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解酸化—SBR法处理啤酒废水(论文文献综述)
周安澜[1](2020)在《水解酸化-AGSBR工艺处理汽车涂装废水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控制汽车涂装废水的污染是水处理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汽车涂装废水有机物浓度较高、可生物降解性指数低以及存在毒性很强的污染物。好氧颗粒污泥作为一种特殊的生物聚集体,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特性,在废水处理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影响好氧造粒的因素较多,目前还没有一种快速可靠的好氧颗粒污泥培养模式,限制好氧颗粒污泥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培养过程耗时长。针对这些状况,利用SBR反应器对好氧颗粒污泥进行快速培养研究,并将水解酸化工艺与接种快速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AGSBR工艺相结合,通过厌氧-好氧工艺的组合对人工模拟汽车涂装废水进行降解试验,并探究降解过程中好氧颗粒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颗粒污泥形成的晶核假说机理,向好氧污泥培养SBR反应器中投加惰性核可以加快颗粒化进程。在培养的初期向SBR反应器中投加了反应器有效体积0.5%粒径100目左右的颗粒活性炭,并采用C:N:P为100:5:1的人工配水为基质,每周期沉淀时间以不作为选择压为标准来进行好氧颗粒污泥的快速培养。结果表明,颗粒活性炭的投加可以促进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加速,在运行的第25天反应器中好氧污泥实现颗粒化获得了成熟好氧污泥颗粒,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污泥占比大于50%。SEM镜检验证了颗粒活性炭是好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的诱导核体,污泥微生物以其为晶核围绕生长促进了颗粒污泥的快速形成,试验表明反应器中投加颗粒活性炭可以实现好氧颗粒污泥的快速培养。(2)由于汽车涂装废水有机物浓度较高、可生化性差以及含有毒污染物的性质,利用水解酸化-AGSBR组合工艺对人工模拟汽车涂装废水进行降解可以达到很好的效能。水解酸化反应器经驯化后正式运行可以对COD的平均去除率达到了41.6%,并提升了废水的可生化性,试验后期BOD5/COD可达到40%左右。AGSBR反应器采用快速培养出的好氧颗粒污泥对水解酸化段的出水进行降解,该段对COD的降解率达到了91%,污泥性能分析表明污泥浓度、粒径以及沉降性能皆有所提升,SEM照片也验证了颗粒污泥稳定的生物结构以及丰富的生物量。综合分析表明,组合工艺对汽车涂装废水中COD、NH4+-N和PO43--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4.6%、93.3%和91.7%,在对汽车涂装废水的主要污染物苯酚的降解效能达到了99.2%。(3)基于Illumina平台高通量测序的结果表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与污染物的降解效率有关,污泥样品微生物丰度与多样性在汽车涂装废水处理的过程中有明显地提升。通过分类分析,得到了所有污泥样品在门、纲、目、科和属水平上的优势菌群,其中在属水平上,Zoogloea动胶菌属、Thauera陶厄氏菌属和Meganema甲基杆菌属为优势菌群且均被证实可作用于有机碳和氮的去除,其中Thauera陶厄氏菌属和Zoogloea动胶菌属在试验中后期的优势证实了其脱氮除磷、降解苯酚及促进好氧颗粒污泥生长的功能,而Meganema甲基杆菌属对苯酚毒性不耐受仅在前期有优势。研究表明,好氧颗粒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始终促进着反应器系统体系更加稳定的运行。图[24]表[4]参[108]
肖传晶[2](2019)在《基于SMAD-BBR组合工艺处理高浓度洗涤废水中试系统调试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精细化工行业的成熟体系已基本建成,各国传统的化工企业大都完成了朝着“精细化”与“多元化”的精细化工方向转型的艰巨任务。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不仅为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其生产的精细化学品也与人类生活品质的提高密不可分。在精细化工行业为国家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也为环境保护治理创造了难题。就设备洗涤废水而言,其中不仅包含了大量表面活性物质及磷酸盐,还夹带着设备加工后遗留的原料及废品。