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瓶装新酒”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曾冰,胡亚光[1](2021)在《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城市群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借助于CiteSpace软件工具梳理国内城市群研究进展与热点,研究显示:(1)基本面来看,国内城市群研究文献数量呈现燎原之势,地理类期刊对国内城市群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与影响力,作者间表现出"大分散、小聚合"特征,机构间研究成果差异较为明显,中国科学院是国内城市群研究执牛耳者;(2)从研究发展路径与演变趋势来看,国内城市群研究热点演进过程与国家政策导向相吻合,研究大体可分为探索阶段、繁荣阶段、深化阶段三个阶段,整体表现为"对象区域相对固定,分析视角较为分散"的共现特征,并偏重于实证与个案研究。
丁红梅[2](2021)在《浙西南红色音乐的特征和当代启示》文中研究指明1935年至1938年,红军在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战斗时期,留下了鼓舞人心的红色音乐,包括歌曲、歌谣、曲艺等。红军指战员都有革命战斗和宣传发动群众的两套本领。这些宣传指导思想和红色音乐,在当代仍具启示和价值。
马力[3](2020)在《传统文化IP与文创设计浅析——以故宫文创为例》文中指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故宫博物院文创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符号,它符合大众审美,贴合各年龄段人们的意趣,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故宫文创将自己打造成IP,通过不断输出文化内容吸引更多群体,形成良性循环。本文以故宫文创这一现象级文创IP为例,探讨文创IP设计的构建与开发。
吴良生[4](2020)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的客家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文化上“多元一体”的国家,各地方的文化各富特色,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在文化强国战略下实现各地文化的现代化,也尊重其文化差异和文化特色,与此同时,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体性。这也就对理论提出更为具体的要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可在指导地方文化的建设实践中继续深化,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更为具体的指导。客家文化正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的“一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客家文化较早受到西方文化入侵与冲击,却找不到转型之路。直到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客家基本居住区的赣南、闽西、粤东建立了中央苏区,客家文化第一次全面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从而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的文化建设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客家文化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实践经验对于其他的地方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启示。本着理论联系实践,再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学术路径,本文基于对客家文化建设的实践分析对地方文化建设理论开展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对选题缘起、学术综述、研究方法进行阐述。认为客家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的地方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一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地方文化建设的性质、目标、内容等,作为客家文化建设的理论背景。第二章对客家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内容进行了分析,结合了毛泽东《寻乌调查》、《兴国调查》等经典着作对客家传统文化的产生与内容性质进行了论述。客家传统文化遇到西方文化入侵与冲击时,客家人为了客家文化近代化做出了努力,但均以失败告终。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文化建设中对客家文化进行创新,让客家文化展现了新的面貌。第三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客家文化建设实践进行分析。客家文化建设以文化认同为主线展开,以实现客家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为目标。用文化认同团结海内外客家人,形成一个“客家文化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对中华文化有着深度的认同,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紧密连接。同时,客家文化建设与当地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相互融合,创新实践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位一体”。