与特点
        (一)纯电动汽车的相关概念
        (二)纯电动汽车企业的主要特点
    三、纯电动汽车企业竞争情报概述
        (一)云南省纯电动汽车企业开展竞争情报的必要性
        (二)云南省纯电动汽车企业竞争情报的特点
        (三)云南省纯电动汽车企业竞争情报的内容
第三章 云南省纯电动汽车企业竞争情报内容及策略研究
    一、竞争环境情报和竞争对手研究
        (一)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竞争情报收集
        (二)竞争环境的分析方法
        (三)竞争对手的分析
    二、竞争情报策略研究
        (一)竞争情报策略研究流程
        (二)竞争战略
第四章 案例分析——云南航天神州汽车有限公司
    一、航天神州汽车有限公司简介
        (一)航天神州竞争策略的内容
    二、云南航天神州竞争环境情报分析
        (一)竞争环境五力模型分析
        (二)竞争环境SWOT分析
    三、竞争对手情报分析
        (一)识别竞争对手
        (二)竞争对手分析要素
    四、云南航天神州竞争战略及策略选择
        (一)竞争战略
        (二)竞争策略
第五章 云南省纯电动汽车企业竞争情报策略建议
    一、优化竞争情报部门设置策略
    二、构建竞争情报系统策略
    三、专利竞争情报策略
    四、反竞争情报策略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引言
1汽车NVH控制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统稿)
    1.1从静音到声品质 (重庆大学贺岩松教授提供初稿)
        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1声品质主观评价
        1.1.1.2声品质客观评价
        1.1.1.3声品质主客观统一模型
        1.1.2存在的问题
        1.1.3研究发展趋势
    1.2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
        1.2.1驱动电机动力总成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林福博士生提供初稿)
        1.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2热点研究方向
        1.2.1.3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2.2燃料电池发动机用空压机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韦开君博士生提供初稿)
        1.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2存在的问题
        1.2.2.3总结与展望
    1.3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
        1.3.1车身与内饰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1.3.1.1车身结构
        1.3.1.2声学包装
        1.3.2制动系 (同济大学张立军教授、徐杰博士生、孟德建讲师提供初稿)
        1.3.2.1制动抖动
        1.3.2.2制动颤振
        1.3.2.3制动尖叫
        1.3.2.4瓶颈问题与未来趋势
        1.3.3轮胎 (清华大学危银涛教授、杨永宝博士生、赵崇雷硕士生提供初稿)
        1.3.3.1轮胎噪声机理研究
        1.3.3.2轮胎噪声计算模型
        1.3.3.3轮胎噪声的测量手段
        1.3.3.4降噪方法
        1.3.3.5问题与展望
        1.3.4悬架系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1.3.4.1悬架系NVH问题概述
        1.3.4.2悬架系的动力学建模与NVH预开发
        1.3.4.3悬架系的关键部件NVH设计
        1.3.4.4悬架NVH设计整改
    1.4主动振动控制技术 (重庆大学郑玲教授提供初稿)
        1.4.1主动和半主动悬架技术
        1.4.1.1主动悬架技术
        1.4.1.2半主动悬架技术
        1.4.2主动和半主动悬置技术
        1.4.2.1主动悬置技术
        1.4.2.2半主动悬置技术
        1.4.3问题及发展趋势
2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 (江苏大学何仁教授统稿)
    2.1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同济大学郝真真博士生、倪计民教授提供初稿)
        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1替代燃料发动机
        2.1.1.2高效内燃机
        2.1.1.3新型传动方式
        2.1.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3重点研究方向
        2.1.4发展对策及趋势
    2.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教授、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存在的问题
        2.2.3重点研究方向
    2.3新能源汽车技术
        2.3.1纯电动汽车技术 (长安大学马建、余强、汪贵平教授, 赵轩、李耀华副教授, 许世维、唐自强、张一西研究生提供初稿)
        2.3.1.1动力电池
        2.3.1.2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驱动控制技术
        2.3.1.3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技术
        2.3.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3.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3.2.2存在的问题
        2.3.2.3热点研究方向
        2.3.2.4研究发展趋势
        2.3.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王震坡教授、邓钧君助理教授, 北京重理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雷工程师提供初稿)
        2.3.3.1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2.3.3.2关键技术及热点研究方向
        2.3.3.3制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
        2.3.3.4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趋势
3汽车电子化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统稿)
    3.1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世春教授、陈飞博士提供初稿)
        3.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1.2重点研究方向