这导致该类废水具有成分复杂、有机物种类繁多、难降解、COD含量高等特点,部分废水中还带有强毒性的芳香类及多环芳烃类化合物。若不能有效降解该类废水,必将对生态环境及人类自身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探寻安全、高效且节能的方法处理该类废水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次研究以青岛市某精细化学有限公司的设备清洗废水为实验对象,在前期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及实验室小试的基础上,经综合研究后决定采用自混式厌氧反应器(Self-Mixing Anaerobic Digester,SMAD)和导流式活性污泥反应器(Baffled Bioreactor,BBR)两种新型污水处理技术作为本次中试研究的主体工艺。研究了SMAD-BBR组合工艺在处理洗涤废水中的运行效能,并进一步探讨了洗涤废水水质及运行条件的改变对组合工艺的冲击影响。本次研究成果如下:(1)对SMAD调试运行期间的水质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调试初期进水p H较低,导致SMAD内呈酸化的趋势。在调整进水p H约为6.0后,SMAD内产甲烷菌活性恢复,COD去除率也逐渐提高,于启动后的第89d,SMAD出水COD基本保持稳定,平均去除率达到73.39%。此外,研究中发现SMAD对NH3-N及TP的去除率较低。(2)对BBR调试运行期间水质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启动后的第69d,BBR出水水质稳定达标。在稳定运行期间BBR平均出水COD、NH3-N及TP的浓度分别为279 mg/L、7.39 mg/L、4.31 mg/L。107~129d间曝气区平均MLSS维持在6830 mg/L,镜检时观察到污泥结构良好且颜色健康,同时发现大量原后生动物。(3)SMAD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当SMAD处于稳定运行的条件时,进水COD及NH3-N浓度升高并未对厌氧系统产生影响。但温度由35.0℃下降至27.3℃时,生物活性因细胞内酶合成速率的降低而受到严重影响,导致COD去除率由69.90%下降至36.35%。(4)BBR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当NH3-N平均浓度突跃至271.64 mg/L时,BBR对COD的去除率为93.96%;当DO浓度维持在在3~4 mg/L时,BBR对COD的去除效率最高为96.35%;当容积负荷Nv由0.4 kg/(m3·d)升高至0.75 kg/(m3·d)时,BBR对COD的去除效率仍大于94%。综合研究结果表明,SMAD-BBR组合工艺对高浓度洗涤废水具有明显的降解作用,在实际运行中,组合工艺对COD、NH3-N、TP指标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9.18%、90.85%和85.89%,出水满足《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 31962-2015)表1中B级标准要求。
贾艳萍,马姣,贾心倩[3](2013)在《啤酒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介绍了啤酒废水的水质特点,从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和组合处理工艺3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啤酒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并着重分析各处理系统的优缺点。展望了啤酒废水处理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指出优化组合工艺是啤酒废水处理技术的必然趋势,为水处理产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林齐[4](2011)在《工业综合废水深度处理与污水厂工艺升级改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工业的高速发展,工业综合废水的排放量也在日益增加,受其自身水质影响,工业综合废水具有高油、高粘渣、高悬浮物的特性,并存在着有机污染物浓度较高又极难降解的问题,给污水厂的处理增加了难度,对受纳水体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污染。着名东北老工业基地沈阳市的铁西区汇集了众多的重工业企业,其排放的包括制药、焦化和啤酒在内的污水具有典型的工业综合废水特质,由于较难处理或处理不彻底,已对受纳水体浑河乃至其干流辽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本研究以沈阳铁西区某污水处理厂进水为原水,该水厂日处理水量40万吨,进水中40%为工业综合废水,以曝气生物滤池为主要处理工艺,出水基本符合国家二级排放标准,面临着紧迫的达标排放升级改造任务。根据水厂的实际情况,如要实现达标排放,一方面要进一步去除有机物和氨氮,另一方面要增加脱氮除磷功能。