客家文化建设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建设程度不高,也存在一些问题,但在地方传统文化现代化、文化融入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中、文化如何实现民族凝聚力和增强文化软实力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实践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在指导地方文化建设上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第四章初步提出地方文化建设理论的基本问题。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体制是地方文化建设的基础,通过“双创”的方式将地方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变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地方传统文化的内容被转换为适应社会主义生产生活的现代内容,增强文化自信并提升文化软实力。以文化认同为纽带将现代化的地方文化的“多元”紧紧连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让地方文化组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体”。这就是地方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结语部分指出,客家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地方实践,是一个从用理论指导地方文化建设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践,再从实践升华为理论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路径体现。
张丹[5](2020)在《文化综艺节目创新策略研究 ——以《上新了·故宫》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电视综艺起步较晚,热门综艺《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多引进版权、借鉴模式于国外。相比真人秀节目的大热,近几年国内文化综艺节目如同一股清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熏陶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当下,创新呈现广阔的发展趋势,为了增强文化综艺节目的创新竞争力,节目制作者们不断寻求在内容、形态、技术、产业等边界的突破。文化综艺节目创新,对促进这一类节目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文化综艺节目创新策略的研究,有助于推动文化综艺节目成为“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窗口。本次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梳理分析整合了中国文化综艺节目研究现状及其概述,再依据文化综艺节目排行榜挑选《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上新了·故宫》三档热门综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整合收视率、褒贬值数据制作图表进行现状分析,归纳出文化综艺节目的优势与不足。基于文化综艺节目现状分析情况,笔者对文化综艺节目创新策略的概念、分类进行了论述,从内容创意、型态策划、拍摄制作、宣传推广和产业经营五个维度构建文化综艺节目创新策略体系,并进行各维度间的关系作用探讨。然后,以《上新了·故宫》为例进行文化综艺节目创新策略分析,同时基于文化综艺节目生产链五个维度的完整体系从优势、不足、对策三个方面对《上新了·故宫》进行节目创新策略总结与建议。最后,通过个案创新策略的归纳整理,总结出文化综艺节目的创新启示。价值转型、视听升级、媒介融合、产业赋能、精神引领五个方面的文化综艺节目创新举措,对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积极价值,并且有助于促进文化综艺节目向产业化道路拓展。
庞琳[6](2020)在《知行合一:汉学家孟旦的中国哲学研究及其践行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孟旦(Donald J.Munro,1931—)是美国着名汉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密西根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哲学系荣休教授、“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其成果颇丰,代表作有“中国人性研究三部曲”:《早期中国“人”的观念》(1969)、《中国当代人性论》(1977)、《人性形象:一位宋人的肖像》(1988)、《20世纪中国的帝国求索模式》(1996)、《新世纪的中国伦理学》(2005)、《应用伦理学:私人和公共选择中的实际指导原则》(2008)等。本论文《知行合一:汉学家孟旦的中国哲学研究及其践行模式》旨在梳理孟旦的汉学研究之路、研究成果、研究范式及其贡献,有助于我们理解美国汉学(中国学)、新儒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为思考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来自汉学家的他者视角。本文以孟旦一生的中国哲学研究成果为主线,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梳理、译介与总结:第一章“美国儒者孟旦的汉学之路”,主要从家庭、教育、留学、教学、汉学研究及其成果等几个方面介绍孟旦的汉学历程。