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砌筑砂浆中存在问题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崔文松[1](2021)在《高温后烧结普通砖砌体抗剪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各种类型的砌体试件通缝抗剪性能和剪压复合性能已经被广泛研究,并得到大量成果,但对于高温后砌体试件的抗剪性能基础研究少之又少。我国是砌体大国,尤其是在农村,农民自建房屋占相当大的比例,一旦房屋发生火灾,将造成巨大损失。砌体抗剪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砌体结构抗震能力的强弱,研究高温后的砌体试件抗剪能力劣化规律可对火灾后砌体房屋进行鉴定评估,助力乡村振兴,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得到的成果如下:(1)对烧结普通砖和水泥砂浆进行常温及高温后的抗压试验,得出烧结普通砖和水泥砂浆高温后的抗压强度变化规律,为下文研究烧结普通砖砌体通缝抗剪性能和剪压复合性能试验提供数据支持。研究发现,高温500℃后烧结普通砖的抗压强度略微下降,砂浆抗压强度下降40%-50%,将高温后不同砂浆剩余抗压强度相对值和对应温度进行公式拟合,得到以温度为自变量的水泥砂浆抗压强度相对值公式,在已知常温下水泥砂浆抗压强度时,可以根据此公式计算不同高温后的水泥砂浆抗压强度值。(2)制作了36个九砖砌体试件,进行高温后通缝抗剪试验,测量了高温后砌体试件温度场,不同温度后砌体试件的剪切荷载-位移曲线,分析了砌体试件抗剪强度。研究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不同砂浆砌筑的砌体试件抗剪强度均降低;相比于常温下烧结砖砌体抗剪强度,温度越高,抗剪强度下降越大;试件破坏均为脆性破坏,无明显破坏征兆,变形很小,一般不超过2mm;在相同温度下,随着砂浆强度的增大,砌体抗剪强度增大,峰值位移略微增大;在相同砂浆下,随着温度的上升,砌体抗剪强度减小,峰值位移略微增大;对高温后的砌体剩余抗剪强度进行拟合,分析得出砌体抗剪强度由砂浆强度和砂浆与烧结砖粘结强度组成,并提出砂浆与烧结砖粘结强度衰减系数Q2,建立不同高温环境后砌体抗剪强度计算公式,计算值与试验值较为吻合。(3)制作了85个三砖砌体试件,对砌体试件分别进行了不同温度后0.1、0.2、0.3、0.4、0.5轴压比下的剪压复合受力试验,研究了不同高温后不同轴压比下的砌体试件抗剪能力减小程度,对砌体试件抗剪能力进行定性分析,找出不同温度后砌体剪切剪摩段,剪压段。研究发现,在以常温抗压强度作为轴压比取值基准下,200℃以内,0.3的轴压比时砌体试件出现剪压破坏,400℃以上,0.2的轴压比时砌体试件出现剪压破坏,高温使砌体剪压段提前。随着试件轴压比增大,不同温度后试件的抗剪强度也增大,相同温度的试件抗剪强度增长速率逐渐变慢,说明随着轴压比的增大,抗剪强度的增加值减小。200℃前,随着轴压的增加,砌体抗剪强度主要由轴压和砌筑砂浆粘结力提供,400℃后,随着轴压的增加,砌体抗剪强度主要由轴压来提供。相同温度下,试件随着轴压比增加,砌体的抗剪延性不断增大;相同轴压比下,砌体试件随着温度的增加,抗剪延性有所降低。根据变摩擦系数的剪摩理论,以烧结普通砖砌体通缝抗剪强度为对比参数,求出烧结普通砖剪压复合受力抗剪强度公式的μ值,提出高温后剪压复合受力的抗剪强度计算公式,和试验值较为吻合。(4)结合高温后砌体试件外观变化,根据试验结果和Abaqus有限元模拟软件及原《火灾后建筑结构鉴定标准》(CECS252-2009)的规定,提出一种基于砌体墙受火时间和中心温度场的损伤评估建议。
魏光宾[2](2021)在《秸秆粉煤灰砌块专用砂浆研究与节能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秸秆粉煤灰墙体材料可以有效利用秸秆资源,防止秸秆燃烧污染环境同时也可以提高墙体保温性能。但是由于我国建材与应用相互脱节的体制,使得墙体材料专用砂浆与工程应用衔接不甚理想,普通建筑砂浆在用于秸秆粉煤灰墙体材料时,会导致墙体出现热桥、表面裂缝、抹灰砂浆脱落等现象。因此,研究秸秆粉煤灰墙体材料专用砂浆对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墙体耐久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单掺试验研究玻化微珠、粉煤灰、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HPMC)、混凝土膨胀剂、可分散性乳胶粉、消石灰、秸秆对砂浆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影响,其中包括砂浆抗压强度、抗折强度、粘结强度、导热系数、砂浆稠度、分层度以及收缩率等试验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玻化微珠适宜掺量为12%~18%,粉煤灰掺量为20%~30%,HPMC纤维素醚最佳掺量为0.15%~0.20%,可分散乳胶粉适宜掺量为1%~2%,混凝土膨胀剂掺量为1%~2%,消石灰最佳掺量为5%~7%,秸秆较为适宜长度范围为5~10 mm,掺量控制在1%~1.5%。因专用砂浆原材料较多,为消除各材料之间的相互影响,试验在砌筑与抹面砂浆共同组成材料且无相互影响前提下进行正交试验,通过正交试验得出砂浆基础配比,玻化微珠掺量为12%,粉煤灰掺量为25%,HPMC纤维素醚掺量为0.2%,砂浆水灰比为1.4。在砂浆基础配比上加入可分散性乳胶粉和混凝土膨胀剂以及消石灰和秸秆,得出秸秆粉煤灰墙体材料专用砌筑砂浆配比:玻化微珠掺量为18%,粉煤灰掺量为25%,HPMC纤维素醚掺量为0.15%,砂浆水灰比为1.2,可分散乳胶粉掺量为1%,混凝土膨胀剂掺量为1.8%。抹面砂浆配比:玻化微珠掺量为18%,粉煤灰掺量为30%,HPMC纤维素醚掺量为0.2%,砂浆水灰比为1.3,消石灰掺量为7%,秸秆长度范围为5~10 mm,掺量为1.5%。建立相关建筑模型,利用能耗分析软件WUFI Plus进行模拟分析,结果显示采用专用砂浆的秸秆粉煤灰砌块在南昌和广州地区单位面积建筑全年总能耗为40.72 kwh/m2和13.64 kwh/m2,相较于采用普通水泥砂浆的秸秆粉煤灰砌块建筑能耗降低12.0%和5%。
