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口学的研究对象与知识体系

教育人口学的研究对象与知识体系

一、教育人口学的研究对象与知识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王中艳[1](2021)在《3-6岁幼儿家庭品德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庭是一个人成长与生活的摇篮,家庭教育在个体早期发展中至关重要,而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与灵魂,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教育重任。在品德教育上,人们都十分肯定学校教育的作用,有时会小视甚至忽视家庭对于品德教育的作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都对个体道德品质的培养产生着助益,但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别,家庭品德教育,重在提升人的道德品行修养与精神信仰,有着自身独有的特性。我国的家庭教育有着十分悠久且丰富的历史,这些历史中仍有着我们当今可以继承和发扬的优秀内容。现今家长多重视幼儿的智力发展,很多时候忽视了幼儿的品德教育,致使幼儿的品德观念和品德行为出现了偏差,我们应呼吁广大家长对品德教育引起注意,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从而提升家庭品德教育的质量。本研究将家庭作为品德研究的阵地,将3-6岁幼儿家长作为研究对象,在访谈的基础上形成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家庭品德教育的现状,对人口学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根据访谈内容分析影响家庭品德教育的因素,得出如下结论:(1)3-6岁幼儿家庭品德教育问卷由五个维度构成,分别为情感教育、爱国教育、品格教育、礼仪教育、规则教育;且3-6岁幼儿家庭品德教育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2)3-6岁幼儿在家庭品德教育的总分及五个维度上的得分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表现较为理想。(3)3-6岁幼儿的性别与是否独生在家庭品德教育上不存在显着差异,3-6岁幼儿父母学历的高低、不同家庭月收入、不同家庭结构等人口学变量对家庭品德教育的个别维度存在显着影响。(4)影响3-6岁幼儿家庭品德教育的因素主要有父母教育理念,父母榜样作用,隔代教育等内部因素和幼儿园教育,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如下建议:(1)树立正确教育理念,培育幼儿良好德行。(2)提高自身品德修养,做到言传身教。(3)父亲提高家庭教育参与度,彰显独特作用。(4)统一家庭成员教育理念,营造良好家庭氛围。(5)集结家园共育力量,共同提升儿童品德。

李增华[2](2021)在《教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及学科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地理学的视角》文中提出教育地理学既是专业学术领地内“教育-地理”跨学科知识生产的理论结晶萌芽,也是实践操作层求解多元教育地理问题的方案探讨累积。在“交叉学科”正式进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的现实背景下,尚处发展起步阶段的教育地理学一方面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也对学科元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研究采用元学科体系研究的一般范式,围绕“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逻辑分析主线,运用“人地关系理论”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全面阐释“教育-地理”学科知识互动的“人-地”关联。进而在这一基础上,首先,引入交叉学科的理论解析,从普遍意义上探讨“教育-地理”学科知识交融的本体内涵、边界及其限度。其次,借助地理学的专门化学科关照,系统揭示教育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下位分支学科的理论合理性和实践合目的性,并依托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理论指引,围绕“教育与地理要素”的内外互动,分解厘定教育地理学的学科知识构成,并因循学科知识“人-地互动、教-地互动、教育-环境互动”的三重内在逻辑联结,构建其学科知识体系。再次,借助“传统+现代”的学科体系评判分析框架,重回“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地理学学科体系构建的“四维”梳理(在大学中开设专业、有专门化的研究领域、有专门化的研究队伍、有专门性的理论研究刊物),分析教育地理学学科体系建构的现存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设改进。最后,以“余论”探讨的方式,尝试提出“以教育地域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地理学学科体系构建”方案,力图形成“普遍意义探讨+学科视角观照”相统合的“教育地理学学科体系构建整合路径”。聚焦整个研究内容的系统探讨,本研究在三个方面体现了一定的创新:1.阐述并揭示了教育地理学在学科属性上隶属“教育-地理”学科交叉的本质事实。借助地理学的特定视角,阐述了教育地理学作为其下位分支学科发展的逻辑可能和内容缺失,并在教育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下位分支学科内容缺失探究的基础上,通过交叉学科理论的“教育-地理”学科知识交叉内涵、边界与限度的思辨厘定,明确揭示出“教育地理学作为教育活动与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的客观事实。2.提出并论证了“教育地域系统”是教育地理学学科体系构建核心本体的理论观点。透过人地关系理论的“人-地互动”和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教育-环境”交互迁移,论证了“教育地域系统”作为“人-地互动逻辑起点”和“教育-环境交互逻辑终点”相统一的一面,并在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理论认知内,提出了教育地域系统以“教-地”互动串联“人-地互动”和“教育-环境互动”的中介纽带作用,从而明确了教育地域系统作为教育地理研究逻辑起点、逻辑中介和逻辑终点的辩证统一。3.分析并解构了教育地理学基于“教-地”互动逻辑而生成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内容。遵循“教育-地理”学科知识交叉的“教-地互动”逻辑主线,分析了教育地理学以教育活动和地理要素多元耦合而形成本体论知识,以“教育-地理研究学术共同体”学科认知而催生的认识论内容,以交叉学科知识关联和下位学科纵向分化相统一的方法论解析。本研究在教育地理学研究领地上的零星内容丰富,在教育地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上的式微理论创新,更多是建立在前人开创性研究的基础上,既是人地关系等系列理论在客观教育地理事象观照上的粗浅尝试,也是立足教育地理研究巨人肩膀上的持续前行。

