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载车辆对高等级公路水泥砼路面破坏分析及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吕正宇[1](2020)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博州农村公路质量耐久性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形势下,建设农村公路是推进脱贫攻坚、加强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对全方位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近年来各地农村公路建设力度逐渐增大,但随之而来的是,建成农村公路质量耐久性差、“油返砂”“重建轻养”“以建代养”等问题浮出水面。本文以影响博州农村公路质量耐久性的因素为研究目的,采用理论学习、文献研究、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构建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模型,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值,并将各指标值进行分析比对得出各项因素对研究目的的影响程度排序。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三个方面:(1)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影响农村公路质量耐久性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归纳,并访谈了长期从事农村公路建设的专家,初步确定四个方面14项影响因素;以初步确定的14项影响因素为基础,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征集专家的意见建议,通过与专家的问卷调查印证,最终将影响因素确定为三个方面17项,构建出影响博州农村公路质量耐久性的指标体系模型。(2)在构建的影响博州农村公路质量耐久性指标体系模型的基础上,再次采用调查问卷方式继续邀请专家对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打分,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对计算出的权重值进行比对分析;分析得出影响博州农村公路质量耐久性的最关键环节是投入使用期,其次是建设前期,影响最小的环节是建设期。而投入使用期环节的养护情况是影响博州农村公路质量耐久性的最关键因素,其次是监督管理情况。(3)针对层次分析法得出的投入使用期阶段的养护情况是影响博州农村公路质量耐久性的最关键因素这一结论,访谈有关专家分析问题产生原因,针对博州农村公路养护现状提出三方面对策建议:一是养护机制方面,建议明确各级养护工作机构和人员职责任务,将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将预防性公路养护技术与现有的农村公路养护技术相结合;二是养护资金方面,建议按照不低于“7351”的补助标准争取上级补助,将农村公路养护纳入财政预算,同时扩大筹资渠道,吸纳多方面的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养护;三是养护力量方面,建议购买专业化养护服务,建立村级专业化养护队伍,加强交通运输部门、公路管理部门和路政管理部门的合作力度,切实形成养护合力。本文不仅可以对博州农村公路今后的建设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还可以对当地农村公路养护工作提供参考,提高博州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水平,提升耐久性,开创博州城乡建设和谐发展新局面。
陈德加[2](2020)在《云南公路自然因素影响分析及自然区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迫切需要,公路工程建设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公路工程是一种线状人工建筑物,是直接修筑于自然环境中的,将穿过不同的自然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云南是一个自然环境比较复杂的省份,认清云南的自然环境对公路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维护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此,开展云南省公路工程自然区划研究对云南的公路工程建设和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的工作内容及其成果为:(1)论述了云南省复杂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岩土类型、水文地质、地质灾害)对公路工程的影响及其相应的对策措施;(2)参考了公路建设的规范、标准和相关资料及经验,提出了云南省公路区划指标系统;(3)研究和总结国内外关于公路自然区划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提出了比较符合云南省公路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4)在提出云南公路区划原则、指标及方法的基础上,应用Arc Gis为技术平台和Auto CAD完成了云南省公路地貌区划、云南省公路气候区划、云南省公路岩土区划、云南省公路水文地质区划及云南省公路地质灾害区划;(5)在以上公路各单项区划的基础上,最终完成云南省公路自然区划。
张程[3](2019)在《冲击荷载作用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破坏机理及防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层有效改善了原路面结构的性能,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之间存在接缝,行车荷载作用下,沥青加铺层底部接缝位置易出现反射裂缝。沥青加铺层路面设置减速带能有效降低车速,但会增加路面的冲击破坏,若减速带位置距离接缝较近,冲击荷载将加剧加铺层反射裂缝扩展破坏,极大地缩短了沥青加铺层路面的使用寿命。基于此,本文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结构力学响应分析的数值模型;借鉴桥头跳车车辆荷载处理方式,建立车辆通过减速带路面的冲击荷载作用数值模型,并提出冲击荷载作用下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防治“两步走”原则,旨在改善沥青加铺层结构应力状况,延长道路使用寿命。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根据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的成因与类型,分析反射裂缝的产生机理。