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工程实训中心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加强工程实训中心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一、加强工程实训中心建设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论文文献综述)

王俊威[1](2021)在《教育生态学视角下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新引领时代发展,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力量源泉,由于对创新型人才的发展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应运而生,成为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之一。创新创业教育以激发人的创新素养为核心,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主要目标,最终指向培养出适应未来事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阶段,中职学校在培养初、中级技能型人才方面有着其他类型学校无法比拟的优势,以创新创业教育来推动社会发展也成为其义不容辞的使命。其中,中职文秘专业作为初、中级秘书人才培养的摇篮,当前发展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尴尬局面,因此更应将创新创业教育引入到初、中级秘书人才培养的方案之中,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逐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平台以及机制也逐步建立起来,但是仍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应有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本研究以教育生态学为研究视角,以生态系统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三螺旋理念等为基础,通过分析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典型学校的生态系统,归纳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维度及参数,构建了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并且基于模型对当前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进行问题分析、原因分析,以此来提出促进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化发展的具体策略。绪论部分主要探讨了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背景、研究的意义和目的,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综述。在厘清研究背景之后,确定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为之后研究的开展做好准备工作。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部分,通过文献研究,对本研究所涉及到的几组概念进行界定,首先界定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并指出三者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具有网格化的特点。其次在对教育生态学的概念界定基础上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进行明晰,明确其是个复杂的有机整体。最后对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概念界定,根据中职文秘专业特点指出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偏向提高中职文秘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此外,还对本研究所涉及生态系统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三螺旋理论以及全面发展理论进行说明,为本研究做好理论铺垫。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建构部分为本研究的重点章节,又分为两个小部分。第一是经验借鉴,对于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示范中职学校的典型经验进行生态化梳理,从消费者、生产者、影响者和分解者四个角度对其内部因子进行分析,找出其生态共性,总结对构建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的宝贵经验。第二部分是本土构建,在经验借鉴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所要构建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的表现形式,总结归纳出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维度及参数,从而构建出中职文秘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该模型为之后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提供了研究“锚标”。此外,为了提升生态模型与中职文秘专业的契合度,特提出建构该模型的四条原则:契合中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凸显中职文秘专业独有专业特色、促进中职文秘专业职业化的发展以及拓宽中职文秘学生职业发展路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现状调查部分。该部分是对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现状调查,结合本研究所构建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对现状进行分析,分析当前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所取得的进步以及分析出与应然模型之间的差距与不足,并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生态化原因分析。当前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还存在着“环境不健全”、“结构不平衡”、“功能不充分”、“机制不协调”以及“生态弹性不强”的五个问题。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所在,分别是“重视程度不高”、“发展理念存在偏差”、“支撑体系有待完善”、“组织机构发展滞后”以及“边缘效应”。基于生态模型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基于上述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结合本研究所构建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对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提出较为中观的发展策略,以促进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创新创业教育功能得以完全发挥。

居萌[2](2021)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与问题研究 ——以Y高职院校为例》文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助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使命。在新的社会形势下,高职院校既要面对市场变化,重视对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也需紧跟时势,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区别普通本科院校的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在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更具适用性与可行性,一方面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与高职毕业生之间形成更高质量的就业良性循环,既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能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选取Y高职院校为案例研究对象,主要是基于其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较好,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具有一定代表性。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的调研方式,从学生和教师视角来分析和反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研究发现,Y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上已采取相关举措,但在实践中依然存在问题:学生对融合的认知不足;两类教育师资融合不足;课程设置融合度不高;校院两级实践平台交叉对接不够等。基于问题,本研究从学生、学校、企业、政府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为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出两者融合的优化策略: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促进认知融合;二是建设创新性融合课程体系;三是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建设优质融合型师资队伍;四是搭建共享型实践平台,促进实践活动高质量发展。最后期望本研究能够对高职院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或是对其他院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进程提供些许参考。