陈亮[3](2021)在《活性MgO生土基材料碳化机理与单轴受压本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生土基材料具有可调整室内湿度、保温隔热、可循环利用、经济、吸收污染等优点,但其在运输过程中的扬尘污染、改性处理与再运用方面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水泥改性砌块生产过程中CO2排放量大,能源消耗严重,不能适应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本课题针对生土材料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将活性MgO运用到生土砌块的生产中,提出一种负碳排放、早强、高性能的新型绿色建筑材料。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室内配合比试验,研究不同材料(MgO、水泥、粉煤灰、水)、不同配合比和不同碳化时间(1d、3d、7d、14d、21d、28d)条件下的轴心抗压强度,结果表明:活性MgO碳化生土砌块的原材料配合比为MgO:水泥:粉煤灰:生土为7:7:6:80时,按照生土基材最优含水率加入清水混合后,制作而成的砌块抗压强度较高,其21天抗压强度值趋于平稳,平均值能达到7~8Mpa左右。(2)利用正交试验方法确定生土砌块最佳碳化条件,通过考察不同温度、不同湿度、不同二氧化碳浓度对活性MgO碳化生土砌块抗压强度的影响,对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因素指标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活性MgO碳化生土砌块的最佳碳化条件为:碳化温度20℃,碳化湿度60%,二氧化碳浓度30%;利用碳排放因子计算法分别对活性MgO碳化生土砌块和普通混凝土的碳排放进行对比计算,1m3水泥混凝土的碳排放量比1m3活性MgO碳化生土砌块的碳排放量多53.68%,大约97.24kg。同时,活性MgO碳化生土砌块可吸收大于自身排放的CO2量,可达185.51kg,实现碳负排放,与普通水泥混凝土相比较,更加低碳环保,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3)考察单轴受压下碳化生土砌块的破坏过程,分析了砌块的荷载-位移曲线特征,其次,基于对荷载-位移曲线的数据处理,分析了砌块的应力-应变曲线,并根据特征点建立了多阶段应力-应变曲线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段试验数据拟合建立了活性MgO碳化生土砌块的单轴受压本构模型。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了单轴受压本构模型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单轴受压本构模型可采用有理分式和三次多项式函数进行上升段和下降段的参数拟合,拟合结果与试验数据的吻合良好。(4)选取典型的碳化试样,通过X射线衍射(XRD)、电镜扫描(SEM)、能谱分析(EDS)和热重分析(TG)等化学微观测试阐明了碳化生土砌块的微观加固机理。结果表明:活性MgO水泥的水化和碳化反应生成镁的化合物可以有效的填充混合土料的孔隙,提高密实度,同时生成的镁的化合物自身具有的胶结作用,可以粘结包裹混合土料,形成网状结构,提高碳化生土砌块的强度。(5)基于对砌筑砂浆和砌块耐久性能的试验研究,分析了改性MgO水泥砂浆的抗压性能和抗剪性能,结果表明:改性M5和M7.5强度等级的砂浆立方体抗压强度,分别为6.43Mpa、7.79Mpa,改性砂浆的抗压强度比普通砂浆更好,可以很好的满足砌块的砌筑。砌块的耐水性能和干燥收缩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活性MgO碳化生土砌块的软化系数为0.2637,粉煤灰掺量为30%时,干燥收缩性能较好。图[58]表[32]参[63]
贾小霞[4](2020)在《石粉砂浆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天然砂石资源的逐渐枯竭和开采限制,现有天然砂石的供应已难以满足水泥、砂浆等的生产需求。而在石材加工过程中,总是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锯末,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称为石粉,这部分废粉过去一直被当作废料堆积在厂内,留之无用,弃之可惜,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随着环保观念愈来愈被各国重视,水泥的资源消耗以及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越来越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将石粉代替一定比例的水泥,与砂子、水混合而制成建筑砂浆,既可以有效的利用废弃石粉,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又可以减少水泥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逐渐成为国内外新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利用花岗岩石粉来替代部分水泥与水、砂子混合在一起而制备成混合砂浆,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石粉的化学成分及微观结构分析。研究表明,石粉的主要成分为SiO2及Al2O3,颗粒形态较为不规则,大多呈扁平状且有不规则的棱角;(2)石粉掺量对砂浆性能的影响研究。为了研究石粉掺量对砂浆各种性能的影响,石粉掺量分别为0%、5%、10%、15%、20%、25%、30%七组。结果表明:随着石粉掺量的增加,砂浆的稠度先增大后减小,保水率增加,表观密度降低,凝结时间减少,抗压强度及抗折强度先提高后降低。石粉掺量为10%时,砂浆的力学性能最好,工作性能也都满足规范要求,砂浆的综合性能最佳;(3)石粉掺量对砂浆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研究发现:石粉砂浆的密实度普遍不如普通砂浆,石粉砂浆的表面较松散,孔隙较多;普通砂浆表面较为密实,且孔隙较少。
白志宏[5](2020)在《不同施工条件对砌体材料性能及工程质量的影响》文中提出砌体结构在我国建筑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当前环保理念和绿色施工的号召下如何提高砌体材料在工程施工的质量至关重要。通过对不同底模、不同砂浆配合比、不同预拌砂浆静置时间等对砌筑砂浆性能的影响分析,对砌体材料含水率的影响特性进行研究,为高质量工程施工提供了参考。
池斌[6](2020)在《村镇低层建筑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村镇现存主流结构形式的砌体结构,受历史、技术、社会管理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一般多为无专业设计、无专业施工、依照习惯经验自行建造的低层建筑。这类建筑正常使用期间尚能满足要求,一旦遭遇地震或其他灾害则极易出现损毁现象,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与此同时,以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为基材的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经过多年的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工程应用,已成为现代砌体结构新的发展方向。