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浏阳市1998年居民病伤死亡现况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晶晶[1](2019)在《云南省弥渡县农村老年人糖尿病患病、自我管理现状及疾病经济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云南省弥渡县农村≥60岁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知晓、治疗、控制及自我管理现状,评价弥渡县农村地区老年糖尿病患者面临的疾病经济风险,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该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对于老年糖尿病患病的管理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1月至3月在云南省弥渡县8个乡/镇中抽取1603名≥60岁农村老年人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通过问卷调查该地区农村老年人的基本人口学信息、糖尿病患病情况及其自我管理行为资料,收集用于评价疾病经济风险的相关经济指标。现场测量并记录调查对象的空腹血糖值、身高、体重、腰围等。利用Epidata3.0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不同率或构成比间的比较采用x 2检验,均数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运用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患病、灾难性卫生支出及因病致贫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检验标准α=0.05。[结果]云南省弥渡县农村≥60岁老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10.1%、56.2%、75.8%和37.4%。人均年收入较高的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较高(P<0.05),女性糖尿病知晓率高于男性(均P<0.05),不同人口学特征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控制率、治疗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肥胖(OR=1.952,95%CI:1.162~3.277)、中心型肥胖(OR=1.630,95%CI:1.126~2.359)、患有高血压(OR=1.598,95%CI:1.115~2.290)和有糖尿病家族史(OR=2.329,95%CI:1.391~3.898)是弥渡县农村老年人患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均P<0.05)。云南省弥渡县≥60岁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血糖率、遵医嘱服药率、采取降糖措施率分别为44.0%、80.2%、98.9%,其近2周内采取控制体重或减肥、控制饮食、增加锻炼、戒烟等降糖措施的比率分别是62.6%、90.1%、60.4%、12.1%。汉族、住房有厕所者自我监测血糖率较高(P<0.05),老年糖尿病患者遵医嘱服药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P<0.05),文化程度较高者遵医嘱服药率较高(P<0.05)。非独居、住房有厕所者控制体重或减肥的比率较高(P<0.05),汉族、女性控制饮食的比率较高(P<0.05),医疗服务可及性较差者增加锻炼的比率较高(P<0.05),男性戒烟率较女性高(P<0.05)。云南省弥渡县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面临的疾病经济风险是观察人群的1.13倍(RR=1.13),校正收入因素后为1.19倍(ARR=1.19),其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因病致贫发生率分别为16.5%、9.9%。医疗服务可及性差、人均年收入较低、贫困户、住房无厕所者面临的疾病经济风险较高(P<0.05),人均年收入较低、贫困户患者家庭因病致贫发生率较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均年收入、住房结构、家中是否有糖尿病患者等是弥渡县农村家庭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因病致贫的影响因素。人均年收入≥5000元、住房为砖木砖混结构是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和因病致贫的保护因素(均OR<1,P<0.05),家中有糖尿病患者是农村老年人家庭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和因病致贫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云南省弥渡县农村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较高,但患者知晓率、控制率较低,其自我管理处于较低水平。此外,患者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及因病致贫发生率较高,患者及患者家庭面临较大的疾病经济风险。弥渡县农村地区在今后的老年糖尿病防治工作中:(1)应整体加强该地区老年人,尤其是肥胖、中心型肥胖、高血压、有糖尿病家族史人群的糖尿病健康知识教育及预防宣传;(2)加大老年人糖尿病筛查工作力度,加强患者治疗工作管理,提高老年人群尤其老年男性的糖尿病知晓率及控制率;(3)针对少数民族、经济状况差、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开展治疗依从性教育,提高其自我监测血糖率及遵医嘱服药率;(4)对于独居、经济状况较差的患者加强自我管理教育,提高少数民族、男性患者控制饮食的意识;(5)结合患者经济及医疗服务可及性状况,适度增加低收入、医疗服务可及性较差的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贫困户患者家庭的医疗服务与经济支持。
杨光[2](2017)在《长春市成年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掌握2012年吉林省长春市成年居民慢性病患病疾病谱以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为制定长春市慢性病防治的策略措施以及改善城乡居民健康状况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课题组2012年完成的“吉林省成人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调查”数据库,抽取其中所有长春市1879岁的居民,共5903人的调查数据,主要包括人口学基本信息(年龄、性别、民族、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等)、行为因素(吸烟、饮酒、饮食情况、参加体育活动等)、体格检查结果(身高、体重、腰围等),以及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等变量。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根据2010年的长春市人口普查结果,以性别、年龄和城乡分布为分层因素,采用复杂加权的方法统计慢性病患病率,不同人群间的慢性病患病率的比较采用基于复杂抽样的Rao-Scottc2检验。结果:1.2012年长春市成年居民慢性病总患病率为54.7%。随年龄增加,慢性病患病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农村(63.0%)地区患病率高于城镇(48.3%),女性居民(60.8%)患病率高于男性(48.5%)。不同婚姻状况(2=486.415,P<0.001)、不同职业类型(2=310.659,P<0.001)、不同受教育程度(2=377.727,P<0.001)、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2=287.235,P<0.001)、不同吸烟状况(2=36.570,P<0.001)、不同饮酒状况(2=60.575,P<0.001)、不同BMI水平(分别为超重:2=20.684,P<0.001,肥胖:2=30.488,P<0.001)、不同身体锻炼情况(2=186.405,P<0.001)以及不同饮食习惯(分别为饮食习惯类型:2=103.984,P<0.001,饮食是否规律:2=17.800,P=0.001,饮食咸淡:2=18.247,P=0.001,是否每天吃早餐:2=84.007,P<0.001,是否经常食用蔬菜:2=46.922,P<0.001,是否经常食用水果:2=75.026,P<0.001,是否经常食用蛋类及豆制品:2=13.668,P=0.009,是否经常食用奶类及奶制品:2=181.579,P<0.001)的成年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2012年长春市成年居民自我报告系统别慢性病患病率排在前十位的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25.4%);消化系统疾病(19.4%);骨骼肌肉和结缔组织疾病(19.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14.0%);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8.1%);呼吸系统疾病(6.7%);血液及免疫系统疾病(5.1%);眼及附属器疾病(3.2%);神经系统疾病(0.7%);精神和行为障碍(0.3%)。3.2012年长春市成年居民自我报告疾病别慢性病患病率排在前十位的依次为:高血压(13.3%);椎间盘疾病(12.7%);慢性胃肠炎及溃疡(10.8%);缺血性心脏病(7.9%);关节炎(7.0%);脑血管病(6.7%);胆囊炎(6.3%);糖尿病(5.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4%);贫血(3.0%)。4.2012年长春市成年居民,现在吸烟的比例为30.6%,饮酒率为29.3%,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31.3%和14.4%,缺乏体育锻炼的比例为43.4%,饮食习惯不健康的比例为7.5%,饮食不规律的比例为24.9%,食盐摄入过多的比例为36.6%,不吃早餐者的比例为23.0%,新鲜蔬菜摄入不足的比例为12.8%,新鲜水果摄入不足的比例为43.9%,蛋类及豆制品摄入不足的比例为9.4%,奶类及奶制品摄入不足的比例为57.6%。结论:1.长春市成年居民慢性病患病率高于吉林省平均水平。2.系统别慢性病中,循环系统、消化系统以及骨骼肌肉和结缔组织疾病较为流行,疾病别慢性病中,高血压、椎间盘疾病以及慢性胃肠炎及溃疡较为流行。3.长春市成年居民吸烟率、经常饮酒率、超重和肥胖比例、缺乏体育锻炼比例较高,不健康饮食习惯,饮食不规律、食盐摄入过多、不吃早餐、蔬菜水果摄入不足、蛋类及豆制品摄入不足、奶类及奶制品摄入不足等问题较严重;针对目前长春市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应当进一步加强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和疾病筛查,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且逐步加强高危人群和慢性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工作。