危亚琼[3](2020)在《广东省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产学研合作是高校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前时代非常重要的一种教育改革方式。这种教育体制改革形式能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换,同时帮助地方产业结构转型、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产学研合作既有利于高校自身发展,又能提升高校职能服务社会的价值。高校通过产学研全面合作,能进一步拓宽其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等体系建设的渠道,加快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通过产学研合作,高校和高科技公司有机地团结起来,高校充分实现并获得人才孵化的需求,企业在专业培训机构和高等院校中引入人才,目的是为了更加关注人才的创新型职业教育,通过创新型人才创建创新型公司,通过创新型公司创建创新型国家。尽管广东省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处于第一梯队,广东省的高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处于国内相对较高的水平,但是广东省的教育发展状况仍然跟不上它飞速发展的经济现状,所以亟待进行调整。为了进行更加清晰的研究和分析广东省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情况,本文从广东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理论基础、时代背景和现状、产学研合作的主要问题以及国内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案例几个方面展开了研究。通过对广东省产学研合作领域的人才进行实证研究,介绍广东省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模式,并分析了广东省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制约因素和当前的发展趋势。并为广东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举措和建议。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系统的整理了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概念和相关的理论基础,包括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为后面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2、梳理了广东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时代背景(包括社会和经济背景)和目前广东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3、展开问卷调查,获取广东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真实情况,了解广东省高校产学研合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剖析。4、通过实证研究、问卷调查、比较分析和其他综合方法对香港、上海、北京、美国、日本等国内外区域的高校进行了案例分析,介绍了它们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和合作环境,以及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典型经验和对广东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启示。5、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最后提出一些有助于广东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建议和对策,这些建议对广东省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研发展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有较大意义。

董金义[4](2020)在《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文中提出旅游管理专业以旅游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为依托,结合该专业人才培养特点整合、优化教学资源,虚实结合,以服务地方经济、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围绕"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培养体系"三位一体建设中心构建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要通过组建"校-企"教学指导委员会,采取"一、三、三、六"模式,提出构建旅游管理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途径,为创建独具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科、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全方位培养应用创新型旅游人才提供强有力支持。

孙雨婕[5](2020)在《“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在新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转型期,新产业、新形态的出现对工程人才提出新要求,“新工科”作为智能时代下的产物出现在大众视野,自教育部提出大力发展“新工科”以来,全国各类高校围绕“新工科”建设的讨论愈来愈热。产学研合作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抓手,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如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工科”人才,已经成为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关注的重点。论文基于协同论和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新工科”和“产学研协同育人”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主要从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与挑战、内涵与特征、国内外工程教育建设和实施以及产学研协同育人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厘清我国产学研协同育人和新工科建设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困境,主要表现为产学研协同在人才培养方面未形成成熟的育人模式和明晰的育人路径,“新工科”背景下的产学研协同需要深层次构建育人模式、进一步优化育人路径。其次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以培养“新工科”人才为目标,以产学研深度协同为重点,以两者高效结合为抓手,提出了以“一点两线三体四面五优”(1+2+3+4+5)为核心的育人框架,构建了产学研“多元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和以“优势互补”为原则、以“资源整合集成服务”为核心、以“横向协同纵向共享”为思路的协同育人云平台。最后,针对以上内容,从突出新工科人才培养主体的核心地位、加强合作主体的自我完善、“三导师”与“双师型”教师双轨发展、加强协同育人环境建设、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以及制定长期激励机制等多方面提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保障性建议,优化育人路径,以促进复合型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达成。

鲍鹏[6](2020)在《中医药健康旅游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中医在我国产生已有数千年,新时代发展中医药特色产业已成为我国的医药卫生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为此应积极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在我国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中的作用[1]。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为我国独有特色的产业,故此未分析国外同类研究现状。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我国中医药市场前景早已被国际所看重。同时面对人民对健康养生需求日益增长的趋势,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未开发的潜力仍属挖掘,需要社会各方继续努力。国家鼓励中医药发展的大环境下,把旅游产业与健康服务产业相结合,确保人民群众在中医药旅游中加深对自主保健观念的印象。使人民群众对中华传统文化更有认同感,特别是中医药相关传统文化。目的是为让游客防病治病,休养生息,健身游憩,延年益寿。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需求越来越高,许多地区逐步建立健康和旅游相结合的综合产业,以制药和医疗保健产品为特色,以休养自身和养生旅游服务为卖点的中医药旅游项目上得以迅猛发展。以地方为例,甘肃、广东、北京、江西、广西等省区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迅猛发展,展现了中医药各地的特色文化氛围,同时各地中医药旅游产业产生的游客数量也极具增加,使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大大提高[2]。因此,创新和科学发展已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主旋律。现今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消除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模式的弊端,构建政府、高校、医药产业和旅游产业等多方联合,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才是硬道理,其中协同创新是重中之重。