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东省燃气管理条例》将实施(论文文献综述)
邵华[1](2021)在《论行政诉讼附带审查对象中“依据”的认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阳[2](2020)在《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提高,机动车保有量也随之上升,机动车排放污染逐渐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影响人们身体健康,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管控好在用车的排放污染是削减机动车排放污染的关键环节,需要政府、企业及机动车车主等引起重视。通过借鉴国外机动车排污治理的立法经验及在用车排放污染的多种治理手段,其中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作为公认的控制在用车辆排放污染的有效手段,经定期检验、抽检,对筛查出的高排放车辆进行维护,规定超标机动车经复检合格才能再上路,形成对在用车排放管控的闭环管理。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在我国的机动车污染防治法律中早有体现,并且和国内早期汽车维护制度中的“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有很大相似性。在我国机动车排放污染法律法规中,也一直都有规定。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也逐渐成为我国在用车排放监管的主要法律手段。但一直以来,我国在用车的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在实践中也面临了不少问题,如立法依据不足、监管体制多元等影响了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实施效果。本文以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作为治理在用车排放污染的切入点,系统论述了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主要内容、法律规定、法律关系,分析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在实施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法律对策。通过完善我国现有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来更好的削减我国在用车的排气污染,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本文第一章,介绍了我国在用车排放污染的现状,实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必要性,简要论述了涉及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法律释义及理论依据。第二章,梳理了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法律关系、法律规范及制度体系主要内容。第三章,针对我国现有实施情况,借鉴并总结域外立法经验。第四章分析了我国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存在的立法、监管、机构建设等问题。第五章,根据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实践情况及问题,从完善法律体系、监管体制、检验维护单位管理等方面提出加强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建设的对策。
山东山青物业管理研究院[3](2019)在《绿色物业管理可持续发展方式研究》文中提出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与意义1.1.1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15次提及"绿色",特别强调要推进我国绿色发展,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2018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并提出了具体的时间表和路线图。2017年1月5日国务院印发国发[2016]74号文件《"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方案中指出将实施"绿色建筑全产业链发展计划",推进利用浅层地热能、太阳能等解决建筑用能需求。
柏运龙[4](2019)在《大连皮杨中心产业区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的发展和和城市的建设要依据于城市总体规划,它指导着城市发展方向,控制着城市建设的规模,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协调城市空间布局,以达到城市发展的目标等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考察北京城市规划建设时指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我国目前关于规划的工作更注重规划的编制而往往忽略了规划实施的评估。《大连皮杨中心产业区总体规划(2012-2030)》自2012年编制以来已经施行了近7年,期间由于政策法规发生变化以及发展方向的改变,总体规划中已经有部分内容与现实情况不符,本文通过对实施情况的评估研究分析,为产业区的总体规划修编以及下一轮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数据、理论支持,可以更切合产业区的发展需求,加强规划对规划实施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总体规划评估的文献查阅,汲取其中优秀的理论以及实践成果,再结合皮杨中心产业区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现状,选择出最适合产业区总体规划的评估体系,搜集相关材料、数据,对大连皮杨中心产业区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分别从公共设施的空间落实情况、社会人文经济等规模发展情况进行定量分析评估,而对于规划运行政策及机制方面的评估,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其评估仍将以定性方法为主。通过评估分析后发现大连皮杨中心产业区规划实施评估为及格,保障了总体规划的顺利推进,但在评估过程中也发现了部分问题,如政策体系并不完善,并且分区规划与控制规划覆盖率较低。规划实施管理与监督机制也较为落后;规划的空间实施情况没有完全达到目标,特别是部分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完成情况并不是很好。通过分析评估结果,产业区总体规划运行总体平稳,但仍有不足之处。笔者根据分析从总体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过程、产业区体制机制和提高公众参与度等几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完善规划编制质量和规划水平、健全规划实施的制度保障、改进规划实施工作机制体制、加强规划制定实施中的公众参与,保障总体规划能够顺利实施。