第二章“前期汉学的中国人性研究三部曲”,讨论了《早期中国“人”的观念》、《中国当代人性观》、《人性形象:一位宋人的肖像》三本书,总结孟旦提出的自然平等观、人的可塑性、结构性形象等观点及其研究方法与贡献。第三章“后期汉学的应用伦理学研究与践行”,讨论了《20世纪中国的帝国求索模式》、《新世纪的中国伦理学》、《应用伦理学》三本书。根据心灵簇、人的可塑性的基础上,应用进化生物学、进化心理学、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整体思维及一种中国政治认识论--帝国式求索模式、双层效益主义、实际可行的新伦理学等观点。第四章“孟旦的中国哲学研究范式、特点与创新”,总结他的中国哲学研究范式与特点,如在人类学研究的基础上重视原典的历史进路、中西比较的进路、科学与哲学的跨学科研究进路;其创新之处体现在发明使用诸多新的哲学术语、趋于中国中心的移情方法、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与社区实践。最后,本文还考察了孟旦与现代新儒学的深厚渊源及其推崇的儒家哲学立场,等等。概而言之,孟旦的儒学研究,以孟子的“四端之说”人性论为基础,进行了对美国儒学的建设工作,期间创建了哲学概念和方法,提出了结构性形象(隐喻)、移情、心灵簇、整体主义、帝国式求索模式、双层效益主义、价值与事实关涉等术语,用以阐释中国文化基因中的人性论和伦理观,并在自己的写作、教育、社区建设与日常生活中积极地践行儒家理念和新伦理原则,把杜威式的实用主义与唐君毅式的知行合一统摄于一身,不进行道德说教(morality theorizing)而是践行道德(morality performing),活出了中西互鉴、东西合璧的现代儒者风范。他和许多儒学学者们一道,正致力于建设美国儒家体系。
闵洁[7](2019)在《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传统文化资源作用于品牌的构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容与经典传统符号的分析,结合品牌理论、文化观念、审美活动以及社会、经济、时代发展状况等因素,对以传统文化为主导的品牌背景、概念、特征进行梳理与归纳。阐述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激活“品牌构建”的主要路径,并结合传统文化品牌案例来研究品牌构建的类型特征与营销应用,期望对丰富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方向有所助益。在文化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大量西方品牌充斥于市场,但是与中国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中国本土品牌明显不足。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转型与变革,数字媒体与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出多元文化思潮交融与互动的局面加剧,这迫切需要深入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的价值内涵,以此来激活中国品牌的内在基因。目前,面对构建具有中国本土品牌的路径研究相对缺乏的现状,本文将研究重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通过梳理传统文化的脉络与分类、运用传统文化资源的品牌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尝试以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为本文研究的立足点,对于我国当下品牌的构建与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路径,继而从宏观上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我国商业市场环境的良性发展。其次,以传统文化品牌在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通过“品牌构建”,不断适应市场和消费趋势,形成产品与服务组合特色,并且伴随着城市商业文明互利共生加以思考。最后,立于品牌完整价值体系的立场,以系统的、深层次的视角来解析传统文化资源与品牌价值之间的相互作用,传统文化创新不仅在品牌的视觉设计上,而且需要贯彻到品牌的整体塑造与管理上,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运用品牌构建路径把传统文化精神与文化符号进行重新演绎,并通过跨媒体的网络营销传播,以达到传统文化资源激活中国品牌的塑造,这对于促进我国本土品牌的建设与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章绪论对如何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发展提出了相关问题,通过阐述研究背景、依据、意义和范畴,对传统文化资源作用于品牌的观点做了初步分析。第二章分别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传统文化的资源分类,以及对中国品牌塑造的影响,阐述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资源与品牌之间的关系。确立了传统文化资源支撑品牌构建的意义。第三章概述了中国经典文化符号作为传统文化资源的集中表现,从其特征的角度分类并举例加以解析,对文化符号在品牌应用中所暴露的问题进行反思,对其在中国品牌形象建设上的现代性考量。第四章主要探讨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激活品牌的构建。从其构成条件、路径步骤,到促进“品牌构建”的两大基本原则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强调了品牌策划者与设计者要准确表达传统文化,既不能一成不变的复制,也不能曲解与盲目改动,而是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成分的基础上,注重创新性开发。特别在品牌构建的三大步骤中,将传统文化通过文化灌注的方式融入品牌,使其与现代的、世界性语言进行转换与再创新,尝试探寻推动具有中国特色品牌发展的新路径。第五章结合相应的案例分析,阐述了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的四大类型特征:文化思想特征、时代更新特征、传统文化识别特征、传奇功效特征,进一步规范品牌的优化与重塑的方法。第六章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叠的语境下,对品牌构建和文化再造市场营销策略进行解读,探究动态跨媒体营销策略对传统文化品牌发展带来的启示,以及品牌的管理与维护,从而达到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品牌发展。