针对工业综合废水的特质,为实现污水的达标排放以及再生利用,设计了工业综合废水深度处理的全流程工艺,并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单元处理试验研究,以及日处理水量2吨的中试研究。在预处理方面,使用混凝-气浮的工艺对工业综合废水中的油污、粘渣和悬浮物进行有效的去除,同时还能将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总磷予以去除。试验对混凝单元中使用的混凝剂进行了筛选,气浮单元采用加压溶气气浮方式,将污水中的杂质和混凝剂形成的残渣进行去除。为了提高难降解工业综合废水的可生化性,使其有助于后续的生物处理,在预处理阶段还进行了水解酸化试验研究,将工业综合废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降解为较易进行生化处理的小分子有机物。在二级处理方面,采用占地面积较小、出水水质稳定的曝气生物滤池工艺,有效的对工业综合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进行去除。此外,试验还在生物滤池前段设置厌氧段,通过硝化液的回流实现曝气生物滤池的前置反硝化深度脱氮功能,该工艺充分利用原水中的有机物作为碳源,使出水的有机物和总氮浓度达标排放。综上,针对工业综合废水不易处理的问题,提出了化学除磷+气浮除油+水解酸化+前置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工艺流程,即工业综合废水的深度处理全流程工艺,并通过中试研究对处理流程以及各个处理单元运行参数进行了优化,使其出水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的要求。同时将全流程工艺应用于水厂的达标排放升级改造工程,提出了全面的升级改造实施方案,为工业综合废水处理厂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针对难降解、不易处理的工业综合废水,提出的化学除磷+气浮除油+水解酸化+前置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全流程工艺,以及污水处理厂全面的升级改造实施方案,对于我国各二级污水厂面临的达标排放升级改造工程具有普遍的推广和借鉴意义,为彻底解决工业综合废水对水环境的严重污染问题提供了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处理工艺。
严松锦,黄国林,张高飞,王晓斌[5](2011)在《HA-SBR工艺及其在啤酒厂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和HA-SBR(水解酸化-序批式活性污泥法)与普通活性污泥法相比,具有不产生污泥膨胀、处理效率高、运行可靠、耐冲击强等优点,备受人们关注。论文对SBR和HA-SBR法工作原理、工艺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综述了两种工艺在啤酒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何优选,何江,张丰如[6](2010)在《啤酒分装厂生产废水处理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珠江啤酒集团梅州分装厂废水处理技术研究为例,介绍和总结了应用SBR法处理啤酒废水方案选择的依据、工艺流程、主要设计参数和实际处理效果。实践结果表明,工艺系统处理效果稳定,可达到排放标准;投资较低,运行费用较少,当SBR的运行周期为12h时,平均出水水质为:COD31.5~69.8mg/L,去除率达93%~97%;TN1.86~6.57mg/L,去除率达81%~94%;TP0.101~0.919mg/L,去除率达71%~95%。SBR工艺为处理啤酒生产废水及其他中等浓度有机废水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
徐绍明[7](2009)在《水解—两级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啤酒废水的生产性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啤酒废水水质水量变化大,属于高浓度有机废水,主要含有大量的蛋白质、醇类、纤维素、糖类、脂肪等有机物,可生化性好。啤酒废水的处理一般采用厌氧、好氧相结合的工艺进行处理,普通的活性污泥法对啤酒废水水质、水量的变化适应性差,且污泥产量高,处理麻烦,耐冲击负荷弱。根据对国内外的处理技术的分析,本文利用啤酒生产设备改建的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工艺对啤酒废水进行处理。调节池是利用16个20t罐体并联再与2个30t罐体串联,通过控制管道水力条件改建实现。水解酸化池是利用2个45t罐体,通过水力停留时间、上升流速、配水方式的控制实现。接触氧化池是利用6个45t罐体,通过容积负荷的控制,半软性填料的选择,均匀曝气的方式实现。改建后的水解酸化池对COD去除率约35%,BOD去除率约25%,SS去除率约35%;BOD/COD提升至0.40.6,大分子的有机物被水解成小分子的有机物,而且溶解性的有机物大大增加,为两级接触氧化的处理提供了基础。