李春艳[3](2014)在《郴州市老年人伤害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郴州市老年人伤害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开展老年伤害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提供依据。1.探讨城区老年人虐待、年龄歧视、意外伤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2.探讨农村老年人自杀意念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1.研究对象及抽样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法,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选取郴州市城区和农村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2.调查内容及工具(1)运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老年人虐待调查表、年龄歧视主观感受量表及意外伤害问卷,调查了解城区老年人社会支持、生活质量、受虐待、年龄歧视及意外伤害的现状。(2)运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评定量表Ⅱ (HPLP-Ⅱ)、慢性病问卷、孤独量表(UCLA-LS)、老年人抑郁量表(GDS-15)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调查了解农村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孤独、抑郁及自杀意念水平。3.统计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一般统计分析,采用Amos7.0统计软件进行结构方程分析。结果:1.城区老年人调查主要结果如下:(1)调查对象社会支持总分为(39.061±8.081)分,主观支持得分为(22.132±5.401)分,客观支持得分为(9.123±3.114)分,支持利用度得分为(7.708±1.942)分。(2)调查对象生活质量总分为(517.12±137.35)分,生理功能(PF)得分为(71.741±21.998)分,生理职能(RP)得分为(52.168±40.859)分,躯体疼痛(BP)得分为(64.201±20.196)分,总健康(GH)得分为(61.477±23.106)分,生命力(VT)得分为(66.685±16.235)分,社会功能(SF)得分为(67.222±21.009)分,情感职能(RE)得分为(63.301±37.224)分,精神健康(MH)得分为(70.381±15.508)分。(3)调查对象虐待的总发生率为35.6%,各种类型虐待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情感虐待19.9%,疏于照顾16.9%,身体虐待6.5%,经济剥削1.5%。经卡方检验,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方式、生活来源、家庭人均月收入、生活照料人员、生活自理能力、社会支持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老年人虐待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OR=1.346.5%CI:1.028-1.762)、非在婚状态(OR=1-377.5%CI:1.093-1.735)、家庭人均月收入低(OR=0.847.5%CI:0.765.0.938)、生活自理能力缺陷(OR=1.810、5%CI:1.315-2.493)、过去一年里健康状况变差(OR=1.511.5%CI:1.264-1.805)和社会支持程度低(OR=0.355.5%CI:0.246.0.514)。经Speaman相关分析,老年人虐待与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间呈显着负相关(P<0.001)。(4)调查对象年龄歧视的主观感受量表得分为(3.00±0.59)分,经卡方检验,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生活照顾人员、生活自理程度、社会支持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年龄歧视主观感受量表得分与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水平呈显着正相关(P<0.001),提示受到的年龄歧视程度越高,调查对象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水平越低。(5)调查对象意外伤害发生率为25.5%,意外伤害发生率排序前5名依次是跌倒18.7%、烧烫伤3.0%、锐器伤1.4%、挤压碰撞伤1.0%和动物伤害0.6%。经卡方检验,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年龄、婚姻状况、生活主要来源、家庭人均月收入、生活自理程度意外伤害发生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10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老年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OR=1.498.5%CI:1.110-2.022)、高龄(OR=1.145.5%CI:1.028-1.274)、文化程度低(OR=0.799、5%CI:0.685.0.932)、家庭人均收入低(OR=0.880.5%CI:0.784.0.989)、在过去一年中健康状况变差(OR=1.608.5%CI:1.322.1.955)和受到身体虐待(OR=2.986,5%CI:1.755-5.083)。(6)经Speaman相关分析,意外伤害与年龄歧视主观感受量表得分间呈显着负相关(P<0.001),与总虐待、身体虐待和情感虐待间呈显着正相关(P<0.001)。(7)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对导致身心伤害不良事件有直接(负向)效应(β=-0.02,P<0.001),导致身心伤害不良事件对生活质量有直接(负向)效应(β=-341.34,P<0.001),社会支持可通过导致身心伤害不良事件对生活质量有间接(正向)效应(β=-0.02*-341.34=6.827,P<0.001)。2.农村老年人调查主要结果如下:(1)调查对象自杀意念自评量表总分为(9.36±4.08)分,其中绝望因子得分为(3.77+2.57)分,乐观因子得分为(2.00±1.26)分,睡眠因子为(2.42±1.20)分,三因子得分为(9.36±4.08)分,掩饰因子得分为(1.15±0.88)分。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26.01%,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方式、家庭经济状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调查对象慢性病患病率为81.07%,孤独感量表得分为(42.450±8.615)分,抑郁量表得分为(5.590±3.363)分。(3)调查对象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总分为(112.048±18.714)分,健康责任得分为15.764±3.538)分,营养得分为(20.281±4.227)分,压力管理得分为(20.314±4.307)分,运动锻炼得分为(16.008±4.777)分,人际间支持得分为(20.560±4.273)分,自我实现得分为(18.930±4.859)分。不同性别、年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得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方式、家庭经济状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包括:非在婚状态(OR=1.842.5%CI:1.274-2.663)、独居(OR=1.800.5%CI:1.197-2.708)、没有子女住在同一城市或同一村(OR=1.843.5%CI:1.159-2.931)、邻居关系差(OR=0.647.5%CI:0.523-0.802)、子女探视频率低(OR=1.267.5%CI:1.066-1.507)、患有多种慢性病(OR=1.347.5%CI:1.166-1.555)、患有肿瘤疾病(OR=8.513.5%CI:2.993-24.212),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不佳(OR=0.576.5%CI:0.395.0.840)、严重孤独(OR=1.758.5%CI:1.285-2.405)、抑郁(OR=6.451.5%CI:4.362-9.541)、(5)经Speaman相关分析,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与慢性病、孤独、抑郁与自杀意念之间均呈显着负相关(P<0.001)。(6)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结果显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对自杀意念有直接(负向)效应(β=-1.88,P<0.001),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对身心疾病有直接(负向)效应(β=-0.41,P<0.001),身心疾病对自杀意念有直接(负向)效应(β=0.63,P<0.001),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可通过身心疾病对自杀意念有间接(负向)效应(β=0.41*0.63=0.26,P<0.001)。结论:1.郴州市城区老年人虐待的总发生率为35.6%,老年人虐待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非在婚状态、家庭人均月收入低、生活自理能力缺陷、过去一年里健康状况变差和社会支持程度低,老年人虐待与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间呈显着负相关。2.郴州市城区老年人年龄歧视处于一般水平,老年人年龄歧视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方式、家庭经济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支持程度差等,老年人受到年龄歧视程度越低,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受到年龄歧视程度越高,虐待发生率越高。3.郴州市城区老年人意外伤害发生率为25.5%,老年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高龄、低文化程度、离婚/丧偶或未婚、无子女住在同一城市或同一村、家庭人均月收入低、在过去一年中健康状况变差和受到身体虐待等,老年人意外伤害与虐待和年龄歧视水平呈显着正相关。4.社会支持通过导致身心伤害不良事件(虐待、年龄歧视、意外伤害)对老年人生活质量有间接(正向)效应。5.郴州市农村老年人自杀意念发生率为26.01%,自杀意念危险因素包括女性、高龄、非在婚状况、独居、文化程度低、家庭经济状况差、患有多种慢性病、患有肿瘤疾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不佳、严重孤独、抑郁等。6.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与慢性病、孤独、抑郁及自杀意念间呈显着负相关。7.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对自杀意念有直接(负向)效应,同时通过身心疾病对自杀意念有间接(负向)效应。
陈武朝[4](2014)在《急诊室自杀未遂就诊患者自杀行为相关特征及危险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自杀未遂是指个体在主观上存在或产生死亡的想法或愿望之后,实施了结束自己生命的行动/行为,并造成自身一定程度的躯体损害,但该行动/行为最终没有导致死亡的结局,自杀意念和躯体损害是自杀未遂发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自杀未遂是自杀死亡最可靠的预测指标,有自杀未遂史者再次自杀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20-40倍。自杀未遂发生率远高于自杀死亡率,WHO的一项自杀行为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自杀未遂发生率为0.4%-4.2%。女性自杀未遂者多于男性,15-44岁是自杀未遂行为发生的高峰年龄。虽然中国的自杀死亡率下降趋势明显,但中国的自杀未遂率可能并非如此,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自杀未遂率。中国人口基数大,无论是自杀死亡人数还是自杀未遂人数都位列世界第一,自杀问题仍是中国目前重大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可见,中国的自杀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开展自杀未遂及其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对自杀的预防控制和自杀的危机干预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长沙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室自杀未遂病例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入的访谈,并严格匹配对照开展问卷调查,拟从社会人口学因素、家庭环境和社会因素、躯体与精神疾病因素、人格特征因素、社会心理应激因素等方面对自杀未遂危险因素进行较全面、深入的分析,为今后开展自杀的预防控制工作及相关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目的(1)探讨长沙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室自杀未遂患者的自杀行为特征;(2)比较自杀未遂组和对照组的社会人口学因素、家庭环境和社会因素、躯体与精神疾病因素、人格特征因素和社会心理应激因素的差异,探讨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3)为自杀的预防控制、自杀未遂者的心理干预和治疗以及相关的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属于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分为自杀未遂组(病例组)和对照组。