详细推导了材料强度理论,作为影响反射裂缝产生强弱程度的评价指标,进行荷载作用下沥青加铺层力学响应分析。沥青加铺层接缝处应力集中是导致反射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冲击荷载作用下沥青加铺层结构力学响比静力作用增加了25.39%,因此冲击作用不可忽视。(2)因减速带路面车辆冲击荷载的定量描述成果有限,本文借鉴桥头跳车车辆荷载的处理方式,结合减速带具体参数,研究建立了适合减速带路面的冲击荷载作用“半波正弦型”加载模型。基于此,进一步建立了冲击荷载作用下含接缝的沥青加铺层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了冲击荷载作用沥青加铺结构参数的敏感性,其成果为后续冲击荷载下反射裂缝的防治研究提供了依据。(3)围绕反射裂缝防治问题,提出冲击荷载作用下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防治“两步走”原则。第一步:分析冲击荷载作用位置对沥青加铺层结构的力学响应,建立减速带设置位置建议关系表达式,使减速带位置合理避开接缝区域,降低或消除冲击荷载对反射裂缝的影响;第二步:在一些无法调整减速带位置的特殊区域,建议通过增设应力吸收层降低冲击荷载对沥青加铺结构反射裂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为降低沥青加铺层接缝处应力集中,减速带设置位置应满足表达式:L?l(10)s,且有冲击位置与接缝距离l大于等于0.5m。增设应力吸收层对冲击荷载下沥青加铺层抗裂性能的提高效果显着,应力吸收层厚度增加和模量降低能有效改善加铺层应力状况。研究成果为冲击荷载下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防治研究提供技术指导。
白雪峰[4](2019)在《矿区重载公路路面结构破坏分析及改造方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矿产资源开采力度加大,但矿区大部分公路是按照一般等级进行设计施工的。在重载车辆的长期作用下,路面病害较为严重。为满足重载交通下路面病害改造技术的需求,本文选取矿资源丰富的泰安地区对路面结构破坏进行分析及并研究改造方案。本文收集了国内外路面结构及其应用情况,总结了国外路面结构应用的成功与失败经验。对路面性能的影响因素也进行了分析,通过深入调查泰安市一级、二级公路路面结构类型、建设材料和技术、路面损坏的原因,为典型的路面结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基于诸如泰安市的自然环境条件、轴载特点、建筑材料性能、施工工艺等因素,给出了一、二级公路改造的典型结构。针对公路改建为沥青路面结构,利用敏感性分析,对交通等级和基础强度等级进行了划分。经计算,分别提出了半刚性基层、复合式和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典型结构。选取三种典型路面结构进行效果验算,选取沥青层底拉应变、基层层底拉应力以及剪应力三个指标,在面层、基层为最不利层间粘结状态下时,在标准轴载100k N和重载作用130k N下路面各结构层的拉应变、拉应力和剪应力都能满足其重载交通及规范要求,可有效提高路面通车性能和使用寿命。针对公路改造工程中的水泥路面结构,首先分析了水泥路面典型结构的设计方法和原则,划分了交通等级和基础强度等级。然后提出了不同的水泥路面类型及其应用条件,利用内实验法来确定路基、垫层厚度与土基模量大小间的关系,依据现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对结构层材料及厚度进行了设计,给出了水泥路面改造工程中典型的水泥路面结构。根据加铺层设计原则,提出了沥青路面加铺水泥混凝土加铺层、分离式水泥混凝土加铺层和组合式水泥混凝土加铺层典型结构。
田森[5](2019)在《重载车辆作用下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破坏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水泥混凝土路面凭借其造价低,易获得,同时抗高温以及刚度大,承受荷载能力强,使用后期维修费用低等优点,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水泥路面的早期破坏现象相当严重。目前国内行驶车辆部分属于超载超限的重载车辆,车轮作用于路面时,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内部时刻应力、应变大小、方向均为未知,利用常规设计手段的得出的路面结构已无法适应现今环境下的重载车辆要求,因此需要对重载车辆与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利用自主研发的三轴加速度测试仪测得车辆轮轴竖向加速度值,并加以分析得出车辆动荷载作用规律,同时设计了一种基于大型MTS试验机模拟车辆重荷载的道路结构模型试验方式。通过MTS作用压头设计,以及作用荷载与接地面积及接地压强的关系确定MTS模拟车辆重荷载的可行性,以典型刚性路面、半刚性基层路面结构为研究对象进行路用材料配合比试验,根据建立的路面结构模型,采用大型MTS设备进行了水泥混凝土路面重荷载作用下路面板内部应力、应变响应试验,得到重荷载作用下不同荷位处的应变数据,给出重荷载作用下水泥混凝土路面内部应力变化规律,并通过ABAQUS软件建立水泥混凝土路面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从实测应变数据规律与三维有限元模型数据综合分析对比入手,给出典型水泥混凝土路面早期破坏的一般规律:动荷载加大了车辆对路面的作用,起到变相增加荷载的作用,这种作用对于水泥路面的损坏是极大的,是导致水泥路面破坏的根本原因。
叶平[6](2019)在《粗粒式应力吸收结构层混合料设计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反射裂缝一直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和旧水泥砼路面加铺沥青面层(俗称“白+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在半刚性基层顶部或旧水泥路面与加铺层之间铺设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能有效防治反射裂缝现象,目前常用1.0cm2.5cm厚的砂粒式沥青混合料作为应力吸收薄层。而砂粒式应力吸收层设计厚度小、抗车辙能力差,加之旧水泥砼路面平整度差的客观现象,使砂粒式应力吸收层的摊铺厚度难以控制,厚度的不均匀反而使应力吸收层成为了路面结构中的薄弱部位。本文提出一种粗粒式应力吸收结构层混合料,并研究其设计方法和实际工程应用。采用CAVF法与GTM法相结合对该粗粒式应力吸收结构层混合料进行配合比设计;通过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对粗粒式应力吸收结构层混合料的不同模量和不同厚度情况下进行计算和分析;最后依托广西柳南高速改扩建工程铺筑试验路段。该混合料作为路面结构层时兼具应力吸收的作用,可用于旧水泥路面加铺沥青层的底面层或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下面层,设计厚度511cm,具有防水防裂、抗疲劳、防治反射裂缝等多重功能。