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注入技术在航天活塞泵量产中的应用

离子注入技术在航天活塞泵量产中的应用

一、离子注入技术在航空柱塞泵批量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娟[1](2020)在《液压元件多功能复合表面润滑机理及摩擦学性能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液压元件是高端制造业自动化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配合间隙及间隙表面摩擦学性能的优劣对其工作性能、可靠性、耐久性以及使用寿命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液压系统轻量化、高速化、高压化发展需求的提出,如何提高液压元件间隙表面的润滑性能以及减摩耐磨的摩擦学特性成为液压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本文提出多功能复合表面技术的概念,是以表面涂层与表面织构相结合,通过在间隙表面加工织构,实现表面微纳结构的改变,有效增加固体表面的比表面积,为表面涂层提供良好的附着表面;同时,通过设计优化表面织构,改变间隙表面固液界面的接触状态,提高润滑性能。基于以上想法,在间隙表面基底上制备出多功能复合表面,并对其微观结构、力学性能、润滑效果以及摩擦磨损性能等进行深入研究,同时探讨了在表面织构与硬质表面涂层耦合下的润滑减阻、减摩抗磨作用机理。1.提出并设计了表面织构和硬质表面涂层耦合的多功能复合表面,根据材料特性制定加工工艺。在分析表面织构技术和表面涂层技术加工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所设计的织构尺度以及所需涂层的特点,确定了“先加工织构后加工涂层”的顺序;针对基底材料的材料特性,比较了机械加工和激光加工的优缺点,选取了表面织构的加工方法;明确了两种基底材料的表面涂层材料以及相应的加工工艺参数。2.构建了织构几何参数影响的多功能复合表面润湿模型,并对涂层/基底系统的结合强度分析。建立了表面织构的接触角数学模型,分析了织构几何形貌对表面润湿性能的影响,对具备四种不同织构形貌的复合表面进行接触角的测量,得到了适合的接触角计算模型;研究了涂层/基底结合界面的类型和结合强度测试方法,确定了划痕实验法,测量了两种涂层与相应基底直接的结合力大小,通过失效界面的化学成分分析,判定了涂层失效的临界点,得到了两种膜基系统的膜基结合力及相应的涂层厚度。3.基于多织构表面CFD润滑模型的织构排列方式润滑性能对比研究。通过数值求解计算了四种不同织构形貌的润滑油膜承载力大小,得出了油膜承载力最大的为椭圆形织构;建立了多织构表面的CFD计算模型,得出了旋转运动工况条件下间隙表面的润滑特性指标;对比了三种排列方式下椭圆形织构化表面的油膜承载力;用织构内部压力云图和流场流线图分析了织构排列方式、转速以及润滑介质黏度对单个织构油膜润滑性能的影响,以及织构间协同润滑效应的作用机理。4.研究了多功能复合表面技术对间隙表面减阻耐磨性能的影响。通过盘对盘的润滑承载力实验,研究了不同工况参数以及织构排列方式对间隙表面的润滑承载力的影响;通过销盘摩擦实验,分析了圆形织构几何参数(直径和深度)变化对间隙表面润滑状态以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通过销盘磨损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表面织构的存在能够明显的改善表面润滑性能,避免干摩擦的产生;同时,还对表面涂层能增强间隙表面耐磨性进行了验证。

贠振刚[2](2019)在《航空变量柱塞泵中开关电磁阀对其启动瞬时流量控制分析》文中提出航空变量柱塞泵作为飞机液压系统的动力源,为飞机提供高压液压油,使飞机按照预定飞行姿态和轨迹对各执行机构进行驱动和控制。本论文根据航空变量柱塞泵实际工况和开关电磁阀工作状态,针对开关电磁阀通电和断电时,变量柱塞泵出口流量的变化,以及开关电磁阀阀体和内部流道结构,应用多学科系统仿真平台AMESim和流场分析软件FLUENT联合仿真,研究开关电磁阀内部流动阻力损失情况及其主要发生部位,分析开关电磁阀的主要结构参数对线圈电流、阀芯位移以及航空变量柱塞泵出口流量的影响,以及阀体进油口节流边(15°、30°、45°)、阀出口处阀芯台肩(15°、30°、45°)、阀内孔直径对阀内部流场的影响,优化开关电磁阀的阀芯、阀体结构,提高开关电磁阀开启过程的稳定性。为以后开关电磁阀的设计、航空变量柱塞泵的变量特性研究提供了帮助。研究内容主要分以下几点:第1章:介绍航空变量柱塞泵的研究背景以及国内外发展状况,概括开关电磁阀的研究现状,阐述带有开关电磁阀的航空变量柱塞泵系统的特点,说明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第2章:结合带开关电磁阀的航空变量柱塞泵原理图以及控制变量机构示意图,分析开关电磁阀在不同工作状态下,航空变量柱塞泵的工作原理,对系统中的航空变量柱塞泵、控制活塞、变量控制阀和开关电磁阀等液压元件分别进行数学模型建立。第3章:利用AMESim多学科计算平台,基于物理要素对开关电磁阀、变量机构进行AMESim建模,搭建带开关电磁阀的航空变量柱塞泵系统AMESim整体模型,重点计算分析带开关电磁阀的航空变量柱塞泵的动态特性,并且研究了电磁铁的线圈励磁电压、衔铁工作间隙、线圈匝数、阀芯直径和弹簧刚度不同时,线圈电流、阀芯位移及航空变量柱塞泵出口流量的变化规律。第4章:电磁阀处于通电工作状态时,利用ANSYS ICEM CFD和FLUENT软件,对不同计算模型进行网格划分,计算网格数量对流场计算的影响,研究阀体进油口节流边(15°、30°、45°)、阀出口处阀芯台肩(15°、30°、45°)、阀内孔直径对阀内部流场的影响,优化开关电磁阀的阀芯结构。

王正磊[3](2019)在《轴向柱塞泵配流副摩擦磨损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液压传动具有布局灵活,控制方便,传动功率重量比大等优点,在工业、农业、军事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范围很广。轴向柱塞泵是当前液压系统中应用最多的液压泵,由于柱塞泵的工作压力高所以其摩擦副也需要承受较高的载荷,因此会加剧摩擦副的磨损。配流副是轴向柱塞泵内结构最大的摩擦副,也是柱塞泵中极易发生磨损失效的摩擦副之一。现有关于轴向柱塞泵配流副摩擦磨损特性的研究主要是在中低转速工况(≤1200 r/min)下进行的,远小于轴向柱塞泵的额定转速。为了使研究成果与配流副实际情况相吻合,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本研究在高转速条件下就配流副摩擦磨损特性开展研究。本研究基于轴向柱塞泵工作原理,从贴近柱塞泵实际工况的高转速出发,研究配流副在润滑油膜破裂后边界润滑条件下的摩擦磨损特性。实验在改造后的MMU-10盘-环式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进行,选用38CrMoAl和42CrMo两种配流盘材料分别在未热处理、渗氮处理以及调质后渗氮处理三种条件下与缸体表面铜材CuPb15Sn5组成实验配流副进行摩擦磨损实验。将摩擦磨损实验结果以及试样表面的物相和显微组织结构作为评价指标,研究转速对配流副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并在高转速条件下通过逐步增加实验压力的方法确定当前配流副材料的极限工作压力;最后在配流副的极限工作压力下研究热处理工艺对配流副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配流副在高转速条件下运动副内润滑条件变差,摩擦表面温度升高,导致配流副软材料的磨损率更高也更容易发生粘着磨损,并且在高转速条件下实验压力超过2.5 MPa时配流副会发生严重的粘着磨损,软材料出现转移并在硬材料表面形成转移膜,此时配流副会快速磨损失效,因此在高转速条件下的配流副极限工作压力为2.5 MPa。热处理工艺会对配流副的摩擦磨损特性产生巨大影响,单独通过渗氮处理提高配流盘的硬度并不会提高配流副的摩擦学性能,但调质后产生的细化的表面组织可以减少配流副在运行过程中缸体表面的铜在配流盘表面的粘附从而抑制粘着磨损,因此调质预处理后再进行渗氮处理可以改善配流副的摩擦磨损特性。38CrMoAl和42CrMo的摩擦磨损性能差异较大,在当前实验条件下调质和渗氮处理的38CrMoAl与CuPb15Sn5组成的配流副拥有最优的摩擦磨损特性,更适合作为柱塞泵配流副材料。

