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全国老年神经系统疾病学术会议纪要

第四届全国老年神经系统疾病学术会议纪要

一、第四届全国老年人神经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记要(论文文献综述)

梁紫平[1](2021)在《整体运动知觉的老化及其相关的静息态脑功能改变》文中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老年人视知觉能力的变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视知觉的损伤,尤其是视运动知觉的损伤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甚至是生命安全。其中,整体运动知觉在视运动知觉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老年人整体运动知觉的损伤可能反映了其认知能力的下降,甚至可以预测阿尔兹海默症临床评估的严重程度等。然而,目前关于整体运动知觉老化方面的研究仍有许多局限性。因此,本研究结合心理物理学方法、问卷调查法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选取18~30岁的青年人和60岁以上的认知健康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随机运动点阵范式,以被试在点阵任务中的运动一致性阈值为指标评估其对整体运动的知觉敏感性,系统地考察整体运动知觉的老化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老化的视觉机制以及神经基础。实验1的4个小实验(实验1a~d)分别采用水平、垂直、旋转和径向随机运动点阵,对青年人和无认知障碍的健康老年人的整体运动一致性阈值进行比较,发现老年组的整体运动一致性阈值显着高于青年组,且老年组水平向右、垂直向下、顺时针旋转和径向外扩条件下的整体运动一致性阈值显着高于相反方向的阈值。这些结果表明老年人整体运动知觉存在老化效应,且该老化效应存在方向特异性:水平向右、垂直向下、顺时针旋转和径向外扩方向的整体运动知觉老化程度更加严重。小实验1e采用实验内元分析技术,将实验1a~d的结果进行整合,对整体运动知觉老化的总效应进行估计,发现老年组与青年组整体运动一致性阈值之差的效应量显着大于0,说明老年人对整体运动的知觉敏感性存在普遍性的下降。实验2结合问卷调查信息和被试在随机点阵任务中的行为表现,采用最优尺度回归模型进行探索性分析,探索影响整体运动知觉老化的知觉主体因素。发现老年人和青年人的整体运动知觉受不同因素影响,体育锻炼、阅读活动均对老年人的整体运动知觉有积极作用,但这些因素不影响青年人的整体运动知觉。另外,性别因素也仅影响老年人的整体运动知觉,老年女性被试径向整体运动一致性阈值显着高于老年男性,而青年个体的整体运动一致性阈值之间不存在性别差异,且游戏因素只影响青年人的整体运动知觉。实验3使用知觉模板模型(PTM),以速度变化为外部噪声,探究整体运动知觉老化或者整体运动知觉效率下降的视觉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在1°/s~9.5°/s的速度范围内,老年组的整体运动一致性阈值表现出高于青年组的总趋势,相对于青年组,老年组表征内部加法噪声和排除外部噪声能力变化的Aa和Af均大于1,且Aa>>Af,提示速度噪声下老年人整体运动知觉效率的下降是由于其内部加法噪声增强和排除外部噪声能力减弱共同作用导致的,其中内部加法噪声的增强更为严重。此外还发现,1)老年女性被试在中低等速度下的整体阈值显着高于老年男性被试,老年女性被试内部加法噪声显着高于老年男性被试,而两组被试排除外部噪声能力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2)养生型锻炼组老年人阈值显着低于速度型锻炼组和无锻炼组,其内部加法噪声显着低于无锻炼组,也明显低于速度型和技能型锻炼组(未达到显着水平);3)有阅读习惯个体的阈值显着低于无阅读习惯个体,其内部加法噪声显着低于无阅读习惯个体;4)认知健康脑结构异常组老年人的整体运动一致性阈值显着高于脑结构正常组,其内部加法噪声更强、排除外部噪声能力更弱,其中内部加法噪声的增强更为显着。这些结果提示,适当的体育锻炼和阅读习惯有可能延缓整体运动知觉的老化,而行为学上整体运动知觉的下降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脑结构的亚临床病变。实验4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无认知障碍、脑结构正常老年人和青年人安静状态下整体运动知觉加工相关脑区的功能活动特征及其与行为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老年被试左右楔叶、右侧枕下回和枕中回的局部一致性均显着低于青年被试,并且与个体的整体运动一致性阈值存在显着的负相关;老年组左右侧颞中回(MT/V5)的低频振荡幅度均显着低于青年组,左枕中回(V2)的低频振幅显着高于青年组,并且右侧颞中回和左枕中回的低频振幅与个体的整体运动一致性阈值存在显着的负相关;老年组V1区与右直回之间的功能连接强度,V2区与左中央旁小叶、右侧小脑上部、右眶部额下回和右额中回之间的功能连接强度,V3与左侧颞上回、左顶下缘角回和右中央后回之间的功能连接强度,MT/V5区与右舌回、左顶上回、右颞中回和左枕中回之间的功能连接强度均显着高于青年组,且这些功能连接均与个体的整体运动一致性阈值存在显着的正相关;老年组V1和V3、MT/V5,V2和V3、MT/V5,以及V3和MT/V5之间的功能连接强度均显着高于青年组,且均与个体的整体运动一致性阈值存在显着的正相关;老年组颞上回和颞下回大部分区域的节点度、节点效率和介数均显着低于青年组;老年组的“小世界”属性显着低于青年组,且该属性与个体的整体运动一致性阈值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这些结果表明老年人整体运动敏感性的降低与V1、V2、V3和MT/V5区的局部功能活动、功能连接强度,以及全脑的功能活动有关。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结果支持了整体运动知觉存在老化的观点,且首次证明这种老化存在方向特异性。老年人对整体运动的知觉敏感性的降低主要是其内部加法噪声增强和排除外部噪声能力减弱共同导致的,内部加法噪声加强更明显。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脑结构亚临床病变均影响其整体运动敏感性和知觉模板参数。在脑机制层面,老年人对整体运动的知觉敏感性的降低与V1、V2、V3和MT/V5区的局部功能活动、功能连接强度,以及全脑的功能活动有关。这些结果为完善整体运动知觉老化的理论基础,为实践中制定延缓整体运动知觉老化的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刘慧鸿[2](2020)在《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文中认为目的:精神养生被认为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并贯穿于养生始终,是养生活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人民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如何实现,是一个在宏观层面涉及社会文化,在微观层面涉及精神调摄的多层面问题。中医药学凝聚着的深邃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对于创造性的解决如此宏大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精神养生的文献、理论、案例和策略研究,对此种实际上涉及面甚广的健康需求提出精神养生的理解和主张,探索精神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实现。方法:研究方法也属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或观念认知方面的事物。如有中医学者所认为的“由于时代性的遮蔽”,养生缺少精神独立的系统研究。解除时代性的遮蔽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宏大的精神需求。所以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觉,从而其根本方法就是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道学的”“观照的”方法。同时研究内容,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根本上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所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是相应、相融、相生的,在传统文化的“共冶一炉”中,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面向。个体、群体就是在文化的抱持中健康成长的,放眼古今中外,没有比文化自觉更能提升人民精神境界、鼓舞人心和促进个体健康的事物。“道学的”“观照的”方法的特征,首先是境界取向。境界立意高远,就能“整全”“顾及全面”。借鉴整体论、内省法、创造性诠释等已有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思想内核,都承继了传统文化。同时,论文也使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由此呈现“整全的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具体步骤为,首先对精神养生与道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然后以精神养生、心理养生、情志养生、心性修养等为检索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对文献检索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养生的传统智慧进行阐释。借鉴于阐释得到的洞见,先在宏观层面、社会层面进行考察以完成理论探索,并明确理想和主张;最后通过精神养生相关的实践进行体验和考察,对如何实现理想和主张提供策略建议。成果:在文化层面,立足传统文化,以“道学”的阐释能力,展示精神养生的内在体系,阐明精神养生的“道”与“术”、“知”与“行”,使得对精神养生之本来面目有一个意会。并将道学这个研究方法与精神养生这个研究对象交融在一起,呈现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在个体层面,通过道学的观照使得个体对精神养生的面貌有一个俯瞰,心中对如何精神养生有一个总览而不失细节的心智地图,协助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和急迫的生活节奏的两难中找到可行、必行、乐行的实践道路。结论:本研究开启精神养生的新的自觉,在最大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主的基础上阐释精神养生,在体现精神养生所追求的“精神内守”“独立守神”的境界中观照精神养生。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一、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创造性的在养生学研究中运用整体论的、自本体诠释的方法、内省的方法等体现道学观照的方法;由分析式、还原式的研究范式,转向道学、整体论的、内省的方法;由以西诠中的解释转向自身解释,转向文化自觉的解释。论文将相关的现代健康理论、方法和技术纳入道学的观照之中,也就等于纳入了精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纳入也是一种“与新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是“超世界水平的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形式,是文化自觉的呈现。二、论文以问道的精神把精神养生作为生命过程始终存在的一种本质。创造性的提出了“入道-养生-疗疾”的健康实践连续谱,鲜活的呈现了精神养生贯穿于养生始终,同时强调养生贯穿生活始终。三、论文阐释了精神养生“道”与“术”的知识体系结构,“施”与“受”的实践体系结构,“知识体系结构”与“实践体系结构”形成的真知真行结构,构成了精神养生的三重太极结构。论文清晰了精神养生知识丛林的观感,拓展实践视野,有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选择自己的健康道路。四、论文从精神养生内生的理论视角初步提出发挥精神养生社会价值的建议。