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德尔菲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中医药健康旅游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分析,以江西省中医药旅游管理相关领域专家为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对象,并对健康旅游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全新的阐释。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等方法,对相关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等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其次采用文献研究等方法,对国内健康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现状和国内中医药健康旅游的需求状况分析等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最后运用文献研究和德尔菲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中医药健康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进行研究和分析。包括中医药健康旅游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新机制的建立;通过专家咨询,对中医药健康管理专业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定位和相关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可为相关高校制定中医药健康旅游专业培养模式提供一定的思路,可促进相关培养方案理论工作的研究进程,并可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进一步发展,也为中医药健康旅游相关企业组织提供一定的参考。

宋海山[7](2020)在《基于政策量化分析的黑龙江省创新型人才政策研究》文中提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到60次“创新”与14次“人才”,创新和人才在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变得越为重要,创新型人才也日益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成为全国各大地区竞相争抢的资源。但是就当前中国的创新型人才分布局势来看,全国的创新型人才分布处于相对不均衡的状态,受政治、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以北京为中心的政治集散地、以上海为中心的经济发达区和以新疆为中心的政策惠及区成为大部分创新型人才流向的区域。黑龙江省处于中国东北部地区,远离政治中心、缺少经济资源、缺乏人才政策,在对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培养、服务、激励和管理等方面相较其他地区都有一定的劣势。近年来,黑龙江省政府也通过不同的措施扩充黑龙江省创新型人才的储备量,但是黑龙江省创新型人才政策起步较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未缓解本地区创新人才短缺的问题,反而面临创新人型才不断流失的问题。在政治、经济等因素从长远角度影响中国社会发展走向的情况下,优化创新型人才政策是完善黑龙江省创新型人才系统的良好举措之一,同时也能推动黑龙江省创新活动的发展。基于上述背景,运用文献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比较分析法对黑龙江省创新型人才政策的制定与落实进行研究。依据创新型人才政策出台时间、颁布数量、类型和工具对政策进行量化分析,经研究发现,黑龙江省创新型人才政策的落实虽然有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引进政策的“引才”资源匮乏,培育政策的“育才”内容简单、服务政策的“留才”待遇落后、激励政策的“励才”机制单一以及管理政策的“理才”方式有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引才”资源的稀缺性、“育才”条件的落后性、“留才”资金的迟滞性、“励才”思维的简单性和“理才”态度的不理性。通过借鉴美国马萨诸塞州、英国英格兰地区、日本东京都市圈及湖北省、北京市、江苏省的先进经验,并根据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提出建立立体化的人才引进政策、构筑多角度的人才培养政策、完善全方位的人才服务政策、优化高报酬的人才激励政策以及实施多元化的人才管理政策的对策。

李乐[8](2020)在《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核心要义及教育意蕴》文中研究指明在高科技的信息化时代,人才已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角,是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根本保障。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提升综合国力的同时,理应直面国内创新人才短缺的现实,承认我国创新实力较弱的现状,并给以研究解决。习近平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历史征程中,结合高科技时代人才的重大价值以及国际国内的人才培养经验,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方略,开启了新时代中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时代。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是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对于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论文结合习近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人才问题重要讲话的系统梳理,主要采用文献法、文本分析方法等,对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核心要义与教育意蕴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分析。一是从历史渊源纵向角度与时代背景横向视野两个方面,综合分析了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理论源泉及形成的国内外背景。二是系统梳理了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核心要义,主要在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创新人才体系,而创新人才体系建设是适应时代需求,以德才兼备为目标、以构建完善的创新人才服务管理体系为基础,涵盖了教育内容、培育机制、育人目标、保障支撑等多方内容。三是着重研究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立足时代、全面发展的的中国特色和基本特性,总结出属于中国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话语体系。四是讨论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当代价值,探究其思想在理论学说、教育指导、实践应用上的魅力。五是在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指导下,从现实和未来回应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及其变革,为深化改革新时代高校创新人才教育机制提出建议,努力实现政府、社会和高校三者合力,致力于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是立足时代发展现实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人才学说进行的时代性、社会性、科学性的丰富与发展。同时,我们也要以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为指导,正视中国创新力量薄弱、创新人才短缺之现实,研究创新人才的培养规律,做好以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指导高校创新人才教育工作。一是健全高校创新人才教育保障体系,为高校创新人才培育提供政策支持;二是做好高校创新人才培育的顶层设计,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性、专业性、一体化建设;三是完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路径,发挥课堂教学、实践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作用,培养出更多专业化、素质高、精神佳的创新人才。

刘洪翔[9](2019)在《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学业评价是本科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具有诊断、导向、激励和监督等功能。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导向性不够鲜明的问题,由此导致评价内容强调对现有知识的掌握而不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评价方式方法单一等等。发展创造力是大学生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能否培养出拔尖创造性人才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探索以学业评价促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创造教育理论、学习过程理论及多元评价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创造力培养和学业评价的关系做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学业评价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具有导向、激励和监控作用,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引导因素;学业评价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是产生创造动机的重要因素;学业评价可能促进也可能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对创造力培养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情形,不同评价要素对创造力产生的影响程度也不一致。利用好课堂评价和课程结业考试两个评价环节对于创造力培养有关键性的意义。