自杀未遂组采用整群抽样的研究方法,即先从长沙市所有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随机抽取3家,再对抽取的3家医院急诊室2011年9月1日至2012年8月31日期间连续就诊的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自杀未遂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定性访谈。对照组按照与病例组同性别、同社区以及年龄(±2岁)相匹配后,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符合纳入条件的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2)研究内容和工具采用一般情况问卷、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量表、抑郁水平评定量表、冲动性量表、Beek绝望量表、特质焦虑量表、应对技能量表、自杀意向量表等汉化版的量表调查自杀未遂组和对照组的社会人口学因素、家庭环境和社会因素、躯体与精神疾病因素、人格特征因素、社会心理应激因素等方面的内容。综合运用Excel2007、 SPSS18.0和AMO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1)基本情况:132例自杀未遂者平均年龄(31.72±7.54)岁,男女性别比为1:2.1,63.6%已婚且生活在一起,75.0%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76.7%的患者居住在农村;过半的患者夫妻关系差或一般,过半的患者与岳父/公公或岳母/婆婆的关系差或一般,男性自杀未遂患者遇到压力或困难时能够从家人那里获得帮助的比例显着高于女性(P<0.05)。3.0%的自杀未遂患者在遇到压力或困难时能够寻求获得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员的帮助。(2)自杀行为特征:132例自杀未遂患者自杀高峰为5月,在4-6月份有集中趋势(Z=25.237,P<0.05);109例居住地为农村的自杀未遂患者在3-7月份有集中趋势,高峰为5月(Z=25.318,P<0.05),23例居住地为城市的自杀未遂患者无集中趋势(Z=1.708,P>O.05)。132例自杀未遂患者自杀高峰为12:01-20:00(Z=16.703,P<0.05)。50.8%(67/132)的自杀方式为喝农药,28.8%为喝其它毒药或过量服药,9.8%为割腕。78.0%(103/132)的自杀场所为家里。53.8%无任何自杀准备,78.0%的自杀未遂者在行动前没有与人提到自杀企图,86.4%没有后事安排,91.7%没有留下遗言、遗书或有关日记。自杀直接原因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夫妻吵架,占27.0%(31/115);患生理或精神疾病,占13.9%(16/115);生活压力大、活着没意思,占13.0%(15/115)。8.3%(11/132)有自杀未遂史;精神疾病总现患率为11.4%(15/132),男性的精神疾病现患率(20.9%,9/43)显着高于女性6.7%(6/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00,P=0.020);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有自杀未遂史的比例高于无精神疾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558,P<0.001)。(3)相关因素比较:132例自杀未遂者社会支持评定总平均分为29.68±5.97分,对照为38.80±4.17分;对照组在社会支持总分以及社会支持各分量表得分均高于自杀未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自杀未遂者抑郁量表总平均分为28.68±11.49分,对照为10.47±7.68分,自杀未遂组在抑郁总评定分和郁情绪维度、躯体症状与活动迟滞维度、人际交往维度的评定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自杀未遂者自杀前1年最常见的生活事件排前5位的依次为与配偶或同居者有激烈的争吵(发生率为30.3%)、与配偶或同居者打架(16.7%)、与家庭成员激烈争吵(16.7%)、遭遇丢面子受人歧视或被人误会(15.2%)、收入下降(12.1%)。总负性生活事件发生率为75.0%,平均每个自杀未遂者发生2.38±2.34件负性生活事件。自杀未遂组在各相关负性生活事件的刺激量的评定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自杀未遂者冲动性人格特质总平均分为11.33±3.14分,对照为9.67±3.65分,自杀未遂组在冲动性评定总分和非功能性冲动总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在功能性冲动总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85,P=0.115)。132例自杀未遂者积极行动应对总平均分为35.11±10.75分,对照组为46.55±9.05分;自杀未遂者消极回避应对总平均分为36.17±8.80分,对照为35.27±8.29分。自杀未遂者特质焦虑水平平均得分为52.28±5.90分,对照为41.92±5.77分;自杀未遂者绝望水平评分为60.83±9.13分,对照为44.71±7.15分;自杀未遂组特质焦虑水平和绝望水平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访谈时,132例自杀未遂患者57.6%有自杀意念,对照组7.6%有自杀意念。(4)总体配对样本的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低(OR=9.981,95%CI:1.376-72.396)、家庭地位低或一般(OR=2.982,95%CI:1.163-7.645)、高抑郁水平(OR=151.994,95%CI:14.679-1573.774)、高绝望水平(OR=28.888,95%CI:3.721-224.257)、高冲动性评分(OR=4.952,95%CI:2.072-11.838)是自杀未遂发生的危险因素,而高社会支持水平(OR=0.008,95%CI:0.001-0.076)和遇压力或困难能够获得帮助(OR=0.076,95%CI:0.012-0.501)是自杀未遂发生的保护因素;年龄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配对样本的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低(OR=7.919,95%CI:1.464-42.827)、婚姻状况为不稳定婚姻类型(OR=68.514,95%CI:2.094-2241.272)、高抑郁水平(OR=27.768,95%CI:5.146-149.844)、高绝望水平(OR=3.531,95%CI:1.050-11.872).高冲动性评分(OR=3.379,95%CI:1.228-9.299)是自杀未遂发生的危险因素,而高社会支持水平(OR=0.002,95%CI:0.001-0.079)是自杀未遂发生的保护因素。男性配对样本的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低(OR=23.850,95%CI:2.831-200.891)、高绝望水平(0R=21.315,95%CI:2.473-183.6842)和高冲动性评分(OR=11.926,95%CI:1.463-97.189)是自杀未遂发生的危险因素,而高社会支持水平(OR=0.002,95%CI:0.001-0.062)和遇压力或困难能够获得帮助(OR=0.024,95%CI:0.003-0.022)是自杀未遂发生的保护因素。总体配对样本中,绝望感与文化程度、社会支持存在负交互作用(P<0.05),抑郁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负交互作用(P<0.05);女性配对样本中,绝望感与文化程度、社会支持存在负交互作用(P<0.05),抑郁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负交互作用(P<0.05);男性配对样本中,抑郁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负交互作用(P<0.05)。(5)拟合的结构方程模型中显示,绝望感作为中介变量对自杀意图强度起作用,绝望水平对自杀意图强度具有最强的正效应,总体效应为0.692;其次为冲动性人格,总体效应为0.438;焦虑的总体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为0.426;社会支持总体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为-0.322;抑郁的总体效应为0.103,直接效应为0.036,间接效应为0.067。决策树分析发现,自杀未遂的高危特征群为:同时伴有绝望感、焦虑感、抑郁感的人群;同时伴有绝望感、焦虑感及文化程度低的人群;同时伴有绝望感并发生负性生活事件的人群。结论(1)女性自杀未遂患者约为男性的2倍,喝农药是主要的自杀方式,自杀地点多发生在家中。自杀高峰时间点为12:01-20:00,农村的自杀未遂患者自杀高峰为5月;8.3%有自杀未遂史;精神疾病总现患率为11.4%,其中男性为20.9%,女性为6.7%。(2)文化程度低、高绝望水平和高冲动性评分是自杀未遂发生的危险因素,而高社会支持水平和遇压力或困难能够获得帮助是自杀未遂发生的保护因素;绝望感与文化程度、社会支持存在负交互作用,抑郁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负交互作用。低文化程度很可能是男女自杀行为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抑郁很可能是女性自杀行为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绝望感作为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焦虑、社会支持等因素与自杀意图强度的中介变量而存在,绝望感与自杀意图强度存在高度关联;自杀未遂者的冲动性人格特征直接对自杀未遂起作用;而抑郁直接对自杀未遂起作用但作用很小。(4)自杀未遂的高危特征群为:同时伴有绝望感、焦虑感、抑郁感的人群;同时伴有绝望感、焦虑感及文化程度低的人群;同时伴有绝望感并发生负性生活事件的人群。
李娉[5](2013)在《浏阳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浏阳市卫生人力资源分布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评价浏阳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均衡性;探讨浏阳市2012年~2015年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量,为卫生相关部门制定卫生人力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机构调查收集机构的卫生人力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全市卫生人力的数量、地区分布、机构分布、卫生技术人员的质量(包括年龄、学历和职称)以及2007年~2011年的卫生人力变化情况进行描述;利用Lorenz曲线和Gini系数对卫生人力资源按人口分布的公平性进行评价;利用卫生人力资源密度指数对卫生人力资源的均衡性进行评价;采用家庭健康询问调查方法获得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需求、潜在需求和利用情况;分别运用卫生服务需求(需要)法、服务目标法、ARIMA模型法预测浏阳市2012年~2015年卫生人力资源的需求量。[结果]2011年末浏阳市共有卫生人员752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977名,占卫生人员总数的79.5%。卫生人员主要分布在城市地区,占52.5%,集里街道的卫生人力分布数量居全市之首。浏阳市卫生人员主要集中分布在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占71.5%。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构成为医生(38.8%)、护士(36.6%)、药剂人员(9.9%)、医技人员(5.3%)、其他卫技人员(9.4%)。卫生技术人员的年龄以25~34岁年龄段为主,占73.4%。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以大专为主,占58.0%。卫生技术人员的职称以初级为主,占68.8%。浏阳市卫生人员按人口分布处于高度不公平状态,浏阳市城市地区卫生人员按人口分布处于不公平状态,浏阳市农村地区卫生人员按人口分布处于适度公平状态。调查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1.1%,两周就诊率为8.8%,住院率为15.0%。卫生服务需求(需要)法预测浏阳市2015年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医生、护士配置量为4.37~5.39人、1.60~1.97人、1.92~2.36人。服务目标法预测2015年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医生、护士配置量为6.44人、2.35人、2.82人,ARIMA模型法预测2015年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医生、护士配置量为6.00人、2.19人、2.63人。[结论]浏阳市卫生人员总量增长快速,基本能满足居民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但卫生人员专业结构配置不合理,医护比例失调;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水平偏低,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乡村医师执业水平相对低,需加强职业培训和学习;卫生人员总体分布不均衡,城乡差距大