尹敏敏[3](2020)在《神经性言语障碍言语韵律评估指标的构建及干预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阿尔茨海默病、脑血管疾病、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神经系统疾病,常常会引起各种类型的神经性言语障碍(dysarthria),严重危害老年人群的沟通交流质量。神经性言语障碍在言语产生的呼吸、发声、共鸣、构音或韵律方面所需要运动的力量、速度、范围/幅度、稳定性或准确性均会出现异常。其中韵律异常在各种语言、各种类型以及不同严重程度的神经性言语障碍患者中都有记录。明确并利用神经性言语障碍患者的言语韵律控制能力,可能会改善其沟通的效率。有效的评估是训练的起点,言语韵律评估需要结合使用主观和客观的方法。本研究首先通过主观评估为神经性言语障碍言语韵律评估提供了框架,再通过客观量化的方法进行精准分析,构建了神经性言语障碍主、客观评估指标;另外依据此进行了神经性言语障碍的言语韵律特征分析,提出了干预策略,并验证了其有效性。综上所述,本研究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神经性言语障碍言语韵律主观评估量表的编制为提取神经性言语障碍言语韵律主观评估指标,编制了言语韵律功能主观评估量表。本研究首先根据国际常用的开发量表的原则,并结合汉语普通话的特征,编制了言语韵律评估的评估材料,确定了节奏、重音、语调和整体韵律印象作为言语韵律评估的四个维度,并进一步制定了22道题目作为具体评估内容,初步完成了《言语韵律功能评估量表》。其次,以40名神经性言语障碍和10名正常成人为被试进行了量表的信效度验证,结果显示:内容效度CVI值为0.96,评分者一致性均为90%以上,α系数为0.92,重测信度r均在0.90以上。最后以140名20-90岁正常成年人作为被试,将其言语韵律评估原始分进行ICF限制值的转化来明确言语韵律碍的损伤程度,建立了言语韵律功能的参考标准,完成了言语韵律量表的标准化。该量表可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针对神经性言语障碍患者能够广泛、快速和全面地评估言语韵律异常。第二部分基于主观评估的神经性言语障碍言语韵律客观声学参数提取通过三个步骤完成了言语韵律客观声学参数的提取。第一,以27名痉挛型言语障碍患者和34名运动不及型言语障碍患者为被试,应用言语韵律主观评估量表,分别与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成人相比较,研究了神经性言语障碍常见类型言语韵律的主观特征及并进行了错误分析。痉挛型言语障碍在主观韵律各个维度的损伤较为明显,运动不及型言语障碍在节奏和语调的韵律损伤较为突出,且错误走向也有所不同;第二,通过参考国内外言语韵律声学参数的研究并结合汉语普通话语系的特点,对节奏、重音和语调类言语韵律声学参数进行筛选,再以30名神经性言语障碍患者和15名正常成人为被试,将筛选的客观参数与主观韵律评估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保留与主观韵律评估高度相关的声学参数;第三,通过15名痉挛型言语障碍患者和15名运动不及型言语障碍患者分别与其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进行言语韵律声学参数的比较研究来提取敏感参数。针对痉挛型言语障碍患者提取了以下参数:非自然停顿次数、平均音节时长等4个参数鉴别节奏异常;焦点重音的平均基频、持续时长等3个参数用来鉴别重音异常;整句的言语基频、整句基频斜率K等3个参数鉴别语调的异常。针对运动不及言语障碍患者提取了以下参数:非自然停顿次数鉴别节奏异常;整句基频斜率K和边界调基频斜率K鉴别语调的异常。此部分在主观评估的基础上,对神经性言语障碍客观声学参数进行了提取,不但可以精准的评估患者的言语韵律损伤,还可以在干预训练过程中监控患者的康复效果。第三部分神经性言语障碍患者言语韵律功能干预策略研究首先探讨了有无节奏的提示对节奏声学参数的影响,前、中、后位置的不同对重音声学参数的影响和四个声调对语调声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痉挛型和运动不及型言语障碍患者的节奏、重音和语调会受到提示、位置和声调的影响,因此在设计神经性言语障碍患者的言语韵律干预方案时,需要考虑以上影响因素来确定训练形式和顺序。另外,还需结合研究一和研究二所获得的神经性言语障碍患者的主客观韵律特征,为神经性言语障碍患者制定具有基础性和综合性的言语韵律康复策略。最后通过两名神经性言语障碍患者的单一被试研究,采用研究一和研究二所构建的主客观评估指标来验证康复策略的有效性。本研究的创新点及理论与实践意义在于:(1)编制了一套适合汉语普通话的神经性言语障碍患者言语韵律主观评估工具。(2)提取了神经性言语障碍言语韵律主观和客观的评估指标,对后续神经性言语障碍韵律的临床诊断、评估和监控具有一定参考价值。(3)利用主、客观评估指标,分析了不同类型神经性言语障碍言语韵律的特征,丰富了我国言语韵律研究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4)探讨了影响韵律表达的主要因素,为后续神经性言语障碍韵律的临床康复训练提供参考。(5)设计了符合神经性言语障碍患者言语韵律特征的干预策略,为临床康复师等相关人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干预方法。

钟懿珠[4](2020)在《养老机构衰弱老年人症状群探讨及社会支持在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中介作用的验证》文中认为目的1.探究养老机构衰弱老年人的症状群类型;2.验证养老机构衰弱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在其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的中介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的科研设计,于2019年9月至2019年12月期间,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从成都市11个市辖区抽取了龙泉驿区、金牛区、武侯区、锦江区、成华区与温江区6个市辖区,再分别从上述6个市辖区中根据实际可行性共抽取8家养老机构,最后采用便利抽样的方式在每个养老机构抽取研究对象。样本量计算方法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统计方法(结构方程模型要求样本量在200~500之间)结合预调查的实际情况,本研究确定研究对象为450例。采用自行设计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调查表、记忆症状评估量表(Memorial Symptom Assessment Scale,MSAS)、社会支持评估量表(Social Support Rate Scale,SSRS)、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The Short Form-36 Health Survey,SF-36)进行资料收集。结果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3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89%。1.养老机构衰弱老年人症状发生情况养老机构衰弱老年人平均同时经历症状(12.47±7.09)个,中位症状经历个数为11。症状发生率排名前五的有:疲乏(71.33%)、健忘(70.64%)、疼痛(65.37%)、睡眠不安(59.40%)、精力不足(56.88%),发生率最低的五个症状分别为口腔溃疡(5.96%)、皮肤改变(7.11%)、吞咽困难(7.34%)、呕吐(7.34%)、恐惧感(11.01%)。症状严重程度排在前五位的分别为:睡眠不安(2.73±1.00)分、疲乏(2.60±0.79)分、咀嚼困难(2.59±0.90)分、便秘(2.51±0.85)分、疼痛(2.50±0.87)分;症状困扰程度排在前五位的分别为:睡眠不安(1.99±1.17)分、疼痛(1.73±1.05)分、咀嚼困难(1.67±1.10)分、疲乏(1.62±0.86)分、精力不足(1.61±1.08)分。2.养老机构衰弱老年人的症状群采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根据聚类进度表以及树状图结果最终确定5个症状群:(1)心理症状群:孤独感、抑郁、哀伤感、焦虑不安;(2)衰老特异性症状群:难以集中注意力、感到昏昏欲睡(易困)、脱发、耳鸣(听力下降);(3)皮肤-呼吸道症状群:咳嗽、气紧、口干、皮肤瘙痒;(4)消化道症状群:便秘、食物味道改变、咀嚼困难;(5)神经系统症状群:精力不足、疲乏、疼痛、健忘、睡眠不安。其中,总体症状群严重程度及困扰程度的得分分别为(1.13±0.53)分、(0.71±0.40)分,心理症状群的严重程度及困扰程度的得分分别为(1.02±0.95)分、(0.64±0.69)分;衰老特异性症状群的严重程度及困扰程度的得分分别为(0.82±0.68)分、(0.49±0.47)分;皮肤-呼吸道症状群的严重程度及困扰程度的得分分别为(0.96±0.79)分、(0.56±0.53)分;消化道症状群的严重程度及困扰程度的得分分别为(1.03±0.89)分、(0.63±0.63)分;神经系统症状群严重程度及困扰程度得分分别为(1.65±0.80)分、(1.10±0.70)分。3.养老机构衰弱老年人症状群严重程度的单因素分析心理症状群严重程度得分在子女探望频率、社会支持水平、是否多病共存、营养状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否多重用药、过去一年应激史的不同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衰老特异性症状群严重程度得分在性别、文化程度、人均月收入、社会支持水平、是否多病共存、营养状况、是否多重用药以及过去一年应激史的不同分组间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呼吸道症状群严重程度在社会支持水平、是否多病共存、营养状况、是否多重用药、过去一年应激史的不同分组间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症状群严重程度得分在文化程度、有无医保、人均月收入、营养状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否多重用药、过去一年应激史的不同分组间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系统症状群严重程度得分在性别、子女探望频率、社会支持水平、是否多病共存、营养状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否多重用药、过去一年应激史、是否锻炼的不同分组间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养老机构衰弱老年人症状群、社会支持、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除客观社会支持维度仅与神经系统症状群得分以及生活质量的生理机能与情感职能维度的相关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外,养老机构衰弱老年人5个症状群的严重程度得分与社会支持总分、主观社会支持得分、社会支持利用度以及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P<0.001),社会支持总分、主观社会支持以及社会支持利用度与生活质量各维度呈正相关(P<0.001)。