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检测仪器、设备的运行检查(论文文献综述)
吴瑶,周舟平[1](2022)在《浅谈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的仪器设备管理工作》文中认为为了确保机动车检验检测结果的准确,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应加强检测仪器设备全过程(从规划、设计、选型、购置、安装、验收、使用、保养、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科学管理,以保证仪器设备性能始终良好。因此,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需建立《仪器设备管理程序》文件。
宗德媛,朱炯,李兵[2](2021)在《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工学是学生理解、掌握及应用电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专业基础课。在电工学教学中,将EWB虚拟仿真技术、传统实验技术及理论教学相结合,通过仿真计算、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掌握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EWB仿真软件开展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子技术理论,同时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打好基础。
桂俊华[3](2021)在《基于风险管理的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气化铁路是我国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畅通运营依赖于持续稳定、可靠的供电设备。为了确保供电设备的持续稳定、可靠运行,则需要开展安全有效的供电设备维修。在供电维修活动中,安全是永恒的主题,基于风险管理的安全管理为供电维修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风险管理是一种建立在风险控制理论基础上,具有系统化管理特征的科学管理方式,在2012年我国铁路全面推行风险管理后,历经多年发展已成为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的主要方法。通过对风险管理在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对供电维修安全风险进行全面识别、评估及控制,对提升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水平,确保维修管理及作业组织过程安全有序具有重要作用。论文通过调研某供电段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现状,对供电维修管理及作业组织的所有环节进行梳理,通过工作危害识别等方法识别供电维修作业各个环节危害,运用头脑风暴法、风险矩阵评价方法开展风险评估,依据ALARP接受准则确定需要控制的危害,利用风险控制理论针对每一危害制定相适应的“人防”、“物防”或“技防”措施以控制风险,并采取定期评价的方式监督风险控制效果以不断提升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对有效控制供电维修组织及其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具有积极作用,对其他铁路供电设备管理单位开展设备维修安全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书源[4](2021)在《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当今科技的迅速发展,电子技术水平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已经成为装备的神经系统,发展电子技术不仅涉及到其本身,同时它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电子技术的依赖越来越高的同时对电子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对快速培养电子技术人才的中职教育越来越重视,而传统的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与社会上的岗位需求存在差距,急需进行并尝试中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同时相关政策的出台为中职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但是我国中职院校因为传统教育方法的落后和与普通高中生源差异的影响,电子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展存在如下问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不平衡、学习过程中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缺乏以及毕业生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等。本研究基于《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借助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为核心的CDIO工程教育理论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为支撑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分析目前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现状以及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接着针对中职电子技能实训的改革进行了路径分析,研究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式的教学融入电子技能实训教学中的有效对策,根据现状的研究分析与改革路径及对策的分析,并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标准为依据从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评价方面进行构建,设计开发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实施案例。