张磊[4](2018)在《采煤机磨损检测方法和减摩改进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煤机是实现机械化开采的重要设备之一,也是实现煤矿自动化开采的主要设备,在实际工况中多采用双滚筒采煤机。在冲击载荷、煤块与矸石的共同作用下,采煤机遭受摩擦磨损失效的侵害,遗憾的是至今尚未有一种公认的检测方法甄别采煤机部件的失效原因,揭示其失效机理。也未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本论文提出一种系统的检测和改进方法。检测方法是通过磨损检测机构甄别采煤机磨损类别,提出有效解决方案的方法。改进方法是基于检测方法得出的失效机理,甄别磨损类型,针对性的提出的改进措施的方法。主要结论有:(1)提出了一种系统的检测和改进方法来应对采煤机的磨损失效问题。磨损检测方法包括五个环节:分析采煤机的实际工况、确定磨损失效参数、设计模拟实际工况的磨损检测机构、磨损实验验证检测机构有效性、揭示失效机理并提出解决措施。基于检测方法给出的改进措施,改进方法可解决采煤机磨损问题;该方法包括四个环节:甄别磨损类别、机械优化、热处理、和表面改性。(2)根据磨损检测方法,设计磨损检测机构,揭示滑靴的磨损机理;利用结构优化和表面改性方法可降低调高机构的磨损。结合实际工况,确定滑靴磨损的失效参数为载荷和牵引力;设计检测机构有加载装置、驱动装置和传感器,实时检测失效参数;通过滑靴与销排磨损实验验证检测机构的适用性。分析滑靴失效过程,结合试样的磨损实验,观测滑靴在各阶段表面形貌数据,揭示滑靴磨损失效的作用机理是磨粒磨损。(3)根据检测方法给出的改进措施,实验结果显示,(a)利用机械优化的方法可提高调高机构稳定性;(b)利用Cu-DLC薄膜可显着改善调高油缸的密封性能。机械优化方法可降低冲击载荷对调高机构的损伤;优化措施包括:换用电液比例换向阀,和增加PID超驰控制器。Cu-DLC薄膜改善调高油缸密封性能的机理是下面三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i)接触力和摩擦热引起膜层表面石墨化;(ii)Cu掺杂提高膜层韧性并起固体润滑作用;(iii)转移层的自润滑和长效保护作用。

疏文[5](2016)在《特种机构液压系统磨损机理及其表面改性》文中认为本论文以改善特种机构液压系统关键部件表面性能为出发点,分析了特种机构液压系统的磨损机理,对特种设备液压零部件表面提出合理的表面改性方案,在满足部件公差要求的前提下,实现部件表面的材料性能强化。分析了采煤机和飞行器液压系统的失效原因,结合机构工况和材料性能要求,针对性地设计表面强化方案应用到关键部件,降低故障率。主要结论有:(1)双滚筒采煤机的调高液压系统故障主要是由于部件磨损引起的油液泄露。在分析系统失效和材料性能要求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可用于采煤机关键液压部件的表面改性方法,通过对三个零部件配油盘、缸体和柱塞的磨损失效的原因分析,提出了表面强化方法,通过在配油盘表面沉积TiN薄膜,配油盘的表面硬度显着提高;在钢基材通过等离子全方位离子注入合成类金刚石碳膜,沙粒撞击材料表面测得耐冲蚀性能提高了四倍;用激光熔覆工艺对柱塞外表面制备熔覆层进行表面改性,改善工件表面的耐磨和耐腐性能。(2)探究了飞行器液压系统的故障和关键部件的失效原因,分析了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工况,对液压系统的柱塞泵摩擦副、齿轮表面和缸体表面提出了改性建议,通过改善关键部件的强化手段和再加工工艺,提高液压机构的表面强度和耐磨性,减少飞行器的磨损和失效,降低返修率,提高飞行器的有效飞行时间。(3)针对飞行器液压作动器的密封性问题,以密封装置活塞杆表面为研究对象,制备类金刚石薄膜对活塞杆进行表面强化为基本出发点,利用多离子束辅助沉积技术在440A钢基体上合成掺银类金刚石碳膜(Ag-DLC,Ag-containing diamond-like carbon),探讨了类金刚石碳膜在液压伺服作动器上的应用。Ag-DLC膜提高了活塞杆表面硬度,薄膜硬度远高于原基材(5.2GPa)硬度,高达24 GPa; Ag-DLC膜样品的摩擦系数相对于原基材表面明显降低,处于0.04到0.19之间,处于润滑状态;掺杂了Ag的类金刚石薄膜和基体之间的结合力好,膜层致密;银含量为10.5% Ag-DLC膜的摩擦性能最好;Ag-DLC薄膜和磨粒对磨面上转移层的形成是薄膜具有良好摩擦学性能的主要原因。

李阳[6](2014)在《织构化配流副摩擦磨损特性的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端面配流形式的轴向柱塞泵作为一种重要的液压动力元件,在各类大型工程机械中都扮演着核心角色,在航空航天、交通、水利工程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轴向柱塞泵向着高速、高压、大流量的趋势发展,各个摩擦副的磨损和烧伤现象也日益严重,其中配流副是轴向柱塞泵中最容易磨损和失效的部件之一,直接限制了柱塞泵的寿命和性能。因此,如何合理地设计轴向柱塞泵的摩擦副和改善其润滑条件,对于柱塞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表面织构技术是指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在摩擦副表面加工出按一定规律分布并具有一定尺寸的表面形貌的一项技术,研究表明表面织构能够起到改善摩擦副表面摩擦学性能的作用;近几十年以来这项技术得到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并在机械密封、切削刀具、冷锻模具等多个领域得到了成功的应用,为表面织构在轴向柱塞泵上的应用提供了依据,对于改善配流副摩擦学性能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采用光刻—掩膜电解工艺,在模拟配流盘的下试件表面加工出具有不同几何参数的微凹坑表面织构,并模拟实际工况条件,在配流副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进行摩擦学试验,以研究不同试验条件下表面织构对配流副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将配流副的摩擦系数、磨损量和磨损形貌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本文的研究表明:一、与无织构配流副相比,合理设计的织构化配流副能够有效地减小摩擦系数,改善其润滑条件。在接触压力和速度较大的条件下,不同参数的微凹坑织构表现出良好的减摩效果,此时直径较大时的减摩效果相对更好;同时微凹坑的面积率也是影响配流副摩擦学特性的重要因素,当微凹坑直径为100μm,面积率为5%时,最大减摩率为44.0%;二、表面织构在较长的试验时间内均能保持较为较为稳定的减摩效果;三、表面织构能够显着地改善配流副的磨损状况,主要表现在试件的磨损量和表面粗糙度上;并且当微凹坑直径较大时,减磨效果更为明显:在试验条件下,微凹坑直径为100μm300μm时,上试件的磨损量仅约为无织构配流副的4.54%7.14%;四、对上、下试件磨损形貌的分析表明:与无织构配流副表面形成黏着磨损不同,织构化配流副能够不同程度地避免黏着磨损的产生;对配流副下试件磨损形貌的进一步分析表明,表面织构容纳固体颗粒是其改善配流副摩擦学性能的主要原因之一;五、配流副的摩擦系数和磨损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相关性,合理地减小摩擦有利于减小磨损。