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综合CAVF法与GTM法的优点,提出先采用CAVF法进行级配设计再运用GTM法确定最佳油石比的配合比设计方法,采用该法设计得到的粗粒式应力吸收结构层混合料具有优异的路用性能。(2)室内试验结果表明,该类混合料具有优良的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抗车辙能力、低温抗裂性和抗疲劳耐久性。其较大的沥青含量设计能提高混合料的横向拉伸变形能力,增强应力松弛,起到“应力吸收”和防水防裂的作用;混合料具备骨架密实结构,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和竖向抵抗车辙变形的能力,可作为路面结构层使用。(3)利用ABAQUS通用有限元软件,建立粗粒式应力吸收结构层复合式路面结构的三维实体模型,对该粗粒式应力吸收结构层不同模量和不同厚度下的路面结构受力情况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低模量的粗粒式应力吸收结构层混合料应力吸收能力较好,粗粒式应力吸收结构层厚度控制在9cm左右时效益最佳。(4)铺筑了粗粒式应力吸收结构层试验路段,并对试验路的实施过程进行监控,结果表明试验路的铺筑效果良好。相对于设置砂粒式应力吸收层沥青路面结构,该粗粒式应力吸收结构层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减少一次摊铺施工,有利于缩短工期和降低工程总体造价。
刘涛[7](2018)在《重载交通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重载交通会加速混凝土路面破坏,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对重载交通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但其结构分析、疲劳特性需进一步研究,以完善相应的设计标准和设计方法。本文对此开展研究,为编写其设计规范总结经验和积累较多的基础资料,并为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在我国能够广泛应用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总结了重载交通的荷载特性;对预应力混凝土路面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提出了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的破坏模式。(2)针对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的构成和受力特征,建立了预应力等效荷载计算方法;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分析了重载作用下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荷载应力,并提出了实用计算公式。(3)建立了有热阻层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温度场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温度场的时空变化规律,计算了混凝土板的最大温度梯度。(4)建立了斜向预应力混凝土板温度翘曲应力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参数规律分析,给出了斜向预应力混凝土板温度翘曲应力实用计算公式。(5)对反复荷载作用下预应力混凝土路面板受力特点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考虑压拉状态的疲劳试验方法;利用已有试验数据建立了体现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压拉受力特点的疲劳方程,对混凝土在弯拉、纯拉、压拉状态下的疲劳寿命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提出了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荷载疲劳应力系数的计算方法。(6)提出了斜向预应力路面的轴载换算公式,完善了路面设计方法,并给出了计算流程和示例。
刘斌[8](2016)在《蜡制养护剂用于水泥混凝土路面隔离层作用机理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过渡层定义为摊铺混凝土面层时,水泥浆通过基层裂缝渗入基层内,在基层与面层间形成一种强度较弱的界面。“过渡层”的存在会导致层间破坏,破坏的类型分为三大类。即面层与基层分离、在基层内形成竖向贯穿裂缝、裂缝在基层内斜向发展,最终导致路面整体结构破坏。为了减弱水泥混凝土路面过渡层的形成,改善层间接触状态,本文提出一种蜡制养护剂喷洒在基层上作为层间隔离材料。通过层间剪切试验、拉拔试验、扭力试验、表面憎水试验,证实了蜡制养护剂的隔离功能。建立ANSYS数学模型,对隔离层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且通过层间剪切试验,得到了在不同构造深度下蜡制养护剂的喷洒量范围,完善蜡制养护剂的施工方法,对实际工程具有指导意义。本文通过相关理论及试验研究,得出蜡制养护剂对层间粘聚力的减小范围在68%80%之间,其法向粘结力能减小80%—90%左右,在喷洒蜡制养护剂后,其扭力有明显的减小,减小程度为14%—67%,同时抗渗性良好。通过建立相关模型,对隔离层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控制基层表面的平整度,减少其表面孔隙,喷洒蜡制养护剂,使层间内摩擦角控制在0—30°,这样有利于面板承受车辆荷载。通过对四种工况的分析,水稳基层表面构造深度h≤0.3mm时,蜡制养护剂的喷洒量为0.2L/m20.4 L/m2较为合适;构造深度0.3mm<h≤0.6mm时,喷洒量为0.4 L/m20.6 L/m2较为合适;构造深度0.6mm<h≤1.4mm时,喷洒量为0.6 L/m20.8 L/m2较为合适;构造深度h>1.4mm时,喷洒量应按照实际情况适量增大。另外,喷洒蜡制养护剂,可以保护层间界面不被破坏,改善“过渡层”性能。通过对试验路段的取芯,结果显示,试件与基层脱离,且试件端部平整,表明蜡制养护剂可以使得水泥混凝土面层与基层光滑接触,蜡制养护剂能有效减小过渡层的形成。