通过基础型教学案例、综合设计型教学案例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验证与分析。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以CDIO理念来指导中职实训教学,将电子技能训练中单调的重复性训练合理地转化到产品的设计、加工、生产等一系列的工作过程中,以提高学生对于工程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同时以教育学理论与电子专业实际的深入结合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创新性改革,让技能实训教学在符合学习规律、应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更加符合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张威[5](2021)在《基于物联网的BSD-PS仪器远程维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新型工业的不断发展,在各行各业中科学仪器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因设备故障造成的停工停产,质量下降等问题也被不断放大,如何对科学仪器进行有效的维护和管理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BSD-PS仪器是一款贝士德科技仪器有限公司的检测物理吸附能力的科学仪器,又由于本人在该公司工作,考虑到对仪器的熟悉程度和数据获取难度,因此,最终决定本课题基于BSD-PS仪器来进行展开。把物联网和云服务技术相结合并应用在科学检测仪器行业中,是本课题最主要的一个创新。首先,通过对设备的相关功能和结构进行了解和学习,统计常见故障发生的部位与概率,咨询相关专业人员等方式,不仅对设备的可检测模块进行了分类,还给出了各检测模块的检测方法和所需记录数据,并搭建了相应的初步健康分析模型。然后,又通过对业务需求和用户需求的分析,以及非功能性需求分析,设计了自上而下依次为展示层、业务层、数据层、信息层、采集层和感知层的整体系统框架。并在了解尝试了各种相关计算机技术后,最终用ASP.Net Core和C#技术开发客户端逻辑部分,用Bootstrap来优化客户端显示部分,用SQL Server 2008关系数据库和Entity Framework来开发数据存储部分,用阿里云物联网服务来完成服务端部分。最后,把开发系统部署到云服务端并通过了各项测试,完成了该系统。通过使用该系统,一方面,用户可以更好的统筹管理设备,另一方面,用户可以更加高效准确的了解仪器的健康状态,不用做定期的检查工作,也很少会出现等仪器瘫痪后才发现的问题,提升了科学仪器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故障成本。
卢强[6](2021)在《低成本、全切片成像显微镜及其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显微镜检查是许多健康检查项目中的重要工具,在POCT(即时检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当前镜检的成本很高,包括设备成本和人力成本,人工镜检依赖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检测医师,在资源有限的地区无法配备。低成本、自动化的全切片成像显微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它可以被应用于进一步研究自动化的分析仪器,或者被应用在远程医疗的工作中。为着这样的目标,我们研究了一款开源、模块化、自动化、低成本、全切片成像的显微镜。首先该系统是开源和模块化的,没有使用特殊加工的零件。我们提供了详尽的系统搭建说明书,因此其他感兴趣的人可以买来标准零件,自己完成搭建并获得预期功能。其次它是一款自动化的全切片成像显微镜,可以自动聚焦,自动扫描,以及图像拼接,最终获得具有足够高分辨率的大视场图像,包括明场图像和荧光图像。它成本较低,选用的都是低成本的零件,这样才可能在资源有限的地区进行应用和推广。然而它的成像质量并不差,拥有1.3 μm左右的图像分辨率,因而能够胜任一些诸如寄生虫病检查的镜检工作。借助这样的显微镜,有可能构建起一个远程医疗的工作模式:在诊断医生缺乏的医院和诊所,由检验人员制作切片,系统完成自动化的扫描拍摄,然后通过网络将图像传给远端有经验的医生,医生进行诊断以及反馈结果。低成本的全切片成像显微镜提供了平台和工具,非常适合使用在低成本、便携式的、执行即时检测的仪器设备中。此外,该系统涉及很多可以用于教学的内容,比如关于显微成像的基本知识、电动位移平台的搭建、带有反馈的自动控制算法的撰写(比如自动聚焦,图像扫描)、以及一些镜检和基础生物学相关的知识。这样的一个模块化显微镜可以作为学校的一个很好的教学项目,让学生通过项目学习相关的知识以及锻炼动手能力,因而它可以用于贫困地区的科学的教育中。脑脊液的细胞学检查作为一项重要的检查内容,目前在国内的许多医院依旧由人工来完成,人工镜检费时费力,而且检测结果对检验医师有很强的依赖。脑脊液细胞稀疏,需要增大观测的样本体积才能保证检测的准确性。我们前期搭建的显微平台通过对样品进行扫描拍摄,可以显着地增加检测的样本体积,保证进样量。为了这个研究目标,我们对前期的系统进行了改进和优化,研究了一款针对体液细胞检测的全自动的仪器。此外,我们探索了一种无样品准备的检测方法,提前将荧光染液和表面活性剂通过液体自然蒸发的方式放置在样品池的进样口,实验时细胞在样品池中进行染色和球化,这种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实验人员对样品的准备工作。测试时使用者只需要将混匀的样品注入计数池,放入自动化的仪器进行测试即可,除此之外不再有多余的工作。这样一款完全自动化的仪器,以及无样品准备的检测方法极大地减轻了检测人员的工作负担,对操作者几乎没有技能和经验的要求。我们的仪器针对血液和脑脊液做了数量足够的临床测试,并且获得了符合预期的结果。当前的检测设备可以作为检验科一个辅助检查的工具,以及在未来有可能逐步替代人工检查,独立地进行检查工作。它为那些资源有限地区检测医师严重不足医院的体液细胞检查工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何胜彬[7](2020)在《炼油厂密封点泄漏检测与维修智能管理系统建设研究》文中认为炼油厂中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是空气污染的重要排放源,而设备与管阀件的密封点泄漏是VOCs排放最主要的排放源之一。泄漏检测与维修(Leak Detection And Repair,LDAR)技术是目前最有效的控制减排手段。