对学业评价内部各环节、各要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评价理念主要影响创造环境的创建、评价主体主要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评价反馈主要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以BJ大学和NC大学作为改革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案例,分析其主要做法与成效,找寻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BJ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尊重选择、多元融合”,NC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两所学校都非常重视发挥学业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积极调整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来培养创造性人才。利用《威廉斯创造力测验量表》和自编问卷对16所高校120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开展学业评价改革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学业评价中不重视创造力评价与大学生创造力不足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偏好不同课程测试题目类型的学生、偏好不同课程结业考试方式的学生在创造力发展水平上均存在显着差异。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主要存在导向性不强、过程性忽视、融合性不够、成效性不好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对学生个性发展引导不够、对考核的内容缺乏科学监管、评价方式创新受到多方掣肘等等。基于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借鉴我国多元评价理论和创造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改革学业评价的五大要素提出我国高校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与实施建议。建议多渠道地开展学业评价改革: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在具体的评价环节中,课程学习评价要根据课程性质、目标、教学方式的不同,采取灵活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评价目的上要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评价内容上要适度增加创造力的考察,在评价方式上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可建立“基础+分类评价”的评价模式。

王晨[10](2019)在《2011计划实施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以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为例》文中认为2011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高等学校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高等学校是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领域创新成果产生的重要源泉。次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联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正式启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次月制定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推动各高校成立“2011协同创新中心”。本次研究依托2011计划实施背景下湖南农业大学牵头成立的“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对高校依托协同创新中心进行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首先确定各个核心概念的界定,然后对普通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进行研究,接着主要将湖南农业大学两个创新班与其对应专业的普通班从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比较,发现创新班与普通班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差别;再通过对四个班级同学发放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在学习参与、自我效能、创新思维和能力等各个方面实验班学生的表现都优于普通班,也发现了协同创新中心培养人才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不相对应,还需进一步提高实验班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最后针对高校依托协同创新中心进行人才培养提出相关建议。

二、加强工程实训中心建设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工程实训中心建设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论文提纲范文)

(1)教育生态学视角下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导向
        2.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需要
        4.中职文秘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5.中职文秘专业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6.教育生态学对于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及述评
        1.国内外关于教育生态学的研究现状
        2.国内外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3.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创业教育、创新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
        2.教育生态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
        3.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
    (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研究的理论支撑
        1.生态系统理论
        2.人力资本理论
        3.三螺旋理论
        4.全面发展理论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教育生态学的内在联系
        1.本体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内含教育生态学特质
        2.方法准备:教育生态学为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提供视角
        3.价值目标:教育生态学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价值的实现
三、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构建
    (一)经验借鉴: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建设的经验启示
        1.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建设的经验
        2.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建设的启示
    (二)本土建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的构建
        1.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的构建思想及目标
        2.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的构建过程及依据
        3.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的构建维度及参数
        4.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的构建原则及成果
四、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现状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调查问卷及访谈的设计
        4.调查结果
    (二)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发展现状分析
        1.学校实施层
        2.交流转化层
        3.社会支持层
    (三)基于生态模型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问题分析
        1.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不健全
        2.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结构不平衡
        3.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功能不充分
        4.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机制不协调
        5.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弹性力不强
    (四)基于生态模型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困境审视
        1.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2.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理念存在偏差