随着建筑工业化、产业化的发展推进,实现非原位砌筑装配式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得到发展和应用,进一步体现出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目前,村镇低层砌体结构地震损毁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从损毁角度对结构性能和损伤机理研究仍不够深入,未能提出更适用于村镇建设、更符合村镇特点的新型结构体系,助力乡村振兴。本文立足于村镇建设需求,基于实现村镇防灾减灾目标,采用震损资料分析、拟静力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村镇低层建筑中竖向承重墙的震损机理,提出了适宜于村镇低层建筑的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体系,并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归纳整理了多次地震村镇低层砌体结构中竖向承重墙的震损资料,总结了该类墙体的易损部位及其破坏特征,在普遍认为房屋地震损毁是结构整体性不足的共识下,对村镇低层砌体结构中竖向承重墙的震损机理开展了进一步分析。综合考虑建筑质量、地震剪力、构件承载力、构件稳定性等几方面因素和单层砌体结构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分析得到了村镇低层砌体结构中竖向承重无筋砌体墙在地震剪力不大的前提下,由于正应力不足而发生平面内损毁,由于连接构造失效和稳定性较差而发生平面外倒塌的震损机理,为有针对性提出适用于村镇建设的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体系奠定技术理论基础。(2)针对村镇低层砌体结构竖向承重墙的震损机理特点、发展需要和目标需求,提出了结合装配式技术的预应力配筋砌块砌体墙结构体系,该方案通过对墙体施加轴向预应力增加其所受的竖向压应力,从而提高墙体的在平面抗震性能;通过竖向承重墙与填充墙的刚柔连接性能一体化设计,在保证结构正常使用阶段性能的前提下设置地震作用下的破坏区域,实现改善承重墙与填充墙在地震受力过程中协同工作性能的目的。(3)为研究竖向承重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设计完成了8个试件试验,其中包含4个装配式连肢配筋砌块砌体承重墙拟静力试验和4个连肢配筋砌块砌体承重墙与填充一体化墙体拟静力试验,研究比较了预应力、承重结构截面形状和填充墙对竖向承重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破坏形态不变的前提下,预应力提高了试件的初始刚度和峰值承载力;翼缘的存在提高了试件的初始刚度和峰值承载力,改变了试件的破坏形态;实现了填充墙在试验加载前期参与整体抗侧力工作,提高了试件的初始刚度和峰值承载力,在试件过峰值承载力后,由于预设区域破坏而实现填充墙与承重结构分离,在保护填充墙的同时降低填充墙对承重结构影响的设计目标,得到了期望的破坏状态。(4)在试验研究基础上,开展了力学模型分析和有限元模拟分析工作,对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考虑灌芯砌块砌体材料受压特点的软化拉压杆模型可有效预测剪跨比小于2.0的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受剪承载力;建立了考虑界面模型的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通过与本文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竖向压应力的增加提高了新型装配式砌体墙体的峰值承载力和初始刚度,而填充块受压强度的变化对其峰值承载力影响较小。结合本文完成的试验和数值模型研究工作,给出了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设计、施工与构造措施的初步建议。
张毅[7](2020)在《中试全再生细骨料对建筑砂浆和C35混凝土及构件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将建筑垃圾中的废弃混凝土制备成再生骨料,能够有效缓解建筑垃圾围城和混凝土砂石骨料短缺的难题。通常的废弃混凝土再生方法是将其制备为再生粗骨料和再生细骨料,但由于再生细骨料性能较差,通常只有再生粗骨料能重新用于混凝土中,这使得只有50%左右的废弃混凝土可以重新用于混凝土。为充分利用废弃混凝土,华南理工大学提出了全再生细骨料的思路——将废弃混凝土全部制备为5mm以下的再生细骨料。相比传统的再生细骨料,全再生细骨料具有表观密度高、吸水率低的特点,能够全取代河砂和机制砂制备砂浆和混凝土。华南理工大学前期进行了全再生细骨料中试制备试验,得到了优选的中试制备工艺,提出了全再生细骨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量大面广的建筑砂浆及C35混凝土,开展了中试全再生细骨料对建筑砂浆和C35混凝土及混凝土柱性能影响的系统研究,提出了其在建筑砂浆和混凝土中的应用方法,并从经济、环境、社会的角度对全再生细骨料进行效益分析。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设计了6种水泥用量下,用全再生细骨料全取代河砂制备常用建筑砂浆(包括砌筑、抹灰和地面砂浆)的配合比系列实验,结果表明:1)通过调整用水量和外加剂用量,能够得到稠度与河砂砂浆相近的全再生细骨料砂浆。与河砂砂浆相比,全再生细骨料砂浆的保水性更好,2h稠度损失率更小,抗压强度相近;2)相同水泥用量和稠度范围下,全再生细骨料砂浆的用水量比河砂砂浆高,主要是因为全再生细骨料的高吸水性;3)用全再生细骨料砌筑砂浆砌筑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体,其力学性能与河砂砌筑砂浆砌筑的相近,砌体抗压强度和水平通缝抗剪强度均能满足标准要求,可用于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砌筑,可采用现有规范进行设计;4)由全再生细骨料全取代河砂制备的砌筑、抹灰和地面砂浆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均能满足《预拌砂浆》(GB/T25181-2010)中的要求,可采用全再生细骨料全取代河砂在建筑砂浆中的应用。(2)根据全再生细骨料全取代河砂制备常用建筑砂浆(包括砌筑、抹灰和地面砂浆)的配合比系列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全再生细骨料建筑砂浆配合比设计方法,步骤如下:1)计算砂浆试配强度;2)根据所试配砂浆种类,选用相应的砂浆强度与水泥用量的回归公式,通过砂浆强度计算水泥用量;3)砂的用量为全再生细骨料松散堆积密度;4)确定外加剂掺量;5)根据所试配砂浆种类,选用相应的水泥用量与用水量的回归公式,通过水泥用量计算用水量;6)根据实测表观密度,校核各材料用量,得到最终配合比。