金晓萌[3](2020)在《3-6岁幼儿家庭科学教育的问卷编制及现状调查》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创新型人才战略的提出,国家越来越重视科学教育在人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幼儿期是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最好时期,也是培养他们科学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力的最佳时期,会对其今后的发展有长远的教育影响,而科学教育的责任不仅仅由幼儿园承担,家庭也应在幼儿的科学经验学习中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优势。家庭作为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场所,蕴含着无限的科学教育资源,在幼儿的科学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运用了问卷法和访谈法,自编《3-6岁幼儿家庭科学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对沈阳市、抚顺市5所幼儿园的742位3-6岁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3-6岁幼儿家庭科学教育的现状包括:关于家长对家庭科学教育的认识、关于家长的家庭科学教育素养、关于家长对家庭科学教育的评价以及关于家长开展家庭科学教育的行为方式四个方面。2.3-6岁幼儿家庭科学教育的总体状况一般。在四个维度中,关于家长开展家庭科学教育的行为方式的维度得分最高,其次是家长的家庭科学教育素养和家长对家庭科学教育的认识,而家长对家庭科学教育的评价得分最低。3.不同家庭月收入幼儿父母在对家庭科学教育的认识、评价上有显着性差异;家长的家庭科学教育素养在学历、年收入、母亲的职业等人口学变量方面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家长对家庭科学教育的评价在年收入、家庭结构的人口学变量方面均存在显着性差异。

李娜娜[4](2020)在《小班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亲子关系、在园适应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要提高幼儿适应周围生活环境的能力。因此,幼儿园应把提升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能力作为全园保教重点。幼儿良好的在园适应不仅能使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园所组织的游戏活动,还能促使幼儿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动作发展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良好的情绪情感及行为习惯等。可见,良好的在园适应能促进幼儿知、情、行等方面的发展。研究发现,幼儿在园适应更多受到其早期教育经历、个体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等影响。研究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调查分析小班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亲子关系及在园适应的现状及关系,并提出相应教育建议。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40名小班幼儿的父母进行调查,通过描述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阶层回归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结果:1.接受早教机构教育的幼儿比例偏低,在接受过早教机构教育的幼儿中接受时间为12个月-18个月的最多,接受时间为24个月以上的最少。人口学差异分析显示,不同父母学历及家庭月收入幼儿在接受早教机构教育时间上存在显着差异。2.亲子关系发展较好且存在人口变量差异,即独生和非独生幼儿在亲密性和亲子关系总体水平上差异显着,不同父母学历及家庭月收入幼儿在反应性上差异显着。3.在园适应指标中幼儿焦虑程度总体较低。不同性别及父母学历幼儿的焦虑水平差异显着;独生和非独生幼儿的强迫神经症障碍差异显着;不同家庭月收入幼儿的躯体伤害及广泛性焦虑差异显着。幼儿问题行为发生较少。不同性别幼儿的多动行为差异显着。幼儿同伴关系发展水平偏高。不同性别及父母学历幼儿的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及同伴关系总体水平差异显着;不同家庭月收入幼儿的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社交障碍及同伴关系总体水平差异显着。4.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与亲子关系呈显着正相关。亲子关系要求性、亲密性与幼儿焦虑呈显着正相关,反应性与幼儿焦虑呈显着负相关;亲子关系反应性、亲密性与问题行为中注意力不集中-被动及问题行为总分呈显着正相关;亲子关系反应性、亲密性与同伴关系中社交障碍呈显着负相关。接受早教机构教育与幼儿焦虑呈显着正相关;与幼儿问题行为中的多动呈显着负相关;与幼儿同伴关系呈显着正相关。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幼儿在园适应。基于以上结果,提出如下建议:转变家长育儿观念,促使幼儿适时接受正规早教;发展非独生幼儿的亲子关系,提升亲子关系质量;减轻女孩分离焦虑,促进幼儿情绪健康发展;加强教育,促进男孩语言和非语言能力,减少问题行为。

吕海龙[5](2020)在《家庭社会学视角下我国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影响因素与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使慢性疾病呈现低龄化趋势,生命早期建立体育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在我国社会变迁引发的城市化进程下,家庭对下一代的健康、教育功能正面临着社会多层面、多维度、不同性质因素的冲击。此情形下,积极、稳定的幼儿体育生活方式逐渐引起社会关注。然而,相关研究大多围绕幼儿园情境下的幼儿体育活动、体质、体能展开,对家庭这一影响幼儿体育行为模式的核心要素研究较为匮乏。本研究基于家庭社会学视角,首先通过文献梳理对幼儿体育生活方式概念做出界定,进而修订、编制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及家庭性影响因素问卷并采用非概率抽样的方式对2409名城市家庭的幼儿父(母)进行调查,以了解我国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现状、特征和社会变迁下的家庭结构–功能对其产生的影响;继而,通过家庭中介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家庭社会学变量对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结构性作用,以揭示其中的微观家庭机制并提出相应对策。根据研究的逐步推进,得出如下结论:(1)家庭社会学视角下的幼儿体育生活方式是指家庭为满足3-6岁幼儿健康成长、全面教育的需要,在幼儿园以外的日常生活中和父母价值观的制导下,以养成运动习惯为主并辅以一定体育消费所建立的幼儿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2)我国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在家庭、父母普遍重视且积极的行动下呈现出运动习惯的稳定性和家庭幼儿体育消费的敏感性,同时也呈现出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和造成其差异的影响因素多源性;其整体发展水平虽达到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的要求相比,我国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中的身体活动量仍然偏低,有待继续提高;根据运动习惯的养成度和体育消费规模的由低至高,可将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形态分为:非习惯化、大众习惯化和结构化三种类型。(3)城市家庭结构-功能在社会变迁引发的城市化进程下,受社会多层面、多维度不同性质因素对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发展形成了立体式的影响: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小型家庭结构更有利于形成结构化、高级形态的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明显不利于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此时,家庭如具有部分代际支持则可对大众习惯化的幼儿体育生活方式起到保障作用,从而一定程度上抵御父、母外出务工对幼儿健康带来的负面冲击;另外,在我国当前社会的家庭文化、父母角色扮演中,父亲对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促进效果表现出明显大于母亲的趋势。(4)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家庭效应表现为:家庭社会资本、工作-家庭冲突在家庭体育环境正向影响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父母社会-经济地位对“家庭体育环境—家庭社会资本—幼儿体育生活方式”这一中介路径的前半段具有负向调节作用,说明父母社会经济-地位的改善更有利于保障大众习惯化类型的幼儿体育生活方式。(5)家庭理论模型拟合良好,模型具有正负效应的拮抗性、效应传递方式的多样性、家庭社会资本效应的核心性等特征;家庭社会资本、工作家庭冲突、家庭体育环境3条外源性路径相互作用传递、形成对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结构性影响揭示了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微观家庭机制,即:在我国社会变迁引发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广大家庭以其社会资本的核心作用并联合家庭体育环境的直接效应,共同抵御来自外部社会风险(工作-家庭冲突)对成员健康(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隐性负面冲击。对此,相关管理部门、学前教育或公共服务机构可从完善幼儿体育政策、充分发掘幼儿公共体育服务的家庭效应以及构建社区、幼儿园、家庭协同共育模式3个方面出发,以促进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