结合炼化企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的推进情况,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采集、检测管理、维修管理是促进LDAR项目有效实施,提高密封点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建立设备泄漏检测与维修智能管理系统尤为重要。依据石化企业泄漏检测与修复工作指南,分析企业组织结构,明确支撑项目系统运行的12类角色分工,研究了数据采集对象、现场检测方法、泄漏维修的管理流程,分析了项目实施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点。综合企业建设系统的思路,以生命周期法建立系统,确定了系统的总体要求、功能需求和技术需求。确定了项目实施由客户端、数据库服务器、手持端APP三部分组成。客户端采用JAVA语言设计,选用SQL Server数据库作为底层,按照问题的定义及规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数据库实施-软件运行和维护的流程,完成了系统的结构设计和模块设计。开发了检测管理、维修管理、模型管理、审核管理、台账管理、法规管理、统计查询、报告管理、系统工作九大功能模块。开发手持端APP,实现了客户端与手持端,手持端与检测仪器的数据的无线传输。以某炼油厂设备管理为例,应用泄漏检测与维修智能管理系统,完成了密封点台账采集、规范使用仪器检测、泄漏维修,计算VOCs年度排放量等功能。对比智能管理系统使用前后的管理效果,实现了高危介质密封点100%管控,基础数据采集速度快3倍,检测人员少一半,维修耗时大幅下降,数据检测可靠,设备完好率提升,系统开发取得预期成效。
孙建鹏[8](2020)在《基于LabVIEW与PLC的液压缸试验台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认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工程中对液压缸的性能和要求越来越严格,因此对液压缸的测试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液压缸试验台的测控技术存在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导致测量精度难以保证,液压缸试验台测控技术严重制约了液压缸的生产质量。所以,生产需求促使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液压缸试验台,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从而提高液压缸的生产的技术水平和液压缸的性能。论文以工程机械液压缸型式试验台为研究背景,开发了一套基于实验室虚拟仪器工程平台(Laboratary virtual instrumentation engineering workbench,Lab VIEW)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的液压缸型式试验系统。论文系统地分析了液压缸试验理论及技术,研究了该试验系统所需的硬件及软件,并建立了模拟实际工程机械工况的高精度大型综合试验平台。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描述了液压缸型式试验原理及技术的发展,对液压缸的发展现状、测控技术和基于Lab VIEW的虚拟仪器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学习。总结了该液压缸试验台实现的试验项目,对液压缸型式试验的组成及原理进行了研究。(2)针对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的工作特点,为其生产的液压缸设计了一个综合试验平台。根据液压缸型式试验的组成及原理,对试验系统的硬件传感器进行了选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开发设计了PLC控制系统,实现了所有试验程序的自动和手动控制。(3)最后基于Lab VIEW创建了用户界面和对开关量及模拟量进行控制,该液压工程现场模拟试验台可实现数据的采集、输出、显示、记录。所开发的系统界面友好,各种曲线可以直观的显示在显示屏上,操作简单,自动化水平较高,可以对比例阀和开关阀实时监控;同时存储实验数据,进一步生成实验报告,以便于后期的研究。基于过程控制中的对象链接与嵌入(Object linking and embedding for process control,OPC)通讯协议将所有的模块连接到了一起,可在计算机的控制下模拟实际工程机械的各种工况,对液压元件的进行静态及动态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所开发的试验系统稳定可靠,数据准确高效,为液压缸性能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对液压缸的生产与检测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黄宇坤[9](2020)在《某型电子飞行指示器综合检测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如何更快更准确地对产品性能进行检测是保证装备完好率的关键,目前装备检测方法存在大量的手动测试,即对装备进行人工测量、记录和处理检测结果。此类方法需要大量人力,不仅成本高而且效率低,还会因人为差错造成重大后果。为促进装备又好又快交付,急需一种自动化综合测试系统。论文首先概述了某型电子飞行指示器综合检测系统的应用需求及开发背景,介绍了虚拟仪器的基本概念、国内外一系列虚拟仪器软件开发技术、动态链接库技术、PCI总线技术、Active X技术。同时根据某型电子飞行指示器修理过程中自动化测试系统需求,结合软件设计的先进性、可靠性、实用性等原则,通过深入分析被测产品工作原理、接口特性、参数种类,经过与Labview平台比对,提出了基于Lab Windows/CVI的软件设计方案。在综合分析电子飞行指示器各种显示参数如空速、高度、航向角、倾斜角、俯仰角等的信号类型后,重点叙述了该检测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软件设计。其中包含:用通信接口技术完成RS422、ARINC429通信,完成相关数据的发送;利用数据采集技术完成对相关故障模拟的控制及相关数据的采集;利用DEE动态数据交换技术实现软件与Excel程序的动态链接、数据读取及数据写入功能,并完成报表的生成。该综合检测系统采用虚拟仪器架构,由电源单元、数据采集卡、工业控制计算机组成硬件系统;软件平台基于Lab Windows/CVI开发,可形成独立的测试软件安装包,并可在不具备Lab Windows/CVI软件开发环境下独立运行,最终完成数据通信、参数采集、显示、存储与处理等多种功能,通过优化设计,使软件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更好的拓展性。同时软件还可以根据用户需求,针对衍生型号的电子飞行指示器的检测进行功能拓展,以便满足更多型号电子飞行指示器的测试要求。最后,通过对电子飞行指示器进行性能测试对该综合检测系统的设计进行验证,最终验证了该综合检测系统的设计功能满足使用要求。