        3.创新创业教育支撑体系有待完善
        4.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发展滞后
        5.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边缘效应”
五、基于生态模型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一)以转变教育认识为核心,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
        1.转变教育理念
        2.转变就业观念
    (二)以优化教育结构为基础,构建创新创业课程和教师生态
        1.构建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
        2.组建不断发展的师资队伍
    (三)以补足教育支持为保障,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
        1.营造创新创业文化环境
        2.健全创新创业保障体系
    (四)以协同教育机制为抓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生态
        1.以机构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2.以校企协同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五)以促进教育循环为目标,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性
        1.维护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平衡性
        2.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开放性
六、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与问题研究 ——以Y高职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一) 国家政策导向
        (二) 高职院校推进内涵建设的需要
        (三) 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的需要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研究
        (二)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相关研究
        (三) 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辨析
        (一) 高职院校
        (二) 创新创业教育
        (三) 专业教育
        (四)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概述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原则
        (一) 适应性原则
        (二)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需求导向原则
        (三) 实践创新与思维创新并举原则
    三、三螺旋理论
        (一) 三螺旋理论的内涵
        (二) 三螺旋理论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
    一、Y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一) 探索阶段
        (二) 发展阶段
        (三) 深化阶段
    二、Y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举措
        (一) 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制度保障
        (二)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打造全方位课程体系
        (三) 培育双创师资团队,优化教学管理模式
        (四) 共建实践平台,协同开展实践活动
    三、Y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成效
        (一) 线上线下双创课程建设不断完善
        (二) 就业创业质量提高,创新创业典型多
        (三) 双创竞赛成绩
第三章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状调研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 调查对象
        (二) 调查内容
        (三) 调查方法
        (四) 调查实施
    二、调查结果
        (一) 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
        (二) 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认知
        (三)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课程中的融合情况
        (四) 师资融合情况
        (五) 实践活动平台融合情况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对融合的认知不足
        (二) 两类教育师资融合不足
        (三) 课程设置融合度不高
        (四) 校院两级实践平台交叉对接不够
    三、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学生创新意识薄弱
        (二) 学校实践育人理念存在偏差
        (三) 两类教育师资融合建设跟不上需求
        (四) 考核与评估机制不完善
        (五) 政府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
        (六) 企业注重经济效益,提供的人力支持不足
第四章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顶层设计,促进认知融合
    二、建设创新性融合课程体系
        (一) 课程目标相对接
        (二) 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三) 改革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
    三、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建设优质融合型师资队伍
        (一) 提升教师队伍创新创业能力
        (二) 优化师资结构,丰富教师队伍
        (三) 积极创造教师实践机会
    四、搭建共享型实践平台,促进实践活动高质量发展
        (一) 建设完善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二) 以企业资源为依托,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三) 积极有序地组织学生参与多方面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广东省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校产学研合作推动社会进步
        1.1.2 产学研合作全面蓬勃发展
        1.1.3 广东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机遇和挑战
    1.2 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理论综述
    2.1 产学研合作的概念界定
    2.2 产学研合作的主体
    2.3 产学研合作的内在关系
        2.3.1 合作的本质
        2.3.2 合作的原则
        2.3.3 合作的特征
    2.4 产学研合作的模式
    2.5 产学研合作相关领域理论支撑
        2.5.1 教育学理论
        2.5.2 经济学理论
        2.5.3 管理学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东省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及现状
    3.1 广东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外部环境
        3.1.1 社会经济
        3.1.2 高等教育现状
        3.1.3 工业和企业发展
        3.1.4 政策
        3.1.5 社会文化
        3.1.6 科研技术
    3.2 广东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现状的问卷调查
        3.2.1 调查的目的与对象
        3.2.2 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3.2.3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3.3 广东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
        3.3.1 合作开发模式
        3.3.2 联合共建实体模式
        3.3.3 创建大学科技园模式
        3.3.4 专利和技术转让模式
        3.3.5 政企多项对接模式
        3.3.6 省部合作创新模式
        3.3.7 人才合作培养与交流模式
    3.4 广东省高校产学研合作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各方的利益分配机制还不完善
        3.4.2 利益保护政策和激励政策不健全
        3.4.3 监管法规需改进和完善
        3.4.4 政府未能合理行使职能
        3.4.5 各方的聚焦和侧重不统一
        3.4.6 缺乏合作效果评估体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高校产学研合作对广东的启示
    4.1 国内部分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
        4.1.1 香港——商业平台合作模式
        4.1.2 上海——订单式合作模式
        4.1.3 北京——“企业+实验室”的新合作模式
    4.2 国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
        4.2.1 美国——组建科技工业园区