方渊渊[6](2020)在《教师准入制度下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教师准入制度的持续推进,同时引发了高师院校对师范生培养质量的审思,到底应该培养哪种师范生,采取什么模式实现这种师范生的培养值得探究。培养模式是关系培养质量好坏的关键,也是实现高等教育与中小学合作的重要保障。而地方高师院校作为地方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来源,其现行培养模式所培养的师范生与地方基础教育对师资的需求、教师准入的要求之间存在矛盾,需要做哪些改革以满足教师准入制度改革对师范生培养质量的要求成为适切之举。本研究在阐述师范生培养模式内涵、界定要素的基础上,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构架,以理论梳理和模式优化为两条主线索,从以下五个部分展开研究。导言部分即第一章。阐述了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研究现状、重难点与创新点、研究设计,为聚焦问题、点明内容埋下伏笔。第一部分为理论阐释,即第二章。首先,界定本研究的核心概念,构建了师范生培养的五要素,即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管理体制、评价机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理论基础;其次,基于教师专业发展取向,试图建构教师准入制度下师范生培养的新理路,并以此建构了五要素分析模型,为全文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二部分为国外比较,即第三章。立足于师范生培养模式的五要素,以美、英、德三国为比较对象,分析其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提炼共性特征和成功经验,即制定符合准入要求的培养目标、协调基础教育需求的专业设置、融合理论性实践性的课程体系、实施灵活的职前教师管理体制、采用多元化的师范生评价机制。第三部分为现状分析,即第四章和第五章。通过问卷法和访谈法,以七所地方高师院校为调查对象,对其培养目标、培养口径、从教能力、教育实习和考核形式等状况进行介绍,并结合调查的数据资料呈现我国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的总体概况。通过理论分析并结合调查数据,总结我国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模式与教师准入的不适应性,分析其归因在于培养理念忽视标准范式、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课程体系轻视准入内容、管理体制缺乏民主参与、评价机制偏离准入要求。第四部分为优化策略,即第六章。结合师范生培养模式与教师准入的适应性归因,以准入标准为指导,借鉴国外职前教师的培养经验,提出优化我国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模式的策略,以满足教师准入制度改革对其提出的新要求。

程丰林[7](2019)在《四季教育新生代员工满意度、敬业度与离职意图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员工对于企业组织的存在和运作来说至关重要。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人们支出结构的变化,家庭和个人对教育的需求和投入随之上涨。教育培训企业作为人们提升自身能力、获得成功的主要方式之一,必将迎来巨大的市场机遇。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我国经济社会正从工业经济迈向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新生代员工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流群体的同时,新生代员工也呈现出高学历的趋势。对于聚集着新生代员工的四季教育,必须了解这类群体的职业特征,发挥他们的优势、激发他们的活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本文聚焦四季教育培训公司中的新生代员工的离职问题,讨论其工作满意度、工作敬业度对这类群体离职意图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首先通过对四季教育公司的地域特点和人员结构分析,研究员工人口学特征在离职意图上的差异;进而基于关于新生代员工满意度、敬业度和离职意图相关文献研究,讨论四季教育员工的满意度和敬业度对离职意图的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分析结果,探究四季教育公司中新生代员工的离职原因,并针对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减少离职率的有效对策。本研究借鉴国内外成熟量表,适当修改组成问卷进行数据收集,使用SPSS 22.0对收集的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分析的内容主要包含:样本描述性统计、信度和效度检验、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得到的研究结论是:在性别、学历、工作时间、薪酬等8个人口学统计变量维度中,四季教育新生代员工在离职意图上并没有显着的差异;从四季教育新生代员工的满意度与离职意图之间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员工满意度中整体维度、关系维度与离职意图的回归系数显着,而制度维度、薪酬福利维度与离职意图的回归系数并不显着;从四季教育新生代员工的敬业度与离职意图之间回归结果显示,员工敬业度中专注维度、成长维度、认同维度和离职意图的回归系数显着,然而其中的奉献维度与离职意图的回归系数并不显着。通过以上分析,结合四季教育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在遵循教育培训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前提下,对该企业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和应对策略提出制度、文化和其他的保障。

刘艳菊[8](2019)在《乡村幼儿园复兴乡村人口的个案研究 ——基于X乡C幼儿园的田野考察》文中研究表明自从十九大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的发展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支撑,教育能够作用于人而厚植乡村人力资本。通过良好的教育公共资源与服务,能够促进乡村文化繁荣与价值观念进步,实现劳动者知识更新与技能形成,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作为教育起点的乡村学前教育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面对日渐凋敝的乡村,乡村幼儿园如何找到自身的生存发展之道,怎么发挥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乡村幼儿园助力乡村振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一所快速发展的乡镇中心幼儿园——C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实地的田野考察,综合运用访谈法、观察法、实物分析法等资料收集方法,运用叙事的手法进行全面立体的描述,旨在系统分析C幼儿园能够复兴乡村人口的相关因素。研究发现,C幼儿园注重成人教育的教育模式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形式多样的家园活动满足了农民家长的精神生活,提升了家长素质,提高了家长的自信心与自我价值感。C幼儿园能够促发家长精神变革也是多种力量的聚合反应,有幼儿教师的坚守与付出,有专家教授及老园长的引领,有政府与社会力量的支持,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在乡村凋敝的时代背景下,C幼儿园的发展不仅没有被“空心化”的乡村所影响,反而给乡村的发展注入着生机与活力,相关经验对于乡村幼儿园反哺乡村社会具有借鉴意义。乡村幼儿园要立足乡土文化,合理利用乡土资源,建构园本课程。乡村幼儿园要加强利用家长资源,注重提升家长素质。政府要做好政策扶持与引导,要着力培养具有乡土情怀的幼儿教师,为乡村幼儿园的发展引入社会力量,提供充足的保障。