5.养老机构衰弱老年人社会支持在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的中介作用养老机构衰弱老年人的症状群对社会支持的直接效应为-0.520,社会支持对生活质量的直接效应为0.200,症状群对生活质量的直接效应为-0.749;症状群对生活质量的间接效应为-0.104,此中介效应占据总效应的-0.104/-(0.104+0.749)=12.19%。结论1.养老机构衰弱老年人常存在以下五个症状群:心理症状群、衰老特异性症状群、皮肤-呼吸道症状群、消化道症状群、神经系统症状群,提示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在护理老年人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以上症状群,减轻其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2.社会支持在养老机构衰弱老年人的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提示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可通过适当提高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以缓解衰弱老年人的不适症状体验,进而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项宇琼[5](2019)在《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的原理与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一)第一部分理论卷系统厘清运动与腰痛之间的关系,探讨现阶段运动干预腰痛领域、健身气功领域的研究前沿、热点以及可能的动态发展趋势。通过探索运动治疗慢性腰痛可能的机制并结合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健身气功的健身原理及特点,探讨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可能的机理。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在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现行推广的9套功法中筛选针对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的动作为动作库。该动作库包括,适宜慢性腰痛患者普适化的动作作为主方动作;并根据慢性腰痛患者可能存在的姿势问题以及所能承受的运动强度,设计个体化的健身气功动作为次方动作。为慢性腰痛患者在当前众多运动治疗手段中,提供新的一项民族传统运动项目以供选择。同时为健身气功运动处方理论的构建提供参考价值。(二)第二部分实证卷本研究实证部分,通过对九江市中医院骨科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诊断为慢性腰痛(CLBP)已经完成或不需要临床治疗,但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及功能障碍的患者,或不需要临床治疗但对生活质量或运动有更高要求者进行严格筛查,通过进行临床医师诊断排除特异性病变引起的腰痛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被纳入合格病例。通过选取针对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患者的主次方动作,进行为期4周以个体化监督形式的运动干预。探讨健身气功对缓解慢性腰痛患者的疼痛感受以及改善功能障碍、腰椎活动范围、平衡能力、生存质量的情况。二、研究方法(一)第一部分理论卷1.文献研究法:收集国内外关于“运动、腰痛、腰背痛、非特异性腰痛、健身气功等相关文献,了解关于运动干预慢性腰痛以及健身气功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及该领域的研究共识是什么?并探索运动治疗慢性腰痛为什么会有效及其关键因素是什么?2.知识图谱(Cite Space):采用CiteSpace5.2.R2软件对目前运动与腰痛相关文献索引资料进行可视化分析,力求探索现阶段运动与腰痛领域研究前沿、热点以及其可能的动态发展趋势。(二)第二部分实证卷1.问卷调查法:问卷涉及量表有:VAS疼痛视觉量表、ODI功能障碍问卷、WHOQOL-BREF生存质量量表。2.访谈法:与受试患者面对面交谈,对患者基本情况、运动干预方案以及主观感受进行口头调查收集事实材料。3.数理统计法:实验研究部分,干预前后采集的指标数据,通过excel进行整理绘制表格,使数据更加直观。4.实验法:首先进行实验对象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通过对前期个案患者的姿态、功能评估、动作模式测试的综合评估结果记录,各指标测试、问卷量表的发放填写。制定针对健身气功干预腰痛的动作,以个体化监督形式,实施为期4周的运动干预。三、研究结果(一)知识图谱分析结果1.国外运动干预腰痛领域研究:领域研究文献数量随年份呈相对稳定的上升趋势,从期刊丛书国家来看美国占有绝大部分比例,可见美国相关期刊对这一领域研究很是重视,从来源出版物载文数来看,从来源期刊载文数来看Spine,Journal of orthopedic sports physical therapy,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杂志。脊柱杂志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关注度比较高。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研究所,悉尼大学位居榜首。被引频次最高的作者是Hayden JA,领域学科分布情况属康复科领域发表文献数量最高。领域研究高频及高中心性关键词、热点时区可视化图谱及领域研究高频主题词可明确反映国内运动干预腰痛领域研究热点、前沿及可能的趋势。2.国内运动干预腰痛领域研究:领域研究文献数量随着年份呈相对稳定的上升趋势,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对这一领域关注度很高。国内运动干预腰痛领域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医学康复科,北京积水潭医院物理康复科位居榜首。郭险峰(8篇)发篇数位居第一。关键词共词可视化图谱、领域研究高频及高中心性关键词、热点时区可视化图谱及领域研究高频主题词可明确反映国内运动干预腰痛领域研究热点、前沿及可能的趋势。3.健身气功领域研究热点:领域研究文献数量随着年份呈相对稳定的上升趋势。搏击(武术科学)期刊对这一领域关注度很高。我国健身气功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北京体育大学位居榜首。司红玉、刘毅、胡晓飞、章文春、丁丽玲等研究者发文量比较多。虞定海(22篇)发文篇数位居第一。领域研究高频及高中心性关键词、热点时区可视化图谱及领域研究高频主题词呈现出健身气功领域研究的热点。(二)运动治疗慢性腰痛可能的机制研究运动治疗慢性腰痛可以通过调整力学结构的失衡,即使得关节排列正确、肌筋膜张力均衡;通过反向的牵拉运动改变神经传导的方式;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和改善心理健康四个方面。主要是经过调整由长期不良姿势导致的姿势控制能力下降,腰椎的稳定性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肌肉失衡、力学模式失常、力学结构的失衡。通过运动锻炼增加连接胸腰筋膜的肌肉(腹横肌、腹内斜肌、背阔肌、前锯肌等)肌肉力量,可以增加筋膜张力,促进脊柱深层稳定性肌筋膜张力均衡。(三)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的机理1.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主要通过内外两种调控方式,以下三种调控体系进行调控:(一)力学调控体系(二)神经-心理调控体系(三)化学调控体系。2.健身气功可以通过力学调控体系的三个方面作为干预慢性腰痛的机制:对姿势的调整促进关节排列正确;牵拉伸展的动作调节肌筋膜张力均衡;腰腹肌和臀腿肌肉力量的训练和配合呼吸运动激活腹横肌从而加强脊柱稳定性。3.通过神经-心理调控体系的三个方面作为干预慢性腰痛的机理:反向牵伸改变神经传导方式,解除疼痛;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改善慢性疼痛;调节心理状态,提高生存质量。4.通过化学调控体系的两个方面作为干预慢性腰痛的原理:提高有氧能力,减少致痛因子的产生;改善呼吸机能。(四)实证研究结果1.针对术后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案例一患者,择选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特定的动作,以个体化监督形式进行为期4周的运动干预。其腰椎活动范围和平衡能力有明显改善。对主诉疼痛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改善率为16.67%、功能障碍指数改善率为35%、总体生存质量没有改变。2.针对神经根性疼痛的案例二患者,择选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特定的动作,以个体化监督形式进行为期4周的运动干预。其主诉疼痛的感受完全解除,改善率为100%、功能障碍指数改善率为60%、并对其生存质量、腰椎活动范围和平衡能力有明显改善。3.针对下背部劳损的案例三患者,择选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特定的动作,以个体化监督形式进行为期4周的运动干预。其主诉疼痛感受完全解除,改善率为100%、功能障碍指数改善率为60%、并对腰椎活动范围和平衡能力有明显改善,但生存质量没有变化。四、研究结论(一)知识图谱分析结论1.国外运动干预腰痛:研究热点为运动锻炼、干预措施、功能障碍、慢性腰痛四大方面。运动干预腰痛研究集中在3个热点研究群,按研究类型分,包括腰痛的流行病学研究;临床指南以及关于腰痛的诊断及治疗;评估运动干预治疗慢性/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疼痛强度、功能状态、整体改善和恢复工作的有效性。另外,研究发现以监督形式提供个体化设计的锻炼计划在减轻慢性腰痛人群的疼痛和改善功能障碍方面似乎是最有效的策略。2.国内运动干预腰痛: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慢性腰痛、运动疗法两大方面。