曹渝[6](2012)在《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以湖南省566名煤矿工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问题源于人们对现有或未知事物不解和探究以及对人类发展的自我反思。问题也就成为了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毛泽东说:“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国际关系学者科克斯将问题意识定义为:在特定历史时期对某些问题或事件的意识。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问题源于对矿难成因的探究和对人生命的最基本尊重。心理安全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也是个体生命安全的可靠保障。本研究以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为依据,从安全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以566名煤矿工人为对象,通过探讨心理安全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煤矿工人生存状况。实证调查研究表明: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分数偏高,心理安全感水平整体偏低,低于国内正常人群水平;劳动安全是心理安全感直接性影响因素、工作性质是心理安全感重要性影响因素、经济收入是心理安全感决定性影响因素、劳动时间是心理安全感显着性影响因素文化程度是心理安全感制约性影响因素、年龄状况是心理安全感一般性影响因素。本研究结合研究结论和文献资料对提高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水平低下的成因以及提升进行了三点思考:提高煤矿劳动安全水平,改善心理安全感形成的外部环境;确定公正合理分配制度,促进心理安全感形成的内部动力;建设系统实用支持制度,提高心理安全感形成的个体素质
吴义丽[7](2011)在《中老年人老化表型的现况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青岛社区中老年人老化表型的分布特征;探明年龄、性别及其交互作用对老化表型的影响;研究东西方不同遗传、环境背景下老化表型的地域差异;分析老化表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除年龄以外,影响老化的潜在机制。方法本研究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从青岛市抽取50-74岁居民2006人,测量健康自评、握力、5次起坐时间、第1秒肺通气量、最大肺通气量、近视力、牙齿脱落数、听力、认知功能和抑郁症状。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Logistic回归方程、广义估计方程、以及零膨胀Possion回归模型,分析年龄、性别及其交互作用对老化表型的影响,并与丹麦同年龄人群的相关数据作比较。计算老化表型间的两两相关系数,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找出影响老化表型的潜在共因子。结果控制了性别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健康自评、握力、肺活量、近视力、认知功能呈下降趋势,5次起坐时间、牙齿脱落数、平均听阈、抑郁症状呈上升趋势(|β|=0.011-0.848,p<0.001);控制了年龄后,上述表型均存在性别差异(|β|=0.046-30.417,p≤0.019),除了听力水平女性高于男性外,其余表型均男性好于女性;除了握力有年龄性别的交互作用外(|β|=0.258,p<0.001),其余表型随年龄的改变均无性别差异(p>0.05)。与丹麦数据比较显示,控制了年龄后,无论男性女性丹麦人的老化表型水平高于青岛人(|β|=0.258,p≤0.004)。10个表型的两两相关关系中,38对有统计学意义(|r|=0.055-0.714,p<0.05)。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提示,一个潜在因子对除了听力以外的其余9个表型有保护作用(|β|=0.012-5.513,p<0.024)。结论老化表型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所有的老化表型都存在有水平上的性别差异,同时,握力随年龄的变化幅度也具有性别差异;不同地区、不同人群老化表型的性别差异不同,这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老化过程中可能有一个潜在的保护机制。
杨柳青[8](2010)在《2008年莒南县居民死因谱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乡居民生活、行为方式的巨大改变,如高脂、高糖饮食,缺乏运动,烟草使用以及精神压力等等,其他如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种种社会状况,也从根本上带来人群疾病模式的改变,传染性疾病所占比重越来越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发病居高不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当前影响居民身体健康最重要的一组疾病。研究目的居民死亡率及死因谱的变化是公共卫生信息的最重要、最基本的信息之一,是估计人群卫生需要,评估人群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制定卫生政策、评价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的科学依据,也是研究人口自然变动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临沂市莒南县自2008年起,在全县范围内启动人群全死因监测系统,开始动态、全面地收集人群死亡信息。通过对全县2008年全年死因监测数据的汇总分析,不仅能了解当前社会、经济状况下莒南县人群健康状况、死亡状况、卫生需求等,还能进一步预测全市卫生状况,为全市卫生政策的制定、公共卫生资源的配置等等提供参考依据。资料来源与方法人口资料来源于莒南县统计局和县公安局。死亡资料来源于全县死因监测系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将所有疾病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疾病为传染病、产科围产期疾病和营养性疾病;第二大疾病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第三大类为伤害。根本死因编码采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版(ICD-10)标准进行。应用死因统计分析软件Deathreg及Excel 2003进行死因监测数据分析,SPSS13.0软件进行疾病负担分析。主要研究结果2008年全县死因监测数据分析显示,人群前十位死因中有九种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伤害、神经精神疾病及糖尿病等六种慢性病占据人群死亡的前六位,占人群全年总死亡的93.30%,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占到41.78%,远远高于其他疾病所导致的死亡人数,也是60岁以上人口的主要死因;肿瘤引起的死亡占人群总死亡的23.13%,为全人群第二位死因、35-59岁中年人群的第一位死因,其中肺癌、肝癌和胃癌占据前三位;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死亡占人群总死亡的第三位,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病为主要死亡原因;伤害死亡占据人群总死亡的第四位,是幼儿期、儿童期及青年人群的首位死因。另外,神经精神疾病、糖尿病分别占据人群全死因的第五、六位。主要死因PYLL、SPYLL分析表明,因肿瘤、伤害所造成的PYLL、SPYLL明显高于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说明莒南县2008年因肿瘤、伤害所造成的寿命损失要大于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所造成的损失。因肿瘤、伤害、心脑血管疾病导致人群早死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折合成人民币)累计占当地GDP的12.49%。结论和建议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伤害、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莒南县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及死因,尤其是肿瘤、伤害所造成的PYLL、SPYLL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非常巨大。鉴于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一组生活方式病,因此针对慢性病的各种危险因素,采取综合干预是预防控制慢性病的主要措施,其中,社区干预是慢性病防治的最佳手段。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有其漫长的过程,慢性病的防治应以社区为基础,三级预防相结合,运用健康促进策略,开展综合防治。
李飞跃[9](2010)在《湖南省2004~2005年居民糖尿病死亡状况及疾病负担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湖南省2004-2005年居民糖尿病死亡水平、分布特征及因糖尿病死亡造成的疾病负担,分析可能的原因及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应防制策略和措施,预防和控制居民糖尿病的死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采用死因回顾性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湖南省2004-2005年居民死因监测资料;2、分别计算糖尿病死亡率、总死因构成等疾病死亡水平指标和早死所致的潜在寿命损失、工作损失、潜在期望寿命损失年和早死生命损失年等疾病负担指标;3、采用标准化率的U检验,分析比较居民糖尿病死亡分布及造成的疾病负担差异。结果:1、2004-2005年湖南省居民糖尿病年均死亡率7.10/10万(标化率4.88/10万),占总死因构成比1.17%(标化构成比1.18%);男性糖尿病粗死亡率为6.06/10万(标化死亡率4.33/10万),女性糖尿病粗死亡率8.22/10万(标化死亡率5.49/10万),女性高于男性(U=2.26,P<0.05);城市居民糖尿病粗死亡率为9.94/10万,标化死亡率7.09/10万,农村居民糖尿病粗死亡率为6.15/10万(标化死亡率4.24/10万),城市高于农村(U=29.69,P<0.001);糖尿病死亡率随着年龄增高而呈现上升趋势,主要危及中老年人群,从55岁年龄组死亡率陡增,死亡专率为21.16/10万,80-岁年龄组最高,达到93.98/10万。2、糖尿病死亡造成的潜在减寿率(PYLL率)为0.51‰,潜在工作损失率(WPYLL率)为0.35‰。男女性之间、城乡之间PYLL率和WPYLL率无差异。男性APYLL及标化APYLL分别为7.98人年、9.96人年,女性为6.65人年、6.94人年,男性高于女性;农村APYLL(8.41人年)高于城市(5.07人年)。男性AWPYLL及标化AWPYLL分别为5.63人年、7.16人年,女性为4.27人年、4.40人年,男性高于女性;AWPYLL农村(5.85人年)高于城市(3.07人年)。3、湖南省居民因糖尿病死亡导致的早死生命损失年率(YLLs/1000)为0.97(标化率0.69),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YLLs主要由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承担,占92.25%;YLLs/1000城市高于农村。4、湖南省居民因糖尿病死亡所致潜在期望寿命损失年(EPYLLP)为161.78人年,其中城市为141.30人年,农村为168.63人年;农村高于城市,主要危害人群为30-59岁。结论:1、湖南省居民糖尿病死亡率低于中国中部水平。死亡率、总死因构成比女性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随着年龄增长,糖尿病死亡率和构成比增高,55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死亡率呈加速上升趋势。2、湖南省居民糖尿病死亡造成的潜在寿命损失年率和潜在工作损失年率在男女性之间、城乡之间比较接近;平均潜在寿命损失年和潜在工作损失年则为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3、湖南省居民因糖尿病死亡造成的早死生命损失年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早死生命损失年率农村高于城市。4、湖南省居民因糖尿病死亡造成的潜在期望寿命损失农村高于城市,主要集中在30-59岁,该年龄段人群应成为防制的重点。