由于水解酸化的预处理作用,接触氧化处理效果大大提高,对COD的去除率约为95%,BOD去除率约96%,SS的去除率约70%。利用啤酒生产设备改建的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工艺系统运行稳定, COD平均去除率96%、BOD平均去除率%97、SS平均去除率81%,出水水质满足2005年《啤酒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工艺具有不设初沉池,对低温适应能力强,产泥量少,耐冲击负荷强、出水水质稳定的特点。根据相关理论和现场实践,利用啤酒生产设备改建的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工艺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
李莉莉[8](2009)在《水解酸化+SBR法处理啤酒废水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啤酒生产排放废水量大,废水中含有较高浓度的有机物,如未经处理直接排入自然水体后,会造成水体污染。目前,国内外关于啤酒废水相关的研究报道还较少。本文针对这一现状,在实验室建立了水解酸化+SBR反应器的小试模型,对啤酒废水的处理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该法在啤酒废水处理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废水COD、氨氮、磷酸盐等指标的去除效果和变化规律,得出该工艺的最佳设计和控制参数。研究工作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1.对水解酸化段的参数进行了优化,得出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12h,在此条件下,当进水COD浓度为1537mg/L~1980mg/L时,出水COD浓度在745mg/L~1024mg/L之间,COD去除率维持在45%~52%之间,并且使废水的可生化性有所提高,为后续进一步的处理创造了有利条件。2.经过试验研究得出了SBR段的最优运行参数为:pH值在6.5~7.0之间,温度在21~24℃,污泥浓度在3500~4000mg/L,运行周期为4h,其中包括进水0.5h、曝气2h、沉淀1h、排水5min、闲置25min,在此工况下,COD去除率保持在91.17%~96.32%之间;氨氮去除率在92%~98%之间,磷酸盐的去除率达91%以上。3.对组合工艺也进行了参数优化,结果与水解酸化段和SBR反应段的最优运行参数相同,在此最优参数条件下稳定运行时,系统进水COD浓度为1537mg/L~1980mg/L;氨氮进水浓度在24.4mg/L~34.1mg/L之间,平均浓度为30.3mg/L;磷酸盐浓度在7.5mg/L~18.2mg/L之间。出水COD浓度平均为50mg/L,平均去除率为97.05%;氨氮出水浓度变化范围为0.6 mg/L~2.0mg/L,反应器对氨氮平均去除率为96%;出水磷酸盐浓度基本维持在1.5mg/L以下,去除率达到91.76%~96.64%。在进水水质水量波动较大的情况下,系统的出水水质较稳定,表明系统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岳秀萍,郁晓青[9](2007)在《啤酒废水生物处理工艺的应用与发展》文中指出介绍了啤酒废水的水质特点和污染来源,并从啤酒废水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的角度分别进行了论述。
李凌云,周利,彭永臻,杨庆[10](2007)在《SBR法在难降解废水处理中的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介绍了SBR法的发展过程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运行模式和优点,列举了SBR法在国内外的应用实例。根据SBR反应器自身特点,可以衍生出以SBR反应器为主的多种新工艺,如PAC-SBR、两段SBR、多段SBR和预处理SBR。实践证明,采用SBR法处理各种难降解的工业废水时,对CODCr、BOD5、氨氮、总磷和色度都有较高的去除率,处理后出水均达标排放。SBR法在处理难降解工业废水中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二、水解酸化—SBR法处理啤酒废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解酸化—SBR法处理啤酒废水(论文提纲范文)
(1)水解酸化-AGSBR工艺处理汽车涂装废水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汽车涂装废水概述 |
1.2.1 汽车涂装工艺简介 |
1.2.2 汽车涂装废水来源与特点 |
1.2.3 汽车涂装废水处理现状 |
1.3 水解酸化-SBR工艺简介 |
1.3.1 水解酸化工艺简介 |
1.3.2 传统SBR工艺简介 |
1.3.3 组合工艺特点及应用 |
1.4 好氧颗粒污泥技术 |
1.4.1 好氧颗粒污泥定义 |
1.4.2 好氧颗粒污泥特征 |