从关注腰痛多发人群到特殊领域特殊人群的关注;研究主题从仅仅关注腰痛本身的解刨学结构到相关干预措施的探索,从未对关注腰痛类型进行区分到对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慢性腰痛、慢性非特异性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等根据腰痛的性质进行区分探索;从被动手法干预到主动运动疗法干预。3.健身气功领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健身气功四套普及功法与推广现状及策略方面。主题从仅仅关注健身气功本身到相关具体新编创功法的深入探索,从关注健身气功习练者到关注对常见慢性疾病患者的干预影响,从关注干预对象的身体指标数据到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思路由认识问题到解决问题,从提高身体素质到预防与康复的过渡。(二)运动治疗慢性腰痛的机制运动治疗慢性腰痛主要经过调整力学结构的失衡,即关节排列正确、肌筋膜张力均衡;改变神经传导方式;抑制炎症的生化反应与改善心理健康四个方面。(三)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的机理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主要通过内外两种调控方式,以下三种调控体系进行调控:(一)力学调控体系(二)神经-心理调控体系(三)化学调控体系。(四)实证研究结论1.通过干预前对3个慢性腰痛患者的身体姿态、功能性评估、动作模式测试评估等综合评估结果,结合临床影像资料诊断,从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的动作择选适合该患者习练的动作,并以个体化监督形式的运动干预方式进行为期四周的锻炼,总体干预效果显着。2.通过4周针对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择选特定动作的练习,可以有效的解除下背部劳损、神经根性疼痛的腰痛患者的主诉疼痛症状(VAS评分),并在腰椎活动范围、平衡能力、功能障碍指数(ODI)、指标上有明显的改善,生存质量(WHOQOL-BREF)的各项领域得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3.通过4周针对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择选特定动作的练习,对椎间盘源性疼痛的术后腰痛患者的主诉疼痛症状没有明显改善,但对腰椎活动范围、平衡能力的指标和生存质量的各领域得分有积极影响。

章丽平[6](2019)在《功能性练习对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干预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高血压病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生活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探讨功能性练习对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干预的影响,制订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个性化的运动处方,观察功能性练习对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的血压、服药剂量、体适能和生活质量的效益,得出有关结论和提出相关建议。为功能性练习在全民健身当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添光溢彩。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筛选2017年4月到2018年4月在XX师范大学校医院内科室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男性老年患者22人,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1人。对照组保持原有的药物治疗、生活习惯和营养饮食。实验组除了进行药物治疗外,以功能性练习作为辅助性非药物治疗。通过16周功能性练习干预治疗后,收集和整理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经过16周的功能性练习后,对照组实验前收缩压161.1±6.67mmHg与实验后收缩压156.91±7.15mmHg相比较,收缩压平均差值为4.19±2.09mmHg,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实验前舒张压97.27±3.9mmHg与实验后舒张压94.45±3.36mmHg相比较,舒张压平均差值变化为2.82±1.66mmHg,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实验前收缩压160.55±2.94mmHg与实验后收缩压143±7.78mmHg相比较,平均收缩压差值变化为17.55±1.44mmHg,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组实验前舒张压97.55±2.94mmHg与实验后舒张压90.18±3.84mmHg相比较,舒张压平均差值变化为7.36±1.43mmHg,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经过16周的功能性练习后,对照组11名受试者中服药剂量都没有发生变化;实验组11名受试者中,有4名受试者服药剂量没有发生变化,有4名受试者服药剂量减半,有3名受试者不服药。(3)经过16周的功能性练习后体适能变化:(1)30秒坐站测试,对照组30秒坐站平均差值为-1.64±0.21次,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30秒坐站平均差值为2.55±1.57次,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30秒手臂弯举测试,对照组30秒手臂弯举平均差值为-1.91±1.04次,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30秒手臂弯举平均差值为3.64±1.63次,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2分钟踏步测试,对照组2分钟踏步平均差值为-4.91±2.26次,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2分钟踏步平均差值为11.27±8.34次,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4)椅式坐位体前屈测试,对照组椅式坐位体前屈平均差值为-2.72±1.35cm,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椅式坐位体前屈平均差值为2.73±2.2cm,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5)背抓测试,对照组背抓平均差值为-3.36±2.16cm,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背抓平均差值为4.09±2.7cm,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6)8英尺起立行走测试,对照组8英尺起立行走平均差值为1.47±0.55s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8英尺起立行走平均差值为-2.07±1.02s,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7)身体质量指数,对照组身体质量指数平均差值为0.27±0.63,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身体质量指数平均差值为-1.69±0.76,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4)经过16周的功能性练习后,对照组实验前SF-36总分68.09±3.99分与实验后SF-36总分63.91±3.18分相比较,SF-36总分平均差值为-4.18±1.47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实验前SF-36总分68.27±4.54分与实验后SF-36总分77.19±4.02分相比,SF-36总分平均差值为8.91±4.53分,非常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研究结论:(1)功能性练习对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它能够促使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2)功能性练习有利于减少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服药剂量,能够降低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性,提高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3)功能性练习能够提高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体适能水平,主要包括上肢与下肢力量增强、有氧耐力提高、上肢与下肢柔韧性提高、灵活性与平衡性提高;(4)功能性练习能够提高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生活质量,主要包括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愉悦身心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建议: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身体功能会逐渐衰退,影响着基本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然而长期有规律的进行适当的功能性练习,能够有效减缓或保持本身所具有的功能,甚至还会达到增强的效益。目前大部分老年患者对体育运动与医学知识了解的还不够深入,盲目的进行体育锻炼会给自身安全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老年患者需要在医务人员与体育专业人员密切配合下进行科学运动。