刘阳[10](2020)在《车载实验室仪器设备集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野外现场快速分析逐渐成为分析测试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地质调查任务中的重要需求,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快速、准确的科学数据,为管理者的最终决策意见提供依据。近年来,野外现场快速分析已经逐步应用到地质灾害监测研究、矿产资源勘查研究、资源能源调查研究等领域。随着地质调查和资源环境评价的进一步深入,对野外现场分析的测试指标和工作效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野外现场测试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在页岩气资源勘查评价工作中,由于技术参数和测试范围不断扩展,应用于车载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给现场测试工作的日常管理和大数据分析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随着现代人工智能的极速发展,使电子科学技术与分析测试技术的相互交叉融合,为野外现场测试仪器设备集成管理提供了技术保障。为了助力能源资源调查,提高整体车载实验室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课题《低成本快捷页岩气勘查评价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的支持下,研究开发了一套专门用于车载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集成管理系统,实现了页岩气地化实验管理工作的系统化、自动化、规范化,提高了工作效率。本文首先对该系统的研发背景和国内外技术现状进行了简要的阐述,然后对实验室的整体需求进行了深入调查与分析,明确了系统开发所需的技术要素和整体功能;其次对系统的框架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详细描述了系统关键模块在实现中的任务要求,确定了系统的整体结构,理清了系统整体实现的实施过程;再后,对系统部分模块进行了功能实现,用部分模块实施效果进行展示,用例表方式进行部分模块功能的测试评价;最后对整个系统的实施过程进行了归纳总结,对野外车载实验室的现场测试服务进行了展望。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满足了车载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实现了车载实验室内仪器设备的集成管理、测试数据的有效处理、使整体实验室内管理工作变得简单方便,提高了整体工作效率。
二、检测仪器、设备的运行检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检测仪器、设备的运行检查(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的仪器设备管理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立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的仪器设备管理体系 |
1.1 建立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的仪器设备管理组织 |
1.2 制定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的仪器设备管理程序 |
1.3 编写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的仪器设备操作指导书 |
2 健全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
2.1 仪器设备的评审制度 |
2.2 仪器设备的验收制度 |
2.3 仪器设备的使用制度 |
2.4 仪器设备的记录制度 |
2.5 仪器设备的核查制度 |
3 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仪器设备的校准与检定 |
3.1 校准 |
3.1.1 校准的定义 |
3.1.2 校准的目的 |
3.1.3 校准的依据 |
3.2 检定 |
3.2.1 检定的定义 |
3.2.2 检定的依据 |
3.3 校准与检定的区别 |
4 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仪器设备的档案及标识管理 |
4.1 检验检测机构仪器设备的考核关键点 |
4.2 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仪器设备的档案 |
4.3 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仪器设备的标识管理 |
5 仪器设备异常情况的控制 |
6 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 |
6.1 需进行期间核查的仪器设备 |
6.2 仪器设备期间核查的要点 |
6.3 仪器设备期间核查的方法 |
(2)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计算 |
2 EWB仿真计算 |
3 实验验证 |
4 理论、实验、仿真对比分析 |
(3)基于风险管理的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 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我国铁路安全风险管理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安全风险管理理论 |
2.1 风险管理概念 |
2.2 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 |
2.2.1 单因素事故致因理论 |
2.2.2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
2.2.3“流行病学”理论 |
2.2.4 系统理论 |
2.3 风险管理过程 |
2.4 风险管理理论 |
2.4.1 风险识别技术 |
2.4.2 风险分析及评价方法 |
2.4.3 风险应对方法 |
2.4.4 风险监督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铁路供电维修概述 |
3.1 铁路供电维修作业组织 |
3.2 铁路供电维修作业内容 |
3.2.1 铁路供电维修的基本形式 |
3.2.2 铁路供电设备检测监测内容 |
3.2.3 铁路供电设备维修内容 |
3.3 本章小结 |