(3)设计了C35等级的全再生细骨料混凝土和河砂混凝土,对其进行了力学性能、耐久性和体积稳定性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C35强度中:1)在28d抗压强度相当的情况下,全再生细骨料混凝土28d龄期以后的强度增长速度比河砂混凝土慢,导致其360d龄期时抗压强度比河砂混凝土略低,同时劈裂抗拉强度比河砂混凝土略高,而弹性模量与它相当;2)全再生细骨料混凝土和河砂混凝土的耐久性性能相近,其中全再生细骨料混凝土的抗冻性能略优于河砂混凝土,抗氯离子性能略差;3)全再生细骨料混凝土的7d自收缩变形比河砂混凝土小;早期(7d龄期前)干燥收缩比河砂混凝凝土小,360d时比河砂混凝土大;4)全再生细骨料混凝土的抗裂性能与河砂混凝土相近,15d龄期时都没有开裂。(4)通过C35全再生细骨料混凝土和河砂混凝土轴压柱、大偏心受压柱承载力实验发现,全再生细骨料混凝土轴压柱和大偏心柱的受力破坏过程和破坏机理与河砂混凝土柱基本相同,其试验承载力值均大于规范计算值,可以参考现行规范中普通混凝土柱的计算方法,估算全再生细骨料混凝土柱的承载力。(5)由于全再生细骨料较河砂价格低50%以上,在同等强度的砂浆中,采用全再生细骨料可降低建筑砂浆材料成本32.6%~39.7%,C35全再生细骨料混凝土材料成本比河砂混凝土低18.6%,采用全再生细骨料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6)全再细骨料技术能够100%利用废弃混凝土,并可取代混凝土和砂浆中的全部细骨料,能够实现废弃混凝土的高效利用,且能够有效减少混凝土和砂浆行业对天然骨料的消耗,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显着,是符合我国“无废城市”、绿色建材发展趋势的新技术。
于悦,傅军,吴强,潘云锋[8](2020)在《采用CT技术的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两种不同砌筑砂浆孔结构参数对比分析》文中指出孔结构是影响砌筑砂浆性能的重要特征之一,定量表征普通砌筑砂浆、专用砌筑砂浆宏细观孔结构特征参数是研究其宏观性能的基础。对比分析两种不同砌筑砂浆的孔结构参数为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的砌筑砂浆选用及配比优化提供理论依据。采用CT技术联合图像处理软件(Image-Pro Plus)对两种砌筑砂浆孔结构图像进行分析,获取了砌筑砂浆Feret直径、孔平均形状因子、孔径分布等孔结构特征参数。结果表明:CT扫描技术结合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技术可以准确量化表征砌筑砂浆试样的孔结构特征参数;专用砌筑砂浆试样内部的孔结构数量约为普通砌筑砂浆试样的10倍;通过与普通砌筑砂浆的对比分析,专用砌筑砂浆内部孔结构孔形状因子更大、孔径分布更复杂。
肖力光,邢纹浩[9](2020)在《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专用配套薄灰缝砌筑砂浆的研究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优缺点及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研制与应用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专用配套薄灰缝砌筑砂浆的必要性,并对薄灰缝砌筑砂浆发展历史以及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对其优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最后展望了薄灰缝砌筑砂浆的发展方向及价值体现。
赵倩[10](2020)在《建筑固体废弃物制备砌筑砂浆的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建筑垃圾经处理得到的再生细骨料、石材加工企业废弃物石粉为主要原材料,制备生产了用于墙体砌筑的湿拌砂浆。分别以废弃混凝土、废弃红砖,以及二者混合物作为细骨料,以石粉为掺合料,分别对所制备砌筑砂浆的力学性能、工作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到了废弃物占比近90%的砌筑砂浆工业产品。该产品用于实际工程的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本文在对固体废弃物再生料性能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该类材料在湿拌砂浆中应用的可行性,并确定了湿拌砂浆的配合比设计方案。分别以不同组成的再生骨料全部取代天然砂,同时以石粉取代传统的粉煤灰掺合料制备湿拌砂浆,对骨料品种及组成、石粉用量等因素对基本物理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到了配合比要素对工作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为湿拌砂浆和配合比设计奠定了基础。建筑固体废弃物再生细骨料吸水率较大,用于代替普通骨料制备砌筑砂浆时,对工作性影响较大,而且骨料中砖再生细骨料含量越多影响越明显。再生骨料代替普通砂后,砂浆的强度有所下降,且红砖再生细骨料含量增多砂浆力学指标下降越明显。但全部以再生细骨料取代天然砂,砌筑砂浆的力学性能仍能满足普通砌筑砂浆的工程需要。石粉与Ⅱ级粉煤灰性能相近,可以取代粉煤灰用于砌筑砂浆的生产。通过本文的研究,形成了以建筑业固体废弃物为主要成分的湿拌砌筑砂浆的生产技术方案,砂浆的技术指标均能满足国家相关规范的要求。
二、砌筑砂浆中存在问题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砌筑砂浆中存在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温后烧结普通砖砌体抗剪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砌体抗剪强度研究现状 |
1.2.2 两种经典抗剪强度基本理论 |
1.2.3 高温后砌块和砂浆基本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高温后烧结普通砖和砌筑砂浆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烧结普通砖的抗压性能试验 |
2.2.1 块体尺寸 |
2.2.2 高温后单砖抗压强度测试 |
2.2.3 烧结普通砖的热工性能 |
2.3 水泥砂浆的抗压强度试验 |
2.3.1 砂浆制作 |
2.3.2 高温试验 |
2.3.3 抗压试验 |
2.3.4 高温后砂浆抗压强度分析 |
2.3.5 高温后砂浆抗压强度下降机理 |
2.3.6 高温后砂浆抗压强度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温后烧结普通砖砌体通缝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高温后烧结普通砖砌体通缝抗剪试验 |
3.2.1 试件设计与制作 |
3.2.2 高温试验 |
3.2.3 加载试验 |
3.3 试验现象 |
3.3.1 高温试验现象 |
3.3.2 加载试验现象 |
3.4 高温后烧结普通砖砌体通缝抗剪试验结果分析 |
3.4.1 温度场分析 |
3.4.2 加载试验结果分析 |
3.4.3 砂浆的强度 |