罗辉[7](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指出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高凡[8](2019)在《仿生电子鼻及嗅觉在肠道菌群和阿尔兹海默病检测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体是各种感受器的云集之处,这些感受器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集成度高等优点,模仿人体生物感受器研制仿生传感器成为传感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嗅觉作为人体重要感官之一,可识别数千乃至上万种气味,受到生物嗅觉原理的启发,诞生了仿生电子鼻技术和以生物材料直接作为敏感元件的仿生嗅觉传感器,其均在疾病诊断等生物医疗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仿生电子鼻并应用于肠道菌群与相关疾病的诊断,同时为了更好地模拟生物嗅觉感受系统,以生物嗅觉感受机制为基础,研制了基于嗅感觉神经元和嗅球神经元网络芯片的体外仿生嗅觉系统,结合气味和电刺激并分别记录嗅感觉神经元和嗅球神经元的响应信号,验证了该体外仿生嗅觉系统的有效性。进一步利用海马神经元网络芯片和体外电生理记录系统,建立了基于淀粉样蛋白寡聚体诱导海马神经元的阿尔兹海默病体外病理模型,记录神经元电位信号并反映神经网络突触连接的病理变化,并在此模型基础上探索了电刺激对阿尔兹海默病的治疗效果。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创新性工作如下:1.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小型化呼出气体检测电子鼻仪器,通过快速检测呼气中氢气、甲烷和二氧化碳浓度实现了人体胃肠道疾病的快速筛查本文提出新型电子鼻仪器可检测人体呼出气体中氢气(H2)和甲烷(CH4)浓度并根据二氧化碳(CO2)进行修正,排除室外气体、病人呼吸模式等因素对肺泡气的影响。精确控制检测气室温度在38±0.5℃,使得传感器基线漂移小于50mV,设计特殊的气体反应室,使得传感器快速给出输出响应。精确控制载气流量在60±5 mL/min,获得H2与CH4最佳双峰图谱,可在90 s内完成单次样本检测。该电子鼻对CO2的浓度检测范围为0.1-10%,分辨率为0.1%,H2和CH4的浓度检测范围为1-200 ppm,分辨率为1 ppm。该系统具有重复性与稳定性良好、无创且操作便捷等优点,填补了国内氢气甲烷呼气检测仪的空白。2.提出了小肠细菌过度增长呼气诊断模型,通过实际呼气样本的采集和分析,验证了该模型对小肠细菌过度增长的诊断准确率达到80%以上本研究选择肠道菌群紊乱的典型疾病小肠细菌过度增长(SIBO)作为诊断对象,采集健康人与患者呼气样本共282份,使用电子鼻仪器检测H2、CH4和CO2浓度并绘制变化曲线。开发了上位机软件与数据库,存储病例信息,通过分析曲线特征值,建立了 SIBO单峰与双峰曲线诊断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首次发现了曲线走势与SIBO轻重程度的相关性,且相同饮食和生活方式使得肠道菌群趋于一致。该呼气检测方法相比于现有的临床诊断方法——小肠液抽吸,具有非侵入性、样本不易受污染等优点,并可减少依靠经验诊疗导致的抗生素滥用风险。3.提出了基于嗅感觉和嗅球神经元网络芯片的体外仿生嗅觉系统设计方法,研究了气味和电刺激作用下嗅感觉和嗅球神经元对气味的响应特性本研究使用微机电系统工艺设计制作微电极阵列(MEA)芯片,解剖SD胎鼠和乳鼠提取嗅感觉神经元和嗅球神经元,使用特异性蛋白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染色与鉴定。使用MEA记录系统检测神经元网络电信号发放。使用丁二酮气味刺激嗅感觉神经元网络,提取锋电位编写刺激单元,模拟嗅感觉神经元自发放和高中低浓度气味响应并施加于嗅球神经元网络之上。使用神经递质谷氨酸测试嗅球神经元网络活性,并观测其对模拟刺激的响应。本研究首次实现体外嗅觉感受通路,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体外嗅觉感受系统药理及病理机制研究模型。4.建立了基于海马神经元网络芯片的阿尔兹海默病体外病理模型,记录了神经元电活动和网络连接的退化,并探索了电刺激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可能性本研究在MEA芯片上培养海马神经元并形成网络,使用淀粉样蛋白寡聚体(AβOs)诱导建立AD体外模型。使用免疫荧光染色鉴定海马神经元轴突树突损伤与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同时测量AβOs诱导24 h内中间神经元与锥体神经元的退行性生物电活动变化,通过空间多位点发放图谱和通道间的互相关性分析,评估神经元网络连通性。使用频率为40 Hz的电刺激作用于AβOs诱导后的神经元网络,观察不同幅值对海马神经元发放的影响。该神经元网络芯片和检测方法具有高通量、长时间、实时动态监测等优点,可成为一种研究体外AD模型病理机制和评估电刺激对该疾病治疗效果的新技术。

胡雪茜[9](2019)在《基于情绪心理学的空巢老人可穿戴设备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家庭核心化趋势的发展,空巢老人比例不断增加,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成为社会的难点和关注点。空巢老人不仅要面对生理衰老,也要面对由生活状态和心理因素造成的情绪问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智能可穿戴设备,来帮助空巢老人解决生理和心理上的困扰,实现空巢老人在生活、睡眠、运动、情绪等方面的良好体验,已经是设计学科关注的热点。大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空巢老人监测心理变化和改善负面情绪的设计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行性思路。本文首先通过文献阅读和理论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阐述了情绪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情绪产生的原因及表现以及音乐诱发情绪的科学理论依据,接着分析了当前可穿戴设备应用与发展、分类及特点以及主要的可穿戴设备的技术支持。根据对情绪心理学和可穿戴设备的理论的深入阐述,设计出了音乐情绪设计模型,提出语音鼓励、播放音乐和出门锻炼三种情绪调节方法。通过对老年人的问卷调查,过滤出与空巢老人有关的数据,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同时采访了城市空巢老人,实地了解他们对可穿戴设备、音乐以及老年生活的具体想法。接着运用用户体验中的研究方法,包括用户角色模型、自上而下聚类用户、用户场景设计等深入挖掘用户需求,得出可穿戴手环的设计策略一是满足空巢老人感觉、思维系统;二是关注老人情绪变化,保障空巢老人心理健康,乐享晚年生活;三是为空巢老人提供合理、灵活以及个性化的音乐模式,符合其自身的收听习惯;最后可穿戴设备需符合人机工程学要求,适合老年人使用。结合可穿戴技术对空巢老人进行针对性的设计,解决空巢老人心理层面的问题,满足对心理健康的需求,让空巢老人愉快的度过老年生活,提高晚年生活的品质。在当今人口老龄化社会中,将空巢老人的需求与当代新兴科技紧密结合,寻找合理有效的融合点,是设计师需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张焱磊[10](2018)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事件相关性及对常用脑卒中风险预测工具改良效果的评估》文中认为第一部分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病发病的关系目的明确中老年(≥55岁)人群CAS(Carotid Atherosclerosis,颈动脉硬化)与全因死亡及CVD(Cardiovascular Disease,心血管病)发病的关系。对象与方法2009年对“BLSA(Beijing Longitudinal Study of Aging,北京市老龄化多维纵向研究)”队列55岁及以上的北京地区基线人群共2468人进行了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颈动脉超声检查。2014年1112月,对基线人群进行了随访调查,收集全因死亡和新发CVD事件(包括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猝死,以及是否做过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情况。基线调查完成颈动脉超声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的共有1421人,其中1年内未发生过心肌梗死及脑卒中者共1376人,即无CVD症状人群。本研究以无CVD症状人群为研究对象,依据颈动脉超声的CCA-IMT(Common 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检查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无CAS组(CCA-IMT<1mm且无斑块),最小CAS组(CCA-IMT≥1mm且无斑块),非狭窄性斑块组(有斑块且颈动脉狭窄<50%)和狭窄性斑块组(颈动脉狭窄≥50%)。并分别根据CCA-IMT和斑块特征进行亚组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估计HR值(Hazard Ratio,风险比)及95%CI(Confidence Internal,可信区间),并调整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血脂异常、心肌梗死病史、脑卒中病史、BMI、hs CRP、吸烟和饮酒情况等混杂因素。结果1.2009年基线调查时,无CVD症状人群共1376人,平均年龄69.45±8.09岁,男性占44.9%,CCA-IMT为1.06±0.17mm,共有77.5%的人检出CAS病变,其中非狭窄性斑块组占比最大,为61.0%(840/1376),其次为无CAS组,为22.5%,再次为最小CAS组,为10.5%,狭窄性斑块组占比最小,为6.0%。2.对无CVD症状人群平均随访5.15±1.17年,随访率为86.1%;随访期间共发生全因死亡179例、CVD事件202例。3.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经多因素调整后,结果显示,以无CAS组作为参照组,(1)最小CAS组、非狭窄性斑块组和狭窄性斑块组发生全因死亡的风险与无CAS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非狭窄性斑块组和狭窄性斑块组发生CVD事件的风险分别是无斑块组的2.01倍(HR:2.01,95%CI:1.24-3.25)和3.05倍(HR:3.05,95%CI:1.62-5.74)。4.亚组分析显示,多因素调整后,有斑块者发生全因死亡和CVD事件的风险分别是无斑块组的1.87倍(HR:1.87,95%CI:1.17-2.97)和2.29倍(HR:2.29,95%CI:1.51-3.48)。将CCA-IMT分别以连续性变量和分类变量代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CCA-IMT每增加0.1mm则CVD事件发病风险增加13%(HR:1.13,95%CI:1.02-1.25);高四分位组的CVD发病风险是低四分位组的1.77倍(HR:1.77,95%CI:1.1-2.85)。结论1.半数以上的北京地区55岁以上人群患有CAS,以非狭窄性斑块的人群最多。2.CAS是CVD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当CAS进展至非狭窄性斑块和狭窄性斑块时,发生CVD事件的风险增加。3.当存在颈动脉斑块时,发生CVD事件和死亡的风险增加。CCA-IMT可以作为CVD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以四分位数的最高值为异常值对于预测CVD发病风险可能是适合的选择。第二部分常用预测工具对社区中老年人群脑卒中发病的预测价值及联合颈动脉硬化指标的改良效果评估目的评价常用卒中发病预测工具对社区中老年人群首发卒中与复发性卒中的预测价值,并探索在这些工具基础上增加CAS(Carotid Atherosclerosis,颈动脉硬化)各项指标对于其预测能力的改良效果。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来自“BLSA(Beijing Longitudinal Study of Aging,北京市老龄化多维纵向研究)”。