王卓[5](2019)在《旅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控规实施评估研究方案》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家在一些正式文件中连续指出国内城市规划需要进行评估,我国在2007年10月28日通过并从2008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的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了应对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定期进行评估,同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发布了《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并在其中确定了城市各项规划评估的必要内容和实施程序。新的法规要求城市规划在修改时必须经过规划评估论证,并由上级部门批准同意方能进行。旅顺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新成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城市规划实施方面的确客观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需要通过规划评估去发现问题并探讨下一步规划发展的方向。本文通过收集分析国内外城市规划方面的相关研究与文献,采用实地调查、数据资料对比等方式,对旅顺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和研究该区域目前规划实施情况,通过城市规划评估结果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为该区域后期规划发展指明方向,进而促进经济建设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说明选题背景、规划实施评估的研究意义和文献综述;第二部分对城市规划评估进行理论研究;第三部分构建城市规划实施评估体系;第四部分以旅顺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进行规划评估;第五部分说明本文的结论和不足,并对以后的规划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汪江波[6](2019)在《江苏省建筑业低碳发展的治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业是江苏省的优势产业、富民产业,但是建筑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建筑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快速增长。本文尝试定量化研究江苏省建筑业二氧化碳排放,通过剖析建筑业低碳发展治理机制相关概念与内涵,度量江苏省建筑业碳排放,利用系统动力学建立仿真模型并进行情景模拟,提出江苏省建筑业低碳发展的治理路径与治理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阐明研究背景,总结目前国内外关于建筑业碳排放相关的研究成果。发现现有研究对建筑业碳排放的定义不统一,大多数仅针对建筑业碳排放的其中一个或几个阶段展开研究,缺乏对省域建筑业碳排放的较为系统的治理机制的建立。(2)通过对建筑业概念的界定,明确了本文的研究范围是广义的建筑业,分别使用碳排放系数法和投入产出法建立针对建筑物化直接碳排放、建筑物化间接碳排放、建筑运营碳排放的度量模型。接着明确“产业治理机制”的概念及内涵,即通过一定的激励与约束方法,使得产业各利益相关者的目标与产业发展目标一致,从而对产业中的薄弱点进行修复。(3)从建筑物化直接碳排放、建筑物化间接碳排放、建筑运营碳排放三个方面定量度量江苏省建筑业碳排放,结果表明建筑物化间接碳排放与运营碳排放占比较大,物化直接碳排放占比较小。通过对碳排放总量的混合LMDI分解研究发现,建筑业碳排放上升的主要驱动因素有产值强度效应与面积强度效应,碳排放强度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碳排放的上升趋势。(4)根据碳排放计算和分解结果以及相关文献分析建立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对江苏省建筑业碳排放发展情况的基准情景仿真结果显示,若不采取合适的建筑业减排措施,江苏省建筑业碳排放将快速增长,继而提出了减少碳排放强度的改进方向,包括提升低碳科技投资、发展建筑节能。(5)在分析江苏省建筑业低碳发展的目标的基础上,梳理现有政策,从建筑低碳科技、建筑节能、碳排放权交易三个方面分析了江苏省建筑业的减排途径,对上述三个方面的情景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强化现有政策的情景下,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做好建筑节能工作,顺利推进碳交易,多种治理手段相互配合,才能达到2030年建筑业碳排放达峰的目标。(6)提出江苏省建筑业低碳发展的治理策略。通过借鉴典型发达国家的法律体系、评价标准、补贴机制、特色制度,结合情景分析结论以及江苏省建筑业现存在的问题,以制度补偿的思路构建建筑业低碳发展路径,从激励与约束两方面提出了江苏省建筑业低碳发展的治理机制,包括组织约束机制、法律约束机制、标准约束机制、指标约束机制、总量约束机制和补贴激励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声誉激励机制。
邢丽芝[7](2019)在《地方实施性立法的可操作性析论 ——以山东省地方实施性立法为核心展开》文中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和价值只有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才能得以体现。具体而言,无论是中央立法还是地方立法,可操作性强弱可以说是评价立法质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一部地方立法的质量如何、能否得到充分的贯彻和执行,以及最后能否收获预期的实施效果,都要落脚到地方立法的可操作性上来。地方实施性立法作为地方立法的一个重要类型,是对法律、行政法规的细化和完善。在具体要求上,其既不能与上位法相冲突,也不能完全照抄照搬上位法的规定,而是要根据上位法的精神,结合地方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法规条文。它除了具有地方立法的一般功能外,更加强调具体与细化上位法、校验上位法之合理性、以及补充完善上位法的功能。因此,就可操作性而言,地方实施性立法的要求更为严格。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完善与深入,人们对法律的可操作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细化、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才能为人们提供具体明确的指引,这也正是地方实施性立法的关键所在。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与完善,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细化、实用、可操作强的法律才是其真正需要和希望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需要有明确具体的"游戏规则”进行指引,而这也正是地方立法所应该提供的。由此可见,可操作性原则在地方立法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是所有法律法规都应坚守的一项基本原则。本文选取山东省的地方实施性立法并对其可操作性进行研究,一方面,地方实施性立法在地方立法中居于多数,更具普遍性和参照性,另一方面,可操作性原则可以说是整个地方立法工作的核心与灵魂,只有加强其可操作性才能进一步提高地方立法的质量,推进地方立法工作的实施,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为实现法制化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具体到地方立法领域,立法的质量、实施的效力、实践的可能性以及实施效果等都与可操作性强弱密不可分。