4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 |
4.1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范围 |
4.1.1 铁路供电维修业务范围 |
4.1.2 铁路供电维修业务管理 |
4.1.3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范围 |
4.2 铁路供电维修危害识别 |
4.2.1 铁路供电维修危害识别方法 |
4.2.2 铁路供电设备检测监测作业危害 |
4.2.3 铁路供电设备维修作业危害 |
4.3 铁路供电维修风险评估 |
4.3.1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风险评价模型 |
4.3.2 铁路供电维修风险接受准则 |
4.3.3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风险分析和评价 |
4.4 铁路供电维修风险应对 |
4.4.1 铁路供电维修风险应对原则 |
4.4.2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
4.5 铁路供电维修风险监控 |
4.5.1 供电维修安全风险监控方法 |
4.5.2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风险管理改进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总结和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供电设备检测监测作业、天窗内作业、天窗作业风险控制表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职业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 |
1.1.2 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日益重视 |
1.1.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不断加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CDIO理念研究现状 |
1.3.2 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
1.3.3 CDIO理念引入课程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1.6 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电子技能实训 |
2.1.2 中等职业教育 |
2.1.3 职业能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CDIO理论 |
2.2.2 体验学习理论 |
2.2.3 情境认知理论 |
2.2.4 “知行合一”理论 |
2.2.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章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分析——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 |
3.1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 |
3.1.1 就业面向岗位 |
3.1.2 专业培养目标 |
3.1.3 专业知识和技能 |
3.1.4 教学标准分析 |
3.2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
3.2.1 教学目标 |
3.2.2 课程内容及教材分析 |
3.3 课程实施的现状调查分析及问题 |
3.3.1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现状调查 |
3.3.2 调查问卷设计 |
3.3.3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学生卷) |
3.3.4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教师卷) |
3.3.5 调查问卷总结 |
3.4 CDIO理念指导电子技能实训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 |
3.4.1 CDIO理念符合电子类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规律 |
3.4.2 CDIO理念与实训课程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 |
3.4.3 CDIO理念核心与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阶段性重点具有一致性 |
第4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改革路径 |
4.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贴近实际工作岗位 |
4.1.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 |
4.1.2 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的转变 |
4.1.3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块设计 |
4.2 新技术新工艺的教学模块设置,拓宽课程教学资源 |
4.2.1 教学内容中的“破旧立新” |
4.2.2 组装工艺的产品化标准化 |
4.2.3 数据记录规范化和有效化 |
4.2.4 教学资源的合理转化运用 |
4.3 开放自主式应用教学案例设计,增强学生创新思维 |
4.4 多层次电子实训教学体系构建,打造中职实训课标 |
4.5 合理对接CDIO培养大纲与标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
4.6 适用性、前瞻性的实训室建设,优化实训教学环境 |
第5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构建 |
5.1 课程结构设计 |
5.1.1 宏观课程框架结构选择 |
5.1.2 具体内部课程结构构建 |
5.2 课程标准构建 |
5.3 课程目标构建 |
5.4 课程内容构建 |
5.4.1 课程内容选取原则 |
5.4.2 课程内容的项目构建 |
5.5 课程教学评价构建 |
第6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