梁晶晶[9](2019)在《人口流动背景下超大城市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分析 ——以广州市为例》文中提出在人口流动的背景下,农民工越来越聚集在少数超大城市及大都市圈中,而近几年人口流动中家庭化趋势日渐明显,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大规模流入,由此引发了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相关探讨。而近几年国家城市人口调控政策实施,使得不少城市出现了“教育控人”的现象,由此引发关于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我国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及研究机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本文选取超大城市广州作为个案研究案例,详细分析广州市近五年来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科学地测算广州市各区域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以期为广州市教育局及各区教育部门提供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的方案以及科学提升广州市整体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本文基于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的视角,分析发现农民工随迁子女聚集在广州市的原因之一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并得出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这一概念应当具有动态变化性这一基本特点。并从全纳教育理论以及俱乐部理论视角出发,得出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平等义务教育的必要性这一结论。最后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出发,认为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由教育系统中各因素相互作用决定,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平衡状态是一种相对的平衡,可以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来科学判断其承载力的大小。当前,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非本地户籍在校生占比超五成,且呈现近郊化分布特点,小学阶段在校生明显多于初中阶段,说明小学阶段教育需求要高于初中阶段。虽然广州市近几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中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及财力资源均已达广东省规定的生均标准,但是无法判断其教育资源配置是否与区域内在校生数量相匹配。基于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基本概念以及指标构建原则,本文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从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三个一级指标上进行构建。选用广州市2017年各区域义务教育阶段具体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广州市各区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不均衡、区域内教育资源承载力与承载量相差大以及小学与初中阶段义务教育资源承载所处状态有所不同这三个结论。因此,应该建立与完善流动儿童义务经费多层级政府公共负担机制以及建立省、市财政支付转移模型;科学预测区域内学龄人口、合理规划区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建立资源共享平台,疏解过剩义务教育资源以及对教育资源负载区域增加相应投入等从整体上提升广州市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

刘冉冉[10](2019)在《就业优先战略下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心理学研究》文中指出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十九大指出,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国家强化“稳就业”在于结构性就业矛盾依然存在且越来越严峻。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高中生选科、选大学、选专业与其未来的就业变得息息相关,同时在职业规划上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此,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指导学生科学选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本研究旨在从心理学视角探索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及需求,探讨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现实困境和影响因素,从而为促进职业生涯教育提供相关建议。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新高考改革试点省江苏省、浙江省和山东省等3所普通高中高一年级共15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手段进行分析;另外,随机抽取19名学生进行深度访谈研究,运用扎根理论进行质性分析。结果表明:(1)高中生对职业生涯教育的了解程度显着低于各学科课程结构,不同家庭经济水平的高中生在专业选择倾向上存在显着性别差异(P<0.05)。(2)高中生的职业兴趣以社会型最为浓厚,但大多数高中生无明确职业生涯目标且多数高中生对教师等事业单位工作的倾向性较高。(3)高中生的社会型、研究型、艺术型职业兴趣在性别上差异显着(P<0.05),自主创业和技工就业认知选择上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P<0.05)。(4)家庭背景、学校环境、社会支持、父母教养/学校生涯教育行为显着影响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5)高中生生涯规划水平与父母教养/学校生涯教育行为呈显着正相关,与家庭背景存在显着负相关;且家庭背景、父母/学校生涯教育行为可以预测高中生的生涯规划水平。(6)质性研究表明大多数高中生更多考虑升学因素,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持有不乐观的心态,且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欠缺,职业意识淡薄。研究结论:当前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就业导向性,重视升学指导忽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尤其缺乏对高中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职业生涯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待提升。建议从大数据路径、学校培育路径、社会支持路径等方面提升职业生涯教育、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响应国家“就业优先”战略,从长远的人才质量提升角度促进高质量就业。

二、教育人口学的研究对象与知识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育人口学的研究对象与知识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3-6岁幼儿家庭品德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加强德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
        (二)幼儿时期是品德教育的关键时期
        (三)家庭是儿童早期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品德
        (二)品德教育
        (三)家庭品德教育
    四、文献综述
        (一)家庭品德教育的价值研究
        (二)家庭品德教育的现状研究
        (三)家庭品德教育的影响因素研究
        (四)已有研究述评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二、研究假设
    三、研究对象
        (一)访谈调查对象
        (二)问卷调查对象
    四、研究方法
        (一)访谈法
        (二)问卷调查法
    五、研究程序
    六、数据处理
第三章 3-6 岁幼儿家庭品德教育的现状调查
    一、3-6 岁幼儿家庭品德教育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检验结果
        (一)项目分析
        (二)3-6 岁幼儿家庭品德教育预测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三)3-6 岁幼儿家庭品德教育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四)3-6 岁幼儿家庭品德教育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二、3-6 岁幼儿家庭品德教育的一般状况
    三、3-6 岁幼儿家庭品德教育的人口学差异状况
        (一)不同性别的3-6 岁幼儿在家庭品德教育上的差异
        (二)是否独生的3-6 岁幼儿在家庭品德教育上的差异
        (三)不同父母学历的3-6 岁幼儿在家庭品德教育上的差异
        (四)不同月收入的3-6 岁幼儿家庭在家庭品德教育上的差异
        (五)不同家庭结构的3-6 岁幼儿在家庭品德教育上的差异
    四、讨论分析
        (一)问卷的有效性分析
        (二)3-6 岁幼儿家庭品德教育总体状况分析
        (三)3-6 岁幼儿家庭品德教育人口学差异分析
第四章 3-6 岁幼儿家庭品德教育的影响因素
    一、内部因素
        (一)父母教育观念
        (二)父母榜样作用
        (三)隔代教育
    二、外部因素
        (一)幼儿园教育
        (二)社会环境
第五章 结论及教育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教育建议
        (一)树立正确教育理念,培育幼儿良好德行
        (二)提高自身品德修养,做到言传身教
        (三)父亲提高家庭教育参与度,彰显独特作用
        (四)统一家庭成员教育理念,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五)集结家园共育力量,共同提升儿童品德
    三、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幼儿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二:3-6 岁幼儿家庭品德教育预问卷
    附录三:3-6 岁幼儿家庭品德教育正式问卷
致谢