该研究于2009年完成基线调查,2014年进行了随访。本研究选取了队列中完成问卷调查、颈动脉超声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的1421人,即有完整数据者作为研究对象,将随访收集的脑卒中事件(包括致死性脑卒中和非致死性脑卒中)作为终点事件。依据基线调查是否有TIA(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病史将研究对象分为有TIA/脑卒中病史组和无TIA/脑卒中病史组。采用AUC(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价China-PAR(Prediction for ASCVD risk in China,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研究)方程、ESRS(Essen Stroke Risk Score,Essen卒中风险评分)和SPI-Ⅱ(Stroke Prognostic InstrumentⅡ,卒中预测工具-Ⅱ)预测5年卒中风险的价值,并在上述3种预测工具的基础上分别加入各项CAS指标,包括斑块狭窄程度、稳定性和CCA-IMT四分位数分组,评价CAS能否提升预测工具的价值。结果1.基线有完整数据的人群共1421人,平均年龄69.42±8.09岁,男性占44.8%。有TIA/脑卒中病史人群共269人,其中110人有既往TIA史、159人有既往脑卒中史。共有1225人完成随访,随访率为86.2%,平均随访5.16±1.17年,随访期间共发生脑卒中事件140例。2.China-PAR、ESRS和SPI-Ⅱ评分对于5年卒中发生风险预测的AUC分别为0.60、0.58和0.56。在无TIA/脑卒中病史人群中,China-PAR预测首发卒中的价值最高,AUC为0.56,其次为ESRS,AUC为0.55,SPI-Ⅱ最低,AUC仅为0.51。在有TIA/脑卒中病史人群中,China-PAR的预测脑卒中复发的能力最高,AUC为0.70,其次是SPI-Ⅱ,AUC为0.62,最低为ESRS,AUC为0.60。3.CAS能明显提升3种预测工具的预测5年卒中的价值,其中,以颈动脉狭窄性斑块指标对于预测模型的改良程度最好,其次是斑块稳定性指标。在原预测工具上增加颈动脉狭窄性斑块指标后,SPI-Ⅱ的改善程度最高,AUC最高增加了16.1%(P=0.002),其次是ESRS,最高增加了6.9%(P=0.034)。结论1、北京地区55岁及以上的人群中有近1/5的人曾患过TIA或脑卒中。2、China-PAR、ESRS和SPI-Ⅱ三种评估工具均可以用于社区中老年人的脑卒中风险预测,但是预测价值仅为中等水平。对于新发卒中的预测,以颈动脉狭窄程度联合SPI-Ⅱ的提升最高。3、China-PAR、ESRS和SPI-Ⅱ三种评估工具均可以用于首发和复发卒中风险的预测。对于首发卒中的预测以颈动脉狭窄程度联合SPI-Ⅱ的提升最高;对于复发性卒中的预测,只使用China-PAR即可。

二、第四届全国老年人神经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记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四届全国老年人神经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记要(论文提纲范文)

(1)整体运动知觉的老化及其相关的静息态脑功能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整体运动知觉概述
        1.1 整体运动知觉的相关概念
        1.2 整体运动知觉的研究范式
        1.3 整体运动知觉的知觉学习
        1.4 整体运动知觉的知觉学习机制
        1.5 整体运动知觉的生理基础
        1.6 整体运动知觉的影响因素
    2 整体运动知觉的老化
        2.1 样本的年龄选择
        2.2 整体运动知觉老化的行为结果
        2.3 整体运动知觉老化的影响因素
        2.4 整体运动知觉老化的认知和脑机制研究结果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及研究思路
    1 问题提出
        1.1 以往研究的不足
        1.2 研究方案
    2 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框架
        2.2 技术路线
    3 研究假设
    4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4.1 研究意义
        4.2 创新之处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研究一 整体运动知觉的老化现象
        实验1a 整体运动知觉在左右平动方向上的老化
        1 实验目的
        2 研究方法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实验1b 整体运动知觉在上下平动方向上的老化
        1 实验目的
        2 研究方法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实验1c 整体运动知觉在不同旋转方向上的老化
        1 实验目的
        2 研究方法
        3 实验结果和讨论
        实验1d 整体运动知觉在不同径向运动方向上的老化
        1 实验目的
        2 研究方法
        3 实验结果和讨论
        实验1e 整体运动知觉老化的mini-meta分析
        1 实验目的
        2 研究方法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实验1 小结
    研究二 影响整体运动知觉老化的主体因素探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数据预处理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研究三 整体运动知觉老化的视觉机制——基于知觉模板模型
        实验3a 基于知觉模板模型的整体运动知觉老化机制
        1 实验目的
        2 研究方法
        3 实验结果和讨论
        实验3b 个体因素对整体运动知觉老化视觉机制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研究方法
        3 实验结果和讨论
        实验3c 隐性脑结构异常对整体运动知觉老化视觉机制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研究方法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实验3 小结
    研究四 整体运动知觉老化和脑静息态功能改变
        1 实验目的
        2 研究方法
        3 fMRI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第四部分 总讨论和结论
    1 总讨论
        1.1 整体运动知觉的老化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1.2 整体运动知觉老化的视觉机制及影响因素
        1.3 整体运动知觉老化和静息态脑功能改变
    2 研究的贡献与局限
        2.1 贡献
        2.2 局限与未来展望
    3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附录
    附录1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
    附录2 人脑连接组模板

(2)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问道的精神
    1.1 道学与养生
        1.1.1 问“道”
        1.1.2 何谓道学?
        1.1.3 道学与养生
    1.2 道学与精神养生的交融
        1.2.1 精神养生及与道学
        1.2.2 “入道-养生-疗疾”健康实践的连续谱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对象、意义与论文题目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意义
        1.3.3 题解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精神养生的历史回望:超越时空的传统
    2.1 历史回望的文献范畴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精神养生与道学的交汇
        2.2.2 精神养生、道学与“西学”的交汇
        2.2.3 精神养生与疗疾的交汇
    2.3 精神养生的知识结构——“道、法、术”
    2.4 儒家与精神养生
        2.4.1 儒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4.2 儒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4.3 教化与师表
    2.5 道家与精神养生
        2.5.1 道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5.2 道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5.3 俗世即道场、临炉指点、道侣
    2.6 佛家与精神养生
        2.6.1 佛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6.2 佛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6.3 迷时师度与船子投江
    2.7 古代医家与精神养生
        2.7.1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7.2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7.3 主体的转换——医者与患者,养生家与养生之家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反思: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与问道东方
    3.1 西方文明范围中现代人的精神状况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3.1.2 雅思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3.1.3 加缪《鼠疫》
        3.1.4 小结
    3.2 精神养生与现代研究
        3.2.1 精神境界的现代研究
        3.2.2 精神养生“法术”的现代研究
        3.2.3 精神养生与养生的社会人文研究
    3.3 精神养生与身体——我们该如何意识我们的身体?
        3.3.1 立足于身体的精神养生
        3.3.2 当代身体意象的分裂特征
        3.3.3 当代身体实践的分裂特征
        3.3.4 精神养生与身体实践的内在统一性
        3.3.5 精神养生视野中的清醒与睡眠
        3.3.6 小结
    3.4 精神养生与语言——我们该如何言说健康?