6.1 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流程 |
6.2 前期准备 |
6.2.1 实践目的 |
6.2.2 实践内容 |
6.2.3 授课对象 |
6.2.4 环境设计 |
6.2.5 教材准备 |
6.3 基础型教学案例 |
6.3.1 环境搭建 |
6.3.2 材料准备 |
6.3.3 案例实施 |
6.3.4 分析调整 |
6.4 综合设计型教学案例 |
6.4.1 材料准备 |
6.4.2 案例说明 |
6.4.3 案例实施 |
6.4.4 考核要求与方法 |
6.5 数据记录与结果分析 |
6.5.1 课程内容满意程度分析 |
6.5.2 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分析 |
6.5.3 能力培养作用评价分析 |
6.5.4 考核评价认可程度分析 |
6.5.5 课程综合反馈效果分析 |
6.5.6 课程成绩比较分析 |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与分析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Ⅰ 调查问卷(一) |
附录Ⅱ 调查问卷(二) |
附录Ⅲ 调查问卷(三) |
附录Ⅳ 企业访谈提纲 |
附录Ⅴ 记录表及工作活页 |
附录Ⅵ 教学设计方案 |
附录Ⅶ 任务书 |
(5)基于物联网的BSD-PS仪器远程维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设备远程检测技术的发展 |
1.2.2 云服务计算技术的发展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 论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仪器介绍和相关技术 |
2.1 BSD-PS仪器介绍 |
2.2 检测模块和检测方法介绍 |
2.3 物联网相关技术介绍 |
2.4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介绍 |
2.4.1 B/S架构 |
2.4.2 ASP.Net Core |
2.4.3 SQL Server 2008 |
2.4.4 Entity Framework |
2.4.5 Bootstrap前端框架 |
2.4.6 C#语言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需求分析 |
3.1 用户需求 |
3.1.1 用户需求分析 |
3.1.2 业务划分 |
3.2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概要设计 |
4.1 架构设计 |
4.2 客户端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框架设计 |
4.4 云服务平台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详细设计和实现 |
5.1 整体设计与实现 |
5.2 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
5.2.1 角色管理模块 |
5.2.2 设备管理模块 |
5.2.3 健康分析模块 |
5.2.4 历史数据模块 |
5.3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
5.3.1 安装和配置Entity Framework Core |
5.3.2 数据库连接 |
5.3.3 详细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环境搭建和测试分析 |
6.1 云平台环境搭建 |
6.2 功能测试 |
6.2.1 角色管理 |
6.2.2 设备管理 |
6.2.3 健康分析 |
6.2.4 历史数据查询 |
6.3 测试结果分析与总结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低成本、全切片成像显微镜及其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低成本显微镜概述 |
1.1.1 光学显微镜概述 |
1.1.2 便携低成本显微镜 |
1.1.3 全切片成像显微镜 |
1.2 体液的细胞学检查 |
1.2.1 脑脊液检查 |
1.2.2 体液细胞的分类计数方法 |
1.2.3 自动化的体液细胞检测设备 |
1.3 论文的研究目标及章节安排 |
1.3.1 论文的研究目标 |
1.3.2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2章 可用于疾病诊断的、低成本、模块化、自动化、全切片扫描显微镜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模块化显微镜的搭建 |
2.2.1 光学系统的搭建 |
2.2.2 位移平台的搭建及其他 |
2.3 全切片扫描显微镜的实验流程 |
2.3.1 自动聚焦 |
2.3.2 自动且高效的图像扫描 |
2.3.3 图像拼接过程 |
2.3.4 控制程序及拍摄流程 |
2.4 模块化显微镜的性能展示 |
2.4.1 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 |
2.4.2 位移平台的性能 |
2.4.3 高分辨率、大视场图像的获得 |
2.4.4 系统的荧光性能 |
2.5 模块化、全切片扫描显微镜的诊断能力 |
2.5.1 人体寄生虫和动物寄生虫的拍摄和识别 |
2.6 全切片扫描显微镜的应用举例 |
2.7 本章小节 |
第3章 无样品准备的体液细胞检测系统的搭建 |
3.1 引言 |
3.2 系统的搭建 |
3.2.1 光学系统的搭建 |
3.2.2 其它结构的搭建 |
3.3 无样品准备的计数池的研究 |
3.3.1 计数池的选择 |
3.3.2 无样品准备计数池的制作方法 |
3.4 自动化的系统的实验流程 |
3.4.1 初始位置的调整 |
3.4.2 自动聚焦 |
3.4.3 自动扫描的过程 |
3.4.4 系统的自动化控制 |
3.4.5 无样品准备的测试流程 |
3.5 系统的性能 |
3.5.1 系统的光学分辨率 |
3.5.2 成像质量均匀的大视场图像的获得 |
3.5.3 荧光图像的获得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无样品准备的体液细胞检测系统的临床验证 |
4.1 引言 |
4.2 基于图像处理的细胞统计算法 |
4.2.1 掩模边界的去除和进样量的计算 |
4.2.2 图像背景均匀化 |
4.2.3 红绿荧光图像的调整 |
4.2.4 红细胞的计数算法 |
4.2.5 白细胞的分类及计数 |
4.3 血液测试 |
4.3.1 血液细胞的测试结果 |
4.4 脑脊液细胞检测 |
4.4.1 自动化测试方法与脑脊液人工计数方法对比 |
4.4.2 解决脑脊液样品中的杂质干扰问题 |