1.4.3 好氧颗粒污泥形成机理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设备与材料 |
2.2 试验用水与接种污泥 |
2.2.1 实际汽车涂装废水参数 |
2.2.2 人工模拟废水配制 |
2.2.3 接种污泥来源与参数 |
2.3 分析检测项目与方法 |
2.3.1 常规项目检测方法 |
2.3.2 气质联用仪GC-MS检测分析 |
2.3.3 污泥粒径分析 |
2.3.4 颗粒微观形态观察 |
第三章 好氧颗粒污泥的快速培养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反应器的运行 |
3.2.2 接种污泥 |
3.2.3 试验用水 |
3.2.4 测试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污泥特性变化 |
3.3.2 颗粒快速形成机理证明 |
3.3.3 水质处理效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解酸化-AGSBR组合工艺效能分析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装置与运行 |
4.2.2 试验用水与接种污泥 |
4.3 水解酸化段运行研究 |
4.3.1 水解酸化段启动前驯化 |
4.3.2 水解酸化运行效能分析 |
4.4 好氧段运行与好氧颗粒污泥去污效果 |
4.4.1 对COD去除效果分析 |
4.4.2 试验过程中颗粒性能分析 |
4.5 组合工艺处理汽车涂装废水整体效能研究 |
4.5.1 系统对COD的去除效能 |
4.5.2 系统对NH_4~+-N、PO_4~(3-)-P的去除效能 |
4.5.3 系统对苯酚的去除效能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好氧颗粒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污泥样品 |
5.2.2 分析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颗粒污泥的菌群丰度和多样性特征 |
5.3.2 颗粒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差异 |
5.3.3 颗粒污泥菌群结构类型及特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基于SMAD-BBR组合工艺处理高浓度洗涤废水中试系统调试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概况 |
1.2 洗涤废水种类、特性及危害 |
1.3 处理技术及各种常见组合工艺 |
1.3.1 物化法 |
1.3.2 生化法 |
1.3.3 组合工艺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课题来源 |
2.2 洗涤废水水质 |
2.3 组合工艺系统 |
2.3.1 工艺流程 |
2.3.2 物理化学反应器 |
2.3.3 SMAD |
2.3.4 BBR |
2.4 构筑物设计参数 |
2.5 分析方法 |
第3章 SMAD反应器运行调试研究 |
3.1 SMAD反应器启动 |
3.1.1 调试准备 |
3.1.2 调试启动方案 |
3.1.3 污泥接种与驯化 |
3.2 SMAD反应器运行效能 |
3.2.1 COD去除效果 |
3.2.2 氨氮去除效果 |
3.2.3 总磷去除效果 |
3.2.4 pH变化情况 |
3.2.5 ALK及 VFA变化情况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BBR反应器运行调试研究 |
4.1 BBR反应器启动 |
4.1.1 调试准备 |
4.1.2 调试启动方案 |
4.1.3 污泥接种与驯化 |
4.2 BBR反应器初期调试稳定运行效果 |
4.2.1 COD去除效果 |
4.2.2 氨氮去除效果 |
4.2.3 总磷去除效果 |
4.2.4 污泥相生物观察 |
4.2.5 MLSS、SV30及SVI变化情况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SMAD-BBR组合工艺系统影响因素研究 |
5.1 SMAD调试影响因素研究 |
5.1.1 氨氮与pH |
5.1.2 温度 |
5.1.3 冲击负荷 |
5.2 BBR调试影响因素研究 |
5.2.1 氨氮 |
5.2.2 溶解氧 |
5.2.3 冲击负荷 |
5.3 组合工艺运行效果 |
5.4 工程经济效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工作 |
致谢 |
(3)啤酒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工艺 |
1.1 好氧处理工艺 |
1.1.1 活性污泥法 |
1.1.2 生物膜法 |
1.1.3 膜生物反应器 |
1.1.4 深井曝气法 |
1.2 厌氧处理工艺 |
1.2.1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 |
1.2.2 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 |