        4.2.2 日本——建立国立大学培养制度
    4.3 国内外高校产学研合作经验给广东省的启示
        4.3.1 明确高校办学定位,制定合作战略,构建高校的合作体系
        4.3.2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引导和保障机制
        4.3.3 搭建信息平台和网络,强化中介建设
        4.3.4 因地制宜的选择产学研合作模式
        4.3.5 加大科研投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4.3.6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产学研合作形式,不可生搬硬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东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对策
    5.1 思想理念转变
        5.1.1 树立正确的产学研合作目标
        5.1.2 不断强化产学研合作理念
        5.1.3 重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5.2 内部机制完善
        5.2.1 完善产学研合作法律法规保障制度
        5.2.2 建立鼓励政策,积极引导合作
        5.2.3 改革产学研合作效果评估标准
    5.3 外部环境建设
        5.3.1 着力构建科技创新合作体系
        5.3.2 从多渠道加快资金引流
        5.3.3 发掘和保护广东独特的文化
        5.3.4 建设多元化产学研合作基地
    5.4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1.全文总结
    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意义
二、基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一)教学体系
        1. 基础知识
        2. 专业知识
        3. 综合知识
    (二)实践教学体系
        1. 基础能力。
        2. 专业能力
        3. 综合能力
    (三)素质培养体系
三、旅游管理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路径
    (一)师资队伍建设
    (二)多主体合作平台建设
    (三)虚实结合实践教学平台
四、结语

(5)“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一、相关概念
        (一)新工科
        (二)产学研协同育人
        (三)人才培养模式
    二、相关理论
        (一)系统论
        (二)协同理论
        (三)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
    三、新工科与产学研关系辨析
        (一)新工科建设呼唤产学研协同育人
        (二)产学研协同育人促进新工科发展
        (三)新工科与产学研互依共存共同发展
第二章 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发展进程
        (一)产学研协同育人探索与实践
        (二)新工科背景下的产学研协同育人发展现状
    二、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产学研协同未形成成熟的育人模式
        (二)产学研协同未形成明晰的育人路径
        (三)产学研协同育人信息化应用亟待加强
    三、新工科建设对产学研协同育人提出新要求
        (一)教育教学新理念
        (二)学科专业新需求
        (三)知识能力新结构
        (四)人才质量新标准
        (五)人才培养新模式
第三章 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
    一、产学研“多元融合”育人模式的指导思想
    二、新工科背景下构建产学研“多元融合”协同育人模式
        (一)基于一个中心,确定产学研协同目标
        (二)坚持两个原则,确立组织领导架构
        (三)依托“KAQ”三位一体,建立融合共享机制
        (四)立足四个方面,优化育人体系
        (五)发挥五大优势,完善育人机制
    三、新工科背景下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云平台
        (一)云平台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二)云平台设计的构想与思路
        (三)云平台的功能与运行
        (四)云平台的实施策略与保障
第四章 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实施保障建设
    一、突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
        (一)高校的自我完善
        (二)企业的自我完善
        (三)政府的自我完善
    二、加强产学研协同育人环境建设
        (一)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优越的政策法律环境
        (二)为产学研合作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三)为产学研合作制定长期激励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6)中医药健康旅游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理论基础
        1.2.1 教育管理相关理论
        1.2.2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相关理论
        1.2.3 健康管理人才培养相关理论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相关旅游概念
        2.1.1 旅游、健康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的概念
        2.1.2 旅游、健康旅游和中医药健康旅游三者的联系
        2.1.3 旅游、健康旅游和中医药健康旅游三者的区别
    2.2 相关管理概念
        2.2.1 健康管理和健康旅游管理的概念
        2.2.2 健康管理和健康旅游管理的联系
        2.2.3 健康管理和健康旅游管理的区别
    2.3 人才相关概念
        2.3.1 创新型人才的概念
        2.3.2 高端人才的概念
        2.3.3 创新型高端人才的概述
    2.4 中医药健康旅游管理相关文献综述
        2.4.1 中医药健康旅游管理概念的提出
        2.4.2 中医药健康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提出
3 国内健康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行业供需状况
    3.1 国内健康旅游专业人才现状
        3.1.1 国内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现状
        3.1.2 国内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现状
    3.2 国内中医药健康旅游的需求状况分析
        3.2.1 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
        3.2.2 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市场需求
        3.2.3 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需求不匹配
4 中医药健康旅游管理专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现状
    4.1 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背景
    4.2 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概述
5 中医药健康旅游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新机制的建立
    5.1 政府的职能与定位
    5.2 企业的职能与定位
    5.3 高校的职能与定位
    5.4 中医药健康旅游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定位及课程设置
        5.4.1 培养定位
        5.4.2 德尔菲法
        5.4.3 课程设置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7)基于政策量化分析的黑龙江省创新型人才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路线与创新点
        1.5.1 研究路线
        1.5.2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创新型人才
        2.1.2 人才政策
        2.1.3 创新型人才政策
        2.1.4 政策量化分析方法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创新理论
        2.2.2 资源基础理论
        2.2.3 政策创新扩散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创新型人才政策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3.1 基于政策量化的黑龙江省创新型人才政策分析
        3.1.1 以出台时间为节点的创新型人才政策分析
        3.1.2 以颁布数量为依据的创新型人才政策分析
        3.1.3 以政策类型为基础的创新型人才政策分析
        3.1.4 以政策工具为视角的创新型人才政策分析
    3.2 黑龙江省创新型人才政策存在的问题
        3.2.1 引进政策的“引才”资源匮乏
        3.2.2 培育政策的“育才”内容简单
        3.2.3 服务政策的“留才”待遇落后
        3.2.4 激励政策的“励才”机制单一
        3.2.5 管理政策的“理才”方式有限
    3.3 黑龙江省创新型人才政策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3.3.1 “引才”资源的稀缺性
        3.3.2 “育才”条件的落后性
        3.3.3 “留才”资金的迟滞性
        3.3.4 “励才”思维的简单性