(2)教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及学科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地理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现有研究的评述
        1.2.1 国外研究概述
        1.2.2 国内研究概述
        1.2.3 现有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教育地理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1.3.2 教育地理学的学科概念界定
        1.3.3 教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探讨
        1.3.4 教育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建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概念、理论及分析框架
    2.1 相关的概念界定
        2.1.1 学科
        2.1.2 学科属性
        2.1.3 学科体系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2.2.2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及其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2.2.3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及其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2.2.4 “交叉学科理论”及其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2.3 本文的分析框架
        2.3.1 基于学科评判范式的分析框架
        2.3.2 基于既有文献研究的分析框架
第3章 普遍意义探讨:基于知识交叉的“教育-地理”学科融合阐释
    3.1 “教育-地理”学科融合的本体内涵
        3.1.1 “教育-地理”学科融合的基本概念
        3.1.2 “教育-地理”学科融合的内涵解析
    3.2 “教育-地理”学科融合的边界划定
        3.2.1 “教育-地理”学科融合的纵向关联
        3.2.2 “教育-地理”学科融合的横向关联
    3.3 “教育-地理”学科融合的外延限度
        3.3.1 “教育-地理”学科融合的哲学限度
        3.3.2 “教育-地理”学科融合的空间限度
        3.3.3 “教育-地理”学科融合的时间限度
第4章 特定视角观照I:基于地理视域的教育地理学学科属性分析
    4.1 基本假设:教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下位分支学科
        4.1.1 基本假设的必要性
        4.1.2 基本假设的合理性
        4.1.3 基本假设的可行性
    4.2 假设检验Ⅰ:教育地理学作为地理学分支学科的理论合理性
        4.2.1 人地关系理论对教育地理学的理论支撑
        4.2.2 教育外部关系规律对教育地理学的知识参与
        4.2.3 教育地理学学科要素的本体表征
    4.3 假设检验Ⅱ:教育地理学作为地理学分支学科的实践合目的性
        4.3.1 学科属性问题研究推动教育地理学学科的建设发展
        4.3.2 教育地理学研究拓展现代地理学的科学体系
        4.3.3 教育地理实践问题破解的学科呼应
        4.3.4 现代交叉学科建设的实践需要
第5章 特定视角观照II:基于地理视域的教育地理学学科知识内容构成厘定
    5.1 基于教育地理环境系统展开的教育地理学学科知识内容
        5.1.1 教育地理环境系统的驱动机制维度
        5.1.2 教育地理环境系统的约束机制维度
    5.2 基于教育地理实践活动展开的教育地理学学科知识内容
        5.2.1 教育地理实践活动的主体维度
        5.2.2 教育地理实践活动的客体维度
        5.2.3 教育地理实践活动的中介维度
    5.3 基于教育地理资源要素展开的教育地理学学科知识内容
        5.3.1 条件性资源维度
        5.3.2 主体性资源维度
        5.3.3 发展性资源维度
第6章 特定视角观照III:基于地理视域的教育地理学学科内容逻辑架构
    6.1 “教育地理环境系统”知识的统合构建
        6.1.1 “教育地理环境系统”知识统合的“人-地”互动逻辑
        6.1.2 基于“人-地”互动逻辑的“教育地理环境系统”知识架构
    6.2 “教育地理实践活动”知识的统合构建
        6.2.1 “教育地理实践活动”知识统合的“教-地”互动逻辑
        6.2.2 基于“教-地”互动逻辑的“教育地理实践活动”知识架构
    6.3 “教育地理资源要素”知识的统合构建
        6.3.1 “教育地理资源要素”知识统合的“教育-环境”互动逻辑
        6.3.2 基于“教育-环境”互动逻辑的“教育地理资源要素”知识架构
第7章 回归本然认知:普遍意义上的教育地理学学科体系构建现实考察
    7.1 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层面的考察
        7.1.1 教育地理学学科知识体系的现状概述
        7.1.2 教育地理学学科知识体系的现状评价
    7.2 非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层面的考察
        7.2.1 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的滞后
        7.2.2 专业建设及学生培养不足
        7.2.3 专门性学术期刊发展缓慢
        7.2.4 专门化学者社团尚未建立
第8章 深化本然思考:普遍意义上的教育地理学学科体系构建改进完善
    8.1 教育地理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理念确立
        8.1.1 “教育-地理”关系的调控理念
        8.1.2 “教育-地理”关系的协同理念
        8.1.3 “教育-地理”关系的优化理念
    8.2 教育地理学学科体系构建的总体规制
        8.2.1 教育地理学学科知识的系统整合
        8.2.2 教育地理学非学科知识的统筹改进
    8.3 教育地理学学科体系构建的对策建议
        8.3.1 加强学科理论知识研究
        8.3.2 着力学科人才队伍建设
        8.3.3 深化专业建设及学生培养
        8.3.4 构建学术期刊及学者社团
第9章 超越本然建构:以教育地域系统构建为核心的教育地理学
    9.1 以教育地域系统构建重审教育地理学
    9.2 教育地域系统的概念阐释及特征分析
        9.2.1 教育地域系统的概念阐释
        9.2.2 教育地域系统的特征分析
    9.3 教育地域系统构成要素分析及其解构
        9.3.1 主体要素
        9.3.2 客体要素
        9.3.3 中介要素
    9.4 教育地域系统的运行驱动与运行保障
        9.4.1 教育地域系统的运行驱动
        9.4.2 教育地域系统的运行保障
    9.5 以教育地域系统构建为核心的教育地理学学科体系
第10章 结论与创新
    10.1 研究结论
    10.2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3-6岁幼儿家庭科学教育的问卷编制及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一)家庭科学教育是幼儿科学教育的起点
        (二)家庭科学教育的价值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日渐突出
        (三)家庭科学教育研究在幼儿科学教育研究中的匮乏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家庭教育