特别是地方实施性立法,有别于地方创制性立法而存在,是在充分考量地方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将法律、行政法规中抽象的条文规定进行具体化和详细化,将中央立法的相关精神明确化,使其更加适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较于国家立法需要统筹兼顾全国各地的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地方立法在制定时则具有更为明确而具体的目的,适用范围也更为详细,因此,制定出的地方性法规更需要与当地的现实实践和当地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在摒弃了“大而空”的枷锁之后,适用性和针对性进一步加强,地方实施性立法可操作性的要求就更加突显。只有根据上位法的精神,将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能地方实施性立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其立法目的。因此,只有将地方立法特别是地方实施性立法进一步明确化、具体化、详细化,切实增强其可操作性,才能确保地方立法的遵守和落实,确保地方立法的质量,推进法治国家的建设。
ASSENOVA ALBINA[8](2019)在《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区域发展规划与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煤炭等能源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关注,由于人类过多地使用石油、煤炭等富含碳氢化合物的燃料,导致温室气体排放越来越严重,因此使用热能和化石燃料等的能源大国也被越来越多指责为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责任国。全世界能源协会及联合国相关机构呼吁全世界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幅降低煤炭、石油等的使用量,号召能源丰富的国家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向清洁能源型国家转变,因此可再生能源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及运用成为解决全球温室效应的核心问题。本文以哈萨克斯坦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对支持哈萨克斯坦和其他资源丰富国家向清洁能源转型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界定了风电产业、风电产业竞争力相关概念,对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本文在分析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发展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风电产业的内涵、特征,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内涵,并对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发展的现总体现和问题进行分析。其次,分析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发展的环境,对哈萨克斯坦发展环境进行SWOT分析。对世界典型风电产业国家的风电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其发展现状、国家政策等,并总结其发展的先进经验,然后从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的角度对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发展环境进行SWOT分析。然后,对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区域发展规划分析,确定重点发展区域。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发展的风电产业总潜力、风电产业技术潜力、风电产业经济潜力、温室气体减排潜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确定了哈萨克斯坦适合发展风电产业的区域。再次,以钻石理论模型为基础构建了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在钻石理论模型框架下研究了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企业、政府政策和机遇的风电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构建了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进行阐述界定。最后,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以层次分析法理论为基础确定了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进而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评价。最终,提出了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发展的重点举措。
岳涛[9](2019)在《中国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时空分布特征及减排潜力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工业锅炉污染防治已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本研究基于技术扩散理论及工业锅炉污染物现场实测数据,首次系统构建基于实测的工业锅炉不同污染控制技术路线下颗粒物、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排放因子集,并首次建立19802016年我国燃煤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和19952016年我国燃气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以2016年为基准年,北京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CMAQ空气质量模式量化分析2020年及2030年排放情景下北京市冬季典型月份工业锅炉减排的环境效益;最后,结合我国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减排潜力,提出我国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对策与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排放标准制修订时间点与排放因子变化趋势的变化节点相吻合。燃煤工业锅炉颗粒物及SO2排放因子变化分为三个阶段,19802000年,颗粒物和SO2排放因子年均降幅分别为2.7%和0.7%;20012014年,颗粒物及SO2排放因子年均降幅分别为7.4%和1.8%;至2016年颗粒物和SO2排放因子分别下降至5.7kg/t、8.4 kg/t。工业锅炉NOx排放控制起步较晚,燃煤工业锅炉NOx排放因子自2014年后开始下降,至2016年为2.90 kg/t较2014年下降5%。标准制修订对排放因子的变化影响显着。(2)以全国及典型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区域及城市尺度探究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时空特征及环境影响。2016年我国燃煤工业锅炉颗粒物、SO2及NOx排放量分别为542.7万吨、698.8万吨和254.9万吨。