张伟[7](2010)在《带有功率回收的高功率液压泵性能试验台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液压泵作为液压系统的动力元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性能对整个液压系统的性能有着巨大的影响,液压泵能否正常稳定工作关系到主机系统能否达到设计和作业要求。所以,对于液压泵性能的精确测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液压技术应用工作者一直十分重视液压泵性能试验台的设计和研制工作。当前,液压传动系统正朝着高压,高速,大流量和高功率方向发展,因而,研制具有一定测试精度和自动化程度的高功率液压泵性能试验台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及对国内部分试验台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方案比较以及原理论证设计出一种带有功率回收的高功率液压泵性能试验台,试验台共分为动力驱动系统、液压控制系统、过滤与温度控制系统、漏油回收系统以及测试与控制系统五部分:动力驱动系统通过双出轴电机驱动被试泵旋转输出油液,为试验台提供动力,电机的调速利用变频器来实现;液压控制系统部分采用机械补偿功率回收方式,利用动力驱动系统输出的液压油驱动液压马达转动,马达与电机的输入轴连接将回收的液压能转化为机械能从而实现功率回收。试验台的加载采用直动溢流阀和比例溢流阀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系统的手动分级调压和自动加载。在流量测量中,为了提高测量精度,我们设置了大、小两路流量计对流量进行测量;过滤与温度控制系统利用电机泵组输送油液通过粗、精过滤器以及冷却器从而实现油液的过滤和冷却;漏油回收系统则将试验台泄漏的油液打回主油箱中以进行回收再利用;对于试验台的测控系统设计,首先归纳了性能测试中需要测试的各个参量以及需要控制的各类信号和需要监测的各类状态,设计了电气控制回路,并选购合适的数据采集设备,利用NI成套虚拟仪器设备搭建测控系统硬件部分;软件部分是利用LabVIEW软件开发液压泵性能测试平台,根据试验台试验项目对测试软件进行模块化设计并完成了部分试验项目的软件编程,实现测试中系统运行、信号采集、数据处理、数据输出、曲线绘制等研究的内容。本课题创新在于:研发一套带有功率回收和试验过程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的200kW高功率液压泵性能测试台。在考虑节能的同时,将其与现代虚拟仪器技术、测试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相结合,使所设计的高功率液压泵性能测试台的测试精度与测试效率得到提高,研究成果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任海勇[8](2010)在《纯水液压外啮合齿轮泵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全球气温升高、环境严重污染、资源越来越匮乏等加重了人们对绿色工业的关注。纯水液压技术是近年来液压传动领域新兴研究方向之一,它直接以自来水、海水等为传动介质,具有对环境无污染、节省资源、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安全可靠、压缩损失小、应用范围广等优点。液压泵是液压系统的动力源。纯水液压泵在纯水液压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其性能优劣直接决定系统的整体性能。由于齿轮泵的结构简单、工作效率高、成本低、对介质污染不敏感等特点,在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齿轮泵的市场占有率高达75%。当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纯水液压柱塞泵,叶片泵及齿轮泵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纯水齿轮泵的研究,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纯水液压的优缺点及关键技术问题,阐述了国内外纯水液压技术的研究现状及今后的发展趋势,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向。以CBK1008型高压齿轮泵为参照,分析说明了纯水外啮合齿轮泵的结构特点,进行了结构设计和参数的计算。针对纯水存在黏性低、润滑性差、气蚀性强、泄漏、有一定腐蚀性等问题,对齿轮泵各主要零部件的材料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确定了所采用的新型工程材料;此外,对其表面处理工艺进行了探讨,以克服泵内部严重的泄漏、磨损、腐蚀与气蚀等问题。通过外啮合齿轮的结构和参数设计,绘制出纯水外啮合齿轮泵流道的三维结构图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对纯水外啮合齿轮泵里的流场进行了仿真,得到了泵的静压等值图、速度分布图和湍动能云图,得出了各参数对泵性能的影响状况,其结轮与理论分析基本一致。设计建立了一套纯水外啮合齿轮泵试验系统,进行了材料耐磨性实验,得到了相关结论。采用CBK高压齿轮泵进行了基于Si02—X纳米陶瓷溶液的传动实验,绘制了压力、流量等曲线,得出了泵的容积效率等参数。

汪功明[9](2008)在《基于绿色生产的液压传动与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发展循环经济,推行绿色工业、绿色生产的世界经济潮流下,液压技术的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研究绿色生产的特征要求,寻求液压技术绿色化的突破口,开发适应绿色生产要求的新型液压技术成为流体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研究提出:应对能源危机,以水取代液压油作为系统的工作介质,大力发展水压传动,而水压传动的关键技术是腐蚀控制,其具体解决方案是:使用不锈钢、工程陶瓷或工程塑料等防腐材料生产水压元件或者采用有效的表面防护技术来控制水对元件产生的腐蚀;采用液压马达进行能量回收,或者通过改变油液粘度的方法进行辅助节能,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利用先进的制造技术,通过提高零件加工精度,减小偶合件配合间隙的方法来减小泄漏量;还可以采用集成化和复合化元件,实现无管连接,改进密封技术,均可有效减少泄漏;可以采用循环酸洗技术清洗油液,并合理使用过滤器,从而有效控制污染;利用PLC作为液压系统的主要电气控制方式,以提高系统的自动化程度,降低故障率,减少硬继电器材料损耗,提高系统工作效能;开发数字化的液压元件,实现精确控制。本文还对水压马达与油压马达的动态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提出了SZ-250A型注塑机液压系统的数字化方案,完成了MMB1320B型外圆磨床半自动循环液压系统的PLC控制系统设计。