陈律[10](2009)在《浏阳农村居民健康状况与农村卫生服务现状综合研究》文中提出第一篇研究背景与意义农村卫生工作是关系到提高全民族素质、保障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广泛建立了基层卫生体系,形成了集预防、医疗、保健于一体的农村三级(县、乡、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和农村卫生队伍。农民健康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传染病发病率、婴幼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期望寿命不断提高。但是农村卫生工作仍面临着资金投入不足、卫生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心理、社会等的综合影响,慢性病对农民健康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医疗费用负担不断增加,农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仍然突出。目前我国农村卫生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①经费投入不足:政府卫生经费投入不足,不仅导致了我国农村卫生资源的严重不足,而且导致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负担越来越重。②农村卫生专业技术队伍缺乏:农村卫生人力资源不足一是人员总数量上不足,二是专业技术水平低,三是在地区分布上不均衡;同时农村预防保健人员业务素质偏低,缺乏专业培训,年龄结构偏大难以适应卫生服务需求。③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弱化:乡镇卫生院是承担乡镇公共卫生工作的主要机构,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也是目前非常薄弱的环节,一方面是预防保健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到位;另一方面是预防保健费用不足,公共卫生服务难以开展,导致整个农村预防保健服务网功能低下,同时因受经济利益驱使,扩大了预防保健有偿服务范围和标准,从而加重了人民群众的负担。④农村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与均衡性差:农村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机构的缺失是农村卫生服务可及性差的最主要原因;政府投入不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驱动等因素导致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几乎消失,是农村卫生服务不均衡的重要原因;而农民健康意识不强,有了病也不先去正规医院检查治疗,成为农村卫生服务不均衡和可及性差的另一潜在因素。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已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合作医疗基金筹集困难且标准偏低和实际操作缺乏规范的问题。大多数患者由于能报销医疗费用的比例有限而放弃治疗,新农合并未起到抵御疾病风险的作用。国外对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卫生服务问题研究重点:①农村偏远地区卫生人力资源的培养、补充和稳定:面临农村卫生队伍不稳、技术人员缺乏的现实,很多国家采取的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是:重视开展农村社区医生的技能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在农村办医学院校或由医学院从农村定向招收医学生为农村培养人才,或增加有农村卫生服务经历的人员来学校接受培训的办法。②农村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利用:国际专家在研究农村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率不高问题时发现,农村居民患者对卫生服务机构的选择与其主观感受和判断有很大关系,农村地区医院的设备水平、经营状况、服务能力与范围等都会影响农村病人特别是老年患者的医疗保健;并提出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农村社区医院与大型医疗中心的合作,是满足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的重要途径。国内针对有关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农村公共卫生现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传染病与慢性病的防治、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定位、村卫生室服务现状的研究较多。但是在疾病谱发生改变、慢性病已成为威胁农民健康的最主要因素后,没有针对地区居民健康状况与当地卫生资源配置以及卫生服务开展情况的综合的、系统的研究,尤其缺乏对乡(镇)、村两级卫生机构的系统研究。我国仍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3,农村居民的健康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如何发展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各级政府和广大卫生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标。卫生部先后三次开展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对于促进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制定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产生了积极影响。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卫生资源分布很不均衡,人们的文化水平、生活水平、健康水平等均不尽相同,各地方仍需参照国家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并根据各地的现状与卫生服务需求制订相应的卫生发展规划。因此,开展地方性的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调查对制定地方性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浏阳市是湖南省地处湘东的山区革命老区县级市,民营经济活跃,经济发展较快;除血吸虫病外其它的各种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等健康问题、居民生活水平与习惯、人口构成等与全省相似,而卫生资源配置与卫生服务水平也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在湖南省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我们于2006年12月-2007年5月对浏阳市农村居民进行了健康状况、疾病经济负担以及卫生服务利用调查,并对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进行普查,为制定符合浏阳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农村卫生政策提供依据,为进一步完善湖南省农村公共卫生政策、促进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提供参考。第二篇浏阳市农村居民健康调查目的:研究浏阳市农村居民慢性病的疾病谱及主要慢性病经济负担,农村居民两周患病率及卫生服务利用现况;农村妇女生殖道感染状况和主要影响因素,农村妇女妇科肿瘤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确定浏阳镇头镇、三口乡和杨花乡(代表经济好、中、差)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慢性病筛查,然后从筛查出的10种主要慢性病中随机抽样选取一定数量的病例进行慢性病经济负担的深入调查,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和病历查阅相结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3个乡镇的3个村3200余名农村居民进行两周内伤病情况及寻求卫生服务情况调查,内容包括家庭成员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居民在调查的前两周内患病情况,以及因患病而寻求卫生服务情况,就诊机构的选择及其原因,未就诊的原因等;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对73名筛查获得的农村妇科肿瘤病例和140例对照进行有关月经史、婚育史、既往史、家族史等因素的调查分析,对所得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采用系统整群抽样方法对3个乡镇各抽取2个共6个村的已婚的育龄妇女进行普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和个人卫生习惯,卫生服务利用情况以及常规妇科检查。结果:①浏阳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达到160.62‰,慢性病前10位的疾病为高血压、泌尿系统结石症、类风湿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肠炎、冠心病、椎间盘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胆囊炎及胆石症;高血压、类风湿关节炎、慢性阻塞肺病、冠心病、椎间盘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胆囊炎及胆石症的患病率均高于2003年全国农村平均水平;全市10种主要慢性病的经济负担分别为:高血压病的经济负担最高,达到7180.71万元,其次分别为泌尿系统结石(5129.63万元)、椎间盘疾病(3190.46万元)、脑血管疾病(3144.06万元)、慢性支气管炎(3045.76万元)、类风湿关节炎(2933.20万元)、胆囊炎胆石症(2828.04万元)、糖尿病(2794.56万元)、冠心病(2741.88万元)和慢性胃肠炎(2287.87万元)。以上10种慢性病2006年全市的总经济负担合计达到3.53亿元,人均负担达到296元,占年浏阳2006年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614元的6.4%。每名患者的平均经济负担为2800元,占人均消费性支出4614元的60.7%。②浏阳农村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52.3‰,略高于国家2003年卫生调查结果农村居民两周患病率139.5%o,其中慢性病持续到两周内的占74.8%;农村居民两周内患病后,有51.6%的患者到医院就诊,其中到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两级卫生机构所占比例达到64.4%;患者未就诊的主要原因是自感病轻占52.9%、经济困难占26.0%和无有效措施占16.5%。