全锋[9](2014)在《特重交通荷载下碎石化加铺沥青路面结构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截止2013年年末,全国公路总里程达435.62万公里,较2012年年末公路里程增幅约2.8%,根据官方数据分析,我国2013年年末有铺装路面和简易铺装路面公路里程至少287.7万公里,有铺装路面235.94万公里,其中沥青混凝土路面65.99万公里,水泥混凝土路面169.95万公里。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它将仍然是车辆通行路面结构的主要形式。水泥混凝土路面在车辆超载或临近使用年限时,均易出现断板、错台、板底脱空等病害,严重影响车辆行车安全。目前针对水泥路面改造加铺沥青面层的方式基本为“白+黑”和“白改黑”两种方式,但是怎么设计合理的加铺沥青路面结构,仍然是是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研究课题。根据本区域国道G107线路面改造工程实例,分析研究了碎石化技术在该项目的应用情况,重点分析了碎石化加铺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施工技术要求及项目的实施控制。针对特重交通荷载等级下,国道G107路面改造工程的碎石化加铺沥青路面的结构方案(该项目设计加铺方案:45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0cm沥青混凝土面层)进行优化分析。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模分层分析碎石化加铺沥青路面结构,分别考虑在标准轴载100kN和超载120kN作用下的层底拉应力及温度应力的力学性能,最终分析出最优的碎石化加铺沥青路面的结构组合为:35 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0 cm沥青混凝土面层,并利用层状弹性体系理论程序HPDS2011对该优化结构层进行验算。经验算,该优化结构满足项目设计要求。国道G107路面改造工程加铺沥青路面结构的设计是在特重交通荷载等级下进行的,笔者由此进一步分析交通荷载等级对碎石化加铺沥青路面结构的影响,其中研究了加铺结构厚度与累计标准轴次的关系,并提出对应不同交通荷载等级的碎石化典型结构层方案。分析认为:中等、重交通荷载等级下的项目,碎石化后加铺沥青路面时,可直接加铺沥青砼面层;特重交通荷载等级的项目,碎石化后加铺沥青路面时,必须加铺新的水泥稳定类基层。
郭志东[10](2014)在《天津市乡村公路养护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乡村公路是国家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拉动作用。同时乡村公路养护工作也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水平低、管理缺位等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加强对乡村公路养护策略的研究成为我国的一个现实而又噬待解决的迫切问题。本文以天津市乡村公路为研究对象,在调研大量翔实的数据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天津市乡村公路近年来的发展现状水平,分析了天津市乡村公路资金来源及未来资金需求情况,科学提出了发行彩票融资、发行债券融资、征收重车税、资源融资、政策性金融机构融资等资金筹集方式,并对筹资模式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进行了深入分析论述,为解决天津市乡村公路筹资难的困境提供了可行之策。之后本文通过查阅资料和现场调研的方法,在掌握了我国乡村公路养护计划制定方法的缺陷和养护决策研究方法的区别基础上,依据我国乡村公路决策因素多、层级多等实际特点,选取层次分析法对天津市乡村公路养护决策模型进行研究。通过对乡村公路养护决策影响因子等指标等建模分析,归纳出乡村公路技术状况评价计算模型,并分析计算出各项指标因子的权重值,进而建立起养护管理中便于操作的乡村公路技术状况评价模型,为乡村公路养护计划的制定提供了决策依据。然后本文通过选取代表性路段进行试验对比的研究方法,对天津市乡村公路养护技术进行系统的研究。通过对养护工艺经济性、质量可靠性分析对比基础上,择优选出山皮土填垫路基工艺、水泥稳定旧路结构土工艺等养护工艺,在保证质量前提下节约了养护资金和土地资源。并针对所选工艺结合工程实践提出了乡村公路养护工艺质量评价体系,为乡村公路养护工程质量管理提供了评价依据。最后,本文采取现场调研与文献查阅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天津市乡村公路养护发展历史的变迁历程,对天津市乡村公路养护管理方法进行深刻的研究。针对天津市在乡村公路养护管理中的现存模式及其所存在的不足,创新性提出了“专业化养护与群众性养护相结合、社会化养护管理、差别政策养护管理”等新的养护理念和“长久富、养好路”、“科学富、管好路”等新的发展理念,为乡村公路养护管理模式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提供了方法保证。
二、超载车辆对高等级公路水泥砼路面破坏分析及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载车辆对高等级公路水泥砼路面破坏分析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博州农村公路质量耐久性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比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3.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基本情况 |
2.1 农村公路相关概念 |
2.1.1 公路 |
2.1.2 农村公路 |
2.1.3 农村公路质量耐久性 |
2.2 博州基本情况 |
2.2.1 博州概况 |
2.2.2 博州农村公路建设情况 |
2.2.3 现阶段博州农村公路存在的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构建博州农村公路质量耐久性影响指标体系 |
3.1 已有研究方法的比较 |
3.2 层次分析法介绍 |
3.2.1 层次分析法的适用性 |
3.2.2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步骤 |
3.3 选取初始指标的原则及方法 |
3.3.1 选取原则 |
3.3.2 选取方法 |
3.4 构建最终指标体系 |
3.4.1 筛选与确定指标 |
3.4.2 构建指标体系 |
3.4.3 指标说明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影响博州农村公路质量耐久性指标体系的应用 |
4.1 调查问卷数据汇总 |
4.1.1 一级指标数据汇总 |
4.1.2 二级指标数据汇总 |
4.2 计算权重 |
4.2.1 计算准则层各指标权重 |
4.2.2 计算建设前期各项指标权重 |
4.2.3 计算建设期各项指标权重 |
4.2.4 计算投入使用期各项指标权重 |
4.3 指标体系权重 |
4.4 结果分析 |
4.4.1 准则层权重对比分析 |
4.4.2 指标层权重对比分析 |
4.4.3 指标权重对比分析结果 |
4.5 措施建议 |
4.5.1 养护机制方面 |
4.5.2 养护资金方面 |
4.5.3 养护力量方面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影响博州农村公路质量耐久性评价指标建立专家调查问卷 |