颗粒物排放以2008年为节点,呈现出先波动上升,后逐年下降的趋势,SO2及NOx排放在2012年后出现显着下降;从空间分布上,高排放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及华东地区。燃气工业锅炉,从1995年至2016年NOx排放量年均增长率为42%,至2016年增长至5.6万吨,从空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地区。基于点源化的2015年北京市工业锅炉清单及CMAQ空气质量模式模拟结果,2015年北京市工业锅炉SO2及颗粒物排放主要分布在城郊地区,NOx在城区更为集中;以2015年1月为模拟时段,北京市工业锅炉对全市PM2.5、SO2及NO2贡献率分别为7.1%、9.5%及4.3%。(3)以2016年为基准年,构建2020年及2030年工业锅炉排放控制情景,并对其环境效益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全国工业锅炉颗粒物、SO2和NOx排放量在2020年控制情景下分别削减61%、87%和56%,2030年控制情景下分别削减95%、94%和71%;华中及西南地区逐步成为工业锅炉颗粒物及SO2排放最高的地区,华东地区仍然为NOx排放量最高的地区。以北京市为典型城市,以1月份作为模拟时段,利用CMAQ模拟得到2020年及2030年排放控制情景下PM2.5和SO2的大气环境浓度削减率分别均为7.1%和9.5%;对于NO2的削减率分别为4.47%和4.65%。
迈克·施耐德,安东尼·福罗格特,大卫·弗里曼,朱莉·哈斯曼,松田忠雄,拉玛纳,胡安·卡米洛·罗德里格斯,安德烈亚斯·鲁丁格,阿格尼丝·斯蒂安,宋梅,郭鹏超,常力月,郝旭光,朱亚旭,刘启源,历颖超,孙兴恒,张碧凝,王焱[10](2017)在《2017世界核能产业现状报告》文中指出全球回顾(中国例外)全球核电发电量在2016年上升了1.4%,原因是中国增长了23%,尽管核电在发电中的份额停滞在10.5%(-0.2%)。2016年共有10座新核电反应堆启动,其中一半在中国。2017年上半年有两座反应堆发电入网,一座位于中国,另一座位于巴基斯坦(由中国公司承建),后者是世界上第一台开建于福岛核事故之后并运行入网的机组。2016年全球新建动工核反应堆3座,其中两座位于中国,一座位于巴基斯坦(由中国公司承建),与2010年全球新建动工15座(中国10座)的情况相比下降明显。2017年上半年全球仅有一座新建反应堆在印度开建,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都没有。全球在建核反应堆数量连续4年下降,由2013年年末的68座下降到2017年年中的53座(中国20座)。关停与建设延期俄罗斯和美国2016年关停了部分核反应堆,瑞典和韩国也于2017年上半年将其最老的机组关停。韩国新当选总统关闭了一座核电站,并暂停了另外两座核电站的建设。这使其本国核电产业的发展和出口希望陷入危险。目前,有13个国家正在建造新的核反应堆,比WNISR2016报告中少了1个。随着项目管理高层卷入大规模腐败丑闻,巴西Angra-3反应堆的建设被放弃。有37座反应堆的建设进度滞后,其中19座在去年进一步延误。中国也不例外,20座在建反应堆中至少有11座出现了工程延期。有8个在建核电项目已开工建设10年以上,其中3个已有30年。《2016世界核电产业现状报告》指出有17座反应堆计划于2017年启动。截至2017年年中,只有2座启动,而有11座至少要延期至2018年。历史核巨头的破产/救助——核电企业的深度金融危机在发现核电建设项目发生巨额亏损之后,东芝集团为其美国子公司——西屋电气公司申请破产,西屋公司是历史上世界最大的核电建设商。在过去六年里,阿海珐集团累计亏损了123亿美元。法国政府已经向其提供53亿美元的纾困,并继续采取"拆分"策略。阿海珐集团Creusot Forge业务部的大规模质量控制丑闻进一步削弱了人们对核电产业的信心。主要核电公司的股价遭受侵蚀,信用评级机构调低了他们的信用等级。福岛核事故发生六年后,日本政府开始解除撤离令,以限制飞涨的赔偿费用。灾难总成本的官方估计已从1000亿美元增加到2000亿美元。一项新的独立评估将灾难成本估计为4440亿-6300亿美元(取决于水的除污水平)。只有5座反应堆已经重启。2016年全球风能发电量增长16%、太阳能发电增长30%、核电发电量增长1.4%。风能发电量增长132 TWh、太阳能发电量增长77 TWh,分别是核电35TWh发电量的3.8倍和2.2倍。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球新增发电量的62%。新的可再生能源击败了现有的核能。在智利、墨西哥、摩洛哥、阿联酋和美国,可再生能源拍卖创下了低于30美元/MWh的低价,而2015年美国核电站的平均摊分成本为35.5美元/MWh。
二、《山东省燃气管理条例》将实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东省燃气管理条例》将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我国在用车排放污染及检验维护制度 |
第一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相关概念 |
一、机动车 |
二、在用车 |
三、机动车排放污染 |
四、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 |
第二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实施的必要性 |
一、我国在用车排放污染的现状及危害 |
二、我国在用车排放污染治理手段 |
三、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实施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第三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理论基础 |
一、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法律释义 |
二、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理论依据 |
第二章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法律关系 |
一、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法律关系的主客体内容 |
二、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环境行政法律关系 |
三、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环境民事法律关系 |
第二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法律规制内容 |
一、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法律规定 |
二、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法规规章 |
三、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地方性法规 |
第三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实施体系的主要内容 |
一、车辆维护制度及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 |
二、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实施体系 |
第三章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实践情况及域外立法经验借鉴 |
第一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实践情况 |
一、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实践背景与现状 |
二、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试点城市的情况 |
