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伊氏锥虫灭活苗对牛免疫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强[1](2019)在《新疆北疆地区蜱种分布、分子特征及重要蜱传病原的分子检测》文中指出目的:蜱类是专性吸血的外寄生动物,除了直接叮咬侵袭宿主,还是多种自然疫源性病原体的传播媒介。蜱类研究在兽医学、医学、经济学和公共卫生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准噶尔盆地是中国第二大内陆盆地,位于新疆北部,植被覆盖度较好,多为优良牧场,野生动物种群较多,为蜱类生长繁殖提供良好“生境”,相应种类繁多,对畜牧业危害极大。对北疆地区蜱种和蜱传病原开展调查研究,完善该地区蜱种与蜱传病原基础资料,为该地区蜱类种群分布解析和蜱传疾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2014年2016年连续3年在新疆北疆(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15个县市16个点采集硬蜱,形态学鉴定结合地理分布信息确定蜱种分布特点和优势蜱种种类;(2)扩增不同蜱种的16S rDNA基因,印证形态学鉴定结果;通过16S rDNA基因序列比较和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该地区蜱类的系统进化关系。(3)通过亚洲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 asiaticum)和亚东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 kozlovi)线粒体全基因组的测定、注释、比对和分析,探讨亚洲璃眼蜱和亚东璃眼蜱亲缘关系和分类地位;(4)应用巢式PCR技术,对采集的蜱虫进行人粒细胞无形体、埃立克次体、莱姆螺旋体核酸检测,了解不同地区和不同蜱种携带病原阳性率,并通过人粒细胞无形体及埃立克体的线粒体16S rDNA基因、莱姆病螺旋体的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等标志性基因的扩增和序列分析,确定病原体基因型和系统发生关系。(5)分别从自然发病的骆驼和体表寄生的亚洲璃眼蜱虫体内分离培养伊氏锥虫,并通过PCR方法检测伊氏锥虫的18S rDNA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1-5.8S-ITS2基因,对分离的虫株进行鉴定,并探讨亚洲璃眼蜱是否是伊氏锥虫的传播媒介。结果:(1)2014年2016年在新疆北疆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区15个县16个采样点,共采集硬蜱11628枚,形态学鉴定隶属5属10种,即:亚洲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 asiaticum、亚东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 kozlovi、残缘璃眼蜱Hyalomma detritum.、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银盾革蜱Dermacentor niveus、边缘革蜱Dermacentor marginatus、图兰扇头蜱Rhipicephalus turanicus、刻点血蜱Haemaphysalis punctata和全沟硬蜱Ixodex persulcatus。其中检出一定量的亚洲璃眼蜱和亚东璃眼蜱中间型。(2)对北疆地区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15个县市的16个点采集的部分硬蜱,进行16S rDNA基因的扩增,获得16个蜱序列,分属于璃眼蜱属,扇头蜱属,革蜱属和血蜱属,与形态学鉴定结果相吻合。基于16S rDNA基因构建了系统发育进化树,完善了北疆地区硬蜱的系统发育和分类的基础数据资料。(3)成功扩增了亚洲璃眼蜱和亚东璃眼蜱的的线粒体全基因序列,长度分别为14720bp和14724bp,并对线粒体基因全序列进行注释和分析,两个蜱种序列相似率达到99.65%。基因组成和排序一致,亚洲璃眼蜱和亚东璃眼蜱适合划分为同一种,应该是同种异名。(4)对新疆北疆15个县市采集的500只硬蜱进行了人粒细胞无形体、埃立克次体、莱姆螺旋体的核酸检测,各调查点都有阳性检出,埃立克次体总阳性率达到25.24%,人粒细胞无形体总阳性率达31.2%。莱姆螺旋体总阳性率为3.2%;(5)成功从克拉玛依白碱滩区骆驼和体表寄生的亚洲璃眼蜱体内分离一株锥虫,经鉴定为伊氏锥虫,结合伊氏锥虫分子生物学分析;证实亚洲璃眼蜱体内携带伊氏锥虫,可能是其传播媒介之一。结论:采集的硬蜱11628枚,形态学鉴定隶属5属10种,亚洲璃眼蜱、亚东璃眼蜱、银盾革蜱和草原革蜱为优势蜱种。基于硬蜱16S rDNA基因的鉴定,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通过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认为亚洲璃眼蜱和亚东璃眼蜱为同一物种;在北疆地区硬蜱体内都检测到人粒细胞无形体、埃立克次体和莱姆螺旋体的核酸阳性,提示该地区为此类病原的自然疫源地;分离、培养、鉴定伊氏锥虫克拉玛依株,证实亚洲璃眼蜱可携带伊氏锥虫,可能为伊氏锥虫的传播媒介之一。