1.2.3 厌氧序批式反应器 |
1.2.4 内循环厌氧反应器 |
1.2.5 水解酸化法 |
2 优化组合工艺 |
2.1 厌氧-好氧组合工艺 |
2.2 厌氧-缺氧-好氧组合工艺 |
3 结论 |
(4)工业综合废水深度处理与污水厂工艺升级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工业废水的来源与危害 |
1.2.2 我国工业废水污染与治理现状 |
1.2.3 国外工业废水处理的典型模式 |
1.2.4 工业综合废水特征 |
1.2.5 工业废水处理工艺 |
1.3 研究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
1.3.1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3.2 课题的研究目的 |
1.3.3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3.4 技术路线 |
第2章 沈阳仙女河污水处理厂介绍 |
2.1 地理位置 |
2.1.1 所处区域 |
2.1.2 受纳水体 |
2.2 水厂概况 |
2.2.1 进出水概况 |
2.2.2 工艺介绍 |
2.3 问题诊断 |
2.3.1 存在问题 |
2.3.2 解决方案 |
2.3.3 处理流程的确定 |
第3章 工业综合废水单元处理研究 |
3.1 强化化学除磷单元研究 |
3.1.1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 |
3.1.2 混凝剂的筛选 |
3.1.3 投药量和搅拌时间的确定 |
3.2 高效气浮除油单元研究 |
3.2.1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 |
3.2.2 溶气压力与回流比的影响 |
3.3 水解酸化预处理单元研究 |
3.3.1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 |
3.3.2 HRT 的影响 |
3.4 A/O 深度脱氮单元研究 |
3.4.1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 |
3.4.2 HRT 与回流比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业综合废水深度处理全流程中试研究 |
4.1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 |
4.1.1 中试试验装置 |
4.1.2 试验方法 |
4.2 中试装置生物启动 |
4.2.1 A/O 脱氮生物启动研究 |
4.2.2 水解酸化生物启动研究 |
4.3 全流程工艺参数优化 |
4.3.1 混凝预处理试验研究 |
4.3.2 气浮预处理试验研究 |
4.3.3 水解酸化预处理试验研究 |
4.3.4 A/O 脱氮深度处理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仙女河污水厂升级改造研究 |
5.1 深度脱氮试验研究 |
5.1.1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 |
5.1.2 工艺参数优化 |
5.1.3 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
5.1.4 深度脱氮试验小结 |
5.2 强化除磷试验研究 |
5.2.1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 |
5.2.2 工艺参数优化 |
5.3 升级改造工艺路线制定 |
5.4 污水厂构筑物设计 |
5.4.1 设计规模及进出水水质 |
5.4.2 单元构筑物设计 |
5.5 改造工程进展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录 |
(5)HA-SBR工艺及其在啤酒厂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HA-SBR (Hydrolytic Acidification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工艺 |
1.1 SBR法的工作原理 |
1.2 SBR特点 |
1.3水解酸化的原理 |
1.4 HA-SBR工艺的主要影响因素 |
1.4.1 pH |
1.4.2 MLSS浓度 |
1.4.3温度 |
1.4.4曝气时间和大小 |
2 SBR和HA-SBR在啤酒厂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3展望 |
(6)啤酒分装厂生产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SBR法处理啤酒生产废水的作用机理 |
1.1.1 SBR法的挂膜、驯化和监控指标 |
1.1.1. 1 厌氧菌的挂膜、培养、驯化 |
1.1.1. 2 好氧菌的培养 |
1.1.2 SBR处理工艺的作用机理 |
1.2 工艺装置和主要工艺参数 |
2 结果与讨论 |
3 结论 |