3.4.4 荷载-位移曲线 |
3.5 高温后烧结普通砖砌体通缝抗剪强度计算公式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温后烧结普通砖砌体剪压复合受力抗剪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 |
4.1 引言 |
4.2 高温后烧结普通砖砌体剪压复合受力抗剪试验 |
4.2.1 试件制作 |
4.2.2 高温试验 |
4.2.3 加载试验 |
4.3 试验现象 |
4.3.1 高温表观现象 |
4.3.2 加载试验现象 |
4.4 高温后烧结普通砖砌体剪压复合受力抗剪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1 升温曲线 |
4.4.2 高温后砌体抗剪强度结果 |
4.4.3 高温后砌体抗剪强度分析 |
4.4.4 高温后砌体抗剪延性分析 |
4.5 高温后烧结普通砖砌体剪压复合受力抗剪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
4.5.1 高温温度 |
4.5.2 压应力 |
4.6 高温后烧结普通砖砌体剪压复合受力抗剪强度理论分析 |
4.6.1 变摩擦系数的剪摩理论 |
4.6.2 剪压复合受力抗剪强度计算推导 |
4.6.3 μ值计算 |
4.6.4 高温后烧结普通砖砌体剪压复合受力抗剪强度公式 |
4.7 基于火灾后砌体墙受火时间和中心温度的损伤鉴定评估方法 |
4.7.1 烧结普通砖砌体墙温度场模拟 |
4.7.2 基于火灾后砌体墙外观变化的初步鉴定 |
4.7.3 基于火灾后砌体墙受火时间和中心温度场的进一步判定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秸秆粉煤灰砌块专用砂浆研究与节能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水泥砂浆的研究 |
1.2.2 国内水泥砂浆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研究特色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特色 |
第二章 试验用材及仪器 |
2.1 试验原材料 |
2.1.1 水泥 |
2.1.2 集料 |
2.1.3 粉煤灰 |
2.1.4 玻化微珠 |
2.1.5 可再分散性乳胶粉 |
2.1.6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
2.1.7 混凝土膨胀剂 |
2.2 试验测试方法以及试验仪器 |
2.2.1 水泥砂浆的稠度和分层度测量 |
2.2.2 水泥砂浆抗压抗折强度测量和相关仪器 |
2.2.3 水泥砂浆收缩试验 |
2.2.4 水泥砂浆粘结强度测量 |
2.2.5 水泥砂浆导热系数测量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砂浆单掺试验研究 |
3.1 基准砂浆研究 |
3.2 单掺试验研究 |
3.2.1 玻化微珠单掺试验 |
3.2.2 粉煤灰单掺试验 |
3.2.3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单掺试验 |
3.2.4 可分散性乳胶粉单掺试验 |
3.2.5 膨胀剂(UEA)单掺试验 |
3.2.6 消石灰单掺试验 |
3.2.7 秸秆单掺试验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专用砌筑砂浆和抹面砂浆研究 |
4.1 秸秆粉煤灰墙体材料砂浆正交试验 |
4.2 秸秆粉煤灰墙体材料砌筑砂浆研究 |
4.3 秸秆粉煤灰墙体材料抹面砂浆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节能效果分析 |
5.1 建立建筑模型 |
5.2 相关参数设定 |
5.3 建筑能耗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活性MgO生土基材料碳化机理与单轴受压本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固化生土砌块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活性MgO水泥碳化固化技术研究现状 |
1.3.1 MgO水泥的研究 |
1.3.2 材料对固化效果的影响 |
1.3.3 养护环境对固化效果的研究 |
1.4 生土基材本构模型研究进展 |
1.5 存在的问题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配合比对碳化生土砌块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与测试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仪器 |
2.1.3 试验流程 |
2.2 MgO水泥的材料配合比试验 |
2.2.1 参数选取 |
2.2.2 试验过程 |
2.2.3 试验结果分析 |
2.3 含水率对MgO水泥碳化生土砌块抗压强度的影响 |
2.3.1 参数选取 |
2.3.2 试验过程 |
2.3.3 试验结果分析 |
2.4 MgO水泥掺量对碳化生土砌块抗压强度的影响 |
2.4.1 参数选取 |
2.4.2 试验过程 |
2.4.3 结果分析 |
2.5 粉煤灰掺量对碳化生土砌块抗压强度的影响 |
2.5.1 参数选取 |
2.5.2 试验过程 |
2.5.3 结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活性MgO生土砌块的碳化条件和碳排放研究 |
3.1 正交试验方案 |
3.1.1 参数选取 |
3.1.2 试验过程 |
3.2 试验结果分析 |
3.2.1 正交试验极差结果分析 |
3.2.2 正交试验因素指标分析 |
3.2.3 正交试验方差结果分析 |
3.3 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分析 |
3.3.1 MgO碳化生土砌块的碳排放量计算 |
3.3.2 活性MgO碳化生土砌块碳吸收量计算 |
3.3.3 混凝土碳排放量计算 |
3.3.4 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活性MgO碳化生土砌块单轴受压本构关系研究 |
4.1 试验概括 |
4.1.1 试件设计 |
4.1.2 加载装置和试验方法 |
4.2 破坏特征与参数分析 |
4.2.1 受压破坏过程与破坏特征 |
4.2.2 荷载-位移曲线及参数分析 |
4.3 碳化生土砌块单轴受压本构关系研究 |
4.3.1 应力-应变理论曲线的建立 |
4.3.2 碳化生土砌块本构关系分段拟合推导 |
4.3.3 单轴受压本构关系的试验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活性MgO碳化生土砌块微观测试与碳化机理分析 |
5.1 试验设备 |
5.2 微观测试 |
5.2.1 电镜扫描(SEM) |
5.2.2 X射线衍射(XRD) |
5.2.3 热重分析(TGA) |