陈萍,张淑清[8](2019)在《国内“教师导师制”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基于Bicoms文献梳理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教师导师制是一种成本低、时效强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文章对1989-2018年间CNKI收录的教师导师制的研究文献,进行整理与统计。从年限、类型、关键词、对象和内容等5个方面,展示了研究成果的分布趋势;从教师导师制的内涵、必要性、意义与作用、实施现状、问题与策略、运行机制、启示、相关性、理论依据等9个方面,综述了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观点。研究表明:现有研究虽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数量与质量方面均有所进展,但突破不大,仍处于经验总结阶段。因此,未来研究需提升研究高度,拓宽研究广度,使研究系统化、整体化,采用"定量刻画、定性诠释"的方法,最终形成多视角、立体化的研究。未来教师导师制的发展,将会呈现分层化、个性化趋势,即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的不同,分层实施教师导师制。
张宇[9](2019)在《青少年道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青少年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工作,亲切关怀青少年健康成长,明确青少年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性。青少年道德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是解决青少年诸多道德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每个家庭、每所学校和全社会的责任;承载着家庭的希望、国家的嘱托、民族的未来。本文分三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为青少年道德教育概述,主要介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方法、途径及意义。第二部分为青少年道德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详细论述了青少年道德教育存在家庭重成绩轻品德、学校重理论轻养成、社会重效益轻管理的问题;并指出问题的原因是家庭对青少年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学校受应试教育掣肘和社会重利轻义不良风气的影响。第三部分为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针对青少年道德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提出家长应更新教育理念、重视道德教育,学校应注重行为养成、实施多元评价,社会应营造良好社会风尚、建设完善监管机制的解决措施。本文旨在为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助力,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青少年。
张朝锋[10](2019)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天津工业旅游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稳步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压力却越来越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随之不断增强。旅游,是舒缓生活压力,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当前,旅游业已经从传统的单纯的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型,进入更加开放共享的新阶段,全域旅游概念应运而生。在全域旅游时代,多种旅游产品和项目被开发了出来,其中工业旅游是比较有特色的一种形式,就是将旅游业和工业发展结合起来。在国外,工业旅游发展了几十年,已经成为了一种成熟的产业。但是在我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城市工业旅游发展的相对较好,大部分城市还处于起步阶段。天津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城市,是华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资源丰富,工业旅游的发展潜力很大,但是天津工业旅游发展较为迟缓。应当在全域旅游发展大背景下根据当地的特色,走一条适合天津发展的工业旅游道路。本文主要利用文献查阅法、实地调查法和数据分析法等对天津工业旅游发展进行系统性研究。第一部分,阐述本文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全域旅游和工业旅游概念及相关理论进行解读。第三部分,详细分析天津工业旅游的资源及发展现状,找出了天津工业旅游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通过解读国内外工业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为天津发展工业旅游提供借鉴分析。