        3.3.5 “理才”态度的不理性
    3.4 本章小结
4 国内外创新型人才政策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4.1 国外创新型人才政策的经验
        4.1.1 美国马萨诸塞州全维度管理创新型人才的经验
        4.1.2 英国英格兰地区全方位保障创新型人才的经验
        4.1.3 日本东京都市圈多手段集聚创新型人才的经验
    4.2 国内创新型人才政策的经验
        4.2.1 湖北省全面覆盖创新领域的政策经验
        4.2.2 北京市双层汇集创新人才的政策经验
        4.2.3 江苏省精准落实创新计划的政策经验
    4.3 对黑龙江省的几点启示
        4.3.1 拓宽遴选人才的政策覆盖层次
        4.3.2 增加遴选人才的政策支持动力
        4.3.3 形成遴选人才的政策创新模式
    4.4 本章小结
5 完善黑龙江省创新型人才政策的对策建议
    5.1 建立立体化的人才引进政策
        5.1.1 优化人才创新环境
        5.1.2 提供多元资金支持
        5.1.3 严格界定人才标准
    5.2 构筑多角度的人才培养政策
        5.2.1 丰富人才培养内容
        5.2.2 改进人才培养方法
        5.2.3 创新人才培养形式
    5.3 完善全方位的人才服务政策
        5.3.1 打造创新活动平台
        5.3.2 建立终身教育机制
        5.3.3 推进服务联动机制
    5.4 优化高报酬的人才激励政策
        5.4.1 进行知识产权保护
        5.4.2 增加减税增收力度
        5.4.3 完善人才奖惩制度
    5.5 实施多元化的人才管理政策
        5.5.1 加强人才政策宣传
        5.5.2 完善政策评估机制
        5.5.3 加强人才绩效考核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核心要义及教育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源起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习近平人才思想的研究现状
        (三)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研究现状
        (四)创新人才培养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一、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
        (二)新中国历代领导人关于创新人才的思想
    二、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二)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第二章 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核心要义
    一、创新人才体系建设是时代之需
        (一)创新人才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支撑
        (二)创新人才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
        (三)创新人才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
    二、创新人才体系建设要以德才兼备为目标
        (一)创新人才体系建设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要
        (二)创新人才体系建设应以培养专业型创新人才为本
    三、创新人才体系建设应以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为基
        (一)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二)改革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第三章 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一)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二)中国独特话语体系下的创新人才观
        (三)始终坚持党对创新人才的领导
    二、立足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观
        (一)时代发展下的高瞻远瞩
        (二)全球视野下的战略眼光
    三、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培育特性
        (一)兼顾思想教育与专业素养培育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知行合一
第四章 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理论意义
        (一)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体系
        (二)继承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理论
        (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教育意义
        (一)树立培养“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
        (二)推进新时代创新人才培育机制的深化改革
    三、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实践意义
        (一)健全新时代创新人才队伍
        (二)创新事业成就斐然,综合实力与日俱增
        (三)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发展
第五章 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指导下的高校创新人才教育启示
    一、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指导下的高校创新人才教育保障体系
        (一)健全创新教育理论体系研究,为高校创新人才教育提供导向
        (二)加强政府宏观引导,支持高校教育与产业实践相融合
        (三)完善和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大力促进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
    二、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指导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育机制的顶层设计
        (一)立足科学性,科学定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二)着眼一体化,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架构
        (三)突出专业性,筑牢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保障
    三、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指导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路径
        (一)以创新创业知识教学为中心,展现课堂教学的魅力
        (二)以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目标,突出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
        (三)以创新精神为依托,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第一章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关联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的理论及其要素
        一、学业评价的理论
        二、学业评价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复杂关联
        一、创造力是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
        二、学业评价作为情境因素对学业收获的重要影响
        三、学业评价对创造力培养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
        四、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模型的初步构建
第二章 学业评价影响创造力培养的作用机理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保障作用
        一、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清晰的导向
        二、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适度的激励
        三、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必要的监控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动力源泉
        一、评价主体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
        二、评价反馈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
        三、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的发展
    第三节 关键性评价环节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场域
        一、课堂评价及时有效激发学生创造灵感
        二、课程结业考试灵活考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第三章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实践:两所高校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BJ大学“尊重选择多元融合”学业评价
        一、明确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理念