        3.1.2.1汽车发动机燃油喷射控制技术
        3.1.2.2汽车发动机涡轮增压控制技术
        3.1.2.3汽车发动机电子节气门控制技术
        3.1.2.4汽车发动机点火控制技术
        3.1.2.5汽车发动机空燃比控制技术
        3.1.2.6汽车发动机怠速控制技术
        3.1.2.7汽车发动机爆震检测与控制技术
        3.1.2.8汽车发动机先进燃烧模式控制技术
        3.1.2.9汽车柴油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
        3.1.3研究发展趋势
    3.2汽车转向电控技术
        3.2.1电动助力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1.2重点研究方向和存在的问题
        3.2.1.3研究发展趋势
        3.2.2主动转向及四轮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2.2研究热点和存在问题
        3.2.2.3研究发展趋势
        3.2.3线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郑宏宇副教授提供初稿)
        3.2.3.1转向角传动比
        3.2.3.2转向路感模拟
        3.2.3.3诊断容错技术
        3.2.4商用车电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赵伟强副教授, 韩小健、高恪研究生提供初稿)
        3.2.4.1电控液压转向系统
        3.2.4.2电液耦合转向系统
        3.2.4.3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3.2.4.4后轴主动转向系统
        3.2.4.5新能源商用车转向系统
        3.2.4.6商用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
    3.3汽车制动控制技术 (合肥工业大学陈无畏教授、汪洪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3.3.1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1制动系统元部件研发
        3.3.1.2制动系统性能分析
        3.3.1.3制动系统控制研究
        3.3.1.4电动汽车研究
        3.3.1.5混合动力汽车研究
        3.3.1.6参数测量
        3.3.1.7与其他系统耦合分析及控制
        3.3.1.8其他方面
        3.3.2存在的问题
    3.4汽车悬架电控技术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3.4.1电控悬架功能与评价指标
        3.4.2电控主动悬架最优控制
        3.4.3电控悬架其他控制算法
        3.4.4电控悬架产品开发
4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共同统稿)
    4.1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
        4.1.1美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美国得克萨斯州交通厅Jianming Ma博士提供初稿)
        4.1.1.1美国智能网联车研究意义
        4.1.1.2网联车安全研究
        4.1.1.3美国自动驾驶车辆研究
        4.1.1.4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
        4.1.2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徐志刚副教授、闵海根、孙朋朋、王振博士生提供初稿)
        4.1.2.1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规划
        4.1.2.2中国高校及研究机构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3中国企业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4存在的问题
        4.1.2.5展望
    4.2复杂交通环境感知
        4.2.1基于激光雷达的环境感知 (长安大学付锐教授、张名芳博士生提供初稿)
        4.2.1.1点云聚类
        4.2.1.2可通行区域分析
        4.2.1.3障碍物识别
        4.2.1.4障碍物跟踪
        4.2.1.5小结
        4.2.2车载摄像机等单传感器处理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胡钊政教授、陈志军博士, 长安大学刘占文博士提供初稿)
        4.2.2.1交通标志识别
        4.2.2.2车道线检测
        4.2.2.3交通信号灯检测
        4.2.2.4行人检测
        4.2.2.5车辆检测
        4.2.2.6总结与展望
    4.3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 (武汉大学李必军教授、长安大学徐志刚副教授提供初稿)
        4.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3.2当前研究热点
        4.3.2.1高精度地图的采集
        4.3.2.2高精度地图的地图模型
        4.3.2.3高精度地图定位技术
        4.3.2.4基于GIS的路径规划
        4.3.3存在的问题
        4.3.4重点研究方向与展望
    4.4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李升波副教授、忻隆博士提供初稿)
        4.4.1驾驶人决策行为特性
        4.4.2周车运动轨迹预测
        4.4.3智能汽车决策方法
        4.4.4自主决策面临的挑战
        4.4.5自动驾驶车辆的路径规划算法
        4.4.5.1路线图法
        4.4.5.2网格分解法
        4.4.5.3 Dijistra算法
        4.4.5.4 A*算法
        4.4.6路径面临的挑战
    4.5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
        4.5.1车辆横向控制结构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 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5.1.1基于经典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PID)
        4.5.1.2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3基于智能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4考虑驾驶人特性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5面临的挑战
        4.5.2动力学控制 (清华大学李升波副研究员、李克强教授、徐少兵博士提供初稿)
        4.5.2.1纵向动力学模型