王雪[2](2016)在《新孢子虫病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三种动物新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文中认为犬新孢子虫(Neospora caninum)宿主范围非常广泛,终末宿主是犬,牛、羊、犬、马、猪、兔等家畜及一些野生动物和小型动物可作为中间宿主,新孢子虫病是由犬新孢子虫寄生在犬、牛、羊等多种哺乳动物细胞内所引起的一种原虫病。该病对牛、羊的危害尤为严重,是造成世界性牛流产的主要原因之一,给畜牧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预防方法,只能对患病家畜采取淘汰等处理方法来防治新孢子虫病,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系列灵敏、快速、准确的新孢子虫检测方法,并对多种动物进行新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为新孢子虫病防治提供依据。本研究根据新孢子虫NcSRS2序列,设计合成一对PCR引物,建立新孢子虫PCR检测方法。通过对PCR反应条件及反应体系的优化,确定其最佳反应条件。然后进行敏感性及特异性检测,构建重组质粒pMD18-T-NcSRS2,将重组质粒进行10倍的梯度稀释,以稀释后的质粒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可以扩增出103copies/μL,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对新孢子虫、弓形虫、牛瑟氏泰勒虫、牛环形泰勒虫、牛双芽巴贝斯虫、牛伊氏锥虫等阳性核酸进行扩增,只能扩增出新孢子虫,其他阳性核酸均未扩出,证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根据新孢子虫NcSRS2序列,设计合成一对荧光PCR引物及一条探针,以重组质粒为模板,建立荧光PCR检测方法,然后对荧光PCR反应条件及反应体系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反应条件,然后对其敏感性,特异性及重复性进行检测,以稀释后的质粒为模板,进行荧光PCR扩增,可以扩增到102copies/μL,并且只能扩增出新孢子虫的阳性基因,其它阳性基因均未扩出,证明其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对重组质粒108copies/μL106copies/μL进行三次扩增,其扩增时间及扩增量相似,可以证明其具有很好的重复性。根据Nc5基因设计4条特异性引物,建立新孢子虫LAMP(环介导等温扩增)快速检测方法。通过对LAMP扩增体系、反应温度进行优化,及敏感性重复性及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LAMP的反应温度为63℃,其敏感度可以检测出的最低浓度是102copies/μL,并且只能扩增出新孢子虫的基因,证明LAMP检测法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对重组质粒106copies/μL104copies/μL进行3次重复性扩增,每次扩增的时间基本一样,均能扩增出阳性曲线,说明LAMP检测方法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应用建立的新孢子虫PCR检测方法对200份兔脑组织进行检测,其中有14份扩增出NcSRS2基因片段,其阳性率为7%。将新分离的14株新孢子虫基因与已经发表的13株新孢子虫的SRS2基因进行比对分析发现,所有的基因之间的亲缘性都比较近,与最早分离的NC1株的SRS2基因同源性为99%,而JL Rabbit(1/3/6/7/8/10/12/14)SRS2与strain Nc-Liv SRS2的同源性为100%。其他的基因与Nc-Liv SRS2株的基因相比,有个别的碱基发生突变,其中JL Rabbit 2/5/9/13的碱基突变影响了氨基酸翻译,其他的基因也有碱基突变,但是不影响翻译成氨基酸。采用新孢子虫VMRD竞争性ELISA检测试剂盒对吉林、山西、山东、河南、新疆、内蒙、青海共1630份牛血清,578份羊血清、200份兔血清进行检测,其中吉林的牛感染新孢子虫阳性率为18.09%,山东15.39%,山西35.94%,河南15.57%,内蒙6.87%,新疆8.75%,青海10.92%;其中羊感染新孢子虫的阳性率分别为吉林为20.71%,山西23.81%,新疆16.31%,青海7.98%;家兔的阳性率为24.5%。
王祥生,刘全,王德昭,于艳[3](2001)在《多价伊氏锥虫灭活疫苗制备及免疫保护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湖北株、广西株和江苏株伊氏锥虫经体外培养增殖 ,再等量混合 ,制备多价伊氏锥虫灭活苗。疫苗免疫接种小鼠后 ,再分别用强毒湖北株、广西株和江苏株伊氏锥虫攻击 ,结果 3组小鼠均获 1 2 /1 2保护。免疫保护鼠于免疫后 1 0 5d时 ,再作第二次攻虫 ,结果湖北、广西和江苏组分别获得 1 /5,3/5,4/5保护 ,对照组小鼠均 1 0 0 %发病死亡。结果表明多价伊氏锥虫灭活苗对多种虫株均产生了良好免疫保护作用 ,免疫期达 3个月 ,从而为大面积推广伊氏锥虫疫苗提供了有效途径。