附录B 影响博州农村公路质量耐久性评价指标权重评价专家调查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云南公路自然因素影响分析及自然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公路自然区划原则 |
1.5 公路自然区划方法 |
第二章 云南省公路地貌分析及区划 |
2.1 目的及意义 |
2.2 云南地形地貌特点 |
2.3 地形地貌导致的公路病害问题及对策措施 |
2.3.1 山地公路病害及其对策 |
2.3.2 坝子公路病害及其对策 |
2.3.3 岩溶地貌地区公路病害及其对策 |
2.4 公路地形地貌划分指标体系 |
2.4.1 主要地貌类型 |
2.4.2 海拔高程 |
2.4.3 相对坡度与公路用地指标 |
2.4.4 综合划分指标 |
2.5 云南公路地形地貌区划 |
第三章 云南省公路气候分析及区划 |
3.1 目的及意义 |
3.2 云南气候特点 |
3.2.1 气温特点 |
3.2.2 降雨特点 |
3.3 气候影响下的公路病害问题及对策措施 |
3.3.1 温度对公路的影响及其对策 |
3.3.2 降雨对公路的影响及其对策 |
3.4 公路气候划分指标体系 |
3.4.1 温度 |
3.4.2 潮湿度 |
3.5 云南公路气候区划 |
第四章 云南省公路岩土分析及区划 |
4.1 目的及意义 |
4.2 云南岩土类型特点 |
4.3 岩土类型对公路病害问题及对策措施 |
4.4 公路岩土划分指标体系 |
4.4.1 岩石划分指标 |
4.4.2 土类型划分指标 |
4.5 云南公路岩土区划 |
第五章 云南省公路水文地质分析及区划 |
5.1 目的及意义 |
5.2 云南省水文地质特点及公路病害和对策 |
5.2.1 云南省地下水类型及其特点 |
5.2.2 地下水对公路病害及其对策 |
5.3 公路水文地质区划指标 |
5.3.1 云南地下水赋存类别 |
5.3.2 云南地下水富水程度 |
5.4 云南公路水文地质区划 |
第六章 云南省公路地质灾害分析及区划 |
6.1 公目的及意义 |
6.2 云南公路地质灾害特点 |
6.3 地质灾害影响下的公路病害问题及其对策 |
6.3.1 泥石流影响下的公路病害问题及其对策 |
6.3.2 滑坡影响下的公路病害问题及其对策 |
6.3.3 采空区影响下的公路病害问题及其对策 |
6.3.4 崩塌影响下的公路病害问题及其对策 |
6.3.5 地震影响下的公路病害问题及其对策 |
6.4 公路地质灾害区划指标 |
6.4.1 发育程度 |
6.4.2 地质灾害类型 |
6.5 云南公路地质灾害区划 |
第七章 云南省公路自然区划 |
7.1 综合区划方法 |
7.2 云南公路自然区划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参加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3)冲击荷载作用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破坏机理及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结构研究现状 |
1.2.2 道路冲击荷载作用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破坏机理研究 |
2.1 引言 |
2.2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改造技术 |
2.3 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产生机理 |
2.4 材料强度理论 |
2.4.1 最大拉应力理论 |
2.4.2 最大切应力理论 |
2.4.3 形状改变能密度理论 |
2.5 沥青加铺层荷载响应分析 |
2.5.1 沥青加铺层结构数值模型 |
2.5.2 结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冲击荷载作用模型与沥青加铺结构参数敏感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车辆冲击荷载 |
3.2.1 减速带类型 |
3.2.2 冲击荷载产生 |
3.2.3 车辆冲击过程 |
3.2.4 冲击荷载作用模型重要参数 |
3.2.5 减速带冲击荷载作用模型 |
3.2.6 冲击荷载模拟 |
3.2.7 不同冲击加载方式对比分析 |
3.3 有限元计算模型与材料参数 |
3.3.1 基本假定 |
3.3.2 模型计算参数 |
3.3.3 车辆荷载简化 |
3.3.4 临界荷位选取 |
3.3.5 力学指标确定 |
3.4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结构参数敏感性分析 |
3.4.1 轴载大小变化对沥青加铺层力学响应的影响分析 |
3.4.2 加铺层模量变化对沥青加铺层力学响应的影响分析 |
3.4.3 水泥混凝土路面模量变化对沥青加铺层力学响应的影响分析 |
3.4.4 基础模量变化对沥青加铺层力学响应的影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冲击荷载作用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防治研究 |
4.1 引言 |
4.2 减速带设置位置对反射裂缝防治研究 |
4.2.1 冲击荷载下沥青加铺层时程响应分析 |
4.2.2 冲击位置变化对沥青加铺层力学响应的影响分析 |
4.3 设置应力吸收层对反射裂缝防治研究 |
4.3.1 反射裂缝防治措施 |
4.3.2 应力吸收层加铺结构计算模型和材料参数 |
4.3.3 应力吸收层加铺结构与直接加铺层结构对比分析 |
4.3.4 应力吸收层厚度变化对沥青加铺层力学响应的影响分析 |
4.3.5 应力吸收层模量变化对沥青加铺层力学响应的影响分析 |
4.4 反射裂缝防治措施叠加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4)矿区重载公路路面结构破坏分析及改造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泰安市一级、二级路现状调查与分析 |
2.1 泰安市公路区划 |
2.2 泰安市一、二级公路交通量 |
2.3 泰安市一级、二级公路现状调查 |
2.3.1 沥青路面结构类型及厚度调查 |
2.3.2 沥青路面典型病害及成因分析 |
2.3.3 水泥路面结构类型及厚度调查 |
2.3.4 水泥路面典型破坏及成因分析 |
2.4 路面典型结构改造影响因素分析 |
2.4.1 环境条件 |
2.4.2 交通轴载 |
2.4.3 材料供应情况 |
2.4.4 旧路使用状况及破损程度 |
2.4.5 施工技术水平 |
2.4.6 经济条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沥青路面改造工程典型结构及受力分析 |
3.1 现有沥青路面调查与评价 |
3.2 沥青路面改造方案的提出 |
3.3 重新铺筑沥青路面典型结构及其力学响应分析 |
3.3.1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及力学响应分析 |
3.3.2 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及力学响分析 |
3.3.3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及力学响应分析 |