        4.5.2.2纵向稳定性控制
        4.5.2.3纵向速度控制
        4.5.2.4自适应巡航控制
        4.5.2.5节油驾驶控制
    4.6智能网联汽车测试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黄武陵副研究员、王飞跃研究员,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刘跃虎教授、郑南宁院士提供初稿)
        4.6.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现状
        4.6.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热点研究方向
        4.6.2.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内容研究
        4.6.2.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方法
        4.6.2.3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场地建设
        4.6.3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存在的问题
        4.6.4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发展趋势
        4.6.4.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地建设要求
        4.6.4.2智能网联汽车测评方法的发展
        4.6.4.3加速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及进程管理
    4.7典型应用实例解析
        4.7.1典型汽车ADAS系统解析
        4.7.1.1辅助车道保持系统、变道辅助系统与自动泊车系统 (同济大学陈慧教授, 何晓临、刘颂研究生提供初稿)
        4.7.1.2 ACC/AEB系统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7.2 V2X协同及队列自动驾驶
        4.7.2.1一维队列控制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李升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4.7.2.2二维多车协同控制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提供初稿)
        4.7.3智能汽车的人机共驾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褚端峰副研究员、吴超仲教授、黄珍教授提供初稿)
        4.7.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7.3.2存在的问题
        4.7.3.3热点研究方向
        4.7.3.4研究发展趋势
5汽车碰撞安全技术
    5.1整车碰撞 (长沙理工大学雷正保教授提供初稿)
        5.1.1汽车碰撞相容性
        5.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1.2存在的问题
        5.1.1.3重点研究方向
        5.1.1.4展望
        5.1.2汽车偏置碰撞安全性
        5.1.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2.2存在的问题
        5.1.2.3重点研究方向
        5.1.2.4展望
        5.1.3汽车碰撞试验测试技术
        5.1.3.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3.2存在的问题
        5.1.3.3重点研究方向
        5.1.3.4展望
    5.2乘员保护 (重庆理工大学胡远志教授提供初稿)
        5.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重点研究方向
        5.2.3展望
    5.3行人保护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余泳利研究生提供初稿)
        5.3.1概述
        5.3.2国内外研究现状
        5.3.2.1被动安全技术
        5.3.2.2主动安全技术研究
        5.3.3研究热点
        5.3.3.1事故研究趋势
        5.3.3.2技术发展趋势
        5.3.4存在的问题
        5.3.5小结
    5.4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 (湖南大学曹立波教授,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李舒畅研究生提供初稿;曹立波教授统稿)
        5.4.1国内外研究现状
        5.4.1.1儿童碰撞安全现状
        5.4.1.2儿童损伤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5.4.1.3车内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4车外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5儿童安全防护措施
        5.4.1.6儿童约束系统使用管理与评价
        5.4.2存在的问题
        5.4.3重点研究方向
        5.4.4发展对策和展望
    5.5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 (大连理工大学侯文彬教授、侯少强硕士生提供初稿)
        5.5.1国内外研究现状
        5.5.1.1新能源汽车碰撞试验
        5.5.1.2高压电安全控制研究
        5.5.1.3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布局研究
        5.5.1.4电池包碰撞安全防护
        5.5.1.5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5.5.2热点研究方向
        5.5.3存在的问题
        5.5.4发展对策与展望
6结语

(9)新能源客车的外观和内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镇化加快带来的交通和环境问题
        1.1.2 发展新能源客车具有重要的意义
        1.1.3 我国现阶段新能源城市客车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新能源公交客车发展现状和趋势
    2.1 新能源公交客车的定义和特点
    2.2 国内外新能源公交的现状和运营情况
        2.2.1 国外新能源公交的现状和运营情况
        2.2.2 我国新能源城市公交客车的现状
    2.3 我国在新能源公交客车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2.4 新能源客车的发展趋势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能源公交造型和内饰的主要元素和形式
    3.1 新能源公交车辆的常见外观形式
        3.1.1 前围
        3.1.2 车身后围
        3.1.3 车身侧围