(7)水解—两级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啤酒废水的生产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啤酒废水的来源及水质特征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好氧生物处理 |
1.3.2 厌氧生物处理 |
1.3.3 厌氧-好氧法 |
1.4 啤酒处理技术发展方向 |
1.5 啤酒废水处理方案的选择 |
1.6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6.1 课题来源 |
1.6.2 课题的主要内容 |
1.6.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工艺机理 |
2.1 水解酸化机理 |
2.1.1 概述 |
2.1.2 水解酸化机理 |
2.1.3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
2.1.4 水解酸化与厌氧发酵的区别 |
2.1.5 水解酸化优点 |
2.2 接触氧化机理 |
2.2.1 概述及机理 |
2.2.2 工艺方面的特征 |
2.2.3 在运行方面的特征 |
2.2.4 在功能方面的特征 |
2.2.5 水解-接触氧化特点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解-两级接触氧化工艺的设计 |
3.1 污水的水量、水质及处理要求 |
3.1.1 污水来源及水量 |
3.1.2 污水的水质及处理要求 |
3.2 处理工艺简述 |
3.3 调节池均质均量功能的设计 |
3.3.1 调节池功能 |
3.3.2 罐体改建成调节池功能的措施 |
3.4 罐体改建成水解酸化的设计 |
3.4.1 水解酸化的功能 |
3.4.2 水解酸化功能的实现措施 |
3.5 罐体改建成接触氧化的设计 |
3.5.1 接触氧化功能的实现措施 |
3.5.2 二沉池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解-两级接触氧化生产性试验分析 |
4.1 改建后调节池运行情况分析 |
4.2 水解酸化池的试验内容 |
4.3 测定指标及分分析方法 |
4.4 水解酸化池的启动运行 |
4.4.1 污泥来源及投加量 |
4.4.2 水解酸化池的启动过程 |
4.5 水解酸化池的影响因素分析 |
4.5.1 HRT对COD去除率的影响及分析 |
4.5.2 pH对COD去除率的影响和分析 |
4.5.3 进水COD浓度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4.5.4 水解酸化池对啤酒废水可生化性的影响 |
4.5.5 温度对水解酸化池的影响 |
4.6 改建后水解酸化处理效果分析 |
4.6.1 水解酸化对COD的去除效果 |
4.6.2 水解酸化对SS的去除效果 |
4.6.3 水解酸化对BOD的去除效果 |
4.7 接触氧化启动及分析 |
4.7.1 接触氧化启动 |
4.7.2 接触氧化控制因素 |
4.7.3 一级接触氧化处理效果 |
4.7.4 二级接触氧化处理效果 |
4.7.5 接触氧化总处理效果 |
4.8 运行期间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
4.9 各反应器平均处理效果分析 |
4.10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水解酸化+SBR法处理啤酒废水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啤酒废水的来源、性质和特点 |
1.2.1 啤酒废水的来源和分类 |
1.2.2 啤酒废水的水质特征 |
1.3 啤酒废水主要处理工艺 |
1.3.1 好氧生物处理 |
1.3.2 厌氧生物处理 |
1.3.3 厌氧+好氧处理方法处理啤酒废水 |
1.4 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 |
第二章 水解酸化+SBR处理工艺 |
2.1 水解酸化+SBR工艺的产生和发展 |
2.2 水解酸化和SBR工艺对有机物降解的机理 |
2.2.1 水解酸化工艺对有机物的降解机理 |
2.2.2 SBR工艺的工作原理 |
2.3 水解酸化和SBR工艺的特点及研究现状 |
2.3.1 水解酸化工艺的特性及应用 |
2.3.2 SBR的工艺特点及工艺应用 |
2.3.3 水解酸化+SBR工艺的特性及研究现状 |
2.4 实验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2.4.1 实验研究的目的 |
2.4.2 实验研究的内容 |
第三章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
3.1 试验装置与设备 |
3.1.1 试验装置 |
3.1.2 试验用水 |
3.1.3 水质监测分析方法和设备 |
3.2 生物膜的培养与驯化 |
3.2.1 生物填料的选择 |
3.2.2 生物膜的厌氧培养驯化 |
第四章 水解酸化+SBR系统启动及运行结果分析 |
4.1 系统启动 |
4.1.1 水解酸化池的启动 |
4.1.2 SBR反应器的启动 |
4.1.3 生物相观察 |
4.2 水解酸化池处理性能分析 |