第二节 域外在用车检验与维护制度立法 |
一、美国在用车检验与维护制度立法规定 |
二、日本在用车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立法规定 |
第三节 域外在用车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立法启示 |
一、美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相关立法启示 |
二、日本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相关立法启示 |
第四章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环境规制问题 |
一、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相关行政执法问题 |
第二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实施的主要问题 |
一、法律依据不足,标准体系不完善 |
二、部门职能交叉,协同协作不顺畅 |
三、检验机构经营不规范 |
四、重检测、轻维修 |
五、经济激励尚且不足 |
六、公众参与较少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法律对策 |
第一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立法体系完善 |
一、细化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相关法律法规 |
二、制定专门的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法规 |
三、加强地方性法规中的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法律规范 |
第二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管理体制完善 |
一、树立生态环境部门统一监管权威 |
二、完善部门分工、健全部门联动机制 |
第三节 强化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规范 |
一、加强检验机构监督管理 |
二、强化维修单位建设,健全尾气治理体系 |
第四节 完善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经济激励 |
一、提高车辆淘汰补贴,完善机动车污染税费制度 |
二、完善公民投诉举报奖励机制 |
第五节 完善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公众参与 |
一、完善环保组织参与机制 |
二、强化社会监督员法律规定 |
三、加强车主环保法律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绿色物业管理可持续发展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绪论 |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背景 |
1.1.2意义 |
1.2研究内容 |
1.3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研究方法 |
1.3.2技术路线 |
1.4创新点 |
第二章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及发展动态 |
2.1绿色建筑 |
2.1.1概念 |
2.1.2绿色建筑新技术及其发展进程研究 |
2.2绿色物业管理 |
2.2.1概念 |
2.2.2绿色物业管理新技术标准及其发展进程研究 |
2.3绿色发展 |
2.3.1概念 |
2.3.2绿色发展新技术及其发展进程研究 |
2.4可持续发展 |
2.4.1概念 |
2.4.2可持续发展新技术及其发展进程研究 |
第三章国内绿色物业管理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国内绿色物业管理立法进展与政策出台情况 |
3.1.1国家层面 |
3.1.2各省及各地市层面 |
3.2我国绿色物业管理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2.1国家及行业层面 |
3.2.2企业内部层面 |
第四章国内绿色物业管理实施情况调研及典型案例分析 |
4.1典型案例 |
4.1.1深圳市典型案例 |
4.1.2广州市典型案例 |
4.1.3上海市典型案例 |
4.1.4北京市典型案例 |
4.2案例综合分析与启示 |
第五章绿色物业管理发展方式评价体系 |
5.1评价体系构建 |
5.2衡量“三度”内涵与内容 |
5.2.1绿色物业管理协调度内涵与内容 |
5.2.2绿色物业管理发展度内涵与内容 |
5.2.3绿色物业管理持续度内涵与内容 |
第六章绿色物业管理可持续发展对策与建议 |
6.1宏观层面 |
6.1.1健全绿色物业管理法规体系 |
6.1.2出台扶持奖惩政策,强化落实 |
6.1.3制定绿色物业管理服务资质 |
6.1.4强化政府属地管理之责 |
6.2中观层面 |
6.2.1加大绿色物业管理宣传力度 |
6.2.2制定绿色物业管理行业评价体系和标准 |
6.2.3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
6.3微观方面 |
6.3.1制定明确的制度标准,提高协调度 |
6.3.2加强设施设备管控,提高发展度 |
6.3.3重视技术应用和人才培养,提高持续度 |
第七章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研究结论 |
7.2研究不足和展望 |
(4)大连皮杨中心产业区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2.1 国外城市规划实施评估研究分析 |
1.2.2 国内城市规划实施评估研究分析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皮杨中心产业区总体规划及规划实施情况分析 |
2.1 皮杨中心产业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行政区划分 |
2.1.3 自然条件 |
2.1.4 经济人文 |
2.1.5 道路交通 |
2.2 皮杨中心产业区总体规划简介 |
2.2.1 规划范围 |
2.2.2 总体发展目标及战略定位 |
2.2.3 城市规模、城市空间布局及交通规划 |
2.2.4 产业区发展目标 |
2.3 规划实施情况分析 |
2.3.1 总体规划实施优势方面 |
2.3.2 总体规划实施不足方面 |
3 皮杨中心产业区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体系构建及评估结果分析 |
3.1 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
3.1.1 评估体系建立的基本思路 |
3.1.2 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
3.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3.2.1 指标的选取及依据 |
3.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3.2.3 评估指标量化 |
3.3 政策规划运行评估 |
3.3.1 规划推进政策评估 |
3.3.2 规划保障政策评估 |
3.3.3 规划影响政策评估 |
3.4 规划实施结果评估 |
3.4.1 规划空间建设布局实施结果评估 |
3.4.2 规划社会经济人文实施结果评估 |
3.5 评估结果及原因分析 |
3.5.1 评估结果分析 |
3.5.2 评估中发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
4 皮杨中心产业区总体规划实施建议 |
4.1 提高规划编制质量和规划水平 |
4.1.1 完善规划编制 |
4.1.2 高起点做规划 |
4.2 健全规划实施的制度保障 |
4.2.1 设立规划实施跟踪监测制度 |
4.2.2 建立规划保障制度 |
4.2.3 建立规划委员会制度 |