    3.2 新能源城市客车局部造型的常见的形式
        3.2.1 侧窗
        3.2.2 车门
        3.2.3 车顶
    3.3 内饰的常见布局形式
        3.3.1 驾驶区
        3.3.2 乘客区
        3.3.3 栏杆扶手
        3.3.4 车顶
        3.3.5 售票台和乘务员通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能源城市公交造型和内饰的影响因素
    4.1 车辆用途的影响
    4.2 燃料和储能装置的影响
        4.2.1 燃料和储能装置顶置时
        4.2.2 燃料和储能装置底置时
        4.2.3 气罐或电池组后置时
    4.3 动力和传动装置的影响
        4.3.1 发动机前置车辆
        4.3.2 发动机后置
        4.3.3 发动机中置
    4.4 地板高度、车桥和悬挂装置的影响
        4.4.1 对车辆外观的影响
        4.4.2.对车内空间的影响
    4.5 生产以及人文因素的影响
    4.6 客户定制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能源城市客车的设计要素和流程
    5.1 新能源城市客车的外观和内饰设计原则
        5.1.1 新能源客车的造型设计原则
        5.1.2 内饰设计原则
    5.2 新能源城市客车的外观和内饰的色彩构成
        5.2.1 新能源城市客车的车身色彩
        5.2.2 新能源城市客车的内饰色彩
    5.3 新能源公交车辆材质使用原则和分析
        5.3.1 车身的材质使用原则
        5.3.2 车辆内饰的材质使用原则
    5.4 新能源公交车设计流程
    5.5 乘客在车内活动人机工程学分析
        5.5.1 驾驶区
        5.5.2 乘客座椅
        5.5.3 扶手横杆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设计实践
    6.1 设计方案
    6.2 外形和内饰设计
        6.2.1 造型设计
        6.2.2 内饰设计
    6.3 色彩分析
    6.4 材质使用分析
    6.5 人机工学分析
    6.6 车辆的三视图和尺寸标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KMKC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内容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2 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2.1 战略管理概述
        2.1.1 企业战略管理的含义
        2.1.2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2.1.3 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
    2.2 战略研究工具概述
3 KMKC公司战略分析
    3.1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1 PEST分析
        3.1.2 客车及专用车市场发展状况分析
        3.1.3 KMKC公司主要目标客户及市场需求分析
        3.1.4 客车及专用车制造价值链分析
        3.1.5 竞争环境分析
        3.1.6 供应商分析
        3.1.7 五力模型分析
    3.2 公司内部环境及资源能力分析
        3.2.1 无形资源分析
        3.2.2 发展能力分析
        3.2.3 内部资源能力分析
    3.3 SWOT分析
        3.3.1 KMKC公司面临的挑战和威胁
        3.3.2 KMKC公司的机遇
        3.3.3. KMKC公司的优势
        3.3.4 KMKC公司的劣势
        3.3.5 SWOT分析结论及建议
4 KMKC公司总体发展战略
    4.1 使命、愿景与价值观
        4.1.1 愿景——致力于打造成为西南先进和专业化的商用车企业
        4.1.2 使命——肩负国企社会责任,创造员工美好生活
        4.1.3 核心价值观——感恩、责任、学习和快乐
    4.2 公司发展战略
        4.2.1 总体发展思路
        4.2.2 发展方向
        4.2.3 业务选择及业务组合
        4.2.4 业务竞争策略
        4.2.5 2025年远景规划
    4.3 公司五年发展规划目标
        4.3.1 总体经营目标
        4.3.2 人才培养目标
        4.3.3 产业发展目标
        4.3.4 科技发展目标
5 公司职能战略
    5.1 产品规划及科技发展战略
        5.1.1 产品发展路线
        5.1.2 产品结构设计
        5.1.3 科技创新战略
    5.2 营销与服务战略
        5.2.1 营销战略
        5.2.2 售后服务战略
        5.2.3 质量品牌战略
    5.3 人力资源战略
        5.3.1 总体规划
        5.3.2 具体措施
    5.4 财务控制策略
        5.4.1 成本控制
        5.4.2 产融结合,提升融资能力
        5.4.3 提升管理能力,强化资金平衡
    5.5 供应商体系建设
        5.5.1 供应商能力建设
        5.5.2 供应商整合
        5.5.3 ERP建设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依靠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新型城市客车底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组合近似模型的城市客车骨架轻量化方法研究[D]. 赵东伟. 青岛大学, 2020(01)
  • [2]一款纯电动客车车身骨架有限元分析与轻量化设计[D]. 张鑫. 吉林大学, 2020(08)
  • [3]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研究[D]. 彭华. 吉林大学, 2019(02)
  • [4]基于轮毂电机的纯电动城市客车动力系统匹配研究[D]. 黄清声. 长安大学, 2019(01)
  • [5]XX6860GE城市客车车架结构有限元分析及改进[D]. 孙帅. 吉林大学, 2018(04)
  • [6]钢铝混合纯电动客车骨架性能分析及优化设计[D]. 朱吉.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7]云南省纯电动汽车企业竞争情报策略研究 ——以航天神州汽车公司为例[D]. 李轲达. 云南大学, 2018(01)
  • [8]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7(06)
  • [9]新能源客车的外观和内饰研究[D]. 张瑞仁.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3)
  • [10]KMKC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张助坤. 云南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依托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新型城市客车底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