3.4 旧沥青路面加铺方案及其力学响应分析 |
3.4.1 旧沥青路面加铺沥青罩面层方案及力学响应分析 |
3.4.2 旧沥青路面加铺水泥混凝土层结构方案及力学响应分析 |
3.4.3 旧沥青路面加铺补强层结构方案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泥路面改造工程典型结构及受力分析 |
4.1 水泥路面评价指标 |
4.2 重新铺筑水泥混凝土路面典型结构及其力学响应分析 |
4.2.1 设计标准和方法 |
4.2.2 路基强度等级划分 |
4.2.3 交通等级划分 |
4.2.4 结构层材料及厚度设计 |
4.2.5 典型结构方案设计 |
4.2.6 典型结构力学响应分析 |
4.3 旧水泥路面加铺结构方案设计及力学响应分析 |
4.3.1 旧水泥路面加铺沥青典型路面结构及其力学响应分析 |
4.3.2 旧水泥路面加铺水泥混凝土典型路面结构及力学响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重载车辆作用下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破坏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主要问题分析 |
1.3.1 研究内容 |
1.3.2 主要问题及关键技术 |
1.3.3 技术路线图 |
2 车辆荷载时域特征分析 |
2.1 测试仪器 |
2.1.1 设备简介 |
2.1.2 三轴加速度采集仪功能单元 |
2.2 采集仪安装与调试 |
2.3 试验参数选取 |
2.4 车辆轮轴垂直振动加速度与动荷载的关系 |
2.5 车辆轮轴振动时域分析 |
2.5.1 车辆轮轴竖向振动时域结果 |
2.5.2 振动加速度标准差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路基路面模型设计 |
3.1 原材料检验 |
3.2 水泥混凝土面层配合比设计 |
3.3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配合比设计 |
3.4 试验方案分析 |
3.4.1 加载头设计 |
3.4.2 模拟加载压头接地面积及接地压强设计 |
3.5 组合式模型箱设计及模型施工 |
3.5.1 组合式模型箱设计加工与制作 |
3.5.2 路基施工 |
3.5.3 基层施工 |
3.5.4 面层施工 |
3.5.5 模型安装就位 |
3.6 传感器分析与埋设设计 |
3.6.1 应变传感器原理分析 |
3.6.2 应变传感器埋设研究 |
3.6.3 数据采集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基于大型结构模型试验的重荷载作用下水泥路面结构响应研究 |
4.1 试验分析思路 |
4.2 试验数据结果 |
4.3 模型试验数据分析 |
4.4 与轮轴竖向加速度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重载作用下水泥路面响应仿真分析 |
5.1 有限元软件简介 |
5.2 重载作用下的ABAQUS有限元模型 |
5.2.1 基本假设 |
5.2.2 路面结构模型参数 |
5.2.3 重载车辆荷载模拟 |
5.3 仿真结果 |
5.4 仿真数据分析 |
5.4.1 模型数据分析 |
5.4.2 距离-挠度分析 |
5.5 应变-荷载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6)粗粒式应力吸收结构层混合料设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内外反射裂缝防治措施的研究概况 |
1.2.2 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材料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反射裂缝产生机理和矿料级配研究 |
2.1 反射裂缝产生机理 |
2.2 原材料性能检测 |
2.2.1 集料 |
2.2.2 矿粉 |
2.2.3 沥青 |
2.3 矿料级配设计方法的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粗粒式应力吸收结构层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3.1 CAVF法对粗粒式应力吸收结构层混合料级配的设计 |
3.2 粗粒式应力吸收结构层混合料最佳配比确定 |
3.2.1 混合料施工和易性分析 |
3.2.2 混合料标准马歇尔试验分析 |
3.2.3 混合料抗水损坏能力分析 |
3.2.4 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分析 |
3.2.5 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分析 |
3.3 基于GTM法的最佳配比验证及优化 |
3.3.1 GTM法介绍 |
3.3.2 GTM法设计沥青混合料原则 |
3.3.3 GTM法设计混合料试验步骤 |
3.3.4 GTM法优点 |
3.3.5 试验参数确定 |
3.3.6 粗粒式应力吸收结构层混合料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
3.3.7 最佳油石比下混合料路用性能验证 |
3.3.8 混合料抗疲劳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粗粒式应力吸收结构层路面有限元数值分析 |
4.1 粗粒式应力吸收结构层路面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4.1.1 有限元模型的基本假定及材料参数 |
4.1.2 模型结构 |
4.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模量工况下的应力分析 |
4.2.2 不同厚度情况下的应力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粗粒式应力吸收结构层试验路设计及跟踪检测 |
5.1 工程概况 |
5.2 试验路段目标配合比设计 |
5.2.1 试验路原材料检验情况 |
5.2.2 试验路目标级配 |
5.2.3 试验路目标配合比性能验证 |
5.3 试验路段生产配合比设计 |
5.3.1 拌合站各档热料仓矿料掺量确定 |
5.3.2 试验路生产配合比性能检验 |
5.3.3 试验路生产配比设计结果 |
5.4 应力吸收结构层(下面层)试验路铺筑及检测情况 |
5.4.1 施工配合比级配和铺筑桩号 |
5.4.2 拌合站沥青混合料拌和情况 |
5.4.3 试验路施工机械情况 |
5.4.4 试验路施工情况 |
5.4.5 试验路施工配合比沥青混合料试验检测 |
5.5 现场试验路路面性能检验结果 |
5.6 试验路效益评价 |
5.6.1 直接经济效益 |
5.6.2 间接经济效益 |
5.6.3 社会效益 |
5.6.4 总的社会经济效益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成果情况 |
致谢 |
(7)重载交通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重载交通水泥混凝土路面研究现状 |