4.3 改进规划实施工作体制机制 |
4.3.1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明确职能分工 |
4.3.2 创新产业区发展模式 |
4.4 加强规划制定实施中的公众参与 |
4.4.1 加强规划编制中的公众参与 |
4.4.2 加强规划实施中的公众参与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旅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控规实施评估研究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规划评估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地位显着 |
1.1.2 目前规划实施评估存在的问题 |
1.2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具体意义 |
1.2.1 本文研究目的 |
1.2.2 规划实施评估的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思路和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图 |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4.1 国外对规划评估方面的文献研究综述 |
1.4.2 国内规划实施评估文献综述 |
1.4.3 文献综述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2 旅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控规评估现状分析 |
2.1 旅顺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发展现状及问题 |
2.1.1 地理位置 |
2.1.2 社会经济发展 |
2.1.3 旅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控规简述 |
2.1.4 旅顺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评估方面的问题 |
2.2 问题产生的原因 |
2.2.1 规划具体实施阶段 |
2.2.2 规划评估方面 |
2.3 问题产生的影响 |
3 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评估方案建构研究 |
3.1 控规实施评估的目标与主要内容 |
3.1.1 评估的目标 |
3.1.2 控规实施评估的内容 |
3.2 构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评估体系的思路 |
3.3 建立控规评估体系的原则 |
3.4 构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评估模型所包含的内容 |
3.4.1 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成效方面的评估 |
3.4.2 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的评估 |
3.4.3 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评估内容 |
3.5 指标权重的确定 |
3.6 评估指标的等级评定 |
3.7 控规实施评估得分的计算 |
3.8 控规实施评估的最终判定 |
4 旅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控规实施评估实证研究 |
4.1 旅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控规实施评估 |
4.1.1 旅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控规实施成效评估 |
4.1.2 旅顺经济技术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评估 |
4.2 控规实施评估最终结果及分析 |
4.3 评估方案分析 |
4.3.1 方案合法性分析 |
4.3.2 方案合理性分析 |
4.3.3 方案可行性分析 |
4.3.4 方案可操作性分析 |
4.3.5 小结 |
5 结论 |
5.1 评估方案研究总结 |
5.2 论文不足及进一步工作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旅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规划建设实施满意度问卷调查 |
致谢 |
(6)江苏省建筑业低碳发展的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析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内涵剖析 |
2.1 建筑业 |
2.1.1 建筑业的概念 |
2.1.2 建筑业的利益相关者 |
2.2 低碳发展 |
2.2.1 低碳发展的提出 |
2.2.2 低碳发展的概念 |
2.2.3 低碳发展的特征 |
2.3 建筑业低碳发展 |
2.3.1 建筑碳排放机理 |
2.3.2 建筑业碳排放机理 |
2.4 产业治理机制 |
2.4.1 治理的内涵 |
2.4.2 产业治理机制的内涵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江苏省建筑业碳排放度量及分析 |
3.1 江苏省建筑业发展概况 |
3.2 江苏省建筑物化直接碳排放 |
3.2.1 能耗数据搜集 |
3.2.2 碳排放因子搜集 |
3.2.3 计算结果 |
3.3 江苏省建筑物化间接碳排放 |
3.3.1 产业部门的合并 |
3.3.2 投入产出表的更新 |
3.3.3 能耗及经济数据搜集 |
3.3.4 计算结果 |
3.4 江苏省建筑运营碳排放 |
3.4.1 能耗数据搜集 |
3.4.2 计算结果 |
3.5 江苏省建筑业碳排放总量及分解 |
3.5.1 总量分析 |
3.5.2 分解方法 |
3.5.3 数据搜集 |
3.5.4 分解结果 |
3.5.5 结果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江苏省建筑业碳排放的系统仿真 |
4.1 江苏省建筑业碳排放的系统边界 |
4.1.1 建模思路 |
4.1.2 系统要素的选择 |
4.2 因果关系图与存量流量图 |
4.2.1 因果关系图 |
4.2.2 存量流量图 |
4.3 仿真模型 |
4.3.1 方程设定 |
4.3.2 模型检验 |
4.4 仿真结果 |
4.4.1 结果输出 |
4.4.2 改进方向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情景分析的江苏省建筑业低碳治理路径 |
5.1 江苏省建筑业低碳发展的治理目标 |
5.1.1 自上而下的目标设定 |
5.1.2 自大而小的目标设定 |
5.2 江苏省建筑业低碳发展的治理途径 |
5.2.1 低碳技术 |
5.2.2 建筑节能 |
5.2.3 碳排放权交易 |
5.3 江苏省建筑业低碳发展的情景模拟 |
5.3.1 单一情景模拟 |
5.3.2 组合情景模拟 |
5.3.3 情景分析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江苏省建筑业低碳发展的治理机制设计 |
6.1 典型发达国家建筑业低碳发展机制 |
6.1.1 美国建筑业低碳发展机制 |
6.1.2 德国建筑业低碳发展机制 |
6.1.3 日本建筑业低碳发展机制 |
6.1.4 美日德建筑业低碳发展机制经验 |
6.2 江苏省建筑业低碳发展制度体系及治理思路 |
6.2.1 江苏建筑业低碳发展的现行治理机制体系 |
6.2.2 江苏建筑业低碳发展的治理思路 |
6.3 江苏省建筑业低碳发展的机制设计 |
6.3.1 约束机制 |
6.3.2 激励机制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7.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江苏省国民经济完全消耗系数表 |