第五部分,结合前文的研究,从全域旅游发展的角度提出天津工业旅游发展的对策,将工业旅游纳入全域旅游,加强顶层设计,提高对工业旅游价值的认识,通过开发出更加优秀的工业旅游产品,拓展客源市场,完善工业旅游配套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合理放宽接待限制,创新工业旅游宣传方式等手段,将工业旅游中的文化、教育展示给游客,进一步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起来,成为天津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传播天津工业文明,激发天津传统工业的活力,开辟现代工业发展的新渠道,丰富天津旅游业的新元素,进而为天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老瓶装新酒”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瓶装新酒”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城市群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数据与方法 |
(一)数据收集和整理 |
(二)研究方法 |
三、国内城市群研究基本面分析 |
(一)文献量变化态势 |
(二)期刊和学科特征分析 |
(三)作者特征分析 |
(四)机构特征分析 |
四、国内城市群研究发展路径与演变趋势 |
(一)国内城市群研究热点识别 |
(二)阶段性前沿研究领域分析 |
(三)研究主题演变和阶段划分 |
五、结论与讨论 |
(2)浙西南红色音乐的特征和当代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浙西南红色音乐的文化特征 |
1. 旗帜鲜明的政治性 |
2. 质朴简明的群众性 |
3. 灵活高效的战斗性 |
二、浙西南红色音乐的区域特征 |
三、浙西南红色音乐的当代启示 |
1. 经典性 |
2. 文艺性 |
3. 可行性 |
(3)传统文化IP与文创设计浅析——以故宫文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何为文创IP |
二、文创IP的构建:生成核心概念 |
三、文创IP开发的路径:传统元素的解构与重构 |
(一)传统元素的解构与重构 |
(二)老瓶装新酒,新瓶装老酒 |
(三)如何构建与开发文创IP |
四、结语 |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的客家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学术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理论探索 |
2.有关于地方文化建设与理论探讨 |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客家研究亟待深入的新视角 |
四、本文研究目标与方法 |
(一)研究目标 |
(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地方文化建设的理论背景 |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历程 |
(一)20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的文化建设 |
(二)改革开放至十八大前的文化建设 |
(三)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 |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 |
(三)基于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目标 |
三、“多元一体”的地方文化建设理论探讨 |
(一)地方文化建设的基本问题 |
(二)地方文化建设的目标 |
第二章 客家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化的初步努力 |
一、客家传统文化的历史形成 |
(一)客家文化的发展史 |
(二)客家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系 |
二、近代客家文化与资本主义的遭遇 |
(一)资本主义对客家地区的冲击与客家人的早期革命斗争 |
(二)清末至民国客家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努力 |
三、中央苏区时期的客家文化建设尝试 |
(一)中央苏区建设的客家文化背景 |
(二)中央苏区时期的客家文化建设实践 |
(三)中央苏区文化建设的标本意义 |
第三章 客家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
一、社会主义时期客家文化的现代困境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客家文化建设实践 |
(一)社会主义改造至改革开放前的客家文化建设 |
(二)改革开放至十八大前的客家文化建设 |
1.认同的回归: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客家文化建设 |
2.认同的强化:世客会平台上的客家文化建设 |
3.认同的运用:客家文化与社会主义公共文化建设 |
(三)新时代客家文化的创新发展 |
三、“五位一体”下的客家文化融合发展 |
(一)客家文化产业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文化建设 |
(二)政治建设中的客家传统文化作用 |
(三)社会建设:客家文化新凝聚力的形成 |
(四)客家文化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
四、客家文化建设效果评价 |
五、小结 |
第四章 客家文化建设的理论启示 |
一、以文化认同加强中华文化的“一体” |
二、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方向推动地方文化的转型 |
三、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地方文化的共建共享 |