戴圣海[10](2007)在《离子束混合处理改善液压泵配流副摩擦学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柱塞式液压泵配流副是典型的端面摩擦副,它的摩擦学性能直接影响泵的工作状态和服役寿命。对配流副运动试件实行离子束混合处理,配偶静件(材料为25Cr3MoA)经过常规调质氮化处理。在模拟工况条件下进行摩擦、磨损对比实验。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试验和研究:1、对配流副运动试件进行B+B2O3表面蒸镀成膜,然后用N+离子束对膜和基体反冲注入,实行所谓的离子束混合处理。其目的是使膜层的化学成分和组织结构发生改变,进一步改善性能,另一方面起到膜层与基体的缝合作用,使膜层的结合力进一步提高。2、在模拟工况条件下进行了摩擦、磨损对比实验。将经过离子束混合处理的试件和未处理试件进行模拟工况条件下的摩擦、磨损对比实验,测定相应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期望经过离子束混合注入处理的运动试件具有比没经处理的运动试件具有更好的摩擦学性能。3、用俄歇能谱分析法测定混合处理的表面成分,并对其摩擦学性能的提高作理论分析。利用俄歇能谱对经混合处理的试件进行定性分析,来确定固体表面的元素组成。然后根据测得的表面化学成分来分析经混合处理的试件,其摩擦性能改变的机理。

二、离子注入技术在航空柱塞泵批量生产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离子注入技术在航空柱塞泵批量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液压元件多功能复合表面润滑机理及摩擦学性能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多功能复合表面技术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表面织构技术研究现状
        1.3.2 多功能复合表面加工工艺及性能表征研究
        1.3.3 多功能复合表面摩擦学特性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多功能复合表面的制备
    2.1 引言
    2.2 多功能复合表面的加工顺序
    2.3 表面织构的加工
        2.3.1 基底材料的选取与表面织构加工方法的选取
        2.3.2 加工设备与工艺参数
    2.4 基底表面涂层的制备
        2.4.1 制备方法选取及设备
        2.4.2 制备工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功能复合表面润湿性能与膜基结合力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多功能复合表面接触角数学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3.2.1 固体表面接触状态模型
        3.2.2 基于表面织构几何形貌的多尺度接触角几何模型
    3.3 表面接触角的测量及结果分析
        3.3.1 接触时间和液滴体积对接触角测量结果的影响
        3.3.2 涂层沉积对接触角测量结果的影响
        3.3.3 液滴与表面织构单元相对位置对接触角测量结果的影响
        3.3.4 表面织构几何形貌对接触角测量结果的影响
    3.4 试样膜-基结合强度分析与结合机理研究
        3.4.1 膜-基结合界面的类型
        3.4.2 膜-基结合强度测试方法与原理
    3.5 划痕法测量膜-基结合强度结果分析
        3.5.1 实验测试装置与实验参数
        3.5.2 划痕实验表征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间隙润滑界面表面织构研究
    4.1 引言
    4.2 间隙表面流体动压润滑模型
        4.2.1 基本假设
        4.2.2 流体动压形成机理
        4.2.3 边界条件
        4.2.4 织构表面承载力和摩擦力计算
    4.3 流体动压润滑模型的数值求解及结果分析
        4.3.1 数值求解
        4.3.2 计算结果分析
    4.4 多织构表面润滑性能CFD仿真分析
        4.4.1 CFD建模以及相关参数设置
        4.4.2 多织构表面CFD仿真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功能表面润滑性能实验及结果分析
    5.1 引言
    5.2 多功能复合表面润滑油膜承载力测定实验
        5.2.1 实验设计
        5.2.2 实验结果分析
        5.2.3 实验小结
    5.3 多功能复合表面摩擦实验及结果分析
        5.3.1 实验设计
        5.3.2 摩擦实验结果与分析
        5.3.3 摩擦实验小结
    5.4 表面织构与TIN涂层对摩擦副表面磨损性能的影响
        5.4.1 实验设计
        5.4.2 表面织构与表面涂层对表面磨损性能影响分析
        5.4.3 磨损实验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6.3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2)航空变量柱塞泵中开关电磁阀对其启动瞬时流量控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航空变量柱塞泵的研究现状
        1.1.1 航空变量柱塞泵的国外研究现状
        1.1.2 航空变量柱塞泵的国内研究现状
    1.2 开关电磁阀的研究背景
        1.2.1 开关电磁阀的国外研究现状
        1.2.2 开关电磁阀的国内研究现状
        1.2.3 带开关电磁阀的航空变量柱塞泵系统特点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带开关电磁阀的航空变量柱塞泵数学模型
    2.1 带开关电磁阀的航空变量柱塞泵系统组成
    2.2 带开关电磁阀的航空变量柱塞泵工作原理
    2.3 带开关电磁阀的航空变量柱塞泵控制方程建立
        2.3.1 控制阀上的作用力
        2.3.2 控制阀的流量方程
        2.3.3 控制活塞的力平衡方程
        2.3.4 航空变量柱塞泵的控制方程
        2.3.5 变量控制阀的控制方程