附录B 江苏省除建筑业以外的其他行业能源消耗总量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地方实施性立法的可操作性析论 ——以山东省地方实施性立法为核心展开(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地方实施性立法及立法的可操作性概念的内涵 |
(一) 地方实施性立法的界定 |
(二) 立法的可操作性界定 |
1、立法可操作性的内涵 |
2、可操作性原则的特征 |
二、地方实施性立法的可操作性现状 |
(一) 地方实施性立法对上位法的践行 |
1、细化实施上位法 |
2、融入地方特色 |
3、补充完善 |
(二) 地方实施性立法可操作性不强的突出表现 |
1、有些援引性规定不适当重复上位法 |
2、有些细化性规定不具有可操作性 |
3、有些具体性规定在司法审判实务中得不到适用 |
三、地方实施性立法的可操作性评价标准 |
(一) 形式要求 |
1、立法体例 |
2、立法语言 |
3、授权规范 |
(二) 内容要求 |
1、权利义务主体 |
2、法律责任与程序设置 |
四、影响我国地方实施性立法可操作性的因素 |
(一) 地方实施性立法可操作性的矛盾与抉择 |
1、重复性条文的“留”与“舍” |
2、条款的“粗”与“细” |
3、宣示性条款的“有”与“无” |
(二) 我国地方实施性立法可操作性不强的根源 |
1、立法时没有抓住立法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重点问题 |
2、地方实施性立法的结构不够合理 |
3、立法时调研不够充分 |
4、倡导性、鼓励性条文后缺乏具体的操作措施 |
五、提高我国地方实施性立法可操作性的措施 |
(一) 坚持地方实施性立法应遵循的原则 |
1、不抵触原则 |
2、有特色原则 |
(二) 兼顾现实可操作性与前瞻性 |
(三) 强化地方实施性立法对地方实践的回应性 |
1、加强立法调研论证 |
2、推动完善民主立法 |
(四) 建立完善相应的评估、反馈机制 |
1、建立公众评估机制 |
2、建立司法反馈机制,注重司法审判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区域发展规划与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和研究内容 |
1.3.1 论文的总体思路 |
1.3.2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4 论文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理论研究基础及现状分析 |
2.1 风电产业内涵与特征 |
2.1.1 风电产业的内涵 |
2.1.2 风电产业的特征 |
2.2 产业竞争力内涵 |
2.2.1 竞争力内涵 |
2.2.2 产业竞争力内涵 |
2.3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
2.3.1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总体现状 |
2.3.2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发展问题 |
2.3.3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发展问题成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发展战略SWOT分析 |
3.1 典型国家风电产业发展经验及总结 |
3.1.1 典型国家风电产业发展经验 |
3.1.2 典型国家风电产业发展经验总结 |
3.2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发展战略SWOT分析 |
3.2.1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发展内部优势分析 |
3.2.2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发展内部劣势分析 |
3.2.3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发展外部机遇分析 |
3.2.4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发展外部威胁分析 |
3.2.5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区域发展规划分析 |
4.1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区域发展规划研究假设 |
4.1.1 风电产业区域发展规划文献基础 |
4.1.2 风电产业区域发展规划研究假设 |
4.2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区域发展规划研究实证分析 |
4.2.1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区域发展规划风能可用性分析 |
4.2.2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区域发展规划总潜力分析 |
4.2.3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区域发展规划技术潜力分析 |
4.2.4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区域发展规划经济潜力分析 |
4.2.5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区域发展规划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分析 |
4.3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区域发展规划研究结果及分析 |
4.3.1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区域发展规划实证结果 |
4.3.2 实证结果分析 |
4.4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钻石模型的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 钻石理论模型 |
5.2 基于钻石模型的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相关因素分析 |
5.2.1 生产要素 |
5.2.2 需求条件 |
5.2.3 相关产业 |
5.2.4 企业发展战略 |
5.2.5 政府政策 |
5.2.6 机遇 |
5.3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内涵 |
5.3.1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5.3.2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3.3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实证评价 |
6.1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
6.1.1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选择 |
6.1.2 模糊综合评价法简介 |
6.1.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
6.2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6.2.1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选择 |
6.2.2 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 |
6.3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 |