4.2.1 水力停留时间对水解酸化池处理性能的影响分析 |
4.2.2 污染物容积负荷对水解酸化池处理性能的影响 |
4.3 SBR反应器处理性能分析 |
4.3.1 运行周期对SBR反应器处理性能的影响 |
4.3.2 曝气时间对SBR反应器处理性能的影响 |
4.3.3 pH值对SBR反应器处理性能的影响 |
4.3.4 污泥浓度对SBR反应器处理性能的影响 |
4.3.5 温度对SBR反应器处理性能的影响 |
4.4 水解酸化+SBR工艺参数优化结果 |
4.5 各反应器对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
4.5.1 水解酸化池对COD的去除效果 |
4.5.2 SBR反应器对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
4.6 试验系统对COD去除效果的分析 |
4.7 系统连续运行时的抗冲击负荷研究 |
第五章 水解酸化+SBR法动力学分析 |
5.1 活性污泥反应动力学 |
5.2 SBR法动力学模型 |
5.2.1 进水期底物的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 |
5.2.2 反应期COD降解动力学过程 |
5.3 啤酒废水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
结论及建议 |
1、结论 |
2、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啤酒废水生物处理工艺的应用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啤酒废水的水质特点 |
2 啤酒废水生物处理工艺的研究与应用 |
2.1 好氧生物处理工艺 |
2.1.1 普通活性污泥法处理啤酒废水 |
2.1.2 SBR法处理啤酒废水 |
2.1.3 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啤酒废水 |
2.1.4 生物转盘法处理啤酒废水 |
2.1.5 氧化塘法处理啤酒废水 |
2.1.6 A-B活性污泥法 (Adsorption-Biodegradation) 处理啤酒废水 |
2.1.7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啤酒废水 |
2.2厌氧生物法处理啤酒废水 |
2.2.1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处理啤酒废水 |
2.2.2 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处理啤酒废水 |
2.3 厌氧+好氧处理方法处理啤酒废水 |
2.3.1 酸化—SBR法 |
2.3.2 内循环UASB反应器+氧化沟工艺 |
3 结语 |
(10)SBR法在难降解废水处理中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SBR工艺流程和优点 |
2 SBR在难降解有机物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3 SBR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 |
4 结语 |
四、水解酸化—SBR法处理啤酒废水(论文参考文献)
- [1]水解酸化-AGSBR工艺处理汽车涂装废水试验研究[D]. 周安澜.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2]基于SMAD-BBR组合工艺处理高浓度洗涤废水中试系统调试及试验研究[D]. 肖传晶.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
- [3]啤酒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贾艳萍,马姣,贾心倩. 中国酿造, 2013(08)
- [4]工业综合废水深度处理与污水厂工艺升级改造研究[D]. 林齐. 北京工业大学, 2011(09)
- [5]HA-SBR工艺及其在啤酒厂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 严松锦,黄国林,张高飞,王晓斌. 广东化工, 2011(01)
- [6]啤酒分装厂生产废水处理技术研究[J]. 何优选,何江,张丰如. 广东化工, 2010(04)
- [7]水解—两级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啤酒废水的生产性试验研究[D]. 徐绍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S2)
- [8]水解酸化+SBR法处理啤酒废水试验研究[D]. 李莉莉. 长安大学, 2009(12)
- [9]啤酒废水生物处理工艺的应用与发展[J]. 岳秀萍,郁晓青.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12)
- [10]SBR法在难降解废水处理中的研究及应用[J]. 李凌云,周利,彭永臻,杨庆. 工业水处理,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