黄定余,冯运红,王祥生,王德照,刘全[4](2001)在《地方虫株灭活苗对耕牛伊氏锥虫病免疫效果观察》文中认为
王祥生,王德昭,刘全,陈林,王黎煜,何畅[5](2000)在《不同地理株伊氏锥虫灭活苗交叉免疫保护及免疫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用伊氏锥虫湖北株和广西株制备纯虫灭活苗和含血灭活苗,经小鼠1次、2次免疫,再经强毒伊氏锥虫湖北株、广西株和江苏株交叉攻击。结果湖北株纯虫灭活苗2次免疫鼠,对同株(湖北株)获得30/30保护,对异株即广西株和江苏株分别获0/10和7/10保护,该苗一次免疫鼠对同株仅获得5/10保护。广西株纯虫灭活苗2次免疫鼠对同株(广西株)获20/20保护,对异株即湖北株和江苏株分别获得0/10和4/10保护。含血湖北株伊氏锥虫灭活苗对同株无保护作用,13只免疫小鼠全部死亡,对江苏株(异株)为9/10死亡。对照小鼠全部发病死亡。交叉免疫保护试验结果说明,纯虫灭活苗经两次免疫后对伺株虫体产生坚强的免疫保护作用,免疫保护率达100%,不同地理株伊氏锥虫因抗原变异现象出现不同的免疫保护作用。两次免疫接种小鼠其免疫保护效果比一次免疫的效果好。疫苗中如含有大量非特异物质,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将完全丧失。稳定试验表明,灭活苗在室温下保存1个月,在4℃、-20℃下保存6个月,免疫效果不变。
王祥生,刘全,刘俊华,王德昭[6](2000)在《家畜伊氏锥虫灭活苗制备及免疫研究观察》文中研究说明4种佐剂制备的伊氏锥虫灭活苗 ,通过小鼠免疫筛选试验 ,发现 号佐剂苗安全性好 ,免疫原性强 ,ES抗原在免疫保护中起重要作用。用 号佐剂制备的湖北、江苏、广西株伊氏锥虫灭活苗 ,通过小鼠和家兔 2次免疫 ,对同株虫体的攻击小鼠分别获得 2 0 /2 0、 1 2 /1 2和 2 0 /2 0的保护 ,并耐受第 2、第 3次攻击 ,免疫期长达3~ 5个月以上。家兔获得 7/8保护 ,体重明显增加 ,中和凝集抗体效价 1 :1 0~ 80倍。对照小鼠、家兔全部发病死亡。
黄定余,冯运红,王祥生,王德照,刘全[7](2000)在《伊氏锥虫灭活苗对役牛的免疫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从湖北当地水牛分离的伊氏锥虫制备伊氏锥虫灭活苗 ,在湖北省当阳市以 10mL/头剂量免疫接种役牛12 5 0 0头。免疫后 1个月 ,随机抽取其中 15头免疫牛 ,每头经皮下攻虫 1× 10 4 条 ,仅有 1头牛出现虫血症 ,保护率为99.33 % (14 /15 )。其余免疫牛中有 2 2头出现虫血症 ,保护率为 99.82 % ;免疫牛血清间接血凝效价为 1∶8~ 1∶12 80。药物预防组的 12 40 7头牛中 ,有 76 3头出现临床症状和虫血症 ,其中 12头死亡 ,保护率为 93 .87%。
王祥生,刘全,刘俊华,王德昭[8](2000)在《家畜伊氏锥虫灭活苗制备及免疫研究观察》文中研究指明4种佐剂制备的伊氏锥虫灭活苗 ,通过小鼠免疫筛选试验 ,发现Ⅳ号佐剂苗安全性好 ,免疫原性强 ,ES抗原在免疫保护中起重要作用。用Ⅳ号佐剂制备的湖北、江苏、广西株伊氏锥虫灭活苗 ,通过小鼠和家兔 2次免疫 ,对同株虫体的攻击小鼠分别获得 2 0 / 2 0、12 / 12和 2 0 / 2 0的保护 ,并耐受第 2、第 3次攻击 ,免疫期长达 3~ 5个月以上。家兔获得 7/ 8保护 ,体重明显增加 ,中和凝集抗体效价 1∶10~ 80倍。对照小鼠、家兔全部发病死亡
刘俊华[9](1985)在《家畜寄生性原虫病研究进展》文中指出 为了了解家富寄生性原虫病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确定今后研究方向和重点,特就本病的几个主要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概述。 一、家畜寄生性原虫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1.感染关系 病畜或人畜共患病的病人作为传染源,引起寄生性原虫病的感染流行,已为国内外所重视。而对于带虫者(隐性感染)或贮存宿主(含野生动物)尚未能
张凯[10](2018)在《伊氏锥虫TatD-like DNase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是一种常见的通过虫媒传播的寄生原虫,是家畜伊氏锥虫病(或苏拉病)的病原。该寄生虫主要寄生于马、骡、骆驼、牛等多种动物的血液当中,能引起动物的消瘦、贫血、神经症状,严重的会引起动物死亡,给畜牧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也有伊氏锥虫感染人的报道,表明伊氏锥虫是一种潜在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伊氏锥虫有比较完备的免疫逃避机制,最典型的是通过不断的改变体表的主要毒力因子变异表面糖蛋白(variable surface glucoprotein,VSG)从而逃避宿主的特异性免疫。也正因为这种免疫逃避机制的存在,导致现有的针对伊氏锥虫病的特异性疫苗效果欠佳,亟待我们发现一种新的途径防治伊氏锥虫病。