四、以文化自信促进地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着作及重要文献 |
(二)中文专着及译着 |
(三)期刊论文 |
(四)报纸文章 |
(五)英文文献 |
(六)博士论文 |
(七)史料及汇编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附件 |
(5)文化综艺节目创新策略研究 ——以《上新了·故宫》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关于文化综艺节目的研究 |
1.3.2 关于节目创新的理论研究 |
1.3.3 关于文化综艺节目创新策略的研究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文化综艺节目概述 |
2.1 文化综艺节目的界定 |
2.1.1 文化综艺节目的定义 |
2.1.2 文化综艺节目的形式 |
2.2 文化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 |
2.2.1 按节目历史脉络 |
2.2.2 按节目传播形态 |
2.3 文化综艺节目的现状分析 |
2.3.1 文化综艺节目的传播与接受 |
2.3.2 文化综艺节目的独特优势 |
2.3.3 文化综艺节目的潜在问题 |
3 文化综艺节目创新策略概述 |
3.1 文化综艺节目创新策略的概念 |
3.1.1 创新策略 |
3.1.2 文化综艺节目创新策略 |
3.2 文化综艺节目创新策略的分类 |
3.2.1 内容创意创新策略 |
3.2.2 型态策划创新策略 |
3.2.3 拍摄制作创新策略 |
3.2.4 宣传推广创新策略 |
3.2.5 产业经营创新策略 |
3.3 文化综艺节目创新策略的体系建构 |
3.3.1 总体框架 |
3.3.2 基本原则 |
3.3.3 相互作用及其关系 |
3.3.4 五维体系建构的意义 |
4 文化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创新策略概述 |
4.1 《上新了·故宫》基本介绍 |
4.1.1 节目类型 |
4.1.2 节目形式 |
4.1.3 演职人员 |
4.1.4 播出平台 |
4.1.5 节目口碑 |
4.2 《上新了·故宫》的创新策略 |
4.2.1 内容创意:“文创+综艺”探秘古老故宫文化 |
4.2.2 型态策划:“真人秀+小剧场”重塑文化综艺节目型态 |
4.2.3 拍摄制作:“艺术+技术”复现珍贵文化记忆 |
4.2.4 宣传推广:“故事+互联网”增强文化情感互动 |
4.2.5 产业经营:“实体+数字化”打造文创品质生活 |
4.3 《上新了·故宫》创新策略总结与建议 |
4.3.1 文化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创新策略的成功经验 |
4.3.2 文化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创新策略的存在问题 |
4.3.3 文化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创新策略的优化建议 |
5 《上新了·故宫》创新策略对文化综艺节目的启示 |
5.1 精神引领:坚持共情、独特与正能量 |
5.2 价值转型:引入文化资源打造综艺IP |
5.3 视听升级:空间拓展与电视语言创新 |
5.4 媒介融合:立体化构建互动社交平台 |
5.5 产业赋能:节目产业链的运营与开发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6)知行合一:汉学家孟旦的中国哲学研究及其践行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孟旦汉学研究的缘起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意义 |
一、 研究综述 |
二、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本论文研究方法与结构 |
一、 研究方法 |
二、 论文结构 |
第一章 美国儒者孟旦的汉学之路 |
第一节 家学渊深:父母熏陶与“四端之爱” |
第二节 大学探索:中文沈老师、行为心理学家斯金纳 |
第三节 海军经历:由冯友兰结缘中国哲学 |
第四节 步入哥大:师从汉学家狄百瑞 |
第五节 台港游学:师从大儒刘毓鋆、唐君毅 |
第六节 立足密大:教学与汉学研究之硕果 |
一、孟旦与密西根大学的多元化中国研究形成“文化圈” |
二、孟旦与“乒乓外交”和“教育访团” |
第二章 前期的中国人性观研究 |
第一节 自然平等观:《早期中国“人”的观念》 |
一、关于“中国的自然平等观” |
二、中国人性观的“八重视” |
三、中西人性论之间的张力 |
第二节 人的可塑性:《中国当代人性观》 |
一、中国现代人性观诸面相 |
二、中国人的“知—感”心灵簇 |
三、“人之可塑性”与“新人” |
第三节 结构性形象:《人性形象:一个宋人的肖像》 |
一、“结构性形象”的内涵与功能 |
二、“结构性形象”的运用方法 |
三、“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
四、“利他主义的慈善” |
第四节 孟旦的中国人性研究的方法与贡献 |
第三章 后期汉学的应用伦理学研究与践行 |
第一节 整体思维:《20世纪中国的帝国式求索模式》 |
一、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 |
三、中国的帝国式求索模式 |
第二节 效法榜样:《新世纪的中国伦理学》 |
一、“描述性的平等观” |
二、“心灵簇” |
三、后天培养与“效法榜样” |
四、一种证明伦理规则的现代方式:进化生物学 |
五、建立“一个真正公平的全球社会” |
第三节 实际可行的伦理准则:《应用伦理学》 |
一、理论基础 |
一)、标准和准则:五种道德直觉的进化论基础 |
二)、“双层效益主义”的选择机制 |
二、“互惠”的环境治理方案 |
三、切实可行的伦理指导原则 |
四、“寻求中国伦理与法律的一致性” |
第四节 孟旦的新伦理学的践行与影响 |
第四章 孟旦的中国哲学研究范式与创新 |
第一节 孟旦的中国哲学研究范式 |
一、以文化人类学的历史进路 |
二、从历史的进路研究中国哲学 |
三、用比较的视角研究中国哲学 |
四、科学与哲学的跨学科研究 |
五、进化心理学以及进化认知学的方法 |
第二节 孟旦的中国哲学研究创新 |
一、发明、使用新的哲学范畴 |