    2.4 电磁阀通电过程对泵启动性能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开关电磁阀内流场计算及结构优化
    3.1 相关软件概述
    3.2 FLUENT求解设置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3.3 开关电磁阀内部流场分析
        3.3.1 计算模型的建立
        3.3.2 划分网格
        3.3.3 设置计算条件
        3.3.4 网格无关性的验证
        3.3.5 计算结果处理与分析
    3.4 阀结构对开关电磁阀内部流场的影响
        3.4.1 阀内孔直径对阀内部流场的影响
        3.4.2 阀体进油口节流边对阀内部流场的影响
        3.4.3 阀出口处阀芯台肩对阀内部流场的影响
    3.5 开关电磁阀的结构优化
        3.5.1 优化后的阀内部流道结构
        3.5.2 设置计算条件
        3.5.3 优化后的阀内部流场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带开关电磁阀的航空变量柱塞泵建模和仿真
    4.1 液压领域中仿真技术的应用
    4.2 AMESim软件简介
        4.2.1 AMESim仿真过程概述
        4.2.2 AMESim中的库
    4.3 带开关电磁阀的航空变量柱塞泵建模分析
        4.3.1 变量机构的AMESim建模与分析
        4.3.2 开关电磁阀的AMESim建模与分析
        4.3.3 带开关电磁阀的航空变量柱塞泵AMESim建模与分析
        4.3.4 开关电磁阀的结构参数对变量柱塞泵输出流量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总结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轴向柱塞泵配流副摩擦磨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轴向柱塞泵简介
    1.3 摩擦学基本理论
        1.3.1 磨损的定义
        1.3.2 磨损的分类
        1.3.3 粘着磨损的分类
    1.4 柱塞泵摩擦副研究现状
        1.4.1 摩擦副表面摩擦特性研究现状
        1.4.2 摩擦副润滑特性研究现状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摩擦磨损试验机的选择与改进
    2.1 摩擦磨损实验简介
        2.1.1 常用的磨损实验方法
        2.1.2 摩擦磨损试验机基本类型
    2.2 摩擦性能测试试验台原理及实验装置改进
        2.2.1 摩擦性能试验台工作原理
        2.2.2 摩擦性能试验台试样安装方式改进
    2.3 摩擦性能试验台实验力控制系统改进
        2.3.1 摩擦性能试验台实验力控制系统原理
        2.3.2 摩擦性能试验台实验力控制系统改进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试样设计加工及实验设计
    3.1 轴向柱塞泵配流副受力分析
    3.2 实验材料的选取和试样加工
        3.2.1 实验材料的选取
        3.2.2 试样的设计与制造
    3.3 前期实验
    3.4 实验设计
        3.4.1 实验设备
        3.4.2 实验流程设计
        3.4.3 实验方案的制订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工况的配流副摩擦磨损特性研究
    4.1 实验转速对配流副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
        4.1.1 不同转速下摩擦特性对比
        4.1.2 不同转速下磨损特征对比
    4.2 高转速实验条件下配流副极限工况
        4.2.1 高转速实验条件下配流副摩擦特性分析
        4.2.2 高转速实验条件下配流副磨损特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材料和热处理工艺的配流副摩擦磨损特性研究
    5.1 材料特性分析
        5.1.1 试样表面物相分析
        5.1.2 试样表面组织结构分析
    5.2 不同热处理工艺下配流副摩擦磨损特性分析
        5.2.1 不同热处理工艺下配流副摩擦特性分析
        5.2.2 不同热处理工艺下配流副磨损特性分析
    5.3 磨损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采煤机磨损检测方法和减摩改进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采煤机的磨损现状
    1.3 磨损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1.4 磨损检测机构研究现状
        1.4.1 通用摩擦磨损试验机
        1.4.2 特种摩擦磨损试验机
    1.5 磨损改进方法研究现状
    1.6 机械结构优化研究现状
        1.6.1 截割部优化现状
        1.6.2 摇臂系统优化现状
        1.6.3 行走部优化现状
        1.6.4 调高机构优化现状
    1.7 薄膜改性研究现状
        1.7.1 CVD金刚石
        1.7.2 DLC类金刚石
        1.7.3 金属掺杂的类金刚石薄膜
    1.8 选题依据
    1.9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9.1 研究目的
        1.9.2 研究内容
        1.9.3 论文撰写思路
第2章 磨损检测方法和改进方法
    2.1 采煤机的磨损问题分析
    2.2 磨损检测方法
        2.2.1 什么是磨损检测方法
        2.2.2 磨损检测方法实施过程
        2.2.3 磨损检测方法的特点
        2.2.4 导向滑靴的磨损检测方法
    2.3 减摩改进方法
        2.3.1 什么是减摩改进方法
        2.3.2 减摩改进方法实施过程
        2.3.3 减摩改进方法的特点
        2.3.4 调高机构的减摩改进方法
        2.3.5 调高油缸的减摩改进方法
    2.4 Cu-DLC薄膜制备与表征
        2.4.1 Cu-DLC薄膜制备
        2.4.2 薄膜表征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机械结构优化降低磨损
    3.1 截割滚筒与摇臂的机械结构优化
        3.1.1 截割部改进措施
        3.1.2 摇臂传动系统改进措施
    3.2 调高机构工况分析
        3.2.1 调高机构力学分析
        3.2.2 调高机构工作原理
        3.2.3 采煤机调高机构失效分析
    3.3 调高机构设计
        3.3.1 调高机构改进