        3.4.1 当下健康流行语言的荒诞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抗
        3.4.2 精神养生与诊治的语言
        3.4.3 精神养生与食、药的语言
        3.4.4 精神养生与疾病谱、预防医学的语言
    3.5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的心性修养与人民的健康促进
        3.5.1 健康面临的人性挑战
        3.5.2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健康促进的理念与实践
        3.5.3 生生之道与中医养生学心性修养的实践观
        3.5.4 小结
    3.6 以道莅天下——《黄帝内经》“独立守神”的意义发现
        3.6.1 独立守神的渊源与探索路径
        3.6.2 早期社会文化与“独立守神”
        3.6.3 “独立守神”在传统文化实践中的显现
        3.6.4 “独立守神”在生物医学实践中的显现
        3.6.5 “独立守神”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显现
        3.6.6 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则精神养生案例及其启示
    4.1 案例1: 何以解忧——竹林七贤作为团体形式精神养生的滥觞
        4.1.1 古代社会生活中团体的存在
        4.1.2 竹林之游的精神养生属性
        4.1.3 古代团体养生的存在状态及价值
        4.1.4 小结
    4.2 案例2: 某温泉度假村调训养生课程的精神心理效果考察
        4.2.1 调训课程介绍
        4.2.2 课程方案举例与纪实
        4.2.3 问卷调查部分
        4.2.4 调训课程组织者对课程的理解
        4.2.5 解读
        4.2.6 小结
    4.3 案例3: 某瑜伽自然疗法静修营实践
        4.3.1 背景
        4.3.2 内容
        4.3.3 讨论
        4.3.4 小结
    4.4 案例4: 某院慢性病辟谷实践的总结及比较研究
        4.4.1 某医院利用辟谷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当代实践
        4.4.2 古今辟谷与正念饮食干预的比较研究
        4.4.3 小结
    4.5 启示
第五章 前行策略: 充分发挥精神养生力量的讨论
    5.1 提出策略建议的方法
    5.2 个体的内求为本
    5.3 个体内求与中医院校教育内求的相融、相生
    5.4 全民教育——全民的内求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题目作为核心论点之一
    6.2 健康实践的连续谱与精神养生的道学内涵
    6.3 文化自觉的一种呈现——方法与对象的同一
    6.4 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施与受、知与行的三重太极结构
    6.5 理论探索总结: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及精神养生
    6.6 案例启发与策略建议总结
    6.7 根本的结论
结语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特点与不足之处
        特点
        不足之处
    自反性陈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神经性言语障碍言语韵律评估指标的构建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思路
    第一节 神经性言语障碍言语韵律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神经性言语障碍的简介
        三、言语韵律在神经性言语障碍患者中的作用
    第二节 神经性言语障碍言语韵律评估与干预相关研究
        一、神经性言语障碍言语韵律评估相关研究
        二、神经性言语障碍言语韵律功能干预相关研究
    第三节 问题的提出
    第四节 研究的目的及框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框架
第二章 神经性言语障碍言语韵律主观评估量表的编制
    第一节 言语韵律功能评估框架的构建及内容
        一、评估材料的编制
        二、评估工具的编制
        三、评估内容的形成
        四、结果及讨论
    第二节 言语韵律功能主观评估工具的信效度验证
        一、研究方法
        二、评估工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三、结果及讨论
    第三节 言语韵律功能评估工具参考标准的建立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及过程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三章 基于主观评估神经性言语障碍言语韵律客观声学参数的提取
    第一节 神经性言语障碍患者言语韵律的主观特征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及过程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二节 神经性言语障碍言语韵律主客观评估的相关性研究
        一、言语韵律声学参数的筛选
        二、研究目的与假设
        三、研究方法及过程
        四、研究结果
        五、讨论
        六、研究结论和建议
    第三节 神经性言语障碍和正常人言语韵律声学参数比较研究
        一、研究目的与假设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研究结论和建议
第四章 神经性言语障碍患者言语韵律功能干预策略研究
    第一节 提示对节奏声学参数的影响研究
        一、研究目的与假设
        二、研究方法及过程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二节 句子位置对重音声学参数的影响研究
        一、研究目的与假设
        二、研究方法及过程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三节 声调对语调声学参数的影响研究
        一、研究目的与假设
        二、研究方法及过程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四节 神经性言语障碍言语韵律功能干预策略的设计
        一、言语韵律功能干预策略的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二、言语韵律功能干预策略制定的原则
        三、康复策略的制定
    第五节 神经性言语障碍言语韵律功能干预策略的验证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案例一研究结果
        四、案例二研究结果
        五、讨论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五章 研究总结和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养老机构衰弱老年人症状群探讨及社会支持在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中介作用的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概念及操作性定义
    四、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一、衰弱的概述及衰弱老年人的症状相关研究进展
        (一)衰弱概念的发展
        (二)衰弱的流行病学
        (三)衰弱老年人的症状相关研究进展
    二、症状群的概述及研究现状
        (一)症状群的概念
        (二)症状群的研究进展
        (三)症状评估工具
        (四)症状群的研究类型及方法学要点
    三、社会支持概述及养老机构衰弱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现状
        (一)社会支持的概念及内涵
        (二)社会支持的评估工具
        (三)养老机构衰弱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现状
    四、养老机构衰弱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
        (一)养老机构衰弱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现状
        (二)养老机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五、症状群、社会支持、生活质量三者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一)症状群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二)症状群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三)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六、文献总结
第三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类型
    二、研究对象
        (一)研究总体
        (二)研究样本
    三、样本量计算
    四、抽样方法
    五、研究工具
        (一)一般资料调查表
        (二)记忆症状评估量表
        (三)社会支持评估量表
        (四)中文版SF-36健康调查量表
    六、资料收集
        (一)调查前准备
        (二)预调查
        (三)正式调查
    七、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一)数据整理
        (二)统计分析
    八、伦理原则
    九、质量控制
        (一)设计阶段
        (二)实施阶段
        (三)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阶段
    十、技术路线图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一、问卷回收情况
    二、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一)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资料
        (二)研究对象的健康相关资料
    三、养老机构衰弱老年人的症状发生情况
        (一)单一症状的发生率
        (二)单一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困扰程度
    四、养老机构衰弱老年人的症状群研究结果
        (一)养老机构衰弱老年人的症状群
        (二)养老机构衰弱老年人症状群的严重程度与困扰程度
    五、养老机构衰弱老年人症状群严重程度的单因素分析
    六、养老机构衰弱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及生活质量评估结果
    七、养老机构衰弱老年人的症状群、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八、养老机构衰弱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在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第五部分 研究讨论与结论
    一、研究讨论
        (一)养老机构衰弱老年人的基本资料分析
        (二)养老机构衰弱老年人的症状发生情况
        (三)养老机构衰弱老年人的症状群分析
        (四)养老机构衰弱老年人症状群严重程度的单因素分析
        (五)养老机构衰弱老年人症状群、社会支持、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六)养老机构衰弱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在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的中介作用
    二、研究结论
第六部分 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衰弱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5)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的原理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理论卷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步骤及思路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腰痛相关名词
        二、健身气功相关名词
        三、知识图谱相关名词
    第二章 运动干预腰痛领域研究热点及动态趋势
        第一节 国外运动干预腰痛领域研究热点及动态趋势
        一、数据来源
        二、结果分析
        三、小结
        第二节 国内运动干预腰痛领域研究热点及动态趋势
        一、数据来源
        二、结果分析
        三、小结
    第三章 健身气功领域研究热点及动态分析
        一、数据来源
        二、结果分析
        三、小结
    第四章 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的原理探究
        第一节 运动治疗慢性腰痛的机制研究
        一、力学结构失衡
        二、神经传导异常
        三、炎症的生化反应
        四、社会心理调节
        第二节 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的机理
        一、力学调控体系
        二、神经-心理调控体系
        三、化学调控体系
        四、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调控体系之间的关系
        五、结语
    第五章 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的动作筛选
        第一节 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的动作选择标准
        一、在力学调控体系理论指导下的动作选择
        二、在呼吸模式调节理论指导下的动作选择
        三、在神经传导调控指导下的动作选择
        第二节 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的主方与次方动作库
        一、主方动作库
        二、次方动作库
第二部分 实证卷
    第六章 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临床实验的基本思路与实验方法
        一、临床实验的基本思路
        二、实验方法