二、趋近中国中心的移情方法 |
三、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与社区实践 |
第三节 美国儒者孟旦的生命境界 |
一、作为新儒家的孟旦与中美新儒家 |
二、区分“儒家哲学”与“国家儒术” |
三、孟旦对“儒学”与“国学”的愿景 |
结论 |
附录一 孟旦生平年表 |
附录二 汉学家孟旦教授访谈 |
附录三 孟旦论文中译文 |
附录四 孟旦主要学术成果 |
一、发表的着作 |
二、发表的文章 |
附录五 孟旦关键术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庞琳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7)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传统文化与品牌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 |
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 |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
第二节 传统文化的资源 |
一、传统文化资源的分类 |
二、传统文化与品牌的关系 |
第三节 传统文化资源支撑品牌构建的基础 |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 |
二、中国文化根植入品牌的基因 |
第二章 传统文化资源的符号转换特征 |
第一节 经典中国文化符号概述 |
一、符号的概念 |
二、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概念 |
第二节 经典中国文化符号的解析 |
一、中国文化符号的资源类型 |
二、中国文化符号的特征分类 |
第三节 传统文化符号在品牌上的应用方式 |
一、传统文化符号的常见运用形式 |
二、传统文化符号在品牌上的误用 |
三、传统与现代在品牌战略中的考量 |
第三章 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的路径 |
第一节 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条件 |
一、品牌构建中的文化意识构成 |
二、品牌构建中的趋向 |
第二节 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路径 |
一、文化精神提炼 |
二、文化灌注方法 |
三、文化形象成形 |
四、文化传播演绎 |
第三节 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的基本原则 |
一、传统文化思想的契合性 |
二、传统文化品牌的精神共鸣性 |
第四章 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的特征 |
第一节 品牌构建的文化思想特征 |
一、文化价值评估 |
二、文化思想创造价值 |
第二节 品牌构建的时代更新特征 |
一、文化传承与创新 |
二、结合时代潮流理念 |
三、品牌的生命再造 |
第三节 品牌构建的传统文化识别特征 |
一、发掘历史遗产 |
二、传统文化视觉识别 |
第四节 品牌构建的传奇功效特征 |
一、传奇品质保证 |
二、传奇延伸价值 |
三、品牌的资产组合 |
第五章 传统文化品牌的营销拓展与管理 |
第一节 传统文化品牌的市场营销 |
一、文化再造市场营销策略 |
二、品牌的本土化与全球化 |
第二节 文化在跨媒体传播策略中的运用 |
一、跨媒体营销策略 |
二、文化与技术的互动 |
三、品牌的跨媒体营销策略 |
第三节 传统文化品牌的管理 |
一、管理与释放文化理念 |
二、传统文化品牌的管理创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
(8)国内“教师导师制”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基于Bicoms文献梳理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
(一) 起源——作为一种教育制度的导师制 |
(二) 衍生——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有形式的教师导师制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方法 |
三、统计与分析 |
(一) 年限分布 |
(二) 类型分布 |
1.文献类型分布 |
2.期刊类型分布 |
3.硕博论文分布 |
(三) 关键词分布 |
(四) 研究对象分布 |
(五) 研究内容分布 |
四、主要内容与观点 |
(一) 解读内涵 |
(二) 理解必要性 |
1.教师发展的需要 |
2.学校发展的需要 |
3.教师职业特殊性的要求 |
4.现实情况的要求 |
(三) 领会意义与作用 |
1.有利于被指导教师的适应与成长, 这是最直接且关键的作用 |
2.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与提升 |
3.有利于指导教师的继续成长 |
(四) 了解实施现状 |
1.以报告形式陈述实施情况 |
2.以调查形式分析实施现状 |
(五) 探讨问题与策略 |
(六) 剖析运行机制 |
(七) 借鉴研究启示 |
(八) 解析其他研究 |
1.理论依据的研究 |
2.相关性的研究 |
五、反思与展望 |
(一) 基本结论 |
1.统计学视角 |
2.内容视角 |
(二) 反思与展望 |
(9)青少年道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一章 青少年道德教育概述 |
第一节 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
一、培养诚实守信为主的个人品德 |
二、树立尊老爱幼为主的家庭美德 |
三、倡导文明礼貌为主的社会公德 |
第二节 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
一、课堂讲授法为主 |
二、实践锻炼法为辅 |
三、榜样示范法为镜 |
第三节 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
一、基础性的家庭教育 |
二、主阵地的学校教育 |
三、全方位的社会教育 |