        (二)幼儿科学教育
        (三)3-6岁幼儿家庭科学教育
    四、研究综述
        (一)关于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
        (二)关于幼儿科学教育的研究
        (三)关于幼儿家庭科学教育的研究
        (四)研究述评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一)3-6岁幼儿家庭科学教育现状调查问卷的编制与检验
        (二)3-6岁幼儿家庭科学教育的现状调查
    三、研究对象
        (一)问卷调查对象
        (二)访谈对象
    四、研究方法与工具
        (一)问卷法
        (二)访谈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一、3-6岁幼儿家庭科学教育现状调查问卷的检验结果
        (一)项目分析结果
        (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三)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二、3-6岁幼儿家庭科学教育的现状调查结果
        (一)3-6岁幼儿家庭科学教育的一般状况
        (二)3-6岁幼儿家庭科学教育的人口学差异状况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一、关于3-6岁幼儿家庭科学教育现状的讨论
        (一)家庭科学教育各维度表现不均衡
        (二)家庭普遍开始重视科学教育
    二、关于3-6岁幼儿家庭科学教育的人口学差异状况的分析
        (一)家长的学历背景对家庭科学教育的影响
        (二)家长的职业地位对家庭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家庭收入对家庭科学教育的影响
        (四)家庭结构对家庭科学教育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关于3-6岁幼儿家庭科学教育现状调查问卷的结论
        (二)关于3-6岁幼儿家庭科学教育现状的结论
    二、教育建议
        (一)转变观念、创设环境,促进家庭科学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幼儿园加强指导,推动家庭科学教育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4)小班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亲子关系、在园适应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幼儿在园适应关乎其身心健康
        (二)0-3岁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在园适应
        (三)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早教机构教育
        (二)亲子关系
        (三)在园适应
    四、文献综述
        (一)早教机构教育的相关研究
        (二)亲子关系的相关研究
        (三)幼儿在园适应的相关研究
        (四)接受早教机构教育、亲子关系与在园适应的关系研究
    五、研究内容
        (一)小班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的现状调查
        (二)小班幼儿亲子关系状况调查
        (三)小班幼儿在园适应状况调查
        (四)小班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亲子关系状况与其在园适应的关系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假设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工具
        (一)亲子关系调查问卷
        (二)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父母报告)(中文版)
        (三)Conners儿童行为教师评定量表(TRS)
        (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量表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一、小班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的现状调查
        (一)小班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二)小班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的人口学差异分析检验结果
    二、小班幼儿亲子关系现状调查
        (一)小班幼儿亲子关系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二)小班幼儿亲子关系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检验结果
    三、小班幼儿在园适应现状调查结果
        (一)小班幼儿在园适应各指标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二)小班幼儿在园适应的人口变量差异分析检验结果
    四、小班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亲子关系与其在园适应的关系
        (一)小班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亲子关系与其在园适应的相关分析
        (二)小班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亲子关系与其在园适应的多阶层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一、小班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小班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的总体状况分析
        (二)小班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的人口学差异分析
    二、小班幼儿亲子关系的现状分析
        (一)小班幼儿亲子关系的总体状况分析
        (二)小班幼儿亲子关系的人口学差异分析
    三、小班幼儿在园适应各指标的现状分析
        (一)小班幼儿在园适应各指标的一般状况分析
        (二)小班幼儿在园适应各指标的人口差异分析
    四、小班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亲子关系、在园适应的关系
        (一)小班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亲子关系及其焦虑的关系分析
        (二)小班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亲子关系及其问题行为的关系分析
        (三)小班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亲子关系及其同伴关系的关系分析
        (四)亲子关系在小班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和在园适应间的调节效应分析
第五章 结论、建议与不足
    一、研究结论
    二、教育建议
        (一)转变家长育儿观念,促使幼儿适时接受正规早教
        (二)发展非独生幼儿的亲子关系,提升亲子关系质量
        (三)减轻女孩分离焦虑,促进幼儿情绪健康发展
        (四)加强教育,促进男孩语言和非语言能力,减少问题行为
    三、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家长问卷
    附录二 :教师问卷
致谢
个人简介