③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农村妇女妇科肿瘤有关的共同危险因素为月经期有痛经、已绝经、绝经后服用激素类药物、哺乳、服用避孕药避孕、患有妇科炎症、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史;多因素分析显示:服用避孕药(OR=11.800,95.0%C.I(1.870~74.476)、患有妇科炎症(OR=11.800,95.0%C.I(2.245~62.032)是农村妇女妇科肿瘤发病的独立的危险因素。④浏阳市农村妇女生殖道感染率为41.4%,疾病构成以慢性宫颈炎和阴道炎为主,分别占了68.3%和31.1%;35~50岁组的生殖道感染率最高,为45.6%;偶尔或不清洗患生殖道感染的危险是经常洗的1.59倍;农村妇女出现生殖道感染症状后,仅18.9%到医院就诊;结论:①浏阳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高于全国2003年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慢性病谱与全国农村居民慢性病谱近似;浏阳农村10种主要慢性病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②慢性病成为农村居民的最主要的健康威胁;距离近成为其选择就诊单位时首要影响因素;农村患者因健康维护意识不强、看病贵经济压力大、慢性病难治愈等原因而放弃医治。③反复妇女生殖道感染是妇科肿瘤共同的危险因素。④浏阳市农村妇女生殖道感染率与国内相关调查结果接近;农村妇女生殖道感染防治的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是35-50岁已婚妇女;缺乏个人卫生知识和良好的性卫生习惯是农村妇女生殖道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农村妇女出现生殖道感染症状后卫生服务利用率偏低;浏阳妇幼保健院近十多年来的普查普治政策仍将是提高农村妇女生殖健康的有效措施之一。第三篇浏阳市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卫生服务现状调查目的:通过对浏阳市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基本建设情况与业务开展情况调查,为促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发展提供依据:了解浏阳农村当前儿童免疫规划工作现状,为评价浏阳农村公共卫生工作落实情况提供依据。方法:对浏阳市36所乡镇卫生院的基本情况、卫生技术人员情况、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情况、近五年经费收入支出情况等进行全面调查;对浏阳市687所村卫生室进行普查,主要内容包括村卫生室基本情况、收支情况、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开展情况等;对镇头、三口、杨花三个乡镇从2003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出生的儿童共计630名儿童进行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接种情况的调查,并对计划免疫专业队伍建设、接种管理与资料建档等进行定性调查。结果:①浏阳市36所乡镇卫生院平均服务人口为36790人,平均每千服务人口的卫生技术人员1.5人;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88%;公共卫生服务人员院均值为3.8人;36所乡镇卫生院2005年的病床使用率为平均58.9%,年均诊疗18463.9人次;近5年来,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收入的2/3来源于预防接种:乡镇卫生院职工最多196人,最少仅7人,病床最多170张,最少的仅6张,业务用房面积多的10900m2,少的仅400m2,固定资产最多的2146万元,最少仅41万元。;②687所村卫生室共有卫生服务人员1158人、村医757人,每千服务人口有村卫生服务人员0.89人、村医0.58人,50岁以上村医占52.3%,无专业学历的的卫生服务人员占54.8%;36.7%的村卫生室业务用房面积低于45m2,业务用房面积最大的有200 m2,最小的只有1 m2,相差200倍;固定资产最大值为150.0万元,最小为0.1万元,相差1500倍;687所村卫生室的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76.8%;村卫生室公共卫生工作主要是疫情报告、健康教育、接种通知、出生与死亡上报等工作。③三个乡共有计划免疫专职人员5人,总服务人口98383人,计划免疫专职人员平均配置比例0.51/万人;三个年龄组的平均建卡率为90.5%,平均建证率为86.7%;三个年龄组儿童的“四苗”基础免疫全程接种率为75.06%,其中卡介苗(BCG)接种率91.52%,脊灰疫苗(OPV)接种率86.49%,百白破(DPT)接种率83.91%,麻疹疫苗(MV)接种率81.08%。儿童“四苗”基础免疫全程接种率2003—2005年分别为79.35%、76.74%、69.53%;三年龄组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84.3%;三年龄组的平均儿童百白破和麻疹疫苗加强免疫接种率分别是48.6%和50.2%;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儿童建卡率、建证率仅为57.4%和74.4%,四苗接种率和乙肝疫苗接种率仅为42.6%和48.9%。结论:①浏阳市乡镇卫生院的卫生资源相对较充足;浏阳市乡镇卫生院发展呈两极分化趋势,将影响到农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政府投入相对不足,使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弱化。②浏阳市村卫生室发展两极分化趋势明显;村卫生室服务功能简单,以药品销售为主;服务人员年龄老化、专业素质较差。③所调查的三个乡镇平均“四苗”接种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加强免疫接种率则整体偏低;乡镇级计免人员人手相对不足,导致接种半径过大,边远地点儿童的免疫得不到保障,影响乡镇计划免疫工作的有效开展;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儿童是计划免疫接种的薄弱环节;“四苗”接种率与乡级计免人员配备情况、出生年份、出生地点、是否有预防接种卡四个因素有关。第四篇浏阳市农村卫生服务调查的综合分析1面临的形势与挑战:①慢性病成为了威胁浏阳农村居民健康最主要因素,农村居民患慢性病后所面临的经济负担十分繁重,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杯水车薪,难以发挥抵御疾病风险的作用,导致患病后的卫生服务利用受到明显抑制。②乡镇卫生院是农民寻求卫生服务的最重要机构,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乡镇卫生院的建设与发展两极分化趋势明显,同时其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呈弱化趋势;村卫生室虽然是农民寻求卫生服务的主要场所之一,但由于卫生服务功能简单,且建设与发展很不平衡,难以发挥网底的作用;浏阳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的现状不仅影响到农村卫生机构的公益性,而且影响到农村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③浏阳农村已婚的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率问题和妇科肿瘤问题不容忽视,健康知识与行为是农村妇女生殖道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而生殖道炎症又是妇科肿瘤的重要危险因素,但浏阳市农村妇女妇科疾病的卫生服务利用率很低,农村妇女保健工作面临较大压力。④浏阳市农村卫生机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够合理,医疗、医技人员建设较好,而服务性公益性较强、经济效益较差的公共卫生与护理人员相对缺乏,难以满足农村卫生服务需求。2政策性建议:①参照《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制定浏阳市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标准,规范农村卫生机构的建设;加大政府对农村落后和偏远地区卫生院的投入,缩小卫生院之间的差距;加大对村卫生室服务人员的补充、培训与考评,确保农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②将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社区卫生服务化,强化乡镇卫生院及临床医生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加大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与专职人员配备,提高计划免疫、疾病预防、妇幼保健水平,保证农村卫生服务的公益性。③将慢性病的预防控制与管理作为乡镇卫生院和乡村医生的最重要职责之一,提高农民整体健康水平和控制医疗费用增长。④大幅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标准,建议不低于城市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标准保证农民在患病时能得到及时治疗,帮助农民抵御大病风险。⑤加大对高危人群和重点保健人群的周期性健康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控制。3本次研究成绩与不足:①通过对浏阳市农村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卫生服务需求评价、疾病经济负担、卫生服务利用调查、乡村两级卫生机构的卫生资源配置以及卫生服务开展情况的系统调查,基本明确了目前浏阳市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压力,为浏阳市农村卫生发展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制订地方性的卫生政策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但本次调查研究没有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进行深入研讨,也没有涉及农村精神卫生领域的调查,这都是我们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点。②在对浏阳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情况、经济收支情况、服务人员情况进行了综合调查的基础上,探索通过农村儿童基础免疫覆盖率的调查以及影响因素分析,来评价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核心工作的开展与落实情况,发现了目前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同时也为目前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滑坡的原因探索提供理论依据,还为评价农村公共卫生工作落实情况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指标,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落实与效果评价需要更多的指标来综合反映。
二、浏阳市1998年居民病伤死亡现况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浏阳市1998年居民病伤死亡现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省弥渡县农村老年人糖尿病患病、自我管理现状及疾病经济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研究目标 |
2.1 总目标 |
2.2 具体目标 |
3 资料与方法 |
3.1 资料来源 |
3.2 研究方法 |
3.3 数据录入与分析方法 |
3.4 医学伦理 |
4 结果 |
4.1 云南省弥渡县农村老年人基本人口学特征分布情况 |
4.2 云南省弥渡县农村老年人糖尿病相关行为生活方式分布情况 |
4.3 云南省弥渡县农村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知晓、治疗及控制现状 |
4.4 云南省弥渡县农村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
4.5 云南省弥渡县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现状分析 |