5.3 微观反应机理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活性MgO砌筑砂浆力学性能与砌块耐久性能研究 |
6.1 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
6.2 改性砂浆立方体双面剪切试验 |
6.3 砌块耐久性能研究 |
6.3.1 浸水试验 |
6.3.2 干燥收缩性能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石粉砂浆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已有研究的不足 |
1.3 课题来源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1.5 本研究必要性 |
1.6 本章小结 |
2 配合比设计 |
2.1 试验材料 |
2.1.1 水泥 |
2.1.2 细骨料 |
2.1.3 石粉 |
2.1.4 水 |
2.2 配合比设计依据 |
2.3 不同强度等级石粉砂浆的配合比设计 |
2.3.1 M5砂浆的试配 |
2.3.2 M7.5砂浆的试配 |
2.3.3 M10砂浆的试配 |
2.3.4 M15砂浆的试配 |
2.4 本章小结 |
3 石粉替代率对砂浆性能影响研究 |
3.1 石粉替代率对砂浆稠度的影响 |
3.1.1 试验方法 |
3.1.2 结果与分析 |
3.2 石粉替代率对砂浆保水性的影响 |
3.2.1 试验方法 |
3.2.2 结果与分析 |
3.3 石粉替代率对砂浆表观密度的影响 |
3.3.1 试验方法 |
3.3.2 结果与分析 |
3.4 石粉替代率对砂浆凝结时间的影响 |
3.4.1 试验方法 |
3.4.2 结果与分析 |
3.5 石粉替代率对砂浆抗压强度的影响 |
3.5.1 试验方法 |
3.5.2 石粉掺量对砂浆7d抗压强度的影响 |
3.5.3 石粉掺量对砂浆14d抗压强度的影响 |
3.5.4 石粉掺量对砂浆28d抗压强度的影响 |
3.6 石粉替代率对砂浆抗折强度的影响 |
3.6.1 试验方法 |
3.6.2 石粉替代率对砂浆7d抗折强度的影响 |
3.6.3 石粉替代率对砂浆14d抗折强度的影响 |
3.6.4 石粉替代率对砂浆28d抗折强度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4 建立GM(1,1)模型定量分析 |
4.1 灰色理论简介 |
4.2 模型建立 |
4.3 模型检验 |
4.3.1 残差检验 |
4.3.2 关联度检验 |
4.3.3 后验差检验 |
4.4 模型预测 |
5 石粉砂浆的微观结构分析 |
5.1 试验方法 |
5.2 样品制备 |
5.3 微观形貌分析 |
5.3.1 水泥水化机理 |
5.3.2 石粉砂浆与普通砂浆的区别 |
5.3.3 石粉掺量对水泥水化的影响 |
5.4 石粉作用机理探讨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本文特色及创新之处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
致谢 |
(5)不同施工条件对砌体材料性能及工程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不同底模对砂浆强度性能的影响 |
1.1 试验准备 |
1.2 不同底模对砌筑砂浆性能的影响分析 |
2 预拌砂浆放置时间对砌筑砂浆抗压强度的影响 |
2.1 试验方法 |
2.2 试验结果分析 |
3 砌块湿润程度的控制 |
3.1 理论分析 |
3.2 砌块浇水试验 |
3.3 浇水试验结果分析 |
4 结语 |
(6)村镇低层建筑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村镇低层建筑抗震防灾研究现状 |
1.2.2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
1.2.3 承重墙与非承重墙连接方法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村镇低层砌体结构承重墙震损机理研究 |
2.1 引言 |
2.2 村镇低层砌体结构震损现象调研 |
2.3 村镇低层砌体结构中承重墙震损现象总结与分析 |
2.3.1 承重墙开裂现象总结与分析 |
2.3.2 承重墙倒塌现象总结与分析 |
2.4 村镇低层砌体结构承重墙震损原因力学分析 |
2.4.1 承重墙开裂成因分析 |
2.4.2 承重墙倒塌成因力学分析 |
2.4.3 竖向压应力对承重墙抗震性能影响讨论 |
2.5 村镇低层砌体结构承重墙震损机理数值模型验证 |
2.5.1 结构模型介绍 |
2.5.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5.3 模态计算与分析 |
2.5.4 地震作用下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试验 |
3.1 引言 |
3.2 村镇低层建筑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设计 |
3.2.1 村镇低层砌块砌体结构工程实践 |
3.2.2 村镇低层砌块砌体结构的结构设计方案 |
3.3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试验设计与试件制作 |
3.3.1 新型装配式砌块砌体墙试验设计概况 |
3.3.2 砌块砌体承重墙设计 |
3.3.3 刚柔连接型填充墙设计与构造 |
3.3.4 预应力配筋砌块砌体承重墙设计与构造 |
3.3.5 新型装配式砌块砌体墙材料性能试验 |
3.3.6 新型装配式砌块砌体墙试件制作 |
3.4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案 |
3.4.1 新型装配式砌块砌体结构试验装置 |
3.4.2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试验方案 |
3.5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试验过程描述 |
3.5.1 试件描述定义 |
3.5.2 试件BMF与BMFP试验过程描述 |
3.5.3 试件BMFT与BMFTP试验过程描述 |
3.5.4 试件IMF与IMFP试验过程描述 |
3.5.5 试件IMFT与IMFTP试验过程描述 |
3.5.6 试验特征点数据汇总 |
3.6 试件试验破坏状态与村镇低层砌体结构震损现象对比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
4.1 引言 |
4.2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试验破坏形态分析 |
4.2.1 无填充部分试件组 |
4.2.2 有填充部分试件组 |
4.2.3 填充部分对承重结构破坏形态影响分析 |
4.3 试件抗震性能典型参数分析 |
4.3.1 滞回曲线对比 |
4.3.2 初始刚度与刚度退化 |
4.3.3 位移延性系数 |
4.3.4 耗能与等效粘滞阻尼系数 |
4.3.5 试件局部变形规律 |
4.3.6 无填充部分试件组刚度计算模型讨论 |
4.4 性能水平评价指标 |