(5)家庭社会学视角下我国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影响因素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问题的缘起
        2.理论基础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1.家庭社会学研究
        2.社会发展与生活方式研究
        3.体育生活方式研究
        4.幼儿体育研究
        5.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界定
        6.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4.研究的技术路线
        5.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发展现状及特征
    第一节 幼儿运动习惯较稳定、体育生活方式整体发展水平良好
        1.幼儿运动习惯较稳定、家庭幼儿体育消费意识敏感
        2.幼儿体育生活方式整体平均水平良好
        3.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幼儿身体活动量偏低
    第二节 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发展水平分布的非均衡性
    第三节 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的多源性
        1.人口学因素与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差异
        2.父母社会-经济地位与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差异
        3.家庭因素与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差异
        4.幼儿园因素与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差异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社会变迁下的家庭结构-功能对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发展形态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第一节 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发展形态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第二节 家庭结构-功能对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发展形态的影响
        1.建立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Logistic模型的学科理论依据
        2.建立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Logisctic回归模型的统计学依据
        3.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Logistic模型的验证
        4.讨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家庭效应
    第一节 家庭社会学变量与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相关关系
    第二节 家庭社会学变量对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一元效应
    第三节 家庭社会学变量对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中介效应
        1.中介模型假设的提出
        2.模型的检验
        3.讨论
    第四节 社会-经济地位对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调节中介效应
        1.模型假设的提出
        2.模型的检验
        3.讨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微观家庭机制——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家庭理论模型构建
    第一节 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家庭理论模型构建
        1.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家庭理论模型的假设提出
        2.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家庭模型的统计学依据
        3.初始结构模型验证及修正
    第二节 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微观家庭路径及特征
        1.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内源性路径
        2.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外源性路径
        3.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微观家庭机制的特征——内、外源路径的互动特征
    第三节 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家庭理论模型的泛化——基于SEM的跨群组分析
        1.不同群组无参数限制模型的拟合优度检测
        2.测量模型与结构模型的恒等性检验
        3.讨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促进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对策
    第一节 与时俱进地完善幼儿体育政策
        1.提倡建立良好的幼儿体育生活方式是幼儿体育政策的发展趋势
        2.须考虑社会变迁下家庭结构-功能的变化对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冲击
        3.结合我国社会的家庭文化特征以完善幼儿体育政策
        4.扶贫政策应对弱势、贫困家庭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保障有所覆盖
    第二节 充分发掘幼儿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家庭效应
        1.提倡、帮助家庭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环境
        2.减少父母工作-家庭冲突的负面影响
        3.增强家庭社会资本
    第三节 构建促进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发展的社区、幼儿园、家庭协同共育模式
        1.明确家庭在协同共育模式中的特征、作用、地位
        2.协同共育模式的构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1.研究不足
        2.研究展望
附录1 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调查问卷
附录2 问卷效度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3 预测试表格汇总
参考文献
    1.英文文献
    2.中文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6)教师准入制度下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拟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教师准入制度下师范生培养模式的理论探析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教师准入制度
        二、地方高师院校
        三、师范生培养模式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二、境域主义知识理论
        三、多元智能理论
    第三节 分析框架
        一、学理探新:教师准入标准的基本取向
        二、发展理路:教师准入制度下师范生培养的新理路
        三、框架建构:基于五个要素的分析模型建构
第三章 国外职前教师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国外职前教师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一、美国“多元化”职前教师培养模式的特点
        二、英国“合作式”职前教师培养模式的特点
        三、德国“二段式”职前教师培养模式的特点
    第二节 教师准入制度下欧美职前教师培养模式的经验借鉴
        一、制定符合准入要求的培养目标
        二、协调基础教育需求的专业设置
        三、融合理论性实践性的课程体系
        四、实施灵活的职前教师管理体制
        五、采用多元化的师范生评价方式
第四章 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模式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模式的调查概况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
    第二节 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模式的调查结果
        一、调查问卷设计
        二、问卷结构分析
        三、调查结果整理
第五章 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模式与教师准入的不适应表现及归因
    第一节 现行师范生培养模式与教师准入的不适应表现
        一、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二、专业口径仍需拓宽
        三、知识结构不够优化
        四、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五、考核方式较为片面
    第二节 现行师范生培养模式与教师准入不适应的归因
        一、培养理念忽视标准范式
        二、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
        三、课程体系轻视准入内容
        四、管理制度缺乏民主参与
        五、评价机制偏离准入要求
第六章 教师准入制度下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第一节 更新师范生培养理念
        一、遵循教师准入标准
        二、彰显自身发展特色
    第二节 改进师范生专业设置
        一、整合学科凸显双专业性质
        二、对接地方基础教育的需求
    第三节 优化师范生课程体系
        一、优化课程结构以突出全面发展
        二、丰富课程内容以衔接准入要求
        三、打造实践课程以强化实践能力
    第四节 健全师范生管理制度
        一、落实师范生双导师指导制
        二、倡导师生参与的管理方式
    第五节 完善师范生评价机制
        一、建立与准入相挂钩的评价方式
        二、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7)四季教育新生代员工满意度、敬业度与离职意图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图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新生代员工的研究概述
        2.1.1 新生代员工的定义
        2.1.2 新生代员工的特征
    2.2 员工满意度的研究概述
        2.2.1 员工满意度的定义
        2.2.2 员工满意度的测量
        2.2.3 本节小结
    2.3 员工敬业度的研究概述
        2.3.1 员工敬业度的定义
        2.3.2 员工敬业度的测量
        2.3.3 本节小结
    2.4 离职意图的研究概述
        2.4.1 离职意图的定义
        2.4.2 离职意图的影响因素
        2.4.3 离职理论的经典模型
        2.4.4 本节小结
    2.5 员工满意度、员工敬业度和离职意图的相关性研究
        2.5.1 员工满意度与员工敬业度相关性研究
        2.5.2 员工满意度与离职意图的相关性研究
        2.5.3 员工敬业度与离职意图的相关性研究
    2.6 理论基础
        2.6.1 公平理论
        2.6.2 双因素理论
        2.6.3 ERG理论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四季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教育培训行业的发展概述
    3.2 四季教育企业的发展现状
    3.3 四季教育的人力资源管理及问题分析
        3.3.1 新生代员工为主体的员工结构特点
        3.3.2 四季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4章 四季教育新生代员工满意度、敬业度与离职意图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假设
        4.1.1 四季教育新生代员工人口学统计变量与离职意图的关系假设
        4.1.2 四季教育新生代员工满意度与离职意图的关系假设
        4.1.3 四季教育新生代员工敬业度与离职意图的关系假设
        4.1.4 四季教育新生代员工满意度、敬业度与离职意图的关系假设
    4.2 问卷设计过程
        4.2.1 研究对象的选取与采集过程
        4.2.2 四季教育人口学统计信息
        4.2.3 四季教育员工满意度的测量表
        4.2.4 四季教育员工敬业度的测量表
        4.2.5 四季教育员工离职意图的测量表
    4.3 统计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信度与效度检验
        4.3.2.1 信度检验
        4.3.2.2 效度检验
        4.3.3 相关性分析
        4.3.4 方差分析
        4.3.5 回归分析
    4.4 四季教育新生代员工满意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4.1 四季教育新生代员工满意度现状