4.4.3 脑脊液测试的实验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存在的不足和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炼油厂密封点泄漏检测与维修智能管理系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LDAR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2.3 LDAR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开发LDAR智能化管理系统的意义 |
1.3.1 提高工作效率,促进LDAR项目的有效实施 |
1.3.2 方便提高企业管理,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
1.3.3 利于企业决策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 |
1.4.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2 本文的研究成果 |
1.4.3 本文技术路线 |
1.5 本文章节结构 |
第二章 LDAR项目流程及系统的需求分析 |
2.1 LDAR组成及简介 |
2.1.1 企业概况 |
2.1.2 LDAR系统简介 |
2.2 组织机构 |
2.3 LDAR实施流程 |
2.3.1 LDAR基本流程 |
2.3.2 LDAR项目建立流程 |
2.3.3 LDAR现场检测流程 |
2.3.4 LDAR泄漏维修流程图 |
2.4 项目质量保证的方法 |
2.5 LDAR智能管理系统需求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DAR智能管理系统设计 |
3.1 系统设计分析 |
3.1.1 数据库和程序语言的选择 |
3.1.2 系统开发形式 |
3.2 系统结构设计 |
3.2.1 系统开发环境 |
3.2.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3.2.3 功能模块设计 |
3.2.4 数据库设计 |
3.3 系统用户权限与初始化配置 |
3.3.1 角色权限初始化配置 |
3.3.2 工作导航栏初始化配置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DAR智能管理系统的实现 |
4.1 系统登录 |
4.2 系统主界面 |
4.3 模块功能的实现 |
4.3.1 系统工作模块 |
4.3.2 法规管理模块 |
4.3.3 模型管理模块 |
4.3.4 审核管理模块 |
4.3.5 检测管理模块 |
4.3.6 维修管理模块 |
4.3.7 台账管理模块 |
4.3.8 统计查询模块 |
4.3.9 报告管理模块 |
4.4 工作导航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例验证与效果分析 |
5.1 数据采集 |
5.1.1 系统模型管理 |
5.1.2 利用手持端数据采集 |
5.1.3 数据在客户端处理入库 |
5.2 现场检测 |
5.2.1 仪器检测 |
5.2.2 仪器读数记录 |
5.2.3 检测频率 |
5.3 泄漏维修 |
5.4 排放量计算 |
5.5 检测数据汇总与分析 |
5.5.1 泄漏状况 |
5.5.2 排放量统计分析 |
5.6 使用LDAR智能化管理系统前后对比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8)基于LabVIEW与PLC的液压缸试验台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液压缸试验理论及技术的发展 |
1.2.1 液压试验台的发展与现状 |
1.2.2 测控技术的发展 |
1.2.3 基于LabVIEW的虚拟仪器技术 |
1.3 液压缸型式试验的内容 |
1.4 本论文的研究动机与目标 |
1.5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液压缸型式试验的组成与原理 |
2.1 液压缸型式试验的原理 |
2.2 液压缸型式试验的主要仪器设备 |
2.3 液压缸型式试验系统组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试验系统硬件 |
3.1 采集参数 |
3.2 试验系统的传感器 |
3.3 数据采集设备 |
3.4 信号调理装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现地控制单元 |
4.2 控制器的选择 |
4.3 组态的建立 |
4.4 外部接线与I/O的地址分配 |
4.5 PLC程序设计 |
4.5.1 手动控制程序 |
4.5.2 自动控制程序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试验系统软件设计 |
5.1 主界面各控件设计 |
5.2 程序测试动作设计 |
5.3 报告查询程序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试验系统通信以及整体运行 |
6.1 OPC通讯与NILabVIEW通信的建立 |
6.2 试运行 |
6.2.1 试运行前的准备 |
6.2.2 运行调试 |
6.3 实验数据的采集及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7.2.1 创新之处 |
7.2.2 不足之处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其它科研成果 |
(9)某型电子飞行指示器综合检测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综合检测系统的实现路径 |
1.3 虚拟仪器的概述 |
1.3.1 虚拟仪器的基本概念 |
1.3.2 虚拟仪器的优点 |
1.4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技术基础 |
2.1 Lab Windows/CVI平台 |
2.2 PCI总线概述 |
2.3 动态链接库技术 |
2.4 Active X技术 |
2.4.1 Active X概述 |
2.4.2 Lab Windows/CVI平台中Active X的调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 综合检测系统需求分析 |
3.2 系统组成 |
3.2.1 cPCI工控机 |
3.2.2 数据采集模块 |
3.2.3 离散量模块 |
3.2.4 RS-422通讯模块 |
3.2.5 ARINC429通讯模块 |
3.2.6 ARINC407模块 |
3.2.7 显示屏 |
3.2.8 系统面板设计 |
3.3 总体设计 |
3.3.1 系统的软件功能 |
3.3.2 软件的框架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综合检测系统软件详细设计 |
4.1 户界面设计 |
4.1.1 初始界面的设计 |
4.1.2 测试界面的设计 |
4.2 功能模块设计 |
4.2.1 自检模块 |