4.4.1 抗倒塌性能分析 |
4.4.2 基于位移的性能指标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数值模型分析与设计建议 |
5.1 引言 |
5.2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受剪性能模型分析 |
5.2.1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受剪破坏特征总结 |
5.2.2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软化拉压杆模型构建 |
5.2.3 软化拉压杆模型试验验证 |
5.2.4 软化拉压杆模型与已有计算公式对比 |
5.3 配筋砌块砌体承重墙有限元模型验证 |
5.3.1 材料本构模型 |
5.3.2 单元类型与网格划分 |
5.3.3 边界条件与加载方式 |
5.3.4 模拟结果验证 |
5.4 刚柔连接型填充墙-砌体承重组合墙有限元模型验证 |
5.4.1 材料本构关系 |
5.4.2 相互作用关系 |
5.4.3 网格划分与加载方式 |
5.4.4 模拟结果验证 |
5.5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参数分析 |
5.5.1 竖向压应力影响 |
5.5.2 填充块强度影响 |
5.6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的设计与施工建议 |
5.6.1 一般设计建议 |
5.6.2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各组分布置原则 |
5.6.3 预应力配筋砌块砌体承重墙设计建议 |
5.6.4 刚柔连接型填充墙-砌体承重组合墙设计建议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中试全再生细骨料对建筑砂浆和C35混凝土及构件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再生细骨料制备工艺研究进展 |
1.2.2 再生细骨料骨料性能研究进展 |
1.2.3 再生细骨料砂浆研究进展 |
1.2.3.1 工作性能 |
1.2.3.2 力学性能 |
1.2.4 再生细骨料混凝土研究进展 |
1.2.4.1 配合比设计方法 |
1.2.4.2 工作性能 |
1.2.4.3 力学性能 |
1.2.4.4 耐久性能与体积稳定性 |
1.2.4.5 基本构件性能 |
1.2.5 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2.1 原材料 |
2.1.1 水泥 |
2.1.2 河砂 |
2.1.3 全再生细骨料 |
2.1.4 粗骨料 |
2.1.5 外加剂和水 |
2.2 建筑砂浆试验方法 |
2.2.1 制备与成型 |
2.2.2 工作性能 |
2.2.3 力学性能 |
2.3 混凝土试验方法 |
2.3.1 制备与成型 |
2.3.2 工作性能 |
2.3.3 立方体抗压强度 |
2.3.4 立方体劈裂抗拉强度 |
2.3.5 轴心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 |
2.3.6 抗冻性能试验 |
2.3.6.1 仪器设备 |
2.3.6.2 试验步骤 |
2.3.6.3 结果计算 |
2.3.7 抗碳化性能试验 |
2.3.7.1 试验步骤 |
2.3.7.2 与结果计算 |
2.3.8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试验 |
2.3.9 收缩试验 |
2.3.9.1 自收缩试验方法 |
2.3.9.2 干缩试验方法 |
2.3.10 抗裂性能试验 |
第三章 全再生细骨料对砂浆性能影响研究 |
3.1 全再生细骨料对砌筑砂浆性能影响研究 |
3.1.1 试验方案 |
3.1.2 外加剂掺量研究 |
3.1.3 砌筑砂浆性能实验研究 |
3.1.3.1 单方用水量 |
3.1.3.2 表观密度 |
3.1.3.3 保水性和2h稠度损失 |
3.1.3.4 立方体抗压强度 |
3.1.4 全再生细骨料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方法 |
3.1.5 砌体性能实验研究 |
3.1.5.1 研究目的 |
3.1.5.2 试件制备及试验方法 |
3.1.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 全再生细骨料对抹灰砂浆性能影响研究 |
3.2.1 试验方案 |
3.2.2 外加剂掺量研究 |
3.2.3 抹灰砂浆性能实验研究 |
3.2.3.1 单方用水量 |
3.2.3.2 表观密度 |
3.2.3.3 保水性和2h稠度损失 |
3.2.3.4 立方体抗压强度 |
3.2.4 全再生细骨料抹灰砂浆配合比设计方法 |
3.3 用全再生细骨料对地面砂浆性能影响研究 |
3.3.1 试验方案 |
3.3.2 外加剂掺量研究 |
3.3.3 地面砂浆性能实验研究 |
3.3.3.1 单方用水量 |
3.3.3.2 表观密度 |
3.3.3.3 保水性和2h稠度损失 |
3.3.3.4 立方体抗压强度 |
3.3.4 全再生细骨料地面砂浆配合比设计方法 |
3.4 机理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全再生细骨料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研究 |
4.1 C35混凝土配合比研究 |
4.1.1 用全再生细骨料制备C35混凝土配合比试验 |
4.1.2 制备C35河砂混凝土配合比试验 |
4.2 C35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实验研究 |
4.3 C35混凝土耐久性能实验研究 |
4.3.1 抗冻性能 |
4.3.2 抗碳化性能 |
4.3.3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
4.4 C35混凝土体积稳定性实验研究 |
4.4.1 自收缩性能 |
4.4.2 干燥收缩性能 |
4.4.3 抗裂性能 |
4.5 机理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35混凝土柱力学性能实验研究 |
5.1 实验设计 |
5.1.1 实验设计与制作 |
5.1.2 加载装置及测量内容 |
5.1.3 材料力学性能 |
5.2 实验现象描述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5.3.1 轴压柱实验结果分析 |
5.3.1.1 荷载-竖向位移曲线 |
5.3.1.2 荷载(N)-应变(ε)关系曲线 |
5.3.1.3 承载力分析 |
5.3.1.4 小结 |
5.3.2 偏压柱实验结果分析 |
5.3.2.1 侧向挠度曲线 |
5.3.2.2 荷载-侧向挠度曲线 |
5.3.2.3 荷载(N)-应变(ε)关系曲线 |
5.3.2.4 承载力分析 |
5.3.2.5 小结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再生细骨料效益分析 |