        二、强调过程和方式多样的课程学习评价
        三、注重层次性和差异性的激励性评价
        四、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五、成效、培养特色与建议
    第二节 NC大学“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学业评价
        一、规范常规评价为创造力发展奠定基础
        二、重视创造力评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实行个性化育人培养拔尖创造性人才
        四、成效、归因与建议
    第三节 从高校学业评价改革案例中得到的启示
        一、转变人才评价观念营造良好的创造环境
        二、激发学生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创造动力
        三、改革学业评价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手段
        四、提升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学与评价能力
第四章 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不足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对16所学校调查的数据分析
        一、调查的工具与对象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终结性评价手段单一,考察创造力的导向性不强
        二、形成性评价内容不精,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
        三、创造力评价渐被关注,与学科教学渗透融合不够
        四、激励性评价正常开展,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有限
    第三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微弱的原因分析
        一、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
        二、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
        三、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充分引导
        四、评价的内容标准缺乏科学监管
        五、评价方式的创新受到多方掣肘
第五章 对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进一步改革建议
    第一节 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
        一、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二、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
        三、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四、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
        五、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
    第二节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构建与改革建议
        一、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的整体化构建
        二、促进创造力培养的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建议
        三、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综合类学业评价的改革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2011计划实施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以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概述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2011计划
        2.1.2 协同创新
        2.1.3 高等农业院校
        2.1.4 协同创新中心
        2.1.5 创新人才
        2.1.6 实验班
    2.2 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概述
        2.2.1 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2.2.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2.3 创新人才培养动力
        2.2.4 高校培养人才依托主体
第三章 2011 计划实施背景下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概况
    3.1 国内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基本情况
    3.2 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
        3.2.1 实验班成立与发展
        3.2.2 实验班人才培养目标
        3.2.3 实验班人才培养机制
        3.2.4 实验班课程设置
    3.3 普通班人才培养模式
        3.3.1 普通班成立与发展
        3.3.2 普通班人才培养目标
        3.3.3 普通班人才培养机制
        3.3.4 普通班课程设置
    3.4 实验班与普通班人才培养比较研究
        3.4.1 培养目标的比较
        3.4.2 培养方式的比较
        3.4.3 课程设置的比较
        3.4.4 培养成效的比较
第四章 调查问卷设计及研究结果
    4.1 调查问卷的选择及维度设置说明
        4.1.1 调查问卷的选择
        4.1.2 维度设置说明
    4.2 研究对象与数据收集
    4.3 调查研究结果
        4.3.1 学生的学业压力和学习氛围
        4.3.2 学生学习参与的差异
        4.3.3 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差异
        4.3.4 学生自我效能的差异
    4.4 小结
第五章 2011 计划实施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分析讨论
    5.1 2011计划实施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
        5.1.1 各方资源深度融合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
        5.1.2 完善的激励机制促使学生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5.1.3 2011计划实施背景下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更加注重个性化培养
    5.2 2011计划实施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2.1 2011计划实施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2.2 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5.3 2011计划实施背景下加快高等农业院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
        5.3.1 采取“结果+过程”的创新性评估方式
        5.3.2 增加创新性“微课程”安排
        5.3.3 构建以学生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5.3.4 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加强工程实训中心建设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生态学视角下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D]. 王俊威.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与问题研究 ——以Y高职院校为例[D]. 居萌. 扬州大学, 2021(09)
  • [3]广东省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对策研究[D]. 危亚琼.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4]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 董金义. 旅游纵览, 2020(20)
  • [5]“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研究[D]. 孙雨婕.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6]中医药健康旅游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机制研究[D]. 鲍鹏.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基于政策量化分析的黑龙江省创新型人才政策研究[D]. 宋海山.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1)
  • [8]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核心要义及教育意蕴[D]. 李乐.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 刘洪翔.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10]2011计划实施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以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为例[D]. 王晨.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加强工程实训中心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