        3.3.2 超驰控制流程
        3.3.3 调高机构PID超驰控制器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滑靴磨损检测机构设计
    4.1 滑靴的磨损分析
        4.1.1 滑靴的工况分析
        4.1.2 滑靴的失效参数
    4.2 检测机构设计
        4.2.1 工作原理
        4.2.2 测力传感器结构
        4.2.3 检测电路设计
        4.2.4 失效参数的电信号转换
        4.2.5 电信号解耦分析
        4.2.6 测力传感器标定
    4.3 检测实验验证
    4.4 滑靴失效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用Cu-DLC薄膜改善调高油缸密封性能
    5.1 柱塞泵易损部件的解决措施
        5.1.1 配油盘改进措施
        5.1.2 缸体改进措施
        5.1.3 柱塞改进措施
    5.2 采煤机调高油缸失效分析
        5.2.1 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5.2.2 密封失效过程
        5.2.3 密封表面改性
    5.3 Cu-DLC薄膜的结构和综合摩擦学性能分析
        5.3.1 XRD分析薄膜结构
        5.3.2 Cu-DLC薄膜的硬度与内应力
        5.3.3 Cu-DLC薄膜的摩擦学性能
        5.3.4 拉曼光谱的比较分析
    5.4 Cu-DLC膜提高密封性能的机理
        5.4.1 接触力和摩擦热引起的膜层表面石墨化
        5.4.2 Cu掺杂提高了膜层韧性并起固体润滑作用
        5.4.3 转移层的自润滑和长效保护作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特种机构液压系统磨损机理及其表面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特种机构液压系统表面改性的研究现状
        1.2.1 产业中的特种机构
        1.2.2 特种机构磨损失效的危害和原因
        1.2.3 特种机构液压系统的失效
        1.2.4 针对特种机构磨损失效的现有措施
    1.3 特种机构的表面改性强化
        1.3.1 表面强化的方法
    1.4 选题依据
    1.5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案
    2.1 碳膜制备工艺
        2.1.1 多离子束辅助沉积系统制备类金刚石薄膜
    2.2 表征方法
        2.2.1 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
        2.2.2 X射线衍射仪
        2.2.3 纳米压痕仪
        2.2.4 光学显微镜
        2.2.5 拉曼光谱分析仪
        2.2.6 往复式摩擦磨损实验机
第三章 双滚筒采煤机的调高液压系统关键部件磨损分析及表面改性方法
    3.1 引言
    3.2 双滚筒采煤机液压系统工作原理和失效分析
    3.3 液压系统故障的解决方法
    3.4 关键部件失效分析及表面改性
        3.4.1 主油泵的配油盘
        3.4.2 主油泵缸体
        3.4.3 主油泵柱塞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飞行器液压系统关键部件磨损机理分析和表面改性
    4.1 引言
    4.2 飞行器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失效分析
    4.3 关键部件失效分析及表面改性
        4.3.1 液压柱塞泵摩擦副的失效
        4.3.2 齿轮齿而的磨损
        4.3.3 液压缸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探索利用类金刚石膜改善飞行器液压伺服作动器的密封性能
    5.1 引言
    5.2 伺服作动器密封失效和薄膜改性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镀膜样品XRD分析
        5.3.2 Ag-DLC膜的硬度
        5.3.3 Ag-DLC膜的摩擦磨损性能
        5.3.4 Ag-DLC膜薄膜改性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6)织构化配流副摩擦磨损特性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清单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轴向柱塞泵的概述
    1.3 轴向柱塞泵配流副的研究现状
        1.3.1 配流副表面工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配流副润滑特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表面织构技术
        1.4.1 表面织构技术改善摩擦副摩擦磨损性能的机理
        1.4.2 表面织构技术的研究现状
        1.4.3 表面织构技术的应用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试验设计及试验方法
    2.1 轴向柱塞泵的工作原理
    2.2 配流副摩擦磨损试验机的原理与改进
        2.2.1 配流副摩擦磨损试验机的原理
        2.2.2 配流副摩擦磨损试验机的改进
    2.3 表面织构的加工
        2.3.1 试件材料的选择
        2.3.2 试件的制备
    2.4 试验方案设计
        2.4.1 表面织构的几何参数设计
        2.4.2 试验条件及数据处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织构化配流副摩擦特性的试验研究
    3.1 无织构试件摩擦系数分析
        3.1.1 载荷的影响
        3.1.2 速度的影响
    3.2 织构化试件摩擦系数分析
        3.2.1 载荷的影响
        3.2.2 微凹坑直径的影响
        3.2.3 微凹坑面积率的影响
    3.3 磨损试验中摩擦系数的变化规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织构化配流副磨损特性的试验研究
    4.1 上试件磨损量分析
        4.1.1 直径的影响
        4.1.2 载荷的影响
        4.1.3 面积率的影响
    4.2 上试件磨损形貌分析
    4.3 摩擦系数和磨损的关系
    4.4 下试件磨损量分析