4.2.2 数据处理模块 |
4.2.3 数据收发模块 |
4.2.4 手动测试模块 |
4.2.5 自动测试模块 |
4.2.6 报表存储模块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综合检测系统实验验证 |
5.1 软件测试的基本方法 |
5.2 自检测试 |
5.3 电子飞行指示器测试 |
5.3.1 4 型电子飞行指示器试验验证 |
5.3.2 4 C型电子飞行指示器试验验证 |
5.4 报表生成存储模块的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车载实验室仪器设备集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系统开发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仪器仪表发展及其研究现状 |
1.2.2 现场测试平台发展及其研究现状 |
1.2.3 仪器集成控制标准 |
1.2.4 仪器设备系统集成方法 |
1.3 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1.4 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本文的组织架构 |
第二章 需求分析 |
2.1 系统可行性分析 |
2.1.1 经济可行性 |
2.1.2 技术可行性 |
2.1.3 用户可行性 |
2.2 功能性系统需求分析 |
2.2.1 前期调研 |
2.2.2 用户权限设计要求 |
2.3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
2.4 系统模块需求分析 |
2.4.1 仪器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
2.4.2 数据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
2.4.3 流程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
2.4.4 报告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
2.4.5 系统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
2.5 非功能性需求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设计 |
3.1 系统设计概述 |
3.1.1 系统设计内容 |
3.1.2 系统设计的原则 |
3.1.3 系统技术结构选择 |
3.2 系统功能设计 |
3.3 数据库设计 |
3.3.1 数据库设计原则 |
3.3.2 数据库命名约定 |
3.3.3 重要数据表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开发方法与开发工具的选择 |
4.1 系统开发方法选择 |
4.1.1 敏捷化开发方法 |
4.2 系统开发工具选择 |
4.2.1 Visual Studio |
4.2.2 SQLite |
4.2.3 Entity Framework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仪器集成与数据汇聚实现 |
5.1.1 基于串口的仪器集成 |
5.1.2 基于网口的仪器集成 |
5.1.3 关系数据库的数据汇聚 |
5.2 管理系统实现 |
5.2.1 管理系统中登陆界面的实现 |
5.2.2 管理系统中首页的实现 |
5.2.3 管理系统中系统管理的添加实现 |
5.2.4 管理系统中仪器管理的设备注册实现 |
5.2.5 管理系统中第三方软件调用的实现 |
5.2.6 管理系统中数据管理-数据修改的实现 |
5.3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系统安全的实现技术 |
6.1 操作系统级别安全控制 |
6.2 SQLite安全控制策略 |
6.2.1 SQLCipher |
6.2.2 SQLite Encryption Extension |
6.3 用户身份认证 |
6.4 数据库备份与恢复 |
6.4.1 数据库备份 |
6.4.2 数据修复(检测-读取-写入-替换) |
6.4.3 预防措施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测试与分析 |
7.1 仪器管理模块的测试 |
7.2 数据管理模块的测试 |
7.3 系统管理模块的测试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成果和论文 |
四、检测仪器、设备的运行检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的仪器设备管理工作[J]. 吴瑶,周舟平.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22(01)
- [2]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J]. 宗德媛,朱炯,李兵. 电子世界, 2021(22)
- [3]基于风险管理的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研究[D]. 桂俊华.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4]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 张书源.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5]基于物联网的BSD-PS仪器远程维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威.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6]低成本、全切片成像显微镜及其临床应用[D]. 卢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7]炼油厂密封点泄漏检测与维修智能管理系统建设研究[D]. 何胜彬.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8]基于LabVIEW与PLC的液压缸试验台控制系统设计[D]. 孙建鹏.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4)
- [9]某型电子飞行指示器综合检测系统的设计[D]. 黄宇坤.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10]车载实验室仪器设备集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刘阳.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