近几年在细菌学研究方面发现,很多病原菌通过分泌DNA酶降解宿主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等)释放出来的DNA外捕网达到在宿主体内扩散的目的。本课题组以往研究发现,寄生虫感染的宿主能产生细胞外捕网(Extracellular Traps,ETs)捕获侵染的寄生虫,而寄生虫通过分泌脱氧核糖核酸水解酶(deoxyribonuclease,DNase)起到水解DNA外捕网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以疟原虫DNA水解酶作为抗原免疫动物可以达到很好的免疫保护效果。我们推测伊氏锥虫同样能够产生DNA水解酶逃避宿主的天然免疫。本课题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伊氏锥虫DNA酶的生物学特征及表达的时空特征,确定其在虫体与宿主相互作用中发挥的功能。我们首先利用生物信息学对伊氏锥虫潜在的水解宿主DNA的靶序列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两个与TatD脱氧核糖核酸酶(TatD-like DNase)相关的DNA酶序列,即:TatD-like DNase1005及TatD-like DNase-1155。其次,利用qPCR方法比较分析了伊氏锥虫T.evansi 805和T.evansi YNB虫株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和在动物体内,两个目的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表明,在动物体内寄生的虫株TatD-like DNase 1155和TatD-like DNase 1005基因的转录水平显着高于在体外培养的虫株,而且这两个基因在T.evansi 805虫株的转录水平显着高于T.evansi YNB虫株的转录水平。其次,运用间接免疫荧光(IFA)定位出这两种蛋白质主要分布于虫体鞭毛及细胞膜周围。最后,对这两种重组蛋白质的生物化学特性分析发现这两种蛋白质都是具有水解功能的二价金属依赖性的脱氧核糖核酸酶。本实验已经初步验证了伊氏锥虫TatD-like DNase的分布及体外水解功能,为进一步研究伊氏锥虫通过水解细胞外捕网实现免疫逃避的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二、伊氏锥虫灭活苗对牛免疫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伊氏锥虫灭活苗对牛免疫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北疆地区蜱种分布、分子特征及重要蜱传病原的分子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蜱分类及进化的研究进展 |
2.2 蜱传疫病的研究进展 |
2.3 蜱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进展 |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3.1 研究内容 |
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北疆地区硬蜱的调查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结果 |
2.1 硬蜱的统计结果 |
2.2 硬蜱的形态学鉴定 |
2.3 优势蜱种的分布 |
3 讨论 |
3.1 北疆地区蜱种的分布 |
3.2 亚洲璃眼蜱和亚东璃眼蜱的区分 |
4 小结 |
试验二 基于16S rDNA基因对北疆地区硬蜱系统进化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16S rDNA基因的扩增结果 |
2.2 线粒体16S rDNA基因扩增序列分析 |
2.3 蜱种系统发育分析 |
3 讨论 |
3.1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蜱分类中的应用 |
3.2 新疆蜱种的变化 |
4 小结 |
试验三 亚洲璃眼蜱和亚东璃眼蜱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定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形态学鉴定 |
2.2 线粒体基因分段扩增 |
2.3 两种璃眼蜱的线粒体基因组 |
2.4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实验四 蜱媒人粒细胞无形体、埃立克次体和莱姆螺旋体的检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PCR扩增结果 |
2.2 人粒细胞无形体、埃立克体和莱姆疏螺旋体检测结果 |
2.3 3种病原体测序及分型 |
3 讨论 |
3.1 人粒细胞无形体、埃立克次体病的流行情况 |
3.2 莱姆螺旋体病的流行情况 |
4 小结 |
试验五 亚洲璃眼蜱中锥虫的分离与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蜱虫鉴定 |
2.2 血液涂片 |
2.3 血涂片染色 |
2.4 动物接种试验 |
2.5 PCR扩增与测序结果 |
2.6 序列分析 |