1.2.2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重载交通特性及路面病害调查分析 |
2.1 重载交通的荷载特性 |
2.1.1 重载交通概述 |
2.1.2 我国重载车辆的轴型参数 |
2.1.3 重载交通典型轴载状况 |
2.1.4 轮胎充气压力、接地压力与接地面积 |
2.1.5 重载交通荷载应力分析荷载图式的确定 |
2.2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病害情况调查与分析 |
2.2.1 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常见病害及原因分析 |
2.2.2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病害情况收集、调查与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重载交通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荷载应力分析 |
3.1 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力学分析理论基础 |
3.1.1 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的组成及特征 |
3.1.2 刚性路面力学分析方法 |
3.2 斜向预应力等效荷载计算方法 |
3.2.1 预应力损失计算 |
3.2.2 预应力筋混凝土常用分析方法 |
3.2.3 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等效荷载计算方法 |
3.3 荷载应力分析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3.1 计算模型 |
3.3.2 模型的几何尺寸和材料参数 |
3.3.3 荷载图式 |
3.3.4 约束和接触 |
3.3.5 模型的验证 |
3.4 重载交通下荷载应力各影响因素分析 |
3.4.1 预应力值对荷载应力影响分析 |
3.4.2 板厚对荷载应力的影响 |
3.4.3 地基模量对荷载应力影响分析 |
3.4.4 脱空半径对荷载应力影响分析 |
3.5 荷载应力实用计算方法 |
3.5.1 荷载应力计算公式的建立 |
3.5.2 公式的误差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温度场与温度应力分析 |
4.1 温度场基本理论 |
4.1.1 热传导方程 |
4.1.2 热传导边界条件 |
4.1.3 接触热阻 |
4.2 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
4.2.1 路面结构温度场有限元模型 |
4.2.2 斜向预应力路面温度场分布规律 |
4.2.3 斜向预应力路面最大温度梯度的确定 |
4.3 温度翘曲应力有限元分析 |
4.3.1 温度翘曲应力的理论分析 |
4.3.2 温度翘曲应力有限元模型 |
4.3.3 参数影响规律分析 |
4.4 温度翘曲应力实用计算方法 |
4.5 温缩应力与地基摩阻力 |
4.5.1 混凝土板块温度变化状况 |
4.5.2 混凝土路面板摩擦应力的计算 |
4.5.3 减少摩阻力的措施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疲劳性能研究 |
5.1 材料疲劳损伤基本理论 |
5.1.1 疲劳损伤概述 |
5.1.2 疲劳性能曲线 |
5.1.3 疲劳寿命分布的概率模型 |
5.2 基于斜向预应力的混凝土疲劳试验 |
5.2.1 试验方法的选择 |
5.2.2 试验概况 |
5.2.3 疲劳试验结果 |
5.3 疲劳方程的建立 |
5.3.1 试验数据处理 |
5.3.2 疲劳方程建立 |
5.4 疲劳分析和疲劳方程的应用 |
5.4.1 混凝土在不同受力模式下疲劳特性比较 |
5.4.2 荷载疲劳应力系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重载交通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设计方法研究 |
6.1 设计标准与应力计算 |
6.1.1 典型破坏现象 |
6.1.2 设计标准 |
6.1.3 应力计算 |
6.2 重载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轴载换算公式 |
6.2.1 斜向预应力路面重载交通的界定和标准轴载的选取 |
6.2.2 轴载换算次数的确定 |
6.3 斜向预应力路面结构组合设计 |
6.4 斜向预应力路面设计步骤及计算示例 |
6.4.1 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计算流程 |
6.4.2 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计算示例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蜡制养护剂用于水泥混凝土路面隔离层作用机理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层间作用机理分析及试验研究 |
2.1 过渡层理论分析 |
2.2 层间破坏状态分析 |
2.3 蜡制养护剂层间作用机理 |
2.4 水泥混凝土路面层间作用试验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有隔离层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层间力学分析 |
3.1 概述 |
3.2 计算理论 |
3.3 模型与参数确定 |
3.4 静力荷载作用下力学特性分析 |
3.5 综合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构造深度下隔离剂用量试验研究 |
4.1 原材料的选择及试验仪器 |
4.2 蜡制养护剂用量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应用研究 |
5.1 依托工程介绍 |
5.2 路面结构形式 |
5.3 隔离层施工 |
5.4 施工效果检测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参加的科研项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9)特重交通荷载下碎石化加铺沥青路面结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碎石化技术及施工工艺 |
1.2.2 国外碎石化加铺沥青路面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碎石化加铺沥青路面研究现状 |
1.2.4 行业标准情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碎石化技术在国道G107线路面改造工程项目的应用 |
2.1 国道G107线路面改造工程的项目介绍 |
2.2 项目原路面状况调查 |
2.3 路面改造方案的选择 |
2.4 车辆轴载调查 |
2.5 路面改造设计方案 |
2.6 路面结构厚度的计算 |