第四节 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意义 |
一、有利于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
二、有利于学校良好校风建设 |
三、有利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青少年道德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青少年道德教育存在问题 |
一、家庭重成绩轻品德 |
二、学校重理论轻养成 |
三、社会重效益轻管理 |
第二节 青少年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家庭道德教育重视不够 |
二、学校受应试教育掣肘 |
三、社会重利轻义不良风气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
第一节 家长应更新教育理念,重视道德教育 |
一、家长转变教育方式,增强责任意识 |
二、优化家庭环境,塑造良好家庭氛围 |
第二节 学校应注重行为养成,实施多元评价 |
一、学校加强道德教育,注重行为养成 |
二、实施多元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第三节 社会应营造良好社会风尚,建设完善监管机制 |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 |
二、建立惩恶扬善的监管机制 |
本章小结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10)全域旅游背景下天津工业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 |
(三)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的创新点 |
(四)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全域旅游和工业旅游概述及相关理论 |
一、全域旅游的概念及发展状况 |
(一) 全域旅游概念及本质 |
(二) 全域旅游发展状况 |
二、工业旅游的概念及基本理论 |
(一) 工业旅游的内涵、特征及发展阶段的划分 |
(二) 工业旅游的基本理论 |
第三章 天津工业旅游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
一、天津工业旅游资源禀赋 |
(一) 天津近代工业遗产 |
(二) 天津现代工业旅游资源 |
(三) 天津工业旅游开发的优势要素 |
二、天津市工业旅游发展现状和特点 |
(一) 天津市旅游业发展概况 |
(二) 天津工业旅游发展的现状 |
(三) 天津工业旅游发展的特点 |
(四) 天津工业旅游的客源市场分析 |
(五) 天津工业旅游开发的模式 |
三、天津工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 对开发工业旅游价值的认识不足 |
(二) 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不足 |
(三) 工业旅游与全域旅游融合度不高 |
(四) 工业旅游发展与城市工业发展不协调 |
(五) 工业旅游客源市场单一 |
(六) 工业旅游缺乏品牌和宣传 |
(七) 缺乏旅游配套设施 |
第四章 国内外工业旅游成功经验借鉴 |
一、国外先进地区工业旅游的发展 |
(一) 荷兰现代工业旅游的发展 |
(二) 澳大利亚工业遗产的开发 |
(三) 美国知名企业的拓展 |
(四) 德国鲁尔区的“锈带复兴” |
二、国内先进企业工业旅游的发展 |
(一) 山东青岛啤酒集团 |
(二) 内蒙古伊利集团 |
(三) 北京张裕爱斐堡国际酒庄 |
三、对天津工业旅游发展的启示 |
第五章 天津工业旅游发展的对策 |
一、纳入全域旅游做好统筹规划 |
二、提高对工业旅游价值的认识 |
三、加强工业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 |
四、开拓客源市场 |
五、开发富有品牌特色的产品 |
六、创新宣传方法 |
七、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老瓶装新酒”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城市群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J]. 曾冰,胡亚光. 金融理论与教学, 2021(05)
- [2]浙西南红色音乐的特征和当代启示[J]. 丁红梅.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1(01)
- [3]传统文化IP与文创设计浅析——以故宫文创为例[J]. 马力. 美术文献, 2020(12)
-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的客家文化建设研究[D]. 吴良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5]文化综艺节目创新策略研究 ——以《上新了·故宫》为例[D]. 张丹. 浙江传媒学院, 2020(12)
- [6]知行合一:汉学家孟旦的中国哲学研究及其践行模式[D]. 庞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7]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研究[D]. 闵洁. 上海戏剧学院, 2019(10)
- [8]国内“教师导师制”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基于Bicoms文献梳理的分析[J]. 陈萍,张淑清.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9(07)
- [9]青少年道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宇.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9(01)
- [10]全域旅游背景下天津工业旅游发展研究[D]. 张朝锋.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