2.7 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
3 讨论 |
3.1 伊氏锥虫病流行情况 |
3.2 伊氏锥虫的传播媒介 |
3.3 伊氏锥虫系统发生分析 |
4 小结 第三章 全文总结 第四章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2)新孢子虫病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三种动物新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新孢子虫研究进展 |
1 新孢子虫的形态 |
2 新孢子虫的感染机制 |
3 新孢子虫的传播方式 |
4 新孢子虫的宿主 |
5 新孢子虫的种类及虫株 |
6 新孢子虫病的临床症状 |
7 流行情况 |
7.1 国内流行情况调查 |
7.2 国外流行情况 |
8 新孢子虫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8.1 病原学检测 |
8.2 血清学诊断 |
8.3 分子生物学诊断 |
9 新孢子虫疫苗研究进展 |
第一章 新孢子虫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新孢子虫培养 |
2.2 新孢子虫DNA提取的结果 |
2.3 重组质粒PCR鉴定 |
2.4 重组质粒双酶切鉴定 |
2.5 重组质粒测序鉴定 |
2.6 PCR反应条件优化 |
2.7 PCR敏感性检测 |
2.8 PCR特异性检测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新孢子虫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荧光PCR退火温度优化 |
2.2 荧光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
2.3 荧光PCR敏感性检测 |
2.4 荧光PCR特异性检测 |
2.5 荧光PCR稳定性检测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新孢子虫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重组质粒双酶切鉴定 |
2.2 重组质粒测序鉴定 |
2.3 LAMP反应温度优化 |
2.4 LAMP方法特异性检测 |
2.5 LAMP方法敏感性检测 |
2.6 LAMP方法重复性检测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动物新孢子虫流行病学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2 方法 |
1.3 新孢子虫ELISA检测 |
2 结果 |
2.1 吉林地区新孢子虫分离株NcSRS2基因序列同源性比较 |
2.2 NcSRS2基因遗产进化分析 |
2.3 新孢子虫cELISA检测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家畜伊氏锥虫灭活苗制备及免疫研究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虫株: |
1.1.2 实验动物: |
1.1.3 佐剂: |
1.2 方法 |
1.2.1 不同佐剂疫苗筛选: |
1.2.2 Ⅳ佐剂锥虫灭活苗制备: |
1.2.3 锥虫灭活苗稳定性测定: |
1.2.4 免疫接种: |
1.2.5 攻虫: |
1.2.6 免疫保护检测: |
2 结果 |
2.1 不同佐剂疫苗对小鼠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果的影响 |
2.2 锥虫疫苗的稳定性 |
2.3 不同虫株灭活苗对小鼠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果观察 |
2.4 广西株灭活苗对家兔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果观察 |
3 讨论 |
3.1 锥虫疫苗研究近况 |
3.2 ES抗原和体液免疫在免疫保护中的作用 |
3.3 佐剂的作用 |
(7)伊氏锥虫灭活苗对役牛的免疫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伊氏锥虫灭活苗 |
1.2 免疫动物 |
1.3 免疫接种 |
1.4 安全性和免疫效果观察 |
2 结果 |
2.1 疫苗的安全性 |
2.2 免疫保护效果 |
2.2.1 对小白鼠的免疫保护作用 |
2.2.2 对役牛的免疫保护效果 |
3 讨论 |
(10)伊氏锥虫TatD-like DNase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伊氏锥虫病概述 |
1.1.1 伊氏锥虫病原学 |
1.1.2 流行病学 |
1.1.3 致病机制 |
1.1.4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1.1.5 诊断治疗 |
1.2 伊氏锥虫免疫逃避机制 |
1.2.1 针对特异性免疫的逃避机制 |
1.2.2 针对非特异性免疫的逃避机制 |