4.6 云南省弥渡县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疾病经济风险现状 |
4.7 云南省弥渡县农村老年人家庭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及因病致贫的影响因素分析 |
5 讨论 |
5.1 云南省弥渡县农村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现状 |
5.2 云南省弥渡县农村老年人糖尿病知晓、治疗、控制现状 |
5.3 云南省弥渡县农村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的影响因素 |
5.4 云南省弥渡县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现状 |
5.5 云南省弥渡县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疾病经济风险评价 |
5.6 云南省弥渡县农村老年人家庭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及因病致贫的影响因素 |
6 结论与建议 |
7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7.1 本研究创新之处 |
7.2 本研究不足之处 |
8 参考文献 |
附录 |
云南省农村60岁及以上人群常见慢性病调查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长春市成年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慢性病的概述 |
1.1.1 慢性病的定义及特点 |
1.1.2 慢性病的疾病负担 |
1.2 慢性病的流行情况 |
1.2.1 全球慢性病的流行情况 |
1.2.2 我国慢性病的流行情况 |
1.3 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1.3.1 生物遗传因素 |
1.3.2 环境因素 |
1.3.3 生活行为危险因素 |
1.3.4 人口老龄化 |
1.4 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
1.5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1.1 问卷调查 |
2.1.2 体格检查 |
2.2 研究对象 |
2.3 慢性病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相关定义 |
2.3.1 慢性病患病率相关定义 |
2.3.2 吸烟行为 |
2.3.3 饮酒行为 |
2.3.4 超重和肥胖 |
2.3.5 缺乏体育锻炼 |
2.3.6 不健康饮食习惯 |
2.4 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资料 |
3.2 长春市成年居民慢性病患病总体情况 |
3.2.1 不同年龄段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 |
3.2.2 城乡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 |
3.2.3 不同性别成年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 |
3.2.4 不同婚姻状况成年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 |
3.2.5 不同职业类型成年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 |
3.2.6 不同受教育程度成年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 |
3.2.7 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成年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 |
3.2.8 不同健康行为习惯成年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 |
3.2.9 不同BMI水平成年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 |
3.2.10 不同身体锻炼情况成年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 |
3.2.11 不同饮食习惯成年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 |
3.3 自我报告系统别慢性病患病率及其顺位排名 |
3.3.1 不同年龄段居民系统别慢性病患病率及其顺位排名 |
3.3.2 城乡居民系统别慢性病患病率及其顺位排名 |
3.3.3 不同性别居民系统别慢性病患病率及其顺位排名 |
3.4 自我报告疾病别慢性病患病率及其顺位排名 |
3.4.1 不同年龄段居民疾病别慢性病患病率及其顺位排名 |
3.4.2 城乡居民疾病别慢性病患病率及其顺位排名 |
3.4.3 不同性别居民疾病别慢性病患病率及其顺位排名 |
3.5 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 |
3.5.1 吸烟行为 |
3.5.2 饮酒行为 |
3.5.3 超重和肥胖 |
3.5.4 缺乏体育锻炼 |
3.5.5 不健康饮食习惯 |
第4章 讨论 |
4.1 长春市成年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 |
4.1.1 系统别慢性病患病情况分析 |
4.1.2 疾病别慢性病患病情况分析 |
4.2 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4.2.1 吸烟行为 |
4.2.2 饮酒行为 |
4.2.3 超重和肥胖 |
4.2.4 体育锻炼 |
4.2.5 不健康饮食 |
4.3 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 |
4.3.1 全球慢性病防控的策略与措施 |
4.3.2 我国慢性病防控的策略与措施 |
4.4 长春市慢性病的防控对策与建议 |
4.4.1 完善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系统 |
4.4.2 加强慢性病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
4.4.3 制定控制行为危险因素的相关政策 |
4.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郴州市老年人伤害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符号说明 |
第一篇 郴州市城区老年人虐待、年龄歧视、意外伤害及影响因素研究 |
1 前言 |
1.1 老年人虐待的研究现状 |
1.2 老年年龄歧视的研究现状 |
1.3 老年意外伤害的研究现状 |
1.4 老年社会支持的研究现状 |
1.5 老年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 |
1.6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抽样方法及样本量 |
2.3 研究内容与工具 |
2.4 研究的基本架构与技术路线 |
2.5 质量控制 |
2.6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资料的质量评价 |
3.2 调查对象一般资料 |
3.3 调查对象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
3.4 调查对象社会支持 |
3.5 调查对象生活质量 |
3.6 老年人虐待 |
3.7 老年人年龄歧视 |
3.8 老年人意外伤害 |
3.9 社会支持与老年人虐待、老年歧视、意外伤害及生活质量的结构方程分析 |
4 讨论 |
4.1 调查对象社会支持 |
4.2 调查对象生活质量 |
4.3 老年人虐待 |
4.4 老年人年龄歧视 |
4.5 老年人意外伤害 |
4.6 老年社会支持与老年人虐待、歧视、意外伤害及生活质量的结构方程分析 |
4.7 本研究的价值与创新 |
4.8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后续研究展望 |
5 结论 |
第二篇 郴州市农村老年人自杀意念及影响因素研究 |
1 前言 |
1.1 自杀意念及相关概念界定 |
1.2 自杀意念评定标准 |
1.3 自杀与自杀意念的发生率 |
1.4 老年人自杀意念影响因素 |
1.5 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的研究现状 |
1.6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抽样方法及样本量 |
2.3 研究内容与工具 |
2.4 研究的基本架构与技术路线 |
2.5 质量控制 |
2.6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资料的质量评价 |
3.2 调查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 |
3.3 农村老年人自杀意念现状 |
3.4 调查对象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对自杀意念的影响 |
3.5 调查对象的孤独感现状及对自杀意念的影响 |
3.6 调查对象的抑郁现状及对自杀意念的影响 |
3.7 调查对象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现状及对自杀意念的影响 |
3.8 农村老年人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3.9 农村老年人自杀意念及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分析 |
4 讨论 |
4.1 农村老年人自杀意念的发生率 |
4.2 农村老年人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 |
4.3 本研究的价值与创新 |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后续研究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1 |
参考文献 |
综述2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急诊室自杀未遂就诊患者自杀行为相关特征及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说明 |
1 前言 |
1.1 自杀死亡的流行现状 |
1.2 自杀未遂的概念界定 |
1.3 自杀未遂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
1.4 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研究 |
1.5 本研究的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内容与研究工具 |
2.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4 研究涉及的伦理学问题和处理 |
2.5 质量控制 |
2.6 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资料的质量评价 |
3.2 自杀未遂组和对照组的基本情况 |
3.3 自杀未遂组的自杀行为特征 |
3.4 自杀未遂组的精神疾病发生情况 |
3.5 自杀未遂组的精神疾病与自杀未遂史的关系 |
3.6 自杀未遂组和对照组的社会心理应激 |
3.7 自杀未遂组和对照组的人格特征 |
3.8 访谈时自杀未遂组和对照组的自杀意念 |
3.9 自杀未遂相关影响因素的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
3.10 自杀行为相关影响因素的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
3.11 自杀未遂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 |
3.12 自杀未遂高危人群的决策树分析 |
4 讨论 |
4.1 研究方法学的评价 |
4.2 自杀未遂者的基本情况 |
4.3 自杀未遂者的自杀行为特征 |
4.4 自杀未遂的社会人口学因素 |
4.5 自杀未遂的躯体疾病因素 |
4.6 自杀未遂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 |
4.7 自杀未遂的社会心理应激因素 |
4.8 自杀未遂的人格特征相关因素 |
4.9 相关因素影响自杀的途径及程度 |
4.10 自杀未遂的预防及危机干预的若干建议 |
4.11 本研究的特色及创新点 |
4.12 本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5)浏阳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前言 |
1.1 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意义及背景 |