6.1 经济效益分析 |
6.2 环境效益分析 |
6.3 社会效益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研究结论 |
2.创新点 |
3.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采用CT技术的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两种不同砌筑砂浆孔结构参数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试样原材料 |
1.2 试样制备 |
1.3 试样CT扫描 |
1.3.1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成像原理 |
1.3.2 试样CT图像获取 |
2 方法 |
2.1 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 |
2.1.1 CT切片图像选取 |
2.1.2 图像处理分析方法 |
2.2 砌筑砂浆试样真实孔隙率测量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孔结构形状因子对比分析 |
3.2 孔结构Feret直径及孔径分布对比分析 |
3.3 普通砌筑砂浆试样、专用砌筑砂浆试样真实孔隙率测定及误差分析 |
4 结论 |
(9)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专用配套薄灰缝砌筑砂浆的研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
1.1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性能 |
1.1.1 轻质性及抗震性 |
1.1.2 保温隔热及吸声性 |
1.1.3 可加工性及机械化施工 |
1.2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在应用中的问题 |
2 薄灰缝砌筑砂浆 |
2.1 薄灰缝砌筑砂浆特点及技术要求 |
2.1.1 保水性 |
2.1.2 力学性能 |
2.1.3 热工性能 |
2.1.4 其他性能 |
2.2 研究现状 |
3 结束语 |
(10)建筑固体废弃物制备砌筑砂浆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 |
1.1.1 湿拌砂浆的概况 |
1.1.2 建筑业固体废弃物的概况 |
1.2 建筑废料及石粉应用于湿拌砂浆的相关理论发展现状 |
1.2.1 建筑垃圾应用的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建筑垃圾应用的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石粉应用的国外研究现状 |
1.2.4 石粉应用的国内研究现状 |
1.3 目的和意义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方案设计 |
2.1 试验原材料与基本性能 |
2.1.1 胶凝材料 |
2.1.2 骨料、矿物掺和料及添加剂 |
2.2 再生细骨料性能研究及评价 |
2.2.1 再生细骨料的原料 |
2.2.2 颗粒级配 |
2.2.3 表观密度和吸水率 |
2.2.4 泥块含量 |
2.3 石粉性能研究及评价 |
2.3.1 石粉粒度分析 |
2.3.2 XRD成分分析 |
2.4 试验方案及配合比设计 |
2.4.1 基本思路 |
2.4.2 再生湿拌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 |
2.4.3 再生湿拌砌筑砂浆基本配制步骤 |
2.5 试验设备与试验方法 |
2.5.1 力学性能试验 |
2.5.2 砂浆基本性能试验 |
2.5.3 砂浆长期性能试验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再生湿拌砌筑砂浆配合比及力学性能研究 |
3.1 再生湿拌砌筑砂浆的基准配合比 |
3.2 再生湿拌砌筑砂浆的力学性能研究 |
3.2.1 抗压强度试验结果 |
3.2.2 再生料的掺量对湿拌砌筑砂浆强度影响 |
3.2.3 石粉对湿拌砌筑砂浆强度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再生湿拌砌筑砂浆基本性能研究 |
4.1 稠度及分层度试验结果 |
4.2 保水率、保塑时间及含气量试验结果 |
4.3 再生细骨料对湿拌砌筑砂浆工作性的影响 |
4.4 石粉掺量对湿拌砌筑砂浆工作性影响 |
4.5 再生湿拌砌筑砂浆长期性能研究 |
4.5.1 再生湿拌砌筑砂浆的抗冻性能 |
4.5.2 再生湿拌砂浆的抗渗性能 |
4.5.3 再生湿拌砂浆的收缩性能 |
4.5.4 再生湿拌砌筑砂浆工程应用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砌筑砂浆中存在问题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温后烧结普通砖砌体抗剪性能试验研究[D]. 崔文松.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2]秸秆粉煤灰砌块专用砂浆研究与节能效果分析[D]. 魏光宾. 南昌大学, 2021
- [3]活性MgO生土基材料碳化机理与单轴受压本构关系研究[D]. 陈亮.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4]石粉砂浆性能试验研究[D]. 贾小霞. 长春工程学院, 2020(04)
- [5]不同施工条件对砌体材料性能及工程质量的影响[J]. 白志宏. 山西建筑, 2020(19)
- [6]村镇低层建筑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 池斌.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7]中试全再生细骨料对建筑砂浆和C35混凝土及构件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毅.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采用CT技术的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两种不同砌筑砂浆孔结构参数对比分析[J]. 于悦,傅军,吴强,潘云锋. 科技通报, 2020(07)
- [9]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专用配套薄灰缝砌筑砂浆的研究与展望[J]. 肖力光,邢纹浩. 应用化工, 2020(11)
- [10]建筑固体废弃物制备砌筑砂浆的试验研究[D]. 赵倩.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标签:砌体结构论文; 砌筑砂浆论文; 砂浆强度等级论文; 普通混凝土论文;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