2.7 破碎原水泥路面作底基层的施工要求 |
2.8 项目实施控制情况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加铺沥青路面的结构优化分析 |
3.1 碎石化路面结构设计的指标分析 |
3.1.1 交通荷载等级取值 |
3.1.2 路面结构计算模型 |
3.1.3 路面结构材料模量取值 |
3.2 碎石化加铺沥青砼路面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
3.2.1 碎石化加铺沥青砼路面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2 水稳基层厚度的分析 |
3.2.3 沥青面层厚度的分析 |
3.2.4 有限元分析结论 |
3.3 优化后沥青路面结构的验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交通荷载对碎石化沥青加铺路面结构的影响 |
4.1 交通荷载等级的分级 |
4.2 不同交通荷载等级下加铺沥青路面结构计算 |
4.3 碎石化加铺沥青路面结构计算成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天津市乡村公路养护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内外乡村公路养护建设作用研究概况 |
1.2.2 国内外乡村公路融资方法研究进展 |
1.2.3 国内外乡村公路养护决策方法研究进展 |
1.2.4 国内外乡村公路养护技术研究进展 |
1.2.5 国内外乡村公路养护管理方法研究进展 |
1.2.6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天津市乡村公路养护发展现状分析 |
2.1 天津市乡村公路发展历程 |
2.2 天津市乡村公路养护现状分析 |
2.2.1 总量指标 |
2.2.2 服务指标 |
2.2.3 通达性指标 |
2.2.4 桥梁设施量 |
第三章 乡村公路融资策略研究 |
3.1 乡村公路的经济学要素 |
3.1.1 乡村公路的经济学特征 |
3.1.2 乡村公路的特点 |
3.1.3 乡村公路政府为主的投入机制 |
3.2 乡村公路融资分析 |
3.2.1 乡村公路融资特点分析 |
3.2.2 乡村公路资金来源分析 |
3.2.3 乡村公路融资存在问题 |
3.3 “十二五”乡村公路资金需求分析 |
3.3.1 发展重点 |
3.3.2 道路需求分析 |
3.3.3 桥梁需求分析 |
3.3.4 日常养护需求分析 |
3.3.5 资金来源 |
3.3.6 资金缺口 |
3.4 “十二五”乡村公路融资策略分析 |
3.4.1 积极调整乡村公路养护投入政策 |
3.4.2 积极拓宽乡村公路融资渠道 |
3.5 小结 |
第四章 乡村公路养护决策模型研究 |
4.1 乡村公路的养护原则及质量要求 |
4.2 评定标准 |
4.2.1 评定指标 |
4.2.2 评价模型与评价方法 |
4.2.3 评价结果分析 |
4.3 乡村公路路基路面养护决策模型 |
4.3.1 网级决策 |
4.3.2 项目级决策 |
4.4 乡村公路涵洞养护决策模型 |
4.4.1 网级决策 |
4.4.2 项目级决策 |
4.5 乡村公路桥梁养护决策模型 |
4.5.1 网级决策 |
4.5.2 项目级决策 |
4.6 乡村公路安全设施养护决策模型 |
4.6.1 网级决策 |
4.6.2 项目级决策 |
4.7 乡村公路养护决策模型图表 |
4.7.1 乡村公路养护决策算法说明表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乡村公路养护技术优选策略 |
5.1 乡村公路不同路基的养护工艺选择 |
5.1.1 高填方路基处治工艺选择 |
5.1.2 软土路基处治工艺选择 |
5.1.3 盐渍土路基处治工艺选择 |
5.2 乡村公路不同路面基层的养护工艺选择 |
5.3 乡村公路不同路面面层的养护工艺选择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乡村公路养护评价体系研究 |
6.1 乡村公路养护质量基本要求 |
6.2 乡村公路养护质量指数(MQI)的确定方法 |
6.3 乡村公路养护工艺的质量评定方法 |
6.3.1 山皮土填垫路基质量评定标准 |
6.3.2 粉煤灰改良盐渍土路基质量评定 |
6.3.3 水泥冷再生基层质量评定标准 |
6.3.4 水泥混凝土面层质量评定标准 |
6.3.5 稀浆封层质量评定标准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乡村公路养护管理策略研究 |
7.1 天津市乡村公路养护特点 |
7.2 天津市乡村公路养护管理现状分析 |
7.2.1 乡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历史沿革 |
7.2.2 乡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现有模式 |
7.2.3 兄弟省市的乡村公路养护管理经验 |
7.2.4 乡村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
7.3 天津市乡村公路养护管理策略分析 |
7.3.1 理顺乡村公路管养体制 |
7.3.2 建立乡村公路考核机制 |
7.3.3 专业性养护与群众性养护相结合 |
7.3.4 乡村公路养护的社会化管理模式 |
7.3.5 差别政策的养护管理模式 |
7.3.6 乡村公路文化核心价值观引导下的养护模式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
四、超载车辆对高等级公路水泥砼路面破坏分析及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博州农村公路质量耐久性影响因素研究[D]. 吕正宇. 新疆大学, 2020(07)
- [2]云南公路自然因素影响分析及自然区划研究[D]. 陈德加.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3]冲击荷载作用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破坏机理及防治研究[D]. 张程. 广西大学, 2019(03)
- [4]矿区重载公路路面结构破坏分析及改造方案[D]. 白雪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5]重载车辆作用下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破坏机理研究[D]. 田森. 山东交通学院, 2019(03)
- [6]粗粒式应力吸收结构层混合料设计及应用研究[D]. 叶平. 广州大学, 2019(01)
- [7]重载交通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研究[D]. 刘涛. 长安大学, 2018(01)
- [8]蜡制养护剂用于水泥混凝土路面隔离层作用机理及应用研究[D]. 刘斌. 长沙理工大学, 2016(04)
- [9]特重交通荷载下碎石化加铺沥青路面结构的研究[D]. 全锋. 南华大学, 2014(04)
- [10]天津市乡村公路养护策略研究[D]. 郭志东.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