6.3.1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值确定 |
6.3.2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 |
6.3.3 评价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发展的重点举措 |
7.1 重视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人才培养 |
7.2 重点加强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扶持和监管力度 |
7.3 重视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财税优惠政策的制定 |
7.4 着重对风电装备制造及综合服务业等产业链的整合 |
7.5 重点加大对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研发的资本投入 |
7.6 重点加强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与电网公司之间的沟通 |
7.7 重视风电产业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 |
7.8 重点做好哈萨克斯坦风电场的建设与运行监测 |
7.9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
(9)中国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时空分布特征及减排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研究 |
1.2.2 技术扩散理论及动态排放因子 |
1.2.3 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研究 |
1.2.4 固定燃烧源污染物排放情景研究 |
1.2.5 空气质量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
1.2.6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集构建 |
2.1 燃煤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集 |
2.1.1 现场实测方案 |
2.1.2 排放因子计算方法 |
2.1.3 氮氧化物排放因子集构建 |
2.1.4 颗粒物排放因子集构建 |
2.1.5 二氧化硫排放因子集构建 |
2.1.6 燃煤工业锅炉排放因子不确定性评估 |
2.2 燃气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集 |
2.2.1 现场测试方案 |
2.2.2 实测数据NOx排放特征分析 |
2.2.3 燃气工业锅炉NOx排放因子集构建 |
2.2.4 燃气工业锅炉排放因子不确定性评估 |
2.3 本章小结 |
3 我国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时空变化特征 |
3.1 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构建方法 |
3.1.1 排放清单构建方法 |
3.1.2 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
3.2 燃煤工业锅炉活动水平及技术变化 |
3.2.1 燃煤工业锅炉燃煤消耗量 |
3.2.2 燃煤工业锅炉技术发展 |
3.3 燃气工业锅炉活动水平及技术变化 |
3.3.1 燃气锅炉天然气消耗量 |
3.3.2 燃气工业锅炉技术发展 |
3.4 1980~2016年全国燃煤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历史变化趋势 |
3.4.1 颗粒物 |
3.4.2 二氧化硫 |
3.4.3 氮氧化物 |
3.4.4 不确定性分析 |
3.5 1995~2016年全国燃气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历史变化趋势 |
3.6 本章小结 |
4 中国典型城市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及环境影响评估 |
4.1 北京市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
4.1.1 北京市工业锅炉活动水平 |
4.1.2 北京市工业锅炉排放清单 |
4.2 北京市工业锅炉环境影响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5 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趋势预测分析 |
5.1 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预测情景设置 |
5.2 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情景分析 |
5.2.1 燃煤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趋势预测分析 |
5.2.2 燃气工业锅炉排放情景分析 |
5.3 典型城市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物减排环境效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工业锅炉污染控制措施经济成本变化趋势 |
6.1 我国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趋势 |
6.2 除尘措施 |
6.3 脱硫措施 |
6.4 脱硝设施 |
6.5 未来控制情景成本分析及工业锅炉治理建议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四、《山东省燃气管理条例》将实施(论文参考文献)
- [1]论行政诉讼附带审查对象中“依据”的认定[D]. 邵华.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研究[D]. 刘阳. 武汉大学, 2020(04)
- [3]绿色物业管理可持续发展方式研究[A]. 山东山青物业管理研究院. 2019年中国物业管理协会课题研究成果, 2019
- [4]大连皮杨中心产业区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及对策研究[D]. 柏运龙.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5]旅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控规实施评估研究方案[D]. 王卓.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6]江苏省建筑业低碳发展的治理机制研究[D]. 汪江波. 东南大学, 2019(05)
- [7]地方实施性立法的可操作性析论 ——以山东省地方实施性立法为核心展开[D]. 邢丽芝. 山东大学, 2019(09)
- [8]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区域发展规划与竞争力研究[D]. ASSENOVA ALBINA.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 [9]中国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时空分布特征及减排潜力研究[D]. 岳涛. 浙江大学, 2019(06)
- [10]2017世界核能产业现状报告[A]. 迈克·施耐德,安东尼·福罗格特,大卫·弗里曼,朱莉·哈斯曼,松田忠雄,拉玛纳,胡安·卡米洛·罗德里格斯,安德烈亚斯·鲁丁格,阿格尼丝·斯蒂安,宋梅,郭鹏超,常力月,郝旭光,朱亚旭,刘启源,历颖超,孙兴恒,张碧凝,王焱. 全球核能产业发展报告(2017),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