    4.5 下试件磨损形貌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5.2 课题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论文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7)带有功率回收的高功率液压泵性能试验台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课题来源
    1.3 液压泵性能试验台研究现状
        1.3.1 液压系统
        1.3.2 测控系统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特色之处
第二章 液压泵性能测试技术标准及方案的确定
    2.1 液压泵性能试验台的技术要求
    2.2 液压泵性能试验的分类与试验标准
        2.2.1 液压泵性能试验的分类
        2.2.2 试验标准
    2.3 液压泵性能试验台的试验项目与试验方法的确定
    2.4 液压泵性能试验台功率回收形式的确定
        2.4.1 非功率回收液压泵试验台
        2.4.2 液压补偿功率回收系统
        2.4.2.1 串联液压补偿功率回收系统
        2.4.2.2 并联液压补偿功率回收系统
        2.4.2.3 串并联液压补偿功率回收系统
        2.4.3 机械补偿功率回收系统
        2.4.4 功率回收形式的确定
    2.5 液压泵性能试验台调速方法与加载方式的确定
        2.5.1 调速方法的确定
        2.5.2 加载方式的确定
    2.6 液压泵性能试验台系统方案
    2.7 液压泵性能试验台系统的 AMESim 仿真
    2.8 小结
第三章 液压泵性能试验台设计
    3.1 动力驱动系统设计
        3.1.1 交流电机
        3.1.2 变频器
        3.1.3 弹性柱销联轴器
        3.1.4 转矩转速传感器
        3.1.5 支撑架
    3.2 过滤温控系统设计
        3.2.1 油箱设计
        3.2.1.1 油箱结构设计
        3.2.1.2 油箱容量的计算
        3.2.1.3 油箱散热量计算
        3.2.2 过滤温控液压泵组
        3.2.3 冷却器计算、选型
        3.2.4 过滤器选型
    3.3 液压控制系统设计
        3.3.1 液压阀选型
        3.3.2 集成块设计
    3.4 管路设计
        3.4.1 油管内径计算
        3.4.2 液压管路的连接
    3.5 小结
第四章 试验台测控系统硬件和软件设计
    4.1 测控系统硬件设计
        4.1.1 硬件系统设计的原则
        4.1.2 系统测控参数的确定
        4.1.3 测控系统硬件结构
        4.1.3.1 传感器选型
        4.1.3.2 PXI 系统
        4.1.4 电气控制回路
        4.1.4.1 传感器接线
        4.1.4.2 电机控制电路
        4.1.4.3 主液压回路的控制电路
        4.1.4.4 辅助液压回路的控制电路
    4.2 试验台测控系统软件设计
        4.2.1 LabVIEW 简介
        4.2.2 测控系统软件编程
        4.2.2.1 软件总体流程图
        4.2.2.2 用户登录
        4.2.2.3 物理通道设置
        4.2.2.4 试验项目选择
        4.2.2.5 试验条件设置
        4.2.2.6 试验状态监控
        4.2.2.7 试验项目编程
    4.3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纯水液压外啮合齿轮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纯水液压的优越性及缺陷
    1.3 纯水液压技术研究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纯水齿轮泵发展概况
        1.3.4 水压技术前瞻性
    1.4 纯水液压产品信息
    1.5 纯水液压技术存在的关键问题
    1.6 课题背景与实用价值
    1.7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纯水液压外啮合齿轮泵的结构特点及设计
    2.1 液压泵简介
        2.1.1 常见液压泵的分类
        2.1.2 液压泵的主要性能参数
        2.1.3 液压泵的工作特点
        2.1.4 纯水对液压泵影响
    2.2 外啮合齿轮泵的工作原理
    2.3 外啮合齿轮泵的流量计算
        2.3.1 瞬时流量
        2.3.2 理论排量
        2.3.3 流量脉动
    2.4 泄漏与最佳间隙
        2.4.1 轴向最佳间隙
        2.4.2 径向最佳间隙
    2.5 径向力及平衡措施
        2.5.1 径向力的计算
        2.5.2 平衡径向力的措施
    2.6 困水(油)现象与卸荷措施
        2.6.1 困水(油)现象
        2.6.2 卸荷措施
    2.7 间隙补偿措施
    2.8 纯水压外啮合齿轮泵主要参数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纯水液压外啮合齿轮泵材料的选择及表面工程技术分析
    3.1 磨损与润滑
        3.1.1 摩擦磨损
        3.1.2 水的润滑特性
        3.1.3 水液压传动的润滑对策
    3.2 腐蚀与气蚀
        3.2.1 腐蚀
        3.2.2 腐蚀主要解决措施
        3.2.3 气蚀和水击
        3.2.4 气蚀主要解决措施
    3.3 纯水齿轮泵适用材料和表面处理技术
        3.3.1 适用工程材料分析及齿轮泵材料的选取
        3.3.2 适用表面工程技术分析及关键零部件的表面处理
    3.4 水介质的质量控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纯水液压外啮合齿轮泵的FLUENT仿真分析
    4.1 设计参数及CFD模型的建立
        4.1.1 设计参数
        4.1.2 CFD三维分析模型
        4.1.3 解析假定
    4.2 网格划分与边界条件
        4.2.1 网格划分
        4.2.2 设置边界类型
    4.3 仿真及计算结果分析
        4.3.1 控制方程
        4.3.2 边界条件设置
        4.3.3 计算过程
        4.3.4 计算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系统的设计及结果分析
    5.1 实验目的和主要任务
    5.2 实验系统的工作原理
    5.3 齿轮的理论公式
        5.3.1 理论排量
        5.3.2 理论流量
        5.3.3 容积效率η_V
    5.4 磨损实验
    5.5 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基于绿色生产的液压传动与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言