        4.4.2 四季教育新生代员工满意度问题分析
    4.5 四季教育新生代员工敬业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5.1 四季教育新生代员工敬业度现状
        4.5.2 四季教育新生代员工敬业度问题分析
    4.6 四季教育新生代员工满意度、敬业度对离职意图的影响过程与机理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四季教育离职问题的应对策略及保障措施
    5.1 聚焦四季教育新生代员工的多元化职业需求
    5.2 畅通组织内部沟通机制,提高四季教育员工的满意度
    5.3 重视员工的敬业度在满意度和离职意图中的特殊作用
    5.4 围绕员工职业成长,提供动态、开放、和谐的制度保障
    5.5 强调知识分享,构建动态性的组织文化
    5.6 尊重个体差异并及时跟踪负面情绪,科学预测员工行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乡村幼儿园复兴乡村人口的个案研究 ——基于X乡C幼儿园的田野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核心概念界定
    (五)研究设计
一、X乡村民的过去和现在
    (一)孤独不安的村民
        1.留守的儿童
        2.不安的妇女
        3.边缘化的老人
    (二)快乐自信的村民
        1.不再留守的儿童
        2.积极向上的妇女
        3.老有所乐的老人
二、X乡C幼儿园的兴起与发展
    (一)高起点的办园
        1.诞生在政府的高度关注下
        2.老将出马,步入正轨
    (二)“教育即唤醒”的办园理念
    (三)多元化的教师队伍
        1.多是城里来的正式老师
        2.村民也能来当老师
        3.定期有教授指导
    (四)回归乡土的生态教育
        1.生态园是天然的教育场所
        2.废旧物品的二次利用
        3.复兴的民间传统游戏
        4.文明礼仪蔚然成风
        5.免费开展特长班
    (五)园中的“大学”
        1.幼儿园“管”大学
        2.开放的教师队伍
        3.丰富的课程设置
        4.来自周边村落的学员
三、C幼儿园唤醒X乡村民的分析与思考
    (一)教育模式起着决定性作用
        1.重视家长教育,满足了家长的精神生活
        2.发挥家长能力,提高了家长的自我价值感
        3.建构乡土课程,培育了乡土自信
    (二)带头人起着引领性作用
        1.榜样的力量:执着于追梦的老园长
        2.村民生命中的“重要他人”:S教授
    (三)幼儿教师起着内源性作用
        1.用心施教,吸引着村民
        2.无私奉献,感动了村民
    (四)多方力量起着保障性作用
        1.政府给予着支持与认可
        2.社会力量发挥着助推作用
四、关于C幼儿园的经验与启示
    (一)立足乡土文化,建构园本课程
    (二)加强家园合作,注重提升家长素质
        1.提供多样化的家长参与方式
        2.注重家长教育
    (三)培养具有乡土情怀的幼儿教师
    (四)增强社会力量的支持力度
        1.促进高校与幼儿园之间的合作
        2.引导媒体关注与报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9)人口流动背景下超大城市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分析 ——以广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超大城市
        (二)承载力
        (三)教育资源
        (四)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
    三、文献综述
        (一)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与学龄人口变动关系的相关文献综述
        (二)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相关文献综述
        (三)教育资源承载力如何测算分析的相关文献综述
        (四)综合评价
    四、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二)主成分分析法
    六、研究思路
    七、本章小结
第二章 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问题起源的理论基础
    一、流动人口聚集于大城市的理论基础
        (一)人口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流动人口子女聚集于广州的实质
    二、随迁子女接受平等义务教育的必要性的理论基础
        (一)全纳教育理论
        (二)俱乐部理论
        (三)基于全纳教育理论与俱乐部理论的启示
    三、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问题发生的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教育生态学理论
        (二)教育生态学理论对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问题的启示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市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
    一、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基本情况
        (一)小学在校生规模有所增长,初中则持续下降,非广州市户籍在校生过半
        (二)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近郊化分布
    二、广州市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情况
        (一)人力资源配置
        (二)物力资源配置
        (三)财力资源配置
    三、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市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测算与分析
    一、广州市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三)评价指标体系含义的解读
        (四)数据来源
    二、广州市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测算方法
        (一)广州市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测算方法的确定
        (二)主成分分析法的具体步骤
    三、广州市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测算与分析
        (一)广州市小学教育资源承载力测算与分析
        (二)广州市初中教育资源承载力测算与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析发现与政策建议
    一、分析发现
        (一)广州市各区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不均衡,各区间差距大
        (二)广州市各区域内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与承载量相差较大
        (三)广州市各区域内小学与初中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所处的具体状态有差别
    二、政策建议
        (一)建立与完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多层级政府负担机制、加大省、市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二)科学预测各区域学龄人口的变化,合理规划各区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
        (三)对于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盈余的区域,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疏解
        (四)对于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负载的区域,增加相应的义务教育资源投入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广州市教育局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回复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就业优先战略下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心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就业优先战略和相关背景研究
        2.1.1 新时代职业变迁的特征与趋势
        2.1.2 我国就业优先战略背景研究
        2.1.3 国内外促进就业的措施研究
    2.2 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相关研究
        2.2.1 国外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
        2.2.2 国内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
    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3 研究设计与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对象
        3.2.1 调查对象
        3.2.2 个案访谈对象
    3.3 研究工具
    3.4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问卷调查法
        (3)个案访谈法
4 研究结果与讨论分析
    4.1 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4.1.1 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总体现状与特征分析
        4.1.2 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4.1.3 新高考下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影响因素分析
    4.2 就业导向的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个案访谈结果分析
        4.2.1 访谈编码结果
        4.2.2 高中生对新时代就业形势的认知分析
        4.2.3 就业导向的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社会需求分析
        4.2.4 就业导向的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个体心理需求分析
        4.2.5 新时代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现实困境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5.2.1 促进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路径选择建议
        5.2.2 促进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政策设计建议
    5.3 创新之处
    5.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答辩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历

四、教育人口学的研究对象与知识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3-6岁幼儿家庭品德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中艳.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2]教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及学科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地理学的视角[D]. 李增华. 云南师范大学, 2021
  • [3]3-6岁幼儿家庭科学教育的问卷编制及现状调查[D]. 金晓萌.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4]小班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亲子关系、在园适应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D]. 李娜娜.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5]家庭社会学视角下我国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影响因素与机制研究[D]. 吕海龙.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6]教师准入制度下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模式研究[D]. 方渊渊.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7]四季教育新生代员工满意度、敬业度与离职意图的关系研究[D]. 程丰林.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2)
  • [8]乡村幼儿园复兴乡村人口的个案研究 ——基于X乡C幼儿园的田野考察[D]. 刘艳菊. 西南大学, 2019(01)
  • [9]人口流动背景下超大城市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分析 ——以广州市为例[D]. 梁晶晶. 广州大学, 2019(01)
  • [10]就业优先战略下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心理学研究[D]. 刘冉冉.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教育人口学的研究对象与知识体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