1.2 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方法学 |
1.3 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现状 |
1.4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内容 |
2.4 研究方法 |
2.5 技术路线 |
2.6 质量控制 |
2.7 资料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浏阳市卫生人力资源基本情况 |
3.2 浏阳市卫生人力资源的动态变化 |
3.3 浏阳市卫生人力资源的公平性评价 |
3.4 浏阳市卫生人力资源的均衡性评价 |
3.5 浏阳市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分析 |
3.6 浏阳市卫生人力资源预测 |
4 讨论 |
4.1 浏阳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
4.2 浏阳市卫生人力资源的预测分析 |
4.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下一步研究方向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以湖南省566名煤矿工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心理安全感研究综述 |
1.2.2 国内外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低层次需要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1.3.1 目的与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理论视角 |
2.1.1 安全心理学理论 |
2.1.2 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 |
2.2 研究假设 |
2.3 核心概念 |
2.4 研究变量 |
2.5 研究基本思路及过程 |
2.5.1 调查过程 |
2.5.2 调查对象 |
2.6 研究方法 |
2.6.1 问卷调查法 |
2.6.2 现场访谈法 |
2.6.3 心理测量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工种性质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 |
3.2 特殊作业环境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 |
3.2.1 噪声和煤尘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 |
3.2.2 温度和湿度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 |
3.3 经济收入状况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 |
3.4 个体因素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 |
3.4.1 年龄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 |
3.4.2 工龄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 |
3.4.3 文化程度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 |
3.4.4 家庭经济状况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 |
3.4.5 疲劳状况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1.1 工作环境与心理安全感 |
4.1.2 工作性质与心理安全感 |
4.1.3 个体因素与心理安全感 |
4.2 讨论 |
4.2.1 劳动安全是心理安全感直接性影响因素 |
4.2.2 工作性质是心理安全感重要性影响因素 |
4.2.3 经济收入是心理安全感决定性影响因素 |
4.2.4 劳动时间是心理安全感显着性影响因素 |
4.2.5 文化程度是心理安全感制约性影响因素 |
4.2.6 年龄状况是心理安全感一般性影响因素 |
4.3 几点思考 |
4.3.1 提高煤矿劳动安全水平,改善心理安全感形成的外部环境 |
4.3.2 确定公正合理分配制度,促进心理安全感形成的内部动力 |
4.3.3 建设系统实用支持制度,提高心理安全感形成的个体素质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7)中老年人老化表型的现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指标 |
1.3 医学伦理 |
1.4 数据录入、整理和分析 |
1.5 质量控制 |
第2章 结果与分析 |
2.1 青岛地区老化表型状况 |
2.2 丹麦与青岛地区老化表型的比较 |
2.3 老化表型分析 |
第3章 讨论 |
3.1 研究设计 |
3.2 年龄、性别及其交互作用对老化表型的影响 |
3.3 老化表型间的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8)2008年莒南县居民死因谱及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目的 |
资料来源与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结论和建议 |
附表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湖南省2004~2005年居民糖尿病死亡状况及疾病负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资料的收集 |
2.2.1 死者死亡情况 |
2.2.2 人口资料 |
2.2.3 社会经济、文化、卫生等信息 |
2.3 定义与赋值 |
2.3.1 糖尿病 |
2.3.2 根本死亡原因 |
2.3.3 死亡原因 |
2.3.4 死亡日期 |
2.3.5 年龄 |
2.3.6 文化程度 |
2.4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
2.4.1 数据处理 |
2.4.2 主要测算方法及指标 |
2.4.3 统计分析 |
2.5 质量控制 |
2.5.1 加强调查领导,做好组织管理工作 |
2.5.2 科学设计调查方案 |
2.5.3 严格把关调查员的筛选和培训工作 |
2.5.4 加强现场调查的质量控制 |
2.5.5 数据编码、录入及整理阶段的质控工作 |
2.5.6 质量控制指标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基本情况 |
3.2 糖尿病死亡的人群分布 |
3.2.1 性别分布 |
3.2.2 年龄分布 |
3.3 糖尿病死亡的城乡分布 |
3.3.1 城乡居民糖尿病死亡率 |
3.3.2 城乡居民糖尿病死亡占总死因构成 |
3.3.3 不同性别城乡居民糖尿病死亡率 |
3.3.4 不同性别城乡居民糖尿病死亡构成 |
3.4 疾病负担 |
3.4.1 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 |
3.4.2 潜在工作损失年(WPYLL) |
3.4.3 损失健康寿命年(YLL) |
3.4.4 潜在期望寿命损失年(EPYLL) |
第四章 讨论 |
4.1 糖尿病死亡水平 |
4.1.1 湖南省居民糖尿病死亡的总体情况 |
4.1.2 性别比较 |
4.1.3 糖尿病死亡的年龄分布 |
4.1.4 糖尿病死亡的城乡比较 |
4.2 糖尿病死亡的疾病负担 |
4.2.1 糖尿病死亡导致的PYLL和WPYLL |
4.2.2 糖尿病死亡导致的YLLs |
4.2.3 糖尿病死亡导致的EPYLLP |
4.3 糖尿病死亡的预防策略 |
4.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缩略语表 |
附录2:调查表格 |
综述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浏阳农村居民健康状况与农村卫生服务现状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语表 |
第一篇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 前言 |
2 研究背景 |
2.1 我国农村卫生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 国外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卫生服务问题与研究重点 |
2.3 我国农村卫生服务评价常用的研究方法与指标 |
3 研究意义 |
4 研究思路 |
4.1 浏阳农村居民健康调查 |
4.2 浏阳市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卫生服务现状调查 |
5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二篇 浏阳市农村居民健康调查 |
第一章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现场与对象 |
1.2 样本含量 |
1.3 调查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统计分析 |
1.6 质量控制 |
第二章 结果 |
2.1 浏阳市农村居民主要慢性病与经济负担调查 |
2.2 浏阳农村居民两周患病率以及卫生服务利用 |
2.3 浏阳农村妇女妇科肿瘤患病及影响因素 |
2.4 浏阳农村妇女生殖道感染普查及影响因素 |
第三章 讨论 |
3.1 资料可靠性分析 |
3.2 浏阳市农村居民主要慢性病与经济负担 |
3.3 浏阳三乡镇农村居民两周患病率以及卫生服务利用 |
3.4 浏阳农村妇女妇科肿瘤患病及影响因素 |
3.5 浏阳农村妇女生殖道感染普查及影响因素 |
第四章 结论 |
第三篇 浏阳市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卫生服务现状调查 |
第一章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1.5 质量控制 |
第二章 结果 |
2.1 浏阳市乡镇卫生院调查结果 |
2.2 浏阳市村卫生室卫生服务现状调查结果 |
2.3 调查乡镇计划免疫工作状况与管理 |
2.4 儿童接种率调查 |
2.5 接种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3.1 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调查 |
3.2 村卫生室卫生服务调查 |
3.3 农村儿童免疫情况调查(浏阳市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效果评价) |
第四章 结论 |
第四篇 浏阳市农村卫生服务综合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附件5 |
附件6 |
附件7 |
附件8 |
附件9 |
附件10 |
附件11 |
附件12 |
综述——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与挑战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四、浏阳市1998年居民病伤死亡现况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省弥渡县农村老年人糖尿病患病、自我管理现状及疾病经济风险研究[D]. 黄晶晶.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2]长春市成年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研究[D]. 杨光. 吉林大学, 2017(01)
- [3]郴州市老年人伤害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李春艳. 中南大学, 2014(01)
- [4]急诊室自杀未遂就诊患者自杀行为相关特征及危险因素研究[D]. 陈武朝. 中南大学, 2014(03)
- [5]浏阳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研究[D]. 李娉. 中南大学, 2013(05)
- [6]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以湖南省566名煤矿工人为例[D]. 曹渝. 中南大学, 2012(02)
- [7]中老年人老化表型的现况研究[D]. 吴义丽. 青岛大学, 2011(03)
- [8]2008年莒南县居民死因谱及相关因素研究[D]. 杨柳青. 山东大学, 2010(03)
- [9]湖南省2004~2005年居民糖尿病死亡状况及疾病负担研究[D]. 李飞跃. 中南大学, 2010(02)
- [10]浏阳农村居民健康状况与农村卫生服务现状综合研究[D]. 陈律. 中南大学,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