        第二节 实验对象与干预方法
        一、实验对象基本情况统计表
        二、观测指标
        三、观测时点
        四、数据管理与分析
        第三节 干预前案例分析及运动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一、案例1
        二、案例2
        三、案例3
        第四节 干预后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健身气功动作干预前后量表评定结果
        二、健身气功动作干预前后腰椎活动范围指标结果
        三、健身气功动作干预前后平衡能力指标测试结果
        四、分析与讨论
        五、结论
    第七章 研究总结
        一、研究发现
        二、研究结论
        三、研究不足
        四、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个案干预前后评估测试照片
    附录2 :个案例练习的处方动作照片
    附录3 :腰痛患者评估流程
    附录4 :视觉模拟疼痛量表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
    附录5 :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
    附录6 :各案例临床资料收集
    附录7 :案例实验动作干预日志
    附录8 :日常姿势教育
    附录9 :知情同意书·知情告知页
在校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6)功能性练习对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干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基于建设健康中国的需要
        1.1.2 基于老年慢性病现状
        1.1.3 基于功能性练习的理念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3 文献综述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原发性高血压
        3.1.2 老年患者
        3.1.3 功能性练习
        3.1.4 慢性病
        3.1.5 体医融合
        3.1.6 体适能
        3.1.7 生活质量
    3.2 原发性高血压研究现状
        3.2.1 国外原发性高血压研究现状
        3.2.2 国内原发性高血压研究现状
        3.2.3 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
        3.2.4 原发性高血压的药物降压机制
        3.2.5 原发性高血压功能性练习的降压机制
    3.3 老年群体特征研究
        3.3.1 老年群体身体特征研究
        3.3.2 老年群体运动特征研究
        3.3.2.1 老年群体参加功体育运动的动机
        3.3.2.2 老年群体参加体育运动的项目
        3.3.2.3 老年群体参加体育运动的场所
        3.3.2.4 老年群体参加体育运动的组织形式
        3.3.2.5 老年群体参加体育运动的量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实验法
        4.2.3 问卷调查法
        4.2.4 数理统计法
    4.3 研究技术路线图
5 研究结果
    5.1 功能性练习干预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血压的变化
    5.2 功能性练习干预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服药剂量的变化
    5.3 功能性练习干预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体适能的变化
    5.4 功能性练习干预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
6 分析与讨论
    6.1 功能性练习干预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血压的影响
    6.2 功能性练习干预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服药剂量的影响
    6.3 功能性练习干预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体适能的影响
    6.4 功能性练习干预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前言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3 讨论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1.5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2.7 倒漏斗图分析
    3 讨论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仿生电子鼻及嗅觉在肠道菌群和阿尔兹海默病检测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仿生电子鼻及嗅觉系统的研究概述
        1.1.1 电子鼻及其生物医学医用研究现状
        1.1.2 仿生嗅觉与生物电子鼻研究现状
    1.2 肠道菌群与阿尔兹海默病概述
        1.2.1 肠道菌群与相关疾病研究现状
        1.2.2 阿尔兹海默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甲烷氢呼气试验与肠道菌群诊断模型
    2.1 甲烷氢呼气试验概述
        2.1.1 呼气试验准备工作
        2.1.2 呼气试验诊断疾病类型
        2.1.3 呼气试验实施标准
        2.1.4 呼气试验结果分析
    2.2 小肠细菌过度增长及其诊断模型
        2.2.1 小肠细菌过度增长致病因素与相关疾病
        2.2.2 小肠细菌过度增长常规诊断方法
        2.2.3 小肠细菌过度增长呼气检测诊断模型
    2.3 病例样本采集与问卷调查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呼气检测电子鼻仪器设计与病例诊断分析
    3.1 系统硬件设计和实现结果
        3.1.1 气路结构总体设计
        3.1.2 检测气室设计
        3.1.3 电路结构总体设计
        3.1.4 仪器面板设计与采气配件
    3.2 系统软件设计和实现结果
        3.2.1 下位机软件
        3.2.2 上位机软件
    3.3 系统测试结果
        3.3.1 温度与流量控制
        3.3.2 传感器浓度梯度标定
        3.3.3 二氧化碳浓度修正
        3.3.4 仪器准确性测试
    3.4 小肠细菌过度增长诊断分析
        3.4.1 样本统计分析
        3.4.2 呼气试验曲线分类与特征提取
        3.4.3 显着性差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体外仿生嗅觉系统设计与实验验证分析
    4.1 嗅觉系统概述
    4.2 MEA芯片与系统
        4.2.1 MEA检测原理
        4.2.2 MEA芯片制作与性能评估
        4.2.3 MEA记录系统与分析软件
    4.3 嗅感觉神经元网络芯片
        4.3.1 嗅感觉神经元原代培养
        4.3.2 免疫荧光染色与成像鉴定
        4.3.3 气味响应与兴奋模拟
    4.4 嗅球神经元网络芯片
        4.4.1 嗅球神经元原代培养
        4.4.2 免疫荧光染色与成像鉴定
        4.4.3 谷氨酸刺激响应
        4.4.4 电刺激模拟体外嗅觉通路的信号传递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神经元网络芯片与阿尔兹海默病体外模型初步研究
    5.1 阿尔兹海默病体外模型构建
        5.1.1 淀粉样蛋白寡聚体制备
        5.1.2 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
        5.1.3 免疫荧光染色与成像鉴定
        5.1.4 MEA芯片修饰与网络生长
    5.2 海马神经元发放模式
        5.2.1 锋电位信号检测与分类
        5.2.2 AβOs诱导后发放模式变化
        5.2.3 特征值提取与统计分析
    5.3 海马神经元多位点网络通讯
        5.3.1 网络空间发放图谱
        5.3.2 通道间互相关分析
    5.4 电刺激对诱导后海马神经元网络的发放干预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9)基于情绪心理学的空巢老人可穿戴设备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口老龄化和空巢老人的社会环境
        1.1.2 老年人满足其心理健康需求的迫切性
        1.1.3 可穿戴设备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1.2 研究现状
        1.2.1 可穿戴设备中在老年人群中的应用现状
        1.2.2 可穿戴设备中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应用现状
    1.3 研究意义
        1.3.1 关注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
        1.3.2 促进家庭代际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1.3.3 推广新兴技术,帮助老年人“智慧养老”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情绪心理学及可穿戴设备
    2.1.情绪心理学
        2.1.1 情绪理论概述
        2.1.2 情绪产生的原因和表现
        2.1.3 情绪的认知理论
        2.1.4 情绪调节与社会情境和心理健康
    2.2.音乐与情绪的相关研究
        2.2.1 音乐情绪理论
        2.2.2 音乐对情绪具有感染性
        2.2.3 音乐诱发情绪的生理反应
    2.3.可穿戴设备
        2.3.1 可穿戴设备的应用与发展
        2.3.2 智能穿戴设备的类型及特点
        2.3.3 可穿戴设备技术支持
第三章 空巢老人概述及用户调研
    3.1 空巢老人现状描述
    3.2 空巢老人生理、心理特征
        3.2.1 空巢老人生理特征
        3.2.2 空巢老人心理特征
    3.3.问卷调查
        3.3.1 老年人问卷调查目的
        3.3.2 调研问卷题目设计
        3.3.3 调研问卷整体设计
        3.3.4 问卷调研发放阶段
    3.4 空巢老人调研结果分析
        3.4.1 问卷调研数据总结
        3.4.2 自下而上聚类用户
        3.4.3 空巢老人场景设计研究
        3.4.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可穿戴手环的交互系统和产品设计实践
    4.1 情绪调节模型
        4.1.1 情绪类型及调节方式
        4.1.2 技术支持与实现
    4.2 可穿戴手环设计策略
        4.2.1 适应空巢老人感觉、思维系统
        4.2.2 关注空巢老人情绪变化,及时进行反馈调节
        4.2.3 设计合理、灵活和个性化的音乐模式
        4.2.4 外观设计符合人机工程学
    4.3.功能设计
    4.4 交互设计
        4.4.1 界面信息架构设计
        4.4.2 低保真原型设计
        4.4.3 高保真原型设计
    4.5 产品形态设计
        4.5.1 人机工程学
        4.5.2 草图设计
        4.5.3 模型设计与展示
第五章 结语与展望
    5.1 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10)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事件相关性及对常用脑卒中风险预测工具改良效果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病发病的关系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抽样方法及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一、基线资料分析
        二、随访资料分析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常用预测工具对社区中老年人群脑卒中发病的预测价值及联合颈动脉硬化指标的改良效果评估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一、基线资料分析
        二、随访资料分析
    讨论
    结论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第四届全国老年人神经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记要(论文参考文献)

  • [1]整体运动知觉的老化及其相关的静息态脑功能改变[D]. 梁紫平.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2]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D]. 刘慧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3]神经性言语障碍言语韵律评估指标的构建及干预研究[D]. 尹敏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4]养老机构衰弱老年人症状群探讨及社会支持在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中介作用的验证[D]. 钟懿珠.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健身气功干预慢性腰痛的原理与实证研究[D]. 项宇琼.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6]功能性练习对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干预的实验研究[D]. 章丽平. 赣南师范大学, 2019(07)
  • [7]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仿生电子鼻及嗅觉在肠道菌群和阿尔兹海默病检测的应用研究[D]. 高凡. 浙江大学, 2019(03)
  • [9]基于情绪心理学的空巢老人可穿戴设备设计研究[D]. 胡雪茜. 安徽工业大学, 2019(02)
  • [10]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事件相关性及对常用脑卒中风险预测工具改良效果的评估[D]. 张焱磊. 首都医科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第四届全国老年神经系统疾病学术会议纪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