1.3 TatD脱氧核糖核酸酶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TatD-like DNase蛋白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1 方法 |
2.1.1 目的基因的序列分析 |
2.1.2 目的基因的分子进化分析 |
2.1.3 目的蛋白质的结构预测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TatD-like DNase蛋白质的结构 |
2.2.2 锥虫属及其它病原DNase蛋白质进化关系分析 |
2.2.3 不同物种TatD-like DNase氨基酸序列比较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伊氏锥虫TatD-like DNase基因的原核表达、重组蛋白质的纯化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3.1 材料 |
3.1.1 虫株、质粒及实验动物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3.2 方法 |
3.2.1 伊氏锥虫纯化及cDNA的制备 |
3.2.2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3.2.3 TatD-like DNase重组蛋白质的表达及纯化 |
3.2.4 动物免疫 |
3.2.5 特异性抗体检测 |
3.2.6 多克隆抗体纯化及特异性检测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虫体总RNA的鉴定结果 |
3.3.2 TatD-like DNase基因重组质粒的鉴定结果 |
3.3.3 TatD-like DNase重组蛋白质纯化及检测结果 |
3.3.4 免疫血清及特异性IgG的纯化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Tat D-like DNase蛋白质在伊氏锥虫的表达及定位 |
4.1 材料 |
4.1.1 主要试剂 |
4.1.2 主要仪器 |
4.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4.2 方法 |
4.2.1 TatD-like DNase基因转录水平分析 |
4.2.2 全虫蛋白质中TatD-like DNase的Westernblot鉴定 |
4.2.3 TatD-like DNase蛋白质在虫体的表达定位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TatD-like DNase基因转录水平结果 |
4.3.2 TatD-like DNase蛋白质的表达及定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TatD-like DNase蛋白质的生物化学特性及功能分析 |
5.1 材料 |
5.1.1 主要试剂 |
5.1.2 主要仪器 |
5.2 方法 |
5.2.1 小鼠DNA的提取 |
5.2.2 Tat D-like DNase蛋白质的体外功能实验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小鼠DNA纯化结果 |
5.3.2 重组TatD-like DNase蛋白质的生物化学特性及功能分析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
四、伊氏锥虫灭活苗对牛免疫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北疆地区蜱种分布、分子特征及重要蜱传病原的分子检测[D]. 刘志强. 石河子大学, 2019
- [2]新孢子虫病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三种动物新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D]. 王雪. 吉林农业大学, 2016(03)
- [3]多价伊氏锥虫灭活疫苗制备及免疫保护试验[J]. 王祥生,刘全,王德昭,于艳. 动物医学进展, 2001(04)
- [4]地方虫株灭活苗对耕牛伊氏锥虫病免疫效果观察[J]. 黄定余,冯运红,王祥生,王德照,刘全. 湖北畜牧兽医, 2001(02)
- [5]不同地理株伊氏锥虫灭活苗交叉免疫保护及免疫方法研究[J]. 王祥生,王德昭,刘全,陈林,王黎煜,何畅.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00(S1)
- [6]家畜伊氏锥虫灭活苗制备及免疫研究观察[J]. 王祥生,刘全,刘俊华,王德昭.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00(04)
- [7]伊氏锥虫灭活苗对役牛的免疫效果观察[J]. 黄定余,冯运红,王祥生,王德照,刘全. 中国兽医科技, 2000(11)
- [8]家畜伊氏锥虫灭活苗制备及免疫研究观察[J]. 王祥生,刘全,刘俊华,王德昭. 畜牧兽医学报, 2000(05)
- [9]家畜寄生性原虫病研究进展[J]. 刘俊华. 兽医大学学报, 1985(03)
- [10]伊氏锥虫TatD-like DNase功能研究[D]. 张凯.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