    1.1 液压技术的发展现状
    1.2 液压技术绿色化面临的问题
    1.3 论文的基本构成
        1.3.1 论文研究思路
        1.3.2 论文研究重点
        1.3.3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绿色生产概述
    2.1 循环经济
        2.1.1 背景
        2.1.2 循环经济的概念
        2.1.3 循环经济的特征
        2.1.4 循环经济的系统结构和产业革新
    2.2 绿色工业
        2.2.1 绿色工业的概念
        2.2.2 绿色工业的发展现状
    2.3 绿色生产
        2.3.1 绿色生产的概念
        2.3.2 绿色生产的内容
        2.3.3 绿色生产的基本特点
        2.3.4 绿色生产的主要途径
第三章 水压传动和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3.1 液压传动的工作介质
        3.1.1 对液压工作介质的主要要求
        3.1.2 常用液压工作介质的主要性质
        3.1.3 工作介质的绿色化
    3.2 水压传动关键技术
        3.2.1 水压传动的绿色化特征
        3.2.2 发展水压传动的关键技术
    3.3 水压元件的开发
        3.3.1 水压柱塞泵
        3.3.2 水压马达
        3.3.3 水压阀
        3.3.4 辅助元件的开发研究
        3.3.5 水压马达与油压马达的性能研究
    3.4 节能降耗
    3.5 减少泄漏,控制污染
        3.5.1 减少泄漏的措施
        3.5.2 控制污染的措施
第四章 液压系统的数字化控制
    4.1 液压系统数字化元件及应用
        4.1.1 脉冲式数字流量阀的结构原理及应用
        4.1.2 组合式数字压力阀的原理及应用
        4.1.3 数字变量泵的结构原理
        4.1.4 SZ-250A 型注塑机液压系统的数字化改造方案
    4.2 液压系统 PLC 控制及实际运用
        4.2.1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产生
        4.2.2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特点
        4.2.3 液压系统的 PLC 控制设计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离子束混合处理改善液压泵配流副摩擦学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离子注入表面改性技术的方法及特点
        1.1.1 离子束改性技术方法分类
        1.1.2 离子束改性技术的特点
    1.2 国内外离子束表面工程的发展概况
        1.2.1 离子注入大规模集成电路微细加工技术的发展
        1.2.2 氮的强离子束工程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1.2.3 多种新兴离子束技术的发展
        1.2.4 离子束增强多层膜和纳米组装工程
    1.4 配流副的磨损机理及材料的选配原则
        1.4.1 磨损的基本类型
        1.4.2 粘着磨损机理
        1.4.3 柱塞式液压泵配流副的磨损机理
        1.4.4 粘着磨损的摩擦副材料的选配
    1.5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1.5.2 本文的目标及意义
第二章 离子束混合处理理论
    2.1 真空蒸镀理论
        2.1.1 真空蒸镀的特点
        2.1.2 真空蒸镀原理
        2.1.3 真空蒸镀蒸发源
    2.2 离子束反冲注入理论
    2.3 离子束混合原理
        2.3.1 离子束混合碰撞机理
        2.3.2 离子束混合的样品结构
    2.4 离子束混合技术的开发及应用
第三章 实验及其性能数据的获取
    3.1 实验方法及试件制作
        3.1.1 实验方法
        3.1.2 试件材料及其制作
        3.1.3 B组试件真空蒸镀处理
        3.1.4 经蒸镀处理的试件进行 N+反冲注入
    3.2 摩擦磨损实验条件与测试结果
        3.2.1 试验条件
        3.2.2 试件的表面测试
第四章 实验结果分析
    4.1 降低摩擦系数的机理
    4.2 化学成分的改变
    4.3 表面硬度的提高
        4.3.1 沉淀硬化
        4.3.2 位错强化
        4.3.3 非晶强化
    4.4 摩擦性能分析
    4.5 膜层的粘附性
    4.6 离子束混合注入与直接注入的比较
第五章 结语
    5.1 小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四、离子注入技术在航空柱塞泵批量生产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液压元件多功能复合表面润滑机理及摩擦学性能实验研究[D]. 陈娟.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2]航空变量柱塞泵中开关电磁阀对其启动瞬时流量控制分析[D]. 贠振刚.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9)
  • [3]轴向柱塞泵配流副摩擦磨损特性研究[D]. 王正磊.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8)
  • [4]采煤机磨损检测方法和减摩改进方法研究[D]. 张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7)
  • [5]特种机构液压系统磨损机理及其表面改性[D]. 疏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2)
  • [6]织构化配流副摩擦磨损特性的试验研究[D]. 李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4(01)
  • [7]带有功率回收的高功率液压泵性能试验台系统设计[D]. 张伟. 福州大学, 2010(06)
  • [8]纯水液压外啮合齿轮泵的研究[D]. 任海勇. 昆明理工大学, 2010(02)
  • [9]基于绿色生产的液压传动与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D]. 汪功明. 合肥工业大学, 2008(10)
  • [10]离子束混合处理改善液压泵配流副摩擦学性能的研究[D]. 戴圣海. 贵州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离子注入技术在航天活塞泵量产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